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_3 王承龙 (现代)
  4?四问经行腹部痛不痛
  妇女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同腰部疼痛,称为行经腹痛,习称痛经。其发病原因,可以因情志所伤或六淫为害,致使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劳累所伤,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亏少;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则不荣而痛。临床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以及肝肾虚损等症候。
  第五节中医看病之“切”
  一、“切脉”可诊查身体各个脏腑
  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身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散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切脉是对健康的预测。
  二、寸口脉是“切”的主要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寸口可观察胃气强弱。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三、常见病脉有哪些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息4~5次,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它的特点是脉搏部位表浅。浮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症。
  2?沉脉
  轻按不得,要重按才能获得。它的特点是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脉搏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脉搏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症。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症。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着,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4?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它的特点是较正常脉搏数快。主病:热症。脉搏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
  5?虚脉
  轻按重按都觉空虚,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导致这种病的原因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6?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7?滑脉
  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8?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9?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症。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10?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症、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11?结脉
  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12?代脉
  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主要原因是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四、是什么影响了脉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切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血、脉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1)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
第一节中医按摩
  一、要留住美貌,关键是按准穴位
  皮肤就像一把伞,皱纹是人生的轨迹。随着年龄的增长,皱纹不知不觉爬上眉间,占据额头、眼角、嘴角等显眼的位置,这给很多爱美人士带来了困惑与压力:皮肤为什么会产生皱纹呢?
  这要从皮肤的结构说起。皮肤从外到里,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如果把皮肤比做一把抵御病菌的保护伞,那皮下组织就是这把伞的伞杆,真皮是伞骨,表皮则是蒙在伞骨上的伞面。健康的年轻人,皮肤像一把撑起来的新伞,伞面(表皮)光滑,无褶皱。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这把“伞”开始老化,伞骨(真皮纤维)断裂,伞杆(皮下组织)萎缩,汗腺、皮脂腺分泌减少,于是皮肤就像一把没有完全撑开的伞,伞面(表皮)出现皱纹。心情郁闷、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过度暴晒、不注意保湿,这些因素会加速皮肤这把“伞”的老化。
  中医认为,按摩可延缓“伞”的老化。对面部穴位进行有规律的按摩,可促使面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换句话说,穴位按摩能够保护真皮层纤维结缔组织,使弹力纤维饱满、富有弹性,从而防止皮肤萎缩,令表皮层充分展开,拒绝皱纹。因此,按摩可以增强皮肤的光泽,维持皮肤的弹性,减少面部皱纹,促使面部皮肤红润。
  不过,穴位按摩要注意方法,不当的按摩往往会适得其反,损害皮肤。按摩可遵循如下原则:从下到上,从内到外,先点后线,先线后面,手法轻柔,力度适中。
  额部按摩,消除额部皱纹。双手中指与环指(无名指),点按两眉中间的印堂穴,然后向上、向外,沿上额以画小圈圈的方式揉至眉上的阳白穴、额角的头维穴以及头顶部的百会穴,最后以整个手掌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先摩后拍额部片刻,约两分钟。此方法可增进额部血液循环,消除额部皱纹及紧张感。
  眼部按摩,消除眼袋。以中指依次点按睛明、太阳、承泣穴,然后用双手环指及中指,以睛明穴为起点,由内向外、由上向下,轻轻按摩整个眼周数次,最后轻弹眼袋部片刻。此方法具有消除眼袋和黑眼圈的作用,可以增进眼部血液循环,松弛眼部神经,消除眼部肌肉的疲劳,有助于消除眼外角鱼尾纹。
  鼻部按摩,让鼻子更挺拔。点按迎香穴,向上轻揉至睛明穴,如此上下滑动,轻揉数次,然后两手五指交叉,左右拇指交替,从上往下按摩鼻梁片刻。此法可增加鼻部皮肤弹性,消除鼻旁多余脂肪,使鼻头挺立。
  整个按摩过程应力度适中,以自己感到舒适为度,点按穴位一般持续10秒,以有酸麻感觉为度,按摩后能使整个面部微微发热。手法宜轻柔,禁忌大力揉搓,避免损伤皮肤真皮层,以致引起皮下出血或真皮纤维断裂。最好每晚睡前按摩一次,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点地进行。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2)
  二、冬季按摩三穴位可健肾固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冬天气温较低,肾又喜温,肾虚之人容易呈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怕冷容易感冒,并可影响其他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要想肾精充盛、肾气健旺,保健按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冬季时,按摩以下三个穴位可健肾固精。
  揉丹田。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至三寸处,相当于石门穴位置。方法是将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该处旋转按摩50~60次。能健肾固精,并改善胃肠功能。
  按肾俞。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摩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进行,各按摩60~80次至足心发热为止,能强筋健步,引虚火下行,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有防治作用。
  以上三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常年不断,必然见效。
  三、用按摩减肥,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提到减肥,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爱美的女孩子。其实,不只是女子要减肥,肥胖的男子也需要减肥。下面的案例说的是一名中年医生成功减肥并且自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养生保健方法的真实故事。湖南长沙中医院中医专家会诊科主治医师王一明,身高1?7米,今年54岁。面色红润,身材瘦削结实,充满了活力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只有40多岁。其实5年以前,他还是个近100公斤的大胖子。
  王医生年轻的时候也是个60多公斤的精壮小伙,但是随着年纪渐长,疏忽了运动,又口无遮拦地大吃大喝,身体慢慢胖了起来。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抬胳膊累,走路步履沉重,心慌、胃烧,还有中度脂肪肝。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使王医生下决心要减肥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方法才好。当时某种减肥药广告铺天盖地,王医生也被它的宣传内容吸引得心动不已。买来吃吃看,只吃药不吃饭,“效果”还真明显,40天减了30斤,但是饿得脸色谁见谁害怕,等恢复了饮食,体重很快就反弹回去,真是花钱买罪受。
  这一番折腾使王医生终于明白了,单依赖减肥药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他慢慢摸索,勤于实践,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减肥健身方法,5年的时间,他的体重也减到了65公斤。上肢最好从手部开始,活动手指、手腕,然后是小臂、大臂,反复按摩。
  下肢按摩也是如此,坐位时最好脚尖点地,以大脚趾为支撑中心,双手或者单手稍微用点力在腿部进行按摩。基本的规律为:从四肢末端开始,四肢、胸、背、全身整体按摩,最后集中于腹部,将四肢的邪气和多余的物质通过大小便排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能够坚持勤做“按摩操”,再配以一些运动,比如散步、打球等,适当地控制饮食,这样的气血通、经络通,就能使肌体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
  四、耳部按摩助健康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耳郭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3)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五、按摩可治白内障,让你有明亮双眼
  中医认为,采取自我按摩和滴眼药水相结合的办法,做保守治疗,患有白内障的眼睛就会渐渐好转。下面是一位有此经历的老者说的话:我今年78岁,有白内障病史二三十年了。起初双眼爱迎风流泪,尤其是春冬季节,因经常揩拭泪水,渐渐把眼眶抹黑,并进而视力逐渐模糊,好像一层云雾遮在眼膜上,有时还出现双影。2001年9月经专门眼科医院检测,左右眼视力均为0?2,诊断为“老年白内障”。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由于工作太忙离不开,眼睛当时还能看得见,就没接受手术,医生给我通了泪管,用些眼药水,感觉稍好些;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模糊了。我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办法治。后来学习了按摩方法,采取自我按摩和滴眼药水相结合的办法,作保守治疗,眼睛就渐渐好转了。下面我们将具体的自我按摩方法介绍如下。
  1?点穴按摩
  (1)按揉承泣、四白穴:用两手食指分按两侧承泣(在瞳孔直下七分、眼眶边缘陷中),两手中指分按两侧四白(在承泣下三分),两手无名指分按在四白直下、鼻孔旁八分,两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横按,两拇指按压在颧骨下缘凹陷处,四指同时用力揉摩旋转50下。
  (2)按揉丝竹空、太阳穴:用两手中指分按眼眶骨外侧,两无名指分按两侧丝竹空穴位,两食指分按两侧太阳穴,两手拇指分按在两耳垂后凹陷中,两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中指微屈,拇指岔开,四指齐用力,先向外揉摩旋转50下,再向内旋转50下。
  (3)抹擦攒竹(在眉头陷中)、鱼腰(在眉毛中间)、阳白(在瞳孔直上、眉上一寸)穴:两手食四指并拢,从两眉中间(印堂)分手横抹至太阳穴为一下,50~100下。
  (4)捏拿睛明穴(在眼内角内上一分、鼻边缘陷中):微闭眼睛,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剪去指甲)分按鼻两侧睛明穴,捏拿50下。然后滴入有关患疾的眼药水,再用左手捏拿50下,以利药水渗入吸收。
  (5)按揉风池穴(在耳后枕骨下陷中):两手拇指分按两侧风池上,余四指搂抱头两侧随拇指而动,十指同时用力先向外揉转50下,再向内揉转50下。
  (6)按揉头临泣、头维穴:用两手中指按压两侧头临泣(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五分),两食指按压头维(在额角发际上五分处),两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两拇指分按两太阳穴上,同时用力揉转正反各50下。
  (7)旋转眼球:正视,先顺时针方向上下左右旋转25圈,再逆时针方向上下左右旋转25圈,后尽量张大两眼“怒视”前方,待双眼感觉很吃力时,再闭目静养片刻。此方法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调整眼内压力。
  2?连片连线按摩
  (1)双掌横抹脑:闭上眼睛,用两手掌根大小鱼际着力眼眶,十指并拢着力前额,指端着力发际,从两眉中间分手横抹脑至头两侧经后脑往下勒捺擦至颈椎收为一下,共进行50下。此法可将眼里积水抹掉,让干燥的眼湿润,增强视神经及眼肌功能。
  (2)双掌竖摩面:闭上眼睛,双掌竖捂面,两中指挟沿鼻梁两侧,掌心着脸面两旁,两掌同时用力下拉上推来回摩擦眼周视神经穴位50下。此法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保证泪管畅通。
  (3)十指梳头掌心顺摩耳:(耳有全身反射区,耳垂上有眼反应点)十指环屈成耙状,倒耙从前额发际往后梳(临泣、头维、风池等),经枕骨往下——十指并拢勒捺擦到颈椎收为一下,掌心顺摩耳。共50下。
  此法要求持之以恒,才能见效。
  六、你很疲劳吗,用按摩消除它
  疲劳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医学认为,疲劳是过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消耗超过了本身机体的承受能力,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下降,血液供应不足,淋巴液回流不畅等,由此造成机体热能和营养等物质的缺乏,体内产生的诸如乳酸类有害物质代谢不完全,进而出现身体酸痛不适、头晕乏力、懒于言语、局部肿胀等一系列功能低下的症状。此时,采取柔和有效的保健按摩方法,可在加快血流、血供的基础上,加强心脏的舒缩功能和淋巴液的回流,促进各组织、器官的良性调节,较快地排除体内积蓄的有害代谢产物,消除水肿,进一步使肌肉纤维、肌腱、韧带等组织的张力和弹性迅速恢复,从而消除疲劳,改善机体功能,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4)
  1?搓手掌
  方法:坐下,以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由慢而快,搓热为止。
  作用:手、足为人体阴经与阳经交汇之所,搓擦可温通气血,促进周身循环。
  2?推头面
  方法:坐下,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向上推动,过头顶向下至颈后,沿颈侧翻过,继沿两侧面颊向上推至额,计推10次。再以拇、食两指边捏边按摩耳郭,并轻拉耳垂,以发热为度。
  作用:可行气活血,清利脑府。
  3?摇颈项
  方法:坐或立位,身体正直,头颈向左后上方尽力摇转,眼看左后上方,每做1次后,即向对侧方向摇动,眼看右后上方,各摇10次。摇颈时要缓慢,转回时也要缓慢。
  作用:可疏通气血,滑利椎骨。
  4?揉肩臂
  方法:坐下,先以右手掌指面按在左肩上,拇指及其余四指相对,沿着肩臂的内外两侧,用力向下抓揉到腕指部,如此重复5次,再换手操作。
  作用:可疏利上肢,通畅经脉。
  5?宽胸法
  方法:坐下,右手虚掌置于右乳上方,适当用力拍击并渐横向另侧移动,来回10次;以两手掌交叉紧贴乳上下方,横向用力往返擦动20次;两手掌虎口卡置于两腋下,由上沿腰侧向下至髂骨,来回推擦,以热为度。
  作用:可宽胸理气,可通畅全身气机。
  6?叩腰脊
  方法:坐或直立位,两手握空拳,用拳眼叩击腰脊两侧,上自尽可能高的部位开始,下至骶部,叩击时可配合弯腰动作,往返操作20次。
  作用:可激发肾气,促进脏腑功能。
  7?搓腿股
  方法:坐位,双掌先扶持右大腿内、外侧,尽量从上向下搓动至小腿,5次后换另侧进行操作。
  作用:可温通气血,舒解疲乏。
  8?浴鹤顶
  方法:坐位,两手掌心紧按膝盖骨,先向内同时旋转按揉20次,然后再向外同法操作
  作用:可强健腿膝,舒筋活络。
  9?摇足踝
  方法:坐位,先以一侧足尖点地或微悬下肢,足踝做左、右或旋转摇动20次,然后换腿进行。
  作用:可滑利关节,以助足力。
  七、用按摩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从中医病理分析是跌闪腰筋、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所致。损伤后局部软组织渗血,深部形成血肿,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如不及时治疗,深部形成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粘连,致使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局部肌肉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由急性腰扭伤转变成难以治愈的慢性腰痛。腰部急性损伤包括肌肉、韧带损伤及关节扭伤等,90%发生于腰骶部和骶髂关节。腰骶部为人体躯干连接下肢的桥梁,负重大,活动多,所以在运动中遭受外伤的机会也多。
  用按摩手法治疗运动训练中急性腰扭伤是以强刺激按摩为主,辅以刺激经络。因腰痛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行于背部。推拿疗法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解除痉挛,消肿镇痛,理筋正骨,达利关节,分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伤病组织的修复,使机体尽快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1)揉法:术者以右手掌根紧贴在腰部压痛处做旋转按摩,由轻渐重,使力量达深部软组织约5分钟。
  (2)点按:在按摩的基础上,术者用拇指指腹按压腰部痛点,由轻渐重,使力量直达深部组织,按压时需有间歇性放松,使局部恢复血循环,以免加重损伤。
  (3)提拿腰部诸肌:用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腹对合用力,提拿方向与肌腹垂直,由上而下、先轻后重、先健侧后患侧地进行。重点要放在压痛最明显处。反复提拿约3分钟。
  (4)推揉舒筋法: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腰部病变部位作半环揉压。从上至下,先健侧后患侧,边揉边移动,使腰部皮肤感到微热为宜(约2分钟)。然后术者立于病员右侧,以右手掌根部和小鱼际肌处紧贴病员腰部皮肤,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鱼摆尾式推揉,由下而上,先健侧后患侧,重点放在患侧。反复推揉8~12次。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5)
  (5)斜搬腰法:患者侧卧,两手交叉于胸前,下侧肢体伸直,上侧肢体髋、膝屈曲,术者站于病员背后,一手握住病员手腕部,另一手拇、食二指紧紧抓住病员裤腰带,用掌根和小鱼际肌紧紧按住病员臀部,双手配合先轻轻晃动几下,使病员有思想准备,然后一手用力将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另一手将臀部推向前方,此时可听到发自腰部的“咯嗒”响声,这是手法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不必苛求响声。
  (6)震抖:患者原体位不变,双手抓握床头,全身肌肉放松。术者站于患者足后,双手握住患者双踝,用力牵拉震抖,将患者身体抖起呈波浪形,连续做3~5次。
  经过以上按摩手法治疗有效后,患者腰部肌肉痉挛即可缓解,疼痛症状减轻。患者可站起做轻微的腰部活动。如患者疼痛症状仍十分明显,可根据情况重复以上治疗手法。患者康复后一定要加强腰部的柔韧性以及腰腹肌力量的练习,以免腰扭伤的复发。各种手法各有功效,若患者疼痛局限以点按为主,疼痛广泛则以弹拨、点揉为主,各种手法配合得当,效果更好。
  第二节中医针灸
  一、针灸的发展趣谈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名医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目前,遍布全国的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
  二、针灸疗法简便、灵验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通过刺激穴位使人达到阴阳平衡,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通过经络的感传调整阴阳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6)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腧穴、经外奇穴等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三、用针扎人,痛不痛
  针灸中用针扎人,到底痛不痛呢?中医认为,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通常情况下,大夫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一个好的针灸医生,会使针尖所到之处的一大片区域产生这几种感觉,产生感觉的部位可以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感觉。
  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这种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这个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肤的表层,是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所说的感觉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不一样,上面所说的疼发生在深层,也就是针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
  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术太差造成的。
  所以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不必苛求痛与不痛,尽量做到心情放松,配合好医生治疗。
  如果你在做针灸时,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来扎针,那么,你基本上不会被疼痛困扰。
  四、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针灸也要讲究补与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损有余,补不足”,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如果过量或不足量,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症。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7)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症。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
  五、针灸减肥,用针扎下你的赘肉
  躺在床上不动,让数十根钢针在身体上扎来扎去,再配合饮食,一个星期就可以瘦几斤,一个月体重减轻十几斤……针灸减肥真的管用吗?它的原理是什么?有没有副作用?
  成功体验者1:马小姐
  二十多岁,办公室职员,身高1?65米。减肥前体重140斤,实行针灸减肥一个半月之后体重减至110斤。无不良反应。经验之谈:针灸期间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
  忍得辛苦才能瘦得快
  马小姐是通过身边的朋友,体会到针灸减肥的神奇之处的。眼见着原来体重150多斤的闺中密友,重新恢复了窈窕的身段,全身上下略显臃肿的她不免也动了减肥的念头。不过,马小姐很担心那些用来针灸的针的卫生情况,因而谨慎选择了一家比较正规、分店又比较多的减肥中心。
  开始针灸的头一个星期,医生要求马小姐晚餐不能进食含淀粉质的食物,尤其不能吃麦当劳。有时候跟着同事一起去麦当劳,实在忍不住口,就买了几对鸡翅,把外面那一层脆皮统统剥掉才吃。为了激励自己减肥的决心,马小姐还特意买了一张张曼玉的大幅海报贴在自己的床头,每天回家第一眼就能看到。朋友对马小姐泼冷水,她也把这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就这样熬过了第一个星期之后,她开始慢慢习惯新的饮食结构了,饥饿和没吃饱的感觉也不再出现了。现在110斤的马小姐,目标是减到100斤。
  成功体验者2:李小姐
  二十多岁,幼儿园教师,身高1?56米。减肥前体重110多斤,实行针灸减肥两个月后体重减至90多斤。无不良反应。经验之谈:减肥的同时要做紧肤护理。
  先减肥后紧肤
  护士出身的李小姐,由于只是下半身肥胖,因此针灸疗程也主要针对下半身的减肥。两个月下来,重量基本上都瘦在下半身,原本丰满的胸部一点影响也没有。
  因为知道针灸对身体的调理功效,李小姐不但开了针灸减肥的卡,同时也开了针灸纤体的卡。每一次前40分钟针灸前面的穴位帮助减肥,后30分钟则针灸背部的穴位帮助收紧肌肤。“以前学过医,所以我知道针灸的好处很多,可以调理睡眠、便秘,改善痛经,对脏腑都很好。”
  中医解析:针灸减肥的原理是什么?
  针灸减肥的原理是对穴位进行刺激,帮助疏通经络,减少脂肪的合成,增加脂肪的分解,是一种物理减肥方法。
  单独节食一是没办法坚持,二来反弹的可能性很大,且长期不吃淀粉质会造成营养失衡。而针灸早期的确要求配合低淀粉的饮食结构,但到了中后期体重稳定之后,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了。
  六、针灸治疗高血压,有很多穴位可扎
  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多在遗传因素基础上因长期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继发性高血压病多由泌尿系疾患、颅内疾患及内分泌疾患引起。
  高血压属中医“头痛”、“眩晕”等症范畴。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上扰头目,头痛头晕;肝喜条达,郁易化火,肝阴耗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更伤脾胃;或忧思劳倦,脾阳不振,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目眩晕,发为本病。
第四章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8)
  用针灸治高血压的常用穴位有:大椎、肩井、肺俞、梁门、太阳、风池、涌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曲池、中院、丰隆、百会、气海等穴。
  七、顽固的神经性皮炎也可用针灸驱走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属于中医“摄领疮”、“顽癣”等范畴,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性疾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中医认为该病初起由于湿热蕴于肌肤不得外泄;病久则耗血伤阴,血虚肝旺又使内风化燥,肌肤失养。依据这一理论,采用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可以泻热祛风、调气理血,使肌肤得血养而症除。
  患者可以这样做:充分暴露患部,常规消毒患部皮肤和针具。术者右手持梅花针均匀地、力量适中地由皮损的外边缘顺时针方向向皮损中心扣刺(以局部渗血为度),术毕取口径适宜的玻璃罐,采用打火机开至最大火焰,于玻璃罐内迅速闪过后吸拔于患部,留置5~10分钟,起罐并将血迹擦拭干净,在患部常规局部消毒。接着如持笔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患处,施以温和灸,方向也是由皮损的外边缘顺时针向皮损中心呈螺旋状,以患者自觉局部温热但不灼痛为度。时间以病患面积而定。术毕患者再取适宜体位毫针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天枢各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后留针30分钟,中间加强手法一次。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梅花针扣刺活血通络,温经养脉,通过皮肤的神经自我调节作用,激发脏腑经络功能,从而改善皮损局部的微循环。扣刺后又于局部拔火罐,可以清泄血分邪热,移毒泻毒,促进局部循环和组织的再生,加强了养血、和血、通经、活络的功效。艾条温和灸在这里不仅仅是温补的作用,还有解热抗炎、引热外出、扶正固表的作用。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再辅以毫针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天枢等穴,可以内外皆治,标本同调,远近结合共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八、全面认识传统针灸的“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这个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等病症。
  相传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1?针具的选择
  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