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位一体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 周伟驰译
中译者序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奥古斯丁 (354—430)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在基督教思 想史上的地位,只有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可以相比。如果说阿 奎那的神学闪现的是理性的清澈和思辨的精微,那么奧古斯丁的神学体
现的就是存在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奥古斯丁早阿奎那约900年,是阿奎 那除亚里士多德外最为尊敬的理论权威。阿奎那的神学被天主教奉为正 统,但反对他的神学家,在他生前就不乏其人,而奧古斯丁神学的影响, 则从他在世时起,一直绵延不断,奉他为导师的人,除了宗教改革时期的 路德、加尔文、冉森外,在现当代西方神、哲学界亦缕缕不息。
奥古斯丁著作宏富,据他本人在《更正篇》中所记,共有93部。《更 正篇》之后他还写了《论圣徒的预定》和《保守的恩赐》 ,以及一部未完成 的反朱利安的著作。["再加上留存下来的约200封书信及约400篇布道(他 在讲道时,台面有记录员作记录),全集接近于《大列颠百科全书》前15卷 的厚度,译为中文相当于UOO万至1500万字,无疑是古典作家中著作最多
[1 ] Mary T. Clark, Augustine, N,Y. : Continuum , 1994, p. 120.
的人。所以有的学者说,谁要是说自己读完了奥古斯丁的全部著作,那
多半是在吹牛。而谁要敢说自己把握了奧古斯丁的完整的思想,那就更 是值得怀疑的了。当然,这样的说法本身也有些夸张,但奥古斯丁的思 想确实丰富、多面,如果不能较平衡地理解和领会,而只是抓住一点不
计其余,倒确实是容易走向"片面的深刻"的。
那么,他有没有几部著作是有"代表性"的,从而可以让我们较快 地对于他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呢?当然有。一般认为,他最重要的"神
学三部曲"是《忏悔录》(Confessiorws)、《论三位一体》(De Trinitate) 和《上帝之城》(DecivitateDei)0 fU《忏悔录》和《上帝之城》我们比较 熟悉,前者已有周士良先生的译本,^后者也有新出的王晓朝先生的译 本,[3]但《论三位一体》好像较少听人说起。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呢?
[1] 除此之外,《创世记字解》(teGenesiad/rtteram人《基督教教导》(Dedoctrina Christiana).《论自由意志》(Lte Jibero arbifn'o)都值得一看。若要做专门的研究,则尚 须关注他早期的哲学对话录、反摩尼教的著作、反多纳特派的著作(教会论)、反佩拉纠 派的著作(原罪论与恩典论)以及一系列书信和讲道。近年来对新发现的奥古斯丁的一 些书信和布道的研究较为热门。
[2]奧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朝译,香港:道风书社,2003。 中文研究资料方面,可以参考傅乐安,"奧古斯丁",载晒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赵敦华,"奥古斯丁主义",载〈僅督教哲 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哲学研究》, 1999年第2—3期,该文扼要叙述了奥古斯丁思想的主要方面,张荣:《神圣的呼唤—— 奧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周伟驰:《记忆与光
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张传有:《幸福就要珍
惜生命:奧古斯丁论宗教与人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涉及到奥古斯丁的 有-游冠辉:《欲爱与圣爱:基督教思想史上两种爱的关系类型研究》(北大2001年博士 论文)。关于奧古斯丁思想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近年已逐渐增多。
奥古斯丁评传及概论性质著作的中文翻译,已有:《奧古斯丁》,[英】W,蒙哥马利 著,于海、王晓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圣奧古斯丁》,〖法】弗朗 西斯'费里埃著,户思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圣奧斯定传》,[意〗巴彼尼 著,佚名译,石家庄:河北信德室,2000,《奧古斯丁》,[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 森著,周伟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在奧古斯丁著作翻译方面,除《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外,尚有:《奧古斯丁选 集》,汤清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独语录》(内含《论意志的自由选 择》),成官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论灵魂及其起源》(内含 《基督教教义》),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原罪论文选》, 周伟驰编译,香港:道风书社,将出。
大致可以这样说:《忏悔录》1"偏重于从个人生存体验的角度,来看 待人与上帝的关系:人是如何一步步地由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因
此需要坦白自己的罪;又是如何一步步地靠着上帝的恩典而得救,因此 应当赞美上帝。《上帝之城》偏重于从整个人类生存经验的角度,来看待 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地由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建
"地上之城",又是如何一步步地靠着上帝的恩典,而由其中的一部分 人构成"上帝之城","双城"又是如何地交织在一起的。在人类历史的 演进中,有着上帝的旨意,一部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神人关系史。与 《忏悔录》和《上帝之城》相比,《论三位一体》则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 本身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人的关系,因此它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 觉。三部著作中,《论三位一体》是理论水平最深的一部,学者们公认它
代表了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巅峰,也可以说是整个教父哲学的理论巅峰
o
按照我们今天的学科分类,《论三位一体》既可以说是神学的,也可以说
o
是哲学的、心理学的。它里面的许多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信仰一个位格神(personal God)的基督徒来说,他所崇拜的对 象是什么,这对他乃是最重要的问题。信仰对象的问题若不能解决,信 仰就成为不可能。基督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出的,犹太人的信仰对象是 很明确的:耶和华。但对基督徒来说,由于在耶和华之外尚有耶稣基 以及圣灵,那么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耶稣和耶和华的关系应当如 何处理,从一开始就成了头等大事。耶穌一旦被视为基督和救主,并进 而被视为上帝,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说耶和华是上帝,耶稣是上帝, 圣灵也是上帝,那岂不是有三个上帝吗?为什么你还要说,只有一个上 帝呢?这岂不是说3等于1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出了不少的办 法,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办法就是取消耶稣的神性,认为耶稣只是人,并 不是神,因此取消了这个问题。阿里乌派就是这么想的。还有人说,
^,"^11〗Confesstiones—词既有"悔罪",又有"赞美"的意思。近来—匙学者开始注意 到《忏悔录》里面暗含着三一论结构。 一罕百井阳汪葸
帝只有一个,但他分别现身为三个不同的形象,即圣父、圣子(基督)、 圣灵,究其根本,只有一个上帝。撒伯里乌派就是这么想的。还有的神 学家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是圣父所生出来的圣子,因此他在神性上是 与圣父完全平等的,阿塔拿修和迦帕多奇亚三教父就是这么想的。早期 教会的神学家们为此绞尽脑汁,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在罗马皇帝的干
预下,于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和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上确认,耶 稣基督是上帝,与耶和华同"质"(ousia,存在,是),圣灵亦如此。三 者从神性上说是完全平等的。在神学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三位一体" 这样的词(mia ousia, treis hypostaseis,"—个存在,三个位格"),那么, 如何解释这三个"位格"是一个上帝而不是三个上帝呢?如何解释这里的 "三"和"一"的关系呢?
现代一些神学家和教会史家认为,在三位一体的解释上,发展出了 两种模型,一种是东方教父(以阿塔拿修和迦帕多竒亚三教父为代表), 他们是先强调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是彼此不同的,再强调他们 在行为、存在(ousia)上的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由三而一";一种是奧 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是先强调上帝的"一",再述及三个位格的不同, 可以说是"由一而三"。但前者容易导致三神论(tritheism),后者则容易 导致独一神论(monotheism)。但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这种现代以来的对 奥古斯丁三一论的理解提出了异议。那么实际上奥古斯丁是怎么想的呢? 他的三一论到底是怎样的呢?
从386年皈依箅起,奥古斯丁一生最关心的两个主题,就是上帝和 人的灵魂。U1由于基督教的上帝是三位一体,因此,如何理解三位一体 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据学者Solignac和DuRoy的研究,《独白篇》开 篇的那个长长的祷告,业巳包含了一个三一结构。《独白篇》1: 1: 2— 6的祷告里,那个祷告中所面对的"你",首先是"宇宙的创造者"(1:
[1】《独白篇》1: 1: 7。中译参见成官泯译《独语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7, p.9。
2: 2),指圣父,其次是"真理"(1: 2: 3),指圣子;再次是使我们战 胜仇敌的,指圣灵(1: 1: 3后半),接下来是三位一体整体(1: 1: 4, "惟一的上帝"),最后又回到了圣父(1: 1: 5—6)。因此这里已有了一
个三一结构。[11
另一个学者巴恩斯(Barnes)把奥古斯丁的三一论发展分为三个阶 段:(1)早期,例如389年写的书信11,《83个不同的问题》中的第69个 问题,以及《论三位一体》第1 一5卷,^ (2)中期,主要包括《论三位一 体》第6—15卷,以及多篇布道和经文阐述;(3〉晚期,包括关于约翰福
音的讲道的第20篇,反对阿里乌派的布道,以及反对马克西明(Maxi-minius)的著作和《与初信者谈信仰》。w
《论三位一体》开始写于399年或400年,但直到420年左右才完 成。f4f奥古斯丁在写作时是作为一个整体构思的,[53但为什么不紧不慢 地拖了这么长才写完昵?信件174 (致迦太基主教Aurelius)告诉我们, 约在416年他发现有人未经他允许就私自将已写成的部分(从第1卷到 第12卷中间部分)"发行",弄得他很是"恼怒"。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全部15卷,后面的两三卷虽然在主题上仍与前面一致,但在论证及
[1 ] Basil Studer, The Grace of Christ and the Grace of God in Augustine of Hippo, The Liturgical Press, Collegeville, Minnesota, 1997, p.89。但另一学者Verhees指出这个三一 结构并不明显。见同书p.202,注99。《独白篇》中译可^成官泯译《独语录》,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1997, pp.4—9。
[2】Michel Rene Barnes , "Rereading Augustine' s Theology of the Trinity" , m: The Trinity, ed'S.T.Davis, D. Kendall, G. O' Collins, Oxfored Univ. Press, 1999 巴S斯未 加上393年的《信仰与象征》(teiJdeetS>mb0i0),算疏漏。 '
[3] Barnes, "Rereading Augustine1 s theology of the Trinityw,同上,p-146。
[4]学者们在各卷的具体的写作时间上仍没有统一的看法。A. M, la Boiiiardiere认 为,第12卷后半部分及13、 14卷写于418^19年,第15卷则写于420~426年。见John Bouman, Augustinus: Lebensweg und Theologie, Bninnen Verlag Giessen/Basel 1987 p.170脚注之152。 , ,
[5]但TeSelle认为一开始这部著作并没有统一的主题。他说,只是到了413年奧古斯 :T接触到东方教父的关于三一内部的关系问题的一些著作后'他才开始系统地写这部著 作,尤其是第5—7卷关于"关系"的^卷,因为他在413年前后才读到此前教父们的一些 +B^S^,如01"egOI>Nazianzen的第三演讲中关于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被父所生的问题 (《论三位一体》 15: 38,此为奥古斯丁该讨论的惟一来源),更重要的是,Gregory Nazianzen提出用"关系"范畴来回答尤诺米派的形上挑战("一切在神均指实体,麵父
强调的重点上已多少有些不一样了。埃德蒙,希尔(Edmund Hill)认 为,这部著作箅不上论战性著作,写作时并没有紧迫的论战压力,不 是为了反驳某人,也不是为了应付某个特定的环境,而更多地是为了 满足自己对上帝的追寻。["但实际上如上面的材料所显示的,这部著 作虽不像《上帝之城》那样是为了在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指责面前为基 督教辩护,亦不像反佩拉纠派那样直接卷人论战,因而缺乏那种整体 的、明确的论战意识,却也不乏反对阿里乌派等异端的错误看法的意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部著作虽有论战意识但论战性不是很强, 因此与那些论战性著作相比,它更多地带有奧古斯丁个人的旨趣。作 者只是在自身探求三一奥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反驳关于这奥秘的 -些异端观点而已。
对这部著作的结构,出现了不同的看法,都有所据。除了奥古斯丁 本人的一些说法外,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七分法"。下面依次 介绍。
奥古斯丁本人在《论三位一体》第15卷开头,扼要总结了前14卷的内 容。他将前面4卷归在一起,谈的是三位格的同等问题,还将第12— M卷 归在一起,谈的是"智慧"与"知识"的问题。但对其余的几卷他都是平
生,子受生,二者实体不同")。而在此之前奥古斯丁只是零散地在一些布道中谈到过别
关I题如《约翰福音》及书信中所说的"爱"等。在写作的先后顺序上,TeSelie认 为第8卷反而是在第5—7卷之前写的。再具体点说,从经文引用及对希腊教父的引用等
变化看来,第1卷几乎完全重写过,大约是在418~420年之间。见Eugene TeSelle, Augustine the Theologian, London-. Rums & Oates, 1970, pp. 223—224 236―237 294— 2%。另外,第2卷前言也是418—^20年之间写的,因为那里面所弓、|的《约翰;^音》5.
^一即^就是对父的"看"和"听"),也见于奧古斯丁同一时期的布道中(》r布道
!^^?1、^)。这种将圣子等同于对圣父的"看"的说法,除《约翰福音》外,亦有其新
2,S^?2,l柏罗丁就在其《九章集》、7说,太一如何生出灵魂^ 3SS
转向它自己并看它自己才产生的。这种"看"就是灵魂(Nous;)。
b^^ti1 、卷卯i写于415~^17年之间,这是因为它们里面将人的有限心灵之构成性的
兀善与上帝七、灵的单纯性作对比的部分,正好对应于写于417年的《上帝之城》第11卷 见TeSelle,同上,pp,298—299。 。 [1】EdmondHill,"导论",in, The Trinity, N.Y.: New City Press, 1991, p. 20。 亨利马罗(Henry Marrou)在其Saint Augustine and His Influence through the Ages (N Y -。 Haper&Brothers' 1957)第48页也说,这部著作是出于"自发的内在冲动"而写的'''
铺直釵,并没有加以明确的分类。[u而在第15卷,作者反思了心灵三一类 比的不足,指出"心灵对上帝的记忆一理解一爱"比"心灵对自己的记 忆一理解一爱"更堪称上帝的形象,因此寻找上帝形象的过程也是一个 成圣的过程。作者还在该卷中讨论了圣灵之"发"为何异于圣子之"生" 的问题。最后作者以祷告结束本书。
"二分法"认为,该著前7卷为"经文分析",作者对涉及"三位一体" 教义的经文,尤其是其中的疑难之处,作出详尽的解释和分析,后8卷为 "神人类比",作者遵循"信仰寻求理解"的理路,在坚持三位一体信仰 的前提下,通过在受造界尤其是人的心智的层面找出一些"三而一,一而 三"的例子,对自己的三一信仰尽力作出合理的解释。[2}
"三分法",则是将前7卷分为两部分:前4卷谈释经问题,接下来的 3卷谈语言问题,后面的8卷则是用人身上的"形象"来理解三一。比如,
威廉斯(Rowan Williams)就将其分为1—, 5—7, 8—15三个部分,[3】马 修斯(Gareth B.Matthews)同样如此。[4】"三分法"对后8卷的处理办法, 是认为它们基本是平铺直叙,其中没有什么内在的结构。但奥古斯丁在 《论三位-体》第15卷是将12 —14卷连在一起谈的,显然他认为它们是连 贯的。
"七分法"是埃德蒙'希尔提出来的。他对《论三位一体》结构的划 分,与传统的有所不同,但又吸收了奥古斯丁本人的一些看法(如7—14 卷)。他认为,传统的"前七后八"的二分法,虽然符合奥古斯丁在第1卷
[1】参阅本书第15卷开头。因此希尔将第12—14卷归为一类是有其文本依据的。 [2】这种分法奧古斯丁本人在第1卷有所表示(如1: 4)。现代学者们也习惯地°认为, 前7卷是神学著作,后8卷是哲学著作。因此,神学界和哲学界就"各取所需",m译时常 常不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而是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分开来译。比如,1962年香港基督教 文艺出版社的《论三位一体》就只译了前7卷,取其神学部分(译者为汤清,这个版本应该 是根据英^:的《尼西亚和后尼西亚教父集》中的奥古斯丁著作选译过来的),2002年剑桥 版的《论三位一体》,则只译了后面的8卷,取其哲学部分。这亦反映了现代人的"偏见"。 [3]见Rowan Williams为Augustine through the Ages撰写的De Trinitate词条,pp.845—
8510
[4】马修斯的观点,参其"导论",ix,载Augustine, On the Trinity: Books 8-15, trs" Stephen McKenna,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里面说的他要先用《圣经》的权威建立起信仰,然后用理性来对此信仰加
以论证,却会产生几个问题:(1) 15卷中间的第8卷到底应划归前面还 是后面?希尔认为,第8卷是前7卷和后7卷的拱顶石,反映了奥古斯丁的 整体意旨,因此不能单归入前7卷或后7卷;(2)如果说前面几卷关于上 帝三一的说法都是从《圣经》来的,那后面几卷关于人里面的三一形象的 说法,不也是从《圣经》来的吗? (3)这种"先信仰后理解"的看法,是 源于中世纪对奥古斯丁"信仰与理性"观的误解,仿佛奥古斯丁先提出 三一奥秘,然后用理性来加以"证明"似的。而事实上奥古斯丁并没有 这么"朴素"。["那种经院哲学式的将"启示"(神学)和"理性"(科 学)当作两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推论程序的做法,在奥 古斯丁这里是不存在的。在经院哲学那里,世俗的科学(如物理、数学、 形而上学)以感性经验材料、公理为出发点,而神学以启示为出发点, 但它们都是自律的学科,从而启示归启示,世俗学科归世俗学科,信仰 归信仰,理性归理性,二者分治——奥古斯丁却没有这么区分。在奥古 斯丁那里,只有一个真理领域,不管称它真正的神学或真正的哲学,都 只有个领域,而达到真理的惟一途径就是先从信仰出发,"你若不信, 便不能理解"(以赛亚书7: 9),理性则是对信仰的进一步解释,因此信 仰和理性是同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步骤,而不是两个平
行的领域。在《基督教教导》里,奥古斯丁甚至不认为世俗学科有什么自 律性,其惟一作用就是为学习《圣经》服务。所以在《论三位一体》里面, 他也没有前一半用纯信仰后一半用纯理性,而是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信 仰出发点(initiumfidei),总是在寻求上帝,总是在试图理解他所相信的。 他总是在接受信仰的前提下而非在别的前提下达到对奥秘的理解。他也 并不认为他能在离开信仰的前提下纯理性地"证明"奧秘。他只是在对 信仰作一个理性的解释(reddere rationem),以说明它并不与理性相悖, 而不是在作一个"纯理性的论证"。因此对奥古斯丁在第1卷里所说的先
[1]希尔,"导论",in; The Trinity, N,Y: New City Press , 1991, p.22
信仰后理解的说法,最好将它看成是一种方法原则,而不是整部著作的 内容分类。["
希尔认为,《论三位一体》的整体结构是下面的一个V形:[21 1 经文的 15
2—4上帝经世史 释经/历史 人的形象史12_14
5—7语言逻辑的 理性反思 心理学的9一 11
8
转人内在之人; 神人间的联系。
希尔认为,在第1卷,奥古斯丁从《圣经》经文出发,提出三一奥秘的 难解之处,然后在第2—4卷检索《圣经》,从三位一体对人类的创造、 救赎的工作来看三一内部的关系,即从今天所谓的"经世三一"来达 到"内在三一",从上帝在和人的关系中所启示的特征和行为,来理解 上帝内部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在救赎史上,圣子和圣灵被"差遣" 到世间来,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在三位一体上帝内部永恒的"生" 与"发"的关系:圣子永恒地由圣父所"生",圣灵永恒地由圣父所 "发"。经世三一的完满时刻是圣子"言成肉身",成就了上帝对人的最 充分的启示。由经世三一而得知,永恒三一之内部关系及其对受造界 的救赎大计。
到了第5—7卷,奥古斯丁不像前面那样倚重《圣经》经文,转而用理
[1】希尔,"导论",同前,pp,22一23。
[2】希尔,"导论",同前,p.27。本图略有改编,去掉了原图形中的箭号
D
性的语言对神圣三一进行语言学和逻辑学的思考。奥古斯丁用亚里士多
德的"关系"范畴来言说上帝,来思考三一上帝内部的永恒的"生"和 "发"的关系,用他们来确定"父"、"子"、"灵"的名称的准确性。但他 最后发现,这些名称虽可用来称谓位格,却仍无法准确地表达神圣三一 之"一而三,三而一"的意思,因为凡是名称,都难以摆脱"种"和"属" 的概念。因此应当找到一个适当的类比,来理解神圣三一之"一而三,三 而一"的奥妙。
在第8卷,奧古斯丁意识到,他在前面7卷所谈的都只是表层的东西, 而他应该深人地理解这表层之后的内涵。由此他转入"内在之人",看看 能不能在"内在之人"那里找到理解上帝三一的钥匙。他找到了一个连接 点-那就是《圣经》中所说的人是神的"形象",因此从人身上的"形象" 入手,就可以得知三一上帝的真谛。人追寻真理,爱真理,而人的认知 是要按照真理进行的,人的追寻(爱)也是要按照好(善)来进行的,而 至真至善都是上帝,因此人的认知和欲求都是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之下进 行的,我们是在上帝照耀之下进行认知,进行价值判断活动的。上帝是 我们的本质(指心灵,mens)的模型,我们是按照这模型来生存的。这就 是说上帝的"形象"印在我们心灵之中。由是神的奥秘与人的奥秘构成一 解释循环,但由于人的奥秘(心灵)是我们可直接认知的,因此,我们可 藉由认识自我来认识上帝,藉由爱自我来爱上帝。在第8卷的结尾,奥古 斯丁提出了第一个三一类比:在我们的追求好(善)的活动中,存在着 "爱者一被爱者一爱"这么一个"三位一体"。
第9一 11卷从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在人身上寻找三一上帝的"痕迹"
和"形象",最后作者确认的真正的"形象"是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一理 解一爱"。记忆、理解、爱都只是心灵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中世纪神学 家伦巴德所误解成的"职能"(faculties) 0 "职能"就把三一形象凝固了, 当成了一个静止的结构,而实际上记忆、理解、爱作为心灵的"活动",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活生生的过程,是有其灵性的"成圣"目的在里 面的。心灵对外物的"记忆一理解一爱"并未被奧古斯丁当作"形象",
而只有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一理解一爱"才被奥古斯丁当作"真正的形 象",是因为在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一理解一爱"里,记忆、理解、爱 与心灵本身都是平等的、共存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在这里才有人
之异于动物的"内在自我"(inner self/inner man)0
这种动态的心灵活动在第12 —14卷里得到充分表现,这部分可名之为 "复形记",正好与前面第2—4卷的"救赎史"相对应。人的心灵活动有 两个层面,一个是高级层面,是"智慧",是沉思上帝并爱上帝,一个是 低级层面,是"知识",是应用世物以谋生。真正的三一形象应该在对上 帝的沉思与爱里去寻找,在"智慧"里去寻找,而人若迷失于"知识"之 中,迷失于外物的诱惑之中,则会失去自己本真的形象,"梏亡其心"。 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经由基督化身成人,人才能凭着对基督的信仰,
"求其放心",恢复形象。奥古斯丁通过考察始祖亚当夏娃的堕落经过, 来考察每一个人的"得形一毁形一复形"。这部分的高潮,是认为前面第
10卷的"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一理解一爱"这一"形象",其上尚有"心 灵对上帝的记忆一理解一爱"这一更为本真的"超级形象"。
最后,在第15卷,奥古斯丁承认所有这些类比,都不能真正地达到 对上帝本体的认识,而只能是模糊的、比喻性质的,因此其寻求只能是 失败的。对于神圣三位一体,人们只能凭着《圣经》中所说的来信仰,带 着虔诚之心,承认上帝的奥秘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测度,在感恩中荣耀上
对平等的证据。 一 一
JPfiUff^兼一体类比
上帝既是"一*又是"三",这让人们难以理解,因此奧古斯丁用了 不少的受造物作"类比"来说明上帝"三"而"一"的特征。除了《论三 位一体》之外,如上面所说,他还在一系列的反阿里乌派的著作中提出
一些类比,有些是从以往教父那里继承来的,而由人的心灵活动所作的 类比,则多可算作他的独创。较低的类比他称为"踪迹"(或痕迹),高 级的类比他才称为"形象"(只包括心灵之自我记忆一理解一爱及其对上 帝之记忆一理解一爱)。
法国学者波塔利(Eugene Portalie)在其名作《圣奥古斯丁思想导论》
里,对奥古斯丁的三一类比作了一个总结,图示如下- m
三一痕迹与形象
圣父 圣子 圣灵 出处
A上帝自身之中
至上之是(esse) 最高智慧 最大之善 《上帝之城》1128
真正的永恒 永恒真理 永恒真实的爱 同上
永恒 真理 意志 《论三位一体》 1: 2
永恒 真理 幸福 同上
永恒 形式 使用 《论三位一体》 6: 11
父 形象 恩赐 同上
万物的起源 美 偷悦 《论三位一体》 6: 12
B一般受造物之沖
统一 形式 秩序 《论三位一体》 6: 12
生存 1 知识 对二者的爱 《上帝之城》 11: 27
[1] Eugene Portalie, A Guide to the Thought of Saint Augustine, Chicago : Henry Reg-neryCompany, 1960, pp.134—1350此处图表外形稍有调整但内容不变。
是(esse) 认知 意欲 《忏悔录》13: 11, 12
是 拥有形式 遵从律则 《上帝之城》 11: 28
万物的起源 区分 和谐 《83个不同的问 题》之18
存在之原因 存在之种类的原 因 存在之善的原因 同上
本性 教育 实践 《上帝之城》 11; 25
物理 :1————--——■—■■■ 逻辑 伦理 同上
c人的感觉之中
被看的物体 外视觉 心之注意力 《论三位一体》 11 : 2
记忆 内视觉 意志(意愿) 《论三位一体》 11: 6
D人的心灵之中
是 理解 生命 《论三位一体》 6: 11
心灵 知识 发 《论二位一体》 9: 3
记忆 理解 音士 思,tii、 《论三位一体》 10: 17
能力 学习 使用 同上
对上帝的记忆 对上帝的理解 对上帝的爱 《论三位一体》 14: 15, 14: 4
波塔利在这里共列举了22项三一类比,相当精要地总结了奧古斯丁的 "形象"说。如果我们"纵观"此图,那么可以看出,与"圣父"对应的
类比项一般跟"是"(esse, to be,存在)相关,跟万物的起源有关,这 与圣父作为创世主是离不开的,主"是";与"圣子"对应的一般跟"知 识"、"理解"、"逻各斯"相关,主"知";与"圣灵"对应的一般跟"意 志"、"爱"有关,主"爱"。
但应当指出的是,这个图表列入的类比无论是单从《论三位一体》 来看,还是从奥古斯丁涉及三一的其他著作来看,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 度上都是不够的。除了表中所载明的出处,奥古斯丁尚在别处提出过三 一类比,如书信11等;除了静态的类比,尚有动态的类比,除了三一类
比,尚有"言成肉身"的类比,如子由父"生",动态地对应于内言由记 忆而"生、以及在存在方式上的类比,即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时间" 中有着作为上帝存在方式的"永恒"的形象;在"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一 理解一爱"这一个"真正的形象"上,波塔利也没有指出其实它可以分为 一"潜"一"显"两个类比,"潜"意识层面上的心灵"总是"不间断地 记忆、理解、爱自己,"显"意识层面上的心灵在明确地进行自我反思时 记忆、理解并爱自己(但并不"总是"如此)。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 不应当孤立地看待奥古斯丁的这些三一类比,而应将之放到其整个神哲 学系统中去审査,从而才能对其位置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波塔利 还认为,奥古斯丁的这些类比有些偶然,是兴之所致的产物,但实际上, 奧占斯丁显然从389年甚至早至386年起就一直在深入地思考三一的理解 问题,他所寻找的这些类比是长期思索的结晶,虽然有不少"变项",但 里面的"常项"也是明显的,有着明确的神学旨趣和含义。^
[1】周伟驰,"复形记:奧古斯丁的形象观",《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4年秋季
卷。作者在该文中批评并修正了一些学者关于奥古斯丁形象观的观点,如波塔利和克拉 克的看法。
[2】周伟驰,"'正是者,的 <思,与'爱,",《现代哲学》(广州),2004年第3 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奥古斯丁诸多三一类比中透露出来的稳固的神学思想 即与圣父对应的所有类比项都相当于"存在者"(being,"正是者",其在奧古斯丁神哲 ^中有很强的"正在存在着"的"永恒"的含义)t与圣子相对应的所有类比项都与理
t、 智慧、认知、理论有关,正代表人之为人、使人异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即人
是一个时时刻刻在"思"的动物t与圣灵相应的所有类比项则与意志、注意力喜悦
上面说过,三一类比实际上还包含了"言成肉身"的类比。在《论三 位体》第1卷,奥古斯丁隐含了对次位论(将圣子视为低圣父一等,甚 至视为受造物)的批驳,指出圣子与圣父平等,因此上帝乃是三位一体 而不是只有圣父一位。但是对这个三一上帝,信徒将在何时看到?如何
看到?奥古斯丁找到的关键经文是《马太福音》5: 8:"清心的人有福 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再加上另外两段关键经文,即《哥林多前书》 15: 24—28:"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 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神。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 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神叫万 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明显那叫万物服他的,不在其 内了、以及《腓立比书》2: 5—7;"你们当以基督耶穌的心为心。他本 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 成为人的样式"。^但人要享受"荣福直观"(见到三位一体),那只是末 时的事,而在今生,他们只能凭着信仰基督去模糊地看到一些。正是基 督耶稣这一个神人之间的中介,使他们得以对三一上帝有所了解。
在奥古斯丁看来,圣子之被称为"圣言"(Logos),就意味着"说" 出来,而"说"话总有"说"的对象,那就是圣子"言成了肉身",以具体
的、"奴仆的形象"进人历史,进入时间之中,显现在以人为代表的受造 物面前,引导他们回归天国。奥古斯丁对这个"言"作了发挥,在这部著 作中,他也为"言"找到了类比项,那就是在人的心灵里面,也有"言" 之被"说出",进入具体的存在(成为物质的响声)。在三位一体类比中, 圣子是"理解"(意向性的思想),同时也是"言"(内在之言),就三位 一体内部关系而言,"言"生自"记忆"(父)但又异于"记忆",是"记 忆"的一种明晰化的状态。就三位一体与外部(受造界)的关系而言,明
爱的趋向有关,而最终的爱的对象(终极关切)则决定了人的"存在"的品质是爱j 帝还是爱世俗之物,使一切理智存在者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 ,
[1] Michel Rene Barnes, "The Visible Christ and the Invisible Trinity* Mt, 5, 8 in Au gustine, s Trinitarian theology of 400w , in: Modern Theologyf VoU9f No.3, JuJy 2003
晰化了的"言"更被圣父"说出",正如人的心灵中的"内在之言"(明晰 化了的思想)之被"说出",通过声音的震动和传播,抵达他人的耳中, 使他人明白到我的意思。虽然人的"内言"之被"说出"与上帝的"圣言" 之被说出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无疑可以用前者来类比后者,因此,前者
亦可算后者的一种"形象"(15: 20)。
由于"言成肉身"在三位一体的上帝和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 大音稀声的上帝得以被听见,大象无形的上帝得以被看见,不至成为一
个空洞的概念,因此,这个类比自有其重要性。从人对上帝的了解来说, 必得借助于基督耶穌这个中介,才能得窥三位一体的奥秘。倘若没有基 督之化身成人显现在人面前,三位一体也就无从捉摸,成为空谈。因此, 了解言成肉身就成为进入三位一体的不二法门和惟一道路。在这个意义 上,奥古斯丁说基督既是"道路",又是道路最终要抵达的"家乡",[1】信 基督的人,是从作为人的基督抵达作为上帝的基督。
在13: 24,奥古斯丁从基督中心论的角度谈到了"在基督里"的 "智""识"的统一:
这样,我们的知识(scientia)就是基督,我们的智慧(sapientia)也 是基督。正是他将关于尘世之物的信仰置于我们眼前,正是他将关于永 恒之事的真理置于我们心中。我们藉着他而走向他(peripsumpergimus adipsum),藉着知识走向智慧,而又不曾偏离了这同一位基督。
在这里,基督论是放在三一论的背景中谈论的。基督作为神人二性 统一的位格,他既能"显现真理"(作为父的形象),又能派出圣灵,将 "信仰"植人人心。如此基督就既启示了三位一体,又将人带人三一生命 及工作(亦见】4: 24)。
[1】《上帝之城》11: 22。关于作为中保的基督的较详细的讨论,可以参看Basil Studer, The Grace of Christ and the Grace of God in Augustine of Hippo,同前,p.45。
要达到作为人的至福的荣福直观,就得从信仰基督出发,一直修炼, 直至将来得见三位一体。这个过程,在今生就是"成圣"的过程。而这个 "成圣"的过程,从三一神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上帝预定一些人,使之在
听闻基督事迹时被圣灵感动,而被上帝"圣化"的过程。因此,表面上看 上去是人凭着自已的努力在"成圣",实际上却是圣灵在使人"圣化",是 圣灵使人获得一种能力,达到真实的自由。
重要主题、影响及本译后记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几乎涉及基督教神学和人学的所有重要主
题。在"上帝"方面,涉及上帝与Being的关系(5—7),上帝的属性(正 义、爱、智慧,等等),上帝存在的方式一永恒,三个神圣位格内部的关 系,对外的行动,创造论,基督论,圣灵论,等等;在"心灵"方面,涉 及心灵的自我同一性或确定性(senosse,详见第10卷及第14卷),信仰与 理性,智慧与知识,使用与享受(如9: 13),爱神与爱人的关系,德福一 致(13: 6 —12),等等。
关心哲学问题的读者,可以在《论三位一体》第10卷和第14卷找到古 代作家中关于"自我"确定性的第一次最详尽的论述,奥古斯丁不仅触及 到了后来笛卡尔等人的"我思故我在"的"自我认识"(secogitare),还触 及到了当今现象学所关注的"自身意识"(senosse)。他说,我们在想着 别物时,并没有想着自己,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记得自己,这就好 比一个音乐家现在正思考几何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说,他的音乐知识就
没有了。实际上,他的音乐知识此时还是在他的记忆里的(14: 9)。"当 心灵想到自己,它的视野就被拉回到自身上来了,不是通过一段空间的 间隔,而是经由一种非物体的回转。但若它不在想着自己,它便不在自 己视野之内,其凝望也不引发自自身,但它仍因多少是它自身的记忆而 知道自己"8)。正是由于有这种关于自身的"记忆,,(memoria)或
论"^位一体
"自知"(notitiasui或senosse),心灵才可以将自己"对象化",从而产生 意向性的"自我认识"(secogitare)。
如果综合考察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所提出的心灵对自己的
"记忆一理解一爱"这个三一形象,和他在《杆悔录》第10卷关于"记 忆"和第11卷关于"时间意识"的论述,以及他在〈0:帝之城》等处的相 关讨论,就会发现,在奥古斯丁的三一形象说里,存在着对于人的认识 活动的一个深层的洞察: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有时间性的,与"现在"
"正""在"进行的"理解"活动(注意、思考、意向之认知)不同但是相 关联的,是对刚刚"过去"了的认识对象的"记忆",和对于行将到来但 尚未存在的对象的"预期"(约等值于"爱",均趋向于对象)。比如,我 在听一首曲子时,当下我所听到的只是一个接近于无长度的声音,如果 它不是与我在上一刻听到的声音连接起来,并且与我对它的将来的声音 的"预感"结合起来,我是根本听不到一段绵延有致的曲子的。由于奥古 斯丁的认识论并非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与其"神学人类学"(这当然是 今人的划分!)连在一起的,他所谓的"理解"又与"内言"(inner word) 等值,亦是心灵之"光"(得到"光照"),这样,就相当于说,在人的任 何一个意向性的认识活动当中,只要它是真实的(真理),就都是"内在 的教师"基督教导的结果,是"真光"基督照耀的结果,亦是"圣言"启 发人心的结果。同时,由于在奥古斯丁庞大的三一类比中(当然,类比并 非"等同",圣父相当于"过去"的"记忆",圣子相当于"当下"的"理 解",圣灵相当于"将来"的"爱"(预期),则我们可以说,圣父在创世 时埋下了人对于上帝的先天的记忆,而圣灵则令人有趋向于上帝并爱上 帝的本能,圣言基督的光照,则使人时时刻刻在"现在"得到光芒,得睹 真理。由于上帝存在的方式是"永恒",无过去、现在、将来之分而只有 "永远的现在",故而在上帝那里实无记忆、理解、预期(爱)之分,但 在人这里,由于其存在的方式是"时间",故而其存在的内容"思"总是 分过去、现在、将来三态,在这三态中进行,而在其"现在"当中,因为 "理解"总要以"记忆"和"预期"作为其必要条件和背景,所以"现在"
中就已包含了"过去"和"将来",从而在其"时间"中亦含有"永恒"的
形象"。领悟到这一点,人就可以对三一上帝有一种理性的认识。W
同时,正如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14卷和第15卷指出的,心灵
对它自己的记忆、理解、爱,若不是以心灵对上帝的记忆、理解、爱作 为前提,则它就箅不上有智慧。他说:"心灵的这个三位一体并不是因为 心灵记得、理解并爱它自己才真是上帝的形象,而是因为它也能够记忆、 理解并爱那创造了它的上帝。它若这么做,就变得智慧了。若它不这么 做,即便它记忆、理解并爱它自己,它也是愚蠢的。那么就让它记得照
着自己的形象造了它的上帝并理解他、爱他吧! 一言以蔽之,让它崇拜
那非受造的上帝吧,他造它时给了它能力认识他并分享他"(14: 15)。 为什么说,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理解、爱,要以它对上帝的记忆、理 解、爱为前提?这是因为,从认识论上说,在奥古斯丁那里,心灵只有 通过基督的"光照",才能认识到"心灵"这个"相",才能认识它自己。 正是上帝把人的"内在视觉"照亮,同时照亮"心灵"这个"相",使二者 (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相匹配,从而等于将"心灵"这个"相""送"到了 心灵自身眼前,使它领悟到自身。从价值论上说,心灵只有明白了它在 整个受造界中的地位,才能正当地爱自己,才不会"过"与"不及",既 不把自己当上帝,也不把自己当普通受造物(10: 7)。
一些学者在考察笛卡尔或近代的"我思"的起源时,一般都归溯到奧 古斯丁,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来自于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 体》(尤其第10、 14卷)和《上帝之城》等处所提出的类似思想。ui但其
^mnus^i^^^古斯丁神哲学研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r kSzssfi^神;烹学,^^占有极其关键的地位,而三一论本身又和基督 论、恩典论等等缠绕在一起,^分复杂,因此需要另外做专门的研究。
J^Guitt°^* ^ Modernity of St Augustine^ Geofficy Chapman 9 London, 1959
ff^^f^ ^我^f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第8章专论奧古斯丁,南京:译林出。 ^社,2001 。 Stephen Philip Menn, Descartes and Augustine, Cambridge ' New York -
^^^^1^1^^:^6^^9^:^,,:《自识与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f著t!系统地考察了西方认识论上为确立意识同—性而作的努力,f曰由于是通论^ 中关于奧古斯丁的部分篇幅尚不是很多。L,Hdseher, !^^^^^^由^^通^^^
实从奥古斯丁到笛卡尔,这中间还有丰富的故事,W笛卡尔所做的转换对 于奥古斯丁是很"致命"的,二人根本是南辕北辙。对于奥古斯丁来说, 心灵对上帝的记忆、理解和爱是比心灵对它自己的记忆、理解和爱更根 本、更有价值的,甚至在认识论上也是优先的(如光照说所揭示的),但
到了笛卡尔那里,他所做的,恰好是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14卷所 警惕、担心和反对的,即把心灵理解自己当作第一位的,而把理解上帝
当作第二位的!与此同时,笛卡尔只是突出了"思"(相当于奥古斯丁的
"理解"),而忘记了"记忆"和"爱",从而造成r现代哲学对"记忆" (包括"自身意识"、上帝记忆)和"爱"(宗教伦理)的长期遗忘!此 外,相对于奥古斯丁的庞大的神哲学体系,由于笛卡尔只是强调了"思" (意向性的认识,虽然他也像奧古斯丁那样,模糊地谈到了自身意识), 而未注意到"思"之"现在"是与"记忆"之"过去"、"爱"(预期)之 "将来"连在一起的,即未注意到"思"是人这个"有死者"在"时间" (过去一现在一将来三态)中的有限的存在内容,而导致了 "时间"在近 代主体哲学中的缺场,从而"在思"的人仿佛成了没有"过去"和"将
来",而只有"永远的现在"的上帝!这样"在思"的人就逐渐"忘掉"了 他所受的时空的限制,而以为可以取代"永恒"的"上帝"了:这样,他 还能"正当地"爱自己、邻人、自然和上帝吗?
学习古典哲学的一个魅力,就在于能够看到,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 古人看它的方式是与我们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从而使我们领悟到, 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共识",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而可能只是漫长时 间里经过无数小的"偏离"积累起来的一堆"偏见",是有限的,也是可以
tine , s Philosophical Aurguments for the Human Soul as a SpirituaJ Substance, London ; RoiUledge & Kegan Paul,〗986,这部著作集中考察了奧古斯丁的se nosse (自身意识或^ 我意会)概念'是当前这方面研究的一本相当优秀的著作。中文资料可以参考周伟驰, 《记忆与光照——奧古斯丁神哲学研究》,同前,"自我记忆"一章。 [U Michael Hanby' Augustine and Modernity, London and N.Y.- Routledge 2003 Hanby^为,笛卡尔"我思"主要来源于斯多葛化的罗耀拉神学,i质上《于^调人^ 自我完善能力的佩拉纠主义,而与奧古斯丁之强调"恩典"是完全不同的。
破除的。笔者在学习奥古斯丁的过程中,时常体验到这种"异"的乐趣。相 信读者在阅读本书和奥古斯丁其他著作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这种乐趣。
本译所据版本为The Trinity (introduction , translation , and notes by Edmund Hill , New City Press , Brooklyn , New York , 1991),这是当前最
好最全的一个英译本。英译者对各种拉丁文版本作了仔细的对照,对一 些词的译法作了细心的说明,对奥古斯丁的一些思想及行文习惯用许多 脚注作了说明,且在每一部分、每一卷前面都有精彩的介绍,实为不可 多得的本子。同时,笔者还参照了汤清前辈翻译的《论三位一体》前七卷 中的第1 一4、 6—7卷(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962年初版,1989年四 版〉,对其中的一些地方作了修正和重译,也吸收了其中的一些译法,这 是要特别说明的。2002年桥剑出了一个新的版本,不过编译者只有哲学 上的兴趣,因此只译了后8卷。[1]希尔的英译本可能更神学化或繁琐一些, 剑桥本则可能更哲学化或更精当--些,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参照剑桥本。 译者于1"6年和加拿大维真学院的许志伟教授商定,译出奥古斯丁
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几卷。当时初定为第5、 8、 10、 14、 15卷。1997年暑假 译者译出了上述前4卷和第15卷的前半部分。此后因忙于他亊,就搁下 了。 1999年初终于译出第15卷后半部分。但当时联系的出版社建议最好 将整本书译完,省得将来还要补译。因此1999年将近一年的时间,就断 断续续地花在了其余的10卷上。当时译者正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位同事 在江西省峡江县进行"基层锻炼",晚上得暇时便在新县城的县委大楼进 行翻译。南方的夏夜闷热不堪,有时暴雨刚过,带着透明飞翼的小雨虫 绕着光管飞舞,被风扇吹落满地。窗外蛙鸣片片,令我恍惚回到了童年 家乡。译完之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出版,一搁就是数年。今年年初,在 李猛先牛的推荐下,世纪出版集团(文景)决定出版它。在本书的出版过 程中,得到过姚映然小姐、施宏俊先生、张旭先生、渠敬东先生的各种
[1】Augustine ; On the Tamty, trs Stephen McKen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论-位一体
形式的帮助。在此我还要特别地感谢符永卫先生认真的编校工作,以及 许志伟教授长期以来对我的无私帮助和关怀。
书里的《圣经》引文,凡和合本里有的,都尽量依照和合本,当然也
照顾到奧古斯丁的特殊用法。至于《智慧书》等次经的引文,主要参照了 天主教思高本,有一些则作了较灵活的处理。"上帝"和"神"通用,不 作区分。译者水平尚有不逮,翻译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希望细心的读 者能指出来,好在将来重印时,亦能够对照拉丁文原文,得到订正。
周伟驰
2004年7月一9月北京
《圣经》 引文出处说明
《旧约》 《新约》
创 创世记 太 马太福音
出 出埃及记 可 马可福音
民 民数"i己 路 路加福音
中 申命记 约 约翰福音
王上 列王纪上 徒 使徒行传
伯 约伯记 罗 罗马书
诗 可扁 林前 哥林多前书
箴言 林后 哥林多后书
传 传道书 加 加拉太书
哥 雅哥 弗 以弗所书
智 智慧书 腓 腓立比书
德 德训篇 西 哥罗西书
以赛亚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耶 耶利米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但以理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哈 哈巴谷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亚 撒迦利亚书 来 希伯来书
雅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约壹 约翰一书
启 —國圍一 ■ ■
第1卷
神圣三位格的绝对平等
第1章
作者向读者交代他写本书的目的和方法。
1,读我这些三位一体反思的人,须在心里牢记,我执笔是为了反对那 些不屑于从信仰出发,反因不合理地、被误导了地溺爱理性而深陷虚幻的 人的诡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试图将他们所观察到的关于物体的东西运 用到非物质的、属灵的事上,他们把通过身体感官经验到的或凭着自然人 的理智、生活实践和技巧习得的东西当作标准,来衡量属灵的事。又有i 些人,他们在思考上帝时,将人类精神的本性和情绪归到上帝身上,这 样,他们的上帝概念就是错误的,使他们关于上帝的论证与扭曲的、误导 性的阐释规则连在了一起。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努力想爬到势有
改变的受造宇宙的上面,将他们的思想升高到不变的实体即上帝那里。不 过,他们因受必死性之累而头重脚轻,以致他们本不知道的东西,他们希 望别人认为他们知道,他们希望知道的东西昵,他们却实在不能知道,这 样,他们就由于武断地肯定自己的谬见,而堵死了通往正解的道路;他们 宁愿固执自己的谬见,而不愿纠正它们。
我所说的这三种人,即用有形之物来设想上帝的人,用属灵的受造者
如灵魂来想像上帝的人,以及既不用有形之物,也不用属灵的受造物来设 想上帝,但仍对上帝抱有错见的人,都犯了上面所说的通病;他们与真理 相距太远,以致无论是在物体世界里,还是在受造的灵界,还是在创造主
此为英译本所有。以后凡无特别标明,脚注均为中译注
本身之内,都不能找到什么是与他们的概念相符的。所以谁若想像上帝 为炽白或火红,就是错误的,可是这些仍是物体世界内的实在。或者, 谁若想像上帝有时记性好有时记性差,肯定也是十分错误的,不过这些 仍是心智世界的实在。但那些想像上帝有如此权能,以致他事实上产生 了自己的人,却错得更离谱,因为不仅上帝不是这样子的,而且灵界和 物界的受造者也不是这样子的。绝对不存在什么自己生了自己的东西。
2.所以那对婴孩也适合的《圣经》,为了消除人们精神中的这些谬见, 不惜援用任何种类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来喂养我们的理解力,好将它逐 渐提高到能领会属神的崇高的事。于是,《圣经》借用了有形之物来谈说 上帝,如"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诗17: 8),也从灵界借用了许多 词,来表明实非如此,但不得不这么说的事,比如"主你的上帝是忌恨的 上帝"(出20: 5), 以及"我造人后悔了"(创6: 7)。但《圣经》并没有 用不存在的事物,来构成比喻或谜语。因此,那些用第三种错误自绝于 真理的人,他们之落入虚幻的无意义,就比头两种人更为深重,因为他 们用既不能在上帝本身内,也不能在任何受造者中间找到的东西来臆想
《圣经》习惯将发生在受造物中间的事做成孩子的玩具,来吸引我们有 病之人的注意,使我们一步一步地尽力追求上面的事,离弃下面的事。但 《圣经》很少用那些上帝专有的、受造界里找不到的事来谈论上帝。这样
的例子有上帝3t摩西说"我是我所是"和"那自是者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么这词[存在,是〗若非用在上帝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意思,《圣经》是 不会这么说的。使徒保罗说:"惟有他有不死"(提前6: 16),―也与
*和合本为"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和合本为"自有永有的"。 方括号中的文字为译者所加,以下类同 和合本为"那独一不死
此相似。既然灵魂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死的,《圣经》若非因为真实 的不死乃是不变,就不会说"惟有他有、这种不死凡受造者都不能有, 因为它只属于创造主。雅各也说:"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 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
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 17)。大卫也说:"你要将天地更换,天地就都 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诗102: 26~27)。
3.我们很难思想并完全知道上帝的实体;他自身没有变化,却造了 可变之物,他自身没有时间的变迁,却造了属时之物。所以在难以形容 地看见那难以形容的[上帝实体]之前,净化我们的心灵就是必要的,在 尚未达到这一步时,我们靠信仰养育,由那与我们的才能相合的引导, 使我们聪慧,能够理解它。因此,使徒说:"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 在他里面藏着"(西2: 3);不过对那些虽然靠他的恩典已经重生,却还 是属血气属肉体的,宛如基督里的婴孩的,他不是把他与父平等的大能, 而是把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属人的软弱指示给我们。他说:"我曾定了主意, 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 2), 又补充说:"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2: 3)。 稍后他对他们说:"弟兄们,我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你们当作属灵的, 只得把你们当作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嬰孩的。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 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林前3:】一2)。
有些人恼恨这种话,认为受到了侮辱,他们总是宁愿相信说这种话 的人是在胡说八道,也不愿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有时我们给他们说出理
由-不是直接答复他们关于上帝的求问,因为那是他们自己不能接受
的,恐怕也是我们不能表白的——而是向他们证明,他们是多么不配、 不适宜于接受他们所要求的。但他们既听不到他们所要听的,就以为我 们要么是在向他们故弄玄虚以掩饰我们的无知,要么说话时心怀鬼胎, 不愿让他们知道真相;于是,他们就愤愤然地离去了。
4'所以'我们要借上帝之助,尽力给出他们索求的理由,阐明独一 真神之为三位一体,及说、信、视父、子、灵为同一实体或存在的正当
论三位"1体
性。这样,他们才不至于以为他们受到了我们遁词的嘲弄,反倒真实地 认识到,至高的善确实存在,惟有最净化的心灵才能凝视,还认识到,
他们自己是不能凝望它或领会它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眼除非由"信的
义"(罗4: 13)得到活力,是不能仰望如此的强光的。
然而,我们必须首先根据《圣经》的权威来证明,我们的信仰是否真 确。然后,若上帝愿意并且帮助我们,我们才可对付这些好辩的理性贩 子——他们的骄傲多于他们的才能,因此得了更危险的疾病。我们也许 可使他们找到无法置疑的理由,好叫他们在不能发现任何理由的情况里, 要归咎于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归咎于真理或我们的理论。这样,若他们 心里还有一点对神的爱或畏,就可回到信仰的起点和正当秩序,至少认 识到在圣教会中为信徒预备了灵乐,即:虔诚心可以医治心思的软弱, 使它明白不变的真理,使它不因胡乱性急而陷入令人讨厌的谬见中。至 于我自己,凡有疑惑之处,我不畏縮探讨,凡有错误之处,我不耻于学 习。
5.与此相应,亲爱的读者啊,你在什么地方像我一样有把握,就请 与我一道前进;在什么地方像我一样踌躇,就要同我进行探讨;在什么 地方发现自己错了,就要回到我这里来,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有错误,就 要叫我回转,好使我们共同进人仁爱的大道,向他进发,经上是这么说 他的:"时常寻求他的面"(诗105: 4)。这既明智又虔诚的约,乃是我 在一切著作中,尤其是在探讨三位一体,父、子、灵的合一的这本著作 中,要在上帝面前同读者订立的。因为没有什么地方的错误是比这里的 更具危险性的,没有什么探讨是比这里的更艰辛的,没有什么发现是比 这里的更有益的了。
若有读者说:"这里说得不好,因为我不了解",那么这人是在批评 我的说话方式,而不是我的信仰。不错,话也许本可以说得更清楚
些-尽管没有人能够在一切的事上让所有人都听得足够地懂。对我的
话感到沮丧不解的人,可以试着看自己能否懂得别人对同一主题、同一 问题所说的话。若他懂别人所说的,就可以把我的书放一边去,甚至将
它扔掉,而将力量和时间花在他所懂的书上。
可是他不要因为我未能像别人那样表达得平滑明晰,就认为我应当 缄默不语。因为作者们所写的,并不都能达到每一个人手中。也许有些 真能看懂我这本著作的人,虽没有找到那些更易明白的著作,却也至少 碰上了我的这本书。所以若有许多人写了许多书,甚至是关于同一主题 的书,文体虽异,信仰却同,使尽可能多的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闻道, 又有什么不圩呢?但若抱怨说不懂我的书的人,未能理解别人在这样的 主题上的辛劳和深人的探讨,他就要通过认真的学习来提高自己,而不 是试图用吵嘴来使我沉默了。
另一方面,若有读我书的读者说,"我懂得你所说的,但你说的不 对",只要他能够,他就可自由地肯定他自己的信念,提出他自己的意 见,并且驳斥我的意见。若他做得既富有爱心又合乎真理,并且不辞劳 苦地来通知我(假如我尚在世上的话),我这份工作就箅是得到最丰厚的 报酬了。若他不能通知我,我极其盼望他尽可能通知别人。"默想主的律
法"(诗1: 2),'这是我关心的全部,若不是"昼夜"的话,至少是尽 我所能有的短暂光阴这么做,并且我将我的默想写下来,免得遗忘;我 靠着上帝的慈悲,盼望他使我坚持我所确定的一切可靠真理;并且我"若 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上帝也必以此指示我"(腓3: 15),或者是藉 着隐秘的灵感和提醒,或者是藉着他自己明白的宣告,或者是藉着与弟 兄们的讨论。我如此祈祷,也将我这愿望交托给他,他能保守他所赐给 我的,也能将他所应许的赐给我。
6-当然我不怀疑有人悟性迟钝,以为我在我的书中某些部分说了我 本来没有的意思,或没有说我本来有的意思。当我在艰难隐晦之处奋力 开辟道路的时候,倘若有这样的人努力跟着我走却偏离了正路,或者跟 不上我而陷人了虚假的道理之中——我想,将他们的错归到我身上乃是 不公平的。毕竞,没有人会头脑糊涂到由于有形形色色的异端的错误,
和合本为"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就责备《圣经》的作者。所有的异端都企图用那些经文来为自己虚假错谬 的意见辩护。
基督的律法,爱,明白地要求我,当人们以为我在我的书中持有我 本没有持有的错见,而那错见为一人所不喜,又为另一人所欢迎时,我 应该选择前者的严责,而非后者的称赞。因为虽然前者以为我持有我本 没持有的意见,从而错误地责备了我,于我却是有益的。而后者称赞为 真理所谴责的意见,乃是不对的,他为了他以为我持有的、真理所谴责 的意见而称赞我,也是错误的。现在让我们闲话少说,赶紧投身于我们 已开始的任务吧。
第2章
父、子、灵的合一与平等'由《圣经》得到证明。
7.据我所知,大公教会中新旧两约的注释者(他们在我们之前讨论过 三位一体),都按照《圣经》教导说,在一个实体的不可分离的平等中展 现了一种统一,因此没有三个神而只有一个神;尽管事实上父生了子, 因此父不是子;子是由父所生,因此子不是父;而圣灵既不是父也不是 子,而只是父和子的灵,他本身是与父和子同等的,属于三位的合一体。
然而并非三位(他们接着教导说)而只是子一位由童贞女马利亚所 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在十字架上,葬了,第三天复活,升天。也 并非三位而只是圣灵一位像鸽子在耶稣受洗时降在他身上,而且在主升 天之后五旬节那天,当"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徒22>的时候,"如火焰的舌头,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徒2: 3)。也不 是三位而只是父一位,当子受约翰的洗,又当三个门徒同他在山上,从 天上说"你是我的儿子"(可1: 11),并且说"我巳经荣耀了我的名,还 要再荣耀"(约12: 28)。虽然如此,父、子、灵既是分不开的,他们的 工作也就是不能分开的了。这也是我的信仰,因为这是大公教会的信仰。
8-然而有些人在听到父是神,子是神,圣灵是神,可是这三位却不 是^:神而只是一神时,为这一信仰告白着急得很。他们疑虑应该怎样来 了解这一点,尤其是在神所做的一切事中,三位一体都不可分地一起行
或译"同等"。
动,而同时父说话的声音并非子的声音;降生成肉身、受苦、复活、升
天的也只是子,像鸽子降下的也只是圣灵。他们要了解那只是父的声音 是怎样由三位引起的,童贞女所生的那只是子的肉身又是怎样由三位创 造的;那圣灵现身的鸽子,又是怎样由三一自身造成的。否则三位一体 并非不可分地一起行动,而只是父做某些事,子做另外某些事,圣灵做 其他的事了;倘若三位共同做某些事,又分别做另外某些事,那么三位 -体就不再是不可分的了。他们的另一个困惑是,圣灵既是父和子的灵, 却不是由父,也不是由子或二者所生,那么他是怎样在三位一体之中的。 既然人们用这些问题来困扰我们,我们就要照上帝关于这题目所赐
给我们的智慧尽力向他们阐明,我们决不要"怀着妒火去行"(智6: 25)。假如我们说我们不常思想这些事,那便不真实;可是假如我们向提 问者承认自己因喜欢探讨真理而持久地想到这些事,那么他们就可凭着
爱的律法吩咐我们,将我们所能找着的结果告诉他们。"这不是说,我已 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倘若使徒保罗都未,我这远逊于他的人又怎敢 说掌握了呢?),我只是照着我所得的分量去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 13—14),因此 我就可以被请来公布我所经过的路程,和我所达到的地步,以及我为达 到目的地所须走的距离,那些邀请者的爱心,也敦促我来做他们的仆人。 在我将读物供给他们的需要的时候,上帝也必使我自己获益,因为我力 求答复他们的询问时,就解答了自己心中的问题。所以我遵照上帝的命 令,靠着他的帮助,负起这份任务,与其说是用权威来解说我所知的事, 不如说是用虔诚的讲述来学习这些事。
9-有人说,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不是神,不是真神,不与父同为独一 的神,不是真不朽的,因他是可改变的。《圣经》以最明白而一致的见 证,证明他们错了,比如:"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言就是神"(约1: 1)。因为我们显然应当以神的言为神的独子,关于他后来又有话说:"言 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 14),这是由于言成为肉身,是由童贞 女在时间里所产生的。这段话显明了他不仅是神,也与父有同一实体;
因为经上在说"言就是神"以后,又说"这言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
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 1 一3)。所谓"万 物",指的是所有被造的东西,就是整个受造界。由此可见,那造万物 的,本身不是被造的。他若不是被造的,就不是受造者了;他若不是受 造者,就与父同有一本体了。因为凡不是神的实体,都是受造者,而非 受造者的,便是神。子若不与父同有一实体,便是受造的实体,他若是 一个受造的实体,万物就不会是藉着他造的了。但"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所以他与父同有一本体。于是他不仅是独一的神,而且是真神,同一位 约翰在他的书信中也说得极明白:"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 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 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约壹5: 20)。
10.由此我们可推知,使徒保罗所说的"那独一不死的"(提前6: 16),并不是专指父,而是指独一的上帝,即三位』体而言的。因为凡是 "永生"的,是不死不变的,上帝的儿子,既然是"永生"的,也就与父 一样是"独一不死的"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凭着分有他的永生,在我们自 己的微小的分量内成为不朽的,尽管我们所分有的永生本身是一事,因 分有永生而永远活着的我们又是一事。
因为,即使整段经文都说:"到了日期,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 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的'父,,要将他显明出来"(提前 6: M—16),这话也不该被理解为将子排除在外了。因为子也并没有把 自己与父分开,他在另一处借智慧(他自己就是上帝的智慧)之口说: "惟有我绕遍周天"(德24: 5)。所以"那独一不死的",就更不是专指父 而将子排除在外的了;因为上面所提的章节,其实是这样说的:"要守这 命令,毫不玷污,无可指责,直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到了日期, 那可称颂、独有杈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 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 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门"(提前6: 14 —16)。在这些话 里,既没有特别地提到父名,也没有特别地提到子名或圣灵之名,而只
提到了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这指的就是独一的 真神三位一体本身。
11.不过,对这段话的这种理解,却可能被跟下来的话弄糟了:"是 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尽管这也应该被看作是就基督的神性说 的,对这神性,犹太人是看不见的,虽然他们看见并钉死了他的肉身。 神性是无论何种的肉眼都看不见的,要看见神性,得凭一种别样的看的 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那些已经看到这神性的人超凡脱俗。所以,这 么做就是合理的,就是把上帝三位当作"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到了日期 要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明出来"。因为那"独一不死的",被同样地说成
是"独行奇事的"(诗72: 18)。我倒想知道他们以为这是在说谁。倘若只 是说父一位,那么子所说的"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约5: 19)又 怎能是真实的呢?他(父)的哪件奇事比让死者复活更奇呢?而同一个子 接着又说,"父怎么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 人活着"(约5: 21)。这些话不允许我们认为要么是父一个要么是子一个 在行这些奇事,这些话只会让我们认为,是一个又真又实的上帝,那既 是父又是子又是圣灵的上帝在行这些奇事??既然如此,我们怎能认为只 有父一人在行这些奇事呢?
看看保罗说的另一段话:"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 于他,我们也归于他;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他有 的,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林前8: 6),谁能怀疑这里"万物"他指的 是受造的万物,正如约翰说"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约1: 3)指的是受造 的万物呢?所以我要问,他在另一处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 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门"(罗11: 36),指的是谁 昵?若指的是父、子、灵,用每一子句各指-位——本于他即本于父, 倚靠他即倚靠子,归于他即归于灵——那么显然父、子、灵就是独一上 帝之所是,因为往下的话是用单数:"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事实 上,在这一段的开头,保罗不是说:"深哉",父或子或灵"丰富的智慧 和知识",而是说:"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測,他
第1卷神圣三位格的绝5(f平等
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做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
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
他,直到永远。阿门"(罗11: 33 — 36)。
12.但若他们要把这理解为是专指父说的,那么这里怎么说万物都是 藉着父有的,而保罗对哥林多人怎么说:"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 都是藉着他有的"(林前8: 6),约翰福音又怎么说:"万物是藉着他造 的"呢?因为若万物有些是藉着父造的,有些是藉着子造的,那么万物 就不都是藉着父造的,也不都是藉着子造的了。但若万物是藉着父造的, 也是藉着子造的,那么藉着父造和藉着子造就是一事了。所以子与父平 等,父和子的行动是分不开的。因为假若子也是父造的,那么万物就不 是藉着子造的了,但万物确是藉着子造的。所以子自己不是受造的,这 样他就可以和父一道创造受造的万物了。使徒并没有忘了用那称呼,倒 是尽可能明白地说,"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 的"(腓2: 6),这里"上帝"专指父;正如他在另一处说:"上帝是基督 的头"(林前11: 3)。
论到圣灵,从前讨论这题目的人,也搜集了同类的证据,来证明 圣灵是神,而不是受造者。但若他不是受造者,那么他不仅是神——因为 人也被称为神(诗82: 6)——还是真神,所以他与父和子绝对平等,并在 三位一体中同实体共永恒。但将圣灵不是受造者的道理表示得十分明白 的,莫过于那一段吩咐我们不要事奉受造者,倒要敬奉创造主的经文(罗 1: 25)。所谓"敬奉",指的不是我们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加5: 13), 即希腊文的"douleuein",而是惟独敬奉上帝,即希腊文的"latreuein"。因 此凡将对上帝的敬奉献给偶像的人,就被称为"敬拜偶像的"了。论到这 种敬奉,经上如是说:"你要敬畏主你的上帝,惟独事奉他"(申6: 13)。 希腊文《圣经》中用了 "latreuseis" —词,更显明了这一点。假如我们不可 这样事奉受造者> 只因为经上说"你要敬畏主你的神,惟独事奉他"—— 因此使徒也斥责那些"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造者而不事 奉创主"的人(罗1: 25)——那么圣灵就决不是受造者,因为所有的圣
徒都给他这样的事奉,按使徒说的行事:"因为我们真受割礼的t乃是事
奉神的灵"(腓3: 3),这在希腊文为latreiionteS。甚至大部分的拉丁文
《圣经》也说:"我们这事奉上帝的灵的人"(qui spiritui dei servimus)。 但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希腊文《圣经》,都是如此。不过,有些拉丁文
《圣经》不是说:"我们事奉神的灵",而是说:"我们在圣灵里事奉神"。 但是那些接受这一错误读法而不愿服从更大权烕的人,请告诉我们, 在"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么;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 里头的?"(林前6: 19)这段经文里,能不能找到有出入的抄本。若有人 敢将基督的肢体称为他们也认为逊于基督的受造物的殿,还有什么是比 这更为无知且渎神的呢?因为使徒在稍前处说过:"你们的身子是基督的 肢体"(林前6: 15)。但若基督的肢体也是圣灵的殿,那么圣灵就不是受 造物了;因为我们的身体作为谁的殿,我们就应当向谁献上那只应献给 上帝的事奉,即希腊文所谓latreia。因此使徒总结说:"所以要在你们的 身子上荣耀上帝"(林前6: 20)。
两个解释法则t子在上帝的形式上是与父平等的, 但在仆人的形式上是小于父的,当子将所有虔信他的人 带往对圣三位一体的冥思、完成并卸去他的中保职事时,
他就会将国交与父,他自己也顺服父(林前i5 24— 28)。
14.我巳说过,我们的前辈用《圣经》里的这些及类似的见证,来揭 露异端的诡辩和错误,将圣三的合一和平等给我们显明。但是,由于上 帝的言成肉身——为了疗救我们这才发生,耶稣其人作了神人之间的中 保——在《圣经》中就有许多事说起来,好像是——在暗示甚或是在公开 地说,父是比子大的。这误导了许多对《圣经》不求甚解、缺乏整体观的 人,他们企图将那些从肉体论耶稣基督的事,转移到他言成肉身之前的、 曾是永恒的且现在仍是永恒的实体上去。例如,他们说,子比父小,因 为经上记着主亲口说:"父是比我大的"(约14: 28)。但真理证明,按 照同一意义子也是比他自己小的。因为他既"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 (腓2: 7),他怎能不成为比他自己小的呢?他之取了奴仆的形象,并没 有使他失去那使他与父同等的上帝之形象。倘若他取了奴仆的形象,却 并没有失去上帝的形象——因为他既有奴仆的形象,又有上帝的形象, 乃是同一位父上帝的独生子。他有上帝的形象,从而与父同等,他有奴 仆的形象,从而是神人间的中保,即基督耶稣其人——那么谁看不出他 在上帝的形象里比他自己大,可是在奴仆的形象里却比他自己小呢?所 以《圣经》说子与父同等,又说父比子大,就并非没有道理了。因为前者 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来理解的,而后者是照着奴仆的形象了解的,一点也 不含糊。
其实解决《圣经》全书中这个问题的准则,在使徒保罗的一段书信里 讲得明白,在那里他清楚地区分了这二者。他说:"他本有上帝的形象, 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
样式,并有人的样子"(腓2: 6—8)。所以在本性上上帝的儿子与父上帝 同等,但在"样子"上比父中。因为在他所取的奴仆形象上,他比父小^ 但在他取奴仆形象前具有的父的形象上,是与父同等的。他在上帝的形 象上是言,"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约1: 3);但他在奴仆的形象上"为女 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加4: 4一5)。相 应地,他在上帝的形象里造了人,他在奴仆的形象里被造为人。因为假 如是父独自造了人,而子没有份,经上就不会写道,"我们要照着我们的 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 26)。总之,既然上帝的形象取了奴 仆的形象,那么他就是二者,是上帝也是人:是上帝,乃是由于上帝取; 是人,乃是由于人被取。二者之一不因取的动作而变成了另一,即神并 未变成受造者,以致不再不是神,受造者也并未变成神,以致不再是受 造者。
15.使徒说:"万物既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 的"(林前15: 28)。这段经文的意思或者是说,人不得把基督所取的人 的样子看成为在后来变成了神性,或(说得更确切些)变成了不是受造 者,而是三位合一的上帝本身,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与自身共实体同 永恒的本性;或者若有人主张说,经文"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
他的"中,"服"之一字乃指受造者后来变成创造主的实体或本质,就是 说,原本是受造者的实体要变成创造主的实体,那么他至少也要承认一
个无法置疑的真理,即他所主张的这点,当主说"父是比我大的"(约 14: 28),还没有发生。因为他说这话,不仅是在他升天以前,也是在他 受难从死里复活以前。有人以为他的人性将变成神的实体,而"那时,子 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便是等于说,"那时,人子自己和上帝的言 所取的人性,也要变成那叫万物服他的上帝的本性",这些人认为这将发 生在审判后,那时"他将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 24)。按照这种意见,
甚至在这时父还是比那从童贞女所取奴仆的形象大。即便你主张说,基 督耶稣这人巳经变成了上帝的实体,你也断不能否认当他受难前说"父是
比我大的"(约14: 28),他的人性还是保留着的。所以人们可以毫不踌 躇地说,父比奴仆的形象大,但子在上帝的形象里是与父同等的。
谁听到使徒说:"他既说万物都服了他,明显那叫万物服他的不在其 内了"(林前15: 27),谁都不能认为那"叫万物服他"的话,乃是单指 父说的,好像子自己没有叫万物服他自己。对此使徒跟腓立比人说得明 白-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 临。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 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3: 20, 21)。可见父的行动和子的行 动是分不开的。若非如此,这种情况也就不会是真的了:父叫万物服了 自己,不过是子通过将国交与他,废弃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 而使它们服了他[父]。因为事实上使徒关于子是这么说的:"他就把国 交与父上帝;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废弃了"(林前15: 24)。 *那将一切废弃的,也使一切服从。
16-我们也不可设想基督在将国交与父上帝时,把国从自己那里夺去 了。有些胡说的人便是这么设想的。经上说:"他把国交与父上帝"(林 前15: 24),并没有将他自己排除在外,因为他与父同为一上帝。但"等" 一字叫那些读经粗心好辩的读者受了骗;因为经上继续记载说:"基督必
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林前15: 25),这好像是 说,他一旦把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就不再作王了。他们看不出另一经 文也有同样的说法:"他心确定,总不惧怕,直到他看见敌人遭拫"(诗 112: 8),这里当然不是说,他看见了这事的时候就惧怕。
那么,"他把国交与父上帝",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父上帝现在尚 没有国吗?不是,因为神人之间的中保基督耶稣其人,现在作一切因信
*和合本"废弃"为"毁灭"。
称义者的王的,将来要带领他们得见上帝,如使徒所说,"面对面"地得
见上帝(林前13: 12),所以"他把国交与父上帝"就等于说:"他使信徒 得见父上帝"。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 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太11: 27)。只有当他"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废弃了", 子才将父显明出来,那时再也无须由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天使操纵 的象征制[启示的手段]。《雅歌》论到新妇时说的一些话也当这样理解:
"我们要为你编上金辫,镶上银钉,当王正在内室的时候"(歌1: 11 — 12),那就是说,当基督在他秘密处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生命与基督一 同藏在上帝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 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 3, 4)。在那刻之前,"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
子观看,模糊不清",就是说凭着象征来观看,而"到那时,就要面对面 了"(林前13: 12)。
17.《圣经》将这种慧观应许给我们,作为一切行动的目的,和永远 满足的喜乐。因为"我们现在是上帝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 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3: 2)。 他对他仆人摩西说,"我是我所是、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 那自是者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出3: 14),这位如此说话的,就是我们 要在永生里慧观的。实际上是他自己这么说的,"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 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I7: 3)。当主来到,"照 出暗中的隐情"(林前4- 5),这就会实现,那时今生的必死和必朽的黑 暗要成为过去。那时就是《诗篇》上所说的我们的早晨:"早晨我要向你 祈祷,向你慧观"(诗5: 5)。我明白这种慧观,就是经上所说:"他将 国交与父上帝",那就是说,神人之间的中保基督耶稣其人(提前2: 5), 现在作所有因信称义者的王的,将来要使义人得见父上帝。若我在这里 弄错了,请有更好的看法的人来纠正我,但在我看来,事情真是如此。
*和合本"正在内室"为"正坐席
因为我们一旦得见他,就不会再追求任何别的什么了。但我们还在 盼望中等候喜乐的时候,还没有看见他。"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人 所看见的,何必再盼望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罗8: 24—25),那就是"王在内室的时候"(歌1: 12)。那时就要应验 经上所说:"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诗16: 11)。我们在那喜乐以外 不再需要什么,因为不能再有什么需要。因为父要向我们显明出来,我 们就知足了。对此腓力了解得很好,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 就知足了"(约I4: 8)。但他尚未了解,他本也可这么说,"主阿,求你 将你自己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主为了使他明白这一点,回答他 说- "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么长久,你还不认识我么?人看见了我,就 是看见了父"(约14: 9)。但主要使腓力能看到这一点以前就凭信心活 着,所以他继续说:"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么?"(约14:
10>因为"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 不是凭着眼见"(林后5: 6—7)。
因为得见是信心的报酬,我们的心正是为着这报酬就因信得洁净了, 正如经上所写:"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徒is: 9)。我们的心为着这 种慧观,应当得到洁净,这是由"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 帝"(太5: 8)这句关键经文所证明的。这慧观就是永生,上帝在《诗 篇》中说得明白:"我要使他足享长寿,将我的救恩显明给他"(诗91: !6)。所以,不管我们是听人说"将子显给我们看";还是听人说"将父显 给我们看",意思都是一样的,因为一个离了另一个就不能显明出来。二 者原为一,正如子自己所说:"我与父原为一"(约10: 30)。总之,由于 这种不可分离性,经上讲到他使我们满有他面光的喜乐时,就有时只提 父的名,有时只提子的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18. 二者的灵,即父和子的灵,也并不被排除在外;这圣灵,《圣经》 特别称为"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约I4: 17)0我们是照着 三位一体的神之形象造的。我们有他,便有完满的喜乐,此外没有更大 的喜乐。因此之故,经上有时说到圣灵为我们的福分,好像有他就够了。
也确实有他就够了,因为不能把他和父、子分开;正如有父就够了,因 为不能把他和子、圣灵分开;又正如有子就够了,因为不能把他和父、 圣灵分开。他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另 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
人不能接受的"(约14: 15 —17),这里所谓"世人",岂不是爱世界的人 吗?因为"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2: 14)。
可能有人论辩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这句 话,好像是说只有子一个是不够的。另一段经文论到圣灵则说:"只等真 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 13),却好像是 说有圣灵一个就完全够了。那么,这里是否将子排除出局,好像他没有
将一切的真理教训我们,或是圣灵将子所不能完全教训我们的补足了呢? 但这样一来,他们就得说,他们通常认为小于子的灵现在比子大了。或 者因为经上没有说"他独自"或"除他外没有人教导你们一切的真理", 他们就允许我们相信子也与他[圣灵]一道教导呢?假如是那样的话,使 徒所说:"除了上帝的灵没有人知道上帝的事"(林前2: 11),就会是指 子不知道上帝的事了。这样,这些恶人就等于在说,在上帝的事上子要 受圣灵的教训,正如小的受大的教导;子自己论到圣灵则说:"只因我将 这事告诉你们,你们就满心忧愁。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 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约16: 6~7)。这种 说法并不是因为上帝的圣言和圣灵不平等,而是因为人子与他们同在时 好像是阻碍圣灵来临一样。这位圣灵不是较小的,因为他不像子一样"虛 己,取了奴仆的形象"(腓2: 7)。
因此就有必要将奴仆的形象从他们的眼中除去,免得他们看见这形 象,就以为只有他们看得见的肉身才是基督。因此基督又说:"你们若爱 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约14: 28),那 就是说,"我所以必须到父那里去,是因为你们肉眼这般看我的时候,就 以为我比父小;所以你们看到我取了受造者的样式,就理解不了我与父 的平等地位"。同理可解释别的经文,"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
我的父"(约20: 17)。因为人若能摸到他,就可能将思想限制在有形之 体上,所以他不要那归向他的心受到限制,不让他们只照所见所触的去 认识他。但"升上去见我的父",表示他被显为与父同等,好叫我们的目 光达到其最终目的。
有时经上也说惟独子本身就可满足我们,而应许给我们的爱心和渴 慕的整个报酬,就是得见他。因此他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 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约14: 21)能不能因为他在这里没有说"我也要将父显给他看",就将
父排除在外呢?实际情形是,"我与父原为一"(约10: 30),所以父被
显出来时,在父里面的子也被显出来,子被显出来时,在子里面的父也 被显出来了。
所以正如他所说的,"我要向他显现",应理解为他也将父显出来, 经上说的"他将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 24),也就不是说他将国从他 自己手里夺去了。当他要使信徒得见父上帝时,他无疑要使他们得见他 自己,因为他曾说,"我要向他显现"。所以当犹大对他说:"主啊,为 什么要向我们显现,不向世人显现呢?"(约14: 22),耶稣就回答他说: "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 与他同住"(约14: 23)。这里真是说得黑白分明;所显示的并非仅是他 自己,他是与父一起到爱他者那里去并与之同住的。
不过你也许会想,当父和子与爱他们的人同住时,圣灵是不是被 排除在外了呢?那么上面他在谈到圣灵时为何说"他乃世人不能接受的, 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 们里面"(约14: 17)?既然经文是这么说圣灵的,"他与你们同在,也 要在你们里面",圣灵当然就不能被排除在那居所之外了——当然,除非 有人荒谬到这样的地步,以为当父和子一同来到爱他们的人那里并与他 同住的时候,圣灵就要撤离那里,好像是给比他大的让位似的。但《圣 经》本身驳斥了这种属血气的观念;因为稍前些他曾说:"我要求父,父 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约14: 16)。所以
圣灵在父和子来到的时候并不会撤离,反要与他们永远同在一居所里; 因为他不会不同他们一起来,他们也不会不同他一起来。为了让我们意 识到三位一体,经上将有些事个别地归于三位中各别的一位;然而称呼 一位时,并不将其他二位排除在外,因为这三也是一,父、子、灵乃是
一实体,一上帝。
20,这样,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将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 24) ——这并没有将他自己或圣灵排除在外——到那时他将使信徒得见上帝。 这乃是一切善行的目的,是我们永远的安息,和永不能夺去的喜乐。他 本人指明了这一点,说:"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 没有人能夺去"(约16: 22)。这种喜乐将是怎样,可用马利亚坐在主脚 前,诚恳地听他的话来象征,她停息百工,照今生所能的倾注于真理, 从而预尝了永生的喜乐。她的姊妹马大则忙于做必做的事——这些事虽 然是好而有益的,可是安息一到,就要成为过去。但马利亚却安息在主 的话里。在马大抱怨她姊妹不帮助她的时候,主回答说:"马利亚已经选 择了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 42)。他并不称马大所做的 为坏的,他只是说"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因为那为应付需要 所做的,在需要本身成为过去的时候,要被"夺去"。对将成过去的善行 所作的奖赏,却是会持续下去的安息。
所以在那种慧观中,"上帝为万物之主"(林前15: 28),因为我们 除他自己以外什么也不需要,我们只要蒙他启迪并以他为乐就够了。所 以那在心里有"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代祷"(罗8: 26)的人,即 《诗篇》的作者,说:"有一件事,我曾求主,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 世住在主的殿中,噱仰他的荣美"(诗27: 4)。因为当神人之间的中保基 督耶稣其人将国交与父上帝的时候,我们要得见上帝父、子、圣灵。那 时我们的中保和祭司,上帝之子和人子,不再"为我们代求"。但就他为 我们的缘故取了奴仆的形象作祭司而言,他自己也要服那叫万物服他的, 并使万物都服他(林前15: 28)。所以,就他是上帝而言,他与父要叫我 们服他自己,就他是祭司而言,他和我们要服父。相应地,既然子是神
又是人,那么子的人性实体与子的神性实体间的不同,大于子的实体与
父的实体间的不同;正如我身体的实体与我心灵的实体之间的不同—— 虽说它们是同在一个人里面——大于别人的心灵与我的心灵之间的不同。
21.所以,当他"将国交与父上帝"时,SP,当他使那些信并因信活 着(罗8: 34)、且有他作中保代求的人得见上帝(这是我们为之叹息为之
渴求的)时,当劳苦忧愁都要成为过去时,——那时,他既巳将国交与 父上帝,就不再为我们代求了。这巳表明在他的话里:"这些事,我是用 比喻对你们说的i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地 告诉你们"(约16: 25),那就是说,在"面对面"看见的时候,就不再是
"比喻"了。他说"我要将父明明地告诉你们",意思就好像是说"我要将 父公开地显示给你们"。他用了"告诉"这个词,这当然是因为他是圣言。 他接着说:"到那日,你们要奉我的名祈求;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 们求父;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我 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约16: 26—28)。
"我从父出来",岂不是说,"我没有表现我与父同等的形象,而是表现 了我所取的比父小的受造者的形象"么?"到了世界",岂不是说,"我 甚至向爱这世界的罪人,显示了我虚己取的奴仆的形象"么?"我又离开 世界",岂不是说,"我将爱这世界的人所看见的形象从他们眼前撤去了" 么?"我往父那里去",岂不是说,"我教导我的信徒,他们只有在我与 父的平等里,才能完全认识我"么?
谁这样相信,谁就配因信而得见,这就是他"将国交与父上帝"的意 义。因为他的信徒,就是他用自己的宝血赎来的,被称为他的国(启1: 5)。他如今为他们代求(罗8: 34),但那时,他在与父同等的位子上,与 他们同在,就不再为他们求父了。"因为",他说,"父自己爱你们"。就 他比父小来说,他真是"祈求",但就他与父同等来说,他与父一同赐下。 因此他决不将自己排除于他所说"父自己爱你们"之外,他的意思应照我 以上所说的去了解,即通常三位一体中的一位被提到的时候,其他二位 也被包括在内了。这样一来,说"父自己爱你们"的时候,也自是指子和
圣灵而言了。
这不是说,那"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他[儿子]的父
(罗8: 32),现在不爱我们,而是说,上帝爱我们,不是照我们现在的样 式,而是照我们将来的样式。他若爱我们,就会永远保守我们。那现在 为我们代求的子"将国交与父上帝"的时候,他就不再求父,因为父自己 爱我们。但我们配得父的爱,岂不是因为我们的信,即在得见之前信他 所许诺的么?正是藉着这信我们最终得见,他所爱的乃是我们靠他的爱 将来所要成为的样式,而不是我们现在被他恨恶的样式,他也劝勉帮助 我们,叫我们不想总是像现在这样。
第4章
对子在神性上与父平等、在人性小于父这一法则的 进一步运用,提出另一个补充法则,用来解释一些显然 有次位论含义的经文,认为子虽与父平等,却仍是出自 父的,提出第三条法则,用来解释由于耶稣基督里的位 格统一,而将本适于他的一个本性的话用于他的另一本 性的经文,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说上帝之子被钉了十字 架,一方面又可以说人之子将审判活人和死人。
22.假设我们知道了理解关于上帝之子的经文的法则,分清了他与 父平等的上帝形象,和他所取的比父小的奴仆形象,就不会因《圣经》 中好像互相矛盾的说法而犯糊涂了。子和圣灵,照着上帝的形象说,是 与父同等的,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二者都不是被造的。但照奴仆的形象 说,子比父小,因为他自己说:"父是比我大的"(约14: 28);他又比 自己小,因为经上说他"虛己"(腓2: 7),他也比圣灵小,因为他自己 说-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 世总不得赦免"(太12: 32)。他也靠着自己的能力做事,他是这么说到 自己的:"我若靠着上帝的能力赶鬼,这就是上帝的囯临到你们了"(路 11: 20)。在《以赛亚书》中他说——这段经文是他在会堂里念过,并毫 无疑义地证明它在他自已身上应验了的——"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 用膏脊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拫告被掳的得释放"等等 (赛61: 1;路4: 18)。他说,他奉"差遣"做这些事,是因为上帝的灵 在他身上。
照上帝的形象说,"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约1: 3);照奴仆的形象
说,他自己"为妇人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加4: 4)。照上帝的形象说, 他"与父原为一"(约10: 30),照奴仆的形象说,他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 思行,乃是要按那差他来者的意思行"(约6: 38)。照上帝的形象说,"父 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已有生命"(约5: 26);照奴 仆的形象说,他"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并说,"我父啊,倘若可 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太26: 38—39)。照上帝的形象说,"他是真神, 也是永生"(约壹5: 20);照奴仆的形象说,"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 8)。照上帝的形象说,"凡父所有的,都是"他的 (约16: 15),并且他说,"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约17: 10), 照奴仆的形象说,"他的教训不是他自己的,乃是那差他来者的"(约7: 16)。 23.与此相似,"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 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13: 32)。他所以不知道,是因他 不要别人知道,那就是说,凡他不愿告诉门徒的,他就故意不知道。正 如对亚伯拉罕有话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创22: 12), 那就是说,现在我叫你知道了;因为他既受了试探,就认识了自己。基 督当然会在适当的时候告诉门徒那日子那时辰。这将来的时辰他说起来 就跟过去似的,"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 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约15: 15)。这事他还没有做,但因为他必定要如此行,所以他说得好 像已经做了,因为他接着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 当不了"(约16: 12)。"那日子,那时辰",也包括在这些事以内。使徒 也用同一种方式说:"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 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 2)。因为他是在向那些尚不能领会基督 神性深层奧秘的人说话。稍后他对这些人说:"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 你们当作属灵的,只得把你们当作属肉体的"(林前3: 1)。所以,他在他 们中间时,不知道他们所不能藉着他知道的事;他说他知道的惟一的事,
妇人"为希伯来文习惯用法,和合本译为"女子"
第1卷神圣三位格的绝^f平等
乃是他们必须藉着他知道的东西。但在完全的人里,他知道了他在婴孩中
所不知道的事,因为他说:"在完全的人中,我们也讲智慧"(林前2-6)。因为我们说一个人不知道他所隐藏的事,正如我们说一道隐藏的沟是
暗沟一般。《圣经》只应用人通用的话语,因为《圣经》是向人说话。
24.照上帝的形象,经上说:"山岭未有之先,他巳生我"(箴8: 25),那就是说在一切崇高的受造物之先,又说:"在早晨之先,我已生 你"(诗110: 3),那就是说在一切时辰和世上事物之先。但奴仆的形象, 经上有话说:"在主造化的起头,就造了我"(蔵8: 22)。照上帝的形 象,他说:"我是真理"(约I4: 6),照奴仆的形象,他说:"我是道路" (约14: 6)。因为他自己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西1: 18;启1: 5), 因为他为他的教会开了一条进入上帝的国和永生的路,并且作了教会的 头,因而使身体也是不死的,所以他是在"上帝造化的起头"受造。照上 帝的形象来说,他是那起初对我们说话的(约8: 25),而"在起初,上帝 创造了天地"(创1: 1),但照奴仆的形象说,他是"新郎出洞房"(诗 19- 5)。照上帝的形象说,"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万有也靠 他而立"(西1: 15, 17),照奴仆的形象说,"他是教会全体之首"(西 1: 18)。照上帝的形象说,他是"荣耀的主"(林前2: 8;诗24: 7),由 此可见,是他自己荣耀了他的圣徒。因为他"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 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罗8: 30)。因此经上说,"他称罪人为义"(罗4: 5),又说,"他是义 的,也称人为义"(罗3: 26)。那么,如果他使之称义的人,他也使之得 荣耀,那么使人称义的,也就是叫人得荣耀的了,正如我说过的,他乃 是荣耀的主。然而,照奴仆的形象说,当门徒询问他们自己得荣耀的事 时,他回答说:"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 的,就赐给谁"(太20: 23)。
25,但他的父所预备的,也是子自己所预备的,因为他"与父原为一" (约10: 30)。因为我们根据《圣经》中的许多说法已经证明,凡论三位 一体中的一位所说的,也是论三位所说的,因为同一实体的动作是分不
开的。正如他论到圣灵时说:"我若去,就差他来"(约16: 7)。他没有 说,"我们就差他来",而是好像惟有子而不是父差他来;可是他在另一 处又说:"我还与你们同住的时候,已将这些事对你们说了;但保惠师, 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约14: 25—26)。这里又好像是说,子不差他来,惟有父差他来。他说的"我父 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太20: 23)与此相似,他是希望被理解为他自 己和父一起为他所定意的人预备荣耀的坐位。
"但是",有人会反驳说,"当他说到圣灵,他说他自己要差圣灵来, 可并不否认父也会差他来,在另一处,他说父会差圣灵来,也并不否认 他自己也会差圣灵来。但是,在这里,他明明说:'不是我可以赐的,, 并且说这些事是由父预备的。"是的,但这我们在上面已经说了,这是就 他奴仆的形象而言的。所以,我们应当将"不是我可以赐的"解为"不是 人的权力可以赐的",他是凭着自己是上帝且与父同等才能将它赐与人 的。他说:"不是我可以赐的",就是说,"我凭人的权力不能将这些东 西赐与人","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但你们也当明白, 若是'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约16: 15),那么,这一定也是我的, 是我与父一起预备了这些事。"
26-你看,又有一段经文是我要问的;他说:"若有人不听我的话, 我不审判他"(约12: 47),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在这里所说的"我不审 判他",也许与"不是我可以赐的"意义相同?但下文是怎么说的呢?他 说- "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然后补充说,"弃绝 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约I2: 47—4S)。他若不是接着说, "就是我所讲的话,在末日要审判他"(约I2: 48),我们马上就会以为 那是指父说的了。既然子不审判人,因为他说:"我不审判他";父也不 审判人,那么惟有子所说的话才审判人么?非也。请听以下的话:"因为 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巳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 什么。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 所说的"(约12: 49—50)。所以子若不审判人,而是"子所讲的话"审判
人,而且那话所以审判人,是因为子"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他来的 父,巳经给他命令,叫他说什么,讲什么",那么父就必定审判人,因为 子所说的就是父的话,而这话无非是子本身。父的命令,与父的话并非 二事;他在前一刻所称的"命令"也即他在下一刻所称的"话"。
所以当他说"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时,我们要看,他真正的意思是不 是"我不是从自己生的"。假如他所说的是父的话,那么他所说的就是他 自己,因为他自己就是父的话[即圣言]。通常他是说:"父赐给我"
(约5: 36, 14: 31),他的意思是说,父生了他。这不是说,将某物给予 某个业已存在但无该物的人,而是说,在这里,给予他某物让他拥有, 也即产生他让他存在。因为上帝的儿子,就是万物都藉着他受造的上帝 的独生子,是与受造物不同的。(至少在化身成人之前。)在受造物那里, 存在与拥有是不同的二事,但在他这里,存在即拥有。这个意思,他在 另一处说得更明显"^假如谁能领会的话——"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 命t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5: 26)。父所赐给的对象即 他儿子并非某位业已存在但还未有生命者,因为在他那里存在本即生命。 所以"父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意思乃是说,他生了子为不 变的生命,那就是永生。既然上帝的圣言是上帝的儿子,而上帝的儿子 是"真神,也是永生"(约壹5: 20),正如约翰在他的书信中所说的,那 么当主说:"我所讲的话,在末日要审判他"(约12: 48),我们也可认 出这同一种等同来,这里的"话"他也称为"父的话"和"父的命令",该 命令他又称为永生。他说:"我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约12: 50)。
27.问题就成了,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我不审判他;但我所讲的话要 审判他"(约12: 47—48)。从下文可看出,这等于是说"不是我要审判, 而是父的话要审判"。但父的话(圣言)也就是上帝之子。我们要把它解 释为:"审判的不是我,但我要审判人"么?除非这话意思是说:"就我 是人子而言,我不凭人的权力审判人,但就我是上帝的儿子而言,我要 凭圣言的权力审判人",这话怎能算是真的呢?
如果你坚持"审判的不是我,但我要审判人"只是一句自相矛盾的
话,那么对他的另一句话,"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约7: 16),又该 如何解释昵?他并未说,"这教训不是我的",而是说,"我的教训不是我 自己的"。他称为他自己的东西,他又说不是他自己的。除非他是从一方 面称它为他自己的,从另一方面称它不是他自己的,这句话怎能算是真的 呢?照他有上帝的形象说,他称它是他自己的;照他有奴仆的形象说,他 说它不是他自己的。他说:"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约7: 16),是叫我们注意圣言。父的教训就是父的圣言,就是他的独生子。
那么,"信我的,不是信我"(约12: 44),又是什么意思呢?人怎能 既信他,又不信他呢?他说:"信我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 这么互相矛盾的话,应当解释为:"信我的,不是信所看见的",免得我 们的盼望只在于受造者,故而我们应当信子,即信那取了人的样式,好 向人显明,并用信洁净人的心,好使人看出他是与父同等的子;否则, 怎能了解它的意义呢?所以,为了叫信徒将注意力转向父,他说"信我 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他这么说当然不是想他自己与父分 开,即从那差他来者的分开。他希望我们像他信父即与之同等的父那样 信他自己。这一点,他在别处说得明白:"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约 14- 1),这等于说,"你们怎样信上帝,也当怎样信我,因为我与父是一
所以,我们应当怎样理解他所说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 好像这是叫人的信心从他自己转移到父,其实他决未曾把自己与父分 开——也就应当怎样理解他所说的"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
的,就赐给谁"(太20: 23)。我想,这两段话各自应从哪个角度来看, 当很清楚了。他说:"我不审判人"(约12: 47),然而又要"审判活人死 人"(提后4: 1),也应同样地理解。他不是凭人的权力施行审判,所以 他以神为指归,将人的心思提高向上,正是为求提高人的心思,他就自 己降到世上来了。
28.然而,若非取了奴仆的形象从而是人子的那位,乃是因有上帝的 形象所以是上帝之子的那位,使徒保罗也就不会说"他们若知道,就不把
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林前2: 8)。他是照奴仆的形象被钉在十字架 上,但被钉在十宁架上的乃是"荣耀的主"。因为这个动作,使神成 为人,并使人成为神。然而关于他所说的目的为何,根据何在,细心、认 真、虔敬的读者想必都会理解。例如,我们在上面说过,由于是上帝,而 且是荣耀的主,他就荣耀跟随他的人,可是荣耀的主被钉在十字架上,因 为说上帝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十分正确的——当然这不是照神的权能说, 而是照肉体的软弱说的。恰如我们说,他在神的地位,即凭着神的权能, 而不是凭着人的权能,施行审判。可是那要施行审判的也是那人,正如被 钉在十字架上的乃是荣耀的主。对此他明白地说:"当人子在他荣耀里, 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 前"等等(太25: 31 —32),'对将来的审判作了描述。而那些因为自己的顽 固不化而要受到惩罚的犹太人,经上在别处也说到了他们:"连刺他的人 也要看见他"(启1: 7)。
善人恶人都要看见活人死人的审判者,但恶人只能看见他为人子的形 象*可是他既是在荣耀中施行审判,所以他们所看见的人子,不是他受审 时卑微的形象。恶人绝看不见他与父同等的上帝的形象。他们不清心;而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 8)0那乃是"面对面" 的见(林前13: 12),这是给义人的最高应许,而这要在他"将国交与父上 帝"的时候才实现。所谓"国",也指看见他自己的形象。这事实现,是在 万有,连那曾做人子的上帝之子所"取"的受造者都要服上帝的时候。因 为照这受造者的样子说,"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叫上帝在万物 之上,为万物之主"(林前15: 28),否则,若是上帝的儿子在审判时,也 要以他与父同等的形象,向恶人显现出来,那么他给那爱他的人的应许: "我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14: 21),又会变成怎样的呢?因此他 要在人子的地位审判,但不是凭人的权力,而是凭他作上帝儿子的权柄。 他也要在上帝的儿子的地位审判,但不显现为与父同等的上帝的形象,而 是显现为人子的形象。
29'所以,"人子要施行审判"和"人子不施行审判",这两种说法都
是可以使用的。人子要施行审判,证实了"当人子降临的时候,万民都要
聚集在他面前"(太25: 31—32),人子不要施行审判,证实了"我不审 判他"(约12: 47)和"我不求自己的荣耀;有一位为我求荣耀定是非 的"(约8: 50)。因为在审判时所显现的不是神的样子,而是人的样子, 父自己也不施行审判;所以经上有话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 事全交与子"(约5: 22〉。这是指按照以上所引"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 己有生命"(约5: 26),即"父生了子"的方式"赐给"呢,还是按照使 徒所说"上帝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 9) 的方式"赐给"呢?——后一句是说人子的,说上帝的儿子在他之中从死 里复活了。因为他虽本有与父同等的上帝形象,反倒"虚己",取了奴仆 的形象,照奴仆的样式行动,受苦,领受,一如使徒所说:"他自己谦 卑,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将他升为至高, 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
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 (腓2: 8—11)
那么,"他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5: 22)里的"交与"是按照哪 种说法说的昵?从上下文来看,答案是很清楚的。假如是照着"赐给子在 自己有生命"的说法说的,经上就绝不会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了。因为 父既生了与他自己同等的子,他就必与子一同施行审判。所以这一表达 式是说,在审判时显现出来的是人子的形象,而非上帝的形象。这不是
说,那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的父不施行审判。因为子论到父说:"有一位 寻找审判的"(约8: 50)。但他又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
全交与子",这好像是说:"在活人死人受审判时,谁也看不见父,但万 人都要看见子、因为他也是人子,所以他甚至能被恶人看见,因为他们 也"要看见他们所扎的"(启1: 7)。 *
30,我认为,这并非我的臆想,而是明显正确的;要确定这一点,证
和合本"扎"为"刺"。
明主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5: 22)这句话 的原闵在于,他是以人子的形象显现作审判者,而这不是父的形象,而 是子的形象;这子的形象也不是那与父同等的子的形象,而是比父小的 子的形象;要证明他如此显现,好在审判时,可以被善人恶人都看得见, 我们就得看看主自己是怎么清楚无误地说的了。稍后他说:"我实实在在 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 巳经出死入生了"(约5: 24)。这种永生,乃是恶人所得不到的慧观。然 后他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 见上帝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约5: 25)。这只是指着虔信者 说的,他们听到他言成肉身,信他是上帝的儿子,那就是说,他们接受 他是为他们的缘故成了奴仆的形象,比父小,因而相信他照上帝的形象, 是与父平等的。他挑明了这一点,就"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 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5: 26)。然后他提到他自己的荣耀,就 是他降临施行审判的荣耀,是恶人和义人所共见的:"并且因为他是人 子,就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约5: 27)。
我想没有什么是比这更清楚的了。上帝的儿子既是与父平等,他行 审判的权柄就不是领受的,而是在暗中与父同有的;但他领受着,是为 了叫善人和恶人可以看见他行审判,因为他是人子。人子的形象也要向 恶人显现,全于上帝的形象呢,则只向"清心的人"显现,"因为他们必
得见上帝"(太5: 8)-只向忠诚信实者显现,他们因爱他而得他的应
许-他要将自己显给他们看(约14: 21)。请看他如何继续,他说:"你 们不要把这事看作稀奇。"但他不要我们稀奇,这是什么意思呢?岂不是 在那些不明白的人稀奇的地方——即父之赐给子行审判的权柄,只是因
为他是人子-人们本来指望他说,只是因为他是上帝之子么?但是因
为恶人不能看见上帝的儿子,在上帝的样子上与父平等的,因为义人和 恶人在他面前受审的时候,都必须看见审判活人死人的主;所以他说: "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稀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 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 28, 29)。
因此他必在人子的地位接受那权柄,好叫众人复活时可以看见他那 能被众人看见的形象——不过有些人看见被定罪,有些人看见得永生。 永生除了是恶人所得不到的慧观,还能是什么呢?他说:"认识你独一的
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约17: 3)。若非是以同样的方式 作为独一真神向他们[善人]显现,而非以人子的形象向恶人显现,他们 怎可说得上认识耶稣基督呢?
31-上帝的善在他向清心的人显现这一慧观里表现了——"上帝实在
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诗73: 1)!但当恶人看见审判主时,他们不 会看他为善的,因为他们不会以看见他为乐,反倒"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 哀哭"(启1: 1%亚12: 12),因为他们被列人恶人和不信的人中。因此 之故,当那年轻的富人称呼他良善的夫子,并问他当怎么做才可得永生 时,他回答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那就是上 帝"(太19: 17,可10: 17)。可是主自己在另一处称人是善的,说:"善 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 来"(太12: 35)。但是由于那年轻人追求永生,而永生是在于得见上帝, 不至于受刑罚,反得永远的喜乐,又由于他不认识与他说话的是谁,只 把他当作人子,所以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那就是说:"从 你所看见的形象来说,你为什么以善事来问我昵?并且照你所看见的, 你又为什么称我为良善的夫子昵?这所取的人子形象,在审判时不仅要 向义人,也要向恶人显现出来,而且恶人看见这形象,对他们不是善的。 但我另有一个可见的形象,在这形象中我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 反倒为求取这形象曾经虛己"(腓2: 6, 7)。
所以独一的上帝,父、子、灵,其显现除了是义人的不能夺去的喜 乐之外,不是别的(约16: 22)。有人为着这将来的喜乐叹息说:"有一 件事'我曾求主,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主的殿中,曠仰他的 荣美"(诗27: 4),所以,惟独那独一的上帝是善的,因为凡看见他的, 没有悲哀哭号,只有救恩和真快乐。"假如你是照这形象认识我,那么我 就是善的;但若你只是照人子的形象认识我,那么你为什么以善问我呢?
第1卷 神圣二位格的绝对f等
假如你是列在那些'要仰望他们所扎的'(启1: 7)'的人中,那景象对 他们就有恶了,因为那是有刑罚性的。"
根据我所举的证据,可知主所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 是善的,就是上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上帝的不变无形的本质, 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上帝惟独应许了圣徒要看见他的形象。谈到这事, 使徒保罗说:"面对面"(林前13: 12);使徒约翰说:"我们必要像他, 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3: 2);经上又有话说:"有一件事,我曾 求主,就是瞻仰他的荣美"(诗2入.4);主自己说:"我要爱他,并且要 向他显现"(约14: 21);因此我们靠信仰净我们的心,好叫我们"清心 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 8)。谁具爱心的眼去寻找, 谁就可以发现《圣经》中到处都论到这事。我说,惟独看见上帝,才是我 们的至善,我们受教行善,就是为了得见。但经上预言将来万民都要聚
集在人子面前,对他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和渴了……呢9"
(太25: 37),他们要看见他人子的形象。这形象对那些要往永火里去的 恶人不是善的,对义人也不是至善。因为他要进一步召义人进入那创世 以来为他们所预备的国。正如他对那些人说:"离开我,进入永火里去,,
(太25: 41);照样他对这些人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为
你们所预备的国"(太25: 34)。正如那些人要往永火里去,义人也要往 永生里去。
但永生除了是他所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 基督"(约17: 3)之外,还是什么呢?认识耶穌基督就是认识现在在荣 耀中的他。关于这荣耀,他对父说:"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 荣耀"(约17: 5)。那时他要将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 24),叫善仆可以 进来享受主人的快乐(太25: 21, 23)。他要将上帝所保守在他面前的人 隐藏起来,免去人的混乱,就是人那时听见审判的话所引起的混乱。这 种凶恶的信息,"义人必不怕"(诗112: 7),只要他是得蒙保守在"会
和合本"仰望"为"看见","所扎"为"刺
幕"里,就是在大公教会的真信仰里,"免受口舌的争闹"(诗31: 20), 就是免受异端们的诡辩。
关于主所说的"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就是上
帝",若另有什么解释,只要它不把父看得比那创造万物的言即子更善, 又只要它不违反纯正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放心釆用它,而不必只有一个
解释,反倒可以有我们所能找着的许多解释。因为避免异端陷阱的出路 越多,就越能有力地令他们明白自己错了。
不过,现在是开始考虑剩下的问题的时候了,我们将在下一卷进行 讨论。
第2卷
差遣:《旧约》里的神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