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近代美学史

_21 卢善庆(现代)
,根源在于信奉佛理禅宗,无限夸大审美情绪和心境的地位和作用,追求精神上、道德上的圆满,而坠入虚幻的“天国”。一旦落入现实生活,依傍“外受的环境”
,结合“内发的情感”
,而编织的审美之境,才谈得上是来源于外境,又高于外境的、更高层次上的“真实”。
第六节 “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
梁启超把中国古代的歌谣、乐府、诗、词,统称为“美文”
,并通过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来分析研究,从而划分出所谓“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这两个种类。他认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②。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与人类这种爱美的天性相契合。比如,中国的古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他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
①《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②《书法指导》,《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02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3页。
-- 2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2
美好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几千年不废。
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骂专门诗家的诗而之上。“
①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类的好美性决不能以天然的自满足。
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不是别一种风味的美“。就象璞玉花草,经过人工的琢磨雕饰、栽植布置,显出”各式各样月异而岁不同的“美。
“诗的命运比歌谣悠长,境土比歌谣广阔,都为此故”
②。
梁启超把好的歌谣作为“自然的美”
;好的诗则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还加上“人工的美”。在他看来,诗与歌谣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形式和情感表现的问题。
“诗和歌谣最显著的分别,歌谣的字句音节是新定的,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是随着一时情感所至,尽量发泄,发泄完便戛然而止。
诗呢?
无论四言五言七言乃至楚骚体,最少也有略固定的字数句法和调法,所以词胜于意的地方总不能免。“
③骈俪之文,固自有其特殊之美,建立在“我国文字的构造”上。
“我以谓爱美的人,殊不必先横一成见,一定是丹非素,徒削减自己娱乐的领土。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附庸之附庸,然其佳者,也能令人起无限美感。”
④梁启超划分“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
,固然与文艺形式情感的表现有关,但就论述的
①《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页。原引文“人功之美”
,“功”应改为“工”
,改为“人工之美”。
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1页。
③《苦痛中的小玩意儿》,《饮冰室文集》第45册。
④《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2页。
-- 258
2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内容来说,又不仅仅限于文艺形式和情感的表现问题。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是以汉乐府为论述的中心对象。
“汉代乐府,原来都是能唱的(最少也可以徒歌)
,所以和普通的诗可以划分出界限“
①。按梁启超对诗和歌谣的界定,汉代乐府“纯属自然美”
②。他指出汉代乐府有三大特色:(1)情感炽热,有违“诗教”。他认为,乐府《上邪》是一首情感热到沸度的恋歌、意境、格调、句法、字法无一不奇特“
,《有所思》“这一首恋歌,正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反面。赌咒发誓,斩钉截铁,正见得一往情深。后代决无此作,专门诗家越发不能道其只字”。这是因为“诗贵含蓄婉转,乐府则多为热烈的直透的表现”
③。
(2)意境新颖,结构瑰丽。他认为乐府《陌上桑》和《陇西行》堪称“无一懈弱之点”的力作。
《陇西行》“以陇西为题,想写陇西风俗。
写的是一位有才干、知礼义的主妇,却从天上人‘顾视世间’的眼中看出来。写天上话不多;境界却是极美丽闲适。写主妇言语举动,琐琐如画,却无一字堆垛,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3)格调崭新,度量深远。他曾把乐府《陌上桑》与晋
①《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43页。
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页。原引文“人功之美”
,“功”应改为“工”
,改为“人工之美”。
③同上,第101页。
④同上,第61页。
-- 25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42
傅玄的《艳歌行》作了对照研究,说:《陌上桑》第三解“没头没脑地替他夫婿大吹特吹。
到末句戛然而止。
这种结构,绝非专门诗家的诗所有。
晋傅玄有《艳歌行》,将此歌改头换面,末两句作为罗敷告使君语云:“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
‘真臭腐得不可响迩。
‘’呜呼,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

汉代乐府,在梁启超看来,可以说是“自然的美”的极境。它与“普通的诗”
(文人创作的诗)相比较,确实存在着以上所说的三大特色。他推崇“自然的美”的歌谣,在于肯定它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后代的诗,虽与歌谣画然异体,然歌谣总是诗的前驱,一时代的歌谣往往与其有密切的影响,所以歌谣在文界的地位,治文学史的人首当承认②。
我们知道,清代是一个复古的时代,民间的歌谣等俗文学被重重的压迫着,几乎不能抬起头来。到了“五四”以后。随着民间歌谣等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文学史的研究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梁启超推崇“自然的美”的歌谣,并给予它一定的历史地位,是符合这一时代潮流的。但是,作为“自然的美”的歌谣,也有不足的一面。诚如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指出的那样,俗文学“特质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她未经过学士大夫们的手所触动,所以还保持其鲜艳
①《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57页。
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32—133页。
-- 260
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的色彩,但也因为这,所以还是未经雕斲的东西,相当的粗鄙俗气。有的地方写得很深刻,但有的地方便不免粗糙,甚至不堪入目。“
①梁启超缺乏这样的全面的理论认识和分析,似乎歌谣都达到了“自然的美”。美的说成美的,不美的也说成美的。这就不大符合文学史上大量存在的事实。好在梁后超推崇“自然的美”的歌谣,并不排斥普通的诗,而是把两者糅合在一起,考察整个时代的诗风,使他在揭示“美文”
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纵横交错的联系和线索,仍然是十分可取的②。
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往往胜于缜密的理论探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
第七节 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真情实感的透发
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真”
,同历代许多美学家一样,含有较丰富的内涵,不仅有科学意义上的“真”
,而且有文艺学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②梁启超认为:“大抵晚汉诗(此指广义的诗,连乐府也在内)
可分两大派。
第一派,音节谐美,寄兴深微,词旨含蓄。其源出于国风,《十九首》及拟苏李等诗皆属之。第二派,音节倔强,意境俶诡,笔力横恣。其源出于《离骚。招魂》。乐府中之大部分,皆属之。两派虽途径不同,而皆用比兴体为多。其中赋体者,则蔡文姬一诗属于第一派。
《孤儿行》、《焦仲卿妻诗》等属于第二派。要而言之,晚汉诗虽未能尽诗的境界,然而后代许多做诗的路子,已在那时候开发出来了。“(《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全集》专集,第74册,第132—133页。
-- 26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42
上的“真”。
梁启超所说的文艺学上的“真”
包括哪些内容呢?
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一,真性情。在我国古典传统的美学理论中,反复强调“天成”
、“自然”
、“天籁”
、“不隔”。都含有文艺创作必须注意的真情实感。
这是因为真诚,同感人感己联系在一起;不真诚,不足以感己,更不足以感人。能够体会和表现文艺作品具有“真性情”
,就导致了作者沟通读者“共鸣”的无形渠道。梁启超认为:
朝廷歌颂之作,无真性情可以发摅,本极难工。况郊庙诸歌,越发庄严,亦越发束缚。无论何时何人,当不能有很好的作品①。
但是,有些描绘真性情的作品则不同。虽然它有时对读者的价值不太大,但是能够体现“真性情”
,也是一种美学上的享受。比如,汉高祖死后,吕后执政,戚夫人被幽囚于永巷。
她穿着囚服舂米;这时,她的儿子如意被封为赵王。她思念自己的儿子,一面舂米,一面唱着: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莫,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梁启超评曰:“这首诗虽没有多大好处,但也能见真性情。”

梁启超这一看法除接受西方美学观点外,还糅合了中国古典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167页。
-- 262
6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美学思想中的“言为心声”
、“字为心画”的主张。他指出:
今西方审美家言,最尊线美,吾国楷法,线美之极轨也。又曰字为心画。美术之表见作者性格,绝无假借者,惟书为最,然则书道之不能磨灭于天地间,又岂俟论哉①。
不仅如此,梁启超还进一步揭示了由于采取“真性情”的直露,使生活中的丑态,转化为“极粹美”。杜甫写过一首《遭田父泥饮》,很有代表性。
这首诗把乡下老百姓极粹美的真性情,一齐活现,你看他父子、夫妇间何等亲热;对于国家义务何等郑重;对于社交何等爽快、何等恳切。
我们若把这首诗当个画题,可以把篇中各人的心理从面孔上传出,便成了一幅绝好的风俗画②。
的确,从这一幅风俗画中,我们可以想见,田翁招待杜甫,热情近于无礼,高兴露出丑态:“高声索里粟,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但由于田翁性情率真,化“丑”为“美”
,美到“极粹”
,不是给我们以愉悦而又轻松的,审美享受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作者“用写实法写社会优美方面③”
,描绘对象的性情越
①《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0册,第19—20页。
②《情圣杜甫》,《梁任公文存》下卷,罗芳洲选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36年版,第383页。
③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页。
-- 26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42
自然,越直率,就越感到美。梁启超这个评价和分析,与契诃夫所说的“按生活的本来的面目描写”
以达到“无条件,直率的真实”②,不谋而合。这在审美心理上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二,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真”
,不仅包含真性情,而且包含了真事详写和细节的刻划。他说:
如《羌村》、《北征》等篇多用第三者客观的资格,描写所观察得来的环境和别人情感,从极琐碎的断片详密刻划,确是近世写实派用的方法,……从前古乐府里头,虽然有些,但不如工部(按指杜甫——引者注)描写入微。
这类诗的好处在:事实愈写得详,真情愈发得透,我们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的道理①。
在这里,“事实”详写,和“真情”透发是并列的,两者都构成“真”的内容。狄德罗说过:“必须把事实如实的反映,而戏剧将会更真实、更感动人、更美。”
②由于“把事实如实的反映”
,“真”和“美”往往相互沟通,获得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梁启超的“真即是美”的论断,与狄德罗的看法十分类似而又相近。
“真即是美”这个论断,自然从属于写实派文学的。如果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自然派文学来分析,尽管它
①《情圣杜甫》,《梁任公文存》下卷,第383页、280—281页。
②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3页。
-- 264
8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可以“将社会实相描写逼真”
①,而这个“真”不一定就是“美”。他这样说过:
……人类既不是上帝,如何没有缺点。
虽以王嫱、西施的美貌,拿显微镜照起来,还不是毛孔上一高一低的窟窿纵横满面。何况现在社会,变化急剧,构造不完全,自然更是丑态百出了。
自然派文学,就把人类丑的方面、兽性方面,赤条条和盘托出,写得个淋漓尽致,真固然真,但照这样看来,人类的价值差不多到了零度了②。
此话对于一些自然主义作品的批评,是确切的,其中讲到认识“人类的价值”
,实际上触及到“真”的核心问题。而所谓“真固然真”的“真”
,则是真事详写和细节刻划。遗憾的是,梁启超没有着意把“真”
的核心问题——文艺的认识作用,深入阐发下去。
其三,梁启超在论述“真”的含义时,还十分强调写实感。他认为,汉乐府《孤儿行》(清商瑟调)
“可算中国头一首写实诗。妙处在把琐碎情节委曲描写。内中行汲收瓜两段特别细叙,深刻情绪自然活现,是写生不二法门”。他竭力推崇蔡文姬的《悲愤诗》,指出作者独特的身世给作品的真实感带来了“异彩”
③,想象力则是第二个生命。
“从想象力中活跳
①《欧游中之一般观察及一般感想》,《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上编,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26页。
②《情圣杜甫》,《梁任公文存》下卷,第383页、280—281页。
③《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64—65页。
-- 2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2
出来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
①。
《孔雀东南飞》中有些缘饰造作的话(篇中“妾有绣腰襦”一段,“著我绣裌裙”一段、“青雀白鹄舫”一段)
,和写实体裁已起冲突,而且这些“铺叙的富贵气太重,和‘小吏’家门不称”
②,失掉写实感。因此,他进一步分析道:
文人凭他的想象力所及,随意挥洒,原是可以的。
笨伯吹毛挑剔,固是“痴人前说不得梦”。
但这诗既是写实,此类语句,终不能不说是自乱其例③。
按梁启超的意思,就是要求“美”和“真”的统一,否则就是“自乱其例”。最后,他总结为这么一句:
这首诗是诗人之作,不免为技术而牺牲事实,我们不必讳④。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是否是诗人之作,可以存而不论。而梁启超揭示它违背细节的真实、不符合人物生活条件和环境的铺写,并不是“笨伯吹毛挑剔”
,而是正确的美学批评。这种按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真实性的标准来看,既不“真”
,也不“美”了,怎么能因“技术而牺牲事实”呢?
总之,从梁启超对于“真”的含义三个方面的探求来看,
①《屈原研究》,《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87页。
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76页。
③《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77—78页。
④《情圣杜甫》,《梁任公文存》下卷,第383页、280—281页。
-- 266
05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围绕着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情实感的问题。而且运用了这种含义的“真”
,批评了中国古典文艺作品,力图找出“真”
与“美”的关系。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梁启超在探求“真”
的含义时,似乎丢掉了它的核心问题——文艺的认识作用。虽然他批评自然主义作品,说到了如何认识“人类的价值”问题,但他一没有把它当作“真”来看待,二没有继续生发阐述下去。不过,话又说回来,梁启超没有把文艺的认识作用看作“真”的核心问题,但不是不承认文艺的认识作用。相反,他在强调美的功利性时,充分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他认为,杜甫“内在价值最大者,在能确实描写出社会状况,及能确实讴吟出时代的心理”。
①读了《后出塞》五首之四,令人立刻想到现在军阀的豪奢专横,——尤其逼肖奉直战争前张作霖的状况。最妙处是不著一个字批评,但他客观事实写出。自然会令读者叹气或瞪眼“。
②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梁启超关于文艺学上的“真”时,一方面要看到他虽探求了“真”的三点含义,但未抓住文艺的认识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他在强调美的功利性时,也承认文艺的认识作用,不过没有把它用“真”字表述出来罢了。
①罗芳洲选注:《情圣杜甫》,《梁任公文存》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36年版,第281页。
②同上,第282页。
-- 2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2
第八节 “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
梁启超的《美术与科学》演讲是以文艺复兴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大画家达。芬奇破题的,并以达。芬奇的《绘画论》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①。
这个提法,梁启超虽没有直接加以引用,但他在论述科学意义上的“真”与美术作品的“美”时,包含了这个提法,而且说它是从“真美合一”论发生出来的。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以“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②。
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梁启超采取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达。芬奇的美学思想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达。芬奇把绘画作为一门科学的提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
这是因为:一是那时的“巨人”本身就“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
③。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自然科学家。二是形态科学在当时正在积累资料,肉眼是当时唯一的观察利器,作为视觉艺术的图画成为纪录数据的重要手段。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图,既是艺术素材,又是医学资料。三是绘画这门科学面临着自身的
①戴勉编译、朱龙华校:《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②《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25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页。
-- 268
25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