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语录

_5 广钦(近代)
★ 做事不是为别人做,也不是应该做的,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大伙同在做,若有人不会,我们来教他,若他做不好,我们帮他做。不要分得太清楚,他不做,你就起烦恼,他不做你自己来做,要有慈悲心。
★ 出家和在家不一样,出家没有说对不对,对也接受,不对也接受,若能如此忍辱,慢慢就会去我相。
★ 若执事人教我们做事做错了,我们也不能去反驳,顺著他的意去做,自然就会悟出真理。
★ 修行的路程要愈苦,才会开智慧,不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否则和世俗就没有两样了。
★ 出了家要多念佛,不一定要坐禅,功夫不到易著魔。
★ 修行就是要下身,衣食住皆简朴,要粗衣淡饭,若过于考究衣食住,则和在家人无两样。看淡这些衣食住,才能去贪嗔痴,若生活太充足,则欲望大,贪念愈多。若要下身,当从衣食住日常生活著手。
★ 未受戒不知戒律而犯戒,仍会受果报,现已受戒,知道戒律,就当严持戒律,莫放逸。
★ 现在佛教虽遍布全世界,但是要修行不是那么容易。
★ 我们向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学习,好好勇猛精进。
★ 虚云老和尚一件衣服破了补,补了穿,胡子留了那么长,有一餐没一餐的,只为了了生脱死,勇猛精进,把身体都舍了。
★ 出家是为了得到解脱,看能不能修到五蕴皆空?
★ 少吃、少睡,把精神用在修行上。
★ 出家要修行,不争对不对,道心才会坚固。
★ 人家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头脑也不会去想别的法子,这样比较好修行。
★ 这个臭皮囊是借给我们住的,但我们却往往为了它,造无量无边的恶业。
★ 我们团体能庄严,私底下也庄严自己,无论在哪里都庄严,如课诵时,外来人看大家都很庄严,会对佛教有信心,不认为佛教是消极的。
★ 修学佛法,并不是什么都不要,那会走偏的。
★ 凡事不要太著相,相貌好不起欢喜心,相貌不好也勿起烦恼。
★ 若你将地扫干净,师长硬说你没扫干净,这时你若和他辩,这就是在家性情。若你能接受,说:‘好!好!我把它扫干净。'这就是修行。
★ 信徒拿东西来供养,是来求福的,即使是供养一根草,我们也要以欢喜心接受。若拿好东西来,我们为了这些东西起贪念,则不能悟道。若拿坏的东西来,我们把坏的煮成好吃的,则福慧双修。若未能适当处理,反而批评人家拿这些坏东西来,自己起烦恼,并且造口业。
★ 修苦行不是做很多,做事情是磨练自己的心。做事不能急,慢慢来,做久了自然熟悉,就会开智慧。事情应该怎么做,不是刻意绞尽脑筋去想怎么做,而是一看到就自然知道怎么去做。(师父说五、六个人一天劈的柴,他老人家一小时就可以做完。)
★ 凡事好坏皆不形于外,例如生病了,也不要让人觉得你生病了,像师父虽有病,但谁看到师父都说师父身体很硬朗,也没有人知道师父有病。
★ 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就是追求名利、声望,想在物质上得到享受,吃好穿好住好。而出家人工作,则为训练头脑,工作不求做多,也不用急,更不是想得到别人赞叹,也没有在追求什么。穿的是求生西方的衣服,以前大陆丛林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在家人带孝穿的麻布),吃的是很稀的稀饭,配的是简单的菜,没有像现在吃的是干饭,又有这么多的菜。
★ 行住坐卧当不离佛,像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这么有修行的人都还要念佛,更何况我们凡夫,当把念佛视为第一要务,我们在世俗都已念过书,再去念佛学院、学讲经,更增加爱情爱别离苦之念。世俗人把苦当乐,等到老来就怕死,放不下子孙。而我们出家人虽然修苦行,边做边念佛,日子久了,体会出有天堂、地狱、六道轮回,庆幸自己出家,佛念多了,智慧也就开了,就有所觉悟,到老时不怕死,还有个西方极乐世界可去。
★ 我们这里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双双对对。年轻出家众爱情爱别之念较重,看到情侣时,若被环境所转,对他们生起羡慕之心,则是没道心,若认为他们这样下去会堕落的,才是有道心。
★ 师兄弟在一起,佛法可多谈些,其他则一律不谈,以免心散乱,不要参加人家的闲聊。
★ 大家评论谁比较好时,自己不要参加意见,心里明白就好。
★ 急性就会无明,丹田也会无力。
★ 起诸恶念时,不要执著,拍拍自己说:‘你不要这样子。'不可用处罚的方式,这样没有用,并会伤害自己。
★ 要发宏愿,别人都先成佛,我才成佛。简单地说,凡事帮忙别人,助别人安住其心,安心修道,把所知道的,说给别人听,令他增加智慧,他人先成佛,而我才成佛,不能有嫉妒心。
★ 修行要靠自己去行,像一杯水,当你未饮之前不知其味,饮了之后,就知其味,所以要去行,才保证真实。
★ 修行要修到动静无挂碍,就是身在动时心不动,不被动转,而静时也没有静之念。又念佛扫尘埃,莲花朵朵开,就是要提起正念,把恶念转为正念。
★ 随人之情,合人之性。
★ 修道人不谈佛理而谈俗事,这非出家人本分。以在家的俗事拿来出家用,俗气未断,怎能谈到修行?
★ 受戒是受‘忍辱',耳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是戒。
★ 出家人衣食住要能淡泊,眼假装不见,耳假装不听,像个傻人,这样修下去,韦驮菩萨会拥护你,你到何处,人见如佛,建道场马上有人拥护。
★ 菩萨要度众生,要先广结人缘,看到信众要打招呼,但不要攀缘,不要贡高我慢:我是出家人,你们是在家人。我们要知道吃、住、穿生活的一切费用,皆是施主供养的。
★ 以后师父不在,不用烦恼,只要听师父的话,念佛修苦行,于六尘好与坏,不用执著,要随缘。
★ 能在一天当中,平平静静念佛、拜佛、做事,没有发生过失就好,不要想做什么,无过便是功。
★ 要做一位菩萨,不可自己好就好,别人管他死活。应把别人看得重要,自己没关系,要利益他人,若只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 做什么事情才算是修苦行?就是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不起分别,就是修苦行。
★ 自己的职事,自己量力而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必请人帮忙,因各有各的职事,自己发心就自己做,不必麻烦别人,说不定会使人起烦恼。若他自己高兴帮忙做,那就可以。做种种事,都是修行,不必计较。
★ 不能生丝毫的嗔心,否则不能入道。佛法不著于境界,如乐、明、空。轻安则乐;妄念少则明;不生念则空。如著于乐则生欲界天,著明则生色界天,著空则生无色界天。
★ 自己本来的面目,是自己悟出来的,‘听'仍属于六尘外面的境界。修行要怎么修?要从食衣住上修,粗衣淡饭,去贪嗔痴。苦行是要我们得解脱,要清楚去的一条路 —解脱生死。
★ 若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气,故应福慧双修,要把旧业消掉,方法是拜佛、念佛、做常住的工作、不计较。若计较则生烦恼,即造新业。
★ 没根基的人,烦恼一大堆,即使你跟他讲了,他也是不会明了。(烦恼不除,则好的不会出来)
★ 师父以前在大陆承天寺什么都看过,有的人讲这样,有的人讲那样……,后来就到山上修了(光是做做吃吃不能悟道,还是要到山上修)。以前比较好修,信徒少,事情做完,就自己用功,现在比较不好修,信徒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 做什么事都是无条件的,不要哀哀怨怨。
★ 行住坐卧皆在念佛,定下心来念,便可觉悟到:我们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外头,没有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在阿弥陀佛上,不能把心放在信徒或外面的境界上。
★ 佛菩萨的业、挂碍,就是众生。
★ 以前的人,师父试你的功夫,叫你鞋子倒穿,有根基的人,则跪下求师父慈悲教导,这是有智慧的人;愚痴的人硬要倒穿鞋子;没有根基的人,则无明烦恼起,认为师父不对,故意找麻烦。
★ 在家人会享福,去旅行……,虽然是很快乐,但旅行回来,妄想多,头脑不清净。而我们衣食住虽没有好的,但做完事,静下来,静坐念佛,头脑没有妄想,就会有正念。
★ 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办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母,吃他姑姨。'人家骂他们是疯和尚乱讲话。他叫一只猪过去世的名字,那只猪真的走过来,确实有轮回。
★ 我们出家也要度家人,最起码要他们信佛、吃素、不杀生,这样才圆满。
★ 问:怎么念佛才专?
 师答:这也是执著,妄想来时不要理它,有时叫它不要打妄想,它还是要想,所以理了它就多了一个念头,且愈想愈多,念佛要随缘。
★ 不要乱听别人说,东听西听不知哪个对,自己心中无主,反而易成散乱心,便成妄想,烦恼因之生起。
★ 念佛定来即是禅,故说要有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披毛戴角还,静坐念佛比较不会走错路(出问题)。出家和在家不同,在家生活好像白天做梦,晚上也梦,做那种轮回生死妄梦(著有色相)。
★ 师父到现在,建立了承天寺这个道场,人众不少,各路皈依信徒得依佛法、佛理种种事去修,师父是度人,予人种福田。
★ 现在这个道场让你们不愁吃、穿、住,而能安心修道。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开示指导,真正修行的目的要了解。你们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你们不晓得,有的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修行要认识好的就是不好的,不好的就是好的,烦恼即菩提,将它回光返照,师父曾说过‘鞋子倒穿'即此意。逆境即是正好修行之时,如果在这里住不安,想到别处去,其实主要是自己不安,到哪里也一样不安。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有境来很容易被转走,还懵懵懂懂,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没办法考,只能慢慢像照顾小孩子一样,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很严。
★ 修行要福慧双修,修到老时,福慧具足,则人家自然恭敬你。
★ 去我相我执,才会开智慧,不去贪嗔痴,智慧不开;什么事都怕怕的,也不会开智慧。
★ 别人和他结恶缘,我们不受人家影响,也和他结恶缘,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心要有主,我们要广结善缘,未成佛先结人缘。
★ 先治家再治国,师父把家喻为自己的习气、无明烦恼坏种子,把国喻为大众,此意即先去除自己的习气、无明烦恼,再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人、统理大众。
★ 若自己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个。钱要给你你不赚,就是说境来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 人家看得起我们,才供养我们,我们要有感激之心,好好修行。
★ 在家什么事都依赖父母,不知天地几斤重,而出家后都是师兄弟,各人领各人的职事,把自己工作做好,较有独立性。
★ 工作之余可看些经书,看什么经书呢?只要把两堂课诵深入了解体悟,照著去做,一定能了生死,如课诵里的三皈依、忏悔文、一者礼敬诸佛……等。
★ 什么是粗衣淡饭?不是不吃饭,而是吃得饱,不是吃得好;穿得暖,能遮身,不是穿得好;睡得足,有精神就好了,不要贪睡,睡多易昏沉。若想搞些花样不吃饭,身体搞坏了,不能安心修行,则枉费来出家。师父以前搞很多名堂,现在老了,知道错了。
★ 在社会上经过一阵磨练,来此更进一步地修行(忍辱),较易与别人相处。要有信心,说我一定可成佛,说可成佛,即有此愿,才会更精进。不要经常说我……,都是‘我'在作怪。在社会上喜欢穿漂亮衣服,来此便不适合,而是穿别人不穿的衣服。
★ 说些笑话(幽默)融以佛法,这样比较没有烦恼。
★ 出家人是讲慈悲的,不是用世俗法来管人,要以行为来做给人家看。
★ 要修到正念自己跑出来,那才好,一有正念出来,才会去分别怎样才是正确的,知道怎么去修。
★ 修到有正念清楚时,耳朵听好音坏音,就会感觉到不顺好音(不听好音),把坏音拿来修。
★ 穿这件衣服,要修到任何事不挂碍,不挂碍人情世事……等一切,挂碍是多余的。
★ 怕、不怕,就是安定、不安定。不怕就安定,怕就不安定,怕是自己在怕,别人也没在怕,是自己修不到,自己无主就害怕,怕多了就生烦恼,心不安定,也就会没道心。
★ 如有道心,慢慢修到四、五十岁来,无所挂碍,‘老尼姑'这才有了一点自在,还不是很自在,若不悟道,虽到四、五十岁,烦恼仍在,且易成颠倒。
★ 我们皆是带业来的,故病苦多,少杀生,多念佛,就会消我们的业。
★ 人是否难逃劫数和病苦?例如患心脏病,若能专心念佛,则心脏病会好,若心念佛,还想去看医生检查心脏病,则念佛归念佛,病还是不会好,若能专心持佛号,则病好了自己还不知道。
★ 学佛是师父开示一句,自己有所觉悟、体会,不是说得多,说多了那还在转。
★ 孝顺佛祖,就是孝顺父母。
★ 念佛若没正念,则想东想西,嘴念心不念,有愿就会专心,不专心怎么念佛?
★ 念佛有很多障碍、妄想,念一句都不简单。
★ 无始以来所带来的坏种子很多,若带业来,再随业去,则还在生死轮回之中。
★ 问:带业来怎么开智慧?
 师答:多念南无阿弥陀佛。
★ 要知道穿这件衣服是要做什么的,出家了,要知道生死的意思。
★ 要舍掉一切六根对六尘,如果对这世间还喜欢什么,则临终就现什么来,要放得下,看得破,才会跳得过。
★ 听开示不是听得多不多,而是听得进,听不进,听得进也要会应用。
★ 吃东西吃饱就好,若要求美香味,就是给嘴巴做奴才,胃肠多忙碌,吃太好,脑子又会乱想,易散乱著迷。一切简单就好,只要吃得饱,肚子不饿,穿衣能遮身、能御寒就好。
★ 你们台湾还好,女众能出家,要不女众在社会上只有堕落下去,来出家再怎么没修,不杀生,看能不能转个人身再来修行。
★ 心里坏的力量比较强,好的比较弱,好的说:‘我是善的。'坏的说:‘我是大善。'它每样都要占第一,这样强欺弱,善的终被恶的捉走(压倒),这样最不好。
★ 每天做事,把事情做好,心都在佛道上(念佛悟道),如扫地也会悟道 —扫尘埃。
★ 佛号要多念(这最重要)。
★ 念佛还有感觉,还知道有念没念,则是执著。
★ 做事情要有计划,不能随随便便草率了事,要把常住的东西,做适当圆满的处理。例如一棵树,未能给予适当的种植,误把它糟蹋了,则我们就有过失。
★ 说话要视个人根基而定,例如我们对有根基的说:‘有了过错能够忏悔,罪从心起从心忏。'则此人虽有过,但经忏悔则清净,不再犯过,能把心用在道上,对没根基的人,就不能这样说,若对他这样说,他会认为:‘反正做错了,忏悔就好了。'这样他永远没有办法改过,永远在忏悔。
★ 出家人不分拜谁为师,只要能守寺里的规矩,大家都一样,大家都是佛子,若分得清楚,你是外来,我是……,则非出家人。出家人只要能好好依戒修行,修行得好,则到哪里皆受人恭敬,天龙八部也会拥护你,十方丛林皆可为家。
★ 修行不讲是非,不讲‘没影'的事。
★ 若人爱漂亮喜穿高跟鞋,则以后就有自然的高跟鞋可穿 —投胎为马。
★ 有两个人,一个丑,一个美,丑的认为自己丑,就浓妆艳抹,则愈涂愈丑,倒不如自然的好。
★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个性好,到哪里都跟人家和合,能随顺人家。但随顺有轻重之分,若是坏事,我们当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随顺坏事。
★ 戒本有各各职事的规矩,要详问才不犯戒,以后担当职事,才能胜任、有寄托。
★ 职事要一步一步、一级一级地按照规矩来当,不是统管的。
★ 女众出家都不容易,何况要到别处参学,所以要参自己(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疑),男众方可到处参学。
★ 心若在此,学了师父的德行,则到别处亦可安定。
★ 出家做事与社会差很多,社会是追求名利,我们是修身、口、意。话有如刀,一句不对,可害多少人。(言多必失,少说话,多念佛)
★ 每天训练没贪念,不乱说话,讲话讲佛法,求生西方。世俗的种子已够多,不要再讲这些俗话是非。
★ 带来的业善念少,恶念多,所以才要修苦行,消业障,才不想睡、不想吃。去掉坏念头,才有正念,烦恼才少。
★ 若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则智慧不能开,要想办法去掉它。
★ 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让人看起来很和蔼慈悲。
★ 用善巧方便之法,使父母入道,有善念,起码做个天人。
★ 若别人把做不好的事往我们身上推,亦要忍。以前人家说师父‘怎没把饭煮熟,叫人怎么吃?'师父默然不辩,这才是功夫。
★ 人若修好的话,即使到哪里,人家亦要找你,别人也喜欢和你讲话。
★ 一天都是坏念头,没正念。不要想有色相的东西,而是要想无色相的东西。
★ 坏的意念跑出来时,若没做或已做过,则内心求忏悔,不再犯就好。
★ 挂单的人来时,不能有分别心,讲人家好坏,让人家不好修,只要他遵守规矩即可。
★ 丛林每个人皆可挂单,挂单亦有规矩,也不是看好坏人才给挂单的。
★ 职事都会做,到哪里都自在。
★ 行住坐卧,自己去体会佛法,光阴易逝,莫放逸。
★ 听师父开示,觉得很好,好是好,好是师父的,还是要自己去行,自己去体会。
★ 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很能体会出家与在家的好与坏,没根基的人则不能体会出来。
★ 若不能去体会道,虽是出家,仍是修在外境,心随境转,还很危险。
★ 你们现在虽出家了,仍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出个出路。
★ 要常看看穿的这件衣服,摸摸这个光头,提醒自己的身份 —僧,否则有时忘记了,此身虽在,而心常跑出去,自己不觉得,就不是出家心。
★ 举个例:自己昨天才做的错事,今天见别人做,即笑人家那个样子,而忘了自己昨天才做的。
★ 父母亲对儿女,常骂不听,常打不痛。
 问:意业难持,为无始来习气沾染自然而现,如念起即刻忏悔,有无因果?
 师答:意业未做出来,还在腹中,即忏悔则无因果,若做了即成身业、口业,则有因果。应时时刻刻有忏悔心,有忏悔心则善念就跑出来了,头脑就明白,就知道该怎样。戒有开遮,要看清楚,否则易被戒戒回去。无故可忏悔,未出家前做不如法的事,皆为无故。有故(出家后)则不能忏悔。忏悔不能超过三次(同样的过错)。意业不怕起念,只怕觉迟,随犯随悔。
★ 若有斗争计较,则不会安定,不是他坏,是我们不会修,因自己怨恨烦恼而不安定,是你自己不安定而怕,不是他怕。什么事都要用比喻的,过了就没事,才会有正念。
★ 有一甲者有吐痰的习惯,常常到处吐痰,恰巧碰到乙者有疑心,有一天甲在乙者前吐痰,乙者疑心甲者瞧不起他,结果两个起了冲突。丙者知两者的习惯,前来和解,从此两人皆改过,不再吐痰,不再疑心。人的习气不改,会给自己添麻烦,疑心对自己不利,给自己障道,当我们知道有两者起冲突时,应予和解,不可再加油添醋,否则事情愈闹愈大。
★ 从前有一个人,和人讲话时,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故做神秘,让第三者看到时,由于他的动作,给人的反应,就是他在说人坏话,其实不然。所以做任何事皆要自在自然,否则会添不必要的麻烦。
★ 做事情是在磨我们。做事情若关心则会专心,一件事若会专,则其他事也都会专,边做边念佛,同样的,一理通则万理彻。
★ 身为徒弟的人,若师父有再大的过失,我们也不能说,若我们听人家说他们师父怎么样……,其实真把这些话说出去,则他们的罪都归于我们,说四众过罪。
★ 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被别人提著团团转,自己要有主,该听的听,不必要的不用多听,打哈哈就好了。
 问:钵打破了,是否出家饭碗就丢了?
 师答:这也是执著,若你的钵让人给打破,因此埋怨打破你的钵的人,为了这个钵,你和人家结冤仇。
★ 若有人想害我,则我们要想:大概过去我害过他,所以才这样,我不能再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针一线一句话,皆有因果,意同梵网经二十条。
★ 看做事情就知道,做事专心用心,则学佛念佛也就专心用心。自己有感觉到,则工作中哪里不干净也会知道,就是地上一粒沙也知道(会感觉到)。即一件事人家说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
★ 一个再怎么没修行的出家人,能持长斋、不杀生,没有很大过失,则来生可直接再转人身来修行,不要再经过三恶道。
 问:一个破戒的出家人,罪恶无边,堕落地狱,是否比一个在家人还不如?倒不如在家修?
 师答:还是要出家好,虽堕落,但果报受尽还会再来修行,毕竟出家多少种了一些善根。
★ 故出家说忏悔,忏悔什么呢?无始以来所造的很多业。
 问:什么是空?
 师答:看得破,即是空。
★ 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觉得忏悔的重要。
★ 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 静坐时若有好坏境,皆不著,也不用说。
★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时不会想吃,闲下来时就会想吃东西,吃习惯了,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想吃,少吃少忙碌。
 问:以后师父圆寂,我们会想师父怎么办?
 答:我在西方接你们,但也要你们放得下,到时我们就在西方见面了。
★ 人家在讲我们的是非,修就是修这些。
 问:听师父开示听得很高兴。
 师父: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三心范围很广,贪嗔痴亦包含在内。‘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此三心亦即现在、未来、过去三心。
 问:听师父开示,有时不敢吃太多太饱,但体力又差,该如何?
 师父:要吃饱,只要不贪、不著就好,不要说好吃多吃一点,不好吃少吃一点。
★ 贪一样,就有很多样出来。
★ 不说是非,说是非就失败,说是非让人不安定。又如爱情爱别、爱漂亮……,则又要来六道轮回。
★ 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体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轮回的苦,悟到一条,就是一条的智慧出来。
★ 较能干的人不好修,就会想怎样怎样?修行是修香味触法、粗衣淡饭,是看能不能修得脑子清净解脱。
★ 寺里也会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会害怕,会修的人则会想:等我修好一点来度他,不会修的人则会和他结冤仇。
★ 修行要修无碍的,像鸟在做巢,‘笼鸡有食锅汤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他飞到哪里即到哪里,随处也就飞走,是最自在的一种鸟。修行要处处不挂碍,心才静,才会念佛,如如不动。
★ 没有说还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亲戚……等,爱情爱别,千万劫也是在轮回这些,也是为这些在轮回。如果有佛的种子,修行就比较快。
★ 从无始以来带的善念少恶念多,所以我们的自性被盖住了发不出来,故有妄念、爱睡,无法与它抵抗,这就是业障,故要做些事情来调配,否则是到处听,听得乱糟糟,烦恼都没处通(没地方发泄)。
 问:有时候好像有魔?
 师答:不要说他是魔,要说自己是魔。
 师:出家不能贪求名利。
 徒:师父如今名声远播四海。
 师:我也没感觉。
 徒:这才是真功夫。
★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拥护你,不是刻意强求来的。
★ 如果有一个人修得好,则其他人也会沾福(一人有福带满屋),则人人也会起勇猛心,向他学习,每个人都想修行,一起共修,大家互相勉励,否则起是非、嫉妒、愚痴,大家都不安定。
★ 社会是造业的路,出家是极乐的路,得解脱。
★ 凡事都说自己不对,说忏悔教我,而不起烦恼,则是无我相,就不会有坏念头。
★ 贪一样则多一样,少一个念头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则十人有十人差错。
★ 弘法利生,就是牺牲自己。
★ 我不识字,教你们一些基本修行方法,你们识字,看些经及释迦佛、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传记,学他们的修行方法,诸佛菩萨都是有愿的,所以修行要发大愿。
 问:我发不出这个愿?
 师:愿,不是要我怎么样,这还有个我。愿,是自然的,像师父也没有说我要怎么样,但现在有这样的成就,我也不知道。
★ 修行,是做人不愿做的,勇猛精进,不是和人计较这是不是我做的。斤斤计较,即和社会人一样,做人不做的才是修福慧,修行不是用算的、计较的。
★ 和社会人交接只是应酬,应酬心里也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会人谈论俗事,要谈佛法。
★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识,修五蕴皆空,粗衣淡饭,离香味触法,也不是教你不用吃饭,而是吃饱穿暖就好了,不可贪。
★ 出家修行不是竞争斗争的,竞争斗争还有名利。
★ 不要执著好坏,若执著坏的,永远停留住,不能进步,例如自己做错事,心里就感到很难过,心不能开,一直执著这事,就无法安心办道。一切皆是幻化不实的,过了就算了,若执著即生烦恼。
★ 一个人不是坏,而是习气,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只要有向道之心,能原谅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坏人。
★ 每天不起恶念烦恼,从日常生活中慢慢去修。
★ 少说话,多念佛,言多必失。
★ 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 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几两重,人家一称就知晓,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给人感觉不出来,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
★ 诵经、看经、念佛、说话,这是一天当中所必经之过程,话要少说,诵经看经的时间不超过念佛时间,还是要以念佛为主。
★ 所谓无色相,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思是外境确有此物或此事,我们心中没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有著这些事物,烦恼即会由此而生。
★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听得清楚,念佛要与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静下来,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别人也不知我们在念,专心工作,别无妄想,也是一心。此是佛心,与佛道合,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慈悲,所见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见,此也是佛心。
★ 若于工作时,还知道我在做什么,还有感觉,则这只是修福。若工作时,没有个念头‘我在工作',亦即没有什么感觉,这就与般若相应,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
★ 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担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开。
★ 平常心即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烦恼,不起欢喜心,多念佛拜佛。
★ 对人不好也不坏,随缘和人结善缘,不攀缘。时时刻刻注意起心动念,有坏念头,要马上提醒自己。
★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 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
★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缓,细水长流。
★ 静坐是念佛助缘,静坐可调身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