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_8 白落梅(当代)
  可以选择的,也因为有了如许多的磨砺,我们才会重新审视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
  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听后不胜悲戚,又不忍将实情告
  之林徽因。他深知徽因是个好强的女子,不肯向命运低头,若她得知
  自己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耗生命。整整四年的卧病
  生涯,让曾经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不复旧时容颜,但病弱的林徽因
  却一直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哪怕病到形销骨瘦,也依然不肯丢下
  她挚爱的事业与文字。
  或许是上苍眷顾,在医生诊断之后,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
  十年。十年,这段虽说短暂却也漫长的光阴,让林徽因的人生得以更
  加充实。事业上,她做出了许多成就;文学上,她多出了很多优秀作
  品。想来定是事业与文字消减了她的病痛,延续了她的生命。多少次,
  她让自己坚定地活下去,不是因为贪恋尘世繁华,而是割舍不了心中
  的梦想。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哪怕一个万念
  俱灰的人,在临死前还可能会有一丝想存活的意念。比如看到一缕和
  暖的阳光,看到一只闲庭信步的蚂蚁,看到一株风中摇曳的绿草。只
  在刹那,他或许就明白,原来活着竟是这般的好。人生往往就是如此,
  许多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
  答案。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
  无暇,喜欢月圆花开。所以以她的性情,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春天,
  121
  
  亦不会轻易错过任何一个路人。在她的眼中,每一种生物都赋予了情
  感,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一段美丽交集。所
  以她喜欢烟火人间,甘愿为这红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爱
  的是她优雅的气韵,是她骨子里的坚定,是那种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
  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
  提前凋零。所以林徽因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便开始奔走,匆匆赶赴
  那一场春光。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
  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她住在唐继尧后
  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七月,
  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
  宅。若非大夫对梁思成说过林徽因的病情,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个富
  有生机的女子舍得与这红尘诀别。在她身上,仿佛有无限充沛的力量,
  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
  而一九四七年,这个夏天更是让林徽因难以忘怀。饱经欧战浸染
  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她。因为年岁的增长,彼此阅历深厚,所
  以他们费了很久的时间做了一次深刻的言谈。各自诉说七年来的人生
  经历,春秋转换,彼此容颜微改,所邂逅的人不同,发生的故事也不
  同。七年,莫说是两位著名的作家,就算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必定经
  历不少风云世事。
  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饭后闲
  122
  
  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
  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曾经执著的事如
  今或许早已不值一提,曾经深爱的人或许已经成了陌路。这些看似浅
  显的道理,非要亲历过才能深悟。
  人生
  人生
  你是一支曲子,
  我是歌唱的;
  你是河流,
  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
  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
  你,田野、山林,蜂峦。
  无论怎样
  颠倒密切中牵连着
  你和我,
  我永从你中间经过;
  我生存,你是我生存的河道,
  理由同力量。
  你的存在
  则是我胸前心跳里
  五色的绚彩
  由我们彼此交错
  123
  
  并未彼此留难
  ……
  现在我死了,
  你,——
  我把你再交给他人负担!
  人生到底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意味。人生像棋,人
  生如酒,人生若梦,人生似戏,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命定的故事中演
  绎自己。既充当主角,又装扮配角,时而浓烈,时而清淡。其实世事
  大多如此,只是不同性情、不同遭遇的人,才将人生舞得这样异彩纷
  呈。
  被病痛纠缠多年的林徽因,她的诗并没有显露消极之意。在她的
  心里,人生是一支曲子,而她却是那个歌唱者。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
  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亦会生生不息。她写诗,
  是为了让灵魂自由舒展,给乏味枯燥的人生描上色彩,同时也是为了
  打发寂寥的光阴。
  所以无论在多困难多纷乱的时候,林徽因始终没有停止过她的
  笔,这种无需诺言的相伴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默契。也许我们的心时
  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灵思。然而与文字的
  邂逅也需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
  以划火,焚书取暖。
  此消彼长
  124
  
  也许我们都将有这样的体会,小的时候会觉得日子太缓慢,总期
  待自己可以长大,至少长到可以站在窗台看一盆花开的过程,可以站
  在树藤下采到一串青涩的葡萄。可真的长大了,却觉得流年似水,只
  一个转身,就远离了那个纯真多梦的年代,为了生活而奔忙于红尘深
  处。再老一些,仿佛一夜间就满头白发,而回想过往,就像划了一根
  火柴,只消刹那,便将一生的光阴给燃烧殆尽。
  无题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125
  
  林徽因的诗,仿佛无需询问山河的年岁,她的心总能守住春天,
  守住那片绿意。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
  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
  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林徽因是这样的聪慧,她让自己漫步
  在车水马龙的尘世,而灵魂像一只青鸟,栖息在春天烂漫的枝头。所
  以她的生命里尽管亦有许多的残缺,而我们看到的则是花好月圆。
  任凭时光飞逝,物转星移,林徽因的光年里桃花依旧笑看春风。
  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又或许
  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或许,人
  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生活
  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
  不辜负一世韶光。
  一九四九年,北平解放,四十五岁的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
  系一级教授。此时的她,就像一朵绚烂的晚云,在落日的河岸绽放出
  琉璃的光彩。硝烟散去的天空重见当年明月,那些隐蔽的星辰又开始
  遵循各自的星相有了新的排列。而那些逝去的人就像流星一样陨落,
  刹那光芒之后,便无声无息。活着的人亦不必为他们的辞世做深情的
  告别,因为过奈何桥也不能蜂拥而至,亦有早晚之分。
  对于林徽因来说,她的事业如日当空,而生命却开始走向黄昏,
  有一天将伴随夕阳坠落。其实四十五岁,对于一个成
  **性来说,该是
  进入人生最鼎盛的季节。可我们分明看到她优雅的背影带着一种难言
  的瘦瘠。倘若没有旧疾缠身,她该美得像一杯甘醇的陈年佳酿,经久
  126
  
  耐品,芬芳醉人。但浮世清欢,终如梦幻泡影,人生一世,一定会有
  些什么是可以永远留住的。事业的万丈荣光虽会消散,但那些定格在
  历史书页里的成就与辉煌则是永恒。
  这一年,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
  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
  作。如若不是看着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们真的不会相
  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的荣耀。设计国
  徽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而林徽因却在诸多学术专家中脱颖而出,
  当是巾帼不让须眉。
  阅读一个人,或许只需三五日,而深入了解一个人,需要多久?
  如若只读林徽因的诗,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则会是一个清秀娉婷的女
  子,应该没有一丝锋芒与睿智,有的只是轻灵与典雅。她应该柔软而
  不坚决,出尘而不染烟火,这样的女子当养在深闺,与花草为邻,与
  诗书作伴。然而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她爱烟火人间,渴慕与
  世俗为伍,愿为事业献身。正因为有心如此,所以她才会更加出类拔
  萃,如中天皓月那般澄澈清明。
  这个好强的女子带病钻研国徽设计,每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
  力。以她的个性,决不会轻易让自己倒下,就算让她预支将来的年光,
  减去寿命,亦在所不惜。对于林徽因来说,这一生虽获得无数荣耀,
  但设计国徽则是其他任何物事都无法取代的尊荣。她必须全力以赴,
  就像在浩瀚的苍穹寻找那颗明亮的星子,在无垠的碧海寻找那朵璀璨
  的浪花,在万木的丛林寻找那一树伟岸的青松。
  127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同等的收获,但是辛勤耕耘总是会有回
  报。次年,历经三个多月的努力,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图
  案完成,并在中南海怀仁堂评选。经周总理广泛征求意见,清华小组
  设计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这则消息带给林徽因莫大的
  喜悦,如此成果,给她本就灿烂的人生再添一抹华彩。林徽因所做的
  一切努力,没有丝毫为了名利,她只希望有一天细数一生历程,走过
  的都是无悔。
  这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
  议。九月三十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国徽图案命令。对于
  林徽因来说,也算是尘埃落定,此次设计是她人生的又一圆满。是年,
  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
  墙公园”设想。这就是林徽因,像繁花一样在枝头绽放,迟迟不肯凋
  谢。又或许,根本就还没有到凋谢的时候,是我们过于平凡,所以才
  会如此一次次以仰望的姿态看她。
  一个庸常的人渴望的是这样的高度,惧怕的亦是这样的高度。因
  为平庸,与这些高度注定无缘,而那些习惯了在云端的人早已可以泰
  然自若、俯看众生、心存平和。只是高处难免不胜寒,再如意的人生
  也是此消彼长。繁华之后是落寞,鼎盛之后是消亡。万物都要遵循自
  然规律,生死荣枯,半点不由人。
  其实我们何尝不知,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懦弱与勇敢交织。在悲喜
  难测的日子里,又怎么可以做到尽善尽美。既知一切空幻,又何须在
  乎众生来去,何必计较浮名得失。我始终相信,这一生的旅程冥冥中
  128
  
  自有某种生灵在指引你我。我更加相信,无论这一路我们收获了多少,
  等到圆满之日,一切都将抛弃。
  所以,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
  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
  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只不过岁月乱云飞渡,那时候或许已经换过
  另一种方式,另一份心境。而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
  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
  聚散依依
  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出戏,虽没有大起大落,却也一波
  三折。那些来往于她生命中的过客,在戏台上出将入相,忙碌不堪。
  也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就是一本美丽的诗集,在人间四月写着青春
  的赞歌。还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就像是一锅小米粥,用时间的炉火
  慢慢熬煮,越久越香。
  千万个人心中,就有千万个林徽因,所以对于她的人物性格,以
  及心情故事,有所争执亦属平常。就像久远的历史,早已在岁月的风
  尘中销声匿迹,我们也只能凭借一些书籍典故来探看模糊不清的昨
  天。这个叫林徽因的女子离开我们不过数十年,所以有关她的前尘往
  事还历历在目。倘若真的有缘,她的魂魄将化身千百亿,而我们必定
  会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与她相遇。
  世间万物都有性灵,所以就算不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也可以幻
  129
  
  化出许多绝美的姿态。哪怕是一字不识的凡夫,也可以让生活充满诗
  情;哪怕是一偈不参的俗人,也可以悟懂深刻禅意。在这喧闹的凡尘,
  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
  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
  就都是驿站,将来起程也不再那么迷惘。
  这几年,林徽因仿佛停止了对往事的怀想,将所有的精力都付诸
  给事业,不再沉浸虚无的情感,不再计较成败得失。四十七岁,对于
  一个健康女性来说,还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生活的琐碎,可久病多年
  的林徽因却觉得自己已到了迟暮之龄,而她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在
  迟暮中开出最绝美的花朵。
  这让我想起了昙花,总是选择在暮色时分开放,开时极其绚烂,
  仿佛要在瞬间将一生的美丽都释放。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花开只有今
  宵,难见明日。所谓昙花一现,赏花之人打个盹儿,便错过了那个绽
  放的过程,极致之后是惨淡的消退。林徽因是那树昙花么?年轻的时
  候她是那朵白莲,在月光下独自清雅,如今被岁月打理过的容颜不复
  当年。她选择做一朵昙花,灿烂地开过便作罢。
  林徽因自认为可以把握在这尘世余留不多的时光。她深知自己的
  病情,所以不舍得再浪费一点儿光阴。一九五一年,林徽因为了濒于
  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
  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大
  众欢迎。
  130
  
  林徽因是真正的才女,她在设计方面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超凡的见
  解。她的成就,一半是缘于她的努力,然而更多的则是她骨子里的灵
  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所设计的作品,都离不开那份灵逸。所以
  与林徽因相关的物事我们无需深入探寻,便会生出一见如故之感。她
  优雅的气韵、斐然的才情似一缕春风拂过每个人的心田,清新、温和、
  柔美又生动。
  一九五二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
  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身边的许多亲友都劝她歇
  息一段时日,找个清净之处养病,可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病参加设计
  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
  的图案设计。须弥座,冥冥之中让林徽因结下了一段佛缘。那朵朵莲
  瓣退去尘世铅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静美。
  同年五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
  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
  建设提供了借鉴。而后的日子更是不能悠闲自在,林徽因应了《新观
  察》杂志之约,在极短的时间里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
  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
  如此成果,让人叹服到无言,或许这世上也只有林徽因可以做到。
  我始终相信,我们费心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在成全自我。
  这是个积累的过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从舍得到不舍,又从不
  舍到舍得。只为了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可以少些牵挂,少些遗憾,不为
  圆满,但求心安。其实一路走来,每一个季节都有残缺,每一个故事
  131
  
  都有暗伤。情感虚虚实实,光阴明明灭灭,要让自己做到清醒,真的
  不易。你想要的未必属于自己,你得到的却未必是所期待的。
  每当暮色降临,晚风踱进窗牖,林徽因还是无法抑制住心中的感
  想。失去了徐志摩,她看似坚定地活着,但志摩的离去始终是春天的
  一道暗伤。无论林徽因多么努力掩饰自己的心情,都无法让伤口愈合。
  在他身边有宠她爱她的梁思成,有敬她怜她的金岳霖,但他们的爱捂
  不暖她内心那个角落的凉。
  那个属于徐志摩的角落,林徽因将之囚禁,让蔓草疯长不息,让
  微雨淅沥不止。她愿意如此为一个消逝的灵魂做着不同寻常的祭奠,
  但没有人觉察得到,因为林徽因不会让任何人走进那片诗意的净土。
  她用自己美丽的一生写下一本薄厚恰好的诗集,期待有朝一日在某个
  世界里与他重逢时,听他讲解前缘后世。
  真正的心情只要一个人懂,徐志摩是那个可以陪她筑梦的男子,
  而梁思成则是和她一起吞噬烟火的人,金岳霖是愿意默默守候与她荣
  辱与共的人。有些人,值得她用一生深情抒写,有些人,则要她用一
  世平淡相守,还有些人,却是任由她随意辜负的。
  记忆
  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
  夜,带着一天的星。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
  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无名的展开
  132
  
  野荷的香馥,
  每一瓣静处的月明。
  湖上风吹过,头发乱了,或是
  水面皱起像鱼鳞的锦。
  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
  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
  不着痕迹,谁都
  认识那图画,
  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
  写得真好,是啊,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
  的花,无名的展开。但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花开,也有晦涩与凋残。
  就像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
  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
  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
  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
  天。既知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
  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如果我们守不住约
  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算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
  快乐酿造的美酒。
  翩然辞别
  133
  
  年少时,或许因为年华是翠绿的,所以喜欢霜染枫林的深秋,向
  往在红叶满地的山径漫无止境地前行,哪怕月迷津渡,也无需担忧寻
  不见红尘归路。那时候说过,一个人是诗,两个人是画。流光老去,
  便开始无法制止地贪恋万紫千红的春天,总希望未来的日子可以季季
  逢春。这样奢侈的念头终抵不过缤纷的落英,那点点花痕,也不知道
  入了谁人的眼。
  林徽因就像春天枝头的那朵繁花,一开就是好多年,迟迟不肯凋
  谢。她虽然甘愿俯落红尘,和大凡一起经受冷暖交织的日子,但她始
  终以一种典雅的高度让世人爱慕。有段话是这么写的:“林徽因向来
  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着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
  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
  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
  出身名门,少女时代就随父亲遍游各国,赏阅人世繁华的是她。
  战争时期,困居过李庄,穿着素朴衣裳,拎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盐的
  还是她。被无数爱慕者捧如天空最璀璨的星辰是她,为了考察工作落
  魄于穷乡僻壤、荒凉古刹的也是她。着一袭白色纱裙,倾城绝色的是
  她,被病痛缠身,容颜更改的也是她。这样的女子,无论从何种角度
  去观赏,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在她的身上永远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发
  生。这就是林徽因。
  一九五三年十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
  编委。之后又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江丰在美术家协会的报告
  134
  
  上对林徽因和清华小组挽救景泰蓝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
  价,而景泰蓝的图案设计则成了林徽因此生最后的一笔
  **。因为此后
  她再也没能参与任何的古建筑设计,也不再做那异城乡客,在山山水
  水中穿行。
  从来,林徽因都向往在人间摆渡,有鸥鸟做伴,有星光送别。无
  论是萍水相逢,还是深刻相交,她都同等相待。既不会热忱如火,更
  不会寒冷似冰,只是在交往中多一份友善与平和。这一生,她遇见过
  许多人,有刻骨铭心的,也有转身即忘的。但在她离开的那一天,浅
  淡与深邃的都要如数归还。就算再念念不忘也无补于事,这是人世间
  的规则,我们都要遵从。
  一九五四年,五十岁的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她就像那轮明月,始终被戴上美丽的光环,只是再华美的光环在黎明
  到来之前也会消退。就像林徽因笔下的春天,她是那个被封印在人间
  四月的女子,却终究有一天要走出来,和韶光做无奈的诀别。
  很无意的日子,林徽因迎来了生命里的秋天。或许是习惯了春日
  的和暖,竟经受不住冷秋的萧索。林徽因不抵郊外风寒,由清华园搬
  到城里去住。不久,一直被她苦苦压制的病情终于在这个晚秋爆发,
  她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同仁医院。这些年,她一直用坚强抵抗病痛,为
  的是可以完美地完成岁月赋予给她的使命。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其实有着比任何人都要好强的心。在她落
  魄潦倒之时,在她卧病在床之时,都不肯有丝毫的屈服。手中那支笔
  从未停止过耕耘,哪怕严重到整整四年卧病不起,她依旧创作许多诗
  135
  
  歌,并且为古建筑写下许多重要的学术报告与书籍。在她看来,任何
  的放弃都是背叛,都是辜负。骄傲如她,不允许人生有太多的残缺,
  她要的是无悔,是完美。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更加对林徽因充满敬佩,以及对她有了更深
  的认识。萧乾先生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
  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
  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
  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
  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
  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
  正是因为林徽因的乐观与豁达,十年前医生已经对梁思成说过,
  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以为最多只有三五年光景,然而她以非凡的毅
  力熬过了十年。而这十年,林徽因不是在病榻上度过的,她用这最珍
  贵的十年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年,她既孤独
  又充实,既辛苦又满足。她用十年的光阴创造生命里最后的传奇,也
  用十年的忘记,来结束她与这纷繁尘世的最后缘分。
  时间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
  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
  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136
  
  林徽因的春天似乎留下了几许残红,就真的翩然辞别了。她真是
  了不起的女子,就连辞别都是翩然的。没有多少苍凉,只有淡淡的叹
  息,在碧云满天、黄叶飘离的清秋。她比我们任何人都明白,人间的
  季节从来都是在不断地转变,只有心中的春色可以不改容颜。看惯了
  草木的荣枯、秋月的圆缺,人生之无常聚散早已算不得什么。许是会
  有浅淡的惆怅,但终究让人无言。
  此时的林徽因在医院一株苍老的梧桐树下,看秋叶以优雅的姿态
  飘落于地。许久没有这样看时光缓慢地流淌,没有像现在这样看阳光
  下所有生物细微的成长与老去,没有这样闻着凉风的味道,为一只秋
  虫无端地心痛。她想起昨晚在镜前看到两鬓的几根白发,才知道,那
  个身着白裙的清纯少女真的老了。
  是自己炼就一把锋利的刀,残忍地削去流年,如今的瘦怯也只好
  自己独尝。尽管这一生林徽因从未真正有过寂寞,徐志摩对她百般依
  恋,梁思成对她疼爱有加,金岳霖对她不离不弃。她的诗文已成为那
  个时代文坛上不可缺少的风景,她的事业更是拥有那个年代许多女子
  都不曾享有的荣耀。所以,她该无悔,纵算今日面对秋叶飘零,但昨
  日春花在时间的明镜里,永远不会凋谢。
  其实林徽因的一生算是清明,一路行来,虽不是坦荡之道,却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