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个中国人的眼光,很少会看重在大街上走着的夏米拉。她看起来既不是那么有风度,也不像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她就是BBC负责新媒体的COO(ChiefOperationOfficer),掌握着每年五亿多英镑的预算,同时她也是一个生物科学家,还是关于器官移植方面的法律伦理问题的社会活动家。30岁的丹尼斯就是一个胖墩,但他领导的巴西最大的反犯罪组织,仅用社会动员的方法,十二天就在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收缴了四十万支枪,而本地警察一年才收缴了五百支。参加耶鲁世界学者项目的大部分人,我听完他们的工作介绍,就会相当佩服他们的来头与能耐,他们每个人都相当值得我们敬重与学习。不过,可能他们也是这么看我的吧?
每次在这样的群体中,我都会觉得自己能做的与曾经做过的东西都非常有限,其他朋友的长处与特色均让自己相形失色。这是我此次的感受,也是几年前在哈佛学习的感受,在自己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研讨活动时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继续虚心学习的必要,也知道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一点点进步实在算不了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很早的时候,我就为自己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每过五六年,就放下日常的工作去学习些新的东西。
一个在行动中的人很少能够真正用系统的方法梳理自己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他更像是在不断地消费自己,并且是在使用临时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慢慢地,习惯代替了理性,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干。一个在行动过程中的人,很少会去关注与他面临的问题不直接相关的知识,也很少会去重温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尤其是很少会得到别人以相对主动的方式灌输给你的知识。但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的场景变成了一种假设,我们需要考虑其他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及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就拿独立生活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家在使用电子商务、解决日常吃饭问题、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安排等方面的不同做法。我们的人生似乎就是一个试图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不断倒空自己以得到新的充实,这样充实后倒空再充实的过程就可以命名为“学习”。
在未来十七周中,我们耶鲁世界学者计划的成员将面对全球化、环境问题、组织管理模式变化、危机管理、社会认同、公共卫生挑战、贫困与发展理论、跨国治理、技术对于社会变化的推动等话题,同时也需要针对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尝试用不同的经验和视角加以解读与解决。现在我跳出了日常工作的场景,把自己模拟成了种种只会想象或者不会想象的角色重新进行思考与交流,这种倒空自己的感觉其实很好。
第五章 生活感悟:超级爱做白日梦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我曾在公司里让同事自己说出自己的缺点,然后告诉他们与每一个缺点对应的优点—比如内向的一般比较沉稳,情绪化的人一般比较敏感,没长性的人往往更能关注与接受新鲜事物,爱八卦的人更有生活情趣,缺乏专长的人往往不会很固执,没有主见的人更能听得进其他人的意见,虚荣的人会注意自我与组织的形象,小气的人节俭等等。其实人的本性要改变是很难的,在一个团队里关键就是要组合好人员,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地方。比如,谨小慎微的人可以放去承担保管查核的责任,而没有主见的人在执行性团队中则会是更好的人才。还有在找对象或者朋友组合的时候,也需要“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可能是同类相聚,也可以是异类互补,但只要能聚好补好那就都是好事,否则就净看到缺点了。还有很多人的特点在于朴素地发挥,因此大家看到其缺点比较显著,而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发挥这一特点潜在的正面效用—我们的特点并不必然表现为优点,除非我们能够自觉地去发掘其正面效用。
曾经写过《动物农场》一书的奥威尔,在说到用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情出现差异的时候曾这样描述过:“在我是提供帮助,在你就是多管闲事;在我是灵活机动,在你就是没有毅力;在我是爱好广泛适应性强,在你就是缺乏钻研精神;在我是品德高尚,在你就是个假道学;在我是理想主义,在你就是只会纸上谈兵;在我是现实主义,在你就是没有原则;在我是注重实效,在你就是会出卖朋友;在我是浪漫主义,在你就是做白日梦;在我是很有说服力,在你就是咄咄逼人;在我是做事快捷,在你就是轻率冲动;在我是很敏感,在你就是太容易受伤害;在我是很直接,在你就是不够圆滑老练;在我是日省其身,在你就是自大虚想。”可见对于人的特点也可能有完全相反的一种判断方式,而这种判断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也实在是经常能遇到的。而你怎么想别人、怎么对待别人有可能真的会把别人变成那个样子,所以我们的一念之差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怎样把一个人的特点多朝正面方向去推动呢?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努力学会看人家的正面而不是反面的特点,正反观其实就是一个习惯,我们习惯了看正面就比较容易发现正面;二是能换位思考,我是你会怎么样,你是我又会怎么看;三是尝试联系地反省并永远记住他人的错中必然有我的某个责任,那是什么?只要我们能首先反思自己,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就会看到很不一样的结果。
第五章 生活感悟:超级爱做白日梦 我喜欢做小活
我喜欢干很多小活,比如剥毛豆,一颗颗剥着绿绿的豆荚,只是时间长了会感到指关节有点酸,如果一下子站起来还要体会一下贫血性的眩晕。类似的小活还有剪小虾的须子、龙虾去尾、削芋艿头、做馄饨、搓汤圆、钉纽扣、精心地写各种便据、拟画各式表格、校正文稿。我还记得小时候和大人们一起做的一个小活—贴糖果袋,差不多的动作,重复干上好几个月,粘出成千上万的小灰袋。这些小活带给我很多乐趣。
干小活需要平心静气,先熟悉基本工艺,找到适合顺手的感觉,然后就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甚至一气呵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活与大活不一样。如果我们思考大活,那大半只是一种念头,因为你思考国家大事,但你并没有可练手的机会,最多也就是说说或者写写,那还得你会说会写。小活就不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小活就躺在那里,你想做随时有的做,而你做适应了,做习惯了就是一种技能。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真做会了小活,就更有可能体会和操作大活,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反过来,你善烹小鲜或者也可善治大国。因此,我鼓励我们的朋友多动动手,多做点小活,那可使你与任何远大理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第五章 生活感悟:超级爱做白日梦 美丽的人要小心了
这个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丑而蠢、不蠢而丑、不丑不蠢、蠢而不丑、美而蠢、美而不蠢六种。其中可能这三种人最多:丑而不蠢、不丑不蠢、美而蠢。那又为什么说美丽的人要小心呢?这不是刻意攻击某些人,而是作为一种描述型的说法提出来的。如果你外形美丽,然后又明白我说的以下这8种情形,那么恭喜你属于珍稀的美而不蠢型人才。
—任何的美丽都很短暂,任何的美丽都很难持久,愚蠢的美丽则寿命更短暂,美丽作为花朵存在,美丽很少是人的奋斗果实,更不适合作为人生的根基。
—美丽者一向被夸的是外表而不是头脑,而美丽者往往较不注意充实自己的头脑,所以有些美丽者只剩下外表,既不能供人吃喝,也不能与人交流。
—美丽因被太多人看重而缺乏忠诚度,被许多人看重的美丽者的忠诚度与被忠诚度都很低,因此而有红颜薄命之说。
—美丽多属自然资源,如果以此自居,则鲜少有得到社会认可的附加值,正如那些自然资源富饶的地方往往贫穷一样。
—美丽者多生活在赞美中,因此渐少自我警惕与约束,鲜少为人着想,鲜少妥协,因此美丽者鲜少富有魅力的个性及人格内涵。
—美丽者不断强化与放大自己的美丽,人们对他们有了过高的期待,而一旦不美丽,人们更难接受,正如所有高期望者遇到低潮的时候被加倍恶评一样。
—争相贴近美丽者的社会势力往往更势利,不论结果如何,美丽者所结下的梁子与过结都更严重,他们更容易随时受到攻击与轻薄。
—美丽者竞相与其他美丽者为伍,是在与很快将注定替代他自己的竞争对手为伍,其实在那里既没有更多机会,也不会有更多善意与好评。
如果你是一个美丽的人,你大可以说我是酸葡萄心理。不过我非常诚恳地认为,美而有德、美而有才,不仅可以作为做人们情感上的幻想,更可以为人在德性上宾服与景仰,在做事做人上,可以比我们这样长相平平的人更有成,更耐久。也就是说,美丽者如能自持、自励、自奋、自省,则较非美丽者的机会与发展更不可限量,而这也才是我要说的真正本意。
第五章 生活感悟:超级爱做白日梦 爱情也是美丽的交易(1)
可能有人看到我这个题目就要骂:这人真不是个东西,做生意做昏头了,什么都是交易,那交易的最多就是肮脏的肉体生意,断然称不上爱情的。以前思想解放有一个很重要的针对对象就是买卖婚姻,是不是这样的交易论就是为那样可耻的行为做合理化证明呢?社会关系交易论来自一个叫布劳的西方社会学家,他主张,其实我们交往的社会关系都是一种交换关系或者是一种交易关系,而且人们还会在交易关系中追求平衡,也就是不希望进行的是不划算的交易。
大家知道交易就是做生意的意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分价钱一分货。交易追求对称与平衡,你想要名牌吗?你要付出比非名牌更多的钱;你要住五星级宾馆吗?你要付2000块钱,而如家连锁店就只要240块,这就是交易的特点。在我们普通的社会关系中间,我们批评某人把爱情演变成了*裸的交易,这是贬义的,但是爱情也许本来也是交易。不过,它有一点是跟一般的商业交易不一样的,它不明码标价。没有人说谁要跟我谈恋爱,我这个人值18万5千块钱,如果有,那也是拐卖人口,是非法的。爱情交易的模式跟正常的交易不大一样,但是它也有平衡性的。比如说两个人相爱,海誓山盟,到有一天一个人突然出了状况,他(她)不爱对方了,而爱上了另外一个人,那么对方就会恨这个人,为什么呢?本来是对称的,我爱你你也爱我,可现在我爱你却没有得到你的爱,她(他)不平衡了,因此就转化成恨了。
你到美国去的时候,跟很多美国人吃饭会感到特别不自然。美国朋友说“晚上我们去吃饭吧”,如果是在中国,这就意味着“请我吃饭”。但在美国不是这样的,美国人的意思是“让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并没有说“我帮你买单”。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与老美坐在一起吃都是AA制的。假定有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同老美说“一起吃饭吧”,意思是“请他吃饭”,然后我要买单的时候他也会很不自然,他会想:“今天他给我买单他想干什么呢?”等到下一次我再喊他吃饭,他都不敢去了。由此你是不是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是不搞AA制的,美国人才搞AA制呢?其实中国人也搞AA制,但叫做纵向AA制,就是轮流坐庄模式。比如我们班上有八个同学,今天我打头买单了,下次比如有一个同学说上次老袁买单,这次我来买单,再下次有一个女同学说上次男同学买单,这次我来买单。我会觉得我们班上的业余生活很健康,为什么?大家很自觉地都知道轮流坐庄的意思。其实不论纵向还是横向的AA制,都是一种简单交易的模式。
母爱不是一种交易吗?母爱通常是最无私的,生这个孩子,养这个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能真没想将来可以从这个孩子身上得多少钱。但儿子大学毕业了,儿子跟妈说现在我长大成人了,我自立了,我也找到工作了,现在我们解除母子关系,我一个人在外面爱上外国上外国,爱上月球就上月球,爱上哪儿上哪儿。你要真做得太绝了,你妈真会起诉你,说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把这孩子从小养到大,现在却变成这样。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你要有回报的心理,这是天经地义的。要想不回报,我就认为你出问题了,法律也会认为你出问题了,社会同样会认为你出问题了,因为你违反了社会交易的规则。母子之间也是一个纵向AA制,当初娘养你,今天你孝敬娘。明白这一点以后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维护社会资本、维护社会交往。你不能老占便宜,你也不能老付出,虽然我们也鼓励学雷锋,我们也鼓励大公无私,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一般人都要追求心理平衡,你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帮助其他人,你也会期望以某种形式获得平衡;虽然别人帮助你不见得要你完全用同样的方式来付出,但你自己始终要知道你不能亏待其他人。正因为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在总体上使得整个社会资本能保持平衡。
爱情也好,母爱也好,友谊也好,虽然在本质上都是种交易,但却是一种隐性的交易,人们普遍不愿意它被说破。如果你将其说成是交易,很多人都会感到不舒服,感到你不纯洁,认为你太庸俗了。所以这种社会交易规则与很多社会知识一样,也是一种潜规则。很多时候你不这么做,人们也会不满意;但是你要就这样说出来,人们也不满意,做得说不得。今天我这样说了,也许又会有人不喜欢。我也不希望大家都喜欢,只希望能当一家之言,思考一下就行了。
第五章 生活感悟:超级爱做白日梦 生活需要忘年交
我把年龄相差12~15岁以上并成为朋友的人称为忘年交,基本上指的是与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交往做朋友。我把与年长于己者交往称为上行忘年交,与年幼于己者交往称为下行忘年交。如果以这个为标准,我的上行之友大约有20人,典型的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朱维究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的杨和钰教授、原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张绪武先生,还有已去世的北大的龚祥瑞教授等;下行之友大约有30个左右,有在校同学、有打工仔打工妹、有我资助的中学生,也有同业机构中的朋友;还有一些通过网上聊天或者博客认识的朋友,只是交情不那么深厚。
忘年交的价值我称之为“纵向经验突破”。我们一般人多与同年横向交流经验(通常那是最为人乐于或者自然接受的一种模式),而与上辈和下辈之间缺乏自然、平等、放松、随意的交流。这是代际的自然差别效应,同时也导致了代际分隔与冲突。忘年交则在心理上接受与自己有显著年龄差异者为平等的交往对象,从而改变了双方间经验、信息、知识的差距,增大了交流的信息量并提高了双方对彼此意见的认可度,因而显著地减少了矛盾。除此之外,忘年交还增加了对交往对象产生代际文化影响的可能性,冲淡了代沟色彩。
忘年交在人们的友谊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其中下行之友又较上行之友为少。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在与年幼者交往时,心理与姿态上缺少放低的意愿与能力。而实际上,在当代社会中,年青一代的信息获得与社会适应能力远比上代人强,因此才越发强化了后代可以“教育”前代的“后育”现象。所以,发展下行忘年交不仅可以缓和与年轻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对他们的了解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与他们相处,而且还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他们特有的知识与信息。
忘年交提出了一个跨代学习模式的问题。独生子女普及的一代已经自然地改变了中国代际森严的传统模式,而更多地建立了“平等交往优先”的人际规则,这使得家庭空间中的“跨代朋友”模式初步建立。将这种规则放在职场与正规的组织中时,就对原有的等级文化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忘年交的数量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个人纵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人亲和性与表现魅力的重要指标。
第六章 世界万物:新中国人怀抱新地球 多点中国来的国际讲员
现在的国际论坛上,中国的讲员总是很受欢迎,只要有中国人讲中国的事情,就总会有一群听众。在达沃斯是这样,在财富论坛也是这样,就是一些小一点规模的国际论坛也不例外。我现在有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为不少国际论坛推荐来自中国的政商学的讲员。可惜现在转来转去,真正能讲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林毅夫、范纲、李稻葵、洪晃、俞渝、汪潮涌、李开复、罗康瑞、马军等等。
什么样的国际讲员受欢迎?我可以罗列出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对自己所在的领域有比较前沿的研究,同时能够用新颖且扩张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人对话,官僚程式与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其二,要有一定的表达魅力,善于举出实际例子,用风趣的方式阐明观点,能够应对现场的问答,明白不同论坛的讲述方式与时间控制的规矩;其三,要有一定的圈子认同度,经常关注与参与国际交流,对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与角度有所了解,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到正点上,而不是只叙述讲者自己关心的话题与立场;其四,较流利自然的英语表达,不见得经典,但应该流畅。其实要同时满足这四点很不容易,国内的企业家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行,讲话很像是给自己企业做广告,扩展话题的能力比较弱,听众听了一次就不想听下次;国内的学者有一些在语言方面还凑合,但是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往往不够,表述方式多比较宏观与主观;国内的官员语言很流畅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过于官腔,不太关心听众的习惯,甚至还有把我们习惯的标准口号成段地搬到德国论坛上去的市长,让人不知所云,更没法翻译。
基于这些原因,中国人的国际交流好像变成了少数中国人的专利与特权似的。不少场合其实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人,这也讲那也讲,事实上任何人能讲的总是有限的,有的时候他们在一些领域还很业余,有时候还不准确。但就这些人选,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个圈子,这些人讲完一场又被喊去讲其他场,都快成国际交流专业户了。结果可想而知,一些项目、资助与进一步合作的机会,也与这些人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我侥幸也算是圈子里的人之一,不过听的时间长了也的确起腻,非常企盼能有更多年轻有为、学有所长、语言流畅的朋友主动积极地争取一些初始的交流机会,明白相关的规矩和方式,从而能够很快地扩充这个圈子。这对我们是好事,对老外也是。
第六章 世界万物:新中国人怀抱新地球 罗杰斯高看中国
国际知名投资家杰姆·罗杰斯先生在向耶鲁世界学者发表演讲的时候,高度推崇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中国市场的变化趋向比关注美国市场的变化趋向更能把握未来。“对于你们和你们的孩子来说,最实在与实用的技能就是,学习中文,关心中国,去中国寻找机会。”这是他给予耶鲁世界学者直接的忠告。
罗杰斯认为,在他这样一个投资家的眼里,目前世界发展有三个最为重要的基本变化必须把握:一是中国经济不可阻挡的崛起,中国有最不知疲倦地工作的人群、最注重储蓄的消费者、最具动员力的经济体系,中国是世界不能回避的下一极,但对于这一点,即使中国人也认识不足,三百多年的落后让很多中国人不能想象自己的国家能从一个二流国家成为伟大国家;二是美元不可避免的衰落,美元正在快速丧失其作为优良储备工具的地位,目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对美元的衰落起正面的作用,美元将与当初的英镑一样衰落,长期来看,人民币是最有成长价值的世界货币;三是在未来十五年中世界经济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局,就是原料与能源产品市场的崛起,这些产品成为最有利可图的产品,像巴西、俄罗斯、阿根廷这类原料与能源产品丰富而又有较好治理结构的国家将会从中受益。他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上述缘故,他现在定居在新加坡,让他的小女儿学习流利的中文,在瑞士与新加坡开设银行账户,只储存原料与能源产品。说到最有中长期牟利机会的三个投资领域,他认为是日元、人民币和农产品。
对于持续高走的中国股市,他认为是中国企业价值被低估前提下的正常发展,但是他认为这样的上升不能持续2~3年,否则中国的股市泡沫就大了。他说:“那样整个中国的经济就会崩垮,我就得早早把手里的股票抛出去了。有升有落的股市才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全球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创业企业与中国公司的投资热情将会长期持续,“放眼全球,从新加坡到港台地区,再到现在的中国内地,中国人的创业成功率明摆在那里。”他还认为,对于中国与新加坡这样的体制,不能用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极权或者法制、*那样的标签简单地定义,但是那里的确有蓬勃的创业精神与对民生的关注,“如果不是考虑空气质量的原因,现在就不会住在新加坡,最有可能的就是选择上海,很有活力,那可比新加坡好玩多了。我女儿的名字就叫做Happy。”他还记得曾经在《头脑风暴》节目上与*的PK,他在前年对中国投资市场的预期在这两年均显现了,他笑着说:“期待下次再参加你的节目。”
第六章 世界万物:新中国人怀抱新地球 从博物馆到博物人
每到一个地方,我通常都会去参观这个地方的博物馆。看博物馆是用最少时间看最多东西的一个方法。博物馆一般都会分成不同主题,如自然、军事、车辆、民俗、科学、地质、艺术、间谍、城市、农业、生物、雕塑等等,不一而足。去一次博物馆比读一次书好,因为有实物、图像、文字说明、现场解说等等,视角丰富,能留下更深的印象。我最近去的一个博物馆是韩国首尔的汉城奥运博物馆,规模不大,体会了一下当时的历史感;我印象最深的博物馆密布的城市是纽约,它的现代艺术馆(Moma)和大都会博物馆我曾去过多次;而华盛顿地区的博物馆群“史密斯索尼亚”也颇为动人,我分次去看,目前已基本看完;去休斯敦的时候,得空就去宾馆旁边的艺术博物馆看新展。博物馆的确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内涵,在海参崴—这个俄国城市就其样子来说都比不上中国一些新兴的地级城市,但它的博物馆的规模与数量就连上海也比不上。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一下,在我们有那么多鲜亮的商业建筑的时候我们少了什么。
我去过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馆,最近首都博物馆开馆,这是中国近年不多的一个新的成规模的博物馆。一百多年前,当清末状元张謇在江苏南通开设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时,这位中国师范教育的鼻祖就注意到了“民智之开,不独有目标明确及课程清晰的专业教育,也需要多开通人们听闻眼界的见识教育”。现在的公共政策重视对改善投资环境、交通基础设施、通讯网络设施的投资,而在对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在内这类提供日常公共服务的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实在太少了。人有博识,则看待人事、处理问题的态度就会灵活,角度就会多样,对人也会较有宽忍心,行动也会较少偏执;人少见识,为人做事就难免会偏执,创新见解及达成社会关系的和谐的能力也就较弱。我们说可以远涉山水去旅行而增广见识,也可在邻近周边坐拥博物设施而更为博闻强识。当我看着那些外国博物馆里络绎不绝的成人和孩子时,多少觉得这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或者养成了国民性的某些方面与要素。
第六章 世界万物:新中国人怀抱新地球 匪夷所思的外交官
对很多人来说,外交官是一个很体面的工作。我自己很喜欢外交官这个职业,而且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多多少少扮演着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外交官还是一个很神秘的工作,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官,除了我们常从电视上看到的义正词严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或者重要外交场合的外长、副外长的形象以外,我们对于外交官的职业特点鲜少与闻。阿什是本年度耶鲁世界学者计划的成员,他也是埃及外交部长的政策顾问,这里我特别引用分享他的外交官的若干特点,让朋友们一起体会一下:
—总能记得女士的生日,但从不记得她们的年龄;
—以如此美妙的方式告诉你去地狱之路,以至于你无比神往;
—尽最大的努力让你说话,以得到他想要的信息;
—总知道应该说什么,但并不总是能告诉你他真知道的东西;
—具备总让自己对各种真真假假的事件与信息误解的能力;
—当他同意你的看法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告诉你他想的是什么;
—外交官的工作时间分成整明白他的公务与掩饰他的公务两部分;
—能把所有的牌都放在桌上,但总还有藏着的牌;
—在可能的时候说Yes,在否定的时候说也许,在不做外交官时才说—No;
—他往往是为了国家利益而被送去谎话台上表演的诚实人;
—对新闻媒体假话说多了,最后自己也开始相信自己说的假话;
—擅长说半真半假话的艺术家;
—这种人的生活中有三个要素:手册、自我控制与酒精;
—自言自语是缓解自己在从事外交工作中人格障碍最好润滑剂;
—是一种即使结婚了但仍然保持单身的人。
听完这些,你明白外交官是谁了吗?好像明白,好像不明白。不过明不明白都不重要,只是想给大家增加点绝大部分人从来不会有机会从事的崇高职业的知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