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驱逐舰历史

_2 佚名(现代)
  这个误会并未发生不良影响,当奥斯汀的一艘驱逐舰"斯彭斯"号因弹药不足而不能摧毁已失去战斗力的"初风"号驱逐舰时,伯克的分队被召唤来完成了这个任务。驱逐舰正在竭尽全力追击日舰,梅里尔将军再次命令它们撤回到他的巡洋舰近旁,以避免第二天早晨将会遭到的空中攻击。
  阿利·伯克被授予"31节伯克"的称号,第23驱逐舰支队的舰只被称作"小海狸"。伯克的旗舰是"弗莱彻"级的"查尔斯·奥斯本"号(DD570--输入者注)驱逐舰,该舰在3年作战中曾荣获11次胜利勋章。"31节伯克"的称号出自1943年11月,第23驱逐舰支队正在库拉湾的哈斯海峡加油,他们接到命令,要高速航行去拦击一支载有空军撤离人员的日本护航队。"查尔斯·奥斯本"号确定了和支队内的另外3艘(4艘--输入者注)僚舰会合的约定时间。这时在哈尔西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指挥室里,作战参谋计算出要以31节的平均速度航行才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考虑到伯克平时指挥他的支队所用的最高编队速度为30节,于是哈尔西上将又给伯克下了第二道命令:
  伯克,你必须以31节航行,越过布克岛至拉包尔之间的日军撤退航线,到达布克岛以西大约30海里(35英里)处,在那里如果未发现敌人,等到25日的凌晨3时可南下加油;如果遇到敌人,你完全知道应该怎么办。
  结果战斗在圣乔治角发生了。就在1943年11月25日的头几个小时,美国的"查尔斯·奥斯本"号、"戴森"号(DD572--输入者注)、"克拉克斯顿"号(DD571--输入者注)、"康弗斯"号(DD509--输入者注)和"斯彭斯"号与日本驱逐舰"大波"号、"卷波"号、"天雾"号、"夕雾"号和"卯月"号之间进行交战。伯克认为漆黑的夜晚是个"理想的鱼雷攻击好机会",在第一次攻击中,击中了日本"大波"号和"卷波"号驱逐舰,然后美国驱逐舰一心要尾追向北逃去的其余3艘驱逐舰。也许这是伯克驱逐舰战术的高明之处,15分钟之后,他突然命令他的驱逐舰调转航向,以避免可能受到的鱼雷还击。正当5艘美国驱逐舰回到他们原来的航线时,3枚"长矛"式鱼雷在后面爆炸了,这些鱼雷的引爆不是由于它们行驶完了航程,或许就是进入了美国驱逐舰的尾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伯克的指挥才能感到十分惊讶,"小海狸"们自己也感到太幸运了。后来,他又指挥了对"夕雾"号夜战的胜利。
  所罗门群岛的战斗过去了,驱逐舰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战争初期日本驱逐舰和巡洋舰掌握着主动权,盟国的驱逐舰屡遭挫折,但他们经受了最艰苦的战斗考验。他们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从而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战略战术去打击日本人,使作战技能变得更加熟练。正如一位身历其境的驱逐舰舰员所说:"在所罗门群岛的每个人都深深感到,每一分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莱特湾大海战
   1944年秋,哈尔西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第三舰队接受了进攻菲律宾的任务。他们主要目标是攻击群岛北部,并使用快速航空母舰对菲律宾中部的莱特岛登陆战进行支援。他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大而有力的舰队,包括13艘(16艘--输入者注)航空母舰(和6艘战列舰--输入者注)、14艘巡洋舰和58艘驱逐舰。麦克阿瑟将军的进攻部队得到了金凯德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第七舰队有力支持,他拥有6艘战列舰、18艘护航航空母舰、11艘巡洋舰、86艘驱逐舰和25艘护航驱逐舰。对抗这个强大舰队的日本海军,仅有9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23艘巡洋舰和63艘驱逐舰,然而通讯设备不完善的日本海军依靠英勇作战勉强取得了胜利(作者个人观点--输入者注)。
  莱特湾海战只是一个简称,事实上是由连续发生、持续4天的四个大战斗所组成。它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所有类型的战舰都执行着它们原先设计时赋予的任务。战列舰对战列舰进行作战,而驱逐舰则使用鱼雷进行攻击,并为自己的舰队进行防御。1944年10月20日美国部队开始在莱特湾登陆,三天前,当日本人知道美国突击队和爆破组已来到莱特岛海滩时,日军开始实施它们的"捷"号("捷一"号--输入者注)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把日本海军舰只分为4支舰队:
   1.主体舰队(机动部队--输入者注),是在小泽治三郎中将的指挥下,由4艘航空母舰、2艘航空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正从日本内海驶来。
   2."A"编队(第一游击部队--输入者注),在粟田健男中将指挥下,由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组成,正由婆罗洲驶来。
   3和4,为"C"编队(第二游击部队--输入者注),分为两路,前锋战队,是在西村祥治中将指挥下,拥有2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后卫战队在志摩清英中将指挥下,由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组成。这两路编队虽然都是从婆罗洲航行来的,但它们各自独立指挥。
  而美国人根据这些编队的所在位置,把主体舰队标记为"北路编队","A"编队成为"中路编队","C"编队的两个战队成为"南路编队"。
  小泽中将的北路编队实际上是个诱饵,以引诱哈尔西上将的快速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离开美舰的集结区,然后让粟田的中路编队与志摩的南路编队联合起来扫荡莱特湾,赶走集结的美国舰队。中路编队通过吕宋和萨马两岛之间的圣贝纳迪诺海峡到达莱特湾,南路编队则将通过莱特和棉兰老之间的苏里高海峡。然而情况的发展使日本人十分不利,首先是小泽北路编队的行踪未被发觉,所以不能象原先希望的那样尽早起到诱饵的作用;其次是10月23日在巴拉望附近美国潜艇在一次伏击中,使粟田失去3艘重巡洋舰(2沉1伤--输入者注),第二天航空母舰飞机又攻击了中路编队,击沉了巨型战列舰"武藏"号,粟田暂时调转航向,美国人错认为这是完全的退却。小泽的北路编队现在处于高兴状态了,哈尔西上将已断定它是日本主要攻击部队,并开始进行追击。10月24日15时12分,他命令由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组成一支新的特遣编队来守卫圣贝纳迪诺海峡这一出入口。虽然那里尚无战事发生,但第七舰队有责任保卫集结的美国舰队,哈尔西上将自认他的特遣编队已经组成,并已守卫住这个出入口。另一出入口则是苏里高海峡,由6艘老式的战列舰、8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进行守卫,但是对圣贝纳迪诺海峡监视失误,将使强有力的粟田编队有可能从这里进入,而美国集结的全部舰队将任其摆布。
  奥尔顿多福少将在中午接到通知,预期在夜晚发生交战,他精心布置了一个埋伏,派出30艘鱼雷快艇充当前哨,以便尽早预报西村编队的到来。他把第54驱逐舰中队的"麦克德莫"号(DD677--输入者注)和"蒙森"号(DD798--输入者注)布置在右侧翼,把"里米"号(DD688--输入者注)、"梅尔文"号(DD680--输入者注)和"麦高恩"号(DD678--输入者注)放在左侧翼。隐蔽在靠近莱特岛海岸线的第三道防线则是第24驱逐舰中队的"哈钦斯"号(DD476--输入者注)、"贝奇"号(DD470--输入者注)、"戴尔"号(DD353--输入者注)、"阿朗托"号(澳大利亚)、"比尔"号(DD587--输入者注)和"基伦"号(DD593--输入者注),最后一支埋伏部队是5艘巡洋舰和6艘战列舰,排成两列,第56驱逐舰中队剩余的9艘驱逐舰位于中间,这里的海峡有10.4海里(12英里)宽,所以巡洋舰常常延伸巡逻线,以防日本舰队溜过去。虽然鱼雷快艇没有更多的事可做,他们被布置在离海峡尽可能远的地方,以便他们的水面警戒雷达能够提供准确的敌舰位置。
   22时30分,鱼雷快艇用雷达探测到了敌舰,它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日本人无视这些鱼雷快艇继续航行。直到凌晨3时,第54驱逐舰中队才捕捉到目标。他们的第一次鱼雷攻击未能奏效,日本舰队施放烟幕,并以曲折航行高速脱离接触。第54驱逐舰中队共发射47枚鱼雷,仅有3枚击中,2枚击中战列舰"扶桑"号的舷部,有1枚击中驱逐舰"满潮"号。这是一个壮观的场面,4艘日本驱逐舰前导着旗舰"山城"号、战列舰"扶桑"号和巡洋舰"最上"号,前后相隔1000米,正在迂回前进,躲开美舰的鱼雷攻击,并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照射下,试图瞄准击中正在进行攻击的美国驱逐舰。
   3时49分,战列舰"扶桑"号最后断裂,折断的两部分于沉没之前在海峡的下游颠簸飘流了一段时间。但西村祥治顽强地破浪前进,他的旗舰对于由第24驱逐舰中队发射来的象下冰雹似的鱼雷和炮弹似乎无动于衷。另外一艘驱逐舰"山云"号被击沉,但日本人仍然继续前进。"基伦"号是第24驱逐舰中队中的一艘,他们对"山城"号进行了一次致命的鱼雷攻击,舰长科雷中校在鱼雷定深装置装定了6.7米(22英尺)的深度,从而产生了最大的破坏效果。齐射的炮火一直进行着,燃烧的日本战列舰向奥尔顿多福少将等候着的战列舰猛冲过来,虽然原计划是用战列舰的炮火干掉日舰,但这时保存在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的后备力量,第56驱逐舰中队的驱逐舰也参加了战斗,其中一枚鱼雷击中了日本驱逐舰"朝云"号,但"艾尔伯特·格兰特"号(DD649--输入者注)在离开战区前被己方的152毫米(6英寸)炮弹击中,它一共被7发日本119毫米(4.7英寸)炮弹和11发152毫米(6英寸)美国炮弹击中,造成了严重伤亡。
  留下来的任务是由战列舰来收拾"山城"号了,倍受重创的"山城"号战列舰终于在4时19分倾覆。重巡洋舰"最上"号和驱逐舰"时雨"号高速逃离,当志摩清英中将获悉这一噩耗时,他就撤离了。美国飞机和鱼雷快艇追歼了巡洋舰"阿武隈"号、"那智"号、"最上"号以及两艘驱逐舰(巡洋舰"阿武隈"号、"最上"号--输入者注),结果南路编队仅有3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输入者注)从苏里高海峡之战中死里逃生。美国舰队在这次战斗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虽然"艾尔伯特·格兰特"号受到严重创伤,但它仍旧坚持战斗到第二天。
  当奥尔顿多福将军的舰只完成任务后,萨马岛附近战事危急的消息传来。直到6时45分美国人才知道,目前无一舰只守卫在圣贝纳迪诺海峡。十分钟后巨型战列舰"大和"号的457毫米(18英寸)炮弹落在他们的周围,斯普雷格少将的护航航空母舰才知道这个可怕的事实。这时粟田的中路编队距离美国护航航空母舰不到14.8海里(17英里),这些航空母舰正在莱特湾为庞大的运输舰队和登陆舰艇提供空中掩护。这6艘小型航空母舰仅由"霍埃尔"号(DD533--输入者注)、"希尔曼"号(DD532--输入者注)、"约翰斯顿"号(DD557--输入者注)、"丹尼斯"号(DE405--输入者注)、"约翰·巴特勒"号(DE339--输入者注)、"雷蒙德"号(DE341--输入者注)和"塞缪尔·罗伯茨"号(DE413--输入者注)等3艘驱逐舰和4艘护航驱逐舰进行护卫,这些驱逐舰都位于粟田编队和没有自卫能力的运输舰之间。警报已经发出,增援舰队也已在途中,但他们过于遥远,不能给予立即的帮助。护航驱逐舰只是为反潜战而设计,所幸很多早期的此型舰只装有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使之具备了一定的攻击能力。然而在航速和机动性上都不如正统的驱逐舰,它们难以自己照料好自己。至于护航航空母舰,它们的小型舰体是以民用船的标准进行建造的,其速度比护航驱逐舰还要慢,舰上贮有极易燃烧的航空汽油,其危险性更是可想而知。
  斯普雷格少将在旗舰"方肖湾"号上率领其他航空母舰向南驶去,试图躲避在雨云下不被日本战列舰和巡洋舰发现。所有能够使用的美国飞机都起飞了,但是它们预定攻击海岸目标,所以没有为它们提供攻击水面舰只所需要的穿甲弹和鱼雷。尽管如此,飞行员们仍然尽了自己的努力,炸弹扔完后,不断虚张声势地飞越过粟田舰只的上空,分散着它们的精力。粟田中将采取消磨时间的办法,从三面包围航空母舰,而不是急于向前推进来达到他的主要目的。斯普雷格的驱逐舰处于被包围的威胁之中,除了坚持战斗别无出路,如果粟田闭合他的包围圈,这些护航航空母舰就很容易被消灭。
  欧内斯特·E·伊万斯中校指挥着"约翰斯顿"号驱逐舰,他发现日本重巡洋舰"熊野"号正处于有效射程以内,于是奋起攻击,发射了一组齐射的鱼雷,不料他自己的舰也被敌方的一次齐射所击中,舰身在水上摇晃起来,航速急剧下降,但它继续向包括战列舰"金刚"号在内的敌舰进行射击,并和"霍埃尔"号、"希尔曼"号驱逐舰一起,遵照斯普雷格将军的命令进行鱼雷攻击。8时30分,它的航速降到了15节,只剩两座127毫米(5英寸)炮尚能射击,"约翰斯顿"号顽强地坚持着,但是日舰的炮弹无情地摧残着它,最后只有一根螺旋桨轴在转动,电罗经已被破坏,当"希尔曼"号与其发生碰撞时,它已无力避开。由利昂·金特伯杰中校指挥的"霍埃尔"号遭到同样的命运,当它全速前进发射它的鱼雷时却被"金刚"号的两发356毫米(14英寸)炮弹击中,"霍埃尔"号试图摆脱困境时,发现敌人的战列舰在它的左侧、巡洋舰在它的右方。在短短的一小时之内,该舰连续40次被炮弹击中,在最后沉没时253名官兵全部遇难。美国舰队对日本舰队的攻击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枚鱼雷击中了装备203毫米(8英寸)火炮的日本巡洋舰"熊野"号,而且最终影响到战斗的结局。
  斯普雷格将军指示护航驱逐舰施放烟幕进行掩护,命令其中的3艘同时发起鱼雷攻击,3艘护航驱逐舰很快完成了发射,就在"塞缪尔·罗伯茨"号射出3枚齐射的鱼雷之后即被敌舰击中,前部127毫米(5英寸)火炮被摧毁,但后部的火炮仍继续射击达一小时之久,共发射了300发炮弹,炮弹打完后甚至连照明弹、实习弹都被发射出去。在这期间空中爆炸虽然减弱,但装填炮弹仍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连续发射,火炮热得几乎要熔化,结果毁坏了炮室,消防队进入冒着浓烟的炮塔,看到了一幕惊心而又感人的情景,炮长肢体被炸断,但他仍然握紧一枚24.5公斤(54磅)的炮弹,试图再次装入炮膛。战友们试图搬开他手中的炮弹,亲切地安慰着他。然而这位坚强不屈濒死的炮长,挣扎着用双膝跪着举起127毫米(5英寸)的炮弹,做出最后的努力把这颗炮弹装入炮膛,这位牺牲的炮长名叫卡尔。在这次势不力敌的战斗中,"塞缪尔·罗伯茨"号上共有89名官兵阵亡。
   "丹尼斯"号驱逐舰在它进行鱼雷攻击时被敌舰的炮弹击中,舰体受到损伤。"雷蒙德"号仅仅受轻伤,与"希尔曼"号一起逃离。斯普雷格将军命令"约翰·巴特勒"号继续施放烟幕,"丹尼斯"号由于得到"方肖湾"号航空母舰在后面为它提供掩护,方得脱离。而航空母舰却被4发203毫米(8英寸)的炮弹击中,但仍然继续前进。"甘比尔湾"号也被击中起火,不得不弃舰。此时美国航空母舰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虽然已在粟田编队的有效射程之外,但却进入吕宋岛的日本陆基航空兵的势力范围。大约23时,日本"神风"突击队员驾驶的飞机向"圣·路"号和"基特昆湾"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猛撞过来。"基特昆湾"号经受了两架"零"式飞机的猛烈冲撞而幸存下来,而"圣·路"号的航空汽油和炸弹库发生爆炸,破坏了薄弱的舰体。
  斯普雷格将军的弱小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但日本舰队并没有达到将美国舰队逐出莱特湾的目的。在驱逐舰的作战中,如果能有与瓜岛的英雄主义相比较的话,那无疑将是萨马岛的战斗。整个菲律宾战役的结局取决于这场战斗,7艘弱小的驱逐舰在强敌面前并没有退缩。即使他们受到了严重挫折,但他们的英勇和胆量令人难忘,他们与优势的敌人尽力周旋,渡过了这些令人难忘的日子,这正是对驱逐舰优良传统的杰出贡献。
"神风"突击队员的恐怖行动
   1945年4月1日,美国庞大的进攻部队准备去占领在东中国海的日本冲绳岛,这是在进攻日本本土岛屿之前的最后一次战役。冲绳岛是由火山爆发后的熔岩构成的,周围悬崖峭壁,地势险峻。整个琉球群岛对日本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扫雷舰首先扫除临近水域的水雷,火力支援舰只不断削弱日本在岛上的防卫力量,此后岛上出现了一个不祥的宁静时刻。
   "冰山"行动计划是美国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美国海军调集了1500多艘舰只,其中包括40艘(34艘--输入者注)航空母舰、18艘(22艘--输入者注)战列舰,这些舰只大部分属于特纳海军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第51特遣编队。日本在冲绳的守军(应为美国登陆火力支援编队--输入者注)共有10艘战列舰、18艘护航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82艘驱逐舰和54艘护卫舰。
  美国大多数的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是作为登陆区域的屏障,组成一道巡逻和警戒线,对来袭的日本飞机进行雷达早期预警。众所周知,日本"神风"突击队员驾驶的飞机对美舰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也表明日本人将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不遗余力地去破坏美国舰只。
  以往的经验证明:使用雷达警戒哨是一个比较好的战术,通过水面舰只和飞机上的雷达能够较早地发出警报,提供敌机方位。远程雷达警戒哨是设置在离运输船区34-61海里(40-70英里)的地方,近程警戒哨则设在17-22海里(20-25英里)一线。指派担当雷达前哨站的一些驱逐舰或护航驱逐舰同时担负着外层和内层的反潜屏障。远程警戒哨系由若干"组"所构成,每组均由一艘驱逐舰担负"作战指挥所"的职能,另外还有两艘装有雷达的支援登陆舰,用以延伸雷达警戒范围。担负"作战指挥所"的驱逐舰可对执行空中战斗巡逻的飞机进行指挥,以对付侵入这一空域的敌机。这一编队由穆斯布鲁格准将指挥的第5特遣支队担任。
  冲绳守军在拥挤的山洞和碉堡中进行顽强的抵抗,然而猛烈的海战很快压倒地面战斗。美军发现日本人空袭的主要目标是前哨站,因此每个前哨站仅有一艘驱逐舰是远远不够的。而护航驱逐舰又没有足够的防空火炮去对抗持续不断的空袭。为加强前哨站的力量,增强到由3艘以上的驱逐舰以及4艘支援登陆舰组成,并竭尽全力保持对空中巡逻战斗机的指挥,以保持空中优势。美国曾在岸边建立了16个浮动雷达站,6周之后仅有5个能够使用。对美军来说,另一个难题是仅有少数"作战指挥所"的驱逐舰可以使用,因为这些舰只有的受伤,有的被击沉,因此尽快地部署一批新舰已迫在眉睫。
   4月6日,美军登陆冲绳后的第五天,日本开始对美国驱逐舰进行猛烈攻击,日本"神风"突击队员驾驶的飞机向它们进行冲撞,"布什"号(DD529--输入者注)和"科尔豪恩"号(DD801--输入者注)被撞沉。这一天,7艘以上的驱逐舰和一艘护航驱逐舰被重创,这种恐怖行动是前所未见的。"科尔豪恩"号在沉没前,至少有4架"神风"突击队的飞机同时毁灭。该舰虽然几次受到致命打击,但仍然奇迹般地在海面上坚持7个多小时。对美军来说,现在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对付日本"神风"突击队这种由人作制导系统的"空对舰导弹",解决的办法是一旦敌机进入最后的俯冲航向时,通过密集射击来破坏敌机而保存舰只。但是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在没有使用近炸引信的弹药以前,不能发挥这种作用;127毫米(5英寸)高平两用炮在发射速度上也不能满足要求。对驱逐舰来说,最好的战术不是迂回和曲折航行,而是在空中攻击时采用正常的航行速度,继续保持舰只的平稳,维持火炮平台的稳定性,以便尽可能提供防空高射炮以最好的射击条件。驱逐舰是一种轻盈的水面舰只,高速时产生的舰体运动和振动将对射击控制产生很大影响,不像大型舰只能作各种规避机动而射击仍不失其精确度。
  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学术性的探讨,目前对驱逐舰来说,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如何从日本"敢死队员"驾驶的飞机俯冲中逃生,这种攻击正在持续不断地增加。日本在不断地增加这种自杀飞机的生产,"樱花"特攻机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有人驾驶的火箭弹,其俯冲速度可达到每小时860公里(535英里)。自杀攻击一直持续到7月底,在这期间有13艘驱逐舰和不少护航驱逐舰在冲绳附近被击沉,另外88艘受到重创。战损达到十分可怕的比例--占全部舰只的三分之一。令人惊奇的是:损失的人员却很少,人员的损失常常不是由于"神风"突击队的空中攻击所造成。例如"郎肖"号(DD559--输入者注)驱逐舰在海岸附近进行常规火力支援持续5天,该舰已筋疲力尽,于5月18日触礁搁浅。这正处于日本岸炮部队的有效射程之内,该舰的上层结构被摧毁,伤亡人员在不断增加,舰长命令弃舰,这艘遇难的驱逐舰成了一个屠宰场,死亡和受伤人员遍布于每个角落,13名军官和73名士兵死亡,另有90人受伤。
  冲绳战役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人的最后一次自投罗网式的航行,它们妄图通过巨型战列舰"大和"号的横冲直撞,冲破美国驱逐舰的警戒线,把集结的美舰赶出冲绳海域。然后把目标转向岸上,用它的457毫米(18英寸)火炮对美国登陆部队进行摧毁性的轰击。然而壮志未酬却为美国潜艇所发现,被准确定出了位置,米切尔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航空母舰飞机对"大和"号战列舰进行了猛烈的空袭。和"大和"号在一起的还有巡洋舰"矢矧"号及其率领下的8艘驱逐舰,正为运送日益短缺的燃料油而去冲绳(单程自杀攻击--输入者注),这支部队曾经是日本最强有力的驱逐舰支队,眼下正面临着一次最后的作战,这次战斗称作东中国海战斗。事实上这对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美国飞行员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因为在冲绳已经没有更多有生力量的射击目标,在这个岛屿上他们已看不到守军。7月14日下午,战列舰"大和"号与巡洋舰"矢矧"号,以及驱逐舰"朝潮"号("朝霜"号--输入者注)、"矶风"号、"滨风"号和"霞"号(以及"藤波"号--输入者注)在美军的空袭下一起沉没。
  战斗结束之后,穆斯布鲁格准将热情地歌颂了他的驱逐舰:
  在冲绳战役中,作为掩护部队和雷达前哨站,个人和集体的配合都是相当成功的。美国海军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指挥员的冷静头脑、坚定信心和领导水平,以及全体将士的忠诚都比以往更为突出。雷达前哨站顶住了日本人的所有垂死拼搏,承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羽黑号巡洋舰的最后覆灭
  正当美国驱逐舰与日本"神风"突击队驾驶的飞机进行生死搏斗的同时,英国东印度群岛舰队的4艘驱逐舰进行了二次大战史上最后一次出色的驱逐舰战斗。5月9日,英国在马六甲海峡的两艘潜艇发现重巡洋舰"羽黑"号和一艘驱逐舰、两艘巡逻艇向西北驶去。这支小型编队正在运送补给品到安达曼群岛去,沃克海军中将派遣护航航空母舰和由曼利·鲍威上校率领的第26驱逐舰支队到苏门答腊去进行搜索。5月15日早晨,从英国航空母舰"伊朗国王"号(护航航空母舰--输入者注)上起飞的一架飞机发现了"羽黑"号,当晚23时,支队领舰"索马雷兹"号的雷达在距离30海里(34英里)处发现了目标。鲍威上校决定发起攻击,他发誓不管"羽黑"号逃到什么地方,都要使它就歼。
  即使在战争后期,日军仍然没有失去它们的英勇果敢精神,当英国4艘驱逐舰进入战斗状态时,"羽黑"号突然调转舰首,炮弹像雨点一样向英国舰队射来。"索马雷兹"号几次被击中,但该舰仍和"维鲁拉姆"号一起发射鱼雷,"羽黑"号试图避开战斗,但又陷入了"维纳斯"号和"泼妇"号的鱼雷攻击之中。5月16日2时,"羽黑"号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西南39海里(45英里)处最后被击沉,但是它的护航驱逐舰"神风"号却逃离了。在第26驱逐舰支队离开现场后,"神风"号又去援救"羽黑"号上的幸存者。虽然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但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是驱逐舰以一次出色的战绩结束它旷日持久的艰苦战斗生涯。
     
第八章 演变中的驱逐舰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种战舰能够证明比驱逐舰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它可以使用于各种不同目的。然而到了1945年,以鱼雷攻击来对付敌人舰队的作战方式已经过去,由于战列舰舰队的消失,已无战列舰可以作攻击对象;而且在使用雷达来控制火炮时,往往在夜战中造成误伤己方舰只。
  为了进行水面作战,英国首先试图建造驱逐舰,以装备他们的舰队,然而1940年的挪威战役,证明这个方针是有缺陷的。俯冲轰炸虽然不是空中对抗水面舰艇的最好形式,但是如果水面舰艇不具备足够的防空武器,这种攻击往往是容易奏效的。这样就导致增设近距离自卫武器,主要是瑞士制造的厄利肯式20毫米自动炮和后来瑞典的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炮。与美国海军不同,英国皇家海军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发展合适的中口径(100-152毫米)火炮和火力控制系统,所以驱逐舰的用途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驱逐舰配备有双联装的102毫米(4英寸)高射炮,但是这种火炮在水面作战中存在很多缺点。1942年英国引进了高平两用炮,但为驱逐舰专门设计的高仰角火炮直到1945年才出现。如此严重的短缺,致使1941年英国海军热衷于使用美国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来装备他们的新驱逐舰。
  迫于护航的需要,英国不得不以大量舰队驱逐舰作为护航驱逐舰来使用。战前英国已有所准备,所有舰队驱逐舰都装备了声纳设备,只是现在舰上的深水炸弹贮量需要增加。为此,通常是撤除一座尾炮,利用其弹药舱以贮存供重复装填用的深水炸弹。舰队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之间的不同点在于:舰队驱逐舰是用于协同其支队进行作战,而护航驱逐舰则重点用于反潜。正因为舰队驱逐舰常常被派遣担任特殊的作战任务,所以改装后在火力上就嫌不足了。
  战前关于建造小型舰队驱逐舰的意见被证明是正确的。1938年,英国海军部极为担心驱逐舰数量上的短缺,曾要求当时担任驱逐舰舰队司令的安德鲁·坎宁安少将提出补救办法,坎宁安建议建造一种较小的"实用"驱逐舰,它仅装轻型鱼雷武器,但需装备加强的对空武器和深水炸弹,就像以后的护航驱逐舰那样。当时战争乌云密布英国上空,财政部在经费上遇到一系列困难,第一批20艘新驱逐舰是借了"快速护卫舰"的名义才获得议会的批准,但是它们明显是最新的"轻标枪"级驱逐舰的缩小型,当它们服役时则被命名为"亨特"级护航驱逐舰。一贯保守的英国设计师这次却犯了冒进的错误,其首制舰"艾瑟斯托恩"号的上部重量过于沉重,不得不削减了一座102毫米(4英寸)双联装高仰角炮,以及一座三联装533毫米(21英寸)鱼雷管。这些舰只还不适时宜地提前10年使用了减摇鳍,由于这一新事物对驱逐舰驾驶人员的水平要求过高,因而被责难为纯粹的累赘。
   "亨特"级的缺点在第二批舰只中很快得到纠正,将舰体增宽0.76米(2.5英尺),第三座双联装的102毫米(4英寸)火炮又装上了。它们吨位较小,武器系统也比较简单,这使建造周期大为缩短,到1942年已有55艘建成。这些舰艇在战时证明还是很实用的,尽管尺寸稍小、续航力不大,但仍常常用于舰队作战。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招致批评意见,因为这些舰只均未安装鱼雷发射管,在第二次锡尔特战斗中,这些舰只无法对付意大利舰队,因此只能呆在护航队里。为此,后来续造的19艘,均安装有一对鱼雷发射管,取代了一座102毫米(4英寸)火炮,即为"亨特III"型。另有两艘则是由著名的桑尼克罗夫特造船厂专门设计的,他们设想把这两艘驱逐舰作为未来设计的代表作,在此"亨特IV"型的设计中,驱逐舰的传统特征几乎消失了,桑尼克罗夫特设计师们使用较肥的船型,从而增加了舰艇的续航力,减少了横摇,但最大航速却下降了。通常驱逐舰的薄弱环节是在艏楼末端处容易断裂,因此美国设计师们选用平甲板来代替,而英国则将艏楼甲板向后延伸到四分之三舰长处,这样一来,由前至后的通道就能在内部布置,可从甲板下进入舰内的所有部位。在"亨特"级系列中,此型设计第一次独创性地使武器系统具有3座双联装102毫米(4英寸)高射炮,一座四联装机关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然而使造舰设计师唯一失望的事则是,动力装置的功率降到早期"亨特"级所使用的19000马力,因此,此型的两舰"布雷肯"号和"布里森登"号的速度不是很快。
  德国驱逐舰除了在海上掩护他们的重型舰只外,很少担负护航任务,所以它们的武器装备仍以水面作战为目的。像英国的驱逐舰一样,他们发现保持战前水平的防空武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增设了37毫米自动炮。到1945年,残存的少数几艘德国驱逐舰已装备有十二门37毫米炮和六门20毫米炮。1938年,德国海军试图通过复兴造舰事业来补救巡洋舰的不足,事实上这种设想早在20年代已经开始,这一年批准建造8艘驱逐舰,它们安装有150毫米(5.9英寸)火炮,以代替在以前的舰级中所安装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1940年岁末,这种超级驱逐舰相继服役,它们组成了纳尔维克分舰队,这是为了纪念同年4月在纳尔维克战斗中损失的德舰而作此命名的。
  直到1945年,德国建成17艘(18艘,Z.23-39及Z.43--输入者注)纳尔维克型驱逐舰,他们强调以牺牲数量来谋求质量,这些驱逐舰执勤于比斯开湾和北冰洋水域。然而正像S.113号和V.116号舰那样,150毫米火炮存在不少问题,不仅装填炮弹困难,而且双联装炮塔十分笨重(在1942年当时还是有用的),这种火炮不适宜安装在狭窄舰体的首部。它们中的大多数,3号炮由后来增设的数门轻型高射炮所代替,这就较它装备127毫米(5英寸)炮的早期驱逐舰增加了上部重量。这些大型驱逐舰还像它们的前辈一样,存在着相同的动力装置问题,严重妨碍了它们在北冰洋水域对付盟国护航队的活动。由于某种原因,它们的舰名又恢复用字母E(Z--输入者注)进行编号,这就成为当时盟国所知的E级(Z级--输入者注)。
  由于德国驱逐舰数量很少,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建造只有驱逐舰一半大小的鱼雷艇,和英国的"亨特"级一样,它证明能迅速增强海军实力。第一型鱼雷艇设有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但仅设1座105毫米的火炮。这种鱼雷艇具有较高的航速,而作战半径较小。它们统一以字母T进行编号,一直编到T.21,至1944年被新设计的"埃尔宾"(T.22--输入者注)型鱼雷艇所取代,这些排水量为1300吨的鱼雷艇更接近于驱逐舰的范畴,它们装备4座105毫米(4.1英寸)火炮,配有和以前相同的鱼雷武器。
   "埃尔宾"型鱼雷艇具有一层平甲板,和两个相互距离较大的烟囱,其侧面影像类似于在英吉利海峡执勤的英国轻型舰艇。1943年10月,这些舰艇在法国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战斗中,显示出较好的作战能力。其中的T.23号和T.37号鱼雷艇,曾击沉英国巡洋舰"查里迪斯"号。10月22日晚,"查里迪斯"号离开普利茅斯港,试图拦截德国商船"蒙斯特兰"号,该船正在从布雷斯特驶往瑟堡。英国海军使用两艘舰队驱逐舰和4艘"亨特"级驱逐舰进行护航,但英舰配合不好,巡洋舰在没有驱逐舰警戒的情况下就使用雷达进行搜索,1时30分,"查里迪斯"号加快速度,15分钟后出现在距德国商船3658米(4000码)处。此时5艘德国鱼雷艇突然向英舰猛扑过来,连续进行鱼雷攻击,击沉了"查里迪斯"号巡洋舰和"利姆伯恩"号驱逐舰,舰员遭受严重损失。从这次战斗中使人联想到所罗门群岛的战斗,雷达的优越性将为拙劣的战术所葬送。这里也暴露了早期"亨特"级驱逐舰在水面作战中的弱点,表现在速度不快,更重要的是没有鱼雷武器。
  日本人在建造驱逐舰时,首先使它具备保护舰队免遭敌方空中、水下和水面攻击的能力。1939年"乙"型驱逐舰(即"秋月"级--输入者注)完工(开工--输入者注),这一巨型驱逐舰的排水量接近3000吨,装有新型长身管的100毫米(3.9英寸)双联高射炮(九八式--输入者注)。新火炮在水面作战中也有一定威力,射程达到18288米(20000码)超过美国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舰首和舰尾部分别安装两个封闭式炮塔,并有两个火力控制指挥仪。日本驱逐舰在后一阶段的设计上也决定增加进攻性武器,在中部安装四联装的610毫米(24英寸)鱼雷发射管。1942年,新式的"秋月"级驱逐舰问世,4个锅炉的排烟管道汇合在一个大而倾斜的烟囱内。这型驱逐舰外表上很像轻型巡洋舰"夕张"号,曾有数月之久使美国海军情报处迷惑不解,观察报告中一直把它当成是"夕张"号。
   "秋月"级驱逐舰一共建造了12艘,这些舰只用在极其严酷的太平洋战争中,到1942年底已有一半被击沉。此型驱逐舰计划要建造更多数量,但是1942年的困难处境,致使日本彻底改变并压缩了原来的建造计划。但无论如何,"甲"型或"夕云"级驱逐舰还是再次列入1941年的建造计划,这就成为新型驱逐舰"疾波"级(即"高波"级--输入者注)。该舰主要是在"夕云"级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装备了仰角为75°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1942年,在首批"疾波"级驱逐舰就要出厂时,日本第一批雷达装置也已制造成功。1941年,另外一种"丙"型驱逐舰的首舰也正在建造中,它的舰名为"岛风"号。这艘非凡的驱逐舰在外形布置上类似于以前几种级别的驱逐舰,但装有四联装610毫米(24英寸)鱼雷发射管,汽轮机和锅炉都非常先进,最大航速为39节,蒸汽温度可达400℃,压力为40公斤力/平方厘米,功率达76000马力,尚有余力,在紧要关头,"岛风"号的航速可达40节,功率高达79000马力。但在战时没有必要继续建造这种复杂的驱逐舰,于1942年决定取消该级后续舰的建造计划。
  日本只是在后来才认识到护航驱逐舰的需要,直到1943年一型新的简易型护航驱逐舰才建造出来,即为"松"级驱逐舰。此级驱逐舰在设计上第一次采用了锅炉和汽轮机交替配置的单元系统方式,这样在遭受鱼雷损伤时可增加生存机会。护航驱逐舰的航速一般为28节,鱼雷武器比较弱,但均装有一组重型高射炮。后来重新设计的一型则更为简化,呈弧度和外张的舷板均由简易焊接的甲板取代。直至战争结束,这种简易驱逐舰生产量很少,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进行作战,这种小型驱逐舰证明毫无价值。日本建造的"松"级和"桔"级驱逐舰与其他国家海军的舰队驱逐舰大小不相上下。尽管设计简单,但证明是很牢固的,有许多舰只在战斗中受到严重损伤,但仍能带伤驶回本土。其中有一艘("梨"号--输入者注)于1955年被打捞起来,战后又编入日本海上自卫队进行服役。
  与大多数国家的海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海军对他们的驱逐舰改变甚小。第二批"弗莱彻"级驱逐舰大都装有10门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它们由5座双联装火炮装置所构成。在太平洋战争中,有效地对付了空中攻击的巨大压力,它们仍然保留了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的全套装备。1942年"弗莱彻"(DD445--输入者注)级驱逐舰由"艾伦·萨姆纳"(DD692--输入者注)级接续,它配备3座双联装127毫米(5英寸)火炮,在基本设计上与"弗莱彻"级稍有不同,两级的舰体长度相同,但其宽度略有增加,以提高其稳性以应付上部重量的增加,从而使"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能在第二个烟囱后面并排装上两座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此级订货70艘之后,在设计上又作了改变,舰体延长了4.3米(14英尺),使舰内空间更大一些,这种新型的长船体驱逐舰命名为"基林"(DD710--输入者注)级。此级中的大多数舰,其鱼雷发射管由后来加装的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所取代,另一部分舰则前鱼雷发射管由一个装有远程对空预警雷达天线的大型三脚桅所替代,以使它们发挥雷达哨舰的作用。到1945年,约有50多艘未能按计划完成,由于战争结束而取消了。
   1941年,美国海军开始建造护航驱逐舰(DE),以满足英国在北大西洋护航的需要。美国的护航驱逐舰承担着当时驱逐舰同样的任务,正像英国的小型"亨特"级驱逐舰担负着皇家海军"轻标枪"级驱逐舰的任务那样,但它们和"亨特"级不同,它们通常限于反潜和护航。英国海军原来要求在护航驱逐舰上安装一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但后来又改变了他们的想法。美国还是决定保留鱼雷发射管,在莱特湾海战中,4艘护航驱逐舰曾使用这些鱼雷来对付粟田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舰队。1942年,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为了尽快运送部队,许多护航驱逐舰改装成快速运输舰,舰中部的上层建筑延伸到两舷,载上4艘装在吊艇架上的突击登陆艇(LCA)。一些老式的平甲板驱逐舰为了同样的任务也进行了改装,撤除了前部的两个锅炉及其烟囱。
  为了应付欧洲和地中海作战的需要,英国利用一个基本设计建造了14批驱逐舰,这些驱逐舰具有单个烟囱、4座单管火炮。但是到了1942年,为了太平洋战争,英国开始建造新级别的驱逐舰,虽然这些新型驱逐舰都是单个烟囱,但都比以前的舰只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它们被称为"战斗"级。较之老舰在长度上增长6.1米(20英尺),宽度增加了1.5米(5英尺),从而可以装备较重型的武器。两座新式的114毫米(4.5英寸)高平两用炮均安装在舰首部,尾部的火力为十二门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这些高射炮中有4座是双联装的,每座均有自己的炮瞄雷达来控制,另外4座是单管炮。该级还装备有8具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
  其后续的三个级别与日本"松"级、美国"弗莱彻"级具有共同的特点,均采用单元配置式动力系统。在"兵器"级的设计中,英国海军抓住时机赶上了一些差距,动力装置采用了高温高压蒸汽,并且第一次应用双联装的102毫米(4英寸)高仰角炮作为主炮。同时仍然安装有足够的鱼雷发射管,这标志着向舰队护航驱逐舰的过渡。很明显,"兵器"级驱逐舰没有指望去进行水面炮战。紧接着又研制了另一个级别,称为"G"级,安装有高平两用炮,并采用通过充分考验的美国海军的MK37火力控制指挥仪。所有战争的经验教训凝聚在第三型的设计上,这就是"D"级或称"果敢"级驱逐舰,它汇集了"战斗"级、"兵器"级和"G"级的所有优点于一体,但是直到战争结束时,没有一艘能够完工。"D"级驱逐舰标志着英国驱逐舰的发展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驱逐舰经受了严酷的战争摧残,据统计,盟国共失去324艘驱逐舰,而轴心国则丧失293艘。其损失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战争中各国损失的驱逐舰统计情况表[注]
国别/原因 空袭 水面舰鱼雷 潜艇鱼雷 炮击 水雷 其它 总计
英国 56.5 14 38 13.5 26 21 169
自由法兰西 5 3 0 0 2 4 14
荷兰 4 1 1 2 0 1 9
美国 49 6 10 9.5 7.5 17 99
苏联 16 0 1 0 14 2 33
德国 5 6 0 9 4 1 25
意大利 37.5 5.5 13 23 22 33 134
维希法国 1 0 0 9 0 36 46
日本 48.5 12 43 15.5 8 7 134
  驱逐舰的装甲板厚度通常不超过3毫米(0.125英寸)厚,可能非常易于破损,但是驱逐舰的实际生存力似乎并非如此。例如,美国驱逐舰"卡辛"号(DD372--输入者注)和"唐斯"号(DD375--输入者注)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日本人致命攻击之后引起大火,看来已到无可修理的地步,然而仍被认为继续利用它的主机以及一些机械装置是值得的,正因为驱逐舰的汽轮机制造起来很不容易,于是由马雷岛海军船厂按原图纸建造了两艘新舰体。1943年4月,新"唐斯"号下水,接着在6月份,新"卡辛"号也下水了,1944年两舰又服役于太平洋,它们比姐妹舰更为现代化,因为它们有机会装上了先进的火力控制、通讯和雷达等设备。
  英国皇家海军洛德·路易斯·蒙巴顿上校的"凯利"号是另一艘"长生不老"的驱逐舰。1940年5月9日晚,该舰在北海被德国E型艇的鱼雷击中,舰体发生严重的弯曲变形,当它被拖回基地时,看起来好似一艘潜艇,舰体损伤十分严重,需要用液力千斤顶和撑柱才能使它复原,整个舰体中部不得不重新建造。以前,假如一艘驱逐舰遭到如此严重的打击也许早已断成两截,而"凯利"号和她的姐妹舰则是采用新式的纵向结构型式建造的,它是以纵通的构件作为主要的强力构件,而不是采用横向构件为主要承力构件。纵向结构型式通常使用于较大的战舰,而小型舰艇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部分原因是造价太高,主要还是由于施工过于复杂。事实上这种结构型式早在1913年就曾首先试用于英国驱逐舰"热心"号上,但当时未能发现其优越性,而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却建造很费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纵向结构型式的驱逐舰,在多次严重损伤中都幸存下来,它像单元动力系统那样,挽救了许多驱逐舰。
  在大战结束之前,任何国家的海军都一样,只要这艘驱逐舰还能修复,就不肯轻易地给予除名报废。已经使用了25年的英国驱逐舰"狼犬"号被2枚炸弹击中,舰体已断成两截,但仍被重新修理后继续服役。1943年,"威韦恩"号驱逐舰正在营救加拿大的小型护卫舰"韦伯恩"号上的幸存者时,沉没舰只上的深水炸弹在7.6米(2.5英尺)深处发生爆炸,使"威韦恩"号驱逐舰受到严重损伤,该舰的汽轮机和锅炉都从基座上脱落,龙骨开裂,但修复后于1944年又重返执勤。美国平甲板驱逐舰"布莱克利"号(DD150--输入者注)于1942年在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岛附近被鱼雷击中,费城海军造船厂采用简单的方法,从受伤报废的姐妹舰"泰勒"号(DD94--输入者注)上割下舰首,把它装到"布莱克利"号上。但是还没有人重演故伎,把两艘驱逐舰连接在一起去制成第三艘驱逐舰,正像英舰"朱比安"号(即"祖比亚人"号--输入者注)在1918年所做的那样。
  归根到底,大自然是最凶险的敌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风常使驱逐舰倾覆。太平洋似乎起错了名字,事实上并不太平,无比凶猛的台风使美国第三舰队于1944年12月17日遭受惨重损失,这比当时日本舰队给予打击要沉重得多。
  事情发生于12月17日早晨,大约在吕宋岛以东434海里(500英里)处,美国第三舰队的驱逐舰从战列舰"新泽西"号和"威斯康星"号上接受加油。平静的海面风速只有20节,后来增加到30节,在这种条件下,驱逐舰还易于加油,但不久,大海像海豚一样翻滚起来,加油软管被风浪打断。哈尔西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立即命令停止加油,带领第三舰队向西北方向转移,试图避开气象预报的大风。下午,风力更增大,转变为台风,这时舰队又向西南方向转移。此时台风也改变了方向,无情地追赶着哈尔西上将的第三舰队。第二天早晨,猛烈的风浪形成团团旋涡,使整个舰队处于困境,这时各舰队离台风中心仅有130海里(150英里)。
  甚至连战列舰和巡洋舰也无法对付这21米(70英尺)高的波浪和90节的风速。中午之后,台风中心接近到舰队仅有30海里(35英里),对驱逐舰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美国驱逐舰都设有自行补偿油轮(油舱--输入者注),当燃油消耗后它们能补填海水,在下次加油之前再把海水抽去。这些如饥似渴的驱逐舰已经24小时没有加油,无法对付这恶劣的天气,两艘"弗莱彻"级("法拉格特"级--输入者注)驱逐舰"杜威"号(DD349--输入者注)和"艾尔温"号(DD355--输入者注)报告他们机舱里的倾斜仪已横摇到70°或70°以上,舰员们生动地回忆他们的深刻印象:驱逐舰的舷边几乎横躺着,在激烈的横摇中,烟囱口也已接触到水面。
  驱逐舰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在海面上滚动着,时刻有倾覆的危险。自通风设备和锅炉进气口处涌进海水会引起电气短路,切断电源,如果海水进入烟囱,将使炉膛熄火。驱逐舰失去了蒸汽和电力,只能在孤立无援的大海中任其颠簸摇晃,直到暴风浪把舰吞没为止。一旦舰只沉没,即使有小艇和救生筏,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也无济于事。
  有几艘驱逐舰报告甲板上的设备被台风刮去,雷达天线由于猛烈的摇摆而歪倒,深水炸弹投掷架被扭歪。驱逐舰"赫尔"号(DD350--输入者注)、"莫纳汉"号(DD354--输入者注)和"斯彭斯"号(DD512--输入者注)无力抗拒台风而当天倾覆,790名舰员仅有91人得到营救。直到黄昏,才可能开始搜寻失踪的舰员,但整整找了两天,也未能发现一个幸存者。尼米兹上将后来在评论这场灾难时指出:"当时如果采取使舰只保持安全的所有措施,本来是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所有沉没的3艘驱逐舰都是因为它们试图保持编队阵位而致倾覆,事实上应让这些舰只放弃保持阵位,使它们处于自由状态,放手让它们进行机动,这样倒可避免遇难。当然,未能及时预报出台风的经过路线,致使这些舰只仍然在缓慢地加油,也是引起这场大祸的原因之一。
  依靠驱逐舰来决定战争最后一役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在欧洲战场上,面对苏联的攻势,当德国海军撤离东普鲁士后,主要是德国驱逐舰或鱼雷艇和苏联空中力量之间的较量。1945年5月5日,德国驱逐舰"汉斯·洛迪"号、"腓特烈·伊"号、"西奥多·里德尔"号和Z.25号,以及T.17、T.19、T.28、T.35号鱼雷艇击退了苏联鱼雷艇编队的攻击,当时德舰正护卫一支运送45000名难民到哥本哈根去的护航队,这是德国海军最后一次胜利。像在敦刻尔克和瓜达尔卡纳尔一样,驱逐舰总是首当其冲,当盟国飞机轰炸德国的海军基地时,有12艘被炸沉,另外12艘受到重创。在太平洋战区,情况也相类似,美国航空母舰上的飞机采取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歼灭每一个锚地残存的日本帝国海军。美国的最后一次两栖登陆是在婆罗洲,6月30日,即日本投降前6周,美国驱逐舰向该岛的巴厘巴板发射了18820发127毫米(5英寸)炮弹,这是1942年1月第59驱逐舰分队英勇作战场面在这里的又一次重演。
     
第九章 现代驱逐舰
   1952年3月,英国"果敢"号驱逐舰交付皇家海军使用,当时对它的大小却引起了一番责难。有人认为:作为驱逐舰,它的吨位过大,排水量2600吨似乎已从"猎手"转变到"猎物"的范畴。事实上,"果敢"号是第一艘真正的新系列的超级驱逐舰,在战后短短几年之内,驱逐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驱逐舰的变化决不是在大小方面的改变,而主要是在装备方面的改进,火控雷达已经用于鱼雷攻击,而且对空中攻击的严重性也引起了重视,高平两用火炮以及使火炮提高射击效果的火力控制系统都需要增加重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吨位的激增。但是也有一个相反的发展趋势,即驱逐舰改为反潜护航舰,这样,它只需装备自卫武器,以及反潜所用的探测器材和有关武器,自然重量就减轻了。
   1945年之后的几年中,没有建造新的驱逐舰,原有的驱逐舰已足以满足战胜国的需要。美国海军从容不迫地完工了几艘改为反潜型的"基林"级驱逐舰,它们减少了127毫米(5英寸)火炮的数量,有的甚至完全取消,同时也减少了鱼雷武器,安装了"刺猬"式多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和反潜火箭发射器。过去广岛的悲剧使人们记忆犹新,美国人无法摆脱苏联对他们进行核攻击的担心。由于这个原因,后来许多驱逐舰改装为"雷达哨驱逐舰",它们的任务是使横越北美大陆的早期预警雷达网的侧翼得到延伸,以防御苏联实施核攻击的轰炸机。
  英国首创了"驱逐舰"这个名词,但令人遗憾的是:却又是他们首先不用这个名称。英国海军意识到他们在战争时期所建造的驱逐舰都是标准的"应急"型驱逐舰,具有极不协调的杂乱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为了进行反潜作战,他们决定修改原来的两型驱逐舰。1951年,当"严酷"号和"火箭"号驱逐舰出现时,曾使人们对它产生反感,因为它失去了火炮层层相叠的雄伟外形,舰中部是一个方块状的上层建筑,艏楼甲板延伸到舰尾部,仅有一座双联装的40毫米防空炮装设在舰首部,一座双联装102毫米(4英寸)炮和一对三管深水炸弹发射器安装在舰尾部。这些舰当时改称为"护卫舰",这个名称在1943年曾被加拿大人用于一种新型的双螺桨护航舰。在几年之内,另外30艘驱逐舰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或者简化了装备。
  时间对它们作出了评价,这些舰只确比驱逐舰更能有效地对付50年代西方面临的潜艇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在桑尼克罗夫特造船厂建造的具有封闭式长艏楼的"布雷肯"号和"布里森登"号是十分成功的,因为它们吸取了战争年代的许多经验教训,与战时建造的驱逐舰相比确实更为完善,火炮均由火力控制系统来操纵。显然,1950年建造的这两艘舰只更能有效地对付飞机的袭击,但令人遗憾的是:联合王国在建成这两舰时,仍决定使用"护卫舰"这个名称。因为他们认为设计这两艘舰只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执行护航任务,不像美国海军他们认为保留"驱逐舰"这个名称较合理,因为它可以意味着"潜艇驱逐舰",正像"鱼雷艇驱逐舰"那样,同样易于被人理解。
  然而美国海军在应用名称方面并非无可非议。1948-1949年间,它开工建造了一艘轻巡洋舰大小的实验性"反潜舰",它是一级超大型驱逐舰4艘中的第1艘,这就是5600吨的"诺福克"号(CLK/DL1--输入者注),那时和3675吨的"密彻尔"(DD927--输入者注)级一起被列为"驱逐领舰",但到1955年,它们也都被改称"护卫舰"了。虽然在历史上美国较之英国和加拿大在应用舰种名称方面更为正确一些,然而这次却把事情搞复杂化了。所幸美国海军仍然继续建造驱逐舰,在1953-1958年间,有18艘"福莱斯特·薛尔曼"(DD931--输入者注)级驱逐舰编入舰队服役,它们比起战时驱逐舰来并无根本性的改进,只是装备了新设计的单管127毫米(5英寸)(MK42--输入者注)炮,以及舰中部的4具533毫米(21英寸)(MK25--输入者注)鱼雷发射管,仅供发射反潜自导鱼雷之用。由此可见在驱逐领舰(DL)和驱逐舰(DD)之间的区别仅在大小上,而不是在舰型上。当装上防空导弹时,则又变成导弹驱逐领舰(DLG)和导弹驱逐舰(DDG)。
  加拿大皇家海军没有采取把驱逐舰改称为护卫舰的做法,而采用了"护航驱逐舰"这一名称,以便和美国海军舰种分类中的"反潜驱逐舰"相适应。法国海军放弃了鱼雷艇驱逐舰的概念,于1954-1959年建造了新型的舰队驱逐舰,这是一种外形十分美观的驱逐舰,安装有重型火炮,鱼雷发射管能够发射反潜和常规两种鱼雷。"絮库夫"级驱逐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法国战时武装民船的一些著名船长,它们具有法舰典型的轻巧和灵便的风格,其127毫米(5英寸)火炮使用标准的美国127毫米(5英寸)炮弹,以便获得廉价的弹药供应。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打败,由墨索里尼建立起来的曾经显赫一时的舰队所剩无几。未被击沉的舰只全部被德国人凿沉或者掠走,德国投降后根据和平条约的条款规定,这些舰只一部分移交给盟国作为战争赔偿,另一部分被报废,留给意大利的仅有三艘驱逐舰和5艘鱼雷艇。但战后不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求意大利承担组建北约海军的任务。为了帮助北约海军训练人员,美国海军移交了两艘(三艘--输入者注)战前的驱逐舰("弗莱彻"级:"泰勒"号DD468、"沃尔克"号DD517、"普里切特"号DD561--输入者注)给意大利海军。1958年在意大利造船厂完成了"猛烈"号和"无敌"号驱逐舰的建造任务。这两艘驱逐舰的大小相当于美国"福莱斯特·薛尔曼"级,而且所装127毫米(5英寸)火炮和火力控制系统均由美国提供。两舰外形美观,速度也快,最大速度可达35节。
  日本是受到扶持的第二个"旧敌",由于"冷战"环境的形势影响,其发展速度远比预期的要快。所谓的"海上自卫队",当时只给了它们两艘老式的美国驱逐舰("弗莱彻"级:"黑伍德·L·爱德华兹"号DD663、"理查德·P·利里"号DD664--输入者注),1956年日本新建的两艘驱逐舰"春风"号和"雪风"号编入海上自卫队服役,两舰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弗莱彻"级驱逐舰的设计。战时沉没的"松"级驱逐舰"梨"号被捞起,经修理之后改名"若叶"号作为雷达训练舰重新服役。1946-1947年间,尚有几艘在战争中残存下来的驱逐舰,曾用来遣返太平洋遥远岛屿上的日军,几个月之后,又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中国和苏联,或者作为美国和英国的靶舰使用。"雪风"号驱逐舰在战争中未受任何损伤,于1947年移交给中国,它是1949年少数没有落入中共之手的舰艇之一,此舰被命名为"丹阳"号,多年来一直是国民党海军的最大作战舰只,直到1971年才报废。
   1955年,最后一个原轴心国的海军也复活了,联邦德国海军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年之后,首批6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安东尼"号DD515、"林戈尔德"号DD500、"沃兹沃思"号DD516、"克拉克斯顿"号DD571、"戴森"号DD572、"查尔斯·奥斯本"号DD570--输入者注)在联邦德国的不来梅港进行移交。E.1-E.6号(Z.1-Z.6号--输入者注)驱逐舰是作为训练舰只而提供给联邦德国的,租借期为5年,但直到1977年仍有4艘继续在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没有一艘驱逐舰能幸存下来,1945年仍然能够航行的舰艇已全部编入苏联和法国海军。1959-1968年联邦德国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海军建造了4艘新式的"汉堡"级驱逐舰,和同时期的其他驱逐舰很少有相似之处。这些驱逐舰有两个巨大的烟囱和一个多层的上层建筑耸立在甲板上,成为一级具有"高耸"外形的驱逐舰。形形色色的陌生武器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国家:法国的100毫米火炮,意大利的40毫米火炮,而火力控制系统却来自荷兰,自导鱼雷是由瑞典提供的。
  瑞典驱逐舰在鱼雷战中是很有趣的,特别是在波罗的海战斗中,常常是打了就跑。直到战争结束,瑞典的驱逐舰仍然比较小,然而在1947-1948年建造的"厄兰德"号和"乌普兰"号则可与其他大国海军的驱逐舰相比了。紧接着又建造了更大型的"哈兰德"号和"斯莫兰"号,1957年这两舰在驱逐舰历史上首次装备舰对舰导弹。导弹发射斜轨安装在后组鱼雷发射管上方,但遗憾的是,萨勃-斯堪尼亚公司的Rb08A导弹并未在60年代进入实用,由于不是很成功,因此仅仅生产三年就停产了。但是它却指出了驱逐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苏联在驱逐舰建造领域没有多大的创造性,这是他们感到十分恐慌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舰队绝大部分是革命前俄国的驱逐舰组成的,这些驱逐舰都是经过相当年月的极大努力才建造成功的,任何一艘新舰都是在意大利人的设计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他们仅有一艘较为突出的驱逐舰,它是在意大利建造的2890吨的领舰"塔什干"号(Tashkent--输入者注),该舰是罗马主教为抗议侵略战争而捐赠给苏联的。由意大利人设计的"愤怒"级(即VII型)驱逐舰战斗力较弱,在它的基础上,苏联于1937年开始建造更为完善的"有力"级驱逐舰。虽然苏联建造的这些舰只能够较好地对付北极的气候条件,但战斗力仍然很弱,所以很难估价其实战价值。在舰艇设计中孤立地追求某一指标往往是危险的,苏联建造的"老练"号驱逐舰,航速可达42节,但它完全是个失败。因为该舰航行时震动很厉害,以致于火炮无法进行操纵,1941年6月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该舰只能漂浮在海面上进行射击。
  苏联海军密切注视着其他国家海军的发展,"有力"级由于改装了"火力"级驱逐舰上所用的双联装炮,因而攻击威力得到了加强。但大多数舰只直到大战结束才建造出来,至1945年之后才服役,成为斯大林大规模扩充海军的基础。苏联于50年代完成了"快速"级驱逐舰的建造计划,但并无特别突出的地方。他们当时建造了70艘这个级别的驱逐舰,而北约海军几乎没有增加几艘驱逐舰,而且报废的比建造的还要多,这就构成了对北约的极大威胁。1955年西方观察家发现苏联已建造出一型新驱逐舰,北约给它命名为"塔林"(Tallinn--输入者注)级,因为首先是在塔林海域被发现的。实际上该级舰苏联仅仅建造了一艘--即"坚持"号,迹象表明西方怀疑它上部重量过重看来是理由充分的。1954-1958年间,苏联又建造了"科特林"(Kotlin--输入者注)级驱逐舰。像"塔林"级的设计一样,仍采用平甲板型,但在另一方面,又恢复了"快速"级的布置形式,装备2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双联装130毫米(5.1英寸)高平两用炮,虽然使用雷达控制火炮,并且出色地达到36节的最大航速,但这些舰只没有任何引人注目的惊人发展。
  当苏联还在建造"科特林"级的时候,美国海军也在考虑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战时的经验和战后的试验却表明对抗空中攻击的炮火比较弱,安装在美国驱逐舰上的快速发射的76毫米(3英寸)火炮远比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更为有效,但是如能打下高空飞机那就更好了,因为高空飞机完全有可能从远距离对舰艇目标发射导弹。拖延很长时间的"野蜂"方案,最终总算研制出了第一代进入实用阶段的舰载对空导弹--"小猎犬",它能击落在22海里远处的超音速飞机。"小猎犬"导弹已装备在两艘重巡洋舰上,并决定在驱逐舰上安装一座双联装导弹发射架及其弹库,以进行可行性试验,"基林"级的"基阿特"号(DD712,Gyatt--输入者注)担负了试验舰的任务,1955年12月1日它改为导弹驱逐舰DDG1,一年之后正式服役,导弹发射架及其装弹装置安装在原来后双联装127毫米炮的位置上。为了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射平台,它加装了一对曾在英国战时的"亨特"级驱逐舰上不受欢迎的伸缩式减摇鳍。
  由于"基阿特"号没有装上专门的导弹火控系统,所以它几乎是检验在驱逐舰上装备导弹这一想法的一个试验平台,它证实了这一想法是可行的。在1956财政年度,美国海军订购了6艘4770吨级的导弹驱逐领舰,第二年又订了4艘,另外还订购了8艘较小的导弹驱逐舰。此导弹驱逐领舰即为"孔茨"级(DLG9/DDG40,Coontz,因首舰为DL6/DLG6/DDG37"法拉格特"号,所以又称"法拉格特"级--输入者注),舰名都是以著名的舰长或海军将领的名字来命名的。而导弹驱逐舰则为"查尔斯·亚当斯"(DD952/DDG2,Charles F Adams--输入者注)级,在以后的几年中一直作为美国海军的标准型驱逐舰,另外还为澳大利亚海军建造3艘(原DDG27-25,未命名--输入者注),即"布里斯班"号(D41,Brisbane--输入者注)、"霍巴特"号(D39,Hobart--输入者注)和"佩思"号(D38,Perth--输入者注),也为联邦德国海军建造了3艘,即"吕特晏斯"号(D185 Lutjens,原DDG28 Tolman"托曼"号--输入者注)、"默尔德尔斯"号(D186 Moelders,原DDG29 Herry A Wiley "亨利·A·威雷"号--输入者注)和"隆美尔"号(D187 Rommel,原DDG30 Shea "施伊"号--输入者注)。它们和30年前的驱逐舰简直无法相比,舰体长达133米,具有空调的生活舱室,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电子设备。
  美国海军下一代的驱逐领舰为5670吨的"莱希"(DLG16/CG16,Leahy--输入者注)级,其性能更好,1975年这些驱逐领舰以及后来建造的"贝尔纳普"(DLG26/CG26,Belknap--输入者注)级又重新分类归属于导弹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第一型导弹舰是5400吨的"郡"级。其首制舰"德文郡"号(D02/DLG02,Devonshire--输入者注)于1962年服役时列为驱逐舰,事实上任何懂得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像"德文郡"号、"汉普郡"号(D06/DLG06,Hampshire--输入者注)、"肯特"号(D12/DLG12,Kent--输入者注)和"伦敦"号(D16/DLG16,London--输入者注)均属于巡洋舰,而英国的政治家们并不懂得这些。这些人以及财政部的官员认为驱逐舰比巡洋舰造价便宜,因此说成驱逐舰就能较少引起争论,不致引起更多人的反对,是取得国会批准的一种方法。"郡"级最后又划为导弹驱逐领舰,而非官方人士则把它们归属于轻巡洋舰。大多数人常常滥用导弹驱逐领舰这个名词,甚至把它用于1962年和1967年建成的七、八千吨级的"班布里奇"号(DLGN25/CGN25,Bainbridge--输入者注)和"特拉克斯顿"号(DLGN35/CGN35,Truxtun--输入者注)核动力巡洋舰上。它们与驱逐舰的唯一共同之点是在:舰体均由横舱壁所分隔,而不像大型战舰那样具有纵舱壁。
  苏联对于研制导弹驱逐舰的反应并不迟缓,但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建的4艘"科特林"级,将建成发射舰对舰导弹的导弹驱逐舰,此导弹北约称之为SS-N-1或"箭"式。人们已经确信苏联这一射程为150海里的远程导弹,将迫使美国和北约的航空母舰特遣舰队与其保持更大的距离。"箭"式(后来改称"粗刷"式)导弹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发展的一系列飞航式导弹中的第一型。为了与原来的"科特林"级驱逐舰相区别,把这4艘舰取名为"基尔丁"(Kildin--输入者注)级。1967年,另外一型新驱逐舰"卓越"级问世,舰首和舰尾均安装有"粗刷"式导弹发射装置。事实上,"粗刷"式导弹并不理想,据信该级只是完工了"自豪"号一艘,其他7艘改为"卡宁"(Kanin--输入者注)级,它们安装了"果阿"SA-N-1型舰对空导弹,此级系"萨姆·科特林"(Kotlin SAM--输入者注)级的发展型,"萨姆·科特林"级首次出现于1962年,它在舰尾设有一座"果阿"式导弹发射装置,取代了130毫米火炮。
  虽然这些导弹驱逐舰取决于各自武器的性能而各有所长,但是各国海军似乎都一致同意加强防空火力是驱逐舰的首要任务。然而1967年10月21日在海军史上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在以色列和埃及的6天战争中,老式的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Elath--输入者注)正在西奈半岛附近沿海进行巡逻。突然雷达发现在靠近海岸线附近出现空中目标,很快分析断定这是4枚导弹正以声速向该舰飞来,这就是苏联设计的SS-N-2"冥河"式舰对舰导弹,由2艘埃及巡逻快艇所发射,埃及快艇系苏联提供的"蚊子"级。"埃拉特"号驱逐舰使用40毫米炮进行抗击,但毫无作用,该舰中部被3枚导弹击中,显然导弹是利用烟囱排烟的热气进行自导的。这艘驱逐舰很快沉没,舰员受到了严重的伤亡。
  一艘驱逐舰因命中3枚装有半穿甲引信的重型弹头而致沉没,这是不足为奇的。"埃拉特"号原为英国的"热诚"号(Zealous,R39--输入者注)驱逐舰,于1944年下水,缺乏对付飞机的现代化设备和武器,更不用说对付导弹了。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心,一艘极小的巡逻艇能够在远距离上击沉一艘大型驱逐舰,似乎没有一艘舰艇是安全的。然而人们忽略了"冥河"导弹的呆笨之处,它飞行缓慢,如果"埃拉特"号的博福斯式高射炮配以简单的快速瞄准指向器,就足以对付它。"埃拉特"号的沉没对西方海军是一个有益的教训,这足以能说服那些政治家们放松对资金的限制,准许他们迅速发展舰对舰导弹,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法国研制出了"飞鱼"式舰对舰导弹,射程较远,而且制导性能优于"冥河"式导弹。"飞鱼"式导弹立即被英国争购,每艘"郡"级驱逐领舰上均装备4枚这种导弹。紧接着其他国家海军也争先恐后地在驱逐舰大小的舰艇上装备此类轻巧而又有效的武器,以增强其水面攻击力量,从而改变了驱逐舰原来的用途。作为武器的一个重要进展,"飞鱼"式导弹在发射时不产生反冲力,箱式弹筒固定在甲板上,只要地方足够随处可以布置,目标的定位可以利用舰上其他武器跟踪指示用的雷达。"飞鱼"导弹发射后掠海面飞行,使用无线电高度计控制一定的高度,直到足够接近目标时,才使用导弹自己的制导雷达跟踪目标。
  另一项技术上的进展大大地改变了驱逐舰的面貌,1962年苏联海军出现了一型外形独特的新驱逐舰,它的四个烟囱分为两对,外倾一定角度。北约组织称它为"卡辛"(Kashin--输入者注)级,该舰是世界上第一艘以燃气轮机为动力的较大作战舰只。由于四个巨大的具有一定倾角的烟囱,所以能够散开四台各15000马力的大型燃气轮机所产生的热量。不像蒸汽动力装置那样,大量的热是通过锅炉给水来吸收的,而燃气轮机大约90%的热量是通过烟囱逸散的,这对附近的雷达天线可能造成危害。虽然燃气轮机耗油量较大,但起动迅速,在现代海战中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
  英国已经在他们的"郡"级上迈出了一步,"郡"级采用了蒸燃联合动力装置。后来"布里斯托尔"号(D23,Bristol--输入者注)导弹驱逐领舰又再次采用了这一动力装置,但是1975年英国建成了"谢菲尔德"号(D80,Sheffield--输入者注)驱逐舰,它是同型(42型--输入者注)8艘(三批14艘--输入者注)导弹驱逐舰的首制舰,则改为全部由四台燃气轮机所驱动,航速大于30节。同年,美国驱逐舰"斯普鲁恩斯"号(DD963,Spruance--输入者注)也成为美国第一艘全燃气轮机的战舰。英国的"谢菲尔德"号体现了把驱逐舰的大小降到最小程度的意图,其排水量削减到3150吨;而美国则相反,"斯普鲁恩斯"号的设计师有意识地为今后武备系统和探测设备的发展留出了改装余地,结果造出了7800吨的特大型驱逐舰。该舰仅仅装有2座127毫米(5英寸)火炮,1个"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系统和1座近程的"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六具鱼雷发射管和1架反潜直升机,另外还配有小口径火炮。
   "斯普鲁恩斯"号和它的29艘(30艘--输入者注)姊妹舰还存在着上面讨论过的发射散热量问题,它们的大小已与原来的导弹驱逐领舰一样大了,但却没有装备区域防空的导弹系统(24艘装有MK41VLS,另外7艘则没有装备--输入者注)。20毫米口径的"密集阵"速射炮将为防御舰对舰导弹提供最后的保障,它将筑起一道"弹墙",击落来袭导弹或提前引爆其战斗部,现在如果发生驱逐舰从"猎手"变为"猎物"的话,那么对方的代价也将是极为高昂的。过去从来没有一艘驱逐舰或其他战舰,能在建成以后的日子里安装更为巨大的装备,但是本级后期建造的一些舰只,已经规定将有可能具有不同的装备。
  前面已经提到过,试图给驱逐舰安装重型火炮一直没有取得成功。但在1975年,"福莱斯特·薛尔曼"级的"赫尔"号(DD945,Hull--输入者注)驱逐舰,在它舰首127毫米(5英寸)火炮的部位上出现了一座新的203毫米(8英寸/55倍口径)(MK71--输入者注)的火炮,这种火炮的重要改进在于装填简便而且重量轻巧。在越南战争期间,特别需要这种火炮,当时缺少装有重型火炮的舰只,就把火力支援的重任交给了驱逐舰,但因127毫米(5英寸)火炮射程较近、威力不大,难以摧毁岸上的多数目标。新的203毫米(8英寸)火炮的唯一不利条件似乎是怎样携带更多的炮弹,以使火力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但是有一种激光制导的火箭助飞炮弹,其射程可达48公里(30英里),由于射击精度高,将大大减少炮弹的发射量。
  到此为止,现代驱逐舰的轶事已没有更多的内容好记叙了,但驱逐舰在大小和复杂性方面还在不断地增长。许多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这些"常规"型的老式驱逐舰构成了西方海军的实力。在签订华盛顿条约时,对舰体寿命估计为15年,一年的战争服役算作2年。这就是说,1942年服役的驱逐舰经过3年的战争,到1954年将报废。如果死板地坚持这一规定的年限,那么到1957年美国海军将报废300艘驱逐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由于除湿技术的改进,舰艇停泊在海面上采取封存措施来阻止舰体腐蚀比以往做得更好,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国会批准及时进行大修的计划,使舰体寿命延长。
   1959-1964年间,一个宏大的"舰艇现代化改装(简称FRAM)"计划,使得131艘驱逐舰以及其他一些舰只进行了彻底检修并使之现代化。舰艇现代化改装计划基本要求是:换管路、电缆等配线,改进反潜武器,以及对锅炉和机械进行彻底检修。改装的舰艇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比较现代化的驱逐舰,使舰体寿命延长8-10年;第二类是对老式驱逐舰至少延长5年。1960-1964年间国会批准79艘"基林"级驱逐舰实施第一类改装计划;52艘"基林"级、"萨姆纳"级和"弗莱彻"级实施第二类改装计划。整个计划由海军造船厂来进行,这就增加了他们的正常工作负荷,此项计划总共花费了6年时间。第一艘进行现代化改装的是"佩里"号(DD844,Perry--输入者注)驱逐舰,1959年5月驶进装斯顿(查理斯顿--输入者注)海军造船厂,1960年4月完成改装,最后一艘是"赫伯特·托马斯"号(DD833,Herbert J Thomas--输入者注)驱逐舰,于1965年8月在马雷岛海军造船厂最后完成改装任务。另有17艘"弗莱彻"级和"萨姆纳"级直至1965年末才能开工改装,而此时舰龄已达20年,因此取消了改装计划。
  当然,实施现代化改装必须不受舰体的约束,这才有可能更新武器装备。由于驱逐舰的主要任务是反潜,为此目的,装备三种反潜武器:发射MK44音响自导鱼雷的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以及一架无人驾驶反潜直升机。巨大的"阿斯洛克"发射装置安装在两个烟囱之间,但仅在实施第一类改装计划的舰上安装,为无人驾驶直升机而设置的飞机库和飞行甲板也只是在实施第一类改装计划的舰上进行。为此将要增设"阿斯洛克"的火控系统,改进的声纳装置,无人驾驶直升机的遥控装置,均对电力供应系统的改装提出更为广泛的要求,因此要比第二类改装计划在经费预算上要多得多。在很多方面,舰艇现代化改装计划获得了成功,但耗费了巨额资金。这种改装计划延长了许多驱逐舰的使用寿命,当一段时间内舰艇的更新换代不可能实现时,这种改装具有一定的意义。现代化改装计划的失败之处则是,把希望寄托在完全未经试验而装备的无人驾驶反潜直升机(DASH)系统上。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由于飞行员生命宝贵,设想能通过一个复杂的自动驾驶仪和遥控装置来代替,以减少飞行员的伤亡。但在实践中,技术状况不允许将轻型直升机这样一个精密的装备通过遥控手段放到一个前后颠簸、左右摇晃的驱逐舰上,且其携带的两枚自导鱼雷吊在机身下面,对母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到1969年12月为止,共有746架无人飞机交付舰队,其中有416架坠毁,事故率接近70%。
  装备无人驾驶反潜直升机的失败,造成了两个令人遗憾的后果:其一是为了设置机库和飞行甲板,耗费了大量资金,而这些经费如能合理使用,将能换来不少驱逐舰;其二是给轻型舰载直升机造成了不好的名声,延迟了"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LAMPS)"直升机的应用。只是到了1977年,美国海军的驱逐舰才从舰载直升机反潜中得益,而其他国家海军已经发展了第二代轻型直升机。
  其他各国海军也同样制定了改装本国老式驱逐舰的计划,但没有像美国海军舰艇现代化改装计划那样雄心勃勃。50年代英国护卫舰的改装计划前文已经提及,又另外追加了补充计划,改装一批准备用于国外部署的驱逐舰,都是CA级,所有8艘驱逐舰建成于1944-1945年间,但仅服役一年半之后就转入预备役,1952-1963年间它们进行改装,加装了新的火力控制系统,改建新的舰桥,并且装备了现代化反潜武器。最后改装的两艘驱逐舰是"卡普赖斯"号(R01/D01,Caprice,译名"幻想"号--输入者注)和"卡瓦利厄"号(R73/D73,Cavalier,译名"骑士"号--输入者注),它们还装上了短程导弹系统。自1893年建造"哈沃克"号和"大黄蜂"号驱逐舰以来的80年间"卡瓦利厄"号和"卡普赖斯"号是皇家海军4艘老驱逐舰(另2艘为"战斗"级:"巴罗萨"号I68/D68、"马塔潘"号I43--输入者注)中最为新式的驱逐舰。
   
后记
  驱逐舰从过去一个力量单薄的小艇,变成今天这样巨大而又十分昂贵的多用途现代化战舰,除了名称留下一点痕迹之外,与以前的鱼雷艇驱逐舰几乎没有一点联系。难怪有些国家的海军放弃了驱逐舰这个名字,他们至少认为驱逐舰就像恐龙那样,由于成长得过分巨大,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短小灵活的特点。
  假如说今天有何种型号的舰艇类似于原来鱼雷艇驱逐舰的话,那可能是带有导弹和鱼雷的快速巡逻艇。如果以资金耗费来评定的话,那么快速巡逻艇也同样符合了这个标准;如果以重量的激增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快速巡逻艇的情况比许多战舰可能更为突出。现将联邦德国海军的143型即S-61级快速巡逻艇与英国海军最早的"哈沃克"号驱逐舰作一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舰艇 "哈沃克"号驱逐舰(1893) S-61级巡逻艇(1973)
长度 59.5米(195英尺) 61米(200英尺)
宽度 5.64米(18.5英尺) 7.5米(24.6英尺)
吃水 1.95米(6.4英尺) 2.59米(8.5英尺)
功率 3500马力 16000马力
速度 26.5节 38节
火炮 1座76毫米炮,3座57毫米炮 2座76毫米高平两用炮,1座40毫米对空炮
鱼雷 3枚460毫米 2枚533毫米(线导)
导弹 无 4枚"飞鱼"式舰对舰导弹
定员 42 40
  当然,从两种舰艇之间的直接比较还看不出什么,但通过它们各自和敌手之间的关系来比较倒是挺有意思的。当年鱼雷对它的敌手来说就像现在的导弹一样,是个致命的武器,鱼雷的确也算是一种制导武器,依靠它的陀螺来保证直线的航向;这两种舰艇都是靠航速和很小的侧影面积来减少受损的危险性的;它们单艘的造价都相对较低,因而均能大量建造。不言而喻,现代快速巡逻艇的艇员并不比昨天的驱逐舰舰员更为舒服些,高速航行时的震动以及狭窄舱室里的噪声,艇员在大型快速巡逻艇上的感受就像在老式驱逐舰上一样。而成群的快速巡逻艇在高速进攻时的景象,就像是旧式驱逐舰的集中攻击在现代的再现。
  我们可以有趣地看到,快速巡逻艇为发挥其战斗作用也在成长为更为大型的舰艇。瑞典和丹麦海军都大量地依靠燃气轮机驱动的快速巡逻艇来守卫波罗的海的出入口,但他们已经发现需有"支队领舰"来支援这些轻型舰艇,因此打算提供一型具有较强的火力、通讯、雷达设备的舰只来协助快速巡逻艇测定和歼灭敌舰。瑞典还在研究之中,而丹麦则已在1980年订购了3艘1000吨级的轻型护卫舰(F354 "尼尔斯·鲁尔"级--输入者注),采用柴油机燃气轮机联合动力装置,航速超过30节,装备了足以对付任何大型舰只的射程为60海里的舰对舰导弹。
  现代驱逐舰是没有一艘可与屡建奇功的老驱逐舰相比拟的,要问现今还有多少老舰在役,回答是相当多的。因为美国海军已把大量"弗莱彻"级、"萨姆纳"级和"基林"级驱逐舰转让给友好国家的海军,这是有它一定危险性的。1974年7月,在土耳其人入侵塞浦路斯期间,土耳其空军的"超级佩刀"式喷气机攻击并炸沉了他们自己的驱逐舰"科贾特佩"号(Kocatepe,原美国DD861 Harwood "哈伍德"号--输入者注)。这种混乱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敌对的希腊海军4艘前"基林"级驱逐舰经过现代化改装后,在外貌上几乎和土耳其的"科贾特佩"号驱逐舰完全相同。最近出版的《詹氏舰艇年鉴》统计的常规驱逐舰总数为288艘,其中有一些是早在70年代建造的,而且长期以来等待着报废。当这些舰只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除了那些荣立战功的舰艇外,其他舰只将逐渐被人忘却。
  由于驱逐舰单薄的钢质舰体耐腐蚀性差,所以很少选择作为博物院的陈列舰,最成功的尝试是加拿大人将旧"部族"级驱逐舰"黑达"号(G63/DE215 Haida,译名"海达人"号--输入者注),在多伦多作为一个水上纪念馆展览。尽管离岸较远,但对访问者仍有极大的吸引力,广大游客愿意前往参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舰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这一先例激起了英国人的极大兴趣,他们提出要求保存他们的最后一艘老驱逐舰--"卡瓦利厄"号(R73/D73 Cavalier,译名"骑士"号--输入者注)作为驱逐舰的纪念舰。该舰于1944年建成,虽然它的绝大部分使用期是在和平时期里度过的,但它也有相当激动人心的事迹。该舰建成后有近10年时间是在远东服役,返回英国后完成了它的最后服役期。在这期间,"卡瓦利厄"号为争得"舰队最快舰只"的称号,与护卫舰"拉皮德"号(H32/D132/F138 Rapid,译名"飞快"号,15型快速护卫舰,原Rotherham "R"级驱逐舰改装--输入者注)(装有相同动力装置)进行了竞赛。1971年7月,"卡瓦利厄"号在64海里的比赛中,尽管它下水于1944年(但"拉皮德"号下水于1942年--输入者注),但仍然保持着优异的性能,以平均31.8节的航速战胜了它的对手--"拉皮德"号。"卡瓦利厄"号的官兵们认为:他们的舰只应该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当他们上书表示自己的愿望时,上级已经决定将该舰保存在南安普敦作为纪念舰。
  在美国,人们似乎发生了同样的兴趣,现在,社会团体正试图保存"沙利文斯"号(DD537 The Sullivans,已于1977年6月21日在纽约州布法罗保存为纪念舰--输入者注)。人们之所以要求保留这艘"弗莱彻"级驱逐舰,这要归功于它的非常奇特的名字,来自衣阿华州的兄弟五人于1942年11月瓜岛海战中,在巡洋舰"朱诺"号上全部遇难,这样巨大的牺牲发生在一个家庭中,自然使人感到分外的痛心和怀念。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一艘新驱逐舰命名为"沙利文斯"号。这艘驱逐舰像英国"卡瓦利厄"号一样,虽然是平凡的,但却有将近30年的艰辛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那种久经磨炼的驱逐舰保存起来,比选择那些在战争中曾负战伤的老驱逐舰更有意义,因为美国海军有几百艘驱逐舰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巡逻在海上,是它们构成了巨大的海上力量。
  波兰的"布莱斯卡威卡"号(H34/271 Blyskawica,译名"闪电"号--输入者注)驱逐舰由于它的战斗经历也被保存起来,该舰和它的姐妹舰"霹雷"号(G Grom,又译为"雷电"号--输入者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于英国,1939年当纳粹入侵波兰时,该舰和法国建造的"伯扎"号(B/H73/52 Burza,译名"暴风"号--输入者注)驱逐舰一起为自由而战,向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尽管当时德国人发动激烈的空袭,但他们仍然驶离了格丁尼亚,通过卡特加特海峡,越过了北海。"霹雷"号于1940年在挪威海岸附近遭到俯冲轰炸而沉没,但"布莱斯卡威卡"号和"伯扎"号幸存了下来。共产党在波兰取得政权之后,这两艘驱逐舰于1951年返回波兰。为了纪念它们战时建立的辉煌业绩,"伯扎"号作为纪念舰停泊在格丁尼亚,当它的舰体腐朽而不能修复时,又以著名的"布莱斯卡威卡"号取代,现在,此舰仍然停泊在那里。
  古老泰国的海军虽然没有保存驱逐舰,但是"菲拉·鲁安格"号(Phra Ruang--输入者注)驱逐舰却可获得"长寿"的最高记录。该舰是1916年在英国建造的"喜悦"号(Radiant,Romola"R"级--输入者注)驱逐舰,它是在1917年12月的灾难性遭遇中,哈威奇部队4艘驱逐舰中唯一逃出雷区的一艘,于1920年卖给泰国。1944年8月,在日本人操纵下该舰曾击沉了美国潜艇"鲻鱼"号,直至1966年2月才被报废,现在,光秃秃的舰体仍然漂浮在曼谷以南的湄南河上。
  无论如何驱逐舰是保留了下来,人们只要读到海军史,"驱逐舰"一词就是高航速、艰苦作战和高耐力的同义语,无数的战斗和激动人心的战绩是对它的真正纪念,不论未来的驱逐舰将是什么样子,都很难比得上它过去的功绩和操纵它的人们的贡献!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