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领手记

李国威(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商务人士一定要有些毛病 
到底什么是商务人士,你可以从职业、收入、观念、态度等各方面来界定,我这里要提出的观点是,商务人士就是对生活有许多怪异要求的人,也就是有些毛病的人。
  我以前做过记者,前方跑采访的记者就不是商务人士,因为他们对环境不在意,什么地方都去,什么人都接触,饿了就街边坐下来吃,到地方了上床便睡。后来我慢慢有了一个毛病,就是不能跟人同屋睡,可能是参加几次大的采访报道,被同屋人雄壮的呼噜声搞死了,整夜不能睡,白天还要采访写稿,简直是痛不欲生。
  就为了这,我后来就加入了对生活有挑剔的人群,成为一名商务人士。
  商务人士常见的毛病大致有:不能跟别人同屋睡觉;酒店的味道不符合自己的心境时感到心慌;喝饮料加的冰块不能多也不能少;飞机晚点时对无辜的乘务人员恶声恶气;习惯性地训斥餐厅服务员,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一般商务人士的表现。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研究本质,就会发现,但凡成功的天才的商务人士,都有些匪夷所思的毛病,如果他从各方面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他一定非常危险,要么他自己出事,要么你作为身边的人跟着一起出事。
  我原来有一个老板,级别特别高,各方面也非常优秀。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对海鲜特别是虾过敏,一旦吃了,会倒地不起不省人事。有过敏体质的人不少,不算什么稀奇。但我的老板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吃虾过敏还非要吃。他想痛快地吃虾时会找一个医院附近的餐厅,吃完走进医院打一支他常用的过敏针,然后带着胜利的情绪回家。
  我认识一个很有才华的杂志总编辑,每当他写重要的文章如社论时,不管天多冷,都要光着脚,憋在办公室很长时间不出来。同事们都知道,如果总编光着脚不穿鞋在办公室,就一定不要打扰,这是一个如新生婴儿即将诞生的神圣时刻。
  商务人士的毛病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被迫的。毛病可能仅仅局限于自身,也可能对周围的人有重大影响。我们需要更多研究和关注的是后者,因为这对建立良性的商务环境,对建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不久前我组织一个活动,活动管理公司的项目经理跟我把流程反复过了几遍,我说可以了,就这样去实施吧。他说还不行,你要告诉我你们大领导有什么毛病。
  我说我们领导有什么毛病啊,领导平易近人、口才出众、社交广泛,对了,领导吃虾过敏,不过反正我们不安排宴会,没什么关系。
  项目经理说不是我多事,确实是我不搞清楚领导有什么毛病我不踏实。举例说,上星期给一日本公司做活动,我们什么细节都想到了,连总裁个子不高我们在讲台后面加木箱垫高都想到了,结果活动开始前十分钟,他们的公关经理冲过来说,哎呀你们怎么能在讲台上放百合花,我们老板对百合过敏,一闻到就会昏倒,你们赶快拿掉快拿掉啊。
  还有一个公司的老板,活动开始前来检查场地,居然查到厕所,说,这么多客人,男厕所的小便池才有两个,这怎么行。项目经理说这不是我们的责任,也不能让酒店再搭一个厕所出来,不过以后我们注意给这个老板搞活动要找厕所大的场地。
  商务人士的毛病,或者说习惯,就是他们一定要在自己熟悉和舒服的环境中才能较好地生存,精明的企业家早就看出这点,所以全球到处都有甚至连装修和香水味道都一样的香格里拉们、万豪们和希尔顿们。
  我的一个同事做销售,全国到处跑,对酒店的要求不能说高,只是一些商务人士的基本需要而已。有一次住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县城旅社,晚上睡觉前习惯性地打电话给前台,要求明天七点叫早。
  冬天,天刚蒙蒙亮,同事隐约感到有人在轻摇他的头,迷蒙中他飕地一下跳起来,“谁,干什么的!”
  床边站着又羞又恼的女服务员,“你不是要我叫早的嘛!”
宠好老板爱他的习惯
关于领导的习惯,有的说人职位越高,毛病就越多越古怪,也有一种相反的说法是,人职位越高就越随意,越淡泊。
  根据我的经验,后面一种说法是文学,前面一种是现实。我们还是现实一点为好。
  还有一种争论是,有的说身边的老板不好伺候,天天烦;有的说偶尔远道来的老板才难伺候,因为你不大清楚他的具体习惯是什么。
  其实最可怕的有两点,一是关于习惯的错误信息和误读,二是被莫名其妙的恐惧吓倒。
  我们公司大老板们一般都是喝健怡可乐的,所以健怡可乐就成了高层接待的标准饮品,我们在餐桌上、会议室、车上都放满了这种东西。可是有一次一个大老板就不高兴,事情多也没顾得上细问,到最后他才说,他讨厌任何这类带气的有甜味的东西。
  我在想,如果我哪天当了大老板,要去视察,下面的单位肯定问我身边的人我的习惯是什么。答案肯定是炸酱面和炒土豆丝。但是我也喜欢别的,如果他们天天给我吃炸酱面和炒土豆丝,我会把他们都炒掉。
  早年我在美国通用汽车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全球董事长要来中国访问,我把宴会的菜单拿给我的美国老板看,老板一下子就急了,“董事长喜欢Blue Cheese,你的Blue Cheese在哪里?北京有没有Blue Cheese?你赶快去各大酒店查哪里有Blue Cheese!”
  当时除了把我吓住之外,还让我永远记住了“蓝乳酪”这个词。好在我们有五星级酒店,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们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细致。因为说了半天,“蓝乳酪”就是那种带霉菌斑纹的乳酪,是一类产品,就相当于中国的臭豆腐,但是我们只是给老板上了臭豆腐,根本没有去了解老板喜欢的是王致和的臭豆腐,还是六必居的臭豆腐,还是吴家老太三味臭豆腐。
  关于老板习惯的一个重要误区是,我们把重点太多地放在生活习惯上。其实老板最在意的还是他在众人面前的感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以下细节:第一,许多人在一起时,让领导一个人高谈阔论;第二,领导讲笑话时一定要笑;第三,在大型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让老板跟他身份符合的人坐在一起;第四,领导在活动、吃饭等场合提前退席,一定要送,领导说不要送了不要送了,你千万不能听,一定要送到电梯,送到大门口,送到车上。眼看你就要跟着车在马路上跑了,这时你可以对自己说,差不多了。
  有人说,这不成了马屁精了?关于宠着领导的习惯这件事,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就算你为了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就算你是愚忠好了。第二,你胸怀大志,为了借助老板的力量向上走,所以就算是暂且收起你的高傲和自尊,低三下四一二年。谁叫你有鸿鹄之志呢。第三,最积极也是最无聊的境界,就是你把宠老板的习惯当成一种主动的人生态度。你可以简单算一下你的老板的影响力,比如他管10个人,如果他开心,他手下的10个人,加上他们的家庭,共30人,加上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影响的供应商、保安、阿姨30人,一个人的开心可以影响60个人;反之,他坏情绪也会波及60个人。如果你老板是一个千人大企业的总裁,他就能影响6万人,如果是市长、省长……再往上都不敢想了。
  所以,宠好老板的习惯,为老板创造一个顺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那么老板应该做什么呢?老板有老板的老板,够他烦的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板,你应该注意,要传达正确的关于你的习惯的信息;再有,就是稍微体谅一下你的部下对满足你习惯的困难。
  我认识一个中国老板,腰不大好,到美国访问,睡不惯酒店松软的床,要求换硬的床垫,酒店说我们都是统一标准的。老板就说:“算了不麻烦你们酒店了。”转身跟部下说:“你就给我找一块木板来吧。”
  这事要是放在大兴安岭,应该不难,但要在美国的城市里迅速找到一块能睡觉的木板,得动点脑子。部下在华人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木板,然后心里过电影似地放老板的习惯:老板早餐喜欢吃清炒油菜,在美国,上哪儿去找中国北方那种油菜呢?
领导为什么不生病
最近我们领导病了。大家觉得,世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令人吃惊的是,我问过不少国企的、外企的白领,大家一致表示,他们的领导从来没有生过病!
  领导不生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就是身体好;另外就是,他们病了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或者是即使大汗淋漓面色惨白,也要硬挺着。
  一个朋友说,他们领导最近咳嗽得很厉害,开会的时候话都快说不出了,挺了几天后,不知怎么肚子又坏了,脸色白得像一张纸,虚弱得好像马上就要摔倒。大家都劝道:“领导您休息吧,别来上班了。”领导用无力的手势坚强地表示,“没事,你们别管,我能行。”
  我们不难想象,领导能做到领导,必定有些过人的本事和精神,病了不休、休了不倒也是其中的一项素质。身体不好的人,人家自然要怀疑你能不能顶住更大的压力,承担更大的责任,为更多的人做出表率。
  事情坏就坏在表率,领导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强,而忽视自己怎么能给属下更多的信心。我们谈领导艺术的时候,总是说什么以身作则啦,激励啦,放权啦,就是没有讲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生病和休假实现团队激励。领导不生病,下属就不会有机会感觉自己的重要性;总是被一个强势的优秀的而且从来不生病的领导压着,下属很难显露头角。
  朋友说他们的女老板最近宣布要休两个星期病假,做一个手术。这事在团队里引起了很大的议论。从八卦的角度看,想知道女领导得了什么病,但是人家嘴很严,只好侧面先打听着;从人性的角度看,怕领导真的得什么大病;从团队建设看,猜想老板这回病了,以后是不是不会那么工作狂了,变得节奏稍微慢一些,更关注生活了呢?从即时行动纲领看,要不要去看领导,送什么东西,讲什么慰问的话?大家一下子都拿不准了。
  好在领导态度明确,说你们不要来看我,好好工作就行了。这件事的学问在于,要是男领导或者一般的女领导,人家说不要来看并不意味着不想让人来看,你可能还是要强行去看,获得领导好感;但是对有工作狂倾向又很在意面子的女领导,人家说不要来看就不要去看,领导有自己的隐私,特别是不想把自己软弱无力的一面让下属看到。
  后来,下属们叫了快递,给领导家里送去了鲜花和卡片。领导说很感动,最感动的是一个下属在卡片上说, “你不用担心,我们都在好好工作。”领导说:“看了这个,我真感动,我决定明天就回来上班。”
  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老板消停地休息几天,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领导不给我们这么大压力,让我们觉得一定要卖上小命干活,才对得起她和公司。
  我认为,对于下属来说,应该放弃用任何方法祈求领导生病或者休假,应该转而研究老板的弱点。
  尽管每个人的弱点不同,但普遍的共性是:领导对自己都不够自信,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怕被人看见自己生病;不仅身体上如此,事业上老板也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害怕不在办公室的感觉,害怕下属都不在身边的感觉,害怕自己很有面子的职位突然以没有面子的方式被人取代。
  别看老板不生病,其实心理虚弱着呢。
  最近听到的一些故事,更加让我感到盼领导生病不切实际。
  我们公司的同事到美国总部开会,由于时差原因,一大早就醒了,五点钟去驻地的健身房。路上遇到一个全球副总裁,副总裁对他说:“你快点过去吧,跑步机什么的很快就要满了。”中国同事不信,“刚五点耶,老大!”可是一进门他就发现,十几台设备确实差不多都被人用了,那些平时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全球副董事长、副总裁们,一个个都在汗流浃背地跑步或者推举各种器械。五点刚过,董事长大人拿着一摞报纸进来了,有一个踏步机显然是专门留给他的。董事长一边踏步一边认真地看着报纸,全球500强公司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据说,这些老大们都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不管他们到哪里,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健身。没有好的体魄,他们根本无法应付繁重的业务压力和无休止的全球旅行。
  另外一家欧洲公司,为自己公司那些不停飞行的老板们开发了一个项目,通过暗示、催眠之类的手段,让高管们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就会自然入睡。项目实施后,高管们果然能在旅行中即时入睡,下飞机就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
  这样的项目无疑深受领导推崇,但是对下属来说,领导生病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了。
今天我很不开心
 特别怀念以前那种田园牧歌的时代,一束透过窗棂钻进屋里的阳光,一只盛夏■ ■鸣叫的蟋蟀,一片秋日山坡上怒放的野花,都能给人一天的欣喜和振作。现在倒好,大家凑在一起总讲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朋友问我,如果你遇上这样的事怎么办。我们老板,今天在办公室跟我讲话,就我们两个人,不知怎的她突然用英文大喊,“I?蒺m not happy 呀!”这个happy的后一音节带有浓重的地区特色,类似我们汉语拼音的三声,就是I?蒺m not happy (Pei3) 呀。
  然后呢,老板就坐下来自己在电脑键盘上砸,不理我了,你说这时我是出去呢还是不出去呢,出去之前要不要跟她打一个招呼呢?
  尽管我承认现在上班不愉快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以宣言的方式明确地在办公室对同事喊出“今天我不开心”,确实很有创意,很震撼。
  我觉得你没有办法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讲,克服不愉快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另一个是坚决摆脱俗套,有创意地发泄。
  自己给自己找不愉快的有,比如你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英俊,每天都痛苦,这种情况我们以后再探讨;更多的情况是别人使你不愉快,比如说同事,多数是老板,他们就是跟你过不去,给你设置障碍,好事绕过你,坏事栽到你身上,对你冷嘲热讽,甚至对你大声吼叫。
  这种时候你首先要注意避免正面作战,先稳住阵脚,然后近乎强迫地要求自己感受对方的痛苦。比如说,他(她)今天这样,肯定是刚被自己的老板骂了,肯定是夫妻生活又麻烦了,肯定是连续三天失眠了,肯定是前列腺炎又犯了,肯定是提前进入更年期了。
  有时候你这么去想并不能使你克服眼前的痛苦,但是我敢肯定地跟你说,那些使你痛苦的人一定比你还痛苦,谁活得累谁心里明白,你不要被假象迷惑,你要稳住阵脚,你要实在忍不住还可以找朋友聊还可以写博客。
  我以前有一个老板,非常聪明能干,就是对下属过于严厉,近乎苛刻。我那时人在北京她在香港。业务上的争论还有领导主意多变的风格经常搞得我灰头土脸。后来我换了公司,我们也逐渐成了朋友。有一次见面喝酒,我的前老板说,我原来真的不知道给大家造成了那么大压力,我的一个下属,我一直看好的人才,有一天突然跟我来辞职,说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了,必须离开了。我那时候才意识到我的风格、我的方式会这么严重地伤害大家。你说,你是不是当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呢?
  我的眼圈都有点红了,我说老板,这没什么,我知道你的压力也一直很大。
  当然,我绝不是主张老板就要狠整部下,然后选一个时机又反思又道歉,早干嘛去了。我是说,当我自己一步步走过来,感受到你越来越多地被人搞得不开心,你也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不开心。一切都是一个平衡,你只是更多地感觉自己比别人更加不幸而已。
  我的朋友说:“姐夫,你尽玩这虚的,你还没告诉我,我是跟老板打声招呼再出去,还是不打招呼就出去,还是站在那里等领导说下一句话呢?”
  我说:“等你想到这一步就反应太慢了,最好的办法是你也跟她大吼一声‘I?蒺m not happy (Pei3) 呀,too。’”
  领导准吓一跳,说你小子说什么?
  你说:“I said you look great today。” (我说您今天看起来棒极了。)
  老板迷惑地看着你。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激进的方式去反应并能妥善处理好下一步,确实很难。比如说,你刚才说的 “I?蒺m not happy (Pei3) 呀 too” 这句话语法就是错的,应该说“I?蒺m not happy呀either”。
  对于我们自己的不愉快,最简单和常见的方式就是转嫁。昨天几个人吃饭时说起来现在的服务行业不好做,我说比如说公关公司吧,老板管我要一份资料,我自己没有或者不想做,就打电话给公关公司,像现在这样吃晚饭的时间也不管,就是一句话,明天一早,我要这份材料完整地传到我的邮箱里。
  旁边的人说:“姐夫你真是大好人啊,我们老板就不这样,人家打电话给广告公司,说我要一个东西,现在就办,我电话不挂。”
  我说老板拿的是手机还是座机?要是手机的话你可要劝劝老板,这样总是不挂电话,辐射很厉害,影响大脑,还破坏性功能呢。
  如果你总是接到这样的电话,你的自然反应就是转嫁。于是你也抄起了电话,当然是座机。
  “喂,是永和豆浆吗,我要一份煎饺,一碗牛肉面,一个荷包蛋,一杯豆浆,现在就给我送到家里来。我要得急,现在马上送,我电话不挂。”
  对方听了不急不火地回答:“我们永和大王从来不给这种傻冒送餐。”
  这里重大的理论问题是关于强势地位的应用与滥用。以后再谈。
商务活动就是一个面子
现在商务活动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你无法判断那些形形色色的宴请、招待、庆典和论坛,到底去参加哪一个。
  经过实践和总结,我们提出两项原则:一是领导和关系户的活动要参加,第二是跟自己级别对称的活动要参加。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要帮领导拿主意参加什么活动,也为自己拿主意。最简单的决定就是“商务部张副部长的会议,点名叫您参加,您必须要去一下”;“乙烯总公司的王总请您去参加开业庆典,乙烯公司是我们的大客户,王总又是您的老朋友,所以周末您孩子的生日会就先改期吧。”
  你是参加活动你不觉得,你要是组织活动就会感到,要请到首长名人要人是多么困难。如果首长级别不够高,名人不够有名,要人不够重要,那么你活动的效果就完了;如果你要靠收取费用赢利,恐怕连本也赚不回来。
  以前我在新华社工作的时候,觉得新华社特别了不起,新华社现在也特别了不起。我们一拿起电话马上就有了官方的感觉,“喂,我是新华社,我要了解一个情况,请你们的领导接电话。”请注意用词,一定要说“我是新华社”,跟“这里是新华社”意思和感觉都差得很远。
  后来有段时间给新华社拉广告,电话打给企业,“我是新华社”好像就不大灵了。出钱的事人家不愿意。关键的问题是,你不认识人家,人凭什么帮你?
  所以,我现在给部门人员定的政策是,别一听什么单位就被吓住,问什么事情。如果是公安局下属幼儿园开运动会要求赞助,我们慢慢商量再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公安局说你们单位谁犯了事要调查要领人,你们马上马上向我报告。
  我们在电影里见到那些大领导或者是很有权势的人,都爱抄起电话说“我是×××,你现在必须怎么怎么样,我要你10分钟之内答复,否则我枪毙(解雇、休了)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不自己站出来说话,都让别人说,就像抗日电影中翻译官那样:“太君说了,你们要是交出八路,马上就放了你们。”
  中国人比较讲面子,但是商务生活和社交中太讲面子,反而会使自己不自在。我们经常参加活动,一个圆桌吃饭,一晚上吃下来也不知道同桌的是谁,因为大家都不自我介绍。只有那个有跟班的领导大家都知道了,因为跟班的说了,“这是卫生局的张处长,张处长在灾难预防科学领域很有造诣。”然后大家点头称是。有时候领导还不高兴,就你多嘴,我堂堂张某某谁不认识我?
  其实,自我介绍一下并不丢面子,反而更显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社交场合向人问候时总是说,“嗨,我是比尔”。我们也在电影中听到过那带着浓浓浙江口音的伟人的讲话开场白:“我是周恩来。”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是全球著名的企业家。他见到员工时总是盯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说:“嗨,我是杰克。”
  本来商务活动最讲实际,最有效率,但是现在也搞得像政府和外交事务那样讲排场,论座次。每搞一次活动,被邀请方最多的问题就是:一起参加活动的还有谁,在活动中我(们领导)站在什么位置,我(们领导)第几个发言,宴会上我(们领导)是不是主桌,如果是主桌的话可以考虑,但是你还要告诉我左边坐的是谁,右边坐的是谁,主桌一共多少人,我(们领导)离主人和主席台横向距离有多远,纵向距离有多远,平面距离有多远,空间距离有多远。
  以前我在通用汽车工作时,有一次把我们老总拉去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活动。我说你去吧,你跟台长坐在一起,你第一个讲话,你会戴贵宾花,你进贵宾室,你喝的茶茶杯都是带盖的。我觉得那天活动特成功,领导特有风度。可是第二天一上班领导就找我,说:“你这叫搞的什么活动,你说都是巨头参加,可是福特的老总怎么不去,大众的老总怎么不去,丰田的老总怎么不去?”
  我本来想的是,只有你级别最高,你才能在活动上出风头。但领导想的是,我要大家同样级别,然后还是我出风头,我要压倒他们。
  大家都是这种心思,总会出问题的。去年的一个活动上,我们公司就跟另一个公司打起来了。说起来都是500强,500强A和500强B。本来是500强A的老总先讲话,可是500强B的老总说让我先讲吧,我有事,讲完了先走。500强A同意了,主办方也同意了,日程也改了。可是500强A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又反悔了,说我们老总有更更更紧急的事,必须先讲,然后就告诉主持人说500强A先讲。结果一宣布,500强B的人说不是说好了我们先讲吗?最后,先讲完的500强A的老总就坐在会场跟人聊天,紧急紧急的事情就像尿急放出了一样又不急了。
  商务活动是一个以级别和面子主导的过程,但是当外表压倒了实质,当我们所追求的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的碰撞成为附属和摆设,商务生活就只剩下那些贵宾胸花和彩色桌卡主导的形式躯壳。
你欠我一个武侯祠
如今的商务人士,公款出差的机会很多。有人借机玩遍天下,有人永远公务缠身无暇他顾,有的则巧妙地利用时间差和正当理由,为自己创造旅游和增长见识的机会。
  几年前我第一次去重庆,带着我们公司一个级别特高的,也是头一次去重庆的老总。白天的日程照例是拜访政府官员和客户,晚上我租了一辆奔驰车,准备带他去南山一棵树看夜景。
  早就听说重庆的夜景有名,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城市建立商业发展战略,就应该像指挥战役的将军一样在制高点俯瞰城市全貌,得到胜利的灵感。即使失败了,也要像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那样,回到俯瞰城市的高处,赞叹“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啊”。那种失落的浪漫感慨。
  可是当大奔已经开到酒店门口的时候,我们公司的冯-迪特里施说:“我不去了,晚上还有很多e?鄄mail要处理。”
  既然车也来了钱也交了,我就和另一个同事去了一棵树。好美的夜景啊。后来的事实证明,以后去重庆再也没有这样堂而皇之的旅游机会,总是开完会做完活动就走。
  我们公司有一个负责全国业务拓展的高管,人家都羡慕他各地跑,可他对我说,我去什么地方都没有特别的感觉,住在相似的酒店,听业务汇报,拜访客户。那次去九寨沟开部门会议,大家都去沟里玩了,我在(五星级豪华酒店)九寨天堂开另一个电话会议,开完了就奔机场回北京。
  我这里要申明的是,我决不是主张大家要利用公款旅游。我是说要是我们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办公事的时候忙里偷闲,迅速地甚至自费满足一下旅游的需求,那么当你回顾你的职场生涯,想起你去过的城市和乡村,那些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情趣的回忆将是一种宝贵的再享受。你也就不会仰天长啸,说我把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工作,献给了××公司,献给了××老板,我出差18年连北京故宫都没去过。
  上个月我们公司去昆明开会,正好是周末,公司请了旅行社的人带大家去石林。周末的旅游景点,人多车多什么都多,身边七八位导游同时在喊:大家顺着我的右手看过去,那就是著名的什么什么石像,它就如同一位仙女在等待爱人归来,大家可以充分运用想象力啊。
  旁边的人都伸头伸脑,哪儿呢哪儿呢,石像在哪儿,导游的右手在哪儿,我怎么看不见啊?
  站在我旁边的一位,我们公司里业绩非常突出、人也特别低调的一位高管,悄悄地对我说:“石林我几年前自己来过,那次客户把会议推迟了,我在下午关门前一个小时赶到这里,一个人走遍了小半个石林。没有什么人,那些石头就像数万年前的生灵,你看着它的时候它好像在对你讲话,感受真的不一样哩。”
  工作为每个人提供的旅行机会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旅行、对路途、对路上的经历,感受的方式也不一样。关键不在于你去多少地方,关键是你能不能达到那种体验的深度,在那个美妙的体验空间里,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你记忆的亮点,无数的亮点则串起你职场和人生的辉煌。
  当然,我们也经常身不由己。能坐着公司付款的大奔去看重庆夜景对我来说是空前绝后的。多数情况是你精心策划的忙里偷闲,被一些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打断。
  那次在成都,带几位客人去武侯祠,我刚买了票进门,导游刚开始讲解,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哥们急事,很急,赶快给我出出主意。”
  事情是,猎头挖他去另一家公司,工资增加一倍,谈了很久,死看上他了,今天就要答复,接受还是不接受。
  我竭力劝他不要去,新公司钱多但缺少成长空间。应该在现在的公司抓住大有可能随即而来的升迁机会,先进入一个高度,然后钱和事业都会有的。
  你知道在当今社会劝人见钱不拿是多么费劲。我左耳朵听导游讲解诸葛亮和蜀地传奇,右耳朵听朋友讲重大抉择的苦恼,嘴里还要慷慨陈词,苦心规劝。我明显能感到周围游人异样的眼神,心说这人怎么这么有病,在武侯祠谈什么职业转型。在我放下电话的同时,听见导游说:“这里就是出口了,感谢大家参观武侯祠,希望有机会再来啊。”
  我这人其实非常大度,但就是这件事总也过不去。那位朋友后来听了我的意见,没有跳槽,并在原公司实现了重要升迁,接着又一次成功转型,后来又做了某跨国电子通讯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
  人家副总裁多忙啊,多少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可我每次见了他,总是忍不住唠叨:你欠我一个武侯祠,你打断了我的人生,你拿什么补呀你
喂您好,请问是哪位?”
这些年,商务人士的定义标识演变非常快,如果不总结一下,很多东西就转瞬即逝了。
  当年刚刚有呼机的时候,商务人士腰上都挎一个,一群人在一起,有人身上嘟嘟一响,该生立刻被投以羡慕的目光。有些伪商务人士耐不住寂寞,就自己呼自己。寻呼费是按月算的,不呼白不呼。
  当然那个时候,那些有大哥大的人都拿在手里或任何能被人看见的地方,像吃饭时一定要直立着供在餐桌正中。我觉得摩托罗拉的设计理念一直是超前的,像那种砖头式大哥大,在设计上就具有直立摆放功能和身份炫耀功能,这对商务人士至关重要。
  接下来进入了手机普及的时代,在公共场合打手机非常时尚。电视剧里的企业家也都是这样的,他们在吃饭、洗澡或度假的时候都会抄起手机,调动十几个亿的资金,或者是一个电话就把高级管理人员就地免职。
  现在进入了一个不接手机的时代。如果你在一个公共场合听到某人手机响了,凭如下的举动你就可以判断他的身份。
  拿起电话,“喂你好,请问是哪位?”一般是业务代表或推销员。
  拿起电话,“喂,我现在不方便,回头再说吧。”身份难以判断,但对方的身份肯定是老婆、老公或者情人。你既然不方便,就不能不接这个电话吗?不能,因为老婆和情人会借题发挥,“连我的电话都不接了?!”
  拿起电话,看一眼来电显示,然后按“拒绝”,这多半就是生意不顺的商务人士,来电多半是债主、纠缠不清的情人、穷追不舍的推销员等。
  拿起电话,看一眼来电显示,然后听由铃声继续响或振动而置之不理,这是无奈的商务人士:如果按了“拒绝”,对外听筒里会传出“您所拨打的用户正忙,请稍后再拨”,不明戏的人就会不停地打。而你要是不理睬,将来就可以编瞎话说我没听到啊,哦那天手机放在家里没拿。
  听到铃声,连看也不看,直接在口袋里包里就按拒绝或关机,此乃真正商务人士也。此公顶天立地,无须求人,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人之豪杰。
  手机是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手机时代的商务礼仪不可轻视。你想巧妙地羞辱一个人,只要在跟他面对面讲话时突然去接手机而把他晾在一边;开会的时候,最能对领导表示不屑的方式就是在领导讲话的时候站起来出去接手机;反之,最能献殷勤的方式就是跟一个人面对面时把第一个手机来电“拒绝”掉,然后当着他的面按“关机”。
  在商务时代,最奢侈的生活不是自由,而是自主,就是你有权利和地位选择接谁的电话和在什么时候接电话;你的生活仍然被许多人左右,但是你可以掌控进程的节奏。
  前两天我们几个人聊天,谈起“什么是理想的商务生活”这个话题。起先有人说理想生活就是不用求人的生活,大家说别逗了,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当中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深沉地说:“要想不求人,你们去当编剧吧。制片人投资人导演演员都哭着喊着要好剧本。写电视剧作者没名时一集八千,写过几个以后就一集两万,你根本不用求人,都是人求你。”
  我说哪一行咱们都不能盯着顶尖的那几个,写剧本有几个能达到海岩老师王海鸰老师那样的境界?况且我还是坚持我的“业余”理论,就是真正的牛人是靠着主业得到名声和财富,然后去享受自己喜爱的副业。就比如海岩老师当酒店总经理;万科的王石先生登珠峰;好利来蛋糕店的老板罗红去非洲11次拍野生动物,然后出书、捐款,当联合国慈善大使。
  所以,顶尖的生活状态不是把来电“拒绝”,也不是不理或者关机,而是根本就没有信号。你找不到王石先生和罗红先生,他们过些天满脸歉意地一个劲跟你说:实在对不起啊,我上个月在珠峰帮助欧洲联合登山队登顶来着;另一个跟你说:不好意思啊,我在纳米比亚草原追野马接手机不方便。
  你就自己回家洗洗睡吧。
商务人士的虚荣界点
有个上班族朋友,最近经常在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上出镜,然后就在餐厅里地铁上被人指来指去,那不是电视里的×××吗?
  朋友说,一开始这么被人认出,还有人过来说你的节目挺好看的,真的有一种幸福感。
  我们商务人士跟影视明星不一样,他们本来就是给人捧、给人崇拜的。刘德华演出的时候跟歌迷握手,手上胳膊上被抓满了血印子咧着嘴疼。对刘德华来说这叫艺德这叫敬业,但是对缺少吹捧的商务人士特别是职业经理人来说,偶尔被人认出被人崇拜一下,还是很能满足一些虚荣的。
  十多年前我刚到英国做那种菜鸟记者,经常要去参加一些商务酒会,试图认识些人挖到些消息。老外他们那种活动就是带着一个脑袋和几张名片,端着杯酒四处跟人寒暄,活动有时供应小点心,饭是绝对没有的。我刚开始去有点紧张,因为进了门四处张望一下,发现一个人也不认识,这可怎么社交。
  后来活动去多了就不紧张了,因为总是有同样也谁都不认识的客人,端着酒绕来绕去,你们俩就聊上了。所以我就以此为座右铭:总有比你更差的,只要你能稳住。
  经过多年磨炼,现在参加活动一般都有期待值。比如说,如果是公关业界的活动,敝人会被许多人追捧;参加商界精英活动,可以躲在一边或借机巴结一些名人;参加李开复老师在大学的演讲会,最好事先找好停车场卫生间什么的猫起来,在开复老师的光环下没你什么事。
  商务人士自尊心或虚荣心的损伤,多半是惯性产生的期待值在某个特定场合或瞬间发生了异常缺失。
  去年我陪我们老板去参加一个商务高层论坛,贵宾室里热闹非凡,“哎呀张部长,真的太感谢您亲自来出席”,“哦哟冯老,太抱歉了没有在门口接您”。在充满官员和大腕的房间里,只有一个人独自端坐一边发愣,仔细一瞧,是分众传媒的创始人,著名企业家江南春。我就过去寒暄,替他抱怨像他这样的大腕居然他们也不多招呼。
  为了解决贵宾众多和接待单位人手可能不足的问题,有些主办单位采取了人盯人战术。我有一个朋友,最近被指定担任参加大学校长论坛的某知名大学校长的接待人。活动当天在门口等了两个小时,后来忍不住上了趟洗手间,从洗手间出来正赶上一群人进大门,抓住一个同事问,喂你见到××大学的×校长了么?同事使劲向左边撇嘴,“人就在这儿了还傻问!”后来朋友总说,你看就因为没有认接,校长不高兴了,后来连留言签名也没给。
  其实,如果是活动流程中的疏漏,商务人士一般都不是特别在意,关键在于明显针对个人的无知或不敬,让具有较高期待值的商务人士感情上难以接受。
  有一个业界的大腕,才华横溢,个性鲜明,备受业界同仁追捧。一天参加活动,某公司可能是刚入行的小女生,忙着跟众人换名片,到了大腕面前,甜甜地问:“能跟您交换一张名片吗?”大腕很矜持地掏出名片递过去,小女生认真地读名片,“噢,您是,×××先生”。
  这时大腕突然一把将名片抢了回去:“你都不认识我,还换什么名片!”
  此事被作为业界名人轶事传播开来。这里面的理论含义是:商务人士换名片是为了互相认识,但著名商务人士的名片是身份的象征,具有珍稀性、严肃性和私密性。它都不像文艺界名人的签名,签名顺手就一个,你得到了名片上印着的信息,等于人家对你开放了一个重要的空间。
  最近有一次被朋友拉去陪绑商务活动,我觉得挺好,活动不是自己行业的,期待值就是谁也不认识,谁也不用认识,就是陪怕自己也是谁都不认识的朋友去参加活动。
  上周有一个特大的活动躲不过去了,英国广告协会在上海举办展览、讲座、推广会和酒会。上海的英国领事馆三天一个电邮两天一个电话诚挚邀请。那天我换好了西装前往六点半开始的酒会。进了门就找熟人,一个没发现,端上酒找英国人轮着圈侃。酒会到了高潮人人都有点高的时候,肚子饿得不行了,走时还是一个熟人也没有,也没有人上来甜甜地说:“您是通用电气的李先生吧,您的大名,我们在广告界早有耳闻。”
  八点半坐在麦当劳给同事发短信:“今天又回到了亲切的菜鸟时代。谁说巨无霸是垃圾食品?”
  古人说,处事以不即不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哲学一点说,商务人士的虚荣界点,就是在有点名但不是太有名之间,被人追捧又不过分追捧之间。
好老板不发神经
如今,单身的忙着找老婆(老公),结了婚的忙着找情人,只有一件事是共同的,就是找个好老板。
  现在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在蔓延,就像那个香港的著名小说家说的什么“美好的爱情和通情达理的老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话绝对言重了,爱情怎么就不能美好呢?关键是你不能期望太高,你不能让你的老婆又小鸟依人又佳人风范又能挣钱付一半的房贷,反之,你的老公也不可能长得像金城武力大如施瓦辛格存折上的零又超过比尔·盖茨。
  咱们不谈爱情,谈老板。其实你理想的破灭就是因为你想找一个什么“通情达理”的老板。老板的责任是让老板的老板高兴,是让你们把事情做好,老板从来就不会想什么要讲道理,讲道理这种事你跟你爸妈你儿子甚至跟猫咪都讲不通,所以还是想些实际的。我觉得,一个老的老板,或者说还能让你勉强做下去不至于几天就甩手走人的老板,是那种可预测的老板。
  老板你要让人家知道你喜欢什么,要可以被预测。
  我的一个朋友在著名韩国企业工作,他的韩国老板喜欢开会,开比较长的会,有时一下午,有时一整天。你知道会这样,那就要想如何将开会占去的时间补回来,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不要想什么等开完会再做,因为开完会老板很可能请大家去卡拉OK,还会喝点酒。那您要问了,难道我要等这一切都完了半夜了才去做自己白天的工作?这我不管,你要想办法,不要怪老板,因为老板的工作习惯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
  我以前有个老板,他有时很严厉,有时不通情达理,但他是好老板,因为他可以被预测。老板对温度很敏感,怕热,所以搞活动时一定要将会议室活动厅这些地方的温度调好,否则他会站起来找你麻烦,或亲自到空调按钮处胡乱操作。起初大家不得要领,温度设定好了也不行,后来我观察得出经验,当参加活动的盛装女士用双手捂住裸露的手臂,甚至将挂在椅背的披肩悄悄搭在身上时,我会伸出大拇指向团队示意:“恰到好处。”
  最可怕的老板是出尔反尔,飘忽不定,今天指东明天打西,一会儿说非法式鹅肝大餐不能下咽,一转眼又嚷嚷着找臭豆腐。这种老板一定要炒掉,你亲自把他炒掉。
  认识一个好老板有时需要你拨开迷雾。前几天一个同事抱怨他以前的老板,这老板有个毛病,每次出门都要带着他的那支不知是什么来历的水笔。而越是有大事,笔就越不知丢在何处。于是他向所有人发脾气,所有人都在翻抽屉抹桌子找他的笔。这个德国老板这时会严厉地站到副经理面前,而那日本副经理则摆着手陪笑:“我真的没有看见你的笔呀!”
  我简直要大声惊呼了,这是难得的好老板啊!他是可以被极其精准地预测的。我对同事说,你们要做的就是,轮流定岗定职地跟踪他的笔的下落,甚至不惜做一个假的以便蒙混备用。老板出门前要列队欢送,由日本副经理鞠躬95度并高呼:“老板,你的笔的大大地在啊。”
商务习惯与个人怪僻
我们曾经谈到“商务人士一定要有些毛病”这个话题,中心思想是商务人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难免对生活和工作会有一些怪异要求,比如说去餐厅吃饭要白色桌布,SPA用的精油一定是熏衣草香型的,等等。
  其实,许多被外人当成是毛病或者怪僻的商务习惯,正好反映了商务人士对职业标准的崇高追求。有段时间传得比较多的一件事是,某时尚杂志要求员工不得穿棉毛裤,因为这是对时尚的蔑视,当你蹲下来露出腰后的一截棉毛裤的顶边,整个时尚界都为你而难为情。
  在谈到职业习惯这个话题时,我发短信问过一些朋友怎么看类似这样的事,主要还是想碰撞出一些理论的亮点,特别是职业习惯的形成有怎样的历史的、社会的、伦理的、心理的坐标轨迹和线性积淀。
  朋友们短信回得很快很简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说“我也不穿棉毛裤”。看来,我只有孤独地探索这个问题。
  商务人士职业习惯的形成,体现了他对特定行业的特殊理解,可以说,你要是把某一个行业做到顶级,具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职业习惯就是一个基本的标志。
  如果你想在某个行业做到顶级,就首先要在职业习惯上追上那些已经达到顶点的业界领袖。比如,你要想在时尚界发展,你就得不管冬天多冷或者办公室为了节能环保而不开暖气,都坚持不穿棉毛裤;你要想在韦尔奇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混,就要承受因为业务陈述空洞无物或者陈述超时而被众人奚落。
  关键的问题是,行业顶尖人物不是一个,有时候单纯的跟随会产生疑惑。
  在我们公关界,经常组织商务活动,像产品发布、记者招待会、商务宴请等等。做一个活动的总指挥,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调动着音响、舞台、背板、灯光、签到、流程等千军万马。我有一个习惯:活动开始以后,组织团队成员谁也不准坐下,全部站着,这样有情况大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马上就可以处理。
  有一次搞完活动,我就批评刚刚加入团队不久的一名成员,说大家都站着,怎么就你一个人坐下了。
  这位同事很委屈,说我们原来的老板要求大家活动一开始全部都要坐下,不然看着乱。
  这种困惑显然不仅仅在于搞公关活动,不在于站着还是坐着。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就是具有像不穿棉毛裤这样的公认标准,所以说公关界还不成熟,时尚界就很成熟;第二,跟随不同老板的工作习惯而不停地改变,是商务人士商务生活的命运。
  需要较强判断力和勇气的,是你如何区分听起来有点变态但却反映了行业精髓的商务习惯和老板的个人怪僻;从细节入手追求职业的卓越与在变态老板手下生存,是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在业界听到过一些传说,如某著名企业老总每次参加商务午餐后都要洗澡,秘书因忘记在酒店安排房间而得罪老板,一度关系紧张;另一个受盗版困扰的老总审核公司内部的PPT文件,见到图片有人物就坚决要查清楚图片里的人物是谁,有没有侵犯肖像权。如果做选择题,那么前一个是个人怪僻,后一个是商务习惯。
  成功的职业发展需要模仿和建立以细节主导的商务习惯,为此你不妨矫枉过正一点,稍微变态一点。你的风格和习惯决定着你的个人品牌,也打造着你所代表的行业。
  作为开始,准备进入时尚界的你,要开始适应冬天多冷都不穿棉毛裤;准备进入伪公关界的你,要多练站功以保证做5个小时的公关活动腿能顶得住劲。接下来你就不停地适应和改变,直到你开始主动建立你自己的商务习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长
朋友,我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好,怎么了?
  你瞥了我一眼说:“乏味,一切都过于冗长。每一件事情都太长了。拜访、用餐、音乐会、演出、演讲、诉状、论文、布道,全都太长了。”
  你说了这句话,十九世纪的格言家阿萨·赫尔帕斯爵士也说过这话。
  看看,人类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进步。
  还有一点,现在你讲的话也可以收入《名人名言录》了。
  生活中充满了这类事情,部门开会从下午一点开到七点,女(男)朋友发了无数的短信说你什么时候能出来说好了去看电影的,可老板一点都没有结束的意思。
  参加一个什么论坛,说好每人讲十分钟的,可是都五点了,三点半上台的那位还在喋喋不休。
  上个世纪大家没什么事,听听音乐会还不错,现在人这么忙,听一场歌剧尼伯什么龙根的指环,还要花三个晚上才能听下来,据说这还是短版的。
  好好的一个聚会,朋友带来一个生手,不知深浅大侃他在美国怎么买了大房子,怎么办了一个小公司成为企业家,一晚上没完没了。靠,扫兴,我先回去洗洗睡了。
  我对冗长的惧怕和无奈最初来自十多年前在丹麦参加一次联合国的会议。那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报道,100多个国家参加,中国也派了总理和代表团参加。会议结束那天,各国首脑讲完话都撤了,我的领导和几名同事也跟着总理的专机回国了,临走前交代我,就剩最后一条稿件,就是大会圆满结束。已经写好了,在电脑上,等大会一宣布结束,你按一下电钮就完事,但切切注意,一定要等大会主席说结束了再按电钮。
  我心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不就是怕我提前发了稿说大会圆满结束,结果后来又爆了炸出了事不圆满结束了吗?我知道咱这行的规矩,我等着就是了。
  我就等。下午五点了,没结束;七点了,没结束;十点了,还有人在讲话;十二点了,会议厅已经没几个人了,但台上还有人在讲话;凌晨两点了,巨大的会展中心我想已经剩下不到十个人了,我跑到会场,台下有五个人左右,台上两个人,坐着的是大会主席,站着的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在说:
  “尊敬的大会主席先生,尊敬的各国代表,各位朋友,我谨代表我国国王穆罕默德·阿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本-哈希姆·哈桑·阿拉法提·赛义德·图西姆·图格里特·古鲁古鲁·哈拉哈拉……陛下,古兰丹姆王后陛下,首相穆罕默德·阿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本-哈希姆·哈桑·阿拉法提·赛义德·图西姆·图格里特·托拉托拉殿下,副首相穆罕默德·阿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本-哈希姆·哈桑·阿拉法提·赛义德·图西姆·图格里特·萨拉萨拉殿下,向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我到门口问一个已经半睡着的工作人员,还有几个国家发言,他耷拉着眼睛说:“快完了,还有11个国家就完了。”
  我当时想的就是,发言是主权国家的权利,绝对不能剥夺,联合国是平等的地方,只是希望他们国家领导人的名字短一点。
  凌晨三点三十分,我用最后一丝气力按下了回车键。一条简短的电讯稿随着新华社的电波传遍了世界--联合国社会发展会议圆满结束了,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
  你看,当今社会技术那么发达,人为什么越来越忙,生活质量为什么越来越差,祸根就是冗长。什么东西都应该短一点,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享受。
  原来我们说凯迪拉克--总是比人长一点。现在人家凯迪拉克又短又精致,动力可不减。什么东西都不能太长。
  开会、发言、音乐会……都要短下来。这篇文章,这本书,都够长的,太长了。
  该睡着了吧。
弗洛伊德看今天职场
我不是学者和医生,只是弗老先生的一个粉丝。与20年前读《梦的释义》相比,现在感到释梦需要更多考虑现代人生存的独特压力。
  一个朋友跟我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板向我们发火,说这么长时间了项目怎么还完不成?我很急,就想去厕所,站了半天,就是尿不出,身边一个一个同事来了,办完事又离开。最后一个跟我平时不对付的同事跑到跟前说,老板让马上开会了。可是,还是尿不出。
  我对他说,这种梦没什么好分析的,用弗洛伊德理论都可惜了点儿,这就是你对自己能力,也可能是那方面的能力,有种潜意识的怀疑。不用管它,如果反复做这样的梦,你再来找我,或者找医生。
  说实话,我不愿意什么事情都往那个方面去分析。我坚持认为,现代社会的职场压力本身就是梦境的完整基础,根本用不着去联系什么童年时期性的压抑。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信奉弗老先生的理论,概念内容一般是受到移置和替换的,而感情内容则保持原状。就是说,你梦见一个不认识的人跟你吵架,这个人也许是代表一个跟你十分亲近的人,但是你跟人冲突的担心或是欲望是存在的。
  最近一个同事去美国出差,在美国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来到一座陡峭的山前,乘着一个封闭的直上直下的风景电梯来到山顶。他以前的老板正在那里等他,说最近怎么样啊,到我这里来干吧。同事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醒来以后发现不对,他的前老板两年前已经去世了。现在他叫我去,我还答应了,天哪这是什么意思?在美国出差还要坐好几段飞机,这位同事一路胆战心惊,更不敢告诉同行的伙伴做过这个梦。“直到飞机在浦东机场咚地一下落地,我的那颗悬了一个星期的心才落了下来。”他说。
  我听了则不以为然。我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招魂的象征,还是体现了你工作的一种状态。你大致是在同一个岗位时间比较长了,想换,想冒一点风险,但又不想冒太大风险,所以你虽然是在一座陡峭的高山,但是电梯很安全又有风景。你的前老板是代表你曾经拥有的社会关系,表明你有一种潜意识,希望过去的社会关系能助你完成一个转型。
  另外一个朋友问我,他一段时间经常做打仗的梦,梦见自己在战场上,冲冲杀杀的,又是开枪又是扔手榴弹,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如果是弗老先生或是心理医师,一定不会满足于这种简单的描述。“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他们会追问,比如说,战场上是跟谁打,自己一方是谁,打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怎样,等等。
  我这个业余医师也不是不顾细节,我只是问,你打别人痛快,敌人有没有向你射击,你有没有感到危险或是生命受到威胁?他说没有,就是我打别人。
  我说,那就是这样,你认为你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你所从事的工作的要求,你想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朋友说,是啊是啊,我现在就是这样,现在的职位做了三年多了,总是感觉做到头了没什么发展了。
  这回算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吧。
  现在还有一些将梦和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的理论。比如说,你要是梦见飞禽走兽,醒来后要摸摸脖子,看看甲状腺是否肿大;要是梦见掉进了大海,就要注意自己耳朵的疾病了;梦见牙齿脱落,如果加上你平时不注意饮食,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要担心慢性胰腺炎的发生。
  说实话我不大信这些,还是坚信弗氏关于“梦是被压抑的冲动和愿望”这一理论基石。也正如专家们所说,每一次读《梦的释义》,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可是我发现,经常为人释梦毁人不倦的我,其实连《梦的释义》的许多基本要点都没有充分牢记。
  晚上翻开这部经典,重温了这样一些文字:
  “陡峭的斜面、梯子、阶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是代表性行为的符号。”
  “梦中看到的许多风景,特别是带有桥梁和森林的山峦,都可以明白地看出对生殖器的描述。”
  第二天我急匆匆地找到那位被前老板梦中招魂的同事,当时在一个高端的研讨会上,台上市领导正在讲话,我把同事悄悄拉到一旁。“你那个梦不完全是我那天解释的那样。”
  “你在直上直下的封闭的电梯里,然后见到你的前老板。这里面性的要素太多了。我不得不说,你是在对你过去的某个情人产生性的冲动。先说到这里吧,别跟你太太讲。”
八分工作法是一个阴谋
出于对职场人士健康的关注和对近年来一系列名人英年早逝的反思,所谓的“八分工作法”正在社会上流行,其主旨是,做人做事不要用出十分的力气,那样对健康不利,对别人也是不必要的压力,最好的生活态度是用出八分力。
  这种观点颇有诱惑力,比如说,医学上胃对“饱”的感觉的信号传递通常有一个滞后,等你感到十分饱的时候,实际上胃的承受量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所以,当你感觉到八分饱的时候停止进食,这时胃的接受度是最合适的。
  再看职场,我们生活状态的不正常、亚健康、失眠、梦游、掉头发、胃酸过度、无休止发胖等等,其实都是来自你自己或者你老板对完美的追求,他们把你逼得不仅要使出十分的力气,有时甚至要榨出十二分的能量,所以你就透支了,就不正常了。
  我以前有个老板,追求完美到偏执。搞任何活动,所有细节都不放过,比如说领导在台上站的位置她要亲自站一下,还会找来一个与领导个头一样的人站过来,所有灯光音响做精确定位;她还会坐到会场最边上的座位上,然后命令说,这个位置看屏幕反光,投影设备全部重新调整。
  其实对于一个成功的活动,这些都是必需的。我们都使出了十分的力气。但是老板认为不够,在夜里已经两三点钟的时候,老板要求大家设想第二天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件,并制定应急方案。
  大家开始说:如果下雨,我们已经为主要嘉宾准备了雨伞,打伞的人也够了。老板说这个太基本了,想点复杂的。于是大家就说:麦克风可能不响了,主要领导也许不来了,背景板可能突然会倒,主席台上领导可能突然抽筋,甚至突然发生地震或者战争……
  在大家获得了宝贵的几小时睡眠之后,老板还会突然在凌晨5点打电话给项目负责人:剪彩的剪刀是什么规格的,这次有几个女领导剪,你确定她们使得动吗?
  对于这样的事件和这样的老板,你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希望这老板快点走,他不走我走,我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其实,如果你审视你今天获得的成功,或者看周围,看整个社会成功的人们,他们无一不是用了十二分的力气才走到现在这一步的。
  那么八分法呢,我们的健康呢?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义务呢?
  据说一些日本公司为了防止员工无休止地加班,在下班后一小时会用大喇叭广播,告诫大家该下班了,该下班了,再不走你就有毛病了你。
  这种方法肯定是一个烟幕,因为领导知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成功,就得比别人做得更努力,更出色。我们社会里那些早逝的精英也是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的:我成功,是因为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工作。
  所以八分工作法其实是一个阴谋,是那些想打败你的人想出来的招数,让你懈怠,让你追求所谓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那种只用八分力就获得的成功根本不存在。
  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说好,明天考试,今天咱们都不复习了啊,谁都别复习了啊。这种约定会让你暂时获得平静。可是,那些好学生回去后还是会“偷偷地”复习。
  如今的商场也是如此,价格同盟顷刻间就会崩溃,签了君子协议一转眼就翻脸不认人。所以当你总结竞争战略时,发现除了学习迈克·波特和杰克·韦尔奇的理论之外,最简单的还是这种方法:赛跑的时候,想办法让别人停下来,你接着跑。
  让别人去建立美好的生活吧,我们自己的最终目的是赢得胜利,你只是要保证,获胜的时候还有精力去庆祝和享受。
让我们幸福地感冒
过春节时,我从年三十开始感冒,经历了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发烧等所有典型症状后,初六晚上开始好转。初七就到公司上班了。
  同事们热情地互致新年问候。老板听我讲完患病惨状之后亲切地说:“好啊,你正好在假期病了,没有利用上班的时间生病,这太好了。”
  大家都说老板真幽默啊。我在那儿愣了一会儿,揣摩出了几层意思:一、老板不希望员工在上班的时候生病;二、老板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中国的环境里,感冒是生活的必然;三、既然怎么着也得感冒,最好在假期,这样不耽误工作,又有家人照顾,增强家庭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感冒,是比较肤浅的。感冒对社会、对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流感潮和名人感冒,近当代例子也不少。比如前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当年执政才13个月,盟友和敌国还没搞清这个人怎么回事,老人家就在一次红场检阅时得了感冒,不多日竟然撒手而去,这才导致了少壮派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导致了苏联的改革。后来戈氏改革改大发了,苏联被葬送,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接着是9·11,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全球势力重新洗牌,气候日益变暖,南极洲的冰山逐渐融化,等等。你看,这一切都是从一个人的感冒引起的。
  关于感冒的医学理论很多,但是这些年感冒理论不分中西医,不分学派,开始走向惊人的一致,就是说感冒也没什么好办法治,主要是多喝水,多睡觉,勤通风。吃药也没什么用,因为反正感冒总有一个过程,吃药不能治本,只能缓解症状,比如退退烧,缓解头痛,等等。
  我三十那天一大早奔了医院,开了够七天吃的药,其实也就是止嗽糖浆和解热止痛片。有了药在身边,心理上觉得踏实,也便于给关心的人一个答复。
  面对感冒的病人,现在连关心都没法关心。一般知道人病了都说,得赶快吃药啊,赶快上医院看啊,别耽误了。可是现在,你明明知道没什么药可吃,看了也白看,还是得这么问候人家。要不然怎么说呢,“噢你病了,嗨反正看也没用,吃药也没用,你就这么咳嗽着吧,烧着吧,难受着吧熬着吧”,那听着多别扭啊。
  所以,我春节因感冒谢绝各种聚会的同时,也对各式问候应答如流。“病啦,吃药了吗?”“吃了。我每天都会抿两口止嗽糖浆。”“多喝水啊。”“是的喝着呢。春节没人送桶装水,家里自己烧水每天喝一大壶。”
  感冒已经如同生活,进入了一种法力无边、道行缥缈的境界。理论必然会让你绝望,当你对自身也感到绝望的时候,却正是你自身爆发的感悟和抗体最终打开一扇神秘大门,让你重归人间的时候。
  前不久去体检,一个很资深的大夫跟我聊,我说我身体好着呢,一年连感冒都不得。医生用异常忧郁的目光看着我。“人得点小病不是坏事,这样身上的抗体才能保持活跃,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时有些感冒这样的小病会降低得大病的几率。”
  你看,你得了感冒不仅不要抱怨,反而要庆幸才是。
  没有人能逃脱感冒,特别是对那些在事业上要有所建树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由不得他们自己。你看那年春节,赵本山老师在上春晚前感冒了,有的说肺炎,可邪乎了,还一度传上不了场,彩排的时候在台上不住地咳嗽。你要是再百度或者谷歌一下“春节晚会;感冒”,你就会发现多少人都在被这个事困扰。晚会要直播,唱歌要真唱,这要是不停地感冒可怎么办?
  所以,在感冒面前人人平等,在感冒面前名人还不如普通人。我虽然不是名人,但有一次主持我们单位一个大活动时感冒了。不怕头痛,发烧也不要紧,讨厌的是在上台之前总是流那种很稀的鼻涕。要是坐在家里或办公室,仰仰头,身边备着手帕或纸巾就行了。偏偏活动在室外,还有点小风。我站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就觉得鼻孔中有股细细的液体痒痒地往外渗淌,甚至有那么一股,探出头后,乘着一股突然强劲的风,从那张喋喋不休的嘴巴的左上方优雅地飞了出去。
狠发毒誓 乖乖上班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人发一些比较过激的誓,比如火车站人多,就说“我再也不在黄金周出去旅行了”;三八妇女节到商场购物挤丢了一只鞋,就说“我再也不跟这种打折的潮了”。
  不知有没有统计说这种声明有多少百分比能够实现。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开始在工作和职业上发各种毒誓,比如:我以后再也不做销售了;我再也不给这种有强迫症的老板打工了;我再也不到这种连肯德基都没有的地方出差了。
  如果你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职业毒誓的特点第一是较强的重复性,第二是普遍的远期实施性。
  我们公司有一个挺棒的销售,就是特别受不了公司的程序。每周都开全球的会,上面总问那个大项目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签下来。每个季度末就是销售的末日。有一次,公司全球的一些大老板在美国计算本季度的销量,怎么的就差一点,就跟远在中国的他说,全公司就差你那一单了,你今天一定要到客户那里签下来,我们都等着你。
  英勇的销售就这么几乎带着铺盖卷到客户的办公室,赖在那里不走了,一边求客户说,爷爷们你们就今天签了吧,你们忍心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过不去年关吗?一边就发着他那典型的毒誓:以后TMD再也不干销售了。
  过段时间看见他,问你怎么还干销售?他笑着说,咱还会干啥?
  还有一位销售不像他这么磨叽,这位说辞职就辞职了,号称最受不了公司没日没夜的电话会议,我们叫Conference Call,那种把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全叫上的世界大战。老兄辞职后据说经常在晚上踱步,念叨着这世界上那么多事怎么不跟我商量就决定了呢?
  后来接到前同事的电话,倍感亲切,可是时间长了总觉得“单挑”不如“群殴”,就忍不住跟同事说:“咳,哪天我们把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一起叫上,来个Conference Call吧。”
  所以你看,这职业毒誓发的,不断重复而不实施,好不容易实施了又回去重复;要么就是把毒誓当成套牢的股票,攥在手里不停念叨就是不出手。
  其实,一种职业的真谛和魅力,只有在你发下毒誓的瞬间才会真正地显露。你要是永远舒舒服服干着某个职业,就意味着你在这个领域永远经历着平庸。你想想,哪一部好的作品不是作家写到吐血,哪一个好的项目销售不是业务代表跟客户喝到吐血,哪一种好的公关活动不是把项目经理累到吐血?
  所以,你要是对某个职业痛苦到要发毒誓,那么你应该庆贺自己已经触到了这个行业的本质,唯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当着别人发誓,自己不好收场影响形象不说,别人也觉得别扭。这就像我们去火车站送情人,又是吻又是抱做足了情绪,最后挥泪相别依依不舍,可是过了十分钟这个人又出现了,说是没赶上火车,走不成了。
  在我们发毒誓的时候,有些技术性的问题也要注意。比如说不要把一个具体的失望上纲上线。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装修简直烦死人了,我以后再也不装修了”。其实,没有人痛恨自己家里整洁的墙壁和典雅的天花板,痛恨的只是没完没了地跟装修队博弈,没完没了地为一件小东西跑建材市场。
  所以,你就认定,伟大的目标里总会有一些捎带的痛楚,问题不在目标本身。你就这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不停地发各种各样的充满前提的毒誓。比如你不说再也不做销售了,而说,我再也不做那种老板可能在季度末坐在总部要求我当天一定要把订单签下来让我不得不忍辱负重跑到客户那里求爷爷告奶奶的那种销售了。
  结果就是,你干脆就别发什么誓,乖乖地上班就好了。
金领就是早起的鸟儿
两年前闹过一阵病,中医说叫五更泻,就是早晨起来拉一泡稀。现在这病悄悄好了,但早起的毛病落下了,不管头天晚上多晚睡,早晨六点一准睁眼,夏天顺便就起身了,冬天天还没亮,就这么在床上瞪着眼睛等到一缕金色挂上窗棂。
  问周围的商务人士,有这毛病的不少。一位朋友说,晚上又是开会又是应酬又是公司的烂事让你动脑子,好不容易睡着了夜里又梦见老板催着要材料,天不亮就又睁眼了。
  另一位朋友说,你这还是做梦呢,我老板真的一大早就找我,不就是搞个开业庆典吗,她早晨六点多打电话问我,剪彩的剪刀准备了没有。我才睡了四个小时啊。
  据不完全统计,在商务人士中间,级别的高低与越起越早现象呈坐标曲线型,就是说,一开始入职场都嗜睡,有了一定级别就开始早起,级别渐高,越起越早,到了级别特高了,就又开始猛睡了。
  经常有那种健康顾问式的文章,讲人每天睡多少小时就够了。这种文章只是给一种人看的,就是那些越起越早的商务人士。科学家一般都安慰你说,其实人每天睡六个小时就够了;还有的励志文章说,古今中外成功的名人都睡得少,像爱迪生每天睡四个小时,达·芬奇睡四小时,撒切尔夫人也就睡四小时。意思就是,你要是想成功,就少睡点吧。
  其实,少睡不一定就能让你成功。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同学一度被励志演讲和书籍集体放倒,开始比谁学习最用功。在图书馆熬到十二点,一批人撤离,一点,又一批人撤了,熬到最后的那个总是骄傲的胜者。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最能熬的同学体检查出肝功能有问题,医生说你必须多休息不能累着。大家正好借此机会说,算了算了,都别熬了。
  这件事情的关键是,你付出的时机不对,你熬夜不睡所付出的在那个时间里没有价值。我们学校同学聚会时常议论,当年不怎么学习、不熬夜、不蹲图书馆、一心做生意的某某同学现在是知名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人家对国家的贡献比我们谁都大,人家是该付出的时候付出,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事情付出。
  所以说,在睡觉这件事上,不是你想少睡就少睡,而是你到了一定时候,想多睡也多睡不了,就让它顺其自然好了。
  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悖论组成的,比如:能睡的人都健康,失眠的人都不健康;成功的人一般都不健康,健康的人都不那么成功;最健康的时候,成功不来找你;最成功的时候,健康总要来坏你的事。
  重要的是,当什么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找到最适合你的解决办法。
  查了一些文献,发现名人睡觉少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超人,他们晚上睡得少,白天找机会补。所以结论是,“白天抽空打个盹儿”,这是商务人士面对职场压力,解决越起越早问题的最佳良方。
  理想的状态是有合法的时间和地点去打盹儿,比如领导办公室后面的密室,办事途中的车上,办公室里的沙发上,等等;不理想的状态就是你在做不那么激动的事情中间眯上一小会儿,比如说会上。
  在报上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有政府领导在会上被媒体拍到打盹儿而被免职,我认为这十分不公平。为什么不去检讨会议组织者,为什么不想想打盹儿的领导跟你一样越起越早,白天需要一点休息?
  我以前有个美国同事,主要工作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他身体不大好,白天总有那么几分钟要睡着,甚至你跟他说着话,他就酣声轻起。有一次他给级别很高的领导写讲话稿,领导在台上讲,他坐第一排,就那么歪着睡着了。下来后同事们说,你看你,自己写的稿子,把自己听睡着了。
  我想说的是,商务人士越起越早,商务人士白天打盹儿,必然成为商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你早点适应了,你就早跨上通往成功的更高阶梯。
  还有一点:你越起越早了,说明你或者已经很成功,或者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商务人士头发都白了
近年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就是商务人士普遍地白头发和掉头发。
  几年不见、几个月不见的朋友,聚到一起都感叹:“你的头发怎么也白了”,“我以为只是我。”大家指着一个头发乌黑发亮的哥们说:“你们看人家保养得多好。”直到乌黑发亮尴尬地笑着解释:“我染过的。”
  我都记不得自己是何年何月开始鬓白的了,染了许多年,最近停止了,因为有人危言耸听地说染发剂含铅还有别的什么有害物质,我信这个逻辑,美是有代价的。
  可是不美也是有代价的,我每到一个有熟人的地方,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看我,说你头发怎么白成这样了。
  医学上认为,白发是人体酪氨酸酶活动减低造成的。凡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神经外伤等都可能造成白发。
  什么是商务人士?答:商务人士就是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且容易发生神经外伤的人。
  正因为这些特征代表了商务人士的职业本质,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也就无法从精神上和病理上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未雨绸缪、一劳永逸的境界。
  唯一的办法是集中解决头发白了以后怎么办。
  最近跟一个医学专家探讨过人的健康周期问题。专家说:不要总是盯着更年期,实际上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好几次生命体征的重大变化,大致从30岁开始每五年有一次。从医学检测指标上也许没有明显的标记,但是你会感觉到了这个“坎”上,体力和精力忽然发生了微妙变化。
  昨天一位成功的商务人士跟我说,以前每年去好几次美国,时差一般两天就倒过来了,过了35岁以后,时差要两星期才倒过来,以后要少去美国了。
  所以,倒时差需要的时间更长了,烤鸭吃多了不消化,会开着一半打起了呼噜,头发从左边开始白然后上下左右都白了,这些都是人生的基本规律,不必过多在意。
  真正要在意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商业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商务人士中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有白头发现象,在这些人中,有一半是染头的,一半是不染的。那么针对这两个人群,应有不同的策略。
  对于染头一族,应迅速用“以色论英雄”原则,将各种染头颜色进一步细化,按官场级别分,推出“常委黑”,“部长灰”,“局处蓝”,“科级绿”;按商场座次分,推出“总裁钻石紫”,“董事金条黄”,“总监银锭白”,“经理遍地红”,等等。
  这样分的好处有很多,起码在搞活动的时候省去了打印许许多多的名牌,因为客人一来,根据他头发的颜色,就知道他应该站第一排还是第三排,吃饭时应该上主桌还是次桌。
  对于不染头一族则比较麻烦,对于这些人的下属和客户来说就更麻烦。你不知道应该跟他们怎么说这件事。比较一下下面几种说法。
  “您的头发怎么都白了,要注意身体啊。”
  “您的白头发跟您的西装很搭配。”
  “您头发白显得更年轻了。”
  “您头发白了好,显得博学、成熟。”
  “您的白头发显得特别性感。”
  所有的评价都不着边,最后一句最离谱。都说肾虚会导致白头发,哪壶不开提哪壶。
  对白头发商务人士进行评价和套磁,实际上反映了“沟通的高深”,或者是“逢迎的挑战”。这在一个生活圈里,已经成为避不开的话题。
费劲的品牌忠诚
我们在商言商,卖烙饼的不吆喝豆腐。商业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做什么品牌,就首先要消费这个品牌,坚决不买竞争品牌。
  当你面对各种商品的选择时,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像你一样的商务人士,只能在某类产品中购买一种品牌。比如说,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你不能喝百事可乐;在麦当劳做财务总监,你坚决不吃肯德基;为凯迪拉克汽车做代理,你不方便出门就开林肯。
  我曾经在生力啤酒工作,我们那时候坚决不喝,起码是在工作的时候坚决不喝百威、喜力和嘉士伯。去查店或者开销售会议,赶上饭点了就在餐厅喝啤酒,一个八人桌,上来先吆喝,“老板,来一箱生力,都摆桌上摆桌上。”
  自己喝个天翻地覆不说,空瓶子还不让撤,摆在桌上给人看。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绝大多数客人对啤酒品牌没有固定的喜好,都是坐下来以后才决定的。点酒的时候,他们满怀狐疑地看着旁边这桌人,“他们在喝什么?”经过我们培训的服务员立刻接上说:“是生力啤酒,名牌,我们有促销,买三赠一还有小礼品,您也喝生力吧。”
  生意就这么以我们自我牺牲的代价一笔一笔地换来了。
  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尽管现在消费者更加理性,不易被简单影响,我们还是大力提倡维护自己的品牌,这是商务人士的基本职业准则之一。
  从执行来看,我们拒绝消费其他品牌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诱导之下的胁迫。我有一个朋友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工作,他抽烟,他们公司发万宝路,开始他说不喜欢万宝路的味道,可是放着免费的非要自己花钱买别的品牌,经济上和形象上都不好,于是干脆就随了万宝路,一段时间下来也习惯了。
  第二种是从消费的感官习惯上不喜欢竞争品牌。我也说不清自己是被诱导的还是被胁迫的,就是喝啤酒还是喜欢喝生力。当时总说百威哪里是啤酒啊,淡得像水啊,干嘛花啤酒的价钱买水喝呀,结果是到现在都喜欢喝味道醇厚的啤酒,甚至有时专门找健力士黑啤喝。这算是被洗脑了吧。
  第三种是从文化、心理和职业各个角度都不喜欢竞争品牌。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在亿贝易趣工作,就是不喜欢淘宝网,都过去很多年了,还是不上淘宝网。还有一个朋友在联想做过,哪怕离开联想了还是坚决不买戴尔。
  其实,最普遍的状况还是第四种,就是朝三暮四型,今天还大喊大叫攻击竞争品牌,明天摇身一变加入竞争品牌,又为以前骂过的品牌大唱赞歌。
  这叫职业,这叫现代商业规则。
  当然,纯粹的职业精神不是你摇身一变后马上反戈一击,而是在推广自己品牌的时候不去刻意伤害竞争品牌,不管这竞争品牌是你的老东家还是你女朋友公司的夙敌。
  一个成功的企业和品牌,必须是充满自信的。刚工作的时候问老板,为什么我们不能买竞争品牌的产品,老板淡淡地说:“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品牌,还让谁去相信?”
  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从产品的选择来讲也是如此。消费者有权利享受多样化的选择,有更多的品牌、更多优秀的产品。为了最大程度实现这种选择自由,我们当中就要有许多人暂时牺牲自己的自由,坚持消费自己的品牌,保住和发展自己的品牌。
  只是在许多时候,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自己,也希望尽早从选择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我刚到通用汽车工作时开的是夏利,第一天上班没敢开去,问老板,我们公司开别的品牌车行吗?老板说没问题啊,你看很多人都开桑塔纳和捷达啊。
  没有限制多好。当然公司发一辆车就更好。
  2008年北京奥运,我在奥林匹克公园工作了二十多天,没什么吃的,我想吃的老王拉面、老李馅饼、全聚德烤鸭什么的都没有。一问,说麦当劳是“官方餐厅”,整个奥运中心区只有麦当劳能开餐厅。
  像我这么职业的人,职业的觉悟是很高的,人家麦当劳支持了奥运,咱就要支持人家,就像当初王老吉为抗震救灾捐了一个亿,全国人民都去喝王老吉一样。
  二十多天的巨无霸和麦香鸡伴随着我见证了北京奥运的空前成功。奥运后的第一个周末,第一件事就是拉上十岁的女儿:“快走啊,爸爸请你去吃肯德基啦。”
干大事不可避免的紧张
我一直痛恨那种一锤子定终身的制度,比如说高考,比如说眼下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参加工作面试。
  因为我做事总是紧张,考试紧张,组织大活动紧张,上台讲话紧张,打针紧张,看恐怖片紧张加害怕。
  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埋没才华,我就总是怀才不遇。开始特别自卑,后来发现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包括一些著名的运动员,他们平时发挥特好,到了奥运会就发挥失常,这固然有实力和训练的问题,但心理因素,或者说紧张是重要的原因。
  在我们紧张的时候,一方面自己紧张,一方面特别烦旁边的人唠唠叨叨说别紧张啊。高考的时候父母总是说:别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老师说,别紧张,一紧张发挥失常就得不偿失了。
  废话,我要是能不紧张干嘛要紧张啊。
  其实,克服紧张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自己跟别人的共同境遇,然后劝别人别紧张。几年前,我和8岁的女儿一起去考钢琴三级,进考场之前我说:“你别紧张”,女儿说:“你也别紧张。”结果呢,我们俩都不紧张,我考完了还跟考官开玩笑,当然,结果是我们都通过了。
  后来我没去考四级,陪女儿去考,考完了她说发挥不好,特别紧张。我说你为什么会紧张呢,我又没让你紧张,我又没说你别紧张啊。可是,她就是紧张了。为什么,因为旁边没有境遇相同的人可以劝。
  上大学的时候在校篮球队,每次到重大比赛大家都免不了紧张。一开始是教练和队长反复跟大家说,别紧张,咱们放开了打,把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可是一上了场,别说投篮找不到感觉,有时运球和平时熟练无比的两人小配合都打得乱七八糟。后来慢慢地,大家开始互相安慰别人,喊着放松放松,别紧张别紧张。嗓门最大的那位喊“拉开了打,拉开了打”,一边喊一边突然转身,起跳投篮,球进了。
  你在电视里看足球比赛,那些替补队员被换上场时都是跑着上场的,一边跑还一边喊着什么。他们其实就是喊:别紧张别紧张,我来了我来了。实际上,踢到那会儿大家只剩下半口气,谁还有精神紧张,喊别紧张的人都是他们自己紧张,想尽快地放松发挥。
  解除紧张的第二个办法是打岔,尽量扯一些同让你紧张的事情毫不相关的东西。高考进考场之前,跟人聊聊你家猫如何为了看快女跟你抢电视遥控器;看恐怖电影吓得不行了,就跟同伴说我觉得电影院空调要是绿色环保的就好了;在走进一个令你恐惧的老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之前,告诉同事说哎昨天晚上我在商场里看见孙燕姿了。
  这两种方法的好处是你可以将情绪向外部转移,不管是大喊还是小声安慰别人,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打岔,你总是有机会说些什么以缓解紧张;如果还是不行,第三个办法就是以毒攻毒,当着可能跟你同样紧张的人说我太紧张了,我比你还紧张。
  比如一大群人在门外等着面试,你很紧张,别人看着没你紧张,你就跟人说:“我真的紧张死了,我的手你看都在抖,我进去以后可能连话都说不出来。”
  你用尽夸张炒作之能事,制造紧张空气,把大家搞得都很紧张,然后趁别人紧张发挥失常你渔翁得利。
  上学的时候其实挺烦这样的同学,他们自己复习得特好,发考卷之前却唠唠叨叨地说我其实根本什么都没复习,复习了一点也是什么都没记住,你肯定复习得特好,我这次肯定不行了,等等。结果他们趁你暂时得意放松了警惕,最后一举拿高分盖过你。
  其实,克服紧张最重要的是盲目自信,你就不经过任何调查就确定,肯定还有比我更紧张的。高考谁不紧张,可是你就总看到报上说有人晕倒在考场,说明你不是最紧张的;你每次在众人面前讲话就紧张,可是美国有句俗话,“当众演讲是人类仅次于死亡的第二最恐怖之事”。这说明美国人比你更害怕。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我们公司,公司安排了一个级别特高的领导给总理做技术陈述;还有级别特低的我做现场翻译。
  我在几天前就开始背词,紧张得不行;工作小组让那位级别特高的公司领导到现场演练一下,领导回话说:“我做presentation是从来不演练的。”他不演练,我做翻译的就更紧张,背都不知道背什么。
  还有两个小时温总理就到了,猎犬把我们每个人都闻过好几遍了,我们公司特高的领导慢条斯理地来到了现场,我们给他演示了他讲话前的音乐,讲话当中要放的录像,等等。这位老兄半天没说话,最后转过头来铁青着脸说:“This is not a presentation. This is a show.”(这哪里是陈述,这是一场演出。)
  说完他就不见了,躲在小黑屋里一边改台词,一遍遍自己练习。看到这位紧张的公司领导,我这做翻译的竟一点都不紧张了。最后,尽管陈述人和翻译声音都略带颤抖,温总理还是满意地结束了访问。
  当你觉得紧张得不行的时候,一定有人比你更紧张。
  干大事之前你要是紧张,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再读一遍吧。如果你还是紧张,还有第四也是最厉害的一招:
  你就自个儿一边儿紧张着去吧。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