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CCTV10探索发现系列- 世界遗产的秘密档桉

CCTV10(现代)
第一集 一座大坝和一个公约的诞生
尼罗河。不仅哺育了大河两岸的土地,还激发了古埃及人非凡的灵感和创造力。沿着这条大河,他们创造了世界上辉煌的文明景象,大河两岸散落着无数宫殿和神庙。
  1959年,埃及与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威胁到努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处建筑,它是拉美西斯二世,也就是19王朝的第3位法老在位期间建造。整座神庙建在尼罗河西岸悬崖峭壁上,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巧妙地吸收和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能让阳光在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长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内部的雕像上,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假如阿斯旺水坝的建设者不采取行动,那么,水坝建成之日,便是神庙灭顶之时。埃及政府被迫向联合国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的那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在这里诞生。大会向所有国家发出呼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在它们受到威胁之前,就将应该建立一个制度,把它们保护起来。
  在《世界遗产公约》中,世界遗产被明确划分成两大类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指的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到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
  文化遗产指的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考古地址。
  公约诞生的4年之后,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了第一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并组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国的申报和评选工作随即展开。又过了两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了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12个遗产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公布的第一批遗产地名录,就好比中了世界自然文化界的诺贝尔大奖。
  埃塞俄比亚,这是个拥有3000年古老传统历史的国家。在1978年公布的世界遗产第一批12个名录中,埃塞俄比亚就独占两席:西蒙国家公园和拉利贝拉石凿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的指示:“就在这里,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要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拉利贝拉笃信基督教,为了显示对上帝的虔诚,他在全国招募了5000名一流的工匠,花了24年时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上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于是人们就用国王的名字把这里叫做“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基督徒心中的圣地。
  公元1221年,拉利贝拉国王去世以后,这里的独石教堂一度被森林覆盖。直到1977年,人们才重新发现这一非洲大陆上的奇迹。而第二年,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教堂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82年夏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收到来自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信件。在这封信里,教科文组织详细介绍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基本情况,希望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能够签署公约,成为缔约国。
  1984年,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忽然收到了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从美国发来的信,他在信中询问我国是否打算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他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1985年春天,侯仁之征得中国科学院的阳含熙、城乡建设部的郑孝燮、国家文物局的罗哲文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同意,联名提出《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这份提案很快就被政协通过并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5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了第一批申报世界遗产的6个候选名单,其中5个文化遗产:故宫、万里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和敦煌莫高窟;1个自然遗产:泰山。
  1987年6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大会上,中国申报的6个遗产地被全票通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诞生,到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被列入名录,时间过去了整整15年。
  在1987年以前,世界遗产名录只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自然遗产,一种是文化遗产。在1987年的那次会议上,泰山是作为自然遗产列入名录的。但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让委员会的评委们大开眼界。他们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决定再次派出专家,对泰山重新考察评估。
  1988年,泰山被重新命名为世界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次会议做出“吸纳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文化景观”的决定,为公约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99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列为世界遗产中的第一个“文化景观”。
  汤加里罗国家公园位于新西兰北岛中央,壮观的火山群和土著毛利人的文化是这里最显著的特色。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线之内。从此,世界遗产公约在有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及文化景观之后,又出现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第5个全新概念。
  2001年,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1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两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巴黎公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项目获此殊荣。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世界将会怎样?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珍惜那些声名显赫地遗产地的同时,更应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曾经创造过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与精神气质,启迪并且感召着后来的子孙,世界,因此精彩纷呈。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截至2003年12月 全球共有750处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和文化景观登录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召开
  一批新的世界遗产地即将诞生
第二集 远古七大奇观的秘密
记录远古七大奇观清单的希腊人费隆·拜占廷说过这样一句话:
  “心眼所见,永难磨灭”
  在费隆·拜占廷。记录的七大奇观清单上,包括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苔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宙斯神像;罗德岛上的太阳神铜像。假如世界遗产的评选是从公元初年开始的,那么,这七大奇观或许会成为第一批登录世界遗产的候选地。
  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是建造于2600年前的一座非凡工程,这座建筑是一个君王为了自己宠爱的女人所模拟的家乡景象,这是有关江山美人的传奇故事。
  公元前600年,一个东方帝国的国君尼布贾尼萨迎来了他远在波斯的美丽新娘。但欢乐的日子非常短暂,王后在巴比伦得了思乡病,为了安慰她,国王下令建造一座巨大的假山,为的是可以让她如同生活在自己家乡一样。但是,当七大奇观的记录者写下这份清单的时候,那座美丽的御花园早已烟消云散了。
  阿苔密斯神殿
  巴比伦空中花园建成的50年以后,在现在的土耳其西海岸,希腊城邦以弗所的一座神殿破土动工,这是为一个女神修建的。
  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人们崇拜阿苔密斯女神,她优雅,纯净,庄严,主管繁殖和丰收。以弗所人以她的名义,先后建造了三座大神殿,第一座毁于公元前550年的战争;一个纵火犯在公元前356将第二座夷为平地;第三座则成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阿苔密斯神殿的曲折经历深深吸引了一个富有的英国考古学家的目光,他就是约翰·特拉伍德。十九世纪中叶,他来到以弗所寻找阿苔密斯神殿的蛛丝马迹。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看来,当时虔诚的人们把自己最精美的工艺品都奉献给了女神,以至于在伊弗所,当时做金银首饰成为最赚钱的行当。人们还在阿苔密斯神殿争相购买用纯金制作的女神雕像带回去放在家中供奉。
  多年以后,在基督教势力越来越强盛的时候,阿苔密斯神殿终于走到了它辉煌的尽头。神殿被人为地拆毁了,只剩下了这些残砖断瓦,神殿成了后人的采石场。
  宙斯神像
  大约在阿苔密斯神殿开始建造的100年以后,在古希腊的西海岸,一座史诗般的黄金象牙雕像诞生了,这座雕像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费隆记载,众神之王宙斯端坐在宝座之上,头戴橄榄花环。他的肌肤用象牙铺就,头发则是用黄金打造的。他摊开右手,上面站立着胜利女神像,左手拿着权杖。整个神像高达13米,宙斯的头部几乎可以碰到神殿屋顶。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建造者在神像的脚下设置了左右对称的两个橄榄油池,当橄榄油池点燃火焰的时候,金色的光芒使神像显得无比崇高庄严。
  公元4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已经相继谢幕,基督教登上了历史舞台。基督徒们禁止了奥林匹克运动,更不允许异教神殿的存在,菲迪亚斯的工作室和工厂改建成了教堂,宙斯的神像被人运到君士坦丁堡之后,最终毁于一场大火。
  摩索拉斯陵墓
  又过了大约100年,还是在土耳其,被人称之为西方社会第一座帝王陵墓的摩索拉斯陵墓开始建造。
  摩索拉斯是安纳托利亚西南部卡里亚的国王,这座宏大的陵墓在他生前已开始建造。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制造,每人负责陵墓的其中一边。公元12世纪,一场地震使这座看上去坚固无比的陵墓受到严重损害。
  又过了400年,摩索拉斯陵墓最终毁于一场战争,人们把这里当成了构筑军事要塞的采石场,摩索拉斯陵墓就这样渐渐被拆毁了。
  亚力山大港灯塔
  在摩索拉斯陵墓建成的50年以后,一座必将载入奇观清单的建筑在埃及北部的亚力山大港建成,这是一个绝无任何宗教意义的民用建筑。
  亚历山大城是埃及的主要港口,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统帅他的大军征服了这里,建立了一座港口城市,修建连接大陆和法罗斯岛的道路,为亚历山大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托勒密王朝决定在这个城市建一座灯塔,既可以为进港的船只引航,又可以作为一座繁华城市的象征。建成的灯塔高达117米,相当于一座现代40层高的建筑物,夜晚,燃油从塔内的阶梯运到塔顶的燃烧室中,由值更的工人点燃,再利用镜面把火光反射出去,这样,灯塔就照亮了大海,引领过往的船只进出港口。
  但一个世纪以后,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就在一场地震中遭到破坏,以后又接连遭到三次地震袭击,到十四世纪的时候,一场大地震终于彻底摧毁了它。
  罗德岛太阳神像
  就在亚力山大港灯塔竣工8年以后,遥相对应的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罗德岛港口处,一座伟大的雕像动工了。这是七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也是最短命的一个。
  罗德岛在公元前的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商业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罗德港建成于公元前408年。但从建成之日起,罗德岛就始终处在各种各样的战争中,罗德岛人奋起抵抗,从不轻易屈服。
  在一次战争中,罗德岛人大获全胜,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太阳神雕像。
  经过12年的兴建,罗德斯岛巨像于公元前282年完工,但56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这幢伟大巨像脆弱的膝盖折断,巨像受到了的致命伤,从此倒在港口附近的岸边,再也没有站起来。
  金字塔
  事实上,我们在叙述远古奇迹的时候,在所有七大奇观中,最先建造的是埃及吉萨高原上的金字塔群,它们的建造年代要比巴比伦空中花园早了1400年。这是七大奇观的开端,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漫长历程从那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陪伴在金字塔边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在漫漫的洪荒岁月里,它始终坚守一个秘密,那就是,金字塔是如何守住了永恒?
  金字塔是一个稳定的单纯的形状。因为一个越复杂的形状,给你的信息量越大,让你越不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从这个金字塔的角度一个非常单纯的印象,给你一种很明确的暗示,它是一座山,一个永恒的东西。
  这些金字塔,穿越了4000年岁月,依旧傲然挺立在这片高原上。而其余的奇观都已随着时间的洪流冲刷而去了。但千年的传说和残砖碎石,仍旧不断激发着后来者的想像力和探索的热情。
  但记录这“古代七大奇观”只是一个居住在欧洲的旅行家沿着地中海的一次游历中的见闻,那只是古代西方人目光所及的世界,其实,在他行走中目光看不到的地方,有许多光辉灿烂的文明奇观他没有发现。在记录了远古七大奇观的两千年之后,世界达成了一个共识:将那些代表着人类成就的作品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第三集 劫难
2003年12月26日清晨,伊朗巴姆发生强烈地震。全城8万居民中有5万人死于地震。古老的巴姆顷刻间成了一座悲情城市。
  伊朗,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到2003年,他们已经有塔赫特·苏莱曼等4个自然与文化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次地震发生前,伊朗政府正在为将巴姆古城列为本国第5项世界遗产而努力。这座古城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建筑,而巴姆古城堡更是世界上现存最庞大的土坯建筑群。
  然而这座古老的城堡命运却在一瞬间遭到致命的毁灭,2000多年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巴姆城里的一切建筑都已难觅踪迹,只留下一片断壁残垣。椰枣树依然摇曳,但古城却已不再鲜活,那座承载着巴姆漫漫历史的古城堡也化为尘土。
  巴姆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毁于自然强大力量的人类文明象征。
  这是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绘制的穹顶壁画《大洪水》。画家选取了洪水退去时的场景。传说那场洪水泛滥了150天,除了挪亚与他方舟上的动物之外,别的一切生灵都被淹没和毁灭。
  在世界各地许多民族的传说中,都留存着有关史前大洪水的故事。如今,我们永远不会确切知道有关史前那场大洪水的任何细节。但在远古的文明曙光中,人类记录了那场灾难,并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我们文化和文学的组成部分。
  公元79年,当大洪水已经成为千年前的神话和经卷中的记忆时,自然的无情之手又选中了一座繁华的罗马城市,作为新的祭品。
  伴随着维苏威火山惊天动地的剧烈喷发,庞贝城毁灭了,逐渐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中。直到18世纪末,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沉睡已久的庞贝才重见天日。
  随着庞贝古城考古工作的深入,已经发掘出来的庞贝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正处于欣欣向荣发展时期的罗马城市。
  城中有众多的公众建筑。例如体育场、神庙和巨大的圆形露天竞技场。公用浴室建在道路两旁,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从发掘出土的现文物中,人们依旧能感受到庞贝人生活的富足与华贵。
  一切迹象都表明,庞贝人在灾难到来之时毫不知情,至少是不以为然。
  吕舟:“其实(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早有预兆,而且庞贝人也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们后来麻痹了。”
  我们对那一天所发生的灾难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两封信。这两封信是由古罗马博物学家小普林尼在公元104年写给历史学家塔希图斯的。信中记录了他在距离庞贝不远的一个城市观察到火山爆发时的情景。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点:人们看见了恐怖的一幕-------维苏威火山喷出一道浓烟,直上云霄,足有几英里高。
  8月25日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云烟和火山灰已笼罩了整个城市,火山热浪横扫全城,热浪温度高达摄氏475度。它在几秒钟之间就已扼杀了人们的呼吸。致命的火山喷发气体杀死了残存的最后一些人们,尸骸横七竖八的遍布于野。凌晨8点:庞贝城已是一片死寂。
  今天,庞贝遗址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发掘,1997年它同当时一起被维苏威火山毁掉的赫库兰尼姆和托雷安农齐亚塔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这是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马克·吐温曾经用优美的的文字描绘过那里的美景。1987年,威尼斯及其环礁湖一起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吕舟:“威尼斯这个城市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它被认为是符合世界遗产所有的价值标准。这是非常高的一个评价,但是,这个城市确实面临很多的困难,困难之一,就是他的环境有关系,它就建在水上,这个水对它有很强烈的侵袭,这个侵蚀作用,你可以看到,就是实际上威尼斯的很多建筑的一层,不大适合居住的。”
  不仅如此,因为年代久远,威尼斯的很多建筑已经面目全非,开裂的大门,腐烂的铁皮,摇摇欲坠的景观阳台,使整个城市显得分外苍凉,难怪有人夸张地形容说,“威尼斯正在死去”。
  威尼斯还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1966年11月,威尼斯发生一场大洪灾,城内水位比平常升高1米。灾难并没有结束,在那以后,水灾不断降临威尼斯。二战后,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这种行为虽然后来被禁止,但恶果已不可挽回。
  从1996年至今,威尼斯人口从的12。7万人迅速减少到6。5万。如果人们不能成功解决这步步紧逼的“水危机”,“威尼斯的小艇”也许也将随着这座城市一起消失再历史中。
  与威尼斯同样面临时间侵蚀的另一个遗产地,在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它就是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体的代表窟群,它凿建于今天敦煌市东南25的公里鸣沙山的断崖上。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使我们可以了解占据中国古代艺术主流的佛教艺术的辉煌,一睹别处业已消失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
  但是,地处沙漠的敦煌,一直受到风沙侵蚀,自然对它的缓慢破坏每一天都在继续。早在1944年,敦煌建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即现敦煌研究院前身刚刚建立时,莫高窟一层洞窟已被流沙掩埋,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从那时起,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就开始了抢救、修复莫高窟、临摹敦煌壁画的工作。
  今天,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与时间的抗争。风沙、雨水、山洪在不断的侵蚀着古老的石窟。而国内外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也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救治这位见证了时间流逝的老人的方法,努力延长敦煌的寿命。
  莫高窟的岩体正遭受日趋严重的风化、风蚀,上层洞窟窟顶变薄,加之雨水冲刷,岩体上部产生裂隙和危岩,这成为了洞窟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而石窟中的壁画皲裂起甲,就像鱼鳞一般,而且壁画表面松脆酥碱、变色褪色。对壁画危害最大是酥碱、起甲,这也是最难治理的壁画病害。
  多年来,共有三千多平方米濒危壁画和百余身彩塑在这里起死回生。
  人们还在莫高窟顶建起沙生植物带等3道防沙屏障,来保护它。
  如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莫高窟的管理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成像技术对这里实施保护,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由此诞生了。世界各地的敦煌研究专家足不出户就可对洞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达到研究与保护双重目的。
  现在全球一共有35处遗产地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有18处是自然遗产。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比大自然拥有的破坏力要大得多。从过度的旅游开发到偷猎盗伐,从气候变化到物种入侵……,这些威胁着世界自然遗产的问题,几乎都是人类亲手造成的。
  在第一批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12处遗址中,美国的黄石公园、埃塞俄比亚的西蒙国家公园和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这些自然遗产都一直面临着一系列来自人类的威胁。
  这里是这是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一个生物进化的博物馆。在这个群岛上,有着各种奇异的生物,例如巨大的海龟、蜥蜴和鸟类。
  为了保护群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物,1959年厄瓜多尔政府宣布加拉帕戈斯群岛为国家公园,1978年,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但是戈拉帕哥斯群岛部分高度敏感的生态系统仍然受到非法渔业和移民的威胁。厄瓜多尔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改变当时的情况,《加拉帕戈斯群岛》特别法于1998年出台并开始生效,很好的保护了这些岛屿和它周围的水域。现在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了许多动物的乐园……
  自然景观,能够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能让我们震撼,让我们赞叹。我们欣赏这个地球在它漫长的生命中所创造的种种奇迹的同时,保持它们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也是我们的责任。
  《世界遗产公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了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已经迫在眉睫。被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正是提醒我们这些人类共有的遗产需要人们共同来努力保护。
  这些人类共有的财富,穿越时间流传至今,记录下了地球的生命历史,和我们祖先的智慧与信仰。
第四集 战火中的噩梦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打响了。人们担心的是,伊拉克境内那些古老文明遗迹和众多的古城遗址能否承受战火的冲击?
  美国文化政策委员会主席曾告诫美国政府说:“伊拉克的遗址、纪念碑和博物馆必须得到保护,因为伊拉克的文化遗产属于全世界。”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远东博物馆素以从事两河流域考古发掘与研究而著名,他们为美国政府提供了一份包含4000个在轰炸中应该避免遭受打击的考古遗址的清单。
  55年前,同样也有一份清单,出现在即将发起攻击的部队手中。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千门大炮瞄准了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北平。
  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深知这座三朝古都的意义,如果不得不兵戎相见,那就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北平城里的文物古迹。为此,毛泽东专门派人找到清华园里的梁思成,请他在地图上标明北平城内不能用炮火攻击的古建筑。
  在最后一刻,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随着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座历尽沧桑的都城和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一起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一个星期后,故宫重新对中外游人开放。
  但是,55年后,两河流域的文明古迹却没有这么的幸运。那份提交给美英联军的4000个遗址清单,只不过是伊拉克10000多个经过考古调查遗址的冰山一角,其实,整个伊拉克就是一个巨大的考古遗址,它们正蒙受战火的威胁。
  尽管伊拉克因为长期的战乱和受到制裁,只有两处古代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在那份递交给美国军方的清单里,伊拉克的文明遗址,每一处,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有着显赫地位。因此,在美伊战争中,考古学家对这里众多古代遗址和古老文物的命运备感忧虑。
  2003年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有目击者说,从4月11号下午开始,人们就肆无忌惮地冲进巴格达的国家博物馆进行公开的抢劫,这种疯狂的盗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同样的情景不仅仅发生在巴格达,伊拉克各地博物馆的命运几乎是相同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伊拉克境内有大约17万件文物被抢劫或破坏,人类的珍贵遗产遭到空前浩劫。
  面对伊拉克出现的混乱状况,美国政府的一些人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前是伊拉克的“过渡时期”,但是,对于伊拉克的古老文明而言,这不是“过渡时期”,因为有些破坏将永远不可能修复,有些文物将从此永远消失。
  一年以后,据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统计,有14000件文物被盗抢,至今追回来的不到4000件,其余大部分已经散落境外。
  2003年轰鸣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爆炸声,只不过是战争带给人类文化遗产极大破坏的最新案例。在世界战争史上,许多文物古迹都同样遭受过被毁坏,被掠走的命运。
  公元1687年,威尼斯人进攻雅典,当时雅典的统治者是土耳其人,他们在威尼斯人的围困中把帕提侬神殿改造成了军火库。围城的威尼斯人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存放在这里的炸药,从此帕提侬神殿就变的面目全非。
  被炸毁的帕提侬神殿随后又遭到寻宝者们的袭击。19世纪初,正当希腊独立战争即将爆发,希腊摆脱土耳其人的统治,获得解放的前夕,艾尔金伯爵利用他作为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的身份,再次洗劫了帕提侬神庙。
  经过长途颠簸,这些大理石雕塑最后被运抵英格兰,英国议会最后以82票对30票决定,从艾尔金手中购买这些雕塑,然后送给大不列颠博物馆。
  1982年,希腊文化部部长梅里腊麦尔库尼首先提出建议后,希腊政府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名义要求英国归还帕提侬神庙大理石雕塑。这是人们在战争结束之后,尽力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的行动。1991年1月,欧洲议会做出决定,支持希腊政府要求归还帕提侬神庙雕塑的要求。
  就在希腊政府提出英国归还帕提侬神庙大理石雕塑要求的9年以后,2000年,在中国,一批同样是被人盗走的国宝,在流失海外140多年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这3件国宝分别是青铜制作的动物生肖头像:牛首兽、虎首兽和猴首兽。这些动物的头像制作精致细腻,活灵活现。它们是北京圆明园大水法12生肖铜像中的3个。
  1860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联军等西方国家以修约为名,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提供的情报,英法联军绕道安定门、德胜门,进抵圆明园。看到如此绚丽迷人景色,他们惊呆了。
  10月6日,按捺不住的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随即便展开了疯狂地抢劫,能拿走的,一律拿走,对那些搬不走的大型瓷器和珐琅瓶,他们就打得粉碎。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这场大火一连烧了3天3夜,在熊熊火光中,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就是在这次强盗般的疯狂掠夺中,大水法的12生肖青铜像被英法联军全部掠走。
  大部分人类遗产,这些镌刻着历史脉络的石头,凝结智慧的建筑总是无法逃避钢铁与烈火的毁灭性打击。
  考文垂是英格兰一座千年古城,工业革命后,考文垂成了英国著名的工业城市,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汽车都诞生在这里。
  1940年11月14日夜晚,纳粹德国空军实施了“月光奏鸣曲”行动,他们出动了449架亨克尔轰炸机,对考文垂进行了持续7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在这个恐怖的夜晚,考文垂被夷为平地。
  但成为战争牺牲品的,不仅仅只有考文垂。在战争中,即使是正义的一方,有时候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作战效果,也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
  为了彻底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和挫败德国的士气,1945年1月,盟军统帅部制定了大规模空袭德国的“雷击”行动。德国军工生产基地德累斯顿成为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重点目标。
  盟军的轰炸行动在持续着,汉堡、科隆、柏林等城市都遭受过这种地毯式轰炸。
  二战之后,考文垂和德雷斯顿这些被炸毁的城市都重建了,但是,时间能抹平的只是表面的伤痕,城市可以重建,曾经有过的那些历史遗迹却不能再生。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二十世纪的战争变得空前残酷,不仅带给人们无法消除的伤痛,而且也给世界上的文物古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了减少战争破坏,保护古迹遗址和其他文化遗产,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通过了《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所有签约国庄严承诺,在发生战争的时候,要积极保护所有文化财产,不论它们在本国领土还是在敌国领土上。公约第1议定书也于同年通过,它对可移动文化财产的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45年后,联合国又通过的《海牙公约》第二议定书。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