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并在日本新派剧俳优学校选修戏剧,是藤仁泽浅二郎的得意门生。在日本期间,他参加过著名戏剧家坪内逍遥主办的、以介绍欧洲戏剧为宗旨的日本文艺协会,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戏剧作品。日本戏剧家河竹登志夫在论述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新派剧的关系时曾指出:陆镜若是"既能编剧、导演、表演,又懂得戏剧理论的唯一的中国人"①。
陆镜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加入春柳社以后,在翻译、排演《热血》一剧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很快成为深受春柳同人尊敬和信任的核心人物。
民国元年(1912 年)回国后,他在上海会同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尊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开始了职业演员生涯。
陆镜若是文明戏时期为数不多的优秀演员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戏剧活动家。所编剧本以《家庭恩怨记》最为著名。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对整个"春柳流派"的表演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始终坚持演剧
① 严家炎:《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泪案--重评丁玲小说<在医院中>》,见《求实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不能走商业化道路的观点,主张"春柳自有宗旨,以营业殉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为此,新剧同志会在当时的戏剧界和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民国四年(1915 年),陆镜若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30 岁。
任天知(生卒年不详),名文毅,艺名天知。满族,北京人。
早年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他在东京看了春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后激动不已,曾多次劝李叔同把该剧搬回国内演出,但均未获成功。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回国后,赴上海从事戏剧活动,并于翌年加盟通鉴学校,与王钟声合作演出了《迦茵小传》。通鉴学校解散后,王钟声率队北上天津,任天知则继续留在上海,于宣统二年(1910 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戏剧团体--进化团。
辛亥革命前夕,任天知率进化团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巡回演出,宣传革命思想。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他们演出的《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等剧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此,进化团的活动很快就引起清朝统治阶层的注意。在芜湖,当地警察厅长曾下令以"煽动叛乱"罪拘捕进化团主要成员,任天知出示日本护照并电请日本领事出面斡旋,全团才得以幸免。但刚刚抵达汉口,湖广总督瑞澂就以"鼓吹革命"罪勒令该团禁止演出,并悍然下令拘捕任天知,幸而有人事先报信,任天知才化装逃离汉口。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任天知率团在上海演出了《黄金赤血》、《共和万岁》等直接反映革命斗争的文明戏。《黄金赤血》中的三个角色分别为言论正生、言论正旦和言论小生,是天知派文明戏的代表作。任天知是言论正生,他善于在剧情发展过程中随机应变地穿插议论,发表政治演说,进行革命宣传。
民国元年(1912 年)以后,随着革命形势走向低潮,进化团成员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挫折,加上旧戏曲势力的排挤,进化团只得自行解散。
民国三年(1914 年)前后,任天知曾参加过民兴社、民鸣社等戏剧社团的活动及演出。尔后便销声匿迹了。
张彭春(1892-1957 年),字仲述。天津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毕业于南开学校。宣统二年(1910 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哲学,同时选修戏剧理论和表演艺术。民国五年(1916 年)学成回国后,协助其兄张伯苓主持南开中学的教务工作,并任南开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
张彭春主持南开新剧团的工作后,引入了欧美话剧的演出体制,建立了正规的编导制度。他一方面继续上演中国剧目,另一方面则按照原本或改编本上演了一批世界名剧,如《巡按》(果戈理)、《娜拉》、《国民公敌》(易卜生)、《争强》(高尔斯华绥)、《财狂》(莫里哀)等等。这些剧目的排练和上演,对我国话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国七年(1918 年),张彭春编导的《新村正》一剧在天津、北京引起了知识界的强烈反响。
五幕剧《新村正》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势力与封建阶级互相勾结,巧取豪夺,加剧了广大农村的贫困。剧中描写的贫民窟,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缩影。由于该剧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五四"运动前后曾两次赴北京公演,轰动一时。当时,《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有全国影响的杂志都热情地肯定了这部戏的创作和演出。高秉庸在南开《校风》十六年纪念号特刊(1920 年10 月)上撰文指出:《新村正》把社会上的一切罪恶,一切痛苦,都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绝没有一点修饰,这就是重实际。编剧的人,用冷静的头脑,精细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将他的事实一桩一桩的写下来,让人去细想,自己不加一点批评,这就是客观的批评①。
张彭春还熟谙京剧艺术,他曾于民国十九年(1930 年)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两次作为艺术指导随梅兰芳出访欧洲和美国,积极从事弘扬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张彭春弃艺从政,转入外交部工作。后在美国定居。
2。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发展的主流--话剧民国八年(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和随之而来的一场新文化运动,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对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戏剧的新思潮、新观念亦空前活跃。一切进步的剧作家,不管是主张写实主义--"为人生"的,还是主张浪漫主义--"为艺术"的,都带着一种对旧事物大胆怀疑、坚决批判和对新事物热情向往、执著追求的精神,进行思考和创作。郭沫若(1892-1978 年)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汪仲贤(1888-1937 年)的《好儿子》、熊佛西(1900-1956 年)的《一片爱国心》、胡适的《终身大事》、田汉(1898-1968 年)的《获虎之夜》、欧阳予倩的《泼妇》、陈大悲的《幽兰女士》等剧目,从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妇女问题等各个角度,向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发起进攻,对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抨击。在戏剧舞台上,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以及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要求,作为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对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潮流中的人民大众产生了积极的启蒙教育作用。从而使广大民众长期被封建道德和奴隶主义所麻痹、所封闭的心灵在新时代的召唤下逐渐苏醒、开放。
20 年代的"爱美剧"运动是针对文明戏没落时期的商业化倾向而兴起的,它推动了话剧艺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尽管当时翻译、改编的外国戏还多于本国话剧的创作和演出,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艺术形式,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民国十九年(1930 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以后,话剧艺术的内容和思想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五四"以来思想解放、个性解放和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进一步表现为争取阶级解放、社会解放的斗争;对旧道德、旧思想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为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反抗;对婚姻、家庭、妇女等问题的揭示更加深刻,人道主义、民主主义被赋予了崭新的社会内容和革命内容。戏剧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思潮自"九一八"以后,锋芒直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终于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掀起了"国防戏剧"的热潮。
30 年代,话剧艺术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并在整个戏剧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支由左翼剧作家和民主主义进步剧作家组成的戏剧创作队伍基本形成,创作了一批在现代戏剧史上有代表性和历史
① 引自《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第87 页。
地位的优秀剧目,并且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话剧艺术的形式--独幕剧、多幕剧与30 年代小说艺术和电影艺术相呼应,在结构、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更加成熟。田汉的《回春曲》、李健吾(1906-1982 年)的《这不过是春天》、曹禺(1910-1996 年)的《雷雨》、夏衍(1900-1995年)的《上海屋檐下》等剧目的问世,孕育着话剧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民国二十六年九月(1937 年9 月)以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戏剧界中不同政治倾向、不同艺术观点--"激进"的革命派和"温和"的民主派、南方派和北方派、重斗争实践的"运动派"和重学术研究的"学院派"、艺术上紧跟革命需要的"突击派"和艺术上精雕细琢的"磨光派"--的代表人物,在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化干戈为玉帛,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会师,也是当时戏剧事业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戏剧是一条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战线,格外引人注目。
40 年代的话剧创作,在抗日和民主两大精神鼓舞下,思想性和战斗性不断加强,艺术手法也更趋多样化。取材于抗日和民主斗争现实的剧作,如田汉的《秋声赋》、《丽人行》,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于伶(1907-)的《夜上海》、《长夜行》,宋之的(1914-1956 年)的《雾重庆》、《祖国在呼唤》,陈白尘(1908-)的《岁寒图》,老舍(1899-1966 年)的《残雾》、《归去来兮》等等,摆脱了抗战初期宣传剧的模式,更加注重对社会人生的深入开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另外,曹禺的《北京人》、《家》,李健吾的《青春》,吴祖光(1917-)的《风雪夜归人》等剧作虽然没有直接反映残酷的现实斗争,但在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觉醒与反抗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以话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戏剧,经过了本世纪初的萌芽时期,"五四"运动和20 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30 年代的成熟时期以后,终于迎着抗日战争的烽火进入了一个空前普及和繁荣的黄金时代。
民国时期的戏剧教育、演出机构有:(1)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 年)创办于北京。蒲伯英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主任,鲁迅、周作人、梁启超、汪优游等人为校董事会成员。
该校办学宗旨为提高戏剧艺术、造就戏剧专业人才及辅助社会教育。学制3 年,招收中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历的男、女学生。开设剧本实习、动作法、戏剧史、编剧术、布景术、化妆术、雄辩术、音乐原理、舞蹈等课程。
民国十二年五月(1923 年5 月),该校在蒲伯英出资建造的北京新明剧场举行了首次实习公演,演出了陈大悲的五幕话剧《英雄与美人》,由女学生吴瑞燕饰演剧中的女主人公,从而在北京开创了男、女演员同台表演的新风。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舞台的实践得到锻炼,该校先后组织学生举办过12 次公演活动,演出了熊佛西的《新闻记者》,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良心》、《英雄与美人》,蒲伯英的《通义之交》等剧目。同时,在演出时试行对号入座,改进了剧场管理。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所专业戏剧学校,在西方戏剧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培养出了万籁天、芳信、吴瑞燕、徐公美、徐葆炎、王泊生等人才。
民国十三年(1924 年),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因经费拮据和人事纠纷而停办。
(2)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民国十七年(1928 年)建于北京。其前身为民国十四年(1925 年)创办的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熊佛西任系主任,先后在该系任教的教师有余上沅、樊际昌、徐凌霄、赵元任、朱君允等人。
该系设四年制本科和二年制预科。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分表演、舞台装置、编剧三个组。熊佛西从发展中国现代戏剧事业的角度出发,主张戏剧系应以学习话剧为主。他以注重通才教育,培养戏剧各方面人才和加强戏剧实践为办学主旨,要求各组增设实习课。该系停办之前,共举办过12 次公演活动、演出了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孙中山》,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群鬼》等剧目。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戏剧系因故停办。
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是我国30 年代前后开办时间最长的戏剧教育机构,课程设置较完备,教学经验也较丰富,先后培养出了章泯、杨村彬、张寒晖、贺孟斧、张季纯、王瑞麟、王家齐,刘静沅、刘尚达、肖昆等一大批戏剧专门人才。为推动我国话剧及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民国十六年(1927 年)成立于上海。田汉任院长,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分别任文学、美术、戏剧科主任。该院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才"①为办学宗旨。翌年,南国艺术学院因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被迫停办。尔后,田汉把精力转向了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民国十七年(1928 年),南国社在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地演出了田汉创作的《湖上的悲剧》、《江村小景》、《苏州夜话》、《颤栗》、《古潭里的声音》、《火之跳舞》、《第五号病室》、《南归》和根据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同名独幕剧改编的《莎乐美》等剧目,从不同角度发出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抗议、控诉及要求改革社会的呼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寻求光明但不得其门而入的迷惘情绪。这些剧目在受大革命失败冲击的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民国十九年(1930 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之后,田汉发表了一篇长达数万字的文章--《我们的自己批判》,全面检查和批判了自己和南国社戏剧活动中的小资产阶级非政治倾向的错误和缺点。同年6 月,田汉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卡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酷爱自由、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剧本对人民革命发出了热烈的呼唤,充分表达了作者"借外国故事来发挥革命感情影响中国现实"①的欲望。
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 年9 月),南国社因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被有关当局查封。其主要成员唐槐秋、陈凝秋(塞克)、陈白尘、赵铭彝、金焰、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在田汉的率领下加入了左翼戏剧运动的行列。
(4)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成立于南京,原名国立戏剧学校。由国民党中
① 《西藏志》,1936 年铅印本。
① 《今日的西藏》,知识书店1951 年版。
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办,聘余上沅任校长。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及各科主任的有应云卫、陈治策、曹禺、应尚能、杨村彬等;先后来校任教和讲学的有田汉、马彦祥、宗白华、吴梅、赵元任、徐悲鸿、梅兰芳、程砚秋、陈白尘、叶圣陶、焦菊隐等人。
该校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实用人才"为办学宗旨,招收初中毕业或具有相同文化程度、热爱话剧艺术者入学。学制二年、三年、五年不等。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艺修养为准则,注重表演的基本训练。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主张从通才中培养专才,要求一专多能。教学方法不强求一律,由任课教师自由讲授,以各显所长。表演课、排练课、技术课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在教学中引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训练演员的方法;翌年,又引进了美国的艺术方法和演出体制。
实习公演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分为教学演出和欣赏演出两种形式。教学演出以采用教师编写、改译、翻译的剧本为主,如曹禺的《雷雨》、《日出》、《蜕变》、《家》,余上沅的《回家》,陈白尘的《魔窟》、《结婚进行曲》,陈治策的《视察员》(根据《钦差大臣》改译),吴祖光的《凤凰城》、《风雪夜归人》,田汉的《母亲》、《阿Q 正传》,洪深的《青龙潭》,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杨村彬的《清宫外史》,李健吾的《以身作则》等等;欣赏演出则以世界名著和中国剧作家的新作为主,如《美狄亚》、《伪君子》、《悭吝人》、《玩偶之家》、《国民公敌》、《野鸭》、《大雷雨》、《万尼亚舅舅》、《女店主》、《夜店》、《钦差大臣》、《马门教授》、《天边外》,以及郭沫若的《孔雀胆》,石凌鹤的《黑地狱》,宋之的的《雾重庆》,夏衍的《一年间》、《水乡吟》,于伶的《女子公寓》、《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先后迁至长沙和四川江安等地。为了宣传抗日,该校师生自编自演了大量的街头剧、歌舞剧、茶馆剧和谐剧,如《流浪者之歌》、《流亡三部曲》、《反侵略》等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至重庆北碚;翌年,迁回南京。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迁至北京,并加入中央戏剧学院。
(5)救亡演剧队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1937 年7 月15 日)组建于上海。其全称为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了全体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精神,由夏衍提议并经会议一致通过将上海剧作者协会扩大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会议还具体讨论了集体创作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有关事宜,8 月13 日,日军对上海发起了猛攻,上海驻军奋起抗击。8 月15 日,上海戏剧界人士在卡尔登剧场(今长江剧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中国剧作者协会和戏剧联谊社的名义发起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组建了13 个救亡演剧队。
8 月20 日,各队陆续出发,分赴各地动员民众奋起抗战。一队在南京、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活动,二队在徐州、洛阳、开封、郑州、黄石、安陆、随县等地活动,三队和四队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台儿庄等地活动,五队在开封、郑州、西安、延安等地活动,六队在嘉兴、湖州等地活动,七队在武汉一带活动,八队在芜湖、宣城、巢县、庐江、桐城、潜山、武汉等地活动,十队和十二队在上海一带活动,十三队在潮州一带活动。他们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结合当地情况编演节目,以日军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为题材,唤起民众的爱国激情。他们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八百壮士》、《火中的上海》、《血祭九·一八》、《顺民》、《渡黄河》、《血战台儿庄》、《同心合力打东洋》、《壮丁》、《为自由和平而战》、《生路》等剧目,不仅迅速、及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救亡演剧队在中国全面抗战的初期,以戏剧形式为主要宣传手段拉开了30 年代抗战戏剧运动的序幕,他们通过在各地的演出活动,不仅动员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走上了抗日前线,而且在话剧艺术的群众化、民族化等方面,迈出了切实可行的一步。
民国时期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欧阳予倩(1889 年-1962 年),原名立袁,号南杰,笔名春柳。湖南浏阳人。
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和维新思想的影响。酷爱京剧艺术。光绪三十年(1904 年)赴日本留学,曾先后就读于成城中学、明治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参加了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戏剧社团春柳社,并在该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中同时饰演两个角色,充分显露了表演方面的天赋。宣统三年(1911 年)辍学回国,他"很想做个诗人,可是无论如何敌不过爱好戏剧之心"①。翌年,与陆镜若等人创办了新剧同志会,在上海、长沙等地从事戏剧活动。
新剧同志会因故解散后,欧阳予倩凭着自幼练就的一身京剧功底,遂正式"下海"演京剧,在上海笑舞台、新舞台挂头牌旦角。他在《鸳鸯剑》、《卧薪尝胆》、《黛玉葬花》、《晚霞》、《宝蟾送酒》、《馒头庵》、《晴雯补裘》、《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黛玉焚稿》、《摔玉请罪》、《鸳鸯剪发》、《青梅》、《嫦娥》、《申屠氏》、《仇大娘》等出戏中的精彩表演,可与梅兰芳媲美,享有"南欧北梅"之盛民国七年(1918 年),应张謇之邀赴南通组建京戏科班--伶工学校,对京剧的表演及演出形式进行了大胆改进,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京戏演员。民国十一年(1922 年),在上海加盟戏剧协社,参加了《泼妇》、《回家以后》、《少奶奶的扇子》等剧的演出,提高了该社演出话剧的水平。同时,他还在京剧《潘金莲》中饰演潘金莲,深受观众好评。
民国十八年(1929 年),应广东省主席陈铭枢之邀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和戏剧学校。办学期间,他在积极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出版了《戏剧》和《戏剧周刊》,并参加了十几个剧目的演出活动,为广东话剧运动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欧阳予倩以高昂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了戏剧界的救亡活动。他和洪深、郑伯奇、于伶等人主持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工作,在沦陷后的上海坚持演出,深受各界爱国人士的欢迎。后因租界当局的干涉离开上海到香港暂避。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应广西大学马君武之邀,赴桂林进行改革戏
① 《平乐县志》,1940 年铅印本。
曲和普及话剧的活动,创办了一所桂剧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创办广西省艺术馆,所属话剧团先后上演了夏衍、老舍、宋之的、阳翰笙、曹禺等人的剧作,并和田汉一同举办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为动员民众,促进抗战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欧阳予倩回到上海,任新中国剧社编导。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带领该社赴台演出《郑成功》、《桃花扇》、《牛郎织女》等话剧。"二·二八"事件后离开台湾,经上海抵达香港。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回到北京,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唐槐秋(1898-1954 年),原名震球。湖南湘乡人。民国元年(1912年)赴日本求学。民国七年(1918 年)从东京成城中学毕业后转赴法国求学。民国十四年(1925 年)回国后与田汉结识,开始了戏剧表演生涯。他参与了南国社的全部演出活动,并在《到民间去》、《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话剧中担任主角。民国十八年(1929 年)赴广州,任广东戏剧所剧务主任和所属戏剧学校的教务主任。
民国二十年(1933 年)创办了以"民间、职业、流动"为特点的中国旅行剧团。翌年3 月,在南京首演《梅萝香》,迈出了我国话剧职业化的第一步;7 月率团北上,在北平(今北京)演出了《茶花女》、《牛大王》、《女店主》、《英雄与美人》、《天罗地网》、《复活》、《委屈求全》、《雷雨》等中外名剧,为话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唐若青、陶金、赵慧深、白杨、戴涯、蓝马等优秀演员。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在上海创造了"话剧卖座之盛超过了电影"的记录。
抗日战争期间,唐槐秋率团在武汉、香港和已沦为"孤岛"的上海演出救亡戏剧,积极宣传抗日。胜利后,他满怀振兴中国旅行剧团的希望到了南京,但因拒绝接受政府津贴而被迫去职,中国旅行剧团也因此而解体。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任京剧导演。
唐槐秋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有成就、有影响的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在话剧舞台上塑造的周朴园、潘月亭、文天祥等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和戏剧界的一致好评。
俞珊(1908-1968 年),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
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女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民国十八年(1929 年)经田汉推荐加入南国社,并参加了南国社成立后的第二期公演活动。从此开始了舞台表演生涯。
俞珊初次登台,便在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独幕话剧《莎乐美》中饰演主角--一个美丽的犹太公主。她的天生丽质和精湛演技,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情奔放但心灵深处却充满矛盾和变态的少女形象--她因求爱不成而恼羞成怒,将恋人处决后砍下了他的头颅。在卧室里,她望着脚下这颗曾经轻视过自己的头颅,强烈的占有欲和复仇心理同时得到了满足;她时而手舞足蹈,时而捧着恋人的头颅疯狂地亲吻。。民国十九年(1930 年),俞珊参加了南国社的第三期公演,在田汉改编的《卡门》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的吉卜赛女郎的形象。
抗日战争时期,她在北京、天津、重庆、石家庄等地积极参加戏剧救亡运动,宣传抗日主张。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先后在江苏省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作为我国第一代话剧女演员,俞珊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戴涯(1909-1973 年),原名戴忠勋。回族,江苏镇江人。
民国二十年(1931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曾积极参加金陵大学剧社的演出活动。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与唐槐秋发起组织中国旅行剧团,任副团长兼导演、演员。曾在《雷雨》、《茶花女》、《梅萝香》、《李秀成之死》中饰演主角,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阿芒·杜瓦诺、秦叫天、李秀成等人物形象。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与曹禺、马彦祥等人在南京发起组织了中国舞台协会,在浙江一带从事演出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涯率领中国舞台协会部分成员组成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南京、西安等城市进行宣传演出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任西安战干团艺术班班主任及战干剧团副团长。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他在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戏剧系任教。戴涯在表演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讲究造型美、动作节奏鲜明,强调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特色。
路曦(1916-1986 年),原名杨路茜。北京人。
民国十九年(1930 年)考入明月歌剧社。随社赴上海后逐渐对话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在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的《武则天》中饰演妙玉获得好评,从此走上了话剧舞台。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她参加了救亡的演剧队,辗转各地从事宣传演出活动。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赴重庆,在中华艺术社演出的《风雨夜归人》中饰演玉春。她的表演细腻,形象光彩照人,是当时大后方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女演员之一。
抗战胜利后赴南京从事话剧演出活动,曾随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剧团前往台湾演出。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入上海清华影片公司,在《大团圆》等影片中担任主角。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回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表演工作,路曦在艺术上一向坚持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反对商品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在话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江村(1917-1944 年),原名蕴鍴。江苏南通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毕业于重庆国立戏剧学校。曾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成都等地参加了《雷雨》、《日出》等话剧的演出。回重庆后转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参加了《太平天国》、《夜上海》、《雾重庆》、《虎符》等话剧的演出。
民国三十年(1941 年)秋应邀参加中央青年剧作社《北京人》的首场演出,饰曾文清。他在舞台上与张瑞芳等人的默契合作,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外,他还以主要演员的身分参加了《日本间谍》、《白云故乡》等影片的拍摄工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因拒绝在格调不高的话剧《蓝蝴蝶》中饰演角色而被迫离职。翌年因患肺结核无力医治,含怨病逝,年仅27 岁。
江村相貌英俊,演技精湛,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清朗优雅,不乏诗人气质。除表演天赋外,他还热爱文学,曾发表过《流星》、《嘉陵江水静静流》、《艺术家永恒的光芒》等文辞隽永的诗篇。
张瑞芳(1918- ),生于河北保定。自幼随父从军,辗转南北。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在北平(今北京)定居。
张瑞芳在北平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期间,对话剧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曾多次在田汉的《雷雨》、《获虎之夜》及莫里哀的《心病者》中饰演角色。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修西洋绘画,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北平戏剧界的活动。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她在燕京大学为"学联"演出的《黎明》和《放下你的皮鞭》中饰演主角。此次演出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她的表演天赋也引起了戏剧界的注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参加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辗转山东、河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为战地军民演出了《打鬼子去》、《林中口哨》、《烙痕》、《壮丁》等独幕话剧。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赴重庆,在中央青年剧社组织的演出活动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身分、经历不同的女性形象,如《国家至上》中的张孝英、《棠棣之花》中的春姑、《屈原》中的婵娟、《北京人》中的愫芳、《家》中的瑞珏、《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安魂曲》中的阿露霞、《芳草天涯》中的孟小云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回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表演工作。
张瑞芳的表演朴素自然、格调高雅,善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曾被誉为话剧界的"名旦"。
(二)中国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形式,诞生于19 世纪末叶的法国。当时,它只是供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茶余饭后消遣的"杂耍"。但是,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电影艺术很快就以最年轻、最有生气的态势发展起来,并且后来居上,成为所有艺术之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了。
电影艺术诞生的第二年,便作为一种"新奇的玩意"被殖民者带入了中国。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观众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的娱乐场所看到的电影,全部是外国货。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摄制了我国第一部戏曲艺术片--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以后,中国才有了自己的电影。
民国二年(1913 年),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以后,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中,终于找到了通向未来的起点。
民国时期,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和戏剧艺术的情况大致相同。
无论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暴风雨般的历史画卷,还是抗日战争可歌可泣的战争场面,都在电影艺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电影制片机构简介(1)亚细亚影戏公司宣统元年(1909 年)成立于上海。由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Brasky)出资经营,是我国最早的由外商投资的电影制片机构。该公司曾在上海拍摄了《西太后》、《不幸儿》,在香港拍摄了《瓦盆伸冤》、《偷烧鸡》四部短片。
民国元年(1912 年),改由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办。翌年,张石川(1889-1953 年)、郑正秋(1888-1935 年)组织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演员等项业务,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摄制了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此后,该公司又陆续摄制了《话无常》、《五福临门》、《脚踏车闯祸》、《一夜不安》、《店伙失票》、《老少易妻》等十几部短片,为我国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加亚细亚公司拍摄的人,几乎全是当时演文明戏的演员。他们白天在摄影场拍电影,晚上在剧场演文明戏。后来公司干脆把《茶花女》等文明戏搬上了银幕。由此可见,我国早期的电影艺术,曾受到了戏剧艺术深刻的影响。
民国四年(1915 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胶片的货源中断,亚细亚影戏公司只得停办。
(2)明星影片公司民国十一年(1922 年)成立于上海。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发起创办。其早期活动,以拍摄滑稽短片为主。民国十二年(1923 年)冬天,该公司第一部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改革思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从此,他们一方面坚持"教化社会"的宗旨和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主张,一方面拍摄了大量涉及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会片"。其中,郑正秋编剧的《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二八佳人》、《挂名夫妻》等反映当时妇女问题的影片,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婚姻关系中的寡妇守节、养媳招婿、蓄婢营娼等不合理制度,具有浓厚的改良思想和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上映后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民国十六年(1927 年),明星影片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武打片《火烧红莲寺》,开始了我国影坛神怪武侠片之先河,并很快推出了《大侠复仇记》、《黑衣女侠》、《女侦探》、《侠女救夫人》、《刀下美人》等大量同类题材的故事片。民国二十年(1931 年),该公司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明星影片公司邀请夏衍、阿英、郑伯奇等人任编剧顾问,主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人士合作,提出了"反帝、反资、反封建"的"三反主义"口号。翌年,由夏衍编剧的《狂流》问世,他以鲜明的主题,尖锐的冲突,开辟了我国电影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道路和配合政治宣传的传统。《狂流》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评论家的竭力赞扬,认为它是"明星公司的划时代的转变的力作"①,是"中国电影界的有史以来的最光明的开展"①。
继《狂流》之后,"明星"很快又推出了《春蚕》(夏衍编剧)、《铁板红泪录》(阳翰笙编剧)、《女性的呐喊》(沈西苓编剧)、《上海二十四小时》(夏衍编剧)、《脂粉市场》(夏衍编剧)、《盐湖》(郑伯奇、阿英编剧)、《丰年》(阿英编剧)、《姊妹花》(郑正秋编剧)等一大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使左翼电影运动的声势更加壮大。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明星影片公司再次进行改组后,明确提出了"为时代服务"的方针,并摄制了《生死同心》(阳翰笙编剧)、《压岁钱》(夏衍编剧)、《十字街头》(沈西苓编剧)、《马路天使》(袁牧之编剧〕等一系列触及抗日问题的电影。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部分演职人员毅然加入了救亡演剧队,走上了抗日前线。明星影片公司的摄影地在"八·一三"战役中遭到了日军炮火的破坏,遂被迫停办。
明星影片公司共拍摄各种体裁、题材的影片200 余部,培养了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录音、剪辑、发行在内的大批电影人才,经历了从无声影片到有声片的变革,为我国早期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3)联华影业公司民国十八年(1929 年)成立于香港。全称为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由原华北电影有限公司、民新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合并而成。总管理处设在香港,并在上海设有分理处,在北京设有分厂。罗明佑(1900-1967 年)任总经理。
"联华"自成立后便广泛招聘人才,尤其注意吸收有新文化思想的艺术界人士参与创作。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拍摄了《故都春梦》(朱石麟、罗明佑编剧)、《野草闲花》(孙瑜编剧)、《恋爱与义务》(朱石麟编剧)、《一剪梅》(黄漪磋编剧)、《南国之春》(蔡楚生编剧)、《野玫瑰》(孙瑜编剧)、《共赴国难》(孙瑜编剧)、《火山情血》(孙瑜编剧)等故事片28 部。这些影片不仅没有迎合当时武侠神怪片的潮流,而且在电影艺术的
①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标点本,第268-269 页。
① 《来宾县志》,1937 年铅印本。
创作上,完全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突破了中国电影长期因袭的连环画式的、流水帐式的交待故事情节的旧套,比较讲究导演技巧,更好地注意了对电影艺术特性的运用和掌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形成了"联华"的创作风格。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以后,"联华"拍摄了一批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影片,如《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城市之夜》(贺孟斧编剧)、《都会的早晨》(蔡楚生编剧)、《大路》(孙瑜编剧)、《神女》(吴永刚编剧)、《新女性》(孙师毅编剧)、《母性之光》(田汉编剧)、《渔光曲》(蔡楚生编剧)等等。这些影片在题材上突破了对一般市民生活的描绘,直接表现了劳苦大众和进步知识阶层的社会生活;在艺术手法上既注意民族化、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又努力吸取外国影片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长。其中的《渔光曲》,不仅在国内打破了上座纪录,而且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举办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以后,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联华"被华安电影公司接管,但在业务上仍以"联华"的名义活动。在此期间,该公司拍摄发行了《狼山喋血记》(沈浮、费穆编剧)、《孤城烈女》(朱石麟编剧)、《慈母曲》(朱石麟编剧)、《将军之女》(贺孟斧编剧)、《摇钱树》(夏衍编剧)、《如此繁华》(欧阳予倩编剧)、《王老五》(蔡楚生编剧)等故事片和由周信芳主演的有声戏曲片《斩经堂》。这些在思想上追求进步的影片基本上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国防电影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演职人员先后投入了抗战的洪流,"联华"因之停办。
(4)中国电影制片厂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成立于汉口。其前身为国民党"南昌行营政训处"下属的汉口摄影场。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该厂改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一部分爱国电影工作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的鼓舞下,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剧)、《热血忠魂》(袁丛美编剧)、《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剧)等积极宣传抗日思想、歌颂抗日英烈的影片。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1938 年9 月)迁至重庆观音岩纯阳洞,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拍摄了《保家乡》(何非光编剧)、《好丈夫》(史东山编剧)、《东亚之光》(何非光编剧)、《胜利进行曲》(田汉编剧)、《火的洗礼》(孙瑜编剧)、《青年中国》(阳翰笙编剧)、《塞上风云》(阳翰笙编剧)等抗日题材的故事片,以及《民族万岁》等纪录片。此外,该厂还在香港设立了分部--大地影业公司,拍摄了《孤岛天堂》(蔡楚生编剧)、《白云故乡》(夏衍编剧)两部故事片,为文化战线的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迁至南京,隶属国民政府国防部;民国三十七年八月(1948 年8 月)迁往台湾。
(5)昆仑影业公司民国三十五年五月(1946 年5 月)成立于上海。夏云瑚(1903-1968年)任总经理兼厂长,孟君谋任副厂长。先后参加者有原联华影艺社的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郑君里和原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沈浮、陈鲤庭、孙瑜、赵丹等人。
"昆仑"成立之后,立刻筹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剧)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编剧)两部电影,受到了公众舆论的热烈欢迎。翌年,又拍摄了《万家灯火》(阳翰笙编剧)、《丽人行》(田汉编剧)、《三毛流浪记》(阳翰笙编剧)、《乌鸦与麻雀》(沈浮、王林谷、徐韬、赵丹、郑君里、陈白尘编剧)等故事片。这些影片以思想内容上的进步和艺术处理上的精湛,深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昆仑"改组为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昆仑影业公司共拍摄了故事片9 部,大多在思想上、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30 年代左翼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为目标,创作了一批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这些作品标志着我国电影艺术步入了成熟的时期。
2。电影演员简介魏鹤龄(1904-1979 年),天津人。
青年时期曾做过码头搬运工人、小贩。民国十七年(1928 年)秋,考入山东省立实验话剧院,开始了艺术生涯。参加过许多话剧团的演出。
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到上海以后,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在《马路天使》(袁牧之编剧)中,他着力于开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报贩老五的内心世界,以含蓄深沉的表演,将这一人物善良淳朴和内在感情刻画得鲜明动人。抗日战争期间,赴重庆参加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制场,在《保卫我们的土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由重庆到北平(今北京),进入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厂和清华影片公司。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转入上海的"昆仑"公司,参加了《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的拍摄。
胡蝶(1907-1989 年),原名胡瑞华。原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
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务本女子中学。民国十四年(1925 年)考入洪深主办的中华电影学校。两个月后,被介绍到大中华影片公司,在《战功》(陆洁编剧)中饰演主角,从此走上了银幕。电影学校停办后,加入友联影片公司,曾在《秋扇愁》(陈铿然编剧)中担任主角。
民国十五年(1926 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主演了《夫妻之秘密》(董血血编剧)、《梁祝痛史》(董血血编剧)、《珍珠塔》(邵邨人编剧)、《电影女明星》(邵邨人、邵山客编剧)、《女律师》(裘艺香编剧)、《新茶花》(邵邨人编剧)、《大侠白毛腿》(邵邨人编剧)等20 余部故事片,成为令人瞩目的电影女明星。
民国十七年(1928 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后主演了《血泪黄花》(郑正秋编剧)、《碎琴楼》(章炎编剧)、《桃花湖》(郑正秋编剧)、《红泪影》(郑正秋编剧)、《啼笑姻缘》(严独鹤编剧)等30 余部影片,并在我国最早的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中饰演主角。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淞沪战争"爆发后,胡蝶主演了《自由之花》(郑正秋编剧)、《战地历险记》(陶耐忍编剧)、《狂流》、《脂粉市场》、《姊妹花》、《劫后桃花》(洪深编剧)等左翼电影,被观众和电影界誉为"电影皇后"。在此期间,她曾赴苏联及英、法、德等国考察电影事业,并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会议和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去香港定居。40 年代,曾先后在华新影业公司的《绝代佳人》、《杨贵妃》、《孔雀东南飞》和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某夫人》、《春之梦》等故事片中饰演主角。
阮玲玉(1910-1935 年),乳名凤根,学名阮玉英。原籍广东中山县,生于上海。
民国十五年(1926 年),为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而退学,经人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当演员,改名阮玲玉,曾在故事片《挂名夫妻》和《血泪碑》(郑正秋编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民国十七年(1928 年)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主演了《劫后孤鸿》(李萍倩编剧)、《情欲宝鉴》(朱瘦菊编剧)等武侠片。翌年秋,进联华影业公司,在影片《故都春梦》中饰演主角,奠定了她在电影界的地位。尔后,她又先后主演了《野草闲花》、《城市之夜》、《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孙瑜编剧)、《神女》、《人生》(钟石根编剧)、《新女性》等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影片。在《三个摩登女性》中,阮玲玉一改饰演风流女郎和悲剧人物的戏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民主革命觉悟的女工周淑贞的形象;在《神女》中,她用真挚感人、细腻传神的表演,把一位沦落烟花的善良女子的悲惨命运和她对儿子伟大而崇高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女》是阮玲玉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无声片时期电影表演艺术的高峰。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阮玲玉不甘忍受社会黑势力的迫害,以及不幸婚姻的痛苦和下流小报的诽谤,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遗言后于3 月8 日服毒身亡,年仅25 岁,她从影10 年,共拍摄29 部故事片,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勤奋刻苦,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演风格--娴熟纯真、朴素含蓄、委婉清秀,是我国无声片时代拥有影迷最多的女演员。
金焰(1910-1983 年),原名金德麟。朝鲜族。生于汉城,幼年时随全家迁来中国,并加入中国籍。
民国七年(1918 年)入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考入民新影片公司,被录取为表演学员。民国十七年(1928 年)加入田汉主办的南国艺术剧社,曾主演过《莎乐美》、《卡门》、《回春之曲》等话剧。翌年开始拍电影,在《风流剑客》(孙瑜编剧)等武侠片中饰演主角。
民国十九年(1930 年)入联华影业公司后,主演了《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卜万苍编剧)等以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深刻地触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知识青年的切身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他主演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黄金时代》(田汉编剧)、《大路》、《新桃花扇》(欧阳予倩编剧)、《壮志凌云》(吴永刚编剧)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反帝反封建影片。他朴实、真挚、热情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抗日战争期间,他拍摄了《长空万里》等影片。胜利后回到上海,先后在《迎春曲》、《乘龙快婿》、《失去的爱情》等影片中担任主角。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舒绣文(1915-1963 年),安徽黟县人。
幼年随父母迁居北平(今北京)。民国二十年(1931 年)只身赴上海谋生,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被推荐到天一影片公司教授国语。后入集美歌舞剧社当演员,并先后在五月花剧社、春秋剧社随田汉从事进步话剧演出活动。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入艺华影业公司,并参加拍摄了《民族生存》(田汉编剧)、《中国海的怒潮》(阳翰笙编剧)两部故事片。两年后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后在《女儿经》(夏衍、郑正秋、洪深、阿英、郑伯奇、沈西苓编剧)、《热血忠魂》、《新旧上海》(洪深编剧)、《清明时节》(姚莘农编剧)、《压岁钱》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塞上风云》等表现抗日内容的影片,并参加了一批进步话剧的演出,被誉为戏剧界的"名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裙带风》、《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野火春风》、《恋爱之道》等有影响的故事片。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她的戏路很宽,艺术造诣深厚,表演真实自然,富有激情,以准确刻画人物性格见长,是电影、戏剧界一致公认的性格演员。
赵丹(1915-1980 年),原名赵凤翱。山东肥城人。自幼受电影、戏曲、话剧的熏陶。中学时代,曾与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人组织小小剧社,排练、演出了一些进步话剧。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攻山水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美专剧团,经常到工厂、街头演出抗日救亡戏剧,并积极参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活动。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在无声影片《琵琶春怨》(李萍倩编剧)中扮演一个纨袴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公司的演员。在《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女儿》(夏衍编剧)、《到西北去》(郑伯奇编剧)、《女儿经》、《青春线》(姚苏凤编剧)《乡愁》(沈西苓编剧)、《落花时节》(吴村编剧)、《夜来香》(程步高编剧)、《小玲子》(欧阳予倩编剧)、《清明时节》等20 余部影片中,他充分显露了自己在表演方面的天赋和才华,并在主演《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的过程中奠定了其表演艺术风格的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救亡演剧三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胜利后回到上海,先后在《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衣锦荣归》、《关不住的春色》、《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饰演主角。他在《乌鸦与麻雀》中的精彩表演,标志着其表演艺术进入了高峰时期。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周璇(1918-1957 年),原名小红。江苏常熟人。
自幼被父母遗弃,卖到上海。8 岁时,经养母之妹介绍,进一家小歌舞班学艺。民国二十年(1931 年)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团。"九·一八"事变后,在一次音乐会上满怀激情地演唱了爱国歌曲《民族之光》,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入新华歌剧社,在广播电台举办的歌星比赛中一举成名,被誉为"金嗓子"。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入艺华影业公司,在《花烛之夜》(徐苏灵编剧)、《喜临门》(黄嘉谟编剧)、《满园春色》(黄嘉谟编剧)、《女财神》(吴村编剧)、《三星伴月》(方沛霖编剧)、《狂欢之夜》(史东山编剧)等影片中饰演主角。翌年,在《马路天使》中饰演小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尽侮辱和摧残,但却憧憬美好的未来的歌女形象。她在影片中演唱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风靡一时,广为流传。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转入国华影片公司,先后主演了《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等20 余部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周璇赴香港主演了《长相思》、《歌女之歌》、《莫负青春》等影片。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回上海,主演《忆江南》、《夜店》等影片。在《忆江南》中,她同时扮演采茶女和交际花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角色,十分成功。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以后因精神失常而息影。
六、结语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气势冲击着我国积弊数千年之久的意识形态领域,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也震撼了全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新思想、新观念空前活跃的年代里,文学艺术界的仁人志士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启迪和感召下,义无返顾地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他们异常激越的政治主张和鲜明的斗争精神,在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同时,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使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他们的探索,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开创了中国艺术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新美术运动"屏弃了宫廷美术迂腐的画风,主张熔中西绘画之所长于一炉,为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人的作品因突破了国画传统模式的束缚而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与精神风貌。
"唱歌"和"乐歌"在中、小学教育中迅速普及,为我国专业音乐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蔡元培、萧友梅、黄自、吴梦非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黄自的《怀旧》、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冼星海的《风》和《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江文也的《台湾舞曲》、谭小麟的《弦乐四重奏》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不仅改变了我国近代以来"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的历史,而且在世界乐坛上赢得了盛誉。
"新舞蹈"的概念一经提出,便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人们面前。
吴晓邦、戴爱莲、赵德贤、梁伦、康巴尔汗·艾买提等人的创作和精彩表演,不仅为我国专业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这一新兴的表演艺术形式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在改革的浪潮中几经波荡,终于摆脱了宫廷艺术的痼习和商业化倾向的影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人的艺术成就,使京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巅峰时期,并对其他剧种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戏曲界与国际间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自梅兰芳、韩世昌、程砚秋等表演艺术家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以后,中国戏曲很快就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轰动了世界戏剧舞台;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并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而载入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史册。
以新兴话剧和电影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崛起,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说明了新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在向封建末期"旧戏"美学原则的挑战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田汉的《回春曲》、曹禺的《雷雨》、李健吾的《这不是春天》、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力作,以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为特点,震动了剧坛。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左翼艺术家和民主主义艺术家精诚合作、同仇敌忾,组成了一条牢不可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①;他们与各战区军民同舟共济,以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主要手段,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的反响。在轰轰烈烈的救亡歌咏运动和救亡演剧活动中,一批批热血青年迎着弥漫的硝烟和战火,毅然走上了抗日前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在严酷的斗争现实和火与血的洗礼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内容也更加充实。它们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城市和广大乡村的舞台上,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纵观民国时期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具有共性的特点,即:它们在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畸形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得到发展和完善,既要吸收进步的资本主义文化来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又要对抗以"现代文明"姿态出现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既要接受先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又不能忘记自己所面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现实而超越历史。因而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历史特征。同时因受制于激剧的社会斗争现实,它们有时根本无暇顾及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经常处在一种思想和艺术的不平衡状态之中。但是,这种倾向与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和白色恐怖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其必然性和局限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在民国时期,"艺术至上"和"唯艺术论"的思潮确实存在过。
但从整体来看,这种倾向对民国时期的艺术发展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影响。因此,也就没有所谓成就可言了。
本书中的戏曲、曲艺部分,由蒋菁教授写稿;美术部分,由王铁柱同志写稿;
本卷提要
、民国艺术概述、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部分和结语,由吴朋同志写稿;最后,由吴朋同志统稿。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徐迺翔先生曾多次不吝赐教,并为作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谨借此机会表示由衷的谢意。
① 陈俊才:《太湖渔民信仰习俗调查》,《中国民间文化》第五集,学林出版社1992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