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语录

_4 广钦(近代)
※ 日期:一九八三年农历八月一曰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二岁
★ 我们对,而别人不对,我们若让他作主,则变成我们不对。意即自己要有主,不被他人所转。
★ 经藏在哪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但这要智慧开才有办法,智慧不开,看经书是迷迷糊糊的,若智慧开,则看经书会觉得很熟,且又会领悟出另一真理出来。
★ 法器、唱赞,这些都是自然会的,不是刻意去学,智慧开自然而然就会了。
※ 日期:一九八三年农历八月廿一曰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二岁
★ 在佛陀正法时代,魔王无法破坏佛法,他就说要在末法时代,穿出家人衣服,来破坏佛法,就如同现在的人,现出家相,而他的头脑却是在家样,这就是魔。
※ 日期:一九八三年农历八月廿五曰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二岁
★ 念佛念到一心,心即佛,佛即心。
★ 这是前世修来的好因缘,才会你出家、我也出家,一起修行。出家修行要大家和睦相处,你好他也好,大家都好。不是和在家人一样,谁好谁不好,这就有爱情爱别,修就是要修这些,冤亲平等。
★ 在家人总希望子女长大成人,有一番作为,读大学、读博士、赚大钱、吃好、穿好、住好,对儿女有所企望,等到儿女真有所成时,却抛弃父母不顾,希望成空。一口气快断时,还想著我的儿子、媳妇、孙子,哀哀怨怨地对儿女还有所挂碍,爱情爱别、生、老、病、死、苦,也随之而至,六道轮回逃也逃不了。父母对儿女的期待,就如同犀牛望月,月光虽能普照大地,但它是有生有灭的。佛光是无色相的,不生不灭,能普照到三千大千世界。但有生有灭的力量强,所以往往念佛念到没有了,却想到这有生有灭的,想去追求名利,吃好穿好住好。贪世间的一枝草,都要再来轮回。所以修行要修什么?就是修衣食住行、粗衣淡饭、香味触法,修行修到智慧开了,就会用来比喻。
 问:女众念佛是否能达到一心?
 师:能,佛是人做的,但女众要比男众多修五百世。
★ 我们在世间几百年,才等于天人的一天,所以在世间不好过,是苦的。
★ 出家修行不要像在家人一样,犀牛望月,要穿好、住好、吃好,到后来就要披毛戴角还。
 徒问:为什么‘宁可帮愚人拿包袱,不为能人之军师'?
 师答:处处君子,处处小人(能人名堂较多),上上人有下智,下下人有上智。
五、对寺众开示
★ 出家为求解脱 —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
★ 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出家后,业比在家多,我们要有力量跳得过去,如果不伏烦恼又起心动念,那就又造新业了。
★ 业障到,无明烦恼起,如无正念则邪念起,处处看人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就想离开另找道场,或觉得没意思,还俗去,其实只要一起烦恼,就是自己不对,不管你有理还是没理。
★ 做事不要计较,看到没做好的,捡起来做,做事功德是自己的,如果讲别人,那就是又造口业了,做事情不是替谁做的,是为消自己业障而做。
★ 所以出家的好处,你们还看不出来,还不知道,这些业障如果不消,就都要挤在临终时出现。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吃三餐,做些事,其实出家就是要除这些贪、嗔、痴,及消我们的业障。例如:在擦椅子时,师父说再擦干净点,你们会想:已经擦得很好了,怎么还这样说?这种想法是俗人的见识,修行要直心,要说:‘好!好!我再擦好。'这也是在考验你们的心,所以,修行贵在直心。
★ 不要太爱惜这个假体,它终有一天会烂掉的,不要太纵容它。愈惜它,它愈坏,有了这个东西就会坏,不要被它利用了,我们要的是那个灵灵觉知,不生不灭的东西。
★ 不要执著于现在的父母家人,这些亲人都是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
★ 修苦行即是在洗头脑、换种子。
★ 生为女身,能出家,得遇大善知识,又有安定的道场,应该感到万幸才对,应该赶快修,改掉自己的脾气,改掉不好的念头与观念。
★ 出家人不要怕死,死了去西方更好,出家人要有能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 你们现在无色相的都没看到,所以没兴趣,总是往有色相的事物上面去追求。
★ 在食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不执著、不贪求,少些、坏一点也吃,否则吃太多,吃太好,业不易消,如又起贪念,则仍在轮回中。其实真正说起来,什么东西拿去化验也都会有毒,如水中也有毒,人家都这么吃,我们就跟著吃,不起烦恼挂碍。
六、对晓云法师开示
★ 台湾出家很普遍,大都是受了教育来出家,大陆出家是了生死、行苦行,学佛菩萨的苦行来出家,大陆出家要先修三年苦行,吃苦才能解脱,我们现在出家,在食、衣、住上不要贪恋,不要像在家一样,才能修出福慧,粗衣淡饭才能了生死,要学佛的福慧,三宝即佛、法、僧,僧就是要好好地修,要淡泊才能修戒定慧,念佛定来就是禅,初学佛入门就要念佛,心心不离佛,心定就是禅,有佛有净土,初步是训练身、口、意,我们出家了,就要找那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在念阿弥陀佛中,一面做苦工,头脑才不会乱想。
★ 我们来时是迷,要去的路,简单说即是念阿弥陀佛。
★ 我们是带业而来,但不要随业而去,出家要上报四重恩即父母、师长、众生、国家恩,下济三途苦,出家要能好好修得解脱自在无挂碍,才有所交待。
七、一般开示(一)
★ 少用头脑 —不是说不用头脑做事,而是说遇事做过了就是,不再去分别你我是非,对人也是一样。
★ 比较率直,智慧易开。
★ 不要没影说有影,人家说这不用钱,不打税,却是求大惊(吹牛)。修行要注意身口意,以前有过忏悔,今后不再造业。稻穗成熟,头是垂下来的,未成熟的,头是挺得高高的。不好的要参,好的参不到,因他看不出来人家好的在哪里;好的参学,见人不好,正好改过,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样子。
★ 直直的人说话有时虽不很合适,不很好听,但不应该视为坏话。有的人说得很好听,但心不是那样。
★ 有时心直者说话无别意,但听者会歪曲,甚至又把他想得很复杂……。
★ 你们拜我为师,我给你们的是佛法,若我以后不在,你们仍依著去行,道心才会坚固,出家路才走得圆满。
★ 自己会去觉到的,是有根基的,如没有根基的,尽多烦恼。
★ 会听的,开示才有用,如不会听的,开示也没有用。
★ 凡事不要执著,有时碰到某些事,总想要使它比较完美、比较理想,一直把事放在心上,追求、一直追求,这就是执著。
★ 出家了,如又分别计较,就是斗争。
★ 吃、睡随缘,不必去执著佛没念没拜,这也是执我相。
★ 心开花就开,心开就念佛,念佛莲花就开,但念头一转没有了。
八、一般开示(二)
★ 赶快修,修到西方去,否则这里很苦,你看这么热……,西方是清凉的所在。
★ 修到要去的时候,不挂碍任何一样,每一样都无挂碍,只灵灵觉觉的去。
★ 阿弥陀经中,六方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即六方世界 —东南西北上下方皆有色相,不管哪里都说要去西方。
★ 师兄弟间要谈佛法,不谈世间法,否则愈谈愈远,阿公阿妈,接下去这样做比较好吃,没完……。
 问:以后时间还很长,很耽心会不会走错路,若走错路很可惜。
 答:每天早晨起来,不要去讲那些杂话,这个那个,要快多拜佛念佛,公事办完办私事,静一下,这样脑子清净,比较有正念。人家在做什么?说错了什么?不会跟著错了。然后也要回来想一想(自省),有没有做错了什么?有正念才会清楚自己所为何事。
★ 有善根的人,讲会听得进去,没善根的人甚至会跟你吵。
★ 有善根的人,师父讲他,他知道师父在教他,会说忏悔。没善根的人反说师父怎么还说他,生起烦恼……,就想:还是在家好,有父母,吃好穿好。如嫁人演那场戏,结果是再堕落,或有人想到要离开此地,那以后就没有人会讲他了。
★ 轮回是有的,不要以为没有,很苦!
★ 我们的衣、食、住虽不好,但修行是清净所在,我们心中没有什么,没有事情,每天就这样,是清净的地方,在家则是五浊恶世。
★ 虚云老和尚朝山时,赤足,一只椅,背包袱,忍饥过日,朝到哪里算哪里,明天的明天再说,心中无所住,都有龙天在护持,我们就是没有愿,有愿则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
★ 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够身体没出毛病,念佛而过,就要很满足,明天再来时,明天再说,不要去挂碍,故说不必想以后的事。
 问:那是不是说不管任何方面的事,都不要去挂碍它,专心于道就是?
 答:会听的人,听一、二条就知道,不是每一样都讲,以前法师讲经都留些让你自己去悟,不是每样都讲,又不是在讲故事。
★ 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烦恼,以前在大陆是要看那个愈有修、愈有根基的人,特地去试他,故意用那种无理的态度去刺激他,或有时看他事情快做好了,偏再去破坏,或打他一下,要看根基到哪里,才能试到哪里,否则对无根基的人,徒增其烦恼,在台湾是行不通的。一般女众从父母身边来,扭扭捏捏的习气还在,用的方法都是世间法。
★ 认识坏的就是好的,否则每一个人都有一肚子的烦恼,怎么去修?就是从这里去修,才能去烦恼。如果每天就是这个样子,做做吃吃,不去悟道,到老来还是一样(而他也说他在修行),而这里(指著头说)还有很多烦恼。
★ 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 没根基的人,烦恼一大堆,即使你跟他解释,也是听不进去,转不过来。(烦恼不除,正念不出来)
★ 你们女众已染重病(感情重),不要再来那爱情爱别离,喜欢两个女众在一起睡,说你为什么不跟我好。要分开,要远离一点,如果执著下去,就是邪了。
★ 做常住的工作是没条件的,不要做得怨天尤人。
★ 每一法师都有其度众生的法门,不可随便毁谤批评,因而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
★ 比丘相即是佛相,有比丘法师来即要问候招待,不要再去分别哪个人有修?哪个人没修?
★ 一边工作,一边念佛,就会感觉到有地狱、因果、轮回等,才会警觉应赶快念佛求生西方。
★ 别人好的要赞成他,如不好的也赞成他,则自己的罪会加倍。
★ 东西好的,不要把它变成不好的。常住的东西用物,要尽量使用、保存得宜,不要无心或故意把它放坏了。
★ 做人若出家修行才值得,要不然在社会上,生儿育女,到要死时还舍不得,不愿走。
★ 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等八苦,若有愿力修苦行,以后有小神通,什么事到哪里都知道,自己有所觉,自己有主。
★ 听话要会听,要听闻佛法,不要听俗气话,前者是解脱的,后者是是非。不要还有相,有个‘我相'计较你我相,是坏种子。
★ 听话要对的才听,如听无理的,会影响别人,也会受因果。
★ 要修性,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即是道。
★ 有你我相,则易起争执,出家不是来修斗争的,出家是要统理大众,即每个人都好。经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说的,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蕴。诵经不是光唱唱就好,要去体会意义,否则出家真可惜。
★ 说是说,要修到自己看到就知道,自己悟出来的,否则大家都很执著(指看经典)。苦行不是简单的,不是一直做,一直做也不是办法,一直拖到头来也是拖……。
九、某法师来请师父开示
问:想离开现住寺院,目前有三个地方,不知何处与我有缘?
答:是心不安?还是所在不安定?如果是心不安定,就是跑到西方,也不安定,心猿意马时,马上转过来就安定了。戒律最重要,戒律清净,心就清净,如不安定(指心),看什么事都有我相,要看每样事都不是我。要到西方,要修到心不乱,什么事到,一念清净则是西方,心不能安,则想到处乱跑,要以心安心,否则要用什么安?如心要跑,就问要跑到哪里?
问:每天持咒、拜佛,又增法华三昧,心仍打闲岔。
答:自己没有主不行,专心念佛、看戒律、拜佛就好……,事情愈多,愈执著,心愈不安。不要把人家的善拿来修(苦……执著),如有根基的,把人家不好的拿来修,更好更进步,如不会修的则会起烦恼。心要安很难,故要找心里面那个不生不灭的,不要找外面那些有生灭的,要找什么都有的本来自性,听得到、看得到的都是外面的,与自己无涉。
某居士问:念佛能否见佛?
答:不能。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如何?
答:对!就是心开即是见佛,见自性佛。(意味佛非由色相见)
问:朝山应如何才能如法?
答:要慢慢拜,要放下万缘,不要挂碍,一心于此。
十、综合开示
★ 出家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不要三五个人(男众可分开),人多才有坏的可参,那些坏的人,才是我们的指路者,这样才会进步,祖师大都出自厨房、种菜……等,在最没人注意的地方、最没中用的地方修行。
★ 现在承天寺,来的人什么样子都有,但闹中取静,才是真修行,有的人还跑去大马路旁修行,甚至车子开过去,他也没有感觉。
★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里面生欢喜,不要因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祥。
★ 修苦行是要锻炼自己是否能舍身,这个身是假的,一定要坏,再怎样补也补不好。
★ 男女众讲话不能面对面,拿东西不能直接接手,师父是有定力,否则即使相距百步,也嫌太近,你们现在的正念,都还不够十分之一,还很危险,要多注意。
★ 念佛即活禅,有的虽说闭关,可是还想得很多,心里不清净。我们是静坐累了,就起来跑跑香、念念佛,心离境即是禅,我们要维持正念,我们里面还有很多坏的、不好的。(问大众)我现在说话有没有正念?
★ 出家人不要沾染爱别离苦,否则就与在家人一样了。遇事要回光返照。
★ 修苦行是培养这个愿。看有没有这个愿,业障少的人,愿力就会发出来,诸佛菩萨成道,就是依这个誓愿。
★ 女众少修五百世,会修的就此身即可解脱。不要顾身体,吃饱就好,穿暖即可,不想睡就不要硬睡,相反则贪念来,即著迷、散乱、无道心。
★ 有的人在说别人是非,他自己也不知道,不是他故意这样说,而是无始以来所带来的业习,使他这样说。
★ 做事情就像做游戏在玩一样(若无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被外境所转。
★ 天人看我们像黑毒虫,我们像厕所里的虫一样,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要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我们却贪恋这娑婆世界,认苦为乐,就如同厕所的虫,我们认为臭秽不堪,但虫却贪恋臭秽的地方,若把虫放在清水里,虫会死亡。
★ 毗尼日用熟的话就念,如不会,念阿弥陀佛也好。
★ 现在在动的地方,先把禅门日诵里的内容都搞懂了,以后在静处就用得上。出家则有正念,社会人则无,行住坐卧去领悟体会佛道,才不会空过光阴。去体会佛道,坏念头才不会跑出来。若无正念,口虽不说,心里却想。
★ 现在年轻人出家,还很危险,容易被外境所转。而半路出家(结过婚)的人,在社会上吃过苦,他们对这些外境较自在,不易被转。但如果年轻出家人肯修行,智慧开易有成就,而这些半路出家的,则还要比人家多修两百年(喻时间很长)。
★ 修行人是境遇愈坏愈好,出家和在家不一样,出了家是愈苦愈好,修行道路上是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样的,不是争对不对。以前有两个徒弟打坐,一个坐得很庄严,一个坐得东倒西歪,可是师父拿起鞭子打那个坐得庄严的徒弟。要是现在的人马上起憎恨心,生烦恼了,但那个徒弟很惭愧地请师父开示指导。修行不是争对不对,而是要有这种功夫,做对了人家说你不对,你也能接受。
★ 有相看得到,无相要我们有坚固心,是非装不会,不要被度走。
★ 不用多看书,只要多念佛,智慧一开,经藏自然在你心中。
★ 不讲究吃和穿,只要粗衣淡饭,能御寒、能填饱肚子即可。
★ 修行不能执著,执著即生烦恼。
★ 修道是要去贪、嗔、痴,达到身口意清净。
★ 受了别人的攻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幸并感谢人家。
★ 忍辱即智慧。
★ 承天寺是十方道场,外来的出家众,若能守规矩,皆能住下来。
★ 修行要没有我相,不要说自己以前(在家)是什么身份,出了家就没有身份学历高低之分,大家都一样,否则就不能下心修道。
★ 我们要舍身,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若太爱惜身体,即无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骗走。
★ 早上醒来先摸摸头,为什么要出家?为了脱生死、不受轮回而出家,故要提起道心。
★ 尽守自己的职事,若好吃懒做,不尽职,福报用完,业障一到,自然而然待不住。
★ 女众尽量避免和男众交谈。
★ 出家当弃舍爱别离苦,不要攀缘。
★ 受了戒就是要去行,不是做大法师,没有身份高低之分。
★ 乐意接受别人的指导、劝导,不可违抗不服,或分派系、勾心斗角。
★ 不要太惜身,生病时不要去理它,这是一种考验,理了它就被考倒。遇到病痛时,更应体会出人生无常,难免生老病死苦,更应加倍努力修行。
★ 在家有苦,出家亦有苦,在家所受的苦没有目的,而出家受的苦,是要了生死,不受轮回。
★ 出家饭是不容易吃的,若要吃得稳,当好好修行,否则将失去这饭碗。
★ 凡事不是光说或去分别的,而是自己开智慧体会出来的。
★ 我们修苦行,就是要消业障,故对于自己的言行,应多注意,免得带业障来,又随业障走。
★ 对佛法未臻了解即受戒,容易造成贡高我慢。
★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职事要做好,该说的就当说,不要做人情,免得落因果(失人不失因果)。
★ 起烦恼时,不要和这个说那个说,说来说去惹是非,最好多礼佛解烦恼。
★ 要听执事人的话。
★ 空余时间多礼佛、看经藏。
★ 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
★ 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
★ 以前罗状元知道自己职位高,不愁吃穿,容易堕落,富贵毕竟不能长久,故舍弃其职位而出家。他不愿让别人知道他的身分,任何打杂工作都做,有一天,他开悟了,知道以前洗盘子打破了多少,赶快赔常住。罗状元没有我相,所以开悟了。
★ 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我相,没有贪嗔痴,达到身口意清净。
★ 不要祈望施主送东西来,不要依靠施主,只要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龙八部皆会拥护我们。
★ 今天我们能在这衣住食具足的道场修行,更应加倍努力修行。
★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现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以前的人道心十分,现在的人道心才一分。
★ 以前在大陆丛林,出家不是那么容易,刚出家先在外做苦工,做到某一个阶段,再领职事。
★ 出家是要修行,不必到外面去读书,佛学院所讲的未必完全是佛学,而掺杂了一些社会学,接触久了,心无法脱离世俗。
★ 不要著相:我做了些什么?
★ 今日我们有这么好的修行道场,不要再去想外面哪个道场好,否则心无法安定,即无法修行。
★ 修行要扫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看到别人的缺点,不要起分别心,应先观察自己,人皆有佛性。
★ 我们是凡夫,男女众应分清楚,保持距离,以免障道。
★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已得到人身就应好好修行,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是人去做的,修得好往善道,修不好犯五戒堕恶道。
★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恶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
★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使生前家财万贯,死后也带不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要再为这些身外之物,浪费美好人生,趁早修行。
★ 有些人说:吃斋人说吃斋话,若所有人都出家,那这社会怎么办?假若人人都出家,我们皆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更好吗?
★ 我们只知道我们是父母生来的,可是在父母未生我们之前,我们本来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死了又将归向哪里?我们既闻佛法,知道有位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只要念他的名号,命终时即接引我们到西方。他有这个愿,我们也要有这个往生西方的愿,我们要深信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随时念佛,到临命终,我们有正念能念佛,阿弥陀佛即来接我们,但若还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针一草,就要再受轮回。
★ 以前大陆丛林只要有人犯错,知客师也不用多说,把你姓名写于布告栏上,你自己看了就得走路。现在知客师说你,你还会和他吵架,真是差得远。
★ 以前饭菜都很简单,煮罗汉菜,而今讲究吃,出家众比世俗人吃得好。
★ 以前在大陆丛林,到外参学,东西乱放,才不管是谁的,一律没收,若想找回来,须求知客师。
★ 做事情要用头脑去思考,不要人家说这样做,就一成不变地去做,要有判断能力,否则岂不就同一只傻狗,人家丢了一个石头,它不知丢的是什么就跟著去捡。
★ 要惜字纸,有字的纸,不要糟蹋,要拿去烧,这也是一种美德。
★ 拿笔的大博士,虽有学识,但不见得就有得吃,拿大笔(锄头)的只要拿得稳,一定不愁吃的。
★ 做事要有耐心,把环境擦洗干净,也同样要把自己的心洗涤清净,边做事边念佛,不要放逸,不让它(意识)跑走了,才能达到身口意清净。
★ 打妄想或烦恼时,要赶快停止,继续念佛,如妄想继续打,就不要去管它,还是要念佛,才不会退失道心。
★ 我们这假体难免有病苦,但这属小病,有妄想贪嗔痴才是大病,有妄想,我们还要继续轮回,生死就不能了,为了保持临终的正念,我们平常就要多服‘阿弥陀佛'的药,否则死将何去?
★ 身体就像房子一样会坏的,即使再怎么修补,还是有破绽,我们要将这假体放下,不要太爱惜它,毕竟它是幻化的,但我们要好好利用它修行。
★ 弘法利生,不是口头上说的,只要修持得好,自然人家看到你,就会起欢喜心、恭敬心的。
★ 像我们穿得不好(染色衣),肯舍身为常住工作,外面的人看到了,也会感觉这些出家人很下心,自然就想供养我们,无形中让他们种福田,度了他们,这也是弘法利生。
★ 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这样才会磨练出好的人才,若是一二个人、三四个人在一起,就没有磨练的机会了。
★ 修行是要在动中取静,不是静中取静,那功夫未到,最好动静皆无挂碍。
★ 勇猛精进地修行,到了食衣住都不需要了,再去闭山、闭关,这才有保障、有成就。
★ 两堂课诵要背熟,并解其意。
★ 三皈依好好地去体会,是否做到了?如‘皈依法……智慧如海',智慧怎能如海呢?即人家点一下就知道了,不是经书一箩筐,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形于外的经书,看到的了解,没看到的就不知道了。所以念佛念到某个程度,经藏自然在你心中,还是要老实念佛,才会开智慧。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就像将要枯干的池塘里的鱼,命已垂危,一天一天地过,不知死后何处去?常常警惕自己,不要有放逸的心,勇猛精进,才能往生西方。
★ 智慧胜过神通,智慧能辨别是非、了生死。
★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即对任何事无挂碍,免得临命终时念头一起,就要继续轮回了。
★ 出家人要事无所求、心无所住。
★ 不可两人单独讲悄悄话,讲来讲去就结党、分派系。
★ 男女众要分清楚,男众拿东西给女众,或女众拿给男众,绝对不能直接传递到手上,讲话时不能面对面,且要保持一段距离。
★ 出了家就要有正念,有佛的种子,不要身出了家,心和世俗人一样,爱情爱别离苦都来了,到后来也没办法修行,想结婚也不是,进不进退不退,出了家就要感到很庆幸,没有走错路,好好地修持,才能往生西方。
★ 执事人关心我们才骂我们,纠正我们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指导者,不要人家一骂,烦恼就来了。
★ 不要著色相讲究穿著,这样做也不是,那样也不是,舍不得弄脏,这就不能为常住工作,反而被它(衣服)度走了。
★ 出家的目的在了生死,不要再去追求香味触法了。
★ 不要以为出家几年了,要当法师,要闭关闭山,修不到那个程度,什么都还需要,怎么去闭关,到后来什么问题都出来了。
★ 大器晚成,自己有了一点功夫时,不要想出名,年轻出名,慕名的人一多,如自己定力不够,尤其人的情欲高,万一碰上孽缘,是很危险的。
★ 出家就是要舍身,人家怎么骂,怎么侮辱,都无所谓,去掉我相,才好修行。
★ 娑婆世界有众生即有菩萨的存在,若已无众生,菩萨也没有了。
★ 男女众要分清楚,即使活到一百岁亦如此,除非已开悟证果有定力,否则容易出毛病。
★ 修行谈何容易,要想当一个修行人,不是那么简单,现在我们只能说做苦工苦修而已,我们贪嗔痴慢疑未断,现在只是磨练我们的心志,等断了这些,那才入道。
★ 我像一块桥板,我先走了这段路,铺了这块桥板,让你们走,我不敢说我教你们,只是以我的出家过程经验,告诉你们,互相研究而已。
★ 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经在望。
★ 修行就是要吃亏,才会有进步。
★ 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人生就完了,赶快勇猛精进,莫放逸,多念佛是当务之急。
★ 受戒即忍辱,倘能忍辱,则不易犯戒。
★ 修行不说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忍受,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
★ 不要光看别人的过错,要常常看自己有无过失,有则改之,才不会与道相违。
★ 我们从无始以来,所造业障如山那么高,而今出家修行,就是要消我们的业障,若不好好修行,反而造业,说那个怎么祥,这个……,这座山就越堆越高,永远无法跳出生死圈。
★ 出家就是要对食衣住看淡些,不要去考究,一切随缘,也不要太执著,否则易生烦恼,人家煮什么,我就吃什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