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5年)十月,大将军韩信、副将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某些史学家认为,仅一月时间重幕新军,韩信此时的兵力可能连一万都没有)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主力,号称二十万,屯据太行山区的要冲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迎战韩信军。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其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成割裂状,不利于大兵团行动。当时,赵军先行扼守住进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绝对优势,且具有完全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不足万人,且为新募之兵,按韩信自己的话来说,其实为“屈市人以战”。也就是说这是随便从大街上拉扯了一帮人来打仗。此外,韩信军千里来攻,长途深入,人困马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韩信军进兵过程中,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以主力坚壁不战,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李左车请樱率数万偏师前去完成迂回任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清楚: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败无疑。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先行下寨,不急前进,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此时的韩信心中也许并无制胜之策,但当韩信不知从什么渠道探知李左车献计,且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求速决战的心理之后,韩信心中终于有了克敌制胜的计策。不过这里叉开一下话题,韩信对赵军决策层内部详细情况居然能够得到如此准确的情报,且对情报本身深信不疑,在后来实战时连哨骑都不派出便展开行动,我想,这里的原因可能在其副将张耳身上。张耳本为赵相,与赵军主将陈余可谓刎劲之交。巨鹿之战时,赵王歇、赵将陈余与赵相张耳共守巨鹿城,可以说是赵国复立的大功臣之一。后来虽然投汉,但其可能在赵国决策层内部、已经赵军决策层仍有人脉,甚至的间谍。不然,实难解释前述事件的发生。
当韩信明了敌军内部这一情况之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趁夜色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这两千轻骑可能是韩信原来攻魏时从刘邦派来的灌婴军中留下的、但是手中唯一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吃点就行了,等天一亮,我们灭了赵之后再饱餐一顿。”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全军出动。韩信认为:赵军已先自己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未必会一股而出,可能不肯发起攻击。于是,他将大将旗仗派在大军前沿,堂而皇之的,向井陉口进发,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不一会儿,天色已然大亮,韩信命大军击鼓前进、主动攻击赵营。随即,以大将军旗仗在前,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架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全军丢弃旗鼓仪仗,迅速后退,转入阵中。赵军士卒纷纷抢夺掉地旗仗,队形也开始混乱起来。陈余见汉军后逃,以为汉军溃退,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空虚,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未经多大战斗,便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激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军心顿挫,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汉军兵士死地奋战,将二十万赵军打得大败。赵军军心散,队形乱,不战以败。就在赵军全线溃乱之时,汉军轻骑趁势夹击。乱阵中,汉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井陉之战遂以韩信出奇制胜,大败赵军,随之灭亡赵国。韩信也应此战威名响誉天下!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准确探知敌军情报,洞悉敌军主帅弱点,诱敌抛弃有利地形而改主动进攻,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之法背水列阵营造顽强士气,准确使用骑兵迂回突击战术,奇正并用,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但是,对于此战,本人正在设法收集更多资料,以希望能在日后做出更为深入的解悉。
另一方面,刘邦就韩信手中的几乎全部军队统统调了过来,但也未能改变不利的战况。汉三年(前204年)初,也就是韩信攻灭赵国的同时,项羽率军开始了对荥阳至敖仓间的运粮甬道的连续打击。刘邦虽派重兵防御,但也与事无补,甬道多次被断绝,汉军粮尽。
刘邦在危机时刻,刘邦先是求和停战,希望割荥阳以东为汉。项羽当然不会答应,反而加强攻势,猛攻荥阳。于是,刘邦采用陈平的反间计,先放出谣言使项羽对手下钟离昧、孪布等将产生戒心,并将他们调离决策层,后利用项王使者使项羽排挤了其手下第一谋士:范增。范增失望而去,病死回乡途中。项羽自失良臣,失去臂助。
楚军内部决策层虽被削弱,但刘邦也已经是人困马乏,且粮草已尽,于是向楚军行诈降计。一夜,刘邦令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降王魏豹留守荥阳,后周苛、枞公二人认为魏豹不可信任,杀之;随后,陈平将城内二千余女子穿上军装,放出东门,楚军以为那是汉军,四面合击;同时,纪信装扮成刘邦模样,乘坐汉王车驾,驰赴楚营,声称:“食尽,汉王降。”楚军士卒信以为真,三呼万岁,奔到城东围观。 刘邦邦趁机率领数十骑从东门逃遁。当项羽发现这是一个骗局以后,愤怒的火焰难以遏制,他将纪信活活的烧死。进城后,又将刘邦留下的周苛、枞公和所有部下一个不漏的统统干掉。
五月,刘邦从荥阳围城中逃出,先到成皋。项羽夺下荥阳后再夺成皋。刘邦又西进函谷,往关再次征集兵力。
而北方的韩信在灭赵后,用李左车之计,一封招降信便令燕国臣服。项羽再失一外援。就这样,韩信也即将兵进齐国!
第七章:苦战荥阳,鸿沟合议!
荥阳、成皋失守后,刘邦迅速回到关中征新军再战。为了分散和疲惫楚军,也为了引开项羽本人,同时为了摆脱固守城池,被动挨打的局面,刘邦采纳谋士辕生建议。于汉三年(公元前204年)五月完成新军征集,率军出武关,兵至宛(今河南南阳市)、叶(今河南叶县西)。当其率军来此时,由于被楚将项声、龙且追击而走投无路的英布也到达此地,算是彻底的倒向了刘邦。项羽急于寻汉军主力作战,随即率军自荥阳、成皋南下宛、叶。汉军再次坚壁不战。此时,彭越攻占楚后方重镇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古邳镇),直接威胁楚军后路及粮道,迫使项羽回师解救。刘邦汉军趁机北上,收复成皋,随后收复荥阳。六月,项羽击退彭越,迅速回军西返,对汉军发动第二次攻势,不到一个月便再次夺占荥阳、成皋。刘邦再次从成皋北门与夏侯婴二人单车逃出。
次日晨,刘邦这自称汉王使者单车两人驰入韩信、张耳军营,收取了军权,将韩信自灭赵后所得到的所有军队、约三十万几乎尽数收去。而命韩信另行召募军队击齐。随移军至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和小修武(今河南获嘉东),再次以深沟高垒阻击楚军进攻。为了减轻正面压力,刘邦派刘贾、卢绾二将率兵2万、骑兵数百,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增援彭越,在楚后方攻城略地,断楚粮道,八月,彭越军击破楚后方军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西部,并迅速攻占睢阳、外黄等17座城池,切断楚军粮道。九月,项羽被迫再次回军解救。项羽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嘱咐他“若汉军来挑战,慎勿与战。”同时告诉他只需坚持十五日便回回军增援。汉军果然来挑战,曹咎军先不出战,于是汉军百般辱骂,一直骂了五六日,曹咎怒不可遏,遂渡汜水应战。当半渡时,汉军拦腰杀出,大败楚军,曹咎自杀,汉军重新占领成皋,屯军广武,控制敖仓 ,取得军粮。
就在彭越再次攻击楚军后线之时,同在八月,汉大将军韩信以数万人马兵发动了灭齐之战。
此时,项羽迅速收复被彭越军占领的17座城池,但未能消灭这支游击军。收复十七城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项羽攻下外黄后命城中全部十五岁男子于城东集合,本欲全部坑杀。经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幼童此后,项羽返然醒悟,随即释放全部男子。余下十余城应此望风而降。此后,项羽至死再无大规模屠杀百姓的记录,也算是迷途知返吧。此战后,彭越、刘贾等军仍活动在梁、楚之间,始终威胁楚后方。
项羽得知成皋又失,遂再次引军西进,两军此后一直对郅于广武。就军力而言,楚军战力更强,汉军不可比;但就整个形势而言,恰恰相反。汉军兵源粮秣自关中顺黄河而下源源接济;楚军的后勤补给线却为彭越所迁制。
项羽希望速战速决,刘邦则是固垒自守。在广武相持战中,无可乃何的项羽竟然在军前搭起了游锅,以烹煮刘邦老父相威胁,逼其就范。而刘邦则以一副流氓嘴脸上演了一出“汉王请羹”的闹剧,气的项羽一声大喝:“烹之!”后经项伯劝说而未杀刘邦的父亲:“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史记。项羽本纪》)
又一次,项羽见两军战士连年苦战,久持不下,于军前对刘邦说道:“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回答:“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又命手下勇士挑战,汉军派一名楼烦族的神箭手迎战,连射杀楚军三名勇士。项羽盛怒之下,亲自出战。“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刘邦见此,历数项羽杀义帝,屠平民等十大罪状。项羽愤怒之下,用一把强弓,用一枚箭头长的象矛头一样粗大的铁箭一下射中了刘邦的胸部,箭头直接卡进了肋骨。刘邦慌称只射中了他的脚丫子,以此再挫项羽锐气。刘邦带伤强起劳军,以稳定人心,随后回成皋修养。
就在刘项二人率军与广武相持期间,韩信已经击破齐国,且击败楚国援军,占领了齐国全境。此前,彭越攻楚时,也就是汉三年八月,韩信也领兵开始了对齐国的进攻,兵进历下。历下为临淄西距济水一大门户,齐王田广及齐相田横在此步下严密防线,20万大军驻守历城(今济南)防御汉军,迎战韩信。韩信面对20万大军严守之城一时难以攻下,成交着状态。另一面。刘邦恐韩信得齐则有威胁自身的可能,遂派说客郦食其前往齐国说齐归汉。齐王于是撤消了历下部防,以示诚意,并留郦食其饮宴。而韩信则采纳谋士蒯通鉴意,以未接到停战命令为由趁历下守军撤防之时发起突然袭击,攻破历下。齐王以为中计,愤然杀掉郦食其。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初)十一月,韩信攻破齐国临淄西门户历下后又用重兵急攻,瞬势攻破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出逃,不得已向项羽求援。项羽此时无暇东顾,只得派战将龙且领兵急援齐国,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
此时齐、楚联军中,齐军数量较少,楚军号称二十万,实数估计约在十万以上。韩信数量不明,但应不如楚军。韩信见敌军势重,遂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趁夜色在上游筑起堤坝,将淮水堵住,使之半流。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龙且见汉军来攻,迅速反击。汉军继而佯装溃败,渡淮水后撤。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楚军阵脚大乱,汉军随之发动反攻。韩信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冲断,进而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见主帅以死,且阵角大乱,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直接从东、北两个方向威胁楚都彭城。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非常震惊,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至少也是保持中立。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说韩信自立为王,韩信却回答他:“汉王待我厚恩,把自己的车给我乘,把自己的衣给我穿,把自己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韩信虽无三分天下争王图帝的野心,但其终究是个功利主义者,拥有裂土封王的野心。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真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但是,韩信虽被封为真齐王,却并未派军援助刘邦。而此时,彭越、以及重占淮北的英布等人也纷纷暗兵不动,对刘邦的调令不予回应。使刘邦的处境十分被动。
而项羽方面,西楚国外围自东、北、南,各个方向的外线盟友和屏障都已经不存在,10万楚军主力又远征在中原腹地,情况十分危急。是时,楚军北有韩信据齐地威胁都城;腹地有彭越游动作战,又须分兵南据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敌,粮草匮乏,欲战不能。刘邦则据荥阳、成皋之战坚守不战。
就这样,广武相持数月,楚军始终强守粮道,汉军坚守壁垒,双方都耐和不了对方。
四年八月,楚军粮尽,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两年零五个月后,休兵罢战。项羽归还刘邦的父母妻子。刘邦、项羽二人都因为同一帮人而处于被动局面,不得已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
就这样,九月,项羽率军自荥阳一线向东南方向绕道固陵一带撤军东归。
但事情依然没有结束,楚汉战争中最后的决战、也是楚汉双雄历史上第一次及最后一次决斗——垓下决战即将爆发!
…………
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等死!
后退则江北四郡皆已经被占,无路可退;退回江南则路途遥远,且道路被刘、英军所阻,必陷于汉军前后夹击之中,一样是死路一条!
当时的项羽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一次强力冲风打掉韩信及刘邦的五阵大军的中心指挥系统,以此击溃敌军,扭转战局!
而韩信的心中也应该十分清楚,楚军初了靠一次斩首冲击之外根本是别无他法。所以,韩信故意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三十万大军所组成的数道铁墙的最后方,后面紧挨着刘邦本部十几万大军,最后面是周勃军;同时左右方各有孔熙、陈贺两个大阵配合。
韩信的这种排阵方法道理很简单,项羽若想发动进攻突破了三十万大军的战阵本就很不容易,他躲在最后就能使自己的指汇部尽可能必免被打掉;而如果项羽突破了三十万大军的战阵、则其可以迅速回退至刘邦十万主力的保护之中,继续保持指挥系统的存在;如果连这也被突破,那就由周勃的后军负责掩护刘邦和韩信二人逃离战场;而最重要的是其左右两翼的两个大阵,项羽一旦发动中央突破战术、向联军指挥部发起进攻,则左右军可以趁机向楚军后方迂回、改进楚军侧后,以迁制楚军的中央突破。这场战斗楚军能否胜利,只能取绝于项羽的一次性冲风能否在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以前得手。如果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前汉军的指挥系统还存在,那么楚军就将失败。这一点,双方主帅都非常清楚明白。
老实说,我觉得无论此战的结果如何,这一仗的艺术美感都不高,双方都谈不上什么出色的战术运用。
就这样,战斗打响了:
首先,韩信率五阵大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腥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制韩信本人。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风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风。汉军接战,前阵立刻蹦溃。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十万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冲风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三十万大军溃散一半多,一路之上无人可挡,直杀向韩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其意思便是为了遏指楚军进攻侧翼、迁制楚军进攻。
经过半日撕杀,楚军破军无数,韩信的前军几乎被打成了废渣,但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风,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当时的楚军,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风在前、冲开敌军一道道兵列线;后面是速度较快的骑兵急赶项羽、并将被项羽本人打开缺口的汉军散兵一一冲散踏过;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他们与未被骑兵踩死的汉兵一边撕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楚军队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失去的紧密的队形。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则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显入交着状态,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几十万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两万,汉军亦伤亡数万计。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并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并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挥泪告别自刎的虞姬,并抛弃所剩八万子弟兵,独领800亲卫骑从趁夜突围。天明之后,汉军突然发现项羽竟然已经突围而去,于是命骑兵将军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而去。
项羽突出重围后直奔乌江,一路上疯狂急进,骑从大多掉队,由于途中迷路,项羽所剩28骑终于在东山被汉军骑兵赶上,并被包围。
面对山下四面的数千汉军骑兵,项羽回头对身边28骑说道:“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羽将所剩28骑一分为四,自东山之上四面而下,“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汉军骑将赤泉侯本欲追赶,项羽上目嗔之,大喝一声,吓的赤泉侯与其下汉军骑兵狂逃数里。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股楚骑中,于是分军为三,又围了上来。项羽猛然杀出,又斩杀汉军一名都尉,再杀百名汉兵。汉军溃逃。项羽28骑仅失两人,遂“溃围、斩将、刈旗”继续奔向乌江而去。
当项羽率26骑来到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架船前来,打算接项羽过将东渡,他对项羽说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但是,此前一直欲求生东渡的项羽在终于突出重围且有船可渡的时候,却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将随其征战五载的乌骓马赠于乌江亭长,请其带走,自己则于26士迎战尾随追兵。
项羽命26士下马,以短兵步战追击汉骑。26士全部战死,项羽又斩百余汉兵,身守十余创。当项羽看见汉军中他曾经的部下汉骑司马吕马童的时候,项羽说到:“若非吾故人乎?”项羽又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引剑自刎。汉军士兵争抢项羽首级,相互残杀,死了几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一代豪杰就此走完了他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的最后一步。
项羽突围之后,韩信率军对群龙无首的八万楚军将士展开了全力围攻,八万江东子弟誓死抵抗,无一人投降,最终全部被杀。我江东子弟,只有战死的汉子,没有下跪的懦夫!〈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到:斩首八万!
而现在,我们必须探讨一下,为什么项羽先是弃军突围,而突围成功后又不愿过江,反到引劲自刎呢?
项羽突围的第一个因素便是“四面楚歌”,刘邦此计也许原本只是为了动摇楚军将士的军心士气。但是,当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后的第一个反映是“汉皆已得楚乎?”汉军已经占领楚国了吗?事实上,西楚国九郡的江北四郡早已经被占,这一点在垓下之战前就已经发生。而当时项羽所说的“地楚乎”中的楚指的应该是江东五郡。项羽此时的判断是:江东五郡是否已经被占领?换句话说,项羽一认为江东已经受到侵略,二不认为此时的江东五郡已经全部被占领。
对于当时的项羽而言,他并不认为不这么断的时间内江东五郡全部被占,但他却认为江东已经受侵略。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摆在项羽面前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江东五郡也被全部占领,那么他就再也没有半点翻盘的希望了,所剩八万将士就算免于被消灭也将无处可去。所以,项羽必须做出一个决择:要么坐视江东尽失,死路一条;要么舍弃八万军队,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江东组织反抗,保住江东,再图复起。很显然,如果以八万大军声势浩大的集体行动的话,那是根本不可能突出重围的。项羽舍弃八万子弟,以此做为继续吸引汉军注意力的恍子,自率800骑从突围,其实是弃车保帅、弃八万大军而保最后的根据地——江东五郡的行为,实可谓“壮士断臂”!
但是,当他来到乌江边并从乌江亭长那里得知江东五郡并无受侵的事实,得知自己上了当,得知八万子弟因为自己上当而白白的牺牲了,此时的项羽是痛苦的。如果江东受侵,那么他的“弃军”行动便是正确的,他将以拯救者的身份回到江东。而现在他的八万子弟白死了,他将以罪人的身份、失败者的身份回到故乡,这是他所不愿的。
就如他所说的:“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而一代豪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又何以遭此结果呢?他的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而比起另一位一流军事家韩信,二人又孰优孰劣呢?
第九章:江东英豪,死亦为雄!
项羽,做为秦末汉楚最为著名的一代英雄人物,其人其事后世争议颇多。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可取之处和失误之处几乎都没有统一的评价。对此,今天我们也做一小议,以期给于这位绝世名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既然要做出公正的评价,那么首先就应该弄清楚项羽在当时的具体历史身份。
项羽,做为一代霸主,在秦亡后的数年之中事实上是以当时中国各路诸侯的领袖而存在的。所以,他是一位政治领导。
其次,项羽一生征战,所向披靡,自然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
再次,项羽一生争战,对于军事理论和新型战争思想有着突出的开创作用,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
所以,就项羽这三种全然不同的历史地位,我们需要一一进行分析,来看看他在这三种绝然不同的身份之下优劣如何,功过如何。并对其最终的失败原因给出答案。
做为政治家,项羽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决定了他首先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封建割据统治在秦末的反弹是历史的需要,同样也是历史发展所必须消灭的事物。秦朝对中国统一的封建集权时代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中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秦王朝难以长治久安,以此造成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反弹,最终葬送了秦王朝。
作为封建力量反弹的产物,新的政治格局不可避免的将是新的封建割据形态。而这一形态,也必将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在这个过渡环节当中,项羽作为最高政治领导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都同样具有过渡性。所谓过渡性的含意,那就是必须有,但却必须被消灭。所以,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必须以自己的悲剧换来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
做为西楚霸王,不知道各位认为他在当时的大政治环境中是处于强势地位呢还是处于弱势地位?
表面上,西楚霸王是当时各路诸侯的最高领袖,应该是处于政治强势的。其实不然,当时的霸主于春秋五霸时的霸主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当时的中国,原有封建割据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已经因为秦王朝的统一而被彻底打破,民族统一意识形态初步形成,所以原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内部壮态已经完全不同了。国于国之间的疆界的划分是纯人为的,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民没有独立意识,君主对人民的统治基础也并不牢固。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疆土兼并的难度大大下降了,任何一个割据政权都可以被随时替代。具体来看,项羽封王之后,首先是三齐被田荣迅速兼并,两燕国迅速合并,三赵国也同样再次统一。十八路诸侯的划分很快被打破。诚然其中有项羽封土本身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有一重要的前提基础,那就是封建割据本身基础的不存在。在这一状态下,以封建割据统治领袖身份存在的项羽,他本身就处在众矢之的的地位中,他只能以军事手段暂时维持他的统治,而作为政治的延升,政治基础的不存在,军事手段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项羽一直就处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
具体来谈项羽一生中的政治活动,项羽一生最主要的历史活动是:
一、封分十八路诸侯;
二、杀韩王成;
三、杀义帝;
在十八路诸侯的封分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分封的军事意图非常浓厚。对于原赵、齐、楚、秦四国的划分由其如此。对于原赵国,项羽的划分如下:封原张耳部将申阳为河南王,封赵将司马昂为殷王,封原赵王赵歇为代王,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简单的说就,项羽分赵的原则是:削弱赵王歇,将其徒为代王;分化张耳、申阳,使二人成为赵歇的迁制力量;同时拉拢司马昂,使之成为楚国与赵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代。
就分裂赵国政治集团的目的而言,项羽的想法是正确的。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赵国是三晋中抵抗最顽强的,而且也是秦王赢政继秦王位时力量最强、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这使得秦末农民起义后,赵国政治集团在当时的中国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直接威胁着项羽的统治地位。对赵国进行分化应该说一高明的举动。
然后是对齐国的分化。项羽将原齐王田市徒为胶东王,却封齐将田都为新齐王,同时封自己的部将田安为济北王 。项羽分齐的原则是:削弱田市,另立田都制横田市,重用部将田安作为楚齐之间的战略缓冲地代。由于齐国政治集团力量的强大,也因为齐国直接处于楚国的后背,直面都城彭城,将对日后楚汉战争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很好的处理齐国问题,楚军必将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所以项羽对齐国的分化也是高明的。
然后是秦国。作为失败一方,且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旧政权的遗物,项羽采取以秦制秦的方针,将关中一分为三,并且将汉中和巴属封于刘邦,这里的用意有两层。首先,是利用三秦遏制刘邦,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明;其次是项羽将自己与刘邦二人分别封于中国的东西两头,中间夹着广大的中原腹地,这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战争准备时间的举动。而项羽将自己按于东方的意义有两层,一是自己对秦地的统治难度太大,楚地却有其政治基础,另外就是对齐、赵两大政治集团的遏制。他将齐赵分化只是事情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控制。如果将自己都于关中,拉开了于齐、赵的距离,再行控制就会非常困难,军事打击也会增加难度。
然后是楚国。其实楚国才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个政治集团每他对楚国的按排是这样的:由西到东发别封楚将吴芮为衡山王,封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 ,封英布为九江王,自己为西楚霸王具有东南九郡。这四个人本该组成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而事实表明除了英布之外,共敖、吴芮对项羽也算没有判心。在位置上,我们前面提到项羽将英布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侧翼保证,并给于其最多的信任。但事实上,如果刘邦东进,从汉中到彭城一路之上 ,四楚王都可以先后对刘邦侧翼构成威胁,遏制刘邦东进,实现分梯次夹击。
应该说,项羽对楚、秦、赵、齐四大政治力量的划分都是相当高明的。此外,对于魏、韩、燕三国,项羽的分封原则如下,魏国力量较弱,只以魏豹领河东地;燕国地处遥远,一分为二;由于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且是刘项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所以加强韩国的力量,并且严密控制韩国,杀韩王成而改立郑昌。只所以加强韩国,原因忽然内简单,替自己看门的卫兵力量不能太弱,要不还看什么门呢?项羽不但需要韩国成为自己坚实的门户,同样需要完全掌控韩国,这才是杀韩的最重要原因。如果仅仅是要削弱韩国的话那根本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违去杀韩成。韩国又要被控制,同时又要被加强,所以对项羽来说,他是绝不能允许一个不可靠的韩王成继续活下去。
看来,就政治方面来讲,项羽对中国整个战略全局还算是相当有心的,总体分封原则和战略步局不失为高明。
可为什么项羽对最终结果还是失败呢?他在政治方面、已经分封方面是否真的完美无缺呢?如果有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呢?
在政治上,或者说项于对秦末的战略格局划分的失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轻视了北方赵、齐两大政治集团的实力,或者水齐、赵两大政治力量的反抗能力超过了一个简单分化所带来的控制力;
二、杀义帝所带来的问题;
三、四楚王的内部分裂;
上述三点是项羽在他的政治身涯中遇到的三个最棘手的问题。
先说齐、赵问题。齐国田氏家族在反秦中首举义旗的是田儋,也就是田荣、田横的哥哥。当年,田儋为王,田荣为相,田横为将,三兄弟在齐国分秦,论时间还早于项梁起兵。
其实,早在项梁时期,楚集团与齐集团之间就早有矛盾,项梁对于遏制齐国政治集团的力量就早有行动。当田儋死后,项梁便插手齐国事务,改立田假。并因与田容出现矛盾,田荣立田市。后项田两军还发生交火事件。
对此,项羽心里是非常清楚的。齐、楚作为当时中国两个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争夺领导地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项羽在灭秦后,以压倒性军事优势分封天下,且徒田市为胶东王,并失封田容,以及一系列对齐的削弱,原因就在于此。也正因为这样,项羽封王后不久,汉元年五月,项羽大军刚从关中回到彭城,屁股还没坐热,田容就发动了三齐统一战争。“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谴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击杀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不但兼并三齐。而由于田市立场不坚定,不愿与项羽为敌,田容甚至杀了自己这位亲侄子。
就这样,项羽对三齐的力量分化由于田荣之乱而告失败,项羽立刻率军击齐。后来虽然将田荣杀死,并由田横立田荣之子田广为新齐王,使得齐国问题暂时得到控制,但是,一个完整统一的齐国已经出现在楚国的背后,这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必将成为楚汉战争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田容之乱的影响还不仅仅是此。
田荣还同时煽动彭越造反,而彭越所在的梁地于齐国同处楚国背后,两股力量连成一体,成为东方一大重要不稳定因素。项羽失封彭越为此后的楚汉战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患。
同时,由于项羽对赵国的分化,也同样造成了赵国集团内部的不合和反抗,趁着田荣之乱,赵相陈余也发动了赵国统一战争。“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 ”《史记.项羽本纪》
就这样,由于齐、赵两国政治力量的反抗,项羽分侯后仅仅一个月,十八路诸侯的格局就被打破了,赵、齐两国重新统一,对日后而言,不稳定因素也因此增加。
对于这一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齐、赵力量本身的强大,二是项羽的处理多少有失误的地方。但仔细想想,项羽分化赵、齐使两力量分抗,但如果不进行反化,其日后就能好过吗?不行分化,不对田荣之辈进行打击,那么只能另自己处于几个强大势力的全方位打击之下,同样危险。也就是说项羽在齐、赵问题上的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眼前的这种爆发方式也许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结果不会有太大区别。这也是前文所说的项羽注定只是个过渡人物的一个佐证。
然后是义帝的问题。项羽与义帝的斗争是必然的。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一个是名誉上的领袖,天无二日。而义帝偏偏不愿意只当一个傀儡,二人的斗争无可避免。
但是,不管怎样,项羽杀义帝的具体操作太过失当,可谓明目张胆,毫不故计,给了诸侯群起而攻的借口。如果说不杀刘邦,并加封刘邦为汉中王是项羽为了顾念刘邦灭秦之功且刘邦还在项羽整个战略体系的控制之内的话,那么杀义帝的操作失误才是项羽最大的失败之处,也是其政治上最大的失误。
然后是四楚王的内部分裂,其实就是英布的背盟。英布是四楚王中力量尽次于项羽自己的,项羽对他一直器重有佳,也是厚待有佳。英布背盟到现在还是个疑题。英布背盟的时刻正是项羽主力在齐,而刘邦56万大军东进的时刻。项羽北上击齐时英布就显示出对项羽支持不够。而后来刘邦56万大军突破扇形防线时,英布更是按兵不动。
英布的背盟使四楚联盟从中线开始全面瓦解。当项羽主力北上平田荣时,吴芮、共敖 、英布三人本来应该集合成一股强大的侧翼保护力量北上配合韩国遏制刘邦东进。可是由于英布的背盟,吴芮、共敖二人失去后方支持,在地缘上反而成为刘邦联军包围态势之中。尤其是共敖,他完全暴露在诸侯联军和英布的三面合围之中,而吴芮则是力量不足,且地处南疆,且吴芮本人多病,成为了一股中立力量。吴芮死后,其封国成为西汉王朝南方屏番,也就是长沙国,始终努力维护地方和平和国家统一,并与南越国多有交战,成为汉朝重要的南方堡垒。由于五世孙吴差无子,前136年才被取消国址。
英布的背盟使得项羽的四楚联盟自中线开始完全崩溃,可谓釜底抽薪。对于英布背盟的原因到今天还是个问题。也许是56万大军把他给吓着了,也许是其素有反骨,反正项羽基本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到是有这么一个原因,那就是项羽的先齐后汉政策将过多的责任交给了英布,要英布等人暂时抗击56万刘邦军,这也许另英布感到不划算,不愿因此去当子弹。
就这样,原来项羽那完善的政治格局划分,从齐国力量反抗开始,先后造成赵的反抗,彭越造反,英布背盟。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就此被打乱了。
其实,项羽在政治上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对义帝问题操纵不当的问题。而其他的问题几乎都是由当时客观环境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只能说明这是一个过渡型的历史阶段。但是,项羽的不足还不仅仅只有上述几项,问题我们将继续去发现。
那么接下去,我们就要从楚汉战争开始,具体来探讨项羽在领导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军事思想创新方面的才华和功业问题,同时将韩信引入,对二人做出对比评价。
就项羽的政治感觉方面的能力,就上述的论述而言,虽然他在义帝问题上发生了操作不当的失误,但就当时的客观环境而言其总体政治谋略还算够格。他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大却是一位够格的政治家。
而其最大的问题是,作为领导,不但需要有政治、战略谋划能力,同样也需要讲就政治领导艺术。项羽的军事领导艺术是不用说的。但作为政治家,其政治领导能力就是个问题了。
所谓领导艺术,其实就是用人艺术。用人是项羽的一大弱项。项羽本人是才华横溢的。虽然《史记》中写项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按司马迁的说法,项羽是书不成,剑不成,兵法不竟。但事实上,项羽文有《项王兵法》,剑有万夫莫敌,兵法更是天下无双。其各人能力世之少有。此外,项羽少时与项梁常年逃难,估计教育方面,尤其是思想教育方面还是有问题的。尤其是项家的特殊环境可能造成了项羽接受的仇恨灌输多于其他。
也正因为如此,项羽善于用己而不善用人。他的手下多为兄弟义气,好武斗勇之辈。少有范增之智却不能善加使用。同时,项羽也缺乏识才之能,没有什么伯乐式的惠眼,更少能给于别人足够的信任。他不识韩信之才,疑心于钟离昧等人,逼走范增,这都是严重的缺乏政治领导能力的表现。
可见,项羽虽有仁义之心,可对手下将士关怀有佳,却不能信任别人,不善识人用人。是个好老大,却不是个好领导。另外,虽然当时各方军队在战争中都有屠城的纪录,但项羽的屠杀显然最多,且是以屠杀拉一威胁对手,反而造成对手的强烈反抗。而汉军在最后垓下之战前的屠杀显然要比项羽成功的多。这也是他的性格问题。
总替来说,项羽的自有问题是他的性格以及过于年轻,且少时没有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的综合效果。
而下面,就要结合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既谈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又谈他政治领导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麻烦,以及前面所说的政治环境不利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
由于田荣反判,项羽刚回彭城便马不停蹄的北上击齐。在原来的战略谋划已经失效的基础之上,项羽同时做出了军事上的全新战略重组。
楚汉战争第一阶段,项羽在军事上遇到的新环境和制定的全新战略是这样的:
政治军事环境:田荣并三齐威胁楚国后背,彭越谋反同样威胁楚国后背,赵国再次合并且背判。
在这一环境下,楚汉战争一阶段项羽的军事战略是先东后西。由于刘邦有三秦迁制,楚汉之间又有韩国缓冲,同时三楚王又在南方威胁刘邦东进。
所以,汉元年七月,项羽果断杀掉韩王成,该立郑昌,同时以韩国为中心构建扇形防御体系。以三秦和中原防线赢得时间。其亲率主力北上击齐。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对未来所将面临的两线作战是非常有预见性的。就项羽当时的战略计划而言,他将先攻齐、后灭彭越,再西向攻刘邦。项羽甚至明确意识到北方赵国将加入刘邦,而赵降,则魏处于秦、赵之见,必也会迫于压力参加功楚军团。所以项羽在防御体系中加强了北先防御,派龙且守北,同时重用殷王司马昂。
汉元年八月,刘邦进攻三秦,还定三秦。随后,刘邦命部将薛欧出武关向楚地进军,被楚军扇形防线南翼阻于阳夏。
汉二年四月,刘邦联合二秦、魏、赵各方反楚力量,趁项羽无暇西顾,先迫降河南王申阳,又煽动韩国内乱,再继而俘虏殷王司马昂,随之集合各路大军56万攻楚。在这样危机的时刻,项羽依然无动于衷。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不愿意在平齐未尽的情况下西出,因为这样会陷于两线作战的泥潭。对于项羽来说,其扇形防线的第一层被破,那还有龙且等人的第二层,而且还有三楚王的侧翼保护。事实上对于项羽来说,防线不是用来挡住敌人的,而是用来争取时间的。事实上,在军事教条中,防线的作用从不是挡住敌人。防线的作用有三:赢得时间,引导敌人的攻击方向,进攻的前沿基地。比如长城,许多人都认为长城是用来筐住自己挡住敌人的,其实那是不懂军事,是无知!
但是,由于英布背盟,使得共敖被孤立,吴芮又被挤在南疆且身体不好,这样,三楚的力量对刘邦东进已经构不成实质上的威胁了。也因此,彭城被彻底占领。才引发了彭城之战。
虽然一阶段项羽的战略计划没有成功,但出于纯军事观点来看,项羽的计划本身是正确的。齐国反抗和英布背盟是政治事件,而不是军事失误。所以,在一阶段,项羽的战略部暑是得当的。
第二阶段,一直是史学家疑问最多的地方。首先是项羽陷入了此前他一直在避免的两线作战,二是项羽坐视北方被韩信所占却不管。
在这一坚定开始的时候,项羽刚取得彭城之战的胜利,赵、魏、代等国再次倒戈。随后,齐国在田横的控制下得到稳定。
但问题是,魏、赵、代三国的倒戈是迫于彭城之战的损失以及项羽的军事压力,而非什么共同利益下的联盟,且始终没有派兵助楚。齐国更是统一的站在楚国背后,随时有可能再次作乱。也就是说,当时楚汉两方都缺少坚实的盟友。而由于英布畏罪判楚,四楚联合战线已经瓦解,共敖的临江国已经被阻于荆州一代,且处于战略包围之中。
在这有阶段的第一个问题是彭越。彭越本是第一阶段中项羽平齐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此前对齐国作战时间上的拖延以及西部防线过早因为英布而失效,最后,楚国对彭越“除敌难尽”使自身陷于两线作战之中。
在荥阳会战中,项羽始终在多线受敌的情况下牢牢的盯着刘邦本人,甚至没有开辟北方战场,看似失误,其实不然。
对于项羽而言,当时的楚军战线扩张,南要攻英布,腹地距彭越,如果再去与北方五国开战,实不可行,只能进一步分散兵力。另外,使北方五古国陷于与韩信的战争中也同样会带来主战场上楚军的安全。必竟北方五国对楚而言同样也是潜在的敌人。不过韩信出色的表现我想应该是项羽所不能完全预料的。
所以,项羽在楚汉战争第二阶段的战略很简单:南距英布,严守腹地距彭越,坐视北方五国混战,集中力量攻击刘邦、实现斩首、使反楚力量群龙无首,然后回师灭彭越,再北上渡黄河在华北平原与韩信进行最后决战。
就项羽所处的政治地位而言,他的这先斩首后扫尽的作法还是比较正确的。而事实上项羽也两次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目标,两次打的刘邦全军覆没,本该两次成功斩首。可历史太会跟项羽开玩笑了,刘邦同志和他的后代刘备一样,都有九条命,都是逃跑专家,两次成功的单车出逃。使项羽两次成功的斩首胜利变的毫无意义,真可谓级大的讽刺。另一方面,韩信在北方过关斩将的同时却一次次的为刘邦输送了大量兵员物资,一个战将成了一个司务长,也同样讽刺。
而由于两次斩首行动因为刘邦的逃跑而变成两次失败,这最终一点点的消耗了楚军的锐气和时间,另韩信成功的完成了对楚国顺时针的包围,也最终带来了项羽的失败。可见,项羽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始终有正确的军事战略,可总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失败:英布背盟、刘邦属猫,韩信司务长。再加上手中没有一个堪用的人、或者说项羽不善用人:龙且冒进,曹咎被骂的出战。使得项羽在灭秦后以及楚汉战争中做的所有正确的事统统变的毫无意义。真可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而就战役战术方面,在全文中我也已经有所解悉。项羽做战的确勇猛非常,且非常善于治军。有许多人在谈项羽的时候总以江东子弟善战而贬低项羽,其实很可笑。秦末起义军中,大家都是白手起家,起点一样。反到是赵、齐、魏三王有家底,项梁不过是个逃犯。凭什么就项羽能把士兵练成老虎,你们都练成猫?更何况,同为楚军,唯在项羽手中天下无敌,在别人手中也不见怎么样。
所以,项羽是非常善于治军的。
而在战术方面,项羽也同样优秀。其可谓智勇双全。就彭城之战的战术使用而言,其战争艺术美感可与白起伐楚灌鄢之战比美。世界古代战争中绝无第三战堪与比高。项羽在战术上正奇并用,善与洞悉敌军弱点,准确的采用对应手段,战术犀利霸气,且极具战斗主动性和战斗决心,古所少有。
项羽,这位运动战高手应该得到军事战术上的正确评价。
而在军事思想上,项羽创造性的使用战略骑兵集团作战,且有失传的级具攻击性的完美步骑协同战阵,其超越时代的先进军事思想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后来汉武骑兵的战术思想从源头上来说依然起于项羽。
而韩信,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战略上,韩信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顺时针包围战略,开辟了北方战场,且为刘邦提供了大量兵员,对楚汉战争的进程起到了级大推动作用。
在战术方面,韩信善用诈术,即善避敌风芒,声东击西,也善利用对方主帅心理,诱敌而后发。其背水阵法实为战争思想上的精彩篇章。
但仔细比较项、韩,二人虽无公平交手的机会,但也可发现二人的战术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韩信作战,利用对方主将心理弱点为主;项羽作战,则更善以运动机动造成敌军漏洞,再行入手。可见,项羽作战是以自己的优势取胜,而韩信则是利用对手判断失误取胜。项羽在战争艺术上更具霸气和才华。而在军事思想的创新方面,韩信并无多大建术,这一点与具有骑兵运动战思想的学术气息的项羽相比,实在是不如的。
而韩信一生最不另人满意的是,他的对手都是些缺乏指挥才能的庸才,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高手。而当他可以与项羽一战的时刻,项羽穷途末路,早是败局已定。
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其一生溃敌近两白万!(与秦战,累计破敌五、六十万;与齐战,累计破敌二、三十万;与汉战,累计破敌一百数十万)
杀敌百万以上!(与秦战,杀秦兵五十万上下,仅巨鹿一战即全歼四十万众;击齐杀数不明;与汉战,彭城杀灭四十万;两夺荥阳两度全歼汉军,杀三、四十万计)
项羽一生破敌数量之多,杀敌数量之巨,另三秦、汉中、巴蜀之地男丁殆尽,亦另北方赵、魏、齐各国人口大损,实可为灭世之霸。其歼敌数量之多与战国第一名将白起一同位列二甲,均超百万之数,后世无人超越!
汉五年二月,楚汉战争结束,项羽自杀,刘邦即帝位。战争中,刘邦先后分封了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茶等。
五年七月,燕王臧茶于刘邦称帝后七个月,首先反汉。刘邦迅即亲率大军征讨,击破叛军,俘虏臧茶,平定燕地。战后,刘邦封立自己宠信的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六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巡行县邑,有人上告其谋反,刘邦采纳谋士陈平之计,伪游云梦,遣使邀诸侯会于陈邑,乘机擒获韩信,将其黜为淮阴侯。同年正月,刘邦分封第一批同姓王: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代王刘喜。
韩王信的封地据河南心腹地区之阳翟,且信是战国时韩襄王之孙,世代以韩地为王,统治基础深厚。刘邦深以为患,借口防备匈奴,徒太原郡为韩国,都晋阳。六年秋,信降匈奴。七年十月,刘邦率军大破信军于铜鍉,韩王信败走匈奴。
十年七月,刘邦为加强北部边防,遣宠臣陈豨以相国之职,统领赵、代边军。九月,陈豨因受到刘邦猜疑,举兵与韩王信、赵王利联合,自立为代王。刘邦再次亲率大军出征,累破陈豨军。刘邦立其子刘桓为代王。十二年十月,周勃平定代地,斩杀陈豨。刘邦征讨陈稀,淮阴侯韩信称病未从。十一年正月,韩信欲发兵攻长安皇宫,杀吕后、太子。吕后与相国萧何诱韩信至未央宫斩杀。
同年三月,梁王彭越亦因未从刘邦出兵,被拘捕,废为庶人,发配蜀地。为根除遗患,吕后指使彭越之舍人,再告其谋反,杀彭越,夷灭宗族。
韩信、彭越三个月内先后被杀,淮南王英布收到刘邦赏赐的用彭越尸体制成的肉酱后,为防备自己亦遭暗算,遂秘密征调本国兵马,增强守御。事发后,即于十一年七月起兵。英布率军首先东向进攻荆王刘贾,随后,渡过淮河,进击楚王刘交。十二年十月,与前来征讨的刘邦军会战于蕲。英布兵败,率残部南逃,被长沙王吴芮之子诱杀。刘邦改立其子刘长为淮南王,侄儿刘濞为吴王。
英布被除,使势力较强的燕王卢绾惶恐不安。十二年十一月,为避免殃及自身,卢绾曾经秘密派人联合陈稀,企图坐观成败。事发后,刘邦两次召见卢绾,绾称病不到。同年二月,刘邦立其子刘建为燕王,命樊哙、周勃率军攻燕都蓟城,大破绾军。卢绾败,逃入匈奴。至此,除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外,异姓诸王全部被刘邦剪除。
就这样,自公元前306年秦昭王赢稷继秦王位并开始全面启动东进战略,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天下,再随着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的结束,经过了整整一百年的杀伐征战,百多次战役,累计动员军人一千数百万,四五千万人次,阵亡军人九百万以上,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割拘时代终告结束。
随着异姓王相继被消灭,中国的历史发展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就是雄伟宏大的帝国时代——大汉王朝!
第一章 奇耻大辱
【一、大漠枭雄:冒顿的崛起】
公元前二零零年,垓下。
楚汉之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最后的决战到来了。曾经叱咤风云、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项羽,此时陷入汉军的十面埋伏,寒冷的冬季,四面楚歌响起,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军队,分崩离析。
垓下的最后一夜,注定是那么的凄美哀怜。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对饮,饮至酒兴处,霸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不由得潸潸泪下,便是无双英雄西楚霸王也泣数行下。
这一夜,虞姬伏剑自尽;这一夜,西楚霸王以八百铁骑突出重围。
心灰意冷的西楚霸王逃到乌江江畔,望着滔滔东流的河水,西楚霸王几分悲怆,当年江东起兵,兴师族秦,逐鹿中原,何等的慷慨气壮,如今树倒猢狲散,手下数十万精兵强将,叛的叛,降的降,只剩下区区百余骑人马,抱头鼠窜,何等的狼狈,何等的落魄。此等狼狈相,有何颜面重见江东父老!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让生命之火最后一次闪耀激情的光芒。他调转马头,冲入汉军的阵营,往返三次,斩将刈旗,勇不可挡。最后,他拔出自己的宝剑,锋利的剑锋划过自己的咽喉,鲜血象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染红了乌江畔千年的砾石。他选择了这种英勇的方式,来完成人生最后一搏,以捍卫自己的荣誉与尊严。
一个旧日的英雄倒下了。
一个崭新的帝国从战争的废墟中诞生了。
两个月后,在汜水之阳,刘邦以胜利者的姿态,郊天祭地,正式称帝。
天下尽在脚底!刘邦对“天命”有了一种模糊的相信。
八年前,他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不,他甚至把泗水亭长这个小官也丢了,因为他在解送囚徒前往骊山时,囚徒们中途跑了一大半,他思忖着交不了公差了,索性把囚徒都放了,自己落草当了绿林好汉。
这个已经四十七岁的绿林好汉,曾有过豪言壮语。
有一回他出差去了咸阳,秦帝国的都城,见到秦始皇出巡时的车队,朱轮华毂,何其壮也!他不禁喟然慨叹了一声:“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四十七岁还一无所成啊,谁会想到天下风云突变,居然给了他这个将近半百的人一次转折人生的机会,当陈胜、吴广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号召,揭竿而起时,他也投入到兵戈铁马的滚滚洪流之中。
兴义兵、诛暴秦、入关中、破咸阳。四年的戎马生涯,居然缔造了人生的一个奇迹,一文不名的他,凭借着非凡的战绩,跻身封王的行列。之后,他与西楚霸王开始了雄霸天下的争夺,而他,刘邦,最终笑到了最后,将头上的王冠升格为皇冠。
回首八年来的风风雨雨,刘邦有恍然隔世的感慨,当初被老父亲奚落为败家子的刘季刘老三,现在,是高高在上、俯瞰大地的皇帝、天子。
但是作为天子,头顶的蓝天,并没有罩住在帝国北部的茫茫大漠。
就在此刻,在遥远的北方,一场血雨腥风,也正悄悄地酝酿着。
大汉帝国的北部,匈奴的兵营。
一支由一万人组成的骑兵队伍集结完毕。
这是冒顿太子所统领的亲兵。
冒顿策马到骑兵队列前,表情冷峻,目光中充满着一股杀气与威严,令人望而生畏。他从箭袋中取出一支箭,握着箭抬起手,扫视了骑兵一眼,说道:
“这是一支鸣镝,是用动物的骨制成的箭,此箭射出,会有刺耳的鸣声。”
说罢他搭箭上弓,向远处的箭靶射去,一声尖锐的鸣声由近及远,箭十分精确地射中靶心,众人一阵的喝彩。
“众骑兵听令,从今以后,响箭即是军令,只要响箭射出,众骑兵必须将手中的箭,射向响箭的方向。违令者,斩!”
当最后这个“斩”字从冒顿口中说出时,那么冷酷的声音,令所有人感到不寒而栗。
没有人知道他的用意,除了冒顿本人。
他耗费心血,研制出鸣镝,会响的箭。
这是他精心策划的一个惊天计划的第一步。
冒顿还记得,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亲对他是何等的疼爱,早早就立他为太子,准备将自己创下的基业,交给他发扬光大。而冒顿也不负父望,他果断而坚强,骑马射箭,无不精通,继承大业,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一个女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这个女人成为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读音:胭脂,阏氏就是匈奴君王的妻妾的统称),这个阏氏为头曼单于生了一个小儿子。
头曼单于老了。跟多数的老年人一样,他特别喜欢幼子,宠爱的阏氏又不断地在他耳边吹枕边风,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取代冒顿的太子地位。老单于犹豫了。
经过一番痛苦的心里挣扎,为了心爱的女人,头曼单于终于下了狠心,准备牺牲冒顿。然而冒顿超群的骑射技术与非凡的领导能力,使其在族人间有着极高的威望,要废掉冒顿太子位,并不是容易的事。
作为父亲的头曼,一咬牙,想出一条除掉冒顿的毒计。
当时的匈奴,强敌环伺,西有月氏,东有东胡,这两个草原汗国非常强大。为了维系和平,匈奴经常派人到月氏、东胡充当人质,这次,头曼别有用心地让冒顿前往月氏充当人质。
虎毒不食子,但,头曼却将儿子推向虎口。
冒顿入质月氏后,头曼单于故意频频地与月氏制造磨擦,甚至出动大军侵入月氏。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想激怒月氏人,杀了人质冒顿。
果然,月氏人对头曼单于的挑衅恨之入骨,就把人质冒顿抓了起来。
作为人质,冒顿也是和平的使者。起初,他大惑不解:父亲头曼单于为何会选择在此时对月氏国入侵?派遣人质无非为了和平,但又单方面挑起战争,这是为什么?
直到他身陷囹圄时,冒顿才幡然省悟,心头一惊:莫非是父亲要借刀杀人,置我于死地?他双手颤抖,脸色苍白,喃喃自语: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此刻的冒顿,终于看清了,一直以来的慈父,已成了恶魔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