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学》黑格尔

_53 黑格尔(德)
从工业文化中的严格分工,利己的个人主义以及贫富悬殊这 些弊病见出资产阶级文艺势必趋于解体,黑格尔大体上是正 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也着重地指出过资本主义社会情 况不利于文艺的发展,把这一点看作资本主义必须推翻而代 以共产主义的理由,并且展望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文艺将达 到空前的繁荣。黑格尔却从资产阶级文艺的解体就断定文艺 本身也就必然解体。这种论断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种论断 就否定了黑格尔本人的辩证发展由低级逐渐上升到高级的观 点。象征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不是也都有过解体阶段而过渡 到较高一级的新型艺术吗?何以浪漫型的资产阶级艺术解体 之后就不能过渡到更高一级的新型艺术呢?黑格尔的答案是 艺术从此就要让位于更高级的精神活动即哲学。他显然忘记 了他所奉为理想的希腊古典艺术是和同样繁荣的希腊古典哲 学并存过的。他想象不到资产阶级文艺解体之后还会有更高 一级的社会主义文艺,和他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解体之后还 会有更高一级的新型社会,理由是一致的,都要推原到他的 唯心史观。这种唯心史观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直接对
-----------------------------------------------
4 8 3 美学 第三卷
立的。依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首先 是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其次是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 筑,第三是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教条和政法观点之类意 识形态,是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虽然也对经济基础 起重要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性的。几千年来的世界历史发 展都证实了这种辩证唯物史观的正确性。黑格尔的唯心史观 则与此相反,推动历史发展的不是生产实践和经济基础而是 精神基础,历史发展就是抽象概念或人类理想 “外化” 或 “具体化”为客观世界的过程,而这过程终止于绝对理念,如 上文已经解说过的。艺术发展之有止境,正因为黑格尔眼中 的人类精神的发展有止境。艺术发展在人类精神发展中只处 在初级阶段而且是局限于初级阶段的。整部世界文艺史已彻 底推翻了这种荒谬的悲观论调。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 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黑格尔 的思想体系的阶级烙印是很明显的。他始终是站在德国具体 社会情况下的资产阶级立场来歪曲历史发展的。他继承启蒙 运动所鼓吹的理性和自由的余绪,幻想资产阶级的理性和自 由这层外衣所掩盖的个人主义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高准则。他 眼看当时资产阶级现实生活并没有所谓理性和自由,而只有 个人主义所产生的种种丑恶现象,于是又幻想过去希腊时代 曾经有过这种理性的自由。他所景仰的德国诗人席勒曾经把 古希腊作为他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他本人也是如此,不但把 希腊古典文艺悬为理想,而且认为荷马所写的 “英雄时代” (亦即奴隶制开始的时代)的英雄人物性格都以他所说的“独
-----------------------------------------------
译 后 记
5 8 3
立自足”(亦即自由)为特征。“英雄时代”的好处据说就在 社会理想还没有僵化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呆板的政法制度和道 德信条,个人还可以凭自己的认识和意志去行事,能替自己 的行为负责。黑格尔的英雄人物当然只限于奴隶主。即使奴 隶主也还要依靠剥削奴隶的劳动。个人“独立自足”这种反 社会的口号,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反动的,而且也不可能成为 事实的。
六、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
接着还要约略提一下艺术美与自然美是否对立的老问 题。黑格尔把他的《美学》看作“艺术哲学”,艺术以外的美 当然不在他的讨论范围之内。他并没有完全抹煞自然美。《美 学》第一卷第一章就专门分析自然美,而且美的定义“理念 的感性显现”中的“感性”因素就属于自然,为艺术表现所 必不可少的。不过他轻视自然美却是事实。他说得很明白: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
(心灵就自然材料加工,表现为艺术卡品—— 译者注),心灵及其
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
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
举例来说,荷兰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所反映的只是平凡的自然。 这种平凡的自然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美的价值,而是因为它 反映了荷兰人民和自然与外来侵略作过长期英勇斗争才获得
-----------------------------------------------
6 8 3 美学 第三卷
自由和繁荣后所感到的欣慰和自豪感。在这个意义上,自然 美其实还是一种雏形的艺术美,也必须含有精神因素。黑格 尔还认为人类愈向前发展,精神 (即心灵)也随之发展,标 志之一是自觉性愈来愈高,标志之二是艺术愈来愈降低物质 作用,提高精神作用,例如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这 些主要艺术门类的演进,就是逐渐贬低物质因素而提高精神 因素的过程。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这个久经争论的问题,黑 格 尔的看法是片面的,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中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 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 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 和艺术关系的正确的辩证的看法。从表面看,除第一句以外, 上引毛主席的一段话似是黑格尔也会赞同的;但是基本差别 正在“唯一源泉”问题。毛主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 为艺术是反映物质基础的,而黑格尔则坚持他的客观唯心主 义,认为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性的 “理念”,这正是 “首足倒置”。
七、《美学》的历史背景,它在历史上的 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以上是黑格尔思想体系特别是美学思想的一些主要线 索,我们看到其中矛盾重重,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败的方面, 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些都不能孤立地看,须结 合当时社会背景来看。黑格尔处在十八和十九世纪之交,在
-----------------------------------------------
译 后 记
7 8 3
西方历史上是一个大转变、大动荡的时代。最大的事件是法 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黑格尔从这 一伟大时代潮流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帮助他形成了辩证发展 的历史观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和理性的理想。他所出生的德国 在政治经济方面都还很落后,在长期封建小朝廷割据分争之 后,普鲁士才开始统一德国,逐渐建成军事帝国。社会基本 上还处于封建型,资产阶级还在依附封建力量,极为软弱。农 工商各业都远远落后于英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黑格尔 死后,德国才开始有大工业和工人运动。黑格尔当然不可能 了望到未来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在阶级地位上他属 于软弱的资产阶级,但力求迎合普鲁士王国的政治制度和理 想。这就说明了他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在文 化 方面当时德国处境也很特殊。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 判》导言里在提到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时说过:“某些 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 可能的,……在 整 个 艺 术 领 域 同 社 会 一 般 发 展 的 关 系 上 〔也〕有这种情形”,古希腊是一个例证,近代德国也是一个 例证。德国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尽管很落后,哲学和文艺的繁 荣都达到了近代西方的高峰。这种不平衡状态曾引起过一些 疑问和争论,其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作了解答。恩格斯 在《德国的局势》一文里是这样说的:
一切都已腐朽,衰颓,在迅速崩溃,连最微细的好转希望也
没有。……唯一好转的希望在文学。(“文学” 和下文 “世界文
学”都泛指一般文献—— 引者)
-----------------------------------------------
8 8 3 美学 第三卷
这就是说,一般德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落后状态之下,只 有文化事业一条出路,这方面还有美好的希望。
此外,上述不平衡的发展单在德国本身还得不到完满的 解答,还要结合到德国以外的世界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里也就世界市场的形成情况对此作了解答: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
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
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
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
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世界文学既已形成,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片面孤立 地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和时代着眼,必须研究他所受到的 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及其历史的影响。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 是当时德国最渊博而且最敏感的学者,即是说,他受到了世 界范围的文化影响既广且深,是文艺复兴的继承人,启蒙运 动的参预者,过去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当时已开始进入帝 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地理探险和殖民扩张,西方 知识分子也日益放眼世界,到处寻求精神食粮,接触到埃及、 印度、波斯、中国乃至北美印第安族的文化,进行了大量翻 译和介绍。这方面德国学者的贡献是很突出的。民歌和中世 纪文物搜集和研究对当时浪漫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文克尔 曼、莱辛和希尔特诸人对古代造型艺术(特别是希腊雕刻)的 研究掀起了崇拜希腊古典的风气,把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
-----------------------------------------------
译 后 记
9 8 3
运动推进了一步,由此把拉丁古典文艺复兴推进到希腊古典 文艺复兴。当时百家争鸣风气空前活跃。例如长达百年之久 的古今优劣之争到黑格尔时代还没有结束。总之,黑格尔是 在欧洲政局大动荡,学术空气极浓厚的形势中培育出来的,在 哲学、历史哲学、文艺作品及其理论各方面都有比前此学者 远较广阔的视野和远较强大的促进动力,否则《美学》这部 著作是写不成的。他的成就是历史发展理应达到的结果。
《美学》这部著作的基本矛盾和局限,上文在讨论各个问 题中已约略指出,它究竟有没有值得借鉴和批判继承的地方 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最稳妥的途径是细心钻研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关于文艺方面的论著。他们都细心阅读过黑格尔的 《美学》,对黑格尔进行过深刻的批判,肯定了他“把世界描 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 运动和发展的线索”,《美学》就是把艺术描写为辩证发展过 程并揭示其发展线索的范例。它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尤其 重要的是一部艺术发展史。他的基本错误在把物质与精神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首足倒置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正是由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而吸收其辩证法中的合 理内核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毕竟是有所贡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有许多 观点都可以溯源到黑格尔的《美学》,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改 造客观世界中同时肯定自己和改造自己的实践观点,人的全
-----------------------------------------------
0 9 3 美学 第三卷
面发展观点,“外化” ① 和“异化”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不利 于文艺发展的观点,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观点等等都是如 此。译者初读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对美学极 为重要的著作时,深以其艰晦难懂为苦,到译完黑格尔的 《美学》以后再读这部手稿,比过去就稍懂得多一点,因此深 信学习《美学》有助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然 反过来说,更是如此,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能 更正确地理解黑格尔的《美学》。此理愿与美学界同志共参之, 作为一种入门练习,不妨把上引黑格尔《美学》关于实践观 点 的引文和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第三编第五章论 “劳 动”的一段话细心参较一下:
劳动首先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
中,人凭他自己的活动作为媒介,来调解和控制他跟自然的物质
交换。人自己也作为一种自然力来对着自然物质。他为着要用一
种对自己生活有利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质,所以发动属于身体的
① “外化”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对象化”,即把主体方面的精 神因素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另一个是“异化”(Entfremdung,Alienation) 或“疏远化”,私有制就是“异化”的结果,例如劳动产品从工人“异化”到资本 家手里;由于分工制,工人得不到全面发展,他本来有的才能遭到了摧残或凋萎, 他的劳动本身对他也成为和他自己相对立的“异化”了的活动。到了私有制废除 的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就不再存在。“异化”问题在近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 一直在引起争论,可参看斯屈柔克 (Dirk J.Struik)为纽约国际出版局一九六 四年新出版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英译本所写的序言和名词释义,作者 详细追溯了“异化”观念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发展。他认为马克思后 来虽不常谈“异化”,却没有放弃这个概念,举了《资本论》中《商品的拜物教》 和第三卷引用过 “异化”这个词作为例证。
-----------------------------------------------
译 后 记
1 9 3
各种自然力,发动肩膀和腿以及头和手。人在通过这种运动去对
外在自然进行工作,引起它改变时,也就在改变他本身的自然
(本性),促使他的原来睡眠着的各种潜力得到发展,并且归他自
己去统制。我们在这里姑不讨论最原始的动物式的劳动,……我
们要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类似织工纺织,
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即使最
庸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采用
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
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劳动者
的观念中,已经以观念 (或理想)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
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还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
的。这个目的就成了规定他的动作的方式和方法的法则 (规律),
他还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并不是一种零散
的动作而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除各种劳动器官都紧张起来以
外,还须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这种活动表现为注意。劳动的内
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愈少吸引力,劳动力愈不能从劳动中感到
自己运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乐趣,他也就愈需要更
多的注意。(参照原文对中译文略有校改—— 引者注)
马克思在这里从实践观点出发,把精神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的 生产活动看作是统一的,都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从而体现 自己和改造自己的实践过程。因此,这段关于劳动生产的教 导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而且也适用于文艺创造。文艺创造活 动正如物质生产一样,涉及整个人的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各 种力量,涉及自我意识,形象思维,也涉及由目的约制的理 性考虑;涉及意志和情感,也涉及运动器官以及高度紧张中
-----------------------------------------------
2 9 3 美学 第三卷
的聚精会神 (即马克思所强调的“注意”)。无论是文艺创作 还是物质生产都可以产生美感,即“从劳动中感到自己运用 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乐趣”。因此,审美活动决不 限于康德所说的不涉及目的和利益计较,也不涉及理性概念 的那种抽象的光秃秃的对于形式的感性观照。如果研究美学 的人都懂透了这个道理,便会认识到这种实践观点必然要导 致美学领域里的彻底革命,也就会对黑格尔的实践观点的萌 芽作出正确估价和批判。
就黑格尔奉希腊古典艺术为理想而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文艺深致不满来说,他似是厚古薄今;但是他认识到每一 历史阶段的文艺特征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取决于当时 “一般情况”和“普遍力量”,希腊古典艺术决不能在近代复 活,所以他明确地反对复古倒退,反对德国著名诗人克洛普 斯托克在近代企图复活已死的北欧原始宗教,赞成歌德用不 同的方式来处理希腊悲剧家所用过的材料。
由于从历史发展观点出发,重视每个时代的世界情况和 具体情境,黑格尔很少脱离现实。他的文艺观点大半是针对 当时资产阶级文艺的流弊而提出的。这特别表现在把内容提 到第一位,把形式看成由内容决定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这 个美(即艺术)的定义就含有理性内容决定感性形式的意思。 所谓“理性”并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具体形象融成一体的生 活理想。对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文艺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是 家喻户晓的大道至理,对于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来说,这 个提法却是对风靡一世的形式主义和颓废主义痛下针砭的。 资本主义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日渐暴露出它的弊病和危机,文
-----------------------------------------------
译 后 记
3 9 3
艺上的反映就是消极的浪漫主义。消极浪漫派都表现出厌恶 现实而又看不到出路的怅惘心情。这派在德国代表的人物是 梯克、许莱格尔兄弟、甲可比和霍夫曼等人。他们根据康德 门徒菲希特的唯我哲学,标榜所谓“滑稽”或“暗讽”,从自 我中心出发,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把 它们当作玩具,任自我尽情游戏,随意创造也随意毁灭。他 们认为这种滑稽态度就是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他们的作品大 半 已为群众所厌弃了,只有黑格尔一再批判过的霍夫曼 (《谢皮拉翁兄弟》的作者)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还有影响, 所以又受到日丹诺夫的批判。消极浪漫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就 是感伤抑郁,因为主体既然没有坚实的明确的理想,把世界 一切都看成空虚的,自我也就必然空虚,因此也就往往产生 黑格尔所说的“精神上的饥渴病”。这种人物性格表现在作品 里必然是软弱的。黑格尔曾举歌德的“少年维特”为例,说 明“长久在德国统治着的那种感伤主义的软弱”,接着还举甲 可比的作品的人物为例,对这种软弱性格作了逼真的描绘和 深刻的分析,说这种人“抱着自我优越感来看现实世界,以 为其中一切都值不得他关心”,“他只孤坐默想,象蜘蛛吐丝 一样,从自己肚子里织出主观幻想”,并且“要求世上一切人 ……都能了解和尊敬他的这种孤独的灵魂美。如果旁人办不 到,他就伤心刺骨,一辈子不平”。这是许多消极浪漫派诗人 和一般颓废派作家的忠实写照。
黑格尔一贯主张艺术内容的严肃性,认为这种“滑稽”态 度和“主体的幽默”是近代资本主义浪漫型艺术解体的征兆, 正如亚理斯陀芬的喜剧和罗马时代讽刺诗文的出现标志着古
-----------------------------------------------
4 9 3 美学 第三卷
典型艺术的解体是一样道理。这道理就在于理想的艺术必须 有“丰富而真实的旨趣以及坚持人生重大理想的性格”。这种 真实旨趣和重大理想是来自一定历史阶段的 “一般世界情 况”通过具体情境而体现为个别具体人物的“情致”,来推动 他发出动作的。黑格尔把人物性格看作“理想艺术表现的真 正中心”,关于人物性格,黑格尔除反对软弱要求坚强以外, 还反对片面性或抽象化,要求丰富性或完整性。他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
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
品。
为着说明丰富性与抽象化的分别,黑格尔举莎士比亚和莫里 哀为例。依他看,在描绘丰满的人物性格方面,在近代当推 莎士比亚为首屈一指,他从来“不让某一抽象的情致 (例如 麦克伯的政权欲,朱丽叶的爱情或奥赛罗的妒忌)去淹没掉 人物的丰富的个性,而是在突出一种情欲中,使人物还不失 其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人物性格的特点是“具有个性的, 现实的,生动的,高度多样化的”。至于莫里哀在喜剧里,只 片面地写出人物的某一种抽象性格,如“悭吝”“伪善”之类, 这类“顽固的性格也是可厌的抽象品”。黑格尔在这里要区别 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拉萨尔论悲剧信里都提到的 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分别。马克思在信里说:“你应该更加莎士 比亚化,我认为你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个别人物变成时代 精神的单纯传声筒的席勒方式。”恩格斯也指责拉萨尔的戏剧
-----------------------------------------------
译 后 记
5 9 3
观点“太抽象而不够现实主义”,接着说,“依我的戏剧观点, 我们不应为了观念性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 忘掉莎士比亚……”这些观点对文艺创作都是有益的教寻,是 对“主题先行”“三突出”之类谬论的有力批判。
趁便可以说明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这部经典著作,因译文一字之差,在一般人心中可能引 起的误解。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正要说明马克思是在批判继 承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才建 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并非说德国古典哲学 到了马克思时代就“终结”了。马克思在举世都把黑格尔看 作“死狗”时郑重声明过“我是黑格尔的学生”,而且恩格斯 在上述著作里的最后一句话是“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 哲学的继承者”。怎么能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到了马克思时代就 已“终结”呢?原来“终结”是译原文人Ausgang的。过去 英、法、俄三种译本也都把这个词译为“终结”或“终点”, 中译因此也以讹传讹。查1962年柏林德国科学院新出版的多 卷本《现代德语大词典》在Ausgang的44项下正引恩格斯的 上述著作为例来解释这个词有“一个时间段落”的意思。再 查1964年美国纽约国际出版局印行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 手稿》 新译本在230页注文里引恩格斯的上述著作标题用 Outcome译Ausgang,Out-come是“结果”或“成果”,两 书都没有用“终结”,“结果”显然较妥。
关 于 译 注
以上是理解和批判黑格尔《美学》所应抓住的一些要点。
-----------------------------------------------
6 9 3 美学 第三卷
其它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里不能详谈,只在各章注脚中趁便 点出。《美学》德文原文版的编者没有加注,只附载词汇的简 介和引得,英译本偶尔有注,法译本和俄译本都基本上没有 加注。为了大多数读者的方便,译者加了一些译注。译注分 三种,(1)较难章节的释义和提要,(2)点明从马克思主义 观点看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3)词汇和典故的简介。译者 从事这项翻译工作时断时续,基本上是单干,很难得有寻师 问友的机会,经常以孤陋寡闻为苦。译文和译注虽屡经易稿 或修改,不妥或错误的地方一定还很多,衷心请求认真的读 者指出或提意见寄编辑部,备将来修改时参考。在此应趁便 感谢一些读者对早出版的本译本第一卷所提的意见,这次复 校第一卷时已尽量吸收。
朱光潜 一九七五年十月初稿
一九七八年九月校改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7 9 3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1770——1831)
C 斯图加特时期 D (1770—1788,十八年)
E 1770年·诞生 E
F 八月二七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G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1)出生于德意志西南部符腾堡公爵领地
斯图加特城税务局书记官,路德派基督徒格奥尔格·路德维希·黑格
尔的家庭,下有一弟一妹。
H 八月: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生于1724年四月
二二日,四六岁)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大学任逻辑学、形而上学教授。
H 约翰·哥特弗里德·费希特(Johann Gottfried Fichte,生于
1762年五月十九日,八岁)在萨克逊公国露萨第的拉门瑙家乡,次年,
得到一位乡绅资助,到外地上学。
H 克鲁格(Wilhelm Traugott Krug)出生于普鲁士的拉迪斯。
I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登基于1740年)在
朝。
I 符 腾 堡 和 特 克 公 爵 (Herzog von W ürttemberg und 
Teck)欧根·卡尔 (Eugen Karl,1728—1793)在世。
J “这就是前一世纪(即十八世纪—— 引者注)末叶的德国状况。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
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
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
-----------------------------------------------
8 9 3 美学 第三卷
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633)
G  又译:见《新民丛报》(1903年)第27期马君武:唯心派巨
子黑智儿学说;《寰球学生报》(季刊,1916年)严复:述黑格儿唯心
论;《民铎》第10卷第2号 (1929年三月)杨东莼:赫格尔与傅尔巴
哈,上列各文皆收于哲学研究所资料室编:《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参
考资料》(第九集,440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E 1775年·五岁 E
H 一月二七日: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 出 生 于 符 腾 堡 公 国 莱 昂 贝 格
(Leonberg)一个路德派牧师家庭。
I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发动侵略战争 (1775—1783)。
E 1777年·七岁 E
F 黑格尔进本城拉丁举校学习古典语文。
H 老谢林任神学院东方语言教授,在图宾根的贝本豪森 (Beben B
hausen)。
E 1780年·十岁 E
F 黑格尔进本城文科中学。在校期间,熟悉希腊悲剧;最初喜欢
植物学,最后一年爱好物理学。 G
H 秋季:费希特
GG
(十八岁)到魏玛公国进耶拿大学神学系。下
年转来比锡大学,1784年毕业。
G  据他妹妹克里斯蒂娜·路易丝·黑格尔 (Christiane Luise
 Hegel,生于1773年)于1832年死前留给她寡嫂的信。
GG  又译:见朱元善编纂:《教育丛书·裴司泰洛齐传· 〔附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9 9 3
录:〕斐希脱传》,商务印书馆,1916年,西安陕西省图书馆藏。
E 1783年·十三岁 E
F 黑格尔的母亲死。
I 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E 1785年·十五岁 E
F 读《伊利亚得》,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莫泽斯·门德尔松 G
(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斐多》(1776)等。
H 耶 拿 大 学 修 辞 学 教 授 许 茨 (Christian Gottfried Schütz,
1747—1832)和胡非兰(Gottlieb Hufeland,1760—1817)在魏兰德、
柏杜赫 GG (F.J.Bertuch,1747—1822)支持下,创办杂志《耶拿文
学总汇报》(1785—1805)支持康德哲学。1788年,订户达两千,读者
远及派兰、匈牙利、意大利、法国、英国、丹麦、瑞典、荷兰、俄国
等。
G  又译:缅达尔桑 ( KLMNLOPQRM ),见《世界通史》5∶574;孟
德尔逊,见王玖兴译《青年黑格尔》(卢卡奇著)31;孟德尔生,见贺
麟译《小逻辑》(黑格尔著)1980年第153页。
GG  德国作家,书商,出版家,魏玛公国官员。
E 1786年·十六岁 E
I 八月:弗里德里希二世死;九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1744—1797)登基。
E 1787年·十七岁 E
F 八月:黑格尔写《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宗教》。
-----------------------------------------------
0 0 4 美学 第三卷
C 图宾根时期 D (1788—1793,五年)
E 1788年·十八岁 E
F 写《论古代诗人的某些特征》。
F 中学毕业。
F 秋季:往南,到士瓦本公国,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哲
学、自然科学。
H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Friedrich Ho A lderlin,生于1770年)
也入图宾根神学院。
E 1789年·十九岁 E 同情法国革命
I 七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2),通称“法国大革命”,
爆发。
J “法国革命象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
影响非常大。极其无知的、长期习惯于受虐待的人民仍然无动于中。但
是整个资产阶级和贵族中的优秀人物都为法国国民议会和法国人民
齐声欢呼。……但是这种热情是德国式的,它带有纯粹形而上学的性
质,而且只是对法国革命者的理论表示的。但是,一俟无可辩驳的事
实把理论排挤到次要的地位,……尤其当1793年5月31日吉伦特派
的复亡弄得理论完全哑口无言的时候,这种德国式的热情就一变而为
对革命的疯狂的憎恨了。”(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2∶635)
J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
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
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
尔完成了新的体系。”(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1 0 4
思恩格斯全集》1∶588)
E 1790年·二十岁 E
F 两年,学完古典语文和哲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获得通过;继
续攻读神学科目。
H 谢林 (十五岁)因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得以提前进入图宾根神
学院;入学后,黑格尔和谢林、荷尔德林三人比较相投,关系密切。
H 八九十年代,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
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陆续发表,产生了巨大的反
响,他本人亲自痛击沃尔夫学派的负隅顽抗,莱因霍尔德(K.L.Rein B
hold,1758—1823)费希特这些门徒广为传播,费希特于本年冬季教学
生读《纯粹理性批判》,下年六月以所写《试批判所有启示》亲自往见
康德,以康德哲学宣传者蜚声哲学讲坛;即使这样,黑格尔直到离开
伯尔尼前夕才逐渐注意到并理解康德哲学。
E 1792·二二岁 E 崇拜卢梭
F 在校期间,崇拜卢梭,读《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读基督教
《圣经·约伯记》 G 。
F 开始写 《人民宗教和基督教》 GG (Volksreligion und Chris B
tentum)。
H 谢林(十六岁)以《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为主题,撰写的
硕士论文获得通过。
G  据他的同学洛伊特魏因 (Christian Philipp Leutwein,生
于1768年)的回忆。
GG  又译:民众宗教和基督教,见汝信:青年黑格尔的社会政
治思想,收于《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一集》1978年,第205页。
-----------------------------------------------
2 0 4 美学 第三卷
E 1793年·二三岁 E 主张共和政体
I 一月:法国革命人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F 相传,黑格尔和谢林、荷尔德林共同模仿法国革命群众上年以
植树纪念大革命的方式,在一个初春节日,和一些同学结伴到郊外栽
种自由树,庆祝法国大革命。大部分同学并在校内一间小室为自由雕
像举行揭幕礼。
F 得到神学院结业证书,成绩平常。
C 伯尔尼时期 D (1793—1796,三年)
   F 毕业后,继续往南,前往瑞士伯尔尼,在一个贵族家庭教室馆。
平时教三个孩子,业余阅读英、法等国学术著作,继续关心法国革命
的发展。
H 十二月,莱因霍尔德离开耶拿去基尔,歌德建议学校邀请费希
特,费希特复函耶拿大学校长福格特 (Voigt)表示谢忱。
E 1794年·二四岁 E 批评雅各宾专政
H 五月,费希特到耶拿大学任教。
H 康德《仅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十月:宗教大臣沃尔纳
禀承御命,警告康德,令其勿再在讲课和著述中发表与基督教教义相
抵触的意见。康德当即复函表示服从,不再发表宗教和神学方面言论。
F 十二月:黑格尔在书信中指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庇尔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专政—— 雅各宾专政,并指责罗伯斯庇尔实行
革命镇压的行动。同时赞赏热月政变。 G
F 黑格尔大量的来信,最初只少量附于米希勒等所编《黑格尔全
集》第十七卷(第473—634页)出版。1887年,经其子卡尔·黑格尔
(Karl von Hegel,1813—1901) 补充编为 《黑格尔来往书信集》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3 0 4
(Briefe von und an Hegel)上下两册出版于来比锡,收为米编本
第二 版 第 十 九 卷。1952年 至 1960年: 霍 夫 迈 斯 特 (Johannes 
Hoffmeister,?—1955)和弗勒希西格 (Rolf Flechsig)把其后所发
现者加以整理补充,发函417封,收函313封,共730封,编为四卷
本《黑格尔来往书信集》,前三卷(1952—54)书信包括的年份为1785—
1812,1813—1822,1823—1831;末卷补遗之外,包括附录帐单、题
词之类以及人名齐全、有简单传记材料的索引。收于其所编《黑格尔
全集》第27至第30卷。 GG
G  参看侯鸿勋:论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态度,见 《哲学研究》
1980年第八期第29—37页。
GG 这个四卷本,第四卷 (327页),1977年另出版第一册 (365
页),未包括索引,北京图书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前三卷和
第四卷第一册)。中译本:苗力田选译《黑格尔关于哲学史书信十六
封》,收于《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第381—434页;《黑格尔通信
百封》(致荷尔德林、谢林、歌德、道布四人)。
E 1795年·二五岁 E 向谢林请教
F 春季:黑格尔去日内瓦。
F 五月:撰写《耶稣传》(Das Leben Jesu)。
F 八月:对于谢林所寄阅的一篇文章,黑格尔表示:评论你的文
章,你不该要我来做。我不过是初学者而已。……
F 秋季:读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
F 十一月:撰写 《基督教的实证性》 (Die Positivita A t der 
christlichen Religion)
G
,次年四月写毕。
F 黑格尔写于伯尔尼和法兰克福的著作,对基督教进行历史的考
察,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907年,经诺尔 (Hermann Nohl,
1879—?)编为《黑格尔青年时期神学著作》(Hegels theologische 
-----------------------------------------------
4 0 4 美学 第三卷
Jugendschriften)出版于图宾根。莫尔登豪尔和米歇尔(Eva Molden B
hauer und Karl Markus Michel)则编为《早期著作》(Frühe 
Schriften)收于其所编《黑格尔著作集》第一卷。
H 费希特参加同事尼特哈默尔 GG (Friedich Immanuel Ni B
ethammer,1766—1848)主编的《哲学杂志》继续支持康德哲学。
H 谢林在来比锡教家馆,至1797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