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总统是靠不住的

_4 林达(当代)
个大社会分权与制衡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二百年来,分权和制
衡的原理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只不过没有像在宪法中那
样明确规定罢了。这无疑就是美国这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来源
复杂,文化多样,最有理由不稳定的国家,却始终十分稳定的原因。
  “收银机”终于设计完成了。美国的建国之父们,在三个多月
的会议之后,终于离开了这幢历史性的小房子。在离开的时候,他
们依然神情凝重。他们谁也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为历史做了什么,
也顾不上去多想这一类的问题。
  在几个月的会议期间,他们不知道为了整个设计的条文细节,
发生了多少争执,也不知道为了争取州一级的权力和本州民意的表
达,费了多少口舌。最后,为了权利法案能早日进入宪法,又争得
面红耳赤。此时,他们却只顾匆匆地赶回各自所属的州去。因为,
只有在各州表决通过之后,这部宪法才能正式成立。他们必须赶回
去,向家乡的人民解释他们的设计,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个
工作就整整耗费了他们后来的三年时间。直至1789年,这部宪法才
正式被宣布为美国的基本大法。
  我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总是觉得这儿有些什么东西有悖
常理。
  首先,一般的国家虽说是一班人打下的天下,但是,总有一个
领袖气魄的人冒在上面。所以在最终,总是能够确定一个人称之为
国父。但是在美国,居然出来五十五个国父!华盛顿是在独立战争
中自然“冒出来”的。但是,战争一结束,还没等人们从战争的惊
怵中缓过神来,考虑什么国父不国父的问题,他早已经交出军权回
家去了。于是,后来的美国人习惯把制定宪法的这五十五位人民代
表尊为国父。这总使我感觉有些不太寻常。
  其次,不论从会议的情况,还是这五十五名制宪者此后的表现,
都看不出他们对于自己在独立战争或是建立政府的过程中的功绩,
有什么起码的正常认识。尽管包括华盛顿在内,他们中有好几个人
先后当选总统,但是都是后来象所有其他候选人一样,竞选后通过
正常程序被老百姓选上去的。整个制宪会议,政府的章程就是他们
给定的,居然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这是给自己占一个“位子”的
大好时机。他们为自己州的利益去争了,他们为每一个美国人的个
人理想去争了,然后,制宪会议就这样结束了。没有论资排辈,没
有为今后的政府席位作出任何安排设想,甚至就连一点暗示都没有。
他们竟然就这样草草上路,匆匆离去!
  也许,正是他们的离去,给这个“收银机”的正常启动,按下
了第一个启动按钮。
  但是,这个“收银机”是否就能正常运转下去呢?
  等我在下一封信中再回答这个问题吧。
  祝
好!
林达
一个荒谬的夜晚
卢兄:你好!
  很高兴这么快又收到你的来信。你信中提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就是美国的制宪会议在两百多年前设计了这么个“土收银机”,它
怎么可能适应两百年来的巨大变化。另外,你很想知道这几乎是闭
门造车搞出来的机制,是否能够真的迎接现实的挑战。
  确实,我在读美国宪法的时候,也常常从字里行间读出两百年
前美国的荒野,美国的泥泞小道,以及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美国
建国者们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局限和他们的种种无奈。
  事实上,他们只是定下了一个最基本,但却是非常聪明的设想
和构造,而后来的美国人在他们建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断的改
进和完善。
  例如,我在上封信提到的,最高法院的“司法复审”。
  又例如,美国的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都是任期四年。因此每
四年选一次。但是,对于总统连任,或是多次当选,宪法最初并没
有限制。可能考虑既然是每四年选一次,连任也是再选举选出来的,
只要选举公正,连任也不会有大的问题。干得好就再干下去呗。所
以,美国历史上有过当选三次的总统,如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当得比较成功的总统之一。他和美国人民
一起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三十年代大经济萧条。他每天在收音机里主
持的“炉边谈话”,也给困难中的百姓带来极大的精神支持。在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美国人民推选出来,带领大家走过战争岁月。
他是在大战即将结束之前,在总统任期中去世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美国本身的发展,美国政府的行政机
构迅速膨胀,总统所掌握的财力人力物力甚至军力也水涨船高,无
形大增。美国人又一次感到不安全。尽管有罗斯福总统这样良性的
例子,他们还是觉得应该在总统的连任上也加以限制。因此在1951
年的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中,规定了一个人在总统的职位上只能
任职两次(即连任一次)。这也是美国人对于"收银机"机制的又一
次改进。这一修正案事实上更强调了对于"人是不可靠的"这一基本
出发点的坚持。
  美国人认为让一个凡人连续多年处于这样的权力中心,无论如
何都是危险的。即使这位总统看上去干得很出色,也得请他下来。
即使换上去的新总统相对更没有经验,能力也不如前任,那也要换
上去。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说,安全第一。只要能够让防止出现专
制和暴君的整个“收银机”机制能够正常运作,其他都是次要的。
  这条宪法修正案,实际上对“四年一度选择一次总统”这个选
民抉择机制,也作了修正。也就是说,当多数民众连续选一个人,
并使他当了八年总统之后,他们对一个固定对象的续选权就被中止
了。他们被迫中止一股持续的热情,被迫冷静一下,再重作选择。
以防止民众被哪个高明的政客给灌了迷魂汤。而这种灌迷魂汤的现
象在各国历史上都是并不罕见的。
  这条修正案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1年。美国人刚刚领教
了德国迷魂汤的作用。在参观华盛顿的浩劫博物馆时,最使我震惊
的还不是惨绝人寰的集中营,最使我震惊而沉思良久的是当年德国
人民,希特勒的追随者们,排山倒海般的呐喊声。博物馆的设计者
让这种激昂狂热的呐喊声时不时地伴随着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人是不可靠的"有了新的含义。不仅处于权力巅峰上的当权者有可
能是不可靠的,监督群体的"人",同样也可能是不可靠的。因此,
不断改进整个监督机制,使得一切不可靠因素处于制约与平衡的系
统之中,一种权力的恶性扩展和群体的疯狂行为,才可能被抑制,
在整个社会处于最弱势的个人的自由,才可能不被吞没。
  历史的发展确实是惊人的。我们只需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制宪
者们在宪法中确定美国总统为军队总司令(但宣战权在国会手里)
时候,,不仅仅因为他们推举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原来就是独立战
争的总司令,并且一致公认他既无政治野心,也无军事野心。更在
于当时的美国事实上还没有什么军队,因此,这个权力看上去尽管
可怕,但是还不能说是绝对无法控制的。但是,他们想象力再丰富,
也一定没有想到,今天美国总统,作为一个宪法所规定的军队总司
令,手中能够握有怎样的军事力量。
  短短二百年以后,美国总统手中可以控制的军队已经超过三百
五十万,手里掌握的军费已经超过七百五十亿美元。当初的美国建
国之父们,更不会料到核武器的诞生。他们绝不会想到,今天的美
国总统会掌握一个叫做氢弹的玩意儿,而一个氢弹的破坏力,就能
超过在他们以前几千年来所有战争破坏力的总和。
  因此,美国总统虽然已经被宪法限制在“行政主管”的定位上,
但是,随着政权的行政分支本身的膨胀,即使是“行政主管”,他
也是一个超级的。
  我也和你一样感到怀疑,如果在当初的制宪会议上,能预测到
二百年后的世界,他们还会放心地交出这部宪法,交出他们的设计
图吗?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二百多年过去了,
世界和美国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国家宪法改之又改,
甚至几经推倒重来,却还是无法避免政局动荡。与此同时,美国却
在这部一字不改的宪法之下,稳定地按照两百年前的设计,正常地
进行政权交替,三个权力分支始终维持平衡。有了氢弹的总统也没
有因此而作法作怪,一到四年,若是选不上,就会乖乖下台,把一
切大权连同氢弹一起交给竞选对手,然后搬出白宫,从哪里来,回
哪里去。
  话说回来,第一任“开国元勋”对于宪法和权力的态度还是非
常重要的。因为在他的头上带着一个特殊的桂冠,人们往往习惯于
对他“另眼相看”。那么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是如何在美国
的权力和平交接史上,走出他历史性的第一步的呢?我们曾经提到
过他在独立战争之后的“解甲归田”,那么在他正式执掌了总统权
力之后,他又是如何对待这份权力的呢?
  如果华盛顿沉溺于权力之中,他有着最优越的双重天然屏障。
首先是他“开国元勋”的功绩,其次是当时的宪法对总统任期没有
设限。但是,华盛顿在当选并出任了第一,第二两任总统之后,坚
决地谢绝了再一次作为总统候选提名人。他又一次回到了他静静的
庄园之中,只带回去了他在总统任期内的那个坐椅。这把坐椅如今
还在华盛顿简朴的故居里,两百多年过去,已经十分陈旧了。
  对于华盛顿的这一举动,美国人并没有对他作什么很特别的赞
誉,在这块土地上,人们把这样一个举动看得很平常。但是,我却
不能不联想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开国元勋,他们往往已经用尽了人
民的“崇敬资源”,依然对手中的权力依依不舍,垂垂老矣仍然坚
守岗位,使人叹为观止。
  这当然并不是说,在二百多年来,这部美国宪法没有遇到过具
体的挑战,四十几届总统恰恰都是恪守本分。在美国历史上,向宪
法作出最大挑战的总统大概就是尼克松了。对于尼克松总统,我们
都非常熟悉,他在中国几乎是大家最熟悉的美国总统之一了。由于
七十年代历史性的中美建交,他对于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此后不久,大洋彼岸传来消息,大家都知道他因为“水门事件”
下了台。当时,我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劳苦功高的尼克松总统,
为了这么一件区区小事就丢了总统宝座,感到颇不以为然。甚至,
还有不少中国人在心里暗忖,这家伙该不是在权力暗斗中喝了对手
下的药吧?当时在中国,几乎很少有人想到,他的下台和美国宪法
有什么关系。
  到这里以后,我们发现有关尼克松事件在美国引起的震动,远
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它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一个“水门”。如果我
想向你介绍美国宪法如何遇到一个权力分支的挑战的话,尼克松的
故事大概是最合适的了。
  毛泽东一直把尼克松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尼克松
下台之后,他曾经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时,向他们表示了非常
中国式的对待老朋友的同情,支持,甚至抱不平。
  在艾森豪威尔做总统的时候,尼克松曾经做过他的副总统,因
此他们两家也成了世交,并且儿女联姻。所以,当时在场的有尼克
松女婿,也是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儿子。尽管尼克松是他的岳父,
但是,作为一个美国年轻人,他无法理解毛泽东表示出来的“抱不
平”的态度。于是他试图向毛泽东解释,尼克松的下台是美国的政
治制度运作的结果。他刚一开口,就被熟读“三国”的毛泽东一句
挡回:“那是假的。”小艾克顿时哑口无言。
  两种文化彼此多么难以理解和对话,由此也可见一斑。
  去年,美国邮电部门按照惯例发行了尼克松总统的纪念邮票。
大概总是为了防止个人崇拜之类愚蠢的把戏吧,美国有这样的规定,
对于任何一个曾经任职总统的人,只有在他去世一年之后,才能够
发行纪念他的邮票。所以,当我看到这张印有尼克松头像的邮票时,
不由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到今天,尼克松离世都已经两年了。确
实,一场轩然大波已经过去,这里的人们已经可以平静地坐在火炉
旁,翻阅一本本有关“水门案件”的史料了。
  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下,如果你想当一个政治家,那么,你一生
中消耗精力最多的是什么事情呢?是竞选。别说要想当总统了,就
是想当一个小镇的地方治安警官,都必须一次次地经历竞选和选举。
  每到选举年,如果你漫步美国的城镇居民区,或是乡村角落,
你会发现家家户户沿路的草地上,都低矮地“生长”着一块块色彩
鲜艳的牌子。上面漂亮地印着“某某,治安警官”,“某某,参议
员”,等等。有时上面还附有一张照片。这是他们自发地在为他们
所支持的各种候选人在作宣传。如果你留意找找,会发现总统候选
人的牌子也混在其中,你会找到一张看上去差不多的牌子,只是上
面印的是“克林顿,1996"。
  相邻的两家人家,他们插的牌子完全可能是不同的,这表明了
他们所支持的候选人是不同的,也说明了他们的政治态度也有可能
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完全可以是好朋友。他们谁也不会在意。我
的好朋友杰米和达尼拉,他们夫妇二人从来就是一个选民主党一个
选共和党的。两百来年,美国人早就习惯这样的一种和平的政治表
达方式了。同时,他们也早已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和平相处,
也必须包含着不同的政治态度的和平相处。
  面对阳光下的这样一片无声的色彩斑斓的草地,任何一个美国
政治家都不会,也不敢忽略这牌子后面的一个个平民。也许他是一
个黑人,也许他是一个同性恋,也许她是昨天刚刚宣誓入籍的只会
说西班牙语的新移民,也许他是在这里生活了五代的虔诚的白人基
督徒。美国的政治家的竞选,确实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竞选
更为困难,因为牌子后面是一群可以任意表达自己见解的,五花八
门还主意特大的分散的百姓。
  因此,竞选也就特别重要,哪怕你有天大的抱负,有扭转乾坤
的能力,你所做的第一件事,还必须是说服这些百姓,使他们的草
地上自然地“长”出代表着你的一块牌子来。所以美国的政治家也
就必然都一个个都是演说家。“公共演讲”课也就成了美国的中学
和大学都非常重要的课程。
  尼克松和所有的美国政治家一样。他一生中有大量的精力也是
消耗在竞选上的。他的政治生涯一开始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但在
他的竞选历程中,也不乏惨败的经历。我前面说过,他曾经当过艾
森豪威尔的副总统,上任的时候他只有四十岁。艾森豪威尔在美国
是一个相当受欢迎的总统,连任一次,一直做满了八年的法定任期,
尼克松也就因此“沾光”当了八年的副总统。从这个角度去看,确
实是一个十分顺当的开端。可是为什么说他这个副总统是“沾光”
的呢?这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副总统在美国就是一个轻松的角色,没有什么实权。根据美国
的宪法规定,副总统是美国国会参议院的议长。但是这个规定,只
是在立法和行政两个分支之间,加上一点联系的意思,决不表示行
政可以干预立法。因此,宪法也规定,副总统平时在参议院中没有
投票权。只有当投票持平,一切陷入僵局的时候,副总统才可以投
上一票,以打破僵局。而且,如果他不投这一票,票数持平则法案
按照规定被否决,所以他如果想投一次反对票的话,投不投都一样。
只有他想投赞成票的时候,他这一票才显得有点用。曾有个副总统
自我嘲笑说,让我投票的时候,我也只有半个投票权。尽管参议员
按宪法规定是一州两名,永远都是双数,但是,还是很少出现僵持
局面,因此,副总统也就很少有机会对某项立法行使他的半个一票
之权。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副总统的角色只是象征性的,参与的活
动也往往只是礼仪性的。在竞选中,重头戏也全在总统那一头,而
副总统只相当于一个“托儿”的作用。但是,任满退下来之后,美
国副总统的待遇也是非常好的。如果在政治上没有非常大的抱负的
话,能够圆满地做完副总统的任期,安于一个退休副总统的良好生
活,写写回忆录,或是继续参与一些活动。也已经是一种非常理想
的结局了。
  但是,作为政治家,很多副总统都不满足于这样一种荣誉性的
“功成身退”。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距离总统这个真正的权力,已
经只有一步之遥。更何况,在副总统的任期里,他并不用担当什么
大的责任,却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在全国范围内大大增加自己
的知名度。如果在他任期之内,一切都“风调雨顺”的话,他在副
总统的任职期满时,再顺势向前跨一步,接手竞选总统,总会在各
方面占不少优势。
  所以许多副总统在他们任职期间,就像在做“见习总统”一样,
暗暗较着劲为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冲刺作准备。比如现在的克林顿
的副总统高尔,就是一个相当具有实力的未来的总统候选人。因此,
野心勃勃的尼克松跟在一个极佳的“开路先锋”艾森豪威尔后面做
了八年副手,接来下就开始向巅峰攀登,谁也没有感到意外。
  只是,他竞选没有成功。他败在著名的肯尼迪手里。我们现在
还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当时的竞选辩论,那个时候,他们可真是
年轻。这是1960年,尼克松只有四十七岁,肯尼迪则更年轻,他那
年只有四十三岁。应该说,当时票数差距不大,他只是一次"险败"。
但是,"险败"也是失败。
  应该说,作为民主党的肯尼迪的这次“险胜”,是有他的历史
必然性的。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大变革前夜,肯尼迪的“开明”倾向
很能顺应一个变化中的历史潮流。但是,当时美国的主导潮流还是
保守的,尤其是在南方。于是,他又十分聪明地拉了一个来自南方
的约翰逊充作他的副总统“托儿”。这样,左右两方都能够接受。
比起一向以极右著名的尼克松,就略高一筹。
  肯尼迪的当选,实际上给美国六十年代的变革发出了一个预告
的信息。
  另外我想借此说明一下的是,在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常常有类
似肯尼迪和约翰逊这样平衡的关系,而表现出亲密关系的搭档反而
是少见的。
  这次失败给了一直比较顺利的尼克松非常沉重的打击。他退而
求其次,又开始竞选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一职。在美国实际上还有
一次中期选举,时间是在两次联邦总统选举中间。在中期选举中,
各州必须依照宪法,改选全部众议员和国会中三分之一的参议员。
以保证权力中心不停地在那里换人。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政治
家们老是在奔忙竞选的原因。
  各州选举州长的时间不同,有的也在大选年,有的是在中期选
举时。州长的任期也是四年。加利福尼亚的州长换届恰在中期选举
时,在总统选举后只有两年,所以尼克松几乎是马不停蹄就马上投
入了另一场竞选。可是,1962年,他又一次竞选失败。新闻界那些
对他竞选不利的报导使他颇为沮丧,两次失败,似乎也已经宣告了
他政治生涯的结束。他不无灰心地对记者说,这下好了,再也没有
一个尼克松可以给你们踢来踢去了。
  我想,换了别人,也许就从此打退堂鼓,享受退休副总统的好
日子算了。可是,尼克松确实是一个极有韧性的政治家。六十年代
中期,他又开始在政界活跃。1968年,又一次鼓起勇气参与总统竞
选。这次,他居然以微弱多数"险胜",终于实现了他的总统梦。
  尽管他胜利了,但是以往的竞选经历,使得“竞选”二字永远
成了他的敏感点。尤其这一次,他不仅是险胜,而且,他知道自己
的胜利是由一连串的偶然事件造成的。
  当时,正是越南战争和反战的高潮。第一个偶然就是肯尼迪的
被暗杀。以致造成了第二个偶然,就是这位南方来的十分专注的约
翰逊当了五年总统。如果肯尼迪不死,他很可能提前使美国人摆脱
越战,使民主党赢得人心。而从保守的南方来的约翰逊,恰恰走了
一个相反的方向,他似乎不懂“退一步天地宽”的道理,总是一厢
情愿地希望一个更光彩的结局,以致不断战争升级,越陷越深,也
使得民主党大失人心。
  于是,68年这一个大选年,当民主党在芝加哥开大会的时候,
反战抗议的游行队伍与警察在会场之外发生严重冲突。会场内,也
由于民主党内部主战与反战两派的激烈争执而陷于混乱。这些事的
发生,使得民主党"谈芝加哥色变",近三十年不敢去芝加哥开大会。
直到今年,民主党大会终于第一次重返芝加哥,为他们拾回失落了
二十八年的信心。这已经是后话了。
  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仍然只是“险胜”。因此,与其说他圆
了总统梦之后是更充满自信了,还不如说他对自己的“竞选”能力
是更没有信心了。这正是四年以后的“水门事件”的一个最初起因。
  尼克松在当选以后的四年中,应该说,不论他作为一个美国政
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领导人,还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都是十分出色
的。尤其是他极其小心地处理在越战问题上美国的“转弯子”,这
是一个处处都是陷井的艰难动作,但是,他还是做得尽可能得当。
无可否认,这是需要相当高的政治技巧的。
  同时,在外交上,他显得十分老辣。我们最熟悉的当然就是他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于美国人来讲,还有更重要的外交交锋,就
是尼克松在美苏冷战的僵持阶段,顽强地一步一步在谈判桌上向前
迈进,使得一系列限制军备升级,降低双方冲突危险的条约得以签
订。这使得一直对于世界大战非常恐惧的美国人民,看到了两个对
立的世界阵营之间和解与和平的曙光。
  就在一个多事的年代,在非常紧张而忙碌的日子里,尼克松度
过了他第一个为期四年的总统任期。回顾这四年的政绩,他是有理
由对自己的竞选连任持有信心的。但是,他是给过去的竞选经验弄
怕了,他依然没有信心,他总觉得竞选的形势变幻莫测,无从把握。
  但是,他渴望着能够得到这个连任,他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前
四年,许多事情只做了一半。更何况,一些政绩的效果是要通过时
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再说,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有
一个看上去有点虚荣,但是确实是非常辉煌的梦想,如果他能够连
任,他将有机会在1976年,作为美国总统,主持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两百周年的庆典。
  这一个大选年是在1972年,但是,从一年以前,双方的竞选已
经紧锣密鼓地开场了。随着竞选的逐步展开,也随着大选日的逼近,
尼克松日益感到不安,他总觉得手下人没有充分了解竞选对手民主
党的动向,他希望在正常的竞选活动之外,还能想办法更多地掌握
对方的一些动态,以便他能及时准备对策,增加"保险系数"。他的
这种愿望无形中就成了他周围的一些人的压力。于是,也就自会有
人积极地去筹划些什么,而这种从"立意"开始就"不正"的动作,自然
越演到下面就越离谱了。
  于是,一个极为荒谬的夜晚就这样悄悄逼近了。
  著名的“水门”,原来只是几幢普通办公大楼的名字。这样的
办公楼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可谓无数。在美国一般的机构和组织都不
可能拥有自己的专用办公大楼,而只能在一个普通的综合楼里租几
个办公室,或者租下一层。一到下班时间,外面的大门锁就调成只
出不进的状态。也就是从里面可以打开,不论加班到多晚,都出得
去。可是,想从外面进来的人就打不开门了。就这样一个大门锁,
解决一幢大楼成百上千不同办公室的夜晚安全问题。有些大楼晚上
有一个值班的警卫。其他的很多大楼,晚上既没有值班的,也没有
防盗警报系统。
  我们刚来时,曾经有一次就在这样一幢大楼办事,由于干得很
晚,就成了这整幢楼里最后的出门者。我们望着这幢灯火通明,空
无一人,只剩下我们自己的大楼,十分惊奇。大楼里有的是高级计
算机之类的好东西,真奇怪那些办公室的主人们晚上怎么还睡得着
觉。实际上,一幢大楼的安全,靠的当然不仅仅是一把只出不进的
门锁,主要还是依靠基本良好的社会治安。因为谁都知道,如果真
的有什么人想打主意的话,这么一把门锁实在是太好对付了。
  “水门大楼”就是这样普通的综合办公楼。美国民主党总部就
在它的六楼租了办公室。我记得去年在信中已经向你提到过,美国
的政党组织是非常松散的,一个人同意一个政党的观点,就可以自
我宣布“我是某某党的”了,从没听说过要申请入党和批准入党这
一说。哪一天他“改主意”了,也就“自动脱党”,同样没有任何
手续。绝对可称作“聚散无常”。哪怕象“共和党”“民主党”这
样的大党,也是如此。他们的总部,也就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
戒备森严。他们也就在普通的办公大楼租用一部分。平时,也就和
一般的公司,律师事务所差不多。
  可是,谁会想到,这幢普通的水门大楼经民主党这一租,就变
得永远“青史留名”了。
  这幢大楼晚上有一个警卫,但是,还是有几个被招买来的游兵
散勇,只用了一小块简单的胶带轻轻一贴,就使得那个“聪明的门
锁”失效。他们溜进大楼,然后在民主党总部的两个电话机上安了
窃听器,然后顺利撤退。他们指望此举可以带来大量有关民主党竞
选时期的内部情况,以助于共和党尼克松的竞选,如果就此成功拉
倒,也就没有“水门事件”了。
  问题就在于这是一帮非专业的游兵散勇,他们的活儿看上去干
得非常“糙”。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两个窃听器一个失灵,另一
个质量也有问题,噪声太大无法录音,勉强窃听了一大堆毫无价值
的电话之后,他们只好承认失败。如果他们能够彻底认输,也同样
不会再有“水门事件”。
  不幸的是,他们有一个非常急功好利,被过度拔高之后完全忘
乎所以的现场指挥。此人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在他的指挥下,“水
门事件”终于在一大堆“偶然”之中,必然地发生了。
  那天,并不是一个月黑风高,看上去要出事儿的夜晚。公正地
说,那是一个相当晴朗美好的晚上。也许,促使他们再一次行动的
原因之一,正是那个太好对付的门锁,似乎一小块胶带就足以解决。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次,恰恰是一小块胶带把他们给
毁了。
  这一次,他们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还是原来的老一套,他们
白天到这儿溜一圈,趁机用胶带在门的侧面贴住门锁,使得他们天
黑以后可以从外面打开。在楼里办公的人们确实谁也没有注意,他
们走出大楼,总以为身后的大门会象往常一样,“聪明”地拒绝进
入者。他们都一个个放心地带上门,就回家去了。
  唯一的一个例外,是那天值夜班的警卫弗兰克。这是一个年轻
的黑人,也许是职业的关系,他比别人更仔细一些。总之,他发现
了门锁被人胶带给贴住了。他顺手撕去胶带,按职责给他的上司打
了一个电话。他得到的指示是再检查一下其它的门。
  当时,弗兰克并不感到紧张。因为在楼里上班的人那么多,常
常有人加夜班,他们都没有大门钥匙,他们也都知道,下班时间一
过,出去之后就进不来了。所以,弗兰克想,也许有人临时要出去
一下,怕进不来才采取了这么个临时措施。所以,他并没有马上去
检查。他出去买了点吃的,打算吃完以后再查。
  就在这个时候,那几个家伙又出动了。这时已经是半夜了,他
们胸有成竹地向已经贴好的门走去。那是一个从地下车库进入楼梯
间的门,直到他们伸手去开门,才出乎意外地发现,门是锁上的。
这一下,他们感到紧张了。
  门锁是他们亲手贴上的,现在又锁上了,说明那张贴上去的胶
带已经被人发现。大楼人多手杂,他们吃不准是下班的人发现后撕
去的,还是专职的警卫人员发现了情况异常。如果是后者,他会不
会已经报警?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先请示了坐在对面旅馆里的那个
头儿。
  前面已经说过,这位现场指挥完全是一个急于邀功请赏的人物,
决不会轻言放弃。他孤注一掷地下令进入大楼。门已经锁上了,他
们花时间用一套特技开锁。值得庆幸的是,开锁的过程中居然没人
发现。也许,他们开锁费了太大的事儿,好不容易打开了,就本能
地想把它贴上,以免碍事。实际上,他们应该知道这锁是“可出不
可进”既然已经进了,这一贴完全就成了画蛇添足之举。这真是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