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尖子生高效学习法

_2 周亦文 (现代)
现在的标准化考试的特点之一是题量多,覆盖面大,注重能力的考查。同时,标准化考试中的大量的客观题,不论要求思维敏捷到何种程度,反应快到何种速度,其知识点却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功。
同学们平时课后所做的习题,主要是针对单元知识而出的,是对运用单元知识的能力进行训练和检验。中、高考总复习所进行的演练,不能再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应该是在能顺利地解答单元习题的基础上,多做一些综合知识应用练习,即进行系统知识综合技能的训练。第三步:进行实战演习,查漏补缺考生有必要了解考卷的题型、结构,这就像指挥员要了解战场的地形地貌一样,以便胸中有数,防止急中出错。
具体做法是:把近一两年升学考试的考卷或其模拟考试的考卷拿过来,按照时间要求,就像正规考试一样郑重其事地解答,然后自己批卷。批卷时不光是看自己能得多少分,而主要是看哪道题不会答,哪道题的答案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步骤不对,哪道题在解题技巧上还存在问题,哪道题本来会答但马虎了。这样做一些实战演习,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003年山东省中考理科状元王××同学,在每次的考前复习时都严格遵循以上三步,每次复习他都要把笔记拿出来归纳整理一遍,把各个知识点都连成一条线,然后通过做大量的综合练习,变知识点为解题技能,最后他还要做一些真题,提前适应考试。这个习惯他一直都在坚持,而且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可见,同学们在考试之前不妨试一试这种方法,说不定他真能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灵活运用答卷方法
很多同学在试卷一发下来时便急着做题,结果经常会出现答不完或越来越没信心的情况。为什么呢?美国教授威尔森曾针对这种情况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道:“考试答题最忌讳的就是一发下试卷就埋头做题,正确的做法是把试题的特点同自身水平结合,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答卷确实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下面就有关这类问题进行说明。
答卷的几种方法
有的学生一见试卷就紧张,不知道怎样答卷才好。但是,不管当时有多么紧张,都不应该把答卷的程序给忘了,首先是要写好自己的名字,把试卷大致地浏览一遍,看看题目的数量,以便很好的分配时间。
1.从前到后,从易到难答卷法
这就是说按照从前到后的方法,会哪道题就先做哪道题,暂时不会做的,可以先放一会儿,继续答下边的题,直到会做的题目做完。然后,再按照这个方法,把第一遍没做出来的题目再看一遍,仔细思考,调动一切方法把其中会做的做出来。如果还有时间,则集中精力去突破那些最难的题,如果时间不够,那你也已经把会做的都做出来了,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先做那些自己会的试题提高自信心,迅速解除考试的紧张心理。拿到考卷后,由于很快就进入答题状态,注意力全部在试题上,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考试之前的紧张心理,随着解答习题数量的增加,心中越来越有把握,信心不断增强。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在不会做的试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自己本来会做的试题到最后却没有时间去答。每次考试下来总有一些学生后悔在考场上把时间都浪费在那些不会做的试题上了,而自己会做的试题却没有时间去做,结果是既没有攻破难题,也没有时间去做容易的题。
任××是一个学习中等的学生,但是多数情况下,她在考试时都能超常发挥,秘诀就在于,每次考试时她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先把自己会做的题做完,然后再仔细钻研那些难度较大的试题,在从易到难的过程中她充分利用了时间,而且由于先做自己会的试题,自信心逐渐加强,导致难度较大的题有时也能解答出来,因此一般情况下她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这种答卷的方法最适用于学习比较好又容易紧张的学生,因为它可以迅速缓解紧张心理,尽快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使答卷效率得以提高。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科学而有效的答题方法。
2.全面看题法
全面看题法就是考生拿到考卷后,要先把所有的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做到大体的了解,然后根据对试题的了解再把答题的时间大致分配一下,便开始做题。当然这种方法也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做法,最后直到把题全部做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一开始就对试卷做到了心中有数,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分配好答题时间,对考试强度也能初步做出估计。学习优秀,自控力较强的学生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因为看完题以后,知道大部分题目或者全部题目都会做,可以增强信心,可以十分冷静地把试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做完。
张×是湖南省第一中学的学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她在做题的时候就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每次老师发下试卷,她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急着做题,而是先把试卷大体浏览一遍,然后再做题,跟能力相当的同学相比,每次答卷的速度并没有落下他们,而且速度和分值都要高于他们,她的这种方法正是我们上面所讲的全面看题法。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果把试题浏览一遍之后,发现很多题目都比较陌生,情绪就会立刻紧张起来,甚至导致会做的题也做不下去。因此,这种方法对学习基础较好,而自控力弱的学生是不适用的。所以这类同学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方法。
3.从前到后逐一答卷法
这种方法就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一道题一道题地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答题上,使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但不足之处是由于一遍就想把题做完,忽略了先易后难的原则,当遇到不会的题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从而没有时间去解答后面会做的题目了。有些学生平时养成爱钻研难题的习惯,试题做不出来,决不罢休,对于这种精神应该给予肯定。可到了考场上,应该避免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答题的时间有限,还是应该先把会做的题做完以后再去钻研难题,从这一点来说,这种答题方法一般还是不要采用的好。考试答卷要讲究技巧
1.认真审题。首先读懂题目的内容和形式,看清要求;其次,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①先粗读快看,了解题意:再精读细看,字斟句酌。②采用圈点法逐步标出题目的重要信息。
③注意题目中的所有材料。
2.注意考题动向。现在的考题趋向覆盖面大,综合性强,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把握好检查关。在考试结束前尽量挤出一点时间进行检查,但修改时要注意试卷的整洁,如时间充裕,对有疑问的题目要重新审,重新做。
答卷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编排解题顺序
拿来试卷,总体浏览之后,就开始答题了。先答哪些,后答哪些,顺序安排得当,才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不至于答完题后产生过多的遗憾。常见的解题顺序一般有六种:从头到尾法,先易后难法,先高分后低分法,客观性从题目入手法,先难后易法。这些方法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就产生一定的弊端,自然也就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考生。具体地选择哪种答题顺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2.答题前要纵览全卷
有的同学进入考场拿到试题后,不看全卷,从第一页,第一题开始答,他们害怕看到后面不会的难题,干扰了前面答题的情绪。这样做的坏处是,前面遇到难题,可能以为后面也全是难题,造成答卷情绪不佳,还完全可能因过多用时间答前面的难题,到快交卷时,后面容易的、会答的题却没有看到,没有时间答了。大部分同学领到试卷后,先用几分钟时间浏览一两遍,做到胸中有全局,特别对经常研究考试题,经常自己出题的同学,拿到试卷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绝大部分类型题都做过,绝大部分题自己都会做,浏览全卷起到了稳定情绪,坚定信心的作用。
3.想不起来,先跳过去
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明明记得很牢固的概念、定理或公式,答卷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不要坐在那里浪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把此题放一放,先去做别的题目,有时忘记的内容会突然“再现”出来。如果再一次想的时候还是想不起来,可想一想与这一部分内容相近的知识或有联系的事情,通过联想回忆这部分的知识。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应该在以后加强巩固。
4.考场运筹时间的方法
考生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按照时间的多少进行安排,步步为营、稳扎稳进。如果因意外,出现时间少、试题多、无法正常解题的情况,不妨采用以下应急的方法:不做详细阐述,也决不留下一些题目空着。这是因为一道题的答案不管你答得如何完善,得分也仅是一道题的分数。而解答了两道题虽然只有一半,然而是答案的主要内容。一般说分数相加比只答其中一道题分数要高。如果是理解分析性的题目,可以采用只列要点、简例,不做具体分析的方法。要点、简例用提纲表述,不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考虑语言组织。这类题目一般按要点、简例分析几方面评分,答了要点便有要点分,如再加一具体简例,则丰富了内容,分数就更高。同时,应养成复查的习惯,复查是大战后打扫战场。解题犹如战斗,讲究紧张,速战速决;复查是打扫战场,要求冷静,所谓冷静就是从原有的思路中解脱出来,从当事者变为旁观者,对试卷做仔细审查、无情挑剔。要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应试者只有头脑清醒时,才能避免种种可以避免的遗憾。
5.要冷静沉着地读卷
答卷之前一定要把全部考试试题看一遍,正确理解题意。如果发现有不明确或不理解的试题,应立即举手请教老师,让老师讲清楚。然后,从整体上看一看,全卷共有几种类型题,如:概念问答题、计算题、判断正误题、选择题、论述题等,每一题可给多少分,这样以便分配考试时间,占分数多的试题可以重点做。如果考试时间已到,还有试题没有做完,可尽可能地把简约解法和答案写上。
6.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如果试卷提前答完,还有时间,一定要从头到尾,抓紧时间再检查一遍。检查时,也应该有一定的方法,要先检查简单的、省时间的、错误率高的,还有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试题;后检查难的、费时间的、错误率低的、比较有把握的试题。有的学生忘记了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先检查分数大的题目,可是分数大的试题往往是有一定难度的试题,由于分析起来比较复杂,不是检查不完,就是找出了错误也没有改正的时间,结果白白浪费了检查其他题目的时间。所以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试题最好先放一放,先检查容易的但没把握的试题,到最后有时间再返回来检查。检查时不应用原来的解法,而应当用别的解法来检查,或者把答案代入试题进行验算。不过检查中发现错误后一定要反复推论,确认是错了,再在试卷上修改原先的做法和答案。因为,第一次做的,往往比较准确,错误率较小。有时候,有的同学在检查时反而改错了,其原因就在这里。
总之,同学们在考试进行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紧张心理、沉着冷静,合理而有效地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应考状态不但可以考出自己的水平,也是考取高分的有效方法。
考后分析不可忽视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试卷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你能从中发现很多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中学生,考试之后拿到考卷,把试卷大体看一遍,看看哪儿扣了分,就把试卷扔一边不理了。个别学生看到成绩不好,甚至会把卷子撕毁。需要说明的是考试之后同样是学习不可缺少的阶段,是大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知识的阶段。在这一期间广大同学应该通过及时、准确的考试总结,亡羊补牢,加深印象,巩固以前所学知识,以便将来更好地学以致用。
同学们应该认识到,考试绝非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学习旅途上的一个全新的起点。考试后,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本次考试的经验教训,找出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巩固、深化记忆。同时,还要努力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方法上的不妥和态度上的不认真等问题,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与措施,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很多学生考试一结束便觉得完事了,似乎压根儿就没有考试这回事情,从来就不愿做考试总结,而只关心考试的分数,似乎只是为了给父母、老师交差。估计能够及格的,沾沾自喜;不及格的,垂头丧气或者满不在乎。从根本上,很多学生把考试总结这一环节给忽略了。
其实,如果仅仅将考试的目的定位在“60分”上,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考试,不及时进行考试总结,所学的知识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忘得一干二净,举办考试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而所谓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因此,我们绝对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及格率,而要把参加考试作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一个强大的驱动力,把考试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一些优秀生在拿到考卷后,则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考卷的总结分析上。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考后分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对试卷应该有以下正确的认识:考题是经过精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习中的问题,应当很好地通过对试卷的总结分析,使自己从中受益。下面介绍一些对试卷进行分析总结的方法:对于做错的试题要想一想是如何做错的,找到答案先把错误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用彩色笔抄录在旁边,要把出错的地方鲜明地标示出来,以便复习时查看。然后分析没有做对的原因,对做错的试题进行分类。检查一下因审题不认真、运算不准确和对公式、概念、原理记得不牢固及因思路、马虎等各扣了多少分,分析后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在前一阶段学习上的主要问题了。这样,既可以在考好的基础上再次拔高还可以找出错误的原因下次再接再厉。
这样分析之后,对考得不好的状况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再制定改进措施也会比较容易。一般阅卷,主要是看结果对不对,对了就打对钩,至于答题过程往往被忽略。对于做对的题进行分析的目的是看有没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
池××是甘肃省某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她在没有注重考后分析之前,一直落在能力相当的几位同学之后,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她才发现了这个小秘密,原来那几位同学都比较注重试卷分析,每次考完试之后他们都要用一部分时间来仔细研究试卷。学到了这招之后,她也坚持每次仔细分析做过的试卷,找出做错的原因,纠正答案,对每次考试进行总结,一段时间以后果真成绩有所起色,再加上她比原来更加努力,最后她竟然超过了那几位同学。
事实证明,一个学生如果能经常在考试之后对试题进行考后分析,并且针对自己的弱点加以改进,在未来的考试中一定会发挥得更好。
第六章 高效率需要好计划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计划性。良好的计划和习惯,预示着良好的成绩。
认识学习计划的重要作用
在陕西念高三的张×同学是一个学习很有计划的学生,每天回家之后他都要把第二天的计划拟定出来,并且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在他的笔记本上不仅有第二天的计划,还有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这些计划把近期和远期的目标都写得很清楚,在他高中的三年内一直有条不紊地按照这一方法学习,从来没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也没有惶惶张张的时候,最后在2004年的高考时终于以可喜的成绩迈入了北京大学的门槛。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很多优秀学生常用的方法,美国当代教育家诺瓦尔也曾说过:“学习是一个计划性的活动。”
下面就它的重要作用做一下介绍:1.学习计划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不同只在于计划的内容上,有的计划想得比较长远,而有的计划则只是考虑了眼前的现实。一个长远而又高尚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天或一个星期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努力去做才行,因此,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显得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科学结合产生了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制订得越合理,学习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学习计划制定好后,就会对自己每一天的学习任务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脚踏实地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变得有条不紊。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导航图,每一个想有好的学习效率的学生,要做出的第一个实际行动,就是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当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好之后,就会感觉心里有了底,至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只等自己勤奋努力了。
2.学习计划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学习中能坚持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就会使学习生活变得有条不紊,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到时候,就不必为起不起床、睡不睡觉、学不学习等问题所烦恼了,因为一切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规律。学习生活完全到了“自动”的境界:到点不起床也睡不着了,到时间不睡觉就犯困,不学习就感到缺少了什么一样。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科学而合理的学习计划的,也可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坚持实施学习计划的结果。可见学习计划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3.坚持学习计划可以增强学习意志事实上,很多时候制定了合理的计划而自己也非常努力地坚持过,但学习计划还是不能顺利地完成,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会经常打乱学习计划的施行:其一是出现了不在自己计划之内的但是必须参加、必须进行的有益活动,如集体活动或组织课外学习班、考试临近等等,这时就需要对学习计划进行临时的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
其二是出现了一些经过自己努力,完全可以解决的困难和干扰。这时,为了使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就要努力克服困难、干扰及各种诱惑,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不脱离学习计划,坚持计划的实施。长期的坚持实施计划之后可以使意志得到很好的磨炼,意志品质中的自觉、顽强、坚持、自制,会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磨炼。同学们往往会忽略意志品质上的收获,可实际上这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坚持学习计划,意志品质所得到的锻炼会越来越多。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学习的成功又为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在学习中没有一定的学习计划,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也就很少有什么要求和打算,也不会有和现实发生矛盾的问题,更别说是锻炼意志了。因此,这样的学生意志品质常常很差。
4.学习计划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有了学习计划,学生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多玩一个小时,多聊一个钟头,将会完不成计划中的某项任务,根据学习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使整个计划中的其他任务受到影响。所以,学习计划可以促使他们非常珍惜时间。
有了学习计划,学生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非常明确,所以不用临时动脑筋、费时间去想了,而缺乏计划性的学生,一旦坐下来,还要为该干什么事考虑半天,尤其是当其完成老师所留的作业之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因此会造成很多宝贵时间的浪费。
总之,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磨炼学习意志,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如果一个学生想把学习搞好,就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长远的学习计划。
掌握制订计划的要点
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哪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在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是要分析现有的条件,即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第二步是确定目标,它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空中楼阁。第三步是选用措施,它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包括作息时间的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调换和搭配,文体活动的安排等。第四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是安排步骤,它要求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制订学习计划要遵循以下原则:
1.确立明确的目标
任何计划的制订都需要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灯塔,它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作为中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对自己的学习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个大致的设想,对自己要发展哪种兴趣有个打算。同时,对于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确立改进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凡事预则立、奋则进,所以学习的目的越明确,学习行动的意志也就越坚决,尤其是在高尚的学习动机支配下的行动目的,更能使我们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辛,不顾各种内部和外部困难,全力以赴来搞好自己的学习。
2.参照生物钟原则
“生物钟周期律”对人起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因势利导,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要增加任务量,提高效率。在精力不怎么充沛的时候,保持正常的任务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条件的不同,其最佳的“生物钟周期”也不尽相同,即其学习的最佳时期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生理规律,只有正确利用生物钟的调节作用,才能更好地制定一套完美的计划,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难易适度性原则
计划的制订是以实现为目的的,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基于一定基础之上,遵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最终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应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的选定应具有适当的难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学习动机,完成自主性学习,使之有所进步。
下面就是张勇同学在高一第二学期制定的学期学习计划的一部分,以供同学们参考。
目标:
1.战胜自己的“小马蹄坑”毛病,不与人计较小事,得理也要让三分。
2.扬英语之长,除参加英语竞赛之外,还要在去年市竞赛第十名的基础上超越四个人,进入前六名。3.补物理之短,物理成绩也要争取进入班级前三名。4.年组个人的排名要从期末的第七名,进入总分前三名。
5.参加校运动会,百米长跑项目要超越去年,进入前五名,为班级挣分。弱项铅球要加强训练,不能让它拖体育总成绩的后腿。
措施:
再看两遍《周恩来传》,学习总理的博大胸怀,经常看自己座右铭上的话,“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除参加学校英语兴趣小组学习外,自己每天晚间多拿出一段时间学习英语,做《英语辅导报》上的习题。物理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自己觉得物理好学,便没有重视,以致该记住的物理公式有的记得不准确。本学期强化记忆,多做物理习题,进入班级前六名还是有把握的。还要认真整理“物理错题本”。上学期年级排名第一名的是295分,而我的成绩是270分,主要差在物理学科,物理我只得了75分,其中有15分是因为马虎,5分题是属于记忆不准,纯属不理解的只有5分。应加强记忆,做题再认真些,三项丢分拿回来,便可与年组长并列。另外,我的英语是强项,要发挥优势,教师说英语学得好,化学记忆的知识多,也会学得好。这些都对我有利。再争取用空闲时间,多往后自学,学得多了,回头再看旧知识便学得容易,这样进入年级前三名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
每天下午班级长跑我争取和刘洋、李智组成一个小组,跑完班级规定的500米,再多跑100米,这样训练量比运动量多一倍,比赛时,进入前三名的可能性就大了,去年我第六名,今年练好了,还可能取得第二名。第一名是市里的运动员,我是追不上,除跑步外,还要认真做操,练气功,每节课前都要全身心地唱歌。学习要取得好名次,没有好的身体做基础,将是很困难的。时间分配:
上学期数学所用时间过多,实际用于物理的时间比例,不过是全部学习活动时间的十分之一,本学期要把物理所占时间增至五分之一,数学稍降一些;语文、英语、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个科目都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调节。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张勇同学是一个学习非常有计划的学生,他把学习很科学地进行了分配,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有今天的成绩的直接原因。同学们在学习时也应该借鉴这位同学的经验,使知识的掌握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有提高。但是在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还要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1.计划要有全面性
因为制订的是学习计划,就要多考虑学习的方方面面。不要片面地追求学习任务的完成,应当全面地考虑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除了考虑学习以外,还要安排好业余活动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充足的睡眠时间、文化娱乐时间等等,这样才能避免对学习产生乏味的感觉,以保证自己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不会制定订计划,他们认为学习计划只考虑三件事:吃饭、睡觉和学习。不关心集体活动也不注意锻炼身体,至于娱乐和休息计划内更是没有它们的位置。这种单一的学习计划使得学习活动变得非常的单调乏味,从而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不但影响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对学习时间和自由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有时候,觉得学习时间很充足,但实际上真正可以让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却很少,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多,相反的情况是表面上看,学习时间很紧,但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是很多,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把学习时间和自由时间进行很好的安排。
3.长短计划要结合好
同学们在制订计划的时候,要注意在较长的时间内,应该学些什么,具体一天需要干什么应当有个大致的计划。但是,由于实际的学习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往往不好事先预料,所以长远的计划不能定得太具体,很难在这个月就把下个月每天干什么全都安排好。但是,下个月在学习上将主要解决哪几个问题,第一个星期每天的具体行动,就应当制定得具体些。这样,就把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分到每周、每天去了。这样安排以后,每天学习时心中就会清楚当天该学习什么,哪科应该重点去学,哪科可以少分配些时间,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长远的计划可以使短计划不偏离大方向,具体的短的计划,可以使长远计划中的任务逐步得到实现,又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心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有一个高中女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原因是初中的数学没学好,她下决心要把初中数学补上,为此,她在学习时间上做了如下的安排:每天抓紧时间先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每天起码要挤出一个小时,系统地复习初中数学,在这里,她把学习时间鲜明地分成了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两部分。
在自由学习时间内,又把初中数学的三章内容分配到四个星期中去完成,平均每周完成的内容很具体。这样一来,心中就十分明确每天在自由时间内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为了保证拿出充足的自由时间来补习数学、她在常规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一个半月后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可见,在制订学习计划时,把时间进行划分,在自由学习时间内做到长短计划的有机结合,并坚持下去,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容易实现学习目标。
4.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即对自己目前的文化水平应有自知之明。学习计划不是学习目的,它只是学习的一种打算,一种安排,以此来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情况,不少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想得很完美,但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结果不利于计划的实行。学习的实际情况是指:(1)自己将要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例如,在这个月的学习计划中接受和消化多少知识?要着重培养哪些能力?(2)学习的时间具体有多少了?在每个学习阶段,究竟能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常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自由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3)学习上有哪些不足。自己在学习上哪些方面没有做好?在某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中应该怎么做?(4)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制订计划时必须考虑老师的教学的进度,否则常规学习时间就不好安排,自由学习时间就更难以安排了。很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不能实行下去就是因为不了解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因而使自己安排的任务不符合实际情况,还会出现自己安排的学习计划同老师的教学进度相脱离的现象。由于个人计划经常和老师的教学进度发生冲突,于是有的学生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制订计划没有用,老师讲什么学什么就行了。结果使自己的学习缺乏计划性,降低了学习效率。
学习计划如果能和老师讲课的进度配合好,可以对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一个初中的优秀生,在老师讲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前一个月,他就利用自由学习时间系统复习了其他时态的内容。由于他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在学习现在完成时的时候就很顺利。学完现在完成时之后,他又用自由学习时间把以后要讲的几个时态进行了预习,因此在学习时态的时候他比别的同学就轻松得多。可见安排学习计划,一定要考虑到老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同学们在制订计划时要向那些尝到学习计划甜头的学生学习,借鉴他们的一些技巧,充分重视计划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统筹安排学习计划
英国当代教育家查尔斯汉迪曾针对学习计划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说:“制订学习计划就是运用统筹方法,实现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制订学习计划必须要注意运用一些统筹方法,才能发挥计划的真正作用。
1.学习时间的安排要服从学习内容。学习的内容有主次、详略之分,因此在学习时间安排上要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地进行安排,才不至于使时间浪费。
2.充分利用零星时间。零星时间看似很少,利用价值很小,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将零星时间集合起来,就是宝贵的整段时间。
3.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一天的时间里,人的精力不可能始终都保持的旺盛的状态。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分配时间,可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这也是保证时间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因此说善于安排就是要学会利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干最重要的事,学会安排什么时间最适合做什么事。下面就是一个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充分运用统筹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路华同学就是一个善于安排时间的同学。他的爱好十分广泛,每天做完作业之后,或者看课外书,或者练练乐器、打打球。他总结经验时说:“我从来不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花费半分钟的时间。我认为真正浪费时间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到处嬉闹、干些毫无意义的事,这种人是浪费时间的浪荡公子;另一种人除课本之外不看任何书、不干任何事,看起来学习很专一,实际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并没有充分利用时间。
运筹时间的第二个要素是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计划应该怎样写?写哪些内容?这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有几个要点必须掌握。首先,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订计划,这个计划是自己需要的也是能够完成的;其次,时间安排要明确;第三,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明确、适中。有了这三项内容,至于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并不是很重要的。
刘军同学15岁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一所重点高中。下面是他第一个学年订的学习计划:1.认真学好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课外的时间学习英语和物理。
2.课外英语学习分成两条线:一是学习《英语1000句》,听校广播台的英语广播,提高朗读能力和听力能力;二是每天至少熟记15个英语单词,全年达到3000词汇量,开始阅读较浅的英语读物。
3.课外物理自学的主要任务是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主要是阅读各种类型的物理小册子,做阅读笔记。4.每日作息时间,早晨6时起床,跑步30分钟,背英语单词30分钟。上午上课。中午午休前看半小时英语。午休后到3时左右是自习时间,做作业、自习。6时吃晚饭。晚饭前体育活动30分钟。晚自习到10时。随着季节的不同,时间稍做改动,但学习计划的内容不变。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计划,从中可以看出有三个优点:
首先,此计划有很强的针对性。刘军订计划之前,比较了自己的各门功课,相比之下,物理和英语不太好,于是他把课外时间主要用于自己基础比较差的外语和物理上。
其次,时间安排具体。每件事要花多少时间,都作了详细而具体的安排。
再次,目标明确。英语,主要是熟记单词,目标是3000词汇量;物理,主要是扩大知识面。制订计划最关键的一条是切实可行,要符合制订计划者的实际情况。问题抓准了,努力照着计划去做,一学年下来,必定有较大的进步。运筹时间的第三个要素就是要做到当天事情当天完成。许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订计划容易,执行计划难。因而计划订的目标达不到,结果时间还是没抓住。
而有些学生计划制定好之后却并不能很好地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计划上已规定具体哪段时间做什么事,但到时候缺少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又受到了其他事情的影响。
第二,是学习任务太多,时间不够用。
第三,计划规定的任务过重。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制定不够合理而造成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前两个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来解决:即努力做到“当天事情当天做完”。有些同学往往寄希望于“明天”,把今天的事情留下来占明天的时间去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连锁反应,每天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不好。所以坚持“当天事情当天做完”很重要。
某一重点中学的刘成对这一点就很有体会。在他刚考进这所中学时,一天下午,他在教室里做数学作业,由于题目的解法较繁琐,加上室外有些同学在劳动,很热闹,弄得心神不宁。注意力比较分散,题目就总是做不出来。越急,心越烦;越烦,题目越做不出来。他烦躁地把笔一扔说:“明天做!”当天晚上,刘成躺在床上,回忆白天的学习和生活,心里非常后悔。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做,并不是由于事难,而是由于自己缺乏毅力。”
刘成同学认识到这一点后及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学习进步非常快,提前一年考取了重点大学。
可见制订计划除了应该讲究一些方法之外,还要有毅力来坚持实施计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的话、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请你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效率的高低,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大量的资料显示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都是有良好的习惯的。目前我国的学生素质教育开始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但是养成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需要耐心的指导。
多数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脑筋,但是真正称得上天才的简直是微乎其微,对于每个同学来说大家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谁也没有多好的脑筋,但为什么最后的成绩会不一样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在学习习惯上拉开了距离。下面给广大学生介绍几种好的学习习惯。
1.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的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中学生要学习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要求父母帮助选购几本工具书(包括资料性的)放在书架上,经常查阅。买学科工具书,应听听任课教师的意见。这方面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
2.善于请教的习惯
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要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收获会更大。2004年赴美留学的郑×,在中学的时候就有爱向老师请教的学习习惯,只要他不懂的地方,在平时看书的时候都要做上标记,等见到老师的时候他便赶紧向老师请教,有时这个老师解答不出来,他便请教其他老师,郑坤爱问问题的习惯成了学校无人不知的事情,正是因为他善于、勤于向老师请教,所以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他总是比别人多学很多知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有的学生上课不敢问,下课也不敢问。这样的学生,要努力突破第一次,几次之后,就敢提问了。
3.阅读课本的习惯
学生要学会看书,从书上间接获取新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4.在课后重视培养预习的习惯
阅读课本的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把阅读课本的习惯与培养预习的习惯结合起来,在每次学习新课之前,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作业,并提出这次预习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看书方法,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刚开始,预习要求可定得低一些,细一些,以后根据情况逐步进行调整。
5.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回答问题,这样可促使大脑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如果在听课的时候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这种听讲势必缺乏一种“我要学”的参与意识。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才能真正做到专心。因此在课堂上,必须要尽可能多地回答问题,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多向老师及部分好学生请教。
7.主动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学习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同学们要主动质疑,可以组织讨论小组对疑点进行讨论,独立解决疑难问题。调动质疑问题的积极性,以培养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培养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8.认真作业的习惯
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实践中,常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所以平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端正做作业的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做作业的时候,要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作业演算草稿的认真程度和完成作业能否自觉检验往往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作业态度。如果学生的演算草稿也能像书写那样条理化、规范化,作业完成后对照演算草稿自觉认真验算,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练习正确率,而且对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会读题、审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提笔就做,不去认真地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这就导致了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机械模仿例题的现象。今天学的是乘法,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稍有变形或引申、综合便错误百出,这不仅不利于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也是一种消极思维定式的障碍。因此,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不仅仅解应用题要这样,做计算题、概念题也同样如此,如:计算题要求学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动笔演算,这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计算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同时也包含了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以上谈了几种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同学们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对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学习的细枝末节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学会了学习。
第七章 主动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知识不只是仅靠老师教来的,更应该是靠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被动地等老师来“喂”,学习效率永远都不会很好。而主动的学习可以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本章从新的角度出发提倡同学变被动为主动,营造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改变被动位置
德国教育家新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同样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也曾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两位教育家的话都在于表达——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教学的主角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虽然现在较以前已经大有好转,但做得还不够,尤其是我们做学生的,应该主动出击,从自身进行改变,因为只有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才会做好。应该认识到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进而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还要注意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原生动力。因此,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主动性,可以学得主动、轻松、自如,应该出自于“愿意”而不是强迫性的学习,愿意则来自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使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皮亚杰坚信:“学生自己也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课堂上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就使用好课堂上的“学习自由权利”。当然,强调学习自由,并非是放任不管。在适度的自由状态下主动的学习才是学生应该提倡的。要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就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学习在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着,我们只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当我们走进这一新世纪时,迎接我们的不是鲜花与微笑,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条铺满荆棘的更加艰苦崎岖的奋斗之路,我们将面对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谁拥有比别人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谁就会被社会所重用,在这拥挤的世界上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谁的知识薄弱、生产经验少、劳动技能差,谁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说没有知识会是怎样了。父母和老师常叮嘱将来是要凭本事吃饭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从更贴近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我们能够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能够在社会上求得生存,从而再去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努力学习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也许是许多同学常思考而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有学习的主动性,古今中外没有一位科学家或者学者是靠被动地学习而走向成功的。如何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这不仅需要懂得学习的目的,还要有对学习的兴趣。做任何事只要对之抱以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成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在我们平时许多学习的问题上、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它是我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个知识而去翻阅大量资料,向许多老师请教,或者亲自尝试做一做。这样学习就成了一种出自内心的生活的需要,而不再是一种负担,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倘若学习是被动的,那么对待学习就像完成任务,做完了事,不问质量好坏,不管自己是否学到了知识,对于疑问也不关心,不去解决,这样就往往事倍功半,什么也没学好。因此,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学好知识的一种动力,所以,知识也一定能学好。下面就拿语文课作为实力来进行具体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方面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一条放在“教学建议”中的首位,就是为了说明主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大讲特讲,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且教师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而学生不懂的问题或有疑问有困难的地方,学生很少主动提问。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没有读的时间,没有写的时间,没有思考的机会,等等。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的模式,毫无生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更谈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素质。
学生要确立“我要当学习的主人”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二是尽力争取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多动手、动口、动脑,多读书,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钻研探究,多深入思考,多提出问题,多互相交流,多讨论争辩,等等;三是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打消以前那种依赖心理,培养自信心,要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学习潜力,许多问题通过自己的钻研都能够解决。同时,还要学会自学的方法,例如怎么入手,怎么钻研,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学记叙文,怎么学议论文,怎么学小说、诗歌等,常言道:“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要充分认识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这是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指明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当然,这只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明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道理主动性在其他各课也同样的重要。每一堂课都需要同学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知识,广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并不是老师讲了之后就可以学会的,不应该在学习上,只做“张嘴”等老师喂的学生,而应该学会主动去学习,主动掌握学习技能。做课堂上的主人。
克服心理障碍
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表现自己,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心理障碍造成的。不良的心理因素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不敢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其中比较普遍、对学习有影响作用的是羞怯和自卑心理。
杨××是河北一中学的学生,平时特别爱学习,而且成绩也名列前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他是全校最有文采的一位学生,可是美中不足的是他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平时如果是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就直打哆嗦,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给同学讲解问题时,脸憋得通红。学校每次有演讲比赛或辩论会,同学和老师都要选举他,可是由于胆怯、自卑的心理作怪,很多机会都同他擦肩而过,真是太可惜了。
可见,心理障碍确实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如何克服和消除羞怯和自卑心理呢?
二、消除羞怯心理
那么,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了解自己产生羞怯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羞怯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智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但主要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如自幼家教的方式,个人学习生活的经历,与同学交往的程度,受老师教育的影响等等。中学生应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正找到形成自己羞怯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持之以恒地坚持,必能收到成效。
2.鼓起勇气,不怕失败
中学生们应该认识到,羞怯几乎人人皆有,并非你一人独有,只是每个人羞怯的程度不同罢了。当你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参与,感到羞怯时应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往往多的只是一份勇气。因此,课堂上要积极主动,敢说第一句话,敢迈出第一步。当你迈出第一步后,就会感到羞怯并不可怕,你就会在成功的表现中受到鼓舞。
3.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
自信是人生中无与伦比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中学生在交际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为自己不善讲话、不愿行动寻找理由。相反,倒要时时肯定自己,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启迪和帮助。4.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中学生不能只限于同个别要好的同学交往,在狭小的交际圈内活动,而要训练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学会向平时见面交谈不多的人如其他年级的同学、老师和领导问好,在集会或聚会时要善于利用间隙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逐渐消除羞怯心理。
5.关键时刻表现自己
关键就是考验,羞怯心理严重的人在关键时刻总是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中学生一定要在关键时刻突现自己。如充当会议或节目主持人,利用这些机会表现自己,勇于鼓励自己去办事,办好事,让那些不了解你甚至瞧不起你的人刮目相看。
6.刻苦练习讲话技巧
羞怯主要发生在与人交谈时、大庭广众下讲话时,一个人独自讲话或在父母面前讲话时,不存在这种心理负担。因此,中学生在各种场合的发言,都应事前有所准备,甚至是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的反复练习,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惧,应付自如。要毛遂自荐地担任演讲会、故事会、主题班会、庆贺会、生活会等活动的发言人,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即使第一次第二次失败了,也要把它当成今后成功的垫脚石。这样,渐渐地克服羞怯感,过渡到大方自如地与同龄人、长者或老师交谈。
7.让自己经常处于松弛状态
松弛对羞怯者说来是与他人相处时克服羞怯的关键。当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时候,容易产生羞怯心理,久而久之会错过很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所以,当你处于羞怯或紧张的心理时,应尽量进行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当你脸红时应尽量忘却它,不要担心别人是否在意,相信其他学生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很快会消失的;当你受到老师或领导的批评指责时不要过分害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应理解人人都有失误的时候。总之,中学生遇事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这也是克服羞怯的有效办法。
8.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仪容、仪表、仪态,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当你第一次进入陌生的社交场合时,总不免感到羞怯,这时只有微笑才能使你摆脱窘境,从容自如地与人进行交往。所以中学生要善于运用微笑,依靠微笑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有时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都会在你的微笑中结束。因此,我们要避免愁眉不展,它会给人一种不友善的感觉。微笑是通过眼神表露的。当你与他人交谈时,眼睛要尽量看着对方,表示你对对方的礼貌和注意,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感,加速彼此间心灵沟通的进程,同时也减少了你羞怯的感觉。交际中得到的锻炼有助于学习中羞怯心理的克服。
当然,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固定不变的方法,同学们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善于总结成功经验。
二、克服自卑感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是人类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东西,因为任何人的能力都会有所不足,因而也就易生自卑,为了克服自卑,便会努力奋斗。然而,自卑感并非都是激励人,使人奋发上进的,更多的人因为有自卑感而阻碍了正常发展。与此同时,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最敏感的心血管系统将会受到损害。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在中学生中是相当常见的,有的同学甚至在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敢抬头说话,在课堂上有什么想法在心里直打鼓,怕说得不好引来别人的嘲笑,这对学生们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下面就有关如何克服自己的自卑感提出了一些见解。1.增强信心。当知道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时,要懂得“以勤补拙”,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自信心很重要。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
2.增加成功经验。一个人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在学习时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对于自卑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增加成功的经验。这可以先把目标定得小一点,确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也可以在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时,改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愿意并有兴趣的活动,以便增强信心,免除自卑。3.正确估价自己。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因此不能只看自己短处不看长处。积极的态度是扬长避短,以“长”补“短”。这一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比别人强。
4.多向名人学习。多读些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扰的名人的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经验,进而鼓励自己加强自信,发挥所长,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会随之消失。
5.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课堂上会听讲,随着老师的讲解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考。这样,抓住了学习上的主要矛盾,学习就比较轻松,成绩也比较理想,会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6.养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多和同学交往,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千方百计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用集体的友谊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7.遇到困难挫折不要轻易地放弃。放弃就等于承认自己失败了。如果经常轻易放弃与困难挫折搏斗的机会,这会使你更加怀疑自己,会导致失败的心理产生,以后遇到什么事都不敢做了。因此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鼓起勇气和信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拼搏所取得的成功如同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果实,是最能让人陶醉的。
8.运用潜能。日本精神疗法研究所所长小林英夫认为,运用潜能可以充分抑制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长处。例如想想小学时期那些令人高兴的赞美,就拥有更多的自信。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短处,以零为基点,不断去增添它。
只有把上课的心态调节好,消除一切不利于学习的心理障碍,才可能大胆而主动地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且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主动争取锻炼机会
李利和赵茹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一直在一起念书,都属于聪明伶俐的那种,而且都爱好音乐。所不同的是李利上课总是紧跟老师的进度,积极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而赵茹经常和教学活动脱节。因此两个人的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差距,李利是全校的三好生,而赵茹每次排名都在后边,就在2005年的6月份,李利因学习成绩好,而且有音乐天赋,被一所不错的音乐学院选拔成为该院校的学子,赵茹却在高考中落榜。一样的天资,一样的环境,却因为上课的参与状况,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目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被动情形非常普遍,下面是有关学生课堂参与现状的定量分析:通过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对学生在一堂课40分钟内积极参与的平均时间,以及好、中、差三类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均时间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调查所得平均结果,对学生在一天、一周内的参与情况进行推算,结果见下表。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一览表
(19.5节课)由上表可知,按照学生每堂课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平均水平推算,一天之内,他们因不参与而浪费的时间就达2节课,累计一周则要浪费10节课。更值得注意的是,好、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时间方面存在十分巨大的差异,差生与好学生相比,一天之内,相当于要少上3节课,累计一周则要少上15节课。固然,差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通过以上对课堂参与时间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差生将会不断产生,而且,与好学生、甚至与中等生的差距还会不断加大、加深。可见目前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非常的不乐观,广大中学生应该从上表中得到启示,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么大的数目,又应该怎样做。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争取过来,学到的知识是非常多的,把课堂学习做到位,课外就不用再做那么多的习题了。
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课堂上老师安排的活动,主动争取锻炼机会,例如英语课本里的每一课都有一篇会话,对话里有许多不同的人物角色,如教师、警察、父亲、儿子、朋友等。每学完一篇对话后,学生应大胆地扮演对话里的角色,并要思考应该加哪些动作表情。对于教师、父子、警察等这些角色学生日常生活接触较多,所以特感兴趣,扮演起来表情、动作、语调十分生动。除让学生在课堂表演之外,老师还要经常设计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当老师。这时要大胆的抓住机会,走上讲台可以把自己知道的任何东西讲给其他同学听,其实老师设计这样的表演并不是让你真像老师那样讲得好,而是为了锻炼学生,所以也没必要感到害怕,只要勇敢地走上讲台就是最棒的。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学校举办的演讲活动,平时上课时老师的提问,以及举办的其他公益活动等等。广大学生都应该勇于抓住这些机会,这也是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锻炼方式。
第八章 重视提高思维能力
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可做同一道题时,一个百思不得其解,另一个却没费多大工夫就做出来了。这说明,知识并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你是否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置身其中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问题出现并需要解决的时候,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这样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在学习上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就是知识掌握的过程。可见,真理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了思维活动,才带来了学习的进步和科研的发展。正因为问题在学习和科研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成功人士都对此十分重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凡事问个为什么。”
华罗庚教授在青春时期,不迷信权威,经过独立思考对苏家驹教授的论文提出了疑问,写出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震动了数学界。
爱因斯坦由于对从经常谈论而从未研究过的时间和空间提出了疑问,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建立了相对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从这些名人身上可以看出,要想使思维得到发展,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在问题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学习中急需解决的,即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以后,那么解决问题的紧迫感也会随之增加。
具体怎样把自己置身在问题之中的做法如下:1.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很重要。1984年发表的一份科研成果报告中表明,美国论文的数量名列世界第一位,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1%左右。分析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这非常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国家长问孩子最多的还是你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美国的家长却问他们的孩子今天向老师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缺乏主动性。而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要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课外活动时,甚至对于老师讲课的合理性,都要进行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钻研,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有可能在将来有所发展。
这使我们想到了明代的陈献章说过的一句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只要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思考,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例如,由于“旧”知识没有掌握好而出现问题;由于出现了相近的概念,造成概念混淆不清而出现问题;由于突然出现一些新概念或现成的结论,使人容易产生问题;当觉得“旧”知识有限时,更会出现问题;当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理解同一事物时,也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当老师讲的或书上写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不吻合时,更会出现问题。
所以,同学们在进行理科学习的时候,每当学习一个结论时,都应该善于思考,想一想这个结论依据的事实是什么?得出结论时的思路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把已知条件变一下,这个结论会有一些什么变化?应当怎样进行修正?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概念与概念之间、定理与定理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一直到知识又从独立的个体上升为系统化的整体,这样的思考才可以说是比较完整。
总之,在学习中善于运用思维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才是先进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能不能给自己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此的见解是:经过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科学的真正进步。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接受一些现成的知识,而不会提出任何疑问,那么说明这样的学习只是机械般的学习,在以后的发展上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2.敢提问
如果在发现问题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积极而主动地请教别人,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懂得多的人请教。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有问题存在,却不敢向人请教,原因是心理在作怪。他们怕老师和同学会因此看不起自己,这种情况一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占的比例大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从来不问别人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就是下了决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时,也经常是别人一讲就懂了,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懂,只是怕别人说自己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深入地追问,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更别说与人辩论了。其实,一个学生只要经过一番思考,提出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在向别人请教时,别人不仅不会看不起,反而会觉得你很有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个人都有不懂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没有必要感觉比别人矮一截。如果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都从来不向他提出任何的问题,那么这个老师就不可能知道他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地方没学好,更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武××是湖南省的学生,于2003年到美国留学,在一次知识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于是信心大增。在美国课堂气氛熏陶下,他一改以前的胆小,开始敢于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问题,他发现当他指出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感谢,还同全班同学一起鼓掌,这是因为老师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为荣。
因此可以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并能虚心向别人学习,才有可能在学习上成为真正的佼佼者,老师也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
在敢问的基础上还要会问。什么叫会问呢?首先问题必须是在自己经过思考但依然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提出的,敢问并不是依赖,有时,有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结果老师没有立刻给他解答,原因是:他一没有认真看书,二没有认真思考。因此老师没有马上给他讲解,而是让他自己去看书,去思考。也就是说,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养成依靠别人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先自己思考。通俗地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避免的需要向别人请教,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也是一件乐事。不过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请教时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扔给别人,别人只能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指点,然后自己思考,这样做虽然比较费力但收获却很大。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当再向老师请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却让你回去看书,自己先思考,这时你就不会感到难以接受了。把答案直接告诉你的老师,不见得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
再次,要认真分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自己为什么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还要注意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思路,学习他们考虑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可以逐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加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以后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深度。通过以上关于如何进行提问的说明,同学们如果能坚持按照上面的方法做,将会对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
3.要积极考虑老师的提问
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启发学生,经常会在课上引出非常有趣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有时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有时从实验现象中引出问题,有时从生活实践中引出问题等等。面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情景,不要身在教室心在课外,也不要采取等待的态度,消极地去听同学的解答或老师的说明,要主动参与讨论并力求想得迅速,想得正确。由于是上课,所以自己想得对与错,都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
有些学生基础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外的负担重。上课时自己退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成为一个旁观者,等待现成的答案。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看成是向别人炫耀自己,你完全可以不理睬,只要自己没有哗众取宠之心就行了。如果大家都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的提问无人呼应,课堂上的气氛肯定不会很活跃。
当然,有的学生也想回答问题,但缺乏信心,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会让同学笑话。其实大可不必,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中答错问题本是正常现象。答得不对,引起争论,也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再说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不但能锻炼自己的胆量而且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坚持独立思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上课要积极思维,做学习的主人,不能总是机械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而应该积极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就好比一个人吃饭,不能一口咽下,而要细细品味,嚼出滋味。因为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听起来就有了重点。已搞懂的可加深印象试着比较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同学说的是否相同;不懂的就可以用心听讲,潜心思考,消化为已有;如果还不懂,那就等下课再向老师请教,切不可为了一个难点,而放弃了听其内容的机会,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人谈到思考的独立性时说,小学阶段是老师扶着走,中学阶段是老师牵着走,大学阶段是老师领着走。
这个观点很有概括性,说明了一点:在上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是逐步加强的。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学习和工作就基本上靠自己,也就是要靠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时代,要特别注意克服依赖心理,坚持独立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尽量进行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知识。事实上坚持独立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学习期间,因为有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更应该坚持独立思考,如果发现思考的结果不对的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请教,从老师那儿得到纠正,如果从小到大都不坚持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只有停滞不前。
只有坚持独立思考,才可以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所谓创造性的活动,指的是提供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科学就是在继承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新一代人不断地再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同样道理,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也是一代代的学者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总结出来的。
2004年被中央美院录取的柳鹏飞,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总是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平时也总爱琢磨一些事情。这点他本人都在“传授学习经验”的大会上说起过,他说:“我今天的成绩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因为我总爱思考一些问题,很多东西光看是看不出什么味道来的,只有你尝试着自己思考,才会发现原来里边还蕴藏了很多、很多。”正是由于柳鹏飞的勤于思考,所以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新事物的出现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这种思维独有的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因为机械地接受人家思考的成果只能叫学习或模仿,不能叫做是创新。思维达不到创造的水平,那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中学生将来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的社会,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就坚持独立思考,将来才有可能有作为。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表现应该是: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还要独立地检查判断学习上的对与错,如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虽然对社会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意义,但对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好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真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的另一种表现应当是不盲从、不依赖、不轻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都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明白以后再接受。在自己没有独立思考之前,最好不要接受别人现成的答案。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乐曾对爱因斯坦这样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任何人告诉。”正是独立思考的优点,才使得爱因斯坦取得了巨大的发明成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爱因斯坦的这种爱思考的精神。
曾经有一个教授说过,有些学生学习效率之所以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在看书时也要养成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也许思考所用的时间会比看书的时间还要长些。例如,书上往往是先列出定理,然后才是推算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不妨先倒过来想一想:为了得出定理,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如此这般,一步步进行思考,最后得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定理。
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在上课时懒得思考,只等着老师讲解现成的答案,自己抄现成的结论;看书时,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而喜欢依赖别人的帮助;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就求助于同学,甚至抄袭同学的作业。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很不利。
坚持独立思考,是我们学生应该提倡的一点,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才真正具备了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备的能力。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说过:“现代的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从科学技术发展,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人类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首先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
如我国古代发明家鲁班,因为手被带齿的小草刺破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著名科学家瓦特看到水壶里水开了,蒸汽能掀动水壶的盖,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所有这些都说明,形象思维实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感觉的应用,这种直觉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与想象,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这将把我们智力开发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需要。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获得正确、丰富的表象。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必须先有正确丰富的表象。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影响,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概括性。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习时,学生要学会把抽象知识“物化”,想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操作,有感受,能在头脑中产生影响,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学习时如果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或是比较抽象的习题,应该尽量联想成可以看得见的东西。3.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上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经过长时间多次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是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产生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4.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
理论,推测实验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很难把思维给打开。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既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5.有助于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发展提高。在接受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之,形象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且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丰富、复杂而深刻的。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不同的实际运用不同的表象语言、模型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增强,会伴随或者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提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的过程。正如完全平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先分解成两个正方形和两个矩形,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再把四个面积加起来,这就是一个证明完全平方式的过程。过程中运用的基本上都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以抽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入中学阶段以后,不论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不应该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荷兰有一个磨眼镜片的工人里泼斯,无意中在透过两块镜片来看各种物体的时候,发现远处的东西好像就在眼前,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可是,由于他知识基础缺乏,更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高,结果,虽然发明了第一个望远镜,但是没想到从这两个镜片的偶然组合中抽象出所隐含着的普遍规律。而伽利略却不一样,他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快就研制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并用来做天文观察,证实了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哥白尼日心说,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3年的一位毕业生在毕业论文里这样写道:“预先变形对退火时间的影响”。事实上他只对四种材料进行了试验,一种是20号铜,退火时间缩短;一种是纯铝,退火时间延长;还有两种是紫铜、黄铜,退火时间没变。他的论文结论却写到:所以,预先变形对部分金属材料可以缩短退火时间。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对的。究其根源是不符合归纳推理的原则。因为他只对四种材料做了实验,而且只有一种材料缩短的退火时间,是不可能得出“部分材料”这个结论的,这是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好所造成的。
同样文科方面的工作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当记者要采访名人,当作家要写文学作品,当编辑要编科技书稿,当语文老师要讲科技内容的课文时都需要逻辑思维的能力;更何况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可见抽象思维能力对文科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以后,人的智力发育基本成熟起来,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了,这在初中阶段最为明显了。初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学科的学习,成为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途径。
1.自学一点有关逻辑学的知识,了解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2.自我分析法。不论上什么课,都要对着课文认真思考一下这一课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为什么安排成这样的顺序?原因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逻辑方法?换一种逻辑方法行不行?如果可以又该怎么做?不妨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一段时间。这样自我分析得多了,抽象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即在初中生的思维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来助一臂之力。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速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已能够脱离感性支持,用抽象的理论做指导,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所以,初中生应重点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便为逐步形成复杂的概念系统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生在培养抽象思维时,要多用猜谜语、智力测验、趣味比赛等形式来进行,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高中生则应重点培养理论型抽象思维,力求对各种材料做出理论的、规律性的说明;高中生在培养抽象思维时,可多用解数学题、推导公式、演绎论证等方法。
另外还要紧紧抓住初二这一思维的“关键期”。初一时学生的思维类型和小学高年级还相差无几,初二则是抽象思维的新起点,此时,逻辑抽象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时期,在心理学中叫做“关键年龄”。教师、父母和学生本人都应抓牢初二这一关键期,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抽象思维的起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学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经常向老师请教。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所讲的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俗地说,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一般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指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牛顿小时候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即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种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等等这些都是牛顿少年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可以说牛顿的伟大成就是跟他儿时就有的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创造性思维分成两种形式: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集中思维,是指对于由扩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可能性逐一地进行讨论,做出比较,评价和选择,选出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某一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迅速地对知识进行选择,采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将问题转化成最简单的一种,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选择最理想、最合理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扩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扩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大胆提出设想和独特的见解,以求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然而,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经常结合起来使用,是一个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的思维循环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入到更高思维阶段,从而从创造性思维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这道初一代数课本中的例题: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1,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
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得出这道题既可以用列方程来解,也可以用列举法来解,这是一个扩散思维的过程。接着就需要从这两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一种。比如,选择的是列举法,那么就再次进行扩散思维: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1的两位数可能是:12,23,34,45……89等几种情况,可是哪一种最符合条件呢?既然是5的倍数,其个位数字必须是0或5那么在上述八种中只有45。通过两次的“扩散——集中”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仅仅是为了解代数题,这里只是用此做一个例子,来说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发散思维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画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2)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方向弯曲的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但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证明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933年找到了这种物质——植物生长素。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中学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3)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求知欲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中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来发展智力,追求到学习上去,就会逐渐减弱。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第九章 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能力,是巩固知识,让知识升华的重要能力。中学生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把学习效率提高到最佳状态。
认识创造力的价值所在
世界之所以如此美好,正是由于前人运用渊博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明创造才使得社会逐渐发展到今天,每一次进步,以及每一个发明都离不开创造力。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也曾这样评价过创造力,他说:“创造力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下面是一个有关牛顿的小故事:牛顿七八岁时,他就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器械,老祖母十分注意保护和发展他的这种爱好,从不因为他把客厅弄得一团糟而生气,或者因为他把菜刀当斧子用而训斥他,只接受过一点点学校教育的老祖母经常欣喜地瞧着这小家伙十分投入地忙活,感觉到这男孩子具有其他儿童没有的一种敏捷思维和创造天赋,十多岁时,外祖母开始给些钱让他去买工具,他最先买回的是一把小锤子,他用这把小锤子把一只旧水果箱改成带软垫的凳子。随后,他向外祖母提出了新的要求:“姥姥,我想买一把锯子,我要把这把椅子的腿锯短一些,它太高了。”锯这把椅子?老祖母十分惊讶,因为这椅子一套共四把,还是她与丈夫结婚时购置的呢。她有些犹豫,但她马上看到小外孙子恳切的神情,想到他那闷闷不响的钻劲,为了不伤害他创造的积极性,她决定不惜这套家具的残损。“你会用锯子吗?千万不要伤了手啊!”她亲亲小外孙,给了他零钱。在外祖母的帮助下,小牛顿买了许多制作必需的工具,然后便动手制作他喜欢的物件。有一天,牛顿推着自己制作的四轮车到家附近的维萨姆河边玩耍,他来到一座磨房前,看到水车随着溪水的冲击而转动,他陷入了沉思,像傻子一样在水车前站了半个小时后,他毅然决定制造出一个水车模型。牛顿回家后便动手工作,一干就是半夜,外祖母悄悄地摸到二楼,从门缝隙里静静地看着小牛顿在灯影下忙碌,然后心满意足地下楼去睡觉去了。一周过去了,有一天早上,牛顿从楼上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架水车模型走下来:“姥姥,小水车做好了!”他兴奋地说:“好极了!像真的一样,真漂亮!”老祖母围着这架水车不停地赞叹,最后,她又吻了吻外孙,小外孙为做这架水车用了她两块上好的木板,那叮叮当当的响声还使她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但这些她都毫不在意,在老祖母的鼓励和帮助之下,牛顿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探索精神越来越强。
牛顿后来的科学成果令全世界的人都景仰,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这些伟大的科学成果主要是来自他的勤奋,更多的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指的是对已有知识给出新的独特的组合方式,获得新颖、合理、有价值的结论,或创造出新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指:能够独立掌握知识或方法,善于对问题给出新的简洁的解答方法,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分析总结出具有合理、独特价值的结论。
在一次著名专家与学生的座谈会上,专家问同学们说:“你们说喜欢数学。数学,应当靠自己学习。虽然在学校受教育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创造力。”
有同学问道:“那学校的培养就不起作用吗?”专家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对一个人一生来说,学校培养毕竟时间较短,只能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以后能否成功,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创造力。我发现,学物理的人,不论怎样培养,学校教育影响并不太大。你们看世界上得诺贝尔奖的并没有什么好的培养。从高的要求来说,我一向认为书的用途并不太大。虽然书还是要念的,知识的基础不可没有,但是念书的本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这样最多只能达到写书人的水平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创造力,而创造力并不在于把书本上的知识都背下来。”
他还说:“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你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在于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那怎么样读书才好呢?我们总觉得对于书上写的不知道应该否定哪些?”一个同学问。
“最好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对书本进行否定。否定书本并不一定是创造力的体现。我从年轻的时候起,看书就是先看开头,再看结尾,然后想一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出来也好,想不出来也好,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读书,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等于没读,更谈不上利用读书培养创造能力。”
“这好比,我们下了火车到学校来,只要上了公共汽车,反正到站下车,这条路线你并没有因为通过就能熟悉。因为,你是乘着车子走的。看书也是如此,跟着书中准备的‘车子’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从开头到结尾,是不会熟悉所走过的线路的。一个定理,同样证明,你可以自己做一做,再把你做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比一比,看看哪个好。这样看书,成了习惯,收益自然会很大。”“当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每一样工作,都有一把钥匙。聪明,就善于找到这把钥匙。”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作用,为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要敢于想象
中学生要富有创造精神,要善于联系已有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创造精神关键是敢于想象,只有大胆的想象才可以创造出新奇的作品。
下面这个学生就是在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想象的很好的例子。
他这样写道:“我爱节日的气球,它那艳丽夺目的色彩,轻盈活泼的姿态,愉快腾飞向上的精神,无不给人带来欢乐和希望。它不仅给我的童年带来乐趣,而且也唤起了我许多奇妙的想法。它为什么会飞?气球里充满了什么?我曾把气球刺破,去探索奥秘,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
在初中学习化学“氢气”这一节时,才把长期埋在我心里的疑团解开了。我多希望用亲手制取的氢气来充几个气球呀。于是,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试着充气球,结果失败了。分析气球鼓不起来的原因,是制出的氢气压力不够大,要加压!怎么加呢?一有空闲时间我就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在骑车的路上也在思考着。一天,自行车胎没气了,打气时我猛地想到,买来两个气门芯回来试,用医用注射器打气,因为套住气门心上的小橡皮管太紧,注射器很难推动,怎么办?
在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我继续摸索和改进,最后想出利用一个眼药水瓶,在大头一端打一个小孔,插入一根橡皮管,在橡皮管上开一道裂缝,并把瓶内的橡皮管一端堵死。这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活门”,给气体稍加压力,它便可顺裂缝压紧,这样气体无法再从橡皮管跑出。为了使压力不大的氢气源源不断地进入气球,我在两个“活门”中间串联了一个注射器(加压器),在进气“活门”上的一端,接上经过了干燥管的氢气源(氢气储气瓶),在出气“活门”的另一端接上气球泡。只要打开氢气储气瓶的活塞再推拉注射器(或洗耳球),氢气就不断地充进气球,1分钟之内可充满两三个小气球。在这项活动中,我尝到了探索科学的奥秘,拼搏、进取、创新的艰苦和乐趣,当我成功地充好第一个气球时,我的心也随着小气球轻松愉快地飞舞起来,飞向蓝天,飞向明天。氢气球、眼药水瓶等等东西以及氢气的知识这些都是非常平凡的,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更重要的是敢于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的学习中就会发现有很多有创造价值的东西。
捕捉创造中的灵感
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时有没有碰上这样的情况:你正为写一篇作文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却开不好头,或写了一半便“卡”住了,正当你为无法动笔而苦恼时,突然之间,脑子里一闪,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文笔也立刻流畅起来。这种突然之间思路豁然开朗的现象,实际上就是灵感的突然降临。
灵感是创造想象的自动突发状态,是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的触发有各种情况。有的是由于潜在观念、信息、知识等储备,被偶然事物所引发而出现的顿悟状态。比如有时会在阅读中,从读物中的一个句子、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或者某种有启示意义的信息,感觉到写作灵感的突然降临。据说,当年托尔斯泰在写那部《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直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偶然间阅读了普希金的一篇小说《宾客聚集别墅》的开头,于是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即提笔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并且以这个开头为枢纽,源源不断地写出了后面的故事。
有时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也会触发某种写作灵感,这叫情景感发。它触发的媒介不是某种具体的信息,而是一种气氛、情境。在某种气氛、情境中,大脑中的有关创作素材,包括沉积在潜意识中的信息都会被诱发出来。
而灵感更多的出现是在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灵感的触发,离不开生活积累和认真投入的思考、酝酿、构思。心理学家认为,人脑的可控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越持久,越集中,潜意识也就越活跃。这时,最容易触发灵感的出现。
在某些紧急的状态中,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是由于紧急状态中,人脑的各个部分在激素的作用下,各种潜能一齐激发出来,从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植的“七步成诗”。当曹植的生命受到兄长威胁时,他的灵感被逼发出来,才会在七步中写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名篇。有些学生在考试时临场发挥得特别好,恐怕也与此有关。
灵感有时还会在梦中出现。这是由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当然,梦中的灵感,需要经过醒后的修饰补充才能完善、定型。
灵感像火花,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当灵感在脑子里闪现,要及时捕捉住,先用笔把它凝固在纸上,然后趁热打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联想能力。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写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只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而大部分的写作还是处在非灵感状态中。我们不能等待灵感的到来才写作。况且,灵感的出现,也是以长期积累和艰苦思考为先决条件的。正如俄国作家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拜访懒惰者。”
许多同学一谈到写作时,就往往大谈写作技巧,诚然写作技巧是写好一篇文章所必备的条件,这也是需要长期不断的写作实践积累的,但是灵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灵感的激发,只是一味地套用所谓的写作技巧,所写文章味如嚼蜡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灵感来自于哪里?灵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在丰富的阅历,周密的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促使灵感产生的信息主要有四种:外界信息、思维信息、启迪信息、自由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时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唐代杜牧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这些都是“外界信息”激发的灵感。而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却在洗澡时忽然来了灵感。像他这样经过苦思冥想,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这样的灵感,则是来自于“思维信息”的结果;“自由信息”则是来自于头脑中的潜意识,与思维信息不同的是,它是在意识放松控制或受到麻痹时出现的。酒类麻醉品使用后,诗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李白自称“斗酒诗百篇”。睡梦中,意识的制约性几近于零,潜意识十分自由,但却仍能生发出符合一定理性的作品灵感。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梦中忽得佳句,醒后立即记录,因有客人打扰仅仅写下数十行。但是,记录下的诗句却成为《忽必烈传》一诗中的精华。许多作者都有类似梦中写作的体验。
灵感是天然的,才智是人工的,人工决不能胜过天然。但要注意的是,灵感不会凭空发生,一般要有思考的前提。因此,没有灵感但有写作愿望时,应当深入思索或者动笔起草,以引发灵感。
那么,灵感是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呢?
不是,肯定不是。钱学森教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思索来做其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既然灵感不是天生的,是一种思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捕捉灵感呢?
1.长期做准备工作
灵感不是随便就能获得的,捕捉灵感的最基本条件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长期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从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
2.抓住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经验证明,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积累之后,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产生,比如在散步时,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赏花、钓鱼、听音乐时,因此要善于抓住每一次灵感出现的机会。
3.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按照固定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往往容易使思想僵化。这时需要换一个角度考虑,就可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4.随时带必备工具
灵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因此,为了及时捕捉灵感,就要时刻准备笔和纸,以便在灵感出现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
贾召林是一个爱好写作的学生,她经常随身携带用来记下灵感的笔记本和笔,每当参加活动或参观旅游等日常活动时,只要突发灵感她都要停下来做简单的记录,日积月累她记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她也因此多次获得了市级、省级和全国作文比赛第一名。
5.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不良情绪如:情绪波动、焦虑不安、悲观失望都能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灵感往往会在这时出现。
灵感只解决契机。创造性成果还要在契机到来之后经过艰苦奋斗方可获得。亲爱的同学们,不知道你能否可以从以上的叙述中捕捉些灵感。
第十章 保持最利于学习的状态
要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一些方法以外,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学生的发展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在知识上表现为对学科的不偏科,在能力上表现为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中学生应该善于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和爱好进行调节,提高学习效率,得到全面发展。
对能力的自我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项长期的实验观察,他从全国各地的学校里选择了500多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一半是做过好几任的学生干部,一半是普通学生,他们的成绩都在一个等次。多年以后,做过干部的学生有将近40%依然在公司或机关当干部,而那些普通学生只有11%。
社会的竞争已经是越来越激烈,因此以前那种只钻研书上的知识,学习其他的知识就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的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综合能力的发展。
比如争取当学生干部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途径,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当学生干部就没有学习的时间了,会影响学习成绩。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这种现象也有,但是,如果说当了学生干部就必然要影响学习,这种说法就不合理了。严格地说,是由于学生干部没有调节好学习和干部工作之间的关系,才影响了学习。如果把这两项工作处理恰当的话,既可以当好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也不会下降,而且还提高了综合能力。
陈伟在读高中的时候曾任校学生会干事、班团支部书记、班长。他说:“当学生干部有得无失。有人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下降是由于当学生干部的原因。其实这是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没处理好造成的。相反,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自尊心常常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高二的时候,陈伟连续出外开了几次会,当时确实影响到了他的学习成绩,期中考试成绩一下降了五名。干部的自尊心促使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学习,到期末便跃为全班第一。此后,他的成绩一直不错。同时,当学生干部,总要分阶段地对工作进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的思维、概括和表达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答题的条理性比别的同学要好得多。因此,他感到当学生干部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反而得到了很多锻炼。
湖北一所中学的团支书曾力,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到,做学生干部,可以使自己思想越来越成熟,由于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促使他在学习上更加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了自己谦虚诚实、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等优良品质。他还特意提到,学生干部经常会组织各种活动,这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曾力说他原来比较胆小,生人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如今面对几百人讲话,都不会出现心慌语塞的现象,讲起话来有条有理。他懂得干部的威信来自出色的工作,于是总结出一套改进工作的方法。而且为了做好工作,他还学习多种技能,曾力经常向那些爱画、爱唱、爱古诗的同学学习。他说:“如果我自己对这些方面也略懂一点,就容易和同学接近、建立友谊,有利于工作的进展。”他认为“当干部可以加快自身方面成功的步伐”。一个人生下来不可能是全才,必将有某些方面自己比较擅长,而其他方面却一般,甚至很差,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因为社会需求的是全方位的人才。
对情绪的自我调节
从目前逐步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和经常发生的自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溃乏。2002年东北某中学学生张宁宁之死,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张宁宁,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且在班里任班长,只因其同桌恶作剧地把一个笤帚放在教室门上面,他推门进教室时,笤帚掉落砸了她的头。班主任知道此事后,批评了那位同学,并让其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当老师征求她的意见时,张宁宁赌气说:“随便”。对这种态度,老师批评了她。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一向受惯表扬的她,心里不能承受任何批评,一时接受不了,情绪郁积而不能自我调节,就愤而自杀了。还有浙江某中学生杀害母亲的恶性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场大讨论。多数人认为:这些事件说明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假如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就不至于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同时也反映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在中学阶段是个薄弱环节。
广大中学生要克服脆弱的心理,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掌握正确的控制和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形成喜怒有常,哀乐有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1.及时转移注意力
不良情绪具有排他性,导致思路狭窄,心事重重。一个人越往忧愁方面想就越忧愁。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挫折,产生了不良情绪,可以用移情的方法,实现情绪转移。一是转移环境。如因学生紧张产生郁闷心情时,最好到山清水秀的野外去散心,跟好朋友谈谈心里话,这样做有助于心灵窗扉的开启;二是转移注意力。例如当学生因同学关系而苦恼时,不妨听听幽默的故事,做做游戏,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活动上来,从而减轻或消除苦恼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三是事件转移。当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则可参加文体竞赛,以得到心理上的补偿。首先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焦点。当你遇到挫折感到苦闷、烦恼、情绪处于低潮时,就暂时抛开眼前的麻烦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较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中去。多回忆自己感到最幸福、最愉快的事,以此来冲淡或忘却烦恼,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这样可以冲淡、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
2.合理发泄情绪
所谓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哭泣,当你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精神受到打击心里不能承受时,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大哭。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排遣紧张、烦恼、郁闷、痛苦情绪的方法。
倾诉,当你心中积满苦闷、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无法疏散时,可以向父母、老师、同学、知心朋友尽情倾诉,发发牢骚,吐吐委屈。这样使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后,精神就会放松,心中的不平之事也会渐渐消除。
活动,当你的消极心理使情绪极度低落时,越不愿参加活动,情绪就越低落。而情绪越低落,又越不愿意参加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良情绪加重。如果参加一些适当有益的活动,或跑跑步、打打球、干干体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这样,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绪就可以改变。
3.善于控制情绪
人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智。如果失去理智,感情也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在陷入消极情绪而难以自拔时,应有意识地用理智去控制,这又有以下几种方式:(1)自我暗示
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当你参加一些紧张的活动,如,重要的考试或竞赛前,要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就能增强自信心,情绪就会冷静,就能遏制冲动,避免不良情绪造成不良后果。
(2)自我激励
当难于驾驭困难的时候,自我激励是十分必要的。自我激励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心理压力,掌握自我调节机制的形式,但需记住自我调节的关键在于自身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个人的提高与发展是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作用中产生的。恰当运用自我激励,可以给人精神动力。当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或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能使你从困难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名言,但是在失败后一味消沉,不采取自我激励的方法振作精神,那么失败只能永远是失败,而不会成为成功之母。
(3)心理换位
这也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与他人互换位置角色,即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心理换位,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这样就有利于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如,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时,自己心里有气,这时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老师、家长,遇到此类情况会怎样呢?这样,往往就能理解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
(4)升华转化
就是要发掘调动思想中的积极情绪,抵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将痛苦、烦恼和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
4.集中精力做一些事情
计划并且做必要的学习活动可以减轻压力。比如空闲时可以看书,学习时不要开小差,做事井井有条并善始善终,集中精力成功地完成一件学习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树立信心。
5.寻找有益的伙伴
在与人交往中,应做到对他人来说是有益的,并且自己也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与支持,人们的友好接触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和增强自我激励。
6.对忧郁情绪的释放
有时,学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可以创设条件,使不良情绪有机会释放出来。痛苦时,有地方倾诉,忧郁的愁云就会消散;不满时,有地方诉说,愤怒的情绪就会缓和下来。这种适度的情绪释放会起到“降温”、“减压闸”的作用。当然,这种情绪的释放应当有所节制,并加以引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事情的承受能力还不够,往往因为一时的不顺心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因此,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是每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对爱好的适度把握
学生的兴趣爱好,通常表现为学生对功课以外的活动或事情付出热情和专注,并由于专注而投入精力、时间、财力等。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是积极有益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将起到促进作用,但对个人兴趣爱好的过分投入或过度迷恋往往使学生得不偿失。那么,中学生怎样调节自己的兴趣爱好呢?
1.摆正兴趣爱好的位置
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接受思想教育,提高知识水平,发展智力、体力,而兴趣爱好相对则处于从属地位。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把兴趣爱好变成终身职业,更不能太过痴迷爱好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2.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原因促成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家长或教师培养的,有的是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
曾有一个叫罗江波的学生,所住的楼前就是体育场,其父是个足球爱好者,他刚会走路就常被父亲带到球场边看踢球,从而逐渐形成稳固的爱好,几乎天天下午都要踢上一会儿。
也有很多家长希望由子女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高琴同学的母亲,少年时就梦想成为演奏家,几经努力宏愿未遂,不得已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高琴身上。高琴4岁时就开始练习民族乐器,最后古筝弹得较好,一年要参加几次省市大型文艺演出。当然,更多的是学校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经过老师的培养,出现不少绘画、书法、演唱、演奏以及体育方面的爱好者。
还有少数学生受社会上一度盛行的“明星热”影响,也在不切实际地追寻自己的“明星”梦。肖龙是一个特别崇拜周杰伦的初中生,崇拜得几乎到了疯狂的境界,他模仿周杰伦的姿势,理周杰伦的发型,穿与周杰伦接近的衣服,买周杰伦的唱片,总之周杰伦有的他都想有。为此父母不让他回家,不让他吃饭,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对于崇拜明星的多数学生往往要受到来自家长的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视之为旁门左道,不加区别地进行抑制;一种是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视为学生的前途所在,不惜财力、物力加以支持。
在具体发展爱好的过程中,重点是把好“度”。一般情况下,应该把发展兴趣爱好放在业余时间进行。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多下一点工夫发展兴趣爱好,遇到学校或市里组织比赛时,可以适当增加练习时间。如学校要举行足球赛时,作为有这方面特长的罗江波,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练球;学校有乐器演出比赛时,高琴可以适当多分配一些时间练习古筝。而把握好“度”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因为兴趣爱好而影响正常学习和全面发展,让兴趣爱好始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更多的还是要看到爱好的积极作用,爱好可以使相互联系的科目学起来更轻松,而且往往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而对于那些不喜欢的科目,往往没有兴趣,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所以说兴趣和爱好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学习情况。下面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对爱好的一些看法。
苏步青教授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还写得一手好诗。
苏教授说:“整天钻研数学,脑子太紧张,思想会僵化的。在业余读读诗,写写诗,调节一下脑筋,再去钻研数学,工作效率就高多了。”
数学家苏步青喜欢写诗,地质学家李四光喜欢拉小提琴,英国化学家戴维喜欢钓鱼,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喜欢爬山,等等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科学家,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用文学、艺术、体育来调节自己,以求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些自然科学。
因此,自我调节爱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当中学生分科之后,学文科的不再重视数理化,学理科的更不问语文史地。很多同学,除了课本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业余爱好,认为这样做是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只能暂时提高这门课的成绩,但是却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学习,对全面发展更是没有好处。
第十一章 在实践中升华知识
“学以致用”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正是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因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重视实践对学习的作用
多数同学似乎对实验课都不怎么重视,实验只是跟着老师操作一遍,感受一下实验结果的新奇。而在浙江读高二的侯楠却不一样,侯楠是一个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每次上实验课他都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操作,有时弄不明白还要请求继续留在实验室,不时地向老师请教问题,在他自己看来动手操作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好途径,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可喜的是侯楠同学最后考入了一所研究学院。
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野外科技考察课、文科社会调查课等都是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它一方面可验证课文中讲到的定律、定理,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方面能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在实践中经常进行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的发展。从人类的进化角度讲,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会劳动而动物不会劳动。人类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发达的大脑、交流所必需的语言和社会环境等。而用手劳动、直立行走引起和促进了头脑的发展,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正如有一句名言:“人类大脑的发达增进了人的智慧。”
从思维能力的发展来看,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
在动手活动之前,人的大脑首先要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设想动手的预期结果和达到这个结果需要的步骤和应用的方法等等。
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动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回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地改进了原来的设想和方案,使它更加的切合实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双手通过大脑的支配,使作用物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感受器和神经把这些信息反映到大脑中枢,推动思维活动的进一步进行。例如,学生在动手做杆秤之前,首先要把制作杆秤的目的、原理、方法在大脑中从头到尾的思考一遍,而只有通过动手制作,才能真正懂得杆秤一头粗一头细的奥妙,也懂得了怎样准确地标定刻度。
思维活动在动手活动之后主要表现在对原来对操作程序的评价和对最后的成果进行总结。通过评价和总结时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将会促进以后的动手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再有就是,动手能力的强弱和发明创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发明创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证明假设,得出结论。如果说这五个步骤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的话,那么证明假设的过程是离不开实验、制作和测量等活动的。由于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如果动手能力太差,那么可想而知再好的假设也难以变成现实。牛顿从小动手能力就特别的强,非常喜欢做各种手工,姥姥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积攒起来,买了很多工具,经常自己动手做些小制作,从制作小四轮车、水车、风车到有实用价值的水钟。这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更可贵的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以,不能不说从小培养动手能力为他以后伟大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基础。还有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328项发明,后来世人把他的这些伟大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好学、勤思、爱动、顽强。这里的爱动指的就是动手能力强。他一生做了无数的实验,一双手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在家时,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火车上,吸烟室成了他的实验室;当服务员时,值班室成了他的实验室……因为他的动手能力强,所以一旦设想成立而且切合实际,那么通过动手实验很快就能把设想变成伟大的发明。
天文学家张衡,用浑天说来解释复杂天体运动的现象,为了形象地表明自己的学说,他发明制作了浑天仪、浑象和水转浑象。此外,为了能够提前获知地震的情况,他又发明了地动仪。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他对公元前100年《周髀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提出了疑问,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是否正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竟然亲自动手画图计算达半辈子。为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24576边形的面积,就对九位数做上百次的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通过长达十年之久的计算,他终于得出了最精确的圆周率,这个数值的发现比欧洲人早1100多年。
从这些名人的例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道理:中学生要想成为将来有创造力的人才,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实践可促进知识的掌握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了知识的获取对实践的依赖性。学生学习知识总是一门一门课程去学,一门一门课程去考。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运用却往往并非如此,哪怕一个小小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常感觉所学的知识都在脑子里,却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平时要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知识也必然要运用在实践中,只要肯用心去留意,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运用到实践中,知识才可以变得更灵活,更牢固,抽象的知识才能变得形象具体。
其中生物课就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生物时要坚持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生理卫生》中有关人体血液的那章就比较难理解,特别是“血液循环”一节更难理解。人的血液从这里流进,从那里流出,这样进进出出,循环往复,它遵循着什么样规律,书上虽然做了详尽的介绍,但那是抽象的,摸不着、看不见。于是可以用小木盒、小电动机、干电池、导线、开关、透明的塑料薄片等材料,经过一系列安装、试制,这样一部取名为“血液循环演示器”的模型诞生了!电路一通,透明的塑料片在电动机带动下旋转,透过事先画好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这时美妙的图像出现了:旋转的花纹仿佛是流动的一股股血液,肺循环、体循环一目了然。
对于生物课,还可以和同学们经常利用假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制作植物、矿物和动物标本。通过标本学习效果不错,在路边随便看到一朵小花,就可以不假思索地指出哪是花瓣,哪是花丝、柱头……对于一些不能制成标本的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在学习“鱼纲”一章时,可以专门买回一条鱼,先观察其外部,对照书本逐句地理解领会,再将鱼剖开观察其内脏,这样经过动手动脑,鱼的结构便了如指掌了。
再比如,在学习物理时,电流的并联、串联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这时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回家观察一下家里的电路情况,也可以自己找几节电池和几根电线试着做一做,很容易就能把什么是并联什么是串联弄明白,而且以后很难再混淆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一件件小事就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再加巧记忆,不愁知识不能掌握好。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的心爱,他们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儿子长大以后连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想了一个办法:临行前烙了一张中间带眼儿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儿子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等他们出门回来时,大饼只吃了不到一半,而儿子竟活活饿死了。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反映的问题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存在的现象。
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了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的心理,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曾有报道说一个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这正是溺爱导致过度依赖的典型例子。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使其感到困惑。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你跨进青春之门,你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易产生从众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主要表现如下:(1)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个决定。
(2)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会茫然失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也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