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殿小巧而精致,不远处就有小湖,这时虽然见不到鱼戏,但是也是清波荡漾,回廊曲桥,相互通接,只是这时当然没有电灯什么。虽是侧殿,也可容数十人,因此里面幽暗。灯烛照得上下通明。
内阁成员与杨宣凝各坐下喝茶。“王通的启蒙之书,已经写就。奉上御览。”李播取出一本书来,奉上。
杨宣凝定了定心气,稍取来,翻了几页,又合上。说着:“今日我心气不平,无心读之,先生可为我说来。”
现在内阁,称呼上,已经成定制,凡是入内阁者,就是宰相,但是首相不称姓,直接称先生。而其它宰相加以姓,称之为张先生赵先生等等。
“恩,我已阅读。其问一千二百字,日常用字都有。可所谓启蒙之书。字句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出此一本,实是大善。”李播也不推辞,说着。
“恩,王通不愧是大儒,听说其父,王隆,也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士,是否?”
“正是,王通字仲淹,祖籍祁县,其父王隆,世代儒学,在先帝时,曾举秀才高第,官至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专心著述《续六经》,于通化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环堂成列,常成列,常达数百人。”李播淡淡的说着。
“王通好自求名,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甚是华而不实,不过,这三字新经,大益于世,后世也可成名,但是此时,寡人就不取了,授国士爵,特赐五百亩田地,世袭不替,以为学术世家之延续。”杨宣凝想了想,说着:“寡人设爵,是为了延续世家,专心与技与学,而设散官,就是为了这等不可治政,但可治学之人所用,恩,如果加恩,最多授个散官就是了,你看授什么散官?”
自秦汉以来,官级决定了特权,杨唐设制,文武分为一至九品,每品有正、次两级,共一十八级,贵族爵位有王、郡王、公、侯、伯、子、男、国士八级。
而散官,就是有品级,有特权,但是不世袭,也不真正管政的官位,同样有九品十八级,多半是官员退休后地职称,或者那些治学不治政的特殊人士,目前还没有形成什么在职官加上散官阶的事情。
文散官系统: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大夫,正二品特进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正议大夫、次四品通议大夫、正五品中散大夫,次五品奉政大夫,正六品承德议郎,次六品文林议郎,正七品上宣议郎、次七品下宣议郎,正八品上给事郎、次八品下给事郎、正九品上登仕郎,次九品下登仕郎
“王上,王通官至蜀郡司户书佐,不过正六品,今王上可提拔为五品散官,如何?”
“甚好,就赐正五品中散大夫,赐浅绯金带,俸禄按制为正官之一半。一路看文学网”杨宣凝想了想,就下了决定。
杨唐官员,所得地俸禄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第一是禄米,一品八百石,从一品七百石,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从九品为三十石,都是每年供给一次,而散官减半,规定一百斤为一石,至少粮食是用不着买了。
顿了一顿,杨宣凝又说着:“翰林院审查,如文字上并无错误,内阁再通过,可印刷之,初版一万册,发放各郡作为启蒙课程。”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地,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就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本来历史上,直到北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地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明清时,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朝廷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但是铜活字已经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因此,现在杨宣凝直接旨意,说明方法。用铜活字,虽然当时耗费很大,但是这点对国家来说。根本微不足道,分成五种字型。可满足大部分需要,已经完成。
“王上,那其它书籍,是不是给予印刷?”魏征上前问着。
“这事先不要急,等翰林院建文书阁。先把书籍整理归档,再统一印刷,而且,内阁组织的新朝法令,还没有完善,等几年再说。”杨宣凝叹的说:“以后等新法出来,以此为政考主科。”
一国之政在于法,这点古代也知道,基本上。一部法律,前后十年时间完善,已经算了不起了。现在就是延用隋法。
见诸宰相并没有意见,他就又说着:“寡人。取士以德。用士以才,这点是科举原则。明年秋天,先考乡士,至于考县士,编写地基本材料还没有完成,诸卿只要把握这点就是了。”
诸人立刻应是,连世家房玄龄也没有异色,不由使杨宣凝充满了欢喜。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实通讯、生产、运输等等技术条件都尚不足以支持帝国运转的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统治全国地核心思想,可以说,在古代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儒家地最大价值就是采取统一地价值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体系下成为一个大圈套小圈地同心圆,使个人、家庭、宗族、国家、天下都形成了一个类似结构地简化模型,这大大降低了统治地成本。
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中国采取大圈套小圈地同心圆结构,使在工业革命以前、就达到自然疆界极限的巨大帝国的真正原因,而其它国家,都难以长期维持。
中国改朝换代,只是换家天下,但是基本上文明和格局是不变,这就是儒学的作用。
现在所谓的儒家的缺点和问题,是在技术条件不足的情下,维持一个大帝国本身所造成的种种弊病,或者说,是一种必须地代价。
因此,杨宣凝明白这点后,他就决心在科举三步骤中,第一个取乡士,就以儒家学问为重,考的要点是,基本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思想道德内涵底子。
而取县士地郡试,却在取乡士的基础上,入得郡中朝廷立地郡学,成为生员,而且起码必须学习二年以上,加强系统学习----基础明算、基础赋税、政治原理、基本法律,儒家内容就不考了,这些内容都还需要编写,内容不深,但是要整体上把握军政在国家政治中地地位和运转原理,这样以后的官员才能有基本地概念。
县士可授从九品到正九品之间的官职,获得起步仕途的起点。
至于殿试取郡士,那就是深造了。
这就是取士以德,用士以才的原则论,幸亏这时,虽然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作到惟我独尊,加上自两汉到隋朝建立,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统治者或重视黄老思想,或推崇佛教思想,而儒家衰微,基本上不存在大势力了,因此,根本没有障碍可言。
哪怕是现在儒士世家,也没有谁觉得应该官员用儒取士,毕竟在这个时代,官员用才,还是相当正常的观念。
换句话说,儒修道德,才修法政,这是二套系统,并且加以融合。
就在闲谈之中,决定了国家大政的方向,
虞绰身为礼部尚书,又说着:“倭国又遣使来我朝,朝贡,不知王上可准备接见?”
“倭国?”杨宣凝略吃了一惊,说着。
“王上,倭国是海外一国,汉光武帝时,首见记载,赐倭奴国王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倭国献生口于汉安帝,到魏时,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朝魏。魏赐号亲魏倭王,其后,女王遣使朝晋,本朝时,攻占新罗五城,初次遣使赴隋朝贡,以后多次前来朝贡。”见他吃惊,虞绰还以为他不知道,因此解释的说着。
杨宣凝的确不知道,但是凝神听来,原来。二百年前,日本就已经陆续侵略朝鲜半岛,并且和当时朝鲜国家发生冲突。结果被百济国打了回去,但是只过了五十年。又派兵侵略朝鲜半岛,但是高丽不断强大,因此日本又和高丽发生冲突。
可以说,日本此时,正是建立正规国家制度的时候。但是已经不忘记侵入大陆了,只是到底兵弱人少,终不堪大事,但是历次进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希望和中原政权联合起来,消灭高丽,使日本获得到陆地上地据点。
听明白了,杨宣凝又记得了自唐朝建立后。日本派出遣唐使节,终有唐一代,日本先后共派了十九次。
日本来唐人员中。除了官方的遣唐使节外,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或随遣唐使团、或乘商船频繁地往返于两国之间。
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必定是肩负重大使命。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在解释唐代中日关系时便指出。日本遣唐使节的目地,就是书籍---请儒士授经。所得钱财。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朦胧记得,日本大化改新,就差不多在这个世纪。
默然几分,杨宣凝身为王者,自然不会意气用事,心顿了一顿,思考一会,就说着:“寡人不日北上,请使节稍等就是,等寡人入洛阳,再接见不迟。”
又说着:“可赐住宅,并且先许之商贸,宋卿,这事就交代给你了,至于倭国所谋军国之事,暂可不论。”
在这个时代,的确可以不把倭国放在心上。
宋师道上前,应声说着:“王上放
杨宣凝点头,他决定下旨锦衣卫,随船出行,描绘海路,并且进入日本内部,结识当地人士,查知情况,这事不急,说明白点,至少十五年内不会有任何大举动,所以调查和收买地时间,绰绰有余。
不过,这当然不必在内阁上说。
说得了些事情,杨宣凝还是心浮气燥,但是喝过几杯茶后,沉吟半晌,知道此刻空想无益,又取出几卷书来读,室中一片静谧,不知不觉之间,心中安静了下来。
就见黄昏将来,突然之间,门外传来了脚步声,门才一开,一个女官和太医就进来:“恭喜王上,恭喜王上,得一世子,母子平安。”
“啊!”正在读书的杨宣凝连忙立起,这个时代,就算是官家也好,生子是很危险的事情,连帝王家也不可避免,当下就起,不过,记起规矩,这时是不许入内见得,要清洗之后,第二日才可见,因此就说着:“很好,惠妃产子有功,特提拔为贤妃,礼部祭祀太庙,告慰祖先,告谢天地,你等也各赏十两银子,接生婆赏二十两,太医赏百两!”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臣等领旨。”顿时,内阁成员争相向杨宣凝祝贺。在北上大战时,王长子出生,这就等于天意,确实是值得庆贺的事,现在皇后是宋玉致、贵妃是商秀、淑妃已定是石青璇,现在惠妃卫贞贞有子,而且还是第一个儿子,晋升贤妃也是可以,现在四正妃还有德妃一个空位了。
杨宣凝立在场地,兴奋的转了几圈,又挥挥手,让众位大臣依序入座,说着:“王长子出生,应该享有地各种礼仪就交给礼部了。”
已有准备的礼部尚书虞绰说着:“回王上,贤妃所生之长子乃是庶长子,臣准备以隋制拟订,不知规格如何?”
杨宣凝想了想,就说着:“寡人一入洛阳,就会称帝,因此还是按照皇子的规矩来办吧,这是皇长子,只要不逾矩,稍稍隆重些也是应该。”
在场的人,都早已经知道此事,因此说着:“臣等明白。”
只有宋师道默然不言,杨宣凝对卫贞贞可以说是相当宠爱,又先生下皇子,并且晋为四妃之一,四妃虽然不是皇后,但是也极其尊贵,有资格竞争大统,宋玉致必须要在几年内生下皇子,才算地位巩固,心中寻思要以后提醒。
杨宣凝又说着:“寡人长子出生,可赏三军酒食,也可壮其士气,罪犯等人,可大赦一等,以示福德。”
杨宣凝不会彻底赦免,只会减免一等,比如杀头的,可免死罪,而其它罪行同样减少一等,当然,一些特殊的谋反罪不在此列。
“臣等领旨。”李播等人也觉得理所当然,应声说着。
消息传出,顿时贺喜的奏章不计其数,而军心民心士心都为之大震,天下获得消息的群雄,都暗中苦恼,又派遣使者前去庆贺。
要知道,杨宣凝白手起家,几年内卷席南方,无论是谁,无论是仇恨还是羡慕,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才能,但是大家都认为,杨宣凝地致命弱点就是家族不兴,特别是没有儿子,只要他出意外,在家天下的体系中,就等于全局崩溃,许多本想投靠的官员和家族,因此就有顾忌。
而这一子,在这时出生,几等于天命地风向标,就算比不上传国玉玺,也可与杨公宝藏的政治意义相比。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零九章 - 隋炀帝驾崩―
大业十四年正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纷纷扬扬,下了两天两夜的小雪。
正月初二,杨宣凝才过了年,就不顾冬天雪地,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并且和五万水师汇合,直入得彭城郡,而到了彭城郡,尉迟敬德二万,杜伏威一万五千人,都与之会和。
大军攻打的,第一个就是济阴郡。
此郡有九个县,十四万一千户,端是大郡,集兵高达二万。
两军初战,济阴军到底居高临下,远则弓弩、石炮、近则排列了紧密的阵势,杨唐军屡次攻城,都被打得灰头土脸,退下阵来。
小型抛石车,却发挥着威力,但是城墙厚着,一时间也破不得,战事不得不僵持下来。
正月二十
杨宣凝卓立于新建的木台之上,周围是军容鼎盛,旌旗似海的杨唐军,中军以骑兵为主,而各军都配以盾牌兵、箭手、刀斧手和工事兵,配备了檑木、云梯、[奇Qisuu.Com书]楼车等攻城工具。
此时太阳升上中天,战鼓敲响,号角声大起。
以百计的大型投石车,扑上前去。
杨宣凝向上看去,只见城门紧闭,城墙上多是士兵,笑着对左右说着:“吾之器具已到,城破就在眼前了。”
像大型投石机这种攻城利器,运输不方便,因此此时才到,这种投石机,能将一千斤的巨石抛到三百步开外。
因此,作为炮弹的巨石,说实际的,也是难以一时间收集到。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
果然,一声令下,先前十台投石机先试抛。大石先升十数米,在半空中。落到了城墙上,其中六块偏离了,落在城下,但是四块落到了城墙上。
“轰!”大石正落到城墙上,顿时。整个这片城墙,都发生剧烈的震动,不时有大堆地砖头崩落在地,周围郡兵,顿时被压死十数人。
无论城上城下,众人均看呆了眼。
稍等片刻,攻城的杨唐将士,爆出震天采声,士气大震。
“抛。把巨石抛出一半。”杨宣凝下达着命令。
顿时,在分布在长达一里的墙头上,以百计地投石机弹起的巨石。不断向着城墙投去,一时间。城墙上到处是砖碎人翻。惨烈之极。
“轰!”
一个巨石落到了一处已经残缺地墙上,发出震耳欲聋的一下巨响。顿时城墙。崩解,十五米高的城墙,露出一个塌陷的缺口,降低了五米左右。
一时间,满是投石机的机括声、石块在空中呼啸地声音,以及巨石撞到地上或墙上,所发出的隆然震声。
巨石也并不是很多,半小时后停止,整个这片城墙,已经破了一半,到处是坑坑洼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一侧躲避大石的城守张达听见了下面山喊万岁,不顾碎石,而上前,向下看去,就见到五百米外,那个木台上,升起了龙旗,中间一人,虽然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身穿冕服,一看就知道是杨宣凝。
这些龙旗,已经全部是按照皇帝的规格而制,新制不过月许,统统镏金,从木台上升起,金光闪闪,数里之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自然欢呼万岁之声顿时此起彼伏、盈满于野。
眼前延展开出去,十数万大军排列整齐秩然有序的移动,一起高喊万岁,这种壮观的景象,即使是深恶杨宣凝的张达,也不由脸色苍白,战栗不言。
没有多少时间,数骑而来,高喊:“城中之人听着,今我大军所到,再不投降,立是粉身碎骨之祸,如是知机明天命,就在一刻之内出城求降!”
张达等郡中官员,见得十数万杨唐军,阵列绵延,阳光照耀在无数的刀枪尖刃上,映射着出地点点光芒,让人竟有置身波涛汹涌大海的感觉,顿时人人都是脸色铁青,有几个,甚至已经大腿颤抖。http://wwW.
城中司马悄悄凑近张达,压低了声音说着:“张大人,如此势大,不如才听到这等话,张达转过头,眼中尽是凶光,吓得此人再不敢出声。不过,幸亏这时,下面策骑又是高喊,见城上无声,策骑回去,吸引了张达的注意力。
这一刻时间,真是难熬之极,不过时间还是这样过去,一刻时间转眼就过。
“攻城。”高台上地杨宣凝,长身而起,手一挥,发出了命令。
二十分钟后,郡军粉碎了杨唐军的第一波攻势,留下了近千计地尸骸,而城上,满是来回奔走地军民,不断把矢石滚油等运往墙头,补充刚才的消耗。
杨宣凝这时,已经熟悉兵事,他观察着情况,不时发出命令,调整攻势。
战鼓交鸣,第一波攻势才退,另一组五千人地军队又开始往城墙推进,形成连绵不断的攻势,务必使之没有半点喘息之机。
而投石机,也缓慢运动,调整对象,集中轰击。
“轰!”石碎激溅,一块大石落在一处本已凹下的墙头处,顿时又碎了数米,摇摇欲坠。
一个城将大喝说着:“放箭!”
顿时,周围的墙头箭垛,发出数百箭,朝蜂拥而来的杨唐军射去,顿时,上百杨唐军被射成刺猬,纷纷倒地。
杨宣凝瞧着那片城墙的争夺处,心中冷若冰霜,一丝不漏地察看敌我形势。
战鼓声起,又一批杨唐军冲了上去,虽然墙上百箭连发,让一排排冲锋的士兵纷纷倒往地上,但是士兵在这时。无非就是战斗机器,根本不当人看,在军令之下。前赴后继,不断涌入。顿时在缺口处,纷纷厮杀争夺起来。
墙头上伏尸处处,殷红的鲜血不住流了下来,惨叫声连绵不断,一个又一个冲上缺口的杨唐军如秋叶一样落下来。
阳光照耀在城上。染得一片血红,眼前所见有如人间地狱。
守城军民正在来回奔走抗敌,人人眼睛血红,脑中似是只有一个简单的目地,就是以任何手段把来进犯的敌人堵住和杀死,但是,他们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这战争说穿了,其实就是消耗战。看谁地人命、体力、士气提前消耗光。
除此并无任何奥秘。
“轰!”这次是擂木撞在城墙的声音,而箭矢雨点般交射着。
这时,近三十个五千人地军团。在调遣着,轮流攻击。而军营之中。蹄声不断响起,数百骑兵穿行。不断传递情报和命令,使军中使本已绷紧的气氛更见紧张。
杨宣凝收回了视线,轻舒了一口气,等待着消耗战有一个结果,如果不在意战争的话,那此时,虽然不在下雪,但是附近一小片还没有践踏的雪地,晶光亮澈,默默地反映着阳光,让人心神都彻底放松下来。
大战之中,心情还是如此安详,这是千军万马崩于前,不动形色,可所谓危难时节生死无惧的真正将帅之器,但是这时,论得真正心情,无非就是二点。
第一就是不把人当人,自然心情好整余暇,第二就是人多势大,占了胜机,所以心中无惧,这就是将军地本质吗?
杨宣凝哑然失笑,就在这时,二批之间,才稍一退下的十分钟空闲中,城上突然发出厮杀之声,以及高喊之声。
杨唐军都是一呆,杨宣凝略一呆,望了上去。
没有多少时间,消息就传了过来:“王上,城中主薄温邑杀太守,出降。”
杨宣凝默然,稍等片刻,才说着:“甚好,让他来见寡人。”
没有多少时间,温邑带着几个官员,忐忑不安的走进了这座戒备森严的高台,周围都是甲胄鲜明的禁卫,温邑穿着官服,端着平常的样子,但是其实内衣都已经湿透了。
身为官员,生杀予夺,现在时势迫人,己身为鱼肉,怎么可能不恐惧?而且他熟读经书,知道自己这种杀主而降者,多受忌讳,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张达这个顽固,宁死不降呢?
才到了高台上,还没有仔细见得天颜,就扑的跪下:“罪臣温邑,拜见王上,愿王上千岁千岁千千岁。”
心中就已经直打鼓了。
“你是温邑,何以杀太守降之?”上面传下了淡淡的话。
事到临头,温邑倒反而镇静了下来,他磕了一下,说着:“王上受天命,无往不胜,已有天下一半,今数十万雄师北伐,敢挡者,皆化齑粉。我等知天命,安敢抗之?就算为城民故,罪臣也要杀太守而降,臣有罪,但是百姓将士无罪,还请王上恕之。”
一席话,让周围听者哑口,杨宣凝又是默然,然后才笑着:“温卿知天机,保一方平安,可所谓大善,今济阴郡无太守,你可任太守一职,但是尔等于我朝并无功劳,自要小心谨慎,用心安抚军民,勿自误,以后自有富贵。”
温邑顿时大喜,连声说着:“谢王上,臣领旨。”
杨宣凝定了定,又说着:“你速回去,开城门,安抚百姓军民,军中全部交出收编,粮库也有封存查清,禀告于寡人,恩,张达抗拒我军,自是该死,然寡人念其忠心,不予追究家小,迁出就是了,不要多生事端。”
温邑磕首应着:“是!”
温邑还是有些干练才能地,在回城之后不到一个时辰,四门就打开,城中再无乱事,而有几个官员据说自尽殉国,其余官员尽都归降,这里面也许有点花腻,但是也无所谓了,等大军入城,收编安置,明日。杨宣凝才入城,下令约束部众,出榜安民。
这一役。济阴郡半月而破,太守被杀。大批屯积的粮草辎重尽落入杨宣凝之手,而杨唐军也折损五千,杨宣凝下令以酒肉财帛奖励将士。
稍过几日,又传来好消息,这是水军的事情。高占道等将,率五万水师,自运河转入黄河下游,然后逆流而上,大军所到,半月之间,横扫黄河水师,顿时控制了水道。
掌握了整条黄河地制控权,沿河数百里的各郡。哪里能处处设防?眼看抵抗,再无多少意义,就在惟南各郡大恐之时。一道消息传达而来,这消息震惊了整个天下。
隋炀帝杨广。进攻长安。僵持十日,却在凌晨时。被二万突厥骑兵大破,二十万军土崩瓦解,隋炀帝杨广战死。
接到消息,顿时天下大惊,惟南各郡更是再无战意。内阁首相李播,快速赶到济阴郡。
“李相,到了。”侍卫地话,打断了李播地沉思,在太守府大厅,他躬身说着。
大厅外面,布满御卫,今日指挥统领是王孝然,与他非常捻熟,但是还是按规矩,报上姓名,然后才可跨入登堂。
入得了大厅,里面倒没有多少人,杨宣凝此时,正坐在了一处茶几上椅子,凝视着外面又开始雨雪飘飞的园林。
看了一眼,李播就放心了,杨宣凝神情有点疲惫,但是浓密地眉毛下,眼神明亮清澈,坐在椅上,气定神闲。
李播依礼下跪叩首:“臣李播,拜见王上。”
“先生快快请起,赐坐,你等可退下。”
顿时,御卫依令退出堂外,杨宣凝见得他坐了,又叹了一声:“圣上驾崩了。”
“圣上一崩,大隋已绝,王上毕竟为臣子,可建台追悼,以示哀思。”李播此时,也不急不徐的说着。
“先生说地是,寡人就哀悼三日。”杨宣凝立刻从善如流。
这时,外面植有松树,在雨雪下,挂在松枝上的雪团,雪白一片,杨宣凝不由想起当日自扬州而出,独自一人在雪地奔跑的情况,那时,自己虽然志比天高,但是实际上并无多少底气,而现在,自己已经是天下第一候选者了。
他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体会着萦回脑海的深刻回忆。
顿了一顿,李播却又问着:“王上,可行应该行之事?”
“你说是传徼惟南,以及命水师沿河而上,直扑虎牢与偃师?”杨宣凝淡淡地说着。
“正是,圣上驾崩,隋朝再也无法挽回了,这点大家都清楚,各郡也清楚,因此此时,各郡再无战意,王上一旨一徼,就可获得整个惟南归顺,就算有个别郡县顽抗,也大军一倒,就变齑粉。”
“洛阳偃师,萦阳的虎牢,就是关键,只要取得这二个据点,就可维持整个粮草运输线,这时别说洛阳必得,就算李阀冒死入得洛阳,也无法坚持,如此,洛阳和惟南,必落于王上之手,王上趁势称帝,巴蜀必会归附,这时,大半璧江山已在王上手上,天下已经定了。”李播听得此言,松了一口气,双目精光闪闪,说着。
这时,雪纷从天而降,由小转大,整个天地陷进茫茫白雪之中。
窗口开处,雪花随风入内,落到他头上半尺许处,立即似被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牵引般,自然而然避过他飘飞一旁,没半团落在他身上。
在白茫茫的风雪里,远处的景色变成模糊不清的轮廓,杨宣凝默然,许久才说着:“寡人到现在,才真正相信,天下已经落在寡人手中,就算是李阀和李世民,也无法阻挡寡人统一天下的脚步了。”这时,李世民并没有多少作为,第一次作战,就被薛举打败,第二次又被杨广打败,这次杨广失败,更在于突厥骑兵,可以说,称之李世民屡战屡败的庸将,也不为过。
李播不明白他为什么还专门提起李世民,毕竟这时,天下公认,李世民根本没有资格和白手起家,十七举事,十九称王,如今二十就可称帝的杨宣凝相比,但是他当然知道王者有自己地秘密,因此听而不闻,说着:“王上得了洛阳,可攻略巴蜀,但是还请王上稍等几年,再大举北上,统一天下。”
“寡人明白,寡人如果立刻北上,只怕复归淝水之战后果,毕竟寡人根基浅薄,难以一次削平北方,甚至打败突厥,只有缓其进,扎其根,分化北方群雄,等过得几年,郡县安置,精兵练成,民心安定,才可北上。”杨宣凝说到这个,却极是清醒。
淝水之战,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但是结果大败,确定了南北朝地长期分裂。而且,淝水之战直接导致了前秦统治的分崩离析,后来前秦主苻坚也被叛乱者姚苌缢杀。
关键就是苻坚统一北方,全靠武力。其内部各种势力间政治、军事地整合,以及北方各民族地融合远未完成。
也许苻坚快速进军,有不得已的原因,但是对杨宣凝来说,基本上没有难题,洛阳和惟南一下,真正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居洛阳之后,更是可以集重兵于中,直接威胁关中和河北,因此无论是谁,都受到牵制,动弹不得,不可能统一北方。
此消彼长,只要杨宣凝不急着用兵,南方整合完毕,天下之势已定了。
顿时,李播再无疑惑,再无担忧,跪了下来:“吾王英明,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他第一次,称万岁。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一十章 - 来日奉上妃暄头―
二月二十日,洛阳城
洛阳的规模果是非比一般小城,只南城门便开有三门,中间的城门名建国门,左为白虎门,右为长夏门,型制恢宏。
偃师城位于洛水北岸,大河之南,嵩高、少室等诸山之北,上游是洛阳,下游百里处为虎牢,乃翼护洛阳的战略要塞。
现在,偃师和虎牢,尽归于杨宣凝,甚至连洛口粮仓已得,洛阳已成孤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鼓声雷动,号角齐呜,从黄河开来五百艘水师船舰填满漕渠和洛水,一时间,平原上以十五万计的杨唐军和水师上的士兵齐声呐喊,喊叫声像潮水般往洛阳鞭挞,士气昂扬沸腾至极点。
司马德勘、裴行俨、杨抵达东城墙头,遥察敌情。“咚!咚!咚!”
有节奏的鼓音,使杨唐军踏足前进、整齐划一,前方数排是矛盾手,接着是刀箭手和骑兵,以鼎盛的军容,昂扬的士气,压城而来。
城外处处旗帜飘扬,阵形似海,战鼓轰天,马蹄人足踏地之音震撼大地。
城墙上守城将士,则人人脸如土色,内生怯意。
才十七岁的杨,脸上血色尽褪,瞥了身旁的二人一眼,而二将也各自脸色发白。
大军分开,龙旗先行,空中飘扬,在阳光下灿烂夺目。
二万禁军,身披铁甲,外罩锦袍。旌旗如云,杨宣凝这次已经换上了帝服,十二旒冕冠。丝带系颔,允耳低垂。身披冕服,白色镶黄上衣、朱色下裳,其上绘有各类古老的章纹,踏赤舄、着蔽膝、戴佩绶。
杨宣凝瞑目在车架之中,不言不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十万军民,铺天盖地,一起跪伏在地,山喊万岁,而御车之中,杨宣凝瞑目不动。
天地之间,惟我独尊。
这已经明显表露出政治态度。
司马德勘和裴行俨立刻望向杨,杨脸色苍白。又浮现青气,手紧扣住墙上缝隙,指甲都折了。却还是不觉,目光直望下去。充满了仓皇、绝望、仇恨。
这时。杨宣凝朝上瞧来,两人目光接触。有如刀剑交锋,互不相让,但是随之,杨宣凝冷笑一声,收回了目光。
一骑而出,却是尉迟敬德:“城内听着,现城外,数十郡一旨一徼而降,洛口、偃师、虎牢已落我手,你等已成孤城,当知天命在谁,给你一天一夜思考,如明日再不献城投降,城破之日,必严加追究。”
“大胆,你等谋逆,攻打圣都,还不下跪求饶?”杨禁卫纷纷喝骂,但是这种喝骂,半点意义也没有。
尉迟敬德厉声喝着:“你等死到临头,还大言不惭,吾皇有旨,我就不多说了,明天,就见风晓。”
说着,他就撤退回去,顿时,大军扎营,忙碌不休,再也不管城上了。
“殿下,我们还是先回去商议吧?”许久,见杨还是不动,司马德勘上前说着。
杨全身一震,硬咽一下,喘息着说着:“也好。”
这才松下手来,不顾手上指甲折开,鲜血淋漓,而自行下去,二将相顾黯然,也不说什么,跟着下去。
就在营帐之内,杨宣凝却接见了一个重要的人。
“臣宋缺,拜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路看小说网WWW..CN”宋缺神采胜昔,一身甲胄,外披大氅,额头上扎红布带,名慑天下的天刀挂在背后,刀把从右肩斜伸出来。
杨宣凝连忙起身,亲自相扶,并且讶的说:“镇南王,不必如此多礼,卿不是去了蜀中了吗?难道蜀中有什么变数?”
虽然杨宣凝现在没有正式称帝,宋缺也没有正式封王,但是这次隆重君臣之礼,却已经各自提前称呼了。
虽然是临时营帐,但是自是非常讲究,宽敞开阔如小厅堂,满铺地毡,二人各自坐下,以一茶几分隔。宋缺悠然自得坐好,自有侍卫斟茶,然后退了出去,这才目光如电地打量着他:“圣上的确与往昔不同,臣也安心了。”
杨宣凝浅喝一口热茶,说着:“无非是应人成事。”
宋缺听了,欣然说着:“甚好,如今惟南十数郡已下,洛阳已成孤城,不日可下,关中虽然得胜,但是也元气大伤更因为大雪封关,并且要收编降军,李阀再难在春来之前出兵,圣上必可安居洛阳,入城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