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真做人,世故做事

_2 张远冰 (现代)
  二
  更多的时候,我爱看蚂蚁在地上急匆匆地奔走。
  有一次,见一只蚂蚁拖动着一条昆虫的尸壳在艰难地上一面“大坡”,它横着竖着,推着拉着,变换了多种方式,就是上不去。
  但它依旧不屈不挠不肯放弃。
  这是条不错的昆虫,如果拉回去,肯定可以够蚂蚁一大家饱餐几天的。于是,我决计帮它,上去就把那条已死的昆虫撕成了两截。
  本来,我想以人的聪明去帮它一把,结果蚂蚁看我把虫子撕成了两半,掉转身体就匆匆地离去。
  或许蚂蚁原来是想以自己的弱小之躯,去试图征服一些东西。和蚂蚁一比,我们多的不是聪明,而是狡猾。
  三
  还有一种叫剪嘴鸥的鸟,它的喙上边的一半短些,下面的一半长些,像一把剪刀。
  捕鱼的时候,它一边贴近水面飞翔,一边把下面的一半喙伸到水中。如果碰到或者看到鱼,它便迅捷地合下上面的一半喙。
  但这样常常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幸撞上隐在水下的礁石或其他的硬物,高速飞行的它会因为来不及收回,而使下面的一段喙生生折断。
  但剪嘴鸥的家族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捕猎方式。
  或许它们明白,生活中注定是要付出代价或者做出牺牲的,没有谁能够毫不付出地把一生走完。
  生活的法则永远都是:想得到必须首先付出。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吃苦与吃肉
  前者是花,后者是杆;
  欲要花艳,先得杆壮。
  每晚吃饭的时候,我总要瞧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然后抽动鼻子,把香气吸进肚子里去。
  久而久之,我甚至能分辨出邻居家吃的是什么肉,我不解邻居家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肉,而我们家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
  我经常习惯性地吮着手指头站在门边看邻居一家吃鱼肉,口水从手指缝中流出。
  邻居常常会夹上一块肉放在我的手心,然后说:“回去吧,回去叫你妈也买一点肉吃。”有时我弟妹几个也去,搅得邻居好烦。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肉?”我想知道这个谜底。
  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当然想,做梦都想。”
  妈妈说:“好吧,你跟我走。”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她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了线内的土方,给工钱10元。
  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一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又得一元钱了。”
  我又支撑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我说:“妈妈,这太辛苦了,我吃不了这种苦。”
  妈妈说:“歇一下吧,你歇一下再干。”
  我就这样歇一会儿又干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
  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仍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衣服上都能看到盐渍了。
  这么苦,我甚至想今晚不吃肉了。
  我试探着把话说出去,妈妈说:“孩子,不下苦力气,哪得世间钱。”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儿领了10元钱。这时候,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吃肉。
  我说都喜欢。妈妈就买了3元钱鱼、3元钱肉,留下4元钱买油盐酱醋。
  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大鱼大肉,弟妹们吃得香极了。
  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妈妈又说:“这也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
  我的心灵为之一震。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那年我11岁,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和妈妈说的“吃苦”两个字。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智慧的境界
  智慧有三种境界:精明、聪明、英明。
  精明是鼠的眼,能明察眼前的食物;
  聪明是虎的眼,能觉察近处的猎物;
  英明是鹰的眼,能洞察远处的风物。
  3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
  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10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的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种上。整整3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指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还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1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农业科技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现在,10年过去了,这3位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的年轻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大多,所以每年赚的钱很少,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巳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和原来的苹果相比不差上下,每年秋天引来表无数的竞相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很公平,在单位时间内,最先赚到钱的人赚钱也最多,但是把时间单位放大,排序正好相反。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投机与投资
  投机是无成本的投资,
  投资是有风险的投机。
  使投机成为有风险的取巧,
  投机才会变成真正的投资。
  以下是博弈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边处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食物。
  现在问: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
  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旁,而大猪则为这一点食物而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譬如说,一家澡堂,每天开门时,水管里总有一段是凉水,当这段凉水流完后,热水将会源源不断。
  于是,每天第一批进澡堂用水的人,他们的情况是要忍受一阵凉水的放水过程,然后才能使用到热水。而他们后面的人,则可以马上使用到热水。
  如此一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事实上,很多人都想当“小猪”,等着“大猪”先把凉水放尽。
  这里,撇开道德因素,仅从技术角度去谈,“小猪”的策略是对的。但一个群体之中,假如“小猪”的策略总是对的话,那么“大猪”就必将越来越少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个办法,其总体思路就是提高“小猪”的投机成本。
  还以那家澡堂为例,如果澡堂的经营者来个分时段收费,让“大猪”享受五折优惠,那么“大猪”就有可能多起来了。
  当然,世上的事不会总是这么简单。
  譬如股市,“小猪”特别多,都想让“大猪”来拉动股价去从中获利。
  而股市里的“大猪”往往是些“大鳄”,他们“踩动踏板”的同时会设置大量的陷阱,以提高“小猪”们的投机成本。
  但如此一来,又会引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来,稍有不慎,大的动荡随之而来。
  如何平衡“大小猪”之间的利益关系呢?这才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事。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会打官司同席坐
  会打官司同席坐,
  吵架夫妻同床卧。
  很久以前,在陕南有姓张和姓李的两个朋友,为一件事到县衙去打官司。
  头天晚上,由于旅店客满,两人只能住在一个房间,互相憋气,谁也不理谁。
  姓李的上街买了一条鲤鱼挂在墙上后,又去买调料。
  姓张的只顾憋气睡在床上不动弹,在他迷迷糊糊中,突然看见一条三寸多长的蜈蚣从鱼嘴里爬出来,上了屋顶。
  这时,姓李的回来了,取下鱼就准备到厨房去做。
  姓张的心想:这鱼有毒,他如果吃了,这场官司也就了结了。
  但他又一想:万万不可,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袖手旁观……
  想到这里,急忙赶到厨房对姓李的说:“这鱼有毒吃不得。”
  姓李的听了,没好气地说:“好好的鱼咋有毒?”
  姓张的说:“不信,你切块鱼肉扔给猫试试。”
  姓李的听了半信半疑,切了一块鱼扔给面前的一只猫,猫吃了没一会儿,果然七窍流血倒地而死。姓李的大惊,连忙问咋回事。姓张的把刚才看到的说了一遍,又在天花板的那缝隙里戳出了三寸多长的蜈蚣,将其烧死了。
  姓李的赶忙拉着姓张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这场官司不打了,走,到酒馆去,我请客!”
  随即二人来到酒馆,炒了几个菜,要了一瓶好酒,双双举杯痛饮,二人重新和好,往日的怨仇烟消云散。
  后人把这事传为美谈,并劝说有矛盾的人,要“会打官司同席坐”!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灾难上的硕果
  流泪不一定是悲伤,
  重击不一定会毁灭。
  成功是结在灾难上的硕果。
  农家或种养专业户为了使饲养的禽畜达到快长高产的目的,有的要进行阉刈,俗称“阉鸡”、“阉猪”、“阉牛”等。但“阉树”却鲜为人知了。
  阉树与阉动物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为了调节动、植物的内分泌。
  区别是阉鸡、阉猪是为了使禽畜丧失繁殖能力;阉树却是为了刺激树的激素分泌,增强繁殖能力。
  在农村,果农们如果遇上杨桃、桃树或李树光开花不结果或挂果稀少,结出的果实又苦又涩,打开果实后可见乳胶状的“汁”,这时候,便要“阉树”了。
  时间在次年的立春前后,趁果树尚未萌芽,用刀砍个遍体鳞伤才罢手。
  嘿,你对它那样“狠”,它却对你以满树的果实回报。
  硕大的杨桃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枝条;连粗大的桃树身上也开出一束束花朵,结出一串串果实,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阉树”的行为道理,在我长大后读了书,请教了科技人员,才慢慢弄懂。
  果树与人一样,也有幼年、青年、中年、老年期。
  对于青春期生长过旺的果树而言,砍它几刀,消耗掉一部分养分,减低枝叶的生长速度,并配以适当的限肥、限水措施,可使果树正常开花、坐果。
  如果果树枝叶疯长,养分也就消耗在生长枝叶上了,果实就少了。
  对于老果树,有选择地砍几刀,刺激其分泌激素,焕发生机。
  老果树挨刀后,虽也会“痛”,但又拼命吸收养分,分泌汁液,尽快愈合伤口。
  结果,老树发新枝,也就果实累累了。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贫穷与富有
  贫穷而快活,是卑贱的欢乐;
  富有而烦恼,是高贵的痛苦。
  前者是贫穷的健康人,
  后者是富有的病痛者。
  这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
  罕斯得到了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匹马比一块金子要强得多,因为骑马是何等快活的一件事呀,于是用金子换了一匹马。
  而后在路上,骑马的罕斯被马摔了一跤,于是用马换了奶牛。
  接下去一路上罕斯又用奶牛换了—头猪,用猪换了烤鹅。
  最后听了磨刀匠的话,用烤鹅换了一块磨刀石。
  现在罕斯背着一块沉重的磨刀石往回走。
  他想自己多么幸福呀:有了这块磨刀石,以后的生计不用愁了。
  但这块磨刀石实在是太重了,以致罕斯累得受不了啦。
  最后罕斯到井边喝水,一不小心,磨刀石掉到井里去啦。
  这下罕斯摆脱了惟一的累赘。普天之下还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吗?他心情轻松、幸福地回到他母亲那儿去了。
  我们读了这则童话后,彼此交换一下眼神,便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起来:多么可怜的罕斯。他有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哈哈大笑之余,我们又不禁惋惜起来: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呀!现在没有了。傻瓜罕斯,笨蛋罕斯,多么愚蠢的举动呀! 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是我们,一定会空手赤拳头弄一块石头,然后想方设法地用它换来一只鹅,再换来一头猪,一头牛,一匹马,最后再把它换成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
  是的,我们一生都在这么想这么做。
  我们为此整日东奔西走,气喘吁吁。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呀。
  我们不惜一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后,用一生的时光为代价,我们终于达到了目的。多么得意呀,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
  但是且慢,等我们抬起头来,却发现我们和罕斯都来到了死神的屋檐下。我们都将不得不消失。
  惟一不同的是,我们留下了一块头那么大的金子和充满烦恼的一生,而罕斯留下了幸福和快乐的一生。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粗俗的醇厚
  华丽的往往虚浮;
  粗俗的往往醇厚。
  那年,—个干瘦的媒婆带着一个干瘦的妹子,来到一间黄泥屋看一个干瘦的后生。
  后生家徒四壁,媒婆和妹子不甘心,终于看见墙角上吊着一只箩筐,踏着凳看见箩筐里有半箩筐红薯,妹子就在干瘦的身子上藏了半包往家里带,媒婆也藏了半包往家里带。
  妹子的那半包当礼钱,媒婆的那半包当谢媒钱。妹子和后生成了家。
  凭半箩筐红薯,后生娶了媳妇。
  第四年,她生了个儿子,小名叫饱,用意不言而喻。
  饱和我同龄,我们是挺要好的一对伙伴。饱的爸妈,我叫他们三叔和三婶。
  饱四岁时就自己吃饭,桌上和碗里,总会掉一些白花花的饭粒。
  三婶教育儿子很特别,她不打不骂,也不讲饱还听不懂的理。
  她问饱:“想不想娶个好看的媳妇?”四岁的饱最喜欢好看的媳妇,村上的俊媳妇秀给过他一粒糖,他一直记着。饱说:“我要娶个像秀一样的媳妇。”
  三婶说:“那你就得把桌上的和碗里的饭粒一粒不剩地吃净,如果留下一粒,将来娶的媳妇脸上就会有花,丑死人哩。”
  这一招果然见效,饱便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
  饱还问:“我把碗舔了,媳妇不是更好看吗?”
  三婶高兴极了,连说是。
  四五岁的饱,便养成了舔碗的习惯,同时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正是这样一种朴素的向往,使饱从贫困的山村中走出,成了我们这个贫困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多年后,饱要娶媳妇,对象是教授的女儿—一他的大学同学。
  教授请他去吃饭,众目睽睽之下,他把碗舔了。这个习惯,他改不了。
  教授吃惊地看了他许久,满意地笑了,说:“我同意把女儿嫁给你。”
  饱把媳妇带回村,那是个聪慧俊秀的北方妹子,是村里最好看的媳妇。
  三叔三婶要给她置新床新被,虽说只住三五日就走,可毕竟是新媳妇呀。她和饱在我们这个仍还贫穷的山村里度了蜜月。
  村里人夸三叔三婶好福气,夸饱好福气。
  我问饱:“你又有好前程又有好媳妇,是哪里修来的福气?”
  饱说:“是‘碗里的媳妇’。”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磨难如风
  磨难如风——
  它可以是浪的帮凶,把你埋藏大海深处;
  也可以是帆的伙伴,把你推向成功彼岸。
  邻里之间,我家的小米椒种得最好:个大、粒多、饱满、结实。人见人爱。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为了做豆腐乳,奶奶从集市上买回了—串小米椒。
  奶奶说:“留一粒做种子吧,省得明年再买。”
  我那时还小。还是奶奶的“跟屁虫”。我跟着奶奶锄地、整畦、播种、施肥。
  小米椒虽然长得挺拔青翠,枝繁叶茂,但结的果实却很少很少。
  奶奶唉声叹气,却没有甘心失败。
  第二年种了,第三年也种了,渐渐地,小米椒越种越好,面积越种越大。
  从自留地种到责任田,小米椒成为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12岁那年,我考上了初中,要到40里外的镇里读书。
  到集镇,有—半是山路,要穿过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林中的树冠遮天蔽日,脚踩着地上厚厚的树叶发出的声音,好像后面有人追踪。
  有时还会窜出头活物,让人害怕,又没伴,我不敢去,哭得像个泪人。
  奶奶说:“去吧,去吧,番椒(指小米椒)都要掐芯,何况人呢?”
  奶奶和妈妈把我送到镇里的中学,往后,奶奶送过我几次,妈妈接过我几次。
  我的胆子大了,敢于独自上路了。
  但我始终没弄明白我读书和番椒掐芯有啥关系。
  我的初中读得并不出色。刚入学时因话音和镇里的话音不同,被讥为“山古佬”,成绩不如意。又没个伴,几次我都想退学。
  奶奶就是不肯,理由是,连番椒都要掐芯。
  在奶奶的强硬态度下,爸爸—次又一次把我送入中学。
  就这样,三年的初中我读了四年,后来,我考入了普通师范学校。
  聚散两依依。每一次离家,奶奶都要说一遍番椒要掐芯之类的“套话”。我总认为这是奶奶的口头禅,也就没在意。
  奶奶就在这样的念念叨叨中,渐渐老了。没等我毕业,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毕业后,工作—直不太如意。前些年,我又被调到全县最偏僻的中学。我心里很闷,日子过得恹恹的。
  看到收获的小米椒,我想起了已故的奶奶。
  我向爸爸请教,奶奶的种椒经验到底是啥?
  爸爸告诉我:“幼苗刚长到两寸时,就要拦腰掐去一半,长到四五寸时,又要拦腰掐去一半。经过两三次‘厄运’的小米椒长得秆粗枝繁。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憔悴,但结椒的日期就会大大提前,结的小米椒也就又多又饱了。”
  听了爸爸的话,我打起背包,踏上了远行的路,我终于明白了奶奶的话。
  从那以后,每当我遭遇风雨,身陷泥泞时,总会想起奶奶的话。
  奶奶的话,像那鲜活的小米椒,永远“辣”在我心里……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爱的尺子
  爱自己的孩子,不一定爱自己的母亲;
  爱自己的母亲,却一定爱自己的孩子;
  爱不关己的人,当然会爱自己的爱人。
  妻子和我谈恋爱时,不愠不火,很久不给个明确的答案,让我干着急。
  转眼到了冬天,一次约会完送她回家时夜已深了,到了她家的弄口时,看到一个卖烤红薯的摊子,女友说,买个红薯吃吧。
  我们向那对老夫妇买了两个红薯,吃得好香也好暖和。
  后来我们约会归来,便把吃烤红薯当做了保留节目,也与那对夫妇熟悉了起来,从他们嘴里得知,他们是从一个穷山区来的,儿子外出打工时受了伤,儿媳有脚疾,屋里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孙子,而且田地特少,常常是以红薯当饭吃。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年说,城里人爱吃烤红薯,你们去能挣钱,他们便来到了这座城市。
  我很同情他们,惟一可以帮助他们的便是多多地买他们的烤红薯,不仅我和女友吃,还捎些给同宿舍的同事。
  后来,我知道他们的一个孙子正要参加高考,我也是从山里来的孩子,自然了解这些孩子读书的不易,就找一些朋友要来了一些重点中学里的学习材料,陆续送给了他们。
  有段日子,我与女友陷入了僵局。在她家的弄口前等她,可她总是躲避不见。
  那对夫妇看着我心急如焚的样子,常常陪着我说话,安慰着我,话不多,时常就这么一句:“没事的,明天就好了。”木讷,却也进出关切之情。
  有时,他们对我说:“昨天我们还见到那闺女,她还买了好几个红薯呢,你可要耐心点儿。”
  再后来,女友又与我重归亲密,而且情感比以往更炽热,我只想是我的痴情打动了她。
  没多久,她成了我的太太。新婚中,她向我透露了秘密,说是那对山里来的老夫妇做的“媒”。
  他们一遇到她,就关切地问:“怎么没看到小伙子,那可是个好小伙子,你看,他对我们这没一点关系的老人都这么好,对你一定会很好,是吗?”
  如此三番五次,她的心被他们说动了。我真没想到,与妻子相识是缘,而能与她同结连理却是这对山里人做的“媒”。
  等我知道了,想向他们表示谢意时,那个地方已是一片工地,不见他们的人影了。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自己的一瓢水
  模仿别人的成功不会成功,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一瓢水。
  
  为了彻底放松一下,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去乡下老伯家,过一周真正的乡村生活。
  乡下的生活就像乡下的空气一样,对我来说非常新鲜。
  吃菜现从地里拔,喝水现去井旁压,睡觉开窗看月光。白天和他们一起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坐在土炕上吃农家饭,晚上坐在院子里乘凉,生活简单而快乐。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晨,就感觉胳膊发软、腿发沉,腰有些发酸,躺在炕上不起来,一直睡到快中午。
  家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都下地干活去了。
  我感觉有些渴,起来走到院子里的小洋井旁,也学着老伯的样子,双手握住井把抬起再往下压,压了半天,可是不见一滴水出来。
  我累得直喘气,想不明白:老伯只压几下水就哗哗往外流,怎么我压却不出来!
  正巧,这时老伯回来了。
  他走到井旁,拿起挂在上面的瓢,转身回屋到缸里舀了一瓢水,倒进井里,然后快速地抬压井把,只几下,水就哗哗出来了。
  老伯接了半瓢水递给我:“傻孩子,压水时,先拿瓢往井里倒点水,这样水就压出来了。知道吗?这叫引水。”
  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成了某件事情,自己也仿照去做,可是却怎么也做不成。
  因为,我们没有“引水”。只需一瓢水,不多,但必须是你自己的。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生命的温床
  在生命的温床上,
  诞生生命的灾难。
  无视是一种大爱。
  有两个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杨树苗。
  苗子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那人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浇他的那些树苗。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锦上添花地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
  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吮吸到多少水,都从厚厚的沙屋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呢,就悠闲得多了。
  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发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没事儿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闲地走走,不浇一点儿水,也不培一把土。
  人们都说,这人栽下的那片树,肯定成不了林。
  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
  忽然有一夜,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一柱柱的沙尘飞来,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给刮倒了,有许多的树几乎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几乎惨不忍睹。
  而那个悠闲的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外,几乎没有一棵被风吹倒或者吹歪的。
  大家都大惑不解。
  那人微微一笑说:“他的树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就是因为他为他的树浇水浇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了。”
  人们更迷惑不解了,难道辛勤为树施肥浇水是个错误吗?
  那人顿了顿叹了口气说:“其实树跟人是一样的,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你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那么浅,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呢?
  “如果像我这样,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逼得它们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我何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何愁这些树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别给生命以适合的温床,生命的温床上只能诞生生命的灾难。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那就不能给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不管是一棵草,一棵树,怎样的条件就会造成怎样的命运。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压力与力量
  外在的压力,
  可能是阻力,
  可以是动力。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量大能够承受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成长想到人生,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得多么坚强常常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承受多少呢?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成功的目标
  成功的目标,
  不是巍峨冰山上的雪莲,可望又不可及;
  而是高挂树枝上的樱桃,一跃即可摘取。
  假如你看到体重达8600公斤的大鲸鱼跃出水面1.6米,并为你表演各种动作,我想你一定会发出惊叹,将这视为奇迹。
  而确实有这么一只创造奇迹的鲸鱼。
  这只鲸鱼的训练师向外界披露了训练的奥秘: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鲸鱼每次经过绳子上方就会得到奖励,它们会得到鱼吃,会有人拍拍它并和它玩,训练师以此对这只鲸鱼表示鼓励。
  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训练师就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很慢,不至于让鲸鱼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沮丧。
  无疑是鼓励的力量烘托着这只鲸鱼飞跃过了这一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度。
  对一只鲸鱼如此,对于聪明的人类来说更是这样,鼓励、赞赏和肯定,会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可事实上更多的人却是与训练师相反,起初就怀着期盼,定出相当的高度,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弄得彼此大感失望。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上司对下属的不满和惩罚,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批评和叱责,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埋怨和训斥……
  即使我们的期望值很高,可最好还是给手中的“绳子”定个合适的高度,看到对方的每一个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奠定心中的信心,而不要被失望、沮丧的情绪笼罩。
  这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自身。我们不妨把一个看似让人生畏的高度分解成若干个“跳台”,层层往上飞跃,每个进步都会使我们心里多些成就感,更激励着我们往前冲刺,更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
  这只鲸鱼的训练师给了我们一把开启自己或者他人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怕的,
  怕的只是心中与生俱来的怕。
  
  一个少年怕独自走夜路。
  父亲问他:你怕什么?
  少年答:怕黑。
  父亲问:黑为什么可怕?
  少年答:像有鬼似的。
  父亲问:你见过鬼?
  少年笑了:没有。
  父亲问:那么,现在你敢独自走夜路了吗?
  少年低头:不敢。
  父亲问:还怕什么?
  少年答:路边有片坟地。
  父亲问:坟地里有什么声音或鬼火之类的吗?
  少年答:有虫叫,没鬼火。
  父亲问:白天的虫叫与夜里的虫叫有何区别?
  少年:……
  一名新兵怕跳低板墙。
  连长问他:为什么不敢跳?
  新兵答:怕栽倒。
  连长问:你以前跳过吗?
  新兵答:没有。
  连长问:那么低板墙绊倒过你吗?
  新兵低头:当然没有。
  连长问:那你怎么知道它会使你栽倒?
  然后连长令新兵跳高,成绩为1.7米。
  连长又问新兵:你知道低板墙有多高?
  新兵说:不知道。
  连长说:1.5米。
  一名失业青年近几年在家埋头写作,发表了一千多块“豆腐干”。
  一天,父亲指着一则招聘启事说:某报社需要编辑,快去试试!
  长期与社会缺少直接接触的青年胆怯地说:我未必行。
  父亲问:为什么?
  青年答:没学历。
  父亲问:或许你发表的作品能打动报社总编呢?
  青年答: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应聘,咋会看上我呢?
  父亲问:你见过总编了?
  青年答:没有。
  父亲问:你了解过全部竞争对手了?
  青年答:没有。
  父亲问:那你究竟怕什么?
  怕走夜路的少年后来独自走了几回,虽紧张,却平安无事;怕跳低板墙的新兵后来终于咬牙跳了一次,并且以后再也没有犹豫过;怕应聘的青年后来背着一袋报刊去见总编,居然被破格录用。
  他们就是今天的我呀!
  我曾反复品味父亲的问题:你究竟怕什么?我的回答是:怕我心中那个与生俱来的“怕”字。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心中的冰河
  最温暖的,
  不来自遥远的太阳灼照,
  而来自地下的溶岩滚动;
  使我们惨败的,
  不来自外界的冷酷,
  而来自心中的冰点。
  去年秋天,看着景物逐渐萧条,特别去买了两盆长青树,放在窗前。
  “能不能让这两棵树,就在盆子里长?”我问花匠。
  “可以!但是冬天一定要在地上挖个洞,把树连盆一起埋进去,春天再挖出来。”
  我没有照他的意思做,觉得太没道理了。心想:“我只要按时浇水,又有什么问题?”
  只是,冬天没过完,我的树已经被冰雪冻死。
  想了许久,我终于明白了。
  长在北国的树木,之所以能熬过冬寒,不单因为冬天还有微微的阳光,更由于大地可以供给它们不断的暖意。
  花匠教我把花种下去,就是为了接受“大地暖意”的保护。
  北极虽冷,在冰山下的水里,鱼儿照样游动;南极虽冷,但在大地深处,仍然有火山的溶岩滚动。
  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实际脚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惊异的热力。
  我们常以为外来的帮助最重要,实际发自心深处的力量,才是我们熬过冰雪、获得重生的力量。
  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许多花,能钻出冰雪绽放。
  人情不暖,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