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

_2 陆建义 (现代)
有人说新加坡是座缺少活力的城市,因为这里的人们规矩而又温和,他们生活按部就班,说话轻声细语,看不出新加坡人有什么激情。然而,我却觉得新加坡是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因为在这里,你时时可以感觉到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
所谓知识经济,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数量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原料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当工业原料耗尽的时候,生产就难以为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由于知识是无限的,又可以被无限地复制,因此其生产发展永无止境。
新加坡是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知识经济的兴起让新加坡人看到了希望。谁拥有“知识”谁就能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上处于优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我国作为缺乏天然资源的弹丸小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已意识到打造知识经济是争取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由此可见新加坡人对知识经济的敏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知识经济发展,并采取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
他们打造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没有掌握知识的人,就不可能有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要建立在对国民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良好的教育体系是建立知识经济的基础。新加坡为学生提供12年制的义务教育,每年财政收入的20%用于教育。新加坡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完备的教育体系,尤其是中学,分成综合学校、专才学校、私立学校等很多种类,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新加坡学校的教育设施世界一流,有些先进的教育设备,普及程度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新加坡编写的数学教材,被美国等国家所采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都在前100位,跨入了世界顶尖级高等学府的行列。政府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通过对一系列科研项目的资助,吸引世界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最近,由于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新加坡经济增速放缓,失业人数增加。新加坡领导人宣布,不论经济状况如何恶化,政府用于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入不会缩减,计划中的项目,如第四所大学的筹建等,将会如期推进。此举显示了新加坡政府对发展教育和科研的决心。如今,新加坡已成为世界区域性的教育中心,在新加坡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了八万人。教育成为新加坡重要的产业。
打造“知识经济”(2)
  他们打造了世界一流的图书馆系统。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全社会的人都从阅读中获益,为知识经济提供社会基础,这是新加坡图书馆的使命。为此,政府投入巨资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最人性化的图书馆系统。新加坡的图书馆是世界上最有亲和力的图书馆,在这里借还书十分便捷,营造的阅读环境轻松、自在。曾有人投书《联合早报》,说新加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太长,有不少人把图书馆当成消闲场所。我觉得这正反映了新加坡图书馆的亲和力。据统计,新加坡人平均每年到图书馆借书超过七本。无疑,新加坡人已成为世界上最爱阅读的群体。
他们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电子政务系统。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化应用。1995年,新加坡就建成了政府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一站式的电子服务入口,使人们能够通过上网,很方便地得到最新的政府新闻、信息、政策和进行可靠的网络交易。目前,新加坡公民可以通过“电子公民中心”,完成很多与政府有关的事务的办理,如查询社会保险余额、申请报税、为新买的车辆上牌照、登记义务兵役等。公民电子政务平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新加坡的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多年来,新加坡的公务员一直没有增加,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就得益于电子政务。如新加坡贸易网的建立,使办理货物通关手续的时间从原来的2~7天减少到不足一分钟,所需文件由原来的30个减为一个,此举每年可为新加坡节约10亿美元。有了强大的电子政务系统,新加坡的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如国家发给全体民众的花红,虽然根据每个人的住房和收入情况分为很多等次,十分复杂,但有电子政务系统帮忙,这件事就变得一点也不复杂了。在全球经济论坛推出的排名中,新加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排名世界第一,新加坡政府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电子政务前三名。
他们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互联网络。新加坡的互联网络十分发达,公共场所一般都能无线上网。据最新的统计,新加坡79%的家庭拥有电脑,40%的家庭拥有电脑两台以上。74%的家庭使用互联网,其中95%的家庭宽带上网。全国建有7200个无线上网热点(hotspots),85万人加入了无线上网行列。新加坡的网络普及程度和带宽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助手。2008年5月,新加坡新一代光纤网络的铺设合同签订,这一工程完工后,新加坡所有的家庭都将实现光纤上网,网速可达1Gbps,比目前的最高网速还快10倍。预计这项工程将在2010年6月完工。据最新发布的《2007~2008年全球资讯科技报告》,新加坡在资讯通信科技的应用和竞争力方面表现突出,得分位列全球第五。
打造“知识经济”(3)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发展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新加坡人的共识。新加坡的官员在谈论知识经济,新加坡的专家、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新加坡的企业家则在实践知识经济。2006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研究、创新和创业理事会”,该理事会由总理李显龙亲自挂帅,成员包括内阁部长、政府官员及国际学术、商业和科研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其主要职能是为政府研究和制定国家研发创新政策提供咨询。同时宣布,为了提高新加坡在科技研发领域的竞争力,自2006年起的五年内,政府将在科技研发领域投入135.5亿新元巨资,其中投入国家研究基金50亿新元,贸工部“2010国家科技蓝图”75亿新元,教育部“学术研究蓝图”10.5亿新元。促进企业创新成为新加坡重要的国家战略,一批国际性的研发机构在新加坡政府的资助下落户新加坡。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07年全球专利报告显示,2006年新加坡企业通过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共申请到533项专利,在全球排第22位。这一成绩,显示出新加坡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新加坡把生物医药、环境与水处理、互动数字媒体三大高科技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计划到2015年,这三大领域创造的就业机会达到8.6万个,为新加坡经济带来的附加值达到300亿新元。到2010年,新加坡用于研发的支出将达GDP的3%。2015年,新加坡将建成“智慧岛”。
前新加坡财政部常任秘书严崇涛分析说:“经典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有三个:土地、人力和资本。新加坡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我们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可能超过一定范围。但是在知识密集型经济形势下,知识可以作为一个杠杆影响其他三个要素,所以我们就可以超越土地、人力和资本的限制实现经济的增长。我们的潜力将变得无穷大。”
像大多数新加坡人一样,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严崇涛对新加坡的前景充满信心。
经济实用主义(1)
  经济实用主义
——新加坡的发展哲学
我自认是个实用主义者,我想我们都必须顺应环境的改变而与时俱进,更何况现在是新发现和革新不断涌现的时代。
2008年9月,新加坡成功举办了世界首个夜间一级方程式(F1)公路赛。和世界上其他的F1不同,新加坡的F1有两大特色,一是在夜间举行,比赛沿途都装上了高亮度投射灯,把整个赛场照得如同白昼,场面十分壮观。二是比赛在街道举行,而且是在新加坡最繁华的街道上举行。由于有这两个卖点,新加坡的夜间F1还未开赛,就已被炒得沸沸扬扬,比赛门票全部提前销售一空。
与此同时,新加坡两个附设赌场的综合度假胜地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如果不出意外,这两个项目将在2009年建成,届时新加坡将有两个合法的大型赌场,一个在旅游胜地圣陶沙岛,另一个在市区滨海湾。2005年4月18日,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将一口气发展两个附设赌场的世界级综合度假胜地时,世界曾为之大跌眼镜:难道在新加坡实施了40年的禁赌,政府就这样废止了?难道新加坡政府也会支持赌博业?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新加坡政府真的批准了建赌场。
就在李显龙宣布将建设赌场的前两天,内阁资政李光耀在美国花旗银行举行的对话会上指出:新加坡如果不建赌场,将会因为有许多赌场在邻国出现而在竞争中落后。他更承认当年决定不为一级方程式国际赛车巡回赛建造赛车场是个“错误”,因为当初思想保守的他没有预料到“流行文化能带来许多商机和收入”。从李光耀的这个谈话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无论是建赌场,还是发展夜间F1,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经济。正如李显龙2008年4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提升经济,没有经济增长,其他都不用谈了。”
其实自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就一直是经济实用主义者,他们把经济发展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根据新加坡自身的特点制定经济政策,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我是从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出发的:不要顾虑理论。所有令人感兴趣的理论都是有趣的,但它对新加坡是否有效?它对其他国家有效吗?仔细研究后,试试看,如果无效就尝试另一种制度,这是我们取得进步的方式。”新加坡政府正是从这种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中取得进步的。
新加坡政府决定建设赌场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出建赌场的问题,遭到李光耀的断然拒绝。1985年的石油危机,新加坡的经济受到影响,于是又有人提议建赌场,但还是遭到了李光耀的反对。此后每当新加坡经济增长放缓,就会有人提出建赌场议题,但都被否决了。2004年,新加坡贸工部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建设综合度假胜地的计划,并在度假胜地附设赌场。自此,新加坡是否允许建赌场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济实用主义(2)
  当时有四个因素迫使新加坡政府重新考虑是否同意建赌场的问题:一是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从1998年至2002年,在周边国家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加坡的旅游业却出现下滑趋势,旅游业对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由原来的6%降为3%,新加坡正逐步失去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二是世界其他城市的竞争。纽约、巴黎、伦敦、香港、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开设赌场,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举办一级方程式赛车这个本属于新加坡的发展机会,由于政府的拒绝而花落马来西亚,看到大批人潮涌向吉隆坡,新加坡领导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三是综合度假胜地建设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据测算,两个综合度假胜地建成后,新加坡可增加近六万个工作岗位,同时促进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的发展。四是境外赌场的影响。由于周边国家开设了不少赌场,而新加坡没有赌场,一些喜欢赌博的新加坡人纷纷出国赌博,新加坡因此每年外流的资金达数十亿新元。大量资金外流影响新加坡的发展。李光耀说:“我们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这个不同的世界。只要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就不会故步自封,死守着不合时宜的政策、理论或思想。”
在经过长达13个月的全国大辩论后,2005年4月,新加坡政府作出了允许建设赌场的决定。李显龙总理把决策过程公之于众,以争取民众对这一决策的支持。同时,为减少赌场带来的社会危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准备对新加坡公民进入赌场实施限制,新加坡人若进入赌场要付入场税,单日每人100元,一年期会员证每人2000元;实行“第三方排除计划”,家中若有嗜赌成性的成员,家人可以要求当局禁止该成员进入赌场,此举将使新加坡近三万人被排除在赌场外;成立“问题赌徒”委员会,训练更多防嗜赌社工,通过教育、劝导等办法防止人们嗜赌成性……
明知赌博有害,却还要允许建赌场。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外地游客来赌博,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限制新加坡人去参赌。新加坡政府的做法何其自相矛盾?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决策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从根本上说,新加坡政府奉行的是经济实用主义,也就是说,怎么样有利于经济发展就怎么来。
实施市场经济也好,进行政府调控也好,发展政联企业也好,扶植私人资本也好,引进F1也好,建大型赌场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比较优势,促进新加坡的繁荣与发展。正如李光耀说的,“我自认是个实用主义者,我想我们都必须顺应环境的改变而与时俱进,更何况现在是新发现和革新不断涌现的时代。”
据国际审计顾问公司KPMG对商业成本的调查,在全球工业化国家中,新加坡最具有成本竞争力。在作为调查内容的27项成本中,失业福利、退休金、旅游津贴等多项其他国家都有的成本,在新加坡却没有,新加坡因此而有成本优势。这意味着,如果有谁要到发达国家做生意,到新加坡去成本最低。
风景这边独好(1)
  风景这边独好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透视
景不到“最”死不休。
很难想象,在先天旅游资源十分缺乏的新加坡,旅游业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新加坡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人们不禁疑问:新加坡凭什么吸引游客?
然而几十年过去,人们再也不会认为在新加坡发展旅游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周到细致的旅游服务,已经让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之都。
据统计,2007年到访新加坡的游客人数达1030万,旅游收入达138亿新元。这两个数字双双改写历史纪录,显示出新加坡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最”字号景点吸引人
旅游业靠什么吸引游客?首先一点应该是靠景点。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景点,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
新加坡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着力兴建了一批“最”字号的景点,使新加坡从一个旅游资源不足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
当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当有关部门提出要修建一个动物园时,得到的答复是先建一个飞禽公园吧,理由是鸟类喂养所需的经费比较少。
一方面建设投入有限,一方面景点又要吸引人,新加坡人为此动了不少脑筋。他们的策略是优先发展那些花钱少、带“最”字的景点,以“最”字做招牌吸引游客。什么世界之最,东南亚之最,新加坡之最等等。新加坡有很多景点都是“最”字号景点。
世界最大的摩天轮。在新加坡河口有个直径达150米的巨大的摩天轮,据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摩天轮有28个观景舱,每个观景舱可容纳35人。这个摩天轮于2008年3月投入使用,每个月可卖出20万张门票。
东南亚最大的飞禽公园。裕廊飞禽公园据称是东南亚最大的飞禽公园,内有高达30米的世界最大人工瀑布,气势磅礴。南极企鹅、巨嘴鸟、猫头鹰等各种鸟类在这里应有尽有,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世界首个夜间动物园。人们一般在白天带孩子到动物园玩耍,但新加坡偏偏建造了世界首个夜间动物园。他们把一些喜欢夜间出没的动物放在一起,让人们进行夜间探险。这个简单的创意在为新加坡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获得了无数奖项。
世界首个夜间F1车赛。2008年9月,新加坡成功举办了世界上首个夜间一级方程式(F1)公路赛。让公路车赛变成街道车赛,并且在夜间举行,这又是新加坡的一个创意。世界上在白天举行的F1车赛已经太多了,新加坡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得世界之最。把比赛放到夜间,就成了世界之最,并产生轰动效应。
…… ……
风景这边独好(2)
  旅游业是眼球经济,也是体验经济。旅游景点一带上“最”字,就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旅游体验和收获,因此就更有吸引力。新加坡人洞悉了旅游业的这一奥秘,在旅游景点建设时千方百计地找“最”字,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特”的策略和景不到“最”死不休的精神,建设了一批号称世界之最、亚洲之最的景点,增强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吸引力。
时时处处皆有旅游
虽然新加坡的先天旅游资源不足,但新加坡人十分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史人文等都善加保护和利用,使之成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如果以一个城市的目光看待新加坡,世界上恐怕很难有哪一个城市像新加坡这样,在短时间内积累起了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
翻开新加坡的旅游图册,图上密密麻麻都是旅游景点。这里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圣淘沙,东海岸公园、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新加坡植物园等,这些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有的以山水风光见长,有的以物种丰富闻名,有不少是世界之“最”,让人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里还有很多历史文化故迹,如柔佛炮台、佛牙寺、孙中山纪念馆、马来文化中心、福特车厂纪念馆等,这些故迹充分展现了新加坡的历史和多元文化。这里还有很多新奇的旅游项目,如闻名遐迩的鸭子之旅,坐着一种水陆两用船,从新加坡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一直驶入新加坡河中,既能欣赏到城市美景,又让你饱览新加坡河两岸风光,别有趣味和风味。再如实马高岛的旅游,实马高是新加坡的一个海上垃圾填埋场,但经过巧妙的设计和处理,这里竟然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海上旅游地。还有捉鬼之旅,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可以跟着新加坡的“超自然侦探”,踏访新加坡三处最阴森恐怖的地方……新加坡人在旅游项目上的想象力,真是让人叹服。
除了旅游景点多外,新加坡的节庆活动也特别多。在农历新年、中元节、国庆节、中秋节、开斋节、屠妖节、蹈火节等法定节日,新加坡各界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此外,这里每年都会举办艺术节、美食节、时尚节、马会、世界名厨峰会、妆艺大游行等庆祝活动。新加坡人似乎天天都在过节,这让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春节期间,新加坡都会举行“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在滨海公园一带,街道两边都挂满象征喜庆和吉祥的灯笼,文艺踩街、烟花表演、游园活动、中华传统小吃展示等一直要持续半个月之久,这本来是华人传统的节庆活动,现在已成为新加坡人共同的节日。新加坡艺术节从开幕到闭幕,一般要持续一个月时间,其间安排了大量高水准的文艺演出、街道表演等,让新加坡人陶醉其中。不过,最让人兴奋的似乎是美食节和大热卖活动,不久前举行的“美食大探险和家电展”活动,三天就吸引了25万人光顾,新加坡媒体发出这样的感叹:虽然经济不景气,但人们的购物兴致不减!
有人评价新加坡的旅游业:从幽静的雨林到五光十色的歌舞剧,从百年老店到拔地而起的高楼,东方与西方,传统思维与创意思维,在这里获得了完美结合。新加坡的时时、处处,都与旅游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风景这边独好(3)
  产业链提升旅游竞争力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吸引力的问题,二是满意率的问题。要让游客来得高兴,玩得愉快,给游客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新加坡高水准的服务业,为旅游业添分不少。
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服务业发达促进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又促进服务业,两者相互促进。我曾专门到樟宜机场作过参观,这里是进出新加坡的门户,其简洁的设计,能够让旅客感到最大的方便。尤其是新建成的第三候机大厅,采用通透的自然采光设计,配以各种人性化的设施,把乘飞机和休闲、购物结合在一起,让人既感到舒适,又充满了惊奇。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新加坡有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市内公园密布,交通便捷,各种指示标志清楚明了。游客只要懂英文、中文或马来文中的任何一种,在新加坡一般不会存在迷路的问题。另外,无论是这里的公用电梯、走道,还是厕所,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要,能给残障人士提供最大的方便,十分人性化。
新加坡还是世界有名的美食天堂。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各种风味的美食应有尽有。西餐自不必说,中餐的品种也十分丰富,最出名的是海鲜,又便宜又好吃。还有各种来自中国的地方小吃,如海南鸡饭、福建肉骨茶、重庆火锅、内蒙古小肥羊等,都做得很地道。此外还有日本的寿司、印度的煎饼、马来的烤肉串及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娘惹美食等,都可以让人一饱口福,从美食中体验各国不同的民族风情。在克拉克码头、新加坡河畔等休闲区,各种排档、夜店林立,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新加坡还是世界著名的购物天堂。在中心商业区,有很多高档的购物广场,从最新时装、珠宝、手表、香水、化妆品,到运动用品、通信器材、日常用品等,品种丰富,价格合理。除了这些,游客还可以在新加坡买到一些手工艺品,如各种丝绸、香料、藤器、陶瓷器、玉器等。由于新加坡的税率较低,因此,相对世界其他城市,这里的商品价格较低。新加坡的商家一般都明码标价,注重信誉,服务态度良好,因此在这里购物一般不担心买到假货,也不担心价格上吃亏。如果你万一不幸买到不满意的商品,可以找商家退换。在购物中遇到麻烦,可找当地的消费者协会主张自己的权利。
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商品,良好的服务,这些都增加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吸引力。仔细观察新加坡的旅游业,它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旅游宣传、交通运输、酒店住宿,到景点游览、美食休闲、旅游购物等,各个环节互相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新加坡旅游业的竞争力,首先是一种产业链的竞争力。目前,新加坡旅游业已形成海岛旅游、会议旅游、购物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四大品牌。2007年新加坡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收入,超过了GDP的10%。
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从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
管理出生产力(1)
  管理出生产力
新加坡虽然是个地域和人口的小国,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管理大国。
两块相邻的农田,一块收成好,一块收成差,其原因何在?
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一家越来越兴旺,一家最后只有关门大吉,其差别在哪里?
两个历史和文化背景相近的国家,一个国富民强,一个却民不聊生,其根源究竟是什么?
上面的这些问题,答案可能都是两个字:管理。
管理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管理出产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管理;一切的失败,也都和管理有关。
新加坡发展上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高效率。新加坡虽然是个地域和人口的小国,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管理大国。其在管理上的不少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明确的使命和愿景。使命的英文表述为Mission,它是一个组织所担负的任务,是一个组织存在的原因。愿景的英文表述为Vision,它是一个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组织对未来的期望。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有明确的使命和愿景,到很多单位访问,主人在介绍情况时,都会说明自己的使命和愿景。比如新加坡孔子学院的使命是:提升新加坡华文的整体资源、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促进新加坡与中国的学术交流,扩大与世界华人、华社的联系。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孔子学院。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使命是:促进本国工商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活动与社会福利。愿景是:成为商家的首选商会,为会员提供一个利于经商和文教交流,并具有影响力的环球华商网络。明确的使命和宏伟的愿景,可以激励每一个成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全体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所以,一个单位的使命和愿景,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是单位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工作,真正体现着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是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而是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政府在管理中尽量做减法,能够简化的手续,就尽量简化;能够一次办完的事,就不让老百姓跑第二次;能够在网上办成的事,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想延长在新加坡的签证,他以为手续会非常麻烦,后来朋友告诉他只要自己在网上申请就行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网申请,结果不到20分钟就办好了。对比国内办护照时的烦琐手续,他感慨地说:“新加坡的行政效率真高!”其实岂止是办签证,在新加坡有很多事都可快速办成。目前新加坡有1600多项公共服务,如申请营业执照、货物报关等,都可在网上完成。这既大大方便民众,提高办事效率,又节约政府成本。新加坡航空公司最近正在开展自助登机的试点,在有些航班,乘客可以网上订票,自己在网上出票,自助托运行李,自助检票登机。除了必要的安检,其他的事都自助完成,给乘客最大的方便。
管理出生产力(2)
  ——集思广益科学决策。任何一项政策都会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如何使政策更加合理,并被各方面接受,这是施政的难点。新加坡政府通过听取多方面意见,集思广益科学决策,使政策更加易于执行。2008年3月,为解决出租车在中央商务区随意停车载客影响交通的问题,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出台了条例,要求所有出租车都必须到指定停车点载客,否则处以重罚。一时间,出租车司机骂声一片,市民也因打的不便多有怨言。在短短两个星期内,交通管理局发现有1700多名司机违章载客,违章数量超乎想象。一些司机提出,中央商务区的出租车停车点太少,建议在中央商务区附近的背街小巷多设停车点,以方便司机和乘客。媒体也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交通管理局在多方听取意见后,决定对新条例进行改进,增设中央商务区附近的停车点,并给出租车司机一个过渡期。过渡期内出租车违章载客,只警告不处罚。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司机违章停车大为减少,新条例得以顺利实施。一些司机反映:“过去边开车边要看路边有没有人招手,很辛苦,也很危险。现在都到停车点载客,开车比以前更轻松了。”在人们印象中新加坡是个法治国家,讲令行禁止,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在新政实施中他们有非常人性化的一面。
——消除制度漏洞。严密的制度是消除贪腐最好的武器。新加坡的法定机构、政联企业很少发生弊案,都管理得很好,这与他们的制度设计有很大关系。新加坡的董事会很多,不光企业里有,连法定机构、社团组织也都有。董事会负责单位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制定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它的组成人员大多从社会上聘请,以专家学者、行业权威等为主。董事会的存在,对单位的日常运作起到一定制约作用,并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于个人,使单位运作更透明化。因此在新加坡有这样的现象,就是一些社会的成功人士,往往是多个单位的董事会成员。此外,国家贪污调查局还设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对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内部运作程序的检查,发现漏洞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
——实行精细化管理。2008年初,新加坡政府决定从财政盈余中拿出18亿新元分给民众,只要是新加坡公民就人人有份。根据每个人收入、住房、年龄等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等次的政府花红,经济条件好的发得少,经济条件差的发得多,其计算十分复杂。新加坡政府为什么要把花红的发放搞得如此复杂呢?这主要是为了体现政府对不同民众的不同帮扶力度,让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新加坡的很多政策都十分复杂,以致报刊在报道这些政策时,都使用图表进行说明。否则仅靠文字实在很难说得清楚。如公积金制度、健保政策、水电费回扣、育婴补助等,从这些政策中,可以感受到新加坡政府管理上的精细。当然,管理得越精细,管理的工作量也就越大。但管理得越精细,效果也就越好。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效率的竞争。政府的行政效率越高,社会的效率就越高,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就越优。通过不断改进管理,新加坡政府保持了行政工作的高效率,这是新加坡经济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图书馆(1)
  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图书馆
飘着书香的新加坡图书馆,已成为新加坡打造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在新加坡叫“世界书香日”。在这一节日来临之际,新加坡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动,并对这里的图书馆有了切身的了解。
“图书馆原来还可以这样办!”
“图书馆原来还可以办成这样!”
当我从淡滨尼图书馆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出来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2008年4月13日中午,我搭地铁前往淡滨尼图书馆,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和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的文学讲座。由于淡滨尼离我所在的南洋理工大学较远,又担心图书馆不好找,所以那天我去得特别早。其实我的担心完全多余,因为我一出地铁站,就看到了去图书馆的指示牌。按着指示找过去,不到五分钟就到了图书馆。
淡滨尼图书馆属新加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分三层,一楼是儿童图书室和服务处,二楼是成年人图书室,三楼是学术报告厅。由于离讲座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在图书馆里转悠,发现了不少新加坡图书馆的新奇之处。
第一个发现,这里的图书馆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书,而且基本是免费的。这里的图书馆没有“凭证出入”一类的提示,不论你是否去借书,都可毫无阻挡地进入图书馆内,自由地翻看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你在图书馆里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包括找书、读书、上网,甚至和同伴聊天。如果你是新加坡公民,只需21新元就可办一张会员卡,其中10.5新元是注册费,10.5新元是押金,平时借阅图书免费,上网查阅资料则按时间长短收费。新加坡图书馆对非新加坡公民同样开放,但办理会员卡相对贵些。
第二个发现,这里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很高。读者借、还书都是自助服务。借书时读者先把借书卡插入电脑插口,然后把要借的书放在电脑旁的台板上,电脑会自动识别图书并作记录,同时,给读者打印一张借书凭条,上面有你所借的书目和还书的截止日期。淡滨尼图书馆一楼有10多台办理借书手续的电脑,读者借书十分方便,平均借一本书只需两三秒钟。还书过程则更为简单,读者还书时甚至无须进入图书馆。淡滨尼图书馆的还书处设在大门的左侧,从外观上看只是墙上两个可以放入图书的长方形小洞而已,旁边写着“bookdrop”,意思是把书一丢就行了。当读者把图书放入洞内,还书过程就算完成了。其他的事都交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处理。由于还书无须进入图书馆内,所以不论图书馆是否开放,读者一天24小时都可进行还书。据说新加坡的图书馆是全国联网的,可以从这个图书馆内借,到另一个图书馆去还,这样读者就可很方便地借还书。我曾看到一个带小孩子的妇女,在街角处把图书交给她四五岁的孩子,小孩子飞快地跑到还书处,把书丢进了“bookdrop”。由于大量实行读者自助服务,所以这个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并不多。
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图书馆(2)
  第三个发现,也是最让人感慨的,是这里的图书馆很有亲和力。位于淡滨尼图书馆一楼的儿童图书室,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装饰了很多卡通图案和儿童喜欢的小玩意。在图书室厚厚的地毯上,还摆放着一辆玩具火车,每个车厢是两个座位,家长和孩子可坐在小火车上看书。在这里我看到不少带儿童的家长,或席地而坐,或靠在书架一侧,或坐在玩具火车里,和孩子一起看小人书。最小的那个孩子,看上去刚满一岁,正和家长一起看图说话。在二楼的成年人图书室里,有很多读者,其中有二三十个中学生,正在一起做作业。他们围坐在图书馆的大桌子前,每人都带着手提电脑。从他们的神态看,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三楼的报告厅有180多个座位,当天有很多人来听讲座。不到开始时间,座位就被占完了,后来者只好坐在加座和过道上。两位嘉宾的演讲十分精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估计有260多人听了这次讲座。
在见识淡滨尼图书馆不久,4月16日,学校组织我们参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这次参观使我对新加坡的图书馆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成立于1960年,目前所用的新馆位于市中心的培英街和密骆路之间,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有藏书60多万册,于2005年建成,总耗资两亿多新元,是目前东南亚规模最大和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图书馆主楼高16层,采用玻璃幕墙、高天花板和风洞设计,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在楼层的天台上还建有多个空中花园,红花绿草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降温作用,其设计荣获新加坡“环保成就白金奖”。
据介绍,新加坡很早就意识到了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巨大作用。1992年,新加坡政府组织有几十人参加的专家委员会,专题研究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问题。历时一年多,专家委员会形成了《2000年的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国家而投资》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为新加坡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指南。1996年,新加坡政府拿出10亿新元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馆藏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新加坡已建成一个国家图书馆、三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10个学校和学术馆、14个政府和特别服务馆。这些图书馆统一由国家图书馆负责日常管理,从而使全国的图书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整体。1995年成立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负责对图书馆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监督,图书馆所有大的决策都必须经过管理局董事会集体讨论。新加坡图书馆这种“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的管理办法,既严格坚持了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又使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做到了效益最大化。
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图书馆(3)
  “根据政府对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在新加坡不是一般性的社会服务,而是国家构建知识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为我们介绍情况的国家图书馆高级馆员高小行女士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一直在致力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便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他们用高科技手段把读者借还图书的手续简省到极点;通过营造有亲和力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乐园。他们还把图书馆建在地铁站附近、商业中心和闹市区,让读者享受最大限度的方便。这些做法,完全颠覆传统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为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模式。飘着“书香”的新加坡图书馆,他们的成功做法,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经典案例。
2001年,在基本完成全国图书馆硬件基础建设的前提下,新加坡又推出了图书馆发展新的十年规划。在《图书馆2010年报告书》中,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要为民众提供一个“可信、便捷及连接全球的图书馆与信息咨询系统”,激励人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国家。新加坡政府坚信,知识的积聚和交流将会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运用将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从而使新加坡能在知识经济中分享收益。
2008年4月1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亚洲论坛上演讲时指出:“我国作为缺乏天然资源的弹丸小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已意识到打造知识经济是争取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新加坡构建知识型经济的起步,真可谓早矣!
据统计,目前新加坡图书馆的会员人数超过200万人,这对总人口只有400多万的小国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另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公布的最新数字,2006年新加坡图书馆的到访人次达3738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2884万册,即平均每个新加坡人一年到图书馆借书达到七本。
飘着书香的新加坡图书馆,已成为新加坡打造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
从精英教育完美转身(1)
  从精英教育完美转身
衡量教育制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我们的学生是否有能力应付世界的挑战,是否具备了做好公民的素质,是否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一个华人的移民社会里,第一代移民勤扒苦做,其动力往往来自对下一代的期望。下一代人的命运如何改变?途径只能是教育。自然资源贫乏的新加坡如何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途径也只能是教育。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交会到一个点上,由此可以推知,新加坡人对教育的重视是一种必然。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说:“对新加坡人来说,不论种族、宗教或语言,我们必须让有天赋才能的年青一代接受最高的教育,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加坡推行精英教育。其理念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让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满足资质优良的学生,以使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为使教育效益最大化,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要经过四次分流:小学四年级分流一次,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分别上不同的班;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再分流一次,优秀学生进入“特选班”和“快捷班”;到中四或中五时学生参加“剑桥普通水准”(O水准)会考,根据成绩决定是进入初级学院还是大学预科;高中毕业时参加“剑桥高级水准”(A水准)会考,成绩优异者升入大学。经过四次分流,最后能升入大学的,都是学生中的尖子生。对中学阶段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国家发给奖学金,并送到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深造,回国后作为政治领袖人才培养。新加坡前任总理吴作栋,现任总理李显龙等,都是这种精英教育体制的产物。
在精英教育体制下,新加坡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可想而知。这有点像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一个学生如果想上好大学,一口气都不能松,否则就上不了名牌大学。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成绩,学校之间的竞争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过近些年来,新加坡的教育状况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经过多年大刀阔斧的改革,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已经被“发掘每个人才能”的教育所取代。
新加坡从精英教育制度的完美转身,是在前教育部长尚达曼的主导下完成的。尚达曼曾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总裁,2001年任新加坡贸工部政务部长兼教育部政务部长,2003年任教育部代部长,2004年任教育部长,2006年任教育部长兼第二财政部长(财政部长一职由李显龙兼任)。2008年3月,尚达曼出任财政部长。
从2003年主政教育部起,尚达曼就着手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他说:“教育部要做到无论哪里有人才,都要确保他们能获得全面栽培。”他认为,除了学业成绩优秀者,还有其他不同才能的孩子。新加坡需要各种各样能力的人,因此要努力把每个孩子的才能都发掘出来。过早对孩子分流,不利于孩子才能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多种机会,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才干,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今后对学习的持久热情。这一目标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新理念。
从精英教育完美转身(2)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尚达曼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3年,教育部成立“排名检讨委员会”和“检讨大学入学标准委员会”,在这两个委员会的指导下,修改了大学新生的录取标准和对中小学的排名指标。在大学新生录取上,降低考试分数的比重,给大学更多自由挑选学生的余地;在中小学的排名上,打破唯分数论,增设“成就奖”、“最佳治校奖”、“国民教育奖”等指标,使学校的排名指标多元化,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各个学校的表现。这两项改革,实际上改革了教学的指挥棒,把学校和学生从单一的考试成绩竞赛中解放出来。
2004年,推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改“学校排名榜”为“学校成就榜”,推出“学校专长项目计划”;取消大学入学的学能评估测验;对小四分流进行改良,减少对学生的分类。
2005年,把所有小学一年级每班的学生人数,从40人减少到30人,缩小班级规模。扶持学校软、硬件建设,使所有中小学在硬件建设、师资配备上基本一致,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并适度向边远地区学校倾斜。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鼓励新加坡中小学和海外同类学校建立姐妹学校关系,并组织学生走出去,到海外开展浸濡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新加坡人认为,相比中国的学生,具备世界眼光是新加坡学生最大的优势,这也是今后新加坡竞争力的源泉。
2006年,设立“进取基金”;初级学院加入“直接收生计划”;五所理工学院为44所中学推出37项“高级选修单元课程”,让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和中学直接对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从法定机构转为非营利企业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进一步增强这两所大学在办学上的自主性。
2007年,开办“北烁学校”,专收小学会考中多次不及格的学生;理工学院推行“直接收生计划”;拨巨资提高教师待遇,为所有学校兴建室内体育馆,支持更多学校发展艺术、体育、数理专长项目。
2008年,废除小四分流,代之以“科目分班”;强化对老师的培训,每年拨3.8亿新元,用于“教师专业和个人发展配套2.0提升版”;推出私校教育法案……到2009年,达到小一生25%能上大学的目标。
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总的是要把学生从沉重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努力改善教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通过推行多元化的教学,鼓励特长教学、专才教学,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和潜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尚达曼指出:“衡量教育制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我们的学生是否有能力应付世界的挑战,是否具备了做好公民的素质,是否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这实际就是我们说的素质教育。
新加坡从改革中小学排名和大学招生入手,使教育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这是新加坡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高投入,也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2008年度新加坡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仅次于国防开支,达80.4亿新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1.5%。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到新加坡留学(1)
  关于到新加坡留学
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中,一半左右有奖学金。
2008年4月26日,我应邀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八名优秀中国留学生,每人获得了5000美元的奖学金。
颁奖仪式后,我特意找到大使馆二等秘书白延雷先生,了解中国学生在新加坡留学的一些情况。白先生2005年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工作,一直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对这一块的情况比较熟。同时他是我们刚到新加坡时大使馆方面的联络人,以前和他打过交道。他灿烂的笑容和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送走出席仪式的其他宾客,白先生带我来到他的办公室。这是一间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普通办公室,放着两张办公桌,桌上有很多报刊、杂志,显得十分拥挤。白先生坐定后,为自己点上了一支烟。他说忙碌了一上午,需要抽几口烟放松一下。我们的谈话就在他的吞云吐雾中开始了。
“中国和新加坡是1990年正式建交的。在中新建交前,中国公民通过民间渠道到新加坡留学的,虽然有,但没有形成规模。从1992年起,随着中新政府间一些留学生项目的启动,中国公民到新加坡留学的人员不断增多。发展到今天,新加坡的国际学生有近一半来自中国,总数在3.5万人以上。这些中国留学生中,有一万多在新加坡的三所大学和五所理工学院,一万多在新加坡的中、小学和初级学院,还有一万多在各类私立学校,三部分大约各占到1/3。”
白先生介绍说,中新之间主要有三个留学生项目在运作。第一个是高三项目。这个项目从1992年开始实施,每年在中国招300人左右。招生的形式是,由新加坡的大学委托我国相关的大学代招,一般在开学后在大一新生中招考选拔,学生考上后就转到新加坡的大学就读,新加坡政府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每月还给予一定生活费。这一项目2007年的招生人数为342人。第二个是高二项目,从1995年开始实施,每年也招300人左右。这一项目和高三项目十分相似,只不过在招生时间上提前了一年,学生到新加坡后先读一段时间的预科,主要学英语和数理化。新加坡政府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对上面两个项目的学生,新加坡政府都有一个要求,就是毕业后要为新加坡工作六年。工作的方式很灵活,既可以在新加坡,也可以在中国的新加坡公司。学生服务年限满了以后,可以选择回中国,也可留在新加坡。第三个是初三项目,以中学对中学的方式进行。新加坡有100所中小学和中国的中小学结为了姊妹学校,以它们为桥梁,中国学生读完初三后,经考试可到新加坡的初级学院就读,由新加坡政府提供奖学金和生活费,每年招生600~900人。四年后学生从初级学院毕业,新加坡政府就结束资助。此外,还有一个护理项目,每年从中国招120人左右。通过上面这些项目,每年有1500名以上的中国学生到新加坡留学,三年的保有量在5000人左右。
关于到新加坡留学(2)
  “这些留学生项目带动了到新加坡的其他形式的留学,比如说自费留学、大学公派留学等。新加坡这么小一个国家,却有这么多中国留学生,这和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鼓励是分不开的。”白先生分析说。
据介绍,自费到新加坡读本科相对较难,而读硕士和博士相对容易。这是因为新加坡只有三所大学,招生时要求都比较高。就是新加坡本地学生,也要是学习尖子才能考入大学。中国的学生如报考新加坡的大学,首先要在网上报名,然后既要参加中国的高考,又要参加由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和面试。一般只有高考成绩超过国内重点线30分左右的中国学生,才有希望被新加坡的大学录取。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和面试有时可在国内进行,有时则需到新加坡,十分麻烦。如果被新加坡大学录取,学生可以申请学费补贴。如学费补贴获准,学校会减免80%的学费。至于在新加坡大学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奖学金。从总体来说,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中,一半左右有奖学金。
新加坡还有很多私立学校,很多挂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分校的牌子。据说全新加坡的各类私立学校有1400所之多,有的私立学校一套人马却挂着好几个牌子。这类学校入学的门槛较低,拿文凭也比较容易,但学生承担的风险比较大。近几年发生了多起私立学校倒闭事件,引起社会的动荡。如2005年澳洲管理学院倒闭,就有900多名学生受到影响,其中500多名来自中国。
“私立学校到中国招生,必须有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资质认定,否则就是非法的。”据白先生介绍,有资格到中国招生的新加坡私立学校仅三十几所而已。为减少在私立学校读书的风险,学生就读时最好选择有“消协保证标志(CaseTrust)”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学费由第三方托管,万一学校倒闭,学生的损失会相对小些。对于新加坡私立学校的文凭以及所代理的第三国文凭,中国政府目前还不予承认。
不知不觉中,我已和白先生聊了一个多小时。他告诉我,新加坡正致力打造成为“环球学习场所”,计划在2015年把在本地留学的外国学生增至15万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舍得对教育投入,努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优秀教师到新加坡发展,使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同时扩大国际学生招生人数,吸引国际学生在新加坡就业,使国际人才“为我所用”。
“新加坡的这些做法,其实是他们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先生十分肯定地说。
华语在新加坡(1)
  华语在新加坡
英语教育的普及也产生出一种副作用,这就是年青一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
在新加坡,华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中国话,即华人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包括各种华人的方言,如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等。另一种是特指普通话,如新加坡政府发起的“推广华语运动”,就是要求新加坡人、尤其是华人多讲普通话。和华语相对的,是华文,即中文。有不少新加坡人只会华语,不会华文。因此在新加坡,华语和华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各自不同适用范围的概念。
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的76%,但他们的国歌却使用马来语,军队中的指挥命令也用马来语。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四种,分别是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行政语言是英语。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常可看见用四种文字标示的“危险”警示牌。但新加坡的行政文件,一般只用一种语言——英语。这让许多只懂华语不懂英语的华人感到十分不便,他们对政府的语言政策感到不满,觉得在这个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华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2008年5月4日,我有幸在新加坡海南会馆聆听了一场题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华文教育”的讲座。主讲者有前新加坡南洋初级学院院长冯焕好女士,马来西亚中华经典教育联会秘书长陈启生先生,印尼孔教会资深讲师梁文丰先生等。他们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华文教育的情况。在他们的讲述中,既有华文教育一度受到当地政府排斥和弱化的历史的辛酸,也有随着中国的崛起华文教育重新受到人们重视的欣慰;既有对以往华文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今后华文教育的期待。有100多名华人听了当天的讲座,他们大多是只会讲华语的中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他们都是推广华语的热心人。对华语在新加坡的逐渐衰落,他们既感到不满,又感到无能为力。
在新加坡独立以前,殖民者为便于管理,鼓励人们聚族而居。华人住在牛车水,马来人住在马来村,印度人住在小印度,大家各用各的语言,各守各的习惯,因此不存在以什么语言为主的问题。独立后的新加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问题,为了闯出一片新天地,政府决定把英语作为国家的行政语言。这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承袭历史。新加坡曾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一百多年,有比较好的英语基础。二是促进种族和谐。建国初期新加坡的种族矛盾十分突出,而语言问题比较敏感,很容易成为种族矛盾的导火索。把英语作为公用语言,容易被各种族的民众所接受,也有利于各种族的平等和团结。三是经济发展。由于新加坡本身没有资源,发展经济只有走开放引进的道路,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普及英语有利于新加坡人和世界的交流,促进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到新加坡投资。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回忆说:“假如我们当时选择华文或者支持华文,我们如何求生呢?我们如何融入本区域和跟世界沟通呢?我们将无法生存。”前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吴元华在《建国方略与语文规划》一文中指出:“新加坡能够在独立后短短的30年左右发展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业和服务业中心,并且吸引数千家跨国公司来此投资,笔者认为英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华语在新加坡(2)
  由于西方跨国公司相继在新加坡投资和设立总部,英语在新加坡越来越重要。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华人家长的面前:让孩子读华文学校还是英文学校?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英文学校,因为英文学校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水更高。没有人愿意拿孩子的前途当儿戏,因此在现实的逼迫下,华文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招生越来越困难。到1978年,华人子弟上英文学校和华文学校的比例达到了8∶1。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学好英语,更多的华人把英语作为日常家庭用语。
不过,英语教育的普及也产生出一种副作用,这就是年青一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由于他们只接受过英文教育,因此对华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陌生。大量的年轻人被称为“香蕉人”:在他们黄皮肤的外表下,是西化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李光耀担心新加坡会成为一个“伪西方社会”。为了让各种族的母语得到保留,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双语教育”,即每个学生都学习两种语言:英语和母语。英语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在学生升学时,母语作为必考课目,如果母语不及格,就会影响升学。双语教育像一支强心剂,使母语在各种族的孩子中得以延续,但也带来一个孩子语言深度的问题。有的孩子虽然能讲两种语言,却没有一种语言是精通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工具不精必然影响到思维。因此有人提出,应该让孩子先专心学好一种语言,然后再去学第二种语言,这样比让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要来得好。也有一些家长担心学习华语占用孩子过多的时间,影响他们对其他课目的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前途,多年来要求取消大学入学华语成绩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从2004年起,华人子弟上大学时华语成绩已不再计入总成绩。
为了防止华语在新加坡消失,1979年,新加坡政府确定九所中学为“特选中学”。这些学校把华语作为第一语文,安排了较多的华语课时。不过特选中学的老师讲课,主要还是用英语。与此同时,政府发起了每年为期一月“推广华语运动”。开展“推广华语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营造讲华语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新加坡人使用华语;二是把华人中的各种方言统一起来。此前,新加坡的华人大多讲方言,福建话、广东话、海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等,虽然都是华语,但相互之间差别很大,交流不便。把各种方言统一起来,都讲普通话,有利于华语的推广。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新加坡的华人中,讲方言的人少了,讲普通话的多了。年青一代中,会讲华语的一般都是讲普通话。
新加坡政府认为,中国大陆是华语的源头,因此新加坡的华语,应以中国大陆的华语为准。新加坡推广的华语,是大陆的普通话;新加坡所用的汉字,是大陆的简体字。作为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20多年前就采用横排版面和简化汉字。由此可见新加坡人对于语言、文字的开放态度。由于在语言、文字上和大陆接轨,这使许多新加坡人在中国大陆做生意没有语言障碍。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吴元华认为:“新加坡华人说华语的风气必然越来越普遍,并将逐渐取代各种方言,使它和英语都成为华人的共同语。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较正式的场合,英语将继续是人们的沟通语言,华语则成为日常生活的通用语。”
这其实是他对华语在新加坡的一种期望。
在新加坡听讲座(1)
  在新加坡听讲座
哪一天中国的城市里也有这么多讲座可听的时候,才是中国人真正富裕的时候!
“不少中国人来到新加坡后,觉得新加坡太小,太单调。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确实不大;但如果把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看,那可很不小。”2008年4月19日,来自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尖博士这样开始他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演讲。倪博士当天演讲的主题是“张爱玲与上海”。
倪文尖博士的话,让我深有同感。在新加坡住长了,除了感到它在地域上的小,我还感受到它的“大”。比如说,在这里我常常可以听到很多高水平的讲座,虽然讲座的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主讲者大有来头,内容也很吸引人,让人受益匪浅。各种各样的讲座听多了,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哪一天中国的城市里也有这么多讲座可听的时候,才是中国人真正富裕的时候!因为讲座反映出的是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一个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城市,是再怎么样都不可能称为富裕的。
新加坡的讲座,一般都是免费的。有时即使收费,也只是意思一下而已。这一点对我来说特别合适,每次出去听讲座,除了交通费用,就是时间成本。付出不多,收获却很丰富。在新加坡期间,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出去听讲座。有时是在国家图书馆,有时是在海南会馆,有时是在某一个会所或是俱乐部里。
在新加坡要收集到讲座信息十分容易,买一份《联合早报》就行。每天的《联合早报》上,都会有重要讲座的信息。如果你准备去听某一个讲座,就先进行电话报名。主办者会把报名者的名字都登记下来,进场时确认一下就行。由于事先都有登记,所以不会出现报了名而无法入场的情况。
每一场讲座,一般都分为三个阶段。先由主持人对主讲者进行介绍,让听众对主讲者有所了解;然后由主讲者围绕主题展开演讲;最后是互动环节,由听者提问,主讲者解答。讲座时间一般控制在两小时左右。讲座的主办者一般是社团组织、研究机构等,他们举办讲座的目的,都是公益性的,所以有不少讲座,不仅不收费,还有免费的茶点招待。讲座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讲文学的,讲历史的,讲管理的,还有讲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只要是有人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开讲座。有不少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我有幸听到了余世维的讲座。作为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大师,余世维近几年来在国内红得发紫。我曾看过余世维讲企业管理的VCD,被他滔滔不绝的口才所折服。在新加坡能当面听他的讲座,实在是机会难得。当天余世维讲座的题目是“领袖的风格”。余世维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要努力成为企业的领袖,而不是老板。老板满街都是,而企业领袖很少。领袖和老板的最大区别是,老板凭手中的权力领导员工,而领袖靠的是人格力量。领袖能够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做事,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团队。
在新加坡听讲座(2)
  余世维认为,要成为企业的领袖,必须“两条腿”都行,左腿是根性,右腿是能力,缺一不可。企业领袖要具备七个根性,分别是沉稳、细心、胆识、积极、大度、诚信和担当,还要有六个能力,分别是洞察力、思考力、决策力、组织力、指导力和执行力。只有左右“腿”都强壮,才能成为好的企业领袖。
“无论是领导一个国家,还是领导一个企业,其实根本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只是领导的内容不同而已。”余世维说。他以许多中国帝王的故事,说明他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竞争,即根性的竞争。我们在学校教学中所强调的,几乎都是能力,这是学校教学的不足。
在余世维的讲座中,穿插了很多事例和故事,使本来很平常的内容变得生动;他善用排比和比喻,以较快的语言节奏使整个讲座显得气势不凡;他的手、脚不停地作出有节奏的动作,牢牢抓住听众的视线。那次讲座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我深深地被他的演讲所感染。据说他在新加坡的系列讲座,门票卖到1680新元一张。但细品他的讲座内容,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与其说他是一个企业管理大师,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演讲大师。
还有一次,我听了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的讲座。杜维明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从1981年起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他的核心观点是,东西方文明之间应该进行对话,通过对话增进理解,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杜维明和亨廷顿是同事,亨廷顿以“文明冲突论”著称,而杜维明则认为不同的文明之间应该积极“对话”。
杜维明当天演讲的主题是“对话文明”,他指出,不同的文明之间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冲突,一种是对话。文明之间的冲突已经存在,则更应进行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成人类和平。他说,儒家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推己及人”,不同的文明之间以这样的原则开展对话,就能够化解仇恨,和谐相处。
“西方人强调个人,东方人强调团体;西方人强调权利,东方人强调责任;西方人强调自由,东方人强调正义;西方人强调法制,东方人强调理让;西方人强调理性,东方人强调同情。虽然两种文化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杜维明说。他指出,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和”不是要消除分歧。“和”的对立面是“同”,“异”是“和”的必要条件。不同的乐器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不同的色彩能构成美丽的画面,这是“和”的表现。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色彩,就不会有优美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所以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在“异”中求“和”。
“我们现在强调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应是有机整合的社会,而不是机械整合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只要求同而没有创造力的社会。”杜维明说。他认为和谐社会建设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人与天道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对话过程。对话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开展文明对话,是世界走向和平的根本途径。
在新加坡听讲座(3)
  还有一次讲座也让我十分难忘。演讲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先生。马先生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学生,早年曾在中国四川作方言调查,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他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还喜爱中国哲学。1985年马悦然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8个终生评委中唯一懂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评委。他当天演讲的主题是“我欣赏的中文文学作品”。马先生的中文讲得十分流利,在演讲中,他先介绍了一下瑞典学院的情况及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一个由瑞典学院评选出来的文学奖而已”,没有必要对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过于在意。
“曾经有一个大陆的记者打电话给我,说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作家得奖。这里要说明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颁发给一个国家的,它只颁发给一个作家。”马悦然说,“有人认为中国作家还没有得奖是因为瑞典学院对中国的歧视,当然不是那样。唯一的原因是瑞典学院缺乏对中国文学全面的认识。”他解释说,中国当代文学只有一小部分翻成了外文,很多优秀作品由于没有翻译成外文,不被西方所认识。
1965年以来,马悦然把大量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了瑞典文。译作包括:《诗经》、《楚辞》,汉诗、唐诗、宋词、元曲,新文化运动以来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等。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此,马悦然希望有更多的翻译家把中国的当代文学介绍给世界。
“从五四运动时期出发,我们可以肯定鲁迅先生的地位,他在中国文坛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为什么鲁迅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呢?第一,没有人推荐他。第二,鲁迅的文学作品是去世后才翻成外文。”马悦然说,“除了鲁迅以外,沈从文、茅盾、老舍,据我看完全比得上当时西方最优秀的作家。为什么这三个作家没有得奖呢?这个问题也非常容易回答,因为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大量地翻译成外文。”马悦然透露,要是沈从文先生晚去世一年的话,他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根据规定,诺贝尔文学奖只能颁给在世的作家。
“沈从文主要的短篇小说最近几年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瑞典文。要是这些作品较早翻成外文的话,沈从文很可能会得到奖。”马悦然说。他为诺贝尔文学奖未能颁给沈从文先生而深感惋惜。
演讲中马先生几乎把中国现代、当代的著名作家历数了一遍。他提到了巴金、钱钟书、闻一多、艾青、曹禺,也提到了王蒙、张贤亮、陆文夫、北岛、顾城、舒婷,还提到了阿城、刘心武、莫言、韩少功、李锐、曹乃谦、王安忆等。这位80多岁的老人的记忆力真是十分惊人。对每一个作家,他不仅能说出他们的作品,有时还能朗诵作品中的经典段落。他认为就文学水准来说,中国的作家绝不输于西方作家。但受到作品翻译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使不少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在新加坡近一年,我听了几十场讲座。每听一次讲座,让我对新加坡增进一份了解。我想,一个城市有这么多人热心公益性的讲座,这个城市是令人敬佩的;有这么多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去听各种讲座,这个城市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1)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
——新加坡《联合早报》印象
我对《联合早报》最深的印象是两个字——厚重。
从我到新加坡的那一天起,我就成了《联合早报》的忠实读者。《联合早报》是我了解新加坡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了解到新加坡的方方面面,上至政府高官的动态,下至普通百姓的心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无所不包;在这里,你甚至还可以了解到新加坡的历史。作为一名报界同行,我对《联合早报》最深的印象是两个字——厚重。
厚重的历史
《联合早报》首期出版于1983年3月16日,由《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而来,全称为《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简称《联合早报》。《南洋商报》由爱国华侨、东南亚橡胶大王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目的是促进实业和激励教育。初期的《南洋商报》虽然遭遇一些挫折,但很快步入了正轨,每年都有赢利。《星洲日报》由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于1929年创办,目的是提高侨胞的爱国意识和促销药品。《星洲日报》虽然创刊较晚,但推出了多项革新措施:一是带头减价,把报纸售价从一角减至八分。二是改变星期天不出报纸的习惯,推出了“星期特刊”。三是抢先出报,把出版时间从下午一时提早到清晨六时。由于这些措施迎合了读者需要,很快打开了市场。1932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陈嘉庚的企业清盘,《南洋商报》由李光前、李玉荣兄弟接手。此时,《星洲日报》已与《南洋商报》形成并驾齐驱的局面,此后两报在竞争中发展,成为东南亚华文报纸的“双雄”。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自觉肩负起唤醒民众、支援中国抗日的重任。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翔实地报道局势变化,报纸往往一天出三期。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停刊。日本投降后,两报于1945年9月复刊。经过一段惨淡的经营时期后,报纸的销路激增。除覆盖新加坡和马来亚外,两报还销售到了印尼、泰国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1975年两报先后改组为公共公司,1977年两报发售股票。正当两报发展欣欣向荣之际,新加坡政府出于多种考虑,要求两报进行合并。1983年3月,在政府的干预下,《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
《联合早报》的诞生,揭开了新加坡华文报纸的新时代。此后,报社利用资源整合后的雄厚财力,添置新设备,把报业推向科技化和电脑化;充实报道内容,使报纸呈现出新面貌;延揽人才,使报社管理更加科学化。1990年,《联合早报》获准在中国大陆发行,是当时中国批准发行的唯一的国外华文报纸。1995年随着网站的开通,《联合早报》进入网络时代,世界各地的读者通过网络可以阅读到当天的早报新闻,《联合早报》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2)
  厚重的内容
内容为王是所有平面媒体成功的共性。《联合早报》把海内外华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读者群,其内容立足新加坡,放眼东南亚,紧盯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华人的喜欢。《联合早报》的新闻,秉持其一贯的“不夸张、不渲染、不武断、不歪曲”的原则,叙事准确简洁,多用客观性语言,绝不含炒作成分,更没有媚俗之嫌,有的只是一份严肃报纸应有的稳健与厚重。尤其是《联合早报》上的评论和言论,以其国际视野、条分缕析、轻松活泼而独树一帜,常常为世界其他报刊所引用。《联合早报》内容的厚重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新闻报道更真实、更可信,报纸才更有公信力。《联合早报》在首期“我们的话”中,就把忠实地报道新闻作为自己的职责,并承诺:“作为一份独立和民营的报纸……我们绝对不徇私。不偏袒任何人和集团,我们鼓励公正的公众舆论与批评,但绝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利用,因而损及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正是一直秉承这样的办报原则,《联合早报》被公认是一份专业素质强、负责任、报道客观、言论公正、可信度高的报纸。《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对《联合早报》的评价是:文风好,评论到位。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参考消息》大量转载《联合早报》的新闻和评论。那时西方媒体对中国充满了偏见,大多数中国读者通过《参考消息》认识了《联合早报》,并对《联合早报》产生了好感和信赖。
二是开阔的国际视野。作为新加坡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超越了地域局限。在它的新闻中,除了新加坡本地新闻外,最多的是中国新闻和马来西亚新闻。新加坡是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东西方文化和观念在这里交会、碰撞。站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平台上,《联合早报》能以一种世界眼光审视和观察中国的发展,它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这是中国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联合早报》的独特优势所在。
三是倡导主流价值观。作为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一直和政府保持着密切合作,在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倡导积极进取的社会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特别在弘扬华人优秀文化传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宣传华人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上,《联合早报》做了大量工作。
四是服务百姓民生。《联合早报》十分强调对读者的信息沟通、服务、娱乐功能。《联合早报》上有个“交流站”栏目,除星期天外每期都有,每个月的发稿量达120.5篇,老百姓的困难、意见等都能在这个栏目得到反映。政府部门与该栏目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民众在“交流站”反映的问题,件件都会有着落和回音。此外,《联合早报》的副刊也很有特色,每期副刊有八至十个版,内容十分丰富,百姓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还有电视节目、电影、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大量资讯,版面也较为活泼。
五是保持理性思考。在为读者提供丰富内容的同时,《联合早报》始终发挥报纸类媒体之所长,刊发了很多深度文章。在言论专版中,开设了“名家专评”、“思维空间”、“科技新语”等栏目,这些栏目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写稿,如邱震海、阮次山、杜平、郑永年等,他们的时评文章紧贴实际,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充满了理性思考,十分引人入胜。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3)
  厚重的风格
每一份报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些读者甚至不需要看报纸名称,只需要对报纸瞄上一眼,就能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报纸,因为报纸的风格已牢牢地印在他们心里。如果要把《联合早报》比做一个人的话,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外表稳重,内涵丰富。
除星期天的《早报周刊》采用四开版面外,《联合早报》平时都采用对开版面,每天的报纸分为四叠,厚度十分可观。第一叠的内容为要闻、焦点新闻、新加坡新闻、交流站、言论、体育等;第二叠的内容为早报中国、中国新闻、中国财经、马来西亚新闻、国际新闻、早报财经、综合财经、股市行情等;第三叠为副刊,中文刊名为《早报·现在》,英文为“zbNOW”,内分为许多小栏目,有封面故事、四方八面、文艺城、万花筒、时尚、电视节目、影艺等;第四叠为分类广告,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版,除了旅游广告,还有大量的讣告和挽词。
《联合早报》的总体风格简洁明快。所有稿件都以方块状排列,使版面组合十分便捷,有利于提高组版效率,也方便读者的阅读。标题都用黑体字,不同的标题用不同的字号相区别。一般是横标题,很少用竖标题,但头版头条例外。因为在报头下有一个通栏的导读栏,由几幅照片和文字组成,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所以有时为了使头条更醒目一些,就用竖标题。总的感觉是,《联合早报》的版面稳重而又大气。
《联合早报》很善于使用照片和图表,有时照片和图表的面积加起来超过了半个版,但你不会有照片很张扬的感觉,更不会有杂乱无章的感觉。照片的大小、编排无不经过精心处理。对那些比较复杂的新闻内容,如政府增长花红的发放、公积金政策的调整等,这些关系到很多读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内容特别复杂,光用文字难以说清楚,这时《联合早报》就会用图表加以说明,使复杂的内容一目了然。他们有时还给报道配上漫画,使报道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的印刷质量世界一流,在2008年初一项国际性的报纸印刷质量比赛中,《联合早报》进入全球50份最佳印刷报章之列。这项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这已是该报第二次获此殊荣。《联合早报》还获得了2007年亚洲报业大会“最佳印刷金奖”。出色的印刷质量,为报纸增色不少。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4)
  厚重的使命
由于新加坡政府把英语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用语,年青一代华人中懂得华文的人越来越少,这必然导致华文的影响力不断削弱。当年青一代都不懂华文、不看华文报纸的时候,华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有可能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伪西方社会”。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后,发起了“推广华语运动”。但由于人们现实的语言选择,华语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已经形成,这种趋势不会因政府的意志而改变。
《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先生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自从南洋大学这个本地最高华文机构在20多年前走入历史之后,新加坡的华文事业凋零得更快,较具规模的华文文化机构如今已经所剩无几了。环顾四周,我们惊觉《联合早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成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且已肩负起沉重的文化象征意义了。”新加坡现在的华文报纸有《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和《我报》四种,它们都隶属于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由于历史、发行量、影响力、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更多地把振兴华文、传承华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寄托在《联合早报》身上。这使林任君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我们不能让这艘承载着华社的文化希望的航船在水平线上消失,我们不能让新加坡这个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年轻国家,失去一份弥足珍贵、能够富国惠民的文化遗产。”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华文报纸的读者出现了下降趋势,和同期英文报纸读者不断上升的势头比起来,华文报出现了“前景堪忧”的局面。为了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也为了自身的生存,《联合早报》采取了多种措施,他们多次对报纸进行改版,努力使报纸在版式上更加活泼,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年轻人阅读。1995年网络新闻的推出,也是他们锐意进取的成果。现在《联合早报网》已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每天的页面浏览量达500万次,在全球网站排名中位列1000名左右。在努力办好报纸的同时,《联合早报》还积极与华族社团合作开展华文推广活动,如举办华语辩论赛、中小学华族文化常识比赛、全国相声比赛等,扩大华语和华人文化的社会影响。经常举办各种华人文化交流活动,让华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灵,发扬光大。如2007年3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到新加坡讲《论语》,有1400多人到现场听讲,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在新加坡听过几次讲座,如“文学四月天”系列讲座、“张爱玲与上海”等,这些讲座的组织都有《联合早报》的参与。《联合早报》还开发了一款叫“新闻开口”(Newstalk)的学习软件,装上这种软件后,可以轻松上网听和读《联合早报》新闻,碰到不认识的生词,鼠标一点就会显示读音和解释,使华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这款软件已在新加坡先驱初级学院投入使用。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华文在新加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使华文报纸的生存环境有所改观。目前《联合早报》的发行量稳定在18万份左右,每天的阅读人数超越70万人,这一成绩令林任君感到满意。他相信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华文对世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新加坡学习和使用华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他对《联合早报》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新加坡体验
中国官员到新加坡学习考察,有几个地方是必定要去的。第一个要去的,是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到那儿学习新加坡反腐倡廉的经验。新加坡多次被评为亚洲最廉洁的国家,贪污调查局功不可没。第二个要去的,是新加坡的基层社区,到那儿学习新加坡社区建设和经验。新加坡只有一级政府,政府的政策能一竿子捅到底,社区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个要去的,是人民行动党支部,到那儿学习新加坡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并现场观摩议员接待选民的做法。不过,议员接待选民一般都在晚上,所以到人民行动党支部,最好是晚上去。
在新加坡期间,我曾两次观摩议员接待选民的情况,一次是在女王镇,接待者是马炎庆议员;一次是在油池社区,接待者是姚照东议员。两次观摩的总体情形差不多,这使我深信,我在观摩中的所见,乃是新加坡社会的一种常态。除观摩议员接待选民外,我还有幸到贪污调查局、警察部队总部、总统府、联合早报社、新生水厂、实马高垃圾埋置场、仟湖鱼业等地参观访问。通过实地访问,增进对新加坡社会的感性认识。不客气地说,我到过的不少地方,连新加坡本地人都不一定曾经到过。
这里所记述的,只是我参加过的部分活动及感受。但愿这些文字,也能带给你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水的“新生”(1)
  水的“新生”
只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缺点可以转化为长处,不足可以转化为优势。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这种水在市场是买不到的,我们只在国庆节时作为礼物派发给公众,大家带一瓶回去做个纪念吧。”2008年4月16日,当我们在新加坡新生水(Newater)展览馆参观时,工作人员热情地给每人发了一小瓶新生水。
仔细端详这种350毫升装的新生水,实在看不出和平时在街上卖的矿泉水有什么区别。不过,这种水是用污水经过沉淀、过滤、逆渗透、紫外线消毒等程序加工而成的,从技术指标上说这种水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但在人们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直接饮用它。新加坡现在有四座新生水厂,新生水已成为新加坡的重要水源之一。不管你是否愿意饮用,在新加坡的自来水中,都混有少量的新生水。
在新加坡,水一直是政府和民众的十分关心的话题。自1965年新马分家以来,新加坡一直生活在淡水不能自给自足的阴影里。尽管新加坡每年的平均降水量达到2340毫米,但由于海水倒灌,河流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新加坡的淡水资源十分缺乏。历史上新加坡一半以上的淡水都从马来西亚进口。1942年日军进攻新加坡时,驻守新加坡的数万名英军很快投降,据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军占领了马来西亚,切断了新加坡的淡水供应。
今天的新加坡每天要消耗3.3亿加仑淡水,这相当于55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水量,它们大部分仍然依赖从马来西亚进口。根据1961年和1962年签订的供水协定,马来西亚柔佛州以每1000加仑(540公升)马币3分的价格卖水给新加坡,并规定25年后双方可再议水价。但1986年和1987年后,马来西亚方面并未对供水加价。由于有一部分淡水经新加坡处理后再卖给马来西亚,卖价高达每1000加仑马币5角,这多少引发马来西亚民众的不满,认为双方的供水协议有失公平,要求政府对供水加价。到2011年,其中的一个供水协议将会到期,届时双方将会对供水问题进行重新谈判。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淡水虽然价格便宜,但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一个国家来说,若连饮用水都不能自给,就不能不受制于人。
为了保障淡水供应,新加坡政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他们一方面通过增加蓄水、建新生水厂和海水淡化厂,增加水源供给;另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用水自给自足。
翻开新加坡地图,可以看到很多蓝色的蓄水池。建设蓄水池是新加坡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全国目前有17个蓄水池,一半以上的国土被辟为集水区。集水区内严格控制工业项目,防止水源污染。随着滨海堤坝等工程完工,新加坡的集水区面积将占总国土面积的2/3。为了增加淡水的储水量,新加坡人在最大的河流——新加坡入海口筑起了一道堤坝。他们把海水拦在堤坝之外,然后使河内的咸水逐渐淡化。大约三年之后,新加坡河就会储满淡水。比较巧妙的是,新加坡人把蓄水和旅游结合起来,他们把全国的蓄水池和水道都连接起来,建设水上游乐项目,把新加坡打造成“水上动感之都”,让水为城市增添灵气,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2008年新加坡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就都是在水上举行的。
水的“新生”(2)
  在水资源的再利用方面,新加坡也是世界领先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研究新生水,只是由于当时技术还不太成熟,生产成本很高,所以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随着国际逆渗透技术的发展,生产新生水的条件逐渐成熟。随着新加坡第一座新生水厂的建成,在2002年的新加坡国庆节上,吴作栋总理兴致勃勃地第一个饮用新生水,并把新生水作为政府送给国民的国庆礼物。我想,这种水被命名为新生水,其用意不仅是指“水的新生”,更是指“新加坡人的新生”。到2010年,随着第五座新生水厂的建成,新生水将能保证新加坡人30%的用水。目前,新加坡的新生水主要用于工商企业、建筑工地等,小部分注入蓄水池成为饮用水源。此外,新加坡还于2005年建成了首个海水淡化厂,每天的产量为3000万加仑,可保证新加坡人1/10的用水。但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还比较高,达每立方米0.78新元,约为新生水的两倍。新加坡人只是把海水淡化作为策略性的淡水供应源。
配合水资源的储存和新生水的生产,新加坡建立了两个很完善的系统,即雨水收集系统和深隧道阴沟系统。每当下雨,雨水会顺着大大小小的水道汇集到蓄水池。水道是用水泥砌成的,新加坡人在水道两边的水泥壁上留了很多小孔,每当下雨,不仅地表的雨水会流入沟内,就连浸入地下的雨水也会从小孔流到沟里来,最大限度地把雨水收集起来。新加坡的水道总长度达到7000公里,大的水道深数米,宽十几米,像一条小河。在新加坡,完善的集水系统同时是良好的排水系统,即使下再大的雨,地面上都不会形成积水。深隧道阴沟系统更是新加坡的创意,它利用地心引力使污水自动地流向污水处理厂,中间不需用动力,也不占用城市空间。新加坡的新生水厂就建在污水处理厂旁,它们把经处理后的污水变成新生水。在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上,新加坡人的目标是“一点水都不浪费”。
在不断开源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十分注重节流。他们从培养公众节水意识入手,使新加坡人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如2003年开馆的新生水展览馆,就是作为一个对民众进行节水教育的场所而存在的,到2008年已有50多万人次到此参观。他们实行高水价和水费累进制,用价格杠杆调控人们的用水行为,鼓励公众节约用水。从2002年至2007年,新加坡人的年人均用水量从165升降为157升,这一成绩受到世界肯定。他们还设立了多种奖励基金,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水务技术的攻关……
经过多年努力,新加坡已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国,逐渐成为水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笼罩在新加坡人身上的水资源阴影正在逐渐消散,他们的成绩也受到了世人的称赞。尤为可喜的是,在解决自身水资源问题的同时,新加坡已成为掌握世界先进水务技术的国家,并进而成为水资源管理先进国和水务技术输出国。据统计,到2008年已有八家新加坡公司走出国门,到中国、印度、中东等地输出水处理技术,拓展商机。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认为,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使得世界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市场充满商机。2008年新加坡在全球水务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他希望在2015年前,新加坡在全球水务市场的占有率能达到5%。环境和水务产业已成为新加坡发展的三个重点产业之一。
可以肯定地说,在新加坡淡水供应越来越得到保障的今天,邻国再也不能以“切断水供”相威胁了,否则受伤的只能是他们自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自立才能自强”的道理。同时,从新加坡由水资源弱国变为水管理强国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事物是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只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缺点可以转化为长处,不足可以转化为优势。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总统府见闻(1)
  总统府见闻
从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到今天的总统府,从充满了神秘感到对公众定期开放,新加坡总统府是新加坡100多年来发展历史的见证,新加坡总统府的变迁,是新加坡历史的缩影。
在新加坡,总统府叫Istana。Istana是马来语,意思是王宫。新加坡总统府位于闹市区乌节路黄金地带的一座小丘上,占地面积达600多亩。这里闹中取静,环境优美,放眼望去尽是如茵的绿草和葱翠的林木,是一个颐养心情的好去处。作为历任新加坡总统的官邸,总统府里所发生的一切,对民众来说多少充满着神秘色彩。不过从1995年起,新加坡总统府在每年的五个重要法定假日对公众开放,这五个法定假日分别是,中国新年、劳动节、国庆节、开斋节和屠妖节。开放日的设立,为民众了解总统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2008年5月1日是又一个总统府开放日,我兴致勃勃地前往总统府参观。由于前来参观的游人很多,工作人员架设了临时栏杆,游人需排着长队逐一进入。根据各人所持的证件,本地居民可免费入内,而外地游人则需购买门票,每张门票的价格为一新元。虽然票价不是很高,但这一做法显示了新加坡人的一种权利。出于总统府的安全考虑,每个游人还必须进行安检,安检通过后方能入内参观。
从安检处出来,是总统府院内的一条主道。道路两边栽种着高大的雨树,树干上寄生着很多热带植物,有藤本细叶的,也有阔叶丛生的,好似给树干裹了一层绿装,很是好看。虽然时近中午,但路上还是覆盖着浓密的树荫,可见遮阳效果之好。据说总统府原是英国殖民者的总督府,由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所建,于1869年建成,已有139年的历史。想来主道两旁的大树,也应该有100多年的树龄了。主道依地势而逐渐升高,略呈“弓”形,内侧是一片纵深在千米以上的辽阔草坪,远远望去一片翠绿,视野极为开阔。整个草坪呈扇面,外高内低,低洼处是一个狭长的水塘,名为天鹅湖——有两只白天鹅在此栖息。草坪的尽头,便是总统府的所在。
总统府是一座并不算高大的白色建筑,中间三层,两侧二层,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柱子。明快的色调、前后通风设计、固定百叶窗和格板门等,使整座建筑既有热带特色,又有马来风味;既显得十分简洁,又不乏庄重。花两新元买一张参观券,就可进入总统府内。几个总统府的工作人员身着制服,笑脸相迎。
“纳丹总统在家吗?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他?”一位游人半开玩笑地问道。
“总统下午四点才有时间接见民众,可惜你来早了。”工作人员微笑着答道。
新加坡的政体模仿英国而建立。总统是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却没有多少实际权力,其地位有点像英国女王。新加坡宪法第五条规定,总统的任何国事行为,都“应依照内阁(总理)或在内阁政党领导下的部长的咨询意见行事。”也就是说,总统不能决定自己的行为。1993年前,新加坡的总统由国会直接任命,此后改为由国民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六年。民选总统较以往的总统有更多的权力,除了国事活动外,民选总统添加了三项重要职权:一是对国家储备金进行监管。新加坡的储备金数额很大,资金安全受国人关注,为防止政府滥用储备金,总统负责对储备金的监管,确保国家储备金不被滥用。二是对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有否决权。如总理对大法官、三军总司令等重要职务的任命,总统有否决权。三是负责对总理的监督。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拥有很大权力,可以调查任何公务员,它直属总理公署,只对总理负责。那么谁来监督总理?这就是总统。如果总理刻意拖延有关对他本人、他的部长或高级官员涉嫌贪污的调查,总统就有权进行干预。现任总统纳丹是新加坡第六任总统,也是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他的任期开始于1999年,2005年获得连任。一般认为总统住在总统府内,但其实并非如此。不过在总统府开放日,总统和总统夫人会抽时间到总统府和游人见面,或签名留念,或一起合影。
总统府见闻(2)
  1996年至1998年期间,新加坡政府对总统府进行了大规模翻新,以扩大空间和增添现代化设施。在开放日对游人开放的,是总统府的一楼,共有三个厅,即接待厅、宴会厅和会议厅。接待厅位于一楼左侧,里面摆放着一组沙发和一张圆餐桌。在旁边的橱柜里,放置着一些十分精致的餐具,有瓷的,也有银制的。这里是新加坡政要会见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地方。在会见结束后,双方可以一起在接待厅用餐,十分方便。会议室位于一楼的右侧,里面放着七八把椅子,呈半圆形排列着。这里是国家政要进行小范围会议及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如宣誓就职和授勋仪式等。这个会议室旧称为维多利亚室,因为这里原先摆放着一尊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新加坡独立以后,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被搬到了总统府外的小花园。经过门厅往里,是总统府的宴会厅。招待到访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晚宴经常在这里举行。整个大厅呈四方形,估计也就能放个五六张餐桌。在大厅后端的凹室,挂着一幅精美的错视画,远看以为是外面的风景。在总统府开放日,这里通常都会展出各国政要送给新加坡领导人的礼品供民众欣赏。展出的礼品中有玉器、金银器等贵重物品,但更多的是一些各具特色的工艺品。各种物品琳琅满目,让人大开眼界。
除总统府的主楼外,院内还有一些其他建筑和配套设施,也十分耐看,如总统府别墅、卫兵营房、高尔夫球场、炮台、喷泉、小树林等,都各具特色。总统府别墅是一栋两层小楼,距总统府主楼约500米。据说别墅是供外国贵宾休息用的,当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就曾住在这里,可惜这栋楼一般不对外开放,游客不能入内参观。在总统府开放日,这里还会安排一些中、小学校的乐队作免费表演。节日内容丰富多彩,有华乐,也有西洋乐,表演者都是在校学生,他们以能到总统府内表演为荣。为了照顾带小孩的家长,工作人员在总统府前的草坪上放置了很多玩具,供孩子们嬉戏,显得十分人性化。这里还有许多印着“总统府”字样的纪念品出售,有画册、扇子、太阳帽、遮阳伞等,这些物品的售卖所得,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从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到今天的总统府,从充满了神秘感到对公众定期开放,新加坡总统府是新加坡100多年来发展历史的见证,新加坡总统府的变迁,是新加坡历史的缩影。
高效的新加坡警察部队(1)
  高效的新加坡警察部队
为提高警察部队的战斗力,我们实施了三个重要策略:一是加强行动能力,二是与社区结为伙伴关系,三是增强组织适应能力。
新加坡的警察给人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平时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他们,但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他们却又总能及时出现在现场。我几次看到新加坡警察,都是在他们执行任务的时候。一次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几个警察在处理一起车祸;一次是在新加坡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有几个警察在维持秩序;还有一次是在樟宜机场,几名警察全副武装,正在机场巡逻。新加坡警察是如何做到高效的呢?我一直想了解。
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6月25日,学校组织我们到新加坡警察部队总部访问,这给了我全面了解新加坡警察的机会。
新加坡警察部队总部位于新凤凰公园附近,在门房领取访问证并经过安全检查后,我们来到了总部一楼,“新加坡警察部队总部”的名头使这里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是新加坡少数几个有铁栏杆与外界隔离的单位之一。
接待我们的是蔡文辉副警监和李志超高级警监,他们都是警察部队中的高级警官。李志超是新加坡交通警局的副局长,新加坡很多重要的交通指挥任务都是他指挥的。他们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新加坡警察部队的情况,并热情回答我们的提问。
新加坡警察部队隶属新加坡内政部,担负打击犯罪、管理交通、维护新加坡水域及海上设施安全等方面的任务。警察部队有正规警员8000人,文职人员1200人,国民服役人员3700人,警察战备人员24000人,志愿人员1200人。警察部队中的正规警员都来自新加坡警察学院,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并熟悉武器的使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忠于职守,他们是新加坡警察部队的骨干力量。根据新加坡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时间两年半,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被分配到警察部队。这些服役者虽然没经过警察学院的正规训练,但和正规警员一样执行各种任务,他们退役后成为警察战备人员。战备人员在45岁前,每年都有一段时间需要回队训练。志愿人员则由社会热心人士组成,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警察部队做事,一般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每小时只象征性地给3.5新元补助,他们是警察部队的重要补充。新加坡警察部队粗看起来人数不少,但真正能到一线执勤的警察只有11700人,警民比例约为1∶400,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为提高警察部队的战斗力,我们实施了三个重要策略:一是加强行动能力,二是与社区结为伙伴关系,三是增强组织适应能力。”李志超高级警监介绍说。
在加强行动能力上,主要是通过调查、诘问、取证等工作,提高破案率。新加坡警察部队配备了先进设备,是一支现代化的部队,同时通过加强情报工作,及时掌握犯罪线索。1995年新加坡的破案率为25%,到2007年上升为52.5%,人民群体对警察的满意度提高。在增强组织适应能力方面,主要是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集体领导、知识管理、革新文化等途径,不断改进行动方式和运作方式,适应社会新的变化和需要。
高效的新加坡警察部队(2)
  “与社区结为伙伴关系是新加坡警察工作的特色,也是新加坡良好社会治安的经验。”李志超说。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警察部队就建立了社区巡逻制度。因为他们发现,与其把大部分警力花在抓捕罪犯上,不如花更多的警力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警察的人数有限,而大量的情况掌握在基层,因此警察必须依靠社区的力量,和社区结合进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治安。警察们骑着自行车在社区巡逻,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1981年,为加强警察与社区的结合,吸纳社会人士参与社会治安建设,更好地预防和阻止犯罪,新加坡成立了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理事会下设13个小组委员会,小组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工作领域的人士组成,分别负责乐龄人士、青少年、住宅区与邻里以及酒店业等不同范围的罪案防范。理事会采取商议式的合作模式,针对特定的范围和对象,探讨及推展罪案防范计划,全面提高新加坡人的防范意识。同时,推出了邻里警岗,把警察岗位前移到社区,使警察和社区居民更好地融为一体,共同打击犯罪。1997年,新加坡警察部队在邻里警岗的基础上,又推出邻里警局。邻里警局由一名指挥官负责管理,一般有60至80名工作人员组成,为民众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内容包括接警、柜台服务、社区访问等。在邻里警局制度下,警员既是执法者,又是民众的服务员,他们通过制订社区治安计划、订立服务誓约、分发警方资料、上门访问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目前,新加坡警察部队设有六个警区、31个邻里警局和69个邻里警岗。据统计,新加坡40%的重罪案犯是在民众的协助下抓获的。
“过去家长都用警察吓唬小孩,说再哭警察就把你抓起来。说明那时老百姓都怕警察,警察和老百姓是对立关系。现在警察是社区的一员,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现在已没有家长拿警察吓唬小孩了。”蔡文辉副警监说。他告诉我们,新加坡警察在服务上有很多硬性指标,如:
有人拨打999(报警电话),必须在10秒钟内作出反应;
接警后,必须在15分钟内抵达紧急事故现场;在30分钟内抵达非紧急事故现场;
对民众来信(包括电邮),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告知受害者案件的进展情况;
在邻里警局,不能让民众等待超过15分钟……
新加坡警察部队的高效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好评。2002年,警察部队被授予国家素质奖,他们是公共部门中第一个获得此项国家荣誉的。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新加坡警察的服务水准名列世界第一。在警察部队的出色工作下,新加坡社会治安良好,已成为世界上罪案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观摩议员接待选民(1)
  观摩议员接待选民
人民行动党全称是“为人民而行动的党”,强调的是为人民干实事,迅速地行动,而不停留在口头上。
2008年8月1日,在新加坡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晚上7点半,我如约来到在位于女王镇的议员接见点,观摩国会议员马炎庆接见选民的情形。
根据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规定,每个当选为议员的党员,每星期都要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接见选民,听取选民意见,帮助选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选民排忧解难。马议员是新加坡国会中最年轻的议员之一,他把星期五晚上定为自己接见选民的时间。
接见地点位于联邦(Commonwealth)地铁站附近一栋很陈旧的两层楼的一楼,这是两间十分普通的办公室。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这里显得十分简陋和落伍。但就是这两间办公室,也不是人民行动党所有,而属于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
在马炎庆议员到达接见点前,人民行动党的支部秘书Mak等人就已经忙碌开了。他们都是党员义工,有两人负责对来访选民的登记和发号,六七人负责选民的初步接待。
“我们首先要核实来访者的身份,看是否属于本选区。然后根据选民反映的问题,给议员草拟好申诉信件,待议员修改确认后发往相关部门。”Mak介绍说。Mak现在是一家私人顾问公司的合伙人,他已经在人民行动党女王镇支部当义工20多年,任支部秘书也已有10多年历史。
晚上8时许,马炎庆议员像往常一样来到接见点。这时已有20多个选民等候在这里。马议员在简单浏览工作人员为他准备的资料后,便开始了当晚的接见活动。
第一个走进接见室的,是一名50多岁的男子。他自我介绍姓许,是个巴士司机,因为警察的一张罚单让他和老板吵翻了,并失去了工作。当时老板要他承担100新元的罚款,并减少他的公积金基数,这使他十分气愤,他和老板吵了一架,并辞掉了工作。他认为违章记录的地点和自己的行车线路不符,应该是警察的记录发生了错误……
在男子陈述过程中,马议员一直十分认真地听着,并就一些细节进行询问。
“是老板把你辞掉的,还是你自己辞掉的?”
“是老板扣我的钱,我气不过辞的工。”
“你这罚单有一个多月了,搞不好要被控上法庭。”
“我不懂得英文,也很少开信箱。我看不懂罚单,是请别人帮忙看才知道的。你一定要帮我向警察求情!”
马议员一边答应着,一边修改着准备寄往交管部门的信件。他告诉男子,自己会尽量帮他求情。最后,男子满意地离开了接见室。
工作人员很快把第二位来访者带进了接见室。这名中年男子想为妻子申请新加坡长期居住证,但因为在申请表格的填写上存在一些问题,被移民局拒绝了。马议员一边问明情况,一边告诉男子该如何填写表格。两人用英语交流,语气就如两位好朋友在一起谈心。在男子满意离开前,马议员改好了寄往移民局的信。
观摩议员接待选民(2)
  第三位来访者是个老婆婆,她操一口闽南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但马议员却能和她流利地用方言对话。趁他们交谈的工夫,我打量起这间接见室。这是个只有六七个平方米的小隔间,陈设十分简单,一张办公桌占去了房间大半的位置,桌前的两把椅子是供来访者坐的,此外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在办公桌后的墙上,贴着人民行动党的党徽。党徽为白底,一个蓝色的圆圈,圈内是一道红色的闪电。白底象征廉洁,蓝圈象征团结,闪电则象征着迅速行动,那红色闪电在墙上十分醒目。一旁贴着一个字幅,上书:“炎阳普照万物欣,庆祝丰收人人喜。”虽然书法一般,但把马议员的名字巧妙地嵌入了其中,应该是友人所赠。
很快,老婆婆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接见室。第四个来访者是个中年男子,他带着一个小姑娘。中年男子反映,在为小姑娘办理工作准证时碰到了麻烦。如果小姑娘的工作准证办不下来,就必须把她马上送回中国,他们为这件事心里很着急。马议员根据他所反映的情况,很快写好了给移民局的信件。
选民接见在持续着。一拨刚走,另一拨马上就来了,中间的间隔时间很短。在这短暂的间隔里,马炎庆要浏览下一个来访者的资料,然后一边和来访者交谈,一边修改相关的信件,如此循环往复。据Mak介绍,每晚来访的选民一般都在50人以上,所有的来访者都会在当晚得到接见。几乎每次选民接见活动都会持续到晚上12点钟以后。议员替选民写给有关部门的申诉信件,都是一式两份,一份寄到有关部门,另一份反馈给来访者。这些信件都会在当天晚上寄出,有关部门在收到议员的信件后,必须进行回复,告知相关事情的处理情况和依据。选民向议员反映的问题,多半是涉及自身利益的罚款、办证、买房等方面的问题。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在收到议员的信件后,一般都会酌情处理。但是如果是涉及法律判决方面的事,议员不可以写信,这是为了保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议员给有关部门写信,并不是要影响执法的公正。他只是帮助选民陈情,至于哪些事能够办,哪些事不能办,最终还是要按规定办理。社会上有的人不认识字,他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有了议员帮助,他们的利益就能得到较好的保护。”Mak补充说。
“根据基层选民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带普遍性的政策问题。我们会及时把有关情况带到国会上去,通过法律程序对政策进行改进。”马炎庆说。
一年50多个星期,每星期接见50多名选民,新加坡有84个选区,以此推算,通过议员接见选民制度,每年有20多万选民会得到议员亲自接见,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通过这种制度,新加坡把很多社会矛盾消化在了基层和萌芽状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同时也让议员能了解到民众的疾苦,使他们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基层实际。此外,议员接见选民制度还能有效地拉近议员与选民的距离,真是一举多得!
当我从马炎庆议员的选民接见点出来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接见点里还有30多位来访者,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候着。按照平均五六分钟接见一个选民的速度,当晚的议员接见活动肯定要持续到12点以后。
人民行动党全称是“为人民而行动的党”,强调的是为人民干实事,迅速地行动,而不停留在口头上。议员接见选民制度,正是人民行动党这一思想的体现。看着来访者沉稳而自信的表情,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的句子:
今夜,有一盏灯为你而明!
在碧海蓝天下(1)
  在碧海蓝天下
——新加坡实马高垃圾埋置场见闻
这哪里是到了垃圾填埋场,分明是到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海上花园。
新加坡是个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作为一个海岛国家,垃圾处理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从1995年起,新加坡用四年时间,投资6.1亿新元,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垃圾填埋场——新加坡实马高垃圾埋置场。一个投资30多亿元人民币的垃圾填埋场会是什么样子?那里的环境卫生怎么样?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于2008年8月6日参观了实马高海上垃圾埋置场。
实马高垃圾埋置场位于新加坡本岛以南海面上,离新加坡本岛约8公里。埋置场由实马高岛、锡金岛和一条人工长堤组成。人工长堤利用这里的海底地形而建,全长约7公里,它把两个小岛紧紧地连在一起,并把附近的海域围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圆形以内便是垃圾埋置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约有450个足球场那么大,最深处达50多米,总填埋容量达0.63亿立方米。
在经过20多分钟的海上行程后,我登上了实马高垃圾埋置场。说是垃圾埋置场,我在这里并没有看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相反,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干干净净,地上不见一丝垃圾,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天空是那么明净,海水是那么湛蓝;成群的鸟儿在空中飞翔,无数的小鱼在近岸的海面游弋;阵阵海风吹来,多么让人心旷神怡!这哪里是到了垃圾填埋场,分明是到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海上花园。
垃圾埋置场访客中心的吴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详细介绍了埋置场的情况,并安排我参观这里的“景点”。我首先来到位于锡金岛的垃圾转运站。这是一座厂房式的浅蓝色建筑,有五六层楼高,四五十米宽,二三百米长。屋子的一半跨入大海,运送垃圾的平底船可以直接驶入转运站内。据介绍,新加坡的固体垃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处理,一种是焚烧,其热能用于发电。新加坡现有四座垃圾焚化厂,其发电量占新加坡总用电量的3%。另一种是粉碎,对不宜焚烧的垃圾,则全部进行粉碎。焚烧后的垃圾灰和粉碎后的垃圾碎末,最后都送到垃圾埋置场处理。有六艘3000吨级的平底船往来海上,运送垃圾。它们先在新加坡本岛装满垃圾,然后用拖船拖往实马高。平底船直接被送进埋置场的垃圾转运站内,两台超大型的挖泥机等候在这里,它们负责把船上的垃圾“抓”到岸上。这种挖泥机是特制的,一爪就能抓起五吨重的垃圾。一辆载重35吨的卡车,它只要抓七下就满了。
“在垃圾填埋时,我们把垃圾灰和垃圾碎末混合在一起,这样效果比较好。所以每次都是两艘平底船一起送垃圾过来,一船装垃圾灰,一船装垃圾碎末。垃圾被倒进填埋坑后,我们会用压路机进行压实,等填到一定的高度,在上面要盖上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工作人员给我详细介绍他们填埋垃圾的方法。
在碧海蓝天下(2)
  离开现代化的垃圾转运站,我来到垃圾填埋区。只见这片圆形的巨大区域,被分隔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一期填埋区,另一部分为二期填埋区。一期填埋区又被分隔成大小不一的11个小区,然后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填埋。现在已经填埋到第七个小区。二期填埋区还未进行分隔,是一整片广阔的海域。长堤的南端留有一个缺口,使二期填埋区与外面的海域相连。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主要是为了不让里面的海水成为死水。在未装填垃圾以前,填埋区内的海水都是活水,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海鱼出没,甚至还有大鲨鱼。
沿着长堤,我来到实马高岛。这个岛虽然不是很大,但植被非常丰富,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在建垃圾埋置场以前,这里还住着几十户居民,现在这些居民都搬到了城里。为了防止埋置场对环境的破坏,工作人员在实马高岛浅海区种了几百亩红树林。据说红树林对海水水质极为敏感,如果海水受到污染,就会有大片红树林死亡。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多个监测点,随时监控海水质量。沿长堤继续前行,便到了长堤的最南端。这里正对着新加坡的外海,视野极为开阔,是观赏海景的最佳位置。面对着蔚蓝色的无边大海,听海浪声声,任海风拂面,把目光抛向云海相接处,我的心不禁飞向了远方。工作人员在这里种了许多花木,使这里成了一个小花园。此外,他们还试验性地建了一个风力发电站。小风车在迎风转动,其所发电力可供应这里的11盏路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埋置场优美的环境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这里有丰富的鱼类和鸟类,是进行海洋鱼类和近海鸟类考察的理想场所。这里的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成片的红树林是新加坡的一景。这里还是天文爱好者观测星星的好地方。由于新加坡夜间的灯光太亮,天文爱好者过去要到马来西亚去观星,现在他们不用跑那么远了。此外,这里还是进行户外烧烤、野外露营的好地方。新加坡钓鱼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等组织已多次到这里,举办钓鱼比赛、野外观星等活动。
“我们非常欢迎各界人士到这里参观,这是让人们增强环保意识的好途径。”吴先生说。近几年来,新加坡通过加强环保宣传,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新加坡的垃圾数量不断减少。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每天的垃圾处理量达到7000吨,现在则减少到了5000多吨。实马高垃圾埋置场的设计使用年限是30年,按现在的趋势,则可以使用45年。
“等整个填埋区都填完了,这里将会是一个绿色的美丽大岛屿。到那时,这里大概会被建成高尔夫球场吧。”吴先生充满自豪地说。
《联合早报》的管理之道(1)
  《联合早报》的管理之道
工作任务这么重、工作效率这么高的《联合早报》,对记者编辑却没有量化的工作要求。
《联合早报》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为学习《联合早报》的办报经验,2008年10月21日,经与总编辑林任君先生预约,我专程到《联合早报》访问,了解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情况。
总编辑负责制
《联合早报》总部位于大巴窑北路1000号,新加坡报业控股新闻中心。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成立于1984年,由三家上市公司合并组成。目前它以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四种语言出版17种报纸和上百种杂志,办有多家网站,业务还涉足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领域,在新加坡新闻出版界处于垄断地位。
报业控股下设华文报集团,《联合早报》是华文报集团的旗舰报,此外还有《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我报》等。各报的编辑部独立运作,实行总编辑负责制,但广告、印刷、发行等由集团统一负责。
“我们几个报纸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合作,如摄影资源的共享。”林任君介绍说。《联合早报》设有本地新闻组、国际组、财经组、言论组、体育组等部室,分别负责相关内容的组稿和报道工作。摄影组负责照片的拍摄,但不负责照片的编辑。摄影记者按照文字记者的要求拍摄新闻照片及一些重要场合的照片,集团内的报纸可以共享。
林任君介绍说,新加坡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所有报道都由总编辑负责。只要是符合事实的报道,即使是负面报道,如果报纸想报道,谁也阻止不了。如果报道出了事实性差错,报纸一般会进行更正。如果是观点上出现片面性,则会给不同观点以反驳的权利。这既是坚持客观公正报道的需要,也是新加坡政府所要求的。新加坡政府从不干预具体的新闻报道,不进行“审稿”,但如果政府认为报纸的报道存在问题,就会发布澄清性文告,并要求报纸予以全文登载。
林任君认为,新加坡是有新闻自由的,但这是一种自律基础上的新闻自由。政府给媒体报道的自由,媒体则负责任地进行新闻报道。在很多问题上,媒体和政府有着相当大的共识。当报道涉及国防、外交、种族等敏感问题时,媒体会非常小心,会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新加坡,报纸不需要通过挑战政府建立公信,也不需要靠揭露社会阴暗面吸引眼球。在西方,社会腐败现象要靠媒体去揭发,在新加坡则用不着这样。新加坡有很好的消除贪污和滥权的机制,不需要媒体扮演社会监督者的角色。”林任君说。
《联合早报》的管理之道(2)
  高效率的团队
《联合早报》有员工200名左右,每天的报纸有时是六七十个版,有时是四五十个版,平均每期超过50个版。以区区200人的队伍每天要完成50个对开版面的采编任务,编辑记者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联合早报》的记者编辑,都在一个大厅里办公,按部室组合在一起。每个人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坐下来时是个独立的空间,站起来能看见周围的同事。这样的布局方便相互之间的沟通,显得紧凑而高效。
林任君介绍说,报社每天要开五个会。第一个是早会,每天的11点半开,主要是梳理稿源情况,看当天有哪些重要活动需要报道;下午2点半开社论会,确定社论的题目和内容;3点钟开图片策划会,看当天需要用到哪些图片;5点钟开编前会,由各部室详细汇报当天的新闻稿件,确定哪些内容上要闻,哪些内容上专栏;最后晚上8点半开一次会,看有哪些变化,并敲定报纸的见报内容。
每天五个会议,如此周而复始。作为总编辑的林任君,每天的社论会和编前会他是必参加的,对要闻版的新闻和言论,他都会仔细地审核,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
“十多年来每天都是这样,早出晚归,连见家人的机会都很少。”林任君说。林任君于1995年担任总编辑,至2008年已有13个年头。
有关中国的报道在《联合早报》中占了相当的分量。在版面安排上,每天有三个专版,分别是“早报中国”、“中国新闻”、“中国财经”,在要闻版和言论版,也常有不少和中国有关的内容。为做足中国报道,《联合早报》在中国派驻了七名记者,其中北京两名,广州、上海、重庆、香港、台北各一名。这七名记者,完成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报道。特别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深入事件现场,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新闻。有的记者一天写数篇稿件,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服。
以《联合早报》新闻为基础的早报网,为海外读者阅读早报新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2008年,该网站每天的页面浏览量达到500万个,在全球网站排名中位列1000位左右。这样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网站,连程序设计、广告业务、财务会计,总共只有七名工作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负责三条线,新闻主线、新闻副线和业务主线,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模块化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我们的团队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中。”早报网总编辑郑维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
以事业凝聚人心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工作任务这么重、工作效率这么高的《联合早报》,对记者编辑却没有量化的工作要求,更没有像中国的很多新闻单位那样,实行一个月一考核的机制。早报编辑记者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是固定的,与当月的表现无多大关系。
“作为一个记者,每个月的写稿量很难做到平衡。这个月写得少一点,下个月可能就写得多一点,因此我们对员工没有量化的工作要求。但和新加坡的很多单位一样,我们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和工资等级挂钩。”林任君这样解释。
《联合早报》的管理之道(3)
  每年对员工的评估,包含有100多个指标,包括个人表现、优点、缺点等。一般先由员工自评,然后小组内互评。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部室主任给每个人写出评语,并给每个人一个等级评定。社领导再在部室主任所评等次的基础上,考虑总体比例关系和部室之间的平衡,确定每个人的等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上级评下级,没有下级评上级,体现一级对一级的负责关系。除了每年的评估激励外,《联合早报》还设有好新闻奖。好新闻的评定,由报社外聘的评审团负责,每月评选一次。
我曾私下问一些编辑记者对报社这种考评方法的看法,他们大多认为一年一评的方法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编辑记者的成长。“比如这个月我有个大的题材,就可以多下些工夫,不必担心发稿数量不够。”早报的一名记者说。
我所接触到的《联合早报》的编辑记者,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有不少属于专家型人才。如我所接触到的韩山元、杜平、张从兴、潘星华等人,都称得上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潘星华从事教育方面的采访20多年,对新加坡的教育情况了如指掌,已出版四部关于新加坡教育的专著。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感到他们对《联合早报》有着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豪和热爱。
这让我想起了林任君先生2003年在《联合早报》报庆80周年时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决心使新加坡继续拥有一份国际一流的、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尊敬的华文报。
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每一个早报人都充满了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这种管理效果,是单靠任何物质奖励所无法达到的。
一柄反腐的利剑(1)
  一柄反腐的利剑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见闻
我们的使命宣言:通过迅速和肯定、坚决但公正的行动,取缔贪污犯罪。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在新加坡建设廉洁国家的过程中,贪污调查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10月22日,我有幸到贪污调查局参观。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位于麟谷巴鲁路2号。这是一幢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办公楼,楼不高,白色的外表,既不醒目,也不威严。如果不是门口写着“贪污调查局”几个大字,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那个让贪污分子闻风丧胆的地方。
进入贪污调查局一楼,迎面是一个小型的展览。几个橱窗里陈列着调查局工作人员曾用过的物件,如老式录音机、照相机等,还有一些在查案中获得的证物。这些物件看上去都很陈旧,显然已有了一定的年头。
据工作人员介绍,贪污调查局成立于1952年。它的前身是新加坡警察部队的反贪污部门,因为常常有警员参与贪污的情况,当时的殖民政府就设立了一个独立的贪污调查机构。
“但当时反贪污的效果并不好。一是因为反贪污的法律不完善,收集贪污的证据相当困难;二是民众对贪污调查局缺乏信心,他们怕遭到打击报复,不愿和贪污调查局合作。”贪污调查局策划组负责人刘荣兴介绍说。
1959年,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他们立志要扫除社会上的贪污行为,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廉洁国家。通过改进立法、加重对贪污行为的处罚、赋予贪污调查局更大的权力等措施,社会上贪污盛行的局面很快得到了改观。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直属总理公署,必要时局长可直接向总理汇报工作。不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私营企业主,不论是受贿行为还是行贿行为,不论贪污案件的案值大小,不论是发生在国内还是发生在国外,只要是新加坡公民涉嫌贪污犯罪,贪污调查局都有权进行立案调查。对贪污嫌疑人,调查人员可以进行跟踪、搜查甚至逮捕。在法庭上,贪污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收入和财富不相称的情形可以作为呈堂证供;没有佐证的同谋证据也可以接纳为证据;控方无须证明受贿者是否实行了行贿人所托的事项;传统风俗习惯不能成为收受贿金的理由……这些新的规定,让贪污都无所遁形。当然,如果有谁对他人进行诬告,也会被治罪。
贪污调查局助理局长沈金榜说:“要发现贪污犯罪是很困难的。因为在贪污犯罪中,钱权交易的双方都是受益人,他们不会主动揭发,并努力不让他人知道。如何获得有力的证据,是贪污调查局面对的最大挑战。”
一柄反腐的利剑(2)
  在被授予巨大权力的同时,贪污调查局也受着检察司的制约。在案件侦查中,对嫌疑人的逮捕行为会受到检察司的监督;案件侦查结束后,需要向检察司提交报告。在获得检察司的书面同意后,才能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提控。对涉嫌贪污但不足以提控的案件,要在检察司的同意下,将案件转交给有关部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处分。严厉的法律判决和行政处罚,会让贪污犯罪者得不偿失。
“一些高官贪污犯罪被查后下场都很惨。有的生活无着,有的流落他乡,有的选择了自杀。在新加坡一旦被发现有贪污行为,就再也不会有人雇用你,你就被社会唾弃了。这使很多人都不敢以身试法。”一位介绍者说。
新加坡贪污调查局目前有近百名职员,分为行动部和行政与特别支援部。行动部设有五个调查小组和一个情报小组,其中一个是特别调查组,专门负责较复杂、重大的案件。在行政与特别支援部,设有行政组、策划组、预防与检查组。除了平时的案件查办,预防贪污犯罪也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止贪污的条文写进了新加坡公务员的行为手册。根据规定,公务员不能贷款给他人收取利息;公务员不能向和他有工作关系的人士借钱;公务员不能借超过本人三个月薪俸的无抵押贷款;公务员不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厂商的折扣或赠品;在未获得批准前,公务员不能经商或从事副业;公务员不能接受公众人士的礼物和贷款。在政府合约里明文警告承包商,如果向公务员行贿,合约可能被终止……此外,贪污调查局还会经常检讨各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堵塞制度上的漏洞。政府各个部的常任秘书都是政府反贪污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对各部的反贪污工作负领导责任。通过他们,贪污调查局的意见就能在各部的工作中得到落实。近几年,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新加坡有超过1600项的公共服务都能在网上进行,能上网的服务都上网了。这些措施,使发生在政府部门的贪污犯罪呈不断下降趋势。
“从2003年到2007年,发生在政府部门的贪污犯罪从90多起减少到50多起。2007年,贪污调查局共受理贪污案件938起,立案调查330起,提控109起,定罪率在95%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发生在私营企业的非法佣金案,被提控的公务员仅有19人。”刘荣兴以这组数据说明贪污调查局几年来取得的成绩,他对贪污调查局办案的高质量感到满意,因为“凡是贪污调查局提控的案件,几乎没有不被定罪的”。
在贪污调查局的宣传手册上,印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使命宣言:通过迅速和肯定、坚决但公正的行动,取缔贪污犯罪。”在2007年贪污调查局获得的举报线索中,超过58%是实名举报,显示出民众对贪污调查局的信心。
贪污调查局——这个新加坡唯一的贪污调查机构,就像一柄利剑,扫荡着新加坡各个领域的贪污犯罪,守护着国家的清廉。
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1)
  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
——油池社区见闻
新加坡只有一级政府,社区是联系政府和民众的重要桥梁。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全国分为84个选区,每一个选区又叫一个社区,设有很多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新加坡只有一级政府,社区是联系政府和民众的重要桥梁。新加坡的社区是如何运作的呢?怀着一种好奇心,2008年11月3日晚,我访问了新加坡的一个社区——油池社区。我之所以会选择夜晚到社区访问,主要是为了感受一下这里社区活动的气氛。
油池社区位于新加坡西部,整个社区有6.8万人,在新加坡各社区中属于中等偏大规模。晚上7点半,当我来到油池社区大厦时,看到的是一片热闹景象:一群小伙子在一楼的篮球场打球,二十几个马来族妇女正在学跳舞,还有一些人在一起唱歌……丰富的社区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人民行动党油池社区的支部秘书刘炳杰接待了我,他向我介绍了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情况。在人民行动党,支部秘书负责支部的日常工作,刘先生当支部秘书多年,他同时是油池社区公民咨询委员会的负责人。不过,这些都只是他的业余工作。在他的名片上,找不到这些职务和头衔,上面只写着“第一教育学院”、“常务董事”等字样。第一教育学院是他私人所办的一个教育方面的中介机构。
据刘炳杰介绍,新加坡的社区基层组织,由人民协会统一领导。人民协会是新加坡的法定机构,成立于1960年,协会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副主席由政府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部长兼任。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积极公民,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种族和谐,拉近人民与政府的距离等。人民协会有80个附属团体,包括学术协会、文化和教育机构、俱乐部、自助团体、体育组织等。
人民协会在社区有三个主要的基层组织:一是公民咨询委员会。它在社区基层组织中地位最高,主要负责选区内与选举有关的事务,同时负责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把政府的政策和活动安排传达给民众。此外,公民咨询委员会还负责社区基金的募集,为贫困和残障人士提供福利,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等。二是民众联络所(俱乐部)管委会。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属于“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负责各种社区活动的开展。民众联络所管委会设有乐龄、妇女、青年、马来活动和印族活动五个执行委员会,分别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开展活动。民众俱乐部由民众的自助团体组成,如华语俱乐部、卡拉OK俱乐部、徒步俱乐部、马来文化活动小组等。为方便民众开展活动,一般每15000户或5万人设有一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全国使用统一的会员卡。会员可持卡到任何一间俱乐部参加活动。三是居民(邻里)委员会。这一组织主要负责邻里关系的协调。在政府组屋区,每1500至2000个住户设有一个居民委员会;在私人住宅区,则成立邻里委员会。通过民众对话会、居民联欢会、邻里互助等形式,使居住在同一区域的民众增进了解,促进邻里和睦、种族和谐和社会团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