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_2 艾克哈特·托尔(德)
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四)
  常常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和当下时刻的关系如何?然后全神贯注地找出答案。我是否只把当下当成达到目标的手段呢?我把它视为一个障碍吗?我正把它变成敌人吗?既然当下时刻是你唯一拥有的,既然生命与当下是无可分割的,那么,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就是:我和生命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是揭露内在小我真面目的绝佳妙方,而且可以将你带入临在的状态。虽然这个问题并不能真正地体现绝对真理(毕竟,我和当下时刻是合一的),但它是指引正确方向很有用的路标。常常问你自己这个问题,直到你不再需要它为止。
  如果你和当下时刻的关系是失调的话,该如何超越它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你自己之内,在你的思想之内,还有你的行动之内看到它。在看见它的那一刹那,也就是觉察到你与当下时刻关系失调的那一刹那,你就是临在的。看见的本身就是扬升的临在。一旦你看到了功能失调,它就开始瓦解了。有些人在看见的那一刹那,会不觉失声大笑。随着那份觉察,你就有了选择的力量,那个选择就是:对当下说“是的”,并让它成为你的朋友。
  时间的矛盾表面上看来,当下时刻就是现在发生的事。但眼前发生的事一直在改变,所以看起来好像每一天你的生活都充满了上千个时刻,而各种不同的事情发生在其中。时间被视为一连串无止境的时刻,有些时刻好,有些不好。然而,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也就是说,从你就近的经验来看,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很多不同时刻。你会发现永远都只有“这一刻”。生命永远是在当下。你的整个生命都是在这不间断的当下展开的。过去或未来时刻只存在于你的回忆或是期待之中,而当你回忆或期待的时候,你也是在当下时刻思考过去或未来,也就是在眼前这一刻思考着它们。
  那为什么看起来好像有很多时刻呢?因为当下时刻与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内容,混淆了。当下的空间,与发生在那个空间中的事情混淆了。当下时刻与其内容的混淆,不仅造成了时间的幻相,也创造了小我的幻相。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来说,我们怎么可能否认时间的真实性呢?你需要时间,才能从此处到彼处、烧一顿饭、建造一栋房子、读这本书。你也需要时间成长,学习新事物。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好像需要时间。每件事都受制于时间,而且最终,“这个血腥残忍的暴君——时间”(莎士比亚对时间的形容)将会置你于死地。你可以把时间视为一条紧抓着你不放的急流,或是将一切都变为灰烬的大火。
  我最近和几位老友重逢——很久没见的一家人,我见到他们的时候感到十分诧异。我几乎脱口而问:“你们生病了吗?发生什么事情了?是谁把你们搞成这样的?”那位母亲手拄着拐杖,看起来好像缩小了几号,形容枯槁像个脱水苹果似的。那位女儿,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时候,还是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对青春满怀着期待,现在则是饱受岁月的折磨,流露出养育三个小孩的疲累。然后我才想起来:我们已经三十年没见了!是时间把他们搞成这样的。我相信他们见到我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叹吧。
  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受制于时间,然而,它们的发生却都是在当下。这就是矛盾所在。不管你怎么看,到处都有时间确实存在的间接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一个烂苹果,还有,你在浴室镜子中看到的面孔,相较于三十年前的照片,也是证据。但是你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证据,你从未经历时间的本身。你所经历的都只是当下时刻,或是说,只经历到当下发生的事。如果需要直接的证据才能证明时间存在的话,那么,时间就是不存在的,而当下是永远存在的。
  排除时间你无法将无小我的境界(egoless state)列为未来目标,并且努力朝它迈进。如果这样做的话,只会招致更多的不满足和更多的内在冲突。因为看起来你好像永远无法达成目标,无法到达无小我的境界。如果从小我中获得解放是你设定的未来目标,你就给了自己更多的时间,而更多的时间意味着更多的小我。仔细地自我审视一下,看看你的灵性追求是否变成了一种小我的伪装形式。如果摆脱“自我”(your“self”)是你的未来目标,那么这可能是你需索更多的一种伪装。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其实准确地说,就是给你的“自我”更多的时间。时间,就是过去和未来,也是心智制造的虚幻自我和小我赖以维生的工具,而时间只是在你的心智之中,它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在实体,它是为了感官觉受而存在的心智结构,有其不可或缺的实际用途,但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时间是生命的水平向度,实相的表层。然而,生命还有纵向的深度,只有经由当下时刻的大门才能够接触到它。
  所以,别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时间,要把时间移除。将时间从你的意识中排除,就是将小我从你的意识中排除。这是唯一真正的灵修方法。
  当我们说到排除时间,当然指的不是钟表的时间。钟表时间有其实际用途,例如,与他人约定见面或是计划一趟旅程。没有钟表时间,我们几乎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正常生活。我们谈的是排除心理上的时间。心理上的时间指的就是小我心智对过去和未来的无尽关注以及拒绝与生命合一。与当下时刻必然存在的本然(isness)和谐一致,就是与生命合一。
  一旦把对当下习惯性地说“不”,改成说“是”,一旦允许当下时刻以其本然面貌存在,你就瓦解了时间和小我。小我为了得以存活,它必须将时间(也就是过去和未来)变得比当下时刻更为重要。除了在索求得到满足后的短暂片刻,小我是无法忍受与当下时刻为友的。而任何事物都无法使小我长久满足。只要它掌控你的生活,你不快乐的方式就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所求不得,第二种就是得偿所愿。
  本然(whatever is)或眼前发生的事,就是当下时刻表现的形式。只要你的内在抗拒当下,那么形相(也就是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将你和你超越外相的本质分开,将你和你之所是的无形无相至一生命分开。当你的内在对当下时刻表现的形式说“是”的时候,那个形式就会变成进入无形无相世界的大门。世界和神之间的分野就消失了。
  当你抗拒生命在此刻所展现的形式时,当你视当下为一个手段、障碍或敌人时,你就强化了自己对外相的认同,也就是小我。因此,小我就会反弹(reactivity)。反弹是什么?就是对过度反应上瘾。你愈是过度反应,就愈是与外相纠缠不清,愈是与外相认同,小我就愈强。你的本体就再也无法经由外相闪耀,或是只能勉强为之。
  经由对外相的不抗拒,在你之内超越外相的东西就会以包容万物(all-encompassing)的临在出现,它也是一股比你昙花一现的形相身份(你这个人)还要强大得多的宁静力量。它是你真实面目的一种表达,比形相世界里的一切都还要更深层。
  梦者和梦“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间最强大力量的关键。经由不抗拒,意识(灵性)就从形式的桎梏中获得解放。内在对外在形式的不抗拒——对本然或眼前发生之事没有任何的内在抗拒,就等于是否定了外在形式的绝对实相。抗拒使得这个世界和属于它的事物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坚固,也更为持久,这些事物包括你自己的形相认同——你的小我。抗拒赋予这个世界和小我一定的分量和绝对的重要性,使你将自己和这个世界看得太过认真。“形相”的游戏因而被误认为是一种生存的挣扎,而当你如此认为的时候,这个挣扎就变成了你的实相。
  
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五)
  所有发生的事情,所有生命展现的形式,都是如朝露般地短暂。它们都是稍纵即逝的。事物、身体、小我、事件、状况、思想、情绪、欲望、野心、恐惧、戏剧性事件……它们翩然来临,而且伪装成极为重要的样子,在你还没回过神来之前,它们早已消逝无踪,消融在它们源起的“空无”(no-thingness)之中。它们曾经是真实的吗?它们比一场梦(形相的梦)更真实吗?
  当我们早上醒来的时候,昨晚的梦早已消逝,而我们会说,“哦!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不是真的。”但是,梦里的一些事物应该是真实的,否则不会如此活灵活现。当死亡迫近时,我们回首一生,也会纳闷这一切是否只是一场梦。即使是现在,当你回顾去年的假期或昨天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也同样会发现,它们和昨晚的梦没什么两样。
  有梦,即有梦者。梦就是一个短暂的形相游戏。它自成一个世界,相对来说是真实的,但不是绝对地真实。而梦者,就是形相在其中来来去去的绝对实相。梦者并不是梦中人。梦中人是梦境的一部分;梦者是梦境发生之处,也是梦境得以发生的基础,它是相对后面的绝对,时间后面的永恒,在形相之内以及之后的意识。梦者就是意识本身,也是你的本来面目。
  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要从梦中苏醒。当我们从梦中苏醒时,小我创造的人间戏码就此终结,而一个更祥和、更美好的梦会升起。这就是新世界。
  超越限制每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段时间在追求形相层面的成长和扩展。这时你会努力克服一些限制——身体的弱点或是金钱的匮乏,你会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或是经由创意的行为将一些新事物带到世界上来,提升你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这些事物可能是音乐,艺术作品,书籍,你提供的服务,所发挥的功能,你创立的或是付出重大贡献于其中的企业或组织。
  当你临在于当下时刻,当你的注意力完全在当下时,临在就会流入你所做的事情之中,并且加以转化。在其中就会有一定的品质和力量。当你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的(如金钱、名声、胜利)的手段,而是为了自我实践时;当你所做的事情都充满了喜悦和活力时,你就是处于当下时刻。当然,除非你与当下时刻友善地相处,否则便无法临在。这是有效行动的基础,不会被负面心态所污染。
  形相意味着限制(limitations)。我们在此不仅是为了体验限制,更要借由超越限制而在意识中成长。有些限制可以在外在层面中克服。有些生命中的限制是必须学会与其和睦相处的,而且只能在内在将其克服。每个人迟早都会碰上这种内在的限制。这些限制可能会让你困在小我的过度反应中,也就是处于极端不快乐的状态;或者是,经由对本然(what is)的完全臣服而在内在之中超越它们。这就是这些限制所带来的教诲。意识的臣服状态(surrendered state)在你的生命中开启了一个纵向的向度——有深度的向度。借由这个向度,一些无价的事物就被带到这个世界上,否则这些事物仍将处于未显化的状态。有些人面临的限制较为严峻,但是经由对它们的臣服,这些人会成为疗愈者或是灵性导师。有些人则是无私地奉献:为减轻人类的痛苦,或是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别有创意的礼物。
  70年代末期,我在剑桥大学念书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会和一两位朋友在研究生中心的餐厅用餐。有位坐轮椅的先生,常常会由三四个人陪同着,坐在我们的邻桌。有一天,他就坐在我的对桌,使我不由得在近距离看着他,并对眼前的情景感到惊讶。他几乎是完全瘫痪的,身躯瘦弱,他的头只能永久向前低垂。一旁陪伴的一位男士小心翼翼地将食物放入他的口中,然而,大部分的食物都掉落在另一位男士端在他下巴旁的小盘子里。有时候,这位踡在轮椅上的先生会发出难以理解的咕哝声,此时,就会有人把耳朵凑到他嘴边倾听,然后竟然还可以将他想说的话翻译出来。
  后来,我问我的朋友是否知道这位先生是谁。“当然啦!”我的朋友说,“他是一位数学教授,旁边的人都是他的研究生。他得了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全身各部分会逐渐地瘫痪,最多只有五年可活。没有人的命运会比他更悲惨了。”
  几个星期后,当我离开研究生中心时,他正好要进门。我抵着门,好让他的电动轮椅通过。此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他清澈的眼神让我感到十分讶异——丝毫没有不快乐的痕迹。我立刻就知道,他早已经放弃了抗拒,他生活在臣服之中。
  几年以后,我在报摊买报纸的时候,很惊讶地看到他出现在一份国际新闻杂志的封面。他不但活得好好的,还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就是斯蒂芬·霍金。那篇报道中有一段话,绝妙地印证了多年前我从他眼中得到的感受。他对自己生命的评价是(他现在有合成助声器可以说话了):谁还能祈求更多呢?
  本体的喜悦不快乐或负面心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种疾病。外在的污染一如我们内在的负面心态。它是无所不在的,不仅出现在物质欠缺之处,在物质充裕甚至过剩的地方更为严重。这令人惊讶吗?在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对外在形相的认同反而更深,更加迷失在内容中,愈加困在小我里。
  很多人相信,他们的快乐取决于外在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取决于形相世界。他们其实不了解,外在发生的事情是宇宙中最不稳定的,是一直在变动的。当下时刻对人们来说,不是被已发生或不该发生的事给破坏了,就是因为一些该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而有所缺憾。因此,人们错失了生命本身所隐含的更深层的完美,一种永恒存在的完美,这种完美超越了正在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事,也超越了外相。接纳当下时刻,并且发掘那个比任何外相更加深层、不受时间影响的完美吧。
  唯一真正的快乐——本体的喜悦,不会经由任何外在的形相、财产、成就、人物、事件或任何事而降临到你身上。那个喜悦永远不会“来到”你身边。它是散发自你内在无形无相的向度,也就是意识的本身,因此它与你的本来面目是合一的。
  容许小我的缩减小我随时都在提防任何它认为可能会缩减自己的事物。当这种情形发生的时候,“自动化小我修复机制”很快就会启动,以修复心理形式上的“我”。当有人责怪我或批评我,对小我而言就是一种自身的缩减,因此,它会立刻经由自我辩护、防卫、责怪的方式,试图修复被缩减的自我感。对小我来说,对方是对是错并不重要。它对自身的防卫保护比对真相有兴趣多了。而这是对心理形式的“我”的防卫保护。像如果路上其他开车的人骂你一句“白痴”,而你就会立刻回骂,这种稀松平常的事,就是一个自动化而且无意识的小我修复机制。最常见的小我修复机制就是怒气,它可以使小我短暂但是剧烈地膨胀。所有的修复机制对小我来说都很理直气壮,但实际上却是功能失调的。功能失调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肢体暴力以及在冠冕堂皇的幻想中自我欺骗。
  
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六)
  有一种特别强而有力的灵性修持就是:有意识地允许小我被缩减,而不试图去修复它。我建议你不妨经常实验一下。比方说,当有人批评、责怪或是辱骂你的时候,先不要立刻还以颜色或急着为自己辩护,试着什么都别做。让自我形象维持在被缩减的状态,全神贯注在内心深处此时的感受。一开始几秒钟的时间,你可能觉得很不舒服,好像自己的尺寸缩小了似的。然后,你也许会感觉到内在有一种非常鲜活的开阔感。其实你完全没有被缩减,事实上,你扩展了。然后,你会很惊讶地发觉:当在看似被缩减的状况下,而丝毫不加以抗拒和反应时(不仅是外表,内在也是),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被缩减了。而经由变得“较少”,你变得更多了。当不再护卫或是试图强化自己的外在形相时,你便从对外在形相和心理自我形象的认同中跳脱。经由变得较少(就小我的观点而言),实际上你经历了一次扩展,并且创造了空间让本体得以显露。真正的力量,也就是你超越形相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从外表看似被减弱的形相中闪耀出来。这就是耶稣所说,“否认你自己”,或是“将你的另一边脸让他打”的真正含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允许自己被虐待,或是让自己遭受无意识人们的侵害。有时候,在某些情况下,你必须要很笃定地阻吓别人的某些行为。少了小我的防卫心作祟,你的话语会带着力量,但没有过度反应的蛮力。必要的时候,你也可以坚定地、清楚地对某人说“不”!而这正是我所谓的“高质量的不”,不含任何的负面心态。
  尤其是当你甘于默默无闻,甘于退居幕后,你就能和宇宙的力量合一。在小我眼中的弱点,实际上却是唯一真正的力量。灵性的真理,与当代文化的价值及其制约人们行为的方式,是完全对立的。
  古老的《道德经》教导我们,“做世界的山谷”(为天下谿),而不要做高山。这样你就回归到整体,而天下都是你的(诚全而归之)。
  同样的,耶稣在他的寓言故事中也教导我们:“你被邀请的时候,要坐在末位上,好让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为凡抬高自己的,必降为卑,降卑自己的,必升为高。”
  这个修持方法的另一面就是避免借由炫耀以强化自我,避免强出头、特立独行、刻意强化自己的形象或吸引他人注意。有时候,当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时,你也许可以保持沉默,然后感觉一下当时的感受。
  如外似内当你仰望静夜的无云星空,你也许马上会领悟到一个非常简单却又深远无比的真理。你看到了什么呢?月亮、星球、星星或是明亮发光的银河系,也许看到一颗流星,甚至是在我们隔壁但距离我们有两百万光年之遥的仙女座群星。是的,但是如果你进一步简化地观察,你又会看到什么呢?各种物体在空间中漂浮。所以,宇宙到底包含了什么呢?物体和空间。
  如果你在静夜下仰望无云的星空而不会感到瞠目结舌的话,那么你就不是真的用心在看,因为你没有觉察到天空的整体性。你可能只是看到一些星体,并且试着说出它们的名字而已。如果你曾经仰望天空而感到无比敬畏,甚或是面对不可理解的奥秘而感到深深的崇敬之意,这就表示,你已经在那个片刻,放下了对事物加以解释和贴上标签的欲望,你不但已经对空间中的物体有所觉察,同时也对空间本身无限的深度有所感知。你的内在必然已达到足够的定静状态,才能觉察到无数大千世界所在的广阔空间。敬畏之情并非来自于对三千大千世界的惊叹,而是来自于对容纳三千大千世界之处深度的惊叹。
  当然,你是看不见空间的,也无法听见、触摸、品尝或是嗅闻它,那么,你怎么能够知道它存在呢?这个听起来很合逻辑的问题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基本的谬误。空间的本质就是空无(no-thingness),所以,就一般口语而言是不会“存在”的。只有事物——形相——才会存在。即使称之为空间都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一旦命了名,就等于是将它视为物件了。
  应该这么说吧,在你之内某处是和空间十分契合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觉察到它的原因。觉察到它?这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空间的本质就是空无,没有任何东西让你去觉察,你又怎么可能觉察得到它呢?
  答案是很简单又极为深奥的。当你觉察到空间的时候,你其实并没有觉察到任何东西,你觉察到的是觉知的本身——意识的内在空间。经由你,宇宙才能觉察到它自己!
  当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时候,那个空无就被视为空间。当耳朵听不见任何声音的时候,那个空无就被当成寂静。感官觉受是用来感知外在形相的,当外在形相不存在时,处于觉知之后无形无相的意识,也就是让所有感知、所有经验成为可能的那个意识,就不会再被外相遮蔽。当你注视着太空深不可测的深度,或是聆听日出之前清晨的寂静,你的内在某处可以与之共鸣,一如似曾相识。然后,你就会感受到那个无限深度的空间,其实就是你内在的深度。而且你会知道,那个无形无相的宝贵寂静,相较于构成你生命内容的有形事物,是能够更深切地反映出你本来面目的。
  《奥义书》(Kena Upanishad),印度教古代吠陀的典籍,用以下的话语指出了同样的真理:它是眼睛无法看到的,但眼因它而能看见。凡了悟者就知道它是梵(超灵),而非凡人所崇拜的。(What cannot be seen with the eyes,but that whereby the eye can see:know that alone to be Brahman the Spirit and not what people here adore.)
  它是耳朵无法听到的,但耳因它而能听见。凡了悟者就知道它是梵(超灵),而非凡人所崇拜的。
  它是心智无法思量的,但心因它而能思量。凡了悟者就知道它是梵(超灵),而非凡人所崇拜的。
  这本古老的典籍指出,神是无形无相的意识和你真实身份的本质。其他的都是外相,也是“凡人所崇拜爱慕的”。
  宇宙的双重实相,包括了事物和空间——有形与空无——也是你自己的实相。健全的、平衡的、丰盛的人生,就是在构成实相的两个向度(外相与空间)之间来回舞动。大多数的人都非常认同于外相——感官觉受、思想和情绪的这个向度,以至于错失了生命中最主要的、隐秘的另一半。与外相的认同使他们困在小我之中,动弹不得。
  你所看到、听到、感觉到、触摸到或想得到的,都只能说是实相的另一半而已。它们都是外相。在耶稣的教诲中,他将外相称为“这个世界”,而另一个向度则称为“天国或是永生”。
  如同空间使得所有事物得以存在,没有了静寂就不可能有声响,缺少了关键的无形无相的向度,也就是你真实身份的本质,你也将无法存在。如果“神”这个字不是被如此地误用了的话,我们可以称这个本质为神,但我比较喜欢称它为本体。本体是先于存在(existence)的。存在是外相、内容,也就是发生的事。存在是生命的舞台前景,而本体则是背景,向来都是如此。
  人类集体共有的疾病就是人们太过关注所发生的事,因此被这个世界中不停变动的外相所催眠了,完全沉浸在生活的内容中,而忘却了自己的本质。本质是超越内容,超越外相,超越思想的。人们太过于沉浸在时间之中,而忘却了永恒。永恒是他们的本源,他们的归宿,他们的命运。永恒就是你本来面目的活生生实相。
  几年以前我游览中国时,到了桂林附近山顶的一座佛骨塔。塔上有个金粉装饰的浮雕字,我问招待我的中国朋友它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佛。”他说。“那为什么看起来像两个字而不是一个呢?”我问。“这一个,”他解释,“意思是‘人’,而另外一个的意思是‘不’。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佛的意思。”我带着敬畏的心站在那里。“佛”这个字本身就已经包含了所有佛陀的教导,而对那些有眼识的人来说,它更代表了生命的秘密。建构实相的两个向度是:有形和空无,外相和无相(denial of form)。所谓无相,就是能够领悟到:外相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
  
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一)
  苏菲教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位住在中东地区的国王,老是在快乐与绝望的情绪中摆荡。一点小事就会让他勃然大怒或是引起剧烈的情绪反应,使得他的快乐像昙花一现般地转变成失望,甚至绝望。终于有一天,国王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厌烦了,想要寻求出路。他派人去找一位国土中受人尊崇而且据说已经开悟的智者。当智者到来后,国王对他说:“我要变成和你一样。请你给我一个可以为我的生活带来平衡、祥和以及智慧的东西好吗?我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智者说:“我也许可以帮你,但是这个代价太巨大了,你的整个王国都不够付。所以,如果你能珍惜它的话,我就把它当礼物送给你。”国王承诺他会好好地珍惜这份礼物,于是智者就离开了。
  几个星期以后,智者回来,交给国王一个装饰精美的玉雕盒子。国王打开它,看到里面有一只很简单的金戒指。戒指上刻了一句话:“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This,too,will past.)
  “这是什么意思?”国王问。智者说:“经常戴着它,不管发生什么事,在你评断那件事是好或坏之前,触摸这个戒指,然后念上面刻的文字,这样,你就会永远在平安之中。”
  “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到底是什么使得这简单的几个字这么有威力?只从表面上来看,当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这些字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安慰,但同样地,它们也会降低我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因为:“别太得意了,它不会长久的。”这好像是当好事出现时,这些字的含义。
  如果我们参考前面我提过的两个故事的内容,这些字的全面含义就更清楚了。那位始终以“是这样吗”作为回应的禅师,他内在对于所有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抗拒,也就是他的内在与当下发生的事情始终合一,所以对他而言,生活中的事都是“好”的。而那位总是以简洁的“也许吧”作为论点的智者,则是启示我们“不评断”的智慧。这个金戒指的故事则指出了“无常”的事实,当我们能认识到“无常”时,就能够做到“不执著”。不抗拒、不评断、不执著,就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生活的三个面相。
  刻在戒指上的字不是说不应该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切,也不是仅仅在你受苦的时候给你一些安慰而已。它们还有更深一层的任务:让你觉知到,不管是好是坏,由于一切事物的无常本质,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著就会减少,同时你对它们的认同程度也会减低。不执著并不表示你不能享受这个世界所提供的美好事物,事实上,你可以更加地享受它们。因为,一旦你看清并接纳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之后,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会担心或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当不执著时,你获得了一个站在制高点上综观全局的优势,而不会陷在生活事件当中。你就像一个太空人,看到地球被广大的空间包围着,而领悟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真理:地球是珍贵的,但同时也是不重要的。领悟到“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能够为你带来不执著,而不执著会让你进入生命中另外一个向度:内在空间。经由不执著,还有不评断、内在不抗拒,你获得了进入那个向度的途径。
  当不再完全地认同于有形世界(form)之后,意识,也就是真正的你,就从有形世界的牢狱中解脱了。这份自由,就是内在空间的升起。内在深刻的定静和微妙的平安将到来,即使在看似“不好”的境况下。“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顷刻间,在看似不好的事件周围,出现了一些空间。同样地,在情绪高低起伏的周围,甚至痛苦的周围,也有空间升起。更重要的是,在你的思想与思想之间,也有了空隙。而那个空隙中,会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平安,因为这个世界是有形的,而平安是属于空间中的。这就是神的平安。
  现在,你可以享受并尊崇俗世的事物,但是不会把它们原本没有的重要性和价值加诸其上。你可以积极地参与创造之舞,但是不执著于结果,也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不合理的要求,像是:“满足我吧,让我快乐,让我有安全感,告诉我我是谁”。这个世界没有办法给你这些,而当你也不再有这样的期望时,所有我们自己创造的痛苦就终结了。所有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们过于珍视这个有形世界,而不理解内在空间的那个向度所引起的。当那个向度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时,你就可以享受各种事物,各种经验,各种感官的愉悦,而不会在其中迷失了自己,也不会在内在执著于它们,也就是说,不会对任何世上的东西成瘾。
  这句话“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是一个真相的指标。在指出有形世界的无常时,它也暗喻了永恒。只有你内在的永恒才能够辨识出无常。当失去或是不了解这个空间的向度时,世间的事物就有了一个绝对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是如此的严肃而沉重,但事实上它们是根本不存在的。当我们不能从无形无相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时,它就成了一个极具威胁性的地方,最终成为一个让人绝望的地方。《圣经·旧约》的先知必定体察到这一点,所以他写道: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地令人厌倦,让人无法诉说。
  物体(object)意识和空间(space)意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充塞着各类事物:物质性的事物,要做的事情,要思考的事。他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历史一样,如同英国首相丘吉尔描述的“一件屁事儿接着一件”(one damn thing after another)。他们的心智充斥着杂乱的思想,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物体意识的向度,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到的主要实相,这也就是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平衡的原因。物体意识需要空间意识来平衡,才能让健全的心智重返我们的地球,也让人类能够完成使命。空间意识的扬升是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空间意识意味着,除了对事物有意识之外(指的是能意识到感官的觉受、思想和情绪等),你始终有一股觉知的暗流在意识之中。所谓觉知就是指:不仅对物体、事件有意识,也意识到自己是有意识的。如果能在外在事件发生时,感受到内在那个警醒定静的背景状态的话,那就是它了!在每个人里面都有这个向度,但是大部分的人完全没有觉察到它。有的时候我会借由这句问话来指出它:“你能感受到自己的临在吗?”
  空间意识不仅代表从小我之中解放出来,也代表从对世间事物,也就是物质主义和物质化的依赖中挣脱。这是灵性的向度,而仅仅这个向度就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一个超凡而真实的意义。
  当你对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状况感到气愤的时候,真正的肇因不在那个事件、人或是状况,而在于你失去了只有空间能提供的看待事情的正确观点。你被物体意识所困,没有觉知到意识本身那个永恒的内在空间。这句话“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可以当成一个指标,帮助我们重建对那个向度的觉知。
  另外一个内在真相的指标,也涵盖在下面这句话中:“我不是为了我认定的理由而烦恼。”(译者注:出自《奇迹课程学员手册》第五课)
  落于思想之下或扬升其上当非常疲倦的时候,你可能会比平时更平静、更放松。这是因为你的思想平息(subside)了,所以再也记不起来那个心智制造的问题自我(problematic self)。你逐渐进入了睡眠状态。当喝酒或嗑药时(只要它们不会触动你的痛苦之身),你也可能觉得比较放松,比较无忧无虑,而且可能会暂时比较有活力。你甚至可能开始唱歌、跳舞,这些都是自古以来就作为表达生命欢乐的方式。因为那时你的心智比较不会负累你,你可以一瞥本体的喜悦。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叫酒精饮料为spirit(灵性)的原因吧!但在这其中,要付出一个很高的代价:无意识。你并不是扬升于思想之上,而是退落到了思想之下。再来两杯的话,你就回归到了植物状态啦!
  空间意识和“恍惚”(spaced out)是不一样的。两种都是超越思想的境界,这点是相同的。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前者,你是扬升于思想之上;而在后者,你坠落于它之下。一个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另一个则是退回到我们早已遗弃的远古时代的一个阶段。
  
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二)
  电视
  看电视是现在世界上好几百万人最喜爱的休闲活动(或者说是“不动”,nonactivity)。对一个年届六十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平均花了大约十五年的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在很多其他的国家,这个数字也差不多。
  很多人觉得电视能够让他们放松。仔细地观察自己,你会发现,当专注在屏幕的时间愈长时,你的思想活动就愈被抑止。而当花很多的时间在谈话性节目、竞赛节目、剧情片甚至广告时,你的心智就几乎不制造任何思想了。你不但不再记得自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暂时地从自己当中解放出来,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放松的呢?
  那么,看电视是否创造了更多的内在空间呢?它能让你更加地临在吗?很不幸,它没有。即使你的心智很长时间没有产生任何思想,但它却与电视节目的思考活动联结在一块了。它与人类集体心智的电视版本联结,而且在思考着这个版本的想法。你的心智好像是静止的,因为它不在创造任何思想。但是,它不停地吸收从电视屏幕传来的思想和影像。这引发了一种出神恍惚的被动状态,就像催眠的效果一样,很容易受到摆布。在这种状态下,你的心智就会让所谓的“公众意见”来随意操纵。这就是为什么政客、利益团体以及广告业主理解并且愿意花上百万美元的广告费,好利用你在这种无觉知的接受状态下来操控你。他们要让他们的思想变成你的,而他们通常都做到了。
  所以,当你看电视的时候,通常你都会落入思想下,而不是扬升于其上。这一点,电视和酒精以及一些药物是很相近的。在它提供一些心智上的释放的同时,你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意识。就像一些药物一样,电视本身也有让人上瘾的特质。你拿起遥控器想要关电视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把所有的频道都浏览了一遍。半小时或一小时过去了,你还是转来转去地在看。“关”这个按钮好像是你手指最无法去按的那一个。你还是在看,通常不是因为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吸引你注意,而是正因为没什么好看的所以你一直在看。一旦你上钩了,愈无聊愈无意义的东西,反而愈让你上瘾。如果电视节目很有趣,可以激发一些想法的话,它会刺激你的脑子,让它又开始从事思考,这是一种比较有意识的状态,比由电视所引发的出神状态来得好些。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注意力不会完全地被屏幕上的影像所操控。
  电视节目的内容,如果有一定品质的话,可以削减甚至解除一些电视媒体所带来的催眠和麻醉心智的效果。有一些电视节目的确也对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打开他们的心房,使他们更有意识。甚至一些不着痛痒的幽默喜剧,也可能在无意间借由讽刺人类的愚蠢和小我,而流露一些灵性的意味。它教导我们不要把事情看得太认真,用轻松的方式看待生活,最重要的是,它用让我们发笑的方式来教导我们。笑声是特别具有释放和疗愈效果的。但总而言之,电视还是由一群小我挂帅的人来主导的,所以电视有一个隐含的目的就是:利用让你入眠来控制你,也就是说,让你进入无意识。然而,电视媒体还是蕴涵着巨大的未开发的潜力。
  避免观看那些不停用各种画面(而且每两三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转换的)来袭击你的节目或是广告。过度地观看电视,尤其是看多了以上那种节目的孩子,特别容易得注意力缺乏症,现在全球有几百万名这样的心理失调的儿童。注意力的短缺会让你所有的观点和人际关系都肤浅而且不能让你满足。在那种状态下,不管做什么,或是采取什么行动,都会缺乏品质,因为品质是需要高度专注的。
  经常长时间地看电视不但会让你无意识,也会造成被动性,并且耗费你的能量。因此,选择你要看的节目,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随便看。看电视的时候,如果记得的话,随时感觉你身体中的生命力。或是,你也可以不时地去觉察你的呼吸。定时地把眼睛特意地离开屏幕一下,这样它就不会夺走你所有的视觉感受。不要把音量开得太大,免得它完全占据了你的听觉感受。在广告时段就把电视放到静音。确定你不会一关电视就马上去睡觉,或更糟的是看着电视就睡着了。
  辨识出内在空间思想之间的空隙可能已经多少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了,只是你还没有察觉到罢了。一个被经验迷惑,并且被制约只会与有形世界认同的意识,也就是说,物体意识,一开始几乎不可能觉察到空间的。它根本的含意就是,你是无法觉察到你自己的,因为你一直在觉察其他的事物。你一直被有形世界所搅扰。即使看起来你好像觉察到自己了,你其实是把你自己变成了一个物体,一个念相(thought form),所以你觉察到的只是一个思想,不是你自己。
  当你听说内在空间这回事的时候,你可能开始寻求它,然而,因为你是以寻找一个物体或是一种经验的方式在找它,所以你找不到。这也是那些寻求灵性觉醒或开悟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因此耶稣说:“神的国的到来,没有可供观察的迹象,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看哪,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
  如果能够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满足、愁烦、焦虑、忧郁、绝望或耗尽在其他负面的状态中;如果能够享受极其简单的事物,像聆听雨声、风声;如果能够欣赏掠过天际的云彩的美丽,或是有时可以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或是需要其他娱乐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报地从内心深处对一个陌生人发出善意……那就说明了,无论如何的短暂,在从未间断思考的人类心智中,有一个空间已经打开了。在这种情形下,你会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种鲜活的平安感觉,即使非常的细微。这其间强度的差异可能很大,从一个好似背景般几乎察觉不到的满足感,到印度古圣贤所称的“阿南达”(ananda)—— 一种本体的狂喜。因为你被制约只能去注意有形世界,除了以间接的方式之外,你可能很难觉察到它。比方说,在鉴赏美丽之物、欣赏简单的东西、享受自己独处或是以爱与和善待人的能力之间,是有一个共通点的。这个共通点就是满足、平安、活力的感觉,这就是以上那些经验所需具备的无形背景条件。
  在生活中,当你能欣赏美、善并能辨识出简单之物的优点时,请在你自身中寻找这个经验的发生之处。但是不要用寻找外在事物的方式去寻找它。你没办法盯住它然后说,“现在我有了”,或是在心智层面去理解并且以某种方式来定义它。它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是无形的。它是空间,是定静,是本体的甜美,而且是无限地超越这些描述的话语的,这些话语只是指标而已。当能够在内在直接地感受到它时,它就更深刻了。所以,每当你能够欣赏简单之美时——一个声音、一个眼神、一个碰触——当你能看见事物之美,当你能对其他人感到爱和慈悲时,感受一下内在的那个宽广空间,它就是那个经验的源头和背景。
  历年来,很多诗人和圣人都观察到了那份真实的快乐,我称之为“本体的喜悦”。它都是在一些很简单,而且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的事物之中找到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忙碌地寻求在自己身上能够发生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也因此而不断地错失那些看起来不重要,却可能是相当重要的事物。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一个不寻常的深层定静中写道:“对快乐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实,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温和的事,最轻柔的事:蜥蜴发出的沙沙声,一回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东西成就最大的快乐。保持定静吧!”
  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还有一个找出内在空间的方法:对有意识保持觉知(become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说或是想:“我本是(I am)”,而不加上任何东西。对那个随“本我”而来的定静保持觉知。感受你的临在,那个赤裸的,原始的,未遮掩的存在本体(beingness)。它不会受到年幼或年长,富有或贫穷,好或坏,或任何其他特质的影响。它是那个孕育所有万物、所有生命形式的广大源头。
  
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三)
  你能听到山涧之声吗
  有个禅师和他的一名弟子正静默地走在一条山路上。到了一株古老的松树下,他们坐下来吃了一些简单的米饭和蔬菜。饭后,这名弟子,一名尚未掌握禅意之秘关键的年轻和尚,打破了沉寂而问禅师:“师父,我如何进入禅呢?”
  当然,他是在问,如何进入意识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禅。
  禅师保持沉默。这名弟子焦急地等待着答案。五分钟过去了,他正要张口再问的时候,师父突然开口了:“你听到山间的溪流声了吗?”
  这名弟子根本不知道有山间溪流,他太忙碌于思考禅的意义了。现在,当他开始去聆听这个声音的时候,他嘈杂的脑子终于安静下来。起先,他还是听不到什么。然后,他的思想沉寂了,一个更高的警觉状态出现,突然他真的听到了远方一个很小的溪流发出了几乎听不见的呢喃声。
  “是的,我现在可以听到了。”他说。
  禅师举起了他的手指,眼睛流露出既严肃又温柔的神采,说:“从那里进入禅。”
  这名弟子瞠目结舌。这是他的第一次“顿悟”(satori),一瞬之间的开悟。他终于知道,禅就是“不知其知”!(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什么!)
  他们继续静默的旅程。这名弟子对于他周围景物的鲜活感到极其讶异。他感觉好像是第一次经历到这些事物一样。然后,逐渐地,他的思想又开始了。那个警觉的定静又被他心智的噪音遮盖住了,没多久,他又有一个问题:“师父,”他问,“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告诉你我无法听到那个山间小溪的话,你会说什么?”禅师停下来,看着他,举起手指说:“从那里进入禅!”
  正确的行动小我总会问:“怎么样可以让情境满足我的需要,或是如何找到那些可以满足我需要的情境呢?”
  临在是一个内在无限宽广的状态。当你临在的时候,你问:我如何回应当下这个情境的需要?事实上,连这个问题都不需要问。你很定静、警觉,并且对当下如是(what is)完全地开放。这样就为这个情境,注入了一个新的向度:空间。然后你观看和聆听。如此你就与这个情境合一了。所以,不是产生一个反应来对抗这个情境,而是与它融合,然后解决之道就从这个情境本身中升起。实际上,观看和聆听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那个警觉定静的本身。这样一来,如果可能或需要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会采取行动,或者说:正确的行动会经由你而发生。所谓正确的行动是指:对整体而言是正确的。当行动完成了以后,那份警觉和宽广的定静还是存在。没有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高举双手叫道:“耶!”也没有人会说:“瞧,那是我做的!”
  所有的创意都来自内在的广大空间。一旦创造发生了,进入了物质形相之中,你要小心不要让那个“我”或“我的”的概念又升起。如果你居功于你的成就,小我又回来了,而那个广大空间就会被遮盖了。
  认知(perceiving)但不评断(naming)
  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周遭的世界只是有个模糊的了解,尤其是当周边环境对他们来说很熟悉的时候。他们脑袋里的声音夺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多人觉得,当他们旅行和探访不熟悉的地方或是国外时,会比较有活力,因为那时他们的感官觉受力,也就是经验事物的能力,比思考占有更多的意识。他们会变得比较临在。但有一些人,即使在那种情况下,还是完全被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所占据。他们的认知和经验被当下立即的评断给扭曲了。他们其实哪里都没有去,只是他们的身体在旅行而已,他们还是在自己的老地方:脑袋里。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一旦我们认知到了一些事物,我们就立刻让小我(虚假的自我)来予以评断、阐释,和其他事物比较,决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它,称它为好或坏。这些人是被囚禁在念相和物体意识之中。
  除非强迫性和无意识的评断习惯能够停止,或至少能觉察到它并且在它发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否则你在灵性上就无法觉醒。我们的小我就是经由不停地评断的过程而得以续存,成为那个不受观测的心智。当它停下来,甚至只是当你觉知到它时,你就有了内在空间,而不会被心智占据。
  就近选择一件物品——一支笔、一张椅子、一个茶杯、一株植物,然后用视觉探索它,也就是说,带着极大的兴趣,几乎是好奇地看着它。避免选择一些有强烈个人色彩而容易回想起过去的东西,像什么地方买的,谁给的等等。也避免任何有文字的东西,像书或是瓶子,因为它们可能会激发一些思想。不要紧张,放松但保持警觉,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件物品上,注意它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思想升起了,不要陷入其中。你要注意的不是那些思想,而是在感知的这个动作。你能把思考带到感知之外吗?你是否能够看着它,而脑袋里不会出现批评、下结论、比较或试着理解的声音?过了几分钟以后,让目光在四周环视一下,那警觉的注意力会照亮你眼光所及的每一件东西。
  接下来,试着聆听现场所有的声音。用前面看着四周的方式来聆听。很多声音也许是自然的——水、风、鸟,而有一些声音可能是人为的。有的声音也许很悦耳,有些不是。然而,不要去分辨好坏。允许每一个声音如是存在,不要阐释它们。在这里,同样的,放松而警觉的注意力是关键。
  当用这种方式看和听时,你可能会觉察到一个细微而且一开始根本注意不到的平静感。有些人感觉到它像是在背景中的一种定静。有些人称之为平安。当意识不是全面地被思想所占据时,有一部分的意识就可以维持它无形无相的、不受制约的、原始状态。这就是内在空间。
  谁是经验者你所能看到、听到、尝到、碰触到和闻到的东西,当然,都是感官的客体(objects)。它们是你所经验到的。但谁是那个主体(subject),那个经验者呢?比如,你现在说:“嗯,当然,我是陈淑贞,一个资深的会计师,45岁,离婚,有两个孩子,中国人,我就是那个主体,那个经验者。”其实你错了。陈淑贞,和其他所有与陈淑贞这个心理概念认同的事物,都是经验的客体,不是那个经验的主体。
  每一个经验都有三种可能的成分:感官觉受、思想或心理的意象(images),还有情绪。陈淑贞,资深会计师,45岁,两个孩子的母亲,离过婚,中国人,这些都是思想,所以它们是你在思考这些想法的时候,所经验到的一部分。这些和其他你可以谈论或是想到的关于自己的事情,都是客体,不是主体。它们是你的经验,不是经验者。关于你是谁,你还可以加上另外一千个定义(想法),这样做当然会增加你自己经验的复杂性(还有充实你的心理咨询师的荷包)。但是,这样还是找不到主体——就是在所有经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那个经验者。没有他的话,根本就没有经验可言。
  所以到底谁是经验者呢?当然是你。那你又是谁呢?意识。那么意识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一旦你回答了它,你就歪曲它了,使它成为另外一个客体。意识,传统的说法是心灵(spirit),是无法用一般文字来理解的,而试着去寻找它也是徒劳无功。
  所有的知晓(knowing)都是在二元对立的范畴内,受限于主体和客体,知晓者和被知者。那个主体,我,一个知晓者,没有它的话,任何事物都无法被知晓、被觉察、被思考或被感觉到,所以它一定是要维持一个永远无法被知晓的状态。这是因为那个“我”是没有形相的。只有形相才能被知晓,然而,没有那个无形的向度的话,这个有形的世界就无由存在。它是这个世界生灭于其中的光明空间。那个空间就是我本是的那个生命,它是无时间性的。“我本是”是无时间性的,永恒的。在那个空间里发生的事,都是相对而短暂的:乐与苦,得与失,生与死。
  去发掘内在空间并且寻得那个经验者的最大障碍就是,你被那个经验迷惑而在其中丧失了自己,意思就是意识在它自己的梦中迷失了。你被每一个思想、情绪、经验欺骗到了一个程度,以至于你事实上已经在一个梦幻的状态中了。这已经变成了几千年以来,人类一个普遍的状态。
  虽然你无法知晓意识,你却可以意识到它就是你自己。无论你在何处,你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直接感受到它。你可以在此时此地感受到,它就是你的临在。就是在这个内在空间中,这一页的句子能够被认知到并且转变成思想。它就是隐于幕后的本我(I am)。你在读和想的这些字句是幕前的东西,而本我则是幕后的基础,它是支持每一个经验、思想和感受的幕后背景。
  
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四)
  呼吸
  你可以在思想续流之间创造空隙,来发掘内在空间。没有这些间隙,你的思考是重复的,无新意的,缺乏创意的火花,而这是地球上大多数人的情形。你不必担心这些间隙的长度,几秒钟就够好了。逐渐地,它们会自行延长,你丝毫不必费力。重要的不是间隙的长度,而是要常常把它们带到生活中,这样你的日常活动,还有你的思想续流中就会有空间出现。
  最近有人给我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灵性机构的年度课程表,上面有各式各样有趣的课程和工作坊可供选择,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想起瑞典的一种自助大餐(smorgasbord),在这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自助餐当中,有各式各样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任你选择。那个人问我是否可以推荐一两个课程,“我不知道,”我说,“它们看起来都那么有趣,不过我知道的是,”我补充,“如果随时随地想起来的话就去觉知你的呼吸,愈频繁愈好。这样做一年,它的转化力量比你上所有这些课都来得大,而且它是免费的。”
  觉知你的呼吸,可以把注意力从思想上转移开,并且创造空间。它是创造意识的一种方法。虽然整个意识早就以未显化(unmanifested)的状态存在了,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把意识带进目前的这个向度当中。
  觉知你的呼吸,注意到呼吸的感受,体会空气进出你身体的感觉。注意在呼吸时你胸部和腹部是如何微微地扩张和收缩。一个有觉知的呼吸就足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思想续流之中,创造一些空间。每天试着多做几次有觉知的呼吸,这是把空间带入你生活的绝佳妙方。即使你和一些人一样,每天观呼吸冥想两个小时或更久,其实你仅仅需要觉知到一个呼吸(你一次也只能觉察到一个)就够了。其余的都是记忆或期待,也就是说:思想。呼吸并不是你在“做”的事情,你只是目睹它的发生。呼吸是自然发生的,是你身体内在的智性在运作。你需要做的就是目睹它的发生,不需要紧张或费力。同时,注意呼吸中的暂停时段,尤其是在你呼气终了、准备开始吸气时的那个定静点。
  很多人的呼吸是极不自然地短浅。你愈加觉知到你的呼吸,它就愈会重回到它自然应有的深度。
  因为呼吸是如此无形无相,自古以来它就被视为等同于“心灵”——无形无相的至一生命。“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进了他的鼻孔里,然后那人就成了活的受造物。”
  德文中“呼吸”(atmen),就是从古印度文(梵文)atman来的,意思是内在常驻的圣灵或是内在的神。
  呼吸是无形无相的事实,说明了为什么呼吸觉知是把空间带入你生活中并创造意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正是因为它的无形无相,不是一个实物,所以它也是绝佳的冥想对象。另外的理由就是,呼吸是最微细和看起来最不重要的一种现象,而根据哲学家尼采的说法,“最不重要的事会创造最大的快乐!”你是否把呼吸觉知的练习当成一种正式的冥想方法,这取决于你。然而正式的冥想方法,是无法取代把空间觉知带进你每日生活的这种练习的。
  觉察你的呼吸可以迫使你进入当下的时刻,而进入当下时刻是所有内在转化的关键。当你意识到你的呼吸时,你就是绝对地临在。你也许会注意到你无法同时思考并觉察你的呼吸,有意识的呼吸会停止你的心智。但这完全不是进入恍惚或是半睡眠的状态,你还是非常地清醒和高度地警觉。你不是落于思想之下,而是超越了它。如果你看得更仔细的话,你会发现这两种情形:完全进入当下时刻,和停止思考而不失去意识,其实都是同一回事:空间意识的提升。
  上瘾症(addictions)
  一个长期的、强迫性的行为模式可被称为是一个瘾头(addiction),而这个瘾头在你之内,以准实体或子人格的方式存活,成为一个能量场,不定期地会完全接管你。它甚至还会接管你的心智,以及你脑袋里的声音,而让后者成为那个瘾头的声音。它也许会说:“你今天真辛苦。你该得个奖励。何必拒绝你生活中所剩的唯一乐趣呢?”如果你由于缺乏觉知而与这个内在声音认同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正走到冰箱门口,准备拿那个很甜腻的巧克力蛋糕。其他时候,这个瘾头可能完全直接跳过心智的思考,而你突然就发现你正在抽烟或是手上已经拿着饮料了。“这玩意儿怎么跑到我手中的?”从烟盒中拿出这根烟然后点燃,或是为你自己倒了一杯饮料,这两个动作都是在你完全无意识中发生的。
  如果你有一个强迫性的行为模式,像抽烟,暴食,喝酒,看电视,上网成瘾或任何其他的瘾头,这是你可以做的:当你注意到那个强迫性的需求在你之内升起的时候,停下来,然后做三次有意识的呼吸。这样可以创造觉知。然后花几分钟去觉察那个强迫性的冲动本身,它是你内在的一个能量场。有意识地去觉察你身体或心理要摄取或消耗某种物质的需要,或是要把那个强迫性行为表达出来的欲望。然后再做几次有意识的呼吸。之后也许你会觉得那个强迫性的冲动已经消失了,至少目前是。或许你会觉得它还是掌控你,使你不得不沉溺于它,或是把它表达出来。不要视它为一个问题,把你的上瘾症作为上面描述的那种觉知练习的一部分。当觉知增加时,上瘾的模式会变弱并且最终会瓦解。然而,你要记得,当任何为你上瘾行为辩护的思想(有的时候还蛮有道理的)出现在你的脑海时,要随时逮住它们。问你自己:这是谁在说话?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那个瘾头在说话。只要你知道这点,只要你是以心智观察者的身份临在,它就不太容易把你拐去做它想要做的事情。
  内在身体的觉知另外还有一个简单但却极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你在生命中找到空间,它也是与呼吸密切相关的。你会发现,当能够感受到空气细微地在身体进出,还有胸部和腹部的起伏时,你也同时觉知到了你的内在身体。你的注意力可能从呼吸转移到对内在生命力的感受,进而扩散到全身。
  很多人被思想所搅扰,并且与他们脑袋中的声音如此地认同,以至于他们无法感觉到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无法感受到赋予肉体活力的生命力,也就是你自己的生命,这对你来说是莫大的损失。如此一来,你不但开始寻找那个内在自然幸福状态的替代品,还会寻找其他的事物来遮掩你经常性的不安。这个不安来自于你无法与生命的活力接触,虽然这个活力始终在那里,但总是被忽视。人们寻找的替代品中,有因为药物而导致的兴奋状态(highs),超大音量的音乐造成的过度感官刺激,惊悚或是危险性的活动,或是性泛滥。甚至像关系中的一些剧码,也用来成为那个活力真实感的替代品。而最常用来遮盖这种经常性背景般不安状态的事物,就是亲密关系:一个可以“让我快乐”的男人或女人。当然,这也是最常见的令人失望的经验之一。当那种不安再度升起时,人们通常会为此责怪他们的伴侣。
  做两三次有意识的呼吸,现在看看你是否能探测出一点点细微的活力感,这种活力是充满你整个内在身体的。这样说吧,你能从内在感受你的身体吗?很快地感受一下身体的个别部位。感觉你的手,手臂,脚和腿。你能感受到腹部,胸部,颈部和头部吗?你的嘴唇呢?在它们之中有生命吗?然后再试着感受一下整个内在身体。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也许要闭上眼睛,当你能够感受到你的身体之后,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在此同时,继续去感受你的身体。有些读者也许觉得不需要闭上眼睛,他们可能在阅读到这里的时候,就能实际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在身体了。
  内在和外在空间内在身体不是坚实的,而是空旷的。它不是你的身体形相(physical form),而是赋予身体形相的生命。它是创造和维持身体的智性,同时协调上百种不同的、极度复杂的功能,这些功能人类心智可能只懂得一点点。当你觉知到它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那个智性已经觉知到它自己了。它就是那个令人困惑的“生命”,没有科学家曾经找到过,因为负责寻找它的那个意识,就是它自己!
  
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五)
  物理学家发现,我们的感官创造了一个假相:所有物体看起来是无比地坚实。这包括了我们的肉体:我们感知而且认为我们的肉体是有形有相的,但是其中99.99%其实都是空的。相对于原子本身的大小,它们之间的距离空间也是如此的庞大,同样,在每个原子之中,也有如此广阔的空间。你的肉身只不过是一个你认为“你是谁”的错误的认知。在许多方面,身体都像一个外太空的微宇宙版本。为了要让你理解在天体之间到底有多巨大的空间,可以试想:光速每秒30万公里,所以只要一秒多一点,光就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来去,从太阳来的光芒大约需要八分钟才能到达地球。在太空中离我们最近的邻居,是一颗叫做人马座的星球,也是离我们自己的太阳最近的“太阳”。从它那里,光需要四年半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这显示了围绕着我们的空间有多广大。还有一些银河系之间的太空,它的浩瀚是不可思议的。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仙女座银河系,光速要花240万年才能到达地球。对于你的身体和这个宇宙一样的广大无边,你能不感到惊讶吗?
  所以当你更深地进入那个有形有相的肉身时,它会展现出它本质上的无形无相。它会成为你进入内在空间的大门。虽然内在空间也是无形的,它却是极度地活跃。所谓的“空间”,就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也就是那未显化的源头,而所有显化的事物都是源自于那里。这个源头的传统说法就是神。
  思想和字句是属于有形世界的,它们无法表达无形世界。所以当你说,“我可以感受到我的内在身体”,就是一个思想所创造的错误观点。真正的情况是那个表现出是一个身体的意识,也就是本我的意识,已经觉知到它自己了。当我不再把“我是谁”和一个短暂的形相“我”混淆在一起的时候,那个无限和永恒的向度——神——就能经由“我”和指引“我”来表达自己。同时它也将“我”从对形相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然而,一个纯粹理性上的认知或相信“我不是有形有相的”并没有帮助。最重要的问题是:此刻,我是否能感受到内在空间的临在,而它真正的意思是:我是否能感受到我自己的临在,或是,那个本我的临在?
  或许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指标来指引这个真理。问你自己:“我是否不仅觉知到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也觉知到‘当下’的本身,也就是那个活生生的永恒内在空间,而万事万物都是衍生于其中的?”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和内在身体无关,你也许会很惊讶地发现,当你能够觉察到当下的那个空间时,你会突然感觉内在更加地有活力。你感觉到了内在身体的活力,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就是本体喜悦本质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进入身体才能够超越它,然后知道: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尽可能用内在身体的觉知去创造空间。当你在等待时,聆听某人说话时,当你停下来注视蓝天、树木、花朵、你的伴侣或孩子时,同时感觉你内在的那个活力。这意味着你一部分的注意力或意识要保持无形无相的状态,然后剩下的注意力或意识可用于外在的有形世界。当你用这种方法“进驻”你的身体时,它会成为让你保持临在于当下的一个船锚。它可以帮助你,不至于迷失在自己的思考、情绪或外在的情境中。
  当你思考、感觉、感知和经历时,意识就在有形世界中诞生了。它转世重生为思想、感受、感官觉知和经验。佛教徒最终想要从中解脱出来的转世重生其实不停地在发生,而只有在此刻,经由当下的力量,你才可以从那个轮回中跳脱。
  经由完全地接纳当下的有形世界,你和空间产生了内在的一致,而空间就是当下的本质。经由接纳,你内在就有了空间。与空间一致,而不是与有形世界一致,这会为你的生活带来真实的知见和平衡。
  注意那个间隙一整天中,你不断地看见和听到持续变化的事物。在看见东西和听到声音的第一时间——尤其是那个东西对你来说不熟悉时——在你的心智评断或解释你所见所闻之前,通常会有一个高度警觉的间隙,而你的认知就是从这个间隙中出现的。这就是内在空间。它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但你很容易错过它,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空当非常短暂,也许只有一秒钟或更短。
  它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新的景象或是声音升起,在认知开始的第一时间,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续流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意识与思想分开了,因为那一刻的感官觉受也需要意识。所以一个不寻常的景象或声音会让你“目瞪口呆”(内在也是),也就是说,会产生一个较长的间隙。
  这些空间出现的频率和长度会决定你享受生活的能力以及感到内在与人类和大自然联结的能力。它同时也决定了你能从小我中解脱出来的程度,因为小我对空间这个向度是完全没有觉知的。
  如果能意识到这些短暂空间的自然发生,它们就会延长,然后,你会更频繁地经验到单纯去认知事物而没有思想或很少思想来搅扰的喜悦。你会感觉周遭的世界变得鲜活、新奇而且有生气。愈是经由抽象和概念的心理屏幕去感知生活,你周遭的世界就变得愈加没有生气而且单调。
  失去自己以找到自己每当放下重视有形世界身份认同的需求时,内在空间就会升起。那个需求是来自小我的,它不是真正的需求,我们已经简短地谈到过这一点。每当舍弃一些这样的行为模式时,内在空间就出现了,你将成为比较真实的你。对小我来说,看起来这好像是你失去了自己,但实际上却相反。耶稣已经教导我们,你必须先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每当你能够放下这些模式中的一种时,你对自己在有形世界层面中的样貌就少一份重视,而你超越形相后的真实身份就会更完整地出现。你变少了,因为这样你可以成为更多。
  人们无意识地试图强调他们有形世界身份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你够警觉的话,你可以觉察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无意识的模式:要求自己的功劳被认可,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生气或是难过;经由诉说自己的问题、生病的经过或是装腔作势以得到关注;在别人还没问你之前就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关心别人怎么看你比关心别人多,也就是说,利用别人来作为你小我的反映或是提高小我;试着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拥有的东西,知识,好看的外表,地位,体能优势等,好让人另眼看待;经由对人或事愤怒的反应来暂时地膨胀小我;觉得事情都是冲着你来的,因而感觉被侵犯了;以无用的心理或口头的抱怨来证明你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需要被关注,或是需要看起来很重要。
  当你觉察到自己内在有这样的模式时,我建议你做一个实验。去看看当你放下那个模式时,你的感觉是什么,而且会发生什么事。就只是放下它,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另外一个产生意识的方式是,不在形相的层面去强化自己的身份。当你不再重视形相认同时,试着发掘那经由你而流入世界的巨大力量。
  静默有人说:“静默是神的语言,其他都是蹩脚的翻译。”静默的确是空间的另一种表达。在生活中碰到静默的时候有意识地觉知它,这样可以使我们与内在那个无形和永恒的向度联结,那个向度是超越思想和小我的。它可能是那个弥漫于大自然界的静默,或是清晨在你房里的静默,或是在声音与声音之间那个沉默的间隙。静默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经由思考我们无法觉察到它,思想是一种念相。觉察到静默的意思就是保持静默,保持静默就是保持意识但是没有思想。在静默之中,你在本质上以及更深的层面上,是最接近自己的。在静默中,你是原来的你,就是在暂时承继了这具肉体和心理形式而被称作一个“人”之前的那个你。也是在那个肉体和心理形式瓦解之后,即将成为的你。当静默时,你是那个超越暂时存在的你:也就是不受制约,无形无相,永恒的意识。
  
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
  一旦不需要考虑生存的问题之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困在每日生活的例行公事当中,生命的重要性受到了剥夺。有些人相信他们正在错过生命,或是已经错过了生命。还有人觉得深受工作要求、养家糊口、金钱和生活状况的约束。有些人深陷于极端的压力中,有些人则觉得生活极度无趣。也有人迷失在疯狂的行为当中,而有些人则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很多人向往金钱富足所带来的自由和海阔天空,有些人虽然已经享受到富足所带来的相对自由,却又发觉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仍然了无意义。对于寻找真正的目的这件事,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但是,真正的或是主要的生命目的并不能在外在层次中求得。它和你所做的事无关,而是和你的本质有关,也就是说,和你的意识状态有关。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了解:生命具有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内在目的与你的本体有关,而且是最主要的。外在目的与你的作为有关,而且是次要的。虽然这本书谈的主要是内在目的,在本章和下一章中,也会讨论如何使你生命中外在和内在目的和谐一致的问题。然而,内在和外在是如此紧密地相连,你几乎不可能只谈一个而忽略另一个。
  你的内在目的是觉醒,就是这么简单。这个目的对地球上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它就是人类的目的。你的内在目的,是整体目的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整体,包括了宇宙及其萌生中的智性。你的外在目的会随时间而改变,也会因人而有很大的差异。找到你的内在目的,并且活出和它的一致性,是你成就外在目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也是真正成功的基础。当然,就算没有这个一致性,你仍然可以经由努力、奋斗、决心、下苦功或是投机取巧而有所成就。但是,在这些努力当中却没有喜悦可言,而且无可避免地会以某种形式的受苦作为结束。
  觉醒觉醒是意识的转化,在其中,思想和觉知是分开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他们经历的一个过程。对于那些少数经历到突然的、戏剧化的以及看似不可逆转的觉醒经验的人来说,他们还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好让新的意识状态逐渐流入并且转化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然后整合进入生活当中。
  当觉醒的时候,你不会再迷失在思想当中,而能体认到,其实你就是思想背后的觉知。自此,思想不再是那个自我服侍(self-serving)的自发活动,占有你并且控制你的生活。觉知取代了思想,思想无法再掌控你的生活,它成为觉知的仆人。觉知就是与宇宙智性(universal intelligence)有意识地联结。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临在,有意识而无思想。
  觉醒过程的开始要仰赖恩典的行动。你不能促使它发生,或是预先准备好迎接它或是累积功德来得到它。虽然我们的头脑非常热衷于此道,但是觉醒不是靠一个循序渐进的理性步骤可以达到的。你也毋须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它可能先降临在罪人身上,而不是圣者身上,不过这都不一定。这就是为什么耶稣会和各式各样的人来往,不是只限于受尊敬的人。对于觉醒,你什么都不能做,无论你做什么,都可能会是小我试图要把觉醒或者开悟加入它最有价值的收藏品行列,以便让自己更加重要,并且更为壮大。你把觉醒这个概念,或是一个觉醒甚或开悟者的形象加到心智当中,然后试着活出那样的形象,而忘却了觉醒本身。想要活出一个你加诸在自己身上或是别人给你的形象,是非常不真实的生活,这也是另一种小我扮演的无意识角色。
  既然无法“做”什么而达到觉醒,而且它不是已经发生了就是还没有发生,那么它怎么可能成为生活的主要目的呢?所谓的“目的”不就意味着你可以“做”什么吗?
  只有第一次的觉醒,第一次对“有意识而无思想”的一瞥,是需要恩典才能发生的,在你这里不需要任何作为。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无法理解或是了无意义,那么,你的觉醒就还没有发生。然而,如果你的内在对本书产生了一些回应,如果你多少能体会一些其中的真理,就表示觉醒的过程已经展开。这个过程一旦开始了,就不可逆转,但是可能会被小我拖延。对某些人来说,光是读这本书,就会启动觉醒的过程。对其他人来说,这本书的功用就是帮助他们体认自己已经开始觉醒的事实,并且强化、加速这个过程。本书的另外一个功用就是,当内在的小我试图重新掌控并且阻碍觉知升起的时候,帮助人们辨识出来。对一些人来说,觉醒的发生是当他们突然觉察到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时,尤其是那些他们已经认同了一辈子的持续性负面思想。突然间,他们心中会升起一种觉知,这种觉知能够觉察到这些思想,但却不是它们的一部分。
  觉知和思考的关系是什么呢?觉知是思想所在的空间,当这个空间能够意识到它自己的时候,就是觉知。
  当你瞥见了觉知或是临在,马上就会知道的。那时,它就不再是脑袋中的一个概念而已。然后你就可以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保持临在而不沉溺于无用的思考之中。你可以邀请临在进入你的生活中,也就是说,腾出空间来。觉醒的恩典来到之后,也带来了一些责任。你可以试着继续过你的生活,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你也可以看到它的重要性,并且体认出:这个正在扬升的觉知,可能是发生在你身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向着这个正在萌生的意识打开你自己,把它的光带进这个世界,并让它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
  “我要了解神的心智(the mind of God),”爱因斯坦说,“剩下的都是细节。”神的心智是什么?就是意识。了解神的心智是什么意思?就是去觉知。所谓的细节又是什么?就是你外在的目的,和外在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当你可能还在等待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你生活中发生时,你也许还不了解:每个人身上可能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早已经发生在你的内在了——也就是,思考和觉知分裂的过程已然展开。
  对很多正在经历初期觉醒过程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再确定自己的外在目的究竟是什么。驱动这个世界的力量已经无法再驱使他们了。当认清人类文明的疯狂之后,他们可能会觉得与周遭的文化格格不入。有些人会觉得,他们好像住在两个截然不同世界之间的无人之地。他们不再被自己的小我主宰,但是正在扬升的觉知又还没有完全整合进入生活之中。内在和外在的目的尚未合而为一。
  一段关于“内在目的”的对话下面的对话是从我和许多人的谈话中节录出来的。这些人都正在寻找真正生命的目的。当某些东西能够表达你内在最深的本体并且与之共鸣,同时又能与你内在目的一致的时候,你就知道它们是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引导这些人一开始就先去注意他们的内在目的,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
  我想要做一些生活上的改变,但是我不知道到底要什么。我要发展,我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且,是的,我要金钱的富足和它所带来的自由。我想做一些重要的事,一些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的事。但是如果你问我究竟要什么,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你能帮我找出生命的目的吗?
  你的目的就是坐在这里跟我说话,因为这就是你目前所在之处,而且就是你正在做的事。直到你起身去做别的事为止。然后,那件事又会变成你的目的。
  所以,我的目的就是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坐在办公室里,直到我退休或是被解雇?
  你现在不是在你的办公室里,所以那就不是你的目的。当你真的坐在你的办公室里做事,那么,那些事就是你的目的。不是接下来的三十年,而是现在。
  我想我们可能有些误解吧。对你来说,所谓“目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对我而言,目的指的是在生命中的总体目标,一个远大而且重要的目标,可以让我做的事变得有意义,一个可以带来一些改变的目的。坐在办公室里翻动文件不是我所谓的目标,这一点我很清楚。
  
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二)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你的本体,那么,你就只能在作为(doing)和未来的向度中寻求意义,也就是说:在时间的向度中寻找。无论你找到的是何种意义和满足,最终都会瓦解或是变成一种谎言,同时一定会被时间摧毁。在那个层次所找到的任何意义,都只是相对地、暂时地真实。
  比方说,如果养育孩子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那么当他们不需要你,甚至不听你话的时候,你的意义会怎样呢?如果帮助他人给你生命带来意义,你就得期望别人要始终比你差,如此,生命才会持续有意义,同时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如果出类拔萃的欲望,或是在某种活动上的成功会为你带来意义,那么,如果你无法获胜,或是你致胜的运气有一天到了尽头(总是会的),那又如何?到时候,你就必须仰仗你的想象力或是记忆来寻找意义,而想象力和记忆都是无法为生命带来满足的。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所谓“做到了”,都是相较其他成千上万的人都“做不到”才会显得有意义。所以你需要别人失败,你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我并不是说帮助他人和照顾小孩,或是在各个领域中追求卓越,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外在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纯粹只有外在目的,那它始终是相对的,不稳定的,而且是无常的。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参与这些活动,而是说,你应该让这些活动与你内在的、主要的目的有所联结,如此一来,更深层的意义才会流入你所做的事情当中。
  如果你的生活无法与主要目的一致,那么,无论你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是在地球上创造天堂,都会是出于小我,或是被时间所摧毁。这种情况迟早会导致某种痛苦。如果你忽视了内在目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即使看起来是有关灵性方面的事,小我都会乘虚而入干涉你做事的方式,所以最终,你做事的方式会破坏你的目的。常言道:“地狱之路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就是指出了这个真理。换言之,你的目标或行动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它们是出于何种意识状态?完成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一个新的实相,一个新世界奠基。一旦基础奠定了以后,你的外在目的就会满载灵性力量,因为你的目标和意图都会与宇宙进化的脉动一致。
  你的主要目的之核心——思考和觉知的分离,是经由时间的消失而发生的。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时间的实用性质,例如和他人约定时间或是安排一个旅程。这里指的不是钟表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所谓心理上的时间就是我们心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在无法寻求圆满的未来之中,追寻生命的圆满,同时忽略唯一可以进入圆满的那个点:当下时刻。
  当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处视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时候,时间就消失了。这会赋予你极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时候让时间消失,也会联结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并联结你的本体和你的作为(doing)。当你让时间消失时,同时也让小我消失了。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得非常好,因为“做”本身已经成为你注意的焦点了。你所做的事就会成为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管道。这意味着你所做的事情就会有一定的品质在其中,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些行为,像翻电话号码簿或是穿过这个房间。翻页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翻页,第二目的是去寻找电话号码。穿过房间的主要目的就是穿过房间,第二目的是去房间的另一边拿一本书。当你拿起那本书的那一刻,拿书又成为你的主要目的了。
  也许你记得我们稍早谈到的时间的矛盾:你所做的事虽然需要时间,但是它总是发生在当下。你的内在目的就是让时间消失,而你的外在目的一定会牵扯到未来,所以没有时间就无法存在。但是它始终都是次要的。每当你感到焦虑或是压力时,外在目的就已经接管了,你也因而忽略了你的内在目的。同时,你忘记了你的意识状态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都在其次。
  像这样的生活难道不会阻止我去成就某些大事吗?我害怕此生将永远纠缠在琐碎的小事上,就是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我担心我永远无法从平庸中超脱,永远不敢去成就伟大的事业,不能发挥我的潜能。
  伟大的事情其实是从那些受尊重和被关注的小事中产生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小事组成的。伟大是一个抽象的心理概念,也是小我最喜欢的幻想。矛盾就在于:丰功伟业的基础就是尊重每个当下的小事,而不是一心追求崇高伟大。当下时刻的事始终都是小事,因为它们都是很简单的,但是在其中却蕴涵了最大的力量。就像原子,它是最小的东西,但是却拥有极大的力量。只有当你和当下时刻一致的时候,才能够得到那股力量。这么说也许更真切:就是在那种情况下,那股力量才能接触到你,并经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当耶稣说:“不是我,乃是住在我里面的天父做的”时候,指的就是这股力量。他还说:“从我自己不能成就什么。”焦虑、压力和负面心态会让你远离这个力量。然后,你和主宰宇宙的力量是分裂的这个错觉又会回来。你感觉自己又是孤单一人,永远都在为一些事情挣扎,或试图要成就某些事情。但是为什么焦虑、压力和负面心态会发生呢?因为你转离了当下时刻。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因为你以为别的东西更重要。你忘了你的主要目的。一个小小的错误,一个错误的认知,创造了一个受苦的世界。
  经由当下时刻,你能汲取生命本身的力量,传统上那个力量就叫做“神”。只要你转离了它,神在你的生命中就不是一个实相了,然后你所剩下的就是“神”的一种心理概念,有些人相信这个概念,有些人不信。即使你说相信神,这种相信也只不过是一个差劲的替代品,替代了神在你生命中每一刻显化出来的活生生的实相。
  与当下时刻完全和谐一致是否意味着所有活动的停止?任何目标的存在是否意味着,与当下时刻的和谐状态将会暂时瓦解,而当目标达成后,再与当下时刻在一个更高或更复杂的层次重新达成和谐?我可以想象一株从土壤中钻出来的小树苗,是无法和当下时刻完全和谐一致的,因为它有一个目标:它要长成一棵大树。也许一旦它成熟之后,就会与当下时刻达到和谐的状态。
  小树苗什么都不需要,因为它是和整体(totality)合一的,而这个整体经由它而行动。“看看野地里的百合花是如何生长的,”耶稣说,“它们既不劳苦,也不纺线,但即使所罗门王极其荣华的时候,他身上所穿戴的,都还不如它们呢。”我们可以说:那个整体,也就是至一生命(Life),要那个小树苗成为一棵树,但是这个小树苗并不视它自己与至一生命是分离的,因此它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它与至一生命所要的是一样的,这就是它既不担忧也不焦虑的原因。而如果它早夭了,它会安详地死亡。它臣服于死亡,就像它臣服于生命一样。它可以感受到(即使有些不明就理)它是深植于本体之中,也就是那个无形的、永恒的至一生命之中。
  就像中国古代道家的圣人一样,耶稣喜欢吸引我们去注意大自然,因为在大自然中,他看到一股人类已经失去联系的力量在运作,那就是宇宙的创造力。耶稣接着说,连简单的花朵,神都将它们装扮得如此美丽,那么神为你的装扮,将不止于此。也就是说,既然大自然是宇宙进化脉动的美丽彰显,当人类能够与蕴涵其中的智性一致时,就会在一个更高、更奇妙的层次把同样的脉动彰显出来。
  所以,经由诚实地面对内在目的,诚实地面对生活。当你能够临在,并完全投入所做的事情当中时,你的行动就会满载灵性的力量。刚开始,在你做的事情中,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做事的方法可能会改变。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当下时刻,让意识流进所做的事情之中。次要目的,就是你打算经由所做之事而达成的目标。在过去,“目的”这个观念始终与未来有关,而现在,更深一层的目的只能经由拒绝时间,而在当下求得。
  
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三)
  不论你在工作场所或是任何其他场合与人相见时,请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如此一来,你在那里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已,而是觉知的场域(field),一个警醒而临在的场域。一开始和某人互动的初衷,例如买卖东西、交换资讯等等,现在都变成次要的了。此时,在你们彼此之间形成的觉知场域,就成为来往互动的主要目的了。觉知空间比你们谈论的内容更重要,也比实体或思想的对象来得重要:人的存在变得比世上所有事物都重要。这并不表示你忽略在现实层面上应该做的事情,事实上,当本体的向度被体认到,而且成为最主要的目的之后,你不但比较容易施展你的作为,同时也会更有力量。这种在人们之间所升起的联合(unifying)觉知场域,就是新世界里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因素。
  成功的概念只是小我的幻相吗?我们该如何评估真正的成功呢?
  这个世界会告诉你,所谓成功就是成就你原来打算做的事。这个世界告诉你,成功就是获胜,同时,赢得世人认同和繁荣富足是成功的主要成分。以上所提到的,或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只是成功的副产品,不能算是成功。传统的成功概念指的是你所做之事的结果。有人说,成功是综合了辛勤工作和运气,决心和才能,或是天时地利结合的成果。以上这些或许是成功的关键,但不是成功的精义。这个世界没告诉你的是(因为它不知道):你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你只能“是”成功的。如果这个疯狂的世界告诉你,成功并非成功的当下时刻,而是另指他物时,可别听信它了。那么,成功的当下时刻又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你的所作所为,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都要有一种品质感。品质意味着关切和关注,它们都是伴随觉知而来的。品质需要你的临在。
  比如说你是个商人,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排除万难,推出一套热卖又大赚的产品或服务。这样算成功吗?以传统的观点来说,是的。但事实上,你花了两年时间,以负面的能量污染你的身体和地球,让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同受其害,同时也影响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这些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假设是:成功是个未来的事件,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手段的充分理由。但是,结果和手段是一致的,如果手段不能替人类的幸福快乐做出贡献,那么结果也不会。这个结果(其实和导致结果的行为是无法分开的)已经被这些行为所污染了,同时会创造更多的不快乐。这是一个有业力的行为:在无意识中永远存在的不快乐。
  如你所知,次要或是外在的目的存在于时间的向度之中,而主要目的是与当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让时间消失。若要将两者协调一致,就必须了解到:整个人生的旅程,最终都是由当下这一步所组成的。始终就是只有这一步,所以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其上。这并不是说,你毋须知道你的方向,而是说,当下这一步才是首要的,而终点是次要的。到达终点以后所遇到的事情,取决于当下每一步的品质。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未来为你所准备的东西,取决于你当下的意识状态。当你的作为中,充满了本体的无时间性的品质,那就是成功。如果本体不能流进你的作为之中,如果你无法临在,你会在所做的事情当中,在思想当中,在你对外在发生之事的反应当中,迷失你自己。
  你所谓的“迷失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真实身份的本质就是意识。当意识(你)完全认同于思考,以至于忘记自身本质的时候,意识就在思想迷失了自己。当意识与心理—情绪(mental-emotional)的组成因子(如欲求和恐惧——小我的主要驱动力)认同的时候,它就在这些成因中迷失了自己。当意识与人们对于事件所产生的行动和反应认同的时候,它也会迷失自己。那时候,每个思想,每个欲望或恐惧,每个行动或反应,就会与一个错误的自我感融合,而错误的自我感无法感受本体的单纯喜悦,所以会寻求欢娱,有时甚至会寻求痛苦,以取代本体的喜悦。这就是遗忘了本体之后的生活状态。在那种遗忘自身本质的状态下,每个成功都不过是过眼错觉。无论成就了什么,很快地,你就会再度失去快乐,或是新的问题和困境又会完全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我该如何以了解内在目的为出发点,而找到我在外在层次中所应该做的事情呢?
  外在目的因人而有极大的差异,而且不会永远持续。外在目的受制于时间,然后会被别的目的取代。而且,认真地投入内在目的(就是觉醒)之后,外在生活环境因而随之改变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会突然地或是逐渐地与过去的事物分离,例如工作、生活情境、人际关系等,每件事都会发生深远的改变。有些改变可能是他们自己主导的,不是经由痛苦的决策过程,而是经由突然的领悟或认知: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可以这么说:这个决定来的时候是已然生成的了,它来自于觉知,不是思考。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有些人会自然而然地决定离开一个病态的工作环境或是生活情境。所以,在找出外在层面中什么是适合你的、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与觉醒意识相容的之前,或许你应该先找出哪些是不合适的、哪些已经行不通了,还有哪些已经与你的内在目的无法相容了。
  一些外在的其他改变也可能突如其来地发生在你的身上。某个巧遇可能为你的生活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某个由来已久的障碍或是冲突瓦解了。你的朋友可能陪伴着你一起走过这样的内在转化,或是逐渐远离你的生活。有些人际关系烟消云散,有些则更加深厚。你也许会被公司解聘,或是成为工作地点正面转变的原动力。你的爱人也许会离开你,或是你们会提升到一个新的亲密层次。有些改变表面上看似负面,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其实你的生命正在腾出一些空间,让好新的事物出现。
  也许你会经过一段不安全感和不确定的时期。你会自问:我该怎么办?既然小我已经不再操控你的生活,你对外在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也会减低,因为那种安全感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你能够与不确定性共处,甚至乐在其中。当你可以和不确定性安然共处时,无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开了。它意味着:恐惧已不再是决定你该做什么事的重要因素,它也不会再阻碍你采取行动以寻求改变。罗马哲学家塔西佗(Tacitus)的观察十分正确,他说:“寻求安逸的欲望阻碍了每颗伟大而高贵的进取心。”如果你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它就会转化成恐惧。如果你能完全接受,它会转变成更多的活力、警觉心和创造力。
  很多年前,由于内在强烈的驱策,我放弃了世俗认为“有前途”的学术生涯,一脚踏入了完全不确定的生活。数年之后,我又从这种不确定的生活中,摇身一变成为心灵导师。又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那股驱策力再度来临,促使我放弃了英国的家,搬到北美的西岸。虽然当时我完全不知道理由,我还是顺从了那股驱策力。在我进入不确定生活中之后,《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问世了,大部分的内容是在加州和英属哥伦比亚完成的,而我在这两个地方都没有自己的家。我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只靠积蓄维生,很快就坐吃山空了。但事实上,每件事都完美地各就其位。我在著作快完成的时候,花光了所有的钱。我买了一张乐透彩券,中了1000美元,又让我维持了一个月。
  然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外在环境的剧烈变化。在极端的另一头,有些人停在原地不动,继续做他们一直在做的事。对这些人来说,只有做事情的方式(how)改变,而不是所做的事情(what)改变。这不是因为恐惧或是惰性而造成的,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让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完美载体,不需要别的了。这些人同样也为新世界的萌生做出了贡献。
  每个人不都该是这样的吗?如果成就内在目的就是与当下时刻合一,那怎么会有人觉得必须从目前的工作或是生活的情境中离开呢?
  
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四)
  与当下如是(what is)合一,并不表示永远不再改变,或是无法采取行动,而是采取行动的动机,是源自于一个更深的层次,不是源自于小我的贪求或恐惧。内在与当下时刻一致会开启你的意识,并且让意识与整体(the whole)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当下时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体,也就是生命的完整性,就会经由你而展现。
  你所谓的整体是什么呢?
  一方面,整体包括了所有存在的事物,它就是这个世界或宇宙。但是所有存在的事物,从微生物到人类,乃至银河系,并不是全然分离的事物或实体,而是一个互联的、多向度网路的一部分。
  有两个原因让我们看不见这个一体性,而且视所有事物为分离的。其一就是感知(perception),我们的感知把实相缩小为我们的感官所能接收到的事物:也就是我们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尝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事物。但是当我们只是去感知,而不去诠释或贴上心理标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在感知中加上思想的话,其实还是可以在这种万物都看似分离的感知之下,感受到更深一层的联系的。
  另一个造成分离幻相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强迫性思考。当我们困在不停歇的强迫性思想续流之中时,宇宙就因我们而崩解了,而我们也丧失了得以感受万事万物相连的能力。思想把现实切割成无生命的碎片,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的分裂观点,导致了极端无知和毁灭性行为的发生。
  然而,对于整体来说,还有一个层次比万事万物都是互联的这个层次更深。在那个更深的层次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合一的。它就是源头(source),未显化的至一生命。这个永恒的智性,显化出在时间中逐渐展开的宇宙。
  所谓的整体,是由存在和本体,也就是显化的和未显化的、这个世界和神所组成的。因此,当你和整体一致之后,就成为整体与其目的互相联结当中,有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进入世界的显现。结果,很多及时的帮助会自动出现,机缘巧遇、各种巧合以及许多同步性的事件(synchornicity)接踵而至。卡尔·荣格(Carl Jung)称同步性事件为“无因果关联的法则”。意思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实相表层的种种同步性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有一种智性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表相之下运作。同步性事件就是这个智性的外在显化,也是我们心智无法理解的一个更深层的联系。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参与那个智性的展现,那个智性就是绽放中的意识。
  大自然与整体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合一状态,举例来说,这就是为什么在2004年的大海啸灾难中,几乎没有任何野生动物伤亡。它们与整体联系的程度比人类高,所以在人们看到或听到海啸之前就有所感应,因此,有充分的时间撤退到高地。这种观点也许也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动物们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地转移到高地,不为什么。为了某种理由而做事,是心智与现实切断联系的方式;而自然界却是无意识地与整体合一的。人类最终的目的和命运就是:借由生活在与整体有意识的合一之中,与宇宙智性有意识地协调一致,将新的向度带进这个世界。
  整体能够利用人类的心智来创造事物,或是促成与其目的一致的情况吗?
  是的。只要有灵感(inspiration)——原意是在灵性之中(in-spirit)以及热诚(enthusiasm)——原意是在神之中,就会得到以凡人的微薄之力无法获致的创造力。
  所以当你更深地进入那个有形有相的肉身时,它会展现出它本质上的无形无相。它会成为你进入内在空间的大门。虽然内在空间也是无形的,它却是极度地活跃。所谓的“空间”,就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也就是那未显化的源头,而所有显化的事物都是源自于那里。这个源头的传统说法就是神。
  思想和字句是属于有形世界的,它们无法表达无形世界。所以当你说,“我可以感受到我的内在身体”,就是一个思想所创造的错误观点。真正的情况是那个表现出是一个身体的意识,也就是本我的意识,已经觉知到它自己了。当我不再把“我是谁”和一个短暂的形相“我”混淆在一起的时候,那个无限和永恒的向度——神——就能经由“我”和指引“我”来表达自己。同时它也将“我”从对形相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然而,一个纯粹理性上的认知或相信“我不是有形有相的”并没有帮助。最重要的问题是:此刻,我是否能感受到内在空间的临在,而它真正的意思是:我是否能感受到我自己的临在,或是,那个本我的临在?
  或许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指标来指引这个真理。问你自己:“我是否不仅觉知到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也觉知到‘当下’的本身,也就是那个活生生的永恒内在空间,而万事万物都是衍生于其中的?”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和内在身体无关,你也许会很惊讶地发现,当你能够觉察到当下的那个空间时,你会突然感觉内在更加地有活力。你感觉到了内在身体的活力,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就是本体喜悦本质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进入身体才能够超越它,然后知道: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尽可能用内在身体的觉知去创造空间。当你在等待时,聆听某人说话时,当你停下来注视蓝天、树木、花朵、你的伴侣或孩子时,同时感觉你内在的那个活力。这意味着你一部分的注意力或意识要保持无形无相的状态,然后剩下的注意力或意识可用于外在的有形世界。当你用这种方法“进驻”你的身体时,它会成为让你保持临在于当下的一个船锚。它可以帮助你,不至于迷失在自己的思考、情绪或外在的情境中。
  当你思考、感觉、感知和经历时,意识就在有形世界中诞生了。它转世重生为思想、感受、感官觉知和经验。佛教徒最终想要从中解脱出来的转世重生其实不停地在发生,而只有在此刻,经由当下的力量,你才可以从那个轮回中跳脱。
  经由完全地接纳当下的有形世界,你和空间产生了内在的一致,而空间就是当下的本质。经由接纳,你内在就有了空间。与空间一致,而不是与有形世界一致,这会为你的生活带来真实的知见和平衡。
  注意那个间隙一整天中,你不断地看见和听到持续变化的事物。在看见东西和听到声音的第一时间——尤其是那个东西对你来说不熟悉时——在你的心智评断或解释你所见所闻之前,通常会有一个高度警觉的间隙,而你的认知就是从这个间隙中出现的。这就是内在空间。它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但你很容易错过它,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空当非常短暂,也许只有一秒钟或更短。
  
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五)
  它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新的景象或是声音升起,在认知开始的第一时间,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续流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意识与思想分开了,因为那一刻的感官觉受也需要意识。所以一个不寻常的景象或声音会让你“目瞪口呆”(内在也是),也就是说,会产生一个较长的间隙。
  这些空间出现的频率和长度会决定你享受生活的能力以及感到内在与人类和大自然联结的能力。它同时也决定了你能从小我中解脱出来的程度,因为小我对空间这个向度是完全没有觉知的。
  如果能意识到这些短暂空间的自然发生,它们就会延长,然后,你会更频繁地经验到单纯去认知事物而没有思想或很少思想来搅扰的喜悦。你会感觉周遭的世界变得鲜活、新奇而且有生气。愈是经由抽象和概念的心理屏幕去感知生活,你周遭的世界就变得愈加没有生气而且单调。
  失去自己以找到自己每当放下重视有形世界身份认同的需求时,内在空间就会升起。那个需求是来自小我的,它不是真正的需求,我们已经简短地谈到过这一点。每当舍弃一些这样的行为模式时,内在空间就出现了,你将成为比较真实的你。对小我来说,看起来这好像是你失去了自己,但实际上却相反。耶稣已经教导我们,你必须先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每当你能够放下这些模式中的一种时,你对自己在有形世界层面中的样貌就少一份重视,而你超越形相后的真实身份就会更完整地出现。你变少了,因为这样你可以成为更多。
  人们无意识地试图强调他们有形世界身份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你够警觉的话,你可以觉察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无意识的模式:要求自己的功劳被认可,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生气或是难过;经由诉说自己的问题、生病的经过或是装腔作势以得到关注;在别人还没问你之前就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关心别人怎么看你比关心别人多,也就是说,利用别人来作为你小我的反映或是提高小我;试着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拥有的东西,知识,好看的外表,地位,体能优势等,好让人另眼看待;经由对人或事愤怒的反应来暂时地膨胀小我;觉得事情都是冲着你来的,因而感觉被侵犯了;以无用的心理或口头的抱怨来证明你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需要被关注,或是需要看起来很重要。
  当你觉察到自己内在有这样的模式时,我建议你做一个实验。去看看当你放下那个模式时,你的感觉是什么,而且会发生什么事。就只是放下它,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另外一个产生意识的方式是,不在形相的层面去强化自己的身份。当你不再重视形相认同时,试着发掘那经由你而流入世界的巨大力量。
  静默有人说:“静默是神的语言,其他都是蹩脚的翻译。”静默的确是空间的另一种表达。在生活中碰到静默的时候有意识地觉知它,这样可以使我们与内在那个无形和永恒的向度联结,那个向度是超越思想和小我的。它可能是那个弥漫于大自然界的静默,或是清晨在你房里的静默,或是在声音与声音之间那个沉默的间隙。静默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经由思考我们无法觉察到它,思想是一种念相。觉察到静默的意思就是保持静默,保持静默就是保持意识但是没有思想。在静默之中,你在本质上以及更深的层面上,是最接近自己的。在静默中,你是原来的你,就是在暂时承继了这具肉体和心理形式而被称作一个“人”之前的那个你。也是在那个肉体和心理形式瓦解之后,即将成为的你。当静默时,你是那个超越暂时存在的你:也就是不受制约,无形无相,永恒的意识。
  
第十章 新世界(一)
  天文学家已经找到证据,证实我们的宇宙是在150亿年前一次巨大的爆炸中诞生的,而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扩展。它不但一直在扩展,复杂性也在增加,而且更加地多样化。有些科学家也推测,宇宙从单一到多元的这种变动,终究有一天会逆转。到那时,宇宙就会停止扩展,而开始收缩,最终回归到当初未显化的状态,也就是它所源自的不可思量的空无。这种诞生、扩展、收缩和死亡的循环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演。目的是什么呢?“宇宙究竟为什么要存在?”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这么问道,但是在发问的同时,他也理解,没有任何的数学模型可以提供答案。
  如果你的目光不只是向外,同时也能内省的话,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内在目的,也有一个外在目的。而既然你是这个宏观世界的一个缩影,宇宙也因而有一个与你不可分割的内在和外在目的。宇宙的外在目的就是创造形相,并且体验各种形相之间的互动,可称之为游戏、梦境、戏剧,或是随便你称呼它什么。它的内在目的就是觉醒并且看见它无形无相的本质。然后外在和内在目的就协调一致了:将本质——意识——带入形相的世界,并借以转化这个世界。这个转化的最终目的是远超过人类头脑可以想象或理解的。然而,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地球,分派给我们的工作就是转化。它就是内在与外在目的协调一致,世界和神的协调一致。
  在检视宇宙的扩展和收缩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性之前,必须谨记在心的是,我们不该将关于宇宙本质的事情视为绝对的真理。概念或是数学公式都无法解释无限。任何的思想都无法容纳整体的广大无边。实相是统合了的整体,但是思想却将它分割成碎片。这就造成了一些基本的误解,例如,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是独立无关的,或某件事是造成另一件事的原因。每个思想都隐含了一个观点,而每个观点的本质,都意味着限制,所以最终来说,思想不是真实的,至少不是绝对地真实。只有整体是真实的,但是这个整体是无法言喻或思及的。从一个超越思维限制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心智是无法理解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当下。所有过去发生的,或是将要发生的,都在当下,都超越了时间的范畴,而时间只是心智所建构而成的。
  我们可以拿日出和日落做比喻,来阐释相对和绝对真理。当我们说太阳在清晨升起而黄昏落下时,这是真的,但却是相对的。从绝对的观点来说,它是错误的。太阳会升起和落下,是从一个靠近地表的观察者有限的视点来看的。如果你在遥远的太空中,就会明白其实太阳既不升起也不落下,它是不断地散发着光芒。然而,即使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继续谈论日出日落,观赏它的美丽,把它画下来,为它作诗,虽然此刻我们都知道,它只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那么,我们继续说明一下另一个相对的真理:宇宙的成形和它终将回到无形的现象,其中隐含了时间的有限观点,也让我们看看它和我们的生命究竟有什么关联。“我自己的生命”这个概念,当然是思想所创造的另一个受限观点,也是另一个相对的真理。最终而言,没有所谓“你的”生命,因为你和生命不是两回事,而是一体的。
  你生命的简史这个世界的显化成形与回归至未显化状态——它的扩展和收缩——可以称之为外显(outgoing)和回归家园(return home)的两种宇宙运动(movement)。这两种运动在宇宙间以多种方式展现,例如,人体心脏不停地扩展和收缩以及吸气和呼气。这两种运动也同时呈现在睡眠和清醒的循环中。每天晚上,当你进入深沉的无梦睡眠阶段时,便不知不觉地回到未显化的生命源头,然后到了清晨,再充满活力地复出。
  这两种运动的过程——外显和回归,同样反映在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当中。我们可以这么说,“你”是突然之间从未知之处降临在世界上的。出生之后,接着就是扩展。不仅是肉体上的茁壮成长,还有知识、活动、拥有的事物和经验的成长。你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展,生命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在这段期间,你主要是在寻找或是追寻外在的目的。通常在这个过程中,小我也相应地逐渐壮大,而小我就是与上述这些事物的认同,因此你对形式的身份认同愈来愈明确。同样的,这个时期你的外在目的——成长——会倾向于被小我主导,小我与自然规律不同,它不知道何时该停止扩张,总是贪婪地要求“更多”。
    因此,正当你以为已经功成名就,或是已经真的属于这个世界了,回归的过程却开始了。也许是你亲近的人,在你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开始死亡。接下来,你的肉体形式开始衰弱,你的影响范围逐渐缩小。不但没有变得更多,你现在变得更少,而小我对此的反应是:日益增加的焦虑或是抑郁。你的世界开始收缩,而你发现已经无法再掌控你的世界了。以前是生命在顺应我们,现在变成我们在顺应生命,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逐步缩减。过去与形式认同的意识,现在已经是日暮西山了——形式逐渐地瓦解。而后有一天,你也消失了。你的扶手椅还在原处,而你已经不坐在上面了,空空如也。你回到了数年前你所来自的地方。
  每个人的人生(实际上是每个生命形式)都代表了一个世界,一个宇宙经历它自己的独特方式。当你的形式瓦解时,一个世界就终结了——但仅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
  觉醒与回归过程每个人生命的回归过程,也就是形式的衰落或瓦解,无论是经由年老、疾病、残障、损失还是经由某种个人的悲剧事件而呈现,总是伴随着极大的灵性觉醒的潜在机会——意识从形式认同中解离。因为当代文化中所含的灵性真理成分很少,所以很少人将其视为一个机会。因此,当这些事情发生在他们或是亲近的人的身上时,便会觉得是万万不该发生的可怕错误。
  在现代文明中,对人类的真实状况是相当无知的。而对于灵性愈是无知,所受的苦就愈多。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西方人,死亡只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对于肉体形式瓦解后会发生什么事,毫无概念。大部年老力衰的人都被驱逐到了养老院,而尸体则被藏匿起来,然而在某些古老的文化中,尸体是公开给众人瞻仰的。但是现在,如果想看一具尸体,基本上是违法的,除非是死者的家属。殡仪馆还会为尸体化妆,你只被允许去看被美化了的死亡。
  正因为死亡对人们来说只是个抽象概念,大多数人对于一直随伺在侧的形相瓦解毫无准备。当死亡逼近时,常见的反应是惊讶、不解、绝望以及巨大的恐惧。所有的事情都不具意义了,因为在此之前,生命所赋予的一切意义和目的,都是与积累、成功、建构、保护和感官满足息息相关。生命是与外显过程以及形式认同相关的,也就是说,与小我相关。当生命和世界烟消云散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再从其中构思出任何意义了。但是,此时其中却潜藏着比外显过程更加深层的意义。
  
第十章 新世界(二)
  正是由于开始遭逢年老、损失或是个人的不幸事件,传统上灵性的向度就是在此时进入了人们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当外在目的崩溃瓦解时,内在目的才会浮现,而小我的盔甲才会裂开。这类事件,代表着回归运动走向形式瓦解的开端。在很多古老的文化中,对这种过程必定有着直觉式的了解,所以老人备受尊敬和推崇。老人被视为智慧的宝库,而且提供了更深的向度,失去了这个更深层的向度,没有一个文明可以长久存活。在现代文明中,对于外相完全地认同,而无视于灵性的内在向度,因此,“老”这个字就有很多负面的含义,它等同于“无用”。所以当你说某人“老”的时候,几乎是一种侮辱。为了避免使用这个字,我们用其他委婉的说法,例如年长或是资深。加拿大原住民中的“祖母”(First Nation抯 ,“grandmother”)是极为尊贵的形象。今天我们说:“老奶奶”最多只有可亲的意思。为什么老了就被视为无用?因为年纪大了之后,重心就从“作为”(doing)转向了“本体”(being),而我们的文明已经迷失在作为当中,完全不知道本体是什么。它只会问:本体?你能拿它来做什么?
  对某些人来说,成长和扩展的外显过程,被一个看似太早发生的回归过程(外相的瓦解)严重地中断了。有些人的中断情形是暂时性的,有些则是永久性的。我们一直认为小孩是不应该面对死亡,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却必须面临父母亲的死亡——疾病或是意外——甚至可能是自己的死亡。有些孩子天生残疾,严重限制了生命自然的扩展。有的则是在相当年幼的阶段,生命就招致严重的限制和打击。
  在“不该发生的”时候而出现的外显过程的中断,也可能会促使某些人灵修觉醒的提早来临。最终而言,每一件发生的事都是该发生的,也就是说,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更伟大的整体与其目的中的一部分。因此,外在目的被破坏或中断,常会引导你找到内在目的,致使一个与内在目的一致且更深层的外在目的得以浮现。通常童年时期极端受苦的人,长大成人后会比同年龄的人更加成熟。
  因此,在形相层面所损失的,会在本质的层面得到弥补。在古老文化与传奇中的一些人物,例如“盲眼的预言家”或“受伤的疗愈者”,他们在形相层面遭受的极大损失或伤残,反而变成了进入灵性的大门。当你能够直接体验各种形相不稳定的本质时,可能就永远不会再给予形相过度的评价,也不会再盲目地追求它或是攀附它,以至迷失了自己。
  形相瓦解(尤其是年老力衰)所代表的机会,在当代文化中才刚开始为人所认知。大多数人都还是悲惨地错失了这个机会,因为小我会认同于这个回归的过程,就像它认同于外显的过程一样。这使得小我的盔甲更加坚硬,过程变成了收缩而不是开放。缩减的小我会因此将其余生用在哭诉或抱怨上,困在恐惧、愤怒、自怜、罪疚、责怪或其他负面的心理情绪状态中,或是采取回避的策略,例如,沉浸于回忆中,或是一直回想、谈论过去。
  当小我不再与人生的回归过程认同时,年老或是临近死亡就会变回它们原来的面目:进入灵性领域的入口。我曾经见过一些老人,他们就是这个过程活生生的体现。他们变得光芒四射,衰弱的外相因着意识之光而变得清晰透亮。
  在新世界中,年老将被尊崇并公认为意识绽放的时期。对那些仍然迷失在生命外在情境中的人来说,当他们被唤醒内在目的时候,将会是个迟来的回归。对其他很多人来说,年华老去将代表着觉醒过程的增强和最高峰。
  觉醒和外显过程一个人一生随着外显过程而自然扩展,这个过程传统上一直是被小我所主导,而且被利用来扩张小我本身。“你看!我可以做这个,我猜你一定做不了!”当小孩子发现自己身体逐渐增加的力量和能力时,很自然地会对其他的孩子炫耀。这是小我最先试图玩的把戏之一,经由对外显过程的认同强化自己,并且用“比你多”的概念来贬低他人以状大自己。当然,这只是小我众多谬论的开端而已。
  然而,当觉知增加,且生活不再受小我掌控时,就不必等到你的世界因年老或个人悲剧而缩减崩溃,才能觉醒并看到自己的内在目的。
    随着新意识开始在地球上萌生,愈来愈多的人不必再经过天摇地动才能觉醒。他们自动自发地拥抱觉醒的过程,即使自己还是身陷于成长、扩张的外显循环之中。当这个循环不再为小我所掌控时,灵性的向度将经由外显过程而来到这个世界——以思想、言语、行动、创造,就如同经由回归过程一样地有力——有着定静、本体以及形相瓦解的特质。
  直到现在,在宇宙智性中只占极小部分的人类智力,一直都被小我扭曲和误用。我称之为“服侍疯狂的智力”。把原子分开固然需要极大的智力,但运用这个智力来建造、囤积原子弹就是疯狂的,或说得好听些就是极端无智力的。愚蠢相对来说较无破坏力,但是有智力的愚蠢是相当危险的。对于这种有智力的愚蠢,我们可以找到数不尽的例子,而它正在威胁人类物种的生存。
  若无小我功能失调的破坏,人类的智力可与外显之宇宙智性循环及其创造脉动完全协调一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形相创造的过程。我们不是创造者,但宇宙智性经由我们而创造。我们不会与自己所创造的事物认同,因此,也不会在我们的作为中迷失。我们领悟到,创造的行为需要高强度的能量,但那不是指辛苦工作或是承受压力。我们必须了解压力与强度(intensity)的差别,接下来将会讨论到。挣扎或是压力就是小我重回掌控的迹象,遇到阻碍就产生负面的反应,也是小我的反弹。
  小我欲望背后的那股力量会创造“敌人”,也就是说,会创造反弹,它的形式就是一股强度相当的力道。小我愈强,人们之间的分离感就愈重。唯一不会引发反弹力量的,就是完全以利他为目标的行为。是兼容并蓄的,而非排外;融合万物,而非制造分离。不是为“我的”国家,而是为了全人类;不是为“我的”宗教,而是为了全人类意识的萌生;不是为“我的”种族,而是为了有情众生和大自然中的万物。
  我们也了解到,行动,虽然有时是必要的,但它只是显化我们外在实相的次要因素。在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识。无论我们如何的活跃,费了多少工夫,外在世界还是由我们的意识状态创造的,而且如果内在层面没有改变的话,再多的行动也不会造成任何不同。我们只是不断地重复制造同一个世界的改良版本——一个反映小我的外在世界。
  意识意识是已经有所觉知的,它是未显化的,永恒的。然而,宇宙只是逐渐地形成觉知。意识本身是无时间性的,因此不会进化,它从未诞生,也不会灭亡。当意识成为显化了的宇宙时,看起来就好像受制于时间,而且还会历经进化的过程。人类的心智无法完全理解这个过程的缘由,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在窥其堂奥,并且在过程中成为有意识的参与者。
  意识就是智性,也就是在外相形成背后的组织法则。意识用了好几百万年的时间筹组形相,以便经由显化出的形相表达它本身。
  
第十章 新世界(三)
  虽然纯粹意识的未显化领域可以被视为另一个向度,但它与形相的向度并不是分开的。形相和无相是互相融会贯通的。未显化状态以觉知、内在空间和临在的形式流入形相的向度。它是怎么做的呢?它是经由已有意识的人类形相,圆满成就了它的目的。人类的形相就是为了这个更高的目的而创造的,而其他几百万种形相则为此奠定良好的基础。
  意识化身体现(incarnate)进入已显化的向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形相。当它这么做的时候,它进入了一个梦境般的状态。智性仍然存在,但是意识无法觉知到它自己了。它在形相中迷失了自己,进而与形相认同。这也可以描述为神性被贬为物性。在宇宙进化的阶段,整个外显过程就在梦境般的状态中发生。只有在个人形相瓦解时(也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候),才能一瞥到觉醒。然后,它又转世重生,再次认同于形相,又开始了下一回合的个人梦境,这个梦境也是集体梦境的一部分。当一只狮子把斑马的身体撕裂的时候,那个在斑马形相化身体现的意识,就从那个被瓦解的形相中抽离,在短暂的片刻间,觉醒到它不朽的本质——就是意识;然后立刻又重入梦乡,而化身体现为另外一种形相。当那只狮子年迈、不能再猎食了,它咽下最后一口气,同样地会有极短片刻的觉醒,然后又继续进入另一个形相之梦中。
  在地球上,人类的小我代表着宇宙之眠的最后一个阶段,意识与形相的认同。在意识的进化中,这是必要的一个阶段。
  人脑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物质形式,经由它,意识可以来到这个向度中。它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称为神经元),这个数字和我们银河系中的星星一样多,而银河系可被视为一个宏观的人脑。头脑并不会产生意识,但是意识创造了头脑,作为意识的一种表达。人脑是地球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形式。当头脑损伤时,并不意味你会丧失意识,只是意识无法再利用那个物质形式进入到这个向度来。你无法丧失意识,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只能丧失你所拥有的东西,但是无法丧失你“是”的东西。
  觉醒的作为觉醒的作为是我们地球上意识进化下一阶段的外在面向。我们愈接近此刻进化阶段的终点,小我就会愈加功能失调,就像一个毛毛虫要转化为蝴蝶之前,会功能失调一样。但是,随着旧意识的瓦解,新意识已经在扬升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人类意识进化的重大事件,但是今晚的电视新闻不会报道这些。在我们的地球上——也许在银河系或更远之处很多地方都在同步发生——意识正从形相之梦中逐渐苏醒。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形相(这个世界)都即将瓦解,虽然有些形相的确是会瓦解的。它意味着意识现在可以开始去创造形相,但不会在其中迷失自己。即使当它创造和经历形相的时候,也能对自己保持觉知。为什么它要一直创造和经历形相呢?为了享受这个过程。那么意识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经由那些觉醒的人类,因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觉醒作为的意义。
  觉醒作为就是将你的外在目的——你的作为——和你的内在目的——觉醒和保持觉醒,协调一致。经由觉醒作为,你与宇宙的外显目的合而为一。意识经由你而流入了这个世界。它流入你的思想并且赋予它们灵感。它也流入你的作为并且引导它们,同时赋予力量。
    不是看你做什么,而是看你如何做,才能决定你是否完成了你的使命。而你如何做,则取决于你的意识状态。
  当你做事的主要目的变成了你的作为本身,或是说,你的主要目的变成流入你作为之中的意识流,那么你做事的优先顺序就会有所变更。意识流决定了品质。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你所做的是什么,你的意识状态是最主要的因素;当时的状况和你的作为是次要的。“未来”的成功取决于行动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意识,不但如此,两者也是不可分割的。行动本身散发出来的,可能是小我反弹的力道,或许是觉醒意识的警觉专注。所有真正成功的行动都是来自于警觉专注的领域,而不是从小我以及被制约的、无意识的思考来的。
  觉醒作为的三种形式意识流入你作为的方式有三种,如此一来,意识也经由你而进入这个世界,借由这三种方式,你可以将你的生命与宇宙的创造力协调一致。这三种形式是指三种在背景运行的能量频率,它们会流入你的作为之中,并且将你的行动与这个世界正在萌生的觉醒意识联结。除非你的作为是从这三种形式之中的一种衍生出来的,否则它就是功能失调或是出自小我。这三种形式也许在一天内因为不同的状况而有所改变,但是它们其中的一个应该会在你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担任主导的角色。每种形式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状况。
  觉醒作为的形式包括:接纳,享受和热诚。每一种代表了意识的一种振动频率。当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非常的警醒,好确认它们三个之中有一个是在运行的。你做的事无论难易,都应如此。如果你不是在接纳、享受或是热诚其中一种状态的话,仔细地去看,你就会发现,你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痛苦。
  接纳当你无法享受你做的事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接纳它,了解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接纳的意思是:此刻,这就是当前状况和这个时刻需要我去做的,所以我心甘情愿地去做它。我们前面曾经谈论了很多,有关对当下发生之事要从内在接纳的重要性,而接纳此刻你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只是它的另一个面向而已。比如说,你也许无法享受在倾盆大雨中荒郊野外的夜晚,帮你的车换轮胎,更别说对它有什么热诚了,但是你可以接纳它。在接纳的状态下行动,也就意味着你是在平和之中行动。那个平和就是一个微妙的能量振动,它会流入你的所作所为之中。表面上看来,接纳好像是一个被动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它是非常积极而又有创造力的,因为它把一些全新的事物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个平和,那个微妙的能量振动,就是意识,而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经由臣服的过程,而其中的一个面向就是接纳。
  如果你既不享受又无法把接纳带入你的作为之中的话,就停止吧!要不然,你就不是在为你唯一能负责的事负责,这件事也是最为重要的事,那就是:你的意识状态。如果你不为你的意识状态负责的话,你就不是在为生命负责。
  享受当你能够真正地享受你的作为时,随着臣服行为而来的平和,就会转变成充满活力的感受。享受是觉醒作为的第二种形式。在新世界中,享受将会取代欲求(wanting)而成为人们行为之后的动力。欲求是从小我的幻相中升起的,这个幻相就是:你是一个分裂的碎片,与所有创造之后的力量是分离的。经由享受,你会与宇宙的创造力量本身接轨。
  
第十章 新世界(四)
  当你把当下时刻,而不是过去或未来,视为你生命中的焦点时,你享受自己作为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你生活的品质——会戏剧化地增加。喜悦是本体的动态面向,当宇宙的创造力能够觉知到它自己时,它就显化成为喜悦。你不必等待什么“有意义”的事进入你的生命中,你才终于能享受你的作为。在喜悦中,就有超过你所需要的意义在其中。“等待开始生活”的综合征(syndrome),就是无意识状态中最常见的幻相。如果你已经能够享受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待某些改变发生,你才能开始享受你的作为,那么外在层面的扩展和正面的改变,会更有可能发生在你的生活中。不要让你的心智来定夺你是否可以享受你所做的事情。心智只会给你一堆你为什么不能享受它的理由。“还不行啦!”心智会说。“你没看我正忙吗?现在没有时间啦。也许明天你可以开始享受……”那个明天永远不会到来,除非你能够现在就开始享受你所做的事情。
  当你说,我享受做这事或那事,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样说看起来好像喜悦是来自于你做的事,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喜悦不是来自于你做的事,它是从你内在的深处流入你所做的事,继而流入这个世界之中。喜悦是来自你的作为的这种误解是很常见的,而且它也相当危险,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信念:喜悦是从其他事物当中衍生出来的,如一项活动或是一件事物。然后你就仰赖这个世界为你带来喜悦和欢乐。但是这个世界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期生活在挫折当中。这个世界无法提供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
  那么,你做的事和喜悦的状态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你能全然地临在于你所做的事,不把它当成仅仅是达到目的之手段,那么你就能享受你从事的所有活动。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流入它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深层感受。那个活力是与你的本质合一的。就是说,当你享受你的作为时,你实际上是在经验本体在它动态面向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你所享受的每件事,都会把你与所有创造之后的力量联结起来。
  这里有一个可以在你的生活中,赋予你力量和创造性开展(creative expansion)的灵性修持。把你每天固定要做的例行公事列出来,包括那些你也许觉得很无趣、沉闷、琐碎、烦人或令人紧张的活动。但是不要列出你怨恨或是厌恶做的事。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接纳或是停止做它。这份清单可能包括每天上下班,采购,洗衣服,或是其他你觉得琐碎或是令你紧张的事情。然后,每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把它们当作警觉的媒介。但是要绝对地临在于你做的事,并且感受内在做这些事情背后的警觉,还有活生生的定静。你很快会发觉,在这种已提升的觉知中所做的事,不但不会有压力、琐碎或是烦人,反而会变得很享受。更准确地说,你现在享受的不是那个外显的行为,而是流入那个行为之中的内在向度的意识。你就在所做的事情当中找到了本体的喜悦。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缺少使命感,或是压力太大、太繁琐,这是因为你还没有把那个向度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保持意识还未能成为你的主要目标。
  当愈来愈多的人发现他们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意识之光带进这个世界,因而让他们的作为成为意识的媒介,那么新世界就会出现了。
    本体的喜悦就是有觉知的喜悦
  觉醒的意识接下来就会从小我那里接手过来,然后开始主导你的生活,你就会发觉长期以来一直在从事的活动,在意识赋予力量的情况下,现在自然地开始扩展到更大的规模。
  经由创造性的行动,有些人只是单纯地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并不想因此而功成名就,但反而丰富了很多其他人的生命。他们可能是音乐家、艺术家、作家、科学家、老师、建造者,或是他们显化了新的社会或企业的结构(开悟的企业)。有时在几年之间,他们的影响范围还是很小;然后突然之间或是逐渐地,创造性力量之波流入他们的作为,他们的作为扩展到他们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地步,因而触动了无数其他的人。在享受之外,他们的作为还被注入了一股强度,因而带来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创造力。
  但是别让它跑进你的头脑里,因为在头脑里可能还藏有一部分苟延残喘的小我。你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卓越不凡的是经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但是你和其他所有众生都享有这样的本质。14世纪伊朗诗人和苏菲派大师哈菲兹就完美地表达了这个真理:“我是笛子上基督气息流过的气孔。倾听这音乐。”
  热诚对于那些谨守觉醒的内在目的的人来说,创造性的显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有一天他们突然就知道了他们的外在目的为何。他们有远大的愿景,目标,而从那天起,他们就开始向实现目标而努力迈进。他们的目标或愿景通常与他们正在做的,或是喜欢做的事情有一定的关联,但规模要宏大得多。这就是觉醒作为的第三种形式的开始:热诚。
  热诚意味着你的作为当中,有很深的享受,再加上一个你努力迈向的目标或愿景。当你在享受你的作为的同时,加上一个目标,你所做的事情的能量场或是振动频率就改变了。现在,在享受中,加入了某种程度我们称之为结构性强度的东西,所以它转变成为热诚。在创造性活动的高峰,如果再添加上热诚,你的所作所为背后就会有巨大的强度和能量。你会感觉自己像一支箭正在射向红心,而且你还很享受这个过程。
  对一个旁观者来说,你可能看起来是有压力的,但是热诚的强度与压力是丝毫无关的。你会有压力,是因为你想要达到目标的欲望,胜过你对正在做的事情的兴趣。一旦失去了享受和结构性张力之间的平衡,后者就占了上风。有压力,通常是小我已经卷土重来的表征,而你也切断了自己和宇宙创造力之间的联系。因此,小我欲求的力道和紧张就升起,你就必须挣扎而且辛苦工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压力的影响下,你所做之事的品质和效率就会降低。压力和负面情绪之间也有很强的关联,负面情绪指的是像焦虑和愤怒。压力会毒害身体,而且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退化性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的元凶之一。
    与压力不同的是,热诚有一个高能量的频率,因此和宇宙的创造力会相互呼应。这就是为什么爱默生说:“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有热诚的贯注。”热诚(enthusiasm)是从古希腊文来的——en和theos,意思是神。而相关的词enthousiazein,意思是“受神灵的启示”。有了热诚你会发现,你不必完全靠自己来做事。事实上,靠自己的话,你是什么重要的事也做不了的。经久不衰的热诚会带来创造性能量的狂潮,而你要做的只是“顺流而行”。
  热诚也会为你所做的事带来巨大的力量,所以那些尚未能汲取那股力量的人,会以敬畏的心情仰慕“你的”成就,而且可能还会把你的成就当成你的身份(who you are)。然而,你是明白耶稣所指的那个真理的——“在我凡事不能”。小我的欲求会产生与它力道相同的反弹力量,热诚却永远不会有反弹。它是凛然而不可侵犯的。它的运作不会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它是基于兼容并蓄,并不是排除异己。它不需要利用或是操控人们,因为它就是创造力的本身,所以不需要从其他二手来源吸取能量。小我的欲求总是试图从他人或他物之中攫取;而热诚却是从它本身的丰盛中给予。当热诚遭遇的阻碍以不利情势或不合作的对象的方式出现时,它从不以行动攻击而是采取迂回的策略,或是借由顺应或接纳而把反弹的能量转化为有助益的能量,化敌为友。
  热诚和小我无法共存。有热诚就不会有小我,反之亦然。热诚知道自己的去处,但与此同时,它与当下时刻深刻地合一。当下时刻是它活力、喜悦和力量的泉源。热诚不欲求任何事情,因为它无所欠缺。它与生命合一,所以无论热诚引发的活动有多么地活泼有力,你都不会在它们之中迷失自己。就像在车轮转动的中心,始终会有一个定静但又活力四射的空间。这个在所有动静之中的核心空间,既为万有之泉源,又不为万有所动。
  经由热诚,你可以进入和宇宙外显创造法则完全一致的状态,但是不会与它的创造认同,也就是说,没有小我。没有认同,就没有执著——而执著是所有痛苦的源头。一旦创造能量的浪潮过了,结构性张力会再度消逝,而你的作为当中还是有喜悦存留。没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热诚中。也许过一阵子,一股新的创造能量的浪潮会再度来临而重新引发热诚。
  当瓦解形相的回归过程开始的时候,你就不再需要热诚了。热诚是属于生命的外显循环,唯有经由臣服,你才能与回归过程——就是回家的路程——和谐一致。
  
第十章 新世界(五)
  总括来说:享受你在做的事,并且与一个你迈向的目标或愿景结合,就是热诚。即使你有一个目标,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必须还是注意之焦点所在;要不然,你会与宇宙的目的不一致。要确认你的目标或愿景不是一个自我膨胀的形象,否则它就是来自于隐藏的小我。像是:想要成为电影明星,出名的作家,或是富有的企业家。同时要确认你的目标不是拥有什么,比如海边别墅,你自己的公司,千万美元的存款。提升自己的形象,或是让自己拥有各种事物,这样的愿景是属于静态的目标,因此无法赋予你力量。确定你的目标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它指向一个你正在从事的活动,而经由这个活动,你与其他的人以及整体宇宙都是相连的。不要视自己为著名的演员、作家等等,而是看到你的工作能够激励无数的人,同时丰富他们的生命。感受到你从事的活动是如何丰富或加深了你自己的生命,也丰富或加深了无数其他人的生命。感觉自己是个能量流过的敞开管道,让能量从未显化的万有源头流向众生,也因而经由你而利益众生。
  这意味着你的目标或愿景在你之内——在心智和感觉的层面,已经是实相了。热诚是能够转化心智蓝图进入物质向度的力量。这是对心智有创造性的利用,所以在其中不需要有欲求。你无法显化出你想要的,你只能显化出你所拥有的。经由辛苦工作和压力,你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这不是新世界的法则。耶稣教导我们,如何有创造性地利用心智以及有意识地去显化形相。他说,“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就已经得到了。”
  频率的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
  外显进入形相的过程,在每个人的身上,表达的强烈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觉得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建造、创造、参与,达成某些使命,或是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如果他们是处在无意识状态的话,他们的小我当然就会掌控大局,进而将外显循环中的能量为它所用。然而,这样会大量减少他们所能接受到的创造性能量,所以他们逐渐地需要仰赖“努力”来得偿所愿。如果能够处在有意识的状态中,而外显过程在他们身上又相当强烈的话,这些人就会变得极度有创造力。其他的人,随着长大成人而自然扩展到一个阶段之后,会过着外在看起来毫不起眼,似乎较为被动,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平淡的生活。
    他们天生就较为内向,在他们身上,进入形相的外显过程毫不显著。他们比较喜欢回家,不喜欢外出。对于改变世界或积极参与这个世界的活动也兴趣缺缺。如果要说有什么野心的话,最多不过是找些事情来做好让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度。他们中间有些人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些人比较幸运,可以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让他们过着相对来说是被保护、隔离的生活,而且还会有固定收入或是自己做点小生意。有些人可能还会向往到灵修社区或是修道院生活。其他人可能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而这个社会和他们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些人求助于毒品,因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太痛苦。其他人最终转化成了疗愈者或是灵性老师,也就是说,本体的老师。
  在过去的年代,这些人可能会被称为“爱沉思冥想的人”。看起来,在我们的现代文明中,并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然而在新世界的扬升中,他们的角色就和那些创造者、作为者(doers)和改革者一样重要。他们的功能是稳住新意识在地球上的频率。我称他们为“频率的持有者”,经由每日生活的例行活动,经由与他人的互动,同时经由他们的“存在”(just being),这些人能够帮助产生新的意识。
  以这种方式,他们把极为深奥的意义赋予看起来毫不重要的事。他们的工作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保持绝对的临在,因而把空无和宁静带入这个世界之中。他们做任何事都有意识临在,所以即使在最简单的事物中,都可以看到品质。他们的目的就是以神圣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情。由于每个人都是人类集体意识的一部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远超过他们表面生活所表现出来的。
  新世界不是乌托邦新世界的概念只不过是另一个乌托邦的愿景吗?当然不是。所有乌托邦的愿景都有一个共同点:心智对一个未来时间点的投射,当那个时间点来临时,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我们将会被拯救,我们的问题会终结,只有平安和谐存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愿景已经有很多了。有些在失望中结束,有些以惨剧收场。
    在所有乌托邦愿景的核心,都有一个旧意识、主要结构上的功能失调:期望在未来得到救赎。未来实际是在你的心智中,以一个念相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当你期望在未来得到救赎,你就是无意识地在心智中寻求救赎。你又被形式困住了,那就是小我。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圣经》预言者这样写道。一个新世界的基础是新天堂——觉醒的意识。这个世界——外在的实相——只是新天堂外在的反映。新天堂扬升的同时,也隐含了新世界的扬升,而这两者都不是让我们可以得到解脱的未来事件。我们无法在未来得到解脱,因为可以解脱我们的只有当下时刻。那份领悟就是觉醒。觉醒如果被视为是一个未来事件,就毫无意义,因为它就是对当下临在的领悟。所以新天堂,就是觉醒的意识,不是一个在未来可以达到的状态。一个新天堂和新世界此刻正在你之内扬升,而如果此刻它们没有扬升的话,它们不过就是你头脑里的一个思想,因此完全没有升起。耶稣是怎么告诉他的门徒的?“天国就在你们中间。”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曾经做了一个少有人懂的预言。他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在《圣经》的现代版中,“meek”(温柔的)被翻译成谦卑。谁是温柔的或是谦卑的人呢?他们必承受地土又是什么意思?
  温柔的人就是无小我的人。他们就是那些已经觉醒,而看到自己实质本性(就是意识)的人,同时在其他人身上,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上,也都能看到那个本质。他们生活在臣服的状态,所以时时感受自己与整体和源头是合一的。他们具体表达了那个在地球上改变所有生命层面的觉醒意识,所谓生命的不同层面包括大自然,因为在地球上的生命和观照它们、与它们互动的人类意识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这就是温柔的人会承受地土的意思。
  一个新的生命正在地球上扬升。它此刻就在扬升。而你就是它!
  
译者的话
  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而本书的难度又特别高,所以,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还好有几位朋友相助,帮我校正译稿,为本书增色不少:Tracy, Christina, Annie,还有Allen。其中最感谢的是Allen,他在一个忙碌的全职工作之余,不计名利,特别抽空为我校稿,我从他专业的翻译能力中,也学到了不少技巧。而Tracy(彭芷雯)则是最勇敢,也是最坚持的。 校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她能够没打退堂鼓,坚持到底,真是不容易。
  本书如果在翻译上还有未尽人意之处,那是本人的疏忽,欢迎各界朋友不吝赐教。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理解原书的本意,我在此列举出一些翻译时我斟酌再三而定的翻译方式,可能在别的书中翻译会不一样,所以把原文也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presence:临在,英文的意思就是“在”,指的是在当下时刻的清楚觉知,全神贯注。
  ego:小我,很多书翻成自我,但是因为书中很多次也提到self(自我),所以我翻成小我以示区别。ego也常常被翻成“我执”。
  I am:本我,或是“我本是”。英文直译就是“我是”。
  form:外在形相,指的是有形有相的世界,有时我翻成外相。而life form我翻成生命形式。
  being:有些书翻成存在,但是为了和existence区别,我翻成本体。
  dimension:向度,有些书翻成次元。我个人比较喜欢向度的说法。
  who you are:直译就是你是谁,但是我配合书中的上下文翻成: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本质、真实身份等。
  mind:心智,有的书翻成头脑或大脑,我自己比较喜欢心智这个词。unobserved mind是未受到观测的心智,指的是无意识的、没有觉知的状况下的心智。
  thought:这个词在书中反复出现数次,基本上我是翻成思想,但有的时候会随上下文翻成念头、思维、思考、想法等。
  pain body:痛苦之身,有些人翻成痛苦体。
  perception:认知,洞察,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件东西或是听闻一件事情的当下,所产生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接下来我们通常就会为这些事情贴上一个心智的标签(label),也就是说,以名词或形容词来为这个事物命名。
  reality:实相,指的是真相,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
  conditioned:我翻译成被制约的,就是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教育、父母的管教和灌输在我们头脑里的观念等等,会像一个无形的绳索套住我们,使我们对事物形成一定的观点。
 
德芬,2008年4月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