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汉帝国史

佚名(现代)
第一章:大厦将倾,三户灭秦!
  
  
  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秦王子赢政继秦王位。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当年镇压了嫪毐叛乱,罢太后,次年驱逐吕不韦,大权独缆。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趁赵与燕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齮(樊於期)、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9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二次伐赵。秦将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武城,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
  
  次年,公元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以“围魏救赵”之计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桓齮畏罪逃往燕国。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第四次攻赵,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赵将李牧以先北后南之策于番吾之战击败秦北路军,遂回师向南,南路秦军稍战即退。
  
  公元前230年,秦内史腾率军攻陷韩都郑,俘韩王安,韩亡。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命大将王翦率军第五次攻赵,设计陷害李牧,李牧被赵王迁所杀。次年,王翦攻陷赵都邯郸,俘赵王迁,赵亡。
  
  公元前227年,秦将王翦率数十万秦军于易水之西击败燕代联军。
  
  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并追杀燕王父子至辽阳。获太子丹首级而返。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数十万大军越水东进,直扑魏国腹地。魏军稍一接战便退,不待再战便退守大梁固守。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大梁城破。魏王假虽降犹被王贲立斩。魏亡。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军攻楚。李信取平舆(今河南平舆),蒙武取寝(今河南沈丘),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楚将项燕率军抵抗。楚军避开秦军正面绕道敌后,尾随秦军三天三夜,趁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连杀7都尉。李信带残部逃回。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率军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亡。
  
  公元前223年,灭楚、魏之后,秦王政派大将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正式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将山东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又焚毁儒学诸书,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兵五路南下攻击百越。失利,屠睢战死。
  
  公元前214年春,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今宁夏固原)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
  
  同年,秦始皇增发兵员补充南方军,由秦将任嚣、赵佗率领,再次南征百越。平定了百越之地,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公元前213年秋,因匈奴反扑,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征发大量民夫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再攻瓯骆之战,基本平定百越之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猝死于沙丘。同年胡亥继位,逼太子扶苏自尽,冤杀名将蒙恬兄弟。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二世胡亥东巡郡县,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一路杀戮大臣,假借罪名互相株连。于是,满朝震惊,恐惧不安,凡进谏的都认为是诽谤朝廷。从此大臣谄媚讨好,百姓惊恐。第二年四月,重修阿房宫。征丁征粮,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严刑酷律,狱中刑徒,人满为患。
  
  同年七月,陈胜、吴广等900名被征戍卒赴渔阳(今北京)戍边。途中遇雨,不能如期赶至。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遂率被征戍卒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攻取大泽乡,西向横扫数百里,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迅速发展到数万人。陈胜在陈县称王,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同年,山东百姓杀了当地的守尉令丞,自立诸侯王,响应陈胜。武臣赵歇自封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刘邦在沛县起义,项梁在会稽起兵。
  
  一时间,山东大地犹如一片干柴,瞬间燃起汹汹烈焰!
  
  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首举反秦义旗,得到广大民众及各种反秦力量的积极响应。同年九月,楚国名将项燕后裔项梁、项羽叔侄,杀会稽郡守殷,聚集精兵8000起义;刘邦在沛县以2000人起义;英布、秦嘉、陈婴、郦商、赵歇、魏咎、田儋等原六国旧贵族先后起兵。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经过短期修整,起义军主力分兵三路全数西进,向秦都咸阳进攻。吴广率田臧、李归等围攻荥阳,但由于城池设防坚固,久攻不下。于是,陈胜在留部分兵力继续围攻荥阳的同时,派周文率一部由陈县出发继续向西进攻关中。周文沿途招兵,到达函谷关时,已有战车千辆,步兵数十万人。九月,周文主力到达戏,距秦都咸阳不到百里。另一路由宋留率领攻占南阳。但宋留攻下南阳后未能按陈胜意图直叩关中东南门户武关。同时,陈胜又分兵,命武臣等向北进攻赵地,周市攻取魏地,邓宗进攻九江,召平攻取广陵。 二年春,召平以陈胜名义封项梁为“张楚”农民政权上柱国,建议他引兵西进击秦。于是,三月,项梁、项羽率军渡江北上,沿途收编陈婴、英布、吕臣、蒲将军等多部反秦武装,并击败占据彭城以东地区的秦嘉部,队伍迅速壮大。
  
  起义军攻入函谷关,秦廷大震,而同时向南北边疆发出的调兵命令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南方军主将赵佗不但不回,反而杀掉了一大批朝庭属官,封锁关隘要道,严令所有部下不得北上救援,回来赵佗最终脱离秦朝自立为王,即汉时所说的南越王国。北方长城军虽有调动迹相,但行动迟缓,始终没有赶到。二世胡亥大为震掠,和群臣商量。此时周文大军已经兵临戏水。少府章邯认为此时调发近处县城的军队为时已晚。郦山刑徒很多,希望二世赦免他们,发给兵器,让他们出击平判。于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为将领,受命率郦山刑徒及奴隶七十万之众,迎击周章。打垮了周章的军队,周章被打出函谷关,逃至曹阳。章邯率军追击,瞬势攻破曹阳。周章再次败走次绳池,十余日后,章邯大破次绳池,周章兵败自杀。打败了周章,章邯又向东进逼荥阳。
  
  此时,围攻荥阳的吴广军内讧,田臧、李归假传陈胜之命杀了吴广。陈胜命田臧为上将军。章邯杀到,田臧亲自率军迎击秦军于敖仓,秦军战胜,田臧战死。随后,章邯继续进攻李归,李归又战败于荥阳城下。章邯分兵向南,先后击破邓说、伍逢两支义军,直逼陈县。
 这时,武臣等拥兵割据自保,脱离陈胜指挥;邓宗、召平远在广陵未回;宋留被阻滞在南阳。陈胜亲率张贺军出城迎战,被章邯击败。十二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车夫庄贾杀害。南阳宋留部也向秦军投降。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遂告失败。
  
  秦将章邯击灭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后,二世胡亥又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协助章邯进攻义军。为逐次消灭北方各部反秦势力,秦军北上至栗县。项梁命部下朱鸡石和余樊君迎战章邯。余樊君战死,朱鸡石逃到胡陵。项梁主力退军到薛。刘邦率部归附项梁。项梁得知陈胜败亡的消息,接受范增建议,拥立死于秦国的原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作为反秦号召。项梁自称武信君,掌握军政大权。
  
  章邯军在栗县击败朱鸡石部后,对魏、齐、赵等地的反秦力量发起攻击,先于临济击败齐、魏联军,乘胜进攻齐地的东阿。项梁率军援齐,大败章邯军于东阿城下。楚军追击至濮阳城东,并再次击败秦军。章邯退入濮阳防守。同时,项羽,刘邦率军在城阳、雍丘、定陶、陈留等地连连击败秦军。
  
  击败秦军后,项梁便骄傲起来,认为秦军没有什么了不起,放松了警惕。九月,章邯得到补充,以诱敌设伏之计大破义军于定陶,楚将项梁战死。
  
  为避免被秦军各个击破,项羽、刘邦等率部东撤到彭城一带,楚怀王也自盱台迁到彭城。
  
  章邯击败项梁后,楚军元气大伤,且多数起义首领都已经战死。章邯认为楚军已不可能有所作为,随即率军北上攻赵。同年闰九月,秦军攻占赵都邯郸。赵王歇、赵将陈余、赵相张耳由信都向东退守巨鹿。此时,秦军最精锐的长城军主力二十余万也由王离、涉间率领回军中原,加入战斗。章邯遂命长城军自北向南直逼巨鹿,并将其围困。章邯自率刑徒军二十万屯兵巨鹿南面的棘原,筑起甬道至巨鹿城外,补给王离军。赵王歇遂向各路起义军求援,并几次派人向彭城楚军求救。但燕、齐、魏等地各路起义军虽出兵靠近巨鹿,到达外围之后却纷纷停止脚步,畏战不前。
  
  另一方面,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主力北上救赵,同时命刘邦率数千兵力趁关中空虚无备,进军咸阳。二世三年冬十一月,宋义率军抵安阳,滞留46日,企图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此时天寒大雨,军中缺粮,士卒冻饿,且巨鹿危在旦夕。十一月,项羽多次建议立即北上救赵,宋义不听,反下令军中,不从命者皆斩,整天饮酒作乐。
  
  就这样,巨鹿城下,二十万秦军围城攻坚,四周起义军见势不进,纷纷自保求安,眼看巨鹿即将不保。
  
  就在这时,楚将项羽带领一路亲信,手按剑鞘,走进了宋义大帐……
第二章:破釜沉舟,勇战巨鹿!
  
  
  楚怀王熊心是项梁所立,本来只不过是台面上的木偶。但应该承认,这个木偶却实不一般。项梁战败被杀后,熊心以宋义代替项梁成为楚军统帅,此举其实是其想趁机夺得军政实权的行为。
  
  但宋义领军救赵,兵临安阳却不进,这反到给了项羽一个借口。项梁虽死,但楚军上下基本都是项梁的老部下,且项羽素来嚣勇善战,所以项羽在军中一直有很高的威信。正当宋义领五万楚军在安阳停留46日不进,且不听项羽进言,终日饮酒作乐的时侯,项羽毅然率亲卫子弟兵诛杀宋义,取得兵权。同时,命人将宋义首级呈送楚怀王,并高知因宋义畏敌不前而已经将其诛杀。怀王不得已,只好命项羽为上将军,继续统兵救赵。
  
  就这样,项羽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著名的巨录之战拉开了序幕!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场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最为著名也是最为重要的战役。
  
  项羽杀宋义取军权后,十二月,项羽遣英布、蒲将军率2万人,首先渡过漳河救赵击秦,小胜。随后,项羽亲率主力渡过漳水,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至巨鹿城外,攻击王离所率长城军。项羽身先士卒,率楚军连续攻击,九战九捷。
  
  此战,双方参战军力情况是这样的。秦军两大主力:长城军20万,章邯刑徒军20万。楚项羽军5万。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秦末秦军主力的状况。当今,大多数朋友对秦军的战斗力都是有一下了解的,很多朋友也是认为秦军是一支极为优秀的军队。但是,也有许多人对此不削一顾,而巨鹿之战也经常成为“反秦派”的一个重要事实依旧。当然了,“顶秦人士”也经常以章邯军以奴隶为主来进行驳斥。
  
  其实,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偏面的。秦军自秦始皇启动统一战争以来,可谓久经沙场。应该承认,当时的秦军与统一战争时的秦军在成份上的确发生了变化,且统一战争期间的秦军战斗力、或者说商鞅变法的威力就已经因为封建化的进行而比白起时代的战斗力有所下降:五次攻赵虽灭之,但兵力损失也达二十万以上;灭燕与易水一战,虽胜却经增兵之后才行北上攻取燕都;灭魏,久攻大梁不下而行水攻,魏王降而被杀,损失可能也不小;一攻楚,八部都尉被杀七人,损失大半。统一战争时期,秦军损失可能在六十万以上。以战国末年秦国500万人口的观点来看,这一损失已经非常之大了。秦朝时代,屠睢率五十万秦军南下攻百越,这支大军的主要成份中及有可能包括当年灭楚部队和楚国降兵,甚至是楚地奴隶、刑徒。一战不利,损失巨大。秦始皇不得以增发刑徒、楚民充军再战。
  
  而当时,秦朝手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应该是北疆的30万长城军。从蒙恬北上抗匈的出发地点来看,这支军队应该是关中秦军所剩的大部分主力。当秦末农民起义之时,此军甚至已经在与匈奴的连年征战中大量组建了骑兵部队。
  
  至于章邯的刑徒军,其成分故然并不理想,但我个人从不认为奴隶这种人群没有战斗力。就战国时代各国所进行的变法运动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以物质利益对奴隶的战斗积极性进行引导。物质利益往往对最缺乏物质财富的人群最有吸引力,奴隶正是最缺乏物资财富乃至人身自由的人群。就连后世的埃及萨拉丁王朝也以马木留克奴隶骑兵闻名于世。而章邯军此前也有一系列不错的表现。章邯本人虽文官出身,却不失为一员良将。
  
  当时的秦军虽经数十年磋驼岁月的侵食,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依然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尤其是长城军,这支军队拥有数十年的丰富战斗经验,战计素养相当优秀,成份也好,依然是一支一流军队。
  
  上述一切其实是为了指明自己的一个观点:秦末秦军虽不如白起时代和统一时代的秦军,但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视,也就是说,巨鹿之战的战果与秦军成份不良的关系并不大。
而接下去,我就来全面解悉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战役战术运用。
  
  我先请各位注意史料中对此战给出的几条信息:
  
  一、战争时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隆冬;
  
  二、战争地点:黄河以北,邯郸以东,华北平原——巨鹿;
  
  三、战区形式:赵军固守城内,燕、齐、魏各军在巨鹿东、北两面,楚军于南、隔河向望;
  
  四、秦军态势:长城军主力二十余万围困巨鹿,章邯军二十万位于巨鹿以南的棘原;
  
  五、楚军出兵步骤:先遣英布、蒲将军率2万人首先渡过漳河救赵击秦,随后,项羽亲率主力渡过漳水;
  
  六、破釜沉舟;
  
  七、绝其甬道;
  
  八、连破九阵。
  
  上述八条信息,基本是我们现今对于巨鹿之战全过程的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不知道各位看后有什么感想,如果各位对兵法战术有所了解、并对战争有高度敏感性的话,在看到了上述条目之后应该很快有所感悟。在过去,人们对项羽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基本就一种感觉:猛冲。而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之举也大大加深了人们的这一感觉。但事实上,巨鹿之战却是一次智慧与勇气并重的战争。
  
  战争时间和秦军两支主力的态势告诉我们一件事:冬季,道路难行,补给困难。军队越庞大,这种困难就更加明显。秦军补给大多远来关中地区,直线距离近两千公里,又值十二月的雨雪季节,故秦军以章邯二十万刑徒军修起甬道来供应二十万长城军的物资需要。同时,冬季不但能另补给非常困难,甚至连大兵团集结调动也困难重重。这就位英布军切断长城军与章邯军的联系创造了条件。而同时,一旦甬道被绝,则王离长城军就及有可能选择迎战。因为在巨鹿未下,各路起义军又随时可能压上的情况下,没有补给就意味着一种非常不利的情况的出现。这一行动将促使秦军仓促迎战。
  
  再来看整个战场态势,秦军虽以二十万主力围困巨鹿,但赵军未破,巨鹿未下。且周围数十万起义军已经到达,虽然援军基本未有前进交战者,但这样一种实际存在却是王离的长城军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再加上交战地点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结果:长城军虽有二十余万,但必须分守巨鹿四周,同时还需防守四面随时有可能扑上来的任何一支援军,在华北平原无险可守的地形中,二十万秦军需要担负及重的防御警戒任务。这样就造成了长城军无法集中于一点的结果,也就是范了兵家大计——分兵。就事后来看,我的这种观点其实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史记中对项羽连破秦军九阵的说法。说白了,连破九阵就等于告诉我们二十万长城军至少分成了九个部分,这样,每块也就两万来人,这对项羽的三万人马来说就为其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条件。以秦军军事建制来看,一曲5000人,一部5曲25000人,看来长城军是以部为单位分军把守巨鹿四周的。这对项羽的三万人马来说就为其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条件。
  
  我想,对于秦军上述这两种特殊的情况项羽可能早有感觉,其首先命英布率两万人马过河接战及有试探虚实并证明其自己判断的意图。当然,英布军先行过河也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为“破釜沉舟”创造条件。
  
  对项羽而言,既然明确了秦军的弱点,自然需要对症下药。所谓对症下药其实很简单。即割裂秦军两支主力的联系,同时趁秦长城军没有完成集中、或者说战术改变之前发起突然打击,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将长城军击倒。而冬季所带来的道路不便和补给困难也同样困扰着楚军自身。这样一来,未来是为了在长城军变阵之前结束战斗还是为了减低补给困难带来的麻烦,项羽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那么,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斗,也为了提高士气,破釜沉舟的确不失为一个高招,同样也是项羽各人战斗决心的表现。为了使三万主力发起的对长城军的进攻和切断秦两大主力这两项行动同时进行,英布军先行过河也就顺理成章。
当项羽的三万主力渡过漳水并发起对长城军的攻击时,两万偏师中的绝大部分也已经到达了甬道附近,并发动奇袭将其切断,割裂了章邯所部与巨鹿的联系。章邯军派军救援,但未能成功。
  
  另一方面,项羽主力开始了对二十万长城军的强烈猛攻。对于项羽而言,秦军虽有二十多万,但并未集中于一处。士气极胜的楚军将士事实上在局部作战中并没有所谓的数量劣势。而对于项羽在各个击破时所用的战术主要有两方面值得一讲。
  
  首先是骑兵斩首战术。也就是以步兵战阵吸引敌军注意力,以骑兵趁机寻找敌军战阵在与我军战阵交战时显出的薄弱环节,一举突入催毁敌军指挥系统,随后骑兵由内向外,步兵由外向内彻底击溃敌军!应该承认,在战国时代,冲击战阵的任务多由两种兵种去完成,一是战车,二是轻锐死士。战车的缺撼是灵活性差,能冲垮敌军战阵的部分阵面,却未必能直捣黄龙。死士在白起时代常被用来完成战阵斩首任务,比如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但死士的缺撼是速度慢,且战斗力和冲击力也不如骑兵。这种直接以精锐骑兵打击敌军指挥系统,再行击溃的战法比较有名的除了项羽之外还有亚力山大、刘秀、李世民等人。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大多优秀的指挥官都喜欢先行打击敌军中枢。
  
  其次是骨牌战术,所谓骨牌战术其实是我各人的一种称法,也就是在战斗中依靠冲击部队在击溃一阵敌军后将战果波及到其他敌军部队身上,起到连锁反映的一种战术。项羽在彭城大战时便使用了这一战术,具体情况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说明。就巨鹿之战,项羽极有可能也同样使用了这一战术,当然,这里的使用与彭城时的情况不太一样。巨鹿一战中,如果我上述的说明都成立,那么当项羽集中兵力击溃一路秦军后,趁着秦军残部溃退,其使用步兵追击、骑兵驱赶的战术便可以跟着溃退敌军将之赶向另一阵敌军,在溃兵逃入另一敌阵的同时,己方主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即压上并迅速突破敌军战阵前沿,破坏指挥系统,再行击溃。此后,便是重复操纵,一阵又一阵的击溃敌军。
  
  最终的结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项羽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击垮了二十余万长城军。而各路诸侯军及城内赵军见项羽九战九捷,也趁机进攻秦军,俘秦大将王离,杀副将苏角,涉间自焚。义军破王离,解巨鹿之围。诸侯共尊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此时实际上成为了各路起义军的最高统帅。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西楚霸王的盖世霸气便以此战开始威慑天下。
  
  随后,章邯率军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而此时的项羽手中已经掌控了各路起义军数十万人马。于是,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 ,断绝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章邯进退无路,率军二十万请降。后被项羽全部坑杀,秦军最后一支主力遂告覆灭。
  
  就这样,巨鹿之战以项羽的巨大胜利而告结束,秦军两大主力被全部歼灭。项羽遂率诸侯联军40万向函谷关进发………
  
第三章:裂土封王,称霸天下!
巨鹿之战,项羽准确洞悉秦军弱点,根据秦军远途出击且因冬季而无法快速集结两支主力的特点将秦刑徒军和长城军分割,并以秦长城军身处平原围城战且处于大量外援义军威胁的特点将二十万长城军各个击破,九战九捷,最终歼灭秦王朝全部机动野战兵团,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辉煌胜利。
此战,项羽料敌准确,用兵如神,因势力导,且富于绝对的战斗信念,即是有勇也是有智。项羽的军事才华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在此次战争中,项羽首次使用了一个全新的兵种:“冲击骑兵”,这也是东方世界第一次出现的冲击骑兵。在过去,东方世界无论是战国军队还是游牧军队,骑兵的主要武器都是弓弩,最多只是以短刀剑做近身防卫,基本不曾出现使用长兵器的冲击骑兵。就算是秦朝时期,由于与匈奴人交战而使秦军大量发展了骑兵部队,但秦骑兵依然只是在数量上增加,而可能依然没有大量使用冲击骑兵。骑兵只是骑射在当时还必须与战车配合才能形成决战力量。骑射部队除了与游牧骑兵对战之外,在大兵团会战中只能充当配角,只能称其为“战术骑兵”。而项羽及有可能创造性的开发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战役骑兵”。而在巨鹿大战后,项羽也缴获了大量秦军战马,在后来更多的组建了战斗性能完善、装备齐全的且能够独立完成战役任务的“准 战略骑兵”骑兵部队。对于项羽的骑兵问题,我们将在彭城大战的章节中继续深入解悉,这里先做一伏笔。
此外,对于项羽的步兵排阵,我始终对此存在疑问。中国古代早期步兵战阵多以严密的组织,且在阵法上防御功能前于进攻。但项羽的步兵战阵极有可能有别于其他。我的这一观点除了史记中多次借他人之口提起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象棋棋局排列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于楚汉战争,而且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十二子象棋。但现在的十六子象棋的步局很有特色。其一线是一条由远射兵(炮)配合的散兵防护线,主阵两侧是冲击部队(马、车),这一步局经常让我联想到古代马其顿大阵的特点。以散兵线保护并起到缓冲作用,以侧翼机动兵种完成胜利。是否失传的战阵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呢?话说回来,这不过是个题外话,只供一笑,别无他意,我们回到正题。
结束巨鹿之战后,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挺进函谷关,直指秦都咸阳。而当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到达函谷关之前时,他突然发现,关楼之上刘邦的人马封锁了关门,断绝道路了。刘邦已然先行进入关中。
事实上,就在项羽消灭长城军之后继续与章邯军交战时,秦二世三年二月,刘邦率军由砀(今河南永城东北芒山镇)出发西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攻坚,趁虚而进。刘邦军先攻昌邑(今山东巨野)未下,转兵向西攻破陈留。随后,刘邦向南迂回,出辕辕关(今河南偃师)险道,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市),沿途不断发展壮大队伍。八月,刘邦用张良计,收买秦将,趁其不备袭破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武关(今陕西丹凤)。就在刘邦夺占武关之时,秦军主力已被项羽歼灭,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丞相赵高逼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九月,子婴杀赵高,派兵据守蛲关(今陕西蓝田)。刘邦绕过峣关,与秦军战于蓝田,三战三胜,破之。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直逼咸阳。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出降。刘邦进占咸阳,秦王朝也随之灭亡。
项羽得知此事后,盛怒之下攻破函谷关,扬鞭而入。随后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对于这场著名的宴会,其具体过程我已不想多说,大家应该都有了解。就事实来看,项羽的确范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政治错误”。就当时的情况,秦完成已经灭亡,如果无故杀掉灭秦有功的刘邦自然是“与情与理”都说不过去,天下各侯都会因此而互相猜忌,为日后的和平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当时的情况,刘邦封关在先,项羽本可以此做做文章另“杀刘行动”变的“合情合理”。
不关怎样,刘邦最终还是没有被杀。项羽不杀刘邦虽也有缺乏对日后事态预见性的原因,但也有其各人理想和现实情况的问题。以当时的情况,六国旧贵族和各路起义军组成了当时政治力量的主体,维持天下共治是当时的项羽唯一能做的事。项羽称帝缺乏政治基础,称帝就意味着一场与天下所有人的战争的开始。这是当时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去做的事。而为了这样一个“单纯”的目的,项羽在灭秦后的首要工作便是“维持和平”,并建立一个维持和平的政治、军事、经济分配格局。
从项羽一生的所有行为来看,项羽从来没有半点统一天下、称王称帝的野心。他的理想仅仅是维持“一霸天下共”的政治形态。就这一点来说,项羽的政治抱负不如刘邦,项羽对未来去向的感知也不如刘、韩、张、陈、萧等一干人等。
而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项羽必须建立一种自己认为能够维护这一理想的局的“政治、军事、经济格局”。
入主咸阳后,项羽烧秦宫、毁秦陵、杀秦氏、并将所有财宝全部带回。“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记》)。当然,阿房宫并未建成,并无毁坏一事。同时对天下诸候进行了一次力量格局重组,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如下:
姓名 原 职 封 号 都 城
熊 心 楚 王 义 帝 郴县(今湖南郴县)
项 羽 鲁 公 西楚霸王 彭城(今江苏徐州)
刘 邦 沛 公 汉 王 南郑(今陕西汉中)
章 邯 秦 降 将 雍 王 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司马欣 秦 降 将 塞 王 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董 翳 秦 降 将 翟 王 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魏 豹 魏 王 西 魏 王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申 阳 张耳部将 河 南 王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韩 成 韩 王 韩 王 阳翟(今河南禹县)
司马昂 赵 将 殷 王 朝歌(今河南淇县)
赵 歇 赵 王 代 王 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张 耳 赵 相 常 山 王 襄国(今河北邢台)
英 布 项羽部将 九 江 王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吴 芮 楚 将 衡 山 王 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共 敖 楚 柱 国 临 江 王 江陵(今湖北江陵)
韩 广 燕 王 辽 东 王 无终(今河北蓟县)
臧 荼 燕 将 燕 王 蓟县(今北京西南)
田 市 齐 王 胶 东 王 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田 都 齐 将 齐 王 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田 安 项羽部将 济 北 王 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那么,项羽如此封王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项羽又何已不都关中而都彭城?
不可否认,项羽是一位绝对的军事天才,但他在政治上的能力却有许多问题。但一个政治上并不出色的项羽是否就没有任何正确的政治行为呢?
项羽先将刘邦封在巴属,后又加封汉中,这是他的一大失策,这种失策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封天下后不久便先杀韩王成,后杀义帝心,再征伐齐国田横。这里的原因又是什么?
是否项羽对刘邦的野心就真的毫无察觉呢?
如果是有所察觉,那么项羽又做了哪些防范措施?
如果做了准备,又何已使彭城一瞬间被刘邦所得,并最终引发了著名的“彭城之战”呢?
那就由我来一一解答这些迷题吧。
第四章:尘埃未定,狼烟再起!
秦王朝的建立,事实上已经结束了诸侯割拒状态,打破了原来各王国独立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并开始使原来各国完全独立的人民意识形态得到统一。但很可惜,由于秦王朝建立后一系列劳民伤财、欺压百姓的行为,同时也因为完善我国早期国土防御战略和整体周边战略的需要,秦王朝不但没有彻底解决六国遗民的同化问题,反而搞的民怨沸腾,并最终另六国旧贵族趁机反扑,最终灭亡。
而当六国旧贵族的军队在项羽的领导下葬送了秦王朝之后,一切的情况是否就恢复到战国七雄时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秦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一统六国的完成和十五年的统治无论如何都对天下人民意识形态的融合起到了级大的推进作用。也许在七雄时代,一个赵国人看到一个齐国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外国人”,但现在这中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至少这中感觉已经大大的淡化。也就是说,对于人民而言,只要有饭吃,跟谁混都是混,这就使得这些新的王国的统治基础非常的不坚实,这一点与战国时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此外,原来中国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独立政权的统治下都拥有独立、完整、完善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而这种各自独立的体系状态由于秦的统一已经被彻底打破。没有独立的意识形态和相关的体系保证就意味着天下共治的政治基础是非常不稳定、不牢固的,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划分完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去对新的政治格局发起挑腥!所以,项羽企图以霸业治天下的政治基础并不牢固,也同样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可是,不称霸而图王业、帝业对当时的项羽而言同样的做不到。六国旧贵族组成了当时全部的政治力量,灭秦战争本就是六国的“复国战争”,如果称帝就意味着与天下人为敌,同样会遭受失败。
一种旧制度、旧体制已经被打破,一种全新的体制和制度尚未真正到来。王业、帝业、霸业,无论哪种,都不会成功,换了任何人都不会成功。这是历史现实造成的结果。项羽做为两种政治制度交替过渡时期的核心人物,其命运本早就被历史戏剧的导演判定为“垫背”。项羽无疑是一个历史注定的悲剧人物。无论是秦王朝还是项羽,他们都替汉王朝背了两个大大的黑锅,也替中国历史背了两个大大的黑锅。
而随后到来的楚汉战争其实不过是刘邦以反项为名利用“项羽天下”本身的缺陷所发动的一场统一战争。而项羽却始终在不疑余力的维持这种已经失去现实基础却又暂时无法替代的政治制度。
现在,我们把话题拉回来,继续谈项羽封王以及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项羽不都关中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如果说关中之民对起义军将领有恨的话,那么最恨的莫过于项羽本人。项羽歼灭了所有秦机动野战兵团,坑杀二十万降卒,烧毁宫室陵墓,杀尽赢氏一族,葬送了秦王朝,在关中定都缺乏统治基础。何况楚地乃其真正根据地,在日后维护天下共治的过程中,没有坚实的军政基础是无法保证秩序的。所以楚地才是项羽真正能选择的基地。
然后,我们谈刘邦。刘邦在但是基本是人们心目中灭秦数一数二的功臣,且楚怀王此前也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为了维持和平也好,为了另天下人感到公平也好,在项伯的一翻说词之后,项羽加封汉中地予刘邦。这一举动在后来而言的确是失当的,但就项羽以人力来维持他想维持的相对和平的天下共治制度的理想前题之下,这一行为事实上也是项羽为了稳定人心之举。
对于刘邦可能的判乱,项羽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进行提前防御。
首先是三秦王,三秦王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军降将。在三秦王所统治的关中来看,如果刘邦东进,则三秦处于汉中西北方,能够直接威胁刘邦后方。如果刘邦先行攻三秦,则也能为项羽的军事准备赢得时间。
此外,对于刘邦可能的东进,项羽的第二道防线、或者说最后一道战略缓冲带便是韩国。韩国为于河南东南部,其地理位置于西楚国本身紧紧挨在一起。韩国是西楚国西方的最后一条防线。这里叉开一下话题,项羽虽称西楚霸王,但其所在地却是春秋时的吴越之地,位于中国东南方,在版图上其实是原来楚国的东部。也就是说西楚国实为“东楚国”。其下长江以北以彭城、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为中心共四郡,长江以南的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共五郡,合计九郡。
为了控制韩国这自身最后一道战略缓冲带,同时也因为韩王成在政治上于项羽存在分歧,项羽首先是将其带在身边,不许其回国主政,后又封为穰侯。但这么做还是不够。虽然韩国不在韩王成的统治之下了,但项羽以霸王之名直接插手韩国内务却是不太合理,难以压服韩国军民的人心。对此,项羽最终选择杀韩王成,而改立忠于自己的韩王郑昌为韩王,通过郑昌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军事上,项羽这一行为是正确的。但这一行为却另天下诸侯对项羽多少产生不满,可谓是天下共治制度的第一道裂痕。有利也有损。
随后是英布,英布一直是项羽非常依重的一位心腹爱将。项羽将其封于九江,也就是安徽西部、湖南东部地区实际上是将其变成了自己西楚国的一道侧翼防护。如果刘邦东进并进入韩国、甚至是突破韩国防线,那么英布将自南向北威胁刘邦进攻楚国腹地的侧翼,成为项羽真正的最后防御屏障。应该说项羽对刘邦的东进还是做了大量准备的。
其次是田荣、彭越等人的问题。对于项羽而言,为了维持新的政治格局,诸侯们能与自己一条心自然有利。所以就有后世对项羽分封不公的说法。但立一批亲近自己的人为王就造成了其他人的不满。事实上,当时的天下已经没有各自为政的独立地区形态,各王的统治基础是不稳固的,所以造反就相对比较容易。这也是前面提到的项羽难以真正维持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结果。
再有就是对各国版图划分的问题。为了对各国保持力量优势,也为了各国之间互相迁制,项羽把秦、齐、赵、燕、魏等国都进行了分化。秦地分四,即三秦王和汉王刘邦;魏王其实只领安邑,而无原魏国的其他土地;燕分二,即燕、辽东二王;齐分三,即齐、济北、胶东三王,而且原齐王被改封胶东王,实为削弱;赵一分四。
项羽的这一做法本意为分化削弱各国力量,但实际上却加剧了地方不稳定因素,减弱了地方王国维护地方和平的力量,并给那些造分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刘邦提供了机会。
对于项羽杀义帝,除了天无二日的道理之外,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义帝于项羽实际上一直在争夺对天下各王的真正领导权。而义帝拥有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地位,而且时常对项羽的行为处处掣肘,比如对韩王成的问题。除掉义帝是正确的,但项羽把动静搞的这么大的确就是失误了,搞个暗杀不行吗?
对于杀韩和杀义帝,项羽的目的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具体的操作。这两件事,尤其是后者,最终给了刘邦出兵的理由,并导致差不多一半的王国倒向刘邦。
就当项羽为了平定田荣之乱而带领大军出征齐国时,刘邦也开始了他的行动……
第五章:横扫千军,狂战彭城!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二月,项羽凭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四月,汉王刘邦忍忿前往汉中就国。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追击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项羽亦于同时班师彭城。
五月,齐人田荣起兵反楚,兼并三齐,自立为齐王,项羽逐发兵击齐。
七月,项羽明确意识到在其亲率主力北上击齐的时刻,刘邦极有可能趁此良机起兵。而若刘邦此时起兵先行攻击三秦地,则项羽主力被齐国战场所迁,根本不可能在刘邦攻三秦时前去救援。故项羽退而求其次,立刻诛杀韩王成,(三个月后,项羽过于急躁的诛杀了义帝心)改立郑昌为韩王,建立稳固的前沿壁垒,抵抗刘邦可能的东进。同时,派平殷王司马昂在韩地又布一层防御线,派龙且于韩国北边建立防线,抵挡可能从北路南下的其他诸侯军,又派兵距阳夏阻拦南路诸候可能的进军,以此形成了一道以韩国为中心的扇形防线。而更重要的是项羽的老部下九江王英布,项羽对其给于厚望,命英布一旦发现刘邦以及诸侯军东进,便自侧翼北上夹击。项羽认为,即使汉军在其东击齐国时能够突破他以韩国为中心构建的扇形防御体系而后偷袭国都彭城,只要有英布在就可保万无一失。
八月,趁项羽北上击齐的最佳时机,刘邦采纳大将韩信建议,决计突袭关中,东向与项羽分争天下。八月,刘邦以韩信为大将,曹参、樊哙为先锋,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发兵,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迷惑雍王章邯,潜出故道,突袭雍王章邯属地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章邯从雍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仓促率军驰援,被汉军击败,分别退向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乘胜分路追击,再败章邯军于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又将退至废丘的章邯残部包围。围困多时之后,第二年,韩信引水灌城,大破之。
同时,汉军分兵数路略地。周勃军攻漆县(今陕西彬县),击破章平及雍将姚印所部,攻占济(今陕西陇县)、陇(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军攻克郿(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频阳(今陕西富平)诸地;靳歙、郦商军攻占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等郡;灌婴军兵抵栎阳(塞都,今陕西富平),迫塞王司马欣出降。汉军继续向北深入,兵至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鱼河堡),翟王董翳亦出降。至此,汉军攻占关中大部,基本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的。
还定三秦之后,刘邦命部将薛欧出武关向楚地进军,被楚军扇形防线南翼阻于阳夏(今河南太康)。
此时,项羽正处在齐地田荣的游击战的泥潭之中。传说项羽有重瞳子现象,也就是反祖现象,估计其野性非常,性格也多暴躁,其年少时随其叔父项梁也多受流离逃亡之苦,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经常有屠城之举。早年与秦战,随其叔父抱负田荣不肯出兵协助而与齐战,均有大量屠城记录。此次身陷齐军游击战和坚壁清野的困扰,其野性再次发作。久战不下,屠戮甚重。《史记》中明确写到,项羽战齐几乎是得城屠城,略邑屠邑。项羽希望以恐怖手段压服齐国,但齐军的抵抗依然没有被完全清除。
刘邦东进,在两面受敌的情势下,项羽认为其西部扇形防御攻事尚能抵挡一阵,且有英布侧应,当属安全。故项羽采取先齐后汉方针,继续攻齐,主力被牵制在齐地。刘邦再度抓住战机,一面巩固关中,一面扩张势力,亲自率军由函谷关出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东进。迫降河南王申阳,同时煽动韩相韩信(此人与大将军韩信同名,为韩国宗室,为示区别,后世称其为韩王信)谋反,与韩王郑昌互战,连拔十余城。韩王郑昌被迫降汉,刘邦改立韩王信为韩王。韩国防线随之动摇,使项羽以韩国为核心建立的扇形防御体系快速崩溃。随后,魏王豹率军归附。刘邦破韩,继而俘虏殷王司马昂,并迅速占领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广大地区,造成东进的有利态势。 项羽西部防线自核心开始彻底崩溃!
二年四月,刘邦趁齐、楚两军胶着之际,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口实,为义帝报仇讨逆为政治号召,联络各地诸侯王,率五路联军56万、号称百万,东出攻楚。
五个诸侯具体是哪五位一直有争议,多数认为有魏王豹,殷王司马昂,河南王申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陈余是否参战未可知道。此外,当刘邦联军攻下彭城时,彭越也趁火打劫,自梁地南下攻楚,此路应该不属先前五路诸侯之一。
刘邦分兵三路,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是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而大将军韩信可能继续在关中清楚章邯残余势力而未参加此战。
而就当刘邦联军东进之时,此前被项羽给予厚望的九江王英布竟然毫无动作,不管是出于对56万大军阵势的畏惧、或是其早有判心、或其他什么原因,总之英布始终按兵不动,坐壁上观。
随即,刘邦56万大军长驱直入,除了项羽南路军史书未说明外,其余各路均告失败,全线动摇。刘邦联军迅速占领了西楚国版图位于长江以北四郡的一多半领土,并占领楚都彭城。进入彭城后,刘邦一面收摞楚国珍宝财物,一面尽占项羽后宫,同时命令部将立刻在彭城面向齐国的东、北两面加紧修建防御工事,准备以逸待劳迎战项羽从齐国回师。
就这样,尚远在齐国平乱的项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
一: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腹背受敌。
二: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最多十几万,远少于对方。
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被占,失去根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
四:远离战场,长徒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工事抵抗回师楚军。
五:几乎所有盟友背叛,要么投降刘邦攻楚,要么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可就是在这种极端不利的状况下,项羽得知楚地被占后立刻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项羽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就这一点来说,项羽比之刘秀、李世民之流强出不止一个挡次。因为他们的胜利都是在兵力不足但却占有天时地利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他们俩的成名作——昆阳大战、虎牢大战都是以坚城防守先对敌人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消耗之后的行动。而项羽则完全没有任何优势,无论天时、地利、人合都没有。而刘邦的整个战略布属本身是完全正确且非常完善的。
可就是这种局面,项羽毅然率三万精兵西出齐国,绕到楚地西北面,然后自彭城以西南下,从来自西方的刘邦军补给纵队和后续部队的行军队列中悄无声息的穿过,避开了彭城东、北两面刘邦军的警戒,而从看似最不可能的西线连续急进几天几夜,先与刘邦所有军队完成集结到达彭城西南面的萧县隐避。而到达萧县后,项羽并不急于发动进攻,而是等待刘邦于彭城之下完成全部56万大军的集结。
对于此战中所谓的精兵三万人,是不是都是骑兵史书并无说明。这里但仔细分析,项羽在彭城战前舍弃大军千里奔波,先于刘邦军完成彭城下的集结而埋伏于萧县,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机动能力,并且穿越刘邦后续纵队如此俏无声息,用骑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战中,项羽偷袭刘邦、冲散大军、以及驱赶的方式,再到追逐包围刘邦,这里都可以看到战术上运用骑兵的影子。史记灌婴列传记载:“楚骑来众,”。此战后,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独立骑兵军团,任命灌婴指挥。后来甚至招幕胡人,楼烦人为其骑兵,从这里我们看出项羽骑兵的威胁促使刘邦大力发展骑兵。刘邦曾经灭秦时多次和秦军作战,却一直没有发展骑兵,这一现象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项羽之骑兵有和秦骑兵不同的用途和编制。以此回应我此前关于项羽建立了东方第一支使用长兵器的冲击骑兵,并与骑射兵合编为“战略骑兵”的观点。
另外,对于项羽先行到达萧县却不急于进攻、看似不合兵理、没有行各个击破之计的原因应该如此分析:
刘邦对于此战事实上非常重视,表面上其入彭城之后忙着收摞财宝美人,实际上却马不停蹄的在东、北两线构建起防御工事,因为他很清楚项羽的军事才华并非一般,即担心分散兵力不足以消灭项羽,也担心会被各个击破。他根本不敢慢待此战,必定会集中全部主力以希望力保将项羽消灭。
可问题是56万大军集结于彭城这么一快几条河流交汇处的狭小平原地带必会带来一系列麻烦:
第一:军队庞大,不易指挥调度;
第二:军队成份复杂,各色各样,协调性差;
第三:军队集结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战阵排列重组,而狭小地带进行这如此大规模兵团的排列重组,其难度非常之大,必会带来很多困难;
第四:刘邦的注意力全都在东、北面,因为楚的主力依然在齐国。刘邦根本难以相信项羽竟然早他一步埋伏在了他的后路。这就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五:当敌军完全集中于一地发动突然袭击,一次性消灭全部敌人,以保证消灭不净而造成后患。
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刘邦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机,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
项羽选择在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是可以看出项羽对战争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此次项羽不光要造成敌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因为项羽根本没有条件去打持久战,只能一击保中。所以,项羽的进攻时间定在清晨!
就在刘邦56万大军刚刚完成全部集结,尽数汇于彭城之下的第二天的清晨,趁着远方的朝霞,项羽出手了!
首先,一股精锐骑兵趁敌无备,突然出背面闯入刘邦联军集结区中心,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并迅速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从睡梦惊醒的刘邦在战将灌婴的拼死保护下,疯狂逃窜。后面是上千楚军精骑,前面是刘邦、夏侯婴二人架车恶逃。为了自保,刘邦竟然几次将自己的一对儿女推下马车。楚军后俘虏刘邦父亲和妻子。刘邦逃跑,这样一来,联军就无法组织统一有效的反抗。
然后,项羽骑兵全数出击,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军喘气的机会。刘邦军纸挥系统虽毁,但56万大军依然存在,而且各部都有自己的独立二级指挥系统,并非光靠冲风就能取得胜利。这一点项羽心里非常清楚。项羽以全部骑兵分成多股,一边进攻引诱敌军反击,一边驱赶敌军追击。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狂乱的开始反攻。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尽。但是,敌军兵力太多也是一件麻烦事,这里项羽用的是以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展开攻击。由于追击途中各部之间没有统一指挥,又因为楚军骑兵不断沿途扰乱联军队形,但到达谷、泗水之时,联军队形已经完全混乱不堪,而且此地的地形也更适合骑兵作战。到达此地后,楚军全部骑兵随发动全力进攻,以敌军混乱的队形为依据,不断将追来敌军分割——歼灭、再割——再灭,杀死联军十几万人。联军的战斗意志随之崩溃。见壮,项羽率军全诉追击,并用骑兵驱赶的方式将之压向南边。为了活命,混乱的联军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到了此地,项羽再次发动了强有力的集团冲击,敌军一阵退,则阵阵退,一阵压一阵,一排排的被挤进睢水之中。这样联军自相残杀,又溺死10几万。往日川流不息的睢水竟被尸体堵塞断流!
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随后,项羽率军继续追歼败兵,杀敌近十万,扩大战果,兵锋向西、直指中原!
彭城之战,项羽以主力迷惑、骑兵长途迂回奔进,出其不意偷袭刘邦联军后背,击溃刘邦联军56万,其中杀、溺死近30万,追歼逃兵近十万,其余的全部崩溃逃散。骑兵的高超机动性,无声的隐蔽性、战役的突然性,驱赶、冲击、分割、挤压,所有骑兵所具备的战术性能都在此一战中得到了绝对完美的诠谥。此战为世界战争史中歼敌最多,规模最大,且最为完美的一次骑兵会战,后世无人超越,即便是著名的蒙古骑兵。
项羽,也因为这次战役的辉煌胜利而到达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顶峰,以极富霸气的战争艺术赢得了巨大的胜利。霸绝天下!
第六章:西进东出,项韩双雄!
公元前205年,汉二年四月,汉王刘邦趁楚霸王项羽北上伐齐之机,以替义帝心报仇为名,煽动五路诸侯联兵56万进攻楚国。由于英布背盟,楚都彭城以及周围大片领土迅速被联军占领。
项羽在远征在外、腹背受敌、孤军无继、且盟友全部背判等一系列级端恶劣的政治、军事困境下,迅速作出反映,以主力迷惑、彭城为饵、骑兵迂回、设伏偷袭的完整战术谋略,仅以三万精骑回师击敌,仅半日就将刘邦联军56万尽数击溃,杀敌近三十万。俘虏刘邦老父、妻子,并趁势扩大战果,沿途追击,杀伤大量联军逃兵,兵锋相西、直指荥阳。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战败,且损失异常巨大,前先助汉的各路诸侯纷纷再次倒戈,背汉向楚。刘邦逃往洛邑以东的荥阳,并收集了部分散兵。
为摆脱被动局面,政治上,刘邦一面继续争取英布投汉,同时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
军事上,则利用荥阳、成皋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以争取时间,发展自己,待机再战。
随后,五月,刘邦在荥阳得到萧何征得的巴属、关中兵员补充。据称,由于此前损失太大,萧何甚至尽数将秦地老人、幼童征发成军输往荥阳。此外,韩信也率其所部人马赶到。
随后,汉军在荥阳以东挫败了楚先锋追军,阻遏了楚军西进攻势。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六月,刘邦回返关中,引水攻破废丘,消灭章邯,尽占关中。随之采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设县邑,加强边塞守备等措施,以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八月,又回到荥阳前线。
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北据黄河,南屏嵩山,汜水纵流其间,为中国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位于中原的分界点,其西乃伊洛山区,是一易守难攻的地形。荥阳也是西入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咽喉。其北面不远处黄河之畔乃有秦王朝所修建的中原最大的粮仓——敖仓,有着足够的粮食!
另一方面,彭城之战后,齐国田横稳定了齐国,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项羽遂率大军亲临荥阳,随之展开了楚汉战争中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会战:荥阳会战!
荥阳会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毕于四年八月,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楚军主力十多万,由项羽亲率到达荥阳之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围城作战。由于荥阳一带地形险要,且刘邦筑起甬道将敖仓粮食源源不断的输进城中,楚军连日猛攻亦不能下。同时,刘邦以灌婴为将,仿照项羽骑兵组建了其自己的战役骑兵军团,并取得了一定战术上的胜利。
当时的局势,汉军数十万人马拒险而守,楚军十余万连日猛攻,战事处于拉剧状态。而另一方面,各路诸侯已经重新投向项羽一边,形式对汉不利。尤其是魏王豹,其所在魏国所有之河东(安邑),乃位于荥阳西北方、黄河上弯处,西进可图关中,南下可切断关中与荥阳的联络。魏国对汉军的侧翼形成了极大威胁。
为解除侧翼威胁,八月,刘邦先遣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未成,随即加封大将军韩信为左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北渡黄河,进攻魏国,拉开了安邑之战的序幕。
汉军欲渡河北上,魏王豹陈兵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阻止汉军渡河。韩信见势,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一面在临晋关渡口集结船只、佯作正面强渡之壮,而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用木筏捆杂瓦罐制成简易渡河器材,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并急调蒲坂收军回师北上救援。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随即攻克安邑。魏王豹率败军向东逃往曲阳。汉军乘胜追击,再破魏军,生擒魏王豹,魏豹再次降汉。
由于黄河以北代、赵、燕三国和山东半岛齐国等四国的政治倾向直接关系到楚汉战争全局,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的战略谋画,并期以此最终形成对西楚国顺时针战略包围的目的,在坚守荥阳战区是同时,增兵3万于韩信,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同年闰九月,韩信率军进攻太行山重镇阏与,俘获代相夏说,随之灭代。灭代之后,韩信手中俘获了代军大量轻壮兵卒,实力大增。韩信本打算以此为资本继续东进,攻灭赵国。但是,此时项羽在荥阳战场对刘邦军发动了连续的强力攻击,刘邦的几十万老弱兵丁损失巨大,被破殆尽,随即向韩信下令,命其将手中兵马全部交于自己,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巨大损失、支援正面战场作战,而同时命韩信另幕军队继续东进赵国。这是刘邦在整个楚汉战争中第一次向部下韩信要军队,但决不是最后一次。
于是,韩信不得以暂缓攻赵计划,本打算原地幕兵,以待新军成形再行东进攻赵。但出于刘邦的压力和战略全局的紧迫需要,一个月后,汉三年十月(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率军万人,东进攻赵,以此迎来了韩信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辉煌点——井陉之战!
下一页 尾页 共2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