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大戏从筹备到上演,过去了整整两年,在这两年里,东方的局势早已星转斗移。
十字军国家的死对头赞吉被手下的一名法兰克奴隶刺死,当时的基督教学者威廉在提到赞吉的死时兴奋至极,他洋洋洒洒地写道:“多么令人兴奋的巧合啊!一个罪恶的刽子手――赞吉,他那血腥的名字终于被自己的血染红了。”(“赞吉”在拉丁文里是鲜血的意思)
两位男主角早就听说了此事,所以他俩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赞吉死后还要去东方,但是剑已出鞘,必须见血才行,去溜达溜达再说吧。
沿途的犹太人又一次遭到十字军的血腥屠杀,惨不忍睹。
德国十字军途径维也纳时,斯蒂里亚总督鄂图卡三世karf Styria)加入进来,康拉德三世的敌人匈牙利国王盖佐二世(Ge没为难他们,顺利放行。
德国和拜占庭是盟友,西西里王国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曼努埃尔一世却对不请自来的两万德国十字军很不放心。
他不知道十字军此来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来进攻拜占庭的?一些不守规矩的德国人在巴巴罗萨带领下和拜占庭边关守军发生了几次冲突,这更提高了曼努埃尔一世的警惕。
当德国十字军抵达君士坦丁堡时,摆在康拉德三世面前的是曼努埃尔一世冰凉刺骨的脸。
主人不高兴,客人也不好久留。康拉德三世不等法国十字军,就率军直奔罗姆苏丹国首都伊康。
艰难的旅程】
康拉德三世把他的军队分成两部分,一路由他本人率领,另一路由同父异母兄弟、主教奥托率领。
10月25日,康拉德三世所部粮草用尽,不得不停在多里列休整。
多里列,一个熟悉的地方,十字军和土耳其人在这里打过一仗,在博希蒙德指挥下,十字军反败为胜,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的。
这一次,双方又将在这里激战一番,到底鹿死谁手,我接着往下讲。
德国十字军正在埋锅造饭,突然,罗姆苏丹军杀了过来。
罗姆苏丹军拿出土耳其人的看家本领――佯装撤退,德国十字军不知是计,骑兵猛冲在前,和后续部队越来越远,罗姆苏丹军翻身杀回,为数不多的德国骑兵迅速崩溃。
康拉德三世在冲突中挂了彩,所部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康拉德三世和残部两千人只得投奔法国十字军。
路易七世一行在君士坦丁堡受到的接待还算不错,曼努埃尔一世排摆酒宴,以礼相待。
但是,曼努埃尔一世心里还是揣着小鼓,在随后的日子里,十字军在东方的行动时不时地受到拜占庭的掣肘。
法国十字军在尼西亚与康拉德三世的残部会合,按照主教奥托的路线,沿地中海岸南行,路径是经安条克,再到耶路撒冷。
在以弗所附近与土耳其人发生的几次小冲突都以十字军的胜利而告终,当得知土耳其人已经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他们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路易七世毫无警惕,大大咧咧地继续前进。
康拉德三世因为水土不服,得了重病,返回君士坦丁堡。曼努埃尔一世还算不错,看在联盟一场,亲自到病榻边嘘寒问暖。
1148年1月,十字军抵达劳底嘉(Laodicea),欢迎他们的是主教奥托及其残部。
德国十字军的两支队伍全被土耳其人击败,路易七世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德国人就是一群笨蛋。埃莉诺也很乐观,在这一点上,夫妻二人到是心有灵犀。
路易七世的轻敌必然导致悲惨的结局,十字军在劳底嘉遭到土耳其人偷袭,损失不轻。丧家之犬路易七世像鲍鱼一样贴在一块大石头上,躲过土耳其人的追兵,这才逃过一劫。
在剩下的路途中,法国十字军不断遭到土耳其人偷袭,尸体散了一路。
途径弗里吉亚山脉时(Phrys)时,早先被屠杀的德国十字军张牙舞爪的死象吓得路易七世和埃莉诺差点吐出苦胆。
安条克的丑闻】
路易七世对陆路行军丧失了信心,决定乘船去安条克。一个月的大风暴让路易七世的计划泡汤,一些答应前来会合的战船无法按期抵达。
失望至极的路易七世搜集了几条船,自己走海路,其他军队只得远途跋涉,前往安条克。
法国十字军越来越少,不是死于土耳其人刀下,就是水土不服,跑肚拉稀而死。
海上时不时的风暴耽误了行程,走了两个月,路易七世携妻子才抵达安条克。
安条克亲王雷蒙德是埃莉诺的亲叔叔,亲人见面分外高兴,除了寒暄之外,作为政客,两家自然要谈一些政治问题。
雷蒙德盛情邀请路易七世帮忙对付土耳其人,辅助他进攻阿勒颇,以打通前往伊德萨的道路。
这是个很好的提议,不过路易七世有自己的算盘。
埃莉诺是阿基坦女公爵,地盘本来就不小,路易七世不愿看到外戚势力壮大,便借口要到耶路撒冷朝圣婉拒了雷蒙德。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雷蒙德偷偷把埃莉诺叫到一边,对她说,你再好好劝劝你老公,让他出兵帮叔叔忙,要是他还不同意,你就和他离婚,这种女婿要了也没用。
埃莉诺对丈夫吃斋念佛的态度非常不满,但是王后的身份对她有莫大的吸引力,她还没想到要和路易七世离婚,在叔叔的说教下,埃莉诺有些动心,卡佩王朝的大麻烦就这样埋下了伏笔。
国王和王后的房间里传出了夫妻吵架的声音,随从们听不清,也不知道他俩为什么吵架。
很快,安条克城里传言四起,说埃莉诺和雷蒙德乱伦,有男女私情,被路易七世知道了,夫妻大吵一架。
其实,事实是,埃莉诺再三要求老公答应叔叔的要求,路易七世断然拒绝了,埃莉诺问为什么,路易七世的小算盘当然不会告诉老婆,埃莉诺大发脾气,路易七世也不是好惹的,就这样吵了起来。
这一吵架被口口相传,完全变了模样。谁让你埃莉诺那么High的,发生这种事,别人自然会往那种事上想。
路易七世一怒之下,押着老婆离开安条克,来到耶路撒冷。
此时,恢复健康的康拉德三世和在葡萄牙打过仗的十字军也抵达了耶路撒冷。
图卢兹伯爵阿方索•乔丹(Alfonso Jordan)的部队随后抵达,乔丹本人在途中被毒死,怀疑凶手是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二世。
怀疑雷蒙德二世的理由很充分,他是乔丹的堂兄弟,害怕乔丹的政治野心会影响他在的黎波里伯国的地位。
各路十字军现在全都抵达耶路撒冷,城里群英荟萃,他们受到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Baldf Jerusalem,富尔克之子)的热烈欢迎。
阿克里会议】
1148年6月24日,群英会在阿克里(Acre)附近召开,史称之为“阿克里会议”l of Acre)。
阿克里是耶路撒冷王国的一座重要城市,与会者的规模也是空前壮大,十字军里的各路主教、公爵伯爵全都到了。事后写回忆录的修道士都记不清到底有哪些人参加了。
会议的主旨是讨论作战方针,寻找最佳攻击目标,可以进攻的目标主要有四个:
一、伊德萨;
二、阿勒颇;
三、阿斯卡隆;
四、大马士革;
赞吉的接班人是努尔丁(Nur ad-Din),乔瑟林二世当了他的俘虏,看来要在劳动改造中度过余生。作为这次十字军东征的目标,伊德萨现在已经变得不怎么重要了。
阿勒颇是努尔丁的首都,路易七世坚决反对进攻那里,原因就不用多说了,问问雷蒙德和埃莉诺就知道了。
鲍德温三世反对进攻阿斯卡隆,他有他的打算。他正和太后梅利桑德争权,他弟弟站在太后一边,阿斯卡隆和弟弟的领土接壤,一旦攻下此城,一定会被弟弟吞并,这是鲍德温三世最不愿看到的。
另外,阿斯卡隆现在已经处在众多城堡包围之中,是孤城一座,对耶路撒冷构不成威胁。
大马士革曾经是耶路撒冷王国的盟友,不久前和努尔丁结了盟,成为耶路撒冷南部最具威胁的城堡。另外,大马士革对基督教世界来说相当重要,具有象征意义。
鲍德温三世极力主张进攻大马士革,圣殿骑士团大团长罗伯特(Robert of Craon)表示同意。
康拉德三世和路易七世也同意进攻大马士革,他俩此来抱有朝圣的信念,维护耶路撒冷的安全他们责无旁贷。
大马士革成了众望所归的攻击目标。
埃莉诺听说老公要带着残兵败将进攻大马士革,立时火了,指着路易七世说,你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你手里就那么点儿兵也敢进攻大马士革这种坚城巨堡,疯了吧你。
路易七世恼羞成怒,第二次把老婆关了起来,夫妻俩的裂痕越来越大。
围攻大马士革】
1148年7月23日,十字军的五万人马团团包围了大马士革,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战役“大马士革之围”(Siege of D上演。
大马士革西面有一片大果园,是城里的粮食供应基地。在康拉德三世的偷袭下,十字军成功冲进外城,用木栅栏把果园围起来,切断了城里的粮食供应。
大马士革总督尤鲁尔(Unur)一面派人向摩苏尔的萨夫丁(Saif ad-Din)和阿勒颇的努尔丁求援,一面亲率士兵攻击果园。双方在果园一带展开拉锯战,你来我往,杀得天昏地暗。
伴随着残酷的战火,大马士革上演了一场情景喜剧。
尤鲁尔派人对十字军说,如果你们能给我让出点防守的地方,我就给你们钱。他还许愿说,如果你们不再进攻,我就和努尔丁分手。十字军是来打劫的,尤鲁尔的提议诱惑力不大。
不久,双方阵营里又闹开了窝里斗。
十字军里传出谣言,说有些首领暗地接受了尤鲁尔的贿赂,首领们开始互相猜忌,他们更为大马士革到底以后归谁所有挣得面红耳赤。
穆斯林们也一样,尤鲁尔虽然请求援助,但是他对救兵并不信任。萨夫丁给十字军写信,说自己看上了大马士革,劝他们趁早回家,别添乱。努尔丁更是在半道上就派人和尤鲁尔讨价还价,探讨大马士革的归属问题。
看到援军势在必得的样子,十字军国家的首领们都不愿再玩命,纷纷表示要退出。远道而来的康拉德三世和路易七世强龙压不倒地头蛇,也只好放弃。
十字军撤围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不断遭到土耳其弓箭手的袭击,死了不少人。大马士革之围只进行了六天,以十字军的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是战略上的,而不是战术上的,因为它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妨碍十字军进一步作战的不是他们的信心,而是相互不信任。大马士革城下的一幕,让首领们确信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家伙都各怀鬼胎。
正因为缺乏信任,进攻阿斯卡隆的康拉德三世没得到后援支持,扫兴而归。
不信任像幽灵一样,始终围绕在十字军周围,围绕在十字军国家周围,这种不信任也将最终导致十字军国家的灭亡。
康拉德三世和路易七世在耶路撒冷徘徊很长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到东方逛了一圈,损兵折将,俩人万分羞辱地返回了西欧。
1149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以基督徒的失败而告终。这次东征除了歪打正着地在葡萄牙取得了战绩外,一无所成。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上帝耶和华哭了,真主安拉笑了,用不了几年,他将笑得更开心。
圣伯尔纳铎因此次东征的失败而蒙羞,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到他头上。四年后,圣伯尔纳铎郁郁而终。
尤鲁尔对十字军国家也不敢信任,不想再和耶路撒冷恢复盟友关系。努尔丁坐收渔人之利,数年后,把孤立无援的大马士革纳入囊中。
前途越发黑暗的十字军国家,你们还能支撑多久……
七十三 红胡子!巴巴罗萨
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带着羞辱、带着残兵败将,灰头土脸地结束了东方之旅。
可是,第二次东征的失败却像幽灵一样始终纠缠着两位男主角,他俩把晦气一直带回西欧,延续着惨败。
在法国,路易七世败在情场上;在德国,康拉德三世败在床上,注意是病床。恶搞的是,这两位倒霉的国王霉都倒在同一年上。
1152年,西欧发生三件事:
一、路易七世闹离婚;
二、康拉德三世去世;
三、巴巴罗萨成为德国国王。
美女配帅哥】
先讲讲婚姻不幸福的路易七世。
回到法国,路易七世和王后埃莉诺,就是那个High女,感情越来越不和,最后一拍两散,埃莉诺和路易七世彻底拜拜,俩人离婚。
这一离婚不要紧,别忘了埃莉诺是阿基坦女公爵,她走了,同时也把阿基坦公国从王室领地里划了出去。
晦气的路易七世手里只剩下卡佩王朝初期的法兰西岛,正当他为得而复失的阿基坦公国黯然伤心之时,一块更大的阴云笼罩在法兰西岛上空。
美女和帅哥的故事听得多了,电视剧里也看得多了,我不知道到底潘安有多帅,这是我的遗憾。
12世纪中叶的法国人却知道,潘安就生活在他们中间。
这位潘安名叫亨利,他和父亲一样,都喜欢在头盔上斜插一朵金雀花,故而人称“金雀花亨利”,金雀花亨利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离婚在家的埃莉诺百无聊赖,有一天,埃莉诺出门散心,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吆,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水边。埃莉诺和金雀花亨利邂逅,埃莉诺心里咯噔一下,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不就在那儿吗?金雀花亨利送了几个秋波,略施小计就让埃莉诺投怀送抱。
美女和帅哥终于走到一起,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大家不要以为金雀花亨利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他很帅,不错,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他绝对不是个吃软饭的。
王室领地西面有个安茹伯国,金雀花亨利就是安茹伯国的伯爵。安茹伯国其实不大,但是金雀花亨利除了它之外,还兼有曼恩、都兰及诺曼底。
如今,埃莉诺改嫁,金雀花亨利又获得了阿基坦公国,这使他的领地竟然比王室领地大出5倍。
金雀花亨利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不仅才色兼收,更在1154年继承英格兰王位,是为亨利二世(Henry II,1154―1189年在位,绰号“短斗篷王”)。
金雀花亨利建立起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金雀花王朝,一个挺美的名字。
该王朝版图庞大,它一拖二,地跨英、法两地,成为卡佩王朝统一法兰西王国的最大对手。
这还不算,法国国王与地方诸侯的矛盾如今却升格为英法两国的对抗,悬了!
路易七世的统治】
情场失意、人财两空的路易七世在喝闷酒的同时也表现得相当男人,他一面调动军队找金雀花亨利算账,一面又紧锣密鼓地娶老婆。
路易七世和金雀花亨利打了三场仗,都以失败而告终,小小法兰西岛想和庞大的金雀花王朝对抗,除非乐毅投胎、孔明转世,或者上帝念咒“啊哩呀多”。
埃莉诺只给路易七世生了俩闺女,没生男孩,这让路易七世相当痛苦。按照《萨利克继承法》,没有男性继承人,王位就不能延续。
路易七世离婚后,又相继娶了两个老婆,好不容易生出个男娃,他就是未来的法国国王腓力二世。
尽管路易七世在婚姻军事上很不顺利,但他统治时期的法国可谓歌舞升平。
战事不多,百姓安居乐业,新城市崭新,老城市不老,集市贸易繁荣异常;荒地开垦、沼泽排干使国家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水路交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人口和思潮的交流。
在文化上的进步也相当明显,以建筑、装饰和雄辩等方面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复兴,罗马艺术和随后兴起的哥特艺术竞相怒放,大师级人物不断涌现:巴黎杰出教师阿伯拉尔、唯实论拥护者安塞姆等等。
随着王权不断加强,卡佩家族决定永居巴黎。路易七世之父曾把圣德尼修道院视为法兰西王国的“头部”,如今,路易七世把虔诚者路易在西岱岛上的旧王宫定为自己的王宫。领主和大臣们在王宫周围纷纷兴建府邸,卡佩王朝的都城初步形成。
病榻旁的阴谋】
下面讲讲康拉德三世是怎么败在床上,病床上的。
康拉德三世参加第二次东征,教训那是相当惨痛,损兵折将不说,还颜面大失,国王出马竟然惨败而回,还不如以前几个公爵、伯爵干得漂亮。
康拉德三世不禁咒骂那个忽悠他东进的圣伯尔纳铎,呸,还敢在名字前面加个“圣”字。和路易七世同样喝闷酒的康拉德三世先放一放,我再说说巴巴罗萨。
可以说巴巴罗萨是第二次东征里受益最深的人之一,为什么说是“之一”呢,我后面再讲。
巴巴罗萨受益是因为他陪叔叔康拉德三世一起东征,带回西欧的除了身上的征尘之外,还有叔叔对他的无比信任。
当路易七世闹离婚的时候,康拉德三世已经奄奄一息地倒在病床上,陪在病榻旁的只有巴巴罗萨和班贝克亲王主教(prince-bishop of Bamberg)。
德国的王宫里传出丧钟,宫阙之上挂满缟素,宣布国王遗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巴巴罗萨和亲王主教一定、确定以及肯定地告诉朝臣们,新国王的人选不是六岁的小王子,而是巴巴罗萨。
事情那是相~~~当蹊跷!
康拉德三世当初启程前往东方的时候,曾任命其长子担任新国王候选人,不巧长子英年早逝,可是还有个小王子健在。大臣们都蒙了,怎么国王会把王位传给侄子呢?巴巴罗萨再深得信任,国王也不可能把王位传给他呀。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会联想到中国有两个类似的典故:
努尔哈赤弥留之际,身边只有八子皇太极和他侄子阿敏,这二位爷假传圣旨,皇太极夺走了本该属于多尔衮的汗位,还逼死了多尔衮他妈、大美女阿巴亥。
另一个典故是,康熙大帝临死前,病榻边只有隆科多,这位九门提督模仿皇上笔迹,篡改遗诏让雍正当了新皇帝,当然隆科多最后也没落个好下场。
历史是相似滴,故事是相近滴,真相是无从知晓滴。
努尔哈赤和康熙大帝的典故只能当作故事听听,而康拉德三世遗言这件事我们却可以深入探讨一番。
努尔哈赤和康熙大帝的典故只是涉及了皇子之间争位,反正都是皇上的后代,有资格继位的哪个水平也不差,这就让我们真假难辨了。
而巴巴罗萨再有本事、再受信任也只是国王的侄子,和王子比起来毕竟是外人。在我查阅的资料里,并没有提到康拉德三世有什么遗诏,也许他认为唯一幸存的儿子当继承人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再写什么遗诏,也许遗诏被人销毁。总之,传位给巴巴罗萨只是二位陪伴国王最后旅程的人口头说的,并无真凭实据。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巴巴罗萨和亲王主教串通一气,假传圣旨。
六岁大的孩子能干什么,巴巴罗萨自然能够大权独揽。国王死后没多久,他就如风似火地在法兰克福登基加冕。
巴巴罗萨的本名叫腓特烈,因此他成为德国历史上的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52―1190年在位),而王子只能屈居公爵的位置。
巴巴罗萨的努力】
康拉德三世之前的两位先君统治期间,国王空有名号,德国处在有组织无纪律的状态,各地爵爷视国王如草芥,国王视爵爷们为肘腋之患。
国王由亲王们推选,而被推选出的国王除了自己的领地外,并无半点权力。国王称号像打排球一样,从一个家族转手到另一个家族。
巴巴罗萨登基以后,似乎这一现象有望发生改观,因为他父母所属的两大家族――霍亨斯陶芬家族fens)和韦尔夫家族(Welfs)都是德国首屈一指的强势集团。
可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时德国国内的藩镇势力多达一千六百个,每个都可以看作一个小型国家,局势比东周列国还要乱。
像巴伐利亚、萨克森这样的都是大型藩镇,而更多的则是小得没法在地图上标记的那种芝麻绿豆。
巴巴罗萨雄心壮志,力图统一德国诸豪,要做查理曼第二,至少也得像奥托大帝那样。
巴巴罗萨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恢复国王的地位,首先必须和教会搞好关系。他和教皇签署条约,保证不与教皇国的死对头: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以及其他敌对国家结盟,并保证在教皇遭受攻击的时候出兵保护罗马城。
他还和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进行高端对话,想娶拜占庭公主为妻。曼努埃尔一世对德国人相当有看法,第二次东征的时候,他就没给康拉德三世好脸色看,巴巴罗萨还曾经带头袭击过边防军。巴巴罗萨的求婚当然被拒之门外。
五进意大利】
获得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是提高国王地位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意大利成为巴巴罗萨最感兴趣的地方。
意大利这个教皇居住的地方,本来应该因为受到上帝的垂青而感到骄傲,可是,12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人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他们将会看到一个满下巴泛着红光的络腮胡子带着德国士兵一连五次征讨他们的国家。
1155年,修道士阿诺德(Arnold)带头发动起义,反对教皇,并率众占领罗马城。
这是巴巴罗萨等待的机会,他迫不及待地出兵意大利,帮着教皇夺回罗马城。阿诺德被以叛国罪活活烧死,骨灰洒到河里喂了忍者神龟。
感恩戴德的教皇加冕巴巴罗萨为神圣罗马皇帝,巴巴罗萨如愿异常地得到了那顶梦寐以求的帽子。
三年后,巴巴罗萨强行把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划归自己任命的官员统治,这引起当地人不满,米兰爆发起义。
米兰起义只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之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意大利反对巴巴罗萨入侵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教皇不愿看到意大利的土地被德国霸占,也加入其中,和巴巴罗萨反目成仇。
巴巴罗萨恼羞成怒,第二次攻入意大利,一举捣毁著名的米兰城。
1167年,米兰、威尼斯等十几个城市以及不少领主组成“伦巴第联盟”(Lombard League),大家联合一致对付巴巴罗萨。
德国和意大利的长期对抗日盛一日,巴巴罗萨毫不示弱,两方在伦巴第地面上乒乒乓乓打得激烈异常,每次都以巴巴罗萨的胜利而告终。
巴巴罗萨第五次入侵意大利是为了彻底解决伦巴第问题和与他争吵不休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他率领八千骑士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伦巴第,一路攻城掠地,在巴巴罗萨的猛烈攻势下,几个胆小的领主退出伦巴第联盟。
巴巴罗萨当初夷平米兰的时候,一些难民流落他乡,他们修建了一座新城市,并以教皇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
这个城市还有个别名“稻草之城”(Stry),因为每年10月,城里的所有屋顶都会铺上稻草,以御寒冬。这次,巴巴罗萨把进攻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这个稻草之城。
令巴巴罗萨吃惊和恼火的是,这座城市并不像它的别名那样弱不禁风。一番猛攻之后,亚历山大里亚竟然纹丝不动,德军只得在城外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开春以后,德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挖了一条地道直通城墙下方,士兵一个个顺着地道攻入城中,可是守军反击得异常坚决,德军损失惨重,最终还是败退下来。
德军在亚历山大里亚城下知道了什么叫玩命,亚历山大里亚被顽强地守住了,这是伦巴第联盟的第一场胜仗。
听说伦巴第联盟派援军增援亚历山大里亚,为避免被反包围,巴巴罗萨只得带着满腔怒火撤围,退至帕维亚。
随后,双方开始马拉松式的谈判,谁也不肯让步,结果一拍两散,谈判告吹。
再打下去,巴巴罗萨手里的士兵恐怕不怎么够用,他打马扬鞭,跑到萨克森搬兵。萨克森公爵打心眼里不愿借兵,他不想看到国王势力扩大,便找了很多借口,您看臣这儿周围的爵爷们也是如狼似虎,兵要是借给您了,臣拿什么看家护院啊。巴巴罗萨无可奈何,只得败兴回到帕维亚。
正在巴巴罗萨犯愁的时候,好消息传来,德国派来援军。这支援军是一支杂牌军,是十六名领主攒鸡毛、凑掸子聚集起来的,人数让人啼笑皆非,只有一千名骑士和一千名步兵,区区两千人而已。
即使这样,巴巴罗萨的军队也比伦巴第联盟多,伦巴第联盟此时才凑了三千五百多人,只有一千四百多名骑士,好惨啊。
雷那诺战役】
巴巴罗萨带着几名干将偷偷潜出帕维亚,来到援军驻扎的地方,准备引导他们与自己的主力会合。
巴巴罗萨的行动相当隐蔽,可还是被伦巴第联盟获悉,他们决定在半路上拦截,一来可以阻止两支德军会合,二来说不定可以一举生擒巴巴罗萨。
1176年5月29日,伦巴第联盟拦截巴巴罗萨的“雷那诺战役”(Battle of Le悄悄拉开序幕。
巴巴罗萨引着援军蹑手潜踪地向帕维亚运动,伦巴第联盟杳无声息地在雷那诺以西排开阵势。
伦巴第联盟的步兵核心力量是九百名敢死队员,步兵阵中有一辆牛拉战车(Carr, 中世纪意大利各城市使用的战车), 上面插有城市军旗,车上放着一个祭坛,祭坛上挺立着一个大十字架。
该十字架归指挥米兰军队成功击败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将领所有,因此它也成为反抗皇帝的胜利象征。
伦巴第联盟知道巴巴罗萨一定会经过他们的阵地,可以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
拂晓时分,等不及的伦巴第联盟派七百名侦查骑兵前去探查。巧的是,德国援军的三百名先锋骑兵队迎面而来,遭遇战打响。
遭遇战打得时间不长,却十分血腥。当巴巴罗萨的援军主力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多于敌军两倍的伦巴第侦查队已经溃不成军,向本阵方向逃去。
巴巴罗萨对伦巴第联盟的阵地发起毁灭性攻击,伦巴第骑兵大部分溃逃,只剩下步兵和战车还坚守阵地。
德军骑兵向伦巴第步兵发起冲锋,伦巴第步兵排成方阵,敢死队员更是誓死保护战车,一步也不退缩。围绕战车的战斗漫长而又血腥,尽管德国骑兵吃力地对抗伦巴第步兵,可是他们依然能占据上风,伦巴第步兵逐渐不支。
正在巴巴罗萨为骑兵攻击得手而高兴的时候,自己屁股后面开了花。重新集结的伦巴第骑兵和前来增援的骑兵,以及从逃跑途中返回的侦查队,从德军背后杀了过来。
德军措手不及,很快便被突破防线,巴巴罗萨的贴身卫队和掌旗官惨死阵中,巴巴罗萨被受惊的战马甩到地上。
德军看到皇上再也没爬起来,各个惊慌失措,导致全线崩溃,伦巴第骑兵随后掩杀,一直追出数里才算罢手。这场险胜的拦截战让伦巴第联盟缴获不少战利品,还抓了不少俘虏。
伦巴第士兵打扫战场,四处寻找巴巴罗萨的尸首。溃散的德军残部逃至帕维亚,总算和主力部队会合。
巴巴罗萨战死的消息传给皇后、原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丽斯(Beatrice,和《神曲》中的人物同名),皇后哭得死去活来,夫呀,你死得好惨啊。
三天以后,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血迹的高大汉子出现在帕维亚城外,守军都惊呆了,这是……皇上!
巴巴罗萨奇迹般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躲过伦巴第联盟的搜寻,逃回帕维亚。巴巴罗萨没有死,可是他对伦巴第的统治彻底崩溃。
伦巴第联盟的胜利迫使巴巴罗萨来到威尼斯,他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署《威尼斯和约》(Peace of Venice,1177年)。巴巴罗萨承认教皇对教皇国的统治权威,相应的,教皇也认可巴巴罗萨对德国教会的统治。
动荡的统治】
1180年,巴巴罗萨建立起一个包括萨克森、巴伐利亚以及德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在内的强权统治。
拒绝借兵的萨克森公爵的下场挺悲惨,巴巴罗萨借助其他亲王爵爷对萨克森公爵的敌意,召开主教和亲王大会,宣布帝国法律凌驾于地方法律之上,流放了萨克森公爵。
失魂落魄的萨克森公爵在老丈人金雀花亨利的诺曼底待了三年,才得以返回德国。
在英格兰的封建制中,领主以下的小领主,以及小领主手下的臣子都必须向领主效忠。而在德国,小领主直接向领主效忠,小领主手下的臣子没有义务效忠领主。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即使巴巴罗萨搞定一个领主,该领主手下那些有野心的臣子也会群起而乱。德国国内的局势依然一团糟,内战时不时地爆发。
教皇得到实惠,与巴巴罗萨和谐了,而伦巴第联盟却依然战斗着,后来,巴巴罗萨勉强承认他们自由选举城镇执政官的权利,他们才算罢手,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约》由此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