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几位忽悠东征的教皇不同的是,英诺森三世不仅是个搞宗法研究的,对军事还多少有点了解,他亲自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首先直捣黄龙,攻占阿尤布王朝的根据地――埃及,再以埃及为前哨,进攻圣地,这个计划看上去还不错。
英诺森三世想到做到,他发出教令,号召各国组织十字军东征。君主们让教皇很没面子,大家都在自扫门前雪,没闲工夫理他:
德国皇帝正和教皇闹别扭,斗争的焦点还是那个老掉牙的问题,君权和神权到底谁更牛;无地王约翰继位以后,狮心王在法国的旧部不认可他这个CEO,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也和无地王约翰斗得人仰马翻,英、法战火不断。
这三个最有实力的国家都不参与,东征还怎么搞。
每次东征都是大忽悠上班的时候,西欧总有那么几个人愿意充当这个角色,已经是第四次东征了,这种角色还是那么有市场。有个叫富尔克(Fulk of Neuilly)的修道士肩负重担,在各地大肆吹风。
在富尔克的“敦敦教导”下,香槟伯爵Thibaut组织了一支十字军。不巧Thibaut没等出发就死了,东征还得继续啊,统帅的位置由博尼费斯(Boniface offerrat)接任。
英诺森三世非常高兴,自己的老脸终于有了光,有人挑头东征,不愁没有后来者。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
进攻埃及,走海路最方便。英诺森三世的书信像雪片一样飞到威尼斯、热那亚,还有其他一些城市国家,协商搞一支舰队。热那亚对东征不感冒,经过长时间磋商,威尼斯终于同意派舰队运送十字军。
英诺森三世又笑了,威尼斯舰队可是当时欧洲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有他们帮忙,哼哼。英诺森三世笑得太早了,很快你脸上就会再添几道愁纹、挨几个大嘴巴子。
十字军里有四千五百名骑士,九千扈从,和两万步兵,士兵、战马着实不少。威尼斯总督点了点,自己手头的战船和水手根本不够用,怎么办,现场DIY战船、临时招募水手吧。
花了很长时间,战船和水手全部到位。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东征就要大张旗鼓地开始了。
博尼费斯兴致勃勃地准备出海,设想着到埃及以后金怎么淘,美女怎么抢。这时候,威尼斯总督来了,搅乱了博尼费斯的白日梦。
威尼斯总督说,你看看我们造了这么多船,招了这么多水手,可是花了不少钱,不好意思,这笔费用得从你们身上出,一共八万五千银币,拿钱来吧。
博尼费斯攒鸡毛、凑掸子,还欠人家五万一千银币,差老鼻子了。
威尼斯总督不干了,你不给钱就别想出海。也难怪他上火,为了十字军东征,钱都花在战船和水手身上,威尼斯的财政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当时威尼斯才六万人口,充当水手的竟然有两至三万人,可谓蜂拥而出。这多人随军出征,威尼斯的经济那就更吃紧了。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博尼费斯眉头一皱、两手一摊,我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你看怎么办吧。
威尼斯总督说,那这样吧,你们先别去埃及,帮我们消灭一个敌人,就算抵债了。
在巴尔干半岛的达尔马提亚省,有一座港口――扎拉(Zara,今克罗地亚的扎达尔)曾经归威尼斯统治,威尼斯总督说的那个敌人就是扎拉。
扎拉发生过一场起义,起义者脱离了威尼斯,和教皇国、匈牙利王国结成联盟,威尼斯多次派兵征讨都大败而回。
这次十字军东征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博尼费斯完全可以赖账,但是他认为在东征的路上会得到更多的财富,所以这笔买卖一蹴而就。
扎拉之围】
防守扎拉的大部分是匈牙利军,匈牙利此前也答应要加入十字军,当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匈牙利国王只是动动嘴皮子,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十字军的任务是什么?是###异教徒。匈牙利毕竟是天主教国家,进攻扎拉显然与十字军的“神圣使命”相违背。
很多十字军首领反对攻占扎拉,一些首领干脆带着人马打道回府,退出十字军行列。
英诺森三世得知这个消息,脸色大变,形势不妙啊,十字军进攻扎拉的话,自己的老脸往哪儿搁,以前东征打的都是异教徒,到自己这儿,改成基督教兄弟自相残杀了,那哪儿行啊,再说扎拉还和自己是盟友。
英诺森三世立刻给每个十字军首领写了一封信,警告他们不要对附近的基督教兄弟动粗,威胁他们千万别玩火,否则就逐出教会。
为了利益,很多首领把信藏了起来,没让部下知道。
扎拉守军听说十字军要来打秋风,赶紧布置防御工事,在港口外密布封海铁索。在强大的威尼斯舰队面前,这些玩意儿都不值一提,十字军塞满了扎拉城下。
扎拉市民吓坏了,纷纷找来绘有十字架的旗帜挑到窗户外,告诉十字军扎拉是基督徒的地方,你们是不是走错地方啦。
走错地方?没走错,打的就是扎拉,不打你们,十字军怎么还债,怎么去争取更大的利益。
1202年11月10日,一百五十个攻城武器的呼啸声打破清晨的寂静,城墙被震得哗哗直摇。十三天后,扎拉陷落。
恼羞成怒的英诺森三世写信告诉十字军和威尼斯,你们的教籍被统统开除,再让你们给我脸上抹黑。十字军首领们害怕部队解散,真要那样,他们怎么淘金呢,教皇的书信再一次打了水漂。
扎拉的陷落只是个序曲,它预示着十字军的下一个围攻目标――阴差阳错地竟然是――君士坦丁堡。
阴差阳错】
十字军离开威尼斯进攻扎拉的时候,统帅博尼费斯不在部队里。
博尼费斯很有心计,他知道一旦对扎拉开战,教皇肯定会动怒,被逐出教会是在所难免的。为了避免这个不必要的麻烦,他找了个借口,到亲戚士瓦本公爵那里串门去也。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次串门将改变拜占庭的命运,引发一场血案。
在公爵府邸,博尼费斯遇到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拜占庭的前任皇太子阿历克赛•安格洛斯(Alexios Angelos)。
为什么说是前任皇太子呢?说来话可就长了。
太子阿历克赛的父亲是安格洛斯王朝的开国之君――伊萨克二世。
伊萨克二世征讨保加利亚的时候,一次外出打猎,哥哥阿历克赛三世(Ale,1195―1203年在位)趁弟弟不在御营,谋夺皇位。可怜的伊萨克二世被弄瞎双眼,囚禁在君士坦丁堡的地牢里,身心受到极度摧残。
太子阿历克赛也被自己的亲大爷关进大牢,和老鼠臭虫一起过了六年暗无天日的生活。
士坦丁堡的市民对伊萨克二世父子的遭遇漠不关心,因为篡位在拜占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大家见多不怪,有些麻木。阿历克赛三世的篡位又不是改朝换代,市民就更不关心了,反正都是你一家人当官,谁当都一样,只要我们能过好日子就行了。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太子阿历克赛有个好姐夫士瓦本公爵。公爵大人雇了两名比萨(Pisan,今意大利比萨,因比萨斜塔而举世闻名)商人,从监狱里巧妙地救出小舅子。
太子阿历克赛听说博尼费斯是十字军统帅,立马提出来说,只要十字军帮忙推翻阿历克赛三世,把他爸爸重新扶上宝座,他就给十字军提供优厚待遇:
一万名士兵,二十万银币,拜占庭舰队(很可怜只有二十艘战船)可以供十字军使用,如果十字军觉得东正教堂不顺眼的话,可以全部拆了重盖,盖成天主教堂,并受教皇统治。
太子阿历克赛狮子大开口,开了一大堆支票。不过,太子你忘了一件事,十字军的本性是贪婪的,如果不兑现承诺,十字军能愿意吗?他们肯定不会愿意,到时候拜占庭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我看你也是个有病乱投医、舍命吃河豚的主儿。
博尼费斯害怕进攻扎拉,但是他骨子里满希望到君士坦丁堡淘淘金,那里有数不尽的财宝和美女。更何况,英诺森三世曾经说过教皇的权威在君士坦丁堡必须得到提高,这无疑是一把尚方宝剑。
这时候,扎拉已经陷落,太子阿历克赛和博尼费斯一起返回十字军营中。首领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都本着一个共同目标――淘金,经过一番商量,首领们一致同意进攻君士坦丁堡。
有人会问,十字军是不是有点自讨没趣,要知道君士坦丁堡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坚城巨堡,有多少英雄好汉望城兴叹,人家拜占庭的伟大首都可是练过铁布衫,穿着防弹背心的。
其实,当时拜占庭早已光彩不再、日近黄昏,君士坦丁堡的驻兵才区区三万人,其中包括五千瓦良格卫队,以及仅有二十艘大型划船的小型舰队。
即便城墙坚固,守军毕竟不多;拜占庭可怜的海上力量,就那么几艘破船,和庞大的威尼斯舰队比起来,简直寒碜到家了。
所以,十字军还是蛮有信心的,另外,不能不说,这帮家伙的运气的确不错。
士坦丁堡之围】
1203年6月,威尼斯舰队从扎拉起航,随船携带着三百个攻城武器(比原来多了一倍,估计是在扎拉DIY的)。
金角湾海面上布防了很多铁索,十字军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毫无顾忌地下船登陆,迅速攻占加拉他塔(Tower of Galata),切断了封海铁索。威尼斯舰队随之突入金角湾,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
7月11日,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西北角布阵,兵分四队轮番进攻。与此同时,威尼斯舰队从金角湾方向攻击防御海面的城墙。
在瓦良格卫队的誓死守护下,十字军在陆、海两路的攻击为之一挫。威尼斯舰队临撤退的时候,放了一把火,火势迅速蔓延开来。
士坦丁堡整个成了火焰山,市民哭爹喊妈,城里乱作一团。
阿历克赛三世率军八千五百人冲出圣罗曼努斯门(St. Rs Gate),做困兽之斗,刚出城门就碰上三千五百名十字军。十字军的人数还不到阿历克赛三世的一半,可是市民的哭喊声和滚滚的浓烟让阿历克赛三世信心全失,他鼓足勇气喊了一声,风紧扯呼,没交手就撤回城里。
市民被皇帝的怯懦所激怒,群起反对阿历克赛三世。阿历克赛三世见势不妙,仓皇逃出首都,守军士气随着皇帝的逃跑瞬间瓦解。
胜利的旗帜插上城头,再看看君士坦丁堡,大火让两万人无家可归,部分地方化作瓦砾,十字军的欢呼雀跃和市民的哭丧表情形成鲜明对比。
伊萨克二世重新登基,可是他双目失明,没法执政。于是乎,太子阿历克赛成为共治皇帝,是为阿历克赛四世(Alexios IV,1203―1204年在位)。
士坦丁堡回到伊萨克二世父子手里,篡位者也被撵下台,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了,驻扎城外的十字军首领们都摩拳擦掌地等着拿钱呢。
阿历克赛四世是个守信用的人,不守信用也不行,不给十字军钱,他们可就要洗劫城市啦。
阿历克赛四世跑到金库,打开门一看,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兑现诺言,钱?哪还有钱,他那位亲大爷逃跑的时候带走了数不清的黄金和财宝,给他玩了个“坚壁清野”……
八十一 惨绝人寰!血洗君士坦…
阿历克赛四世犯愁了,不管怎么样,砸锅卖铁也得还钱,十字军可不是好惹的。冥思苦想之下,他脑袋里灵光一现:城里不是还有数不胜数的雕像嘛,很多都镶金裹银的。
于是乎,君士坦丁堡里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值钱的拜占庭和罗马雕像全部被毁,士兵支起大炉提炼金银。
市民被这位新皇帝的软弱所震惊,纷纷祈祷上帝惩罚这个无能之辈,甚至有拜占庭史学家把这件事看作是“罗马国家衰落的转折点”。
朝臣阿历克赛•杜卡斯(Alexius Ducas)利用市民的愤怒推翻阿历克赛四世,将之勒死,一个冤魂跑到上帝那里告状去了。伊萨克二世不久后也一命呜呼,年仅四十八岁,上帝又接待了一个新冤魂。
阿历克赛•杜卡斯成为新皇帝,是为阿历克赛五世(Alexius V)。
赞助人的死令十字军无比愤怒,首领们勒令阿历克赛五世继续遵守条约,该还的钱还是要还,得由你阿历克赛五世买单。
阿历克赛五世显然还不清楚自己处在一个什么境地,他断然拒绝十字军的无理要求,君士坦丁堡的围城战再次打响。
能用来防守的东西全都用上,守军的顽强抵抗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恶劣的天气,狂风从南面袭来,威尼斯的战船不听使唤,在海里打转,它们根本没法靠近城墙,也没法发起有效进攻。
十字军士兵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进攻基督教兄弟的惩罚,士气一落千丈。
又到神职人员上班的时候了,随军的修道士们大肆鼓吹说,糟糕的天气不是上帝的惩罚,君士坦丁堡的市民都是叛国者、谋杀者,他们杀害正牌皇帝阿历克赛四世,十字军的战争是正义的,一定会胜利。修道士们更是用煽动性的语言说:“希腊人比犹太人更坏。”士兵们一面擦着脸蛋上的唾沫星子,一面频频点头,部队士气开始反弹。
这里要说明一下,“拜占庭”其实是史学家们为了研究方便起的名字,拜占庭人自称是罗马人;自希拉克略以后,拜占庭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所以西欧称拜占庭人为希腊人。
血洗君士坦丁堡】
教皇英诺森三世很想让自己的权威凌驾于不听话的东正教会之上,但是他不愿看到十字军攻进君士坦丁堡,这群失控的恐怖分子杀进城去,结果会怎样,这老家伙闭着眼都能知道。
英诺森三世第三次致书十字军,命令他们停止进攻,书信也再一次被拿去擦了屁股。
十字军的攻势依然不减,守军在精锐的瓦良格卫队带动下防守仍旧不弱,但是阿历克赛五世心生胆怯,放弃了自己的臣民和部队,趁夜逃出君士坦丁堡。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买单的任务落到全城市民身上,君士坦丁堡,等待你的会是什么?
1204年4月12日,风神终于向十字军露出笑脸,猛烈的北风鼓满船帆。威尼斯舰队趁风逼近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短暂的战斗,七十名十字军率先登上城头,大部队随后杀入城中,与瓦良格卫队展开激烈的肉搏。
死尸堆满梅塞大道,十字军在西北角站稳脚跟,开始向纵深挺进。他们一边前进,一边放火,目的是在城里制造恐怖气氛,第二次大火让一万五千人无家可归。
当天,这座坚城巨堡全部落入十字军手中,大血洗开始了。
升腾的是滚滚浓烟,倒下的是无数市民,在这些来自西欧的怪兽面前,手无寸铁的市民显得那样无助。
很多怪兽喝得烂醉,在梅塞大道上横冲直撞,屠杀、强奸、洗劫、破坏,十字军的狂欢节进行了整整三天三夜,市民则在无间地狱里煎熬了整整三天三夜,其残忍程度即使当年洗劫罗马城的汪达尔人和哥特人也会望尘莫及。
士坦丁堡是一座艺术的博物馆,城里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让侵略者惊愕不已。威尼斯人非常欣赏抢来的艺术品(算起来,威尼斯人也算是半个拜占庭人),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保护”,可是更有数不胜数的文物毁于野蛮的十字军之手,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圆明园和南京。
唉!文明,你这个惨遭蹂躏的美女!
十字军发飙最猛的地方是圣索菲亚大教堂,银制圣像被砸得稀烂,圣经被撕得粉碎。东正教修道士惨遭杀戮,就连修女也成了泄欲工具。一名士兵甚至拿着教堂的圣物盛酒,醉卧在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宝座上大唱淫秽歌曲。还有记载说,十字军士兵弄来一名妓女,取悦一番后,让她坐在牧首的宝座上以示对东正教的侮辱。
士坦丁堡成了一座鬼城,伴随着恐怖的屠杀声,东西方教会的分裂达到顶峰。
事后很多拜占庭人回忆起来,都相信一个事实:即使异教徒占领君士坦丁堡也不会像十字军这样无恶不用其极。
据统计,在这次惨绝人寰的大血洗中,君士坦丁堡的损失高达九十万银币。“胜利果实”被十字军和威尼斯瓜分,超过一半的战利品被骑士们偷偷装进自家腰包。
血洗事件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恶化,最终导致拜占庭成为土耳其人掠食的对象。(以上洗劫君士坦丁堡的内容记于Byd Europe)
士坦丁堡的惨剧是个偶然事件,里面却包含了很多必然因素:十字军每次东征的时候,拜占庭都暗地使绊子、与异教徒结盟;东正教会还和罗马教会对着干,拜占庭的“臭名声”早已深入西欧人心,正像那些随军修道士说的,在西欧人眼里,拜占庭人甚至比异教徒还坏。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很偶然,可是一旦他们攻入城去,血洗是必然的。
拉丁帝国】
烧杀奸淫以后,兴奋地神经末梢还来不及放松,首领们就正经八里坐下来商量大事,按约定,君士坦丁堡由十字军和威尼斯两家联合统治。
同当年占领耶路撒冷一样,依照西欧的封建模式建立国家自然是免不了的,“拉丁帝国”(LEmpire,1204―1261年)在拜占庭伟大首都的瓦砾上建立起来。
“拉丁帝国”是历史学家们取的名字,十字军和威尼斯人不这么叫它,他们称之为“罗马尼亚帝国”(Empire of R。
拉丁语及其发展演化】
罗马尼亚帝国这个叫法实在令人满头雾水,我查了好一阵也不知道为什么它会叫这个名字。历史学家们的叫法倒是蛮有道理,十字军和威尼斯人都是来自讲拉丁语的国家嘛。
在欧洲文献里,西欧人一般自称为“拉丁人”(Latins),以与被他们称为“希腊人”的拜占庭人相区别。
中世纪所说的拉丁人指的是讲拉丁语的人,那么什么是拉丁语,它的发展和演化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拉丁语是古罗马和拉丁姆(L,位于今意大利首都罗马东南部的一个古国)所讲的一种语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风靡地中海和欧洲大部分地区。
拉丁语主要有两大分支: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主要用于文学作品如诗歌和散文,通俗拉丁语(Vulgar L主要用于口语。
罗马教会对世界的一个贡献就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仍然采用拉丁语,教会发布教令和文件时使用的都是拉丁语。这门古老的语言得以延续,成为欧洲很多地方的口语。如今,梵蒂冈(V,全名为梵蒂冈城国,前身是教皇国,现在是教皇的办公地,意大利首都罗马旁边一个绿豆大的小国家)的官方语言依然是拉丁语。
9世纪时,拉丁语演化出罗曼语(Re les)。罗曼语是指意大利语、法语、加泰罗尼亚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葡萄语等由拉丁语演化而来的语言。据统计,现今讲罗曼语的人口约有六亿,数目相当庞大。
大量拉丁单词出现在科学、学术和法律方面的文献里。拉丁字母,以及它的变体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字母,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受到人文主义运动的推崇,地位再次被确立。
18世纪以前,拉丁语一直是中西欧的“国际性语言”,特别是在科学和学术方面。喜欢研究欧洲古代科技的朋友,学点拉丁语还是很有好处的。18世纪以后,各国自己的语言逐渐兴起,法语代替拉丁语成为新的欧洲交流性语言。
封建建国】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把拉丁语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下面还是让我们回到主题,继续讲讲中世纪的血雨腥风。
拉丁帝国建立起来,把十字军引向君士坦丁堡的统帅博尼费斯却没能如愿当上皇帝。
博尼费斯的家庭背景相当复杂,裙带关系特别多,其他的暂且不提,他弟妹是拜占庭科穆宁王朝的公主,和拜占庭有这层关系,他当这个皇帝就不够格。
当十字军提议博尼费斯当皇帝时,威尼斯人立马拿出这层关系说事,把博尼费斯拉下马。
经过一番讨论,时年三十二岁的弗兰德伯爵鲍德温登基坐殿,成为拉丁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为鲍德温一世(Bald,1204―1205年在位)。
喝着闷酒的博尼费斯跑到帖撒罗尼迦,建立拉丁帝国的附庸国――帖撒罗尼迦王国(Kingdom ofl,1204―1224年)。
威尼斯人在爱琴海建立爱琴群岛公国(Duchy of the Archipelago,1207―1509年)。
拜占庭的遗老遗少和难民逃出虎口,建了三个国家:
尼西亚帝国(Empire ofea,1204―1261年);
伊庇鲁斯君主专制国(Despf Epirus,1205―1479年);
特拉勃森帝国(Empire of Trebizond,1204―1461年),它由阿历克赛•科穆宁建立,此人是科穆宁王朝末代皇帝安德罗尼卡一世的孙子。
这三个国家都说自己是拜占庭的合法继承者,互相征伐不断。然而,正因为有它们存在,拜占庭帝国总算没灭亡。
愤怒的英诺森三世】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拉丁帝国的建立宣告结束。十字军满载而归,拜占庭差点亡国,穆斯林看哈哈笑,英诺森三世老脸上的黑灰怎么也擦不干净。
作为这场闹剧兼惨剧的结束语,英诺森三世愤怒地写道:
“当东正教会看到拉丁人下地狱的做法时,会比厌恶狗还厌恶拉丁人。受到如此惨绝人寰的迫害和摧残,还怎么让东正教会回到基督教的怀抱?(在罗马教会眼里,东西教会大分裂是东正教会脱离基督教引起的)
那些名义上对抗异教徒的人(指十字军),他们的宝剑上却滴着基督徒的血,他们不吝惜宗教,甚至不分年龄和性别。
众目睽睽之下,他们犯了奸淫之罪,强暴的对象不分老幼,即使献身上帝和肮脏淫欲的女人(分别指修女和妓女)也不放过。
他们竟然还把魔掌伸向教堂,从神坛上抢走银盘,将之打得粉碎,他们亵渎了神圣的宫殿、十字架和圣徒的遗骨……”
魔咒】
令十字军始料不及的是,拉丁帝国极不稳定,周边的国际环境相当恶劣。除了尼西亚帝国等拜占庭人建立的国家外,罗姆苏丹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给它的压力也相当大。
血洗事件就像一个魔咒,凡是与之相关的主要人员都没有好下场:阿历克赛五世被十字军抓获,惨死于君士坦丁堡;阿历克塞三世被博尼费斯逮捕,被流放到南意大利;鲍德温一世在亚德里亚堡惨败于保加利亚人,被沙皇卡洛扬(Kaloyan)处决;博尼费斯也在与保加利亚人的冲突中丧生,脑袋成了卡洛扬的战利品。
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血洗君士坦丁堡导致东西方教会彻底决裂,到了2004年,牧首巴塞洛谬一世(Bartholomew I)访问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无比忏悔地向他道歉说:“八百年过去了,让我们一起分担痛苦和憎恨吧。”
同年4月,在君士坦丁堡屠城八百周年纪念活动上,巴塞洛谬一世正式接受道歉,他说:“和谐一致的精神远比憎恨更强大。”
东西方教会最终达成谅解、“一笑泯恩仇”,而那些在君士坦丁堡烧杀奸淫的怪兽已经和火烧圆明园的恶棍、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一起,臭名昭著、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
最后借用德国前总统的一句名言:“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八十二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英…
第四次东征以十字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西欧的君主们各忙各的,没闲工夫理会东方发生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可是,淘金、上天堂、摆脱现实等等各种想法充斥着西欧老百姓的脑袋,只有东征才能实现他们的夙愿。
于是,1212年,分别在德国和法国发生了两次民间组织十字军的事情。
儿童十字军】
1212年初春,德国的一个羊倌尼古拉斯(Nicholas)领着七千德国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他们根本没有军事常识,准备很不充分,用乌合之众来形容都是抬举他们。来到热那亚的时候,饮用水喝完了,队伍一哄而散,一些人回了家,另一些去了罗马城,还有一些在前往法国马赛的途中被贩子拐卖。
同年6月,法国有个年仅十二岁的小朋友,按年龄他也就刚上初一,职业和尼古拉斯一样,也是个羊倌。他到处宣传说自己收到耶稣寄给他的信,把当时的情形描述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癫狂的年代,放羊的还挺有号召力,在小朋友忽悠下,一支三万人的队伍出发东进。国王腓力二世慌了,这么多人横穿法国,万一造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腓力二世勒令下,队伍解散,三万人各自回家。
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实在是微不足道,简直就是闹剧,但是古代的编年史作家们很有创意,应该说太有创意了,他们妙笔生花,把这两件事糅合到一起,嫁接出一件历史上挺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发生在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1212年)。
下面看看编年史作家们的杰作吧:
“各位同学,我是谁不重要,从哪里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遇到了谁,要到哪里去。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遇到了耶稣,他让我组织十字军到圣地耶路撒冷。
同学们,加入进来吧,一起到圣地,这是主的旨意。当然,大家不要害怕,咱们不是去打仗,耶稣他老人家说了,这次去的目的是和平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用和平方式让穆斯林皈依基督教……”
在法国或者德国,有个小朋友到处对其他小朋友说自己接受了耶稣的旨意,要用和平方式把穆斯林转变为基督徒,投靠到这个发神经小朋友麾下的竟然有三万之多。
在孩子王带领下,儿童十字军一路向地中海出发,他们想坐船到圣地,和异教徒切磋切磋。东去的道路凶险无比,最可怕的就是饥饿和干渴,很多小朋友被这两样夺取生命,成了秃鹫的大餐。
侥幸活下来的终于抵达地中海,两名商人看到来了这么多“雄心壮志”的孩子,慷慨地让儿童十字军免费搭他们的船。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俩商人哪是什么慷慨,他们的船没去圣地,而是拐弯到北非的突尼斯,船上的小朋友全被卖作奴隶。另有一些船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小朋友无一生还。
想想那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孩子们的遭遇总是让人心生怜悯,这个故事被当作史实一直流传下来,可是它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儿演义的味道,对儿童十字军事件的怀疑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代,其真实面纱才被揭露出来。
估计编年史学家们也不是有意捏造事实,可能是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了。
东征序曲】
儿童十字军的故事纯属虚构,不过,从中也能看出,血洗君士坦丁堡和十字军大发横财极大刺激了西欧人的大脑皮层。
教皇英诺森三世为了洗掉老脸上的黑灰,不遗余力地继续鼓吹东征,只有收复圣地,他才有脸继续当这个教皇。
1213年,准备良久的英诺森三世发出教令,要求所有基督教国家举起十字军,夺回圣地。教令发出两年有余,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人搭理这老家伙。
英诺森三世不夺回圣地誓不罢休,他再一次发出教令,还派大忽悠罗伯特(Robert of Courçon)到法国煽风点火。大部分法国军队正在和阿尔比派打仗,受忽悠的法国骑士寥寥无几。
英诺森三世对宗教的狂热和世俗权力的欲望不仅表现在收复圣地这件事上,还表现在镇压异端上。六年前,为了消灭盘踞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又称作Cathar(卡特里派)),英诺森三世发起了所谓的“阿尔比派十字军东征”(Albigensrusade, 1209―1229年)。
12世纪以来,被看作异端的阿尔比派信仰在法国南部发展迅速,英诺森三世当初想通过和平方式让阿尔比派信徒“走正道”,可是效果不大,没办法,只能动武。
没想到对阿尔比派的战争竟然影响到第五次东征,英诺森三世实在恼了,召开一次宗教大会――第四次拉特兰会议(Fourth Laterl)。会上的情形和当年的克莱蒙会议差不多,英诺森三世也俨然当年的乌尔班二世。
腓特烈二世】
另一个大忽悠奥利弗(Oliver of Cologne)把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198―1250年在位)忽悠到云里雾里,腓特烈二世最终同意加入十字军。
腓特烈二世和德国的其他皇帝不一样,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西西里岛,为什么他这么喜欢西西里岛呢?因为那里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
腓特烈二世的爸爸是亨利六世,就是曾经囚禁狮心王的那位老兄,妈妈康斯坦斯(Constance)是西西里女王。腓特烈二世出生没几年,爸爸就死了,企图夺取王位的士瓦本公爵(就是博尼费斯的那位亲戚)向孤儿寡母发难。
康斯坦斯只得带着娃娃回到西西里岛,在那里,她加冕儿子为西西里国王,自己垂帘听政。
英诺森三世起初加冕另外一位爵爷当德国国王,可是这位新国王不太听话,英诺森三世又转而支持腓特烈二世。经过一番曲折,腓特烈二世终于成为全德国的国王。
尽管腓特烈二世是英诺森三世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他和以往的德国君主一样,喜欢挑战教皇。腓特烈二世是英诺森三世最希望加入东征的君主,因为在老家伙看来这是腓特烈二世在向教廷低头。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英诺森三世吸取第四次东征“失败”的教训,宣布十字军由罗马教会领导。他计划在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聚集人马,以保证部队有足够的武器和战船。为了刺激十字军,他给每个士兵一份特许和一笔费用,以帮助士兵置办东征用的武器马匹等必需品,条件是他们必须听教会的指挥。
人马整装待发,英诺森三世哈哈大笑,笑容永远定格在1216年,他没能看到十字军出发就一命呜呼了。
新教皇和腓特烈二世不对付,腓特烈二世一怒之下退出十字军行列。德国刚退出,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Andre和奥利地公爵就加入十字军。安德烈二世组织的人马是十字军有史以来最多的:两万名骑士、一万两千名步兵。
1217年10月,匈牙利十字军乘船抵达阿克里,参加耶路撒冷王国和安条克公国这两个弹丸小国在叙利亚对阿尤布王朝的战争。
筹备四年有余的第五次十字军东征(Fifth Crusade,1213―1221年)终于在匈牙利十字军的战马嘶鸣中打响。
匈牙利十字军来者不善,阿尤布苏丹有些慌神,如果十字军占领圣地,我们再想夺回来可就难了。苏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令捣毁耶路撒冷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城里的穆斯林全部撤离,免得重蹈第一次东征时惨遭屠杀的覆辙。再看耶路撒冷,整个裸体呆站着沐浴着风沙。
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匈牙利十字军在约旦河流域击败阿尤布苏丹,阿尤布军全线撤退到各处要塞和城镇固守。
翌年年初,志得意满的安德烈二世圆满完成淘金任务,带着大量战利品和纪念品打道回府,收复圣地本来就不是他的目标。耶路撒冷王国和安条克公国没了主心骨,也各自回家。
不久,大忽悠奥利弗带着一支德国十字军和荷兰伯爵的队伍抵达东方,耶路撒冷王国和安条克公国又来了精神。经过一番商量,大家一致同意进攻埃及东北部的港口城市德米埃塔(Damietta),直捣敌人的龙兴之地。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十字军与罗姆苏丹国结盟,罗姆苏丹国负责攻击阿尤布王朝在叙利亚的领土,起到牵制作用,十字军进攻德米埃塔,来个二龙出水。
1218年6月,十字军出其不意地包围德米埃塔。守军没想到敌人会突然出现在埃及,然而守军的抵抗异常顽强,十字军始终无法占领德米埃塔。
就在这时,技痒难耐的瘟神大展身手,大批十字军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就连大忽悠罗伯特也死于跑肚拉稀,把自己的小命忽悠没了。
遭到瘟疫袭击的不仅是十字军,阿尤布苏丹也没能幸免,阿尤布王朝的新领导换成卡密尔(Al-Kamil)。
1219年,教皇派主教贝拉吉乌斯(Pelagius of Albano)全权领导十字军,负责围攻德米埃塔。
近一年的两线作战让卡密尔吃不消了,他提出只要十字军放弃德米埃塔,愿意双手奉上耶路撒冷。
贝拉吉乌斯没有接受这个条件,在他眼里,德米埃塔的价值远远超过裸奔的耶路撒冷。
荷兰伯爵看出教会的阴谋,你们打着宗教旗号,拿我们当炮灰,口口声声说要收复圣地,现在人家给你圣地,你却不要了,你们满嘴都是主义,满脑子都是生意。荷兰伯爵一怒之下,拍拍屁股率军返回荷兰。
荷兰伯爵的离开没能使守军坚持更长的时间,到了11月,十字军终于占领德米埃塔。
到底谁该拥有这座城市?教廷势力和耶路撒冷王国展开火并,最后,耶路撒冷军不敌,撤回首都阿克里。
要想扩大战果就必须有更多的兵力,贝拉吉乌斯寄希望于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不愿为教皇卖命,断然拒绝邀请。不过,腓特烈二世最终还是会高举十字架,那要等到第六次东征的时候了,他的对手也将是阿尤布王朝的这位新苏丹――卡密尔。
1221年7月,冰封近一年的埃及战事开始消融,十字军向开罗挺进。来到滚滚的尼罗河边时,十字军眼睛里冒出两个字“傻了”,时值雨季,河水暴涨,运输船又不够,根本没法渡河,得,先撤退再说吧。
十字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撤退的路走了一半,他们眼睛里再度冒出那两个字,以前一条干涸的运河现在变成了滚滚长江。幸好还有几条运输船,十字军一撮一撮地缓缓撤退。
阿尤布军已经在叙利亚放倒罗姆苏丹国,火速增援埃及中。阿尤布军趁夜袭来,十字军猝不及防,血洒运河。在贝拉吉乌斯带领下,十字军残部向卡密尔投降。卡密尔和老萨差不多,不是个刽子手,他用投降的十字军换回德米埃塔,与基督教势力达成八年和平。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隆重登场,草草收场,以失败而告终。
大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