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存亡等生死攸关问题的空前严峻的突现,这一特征的内涵在现代东方哲学
中有了较大的更新,这集中表现在:世纪之交的东方哲学家大多不是康德、
布拉德雷式的书斋哲学家,而是怀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宗教改
革、社会改革、民主革命或民族解放运动的志士;他们极其注重理论与实践
的紧密结合,试图直接将理论付诸行动;他们的宗教观,社会政治思想、伦
理思想乃至哲学思想,都与当时实际斗争的需要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世纪之交东西方哲学上述主要特征(无论相通之处或各
异之点)的全部生动具体的展开和表现,以及相应的剖析比较,只能而且也
必须通过全书来实现。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55 页。
----------------------- Page 14-----------------------
二、欧洲哲学
1.唯意志主义:尼采的哲学思想
19世纪50年代,当阿图尔·叔本华 (1788—1860)伴着被他称为“世
界灵魂”的褐色卷毛狗孤独地栖居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之际,由他开创
的、此前一直遭其德国同胞冷落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开始受到欢迎。而当他怀
①
着对自己学说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希望的满足于1860年9
月21日告别人世时,这种哲学已被德国知识界推崇备至,并开始越出德国
疆界,影响欧洲其它国家。
唯意志主义既是对欧洲哲学传统、尤其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
近代哲学传统的反叛,又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最早
学派。它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情感意志和本能冲动置于理性之上,甚至将其
理解为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虽然自苏格拉底以来,特别是自柏拉图把
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意志、情感(欲望)三个部分并把理性置于统率地位
以来,理性主义就在欧洲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唯意志主义的某些思
想在欧洲哲学史上却早已存在。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当作万物本源来阐述
的“太一”就是一个有意志的实体。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明确把意志当作其它
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邓斯·司各脱也强调意志高于理智。康德主张实践理
性高于思辨理性、肯定意志自由以及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同样包含唯意
志主义的因素。但是必须指出,所有这些哲学家关于意志作用的观点,都并
不系统,更没有把意志绝对化为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作为一种哲学思潮
的唯意志主义,乃是伴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形成的。
在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看来,经验和理性都是被接受的东西。经验的不真
实性及其在认识实在时的无能是显而易见的;理性的情况也不见得好多少,
因为一切理性的概念都包含矛盾,所以都不可靠,同样无法认识实在。他们
进而认为,无论倡导经验抑或服从理性,都只会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
界,使人受外部世界的支配,忘记自己的真正本质,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和
能动作用,失去人的真正自由。因此,他们主张彻底改变哲学研究的方向,
即把注意的中心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转向人的生命和情感意志。
唯意志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此外,德国的
爱德华·哈特曼 (1842—1906)、英国的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7)、
法国的居约 (1854—1888)和布特鲁(1845—1921)等人也有一定影响。
叔本华承续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
物,并进而把现象界归结为人的表象世界,把自在之物理解为意志。他认为,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的东西,只是相对于表象者而
①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23 页。
----------------------- Page 15-----------------------
①
存在的,所以“世界是我的表象” ;但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
面,而只是其外表的一面,除此而外它还有完全不同的一面:它的最内在本
②
质即自在之物。这自在之物就是意志,所以“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
初始的、无时间性和空间性、无因而成的活动。意志无处不在,不仅人有意
志,动物有意志,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它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世界
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其本质是既非实
体性也非认识性的永不疲倦的盲目的生命冲动,所以可称之为“生命意志”
或“生存意志”。正因为生命意志是盲目的冲动,是不可遏制的欲求,所以
人生必然充满痛苦。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就是否定生命意志。
尼采一方面直接继承叔本华关于意志是一切存在之本质、之主宰的思
想,另一方面批判地吸取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把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推广到包
括无机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宇宙,并在两个根本点上对叔本华的学说作
了修正和发展,即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不可遏制地创造一切、转变一
切和超越一切的权力意志以及把叔本华消极的悲观主义发展为奋发向上争
做超人、强者的行为主义。总之,在尼采看来,生命的本质不是追求生存,
而是不断扩张,超越自身,发挥其生命力。所以,意志是表现、释放、扩张
自在的生命力的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力量,人和宇宙中的一切
③
都是它的表现。“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但权力意志
又不是目的论的本原,不是确定的实体,而是不断改善、扩张、增长、超越
的冲创力,是永恒生成、流变且无确定和终极方向的活动、过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出生在东普鲁士邦萨克森州一
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在尼采5岁时便去世了,母亲慈祥、善良,且是一位
虔诚的新教徒。尼采自幼身体孱弱,性情孤傲,但却聪慧过人。 1858年至
1864年,他就读于普福塔一所特权子弟寄宿学校,热衷于希腊文化。 1864
年,他进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和神学。这一时期,
他读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其非理性主义鼓舞下抛弃了从
小接受的基督教。 1869年,巴塞尔大学破格聘请他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
此后几年中,尼采同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关系密切,并深受其影响。
1872年出版的《悲剧的诞生》这部处女作,专门有一部分赞扬这位作曲家。
这部著作预示了一些他终生反复论及的主题,尤其是这样一种观点:创作必
然涉及两种相反力量的斗争。在该书中,他把两种力量称之为狄奥尼索斯(强
烈的激情)和阿波罗(有节制的理性),认为在希腊戏剧创作中,当前者放
纵无羁的激情被后者的理性力量制服时,悲剧便诞生了。1879年,尼采因病
辞去教职。此后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德国、意大利和瑞士,健康状况日益
①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 页。
②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7 页。
③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24 页。
----------------------- Page 16-----------------------
恶化,又害了眼病,但其哲学思想则日趋成熟,写下了一系列最有影响的著
作: 《快乐的哲学》(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
《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体系论》(1887)、《偶像的黄昏》(1888)、
《看哪,这个人!》(1888)。1889年,尼采完全疯狂,被关进疯人院,后
来到魏玛调养,但始终没有完全恢复正常。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去世。
随后,他妹妹从他没有发表的手稿中整理出版了《权力意志》一书。尽管尼
采在神志清醒和最有创造力期间写的绝大多数著作都充满着对德国种族主
义的抨击和对反犹主义的批评,但这本书却使他被指控为法西斯主义的鼻
祖。研究者们发现,他妹妹对这本书作了很大的篡改,加进了不少反映她自
己的政治倾向的内容。
尼采著作的风格与传统哲学著作大不相同,往往采用简短的警句和散文
诗般的描绘,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这使他本
来就解释模糊的思想更易引起歧义。
(1)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他总结性的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更是
他全部哲学活动的出发点。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必须首先是历史学家、批
评家、怀疑家和具有自由精神的人,必须首先对隐藏在传统哲学体系背后的
一切前提进行批判检验,必须用铁锤摧毁所有的偶像,然后才能锻造自己的
生活道路。
尼采考察了当时德国的、传统基督教的、古代希伯莱的和古希腊时代的
世界观,认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口号开辟了把理性推崇为万能的理
性主义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结构已逐渐被认为是
人类智能的最高运用,是自然赋予人类之最有价值的才能。苏格拉底和其后
①
继者认为所有道德方面和情操方面的才能…都是从知识的辩证而来。” 理
性主义传统的灾难性后果在于限制和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使人沦为理性
和知识的奴隶,沦为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机器。理性主义的传统价值已经过
时,已经变成偶像;它们不再能促进生活,反而使生活显得愚蠢荒谬。为了
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
毁这些偶像及其一切前提。
尼采主张哲学的中心是人的生活和行为,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解决对世界
的认识问题。但人并不像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一切行为都受自
我意识控制;人的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意识只是其中一部分,最
重要的部分都是在意识以外发生的。用意识、理性来表示人,只是一种方便
的虚构,而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只能是倾向、活动、冲动、激情、
过程和流变。因此,意识、理性等不能成为人的生活和行为的标准。
(2)“两种道德”论
① 尼采:《悲剧的诞生》,作家出版社1986 年版,第85 页。
----------------------- Page 17-----------------------
尼采发现,人们的一切思想都受其道德偏见的影响;但对道德本身的价
值何在却迄今尚无一人提出质疑和批判,它一直是人们在经过一切猜疑、纠
①
纷和矛盾之后的和平的圣地。他宣称自己是“第一个非道德论者”,他的
任务是要揭露以往一切道德的前提,对道德价值的估计进行批判。
尼采认为,任何道德的功能都在于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根据约束激情
的不同方法,可以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两种类型,前者通过使激
情的原有倾向得到升华的方法鼓舞创造的积极性,后者否定激情能够真正控
制人,因而把激情压制在意识之下。主人道德既包含了更加肯定生活的世界
观,又包含了人类本性的比较高尚的观念,所以是高贵的。这种高贵道德表
示:一大群畜群似的普通人需要一个高贵者来指导。奴隶道德是以对那些能
减轻芸芸众生的生活痛苦的行为作功利主义辩护为基础的。奴隶缺乏旺盛的
权力意志,没有旺盛的内驱力或激情,因而把怜悯、容忍、仁慈、宽恕和勤
劳颂扬为“善”,而把主人道德称之为“善”的旺盛的激情说成是“恶”,
并企图通过把爱怜人、怜悯人、宽恕人等等宣布为绝对的原则来强制主人抑
制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服从奴隶的低劣的道德。尼采认为,这种奴隶道德也
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为此,他集中批判了基督教道德,认为它倡导的仁爱、
公道、怜悯、善良等等,实质上都是助长怯懦、软弱、颓废的工具,其结果
是使强者、主人与弱者、奴隶一起脆弱、退化和堕落:“我见其有多少仁爱,
①
即有多少脆弱;多少公道及怜悯,亦即有多少脆弱。”怜悯的结果必然是
增添新的苦难,并被苦难所摧毁:“怜悯与那些提高我们活力而使人奋发的
情绪相反;它具有一种抑郁的效果……一般说来,怜悯阻碍了发展律,也就
是阻碍了淘汰律,它保存行将毁灭的东西;它为那些被剥夺了继续生存权以
及为生活所淘汰的人作辩护;而由于它使各种失败的人继续存在,因而赋予
②
生命本身以黯淡和可疑的一面。” 善良意味着对自己软弱无力、缺乏创建
性的掩饰,因此善人是虚伪的。总之,“基督教的道德是虚伪意志的最坏形
③
式,人类的真正妖魔败坏了人类。”基督教道德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过时;
随着社会条件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迫切需要有一种全新的道德,即主人道
德。
(3)上帝的死亡和超人
尼采不仅抨击基督教道德是阻碍社会进化的颓废道德,而且把批判的矛
头直指基督教本身:“我非难基督教,我以所有责难者所表示的一切责难中
最厉害的责难来反对基督教。我觉得它是一切可以想象的堕落中最大的堕
① 尼采:《看哪,这个人7,文化书店1947 年版,第112 页。
①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249 页。
②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志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48—49 页。
③ 尼采:《看哪,这个人7,第117 页。
----------------------- Page 18-----------------------
①
落。”基督教否定强者,“否定‘自豪、有距离的哀愁、伟大的责任、意
气昂扬、光辉的兽性、战争和征服的本能、炽热的神化、复仇、愤怒、酒色、
②
冒险、知识’的价值。”基督教的目的是要驯化人心,把人彻底置于上帝
的控制之下,而这是错误的——即使是一头野兽,一旦被驯服,其固有的光
彩也会立刻失去。基督教存心要毁掉强者,挫折其锐气,毒化其最高贵的本
能,使他们把自信心和自豪感转化为焦虑和良心苦恼,把权力意志转过来反
对自己,直到使他们由于过度的自卑和自我牺牲而令人不寒而栗地死亡。所
以“我们不应该美化和装饰基督教,因为它已断然向这种更高类型的人宣
战;它已把这个类型的一切基本本能都置于诅咒之列;它从这些本能中拣出
罪恶和恶魔;它认为坚强的人是典型的不可饶恕的人,是 ‘堕落的人’。……
它教人们相信精神的最高价值是有罪的东西,是陷入错误的东西——是魔
道,它用这种方式在精神上甚至腐化最强者的理性。”③
尼采认为,基督教是人类生命最危险的敌人。它“与一切柔弱的和卑下
④
的东西携手” ,严重阻碍人向更高水平的奋进;它通过原罪、得救、天国
等说教否定权力意志。所以正如保罗所说:“上帝已选定世上柔弱的东西、
世上愚鲁的东西以及世上卑下和被藐视的东西。’这是公式:颓废占优势
⑤
了。”基督教之神是“病者的神”,它不是生命的化身和对生命的永恒的
肯定,而是堕落为生命的矛盾,对生命宣战。所以“基督教一直是人类的最
① ②
大不幸” ,是“生命意志的否定!”
尼采进一步指出,基督教、上帝都是人创造的,是神学家、教士的谎言
和伪造:“我们必须知道,神学家、教士、教皇所说的每一句话,不但是错
③
误的,简直是谎言”。 所谓的“来生”、“末日审判”、“灵魂”和“灵
魂不朽”等概念只不过是教士手中的刑具,是“教士所借以使自己成为主人
④
永为主人的种种残酷方法。”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上帝或救世主。
由此,尼采喊出了震撼当时西方思想界的口号:“上帝死了!”上帝本
来是世界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中最神圣、最强有力的东西的象征。所以,随着
他的死亡,我们对人类的看法,我们的道德乃至我们对真理的信念本身也都
随之消亡了;随着上帝的死亡,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复存在了。
①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50 页。
②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318 页。
③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47、47、124 页。
④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47、47、124 页。
⑤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47、47、124 页。
①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24、96、97 页。
② 尼采:《看哪,这个人!》,第105 页。
③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24、96、97 页。
④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第124、96、97 页。
----------------------- Page 19-----------------------
在尼采看来,对上帝灭亡问题的答案必须在“超人”中去寻找。没有永
恒的真理或绝对的道德,没有一个永恒的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上帝,反而能够
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创造力。因此,他号召哲学家运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
切手段为新时代锻造新的价值,建立新的奋斗目标。“超人”就是一种诗一
般的召唤。超人首先必须是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由于出类拔萃而
为新价值立法的人。超人必须教育自己,发现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内驱力,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快乐的有创造性和有生产力的人。超人始终是无论在
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出现的特殊人物,他超出于同时代的普通人之上,
充分了解自己并且创造着新的理想和价值。
尼采的著作处处闪烁着摧毁一切偶像、拒绝盲目接受他那个时代的前
提、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等可贵的精神。他
对现代道德危机的预见更是极其深刻的。但是,他的思想中存在着强烈的蔑
视普通人的倾向,普通人被等同于庸人和“败类”,甚至被当作动物而遗弃。
在他看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或圣徒;为了这
些少数伟人,即使毁灭整个普通人群也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他的著作才
被纳粹党人利用来论证雅利安人的优越性。
此外,他还一再主张用暴力维护强者对弱者的绝对统治,认为生命的原
则就是使用暴力、掠夺、征服和践踏弱者、异己者,把弱者、异己者当作自
己生长和获得优越地位的工具。诸如此类的主张往往使他被专制强权集团当
作自己的代言人。
2.新康德主义
曾在德国思想界称雄一时的黑格尔思辨哲学,随着数学、物理学、神经
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和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陷入了深刻危机:
在国内先是学派解体,唯物主义重新受到人们欢迎;继而到50年代,研究
哲学的兴趣和研究者的才干普遍下降,只热衷于拼凑各种对繁荣德国文化和
国民经济、对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毫无价值的折衷主义体系,正如恩格
斯所说:“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灭
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动脑筋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
①
劣的向上爬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甚至提出把哲学归并到经验科
学中去的主张,认为除了哲学史尚可供研究之外,哲学已不再有其它独立的
地盘和问题了。而当时法、英等国的情况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着“拒
斥一切形而上学”旗帜的实证主义哲学声誉日隆。面对这种状况,德国思想
界的一些人士把注意力转向既反对“形而上学”又要求把科学知识限制在现
象领域的康德哲学,确信只有回到康德哲学的方法和精神上去,并对其作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54 页。
----------------------- Page 20-----------------------
新的合乎时代发展趋势的解释,才能既抵制唯物主义尤其是马克思的唯物主
义,又将实证主义与德国哲学的传统融合起来,从而使哲学成为一种“科
学”,使德国哲学像在以往的“伟大年代”一样再度辉煌。新康德主义就是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名哲学史家费舍(1824—1907)和策勒尔(1814
—1908)通过讲演和著述,激发了人们了解康德、研究康德的极大兴趣。费
舍还就如何正确理解康德的空间学说发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把当时德国哲
学界的大部分人都吸引了进去。1865年,年仅25岁的耶拿大学教授李普曼
(1840—1921)的《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在斯图加特问世,书中率先提出
“回到康德去”的口号,认为任何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无论其是否赞成康德
的思想,都无法回避康德提出的问题;一旦离开康德就不能研究哲学。李普
曼还主张,康德相信自在之物的存在乃是他以前的独断论哲学思想的残余在
其哲学体系中的反映;不过,自在之物并非康德哲学的主要部分,将它清除
出去并不会影响整个体系;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叔本华,却都把康
德哲学中这一独断思想的残余引入各自的理论,他们要么否认相信自在之物
的存在是错误的(如叔本华),要么承认它错误但却在努力克服这种错误时
犯了同样的错误 (如费希特的先验自我实质上与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样不可
知)。所以李普曼要求把康德以后的全部哲学都当作“模仿的东西”予以抛
弃,回到他们的共同本源即康德哲学中去,清除其谬误,用改造过的康德主
义去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产生。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当时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 (1821—
1894)也从繁荣科学的角度表露出回到康德去的倾向。赫尔姆霍茨十分推崇
德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缪勒(1801—1858)的感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它
在当时被称为康德的生理学理论),认为此说堪与牛顿的引力理论相媲美,
具有伟大而普遍的价值。由此说出发,赫尔姆霍茨主张感觉质料是未知客体
与我们感觉器官交互作用的结果,质料的区别就是神经系统中的位置或构造
的区别;所以空间本身依赖于我们身体的构成,完全可能存在不同的空间和
几何学。这样,他既批评康德关于欧氏几何学的看法,又认为自己的空间学
说是同康德相一致的。此外,他那著名的无意识推理学说和知觉理论也充满
康德哲学的色彩。赫尔姆霍茨指出,有某种属性的某物存在于我们面前的某
处,我们用以成立这个判断的精神活动,大都不是有意识的活动而是无意识
的活动。从结果上说,这种活动与一般的推理无别;但它又不同于意识的思
想的动作,所以应称为“无意识推理”。这种推理的指导原则是先验的因果
性原则,它只把认识扩展到可能的经验,但给我们权利去推断我们感觉的未
知原因。他认为,感觉前于无意识推理,知觉则依存于无意识推理;因此知
觉包含判断,知觉的关键在于依赖无意识推理把感觉、意象或刺激组织成一
种见解,对象之被认识无误,也就是由于见解。赫尔姆霍茨的这些思想以及
他以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身份对“形而上学”的猛烈抨击,对于新康德主义的
----------------------- Page 21-----------------------
兴起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1866年,马堡大学哲学教授朗格的巨著《唯物主义史》问世,它详尽考
察了从古代直到当时的西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认为唯物主义是我们
所知道的关于实在 (现象或感性世界)的最好的真理,是反对独断论、“形
而上学”和宗教的堡垒。但朗格反对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认识并不是人的全部目的,人需要用自己创造的理想世界来补充实在。与赫
尔姆霍茨一样,朗格也强调感性世界是人的心理——生理组织与未知实在交
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人的全部经验都是由人的心理——生理组织决定的,而
这一组织本身属于经验的对象,能诉诸心理学、生理学来认识。因此,他拒
斥康德的可思而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认为自在之物仅是一个界限概念。一般
认为,《唯物主义史》为新康德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新康德主义的上述先驱者的活动可谓成效卓著,进入70年代以后,它
迅速发展成为在德国各大学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大名鼎鼎的胡塞尔和海
德格尔都在大学里学过新康德主义),并形成了许多支派。如:以黎尔(1844
—1924)等人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以柯亨、那托尔普(1854—1924)、卡
西尔 (1874—1945)等人为代表的马堡学派;以内尔逊(1882—1927)等人
为代表的哥廷根学派;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1863—1936)等人为代表的
弗莱堡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堡学派和弗莱堡学派。各个学派都
高举“回到康德去”的旗帜,并且,都不是简单地复活康德哲学,而是按照
时代的需要重新解释和改造康德哲学。不过,各个支派在理论上又各有特
色:实在论学派接受康德的反“形而上学”立场,拒斥“形而上学”,但又
承认“形而上学的”,认为以假设方式从现象推到实在既不可避免又是合理
的,因此康德的自在之物可作为认识过程的前提予以保留。马堡学派强调哲
学忠实于科学事实,侧重于从数学、自然科学或纯粹概念的角度去理解康德
哲学,认为哲学是关于科学因而也是关于一切文化的各种原理的理论,哲学
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人的认识的先验结构以及人类知识的本性与局限
性。哥廷根学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内省法去解释康德哲
学,重建康德的先验演绎。弗莱堡学派则独树一帜地强调价值问题,认为认
识论问题的实质是价值论问题,判断是一种价值形式,真理则为判断所肯定
的价值;他们还把自然科学与历史(人文)科学区分开来,认为前者是对抽
象的、普遍的规律的说明,后者是对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描述。各个学派
一般都有自己的刊物作为阐发和传播自己哲学观点的阵地,如马堡学派有
《哲学著作》杂志,哥廷根学派有《哲学论丛》,弗莱堡学派有《逻各斯》
杂志,等等。
1896年,哈雷大学哲学教授卫兴格(1852—1933)发起创办了跨学派的、
新康德主义的重要刊物《康德研究》(它直到今天仍是国际上研究康德思想
的最重要杂志),1904年又创建了“康德学会”。这对推动新康德主义的传
播和促进康德哲学的研究与阐发起了重要作用。
----------------------- Page 22-----------------------
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的影响越出德语国家,扩展到荷、意、英、法等
国,成为世界性的哲学流派,并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新托马斯
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强度不同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或逝世或在哲学倾向上发
生转变,更由于科学、文化、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新康德主义开始走向衰
落,其在德国知识界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生命哲学、新黑格尔主义、现象学等
所取代。但是,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和阐发却一直没有终止。
(1)朗格的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1828—1875)出生于德国索林根附近洼
尔德的一个神学教授家庭。12岁时随父亲到瑞士苏黎世,1848年进苏黎世
大学学习,后转至德国波恩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两度任教于中学,担
任过中学校长,同时研究自然科学,听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讲座,深受其影
响。1861年因普鲁士政府禁止学校教师参加政治活动而辞职,以自由派思想
家的身份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后来担任过商会秘书和报社编辑,撰文抨击普
鲁士专制政府,主张社会改革。1870年,朗格受聘担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
1872年返回德国,担任马堡大学教授。1875年11月21日病逝。他最有影
响的著作是《唯物主义史》(上卷初版于1866年、1873年修订,下卷出版
于1875年)。
<1>生理学认识论。朗格承认,在科学研究中,“唯物主义的假设为新
①
发现提供了最多的机会”,因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优良公理”,承认唯
②
物主义作为形而上学臆想的对立面,“有其真正的效果。”但同时他又断
言,唯物主义不能作为世界观和伦理观(尽管他熟悉马克思的许多著作,甚
至还赞扬马克思,但在谈论唯物主义时却始终回避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
义),因为唯物主义忽视理想,忽视人类精神的自由活动,在艺术、诗歌、
道德、宗教方面非常贫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倾向利己主义。要抵制唯物主
义,维护“理性的大厦”,就必须回到被放弃得太早的、旨在永远铲除唯物
主义的康德哲学那里去,但同时应该用自然科学知识对它进行改造。
康德曾把他关于“不是我们的概念必须与对象一致,而是对象必须与我
们的概念一致”的观点称之为他在哲学上实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朗格
高度评价这一革命的意义,认为它不仅推翻了从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驳
倒了意识依赖物质、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原则。进而,朗格也完全同意
康德关于认识形式的先天性以及概念对于对象的作用正是通过先天形式表
现出来的学说,称赞此学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接下来,他依据对感官生
理学研究成果的解释,把认识的先天形式归结为认识主体的心理——生理组
织,认为感性知觉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我们器官的结构,我们的全部经验都是
①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1925 年伦敦英文版,第358、340 页。
②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1925 年伦敦英文版,第358、340 页。
----------------------- Pag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