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尖子生高效学习法

周亦文 (现代)
尖子生高效学习法:最新
周亦文
海潮出版社
前言
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不同的学生学习结果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够取得可喜的成绩,最终如愿进入大学殿堂;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也不能上升,最终名落孙山。造成后一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效率不高。对于学习来说,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的知识多,谁就能成为佼佼者。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学生非常努力,有的晚上学习到第二天凌晨,做的题目也很多,但是成绩却总是不好,这就是效率不高的结果。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书根据目前教学情况、考试形势、知识结构及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出了一套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本书认为,中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科学性,应该文理结合、劳逸结合、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只有科学地、有计划地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要积极发挥主动性,不要等着老师来“喂”知识,主动学习更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要掌握互动、灵活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本书介绍的方法紧密结合教学过程,突出实用原则,在强调做好预习、练习、复习、考试的基础上,另有创新。在预习时要求有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要保持良好状态,找准重点,做好笔记,最大限度掌握老师的讲课内容。本书认为练习习题并不是多多益善,倡导的是一种淘金式的练习,不必被厚厚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但是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加牢固。复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形成知识的浓缩本,在大脑里建立知识库,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掌舵。本书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提倡打破以往上课只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模式。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提倡把知识和实践相连接,促进知识的掌握,达到高效的目的。我们主张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在学习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知识变成可再生资源。最后,我们也强调学生的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调整知识结构,学会在挫折中成长,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非常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本书特别强调的是,学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作业再多,任务再重,只要把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学习就会是一项高效率的活动。
这些方法是经过长期研究,最新、最适合当今学生的成果,它能使广大中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希望它能给广大同学和家长提供参考,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习成绩有新的突破。
第一章 提高学习效率从预习开始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同样道理,好的学习成果源于好的预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预习效率呢?本章将为您提供有效的预习方法。
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原来学习很吃力,课后要花大量时间看书,还要不断地求助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的效率也很低,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精神压力很大。不久,老师发现他在学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情绪也大有好转。后来,老师在他的总结中找到了答案,他说:“20分钟的预习,改变了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学生在2004年的高考中,考取了一类本科院校。
做好预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课本的大体内容,从而促使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预习效果不好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上课时顾得上记笔记,却顾不上听讲,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常常是一样都没做好。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到整个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培养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每一名中学生都必须坚持和抓好。尤其是那些感到学起来比较吃力、课堂上“听不懂”的学生,更应该注意提高预习效率。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不论从先人的经验之谈还是现实的实践来说,课前预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课的特点之一是老师讲课要面对全班学生,因此,不会照顾到每个同学。如果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就有点儿晚了;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在课堂上再去及时地处理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只有好的预习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率的学习状态。
1.预习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学习,何愁学习效率不高呢?大家都知道,实际上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全部领会教材的内容,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
举个例子,如果学生要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两次阅读,一种方案是把两次阅读都放在课后进行,另一方案是一次放在课前去预习阅读,另一次放在课后去复习精读。研究表明,后一种方案的学习效果远胜于前者,这是因为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底,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听课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听不懂”的局面和课堂上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却头昏脑涨的局面。为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学习为“提前思索,对比听课”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预习是新旧知识的桥梁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在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下,学生会自主地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来帮助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总之,坚持课前预习,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时遇到的知识障碍,还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形成知识系统,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3.预习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习效率,而在预习的过程中恰恰能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后,学生的课堂听课就可以提前思考问题,或是在老师提出问题尚未给出解答时,自己便提前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积极参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也可以对老师即将要讲解的例题自己先做一遍。总之,学生的思考活动要尽可能地走在老师讲解之前,然后把自己所想的与老师解答的或同学们的见解作一番对比,自己错了,想一想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自己对了,也想一想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有无不足之处,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比照学习老师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长处和优点,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种主动的积极的课堂学习,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得更扎实,如此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4.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
同一班级,坐在同一教室,听同一位老师讲同一内容,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的地方听懂了,有的地方似懂非懂,遇到知识障碍就像听天书,这样怎么能提高效率呢?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程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哪儿需要重点去听,哪儿可以略听,从而可以在这个时候补落下的笔记,提高了课堂效率。
预习时虽然不能把教材全部弄懂,但是只要努力总能弄懂一些。学生对自己弄懂的东西会产生更浓的兴趣,对那些虽经努力但仍未弄懂的东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何愁效率不高。
另外,预习使学生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弄懂了的内容时,可以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是否正确。也可以向老师学习考虑问题的思路,看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老师的高明之处。
如,有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有了预习这一环节作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不局限于老师讲的或书本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问题,想出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根据对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同学们对课前预习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希望同学们通过上文的阅读,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发挥预习的积极作用
小明在某中学念初一,一直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他在课前就能对课文的各段大意加以概括,对文章的层次、线索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还敢对名家作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与他长期坚持预习分不开的,可见预习为他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这样的学生学习效率一定不会很高,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学生一定要重视自学能力的提高,专家认为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预习开始。
中学阶段学习常用环节,一般可以归纳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系统复习五个环节。那些学习被动的同学,往往是由于上课没有听懂,上课没听懂的直接原因是课前预习不到位。因为学习中缺少预习这一基础环节,会直接影响到上课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而听课效果差,又波及复习、作业等环节,使学习陷入被动局面,影响了学习效率。
预习是自学的前奏,它包含着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并在分析和理解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新课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知识的同化与迁移能力。坚持长期的预习可以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优化认识结构,容易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所以说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这一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把预习指导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学生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使整个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预习是学生自己第一次对新知识的接触,阅读、思考都要靠中学生自己来完成。所以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比那些不坚持预习的同学要快,思维更敏捷,善于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比较等,因此能比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随着自学能力的形成,中学阶段的学习效率也将相应的有所提高,可以促进大学阶段和将来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因此可以说,自学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
就近一点的说,预习对掌握知识的意义非同寻常,必须同课堂、复习等环节结合,使预习充分发挥作用。预习作为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固然重要,但同学们除了上课时间,剩余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那么,广大中学生应该怎样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达到高效率的预习呢?1.合理安排预习科目
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繁多,每学年都同时开五门课到八门课。如果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没有计划地把所有的科目都加以预习,肯定会出现疲惫、时间不够、预习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现象。因此,预习前必须解决好安排预习科目的问题。
实际上,在预习科目的安排上也要注意效率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科目都需要用同样的精力来预习的,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属于自己的擅长的科目来说,只需花一少部分的精力就可以达到预习的效果,而对于那些自己感到吃力的科目,就必须集中精力来预习,这样坚持下来,预习效率自然很高。
这就涉及科目有效搭配的问题,及所谓的难易结合。比如拿英语和化学这两门课程作例子,英语的单词繁多,必须靠记忆。化学的概念又比前者多,主要靠理解。如果这个学生恰好是理解力强而记忆力弱,那么就应该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预习英语,用相对少的精力来预习化学。
另外,在预习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文理的搭配,因为人的大脑在连续做同一件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会造成脑力疲劳。适当地进行文理调节不仅可以减少脑部疲劳,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
2.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都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之内,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剩余时间比较少,那么就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总之一句话,预习时间的安排也要注意效率的问题,预习有以下三种方法:(1)及时预习
在每一节课之前,预习老师下一节课要讲授的新内容。
(2)阶段预习
用一段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
在寒暑假的时候,自学新学期将要学习的全部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不同的时间要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的解决,预习的效率会受到影响。
陈杰同学是湖北省某重点中学学生。初二那年暑假,他听人说,暑假里预习下学期要上的课,开学后那门课就肯定能学好。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利用暑假提前预习了下学期要上的物理。果然,那学期他的物理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陈杰知道这是预习所起的作用,便更加重视预习活动了。
初二下学期之后,他又依照原来的办法,运用一切课余时间来预习新开的化学课,一口气地往前学。这次却没起到上学期的效果,反而打乱了学习计划,不仅化学课没学好,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出现下降的趋势。老师发现之后,对他进行了了解。指出其原因是假期预习时间搭配得不好。开学之后,其他科目都开始讲课,每天一整天的时间都要用来上课,各门功课都留有作业,而陈杰仍然把时间集中在预习化学上,当然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所以开学之后使用的预习方法通常都是及时预习。及时预习的突出点是针对性更强,老师讲什么,就预习什么。这样预习量少,花的时间也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有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如果时间过长,会起到反作用。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其他学习活动的进行;二是容易导致疲劳,预习效果不会很好;三是预习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起不到最佳效果,而且会把预习的东西在讲之前忘记。另外,要注意处理好预习时间和复习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先安排复习工作,当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之后再安排预习,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注意的问题。
坚持预习会使学习变得更轻松而且更有效,但是如果不能科学而合理地安排预习,预习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的工作,甚至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采取有效的预习方法
2004年在湖南省一个不起眼的中学里出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山区里飞出了金凤凰——一个女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这个同学平时很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学校在总结她的学习方法时得出,原来她的成绩是和她自己拥有的一套科学的预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为了辅助同学们做好预习,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特归纳十一种高效预习注意事项,供同学们参考:1.要分类预习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把这三种预习做到合理的安排。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了解新课中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在短时间内了解最多的内容,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听课重点。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一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记在书上,另一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有助于在听课的时候明确自己的听课重点。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一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他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一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预习时,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要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11.预习的方法要灵活
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长期坚持灵活科学的运用对于预习的效果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好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避免盲目无头绪这种情况的出现,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聚焦预习的注意事项
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预习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书看一遍,而是有一定的注意事项需要你把握。”预习不等同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效率听课做好铺垫,因此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试图要彻底搞清一切课本里的东西,很多同学在试图养成预习习惯的开始往往出现此类情况,以至不堪重负很快放弃。这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搞清楚预习的内涵,预习强调的是了解大概,并不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所有的知识,要知道这是老师要做的工作。如果学生把这些工作给做了,那么,最终会越来越感觉搞不懂而放弃预习。再次,学习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听讲,万不可因为课前预习,就认为自己已经对课上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洋洋得意、松心懈怠,结果预习只是一知半解,听课也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预习目的要明确
目前教材中增添了“预习”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应摆正预习的位置。明白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习环节,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质量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注意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提高预习的目的性,在预习的同时做到有目的地预习,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效果会更好,反之无目的地预习只是时间的浪费。
2.预习兴趣要诱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注意培养自己的预习兴趣,努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预习课中去。避免千篇一律的预习方式,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预习上不注意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觉得预习是一件乏味的工作。
3.预习需要把握
课前预习,如果选择在家完成或课下完成,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没有一定的约束力,难以达到预习的目的,而且面对着课本学生往往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可以考虑把预习安排在课堂自由练习的时间,使预习处于老师监控的范围内,这样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不至于很散漫。还可以向老师及时请教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在预习中还要做到用眼、用脑、用心。预习课文时,应该从整体着眼,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其思路,提出问题,这种课内预习,显然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
4.预习重点要突出
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预习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注意确定每次预习的重点,以免平均用力,不能突出重点。如初一、二学生的英语预习,重点应放在难书写、易读错和意思抽象的字词上。5.预习方法要灵活
在开始实施预习时,有的学生不愿动笔,也不愿动脑,一是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二是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实施预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预习思考题中提出的问题,只在课文中标出浅显的答案,对一些间接性的问题缺乏深思。在预习中应学会采用圈点法、图形示意法、操作演示法等,以求逐步掌握灵活的预习方法,只有“会学”才能“乐学”。
6.预习信息要反馈
预习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预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把预习中遇到问题反映给老师。让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避免产生预习是多余的想法和其他的一些消极情绪。这时候老师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纠正,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发展。7.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预习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习的质量,在众多的科目中同学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8.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研究得深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研究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钻透。这也是同学们在预习时经常爱走的一个弊端。
9.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
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课前预习固然重要,但科学而合理的预习更是重中之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效率,避免徒劳无功。
第二章 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放在首位
可以说短短的45分钟对中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了,如果中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效率抓好,就去练习、复习,那真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章从如何找到听课的着力点以及听课应该注意哪些要素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行了阐述。
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堂上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课前的预习工作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铺垫。而课后的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因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看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做得再好,在课堂上没有跟上老师的思路,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这个学生最终也不会有好成绩。而且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复习工作也难以做好。
因此,广大同学在课前预习到位的情况下,还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好准备工作。1.做好物质准备
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在广大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上课时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铅笔或文具盒,这些东西虽然可以从同学那儿借,但是在你向同学借的时候老师却已讲了很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到整堂课的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到那个同学。再比如,在上一节课的时候语文老师要你在课下查一些有关作者的事例以及了解他的生平,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你没有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设想一下,如果第二天,那个老师一整堂课都在以那个伟人为中心,那么你的这堂课会听好吗?
如果上的是实验课,学习“溶解”,学生需要找来几个透明、大小一样的水杯;研究“平面镜”,学生要搜集各式各样的镜子;学习“声音的产生”,应该准备皮筋、塑料尺、纸盒等物品;学习“风的形成”,学生可以试着做一个风箱。如果上述准备都没准备好,那么这些细小的环节将影响你的课堂质量。
小华同学在一次物理课上,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忘记了提前准备一面平面镜,结果老师让做的小实验她都没法做,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影响了整堂课的学习效果。这次教训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从那以后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师吩咐要准备的东西提前准备好。
2.做好知识准备
课前知识的准备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所做的认识上的准备和相关知识上的准备。课前认识上的准备,包括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观察一些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学习“蒸发”、“沸腾”等,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有关的现象:衣服洗后挂在绳子上会怎么样,烧水时水有什么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等;学习“杠杆”,观察国旗是怎么升上去的,窗帘是怎么关闭拉开的,窗帘盒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的,起重机是怎样工作的,还看到哪儿使用与它类似的东西;学习“鱼”,搜集有关鱼的文字和图片,了解鱼的一些知识;学习“保护大自然”一课,可事先到生活的周围看一看,了解有关的知识。
相关知识的准备包括与新课相联系的有关旧知识,比如学习英语中的过去完成时,就需要知道过去式并能很好地运用。如果学习的是一篇新课文,那一定要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
3.做好思想准备
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积极性的过程。比如上物理课的时候,学生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向家长和周围的人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一些知识:温度计有哪些种?它们都是测量什么温度的?它们有什么不同?温度计是谁发明的,根据什么发明的?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为什么有红色的,还有银白色的?学生对要研究的对象迫不及待地探究从课前准备就开始了。学生从课前到课中,乃至到课后,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听课要有着力点
听课是不是坐在教室里听就可以了?在这里可以明确地回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一种盲目的听课状态,听课效果不会很好,而且很容易导致疲劳。但如果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再结合其他的方式,不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听课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果。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次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不明白地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达到消除疑惑的效果。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果。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在听课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解释疑惑的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听课效率。2.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其中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20分钟的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学习老师讲解的思路。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是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所以只要认真听课,很容易抓住老师的重点。老师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出现。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其中的奥妙。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的重点是学好的关键环节。
但是,有的学生掌握不了听课的有效方法,结果形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都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掌握不好,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3.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一起配合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4.学习老师的思路
学生上学,坐在座位上听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学知识。但是,是不是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呢?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听懂是对学生听课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要掌握知识和很好地运用知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而应当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在向老师学习具体地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搞清楚老师讲课所采用的思路,从而在日后模仿老师这种思维方式。
思路就是考虑问题时的思维所经过的一条路线。搞清楚老师讲课的思路,就是要把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所用过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搞清楚。听课的时候注意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003年黑龙江省的中考理科状元就是一位平时特别注意理清老师讲课思路的同学。他中学时期,物理成绩优异,经常参加市级省级的物理比赛,每次都是第一名。但是,他并没有骄傲,对于已经懂了的内容仍然非常认真地去学。他认为,虽然老师要讲的知识内容自己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还没有学会。他说他听物理课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思维方法做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个同学采用的是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教师是知识的先导,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学习了老师解题的方法,就相当于掌握了解题的金钥匙。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认为只要多做题就可以掌握解题的方法,当然多做题有它的好处,但是学会老师的解题思路更是一种快捷方式。
保持最佳听课状态
当代教育家莱格说过:“良好的听课状态是学习的基本保证。”可见,课堂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如何,如果听课的时候能排除一切杂念,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并能积极地投入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何愁上课的质量不好呢?以上所说的这些概括起来就是听课的基本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动机自控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有某些强烈的个人需要、欲望,比如看见别人在外边打篮球,坐在教室里听课的你肯定会感到手特别的痒痒;快到中午了,肚子饿得要命,叽里咕噜地叫个不停;爸爸出差回来给你带回了最喜欢的礼物,眼看快下课了而老师还在不慌不忙地讲个不停,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听课的因素。会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听课状态,所以学生要自我察觉并进行自我调控,使自己不受与课堂无关的因素的影响。
2.意识自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识控制主要是对自己思想意识的控制,如课堂上控制自己思想不开小差。上课的时候思想开小差是每个同学都有过的,不仅影响了当堂课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同学们要注意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表现,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上课认真听讲,不被外界和自身的原因所干扰,这都是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的有效方法。
卫东是某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不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哪怕是汗流浃背,他都认真学习,不打开房门。有人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开着门,常有人到门口来张望,分散注意力;开门通风,会把书吹得乱翻,影响思想集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坚强的意志力也为他日后学业上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行为自控
行为自控是学生对知、情、意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制止已经产生的某种行为或坚持完成某种行为。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克服来自身体内部(如疲倦等)和外部的各种困难与诱惑,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4.注意自控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课堂活动中,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如指向教师的讲解上。注意力的集中主要指排除无关的心理活动,使之集中于课堂听课。学生注意的自控力主要表现在:对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学科,自己能专心学习而不分心;根据学习要求能够将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暂时放弃而不去注意;排除外界干扰而保持注意力集中。
5.情感自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在解一道数学题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解出来,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情感。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表现在:当教学活动中某些现象不符合学生主体需要时,学生能克制消极情感,调整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6.认知自控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感知活动、记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想象活动的自我调控。具体可分为: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控制,认知方法的控制以及对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自觉培养等。
7.有很强的求知欲
强烈的求知欲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曾经有一位著名专家在同中学生谈话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最重要的是创造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是要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好奇心,敢于提问题。比如对于牛顿力学,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呢?作为年轻人就一定要敢于提问,这样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理论物理领域中做出贡献的为什么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他们敢于怀疑,敢想敢问。如果没有提问题,就不会去想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自然也就不会去积极地寻找答案了。
听课注意力集中是为了有好的听课效果,只有在学生时代打好基础,将来才会可能有所成就。敢于提问,勇于探索是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高一层,有才识才能有所突破。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上述心理因素的调控围绕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展开,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非常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把笔记做到最好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这两句话都是说笔记的重要性。听课时,结合做课堂笔记,由于耳、眼、脑、手并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识记,能增强记忆,不仅如此,还便于日后复习。这是许多读书人乐此不疲做笔记的原因。心理研究表明,记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教材的浓缩本;可以反映老师的授课重点,通过看笔记就可以把课本的重点牢牢抓住;通过笔记可以把自己在听课时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从而,在复习的时候再一次得到重视,弥补上课时的不足之处,笔记可以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明确大概的复习范围,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因此可以说记笔记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记笔记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要想让笔记发挥最大的作用,要想把笔记做到最好,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1.记笔记的注意事项
(1)注意力要集中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似听非听,自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解,课堂笔记肯定不会做好。即使随手记下一些东西,也是不成系统的。所以做好课堂笔记的首要因素就是要集中注意力听讲。
(2)笔记要有重点
老师讲课是有主次的,因此笔记也应有详略。不分重点地将老师的话全部记录下来或没有联系地乱记都不是记录的好方法。应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认为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行重点记录。(3)记录形式要多种多样记笔记的时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画线(直线、曲线)、圈点、做标记,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的格式不同,书写的字体不同,这些都是记笔记的好方法。很好的运用将使你的笔记产生一种美感。
(4)课堂笔记有它独特的格式
开头应先写好课题或章节的名称,而且要留有“天”(一定的空白)。下面接着写记录的内容,记录时写一行空一行,而且只写正面,余下的留作修正错误、增补资料之用。左边还应留一些空白,以便注释或加小标题。为了不至于与其他课题的内容相混,末尾要留有“地”(一定的空白),如果是活页,最好是以一章或一节为单位,以便整理和装订。
(5)重视精华部分
记笔记不仅要记老师课堂所讲述的知识点,还要记录老师在课上讲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因为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编书的人也不可能把具体编写思路和学习方法都编进课本里,虽然这并不是课本知识体系所包括的内容,但是它却是老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之谈,对广大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非常有好处,所以,也应该记下来。
2.记笔记有一定的方法
在很多时候,有的中学生掌握不了做笔记的科学方法,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字不差地记下来,这只不过是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结果是课上手忙脚乱,课下仍然是一知半解。
李平同学是浙江省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于2004年在中美合招收赴美的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出国之前,他给低年纪的同学写了一篇学习体会:谈谈对笔记的认识》,不仅讲了笔记的重要性,还谈了记笔记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记提纲
一般说来,老师的课堂板书就是课堂学习内容的纲目。这些纲目是任课老师在特别了解教材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体会写出来的,它基本上能反映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要点。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复习新课内容和知识体系,所以,同学们不妨将它记在笔记上。(2)记补充
老师在讲课时,除了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外,常常还会做些适当的补充,这些补充的内容融入了老师的心血,对于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启迪思路,开阔视野,都是十分有用的。所以,同学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老师补充的内容除了记在心上外,还要突出地记在笔记本上。
(3)记疑点
疑点是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地方。有的疑点源于老师的疏忽,有的则可能来自自己的理解错误或遗漏。同学们也应该把这些记下来,课后再求教老师,或通过自己思考来解除这些疑惑。
(4)记问题
一是学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记下来提醒自己;二是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便于课后弄懂它。
(5)记方法
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常常会讲解解题的技巧、思路和方法。这些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学们应将这些方法记录在册,并根据所记录下的方法进行理解、复习,并且日积月累,举一反三,无疑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6)记心得
听课时,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有时会突发奇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以前认为不相关的观念串在一起,忽然悟出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或是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新的想法和心得,同学们也不妨将这些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于课后复习、理解、整理甚至进行新的创造。
3.详记与略记
记笔记从详略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详记和略记。详记,就是竭尽全力地把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全部记录下来。这种方法适用于语文、政治、化学的部分课程。它们的共同点是:内容不是很紧凑,各部分之间没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分量比较均衡,如果记录不完整,很容易导致内容不连贯、不全面。
略记,就是略去次要内容只记录课堂知识的主要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思考自己疑惑的地方。略记比较适用于物理、数学、部分化学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内容紧密联系、逻辑性较强,方程、公式等关系式比较多,针对这样的特点只要掌握关键内容即可,其余问题可由此类推。至于公式的推导过程不用详记,只要把推导过程中关键的部分记下既可。当然,这两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独立的,有时候也需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4.整理让笔记更完美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笔记并不是课堂上记下来就可以了,由于上课的时候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又得忙碌地记笔记,很难一次就做得非常到位,所以课下还得注意整理笔记,另外整理笔记的同时可以重新梳理思路,可以对所记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常用的整理方法有下列几种:(1)修正补充法:先将笔记阅读一遍,然后对笔记的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使之正确完整。
(2)归类法:把所记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如,整理语文笔记时,可以把文体相同的文章归为一类,整理历史笔记时,可以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分别归类。
(3)比较法:比较识记材料异同的方法。如,整理地理笔记时,可以把各国的地形、地势、山脉、河流、矿产、物产等进行比较;整理英语笔记时,可以将不同的句型,不同的时态进行比较。
(4)列表法:即用图表的形式把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杂乱无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列表法常和比较、归类法综合使用,这样做既可以使知识记得清楚,提取方便,又可以培养自己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如:整理化学笔记时,可以把同族里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以比较,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整理光学笔记时,可以把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用图表的形式加以比较和归纳。
(5)知识树法:按照知识的体系,把学习的内容用树干派生出树枝,总枝派生出分枝的形式,把知识的体系画出来,使之条理化的方法。
笔记的整理可以分为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笔记的整理。
1.课堂笔记的整理
翻开笔记本,先把笔记分成两部分:正页部分和副页部分。
正页部分也就是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在这部分的右上角,用红笔写上这页笔记的题目,有利于复习时查找方便。例如,在《物理》笔记的右上角写上“牛顿定律”等等。在右侧部分,可画一竖道,竖道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课上老师强调的重点、容易出错的问题,听课时自己的体会、疑问等。而在整理笔记时,需要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知识点补上,把那些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求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有疑问的部分要及时弄明白,如果需要,再把相关部分补进笔记本内。
副页部分,即笔记本左边一页,记与正页的知识相关的内容。如:跟新课相联系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
例如,学习高一化学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初三化学上的“离子”、“电解质”、“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这些旧知识,摘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略程度,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对这部分比较熟悉就可以粗略摘录,不会忘记的也可不摘录;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应该摘录得详细一些。
再如,老师在讲离子反应时,常要对盐的溶解性进行判断,可是怎样才能记住这么多盐的溶解性呢?如果说你在平时看参考书的时候发现有对盐的溶解性总结比较好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将这些内容摘抄在副页上。老师在上课时常提到难溶物质、微溶物质、可溶物质和易溶物质等知识,可是它们之间的差别很难掌握。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在课后复习时,打开初中化学,翻到那页,然后把这部分知识用图式表达出来,经常复习,就可以记牢了。
副页是用来记录学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太牢固或已经忘记的“旧”概念、定理和公式;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或体会;听讲和看书时自己的一些重要体会;容易出现的错误或容易混淆的概念;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针对性强的总结;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等。2.复习笔记的整理
复习笔记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学习保持连续性。有了复习笔记,在复习的时候,就可以迅速回到原来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水平,以高水平为起点,可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这样,复习笔记便成了学习进程中的“里程碑”,从而保持了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学习时一次又一次的简单重复。有了复习笔记,有助于实现知识由“繁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不少学生经过一次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张纸,把不易记忆的内容改造为醒目的图示,把复杂的内容变成一张关系图,总之,把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笔记形式,如果再用彩色笔标注就更加醒目了。要把复习笔记时常拿出来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因为一看复习笔记,就能迅速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以及内在联系,又由于是自己亲自整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所以是一份极难得的“备忘录”。
王华就是一个经常整理复习笔记的同学,每次进入复习阶段她都要拿出所有的笔记重新整理一番,在她的整理之下,以前的笔记变得更简明扼要。考试的时候同学们都拿课本和厚厚的笔记本复习,而她只拿只有薄薄几页的笔记,而且每次成绩都非常好。
分析王华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得出整理复习笔记的好处,就是使她在复习的时候更加专心,更能抓住重点。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把已经形成的“知识之网”,用最形象、简明、醒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考虑本身就推动了复习时的思考。没有整理笔记的愿望,系统复习时就容易分心。
整理复习笔记时应当注意一些问题,例如:复习笔记要能反映知识的系统,应重点把概念和原理的联系和区别反映出来,做到一看复习笔记就可以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某个知识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知识之网”展现出来。
复习笔记要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千万不要变成课本的再版或课堂笔记本的再现,不要写得密密麻麻一大片。
复习笔记要适合于自己,具有个人的特点,自己掌握得好,记得牢的地方,复习笔记上可以简单些,甚至只要一两个字表示即可。对于那些自己掌握得不好,记得不牢的部分,要详细一些。因为是自己看的,所以还可以用一些符号、简称,使之更加好用。
复习笔记既是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又是知识的精华,一定要保存好,以便随时使用,这比“贮存”在头脑中更可靠。经过多次使用,直到熟记为止。从这个意义上讲,制作复习笔记,正是为了最终不要复习笔记。学习优秀的学生正是在反复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认识深入,而使笔记越来越精练,直到抓住了知识的精髓,完全离开笔记为止。
不少优秀生在考试前,翻翻平时整理好的高度浓缩而又经过升华的复习笔记就行了。他们的学习显得很轻松,这种轻松正是平时的劳动换来的。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考前手忙脚乱,面对知识点毫无头绪,这跟不整理笔记,只靠考前突击有直接的关系。
广大同学如果能在平时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一旦到了复习时,只要看笔记就心中有数了。因为笔记本上思路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并记录着有关的“旧”知识和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等等,这样在复习时就大大节省了再次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尤其是考试前复习时,只要看看笔记,就可以迅速地把有关的学习内容,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回忆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整理笔记的工作做好,就像准备好了建设知识大厦的一切“设施”,有了这些“设施”,就可以加快知识系统化的进程。
课堂上记笔记,课下对这些笔记进行整理,是记笔记的全过程。而笔记反过来又是为学生自己服务的,因此,要求记笔记应该具备个人的特点,根据自己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分配对笔记进行详细记录或简略记录。平时,整理笔记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不应该占有太多的时间,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整理笔记的程度。另外,建议同学们在记笔记时应该使用一些符号,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做到简洁、明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同学天天记笔记,可是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时却从不拿出来看,甚至因为笔记乱或不完整,导致一看到自己的笔记本心中就烦,认为不如看书,如果情况真如所说的这样,那么每天上课记的笔记实际上是每天都在做的无用功,笔记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到,有了要整理笔记的愿望,并坚持整理。学习起来会更加有重点,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如果真有恒心坚持下去,对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章 做题在精不在多
“题海”往往是用来形容习题之多的,通过做作业,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还能培养思维能力,但是做题并非越多越好,一定要提高练习的效果。
正确掌握做题步骤
哈佛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这样概括过做题步骤:“做作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准备工作、审题过程、解题过程和复查阶段这四步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前一步做好了,才能保证下一步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这里非常有必要针对这四步做详细的概述。1.做作业的准备
从做作业的角度来说,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堂笔记都是做作业的准备工作,准备阶段没做好,做作业就不会很顺利。通过上述这些准备工作,比较完整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才有条件在做作业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有的同学做起作业来耗费的时间很多,主要原因是上述各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欲速则不达,甚至重新再做一次,致使做作业的效率特别的低。例如,一个学生在做物理作业之前,没有弄明白阿基米德定律,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那么下列的习题就不会做:船从河里开到海里去的时候,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为什么?
没有量筒,只有弹簧秤,利用阿基米德定律,能不能求出一个金属球的宇航密度?说出你的办法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面学习阶段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必将影响做作业的进度。
在作业做不出来时,要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前面哪个学习环节没有做好,找出原因,并及时进行解决。2.审题
另外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要看得准确:读题目要做到逐字逐句地阅读,甚至每个符号都不能轻易地放过,每一个数字都要做到相当的准确。因为题目一旦看错了,后面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做无用功,实际上,因为看错题目做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求“物体的动量”,不要看成“物体的动能”,再例如,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我和我的父亲”作为假期作业,作文时间本来很充足,不少学生写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作文本上的成绩却很低,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作文不切题。因为根据题意应当写三点:写父亲、写我、写我和父亲的关系,但是重点应该写我和父亲的关系。可是不少学生却只写了“父亲”,结果当然就不切题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出来的作文,结果却不切题,原因就是审题工作不到位。
在做化学作业时,把物理反应看成是化学反应,把石灰看成石灰石,把碳酸氢钠看成是碳酸钠……这类看错题的现象,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非常普遍。在考试时,同学们也经常因为审题不到位,而导致本来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试题却没做对。不但白费了力气,还得不上高分,心里自然十分不好受。不过,这些学生应该从中找出原因并吸取教训,认识到考试时审题的重要性,这些后果正是平时做作业不注意认真审题而造成的。如果要追究造成错误审题的原因,可以发现原因有很多。有的同学就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只求速度,根本不讲质量的高低,致使审题出错;有的是对概念、公式或原理掌握得不好,没有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区别,造成错误审题的结果;有的同学喜欢套题目,一看题目就觉得是原来的某个题型,轻易把那道题的解题方法引用了过来,而没看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结果导致所答非所问;有的由于理解能力太低,看不懂题,如,把异同点理解为不同点,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
审题能力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提高的,而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但是每个同学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认真、仔细、冷静地审题,这样做看起来是慢了点,实质上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平时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地、认认真真地、原原本本地把题意理解清楚,这是审好题目的第一步。这是每个同学必须要做到的。
其次,要分得清楚。要善于把一道习题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把题中的已知、未知和潜在的已知条件等都分析出来。例如,“火箭升空时受到的力为F”,就不能理解为只是一个发动机的推力,还应有地心引力、空气阻力,它们的合力为F。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化大为小,使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如果不能耐心地对习题进行分析,就会出现面对一道题,却无从下手的现象。
再次,要连得起来。就是在对题目进行分析之后,能把有关“旧”知识和当前的习题联系起来,能把题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把过去解类似的题目所用过的方法联系起来。因为联系相关的“旧”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对习题的分析非常有帮助,可以引发新的解题方法。例如,在一道化学习题中给出这么一个条件:已知25摄氏度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10克……这时,应该立刻联系起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就可以得出25摄氏度时的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质量比为110∶100∶10。如果学过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话,又能立刻联系起百分比浓度的知识,计算出25摄氏度时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如果还知道溶液密度的话,还可以计算出摩尔浓度和当量浓度。可见牢固地掌握相关的“旧”知识,并且善于在解题的时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那么在做习题时就很容易引发出很多潜在的未知条件,试题会很容易地解出来。有些同学解不出习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把以前的知识学好,或没有学会怎样与这些“旧”知识建立联系,因此,无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找出潜在的已知条件,结果当然是解不出来。
如果平时有对作业进行比较归类的习惯,那么在做题时,会很容易发现眼前的习题是属于哪一类,因而可以迅速地和过去解这类题的思路联系起来,习题由不熟悉变为熟悉。如果平时做作业后没有比较归类的习惯,那么很难将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难以达到新旧知识系统化的程度。
解题时一定要把题目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联系,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在解数学题时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就是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所有潜在的条件联系起来,解题的过程才会顺利一些。
但是有的题并不是一看就可以解出来,需要分析和思考,所以在遇到复杂的题目时,有时需要把思路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可以使试题变得格外的简单、清晰,对分析问题,寻找习题的内在联系十分有利。实际上审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对习题进行剖析的过程,经过分析之后,解题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找出来了。
3.解题
解题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解题思路对习题进行解答的过程,这是个手脑并用的过程。解题首先要求正确率,包括解题思路正确和答案正确,其次是速度快。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有很多学生一味地追求解题速度快,在做题的时候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结果速度是很快,但如果有一天不能用计算器,何以保持正确率?
做题在要求速度之前首先要保证质量,换句话说,就是说先要把题做对,然后才能要求速度,从整体上提高做题效率。可是一般情况下,老师只关心学生做题的对与错,而不过问完成这道题所用的时间。如果平时做作业时,不对自己的做题效率提高要求,做作业不仅速度慢,而且错误百出,那么,在考试中很容易受到挫折。因此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靠平时努力才行,给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在做作业时,力求一次做对。这要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知识结构是否牢固,审题是否正确,在运算、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是否有错误。
有的学生经常这样说,这些题明明很容易,怎么一做就错呢?
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运算这一环节上。造成运算错误率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平时不重视运算,认为这问题太简单,不值得下太大的功夫;二是做作业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太强,常见的现象是跟同学们对答案或自己懒得动手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也有些同学在做作业时不认真,草率地算出答数,然后和同学核对,如果答案正确就算过去了,不对则重新算。由于在开始做题时,头脑中就有这样一个意识:答案对与否,过一会儿跟同学对一下就知道了。这样,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时间长了,很容易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总是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地完成一道题,对自己失去信心。
还有些同学,运算的准确率非常高,事实上这只是计算器的功劳。习惯了用计算器的学生一旦离开计算器,连进行最简单的运算都是个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原本的运算能力越来越低。
如果每个同学都把运算过程交给计算器,把检验运算结果交给同学,自己只是对计数器进行一下操作,那么学习能力怎么能提高呢?而一般的大型考试,不让使用计算器,更别说和同学们对答案了,那时候,谁来替你计算,谁来跟你对答案?这样平时依赖计算器和同学而暂时可以完成老师所留的作业,到重要考试时后果往往很惨。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正式的考试还是毕业之后的工作任务都要有自己独立完成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一定要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有了这种独立意识,做题时才会自觉地依靠自己运算,自己检查答案,做题的准确率就会越来越高,最终基本上达到一次就能把习题做对的程度。
学习不能不讲效率,作业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追求速度。有一篇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2003年的一天,在某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伏案专心地解答代数题……试题分量大,难度大,试卷发了两大张,时间才过半小时,就有一个瘦瘦的学生拿着试卷离开了座位。“有什么问题吗?”监考老师问。“我交卷了。”那个同学说。“做好了?”监考老师十分惊讶。同学们也不由得抬起头来望望这位第一个交卷的同学,投以钦佩的目光。此刻,班上几个运算熟练的同学才做完第一道题。
监考老师看了一下试卷,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他关心地问:“你复查过吗?时间还早哩。”“我看过了。邮局还等我帮忙算个数据呢。”说完,他交了卷,急匆匆地出了教室。监考老师不知道,这位学生曾在小学时就有“速算冠军”的称号。他解题的高速度,来源于惊人的毅力和艰巨的劳动。他从小喜欢数学,每天做完作业后,就读数学书籍,演算数学习题,仅在初中三年里她演算的题目就在一万道以上。
从这个考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想使解题准确而且速度快,就要在学习时把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平时还要做到多加练习。
目前,在广大同学中普遍存在一个弊病,很多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按时交作业,和作业本上的对钩,至于自己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则几乎不考虑。
事实上,应该把每天做题时所用的时间计算一下并做好记录,在交作业时,和班上学习优秀的同学所用的时间做一下比较。如果差距比较大,就应当分析一下造成如此大差距的原因,是知识没掌握好,是解题方法不合理,还是速度太慢……找到原因并在以后进行练习时多加注意和改进,一定可以超过那些优秀生的。在平时做作业时,如果有一遍做对并力求速度加快的意识,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具体的行动中,那么就可以避免在考试时做不完题,和错误百出的现象。复查
作业做完之后要独立检查一下作业,看是否有错误的地方。复查的方法很多,可以顺着解题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检查;也可以重做一遍,看答案是否一致;或者把结果代入题中,检验是否跟题目所给的数字一样,等等。具体用哪种方法复查可由学生根据具体的习题来选择确定。
复查之后,如果还有时间,不妨动脑筋归纳一下解题的思路,提炼同类习题的解法,以求举一反三。如果检查中发现了错误,除了立即更正,还一定要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尽量在以后做题的过程中避免。这里说的只不过是做作业的一般的方法,至于习题具体的解题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
在考试的时候,经常有的学生在考试之后,立刻就能对自己考试的结果做出准确的估计。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坚持独立检查作业的缘故。
复查就是在做完作业之后,自己想办法来判断作业做得是否正确。是保证作业质量不可缺少的一步,就像产品出厂前要检验是否合格一样。
独立复查作业,可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自己心中完全没有底,做完作业对答案,交了作业只等老师判对错,这不是好的学习态度。应当学会自己独立地检查出作业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本领。
关于做题的这四个步骤,在河北省石家庄读书的高一年级的张娜娜同学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娜娜一直以来都严格遵守做题的四个步骤,不论是平时的练习,还是重要的考试,她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在学校每次她的错误率都是最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因此,同学们做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必要的步骤还是应该遵守的。
掌握解题的原则
德国当代教育家鲍罗这样说道:“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知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学习中要适当加强对解题策略的重视,优化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以下以数学为例探讨解题思维策略的几条重要原则,这些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学科习题的解答。
1.目的性原则
解题须有明确的目的,如何实现问题的要求,是解题策略的首要问题,有些学生虽然把题目看了,但没有明确解题的要求,盲目套用旧的解题模式,结果常常以失败告终。因此,解题时首先要明确目的要求,根据要求抓住关键,逐步转化变形,以使问题顺利解决。
2.全面性原则
解题时要善于全面思考,抓住问题的各种情形、特点和联系,弄清问题内在实质,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设计出多种解题方案,防止只想到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有时用某一知识点和方法解题会很繁索,甚至不可行。若能全面思考问题,可能会得到多种解题方案,而后选择最简单的一种。
例如:求函数的值域。
分析:此题若仅限于三角公式,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利用判别式或正弦函数的有界性求解,则比较难;而若能认真观察所给函数式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则简便许多。
3.熟悉化原则
熟悉化原则就是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变换问题,把问题化归为熟悉的基本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易于解决的问题。
4.简单化原则
复杂问题的特征是式子结构复杂,逻辑推理严谨,问题中的未知量较多,运算量较大等。解题时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或考虑它的简单情形,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5.具体化原则
抽象的问题总是难以理解,因而也难以解决,如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或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通俗、具体、直观的语言,则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就容易暴露出来,也就容易制订解题策略,简洁解题。不等式的数量关系一般比较复杂,用代数方法证明较为繁难。若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用几何方法证明,则证明过程十分简洁。事实上,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表示以相应向量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向量。从而与相应的向量是同一三角形中的三边,这样利用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求得原不等式。
6.正难则反原则
在解决某一问题过程中,当按照习惯思维方式从正面进行思考而遇到困难,甚至不可能时,则应考虑从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往往容易得到解决。
例如:设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它的取值范围。
分析:从正面考虑要分三类七种情况讨论,繁琐复杂。若能从“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三个方程均无实根”思考,这样可从全体实数中除去三个方程均无实根时的值,便得所求的值,达到化难为易,简洁解题的目的。
从而容易得出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时的取值范围。
以上只是解题思维策略的几条重要原则。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有其他多种解题策略,如:因果夹击、数形转化、联想类比、反客为主、整体思想、以少取胜、各个击破、以退求进、设而不求等等。平时要通过适当训练,促使思维能力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实现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摸清出题的规律
做题不但要多练习,更重要的是在练习的同时掌握解题的技巧,但是在众多技巧中恐怕只有摸清老师出题的规律才是最高明的一招了,摸清老师出题的规律就相当于自己也参与了出题的过程,更不用愁不会做题了,希望下面这个例子能给各位中学生带来些许启发。2005年刚刚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张宁,是云南省重点中学的学生,他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善于摸清出题规律。上高中的时候张宁的物理老师很有经验,大家都非常的敬佩他。张宁发现,学校里所有的物理测验,每一次都是这位老师亲自出题。他出的题目既没有超越你学的课本范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他很奇怪,他想:“自己学过的东西,怎么一到考试就变得难了起来?这里面肯定有我没有弄清楚的地方。”
于是张宁找机会专门到那位物理老师家里,请老师就最近所学的知识出几道题。只见老师拿出课本,一课接着一课地翻,思考了一会,就出了几道题。他问:“老师,你出一道题,为什么还要翻课本呢?”这位老师说:“出题目,就是要把各节课的实质性的东西集中在一个题目上,才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来。”张宁顿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从这以后,他不再满足于做习题,而是把学过的课程一节一节连贯起来思考,把彼此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变成一个知识体系,就像看到一个个机器零件,脑海里马上就有了一部机器整体形象一样。所以,每次考物理,他的做题速度都特别快,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在一次期末考试时,他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把全部习题做完了。
这里还有一个优秀的学生,则把探讨出题看做是探求知识的手段。他说:“平时做作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做习题而做习题,要注意探求知识。做题时我时常想,这道题,出题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他发现,只要细心加以注意,很多习题之间都有联系,时间一长便渐渐地找出一些规律。原来,一道简单的题再加一些其他的条件,就变成了一道难题,而规律却一样。后来,他就试着自己出题。他认为:这样做,花的时间要比做题多得多。但是,印象却特别深刻。对以后的做题都非常有好处。在我们的常识里,出题一直都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任务就是解题。但是像这两位优秀的学生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看法。他们不满足于眼前的优秀成绩,偏要研究出题老师的思路。顺藤摸瓜,寻找规律,使他们得以站在比其他同学更高的位置上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学习方法。其他同学也应该多借鉴这两位同学的经验,通过寻找捷径来提高做题效率。
进行科学的练习
英国桑代劳教授在中学生的座谈会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掌握,但练习也绝非是简单的做作业,它需要你讲究一定的方法。”事实也确实如此,做练习(这里讲的练习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际操作)在学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巩固,是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听到的看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动手去做练习,有些学生只热衷于听课和阅读,自己却懒于动手去练。这些学生必须明白:“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练习这个中介环节。”但是,有些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其中也有练习方法不得当的原因,这里着重谈以下几点。1.应把练习分为定时的和非定时的再分开来练,效果甚好。有些学生做练习时从不给自己定时,在极度放松的精神状态下漫不经心地慢慢地做练习,这样做练习效果自然不会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适度紧张的情绪中学习,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所以,同学们可以把要做的练习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时的,一般为中低档习题,另一类是非定时的,一般是难度较大的题或研究性的习题。对于前一类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致给自己确定一个时间,力争在这个时间内一气呵成地做完(其中若有做不出的题,可以放到非定时作业中去做)。对于少数比较难的或研究性的题,可以不定时,以便自己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或与别人讨论来完成,但做这类练习时仍应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效率。
2.做完练习后一定要反思和总结(包括对批改后的作业的订正)。有些学生无此习惯,做了大量练习却不甚了然,无法形成技能。所谓总结反思,就是把刚做完的练习在头脑中回忆再现一遍或几遍,仔细体会,总结得失。想一想所做练习有无错误之处,如果有错,是怎样错的?错在何处?如果所做练习是正确的,也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想一想运用了哪些知识点,有无新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能不能推而广之使这一类问题都这样处理,或举一反三归纳出更深层次的认识。即使是自己做不出来的练习,在请教了老师同学或翻阅了解答之后,也需要回忆再现解题过程,也需要反思一下:别人是怎样做出来的,我为什么没有做出来?原因何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何经验教训和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弥补?等等。这种反思愈透彻则效果愈好。
3.平时,“不起眼”的习题在优秀的同学和那些专攻难题的同学心目中,认为它们“简单”,所以往往不屑一顾。其实这些“不起眼”的习题正如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石一样,俗话说:浩瀚的大海起自于涓涓细流样。较难的习题的掌握也依赖于平时多做“不起眼”的习题,以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来说,一个不等式不论它的结构如何复杂,它最终总可以化为一个基础不等式,也不管是用比较法、综合法,还是数字归纳法来解决它,在解题过程中也总是以几个基本不等式作为依据来变形、求解。因此,有些同学在经过一番努力,把一个复杂的不等式化为最基本的不等式后,不无慨叹地说:“何为难题,如此而已!”可见“不起眼”习题的确是“起眼”习题的基础。如果多做一些“不起眼”习题,再做较难的题,那就一定会顺畅得多,而且做题速度会比较快,因为这样的习题的确是做其他较难习题的基础。
2004年考上少年班的赵振明同学就是一个爱做“不起眼”习题的典型例子,上初中的时候与赵振明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整天攻难题,对于简单的题看都不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没必要再做这么简单的题了,而赵振明同学却跟他们不一样,对于“不起眼”的题他从来不放过,在他看来,难度再大的题都是基于“不起眼”的题。终于在2004年,他以骄人的成绩考上少年班,而且是全校唯一一个考上的学生。
这个事例告诉那些放弃基础题,而盲目地沉浸在难题海洋中的同学,做题应该从基本开始,应该多做一些“不起眼”的习题。
4.要有选择的对待课外习题
一个优秀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中走过的弯路时说:“听人说应该多做习题,我就不顾课本,也不重视书上的习题,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课外习题,以致费力不讨好,常常上课听不懂,总复习时很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做的课外习题脱离当时学习的中心内容,脱离了老师安排的学习进度。从一些优秀生的经验来看,他们是在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之余,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性的课外习题,从不另搞一套,这样做就起到了对上课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中学生经常用“题海”来形容习题的数量之多,但是人非机器,做得过了,反而会感觉很累,很厌烦做作业,很容易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再者,做多了也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而如果在做题的时候能多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效果则大大不同,既轻松又高效。进一步提高做题质量
作业质量上的差距,学习成绩上的差别,往往就从这些小的地方开始拉开了。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对习题加以比较性地分类;更正错题;习题要做得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等等。上述做法,由于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必须做到,因此,有的学生做,有的学生就不做。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做作业的质量,还要做好上述几件事。
我们在做题时应该看到题目之间是有联系有区别的。围绕一个专题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应当认真地把做过的题目整理一下。想一想这道题目属于哪一类的知识?在解题方法上又属于哪一类?这些题目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这番比较,就可以把这些题目加以归类,使自己的眼界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见到同类题目就比较容易将其纳入自己头脑中的分类系统。
如果这种比较归类的“加工”工作做好了,抓住了每一类习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那么这一道题就可以抵得上十道题,百道题,再做题时,就增加了识别同类习题的本领。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就可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后面对习题时就不会再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当然,对习题进行比较、归纳、分类,一定要在自己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要自己来“加工”;别人对习题进行的分类,别人总结出来的典型例题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自己不亲自实践,不亲自动脑筋,只是死背别人总结出来的类型题,想以此来套千变万化的习题,做题效果往往极差。
第四章 做好复习工作
复习,是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次梳理和系统化,是提高学习效率不可缺少的过程,但复习并不是简单地把课本和笔记本再看一遍,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同学,在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交流大会上,当一个低年级的学生问她为什么自己总是记不住学过的东西时,她微笑着说:“这样的事情我一开始也有过,但是当我在一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上,看到了有关‘尝试记忆’的介绍时,我觉得问题解决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习用尝试记忆的方法,结果那个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提高了很多,并且成绩一直都不错。”
肖×提到的尝试回忆法是指在识记时,对要记的材料在稍觉熟悉,可以记住一些之后,便可以尝试回忆。回忆一遍之后,再着重看那些没有记住或记得不准的内容,然后再尝试回忆。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全部记住。在尝试回忆时也可以在回忆卡壳时随时看书,然后接着回忆。如果在识记之前,对识记的材料已经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记忆基础,也可以先不看书,一开始就尝试回忆,回忆之后再看书,然后再回忆。
关于尝试回忆法的功效,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已做过大量测试,证明确实比熟悉之后背诵效率高得多。其道理也好理解,一是随时检验记忆状况,自然识记时针对性较强,目标明确;二是背与读相比,注意力更为集中,自然效果更好。
尝试回忆法就是在背记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采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记忆情况。每次尝试回忆后,就会知道自己记住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记住。在进一步阅读时便可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忆。②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尝试回忆,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现读物,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读,把目标对准那些尚未记住的材料。
有些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总是闷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地重复诵读,往往不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就必然会降低记忆效果。尝试回忆,虽然比照本宣科费力气,特别是在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要开动脑筋。因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也就容易记住所读的材料。
反复看过要记的材料后,试着不看材料。背诵一遍(或回忆一遍),若遇到困难再看书,这种利用反馈效应尝试背诵的记忆方法称为尝试背诵记忆法。
例如,在熟记英语单词后,可以看着英文默写中文,也可以看着中文默写英文,然后对照一下答案,把不对的更正后,再记一下。又如,背诵课文,可以在熟记之后,尝试回忆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时,再看,再记。又如,在识记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定理证明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后,也可以尝试回忆一遍,当背不下去时,再看书,再记。
实验表明,让记忆者了解自己的记忆效果,即给予信息的反馈,往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下面这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把被试者分成甲、乙两组。主试者让甲组学生对一篇课文连续看4遍;让乙组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又看一遍,又尝试背诵一遍。结果,一小时后,甲组只记得52.5%;乙组记得75.5%;一天后,甲组只记得30%,乙组记得72.5%;十天后,甲组仅记得25%,乙组仍记得57.5%。
每次尝试背诵就是给予一次记忆信息的反馈。为什么利用反馈效应的尝试记忆法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是因为反馈提高了记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篇材料识记几遍以后,总是有的部分已经记住了,有的部分还没有记住,或者记错了。反馈信息就可以告诉你哪些部分已经记住了,哪些部分还需要加工,帮助你了解自己记忆的进度,记忆的难点,然后,你就可以针对难记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来。其次,反馈可以增强对记忆的自信心,从而给识记增添力量。如果对一篇较难的材料,或者较长的材料诵读几遍以后,就发现已经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余下的记忆任务。当然,也可能在你识记几遍后,发现自己还没有记住,心中不免烦躁起来,这时你应该懂得:“烦躁情绪将干扰记忆,影响记忆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控制情绪,使自己心平气和,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或者这样想:“这篇材料难,应该多记几遍才能记住。”再次,反馈在一定的程序上可以消除疲劳,维持注意力的集中。闷着头一遍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的重复诵读容易产生疲劳,时间一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记忆的过程中,时时有关于记忆的信息反馈给你,无疑会消除一些疲劳,或者使疲劳延缓产生,同时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在识记上。因此,尝试背诵记忆法比那种单纯反复地去念、去看、去写的重复记忆方法好。
实践证明,许多中学生在学习时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书中的要点、思路、公式等。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就忘。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见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把想出来的内容写在纸上,然后再看书,头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
如果你计划分几个单元的时间记住一份材料,例如记忆历史复习题,就最好运用尝试记忆法,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还能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具体的做法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如A、B、C、D四个部分,再将这四部分在几天内记忆。那么,第一天可只记A部分;第二天可以在记忆B部分之前要把前一部分的要点回忆一下,如果没记住就再记一遍,然后再去记B部分;第三天,要先把A、B两部分回忆一遍再去记C部分的知识。依此类推,这样坚持下去,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当然,有的同学担心尝试回忆太费时间,实际上尝试回忆所用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表面看尝试回忆是一种“信息输出”,实际上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又被进一步加工和强化了。
尝试回忆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如果急于赶进度,每天不去回忆学过的东西,看来似乎是每天都学了不少的新内容,但实际上忘记的内容也一天天的多了起来。如果算总账的话,还是尝试回忆法的收获大,用的时间少,记得内容多。
从教科书上找知识亮点
英国著名教育家格普逊曾这样评论教科书:“教科书乃知识的根本,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对于中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直接来源于教科书,如果一个学生连教科书上的知识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就更不要说是提高学习效率了。所以中学生应该对教科书予以足够的重视。教科书是教育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科学的知识体系编写的。内容精练、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
复习时若不认真钻研,则难以达到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系统地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因为教科书是教与学的唯一凭据。就拿语文课本做例子来说,语文课本的目录是全书的纲目,它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不少学生认为它无足轻重,只不过是课文的索引罢了。其实,我们凭借目录能复习把握的知识太多了,例如:
1.运用目录掌握作品的作者、文章的体裁(因课文按体裁分单元编排),并可进一步回忆检测作者所处的时代、国别及其代表作。
2.运用目录检测课题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夜走灵官峡》的“走”,《触龙说赵太后》的“说”,《原毁》的“原”,《甲申三百年祭》的“祭”等等。3.运用目录,分析掌握各类文体知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属歌行体;《师说》、《原君》、《过秦论》属议论言语文体;《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教战守策》属表策类;《醉翁亭记》、《石钟山记》属游记体;《呐喊自序》、《指南录》属序言体;《答司马谏议书》属书信体;《屈原列传》、《陈涉世家》、《项羽本纪》属纪传体;《梦溪笔谈》属科技类说明文;《狱中杂记》属杂记体;《五人墓碑记》属碑铭体。
4.运用目录掌握命题形式。以主人公命题的,如《母亲》、《孔已己》、《泼留希金》等;以地点命题的,如《荷花淀》、《威尼斯》等;以线索命题的,如《党支部员登记表》、《土地》、《海市》、《项链》等;以事件或揭示主要情节命题的,如《智取生辰纲》、《群英会蒋干中计》等;以揭示象征义或比喻义命题的,如《夜》、《路标》等;以揭示环境命题的,如《虎吼雷鸣马萧萧》等;以中心论点命题的,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以说明对象命题的,如《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
5.运用目录,通过解题,进而复习语法基础知识,比如可以区别命题是什么词组:《简笔与繁笔》、《林黛玉进贾府》、《范进中学》、《高助还乡》是主谓词组的命题试;《离不开你》、《智取生辰纲》、《纪念刘和珍君》、《答北斗杂志社问》是动宾式词组的命题式;《皇帝的新装》、《奇特的激光》、《一件小事》、《威尼斯商人》属偏正词组的命题式。
总之,目录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要善于利用,还远不止上文所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总复习阶段,切不可忽视它的作用。
教科书除了目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之外,其内容本身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优秀的学生一般比学习稍差的学生更重视教科书的使用,这正是他们学习效率高、成绩优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004年考上清华大学的陈×同学,是福建省一所中学的学生,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的课本上做满了笔记,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只要看见他的时候,手中总会有一本教科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教科书上我能想起老师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教科书有笔记本比不了的优势。”正是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才使得他成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并且以超出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0分的好成绩,踏进了清华的校门。教科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不重视教科书,不按照教科书提出的要求完成任务,就无法掌握课本中的精华部分,也不容易使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教科书,也就掌握了基础和命脉。
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些学生的教科书,学完一遍之后书本看起来还跟新的一样,主要原因是他不重视学习教科书,盲目地认为只有多做习题才会提高学习成绩,结果造成学习时抓不住要点,致使学习成绩总是跟不上别人。
因为课后复习时看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像第一次那样了,而是在预习、听讲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通过课堂学习已经完全掌握的部分,就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部分内容之上,有效的做法应该是集中精力在自己掌握不够好、回想不起来和比较模糊的部分。具体做法是在看书时,用红笔把书上的重要部分标上记号,对于自己比较陌生或容易混淆的部分,在书的空白处,用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写下自己的简要体会,以便在以后看的时候能很快地抓住知识点和关键部分,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例如,在看生物课本中的呼吸系统这一部分内容时,知道鼻腔的功能是使经过鼻腔的空气由干燥变湿润,由寒冷变温暖,由肮脏变清洁。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在书的空白处用红笔写上提示,以便在以后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看到当初写下的提示,就能很快抓住鼻腔的构造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每当学习一个新概念时,都应该在教科书的固定位置把概念的名字写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教科书变成了一本概念工具书,有利于复习时的查找工作。
有些学生,平时看书时不重视对教科书进行类似的整理,结果在考前复习时不知道该看哪部分好,没有重点的从头看起,既浪费了时间又收益甚微。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找一个知识点,翻遍了全书都没找着,等等这些现象都给复习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知识亮点,只有做好起始工作,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充分挖掘错题的作用
在平时做题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作业或卷子发下来以后,对完答案,看看分数便一扔了事,从不认真更正错误;还有的学生见作业上错误比较多,干脆重做一遍,出过错的地方也找不到了,这样只会使错误永远的存在下去,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2005年河北省腾飞中学的许××同学,9月份就能在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校园里开始大学生活了。对于学习经验的总结,许××说:“要给自己建一个错题本,错题是暴露自己不足的地方,只有纠正了错题,才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现象。”许××开始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同样的错误总是一犯再犯,后来他总结出了一条经验——攻错题,果然立刻见了效果,在以后的错题中只有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点,而绝对不会出现以前做错过的题,这成了他以后的学习秘诀。
其实题目做错的地方,正好暴露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补上自己的欠缺。如果用彩色笔在错误之处做上记号,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认真保存起来,将来复习时拿出来看看,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起到“提醒”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错题的重要作用。
在大型考试之前,例如在中考前的10至15天之内,或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内,应抽出部分时间来阅读自己以前做过的作业题或课堂上听老师讲过的重点例题,阅读的方法是自己先把解题过程看一遍,然后再合上书或作业本,把解题过程、方法、要点等在自己大脑中回忆再现一遍。所阅读的题也应是有选择的,应首先选择如下的题目进行阅读:(1)自己作业中的错题或没有独立做出来的难题;(2)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已做过的作业题或课堂上老师已讲过的例题;(3)自己感觉掌握得不够好尚需弥补的作业题或例题。经过调查发现,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用这种阅读回忆法读题加做题,比单纯做题效果好得多,因为在临考前,过去长时间做过的作业题或看过的例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淡忘,一些技能也已生疏,以前纠正过的错误也因纠正时间太久而可能重犯,如能采用上述方法读题,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这些较多的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有针对性的信息重新印象深刻地集中于你的大脑中,并且使学过的技能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会大大提高你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考试中思维的敏捷性,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所以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考前如果只做题不读题,因为做题速度远赶不上读题速度,所以数量有限,不能像读题那样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关键和重要的信息集中于自己的大脑中,针对性也未必有读题那样强,所以不如读题、做题同时进行的效果好。
因此,为了帮助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特建议同学们建立几个“错题本”。所谓“错题本”,顾名思义,是指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将做错的试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找出原因,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这一环节,及时总结得失,对学习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中高考的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做过的练习全部复习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如果你手头有一本“错题本”,复习时主要看曾经做错的练习,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立错题本,必须注意以下内容:1.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2.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
3.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抄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
4.纠正错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里要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再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种彩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5.定期归类、整理。高三学年一般实行月考制,因此,每一个月复习结束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型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6.错题本上也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错题本并不是做好了之后就行了。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如何运用它:首先,经常阅读。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同学们要经常在空闲时间或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错题本,浏览一下,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就使每一道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在今后遇到同类习题时,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题不能错两次,从而减少习题量。如果各科都建立错题本,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学生的高考成绩至少会提高20分。
其次,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同学们能从做错的题中得到启发,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绩就能有较大的提高。中高考并不需要灯光下的熬夜苦战,也不需要题海中的无边漫游,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根据遗忘规律安排复习
有的同学埋怨自己的脑子笨,连一篇较简单的文章也要读个把小时才能背出,刚刚记过的东西,等到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于是再重新记一遍。他们常问:“背书真的有窍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人的大脑构造谈起。
人的大脑有一个皮层,叫做大脑皮层,上面分布着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整个大脑皮层,上面分布着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整个大脑皮层有好几个感受区域,其中记忆区域是我们进行识记活动的主要场所。背书,就好比它在大脑皮层中印上一个个字。要把字记得清楚,就必须使它在大脑皮层中印得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背的东西有深刻的理解。一般认为,背书的一项基本工作,是联想记忆。其次,要把文章词汇的每个含义都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既使一时忘记这段怎么背了,只要联想到那一幅幅的画面,就会一下子回忆起那段文字来了。最后,要做到对特征的理解。如果说你在背书时记住了某段文字的位置特征,既使一下子忘了,只要联想起那个位置,那段文字也常常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当然,上述只是背书的第一步工作。要做到很快地记住某段文字,就要避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将导致记忆效果差。反之,“后摄抑制”就是在进行记忆活动之后又马上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后摄抑制”同样导致记忆效果差。人的大脑是人体的器官,它也需要休息和营养。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后它就要从兴奋状态转向抑制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不休息一会儿,而紧接着进行记忆活动,势必会引起大脑的过度疲劳和供血紧张,就往往事与愿违了,反之,如果在进行记忆活动之后又马上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就会使记住的东西印象淡薄。这正如已经在沙滩上写上了一个字,又在其上面画别的东西。结果字和画掺合在一起,辨认不出了。因此,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应尽力避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发生。
而针对已经背会的知识却总是想不起来,总要不断地背诵这种情况,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遵循人的遗忘规律来安排记忆。
那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进行记忆呢?
1.要及时复习。
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要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学生平均需要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效果。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识记后就已开始,识记后20分钟即已遗忘41.8%,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
遗忘的规律表明,学习后遗忘的速率是一个先快后慢的发展趋势。若能在遗忘刚开始时就进行复习,常能收到最理想的复习效果。
2.经常复习
要记忆牢固,就必须注意经常复习。随着记忆的不断巩固,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步拉长。从时间安排上,最好做到:每天有复习,即当天课程一定要复习一次;每周有小结,即每周对当周学的课程要有个小结性复习;每章有总结;即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总结性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则进行大复习。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是靠经常复习来巩固记忆的。如马克思,他的知识极其丰富,掌握许多门外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拉法格在谈到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时就曾说:“他有这样一个习惯,隔一些时间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上做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本已非常精确的记忆。”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分配对复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分为:集中复习,即将识记材料所需的时间集中使用,接连不断地反复识记材料;分散复习,即将识记材料的时间分散使用,识记、休息或其他活动交替进行。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2004年被复旦大学录取的蒋青青同学,有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只要是学过的东西她都在第二天复习,以后间隔的时间逐渐加长,而且记忆效果很牢固。蒋青青同学的这种记忆方法正是我们要提到的分散记忆法。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如何安排呢?可由记忆材料的性质、数量及个人的知识水平、智力特点来决定。开始阶段间隔时间要短些,复习次数要多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步长些,识记次数可减少。此外,分散也有一定的限度,并非愈分散愈好。有一项实验,比较分散学习的三种间隔时间组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间隔一天的组,平均需要复习4次就能达到熟记效果;间隔三天的组,平均需要复习6次;间隔七天的组,则平均需要复习7次。间隔时间过短也不利于记忆。有实验表明:间隔半小时,需要复习11次;间隔2小时,需要复习7.5次;而间隔10小时,则只需要复习5次就够了。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方法。4.积极复习
复习可分为积极复习和消极重复。一次积极复习可胜过十次消极重复,而缺乏学习动机,重复次数再多也不能熟记。消极重复不能改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退步。如书写不按正确方法练习,字不仅写不好,而且会越写越固定化,纠正起来都十分困难。复习得当与否,关系到学习水平的提高或降低,所以必须认识到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5.多种形式复习
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机械、单调地重复会使复习变得枯燥无味,并引起大脑神经疲劳,大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多种复习形式。如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外语等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协同活动,采取听、读、写、说、译等方式复习;有的材料可以用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找例证,加深理解;有的课程如数学类可以将熟记公式与做习题相结合;有的课程如语文类则可采用写纲要、概括中心思想与重点段落背诵相结合。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适用默读法、默写法、尝试回忆法、互相提问法、编写提纲法、制作图表法等来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时还应注意文理交叉,互补复习可提高效率。采取多样化的复习要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记忆。6.重点复习
对所学材料不应平均使用精力和时间盲目地复习一切内容,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清主次和难度大小,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复习。
7.记忆自测
在记忆保持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记忆进行自测,以检查其精确程度。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内容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记忆一定的时间之后,人们往往只能记住材料的大致内容,对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容易发生遗忘。所以保持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巩固这些细节。另外复习还要有认真复习的态度。每篇新课学完以后,间隔一段时间便复习一次。不要等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复习不仅仅是背几个字词,更多的是复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意图、语法、逻辑等。对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年龄,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同。随着年龄与社会经验的增长,对整篇文章乃至一个词句的理解也会更深刻、透彻。因此复习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有许多其他背书的方法。这里不一一点到。每个同学都要根据科学原理总结自己的背书经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找到更多背书的窍门。
第五章 轻松面对考试
考试,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本章对导致中学生考试成功和失败的因素进行分析,帮助中学生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
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方式,并起反馈作用。可是考试却经常把学生搞得筋疲力尽。考试时,无论是考生自身原因还是来自家长和考场的外在因素都可能对考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最佳水平的发挥。
英国著名教育家威尔逊说过:“考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考试的环境,对考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里把考试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
(1)考前焦虑。大多数同学,在考试的前几天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既没心思看书又没心思去玩,拿起这门课又想着那门课,其实这正是所谓的“考前焦虑”。
考前焦虑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首要因素,对考试有很大的危害作用。它不仅能影响到每一次考试的成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抑制学生学习创造力的发挥,破坏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根本上的损害。经过调查发现考前焦虑的部分原因是由害怕失败的心理造成的,如果平时不注意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比较内向,还会由害怕一次考试失败进而到害怕所有考试的失败;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由自卑心理,也就是没有自信心而产生的。在潜意识里,认为不管怎么努力,成绩都不会很好,因为无论从客观或主观上来说自己都有很多欠缺是无法克服的,比如,担心自己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如学习轻松的同学等等。由于有自卑心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如果考不好,会让别人看不起”上,思想负担特别重;也有的同学晚上六点钟要看电影,下午四点钟就什么事也干不下去,同样会影响考试成绩。
湖北一所中学有一名叫杨×的同学,是一个有严重考前焦虑症的学生,每次考试之前她都要大病一场,不论是大小考试,只要老师一说有考试,她就吃不下、睡不着,结果自己的应有水平发挥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找心理指导老师,在心理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她的情况逐渐得到好转,这名同学最后终于在2003年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
要想消除考前焦虑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消除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理。相信“自己不会那么容易失败!”“不比别人差多少,同样的人,他行我也行!”“即使马上要考试,我依旧能沉得住气。”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建立自信心只是同学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是帮不上忙的。也有的同学甚至在考试前开夜车,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心理学已证实,记忆在睡着的时候和醒着的时候,其减少、消失是有相当差异的。用功后立刻睡觉,两小时内有记忆的退减,但以后则逐渐减少。相反的,一直醒着时,用功后八小时记忆仍有显著的减少。也就是说,用功后可以用睡眠来阻止记忆的减少及消失。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是:只要你醒着,无论维持多安静的状态,人的头脑里都或多或少会有多种干扰情报闯进来。这种情报越来越多,刚刚记忆的事物,便被新涌进的情报所埋没,就显得不鲜明、不醒目。显然考前开夜车当天起得太早,都不利于考试。(2)考场上患得患失。每年中考、高考,都有个别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超常发挥,取得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本来一般学校都难以考取,发榜时却进了重点线。也有的同学,事先大家都觉得他能进重点,成绩一公布,却连一般学校都没考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超常发挥的同学,没有包袱,没有心理压力。反正大家都觉得自己考不上,社会、家长、朋友熟人都不对自己抱太大的希望,自然也不施加压力。这样走进考场,轻轻松松,从从容容,既没想考上重点如何高人一头,也没想考上一般学校便矮人一截。不患得患失,进入考场,心无杂念,只有试题,自然心静。守住心灵的一片宁静了,自然答题时特别有思路,平时所学尽现于心,当然容易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
发挥不好的同学,重要原因之一是包袱太重。教师、同学、家长、亲人都知道自己学习好,能考上重点,考不上怎么办?如何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老师的惋惜,同学的同情,家长的伤心,个别人的白眼。考上了怎么荣耀,怎么请亲友吃饭庆祝,登台领奖……患得患失之情绪,搅得心潮翻滚,波澜起伏,难以静心面对考题,当然难以正常发挥,容易招致失败。
2.外部环境
(1)考场的紧张气氛。考场上的气氛一般都比较严肃,空气比较紧张,尤其是大型考试,对考生心理有明显的干扰作用。许多考生甚至一坐在那儿,即使那个座位就是他平时坐的地方,也会心跳加快,难以平静,影响考试。这时需要考生进行自我调节,把考场想象成自习室,缓解紧张情绪;阅读试卷时,如果第一眼看到的试题是自己会做的,紧张的情绪就比较容易平静下来;如果看到的第一道题比较难,往往会影响考生的情绪,读卷时感到难题较多会增加考生心理负担,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只瞟一眼就赶紧看下一道题,从会做的题开始做,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稳定考场上的情绪;在考场中如果看到有人交卷比自己早也会增加考生的紧张心情,所有这些情绪,在考场中随时都可能产生、滋长。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考试。这时考生应该采取措施,把过难的题先放一下,先做下一道题,并进行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在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别人同样也难,不用紧张。提前交卷不一定能做对,不要慌,时间还多着呢,这样就可以排除这些干扰了。
(2)对答案的负面作用。在考试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考完一科之后,同学们爱围在一起对答案。这种反馈对考生的情绪影响极大。有的考生会因为发现了错误而产生自责心理造成情绪低落,影响下一门的考试。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想知道自己考得怎么样的急切心理,坚决避免对答案。有的同学就这样认为:考试需要自信,总要相信自己的头脑。每科考试之后,绝不与别的同学谈论。如果考试中,不小心丢了几分,出考场后心里会很不舒服。但应该很快平静下来了,因为接下来还有其他的考试,这时,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
(3)家庭的干扰因素。大多数中学生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孩子的考场心理问题,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更多的是注意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次分数不高的,则要求这次一定要考好;上次分数考得高的,则要求这次一定保持并超过更好的,落下来太丢人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这会给考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干扰,这种干扰会给考生制造紧张的气氛,影响考生的情绪。所以做家长的应避免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考试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这种影响出现的时候,考生应当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不要在意这些说法,保持最佳的考试状态。为了预防考试期间这类负面影响的出现,考生可向爸爸妈妈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除了以上方法外,同学们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挑战。
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河南瑞安中学上学的武××,从一踏进瑞安中学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全校的佼佼者。2005年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到了考试的心态,他个人认为考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既不能过于担心,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以一颗平常心迎接每一场考试,只有这样才能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可是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良好,在考前又做了充分准备,可是在考场上,当试卷一发下来,便惊慌失措,心跳加快,手脚冰凉,脑中一片空白,使得平时很熟悉的知识顿时全然回忆不起来。当考试一结束之后,思绪又如泉涌,然而由于失去了机会,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种现象就是平常所说的考试怯场,在心理学上称考试轻度焦虑。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原来有的同学往往习惯于夸大考试成败的意义,当某次考试失利时会把这种挫折看成是整个考试科目的失败,心中老想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合格怎么办?进而担心升级、升学、乃至觉得前途暗淡。这种联想,会不断激起紧张的情绪,促成了怯场行为。也有的同学平时不能相信、肯定自己,对考试缺乏信心,总以为自己功底不扎实,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唯恐考试前准备不充分,害怕遇到难题。由于考前就很担心,一进考场心就开始怦怦跳,自己把自己吓蒙了。
对待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同学们要这样想,考试跟平时的练习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这次自己复习得比平时更系统一些,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自己在知识掌握上比过去更加完整、巩固和系统。有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意义在于复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应当说,复习应当感谢考试。事实上也一样,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效率如何,都需要在定期的考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考察来检验。考得好,可以激励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考得不好,也会促使自己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自己学习所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至于老师,则可以在学生的考试情况中可以看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优秀的学生对待考试始终抱着一种积极心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到了考试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考试并没有那么可怕;而有的学生认识不到这些,他们对考试抱着一种消极、抵触的心理,使得自己见到考试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以至于在考前情绪特别的糟糕,这些因素必将导致考试的失败,严重了还可以导致考试恐惧症。为了调节自己的考试情绪,还应该善于给自己减轻压力。考试本身就有一定的紧张气氛,如果再担心考不好会使老师和家长失望,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考试期间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大。这时,老师和家长一般不能给予多少帮助,重要的是自己不要再给自己施加压力,因为在沉重的压力下是不可能考出好成绩的。要学会给自己减轻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绩如何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果,更不要夸大考试成绩的好坏将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考试之前,尽量避免总是想自己能不能考好的问题,更不要想考好了自己将如何,考坏了又将怎样。在临考前总去想考试成败对自己的影响,必将会增加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自己在考试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担心的状态之中,在这种不良状态的影响之下,常常表现出对自己不信任的现象,以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一会儿看看这科知识,一会儿又看看那科知识,总是疑惑自己没有掌握好某些知识,非要多看几遍不可,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和精神上的紧张。心神不定,胡思乱想,吃不好,睡不安,使得大脑进入了混乱的状态,可想而知在这种糟糕的状态之下进入考场,成绩当然不会好到哪儿,思路也不会清晰。
因此,在考试之前不要去想考试的成绩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时时告诉自己想这些不仅对考试无济于事,更影响了考试。
经调查发现学生的这种心态跟平时的学习安排和设定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有很大关系。
据调查,不少考生都在挑灯夜战。相当多的人夜里12点以后睡觉,搞得筋疲力尽。有些考生上午第二节课就无精打采,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疲劳战术使他们陷入心情烦躁的状态之中,从而影响考试的信心。有的打疲劳战术的考生叹息到:考试与我无缘。考生要学会打效率战,不打时间战,有节奏有规律地起居与复习,有利于精力充沛,有利于增强信心。
每个考生相对自己而言都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与相对弱势的学科。考生要强化优势学科,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并靠它拿高分。弥补弱势学科,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小步子前进,一步一步来提高弱势学科的实力,从而强化自己考试的信心。
考试目标要适当。
考生可根据自己平时的水平,来确定自己考试的期望值。把考试目标定位过高,就会增加考试焦虑,降低信心,若把考试目标定位过低,则影响潜能的发挥。学会自我微笑。
人在充满信心时,满面春风,面带微笑。笑是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快乐的表现,笑和自信的体验是一致的,和人的自信相互促进,充满信心使人微笑,微笑使人信心增强。考生经常微笑,内心就会自然滋长自信的体验。
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有信心的人有以下表现:充满自信。有信心不一定能赢,没信心一定会输。充分相信自己,能承受各种压力,藐视困难,战胜困难。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学习生活有规律。
考试需要适度的紧张,但临考前更要有大将风度,不能慌慌张张,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在考前过度疲劳。有的考生为克服疲劳就喝浓茶和咖啡,强打精神复习迎考,其结果是注意力、记忆力、保持力、理解力都受到影响,直接影响考试成绩。所以,考前要千方百计调整好生物钟,使自己的兴奋点和考试时间同步。可见,积极的心态在考场中的表现是遇到难题,镇静自若,沉着应考。每个中学生都要做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让考试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合理安排考前复习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除了平时认真理解、消化学习内容,牢固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考场上沉着应战、充分发挥之外,科学地安排好复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也是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应该按下列三步复习法安排复习。
第一步:归纳整理,使知识网络化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将自己偏离要点的东西统统抛掉。”这是他一生中有关学习的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网络化,并且是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不断细化、深化的过程。
不论哪一科知识,都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在总复习时,除了对知识进行网络化归纳外,还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某些知识进行归纳。特别是一些有某种联系而又分散于各处的知识,若用归纳法进行整理,对增强学习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一)通过归纳,可以建立起与重点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例如,初中一年级数学有理数一章可以这样归纳:1.了解有理数系
注意:有理数一定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无理数一定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2.利用数轴的直观性特点建立数形统一的观点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点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唯一的实数。
3.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1)相反数:实数a+b=0,则a和b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为零。
(2)倒数:实数a·b=1,则a和b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实数a·b=-1,则a和b互为负倒数。(3)数的开方:在实数范围内,正数有平方根和立方根,负数有立方根没有平方根,零的任意次方根为零。在实数范围内,一个正数的正平方根叫做算术根,也叫做二次方根,零的算术根是零。
(4)近似计算和有效数字:在实数的近似计算中,先把分数、无理数都化为小数,中间运算精确多一位,最后的结果再精确到所要求的精确度。近似数中,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经过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最末一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4.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①加法法则: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
②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③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0乘以任何数都得0。
④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作除数。
⑤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2)运算律:
①加法交换律:a+b=b+a。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③乘法交换律:ab=ba。
④乘法结合律:(ab)c=a(bc)。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3)运算顺序及注意事项:①对于刚学的同学来说,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一定要先把减法改成加法,除法改成乘法。这样可以防止出错。
②对含有三级运算的情况,按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计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有括号时按小、中、大括号顺序进行,有时也可灵活去括号。
③应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对互为相反数和为零的要优先解决。
④会用科学记数法。
⑤会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
(二)通过归纳,可以找出规律。
以初中数学因式分解一章为例。因式分解一章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另一项是因式分解的方法。因式分解有五种方法:①提取公因式法,②公式法,③十字相乘法,④分组分解法,⑤拆项、添项法。这五种方法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还有一个哪种方法适宜于哪种题型的问题。我们经过归纳,便可以找出规律。
(三)通过归纳,可以充分辨析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例如,元素与原子、化合物与混合物、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等等,通过归纳都可以找出相互之间的相似之处和本质区别,防止混淆。
第二步:牢记基础知识,狠抓基本功训练通过系统演练,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同学们在总复习时,首先可以把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知识网络从教科书中提炼出来,写在纸上。然后再尽快地把这种知识网络通过记忆化为内储知识。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