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龙旗飘扬的舰队

_3 姜鸣 (近代)
  我自己觉得在研究历史和关注现实这样一种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互动,我在序里讲到,当前年中美撞机发生那一天,我就在重写刘公岛保卫战的章节,我当时觉得非常的压抑,因为这一章节的名字叫龙旗飘零,当时我也在新浪网上看到中美撞机事件,这种历史的和现实的事情我都会关注历史事件,因为中国在走向富强当中是非常长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当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在世界之林树立的过程之中,中国是越来越走向好的方向。在这个过程,我一直关注军事的历史,也会关注现代军人的历史。
  网友:中国近代海军这支舰队最终败于日军,很多网友认为这些海军、军官都比较腐败或者怎么样的,你在你的书里也有一些反映,你怎么谈军官的腐败和作战能力的看法呢?
  姜鸣: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当中,人的现代化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北洋海军的这些将领身上我也在剖析历史原因,我在书中有这样一种描述,中国海军军官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给了他最好的学习教育机会,很多人都是到英国、法国去留学,有些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国家给了他们很高的工资待遇,也给他们创造了很好的升迁的机会。在当时的和平年代里,这些受到最好的西方教育的学生,迅速的被提拔到很重要的军事岗位上去,这些军官们,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当中很多人不乏爱国主义的想法,也不乏好的建议,但是在训练当中,在生活当中,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了那样一种旧体制的影响,也受到了那样一种侵蚀,这些东西同时出现在这些人身上。当国家需要这些人挺身而出来保卫国家利益的时候,这些人当中有的人表现很高的民族气节,有的人表现出贪生怕死的表现,我觉得从这样的角度研究历史和再现历史,我觉得比较真实,它可以打破我们过去简单用好人、坏人的词汇,简单的说,用“爱国”来判断,用那种人进行分析。
  从那种角度来讲,我觉得从李鸿章的决策群当中,对于这一批海军军官的培养是有问题的,我当中特别讲到,还是缺少爱国主义的教育,那种传统荣誉的教育,比较多的是强调物质待遇。当时也有一些人提出了批评,反观现代也好,从国内外的军队建设也好,除了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以外,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状态、军队的精神状态、英雄主义的精神这种传统和战斗精神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注意这方面,而只对武器论的看法是片面的。
  钱钢:我希望网友一起来分享姜鸣的成果,如果从甲午往前推,我记得姜鸣把黄鹄号作为一个标准,我们作为一个起点,这样算的话是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很长的阶段,这里面包含了无数多的探索和努力、坎坷,从这样来看,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比如说一个海军军官,他在海军建设初期是少年人,就象马尾的一批孩子,等到甲午作战的时候已经是舰长,留美的幼童到甲午战争是大副和部门长,所以这三十年中有很多的甘苦,我们可以意识到当时是怎样建立的海军以及处于什么的位置,我们有清晰的轮廓,在姜鸣的书里已经写了。
  姜鸣:当时清政府花了几千万两银子,组建了强大的海军,这有几种说法,一般是世界第七位、第八位强大的海军。我看到一些资料来说,中国的海军要超过美国海军的吨位,在1900年以前,当时美国人主要是在美洲大陆,不是在全世界进行布兵的国家,当时中国海军在亚洲是最强大的一支舰队,它的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排水量,直到几年前才被深圳号代替,当时是非常强大的一支舰队。但是后来为什么这支舰队不经作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没有打过胜仗,这种原因我也在书中总结过。
  钱钢:不能因为战争的结果,对前几十年的努力一笔抹杀。比如军舰的吨位在世界上的排名,当时没有无线电,这么大的编队其燃料是煤,煤意味着一艘军队出海的时候,意味着是煤船,在海上是浓烟滚滚,难度是非常大的。经过美国的一些一流的大学培养过,然后经过历练的大副或者部门长,当然日本也是这样的。一方面我们看到曾经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看待失败的教训,这样做是较为平衡的。
  网友:姜鸣先生现在是从事金融证券工作,而且从事有十年的时间,看到你修订这本书第一版和现在的增订版之间,在这个跨度时间绝大部分是从事证券和金融工作。你有没有在写增订版的时候,有没有把对经济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增订版当中去呢?
  姜鸣:这是很有意思的提问。我自己做海军史研究的时候,我对自己有这么一个要求,就是我不仅仅是简单的讲到吨位,讲军队的作战,我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再现历史生活的场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在书中有比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北洋海军的经费问题,也就是财政收支的问题。包括我计算颐和园修建过程中到底花了多少钱,大家议论也很多,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从事金融工作,对我来讲,在思想上和方法论上是有很多启迪作用的。
  应该这样讲,我在写初版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北洋海军的经费问题,但是很有意思,我当时排比了北洋海军从光绪年间1875年到1894经费收支,就缺一年,当时所有的资料里面,缺了1892年的收支的资料,怎么找也找不到,所以我在第一版里关于收支做了一个表,这个表少一年,这一年是根据上一年和下一年推想出来的数据。为了找这个数据,我找了十年,这个数字在哪里?我最后买了《光绪朝朱批奏折》,终于找到了材料,是很喜悦的。这本书里有还写了物价、甲午战争爆发后逃难的路费,我都关注到了,从这个角度可以给读者最直接的感性了解。
  钱钢:姜鸣还写了另一本书《被调整的目光》,他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的人,对京城近代遗迹如此的了解,他刚才说了,有的时候百般的寻找,最后找到是一种惊喜,有时候惊喜完了是一种压抑。我们俩人找海军衙门,海军衙门原址现在是王府饭店,我们找到李鸿章的住处,现在是教尉小学。我们还找到东单三条的翁同和故居,现在这里是东方广场。
  姜鸣:我和钱钢做了很多历史勘察,如果不做的话,就会比较苍白,有了现场感的体验,我们会更风趣一点。
  网友:能不能把定远舰和致远舰的舰名冠以现在的军舰名字上,能够留住历史上的伤疤,有可能吗?
  姜鸣:这要向现代海军领导建议。据我所知,现在海军军舰的舰名,除了“郑和”、和“世昌”号训练舰以外,都是以地方城市命名的。
  网友:当时定远和致远是怎样命名呢?
  姜鸣:当时所购买的铁甲舰和巡洋舰,都是以“远”字为第二个字,是作为比较威武的字,这种表述是中国传统习惯,比如明朝的大炮,也叫过“威远将军”、“镇远将军”,这是当时人对强势武器命名的原则。
  钱钢:我记得定远、致远都是李鸿章亲自发电报取的名字。
  网友:三联书店是非常一流的出版社,三联书店是否给你学术上一些帮助呢?
  姜鸣:我在这里借这个机会对三联书店表示感谢。他们对这么一本学术著作的出版给予了支持,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不会这么顺利的、以这么好的质量和装帧来出版。
  网友:姜老师不是学理工科的,但是书里有相关的知识和介绍,当时中国海军装备的水平和海战胜负的关系,你怎么看待的?
  姜鸣:我不是研究造船的,也不是研究火控系统、武器装备的,但是我在研究北洋海军历史当中,自然而然也会涉及到这些问题。第一,我可以告诉大家,从北洋海军的军舰性能来讲,在当时应该是很先进的。第二,在世界舰船发展过程中,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中国海军是1889年造了最后一条军舰平远号以后,就没有增加新的装备。到1894年,在航速上比日本新从英国进口的新式军舰上出现了差距。另外,过去很多人注意到当时中国海军火炮口径、主炮口径大,而日本装置了速射炮,另外中国的经费被慈禧太后挪用于修造颐和园以及光绪皇帝结婚的费用、宫廷用途而海军建设发展停滞下来。
  这里的说法两方面,一方面是武器装备的更新,由于没有及时跟上去,对于最后的黄海海战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第二点,我也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人驾驭武器,人的作用,我在书里也讲到这个问题,在黄海海战失败的时候,我们说中国军舰航速比较慢,我国炮口径大,但是没有速射炮。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结果来推,因为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胜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速射炮,因为航速慢,所以我们输了。我们要研究这些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指挥的能力。
  网友:你是从事金融的工作者,你认为现在国家是不是应该把钱更多投到国防建设上去呢?
  姜鸣: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网友:关于邓世昌的死,我注意到姜先生的书也提到,关于邓世昌养宠物,你大概把故事的由头讲一下。
  姜鸣:我现在对北洋海军军官的分析当中、描述当中,我只是想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种场景,但是我不做直接的判断,包括有些网友提到了邓世昌殉国的时候,发现他是带着一个狗的细节。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在英国海军船当中,高级军官养宠物也无伤大雅,反正这是一个高级军官的特权。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在书里做评判,因为我觉得最关键还不在这个地方。一方面我们从细枝末节当中,可以再现军队整个作风,这个作风怎么样,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我不做判断,作为高级军官养了狗,是代表了英国海军的传统,还是腐败?我没有做判断,我只提供了一个事实。
  另外,大家可以关注一些军队其他的方面,在书里我有很多描述的,当时确实存在管理不善和腐败的行为。
  知名报人钱钢先生回答网友提问
  钱钢:我觉得姜鸣先生讲的很有意思,就是如何从整个军队来研判他们的实力,不仅如此,还要看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我觉得从这个的角度来看待当时的中国近代化的兴衰是可以比较准确的找到一些东西。我想到更多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努力,今天看来一切过时了,那样的军舰,那样的战法,以及军事文化都过时了,有没有一种方法超越时代,成为我们的遗产,不管是军人还是公民,接受遗产。在那样的环境之下的一种精神,我觉得是不是能够从先人里吸取一些东西。
  姜鸣:我觉得应该有的,还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任何时候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不过时的。
  网友:你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会不会拍成电视剧呢?你觉得有这样的空间吗?
  姜鸣:这不是我所决定的,看有没有投资方。现在已经有好的历史作品,我觉得好的历史作品会给人一种感奋。当时《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产生过非常大的感召的作用。
  网友:你认为刘步蟾是英雄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姜鸣:我没有说刘步蟾是英雄,我只再现的他性格各个方面,我对所有人的判断都是很谨慎,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没有虚构。在刘步蟾最后的那一段日子里,我觉得是他生命当中最好的一段华彩乐章,当他吟诵“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诗句,最后选择了自杀殉国,而没有象另外一些军官选择投降。我也给大家讲了别人对他不好的评价,我把这种东西供给大家去评判,因为毕竟我们史料有限,虽然发掘新了史料,写了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以及言行,但是还不够,我们没有说他是英雄还是不是英雄。
  网友:一会儿姜先生走了,我们到银河证券站找他继续聊。姜先生做证券工作跟互联网好象有紧密的关系,好象对互联网介入比较早。
  姜鸣:欢迎大家到银河证券网讨论,我对这个网站也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网址是WWW.CHINASTOCK.COM.CN。
  网友:新浪登了你这么多东西,是否经过你同意?你能不能谈一下对新浪网的感觉?
  姜鸣:这个发表是新浪网对我的支持。在所有网站当中,我也是一直很关注新浪网的内容,因为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
  网友:钱钢老师,也是作为非常非常老资格的媒体人,你对新浪网有没有什么一些看法、建议呢?
  钱钢:新浪网是我们许多从事媒体的人,在今天对他的工作很有帮助的这样一个媒体,是我们的兄弟媒体,我们非常尊重新浪网所做的努力。
  主持人:时间快到了,请二位用比较简短的话,对今天的话题做一个陈述。
  姜鸣:我们应该从研究历史当中,看到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通过我们这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中华民族应该能洗刷自己身上的屈辱,重新成为世界民族之林当中强盛的国家,这是我们大家的希望。
  钱钢:我看到姜鸣书上写过,一个人坚守自己的理想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确实看到很多人艰难的坚守自己的理想,今天在这里上网,就看到一个个人办的北洋水师网站(WWW。BEIYANG。ORG),这是很感慨的,我们当时还戏言是否还有30岁以下的人关注北洋海军,看来代有其人,历史永远吸引力。
  主持人:感谢两位老师百忙之中来到新浪网,就中国海军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参与,聊天到此结束。
  真相何以大白--读《龙旗飘扬的舰队》
  甲午战争是中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总结甲午战争,不让历史重演,对于学术界和海军界都是极重大的课题。本书对此作出了独到的研究。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当荧屏上的清宫戏演绎得越来越离谱的时候,当编导们为了取悦观众(实质是为了取悦 
  广告商),极力将经过胡编乱造的帝后王公们的隐私硬塞给社会时,保持清醒的办法,就是阅读科学而冷静地研究历史的著作。关于晚清社会,我因为非常喜欢陈旭麓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所以读别的,常有不满足的感觉。最近,读到姜鸣先生修订后的《龙旗飘扬的舰队》,厚厚五六百页的一本专著,竟能一口气兴致盎然地读下去,掩卷后,还不罢休,似有些感慨非说不可。
  在文化趋俗成风的日子里,坚守正直的学术研究,已经不容易,还要将学术普及化,让自己的研究尽可能地回报社会,那需要勇气、能力和责任感。我觉得姜鸣先生的实践是成功的。
  此书独特的视角,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写清末兴亡的书多得读不过来,而取一个似乎小小的角度,但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角度,是姜鸣的聪明所在。所谓近代海军兴衰,涉及清廷最高权力的较量,涉及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在内的绝大部分当时重要人物的表演,涉及与英法日俄德美列强的复杂关系,涉及由北至南周边关系的跌宕演变,涉及洋务与国粹、抗战与投降等等重大问题的决斗,当然还涉及军事和支撑军事的经济;至于当年最关键的两次海军的战争,近120年前与法国人的马江之战和近110年前著名的与日本人的甲午大海战,更是直接动摇了清的统治,加速中国滑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靠北洋海军起家,而北洋海军覆灭后,反倒发育成熟出的北洋军阀这个怪胎,此后影响着几十年中国社会的走势,亦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
  我非常佩服姜鸣的是他研究历史真相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历史可以随人任意摆布,姜鸣肯定持不同的意见,他充满探询历史真相的勇气。而这勇气因为依靠踏实的研究求证而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关于海军的经费,我的阅读范围内,还从来没有人如此详细地研究过。北洋海军每年的人头费,外籍人员的聘请费,舰艇火炮的购置费,等等,算得清清楚楚。看似流水账,却解决了许多历史公案,比如慈禧到底挪用过多少,如何挪用的,一下子就清楚了。我也由此解决了过去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北洋海军曾快速发展,而几乎同时起步的南洋海军后来无疾而终?姜鸣提供的资料说清了症结所在: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海军,利用李的计谋和权势,从海关税等方面较好地解决了经费来源;而曾国荃、丁日昌他们的南洋海军,从来就是在苦苦地做无米或少米之炊。姜鸣关于海战的描写之详细也同样让人折服。每一艘军舰,每一个重要人物的临场表演都有细致的记录,这绝非我等小说家靠虚构想象写成,而是事事句句有着落,不但有本国的各种档案资料和著述佐证,还与所能搜寻到的外国资料著述相比较,相当令人信服。
  这样一本厚厚的历史专著,要写得让人愉快地读下去,是要有相当写作本事的。我不想讨论姜鸣的文字技巧。他曾有“京华记事”等许多散文问世,技巧不是什么问题。我想指出的是,他在忠实地叙史的同时,着力地生动地写出在历史中活动的重要人物。这同样不是小说家流写人物的方法,甚至也不是司马迁《史记》的写法(《史记》写人物还是比较着墨于行为语言的文学刻画),姜鸣是指出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做法或说法,让人物的形象和思想自然出现,由读者去判断。我比较喜欢他对李鸿章的表现。例如,在购买英制舰艇上,李的拖延、同意、急迫等几次起伏,体现了他为国为私的老谋深算。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用人做比较,也是富有深意的一笔。两人都有雄才大略,也都在历史上举足轻重,曾的门生故吏中后来有不少是有名人物,李的部下却未见多少值得喝彩的,可见,曾更看重才能,李更看重信任,所以,李起用不懂海军的故交丁汝昌主持北洋海军,对最后的失败难辞其咎。
  我粗略统计,此书的注释,约占十分之一的篇幅。注释,并非简单说明,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讨论、求证。我可能会不同意姜鸣的有些看法,例如我觉得他对晚清的大人物们的同情过多了一点,但我不能不承认他做学术的执著和深入。有人因为喜欢此书,说中国海军排以上军官都应该读一下。我感到此话不现实。尽管姜鸣写得很朴实,但按中国今天的教育水准,要排长们全来读,恐怕还做不到。何况,这主要还是一部冷静思考的学术书,不是大众的爱国主义教材。我倒是希望有更多的知识分子们读一读,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上有一点清冷的时间。如果清宫戏的编导们肯读一读,我想也应是开卷有益的。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