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爱上双人舞

_2 李中莹(现代)
害怕犯错;
感到无助及内疚;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阶段:6岁一11岁—勤勉与自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凡事要求完美;
经常拖延及耽搁;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阶段:12岁一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
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
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
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确定人生应怎样过。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允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险(特征):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不能确定人生目标;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NLP中的“自我价值”概念
身份、自我价值和角色
一个人的“身份”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最高层面: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内地心理工作者称之为“自我”)。“身份”是一个综合的名称,为了能够对“身份”有更多的认识,我们需要看看它的实质,那就是“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像是一颗钻石的本体质素,身份就是整颗钻石。钻石的多个面,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出钻石的光芒,就如一个人生活中的多个角色,其实都是这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反射面。所以身份是由很多个不同的角色组成,每个角色都有一不完全一样,甚至很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
综上可知,自我价值(身份)包括了一个人所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里,都有符合该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因此,在不同角色中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出现,但是,总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自我价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它的不足,就是今天社会里种种个人问题的基本根源!
NLP相信一个人已经拥有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所需的所有能力,如果一个人感到未能在每天、每件事中体验这份成功快乐,除了检讨是否没有在事情中做到三赢之外(我好、你好、世界好),也可以凭检讨和提升自我价值而有所改善。
身份往往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层之中,在那里,文字的作用不大,所以,文字不容易描述和解释身份,用比喻和例证较为容易。当一个人意识到身份有所不足,他便已经开始了提升之路。因为潜意识存有比对、反省的能力,也因此而会开始寻找和发展新的神经元网络。
自信、自爱和自尊
一个人的白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孩童的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如何教给他就每件事做出反应,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简单地说,自我价值就是自信、自爱、自尊。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能对别人有信心,别人对他也不会有信心。
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一个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爱护别人,别人也不会爱护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白己,就不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自信是信赖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那种能够带给一个人正面价值的能力。任何能带给自己很多价值的东西,自己都会爱护它。对它有了爱护之心,才会尊重它的存在。自信不足的人,不会爱护自己,也会做出种种事去使别人不爱护自己;自爱不足的人,不会在乎如何尊重自己,也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所以,必须先有足够自信,才能够建立足够的自爱和自尊。
自我价值不足
真正有足够自信的人,并不是那些处处显出力量的人,如果一个人需要拿着刀走路,他的胆子肯定大不到哪里去。真正有足够自信的人,无论与什么人相处,对方都会感到自然,得到他的尊重,同时对方也会觉得应该给这个人足够的尊重。
以下的比喻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个人的白我价值与他种种行为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100分的自我价值,其中内心的占80分,外表的占20分。因为需要外表的20分,所以就算自信十足的人,仍会想穿得好看一点,希望有人赞美他。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出充分的白我价值的人,例如内心只有30分,可能他会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认为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内心只有30分,因此不惜一切地去维持“我有不只80分”的假象。例如事事争强,注重面子(表现出更高分数);故意做炫耀力量的事、故意与代表权力的人作对,或者故意违反规定,坚持己见、任意妄为、不顾他人等。
第二种是知道不如人,处处退缩,怕承担责任,不肯认错(分数太少,不能再减);到处批评别人,希望借此使他人减分,终于与自己同等。自我价值不足的青少年会用种种方法增加外表的分数,例如爱买名牌产品、崇拜明星、标新立异、与暴力闹事的人为伍、做出种种出轨行为等。这些现象,往往持续到成年。其中嗜赌的行为恐怕就是希望用5分博取20分的表现,明显地表现出自我价值不足。
一个母亲把四岁的亲生女儿从23层楼抛下。她对女儿的生命如此轻视,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生命同样轻视(不爱自己怎能爱别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反之,一个有足够自信、自爱和自尊的少年,会拒绝不良分子引诱他尝试吸毒。他会说:“我有如此大的能力,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有这么多的方法去找到乐趣和满足,我不需要这些。何况我要保全自己的力量,争取别人对我的尊重。这些毒品能够给我的,不值得我去做这些事。”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价值不足时,潜意识里会不断地找寻侥幸、以少博多、不劳而获或者占便宜的机会。贪心、爱冒险、小器、妒忌、自私、见利忘义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到处说人坏话爱讨论花边新闻,揭发别人隐私,爱捉弄别人,只说不做等,都是价值不足的表现。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一个人最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个关于“身份”的信念,这些信念可以归纳为三类:
“能力性”的局限信念一一“我没有能力”(helplessness)。
例“我不能放松”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capability)。“可能性”的局限信念一一“我没有可能”(hopelessness)。
例“我这个病不会好了。”解决的方向是看到希望(hope)。
“资格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worthlessness)。例“我的命生成这样,是应该受苦的。”解决的方向是感到可以有美好的人生(deserving)。
“我没有资格”在中国人中是常见的现象,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容易培养出有资格性局限信念的人。我在咨询时发现,很多来访者的表现,表面上似乎是能力性或可能性的局限信念,但是经过细心分析后,其实都是资格性的局限信念。
“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constellation)是现代德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创立的一套家庭治疗技巧,特别擅长于解决跨代的、极深沉的家族系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障碍。海灵格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受到很多深层的、非意识的法则所控制,他称这些法则为“隐藏动力”。这套技巧,能够解决很多传统心理治疗束手无策的问题。
以下介绍海灵格的部分观点,可以为解决一些人在婚姻恋爱里出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1)在亲子关系上,海灵格发现孩子一与父母的联系是极度深厚和牢固,不能用任何事情加以破坏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理由,例如生活困苦、没有教育机会,甚至生存受到威胁,使父母与子女分开,但是在心灵的深层,并不能改变这份联系。孩子内心深处强烈渴求着要与父母在一起,即使父母跳入死亡的火焰,孩子也愿意追随。所以,当孩子因为上述的理由被领养,表面看来是做了件好事,但事实上孩子成长后往往有一心理的问题。在孩子的内处,只要能够与父母在一起,不会在乎生活困苦、没有教育机会,甚至生存受到威胁的。所以海灵格认为助养比领养更好。
一个被领养的孩子或许会感到被父母抛弃了。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文明时期只占很小部分,文明产生之前的人类生活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是不能活的。所以,被领养的孩子内心深层有一份“我没有资格(活下去)”的信念。他意识上并没有察觉这份意念,但是在生活中,他容易做出跟白己过不去的行为,把自己好好的工作或感情关系破坏。他也许还会常常否定自己、不能说“不”、逃避机会、不愿尝试。
(2)一些不是被领养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些事情使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这些事情包括:
父母离异,孩子跟随的一方再婚;
孩子幼小时,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或者极少时间在身边;
父母偏爱其他子女而歧视孩子。
第三部分:结婚前的问题
结婚对象的三大致命缺点
有人问我: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对方有些什么缺点是最要不得的?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后来我多次思考这个问题,再从很多辅导案例中引证,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不同,因此对婚姻对象的要求也会不同,但事实上确实会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可能会对任何人的婚姻都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失败。我根据白己的经验总结了“三大致命缺点”。
在这三大缺点中,绝对无药可救的只有一个,另外的两个,虽然凶险,只要第一个缺点不存在,还是可以有转机。除了这三点,所有其他的缺点,只要两人都有诚意把关系搞好,都可以消除。
那个绝对无可救药的缺点是:“不肯改变”。有这种缺点的人,不理会其他人、事、物,也不会想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会对自己有多大的伤害,更会拒绝所有的提醒、建议、劝告和恳求,就像一头看不见、听不到的疯狂野兽,坚持这样地奔跑下去,终千使自己和所有在乎他的人,不是离开他就是掉进痛苦的深渊。这类人会坚持说:“我就是这样!”他摆出的姿态是:你想和我继续一起,你便必须接受我这个样子。在工作环境里,他会不惜牺牲每一份人际关系、每一次成功机会,甚至那份工作,去维持“我就是这样的”。他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不干!”而失去一份好的工作;他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重新来过!”而失去一次成功机会;他也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少一个朋友!”而破坏了本来好好的人际关系;他甚至会说:“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分手!”而结束一段本来很好的感情关系。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新结交的朋友很快也因为他不理会别
人的感受,而终于离开。
如果遇上这样的人且发展出爱情关系,命运会很悲惨,因为他往往会产生一份同情心、一份想照顾这个人的怜爱,因而不能离开这个人,他只能够不断地迁就、让步,更不断地忙于修补这个人造成的破坏,疲于奔命,劳累而没有效果,最后往往这个人还是在不断地抱怨!你想想这样的婚姻会有什么结果?我告诉你:不是受不了而分手,就是两人紧紧地拥抱着走过一个绝对没有成功快乐的人生!
有这个缺点的人,多数在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欠佳,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觉得父母并没有接受自己。台湾武侠小说名家古龙就有着这样的童年,自己的婚姻也不成功。他的众多著作里,主人公的行为、性格和处世态度都表现出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的心态:我没有资格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样的人,会受到潜意识的驱使而不断地去破坏人际关系和成功的机会。这个缺点是可以用心理治疗解决的,例如NLP简快疗法、催眠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等。但是拥有这个缺点的人,若不明白这个缺点的伤害性,是不可能拥有成功快乐的感情关系和人生的。
可以这样说,除了这个缺点,所有其他的缺点,都不会对一份感情关系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每当发觉事情的效果不好便愿意及时改变,问题总有解决的可能。
另外两个缺点是“托付心态”和“不愿分享内心感受”。这两项在本书第一部分有专题的介绍,这里便不详细说了,而只谈男女都会有“托付心态”。一般情况,女的问题比较严重。“托付心态”是“我把我人生成功快乐的责任交给你承担”的意思。今天的人虽说思想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千百年维持的旧观念,还是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每一个人。娶了太太当然要尽力照顾她,使她快乐,这是一个丈夫义无反顾的责任。既然这是丈夫的责任,他就必须肩负两人的成功快乐在自己身上。就这点看来,“托付心态”的坏处是使丈夫有太大的压力,事实上,因为,个人不可能给另一个人的人生制造出足够的成功快乐,所以这是个不可能做到满意结果的责任。
“托付心态”有一个更严重、伤害性更大的坏处,就是做太太的既然没有责任,便什么都无需做、不能做,而只能等丈夫替一自己的人生添加成功快乐。人生就如逆水行舟,总是不进则退。做太太的停着等待,本身便在倒退了。在思想、心态、能力上不知不觉与丈夫有了距离,而且距离越来越大。两人的感情关系便产生了很多的隔膜,婚姻也就存在了危机。
把人生的成功快乐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断地策划如何能够添增更多成功快乐,自己便能够与时俱进,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如果再幸运地得到丈夫的关怀照顾,便是两倍的幸福,双重保险了。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的人,在中国社会里十分普遍,一般男的比女的多。我们传统上就是一个不愿意触及内心感受的民族,说出内心的感受,不是害怕被认为软弱无能,就是害怕给别人有机可乘。在婚姻关系里,掩饰这些信念的借口是不想对方担心。其实这样的借口是不堪一击的:对方看到自己的情绪经由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但又无法知悉是什么事,只会更担心、产生更多猜疑和忧虑。试问:准备共度今生的人都不能和你分享内心的感受,世上还有谁人可以?人生的伴侣,当然就是分忧的对象。若是真的爱护对方,便应该告诉对方真相,让对方感到你允许他/她给你支持,并且你也欣然接受这份支持。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的人,有不少是心地善良的男女。他们努力做到更好,而且以为自己单独承受辛苦和压力,便是把自己的角色做到最好。这份动机是好的,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不让对方充分地尽到伴侣的责任、扼杀了对方向你提供支持的机会,是对对方十分的不尊重!
一些事情发生了,担忧是不可避免的,让对方与你共同担忧,而不是暗自猜疑,对方会觉得最好。
没有这三个缺点的人,当看到婚姻出现问题时,他/她愿意改变自己;并能充分地照顾自己的成功快乐,所以给对方的压力最少;内心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都能够说出来,好好地讨论。一个这样的对象,就算有其他的缺点,都会容易改善。
早恋的问题
所有早恋的发生,只是因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足够关怀爱护和帮助成长,而企图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得到。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的确有结识异性的欲望,但是,如果家庭有足够的关爱,他们是不会急于在这个阶段里发展出恋爱关系的。心理学家发现,因为很多人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不清晰、不了解,而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去配合一些感觉,例如:焦虑的感觉使一个人错误地以为是想吃东西;而需要别人关怀的感觉被错误地以为是性冲动。现代的传媒,给青少年大量错误的资讯,加深了他们对自己感觉和情绪的误解。
让我们看看恋爱在人生中具有一份怎样的意义。恋爱是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步,在它之后的是结婚、组织家庭;在它之前的是认识异性朋友、结交亲密异性朋友。如此看来,恋爱是人类的一项重要事情,因为人类的延续需要每一代都经历成长和建立自己家庭两个步骤,爱则是两个步骤中间的必需环节。
有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恋爱的问题,索性禁止孩子结识异性朋友。这个现象,在有女孩子的家庭中尤为多见。回避间题,不代表问而恋题便不会出现。恐怕没有哪个家长相信自己的女儿第一次认识异性朋友,便会有美满的恋爱和婚姻吧?什么事都需要练习才会做得更好。有了足够的认识异性朋友、处理与异性朋友关系的经验,才能更成功地选择恋爱对象。有了足够的恋爱经验,才能更成功地选择婚姻对象,找到一个共建美满家庭的伴侣。
盲目地不准许孩子结识异性,结果只会使整个小区的人都知道你的孩子跟谁“拍托”(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道。当孩子第一次与异性约会时,内心总是十分紧张,不知该怎样做,心中会有很多问题而无法获得解答。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及时给孩子最需要的教导和支持,孩子将会感激,并且将会把这一重要的人生成长做得很好。
孩子10岁一I3岁的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如果父母不懂得在这个时期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而只是坚持一套指令式的管教模式,父母将对孩子的恋爱问题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孩子会对父母隐瞒所有结识异性及谈恋爱的事情。
如果父母在女儿l0岁一13岁这一时期中与她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会有一份信任,在结识异性和谈恋爱的过程中,会把父母当做最好的顾问专家,让父母指导自己去有效处理感情关系,保护自己。恋爱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婚姻伴侣,同时,父母需要让孩子懂得不要在恋爱中过分地付出,不要走回头路,除此之外孩子谈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对。
一般父母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阻止孩子结识异性和谈恋爱,例如孩子太小,应该把精力、时间放在学业上。这些理由本身是无法驳斥的,但是我身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些学员给我的称一号),我对事情总是看实际可行的一面,而不受冠冕堂皇、空泛无效的东西所误导。事实上孩子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交群体(同学、朋友)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社会大众的价值观,控制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当父母用那些道理劝说孩子不成功时,也许该改用我上面提供的方法对待孩子。不然的话,把孩子关在家班,他的心不在,学了再长时间也不会对学业有什么帮助事实上,因为与父母有矛盾而造成的紧张关系,倒会使孩子的学业更差了。
适婚年龄
法律上规定了结婚的年龄,达到了便拥有了自主结婚的权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法律,适婚年龄也会有不同。法律赋予人们这个权利,是因为,立法人认为一个人到达这个年龄便已经有了足够的成长,能够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因为社会一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足够的
成长往往只是生理的成长,而现实中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已经越来越追不上他们的生理成长。
什么年龄最适合结婚?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近年社会风气倾向于晚婚,表面上考虑的囚素往往是环境性的:经济条件、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个别的还有“奉子成婚”:身孕不得不提早结婚。但事实上,推动结婚决定的多是两人的心理状态,这与成长过程巾与父母的关系有关。
如果两人的心理都充分成熟,同时又明白本书第一部分所讲的道理,他们已具备足够条件去建立一份成功快乐的家庭生活。这样的话,年龄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当两人尚未肯定已具备这些条件,虽然两人之间已经有浓厚的爱,也应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共同尝试培养出那些条件,婚期并不重要。毕竟,结婚是两人的事,而且是关乎一生的事,他人制定的标准或规则不应是优先考虑的条件。
个案讨论4:三个寂寞的女台商
2002年12月26日出版的台湾《一周刊》有一篇文章,描述了三位单身的台湾女士的心声。她们年龄从31到40,都是在大陆工作,事业上很有成就,但在感情生活上很失意。以下是文章的节录和对内容的分析。
A小姐大学毕业,37岁就当上一家投资顾问公司的老总,手下有100多位员工。她摆出一个才民有自信的形象:“平时,我总是把自己弄得忙忙碌碌的,工作、会议、朋友、派时……但表面再怎么喧哗,也难逃午夜一人孤独寂窦的心情。”她爱与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女孩子在一起,喜欢泡酒吧,共同排遣异乡的寂寥。她们都是单身、高薪、“还有一点年纪”,聚在一起,不是品尝美食,就是讨身边的男人品头论足。
B小姐已经40岁,是表演工作坊在中国开疆辟土的前锋部队,已经在北京工作了十年,在职场上给人强势的印象,然而,事业有成,心灵却是空虚的。她年轻的时候,以为女孩子要温柔碗约才能嫁出去,而不知道内心其实隐含着退缩的个性。为了逃避结婚的压力,她30岁时来到大陆工作。在大陆,她曾经与一个法国人相恋了一年,后来男的提出分手,她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这些年来,身旁也有不少追求者,但多是已婚的人。
C小姐四年前在美国拿了个MBA学位,只身来到大陆创业。她先后在北京与上海创立了两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光是费用支出每月便需要30万元。好强的性格,让她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但她总是一个人: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独饮。想的总是工作:检讨今天的工作,计划明天的行程。来大陆第二年的一个晚上,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全城沸腾喧嚣,她却一人辗转难眠。内心突然感到寂寞,想到如果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有另外一半在身边,才会觉得值得庆祝。于是立下心愿:2008年在北京看奥运比赛,身旁要有先生和孩子。
令人满意的爱情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漫无目的地找寻,更不可能无意中碰到。想拥有满意的爱情,必须:
(1)清楚认识自己;
(2)对爱情对象有正确和清晰的要求;
(3)找到合适的对象后,双方共同努力经营你们的爱情。
从文章中我们了解到,三位女士对上面的三点要素,不是没有想过,便是有错误的信念和价值观。如果她们继续那样的思想心态和行为模式,我担心她们不会有机会享受到满意的爱情。
A小姐下班后便和女友到北京的“酒吧一条街”一家一家地“泡”。同时原文这样写:她是“十足的女权主义者,她的独立自主,让缺乏白信的男人无福消受。”其实A小姐自己也没有自信。她不知道,经常流连酒吧的人都是缺乏自信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没有目标和方向,只有憧憬,希望通过碰运气,有一天碰到一些好东西。爱去酒吧的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者在某些方面(例如跳舞)出众,希望吸弓}别人的注不意。A小姐在那些地方不会找到有足够自信的男人。
A小姐说:“西方人从小被教育得很有自信”。这不可能是真的,也许只是被教育得很有自信的样子。真实的是西方人从小就被教育得很强调自我——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那篇文章马上就证明我说的,因为文章跟着说:“不过,她最近运气不好,前一阵子交往的老外竟是个‘大男人’”两人在一起,“除了做爱会起化学作用外,其他时间都在争论。”有足够自信的男人是不会“大男人”的。处处逞强、不退不让、只看到自己的需要都是自信不足的表现。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便只可以把无法解释的东西归咎于运气了。
A小姐说:“工作上的成就能带给女人什么?我不知道。不过,肯定不会带来的东西就是男人。”她在日记中写下:“你在1300万人中间游荡,却碰不到可以牵手相伴,哪怕是只走一段也好的伙伴……”这里说出的很多信念和价值观都妨碍A小姐建立成功快乐人生。首先,工作是人生的一个部分,爱情是人生另一个部分,两个都很重要,但是不应该混为一谈。工作肯定带给了A小姐很多东西: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知识经验、别人的肯定和尊敬等。她的人生很需要这些,若她有了满意的爱情而完全没有了这些,她也一样会觉得很空虚。问题是她没有把工作和爱情看作是两件各白独立、需要分开努力的事,而只把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然后投诉工作的成就没有带给她一个男人!她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使她内心力量有不足之感。其次,她用了“男人”和“伙伴”两个词,显示出她对所要追求的是什么还未清晰。男妓也是男人,而“牵手相伴”则需要内心的一致,她真的愿意接受“只走一段”的伙伴吗?
A小姐若要找到成功、满意的爱情,她必须做以下的事:
(1)细心思考后,写下她对爱情的最低要求,和这些要求如何能体现在一个对象身上。把一些以前在乎,现在细想之下发觉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的要求写在另一张纸上,用来提醒自己以后不要被这些误导了。
(2)把工作与爱情完全分开。若她真诚地跟随上一条的指示去做,她写出的东西不会包括对对方财富和事业的要求。她自己也应该采取一个这样的态度:充分地接受和享受自己工作上的成就和所带来的好处,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到欣慰和骄傲,但是,爱情完全与事业无关,爱情是两个人的心灵相通。两件事情的环境、态度、心境、想法和技巧都完全不同。
(3)制造一些新的环境去找寻可能的人选,例如选择一些与工作完全无关的活动项目,比如有关学术的、兴趣爱好的、社会服务的等,参加学习班或工作小组。
(4)找到一些符合最低要求的人选,先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例如三个月),同时努力地投入那些学习研究或活动,使自己得到他人的接受并被他人所注意。
B小姐也是缺乏自信,她老是否定自己婚恋的资格,因为自己没有资格而感到仿徨。她也是错误传统观念的受害者,她说:“从小就被教育要温柔婉约才可以走上结婚之路;我很温柔啊,可我还是一个人。”只是,文章的另一处说“职场上,B往往给人强势的印象”究竟她是温柔抑或强势?我看是:B小姐认为感情的事情“我该温柔”,而工作上则“我该强势”。把两者调和一下也许会更好吧。
其实,在内心深处,B小姐有很强烈的“我没有资格”的信念。她说:“在台湾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逃避结婚的压力。后来到北京,耳根子清静了,才知道自己潜意识里是想逃离台湾”。文章说:“她曾经有位相恋一年的法国男友,可是当他提议分手时,她竟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她后来想想,竟连原因也没有问,好像没有什么好争取的了”。朋友们为她的婚姻着急,介绍男友给她,她说:“朋友介绍的对象都很好,单身,事业有成,可是人家喜欢的是高挑的漂亮美眉,我能怎么办?”自己认为没有资格,别人不会认为你有;自己放弃去争取,别人自然亦放弃你了。B小姐找出了很多不如别人的理由,而没有盘点一下白己比人强的东西(连温柔婉约都被她否定了)。她的确没有什么好争取的,因为她已经决定了自己没有争取的资格。B小姐又说:“台湾单身女人在大陆的三大劣势:和大陆男人谈恋爱,经济因素是个大障碍;老外都喜欢漂亮美眉,对感情一副游戏人间的态度;在大陆的台湾男人不是整天在家泡酒,不然就是已经结婚了。”她对“我没有资格”的信念十分坚持,除了有自己不如别人的一大堆理由外,还怕自己不死心,再找上一大堆“尝试也不会有用”的道理出来。我不明白她说的“经济因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她想与财富结婚还是和男人结婚?她准备嫁人做归家娘让老公养她一生吗?老外也未必一定只爱美貌,我便知道有很多例外。也许她只看中在乎美貌的老外,或只对相貌堂堂的老外有兴趣?台湾就有很多好的男士,为何不回台湾找?
B小姐若想生活有所突破,除了检讨上述的信念和价值观外,前面写给A小姐的建议亦一样有效。
C小姐的问题最为严重。她简直是在寻找感情生活的“必死”之路。她在到大陆创业前,才结束一段已论及婚嫁的恋情。她说:‘他各方面都比我好太多了,给我很大的压力。比知识比常识都不如他,那我还能比什么,比看电视吗?”来大陆工作后,她也谈过很多次恋爱,但每一段恋情都坚持不了半年,就被她中断了。她说:“新的男朋友总不能比之前的差吧……”这不是自绝出路吗?与前度男朋友分手的理由是他比自己好太多,而现在每找一个新的男朋友都要求比之前的一个更好,那不是会比自己更好太多,因而更要分手?何况,文章说C小姐很能干,旧的男朋友比她更好,现在每次找的都要更更好,用数学的角度看,她能找的理想对象的机会是一次比一次少了。
这还不够,好像为了确保她不会成功,她还要求“先有面包才有爱情,而且要彼此拿着自己的面包来谈爱情”。我还是问这个问题:她想与财富结婚还是和男人结婚?若她想两样都要,当然机会又更小了一些。
文章说到C小姐谈过多次恋爱,每次都不到半年便被她中断了。她这样说:“谈谈小恋爱是可以啦,但是要考虑到长久相处,我就清醒了,他能给我的我都有,何必耗下去呢?”抱着这样的态度谈恋爱,每次的感觉都会更淡漠一点。她不是在谈恋爱,只是在消遣寂寞。像找人来跳舞一样,音乐完结使把对方推开。C小姐是绝对不会有机会在爱情上成功的。除了上述的理由外,尚有最重要的一点:她对男人并没有一份尊重,合她意的男人不会接受她。
第四部分:婚姻的八大问题
婚姻的誓言里,不论中外,总有“相互照顾,至死不渝”的话。两人结婚时,也的确有这个念头。能够做到当然很好,世界上的确有很多这样幸福的夫妻。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信念也在改变。中国的离婚数字正在以每年增加200万对的速度提升。而在没有离婚的夫妻关系里,双方真正都感到满意幸福的有多少?我个人的猜想是不出一成,其他的都有某种程度的不满,而在不想婚姻破裂的前题下勉强忍受而已。中国人是很愿意忍受痛苦去维持表面和谐的。其中很多对夫妻,在终于忍受不了,发生冲突时才说出心声:“我忍受了20年,受够了!”由此可见,勉强忍受不是办法,更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制造空间让问题继续滋长,直至不能再忍而爆发出来。这样看,勉强忍受是保证日后关系破裂的方法了。从另一个角度看,20年绵长岁月都能够忍受了,为何不能够再忍下去呢?由此也可见:忍受的确不是办法。
国人对婚姻的传统观念,会孕育和促使产生貌合神离的婚姻关系。首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暗示某些契约的存在:女方(结婚使我有永久的归宿),男方(我永远都会接受你)。这个契约当然不是真实存在的,否则便不会有这么多的离婚、分居,和“虽然住在一起,但关系早已完结”的婚姻了。既然永久的归宿和被人接受的条件已是婚姻手续的必然部分,就好像打了一针预防疫苗可终生有保障,结了婚后夫妻双方对两人的感情没有再继续努力,而只是顺其自然。这样的态度当然会使两人关系向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来没有人在婚前有机会去进修“如何做成功的丈夫/妻子”的课程,多数人只是根据自己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地学习过来,同时以为两人之间有足够的爱便能解决一切问题。问题是:父母的一套做法也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过来的,父母本身不和谐的话,孩子便学不到夫妻和谐共处的方法。就算父母关系和谐,当时适用的,今天也不一定适用。出现问题请教别人的意见时,别人说的话绝大部分是本着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应该怎样)的观点而说的。这些话听来头头是道但又不知如何能做出来;就算做了,感觉总不是味儿,不是自己不甘心便是对方不领情,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情况。
在这一章里,我们讨论一下今大的社会环境里,最常出现的八大婚姻问题。我们会研究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找出一些能够预防、消减、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技巧。
这八个常见问题是: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对方不了解自己”
“意见不合”
“有了第三者”
“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这个问题,在中年夫妇里出现最多。外国有一个名词:中年危机(midagecrisis),指的是人到中年,发觉岁月消逝,失去青春的容貌,活力也不如过去,看到年轻人的旺盛精力,快速步伐,而自己面对的是“下山的路”,心中产生一份焦虑:我得好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做点策划工作了。内心会感到再没有游戏人间的时间了,自己必须急起直追、努力奋发、更新图强。忽然间,对待所有事物的标准都提高了很多。在这个阶段里,中年人会变得很没有耐性、很不耐烦、容易对事情不满,而且少了容忍的度量。他对身边的人、事、物怀有诸多批评,常有“放弃过去,重新来过”的念头。
如果他对配偶一向便看不顺眼,在这个时候便很容易爆发出来,一些细小的事,都可以成为剧烈冲突的导火线。假如配偶也处于这个阶段,不能谅解和容忍对方,婚姻关系便开始出现破裂的迹象了。
在年轻人中,“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的问题也会出现。恋爱、新婚的狂热过后,两人共同生活的挑战开始出现。对方本来吸引自己的地方开始褪色,而性格和行为模式中不尽完美的地方开始呈现,如果两人之中,有一个人固执地坚持“我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不对”,另外一个人即使热心学习,也很快便会对配偶产生“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的感觉。年轻人本来就是耐性比较差,因此两人之间很容易便产生冲突,使关系渐渐恶化。
结婚多年的夫妻,已经被生活磨练得平和了,除非有其他的原因,不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其他原因包括对宗教或心灵修炼的向往,个人内心部分未曾充分成长,或者生活环境巨大变化,例如移民、子女问题等。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的情况,绝大部分出现在平时很少进行沟通的关系里。这就像早上睡醒突然发现旁边的人跌下床了般的意外,问题是: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你去哪里了?对方去哪里了?造成今天的情况,两个人都有责任,为了对自己这边的责任负责,自己应该做点事,而不是抱怨对方。
让我们分折一下说“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这种话的人的心态。很明显,说话的人觉得与配偶的距离增加了,而且已经大到不能够接受了。问题是,说话的人是否就是“高”而配偶就是“低”呢?有这样差距的婚姻是否就不能维持呢?一些男人事业成功了,富有了,每天接触的人不同了,会觉得自己的太太还是“乡下婆”,开始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也有一些成功女人自己创业或者在工作单位做到很高的位置,手下数百人,天天口里说的事都会影响很多人,便开始对做教师、技术人员,或艺术家的丈夫不满了。懂得怎样吃西餐、喝葡萄酒的人不一定就是比只爱吃中国菜的人高一些,知识和权力也不能决定对方是否便不如自己。说到底,不是自己高了,而只是自己“不同了”:以前的一套价值观和信念改变了,因此对配偶的要求也就不同了。试想想,假如经过香港1997年的金融风暴和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风暴,男的事业财富没有了、女的权力地位失去了,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的配偶很好了。
我知道很多学者、教授,他们的太太从外表看来都很平凡,但是他们很恩爱,感情很好。很多从政的知名女性、大公司的女性高层管理者,也都有很好的婚姻生活他们都懂得不把事业财富与婚姻爱情混在一起。所以,回到家里,最好还是不要带着在工作环境中的心态和要求。
如果不是事业财富使人看不清,出现这样问题的人多会是因为喜欢追求心理状态提升和心灵修炼等的学习,例如参加一些课程而改变了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配偶则仍是维持本来的一套。在这个情况里,应该做的事不是指责或批评对方。很多人都说自己能够接受批评,但是,别人给自己的批评还可以接受,配偶说同样的话则觉得特别刺耳。这是因为在夫妻关系里,内心的身份定位是两人平等的,同时对对方是绝不设防的。如果没有允许两人共同讨论的预设机制,突然出现的批评会使对方把关注焦点放在维持对等身份上,从而做出抗拒反应。抗拒的不是对方说的话,而是那些话背后的身份改变:我不愿意你一下子变得比我高了。
在我的课程里,学员常常告诉我有很大的收获,会回家帮助配偶也做出好的改变。我问他们会怎样做,他们会告诉我:“我会教他怎样想、怎样说话、怎样做事啊!”我便告诉他们这个道理,并且提醒他们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说,因为你一开口就显示出你懂得一些好东西而他不懂,马上便给自己制造一个高于对方的地位了,你应该不说、只做!把你的改变在行为上呈现出来,慢慢对方就会感到你不同了,比以前好了。终于,对方忍不住开口问你,这时,你不可以像打开水闸似的源源不绝地说!因为这又会使对方感受到对等身份受到威肋。,你会前功尽弃。你应只说一点点,轻描淡写地说。这样,对方会越来越有兴趣,这时你可以引导对方看看你的课程讲义—这是为了让他产生‘自己学回来’的感觉,然后才与他讨论。”
在平等的沟通讨论之前,应该做的事是:
(1)先制造两人之间的和谐气氛,例如利用晚餐、散步等活动,在这时绝口不提批评的事。然后,
(2)在那样的气氛里,两人共同商讨建立一个机制:如果有矛盾冲突出现,应该如何讨论解决。目的是不伤害两人的融洽关系,要在不引起争吵的前题下,共同讨论一些看法不一致的事情。
(3)找一些小事情,例如讨论下一个周末去哪里吃饭,去测试那个机制,使之完善。
(4)这时,才找一个自己状态较好的时机(也就是心境平和,思维敏捷的时候),去提出你对他/她的一些看法。
“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是对方本来吸引你的东西消失了,还是那些东西不再能够吸引你?这是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
(1)对方本来吸引你的东西消失了。
人总是在不断地成长和改变,初遇和新婚时的他/她与今天的他/她是无法相同的。最明显的例一子就是外貌的改变,随着岁月的流转,无论怎样美丽的外貌都一定会改变、消失。而自己同时也是天天在改变;吸引对方的东西,也与当初不同了。要求对方永远不变,是不成熟的想法。有这个想法的人,所爱的不是对方,只是白己心中一幅照片,因为活生生的人是天天都在改变的。
很多人找寻一伴侣时都在心里有这样一幅照片,但是成熟的心态是当两人在一起时,就慢慢地把注意力移向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而在这个人身上找出新的好处,也就是吸引人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不断的沟通,努力建立新的兴趣,一同发展出两个人都喜欢的事情。双方一起参与到这些喜欢的事情中,便是很好的吸引力了。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一个人爱的是心中的照片,抑或是现实的人。爱心中照片的人,总是对对方有很多的不满,而爱现实的人,则无论对方有多少缺点,总是找出一些好处去给予肯定。就算对方是个罪犯,一个女孩子还可以这样说:“他是吸毒,但他对我是真心的;他偷东西也只不过是为了筹钱买东西给我。”
坚持爱心中照片的人,是拒绝长大的孩子,他不会有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与他在一起的伴侣,也注定婚姻会失败。有一些有了财富便坚持要有美丽妻子的男人,有了地位权力便需要俊男常伴的女人,都是这样的例子。
(2)那些东西不再能够吸引你。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两人在婚后有没有发展出新的吸引力!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结婚后两人的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但如果:本来吸引人的地方慢慢消失,同住后又发现对方的缺点,再加上生活工作等的压力,那么很快两人便会陷入失望的处境了。有人这样的描述:结婚后男的不再送花,女的也不再打扮。再过两天你去问他们为什么变了,他们的回答是:“老夫老妻,不需要这一套了!”
新婚的女士们问我有一什么好建议,我说:“继续扮靓!试想一想,你的丈夫有那么好的条件,很多女孩子都会争着要他。他挑选了你是因为你是100分,而其他的女孩子是90分、80分不等。我不知道你丈夫给你的100分里,你的美丽占多少,就假设80分吧。现在,结了婚你便不再扮靓,马上减少为70分,那些女孩的90,80分都比你高,你马上便有威胁了。美丽不能永远维持,在它慢慢减少的同时,你建立其他给你分数的东西,你便不会失去你的丈夫了。”
想要婚姻关系不会发展出“对方失去了吸引力”的问题,需要从新婚开始便有良好的沟通,并且懂得培养出共同的爱好和活动。
“对方不了解自己”
对说这种句话的人,我会问:“你跟他/她结婚的时候,对方了解你吗?”如果回答是:“那个时候对方了解我,现在不了解。”我会跟着再问:“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是你改变了还是对方改变了?这段时间里,你俩做了些什么去增加对对方的了解,或事实上是减少了对对方的了解?”人总是在不断的改变,如果两人结婚后没做任何事去增加相互了解,而只是“顺其自然”地发展,那么就像两块树叶重叠地落到流水上,假如没有什么力量把他们连结在一起,流水很快便会分开它们。“顺其自然”会给它们多大机会再次重叠?
事实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连你自己都不完全了解自己,如何能够有入了解你呢?就像广东人吃蛇,上海人吃臭豆腐,他们难以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喜欢吃这么难以接受的东西。所以,真正相处之道不是“了解”而是给一予对方“空间”。我不了解,但是我接受你是这样的,并且在接受的同时找出能够愉快相处的方式。也许丈夫去吃蛇宴的
时候,太太便找同乡去大吃臭豆腐。
此外,不要相信“顺其自然”的方式能够使两人关系更好。“顺其自然”是任由流水把两人拉远,直到远得无法联系才忽然觉醒。两个人结婚后,需要不断地、刻意地安排时间去维持良好的沟通:把焦点放在讨论和提升两人的关系上面。同时制造一些新的共同爱好和活动,发展出更多促进相互了解的空间。
假如过去没有这样做,如今有“对方不了解自己”的感觉出现,你需要明白:造成今天的局面自己也有责任,最低限度,应该先尝试一下补做过去没有做的部分。
如果回答是:“那个时候对方不了解我,现在也不了解。”这个人就是属于“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的一类了。的确有人是这样的,他们很潇洒地结束一次感情关系,很快又跳进另一次(以为学聪明了、自己明白了),结果很快又失望地结束。这些人会经历好几次痛苦的分手,却仍然没有真正明白问题在哪里。
我有一个辅导个案,就是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11年里经历了四次痛苦的分手,来找我做辅导。她告诉我她的每次感情经历几乎都是完全一样的:认识了一位感到满意的男士,经过一轮热恋后结婚(其实前两次是结婚,后来两次变得“聪明”了,只是同居,结果仍然一样),新婚或同居后最初一段时间的确很好,但是这段时间不是很久,很快便开始争吵,然后吵得越来越厉害,发展至动武,再发展至丈夫对她暴力对待。她身心的伤害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便与男的分手。分手后的确有一段时一间心如止水,但是不久后又遇到另一个“满意”的男士,又重复上一次的过程,前后四次都差不多是同样的故事。
这位女士问我:“李先生,是否我的命注定是这样的?”当然,她来找我做辅导显示出她希望不是命运注定,希望有所不同,以后的人生里可以有幸福快乐的感情关系。她只有35岁,外貌不错,未来的岁月是有很多机会的。我注意到她四次的分手过程如此相似,同时每段感情关系的时间都比上一段的短,我便询问她成长过程的一些资料,很快便找出原因。
她的家庭促使她形成了一些价值观和标准,这些价值观和标准操控了她的感情生活。她出生在一个中等家庭,父亲外表颇为英俊,个性活泼、健壮、性急,说话风趣,对人亲切、爽朗,慷慨好客。她小时候家里总是有一班客人,围绕着她父亲听他说话谈笑、高谈阔论。她的母亲也是父亲的崇拜者,很满足于父亲总是众人中间的明星。这位女士有数个兄弟姐妹,父亲总是把时间放在朋友身上,很少与孩子一起,而每个孩子都很想得到父亲的注意,便各出奇招去争取。这位女士用的方法是故意去做一些父亲不喜欢的事,父亲见到了就叱责她,她心中便认为已经赢得父亲的注意,很是得意。她重复用这个方式去满足内心对父爱的渴求,终于把父亲激怒了而打她。在她感到伤痛哭泣的时候,母亲便安慰她,告诉她父亲是怎样的好,这样打她也是为了她好的。当她情绪平复后又想争取父亲的注意力,便不由自主地再去做一些会激怒父亲的事,终于又再一次挨打。长大后她在自己的感情生活里,总是在无意之中重复孩童时的行为模式。
这位女士明白这个道理后,再加上我引导她运用一些NLP的技巧,她对恋爱有了不同的态度。六个月后她再陷蜜月中,她给我电话说她很开心,肯定这次会不同了。
所以,不要以为上次因为对方不好而要分手,下次自然便会更好,或者“希望”会碰上一个理想的新对象。没有在上一次经验里学习,明白自己需要有些怎样的不同,下次只会重蹈覆辙。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只知道责怪别人,或者埋怨自己的运气、命运不好,而不懂得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经验。
两个人的确有可能因为不能在一起生活而要分手。我的建议是既然决定要分手,自己亦有责任,无需再指责对方。通过平心静气的交谈帮助双方找出问题所在,对方的话能够让自己看清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如此,给对方真诚的意见,也许可能挽回这次婚姻。
就算不能挽回婚姻,以如此方式分手后可以仍是好朋友,两人都可以有新的机会。有了孩子而离婚的父母,用这个方式分手,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做到最小。所以,我说:不要因为误会而分手,而应该是因为了解(无法在一起的原因)才分手。
“意见不合”
一份准备拥有一生的感情关系值得你花多少心血去维持和改善?一个你准备陪伴一生的人值得你花多少时间去了解和沟通?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去了解伴侣,改善与伴侣的关系,却只知道在与伴侣关系恶化的时候投诉两人“意见不合”。没有做该做的事而只在抱怨对方不适合自己,就像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不断地用沙堆砌塔,然后又不断地摧毁它。这样的人生,到头来只落得一无所有。
为什么结婚时对方那么适合自己,而现在两人却意见不合?从结婚到今天的一段路上你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是该做而没有做的?
有些人认为配偶的性格与喜好应该与自己一致,所谓志趣相投。也有些人说应该找一个刚好填补自己不足的人,即“互补不足”。若看法不一致就是“意见不合”,世上哪还会有“互补不足”的情况?那些与配偶做到互补不足的人,怎么没有“意见不合”呢?
事实就是任何两个人之间必有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致的地方使两人感到对方的支持;而两人不同的地方,却能使双方共同学习和成长。因此,两人“不合”的“意见”,可以成为两人的突破与提升,也可以变成两人冲突的理由。问题在于:
(1)两人之间有没有保持足够的沟通;
(2)两人有没有准备放弃一些个人的信念价值,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用另一个方式说:他俩有没有准备减低“我”的地位去提升“我们”的地位。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业余爱好是:男的喜欢研究蝴蝶,女的喜欢看书和写作。婚前说好两人结婚后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间,去继续自己的兴趣。两年后两人发现感情疏远了,在一起时没有什么话题,他俩注意到这样发展下去,婚姻会出现问题。他们运用恋爱时期便已建立的一个处理模式:有什么问题时两人坐下好好的谈,每人只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绝不批评或要求对方什么(不说“希望对方怎样”的话),然后双方说出自己可以针对对方的需要和愿望做些什么。经过三次谈话之后,两人做出决定:帮助对方发展他/她的兴趣。一年后,两人的感情关系比婚前更好。只要有空闲的周末,不是太太跟丈夫去郊外捕捉蝴蝶,便是丈夫为太太写的东西做评稿人。太太发展出远足游山的兴趣,而丈夫也培养出对文学的爱好,两人都感到因为愿意支持对方而使自己的生活也提升、扩展了。
另外一个思考的方向是:某件事情的“意见不合”,与一份伴随自己一生的感情关系相比,哪样较重要?这需要自己做决定。人生其实是不断地做取舍决定的过程。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有很多时候,做事情与发展两人的关系可以兼得,不要老是想着放弃哪一边,试试想一下怎样做可以两全其美,或许能够找到突破。
也有很多时候,两人的冲突只存在“规则”的层面,即目标其实是一样,但达到目标的方式则坚持要依自己定出的规则。若两人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坚持而给对方一些时间、听听对方语言背后的信念和价值观,互相了解对方看法里自己可以接受的、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便有可能找到一致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过程里,两人试试诚心地看看对方意见里面好的地方,和自己意见未尽善之处,当两人都能这样做时,共识便会很容易出现。
“有了第三者的出现”
小时候看电影(1950一1960年的粤语片),每有第三者出现通常都是女的,而众人都称呼她为“狐狸精”。奇怪的是,我记得的那些“狐狸精”都是楚楚可怜的弱小善良的女人,而那个太太却总是凶神恶刹,臃肿难看,加上态度不好,行为泼辣,得不到观众的好感。在现实生活中,我却知道有不少的第三者往往不如那个太太!电影中“不忠”的丈夫,似乎总是追求美貌。在实际的情况里当然有这样的事,但是也有很多个案,光凭外表旁人无法明白为什么那个丈夫会垂青那个“第三者”。
我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第三者都是无辜的!必然先是夫妻两人的关系破裂了,第三者才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太太摆平了一个第三者,也会有另一个出现。
造成“第三者”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是个人成长的间题,第二种是父母溺受的问题,第三种是两人之间的问题。
个人成长的问题。未曾充分成长的人是不适宜结婚的,这点很多人都懂得说,可是内在的意思却不是很明白。适宜结婚的人必须身、心都具备足够的、良好的能力。生理上的能力有了,能够生孩子,经济上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结婚。但是如果心理的能力欠缺,而又生了孩子,孩子会活得辛苦、他们自己辛苦、身边的人也辛苦。世人长期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其实几乎所有的婚姻问题都是由于心理能力不足造成,就算生理向题也往往只是由心理问题所引起。
所有的人在孩童时代,都必须在父母眷爱之下成长,成长就是有能力建立和照顾自己的人生。可惜的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或无形的规则,这些规则可能完全不管实际的情况,而只是武断地去决定一个人是否“成长”。例如,18岁是成年,或者出外工作了便算成年。考虑孩子结婚的问题时,多数只考虑孩子的经济能力。
一个成年之前没有在心理上充分成长的人,成年之后仍需要继续成长。这样的人潜意识中有一个信念,就是成长必须在父母的眷顾之下,于是他就会在婚恋时去找寻“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会把婚恋对象当做自己的妈妈,这样,他的婚姻就永远不会成功。他失望了,便去找另一个对象做他的妈妈。很多婚前很好、婚后很差的丈夫,都有这样的问题。
没有成长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无须跟从一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法则,例如公平合理。孩子可以说了不算数、输了还要拿奖、不负责任、不守承诺。事情只做一半,有妈妈来善后;拿了东西就走,有爸爸来付钱。对妈妈有一份“妈妈是我的!”的独拥心态,妒忌别人来分享母亲(容易吃酷、不想伴侣与异性谈话、担心伴侣被人抢走等);妈妈总是应该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总是报怨伴侣对自己不够好、老是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得更多)。
孩子对父亲的感觉是,父亲是力量的来源,孩子老是想证明自己有力量(经常换伴侣、男的喜欢追求不易追到的对象、女的喜欢给男朋友难题),包括做了坏事而没有被发现(新婚期间仍在与其他异性胡混、青少年喜欢“出位”、挑战法律等)、证明自己比爸爸更棒,不需要父亲(不断批评伴侣或身边的人,例如上级或朋友)。无论怎样,他的内心深处不能没有父母,他不断地找寻父母,当发现对象无法担任父母的角色时便放弃,再继续找寻下去(多次离婚或婚后不断地抱怨)。他的配偶,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做到他父母的工作,只会累死了却仍然受他指责。这些,都是没有充分在心理上成长的行为表现。
这样重复没有效果的找寻与分手,这个人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和失望,除非他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做出一些真正帮助自己成长的事。一些帮助心理成长的课程,例如萨提亚(VirginiaSatir)个性扩展课程,NLP针对“身份”及“信念系统”上提升的课程等,都能帮助这样的人有真正的成长。找不到这类课程,很多感到困扰的人,会企图找心理辅导解决问题。如果辅导师不明白上述的道理,而只是用例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传统技巧去做处理工作,不会有多大效果。心理分析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但是可能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解决的方法不大明显有效。NLP疗法和家庭系统排列等技巧则会快速产生效果。
2003年5月,我在德国的国际家庭系统排列大会中主持一个工作坊,一位女士找我处理她与男友的问题。她男友的表现就像一个孩子般,老是抱怨和制造麻烦出来,分手了又回来。她也很明白男友的问题,就是放不下她的男友。我对她说:“你做他的母亲,永远不会成功,你俩这样生活在一起,两人都会感到很痛苦。这样地坚持下去你实在是妨碍了他的成长,因为他会错误地以为你能够做他的母亲。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的确有些时候其中一个人会走得快一点。走得快的一个可以拉另外一个一把,但是另外的一个还得自己走路。如果另外的一个完全不走路,那么如果两人要继续在一起就只得把他背起走路。这样不对,因为这样你俩绝对不能建立幸福快乐的关系。你的幸福快乐,可以跟这个人一起取得,也可以跟另外一个人一起而取得,更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而取得。人生总有很多选择,你可以尝试拉他,但是当你发现他完全不愿走路而要求你把他背起的时候,你必须自己决定这是否是你愿意拥有的感情关系。
第二种是父母溺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的著作Love’sHiddenSymmetry(中文版《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O3)一书中有清晰的解说。一个被父亲溺爱的女儿,习惯了父亲的宠爱迁就,当她成长后发展自己的感情关系的时候,她不会尊重男人,特别是她的男朋友。她会要求男朋友做出如她父亲般的迁就,两人便不能发展出一份平衡的、充分成长的关系。她会失望地看到对方终于因为受不了而放弃她,或者不愿放弃而欺骗她。
一个在母亲溺爱下成长的男孩亦同样。他习惯了母亲的照顾迁就,当他有了女朋友后仍会对其女友提出同样的要求。她对女人也不会有充分的尊重。他也因此不容易建立满意的感情关系。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在女儿10岁一12岁的时候,应该把她交回母亲的照顾之下,即是培养出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受到母亲的影响会和谐良好她成长后便对男人有足够的尊重,与男人的相处亦感情生活也可以满意愉快。同样理由在男孩11岁一12岁的时候,应该让他发展出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让父亲引导他产生对女人的正确态度。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往往使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的接触很少,父亲能亲自给孩子的正面影响严重不足。因此,中国人的社会里,男人普遍地对女人的尊重不足,男人对伴侣的不忠也有很高的比例。在这些情况下,很多婚姻都名存实亡。
第三种是两人之间的问题。当两个人都以为结了婚同住一起,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那么,他们婚后就会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但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两人同住总是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而两人之间又没有处理问题和解决冲突的机制,关系便开始紧张。如果两人多少都有不愿低头的心态,再加上中国人对情绪的普遍错误概念(不愿谈感受而只说道理、要求对方不要带情绪回家等),那么当任何一方怀着困扰情绪而碰到一个愿意聆听的对象,或者表示关心的异性,此时便为第三者的出场亮了绿灯。
一些怀有“托付心态”的女士。她们真的以为结婚是“找到了一个归宿”,男的会遵守誓言,照顾她们一生。说老实话,绝大部分的男士在结婚时是有诚意想这样做的,只是,做到一生与共,必须两个人都做些事才能成功。如果女方在结婚后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给丈夫照顾,那么,结婚前丈夫看到妻子拥有的优点不是消失了便是打了折扣,妻子不好的地方又在婚后同住的环境里逐一浮现出来,此消彼长之下,再加上生活压力、情绪冲突、两人不懂化解紧张关系等,只要有机会出现,很容易便有第三者了。犯罪学有一句名言:“犯罪的出现,只是一分动机,九十九分机会”,
。不想见到有第三者出现,就需要坚持做提升两人沟通和关系的事情,使得那一分的动机不会出现。
在恋爱时男的总是说“我给你一生的快乐”;结婚时的誓言总是男的说“我会照顾你一世”。带有托付心态的女士,既然理直气壮地认为丈夫有责任照顾她们一生,当丈夫有第三者时,当然认定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了。所以,每当丈夫有了第三者,做妻子的总是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表现得无辜可怜。其实,只要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都必然有同等的责任: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就是没有做该做的事,让两人关系出现了缺口,第三者才可以走进来。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女方出现第三者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其原因亦如上述一样。中国的男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要多说道理、少理会感觉,对事情给白己的感受搞不清楚。男孩子更被教导要勇敢、像男子汉、“男儿流血不流泪”,所以往往忽视自已与他人的内心感受,更不愿意讨论内心感受。女子在心情不快时可以哭,哭引起别人的注意,去问候她。男子则有心事不愿说、不懂得说、困在心里,外表还装做没事。这样的丈夫“不懂温柔、粗心大意”,也许婚前还会学学别人买束花给心上人,婚后就忙于工作(或任何其他事)而忘记了妻子的需要。说得难听一点,就像想尽办法去捕捉一只小鸟,捉到了就把它放在笼子里面,只知给它吃喝,就不再理睬它了。碰_丘一个需要更多温柔关怀的太太,而生活中又有了愿意给她关怀的男人,便为第三者的出场亮了绿灯。
在大多数“有了第三者”的情况里,若两人明白到双方都有责任,同时两人都仍然深爱对方,经过坦诚的讨论,加上愿意改变沟通及相处的模式的态度,采取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婚姻有挽回的可能。
这里说的是两人都承认有责任,夕昏姻才可以挽救。若一方摆出的态度是“我没有错,但我愿意原谅你”,则挽救无效。因原谅者往往比被原谅者有一个超越的地位,这就破坏了两人之间平等的身份。用这个态度处理一段“有第三者”的婚姻,原谅者地位永远高于对方,这就使被原谅者对于做错了事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被原谅者必须抱着一份内疚去维持这份关系,两人之间无法建立一个平等的相对位置,被原谅者迟早会再犯或出现其他问题而使这段婚姻终结。
如果一方坚持“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段婚姻也不能挽救,怎样做也只是延迟终结的出现而已。
“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其实“孩子”与“工作”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虽然不少人的婚姻关系里同时有这两个间题存在:妻子为了孩子而忽略了与丈夫的关系,而丈夫则因为工作太忙疏远了妻子。试试这样想一想:如果他们现在末结婚,而只是在恋爱,你看“孩子”与“工作”的因素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俩绝对结不了婚,因为两人没有时间在一起,感情不能再有进展。经过一段时间后若情况仍没有改善,这段感情关系便会结束。
由此可见,很多夫妻对一纸婚书有很错误的理解。他们也许以为这张纸有些神奇力量,会把两夫妻的感情自动维持和增进。或者这张纸会代他们解决欠缺沟通、没有共同兴趣、缺乏协调和合作的问题。不,婚姻证书只是一张纸,它的存在价值只是让他俩有个合法地位,让其他人知道他俩是夫妻而已。这张纸对他们两个,尤其是对他俩的感情关系,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如果他俩不做点事去显出两人都在乎这份感情关系,婚前婚后都是同样的失败结果。
首先说说“孩子”。很多妻子,有了孩子后便把孩子作为最重要的事,而把与丈夫的关系放淡了。这其实是多了个孩子、少了个丈夫。丈夫那边常常也是一样:多了个孩子,便没有了妻子。或许第三者因而出现,或许夫妻间的冷漠或争吵发展到无话可说,丈夫提出分手。从小便受到教诲,尽职尽责地做妻子和母亲的女士,就是这样悲惨地让孩子掘了自己婚姻的坟墓。她们会被长辈和大部分的外人赞美和同情,但对她来说,婚姻还是失败,她会带着失望生活,没有快乐的余生。
从家庭系统的原则看,夫妻间的关系比他们跟孩子的关系更为重要。夫妻是一个系统,孩子是后来加入的,因此在这个系统里的地位(重要性)比父母两人的低。孩子成长得好或不好,与父母之间的和谐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说:就算孩子对做妻子的很重要,若妻子没有了与丈夫良好的和谐关系,她的母亲角色不会做得成功。
孩子长大成人后,便会离开父母的系统去建立自己的系统(家庭)。他的心中当然还有父母存在,但是,他自己的家庭,即他的配偶与孩子,会更为重要。这是说,从家庭系统的理论看,新的系统比旧的系统更享有优先权。这也许不完全符合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却是人类进化发展至今天的实际法则:年幼的一代比年老的更有生存的优先权,这个种族才更有可能延续下去。他的父母,应该维持自己两人的系统,这个才是他俩所属的系统。他们可以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同时保持自己两人的紧密关系。这才是最健康的社会发展情况。(关于这一点,在这一章的“家中的老人使我们的关系紧张”中有更详细的讨论。)
生孩子的计划应该是夫妻两人共同讨论、一致同意的重大决定。无论怎样,有了孩子,养育孩子的责任也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不应只由太太一人负责。如果两人尚未有做父母的决心和能力,便不应该生孩子。而既然有了孩子,则两人需共同面对和承担。这样的态度,使孩子的出现让父母的关系更紧密,孩子便无需承担父母因为他而分离的罪过了。如果孩子心里有这种想法,他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潜能,成功快乐地生活。
因为过分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导致与丈夫不和或离婚的女人,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丈夫,孩子成长后的婚姻生活不会成功。她会过多批评孩子的女友,与媳妇不和,或者抱怨孩子有老婆就不要妈妈。严重的甚至不让孩子结婚,或者指定孩子该娶的是怎么样的人,而就算孩子听话,她将来仍会对媳妇不满。其实,她心底里已经把儿子当做自己生命里的男人,不容另一个女人与他争夺。
正确的态度是: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占51%,父母与孩子关系的重要性占49%。无论孩子怎么样,应始终坚持夫妻间亲密和谐的关系。父母帮助孩子成长,准备将来有一天会把他/她放走,去建立他们的新系统。在那个时候,夫妻两人的系统还是自己安身和安心的天地。
再说“工作太忙”。工作是人牛重要的一个部分,金钱收入的来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不应没有工作,也不应只有工作而没有了其他人生里重要的东西。在我的书中(香港版《NLP一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内地版《重塑心灵》)我介绍过一个“人生十项”的概念和技巧。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可以凭性质区分为十个项目:精神、修养、健康、学问、爱情、家庭、朋友、社会、事业、财富。成功快乐的人生,不能在只有其中部分项目高分而其他项目低分的情况下达到。事实上,分数低的项日就是一个人的困扰来源。成功快乐的人生,只有在所有项目都维持在大致相近的分数时获得。社会上有很多人拥有大量财富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它还有人事业成功但家庭破裂。这样的人不会有真正成功快乐的人生。
成长过程中没有培养出健康心理的人,会有一种“自我价值不足”的表现(请参看上述的NLP书籍),简单地说,就是欠缺自信、自爱和自尊。这样的人,很在乎别人怎样看他,极力向人证明自己有能力,当同辈们已经成家立室,他也必须证明不比他们差,也会追求女孩子,找到一个跟她结婚。这样的婚姻,在意义上只是“人生里必须走的一步,我已经做了我的本份”。一段没有足够情感基础的婚姻,其他很多的事物会吸引丈夫或妻子,他们把注意力、心情和精力放上去,而对夫妻间的感情关系放淡了。这些事物可以是运动(足球)、赌博(赌马、麻将)、群体工作(某些团队组织、社会工作、义工等),也可以是事业经营。不少已婚妇女都是这样发展出白己的小生意;很多事业成功的男人,细心分析他们的成功过程,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轨迹。所以,“工作太忙”的借口背后,也许只是借工作逃避无趣的家庭生活。
包办婚姻也可以有美满成功的夫妻。重要的不是开始(原来)怎样,而是以后要怎样。放下过去的一切不快,坐下好好地谈,找出欣赏对方的地方,明了对方的愿望和自己可以怎样去配合。只要两人愿意,一定有好办法。如果不是包办婚姻,那么就更容易了。回忆恋爱与结婚时候两人互相欣赏的地方,重新把那时的行为模式放在今天,再凭沟通共同创造新的共同嗜好,共同探索,问题便可以解决。
“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我在广州做咨询时,有一对年轻人来找我谈。男女双方都有工作,新婚不久,男士有新的事业机会,条件很有吸引力,但是工作地点在北京,女士满意现有的工作,不愿放弃。他们问我该怎么办。我用说笑的口吻对男士说:“怎么?这么快就想换一个老婆啦?”
我不会替任何人做他们自己人生里的决定。人生是一条需要不断做出选择的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一个人的确有权把事业放在婚姻之上,也可以为婚姻而牺牲事业,这不是我该管的事。只要那个人因为自己的决定而使人生中不断地有更多成功快乐,谁都没有资格去批评他。
对于那两位年轻人,我只会引导他们找到新的角度去看他们自己的问题。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里,把事业和婚姻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哪个高一点。在结婚之前,若有很吸引人的事业机会出现,他们会考虑结束恋爱关系去接受那个机会吗?如果男的真的接受这次机会,搬去北京工作,每两三个月两人才可以见面三四天,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两人的关系会变得怎样了?有些什么方法可以做到两者兼得?如果男的放弃这个机会去维持两人在一起,会有什么出现?未来会有其他机会吗?如果女的放弃现有的工作,跟随男的搬去北京,在那里找份新的工作,他们会有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机会?我提每一个问题时都要他俩想像相关的情景和感受。很快他们自己便做出决定:放弃这个去北京的机会,三两年内只考虑无需两人分开的事业机会。不出三个月,那位男士给我打电话,说刚接受了一份在黄埔地区上班的新工作,条件和前途比北京的那份还要好。太太因为上次他为了两人不分开而放弃北京的机会,对他更好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1)事业与婚姻之间的比较,是每个人有权和有责任决定的事。自己需要清楚内心对这两事件的定位。
(2)旁观者可以给你的,只是参考意见,并没有顾及很多其他重要因素。例如:一般人在结婚时内心的意愿是终生厮守的,比较起来,很少人在上班时间会有“在这里过一生”的念头。事实上,两人感情关系的好坏(这决定了能否终生厮守),有一半的控制权在自己的手里;但是一个工作环境能否让他在那里度过一生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用一件短期的东西去交换一件长期,甚至终生的东西,只有前者具有极大的价值时才值得考虑。因此,每当有为工作而牺牲夫妻间感情关系的情况出现时,你差不多可以肯定那份感情关系已经亮了红灯很久,那个工作机会只是让两人较平和地分手的出路而已。
(3)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表面看到的这么好。很多的所谓“机会”只不过是憧憬,有可能身在其中才发觉事与愿违。这种情况在工作环境里最易出现,例如新工作机会很有吸引力,但是上班后才发现上司与自己合不来、对自己的要求不合理、企业文化中有些不能接受的地方,或者企业的经营策略有问题等。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潜伏危机,只是在决定是否接受时需要问问自己:如果新的机会真的有之前看不到的潜伏问题,以致自已必须离
开,自己有什么后路?
(4)新的方向虽是明亮,但一可能会有隐藏的问题;旧的路途虽然不够吸引,但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上述的例子,绝对不是鱼与熊掌的选择。只要两人认为维持感情关系最重要,必须坚持,并且是唯一要坚持的事,他俩可以有很多选择。我就知道一个个案,太太有去国外工作的机会,丈夫辞去工作与太太一同出国,在国外的三年里丈夫念大学取得了一个学位。两人回国后丈夫马上找到工作,薪金是出国前的三倍。
如果开始时说的例子里的年轻夫妇决定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一个在广州、一个在北京,几个月才能见一次面,.我会担心他俩的感情难以维持很久:结果不是其中一个会失去工作,就是两人的感情关系终结。既然可以这样的分开,又何需结婚?既然决定结婚,又怎可以让工作或其他什么事,使两人分开?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很多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落实没有多大信心,纷纷办移民离开。现在,很多这样的人都“回流”返回香港了,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外国的居留权或护照,所以,有很多两地分隔的家庭出现。香港称这些人为“太空人”。就是丈夫在香港工作,太太与孩子住在国外。
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多人想移民去外国。有些人似乎为了这个目的不
惜牺牲一切。以读书为借口、假结婚,甚至偷渡。其中有不少是放弃了伴侣、中断了感情关系,甚至不顾自己幼小的孩子而离开,结果往往失望后悔的多。
我遇到不少的香港个案,其中几乎每一个都因为这次移民而产生或大或小的问题。
先说老人家,即移民案主的父母。有些老人家,不愿改变与子女一同生活的多年习惯,跟随子女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很快便感到不习惯、不舒服、不开心:以前的朋友全部没有了、找不到人聊天、家人没有时间陪他、自己不懂外文、哪儿都去不了、整天呆在家里。心情烦燥,心里多了抱怨,很快便出现了与家人的紧张关系,日子过得很辛苦,很容易病倒,更感到孤单寂寞。也有些老人家,担心上述的问题,选择不跟随子女移民。子女走后,生活孤寂,老是思念回忆,心情不好,也是很快便生出病来。
决定移民的夫妇,往往是放弃香港待遇优厚的工作而离开,到了那边,发现无法找到相近性质的工作,薪酬更是远远不及香港。外语不够好的,更是难以找到工作。所谓“人生路不熟”,法律条例、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都需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有点资金的人,很快也发现做生意、投资的机会,都远远不及香港和内地。钱花光了,或者事业工作太不如意,又看到香港的情况安定,所担心的不稳变乱都没有发生,便想到返回香港工作。绝大多数的移民都不甘心全家放弃移民的身份回港,所以只有丈夫返回香港找工作,太太与孩子留在国外,以为这样做最聪明了,保留了一条后路。
这样身居两地,只靠电话联系,很快两人便感到寂寞难耐。无奈、埋怨、惆怅、懊悔的心情,造成失眠、情绪不好、暴燥、忧郁,严重的便发展出神经衰弱等心理和生理的疾病。第三者也很容易乘虚而入。移民中出现的有“第三者”个案里,太太出现的并不少于丈夫。
移民案主的孩子最可怜。其实所有的婚姻问题,孩子们最容易受伤害,亦是最无辜的。可笑的是,绝大部分的移民夫妻,当初决定移民的第一理由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婚姻都不保了,孩子的末来怎会好?结果竟是行为与动机的相反,不是很具讽刺意义吗?就算父母婚姻没有出现问题,孩子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万事从新适应,如果孩子本来便已经很灵活、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好、学业和外语已经不错,他或许会多些机会在移民后安定下来;如果孩子的上述能力不足,他会适应得很吃力。再加上长期与父亲分开,没有父亲帮助,他在学习、交友及心理成长上都容易出现问题。如果父母的感情关系真的出现问题,他便蒙受很大的、无法消除的伤害了。除了一般因父母不和或分手而产生的伤害外,还有一点很严重的:孩子知道父母决定移民的动机是“为了孩子好”,如今父母的关系变坏,孩子会责怪自己,把白己当做父母关系变坏的原因。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心理伤害。
以为移民真的可以“带给孩子更好未来”的人应该三思。移民首先带给孩子,以及所有家人的是挑战、压力、仿徨及困难。夫妻间的关系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对孩子来说,父母亲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力量支柱,这个支柱破坏了,孩子不会有力量成长。
决定要因移民而与配偶及孩子长期分开的人,实际上是准备放弃配偶与孩子,这一块定将会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愿意这样移民的人其实不应该结婚。
没有什么重大的环境变故而想移民的,这些人都是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的人,他们以为换一个新的环境,自己可以重新来过。但是,他的问题其实与环境无关,而是自己内心不能接受自己,基本的原因往往是他们不能接受白己的父母。
最后,在自己最熟悉、优势条件最多最强的环境中不能成功的人,怎会在陌生、条件少得多、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成功?尤其是在整个世界都认为中国有最多机会的今天,又为何与众人背道而驰呢?
“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
这个可能是中国人的婚姻间题里最为棘手的一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我们应充分地尊敬老人家,尤其是父母及祖父母。在过去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有这些现象:除非老人家自动放弃权力,否则就算老人已经老到不能主事,但仍然是一家之主。这个现象,上至官庭,下及农家,无一例外。传统的父母一手包办了子女的婚姻大事,决定他们的配偶是谁。当公婆不满意媳妇时,这个女子便注定要有悲惨的命运。如果家底厚,而父亲早逝,一些个性强的母亲甚至会操纵儿子的一生。很多老电影、电视剧里
都有这样的故事,我也无需举例了。
中国传统思想崇尚大家庭模式,一家数代几十口人聚居一起,以家中辈份最高的人为一家之主,家庭中其他人有很大的操纵权力。这种模式,其实并不符合人类,以至生物的进化程序。在21世纪的今大,现实中的很多条件也无法支持这种模式。
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认为,更正确、给家庭系统中的人更人机会愉快生活的模式是:当时间到了,父母让孩子离开家庭去建立自己的家庭系统。如果老人家选择与孩子同住,老人家需接受由孩子担任一家之主。这样,孩子可以继续在很多事情上表示对老人家的尊重,但是在家庭成员如何相处及互动的行为模式上,做决定的人是孩子。
每一代人在自己最强壮的一段时间里建立家庭,生孩子,抚养孩子。当孩子踏入自己人生最强壮的阶段,便应离开父母亲的家庭系统去建立自己的系统。孩子也应该优先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系统,因为在旧的系统里,父亲在照顾系统里的人;而在新的系统里,是做丈夫的照顾其他人。所有的生物都是以这个模式把生命流传下去,而且只有这样,一个生物种族才可以进化得更成功。如果让种族中不是最强壮的一个成员负责维持整个系统,这个种族就会有毁灭的危险。
封建社会及家庭模式,重视男性而轻视女性,女性在家庭中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千百年来,当婚姻不愉快时,做妻子的只能把希望和感情寄托在孩子身上。没有机会做“贤妻”便只好做“良母”了。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子,得不到父亲足够的影响,而过分地沉浸在母亲的影响之下,成年后对女性不能培养出一份尊重态度,他的妻子便有很大可能重复婆婆的命运。而男孩子对母亲也通常会保持一个迁就听从的态度,这当然会为他的婚姻埋下隐患。
这个母亲,已经把儿子当做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虽然意识上知道儿子要成家立室,但是内心深处不愿放弃儿子给另一个女人。如果与儿子、儿媳同住一起,那位媳妇不会有好日子过。
父亲亦一样制造压力给儿子的家庭。父亲习惯了在自己的环境中做中心人物,不会甘愿把领导的权力下放。做媳妇的会感到不知该听谁的话:丈夫、公公或婆婆,就像同时要服侍三个主人的仆人一样辛苦,尤其是三个主人的意见还不一致。试想想,这样环境下,一段婚姻关系如何能滋润发展?对妻子来说,婚姻生活只会是不断地忍受委屈;而对丈夫来说,婚姻关系也只不过是不断的无奈及无力感。
妻子那边的父母也是一样。如果男的结婚后与妻子的父母同住,类似上述的问题也会产生,做丈夫的不能充分地发挥一家之主的力量,除非老人家懂得让年轻一代掌权。有些妻子,虽然结婚后与丈夫居住,但是经常返回娘家,积极地参与娘家的生活。这是还没有充分成长,还没有脱离父母的表现。她的婚姻关系,很快便会出现问题。
如果还没有充分成长,没有准备好离开父母的系统去建立自己的系统,请不要做结婚的决定,待自己内心把这件事搞清楚之后再结婚。不然的话,只会扼杀了一份珍贵的感情关系和一个可能是很好的婚姻对象。
如果你现在已经结了婚,亦正在与老人家同住,你的婚姻关系已经因此而处于紧张状态,你会怎样去解决?针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即食面”式的解决方案(即一次便解决问题)。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你:老人家的性格和沟通能力、你与配偶的关系状况、沟通方式、对事情的看法、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以下是一些建议。
如果老人家健康状况良好、性格开朗,能够好好地与子女进行沟通,而你的经济状况允许,最好是和老人家分开居住。如果两个老人家都健在,这个方法便是最好的解决。他们可以就住在隔壁或者楼上,每周里你们都过去吃两三顿饭,他们也过来吃一两顿饭。一个住所,便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需要一个领袖、户主。每个系统都有一些与别的系统不同的事情和规则,系统内的人需要遵守,系统外的人需要尊重。
如果老人家只有一位,怕孤独,或者年龄大了,健康欠佳,也许养老院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安排。特别是在养老院,老人家有很多容易沟通的人作伴,反而在家.里没有人有时间与他聊天。在一些还是十分保守的家庭里,认为这个安排是不要老人了。但在西方国家,把老人家送去养老院已经是很普通及平常的事,而且被看做是照顾老人家的最好的安排,因为在西方国家,请佣人的高额费用是很难负担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老院在中国会慢慢被接受和普及开来。
如果你不能接受老人家搬出家的方案,你可以考虑采用以下的方法改善与老人的关系:
寻找与老人家相同的信念、规则,并在谈话中给予充分地认同。
对于一些你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涉及个人事情的一些规则,你轻描淡写地维持你的做法,即是低调地做,决不否认隐瞒,但不要在谈话中提起。被问到时,只是自然、轻松地承认,决不说谎去掩饰。
若你实在不能接受老人家的某些做法,可以先想出两三个替代方案,再找一个老人家心情愉快的时候与他谈谈,让他选择一个其他做法。
如果是老人家的一些态度使你感到难以接受,就在老人家态度产生时尽量躲开。不可避免要面临时可以运用一些NLP技巧去减低或消除不快的感觉,例如“抽离法”、“避弹衣法”、“换框法”等。(请看我的书《情绪舒导学》,内地版《NLP简快心理疗法》)
保持一定的单独与配偶在一起的时间,若家中无此可能,可以制造机会在外面独处,例如周末看电影、两人去外地旅行等,以维持两人的感情关系。
不要把配偶的父母给你的不快发泄在你的配偶身上,这样只会使他感到无力与无奈,如果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终于会感到烦躁而在心里开小差。说到底,两个人都不能放弃父母,千百年的传统使我们受不了这样的一份罪恶感。.事情不是他的错,问题来自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
建立个人的空间,让自己有逃避和透气的机会。最好是培养一些对身体健康有帮助的爱好活动,例如,瑜伽、冥想、参加心灵提升、心理辅导技巧课程等;或是做运动、欣赏音乐、歌唱和玩乐器、粘土制作、绘画、诗词欣赏等。
在减少与老人家发生冲突的机会的同时,你必须增加一些能与配偶和老人家一起从事的活动,这样能发出明确讯息表明你不是逃跑离去,而只是改变方式而已。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对所有不能接受的话或身体语言,表现出似乎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反应。只要有你能接受的反应出现,便积极地做出回应。
如果可能,隔出属于老人家自己的天地,彼此拥有更独立的空间。
决不说投诉抱怨的话。
上述所有的方法,在实施之前,要清楚和坦白地告诉你的配偶。问问他/她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若有,而且是你可以接受的,先按配偶的建议去做。如果有效果便继续下去,并且扩展;如没有效果,或者配偶没有更好的建议,你便实施上述的方法。
若改善后的情况你仍然不能接受,你应该认真、坦诚地与配偶谈一次。不然的话,两人的感情关系会走下坡路了。
第五部分:如何能维持恩爱和谐
对方是谁?
你有没有想过“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对这个问题,如果我叫100个人给我回答,我会有10O个答案!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当你认为对方既是你的_(四个中的其中之一),应该怎样怎样的时候,对方心里可能有着与你很不同的一套看法!例如女的以为好的妻子就是把住所打扫得清洁整齐,而丈夫则认为这只是一个佣人的工作。试想想这样的认识差异会造成什么结果?
你或许以为恩爱多年的夫妻对这些问题早已有清晰一致的看法,也许有明确写下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规章。但我可以给你保证:这些恩爱多年的夫妻没有写过“规章”!写下这样“规章”的夫妻早就分手了!
因为两个人都在不断地改变,今天认为重要的事,明天会被更重要的所取代;今天一可以容忍的,明天变得绝对不能接受。例如,年轻时事业成功也许是最重要的,但中年时养育孩子或许变得优先,而老年时追求健康或者心灵的提升则成为目标。在这些不同的阶段里,你对对方的要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社会发展迅速,为了跟上时代,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经常改变。例如,成为“负资产”者之前和之后,生活的方式有很大的改变;公司宣布的业绩报告或经营方案,便很容易使你去修正未来的一些计划。就算在家里当主妇的女士们,也一样受到传媒、社会风气、环境变迁的影响而改变内心的期望或疑虑。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两人要经常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诚挚的对话,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就像跳舞的舞伴一样,两人都不断地通过感觉调整动作与对方进行配合,这份关系便有良好的发展,经得起挑战和风浪。反之,若总是强调自己对对方的要求,抱怨对方未有符合自己的意思,两人之间便会无声无息地出现距离,而且越来越人。当他俩察觉的时候,可能已经太迟了。
如果不断提出要求,对方会以迁就或者容忍的方式满足这些要求,而不是自觉自愿的,两人之间便有了对立和不平衡。这样的配合,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只求消除冲突,觉得自己让了步,往往会在其他方面提出要求以做补偿。这样,又一次的不平衡会出现,没有止境地,两人的关系会不断恶化下去。
要消除这样的问题,你可以找个机会,制造出良好的气氛作为一个开始。例如,在假期里两人一边轻松地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谈双方对两人关系的愿望、自己对本人角色的看法。记住:不要说希望对方怎样怎样,因为那样会使对方感到你是在给他限制,对两人的关系有不良影响。就算对方问你,也尽量不要说。若你对他够重要的话,对方会尽可能找出使你满意的做法。简单的说就是:说出你希望两人达到怎样的状态,而不是你要对方怎样做。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内感官的配合
我们依靠视、听、味、触觉等五种功能与身体以外的世界接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视觉和听觉。当讯息经由这五个功能收进脑里,加工处理的工作则交给潜意识去完成,这是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往往不由意识去操控。可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处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也许可以有意识地去提升处理工作的效率。
这个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途径,可以分为三条通路:第一、第二条分别是视觉和听觉;第三条集合了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深层的本体感觉、空间感觉、情绪感受等复杂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内感官”。我的书《NLP—能够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这方面的学问和技巧,请看题目为“内感官”的部分。
“内感官”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称为“内视觉”(代号是V,即Visual)、“内听觉”(代号是A即Auditory)和“内感觉”(代号是K,即Kinesthetic)。每一种类型,在习惯了使用之后,都会使一个人形成一些特定的的思考模式、处事态度和行为模式。他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某些事物使他特别反感、抗拒、有负面情绪、反应强烈;而另一些事则使他特别开心、容易接受、感觉良好、轻松。(注意:这两种对立的反应,都会使他印象深刻,记忆长久。)其他的事物,只要不过分地多或强烈,他会淡然反应,或者容易忽略。懂得这个规律的人,可以很容易便找出他人习惯使用哪种内感官,然后在语言及行为上多做些配合工作,两人的沟通和相处,很容易便产生投契合拍的感觉。
让我用一个比喻去解释这个概念:一个人由于惯用某种内感官,使他对别人20%的语言行为很接受和感觉良好(以符号++20代表),另外的20%抗拒和产生反感(--20),其余的60%没有什么反应(xx60)。你与他沟通相处,如果懂得运用那++20,就只需花很少的气力,便能建立投契合拍的关系。如果你错误地运用了那-20,虽然只是很少的数量,但也会有很坏的回应,而且会记忆很久。如果你运用了那xx60与他相处,虽然你已经做了很多,他还是有点无动于衷。
从上面可见:不懂得这个技巧的人,即只是凭自己习惯了的模式做沟通的人,成功机会只有两成,而且还有同等份量的负面感觉去冲淡那些良好效果。反之,懂得这个技巧的人,一言一行都能深得对方的认同和接受,相对之下,自然可以省去很多气力避免不少冲突。再进一步,想像一下,当你和你的伴侣都运用这一套技巧,效果会怎样的好!
运用这套技巧是虚伪的表现吗?是违背自己的原则吗?如果你根本没有诚意去改善两人关系,或者从来都觉得对方应为你做一些事而自己则无需为对方做些什么,或者你一向认为个人利益远比两人的关系更重要,要你这样做你是会觉得虚伪的。如果你没有上述的想法,而是很在乎两人的关系,希望有融洽和谐的相处和投契的沟通,你是会乐意去试着做的。试想一想:你遇到英国人,改用英语和他们交谈,算不算虚伪?你改用英语与他交谈,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有更融洽、和谐的相处和投契的沟通?碰到一个朋友因为遭遇一些不幸而在哭泣,你会向他诉说你的快乐和成功吗?为什么你不会?假若你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是虚伪,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吗?
如何简单地测知对方惯用哪一种内感官?后面有一份问卷,一条一条地看,有哪一条符合对方的情况(“他就是这样的”),就在号码上划一杠(/)。全部75条看完了,计算一下划了多少杠,这个数字就是“基数”(例如40条)。然后看一看本书附录的答案,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符号:V,A或K。V就是内视觉、A是内听觉、K是内感觉。统计出各有几个V,A和K,再分别除以基数,乘以100%,得到的百分数就是这个人运用不同内感官的比例。
举一个例子,例如划了40条杠(基数),与答案表比对发现有22条V,7条A和11条K。V(内视觉)的数字就是:22/40x100%=55%,依次计算,A(内听觉)是17.5%,K(内感觉)是27.5%。这个人用得最多的是内视觉,所以算是“视觉型”的人了。同时,这个人用内感觉比内听觉要多,最弱的是内听觉。
做完问卷之后,我可以教你如何与三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配合。假如有两个类型的比例都很高,例如V45%,A42%,K13%,这个人就是视觉与听觉并重,用这两个类型的配合技巧都一样有效。假如一个人三种类型的比例都差不多,那么他就是一个很受别人欢迎的人,即所谓“人缘好”的人,你随便用哪一种配合技巧都有用。
你也可以用这份问卷测试自己属于哪个类型。明白自己所属的类型,对你的好处是:
1.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最迟钝、对什么事情最敏感。明白其实有很多问题,是你的内感官类型在操纵你。
2.在一些事情上,现在你可以通过一些有意的安排,让自己有更大的推动力。
3.你能了解自己在待人处事上的弱点,因而使自己有更快更有效的提升。
4.你更懂得怎样训练自己,去发展另外一两种内感官的能力,让自己三个内感官的运用更为平衡,以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和人际关系。
问卷:
(1)说话时眼睛经常往下看
(2)坐下时,只坐在座持的前半部
(3)看事情,常常追求背后的意义
(4)买新房子,在乎的是环境和屋内的宁静
(5)买新房子,在乎的是环境的安全、屋内够舒服
(6)说话时眼球常常左右转动
(7)做事速度不快,常有怡然自得的感觉
(8)说话的时候眼睛经常望向上面
(9)说话比较少,说的时候语速很慢
(10)说话的声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11)看电影,在乎的是英俊(美丽)的明星
(12)说话速度很快,声调没有什么高低变化
(13)坐着的时候,身体占满整张座待
(14)回忆往事的时候,多想起景象
(15)说话时常有欲言又止的情况出现
(16)语言中经常描述事物的数量、颜色、位置等
(17)与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最安静沉默的一个
(18)语言中经常有关于声音的词汇(例如乒乓、咕咚等)
(19)逛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喜欢四处走动四处看,不大爱说话
(20)喜欢旅游
(21)说话中常有抽象的词语(例如安全、妥当、公平等)
(22)买衣服时说出很多买与不卖的理由
(23)说话时经常有意义不明确的形容词(例如有关人士、应负的责任、充分的合作等)
(24)与朋友在一起,常有以速度竞赛的表现
(25)说话时多手势,灵活不死板、双手舞动的位置接近颈部的高度
(26)做事时也要说话,喜欢一边说一边做
(27)说话时有适量的手势,但经常重复,双手舞动的位置接近胸与胃的高度
(28)回忆往事的时候,经常想起曾说过的话,或经常能分析出一些道理
(29)看电影,在乎的是精彩的对白
(30)说故事时,总是强调故事的意义
(31)喜欢去有特别意义的地方
(32)喜欢聊电话、写信
(33)买新房子,在乎的是及内光照足、窗外景致好
(34)被问到问题时,回答总是长篇大论
(35)说话时手势不多、比较缓慢,双手舞动的位呈接近腹部
(36)说话时多身体语言、动作大且快
(37)说话时常有重复动作的身体语言(例如,摇腿、脚板、拍打地面、手指打节拍、身体左右摇见等)
(38)说话时身体动作不多,即使有也是比较缓慢的动作,双手常互相握在一起
(39)买衣服时在乎款式、颜色及线条
(40)看心情买衣服
(41)穿衣服很在乎颜色的配合
(42)说话内容多重复
(43)穿衣服讲求舒服,所以常常穿宽松的衣服
(44)买东西注重外形和颜色好不好看
(45)说话简明扼要
(46)说话很流畅,没有中断
(47)走路时快步速行
(48)对别人进行评论时,常常有与外表仪态有关的内容
(49)走路的姿势有韵律感
(50)去旅游,在乎的是轻松开心
(51)说话中经常提到往事、感受
(52)走路缓慢潇洒
(53)喜欢看电视
(54)坐着的时候手、脚有打拍子的动作,身体偶然会有摇晃摆动的现象
(55)穿衣服很注意与场合配合
(56)逛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喜欢向业务员索取资抖、喜欢聊天
(57)语言中常常有与感觉有关的用字(例如,压力、把握、掌控等)
(58)常常针时别人说过的话进行批评
(59)做事快速,能同时展开多件事(例如同时在看几部书)
(60)被问到问题,想一会儿才回答,而且回答得很慢
(61)看电影,在乎感人的情节,紧张的气氛
(62)去旅游,在乎的是悦目的风景
(63)说故事时,总是长篇大论,老是说不完
(64)喜欢听音乐
(65)被问到问题,能马上回答,回答很简短
(66)语言中经常有描绘视象的文字(例如一片光明、青山绿水等)
(67)说话的速度很慢
(68)去旅游,在乎的是结伴同游,有说有笑
(69)逛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喜欢把货品放在手里、穿在身上,找出感觉
(70)回忆往事的时候,多想起感受或情绪
(71)说话很多、滔滔不绝
(72)喜欢回忆往事
(73)的与朋友在一起,往往是说得最多的人
(74)说故事或发表陈述时,总是想以最少文字说明
(75)常常针对别人的态度与心态进行批评
以下十一个简单的解说:内视觉弱的人往往连很简单的问题他都“看”不清楚,对局势的掌握比较弱;内听觉弱的人不注重对事情的理解,对很多事都表现出“说不清楚”的状态,他对事情的程序不容易掌握;内感觉弱的人不能洞察别人的感受,也不容易“体会”形势的轻重急缓。
各种内感官的特征和配合方式
视觉型
特征 配合
行为 行动快捷、手动作快、
能够同时兼顾数件事、且引以为荣 多用手势、多动作、少静下来多些线条生动、变化多端的事物
个性 喜欢颜色鲜明、外形漂亮、线条活波喜欢多变化、节奏快 多用色彩、图画、照片、实例多活动少文字
说话 简短、只两三句、没耐心听别人说、一开口便入题、没有开场白 说话扼要、简短、保持轻快、多做示范、少说道理
其他 要求环境清洁、摆设整齐、
在乎事情的重点、不在乎细节
衣着整齐、颜色配合
坐不安定、只坐椅子的前半 注意房间布置清雅、
光线充足、
只说要点、
简单介绍
听觉型
特征 配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