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12 孙琳(现代)
尽管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拜占廷的实力尚未消耗殆尽,欧洲贸易中心君士坦丁堡和盛产红呢、丝绸的希腊城市仍在掌握之中,这使得拜占廷有力量与土耳其人、诺曼人继续周旋。各行省的资金继续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库,拜占廷的财富依然令西欧的领主们惊叹不已。
阿历克塞一世是一位精明强干、事业心重、才华横溢的君主,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外交手段和政治手腕。
除了老对手塞尔柱帝国外,统治南意大利的诺曼人也是拜占廷的劲敌。
自从诺曼人首次来到南意大利以后,他们就成了雇佣军,帮助当地的伦巴第领主反对拜占廷。随着势力不断壮大,他们开始和教皇分庭抗礼,还把兴师问罪的教皇大军杀得大败。
罗伯特•吉斯卡(Robert Guiscard),富有传奇色彩的诺曼英雄,因征服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而举世瞩目。在很多评选世界百位名将的论坛上,他都榜上有名。
由于诺曼人的势力越来越大,教皇被迫封他为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西西里三个地方的公爵。这是阴险狡诈的教皇施的诡计,因为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的部分地区当时还在拜占廷手中,西西里则是穆斯林的地盘。
经过多年奋战,到了1071年,吉斯卡带领兄弟和部众拔除了拜占廷在南意大利的最后一个据点――巴里(此事前文说过)。翌年,他横扫整个西西里,结束了穆斯林统治西西里的时代。
吉斯卡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统治三地,教皇却傻了眼。
这个时候,刚刚独立执政的拜占廷皇帝米海尔七世(由于曼奇科特惨败,把持大权的罗曼努斯四世被废,他才有独立执政的机会)送来书信说,朕想让太子娶你家闺女海伦娜为妻,不知阁下意下如何。
吉斯卡早就对君士坦丁堡垂涎三尺,女儿以后可以当皇后,那么自己这个国丈就有机会篡夺拜占廷的大权,何乐而不为。他欣然应允,并把海伦娜送进君士坦丁堡。
岂料,一场政变(1078年),米海尔七世被尼基弗鲁斯三世推翻,海伦娜当皇后的美梦也化作泡影。
作为有想法的人,吉斯卡对这个结果显然有些失望;作为父亲,他却没有为女儿伤心,反而哈哈大笑,因为机会来了,他终于有借口进攻拜占廷了。
吉斯卡打着女儿备受虐待的旗号,准备入侵拜占廷本土。谁知南意大利爆发叛乱,他不得不推迟行动。
平定内乱后,他把所有适龄男子全部武装起来,信誓旦旦地要让尼基弗鲁斯三世尝尝老拳。
计划不如变化快,尼基弗鲁斯三世也被推翻了,阿历克塞一世登基坐殿。此时,吉斯卡派到君士坦丁堡警告尼基弗鲁斯三世的特使返回意大利,他告诉主人说,阿历克塞一世表示想和诺曼人保持友好。
吉斯卡的战车已经启动,它是不会轻易停止的。
他和儿子、塔兰托伯爵博希蒙德(Bohemond of Taranto)一起领兵向希腊杀去。
这位博希蒙德在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他参加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还做了东征军的统帅,和阿历克塞一世演了一场斗智的好戏,此是后话了。
以拜占廷目前的实力,根本没法两线作战,阿历克塞一世必须和塞尔柱帝国和好,他也这么做了,幸好君士坦丁堡有足够的金钱。
这里要说明一点,十几年来,一直和拜占廷为敌的其实是塞尔柱帝国的附庸罗姆苏丹国(建国于1077年)。关于这个国家的起源后文再讲,各位只需记住的是,罗姆苏丹国是距离拜占廷最近的塞尔柱国家,统治大部分安那托利亚,这次与拜占廷和好的也是罗姆苏丹国。
1081年5月底,诺曼军搭乘150艘战船抵达拜占廷边境的艾维隆海湾。诺曼军总兵力三万人,其中包括一千三百名骑士。巴尔干的拉古萨是拜占廷的敌对国家,所以它也派了几艘战船支援诺曼军。
兵贵神速,吉斯卡没敢在艾维隆海湾久留,舰队迅速驶往克基拉(爱奥尼亚海上的一座岛屿),没费多大劲儿就轻松将之占领。
吉斯卡把克基拉作为桥头堡,得到南意大利来的增援后,向迪尔拉奇乌姆(Dyrr方向运动,那里是伊利里亚军区的首府和主要港口,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迪尔拉奇乌姆战役”(Battle of Dyrr就这样打响了。
迪尔拉奇乌姆是个古战场,凯撒和庞培曾在这里交过手,凯撒还差点因庞培的一次偷袭丢了老命。(详情可参见凯撒和庞培的“法萨卢斯战役”)
拜占廷在这里经营已久,防御工事沿狭窄绵长的山脊一直延伸到海岸边。
登陆后,诺曼军驻扎城外,并将之团团包围。
阿历克塞一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听说吉斯卡要和他叫板之后,便立即派特使请求威尼斯总督说,如果威尼斯肯出手相助,以后和拜占廷贸易时,威尼斯可以拥有很多特权。
威尼斯总督对吉斯卡控制了奥特兰托海峡(Strait of Otranto,连接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的海峡)极为不满,因为这损害了威尼斯的利益。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诺曼人虽然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他们善于冒险和喜欢掠夺的本性没有变。
威尼斯总督立刻命令威尼斯舰队拔锚起航,增援拜占廷。
指挥诺曼舰队的博希蒙德没想到身后会杀出个威尼斯舰队,顿时慌了手脚。诺曼舰队反击得相当英勇,可是他们缺乏大舰队作战的经验,结果吃了大亏。
威尼斯舰队擅长海战,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作“海港湾”的战术,战船组成紧密的队形,向诺曼舰队频频发起攻击,更兼威力巨大的希腊火,诺曼舰队的防线很快便被撕开。
获胜的威尼斯舰队继续前进,抵达了迪尔拉奇乌姆的港口。
与此同时,拜占廷舰队也开到城下,配合威尼斯舰队又打了一个漂亮仗,大败诺曼舰队。
吉斯卡并没有被海军的失利打击信心,他开始积极筹划围城事宜。
守城的是久经沙场的乔治•巴列奥略(George Palaeologus),他是皇帝亲自点的将。阿历克塞一世给他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迪尔拉奇乌姆,朕将组织人马火线增援。
乔治果然不辱使命,整个夏天,吉斯卡使出浑身解数,投石机、弩?、攻城塔全都用上了,迪尔拉奇乌姆依然纹丝不动。乔治还不失时机地发动主动进攻,其中一次成功地击毁了诺曼军的攻城塔。
苍天不佑,诺曼军营地里又爆发了疫病,超过一万人就这么死在了异国他乡,其中还包括五百名骑士。(记于《阿历克塞传》,作者安娜•科穆宁娜,是阿历克塞一世之女,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女史学家之一)
屹立的塔楼和澎湃的海浪似乎在嘲笑吉斯卡,说他自不量力。
吉斯卡并没有垂头丧气,诺曼军惨遭重创,他们的攻势却依然不减。
石块、火球不断砸向城墙,弩箭不断射进城里。
守军在攻城武器日夜不停的攻击下陷入绝望,乔治心想,皇帝的援军怎么还不到啊。
其实,阿历克塞一世率领援军正在路上。
这支援军约两万人,组成相当复杂,其中包括:马其顿卫队和色雷斯卫队五千人,精锐禁卫军一千人,摩尼教派教徒两千八百人,土耳其雇佣军两千人,法兰克雇佣军一千人,另外还有塞萨利骑兵(塞萨利人组成的骑兵)、亚美尼亚步兵、从巴尔干招募的士兵和其他一些轻装部队,做辅助部队的则是一千瓦良格卫队(成员主要是诺曼征服后,离开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七千土耳其人(罗姆苏丹国派来的援军,由此可见,苏黎曼这人还是很讲信用的)。
拜占廷还没从曼奇科特惨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诺曼军,只得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组建了这么一支杂牌军,这也是援军姗姗来迟的原因。
当阿历克塞一世听说迪尔拉奇乌姆危在旦夕的时候,恨不得肋生双翅飞过去。他催促军队急速前进,援军脚下生风,直奔迪尔拉奇乌姆。
1081年10月15日,援军终于抵达战场,在迪尔拉奇乌姆附近扎下大营。阿历克塞一世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向智囊团问计。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谨慎从事,阿历克塞一世却执意快速进攻,以图从后面偷袭诺曼军。
拜占廷军开始行动了,他们摸上城池对面的高山,计划居高临下,于翌日攻击诺曼军。
诺曼军虽然正在全力围城,可是吉斯卡已经得到间谍的报告,知道了拜占廷援军的动向。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吉斯卡在夜里把大部队转移到了平坦地带。
获悉诺曼军的行动后,阿历克塞一世知道自己的偷袭计划失败了。他立马修改作战部署,欲与吉斯卡正面决战。
他把军队分成三队,自己统领中央部队。
吉斯卡也把军队分成三队,他本人统帅中央部队,与阿历克塞一世面对面。
战鼓擂,红旗飘,两军对阵谁怕谁。
拜占廷军首先发起进攻,瓦良格卫队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大批弓箭手。弓箭手一会儿冲到瓦良格卫队前面,一轮排射后,又退到后面。这样往来反复,掩护军队向前移动。
任凭对方如何射击,如何一步步接近,诺曼军一直按兵不动。
吉斯卡紧了紧锁子甲编制的铁手套,按了按腰间的宝剑,始终未下进攻的命令。
拜占廷军冲到了眼前,吉斯卡把手一挥,隶属中央部队的骑兵分队冲出阵地,发起进攻。这只是吉斯卡用的佯攻之计,他希望以此吸引瓦良格卫队。骑兵没冲出多远就被弓箭手射了回来,计划失败了。
这时,诺曼右翼向拜占廷左翼和中央两队邻接处发起进攻,与拜占廷左翼和皇帝卫队厮杀在了一起,拜占廷右翼和中央部队也和对阵的诺曼军混战成一团。
战未几合,诺曼右翼就瓦解了,战败的诺曼士兵纷纷逃向海边。随着右翼的崩溃,诺曼骑士分队有被包饺子的危险。
瓦良格卫队见诺曼右翼溃散,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追击行动中。他们舞动硕大的战斧,凶神恶煞般冲向诺曼骑士。很多战马受到惊吓,把诺曼骑士甩到地上。诺曼骑士还没等爬起来,就被追上来的瓦良格士兵一斧劈为两半。
诺曼骑士哭爹喊妈,成了敌人追逐嬉戏的猎物。瓦良格卫队从杀人中找到了乐趣,有些忘乎所以,他们离大部队越来越远,队形也松散不堪。
右翼诺曼骑士的悲惨命运并没有雷晕吉斯卡,他那鹰一般的眼睛看出瓦良格卫队的弱点,便调用长矛兵和弩箭手攻击瓦良格卫队的侧翼。瓦良格卫队毫无反抗能力,从猎人变成猎物,死伤惨重,侥幸活下来的都逃入附近的教堂躲了起来。追击而来的诺曼士兵毫不手软,放火焚烧了教堂,残存的瓦良格士兵在熊熊烈火中化作亡魂,飘然而去。
与此同时,乔治企图突击冲出城池,却未能如愿,没能实现两面夹击的战术。更糟的是,拜占廷的附庸――杜克里亚国王君士坦丁•布丹(保加利亚人,曾因反对拜占廷被投入监狱)临阵逃走。七千土耳其人也相仿于他,撤出了战场。
尽管瓦良格卫队全军覆没,拜占廷左翼依然对诺曼骑士穷追不舍,导致拜占廷中央部队暴露在敌人面前。
吉斯卡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令诺曼重骑兵猛攻拜占廷中央。击溃拜占廷中央的前卫分队后,诺曼重骑兵分成数支小队分头展开攻击。拜占廷军抵挡不住,呈崩溃之势……
六十 内讧!塞尔柱帝国的解体
阿历克塞一世率领禁卫队边打边撤,混战之中,他和卫队被诺曼人分隔两处。阿历克塞一世催动坐骑,挥动宝剑,与冲上来的诺曼士兵厮杀在一处。虽然他最后逃出生天,可是前额负伤,还流了一大滩“龙血”。
迪尔拉奇乌姆战役以诺曼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一次皮洛士式的胜利,拜占廷损失了五千人马,诺曼军也损失惨重,数目不详。
历史学家约翰•霍尔顿(John Haldon)点评此役道:
“毫无疑问,阿历克塞一世是位优秀的战术家,但是他错误地让军队追击溃退之敌,又不保持队形,这是他失败的关键。另外,他没有充分考虑诺曼重骑兵的攻击力,使得诺曼重骑兵轻易地冲破了他的防线。”
乔治随大部队逃走,迪尔拉奇乌姆港口的防御留给威尼斯舰队负责,城池则由另一位将领守备。
1082年2月,迪尔拉奇乌姆还是陷落了。
诺曼军又一路挺进,在未受多少抵抗后横扫希腊北部。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阿历克塞一世在迪尔拉奇乌姆遭受惨败,但他却是吉斯卡迄今为止遇到的真正对手和克星。他总结教训,在日后的战斗中避免决战,而是改成了游击战。堂堂老牌帝国轮到玩游击战的地步,也是事出无奈。
正在吉斯卡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听说德国国王亨利四世逼到教皇的家门口,要把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碎尸万段(这是“卡诺莎雪地求饶”之后,亨利四世和教皇清算总账的那段时间)。阿历克塞一世还送给亨利四世三十六万枚金币(大价钱啊),与其结成联盟,南意大利随之发生叛乱,闹了个底儿朝天。
吉斯卡和格里高利七世是老搭档了,德国自然变成了他的敌人,老根据地又乱了阵,他迫不得已急匆匆返回南意大利,留博希蒙德驻守希腊。
阿历克塞一世舍得花钱,可是钱总是不够用。他把所有修道院的财产全部充公,作为金钱外交的资本。用这些钱,阿历克塞一世重新组建了一支军队,跑去和博希蒙德拼命,结果去了两次,败了一双。
趁两次得胜之势,博希蒙德一路高唱凯歌,又占了不少地盘,逼近拉里萨(Larissa)。
阿历克塞一世是个不屈不挠的人,他第三次聚集军队,终于在拉里萨击败了博希蒙德。吉斯卡听说儿子有难,急忙率领舰队前来增援。
阿历克塞一世似乎买通了瘟神,诺曼军在打了几个胜仗后,又遭疫病袭击。
1085年7月,七十岁高龄的吉斯卡以及五百名诺曼骑士得病而死,士气大落又缺少给养的诺曼军只得退回南意大利。
阿历克塞一世终于松了口气,为了感谢威尼斯的“无私奉献”,他没有食言,授予威尼斯不少通商特权。威尼斯总督大喜过望,他好人做到底,帮助拜占廷收复了迪尔拉奇乌姆和克基拉。
这些胜利标志着吉斯卡的东进战略化为泡影,拜占廷收复了其入侵以来的所有领土,恢复了版图,它们也是“科穆宁中兴”(Komnenian restoration,1081―1180,指科穆宁王朝时期,拜占廷在军事、经济和版图上的复兴)开始的标志。
阿历克塞一世的一生注定要在内忧外患中度过,他刚摆平南意大利的诺曼人,北方又出了乱子。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凶于洪水猛兽,受压迫的保加利亚人对拜占廷依旧怒目而视,所有这些都使得保罗派在色雷斯和保加利亚有了更多信徒。
在对付诺曼人的军队里,有两千八百名保罗派教徒,他们在进军途中做鸟兽散,各自回了家。
阿历克塞一世大怒,决定惩罚这些叛徒。他用计诱骗其首领和教派代表到君士坦丁堡开会,趁机把他们统统关入大牢,还抄了他们的家。
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数千农民在保罗派信徒赖克和鲍格米勒的率领下,反对拜占廷统治。同时,他们不再担负驻守巴尔干通道的任务,而是把虎视眈眈的佩切涅格人引进了巴尔干。整个多瑙河流域全部脱离了组织,独立起来,拜占廷的领土大大缩水。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拜占廷才阻止了涌入色雷斯的佩切涅格人的铁蹄。翻越巴尔干山脉,准备和佩切涅格人一决高下的阿历克塞一世被打得稀里哗啦,拜占廷很长时间内再不敢和佩切涅格人正面冲突,只得施展游击战聊以骚扰。
土耳其将领查哈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在小亚细亚西部和附近群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士麦拿。
为了扩充实力,他建造了一支舰队,包括33艘帆船和17艘桨船,规模不大,却是第一支在小亚细亚的土耳其舰队。
这支舰队帮助查哈攻城掠地,查哈的军队相继占领了勒斯博、希俄斯。随后,它又在希俄斯附近的海面击败了拜占廷舰队。
查哈企图越过海峡,与在西面作战的同族――佩切涅格人来个胜利大会师。他派人秘密联络佩切涅格人,请他们来年春天攻占加里波利半岛,这样两家就可以直接联络了,还可以制定统一的作战行动。查哈的目标是切断君士坦丁堡同拜占廷其他各行省的联系,分而治之。
1091年,拜占廷再度落入久违了的极端危险的境地。面对四面楚歌,阿历克塞一世故技重施,花了大把金币,收买了与佩切涅格人合作的波罗人。这个住在第聂伯河、顿河下游的游牧民族与拜占廷结成同盟,并给佩切涅格人几乎致命的一击,幸存的佩切涅格人被安置在上马其顿,好好得过日子去了。
查哈痛失一臂,但是他对拜占廷的狂热“迷恋”战胜了他的理智。他自封为“东方皇帝”,还穿上了皇帝的长袍。
可惜他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更别说像皇帝了。没过多久,查哈的舰队就被拜占廷击败,领土也丢了不少。
1092年,塞尔柱苏丹马立克肖一世死后,王室诸子争位,内讧不断,塞尔柱帝国开始解体,废墟上陡然出现一些小塞尔柱王朝,“大塞尔柱帝国”时代结束。
阿历克塞一世使出的各种计谋使土耳其人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想当初(1077年),马立克肖一世的表兄弟苏黎曼,因争夺苏丹的位子失败,一气之下带领部众进入小亚细亚西部,夺取了拜占廷在东部的重要城市――尼西亚,并以那里为首都,建立了罗姆苏丹国(东方人称拜占廷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为罗姆,意为罗马,故而得名)。
虽然兄弟二人不和,但是罗姆苏丹国一直依附于大塞尔柱帝国,它是最接近拜占廷的塞尔柱国家。
苏黎曼死后,其子阿斯兰一世被马立克肖一世囚禁,后来又被放了出来。
马立克肖一世这么一死,国家大乱,阿斯兰一世趁机带领人马进入故都尼西亚,撵跑了马立克肖一世任命的总督,重新掌握了罗姆苏丹国的政权。他和父亲不同,视拜占廷为死敌。
为了对付拜占廷的海上力量,阿斯兰一世看上了查哈手里的舰队,便当了查哈的女婿。谁知道,他中了阿历克塞一世的反间计。阿历克塞一世偷偷给他写了封信,说你要注意你的老丈人啊,他要对你不利。
阿斯兰一世越看老丈人越觉得不对劲,于是他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再说,不管怎么样,弄死老丈人,吞并其土地和舰队,总是没错的。
阿斯兰一世带着人马前往士麦拿,在自己的大帐里排摆酒席,请老丈人喝酒。查哈不知是计,欣然应允。酒席宴上,查哈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听着###风格的乐曲,醉眼朦胧地看着婀娜多姿的舞姬跳舞。不多时就酩酊大醉,人事不省。阿斯兰一世笑了,“见真主去吧。”一刀把这位以智勇多谋著称的“东方皇帝”送去了极乐。
阿历克塞一世暗地里嘿嘿直笑。
他笑得太早了,势力大增的阿斯兰一世成为拜占廷的劲敌。
以拜占廷目前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控制小亚细亚大部分领土的罗姆苏丹国抗衡。
怎么办呢?阿历克塞一世把目光投向西方……
楔子
蓝色的多瑙河,波光粼粼的金角湾,静静地顿河,婀娜多姿的巴尔干山脉,诗情画意的挪威森林,勾勒出世界美丽的曲线。
面对青山秀水,人类不禁在问,世界是怎么来的?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人类认为一定有更高等的生物――神祗,创造了这个世界,他们法力无边,无所不能。
于是,有了旷古绝今的动物,孙悟空。
有了五小强舍命保护的魅力女神,雅典娜。
有了亚当和夏娃的爸爸,上帝。
有了穆斯林心中的神明,真主安拉。
人类不知道天空有多宽广,所以每个民族都有了自己的神祗。
多神论、一神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人类有了信仰,人类顶礼膜拜。
浩瀚的天空可以住下所有的神祗,不管人类构造了多少。
地球上的资源却相对有限。
于是,人类为了信仰而战,更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战。
有人会问,这是一本科幻小说?
你错了。
难道是一本关于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的书?
你也错了。
这是一本“正经八里”讲述中世纪历史的书,但是它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好了,让我们披上锁子甲,手持长枪,骑上战马,冲吧……
实体书《中世纪千年史话.暗幕降…
本书第一卷《中世纪千年史话.暗幕降临》已经出版
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图”不成书。所以,实体书里在下加了些人物肖像、反映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以及战略战术地图,约有百张,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作者:孙琳、不戒
出 版 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策划:亨通堂文化传播公司
六十一 克莱蒙会议!打开的潘…
乌尔班这个名字似乎和拜占廷五行相克,历史上有两个叫乌尔班的人让拜占廷百受蹂躏。
两个人既不是英勇的骑士,也不是统领雄狮的一方领主,可能还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俩的威力却抵得上一万名骑士。
一个是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他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倡导者,自此之后,拜占廷算是惨了,还差点亡了国。
另一个是火炮专家乌尔班,由他设计的乌尔班大炮给予君士坦丁堡城墙致命打击,帮助土耳其人最终灭亡了拜占廷。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和耶路撒冷有着密切关系。
能够成为基督教、###教、犹太教三教圣地,是耶路撒冷的荣耀,可是乱世之中,荣耀不再是荣耀,而是撒旦的诅咒,这种诅咒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阿拉伯帝国于636年开始控制耶路撒冷,哈里发们仍然允许基督徒来此朝圣,三百七十年间相安无事。
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占领了耶路撒冷后(1010年),摧毁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朝圣的道路被封锁,残酷迫害基督徒。
罗马天主教下达了收复圣地的命令。自1096年至1291年,在教皇准许下,打着宗教旗号,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先后发动了九次东征。
每次东征时,都有讲道、宣誓以及授予十字架,任命每个参加者为教会将士的仪式。士兵们身着绘有十字架的战袍,或者装备画有十字架的盾牌和旗帜,“十字军”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十字军东征被形象地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弯月”,这场声势浩大的东征运动,先后动员了近两百多万人。
与其说是运动,不如说是浩劫,不论是对掠夺者,还是对被掠夺者,都是这样。
一开始,它还是以捍卫宗教、光复圣地为目的,到了后来却变了味儿,演变成一场对亚洲西部、地中海东部的侵略和劫掠,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东征时,十字军洗劫了“宗教兄弟”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参加东征的集团势力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打算:
教皇们想,上帝肯定不愿看到分裂,趁这个机会把东正教合并过来,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封建领主们想,没有土地叫哪门子封建领主啊,趁这个机会到富庶的东方洗劫一番,弄些田产;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们想,趁这个机会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贸易,发点战争财;不堪赋税压迫和天灾的穷苦农奴和流民们想,没法活了,趁这个机会到东方寻找生路和乐土吧;还有些人想,我杀过人,我放过火,哎呀,我还偷过邻居家的老母鸡,能下蛋的那种,我要是死了还不下地狱啊,趁这个机会杀点异教徒,借以洗脱罪孽,有希望升入天堂。
十字军东征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重头戏,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可以说,这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二百年。
正如《欧洲的诞生》一书中指出,十字军“提供了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取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取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让我们言归正传,从头开始讲起。
为十字军东征煽风点火的是隐修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最终导致十字军东征的则是两个人,一个是拜占廷皇帝阿历克塞一世,另一个是教皇乌尔班二世。
灾难开始于1095年。
彼得朝圣返欧后,便四处奔走呼号,说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命运有多悲惨,穆斯林有多可恶。早先,基督徒惨遭蹂躏的消息早已弥漫整个欧洲,基督徒们闻之无不精心,无不义愤填膺。彼得这么一宣传,收复圣地的宗教狂热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拜占廷面对罗姆苏丹国的频频发难,显然有些招架吃力。以拜占廷的兵力,肯定不行,需要找些援助。找谁呢?现在这个时候,也只有西欧的天主教兄弟可以帮忙了。
1095年3月,阿历克塞一世派特使急匆匆赶到西欧,请求“宗教兄弟”派军队辅助拜占廷赶走塞尔柱土耳其人。(请注意“辅助”这个词)
自从基督教大分裂以后,东西方教会早就势同水火,这次阿历克塞一世硬着头皮写这封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乌尔班二世当时正在意大利帕辰察召开宗教会议,总结他周游法国和德国的经历。拜占廷的特使在大会上控诉土耳其人的暴行,请求西欧给以援助。
乌尔班二世也在会议上疾呼西欧应光复圣地,并解救基督教兄弟的危难。
要与###世界对抗,就必须聚集更大的力量。
乌尔班二世是一名法籍教皇,光复圣地的荣耀应该给法国,这是他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于是他决定于同年11月,在法国的克莱蒙(Clermont)召开宗教会议,号召更多响应者。
他大发英雄帖,呼吁法国各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长齐聚克莱蒙,还让他们把教区里的领主们也一块儿拉来。
1095年11月19日,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会议――“克莱蒙会议”(Council of Clermont)召开了,参加的神职人员、地方领主和骑士多达数万人。
乌尔班二世起初并没有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而是先提了提宗教改革的问题。与会者都以为这次和以前一样,只不过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
提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老调重弹,可能只有把法国国王腓力一世逐出教会一事还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腓力一世是亨利一世之子,其母是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之女。他统治时期,法国烽烟四起,充斥着与诸侯们永不停息的战争,情况甚至比德国还要糟糕。
法国国王与英格兰国王的关系在历史上显得有些很不和谐,甚至有些搞笑。征服者威廉原先是诺曼底公爵,是法国国王的臣子。而他当上英格兰国王之后,地位和法国国王平等了,可是法国国王却仍然认为他是自己的臣子。为了使威廉放弃进攻布列塔尼的企图,腓力一世只得放下高昂的头与威廉结盟,从而腾出手来对付日益嚣张的诸侯。
在生活问题上,腓力一世挺不检点,他娶了荷兰伯爵之女为妻,并生了王位继承人路易六世。这位国王喜新厌旧,看上了安茹伯爵的妻子。于是,他不顾反对,以老婆太胖(生了好几个孩子,能不胖吗)为名离了婚,转而娶了安茹伯爵之妻。
教皇怒了,把他逐出了教会。
大会进行到27日,乌尔班二世开始切入正题,把话题转到东方的问题上。他站在讲台上,舞动双唇,唾沫星子乱飞,慷慨激昂,大声呼吁领主们发动圣战,夺回被穆斯林侵占四百多年的圣地。
乌尔班二世强调,夺回耶路撒冷至关重要,基督教必须维护圣地的尊严,否则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将会变成现实,到时候大家都没得活。
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而且大获成功。
很遗憾,演讲没有记录下来。现存的讲稿是后来五个教徒分别记载的,内容却大不相同,现摘抄几则如下:
“不是我,是主亲自勉励你们,基督的使者们,督促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乃至所有骑士、士兵、富人与穷人,都必须迅速予以东方基督徒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我告诉在座各位,也通知不在场的人:这是主的旨意。
你们居住的这块被大海和群山环绕的土地,实在太狭小了,无法容纳日益膨胀的人口,财富不够,物产也不足。正因为如此,你们才互相征伐,战事不休。请你们摒弃憎恨,停止争吵,罢兵歇战。让我们踏上赶赴圣地的征途,从那邪恶的种族手中夺回圣地吧!……我主已经赐予你们甲胄上伟大的荣耀,因此凡是踏上征途的人,他们死后的灵魂将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炼狱中饱受煎熬,并得到天国永不朽灭的荣耀。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论在陆地或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失去生命,他们的罪孽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
向着东方出发吧!不要犹豫,不要彷徨,为荣耀我主,去吧!”
潘多拉魔盒打开了。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天,即11月28日,全法国的贵族和骑士都得到了消息。
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国各地纷纷响应。
教皇的特使们也马不停蹄,在田间地头往来飞奔,将英雄帖散发到意大利南部各省。乌尔班二世也亲自出马,对组织起来的军队进行了几个月的鼓动,其实就是洗脑。
阿历克塞一世万万想不到,这一纸书信竟然导致了日后拜占廷的悲惨命运。
1096年至1099年爆发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六十二 农民十字军!搞笑的开…
在教皇的鼓动下,“主的旨意”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口号。
教会制作了大量十字徽章,分发给参加十字军的士兵。
乌尔班二世成了把宗教狂热和宗教敌对推至顶峰,并让它爆发的关键性角色。
令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受忽悠最深的竟然是法国的穷苦百姓。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深受封建剥削、干旱、瘟疫和饥荒的折磨,很想利用东征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希望在东方的世外桃源找到生路,更有的希望在与异教徒的战斗中洗脱罪孽,死后升入天堂。
另外,驱使他们组织起来的还有在1095年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彗星、月食、极光等等,他们认为这是上帝降下的吉兆,殊不知这是上天散下的催命符。
乌尔班二世在鼓动东征时,企图拒绝让妇孺、僧侣和病人加入十字军,最后发现事态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他是个法国人,对法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应该算是爱国之情吧,可就是这种感情把他的数万同胞送上了绝路。
十字军主力原来定于1096年8月15日,也即圣母升天日,作为出征的日期,以图讨个吉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