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部队
25日晨,毛泽东一行从涿县改乘火车继续向北平进发。
火车厢里,毛泽东坐在桌旁批阅文件。
朱仲丽轻轻地走了进来,关切地说:
“主席,在火车上阅读太多,对眼睛有害呀!”
“你这个医生呀,又说不能抽烟,又说火车上不能多看文件……看来,我是永远不会听从你的……我的工作是越来越多,做不完的事,倒希望生两个脑袋,交换使用,可惜只有一个喽!”
说完,毛泽东诙谐地用手指着自己的头。
“那你就先休息十分钟后再用脑子。”
“你倒真善于答辩,将来当起驻苏大使夫人来,会在国际舞台上轰动一时的。稼祥有了你这位夫人,在外交上只会打胜仗的。”
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
“什么夫人?”朱仲丽感到莫名其妙。
“稼祥即将当驻苏大使,不称你夫人怎么行?难道到了莫斯科还称呼你为同志嫂吗?”
毛泽东风趣的话又把朱仲丽逗乐了。
“贺子珍身体如何?你们带她母女回国是对的,也是经过我同意的。”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话题一转,向朱仲丽问道。
“她嘛,长时间没有接触亲友,精神上比较低沉,神经也有些忧郁……”提起贺子珍,朱仲丽心里就充满了忧虑。
毛泽东陷入了深思,望着车外的山山水水轻声叹了一口气。
火车徐徐驶进了北平清华园火车站。随后毛泽东一行来到颐和园稍作休息,午饭后即乘车前往西苑机场。
初春的北平阳光明媚,乍暖还寒。
西苑机场上,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和北平各界代表组成了声势浩大的欢迎队伍,正翘首以待目睹领袖们的风采。受阅部队全副武装,威武雄壮地排列着。各种武器和车辆也整齐地排列着,沿机场围了一个大圈,静静等候着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所有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车队驶进西苑机场。毛泽东身着崭新的军装,精神焕发地走下车来,向欢迎队伍走去。
随后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嘹亮的军乐声中,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乘车检阅部队。机场上顿时爆发出响彻云霄的欢呼声:
毛主席万岁!
朱总司令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当一个有无产阶级作风的医务人员”——毛泽… 毛泽东请朱仲丽到长沙看望…
在香山的东南半山坡上、金代皇帝行宫——金山寺脚下,座落着一处幽静别致的庭院。院的北隅有两眼清泉,清乾隆帝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1917年,河北督办熊希龄在此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别墅。双清别墅由此得名。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迁到北平后,毛泽东便住在此处。
毛泽东无暇欣赏香山的秀美景色,整日忙于批阅电文和各地送来的函件,或者和中央领导同志研究筹建新中国的许多重大问题。房间里的灯光总是彻夜不熄。
毛泽东在北平双清别墅看http://app.travel.ifeng.com/city_detail_261
南京解放的捷报
“毛主席,该休息了,我们都已经吃过早饭,您还在办公?”
4月的一天,朱仲丽走进了毛泽东的办公室,诚恳地劝他注意保重身体。
“噢,朱医生,请坐!”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来,风趣地说:
“这是反动派不叫我睡觉嘛!”
“主席的健康如何?我是来看看您的。”朱仲丽坐下来,随口又说:
“战争已接近尾声了,全国就要解放了。”
毛泽东当即严肃地说:
“这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嘛。是起点,不是尾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也像打仗一样,是一场斗争啊!”
听到毛泽东的批评,朱仲丽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脸涨得通红,连忙解释道:
“主席,我讲错了。不过,我认为您应该歇口气才好。我的意思是要您休息一下。”
见朱仲丽十分窘迫的样子,毛泽东脸色缓和下来,轻松地说:
“医生主动上门寻找病人,世界上的病人就都是轻病了。将来的新中国医生能做到这一点吗?”
“能做到这一步,是病人的福音,只怕医务人员太少。”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微笑着说:
“你知不知道,二十二号,我们解放军已经顺利渡过长江了?就要打到南京去了。”
“知道了!大家都很高兴!”
“好,趁你来了,给我量量血压、听听心脏吧!”说完,毛泽东把袖子高高卷起,坐到沙发上。
朱仲丽很快给他量了血压,听了心脏,说:
“报告主席,血压和心脏都正常。”
“血压多少?”
“七十至一百。”
“心脏每分钟跳多少次?”
“八十次。略微快了一点点,可能是在兴奋的日子里……”
“我今年五十六岁,过了半辈子戎马生活,还存留一副好血压和好心脏呀!”毛泽东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比较满意。
“主席健康又长寿,这是人民的幸福。”朱仲丽接口说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秋天。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相继解放了浙江、湖北、湖南等地,随即向华南、西南实施大进军,追歼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点残兵败将。毛泽东已由双清别墅搬到中南海,积极筹备新政协会议的召开。王稼祥和朱仲丽也搬进了中南海。
9月底的一天,朱仲丽正在屋里收拾行李,准备回长沙探亲。
叶子龙突然走进来,轻声问:
“听说你要马上回家探亲?”
“是的。”
“毛主席叫你代他去探望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的。有什么叫我做的,我一定办到。”
“叫你带封信,还买点儿东西,亲自给杨老太太和开慧的哥嫂杨开智夫妇。”叶子龙悄声说。
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和哥哥杨开智、嫂子李崇德当时都住在长沙。
朱仲丽明白,毛泽东叫她当这个“特使”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朱仲丽的父亲朱剑凡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既是同学又是挚友,还是杨开慧和她的嫂嫂李崇德的老师。朱家与杨家有着非同一般关系,当年毛泽东还在朱仲丽家住过,非常尊敬朱剑凡。
于是,朱仲丽痛快地说:
“你告诉主席,我乐意当这个特使。保证万无一失。”
“好极了。”叶子龙高兴地走了。
几天后,叶子龙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袱走了进来。
朱仲丽连忙起身,说:
“叶子龙同志,你来了。”
叶子龙笑了笑,把那个小包袱和一封信交给朱仲丽,信封上是毛泽东的亲笔字“杨老太太启”,然后又交给朱仲丽一叠钞票。
“信是主席亲笔写的,要交给杨老太太。这包东西是一件皮大衣,这二百块钱也是他过去存下来的稿费,请你买点儿什么礼物送给杨老太太一家人。”
“叫我去买?买什么才好呢?”朱仲丽感到十分为难。
“当一个有无产阶级作风的医务人员”——毛泽… 毛泽东请朱仲丽到长沙看望…
“毛主席说交给你去办,没说买什么礼物。”叶子龙边说边向朱仲丽做了一个手势。
朱仲丽立即会意,毛主席叫她带信、带东西,拜会和慰问杨老太太一家人,没有和江青商量,怕江青知道了惹麻烦。
回到长沙的第二天,朱仲丽就带上毛主席的嘱托,来到杨老太太家。
“这是毛主席叫我带给你老人家的信。”朱仲丽边说边把毛主席的亲笔信,端端正正地放在杨老太太的手中,然后又把礼物送上。
杨老太太打开信。杨开智和李崇德也凑过来看。
信是这样写的:
杨老太太,开智夫妇:
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皮衣料一套,送给老太太。另衣料二套,送给开智夫妇。
毛泽东
九月十一日
他们反复看着信,低头拭泪,默默无语。
杨老太太当时已年近八旬,穿一件粗布浅蓝色单上衣,一条黑色布裤,举止文雅,声音柔细。杨昌济先生去世后,特别是杨开慧牺牲后,她坚强不屈,终于盼来了革命的胜利。
“这几年,你老人家身体可好?毛主席叫我亲自来看望你老人家,向你老人家问候。”
“多谢朱小姐,我们身体都好,只是这几年国民党威胁恐吓我们,使我们安生不得,但没有把我这条老命送掉。……近年,全国局势喜人,我高兴,唯有挂念润之的身体健康……今天看到了他的亲笔信,心里畅快多了……润之是我家姑爷,也是人民的领袖,我祝福他……”杨老太太激动地说着往事。
“润之在学生时代经常到我家来讨论社会问题,探求救国之道。他特别喜欢这个大书柜。”杨开智指着那个褐色倚墙而立的书柜,深情地回忆着:
“家父藏书很多,润之有时候一读就是很长时间,忘记坐下来,忘记喝茶水,一直站着低头看。家父不敢打扰他,让他看个饱。有时我进来,家父做个手势,挤挤眉眼,我便赶紧走开。每次他读后,这书柜上的书和报纸刊物,便参差不齐了,有时书掉在地上他也没有发现。”
“当时他有多大?”听到毛泽东的这些往事,朱仲丽十分感兴趣。
“当时润之有二十四五岁,又瘦又高,那双眼睛总是雪亮的。开慧也只有十六七岁。”
李崇德接着回忆道:
“记得一次正值暑假,润之穿着草鞋,拿把雨伞,褂子被汗水湿透一大块,他是走了一百二十里路到我们家的,那时我们住在板仓……”
往事重提,杨老太太又开始不断地擦着眼泪。
“你该天天高兴啊!我想不久你们也会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的。”朱仲丽怕杨老太太过于伤心,连忙安慰道。
“我们当然盼望这天到来!”
屋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告辞时,杨老太太抓住朱仲丽的手,似乎有什么话梗塞在咽喉。但是,她没有讲出来,只是请朱仲丽带给毛主席一封回信。
不久,朱仲丽回到北京,放下行李就急匆匆走进了中南海菊香书屋。
“主席,你叫我办的事,已经办好了。”
“好,好。”毛泽东十分高兴。
“我见到了杨老太太、杨开智夫妇。信和礼物亲手交给了他们。全家一遍两遍地看着你亲笔信,又喜又悲,也非常想念你,让我转达对你的问候。他们一切都好,要你不要挂念。”
说完,朱仲丽把杨老太太的回信递给了毛泽东。
看过信,毛泽东陷入了沉思,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一时思绪难平。
“这次,在杨老太太身边,得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和我说了很多往事,介绍了许多你当年从事革命的活动。”朱仲丽打破了沉默。
“噢,都给你讲了?”毛泽东微笑着问。
“虽不是全部,也令我深受教育。”
“我把开慧和孩子们送到板仓那年,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之时,我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和主张……随即着手组织了秋收起义,没有料到和开慧生离死别……”毛泽东深情地回忆着。
看得出,毛泽东对杨开慧仍是十分眷恋。果然不久,毛泽东又打发岸英和岸青兄弟回长沙看外婆和舅舅、舅母。
“当一个有无产阶级作风的医务人员”——毛泽… 毛泽东一语双关,对朱仲丽…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出访苏联。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走出国门。
在天寒地冻、银装素裹的莫斯科,朱仲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的第一任大使夫人,随王稼祥把毛泽东接进了位于莫斯科南郊的斯大林别墅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访问苏联,其中的含义颇深。其一,这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七十岁寿辰,当时苏联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都把苏联看作他们的榜样,苏联领袖斯大林过生日当然都要去庆祝。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在炮火中诞生,百废待兴,新中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太多而又纷繁复杂的形势需要妥善处理,自然需要向苏联老大哥寻求帮助。
然而,当时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却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中。
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实际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领袖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进行革命斗争,不那么听苏共的话了。抗日战争结束后,斯大林由于过高地估计美国和国民党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力量,惧怕中国发生内战,惧怕爆发新的世界战争,片面地强调各国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实行妥协,不敢向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苏联在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还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希望和平,但并不怕蒋介石打内战,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将在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全线溃败。这时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劝阻中国共产党就此止步,不要打过长江,实行南北而治。实际上,斯大林是怕美国干涉,爆发新的世界战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当然不会听这一套,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但,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主要领导人对新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仍是存有疑虑的。
1949年12月,王稼祥迎接到苏联访问的毛泽东
果然不出所料,中苏之间的谈判很快就陷入了僵局。斯大林不见了,把毛泽东冷落在郊外的别墅里。
一天,王稼祥表情严肃地对朱仲丽说:
“谈判进展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斯大林好久没有动静,……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馆的同志更要关心毛主席。你是医生,责任更大。主席在苏期间,你每天到别墅去照料他。苏方虽有医生,但可靠的医生还是你,一定要保护毛主席的健康……懂吗?”
“这是一项党的任务,我当然乐于干,但不知苏方派了大医生为毛主席检查身体,结果如何?”
“检查结果说,各器官正常,就是疲劳些,要禁烟、禁酒、禁肥肉,还要多活动,防止肥胖。医生们为毛主席整天喝浓茶而羡慕。”
朱仲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她知道毛泽东每天都要喝浓浓的龙井茶,而且有时连茶叶也嚼烂吞下。
“他们把龙井拿去化验。”
“化验?”朱仲丽不解地问。
“结果使这些教授转为羡慕。”
“羡慕?”
“说化验的结果是绿茶叶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以及其他人体需要的元素,是长寿的好饮料。苏联只生产红茶,没有绿茶。所以,他们非常羡慕中国人有好茶喝。”
“可以送些给斯大林。”
“斯大林不随便吃外国人送他的食品。”
“为什么?”
“为了他的安全。你知道,饮食中是可以放毒的……”
第二天一大早,朱仲丽就乘车来到了斯大林别墅。
“给你准备好了一间休息房子,就在楼上。希望你时常下楼来陪陪主席。”叶子龙对朱仲丽高兴地说。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起来了。朱仲丽忙找了一个小小的玻璃杯,放进饭后服用的四粒维生素C,在工作人员的房间里等待。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
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
不到五分钟,一辆小卧车开到餐厅门前停下。下来的是苏联远东司司长费德林。
费德林,是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一头黑发,黑色的眉毛,无论是眼睛还是皮肤,都像东方人,而且中国话讲得很标准,又深知中国的历史。斯大林很器重他,称他是“中国通”。毛泽东访苏期间,他作为斯大林的翻译每天来别墅陪伴毛泽东。
朱仲丽见毛泽东和费德林一起到餐厅进餐,便拿着小玻璃杯,走到毛泽东身边,轻声说:
“主席,这是药,请你吃完饭就服用。”然后,朱仲丽礼貌地向费德林问好。
“这是我们的大使夫人,又是我们的医生。”毛泽东向费德林介绍。
“我早就认识夫人了。”
“请坐下来,和我们一起进餐。”毛泽东笑着说。
招待员马上又摆上一份餐具。
“不,主席,我已经吃过了。”说完,朱仲丽就走开了。
费德林目瞪口呆地望着朱仲丽,又偷眼观察毛泽东的神态。大概他认为,一位大使夫人,竟敢不听国家元首的命令,可能要吃苦头吧。
“请朱大夫来和我们一起再吃一点儿。”毛泽东向身边站着的工作人员说。
“主席请你去吃早饭。”工作人员来传话了。
“不,我已经吃过了,不陪了!”朱仲丽仍是这样说。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又返回来了。
“朱大夫,主席第三次叫你了!快去吧!”
朱仲丽勉强地走了过去,对毛泽东说:
“主席,我已经吃饱了。”
“当一个有无产阶级作风的医务人员”——毛泽… 毛泽东一语双关,对朱仲丽…
毛泽东用不寻常的眼光看着,风趣地说:
“你这个人,真是闺房里的小姐,三催四请、千呼万唤不肯走出绣楼。”
这番话引得费德林一阵大笑,连忙恭维地说:
“毛主席,你真是出口成章,宽宏大量。”
朱仲丽腼腆地笑了笑。
“我就是宽宏大量,大量又宽宏,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毛泽东示意朱仲丽坐下,并亲自为朱仲丽夹了一块火腿,又挑了一点儿黑鱼子,放在她面前的一块面包上,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朱仲丽,用诙谐地口吻说:
“今天桌子上增加了你朱大夫,就热闹多了。”
朱仲丽吃了一口,心里一下子明白了。
毛主席明在说我,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毛主席到莫斯科后,除了一些参观活动、检查身体,再就是费德林陪着吃饭。中苏两党两国会谈陷入僵局,斯大林干脆不露面,把毛主席冷落在这里。毛主席心中焦急,但表面上不露声色,这正是他所说的“宽宏大量”,而斯大林则是“三催四请,千呼万唤,不肯走出克里姆林宫”。费德林是聪明的,他看着我们的表情,大概心中也明白了。
当中苏双方处于僵持的尴尬局面时,王稼祥向毛泽东进言,和苏方协商,先发一则新闻公告,谈三点双方一致同意的内容。经毛泽东同意,公报发出了,缓解了僵持状态,搞活了关系,打开了局面。然后王稼祥建议毛泽东不要在莫斯科等待,可以出访列宁格勒,请周恩来总理来莫斯科进行谈判,研究缔结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和各项协定的有关事宜。
1950年1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几天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周恩来。自此,双方的谈判重新回到了正轨。
2月11日,中苏友好条约和有关协定的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了签字仪式,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作为双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条约文本上签了字。同日,中苏双方发表了《中苏两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缔结条约与协定的公告》。
当晚,中国驻苏大使馆在莫斯科的“大都会”饭店举行盛大鸡尾酒会,招待苏联党政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为办好这个酒会,早在前两天,大使馆就忙得不可开交,草拟名单,印发请柬,安排菜谱,布置接待人员。王稼祥觉得这次酒会很重要,希望斯大林能参加。如果斯大林能出席这个酒会,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为祖国争得荣誉。但斯大林过去从来不出席外国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
王稼祥对毛泽东说:
“这次酒会,斯大林应该参加,我们已送了请柬。”
“当然,就看他来不来了。”
“那么,我设法争取。”
于是,王稼祥亲自到克里姆林宫拜会了莫洛托夫,并代表毛泽东主席送上请柬,诚恳地说:
“莫洛托夫同志,我代表毛主席,代表五亿中国人民(当时称五亿人口),请您将请柬亲自转交给尊敬的斯大林同志。今天晚上大使馆举行的盛大鸡尾酒会,务必请斯大林同志莅临。因为这是我们中苏两国人民的心愿,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所盼望的,我个人也希望斯大林同志在百忙之中赴宴。谢谢莫洛托夫同志,请您一定将请柬亲自转交给斯大林同志。”
酒会前,王稼祥又一次嘱咐朱仲丽:
“今晚的酒会很重要。我俩是主人,而且女主人在这种场合更引人注意。你要注意装饰与礼节,一定要中国民族式的。”
“放心,我今天穿旗袍,一切都是民族式的。”
1950年2月,毛泽东、斯大林出席中苏友好条约签字仪式
朱仲丽回忆道:
当晚参加鸡尾酒会的共有五百余人,除了苏联党政军机关最高领导人,还有各部门负责人,与我国建交的各国外交使节,苏联社会各界和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如著名作家和诗人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爱伦堡、米哈尔科夫、特瓦尔多夫斯基以及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科学家、汉学家等。
我和稼祥率领使馆人员在宴会厅的门口迎接来宾。按礼节,女主人要首先向来宾说:“您好!”然后握手,要庄重,不卑不亢,面带微笑,显示出热情。当时,我的情绪控制得很好,没有出现纰漏。
毛主席和周总理早在八点钟就到了,苏联各方面人士也陆续到齐。离酒会正式开始还有五分钟,这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接踵而来,但不见斯大林。只有两分钟了,突然,宴会厅门前一阵骚动,掌声骤然响起,我和稼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当时斯大林就站在我面前,我和他握了手。斯大林和稼祥握完手,迅速走进宴会厅。毛主席迎上来,和斯大林握手拥抱。
这时,整个宴会厅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
席间,毛主席首先举杯祝斯大林健康,斯大林也几次举杯祝毛主席和周总理健康。
这次盛大鸡尾酒会是非常成功的,一直持续到午夜方散。
五天后,也就是毛泽东动身回国的前一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为毛泽东和周恩来送行。
朱仲丽身穿晚礼服,挽着王稼祥紧紧跟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后面,步入宴会厅。
宴会开始了。坐在朱仲丽左边的是赫鲁晓夫,右边的是米高扬,两人当时都是苏共政治局委员。
“你是知识分子,是大学生吧?”米高扬问朱仲丽。
“是,而且是医生。”朱仲丽面带微笑的回答。
“噢,道克特(医生的英语译音)!你多大了?”
“已经三十四岁了。”
“我以为你只二十多岁呢!”米高扬十分惊讶。
“为什么你这样窈窕?三十多岁的人应该发胖了。”坐在旁边的赫鲁晓夫插话道。
朱仲丽听不懂俄语“窈窕”两个字,只好耸着肩表示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