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_9 张港(当代)
  阿凡提,人人都喜爱这个机智、幽默的老人。他可不是虚构出来的,他不叫阿凡提,"阿凡提"是维吾尔语先生、学者、老师的意思,他本名叫纳斯尔丁,是13世纪中亚一带一位学识渊博、富有正义感的诙谐大师。后人将他的故事编成书。因为人人都喜欢他,中国、中亚、西亚各国人民都把他说成是自己人,于是阿凡提有了"多重国籍"。因为他是智慧的象征,凡是机智、幽默的故事都成了他的。纳斯尔丁先生的逸事不断增加着,阿凡提作为先生、学者、教师,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古希腊有两部英雄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它们是人类早期活动的记录,也是欧洲文学的源泉,它们的作者叫荷马,因此这两部史诗又合称《荷马史诗》,古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也叫荷马时代。"荷马"在古代爱奥尼亚土语里意为盲人。荷马的真实姓名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可能是生于公元前9至公元前8世纪间的一个民间唱诗人,是个盲人。
第137节:唐僧不是一个人(2)
  印度有许多人名中有"辛格","辛格"不是人名,而是流行于南亚的锡克教的标志。"辛格"意思是狮子。锡克教创于16世纪初,由那纳克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因素创立的,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莫卧儿王朝的压迫。1699年,第10代祖师高义德·辛格召集来自不同种姓的教徒举行仪式,每个人名字后都加上"辛格",实行戴梳子,留须发,穿短裤,戴铁手镯,佩腰剑等特殊装束。名字中有"辛格"的人多勇猛善战,在争取民族独立战争中表现出色。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马头琴和着激昂的男声,在草原上飘荡。嘎达梅林成为蒙古人民的骄子。"嘎达"意为幼子,"梅林"是官名。嘎达梅林名叫那达木德,汉名叫孟庆山。1929年反抗达尔罕王与东北军阀相勾结霸占牧民草场,领导了蒙古牧民的起义,最后战死在辽河边。
  《西厢记》有两个,一个是金代董解元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被称为"董西厢";一个是元代王实甫写的,称为"王西厢"。董解元,并非姓董名解元,"解元"本是科举乡试第一名的称呼,后来应举者都俗称解元,成为对读书人的一种尊称。"董西厢"的作者,只留下了姓,却没有把他自己的名留下来,人们只好称他董解元了。
  华佗是我国汉末的医学家。生于沛国樵(今安徽省亳州市),卒于208年。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能利用麻沸散,对患者施行麻醉手术。他还创五禽戏等,强调体育锻炼。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
  "华佗"二字的古音与梵语中"药"相应,"华佗"实为药神之意,因其医术高明,人们都将他尊为具有印度神话色彩的"药神",而称之为"华佗",并一直沿用下来。而他的本名"旉"倒反不为人所知了。
第138节:逗号点出"汉钟离"
  逗号点出"汉钟离"
  "八仙过海"的八仙里有一个大肚子汉,人称汉钟离。这个人的名字可真是有意思,是被逗号点出来的。
  传说中的这个仙人本叫钟离权,钟离是古代常见的复姓。
  《列仙全传》中说,钟离权,燕台人,号云房先生,本是五代时北汉的大将,因征吐蕃失利,一个人骑马逃入深山。走到山里迷了路,夜已很深了,遇见一个胡僧。这胡僧引他走了好几里地,见到一个村庄。胡僧说:"这里是东华先生成道的地方。"说完就作揖而别。过了好久,钟离权听见有人说:"一定是绿眼睛胡人多嘴多舌,引来了这个人。"这时,见一个老人披着白鹿皮的衣服,拄着青藜拐杖,大声问道:"来者莫非是汉大将军钟离权?你为何不跟着山僧同住学道?"钟离权一听大吃一惊,知道这不是凡人,于是就下决心学道,求老人教他度世之方。这样,老人教了他"长真诀",又传给他炼金的火候、青龙剑法。学会后,钟离权告辞老师,刚一告辞,回头看时,那个村庄已经不见踪影。钟离权继续求学,先后拜华阳真人、王玄甫为师,得了长生不死的秘诀。居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成为神仙。
  传说,那个老人就是铁拐李。后来钟离权又将吕洞宾度为仙人。
  本是"钟离权",怎么变成了"汉钟离"?
  据《宣和书谱》说,这钟离权,写过一幅字,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都督、都统、都头,"都"意思是大、最,"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是钟离权的自嘲,意思本为,我钟离权乃是天下最大闲散之人。后人误解,在"散"字后点断,将"汉"当成了姓,变成了"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逗号一点,"钟离权"变成了"汉钟离"。
第139节:陆羽原本无姓名
  陆羽原本无姓名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是我国唐朝的陆羽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茶经》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陆羽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和技术都作了阐述。有了《茶经》,我国的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苧翁,又号东冈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
  其实,陆羽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姓也没有名的,他到底应该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竟陵有个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不断传来大雁的叫声,智积就急忙跑出去看。来到河堤那边,有三只大雁正围着一个婴儿叫,并将羽毛覆盖在孩子身上。智积禅师怕孩子冻死,忙将他抱了回来。可是智积是个出家人,不能收养孩子,就把这孩子送到了一个叫李儒公的人家里。李儒公原来只有一个女儿,看到又来了个男孩很是高兴,就收下了。因为不知道这孩子的姓名,李儒公自己的女儿叫季兰,李儒公就根据孩子脸上的伤痕,依行字取名季疵,"疵"就是毛病的意思。
  陆羽七八岁时,李儒公一家要迁回原籍,陆羽不能同行,就到寺院里当了智积和尚的杂工。智积禅师看季疵这孩子聪明、好学,就想让他皈依佛门,成为自己的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这个进入佛门的季疵却无意向佛,一心扑在儒家经典上。就这样,季疵一直在寺中做杂役苦工。
  智积是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智积也是个饱学之士。智积好茶,陆羽随智积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从这时候起,幼小的陆羽已经对茶学产生浓厚兴趣。龙盖寺的杂役生活,就是陆羽成为茶事大家的第一步。
  到了十一二岁时,为了生活,季疵离开了山寺,投奔了一个江湖杂耍班子。到了这里就是进入了社会,再用那个难听的"季疵"也不行了,他就琢磨为自己取个正式的名。儒家的经典《易经·渐》中记:"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头一句话的意思是:鸿雁向茫茫陆地远飞,夫婿出征迟迟不归。妻子怀了婴儿,可是得不到养育。第二句的意思是:鸿雁飞到了高山,其羽毛可以用来做舞蹈的道具。他就取了这两句中的字,自名陆羽,字鸿渐。这个名正好与他婴儿时被大雁的羽毛覆盖的传说相吻合,又与他游走无定的戏班生活相符。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陆羽作戏时,为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李齐物帮助陆羽离开了戏班,陆羽得以专心从师研习儒学,并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后来,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难民离开竟陵,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相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从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而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陆羽二十八九岁时,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十几年的增补、润色,最后才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茶经》。
  让陆羽遗恨的是,直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自己到底姓什么。一般认为陆羽生于733年,其实这只是他被智积和尚救下的那年,并不真是他的出生年。一般认为陆羽是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人,其实这只是捡拾到他的地方,他的家到底在哪里也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的陆羽,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不懈地努力,刻苦地追求,最后成为一代茶学大师,写下了不朽的《茶经》,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第139节:陆羽原本无姓名
  陆羽原本无姓名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是我国唐朝的陆羽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茶经》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陆羽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和技术都作了阐述。有了《茶经》,我国的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苧翁,又号东冈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
  其实,陆羽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姓也没有名的,他到底应该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竟陵有个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不断传来大雁的叫声,智积就急忙跑出去看。来到河堤那边,有三只大雁正围着一个婴儿叫,并将羽毛覆盖在孩子身上。智积禅师怕孩子冻死,忙将他抱了回来。可是智积是个出家人,不能收养孩子,就把这孩子送到了一个叫李儒公的人家里。李儒公原来只有一个女儿,看到又来了个男孩很是高兴,就收下了。因为不知道这孩子的姓名,李儒公自己的女儿叫季兰,李儒公就根据孩子脸上的伤痕,依行字取名季疵,"疵"就是毛病的意思。
  陆羽七八岁时,李儒公一家要迁回原籍,陆羽不能同行,就到寺院里当了智积和尚的杂工。智积禅师看季疵这孩子聪明、好学,就想让他皈依佛门,成为自己的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这个进入佛门的季疵却无意向佛,一心扑在儒家经典上。就这样,季疵一直在寺中做杂役苦工。
  智积是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智积也是个饱学之士。智积好茶,陆羽随智积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从这时候起,幼小的陆羽已经对茶学产生浓厚兴趣。龙盖寺的杂役生活,就是陆羽成为茶事大家的第一步。
  到了十一二岁时,为了生活,季疵离开了山寺,投奔了一个江湖杂耍班子。到了这里就是进入了社会,再用那个难听的"季疵"也不行了,他就琢磨为自己取个正式的名。儒家的经典《易经·渐》中记:"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头一句话的意思是:鸿雁向茫茫陆地远飞,夫婿出征迟迟不归。妻子怀了婴儿,可是得不到养育。第二句的意思是:鸿雁飞到了高山,其羽毛可以用来做舞蹈的道具。他就取了这两句中的字,自名陆羽,字鸿渐。这个名正好与他婴儿时被大雁的羽毛覆盖的传说相吻合,又与他游走无定的戏班生活相符。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陆羽作戏时,为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李齐物帮助陆羽离开了戏班,陆羽得以专心从师研习儒学,并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后来,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难民离开竟陵,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相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从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而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陆羽二十八九岁时,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十几年的增补、润色,最后才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茶经》。
  让陆羽遗恨的是,直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自己到底姓什么。一般认为陆羽生于733年,其实这只是他被智积和尚救下的那年,并不真是他的出生年。一般认为陆羽是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人,其实这只是捡拾到他的地方,他的家到底在哪里也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的陆羽,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不懈地努力,刻苦地追求,最后成为一代茶学大师,写下了不朽的《茶经》,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第140节:太监"李莲英"还是"李连英"
  太监"李莲英"还是"李连英"
  大太监小李子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有的书叫他"李莲英",有的书称他"李连英",这人到底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
  小李子入宫前叫李英泰,据说"李连英"是"老佛爷"给他起的名。"莲英"意思就是荷花,是那个时代女孩子最常用的名。明明知道人家是男的,但割了物件,就给人家起个女名,这等于是公开的侮辱,对于太后自己来说,也显得太过分、太粗暴、太无礼了。因此说,慈禧不大可能给得意的手下太监起个女孩子的名。
  历史教师纪连海在《百家讲坛》说过,"李连英"跟他是同一个"连"。
  作家霍达说过,他写《补天裂》时,为"李莲英"还是"李连英"犯了愁,翻了许多资料,一直查到李连英的墓碑碑文,终于确信大总管头上没长"草",应该是"李连英"。
  早年在北京恩济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高3?5米,宽1米有余,碑铭:"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碑",现在这碑已经下落不明。据说墓志碑文中记载,公姓李氏,讳连英,字灵杰。
  既然是叫李连英,可是,不但现在有人写成"李莲英",就是一些当时的文献也是让他头上顶草,这是为什么?
  有人估计,是当时的一些官员对宦官参政不满,而又不敢公开反对,就拿太监的名开涮,给他加个草字头,暗示这人不男不女。
  有趣的是,"莲英"这个过去女孩子最常用的名,后来却少见了,这可能与"李莲英"的鼎鼎大名有点关系--哪个女孩子愿意跟这么个人同名?
  《红楼梦》的人名密码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中总共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732个,人称《红楼梦》是"一姓一名皆具精意"。解读这些人名的含义,对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有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开篇就引出《题石头记》诗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其实是有言在先告诉读者,这部书表面上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荒唐言",可是书的真正意义,却并不在这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只不过是"荒唐言"而已,而"其中味"并没有明示,这是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这是作者曹雪芹在提示人们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贾雨村和甄士隐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两个人物。"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两个名又一次提示:存在这本书表面上的是假语,真的思想是隐藏着的。曹雪芹是用这两个人的名字再一次提醒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书的真实内涵。
  作为全书总纲的"护官符",提到的四个姓氏,这本身就是一种密码。"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以"贾"谐音"假"。"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本是一种官名,这里是用了双关,实指史家。"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金陵王"本是一种封号,这里也是用了双关,实指王子腾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以"雪"谐音"薛",指薛家。是这四大家族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交织出了这部《红楼梦》的主要矛盾。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葫芦僧"得名于贾雨村当年出家的葫芦庙,也就是贾雨村潦倒时寄居的地方。"葫芦"本来是当时的俗语,就是不清不白、糊里糊涂的意思,这与文中贾雨村的断案方式正好一致,用"葫芦僧"这个名的作用是提示中心。
  被拐卖的甄士隐的女儿名"英莲","英莲"谐音就是"应怜",这个人的命运,真是应该可怜。被薛蟠打死的小乡宦之子名为"冯渊","冯渊"谐音"逢冤",逢上了薛蟠这个薛家的呆霸王,可真是逢上了冤家。作者使用"英莲"、"冯渊"两个名,是利用谐音寄寓着对两个不幸有情人的深切同情。
  "霍起"这个人物一出现,就是"祸起",甄家就丢了女儿,继而遭了火灾。甄家丫环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贾府的清客詹光、单聘人、卜固修,是一帮子"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家伙。而粮房书办则是詹会,这个人只知道"沾惠",贾芸的舅舅干脆就叫卜世仁,也就是"不是人"。贾化则是满口的"假话"。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惜"。
  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个人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宝玉"二字寄托着贾府这个贵族世家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却是"假"的。"贾宝玉"这个名中暗示着叛逆的性格。"黛玉"中有"宝玉"的"玉",意在取其清纯、洁净;"宝钗"中有"宝玉"的"宝",意在取其富贵。三个人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牵连,这已经说明了三个之间纠葛不断、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过这些人名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一书使用语言的深度,即使是人的名字的选用,曹雪芹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9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