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近代美学史

_25 卢善庆(现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比拟和联想的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烘托、影射诗意,揭示主题;它是从《诗》三百篇开始,为历代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形象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从黄遵宪诗作来看,或融情入景,气壮山川;或人物刻划细腻、逼真,突出主题,其间常用比兴手法。可是有时候,他“为了急于表达他的见解,却来不及把他的见解融汇到具体的形象里面,只想罗列一些典故来弥补形象思维之不足,因此诗的艺术性,便不免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了。”

2。
“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黄遵宪认为,在诗歌创作中不必为了符合“排偶之体”
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声韵和谐,却应该从诗的内容出发,敢于运用单行之笔,并使单行、排偶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艺术世界。
①《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②麦若华:《黄遵宪传》,转引《诗论与诗纪》,第8页。
-- 304
8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3。
“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离骚》与《诗经》的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不完全相同。
《诗经》代表了当时北方文学,“多用比兴”
,接近于现实主义手法,并与上古乐论、儒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号称“温柔敦厚”
①。
《离骚》代表了当时南方文化,与庄子思想相联系,接近浪漫主义的手法,具有反叛现实、悲凉沉郁的风格。乐府被梁启超看作为“纯属自然美”
②,概括为情感炽热,有违“诗教”
,意境新颖,结构瑰丽,以及格调崭新、度量深远的三大特色。所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就是说要继承《离骚》和《乐府》那种反映社会现实,敢于揭露生活中腐败丑恶现象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不仅仅是效法它们的表现形式。
4。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在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作中,除《日本杂事诗》是以诗纪史、综论古今的历史性诗组外,纪咏时事或与时事有关的作品达五百余首。这类作品不少是用长篇歌行或以近体感事组诗的形式来写的。这些诗作不拘泥于古诗五七言的形式,“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
,组织经营,充分表现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应该指出,诗歌格律化,这是我国诗歌传统的结构形式。
但自宋元以后,已经日趋僵化。自唐代韩愈至宋人所谓以文
①《诗大序》。
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四,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页。
-- 30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82
入诗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探求诗歌新蹊径的愿望和实践。进入近代,龚自珍就尝试以散文句式入诗,表现出一种向自由体倾向转变的新诗风。黄遵宪关于诗歌表现方法上的革新主张,就是这种诗歌自由化倾向的继承和发展。所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入诗”
,就是从理论上明确地提出这种主张的,黄遵宪还是第一人。
他的“《番客篇》,长二千余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是诗,也是散文,所以散文入诗,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二)从“取材”来看,黄遵宪认为要假借史籍典故。他说:
自群经三史,逮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②。
也就是说,既要“采取和假借”古籍中的“事名物名”
,但必须是“切于今者”——即能表现诗歌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新的思想内容。
黄遵宪诗作的国学根柢是非常深的。
奥衍精赡,综贯新旧,虽“词章之学,异于考据。作者每多称心运用,而不必溯其源者”
③,但从钱仲联为《人境庐诗草》所作的《笺注》,洋洋大观,可以见共从古籍“取材”
的广泛性和现实性。
(三)从“述事”来看,黄遵宪认为要着重“写今”。他说:
①郑子瑜:《诗论与诗纪》,友谊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4页。
②《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③《人境庐诗草笺注。发凡》,第6页。
-- 306
0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①。
所谓方言、俗谚,就是人民的口头语言。
“今日之官书”即“本朝之文书,……皆旧体所无也。
②而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如果从“取材”来看,基本上就“古”而言,从“述事”看,则着重“今”之言和事了。由于黄遵宪曾出任驻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英国等的外交使节,途经亚、欧、美、非等洲,“耳目所历”
确属古人未有。诗中常有“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很有气魄和远见,成为“诗界革命”的最高者。诗要“革其精神”
,“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③;诗又要”革其形式“
,把“流俗语”登上“简编”
,使后世人惊为“古斓斑”。
1902年,黄遵宪给严复信中还提出了“一造新字,二变文体”的“文界维新”
④,似乎为1919年“五四”
新文学的催生透露了消息。
可惜的是,诗人的创作实践,并没有达到如此理想的高度。
正如钱萼孙指出:“公度诗作正以使事用典擅长,……其以流俗语入诗者,殊不多见也”。

(四)从“链格”来说,黄遵宪主张博采众长,不管大家小家,主张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所谓“自曹、
①《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②《黄遵宪与严又陵复总办书》,《人境庐诗草笺注。黄公度先生年谱》,第70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④钱萼孙:《黄公度先生年谱》,《人境庐诗草笺注》,第70—71页。
⑤钱萼孙:《梦苕庵诗话》,《人境庐诗草笺注》,第80页。
-- 30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2
鲍、陶、谢,李、杜、韩、苏,迄于晚近人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
①黄遵宪认为,“诗之为道,至博且大”
,提倡阳刚和阴柔的风格多样性②。在广泛接触各个作家、各种流派的作品的基础上,“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此,梁启超有褒有贬;首先提出“诗有三长”
,即: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时彦中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③。
这是梁启超在总体上肯定了黄遵宪能在创作新意境,运用新语句中,汲取古人之风格的艺术主张。但是,梁启超在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中,发现黄遵宪《樱花歌》公然剽窃龚自珍的诗句④,并说:一篇中杂数体,最是文家所忌。
起段略近韩、苏,中幅搀以初唐,末又似仿香山,然皆不到家,如天吴紫凤颠倒裋褐,此其所以为少作欤⑤!
这个批评不甚妥当。艺术贵在独创,具有不可重复性。黄遵宪诗作在学习前人作品时沿用某些语句,太著痕迹固然不好,
①《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②《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遽稿》,《乙卯笔话》第一五卷,第八八话。
③《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89—190页。
④梁启超手批《人境庐诗草》批语,转引《黄遵宪研究》,第155页。
⑤梁启超手批《人境庐诗草》批语,转引《黄遵宪研究》,第155页。
-- 308
2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但如能使之融化于独创的意境中,不能说是摹仿,更不能斥为剽窃。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虽未曾直接提及民歌,但我们从他散见的其他论著和诗歌创作实践来看,他是十分重视民歌的。据罗香林藏公度手写本山歌《题记》云:
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而不能,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
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钱塘梁应来孝廉作《秋雨庵随笔》,录粤歌十数篇。如“月子弯弯照九州”等篇,皆哀感顽艳,绝妙好词,中有“四更鸡啼郎过广”一语,可知即为吾乡山歌,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以书,殊不易耳。……又有乞儿歌,沿门拍板,为兴宁人所独擅场。仆记一歌曰:“一天只有十二时,一时只走两三间;一间只讨一文钱,苍天苍天真可怜!”悲壮苍凉。仆破费青蚨百文,并软慰之,故能记也①。
从这段话可知黄遵宪不但非常肯定民歌的传统和价值,给民歌手以很高的评价,并且还懂得民歌的某些艺术特征,意识到民歌与诗的关系。他晚年还主张创造一种“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的“杂歌谣”体。这种新的诗体在句式上,“或三或
①《人境庐诗草笺注》,第19页。
-- 30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92
九,或七或五,或长或短“
:在格调上,“或壮如陇上陈安,或丽如河中莫愁,或浓如焦仲卿妻,或古如成相篇,或俳如俳伎辞〈即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之辞也)
“在内容上”弃史籍而采近事,如梁园客之得官,京兆尹之禁报,大宰相之求婚,阉人子之纳职,候选道之贡物,绝好题也“
①。虽然诗人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也写过一些近似民歌的作品,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说:“此新体选韵难,选声难,着色难”
,希望能“拓充之,光大之”
②,使诗歌形式有一个大的突破。
黄遵宪关于学习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见解,鲜明地体现了这么二个特点:其一,尽管他还没有明确提出古代文化遗产包括精华和糟粕两种成分的观点,但他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特别提出了要摆脱糟粕束缚是很不容易的。
其二,他已经认识到学习和继承都必须为我所用,而不是为了追摹古人。这就表明,在诗与传统关系这个问题上,如同诗与古今、诗与现实、诗与诗人问题上一样,黄遵宪的观点也是富有革新精神的。
①《致饮冰室主人手札》(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②《致饮冰室主人手札》(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 310
4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十章 严 复
严复(1854—1921年)
,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升总办。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陆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揭露和批判程朱的“理居气先”和陆王的“良知良能”观点,并翻译了英人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
,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但也宣扬了庸俗进化论和“是实非幻者,惟意而已”
等唯心主义观点。曾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了《原富》、《群学肆言》、《法意》、《穆勒名学》等,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的启蒙思想家。辛亥革命后至去世前,他虽仍保持强烈的爱国思想,却已成为一个保守的老人。
严复虽没有较系统的美学论著,但他的美学观,散见于政治、伦理、逻辑、文学艺术评论和诗文中,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大致相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 3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2
第一节 关于美和美术的名理思考
严复在《〈法意〉按语》中指出:
吾国有最乏而宜讲求,然犹未暇讲求者,则美术是也。
夫美术者何?
凡可以娱官神耳目,而所接在感情,不必关于理者是已。其在文也,为词赋;其在听也,为乐,为歌诗;其在目也,为图画,为刻塑,为宫室,为城郭园亭之结构,为用器杂饰之百工,为五彩彰施玄黄浅深之相配,为道途之平广,为坊表之崇阂①。
这里的“美术”概念是广义的,相当现今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严复把文学艺术,划分为听觉艺术(如乐、歌诗)
、视觉艺术(如图画、刻塑、宫室等)和语言艺术(如词赋)三大类。作为文学艺术的特征,除了“可以娱官神耳目”
,具有形象性、愉悦性以外,还在它“所接在情感,不必关于理者”。因此,严复强调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文学艺术的特征。他指出:
诗贵兴象,论者不宜固执如此,所谓不以辞害意者也②。
……诗家赏会之事,不可以常理相绳,则置之不论
①《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页。
②《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1页。
-- 312
6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可矣①。
尽管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能出现这种有悖于常理的情感体验,尽管在评价文学艺术作品时,要看到形象大于思想,不能以辞害意,并不意味着严复“不必关于理者”
,提倡无理性、纯直觉,达到了柏拉图式的“迷狂”的程度。这是因为严复接受了中西哲人提出的“诚(真)
、善、美“相统一的观点。他认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现状十分破损而污秽。
“宫室之卑狭,道路之莱污,用器百工之窳拙,设色之浓烈,音乐之噭楚,图画则无影,刻塑则倍真,以美术之法律绳之,盖无一不形其失理,更无论其为移情动魄者矣!”
②这与人生之道的诚(真)
、善、美的理想追求,大相迳庭的。它不能不涉及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和精神状态,不能等闲视之。严复指出:
《记》有之:安上治民以礼,而移风易俗以乐。美术者,统乎乐之属者也。
使吾国而欲其民有高尚之精神,詄荡之心意,而于饮食、衣服、居处、刷饰、词气、容仪,知静洁治好,为人道之所宜③。
人有人道,国有国威。面对来自西人的“美丑不辨”的讥讽嘲笑,严复认为应该振作起来,实施美术教育,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
①《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1页。
②《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页。
③《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页。
-- 31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2
在对于美和艺术进行名理思考过程中,严复注重情感,但不排斥思理。这是他在文学艺术与科学相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他认为:
……文章、论辩、书说,出于思理者也:诗骚、词赋,生于感情者也。
思理善,必文理密,察礼之事也。
感情善,必和说微,至乐之事也。

他不同意西方学者关于“一切物性科学之教,皆思理之事,一切美术文章之教,皆感情之事”的观点。而认为科学与文学艺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科学之中,大有感情:美术之功,半存思理②。
由于文学艺术中的情感与思理,不可偏废,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承认“不分用志乃凝神”
③的灵感爆发的热烈状态,又要看到“物理未明,故其艺事亦难言精进”
④的反复斟酌、修改时必经冷静阶段。只有这样冷热的处理相结合,才能使文学艺术作品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对此,严复对文学作品作了具体论证:
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
①《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9页。
②钱萼孙:《梦苕庵诗话》,《人境庐诗草笺注》,第80页。
③同上书,第387页。
④同上书,第281页。
-- 314
8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达鄙倍之气。中国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①。
这里,严复以情感与思理相结合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
不仅如此,严复还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对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切忌摹仿,生搬硬套。
“俗手摹习者多,遂使人望而生厌。后生家必不可再蹈窠臼。”
②优秀文学艺术遗产不可重复性、不可摹仿性,又使之具有永久魅力,“不废江河万古流”。尽管严复晚年站在反对荒经蔑古的保守立场上,来谈论这一问题。
但是他认为此类“
作者,往往代不数人,即其所成,亦恒有数“
,倒是一些无真正价值的作品“虽幸窃时名,不胫而走:至于时异趣阑,将如飘风之过,而不存留于社会久矣”。
③这完全符合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可谓一语中的。
第二节 救亡图存,追求人的美
中国近代,古老封建帝国被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轰开了。
林则徐、魏源提出了“以夷制夷”
,首先从物质上、军事上效法西方,随后发生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打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美梦。严复总结了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从世界观入手,着重培养人才,救亡图存。他大声疾呼:“今日
①《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6页。
②同上书第4册,第1212页。
③同上书第2册,第323页。
-- 31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92
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①而救亡图存必须从人本身去寻找力量,所以要追求人的尽善尽美——民力、民智和民德的全面发展。
人是“万物之灵”
,但要获得人的发展,必须遵循着“物竞天择”这一根本原则。严复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规律,“动植如此,民人亦然”
,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依据这个规律,“近之可以保身治生,远之可以利民经国”
②。这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指导人们建立对待生活、选择人生道路的人生观的依据,又是一种用以观察民族国家命运的世界观。
所以,“治生”和“经国”
、“自强”和“保种”
,都必须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有二:(一)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万类之所以底于如是者,咸其自己而已,无所谓创造者”
③。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
,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否则就要被淘汰而归于灭亡。严复说:
是故天演之秘,可一言而尽也。天惟赋物以孳乳而贪生,则其种自以日上。万物莫不如是,人其一耳。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④。
联系当时中国的情况,特别是甲午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情况,
①《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页。
②《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5册,第1325页。
④同上,第135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