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这些小的心结之间不是毫无关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规律就是:内容相似的结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结。就象晶体在溶液中生长一样,或者说就象一些性格相投的人结合成一个团体一样。比如一个人在3岁的一天,被其他小孩子欺负了,他产生了愤怒,但是他不敢表达,害怕自己表达了愤怒会受到报复,这样他就有一个压抑的结。在他5岁的一天,父亲酒后无故责骂他,他心里愤怒,而同样是害怕父亲而不敢表现…………,在他18岁的时候,有一天在街上遇到地痞。地痞向他挑衅,他心里很愤怒而告诉自己“我才不和他一般见识呢”。这些小的心结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组。这一组,我们就称为情结。
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在他18岁遇到地痞的时候,地痞的挑衅引发了他过去的自卑情结,他愤怒,但是自卑情结中的那些过去积攒的恐惧也同时出现了,这使他胆子更小了,于是他不敢表达愤怒。在地痞挑衅事件后,这个自卑情结又加深了。所以,情结就是心理能量的郁结。
在相似的情境出现的时候,这个情结就会被激发出来。而它一旦出现,就带着它所有的情绪能量,情结有一种力量,让事情再一次以过去的形式发生。就象刚才的例子,一旦遇到冲突的情境,他就会愤怒,这是本能的反应。而一愤怒,他的自卑情结就出现了,于是他就会由愤怒转为恐惧,于是就会退缩——象他过去几百次的退缩一样。于是,他的自卑情结就加强了,就有了更大的能量。
这个过程是自发的,在我们的感觉中,仿佛这个情结是一股力,迫使我们按他的指挥行动,仿佛这个情结是一个“心里的小人”,他在驱使着我们做他让我们做的事情。荣格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在我看来,在多数情况下,人都是受情结支配的——少数时候人可以支配情结,这以后再谈。
情结就是我们未了的心愿,是我们耿耿于怀的心事,就是心里解不开的一个结。
这个心愿带着许多能量,也就是一次次相似的事件中,这个情结积攒的能量。就象刚才所说的那个有自卑情结的人,他的自卑情结中积攒了大量的愤怒能量,也积攒了大量的恐惧的能量。恐惧的能量压抑着愤怒的能量。他一次次失败,于是他心中一个心愿越来越强,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战胜别人,可以发泄愤怒,他渴望着暴力和残酷。
他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些能量,比如,他可以努力奋斗,试图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在他奋斗的时候,他可以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当上的大官,我要让那些欺负过我的人在我面前发抖。有朝一日,我有了钱,我可以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后悔没有善待我”。这样,他就把自卑情结中的愤怒能量调用出来了。
如果你不解开这个情结,也没有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情结中的能量调走,那么一生一世它都会在我们心灵深处存在,永不消失。你也许会以为自己忘了,但是在心里你不会忘。如果把这个能量调走了,情结就失去了力量,甚至会消失。
第二节 本能是人共有的情结
有些情结是所有人所共有的,是世世代代的人都没有解决的情结,这就是本能。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恋爱的时候有非常类似的反应,因为人有恋爱的本能,也就是说,因为人有一个对恋爱的沉溺方式。这个方式在世世代代的人那里重复,每次重复都加强了它的力量,以至于它“遗传”到后代身上。一个没有恋爱过的少年,心里就潜藏着对恋爱的迷恋。一旦有一个合适的异性激发,他身上潜藏的本能中储存的能量就被激发了,于是他就会象他的先辈一样激动、兴奋、把对方想象得完美无缺,象他的先辈一样,日思夜想、时时刻刻想和心上人在一起,仿佛他在继续前世的爱。身体虽然会死去,爱情却不会死,会在另外的躯体上继续。
当我们遇到阻碍时,我们的攻击本能出现了。攻击也是一个世世代代没有解决的情结:我们希望通过攻击消除所有的阻碍我们幸福的事物。但是,世世代代的攻击行为的结果呢?经常达不到目的,我们的攻击受到外界的阻碍而没有完成。在100万年前,有一天我想杀死一只老虎吃,结果是老虎把我咬了个半死,吃了我的肉。于是我积攒了对老虎的攻击能量没有发泄,积攒了愤怒情绪。
……
今天,我到饭店吃饭的时候,服务员迟迟不把饭送上来,我勃然大怒,我的攻击本能被激发了,我积攒的愤怒情绪被激发了,如果没有道德约束、没有其他心理的因素,也许我就会攻击这个服务员。
本能中的能量和情结中的能量一样,也是“郁结”的能量。把能量流比做河流,情结是一个小水洼或者小片淤水,至多是一个小湖;而本能是大湖,甚至大如海洋。
和自发产生的能量不同,不论在情结中激发还是在本能中激发能量,这些能量都是“过去存储的能量”。自发能量如同阳光,平白来到我们地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情结能量如同草木积聚转化太阳能,我们可以烧草木得到热能。本能如同地下的煤和石油,是草木转化的,是世世代代积聚的巨大的能量。
如果我定义心理学,我就说它就是如何调动使用和调和心理能量的科学,是解决情结处理本能让心理能量的流动更自发的应用科学。
第三节 情结和本能化身为意象
情结和本能不仅仅可以化身为意象,它也可以化身为“不合理信念”,不过那是在比较表层的地方。在深层它是用不断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意象表现自己的,所以从意象我们可以知道心理的症结。
下面是一个女孩子的几个梦:
第一个,是我刚同他交往一个月左右,梦见我坐在一辆车上,车是开往山上一个公园的,半路车失控,人全跳车了,可就我没能下去,就在这时他跳上车了,坐在我后面抱着我,车到公园门口停了,他下车,我也下车在小买铺看到有卖面包的,我就买了一个好大的打算给他,结果在我找到他时,他却笑嘻嘻的把手一举告诉我他有吃的了。
第二个是半年左右时,梦见在一间好黑的房子里,房里只有一扇窗,外面的天空很蓝。在房间里他的母亲正在给他训话,他母亲很严厉的问他“你爱她吗?”“你能爱他多久?”“你现在还小,能保证以后永远不变爱她吗?”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笑嘻嘻的一句话都不说,然后他一头扑到我怀里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当时我整个人都呆在那了。
第三个梦,是我在去外地,因为走时跟他小吵了一次所以坚持没给他打电话,那次我梦见我回家了却发现他根本就没给我打过传呼,于是心上绝望一起涌上心头。
第四个梦,梦见在一间阳光很好的房间,好象是他家的房子,我本来是睡在窗户边阳光照的那张床,可他进来后又带了一个女孩非要我搬到墙角阳光照不到的那张床上,开始我怎么都不答应,让后他就连哄带骗的让我搬了,我无奈的坐在墙脚的床上,那个女孩同情的看着我,他却同那女孩兴高采烈的聊着。
从这些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子很可能有一个情结存在。因为这个情结,她相信自己会被抛弃,她的男友会另有所爱。情结化为梦。
再如,有一个女孩子按指示去想象一个花瓶,她想象出的花瓶被放在一个抽水马桶上。这也显示了她有情结——花瓶象征着她的性,而她把性和“马桶”结合在一起,表明她心中认为性是肮脏的,如同马桶。
情结在意象中也可以表现为几个人物形象的关系。比如,某人有3个意象,一个是“公子”,一个是“中年美女”,另一个是“关公”。公子喜欢中年美女,但是关公不允许。这个关系就可以体现恋母情结,中年美女是母亲象征,而关公是父亲象征。
本能也可以化为意象,这就是荣格所说的“原始意象”。这是一些对大家都一样的形象,所代表或象征的意义也是基本一样的。比如,慈爱的本能,化做的意象一般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性形象。比如西方人想象中的圣母,中国人想象中的观音或者妈祖。死亡的本能,则化做骷髅、鬼等形象。
同一个本能,可以用许多个不同的意象来象征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他也经常会改变自己显示出来的形象。比如死亡本能,不仅可以是梦中的鬼,也可以转化为其他形象。
我想从一个逸事说起,据说音乐家莫扎特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黑衣人找到他,说要出钱请他为一个死去的朋友谱一个曲子“安魂曲”。贫病交加中的莫扎特谱好这个曲子后,那个黑衣人却没有来取。莫扎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人是死神的使者,他要莫扎特谱的曲子是给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不久后,莫扎特真的死去了。
也许这只是巧合,也许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莫扎特的幻觉。但是,即使是幻觉,也是有意义的。幻觉中和梦中一样,黑衣人是可以代表死神的一个意象。(当然,黑衣人不都是死神)
有了意象,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冲突、情结和本能和活动。心理出现障碍,就是有自己难于解开的心中的结,就是情绪郁结和心理能量的郁结。我记得中医说过一句很符合我们的心理学原理的话就是:“痛则不通”。心理障碍就是心理能量的流动的不通畅。
第四节 理解和解开情结——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把这个情结提升到人格的表层而修通。
弗洛伊德把原始认知方式称为“原发过程”,把逻辑的思维称为“继发过程”。情结是在深层的潜意识中,是原发过程,精神分析就是要分析和解释这些原发过程,说明这是什么情结的表现,这样,人的表层的继发过程也理解了情结,这就是把这个情结提升到表层。
我觉得有一个例子可以很简明地体现这个过程。一位男士,小时候很受母亲宠爱,而他的父亲是很严厉的。他有“恋母情结”。在长大后,他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在他恋爱后,他有过这样的一个梦:“我梦见父亲正在用一条鞭子在抽小梅(他的女朋友)”。从这个梦中的鞭子他联想到小梅的辫子,他的父亲曾经用不满的口气说过“小梅梳那么多辫子,象维吾尔人”。
在人格的深层,这个人有一个恋母情结。在潜意识中他认为是父亲“夺走了母亲的爱”。在他自己恋爱后,这个情结使他把小梅和母亲看做一类,从而担心父亲会夺走小梅。鞭子象征着小梅的辫子。父亲用鞭子抽小梅这个意象,在原始认知中可以代表2个意思:一是父亲用“辫子”这件事来批评小梅;第二,用鞭子抽一个女孩子有性的意味。我们如果对性有体会,你会知道性有时表现为虐待的方式,比如用鞭子抽。而且用鞭子抽一个女孩子所表现的男性的冲击力、征服力也是一些女性性刺激的来源。我们如果读过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就会记得他小说中描写的情景之一就是,他看到他的父亲用鞭子抽一个爱慕他的女孩子——而他父亲是爱这个女孩子的。
本来他的情结是处于潜意识中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潜意识对父亲的敌意和嫉妒。当我们做了这个解释后,他才知道他实际上是嫉妒父亲的。这个过程就是把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提升到了意识中。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们的心理冲突只所以难于解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心理冲突是在潜意识中,他知道他不喜欢父亲,但是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父亲。也许,他会找出一些理由,认为他不喜欢父亲是因为父亲性格不好等。如果这些心理冲突被提升到了意识中,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真实的心理,就比较容易改变自己了。
第五节 能量流的转向和转化
物理学中的能量是只有大小不同,性质不同,比如可以是电能也可以是热能,但是任何能量本身没有方向。当然,电能虽然没有方向,电流是有方向的。能量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附着于物质。比如电能必须有电线等物质,热能必须有热的物体。
心理学中的能量也一样。它有不同的大小,也有不同的性质,比如它可以是愤怒的能量,也可以是快乐的能量。能量自己不会独立存在,它必须附着于语词或者意象。能量虽然没有方向,但是语词和意象是有方向的。
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样,可以转化性质。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横槊赋诗,得意快乐。手下的一个人说了一句很扫兴的话,曹操勃然大怒。本来曹操的快乐有多少能量,现在他的愤怒就有多少能量。这就是能量的性质的转化,快乐的能量变成了愤怒的能量。
心理能量所附着的意象也可以改变,从而改变能量流的方向。我在街上平白无故被人骂了一句,我产生了一个意象,就是遇到了一个混蛋,于是我的能量是愤怒。但是,有人矫正了我的意象,告诉我那个骂我的人是一个傻子,我也就不愤怒了,转为怜悯。这也是转化。丈夫在公司受了老板的气,一肚子愤怒,回家找茬和妻子吵架。这就是能量流的转向。
如何让能量流转向或转化呢,首先需要了解能量活动的规律:感应。能量流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是感应。感应就如同两个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准确的比喻是,类似变压器中的两个线圈。其中一个线圈有了电流,另一个线圈中就会感应出电流来。或者象两把琴之间,一个琴鸣响,另一个琴相同的琴弦也会发出声音。感应可以发生在一个人自己心中的不同的意象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的意象之间。人和人躯体有没有间隔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感应的第一种表现是:相似者相互感应。原始认知中相似的东西会相互感应,表现为相互吸引,从而汇流能量。
在一个人内心中,感情上是同类的事件,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相互吸引并结合。所以一个人快乐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快乐的事情,而忧伤的时候回忆起来的都是痛苦。因为在一个快乐的意象出现的时候,其他快乐的意象,因为在情感上和它相似,所以也都被吸引出来了。
所谓触景生情,也是这个原理。因为在相似的景色中,过去和这个景色相似的景色的记忆就被激发起来了,而与此相关的情绪也被激发起来了。
在两个人之间,一个人想象出一个东西,带有一种感情;另一个人心中相似的事物就被唤起。在这个情况下,双方就有了能量的感应。
我认识一个很成功的教育家。他教育的第一个对象是他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因为用药不当造成了耳聋。这个人对他女儿说,“你看,海伦.凯勒去世在六月,你正好出生是在六月,也许你就是她的转世。我觉得你很象她。”结果,他女儿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勤奋刻苦,最后考上了大学,成绩很好,也成功地学会了读唇语和说话。他的教育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他强调了女儿和海伦.凯勒的相似处,都是残疾人,就使得女儿把海伦.凯勒意象上的能量转到了她自己的身上。
还有一种表现是:相反的会相互感应。
在思维中想到一件事,不仅会联想到和它相似的事情,会也联想到相反的事情。在想象中也有这个现象。强迫症中这个现象很明显。因为强迫症的意象中,内容以及意义正好相反的形象很常见。一个意象出现,和它刚好相反的另一个意象就会被激发。比如一个登高望远的快乐情景一出现,他们就联想出一个从高处摔下去了的悲哀的想象。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说意象对话技术是什么了。意象对话就是让通过意象的转变让能量转向或转化的技术。
本章后附文章《洋娃娃的故事》
洋娃娃的故事 朱建军
洋娃娃是我的一个朋友。她很漂亮、也很聪明,一向是好学生,很轻易地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她有这么多的优点,本来是很容易成为一个骄傲的女孩子,但是好在我们没有发现她骄傲。她很喜欢交朋友,待人很热情、性格也很开朗,所以她也就很自然地有了很多朋友。
我觉得她的性格不错,作为职业习惯,就要分析分析她。就象昆虫学研究家发现一个美丽的新品种的蝴蝶,首先想到的是要把这个蝴蝶制成标本一样,我也很想把她制成标本——当然我不是把她钉在木版上,我只是要她的心理和性格的标本。而制一个心理和性格的标本的方法是利用意象对话技术,诱导她的想象,从而知道在她心目中的自我意象。这个意象就是她的标本。
我让她想象看到一个镜子,我告诉她说,你想象这个镜子不是一般的镜子,是一个魔镜,它可以照出的是你的“原形”。我让她不要有先入之见,不要猜想自己会在镜子中看到的是什么,只告诉自己说,镜子中的形象肯定不是自己现在的样子。这个方法是我经常用的方法,在过去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她想象了,结果在她的镜子中出现的是:洋娃娃。原来她是一个洋娃娃。而且她补充说,这个洋娃娃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的形象,但是她里面的填充物比较奇特,不是棉花或海绵,而是稻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个洋娃娃里面是稻草,这是很奇怪的,但是在想象的意象中,这并不奇怪。
这个意象的意义是:我就象那个漂亮的洋娃娃,外表很漂亮。但是,我“肚子里是稻草——实际上是个草包”。洋娃娃是没有生命的——象征着她认为自己没有生命力,没有自己的生活;洋娃娃是一种玩具——象征着她认为父母虽然喜欢她,但是就象喜欢一个玩具。没有给她自己的生活。别人喜欢她,也不过是喜欢她的外表。她的生活意义也只是在取悦别人。洋娃娃里面是稻草,说明她认为自己没有真才实学,缺少真正的知识。
我这才发现,洋娃娃是可爱的,但是也是有自卑的。她对自己所达到的成就并不感到满意,因为那不是她的追求,是她为了别人而做的;她对自己的知识不满意,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需要的知识,她觉得自己是“草包”。
她的生活是在为别人活,不是为自己活。她的生活的中心是要取悦于别人,取悦于自己的亲人,让他们能喜欢自己。在她的生命中,得到爱和归属的需要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她为了让亲人喜欢自己,实际上牺牲了自己的需要,从而自己也就成为了一个洋娃娃——没有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我的判断是对的,我告诉了她,并得到了证实。
我发现,在女性中,这样的“洋娃娃”是很多的,也许是因为女性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太强了,她们往往会为得到别人的爱而失去自我。在《女性大世界》的上一期,我们介绍过一种“美人鱼”式的人格,那也是一种为别人活的人。但是,洋娃娃和美人鱼的性格是不同的。“美人鱼”性格的人,大多是从小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她们是用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有时甚至是带有一点自虐的方式来追求别人的爱,是用爱别人来换取别人的爱。而“洋娃娃”性格的人,小时候是得到了别人的爱的,不过她在长大后,太害怕失去爱了,所以人虽然长大,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父母的玩具”,用自己的“美丽、可爱”来换取别人的爱。在心理上,美人鱼和洋娃娃都是不独立的人格。
“洋娃娃”性格有它可爱的地方,它给了女孩子一种“小鸟依人”的特点,使她可爱。而且这种女孩子一般会很显年轻。在做助手类的工作时,这样的女孩子也很善解人意,不固执。
但是,如果总是要取悦亲人,就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在考大学时,这些女孩子就肯定不会按照自己喜欢的专业报考,而会完全听父母的;在恋爱结婚,她们大多也都是完全听父母的话;在结婚后,她们又会对丈夫过分依赖。久而久之,她们忘了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只知道别人喜欢的是什么,内心会有一种失落,甚至是忧郁。严重的话,她们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会感到自己在渐渐枯萎。
我对这个女孩的建议是,偶尔做个洋娃娃没有关系,但是在决定自己的生活的大事情发生时,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能是一个洋娃娃,而要按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去选择。活出自己,才会最快乐。
第四章 意象可以调心
第一节 从意象入手
心理能量本身是我们难于触及的,我们能触及的是言语、意象、行为等。所以我们做心理治疗,只能从言语、意象、行为等入手。意象对话技术就选择从意象入手,通过调节和改变意象来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
意象不仅仅是反映人的心理能量的状态,意象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载体,本身就携带着心理能量。一个心理的冲突或者一个情结,以一个意象的形式出现时,这个情结的能量就附着在这个意象上了。当它转换为另一个意象的时候,这个情结的能量就会附着在新的意象上。
因此,我们调节和改变意象,就可以调节这个意象上附着的能量。
意象对话技术就是通过调节意象来影响来访者的深层的心理,改变心理状态的技术。
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喜欢用例子来说话,因为例子是鲜活的、例子是有生命的,而理论则枯燥的多。在意象对话时,我总是先让来访者做一个想象。抑郁的来访者所想象的环境中,经常想象到有很多的灰尘。实际上,灰尘就象征着消沉的情绪。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咨询和治疗时,我们可以让来访者想象擦洗掉这些灰尘。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本以为想象是由自己控制的,在想象中应该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实际一想象,就发现在想象中也不是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他们要想象擦干净一张桌子也不容易。往往是刚擦完了,想象中的桌子又脏了。于是,我就让他们反复想象擦桌子。在很多次重复的想象后,想象中的桌子才可以擦干净。但是,一旦在想象中擦干净了。来访者会感到自己的情绪也愉快多了,在想象中擦掉了桌子上的灰尘,这灰尘所代表的抑郁情绪也就消失了。
实际上,已经有过很多研究表明,意象可以引起和调节情绪。(Westmann, Rainer ,et al, 1996)(Gerrards Hesse, Asrtid,et al, 1994) 试举一例,Suler用实验证明了意象能调节情绪,并且证明一个人的意象能力会影响认定体验情绪的能力。他用视觉意象鲜明性问卷(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测量 ,选择了32个低意象能力者,30个高意象能力者。结果证实了假设。对线索词联想时,用视觉反应比用词情绪反应大、意象能力强的人情绪反应大、这二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使情绪反应大。这一实验中情绪反应评定的指标是:自我报告、原发思维、生理测量。数据表明,休息时意象能力强者情绪反应大。(Suler, John R, 1985)
为什么调节意象会影响情绪?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Lang(Lang ,P. J. 1979)提出的情绪意象的生理-信息理论。他认为,意象、对情境的认知、情绪、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是预置在一起的。当看到一条蛇(意象),知道现在是在树林里而不是在动物园(认知),就会引起恐惧(情绪)、心跳加快(生理反应)和逃跑(行为)。
Bernard(Lyman,Bernard. 1984)提出,情绪是一种由意象的动力结构、相应感受、特别主题三者刻划的意识经验。因此,情绪与意象的联系是直接的、必然的。例如,恐惧的情绪是由“某个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无能为力”的意象,“被伤害”的主题和我们称之为“恐惧”的一种感受构成的。
这里应说明,“某个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无能为力”这句话只是对意象的粗略的描述,实际上,意象中不包含这句话,它只是象一幅心理图画但又不完全是心理图画的心理内容。“可怕的”等词是对意象内容的命名,命名就意味着分析和归类,这已经不是直接的情绪经验了。严格地说,只有绘画等方式才能准确的传达意象。但是,由于绘画的操作困难,我们也可以用描述一幅画一样的形象的语言表达意象。
另外,一种情绪也并不是只是由一个意象和其他内容构成的,实际上,它是有一种意象的基本模式,是可以表现为一类意象。故Bernard称之为“意象的动力结构”。
Bernard的这一研究揭示了意象在情绪经验中的重要地位。在情绪的各要素中,感受这一要素是一种主观的事物,感受本身是不可能被传达给另一个人的;主题是最容易表达的,用语言就可以表达,但是它没有丰富性,不能传达情绪经验中细致的成分。只有意象,可以把情绪经验最好的传达给另一个人。意象是情绪经验丰富性的载体,如果能传达了意象,就把情绪的全部内容,全部微妙的细致的成分传达出来了。意象中包含着主题。意象又可以最有效的唤起另一个人相应的感受。
Manfred Clynes(1973)指出:情绪有它特定的投射完形,“感受爱时,常常感到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方向一般是从身体中心到四肢。这并不意味者真的有一个流动,而是感觉投射。…这种特定的实际的空间感觉意象是爱的特点。”
第二节 “下对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层面,行为是最外的层面;人的逻辑思维在表层,人的原始认知在深层。
人的心理的各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改变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改变整个人。
行为主义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通过改变人的行为,继而改变人。
认知治疗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既而改变人。
精神分析是把原发的过程变成继发过程,把深层的情结提到表层来解决。精神分析会把意象——特别是梦——翻译为日常思维的言语,然后解决。
简单说,精神分析是一种“上对下”的心理治疗。治疗者是理性的,是在人格的表层进行思考的,但是他要求来访者说梦,梦是在深层的心理活动;他还让来访者放松地做自由的联想,在放松的状态下,来访者的联想也会暴露出深层的潜意识的心理;他也通过观察来访者的症状性的行为来探察来访者潜意识中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治疗者是位于上层的,而来访者则“退行”到了潜意识中,在心理的深层中,在下面。治疗者和来访者仿佛一起去盗墓的2个人。来访者是工人,要下到潜意识的墓道中,而治疗者则仿佛老手,他不下去,只是在洞口做指挥。来访者把墓中找到的东西——杂乱的、沾满泥土的东西——放到一个桶中,治疗者用分析的方法做绳子把这些东西带到意识中,带到人格的表层,然后把这些清理好的东西给来访者看,让他知道在自己的潜意识中,都有些什么东西。
意象对话技术和这些都不一样。我记得一次我和同行讲意象对话技术时,一个同行刘军说“这是‘地下’工作”。的确是这样,我自己也把意象对话技术说成是一种“下对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因为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和治疗者都同样使用原始认知、使用意象,来访者的深层人格可以直接和咨询师的深层人格交流。治疗者和来访者仿佛潜水教练和潜水者,两个人要一起潜入心灵的深处,同样使用意象的语言。治疗者往往不解释这些意象的意义,也就是说,治疗者可以不用总把来访者心理深层的内容带到表层,而可以直接在深层处理这些内容。
下对下可以做心理调节,有一个前提:在意识不理解意象的意义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用象征性意象传达的信息和情绪有潜意识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解释某一个梦或想象中的意象,这时也许我们的意识不知道这个意象是什么意思,但是在潜意识中,我们的深层人格却“知道”对方的潜意识是要说些什么。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给完全不懂得释梦的人讲一些梦,然后让他们猜测这些梦的意义,当然他们的猜测多数都很不准确。但是,我要求他们想象这个梦,试图体会梦反映的情绪时,他们对情绪的判断却都基本准确。所以,我认为他们的意识虽然不知道梦的意义,而潜意识中他们可以和梦产生同感。
正如我们读诗歌或小说,即使我们不知道作者的意图,我们也一样会被他感动。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理解了它。
因此,利用象征性意象,治疗者利用直接对患者的潜意识层次施加影响,而不必要求患者意识中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
前面在心理能量分析的角度,我们说心理障碍的由于心理能量的压抑或沉溺,由于有情结。换一个角度,在心理的深层,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能量的固结体现为意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心理障碍就是意象的异常。
意象的异常是认知异常的一种。在叙述意象异常之前,我们先对人类认知过程做一个轮廓性的总结。
一、符号是认知的工具
认知的过程是通过符号而完成的,而行为受经过符号加工的刺激的影响,这是目前心理学公认的基本原理之一。
这里所说的符号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在认知中代表对外界事物的直接经验的代表物。其意义相当于认知心理学里的“表征”一词(做名词时)。
目前,在心理学各分支,术语并不统一。在认知心理学,“符号”一词特指表征的一种形式,即“符号性表征”,指用代表概念的语词和符号表征事物。认知心理学不把其他形式的表征,如意象的表征,称为“符号”。(安德森 1989)
罗杰斯是用符号一词表示所有的代表事物的代表物的,他指出通过符号,人把外部世界转化为符号化的主观世界。罗杰斯把这一主观世界称为“现象场”。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内部的主观世界的反应(陈仲庚 张雨新 1986)。
人的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因此人使用的符号的形式必然对人的行为有影响。
二、意象是认知的符号之一
人认知所用的符号或称表征,不仅是语言,还有意象。
在儿童,意象的作用尤其大。
认知心理学中提出,表征可以分为“类似物的表征”和“符号复现”。类似物指“一种过程仿照或模拟另一种过程”,意象的表征就是类似物的表征,因为它是模拟知觉的事物。它被称为符号,是因为它不是知觉的照相和拓本,而是认知加工后,用来表示经验的事物(安德森 1989)。
生命早期占主导的认知方式不是逻辑符号表征,主要是形象的表征,意象是早期认知的主要符号。意象也是成年人认知的符号。
三、认知过程——同化和顺应
1. 同化和顺应
理解事物的过程即是人利用符号组织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会为了符合现有符号体系而改造经验,经验可以校正不能正确反应世界的符号。
这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简要概述。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应”。皮亚杰的同化概念是指“将所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主体对信息进行调节的过程中,有时会为符合当前的认知结构而歪曲经验”。(陈英和 1996)当我们称一个物体为汽车时,我们是用头脑中原有的汽车的意象和当前的物体做比较。这样。我们看到的汽车就会受到头脑中的汽车的意象影响。卡密克尔在实验中让被试看一个模棱两可的图形,然后对一组称之为眼镜,对另一组称之为哑铃,结果前组回忆出的图形向眼镜的形状上偏移,后组回忆出的图形向哑铃的形状上偏移。(车文博 1997)如果经验和我们的认知差距不大,我们可以容许,但是当经验和认知差距较大时,当我们的认知不能反应真实时,我们就必须改变认知以符合现实。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顺应“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真正和外界信息相适应。”(陈英和 1996)
2.意象的认知
凯利用一句著名的话概括他的人格建构理论“人是科学家”,他发现科学家在生命中总是不停地发展学说、预测事件、力求弄懂世界。所有的人也一样。他认为认知的工具是构念。
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论点:“人更是艺术家”,象艺术家一样,人在自己头脑中不停地描画世界。我们这样说的根据是人也用意象认知。
人不是仅象科学家一样想弄懂世界,人不会满足于有一个对世界的客观的冷静的了解,他还想把握世界给我们的感受。画家画画不是为了制造一幅照片,而是为了同时把一些还含糊不清的感受把握住。生活中我们使用象征意象,象艺术家一样,把经验转化为头脑中的意象,同时也固定了一种感受,一种情绪的色调。
人不是天生就是科学家的,为了冷静、客观地观察,我们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没有人能自发的成为科学家。但是人成为艺术家却自然的多,儿童未经任何训练也可以画出令画家惊叹不已的画。在科学家的训练中,我们要教育人本来不会的东西;而在艺术家的训练中,我们(除了教一些具体技巧外)主要是帮助人清除后天的东西,让他恢复“天真的眼睛”,因为人本来就是艺术家。由此可见人更多的使用象征意象。
我们不能否认,有时人象科学家。 但是,对待情绪的经验,我们象艺术家,带着感受、情绪认识世界,使用可以把握情绪的认知符号——象征意象。用象征意象的认识是一种情绪化的认识。
3.意象原型
正如在逻辑思维中使用语言和概念作符号,在原始认知中的符号是意象。
作为认识符号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具有概括性。概括性的意象可称之为意象原型。
意象原型可以表征外在事物,也可以表征内心的内容。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意象“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鲁道夫·阿恩海姆 1986)而是反映事物内在的性质的。对初级意象进行多次加工的结果是形成“意象原型”,一个意象原型类似逻辑思维中的概念,人们用它理解事物。
鲁道夫·阿恩海姆举例说:“当我们要求被试说出头脑中对律师的产生的形象时,他回答说:‘我看到的唯一东西就是胳膊上跨着一个公文包的形象。’”(鲁道夫·阿恩海姆 1986)这一意象就是此被试心中律师的原型。意象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初级的意象的是通过知觉形成的意象。例如,回忆中对某一情景的意象。这一意象虽然不同于知觉,但是和知觉的差别不大。对初级意象的加工形成意象的原型。意象原型指概括化的意象。原型的概括水平也是不同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为原型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E. Rosch(1973)在实验中让被试评定某一范畴中不同成员的典型程度。结果被试的反应极其一致。在鸟中,知更鸟被评为最典型的,鸡则不那么典型,证明了存在着这种范畴的一个图式或原型。图式或原型是规模较大、较具普遍性的知识。他还指出,没有固定的特征确定某一项目属于哪一范畴,被试的评定是根据相识性。
这种图式或原型是通过一种抽象得到的。如S.K.Reed(1972)在实验中训练被试对10 个面相图进行分类。其中5个图属于范畴1,另外5个属于范畴2 。这些面相图在嘴的高低、鼻的长短、双眼距离、额的高低等方面有差异。把这些图呈现给被试,要他们分类,在他们分完后,告知他们应分在那一类。在这个学习过程结束后,另呈现一些图,要被试判断属于哪一类?新图中有两张是原型,他们在各特征上分别是范畴1和范畴2的平均。结果被试对原型的分类比其他图准确得多。
虽然关于图式或原型是什么,目前认知心理学尚有争议(安德森,1989)。尚未确定它是不同于意象、命题的知识形式,还是一套更概括化的意象和命题。但是对原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充分的证明。
即使是认为原型是一套更概括化的意象意象的认知心理学家,也只是把它作为外界事物的表征,从没有谁研究它的象征意义。认知心理学中的原型只能是表象的原型。
荣格认为人类存在“原型”,它以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原型”是先天的形式,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荣格,1997)。弗罗姆指出意象是一种象征的语言,意象可以是其“语汇”(弗罗姆,1988)。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原型的概括水平也是不同的。有的是概括水平低的、局限性的、特殊的意象原型,如杯子意象的原型、律师意象的原型;有的是概括水平高的普遍的意象原型,如“纯洁”的意象原型、“美国式的生活”的意象原型。最概括化的意象关于世界的意象原型,关于人生的意象原型。由于绝大多数具体的事件都和人对生活的基本感受、人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看法等有关,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意象原型都会出现,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较具体的意象中,或与具体意象混合。由于和具体意象的混合,我们很少看到它本身,但是我们可以识别出变形后的它。
如果意象类似图画,意象原型就类似于体现某个画家的画的基调或风格的代表作。例如,拉菲尔画了许多画,内容各自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甜蜜的温柔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她在许多画中以种种人的身份出现。拉菲尔画的圣母像中,这一形象表达的最准确,故这幅画是代表作。
第四节 心理障碍的形成
从意象角度看心理障碍,基本是这样的过程:
心理障碍是消极的概括性的象征性意象引起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异常。
心理障碍的产生过程是:1)在早期创伤性经验影响下产生消极的意象。2)消极的意象得到相似的消极意象反复加强,或被强烈消极情绪加强,被固定强化并概括化,成为一个具普遍性的意象,我称之为消极的意象原型(或者说是一个情结)。3)如果此意象原型概括水平高、影响大,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即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是: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低下,无法根据外界情况修改消极的意象原型。他们会把自己根据消极的意象原型对外界的想象当成真实情况。
也就是现实检测的能力低下。
我们都知道重性的精神病现实检测能力极低,(精神自诊手册)但是实际上,神经症等轻度的心理问题,也有现实检测能力的低下。
由于意象和语言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语言改造意象有固有的困难。
这样说很抽象,下面我做一点具体的解释。
一、消极意象的产生
心理障碍的产生过程的第一步在早期创伤性经验影响下产生消极的意象。
这里所说的创伤性经验指一切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经验。从来源上,它大多来源于他人源于他人,极少来源于自然的灾害事件。
社会的因素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这一点是各种模型都同意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本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人本主义者罗杰斯指出父母对儿童的有条件的关心即“价值条件”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这些都是正确的。从来源上,社会中的一些不利个人心理的因素是通过家庭影响到个人的。家庭中的一些不良的影响是更直接的原因。我们的观点与所有这些已经都不冲突。但是在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上对心理障碍原因的探讨不是我们的观点的范围。我们只研究心理层面的机制,只关心创伤性经验如何引起心理障碍,不关心创伤性经验是由何而来。
创伤性经验可以是一次创伤性事件,如被虐待或丧亲,也可以是反复出现的一类创伤性事件,反复出现的事件也许并不强烈,但是由于次数多,其影响也很大。如母亲对他的忽视,也许只体现在没有及时发现他饥饿了,但是重复就会引起严重影响。另外,在成年人看来是小事,对儿童也可以成为创伤性事件。例如,杀了儿童喜欢的小鸡,对儿童的创伤性未必小于朋友死亡。
甚至一些表面上不是创伤性的经验实际上却是创伤性的。例如,父母对儿童溺爱,一切听儿童的。实际上也是创伤性的经验。因为,这使得儿童产生一种感受——儿童不能用语言表达——如果我们用语言表达的话,是不安全感:“如果他们连我耍赖都没有办法对付,他们是无能的,不能保护我。”在心理治疗中,回忆童年时,也确有很多人这样说。
由于心理障碍产生的第一步往往发生在生命早期,那时形象思维占据着比逻辑思维更主要的位置,所以创伤性经验引起的是当时的主要符号系统——意象的异常。而且正如我们前边所说,人对待情绪的经验,不是象科学家一样思维,而是用有情绪的符号——意象去把握。皮亚杰指出,当儿童有无意识的冲突时,如性兴趣、防止忧虑和恐怖、防止被攻击、防止与攻击者在一起、因害怕冒险或争夺而畏缩,他就会“需要一个更直接的象征作用”。皮亚杰是在分析象征游戏时这样说的,象征游戏是意象活动的表现之一,但是这也适合其他意象的活动。(皮亚杰和英海尔德 1986)
当创伤性经验引起一种消极的感受时,当时的知觉被加工为意象。这个意象可以是当时情景的表象,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意象。意象成为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Peter J. Lang 1979),被储存在记忆里。
二、消极意象原型与心理障碍
类似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就会加强成为一种模式,即意象的原型。 消极的意象得到相似的消极意象反复加强,或被强烈消极情绪加强,被固定强化,成为消极的意象原型。这一消极意象原型是象征性的,因为即使它是包含创伤性事件的具体情景,这一情景也有了象征意义。如记忆中“被父母遗失”是“父母忽视我”的象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就会形成越来越概括水平高的意象原型。消极的意象原型反映了对世界对他人对人际关系的消极的基本认识。当形成消极的意象原型后,由于其影响大,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即产生心理障碍。
由于意象原型可以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歪曲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不是事件,而是人对事件的观念引起情绪和行为。意象模型认为不是外在事件,而是人通过意象原型的过滤而看到的事件引起情绪和行为。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歪曲的、消极的,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问题的。因此,他们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适当行为。这里说“不适当行为”是外界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并不认为不适当。例如,一个人的消极意象原型是“世界是战场”,他就会在任何人身上看到敌意,就会把任何人看作敌人。对他来说,他的恐惧逃避行为是“合理的”。
消极意象原型引起心理障碍,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的区别源于不同的消极意象原型。我们可以找出每种心理障碍特有的消极意象原型。每种消极意象原型决定了对世界、人生的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决定了他的情绪基调和基本行为模式。
例如,“战场中的无人注意的伤兵”这一消极意象原型,反映了“世界是危险的,我是无力的,我不被别人关心…”等认识,但是不是可以说出来的认识而是感性认识;此消极意象原型还决定了一种恐惧、哀伤、愤懑混合的情绪基调,一种无所作为、逃避的、有时用言语攻击别人的行为模式。
在理解新的经验时,消极意象原型会使人们对新经验的认知带有歪曲。
三、从一个消极的意象,到一个泛化的消极的意象的原型。这个过程是一个泛化的过程。
婚姻失败的女子说,“男人太靠不住,好色,没有责任感”。
实际上,她不过是遇到了一个“靠不住,好色,没有责任感”的丈夫,对其他男性,她并无知识。这就是泛化。她的泛化带来了一个偏差,她把在某一个男人那里发现的真实推广到其他男人,而其他男人未必是这样的人。
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大偏差出现较少,大多是有小的偏差。但是积小成大,渐渐意义上越来越失真,能量也渐渐转化或转向,就形成了心理障碍。
有时偏差和语言表述有关系,因为语词本身就有泛化性。比如,我们说男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所取的经验永远是来自部分男人,但是这个结论是推至所有男人的。
受语言的影响,或者不受语言影响,受“相似者相互感应”规律影响,意象也就泛化了。由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意象扩大为一个原型性的意象。
泛化是有益处的,益处是拓展经验,举一反三。从一个男性那里得到了教训,在其他男性那里就会有所提防,免得重蹈覆辙。
但是也会带来错误的可能,如果另一个男人刚好不是同样的人呢。
心理问题就出现于在泛化的错误出现后,不能纠正。
第五节 心理障碍的维持
一、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
由于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低下,无法根据外界情况修改消极意象原型。他们会把自己根据消极意象原型对外界的想象当成真实情况。这是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
心理障碍患者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差。想象是借助意象来推测未来的过程。
因为真实经验不是如心理障碍患者所看到的一样,如果他们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健全,他们就可以发现,实际的事件和自己想象的有差别,从而修改自己的消极意象原型。
但是,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区分现实和想象,他们就觉察不到,和至少不能清楚地觉察到,事实不同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会把想象当成现实。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真的是完全无能,世界上真的没有谁会帮助自己,世界一片灰暗。因为意象是如此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在区分力差的他们看来,是如此真真切切。他们不能想象世界会有另一种面目。
因此,他们不会想到修改消极意象原型。
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为什么会有人与人的不同?有几种可能:有可能是先天素质性原因;有可能是他们长期自我关注,和外界联系少,很少在生活中实际进行区分;有可能消极的想象会消弱这种能力;还有可能就是情绪太强烈的时候就减弱了这个能力;更有一个情况是,因为害怕现实而宁愿把想象当作现实。
具有消极意象原型和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这二点加起来就足以造成心理障碍。
如果只具有消极意象原型而不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心理障碍将不会维持而将自愈。如果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但是不具有消极意象原型,也不会成为心理障碍。
所有心理障碍患者都有消极的意象原型,所有正常人都没有。
所有心理障碍患者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都低。正常人中也有一部分人此能力低。
今天正在看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的书,他提出“精神交互作用”是维持神经症的原因。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说自己越注意自己的消极感受,这个感受就越明显,于是越要注意到消极感受,形成恶性的循环。实际上,神经症是把某种体验当作现实。他说“梦这种东西就是某种观念、情感和痛苦的体验,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后,照原始状态立即当作现实来加以感受的。患者的发作也可以比做是这种做梦或幻觉”。
所以,意象对话技术也致力于帮助来访者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
二、逻辑的语言与意象
由于意象和语言属于不同的认知符号或表征。用语言改造意象有固有的困难。
意象本身不包含语言。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意象,例如说抑郁症的意象原型是“荒凉的”等等,但是这“荒凉的”这个词不是意象中本来所有的。如果说意象象一幅画,描述它的语言只是画边上的说明文字。
我们可以对抑郁症患者说,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甚至可以让他也承认这一点,但是,这不能改变意象。改变说明文字不能使画的内容改变。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明知道某些情绪不合理却改不了。因为对类似一幅画的意象来说,无所谓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是合乎逻辑、道理,而意象是与逻辑和道理无关的。如果一个人有不合理观念“我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可以证明这句话不合理,但是,如果他有一个灰暗的意象原型,我们无法证明这意象不合理。意象不是命题,没有“真”、“伪”,所以我们无法证明一个意象“错误”。
和认知行为模型不同,我们的意象模型认为,心理障碍患者的是本质是消极的意象,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是有消极意象引起的,是消极意象的注解。因为,患者的思维能力并不低,为什么会有那么不合理的思维呢?如果说是他们形成了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为什么在其他问题上患者的思维却可以完全正常甚至很聪明呢?我们的答案是:患者不合理的思维只是对内心的意象一个描述,这一描述是不合理的,却符合他内心中意象的实际状况,因此这是他“内心的现实”。只有改变意象原型,不合理的思维才能根除。
而意象对话技术,就是改变意象以及意象的原型的技术,它对心理障碍要治疗作用也是很自然的。
第六节 执著
痛苦是因为执著。
比如女孩子失恋,痛苦不堪,感到没有了这个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旁人也许会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这话对女孩子是没有用的,她的心在大叫说:“我只要这一棵草”。
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子说,“我爱的是他,而不是随便的什么芳草”。
在她遇到他之前,她是活着的,活得也有意义。为什么现在她却觉得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她只可以在他一个人身上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
是因为执著。
我们把心理能量投射到一个人身上,当这个人离开了我们。我们不是马上可以把这心理能量转到别处的。这个“惯性”,就是执著。
执著是能量的不灵活。
为什么会有执著呢?是因为一个观念。
比如这个女孩子的观念就是:“我爱的是他,他可以满足我,让我快乐”。
她这样想是有理由的,是有她过去的经验做根据的,所以是难于被驳倒的。因为过去她在他这里得到过快乐,在别人那里没有得到同样的快乐,所以她不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因为在她的经验中,没有别的“芳草“使自己快乐的经验。
她的大脑可能知道你的话是对的,但是她的心不知道。心只知道自己经验过的事情。
但是我们是可以消除一些执著的,我们可以帮助她改变观念。
我们可以把“你爱他”,改为“你爱的是你和他在一起时的感受”,“你爱的是爱情”。这样的话没有改变能量的方向,只是把能量由终端回收了一些。然后,渐渐改为“你爱的是你自己的青春”。
当能量回到起点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转向了。既然爱的是青春,另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焕发你的青春。
失恋是这样,其他时候也常常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