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
我想请问大师一个问题,佛教团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或者唐宋时期。您认为,当今社会的佛教团体最应该突显哪方面的性格呢?
星云大师:
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最早的传播是译经、刻经、出版、雕塑佛像,像敦煌、云门、龙冈。到了后来就慢慢地不同了,有的人欢喜参禅,就盖了很多禅寺。那么念佛的人,净土宗走入到民间,有所谓三根普被,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历朝以来,除了一些宗派争艳斗奇之外,甚至还有大乘的、小乘的,还有密宗的、显宗的这些个派别,不过现在佛教要生存,要往未来发展,要靠人间佛教。20年前我去北京的时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他倡导人间佛教,我真是高兴,我说我从出家开始,就自觉有人间的性格,我也倡导人间佛教。现在这个人间佛教已经像阳光普照一样,慢慢在全世界点亮了般若的火炬,假以时日,未来必定是人间佛教的时代。
观众:
基督教信仰,认为爱是从上帝那里来。佛教也讲爱,讲奉献,请问星云大师讲的“般若”从何而来?
星云大师:
没有宗教不讲爱的,佛教有的时候排斥爱,是排斥那个自私,排斥那个执着,排斥那种虚假,因为不是真爱,如果是真爱升华了,就叫慈悲。常常有人问,人从哪里来?人是由爱来的,如果父母不相爱,就不能生出我了。我们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爱的人,觉有情就是对于这个爱要觉悟,不能自私,不能一直爱得很糊涂,或爱得不当。比方说,佛教里的五戒,有戒邪淫,邪淫就是爱得不当。正当的爱,像男女之间谈爱情、结婚,佛教都准许,释迦牟尼佛没有批评过。像国际佛光会,先生来参加,必定要带太太,太太来参加,必定和先生一起来,就是寺庙里面的客房,你们要来借住,是夫妇就可以进去。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排斥,说夫妇要分开,佛教也很有人情,也很有爱的性格。所以,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男女老少虽跟我不一样,不过对方受苦了,我好像身上也感受得到,因为这样的关系,我就会慈悲,就等于你和我是相等的关系。这种从修养上慢慢体会出的无缘慈悲、同体慈悲,就是更高的爱。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5)
观众:
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到现在,希望能够有所启发。一向说佛教都以生灭无常为教理。我就很奇怪一点,从生到死的这一个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经历,为什么就要把它当成一种象,当成一种是假的东西呢?
星云大师:
因为太过真实就变成一种执着,比方说,你有一百万,被人做公司倒闭了,如果过于把它想成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会不罢休,提刑事诉讼,很难受。假如换一个立场,我可能是欠他的,我还他了,心里面就会舒畅一些。过于把事情看成虚假,是一种执着,我们并不赞成,但是把世间看做是太过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执着。在佛法里面,有“真假中”,即真的道理,假的道理,中道的道理,其中以中道的道理为最好。有的时候,像我们过生活,太过热烘烘的,会乐极生悲,太过冷冰冰的,也会觉得人生毫无意味,最好热中能平淡,苦中能积极,这是所谓的人间佛教。
观众:
古代的高僧大德们经常说,“出家人行必头陀,住必兰若”,这句话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戒律对佛教界来说非常重要,您与大陆佛教界接触很多,您对今天僧团的戒律情况,总体有什么看法?您觉得今天的僧团在戒律方面最应该注意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星云大师:
出家人有好多种,有一种比较有出世的性格,就是兰若比丘,在山林中修行,独善其身,苦行头陀。这在佛教里面很多,也受人崇敬,因为他不贪不要,苦行。但是也有一种叫人间比丘,他有人间的性格,见到你的苦,不忍心你苦,要救苦救难;甚至于要造福,像修桥铺路、救灾,这种人间比丘对人间佛教也就更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年轻学生,有少部分有出世性格的,就让他做兰若比丘;有人间性格的,就让他做人间比丘。不过,最好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再要有入世的事业。所谓出世的思想,就是能放下世间的功名、富贵;然后再提起为这个社会积极地奉献,这就是入世的事业,会更加有意义。第二个问题,我对于大陆上佛教的发展,还在研究。我并不经常在大陆走动,认识不多。不过讲到戒律是很重要的,戒住则佛法就能常住,就等于大学一定要有校规,校规健全,大学发展就不为难了。
观众:
东方这个宗教会不会对人太乐观了。比如道家说人人都可以成神仙,儒家说人人都可以成尧舜,那么佛教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教甚至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基督教则认为人都是渺小的,是有罪的,他永远不可能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上帝。东方人对自己的人性,对宗教的神圣性会不会太乐观了?我想看看星云大师是怎么理解。
星云大师:
西方的宗教,它是一神教;东方的宗教,基本上多神教。一神教就是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你要信我的教,就信这一个,这就产生了问题,太专制了。东方的则比较*。儒家说尧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这是一种鼓励。道家说神仙本是凡人做,有志学道者都能做神仙。佛教主张人人都能成佛。儒家、道家都有中国自由*的思想,不过没有佛教来的透彻。佛教首先要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就能跟佛平等了,这个多*,多平等。受五戒就不侵犯人,人家也不会侵犯我。不杀生,不偷盗,不侵犯他人的财富、生命和自由,这样我们大家都*自由了。所以,佛教虽然没有把自由、*、平等,说得那么明白,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如此。大家要问我信佛有什么好处,这个我很难说,这需要时间。就如同读书有什么好处,读几年以后,就有好处了。信佛教也是一样,一段时期后,自然就有好处了。不过,我也有一个快速的法门,我常跟信徒说,要他们跟我讲:“我是佛”,直下承担。我是佛,你承认你是佛吗?想喝酒,只要想到我是佛,佛也喝酒吗?想抽烟,佛祖有这样吗?夫妻、兄弟姐妹要吵架,即刻想,我现在是佛了,怎么能跟你计较,跟你吵架呢?即刻就不一样。所以,信佛的好处在哪里?我自己一生感恩佛教受惠良多,甚至于现在80岁了,一点都不忧愁老死要来,一点都不忧愁明天怎么过,觉得日子好自在,这个就是信佛的好处。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6)
观众:
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仁爱观,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起到很大的作用。大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当前,佛教中的一些文化对促进和谐社会,是不是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是不是可以给大陆的党和政府提供一些建议?
星云大师:
你问得非常好,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方面,都突飞猛进。我有一个徒弟是台湾人,他到中国大陆参观,看到无锡那个大佛的莲花那么开下来,看到中国的这种建设,说中国一定强。尤其,现在倡导和谐社会,从过去斗争、革命、清算,进而到和谐社会,这是中国人的福气。我现在虽然老了,也愿意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尽一点力。在今年世界佛教论坛上,我也讲了和谐对进步发展的重要性。我说了个故事,有一个家庭主妇在家打扫,想把垃圾拿到外面去倒,大门一开,看到寒风中有四个老人,他们看起来很冷的样子。家庭主妇慈悲心一起,说道:“老人家,到我家里来喝杯茶吧。”四个老人就问:“你们家里有男人吗?没有男人,我们不能去。”中午先生回来,她说了这件事,先生也心生慈悲,说道:“你再去看看,说家里有男人,请他们到家里来吃饭。”四位老人还没有走远,太太跑去邀请他们。一位老人说:“我们不能四个人一起去,只能去一人,这一位老先生的名字叫财富,那位叫成功,另一位叫平安,我叫做和谐,你要请谁到你家里呢?”太太说:“我得回去问一问先生。”先生一听,当然把财富请进来了。儿子思想不一样,说:“爸爸,成功最好了。”太太就在旁边说,平安最好了。大家互相争论起来了。小女儿说:“和谐,找那个和谐老人来啦。”爸爸决定听小女儿的意见,请和谐来。这位太太又走到外面,说要请和谐进去。和谐老人一听,大步往家里走,另外三个老人也跟在后面走。太太着急了,说:“我跟先生讲好了,就和谐老人一个人啊,怎么都来呢?”和谐说:“因为你请我和谐,我们有个规矩,只要我到哪个地方,后面的平安,成功,财富,一定就会跟着来的。”现在中国社会,以和谐来建设,所以财富、成功、平安,一定会到来。
观众:
大师您亲身参与和推动了这几十年的人间佛教的改革运动,我想问,您觉得人间佛教运动,是佛教面对现代世俗化社会所做的一个方便施设,还是向佛陀精神的一个回归?
星云大师:
佛教是化导社会,还是为社会所化?当然佛教如果为社会所化,佛教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人间佛教必然是秉持着佛陀的本怀来化导社会,给予众生信心、欢喜、希望和方便。佛法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因此人间佛教不会随俗浮沉、俗化。世间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善的一半,恶的一半,光明的一半,黑暗的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一半一半的世界,我们当然用善的那一半,去净化另外的一半。
附帖1:星云大师的云水日月
星云,江苏省江都县人,1927年出生。1939年于志开上人座下剃度出家。1949年春天迁徙台湾。几十年间,他坚持弘扬人间佛教,并于1967年5月16日在高雄开创了佛光山,进而弘法于世界。
星云大师的理论与太虚大师一脉相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虚提出“人间佛教”思想时,星云还是一个孩童。1928年,太虚大师在巴黎创建了中国的佛学院,成为把汉传佛教带向世界的先驱。在国运飘零的年代将本土文化成功推广到海外,这是需要成熟的准备工作、完善的思想基础和持久的推动力的。“人间佛教”被认为是佛教改革中“最自觉适应近代社会需要的主流。”太虚说:“人间”一词乃包括历史所载交通所及之全地球人类而言。何谓“人间佛教”?即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1947年前后,太虚圆寂。1949年,星云去了台湾。半个多世纪里,他俯身佛土耕耘,身体力行地光大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和实践,辉煌了佛光山并把带有深厚中华文化印迹的佛教文化带向世界。佛光山的佛教推广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旗帜,他并没有把共修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文化、教育和慈善分别放到了前三位。在20世纪70年代,他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西来寺,这是中国的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星云大师的事功不断从台湾本土辐射到全世界,不分地域、种族、政体,广建寺院、学校、福利院、基金会、诊所,开办媒体,普及佛教知识。他一直潜心推进佛教的现代化、科技化,在现代事业的经营上更是独辟蹊径,成效卓然,时时处处怀着回馈社会的愿心。正是星云大师云水日月般的行迹,使得“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星云大师不仅与中国的儒、道相容与共,与*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也和睦相处,参与其他宗教的重要法事和仪轨活动,进行布施、募捐。他认为宗教都是兄弟,应该互相体恤,并非哪家信徒最多就是最大最好。所以当他拜会美国天主教,欧洲教宗,以及在马来西亚回教国家为8万人讲演,受到了真挚的欢迎与敬爱。
倡导“地球人”思想的星云大师,1992年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成立,现已在五大洲75个国家,成立一百七十多个协会,信众两百多万人,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
星云大师说,所谓“人间佛教”,说到底是要人幸福。他是用看得见、听得明、摸得着、做得到的方法,让人得到自在,平安,善美。如此,悲天悯人的佛教,还带来了“人间佛教”的欢喜处处。
附帖2:星云大师的借鉴与独辟
星云大师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经常进行交流和对话,发现基督教的成功之一在于基督教从来都是一种根植于世俗土地的人间宗教。比如佛教常常把寺庙、圣地修筑在远离人世的村郊野外,甚至深山老林;而基督教的教堂却在世俗社会中无处不在,并成为凝结一方人心的核心建筑。人们因为在同一个教堂做礼拜、领圣餐、受洗、布道而彼此认同关心,形成了最早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恰恰是整个西方文明发展出统一社会、民族与国家意识的根基。这也更坚定了星云在多种宗教并存融合中发展“人间佛教”。所以,他不仅仅像历代高僧大德那样“援儒入佛”,还援基督教入佛教,借鉴其传播交流的理念和方法,探讨耶稣所说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之间的关系。
星云大师在佛教史上留下众多的“第一”足印,包括:
创立第一支歌咏队。
创立第一所中国人办学并加入美国西区大*盟的西来大学。
创立第一个成为联合国NGO的佛教团体。
创下第一次电台弘法、电视弘法。
创下第一次佛法演讲进入台湾政府殿堂。
身为第一位出家比丘在内地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公开演讲。
身为第一位先后获得两大传统佛教宗派“朱大和玛大”肯定的北传佛教法师。
创办全台第一所讲经说法及共修讲堂的宜兰念佛会。
录制第一张弘法唱片。
出版第一本白话精装佛书。
发行第一份佛教团体办的综合性日报《人间福报》。
创办第一家佛界出资主办的电视台《人间卫视》。
先后著书立说达800余万言,堪为当代佛教弘法著述第一人。
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多年间,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气韵已经深深地浸渍到佛教之中,如今我们所能接受到的佛教,被称为“汉传佛教”。在这项巨大的前赴后继的工程中,把中华民族的汉传佛教发扬光大到世界的,是星云大师。
附帖3:人间佛教现代律仪(1)
佛光山对佛教的影响:
1、 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
2、 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
3、 从梵呗的佛教到歌咏的佛教
4、 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
5、 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
6、 从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 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的佛教
8、 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
9、 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从弟子的佛教到讲师的佛教
12、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
13、从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从行善的佛教到传教的佛教
15、从*的佛教到活动的佛教
16、从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人生二十最
1、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 人生就大的悲哀是无知。
3、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慢。
4、 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
5、 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
6、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
7、 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
8、 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
9、 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
10、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
11、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12、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
13、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
14、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
15、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
16、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
17、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
18、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19、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
20、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
生活律仪十事
1、养成读书习惯,建设书香人生。
2、勇于戒除不当嗜好、不良习气。
3、生活作息要正常,三餐起居要定时,不乱饮食,不乱看病。
4、僧众晨间不得迟于六时起床,信众不得晚于七时起床。
5、晚间十时以后,不打电话找人闲聊,也不宜洽谈公事。拨打越洋电话,应该注意时差。偶有特殊情况,自当例外。
6、拜访友人要事先预约,并且准时到达,停留时间不宜太久。
7、出众威仪要端庄,不要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尤其不可奔跑跳跃、嬉笑喧哗、争先恐后、争抢坐处,乃至遥相呼笑、比手画脚、私下耳语,或在众中以方言对谈。
8、讲话要简明扼要,措辞要文雅有礼,不说绮语,不可两舌、恶口,尤其说话不可坏人信心,否则断人慧命,也是如同杀生。
9、出门行车,要遵守驾驶礼仪,守法忍让,不可违反交通规则,不得乱鸣喇叭,不要制造噪音,不排放废气污染,不胡乱飙车。
10、出国旅游,应该吸收当地文化所长,同时注意参访礼貌、重视公共道德,不可破坏个人和国家的形象。
做人密行二十五事
1、 忍一句,耐一时,退一步,饶一着,是为做人的密行。
2、 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对我错,你好我坏,是为做人的密行。
3、 每日小额布施,持之以恒,回馈社会,是为做人的密行。
4、 功成不居,光荣成就归于大众,是为做人的密行。
5、 随喜随缘,帮助他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6、 口说赞美,给人信心、欢喜,是为做人的密行。
7、 对国家,作不请之友,是为做人的密行。
8、 对朋友,应不念旧恶,是为做人的密行。
9、 对自己,不要忘初心,是为做人的密行。
10、对社会,能不变随缘,是做人的密行。
11、不比较、不计较,是为做人的密行。
12、见人要微笑,处事有礼貌,是做人的密行。
附帖3:人间佛教现代律仪(2)
13、吃亏不要紧,待人要厚道,是为做人的密行。
14、遭恶骂时默而不报,遇打击时心态能平静,是为做人的密行。
15、受嫉恨时以慈悲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是为做人的密行。
16、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17、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18、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19、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己之心恕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20、广结善缘,从善如流,是为做人的密行。
21、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22、放下执着,谦虚受教,是为做人的密行。
23、诚信待人,不求回报,是为做人的密行。
24、关怀邻里,参与义工,是为做人的密行。
25、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为做人的密行。
生活十事
1、 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份报纸,了解时事;至少阅读一本好书,要做书香人士。
2、 生活作息要正常,思想行为要正派;早起起居要定时,每日三餐要定量。
3、 养成运动习惯,每天至少五千步。
4、 远离烟酒*毒品,生活自治自律。
5、 惜福节俭,不乱用,不滥买。
6、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乱吃零食,不乱发脾气,这才是优生保健的方法。
7、 每日吃饭要三称念,居家饮食要五观想。
8、 八千里路云和月,生涯中,要有托钵行脚的经验,也就是自助旅行。
9、 在一生当中,应该有一至二次,将身边的物品全部送人,体会空无一物的境界。
10、掌握时间,善用空间,和谐人间;三间一体,人生不空过。
--------------------
制作工具:小说下载阅读器 http://www.mybook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