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中国权力游戏白皮书 作者:陈舜臣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1)
来到地上后,后羿准备射下并排在天空中的十个太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信心的他,当然只准备了十支箭。他将十支箭插在箭筒里,就开始依次射太阳。
人——
普普通通的人——
生命的目的在于探究为人之道——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历史观。有人因此而说,中国欠缺神话——我却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那是史家尽可能地从著作中删除神话的结果。
这个倾向,从儒学执中国思想界之牛耳后,尤其为甚。
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所抱持的,就是这个态度。
事实上,中国的神话相当丰富,它甚至具有极富人情味的特质。
下面介绍一些神话——我要说的,是极富人情味和中国特色的神话。
《十八史略》依正史而写就。中国正史中绝少出现神话,所以,《十八史略》中少有神话是理所当然的事。
书中述及太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也有“蛇身人首”及“人身牛首”等记述。但全都只是轻描淡写而已,采用的也不是故事体裁。
在这本《小说十八史略》的开头部分,我介绍的是未记载于《十八史略》的神话、传说——原书作者为此一直耿耿于怀。这种心情,仿佛在如雷掌声中听到夹杂其中的诽谤声一般。
下面谈谈有关羿(后羿)的事。
羿是尧帝时代的英雄之神(或许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是”,而说“据传”较为妥当吧?)。夏朝时也有过叫“羿”的人,曾经将太康帝逐出国外——《史记》上如此记载。
尧帝时代的羿和夏朝的羿是否同为一人,我们姑且不论。这两个羿都是神射手,同时也是勇猛之士。
原本在天界的后羿,之所以被派遣到凡界,主要是因为天帝儿子们的恶作剧。
天帝的十个儿子都是太阳,他们的母亲羲和,每天轮流带着一个儿子,乘坐由六条神龙拖曳的云车,游走天上。由于这个顺序是固定的,所以,每个太阳十天才有一次出来游走的机会。人们所看到的太阳永远只有一个,实际上,却是由十个太阳轮流出现的。
同样的事情重复几千年、几万年后,十个太阳开始有了厌倦之意。一天,这十个兄弟在天界扶桑树下谈话:
“我们十个一块儿出去游走,岂不好玩?这当然不能事先告诉妈妈,所以我们偷偷溜出去吧!”
十个太阳于是同时出现在天空中。
太阳兄弟玩得其乐无穷。可是,这下子人类怎么吃得消呢?在十个太阳同时照射之下,人间世界顿时变成焦热的地狱,活活被烤死的人不知凡几,地上的农作物更是枯死殆尽。
于是,凡间的圣王尧向天帝祷告,祈求使人们免于苦难。而且当时为害人间的,不只十个太阳,还有猛兽、妖怪、害鸟等许多东西。
天帝对凡间圣王的央求,当然不便置之不理。除掉猛兽及害鸟,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弓箭名手,而天上诸神中,射箭技术最高超的,除后羿外,不做第二人想。
选派弓箭手之事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不然。后羿确实是神射手,但,天帝选派他无异是违背亲情之举。
对天帝而言,十个太阳都是他疼爱有加的儿子。天帝原以为受命的后羿,会用强弩把箭射到太阳跟前,吓唬他们重回扶桑树下,就适可而止。没想到,接受天帝“去为人类服务”命令的后羿,心里抱着的尽是圆满达成任务的念头,准备将为害人类的东西赶尽杀绝。
于是,后羿带着妻子下凡——天上的神出差时,带妻子一同前往,好像是规定。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
来到地上后,后羿准备射下并排在天空中的十个太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信心的他,当然只准备了十支箭,他将十支箭插在箭筒里,就开始依次射太阳。
尧帝见状,大大着慌。
天空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当然是要命的事情,但,要是连一个太阳都没有,这个世界不就变得暗无天日了吗?到时候,地上不但长不出农作物,恐怕连人类都无法居住!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2)
尧帝于是命人偷偷从后羿的箭筒中,偷走了一支箭。
箭无虚发的后羿,果然以九支箭射下九个太阳,最后,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了。
太阳精原来是三只脚的乌鸦。
后羿更将吃人的怪兽、怪鸟以及经常弄翻渔船的大海蛇全都杀尽。
这本是值得大大嘉许的功劳。天帝却没有因此龙心大悦。
九个儿子被后羿杀害,天帝当然是怒不可遏的了。
“后羿这个家伙真可恶!我要立刻剥夺他的神籍!”
神界也有户籍,后羿夫妻由于户籍被撤销,所以再也不能返回天上了。
神除了居住天上外,更被赋予“不死”的特权。不再具有神籍的后羿夫妻,日后也将和凡人一样,终有一天得面对死亡。不能回归天上也就罢了,可是,死后将被投入地狱,这——情何以堪呀!
夫妻因此时起勃谿。
“全是你头脑简单惹来的祸!你射下九个太阳而自鸣得意,却没有想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切都是你的责任啊!”
嫦娥歇斯底里地哭闹着。
“你这样吵闹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不让我静下来想办法呢?”
英雄之神后羿被歇斯底里的妻子搞得头晕脑涨,这一点和凡间男人并无两样。他同样也不想死啊!然而,不再是神的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就在这个时候,后羿有了偷腥之事。
做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受到妻子吵闹的影响吧!
他拈花惹草的对象是一位有夫之妇,就是有名的纨绔子弟河伯的妻子——名叫“洛嫔”的绝世美女。因丈夫爱情不专而闷闷不乐的洛嫔,看到出现在眼前颇有大丈夫气概的后羿,两人一拍即合。
这当中有过后羿以箭威吓河伯,河伯前往天帝处投诉的事。然而,两人偷情的事没多久即告终止。
换言之,后羿和妻子嫦娥又言归于好了。
世人常以“越轨”批评后羿,实际上,这个故事说的却是“女人背叛了男人”。
男人常常批评“女人是祸水”,对此,女人则必以“男人才是祸水”作为反驳。
男人思慕女人,女人思慕男人,这是人类的宿命。只是,痴情常会造成对另一方的期待过度膨胀。由于现实与期待背离,这种为对方所产生的幻想往往因此而破灭。
这是男女情爱的实态吧。
事实上,对异性感觉幻灭的情形,似乎在男性身上较为常见。其原因应该在于:男性较爱幻想而女性较为现实这一本质问题吧。
后羿仍旧和妻子格格不入。一天,他听到一个好消息。
据说,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拥有“不死之药”。只是,前往昆仑的途中皆为险路、深渊及火焰山,所以,普通人绝难到达该地。
“这是个好消息!我马上找她去!”
后羿立刻启程前往。
虽然由神籍降为人籍,但后羿毕竟不是常人。走一趟昆仑山,绝对难不倒他。
西王母确实拥有不死之药,但,只剩两颗而已。
“这是我仅有的两颗,你们夫妻选择吉日,各分一颗服下吧!这药服下一颗能长生不死……要是服下两颗,就会升天当神仙啊!”西王母说道。
由于名称中有“母”字,所以,西王母一般被认为是女神,实际上也有人持男神之说。总之,后羿欣喜雀跃地回来,并且把西王母说的话告诉妻子。
“能够长生不死,真是太好啦!反正生活在地上同样使人快乐,只是不能做重回天上的梦啦!我们就在凡间长相厮守吧!”
妻子嫦娥只“嗯……”了一声,心中却另有盘算。
落到这步田地,一切责任全在于他!我是被连累的!光是长生不死,岂能使我满足?我是有权利要求回到天上的……
各分一颗药丸服下的话,夫妻俩都能长生不死,不过,双方也无法升天。倘若其中一人服下两颗,当然就会升天;而另一人不但不能升天,日后更得和常人一样,面临死亡的威胁。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3)
——我该怎么办呢?
嫦娥不等吉日来到,就独自服下两颗药丸。女人自私,这又是一次明证。
之后,嫦娥果然开始飘然登天。在登天的途中,她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直接升天,人们一定会指责我无情抛夫。在人们还没有忘记这件事之前,我不如暂时躲到别处。
天地之间,悬浮着月亮。嫦娥于是决定降落月宫,暂避一段时日。
进入月宫后,她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变化。她的个子变得很矮,肚子相对凸出,腰部向左右扩张,身躯上下受到重大压力而愈来愈扁平。
最后,她的头颅甚至没入双肩之中,嘴巴左右裂开,一双眼睛凸出,而且奇大。同时,皮肤变得黝黑无比,浑身更长满偌大的疙瘩。
——我的妈哟!
她惊叫起来。不过,她无法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传到耳朵里的,只是发自喉咙深处咕噜咕噜的声音而已。
想活动一下身体,身体却不听使唤。这也难怪,原来她已变成一只丑陋无比的蟾蜍了。
这个神话颇令人玩味。背叛丈夫的妻子,受到诅咒变成蟾蜍——这样的想法不是挺有趣吗?“蟾蜍”的联想大概是由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而来,事实上,她也可以用任何丑陋动物来替代吧?
这件事情发生后,“嫦娥”成了月亮的别名。
后来,男人看到月亮就会想起嫦娥的故事,并且提醒自己两件事情:即使看到空中有九个太阳出现,也千万不可逞能用箭射落;而得到灵药时,更不可做出交给女人保管的傻事。
虽然这个启示已经传承几千年,遗憾的是,世上男人并未因此而变得聪明些。
后羿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
他不但无法升天,连长生不死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等在他面前的是死亡,而且他死得非常凄惨。
有句话说:“杀羿者是逢蒙。”
逢蒙是后羿的弟子,同时也是属下。逢蒙的箭术受教于后羿,出师后,他的技艺在世上已达仅次于后羿的程度。一心想成为天下第一弓箭手的他,起了杀害后羿的念头。
他想用箭射杀后羿——但一度失败,后来改用桃木棍棒打死后羿,终于达到目的。
前面那句话的含义是:“养狗反被狗咬。”
实际上,有关后羿的故事的意义,比这个解释更为深刻。它给我们最冷彻的启示是:无论何种技艺,为人师者的最大敌手是自己的弟子,稍有疏忽大意,自己的地位随时会被取而代之。就弟子的立场而言,师父永远是非打倒不可的首要目标。
《孟子》中对后羿的故事,抱持相当严厉的批评态度:没有眼光,选择了背师之徒为弟子,因此,后羿可谓咎由自取……
孟子的批评确实有一番道理。
这个故事不是充满着人性弱点吗?我们从中触及活生生的人性。“中国神话富于人性”——这是例证之一。
嫦娥面对由西王母处得到的两颗灵药沉思良久——这个情景不也可以大大发挥用来作为现代戏剧的题材吗?
中国的传统历史,一般皆以三皇五帝作为开端。
《十八史略》同样地开宗明义列出三皇五帝之名。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
由于三皇五帝属于神话时代,所以在名称上也众说纷纭。司马迁甚至不提三皇,直接以五帝作为记述《史记》的开始。
神话或传说都有一个奇妙法则,那就是:越古老的东西,越令人感到新鲜。
人类智慧随时代不断在进步,记载下来的历史日益呈满档状态,所以,“创造”出来的新鲜而有趣的故事,实在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时段安插进去。由于上古时代之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故事背景设在该处。
后羿的故事倘若发生在夏王朝时代,那就比发生在尧帝时代更为新鲜了。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因较为清楚,便不易取信于人。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4)
总之,这是个充分展现人性的故事。
彻底执行任务的态度、微妙的人情问题、男女之间的纠葛、无穷欲海、信义与背叛、死亡的恐惧、师徒之间的无情对立…… 一言以蔽之,这个故事可谓蕴含日后所有中国历史的百态!
这是我把这个故事放在小说开头的缘故。
让纣王堕落到人人恨之入骨的地步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周公想到利用女人的方法。因为纣王是个以酒色为无上之乐的人。
据说,有苏氏有一美女。
她的美貌足以使任何男人为之神魂颠倒。
这个风声传到位于遥远西方的周国。
那是殷商王朝末期,公元前1030年前后的事情。周是纣王之下的强势诸侯之一,当时正在名君文王统治之下。君临天下的暴君纣王,由于人心背离,已日益丧失威权。
文王之子武王和周公于是促请文王举兵推翻纣王。
“殷德已衰,这不正是我们取而代之的时候吗?”
看到两个儿子以急切口吻说这些话,文王却摇摇头说:“连绵五百年的王朝,不可能因一位天子失德而轻易被推翻。”
“纣王何其暴虐,您说,这样的王朝难道不可能被推翻吗?”
“殷商有五百年的积德作为支柱,所以还能支撑下去。”
“您的意思是,我们对纣王的暴虐应该坐视不管吗?”
儿子们讶然。这对兄弟日常谈论的话题尽是领地、政治以及经世大业。其中的哥哥执行能力极强,弟弟则思虑过人。
一天,周公说: “我想要这个有苏氏美女的女儿。”
哥哥武王听到这话,顿时愣住。他很清楚自己的弟弟向来绝少论及与女人有关的事情。何况弟弟表示要的是这位美女的女儿——这还不够让他称奇吗?
“据我听知,这位美女尚未出阁,怎么可能有子女呢?”哥哥微笑问道。
“我可以等她生女儿啊!”
“哈!原来你持的是长期计划——”
武王大笑起来。他知道弟弟是个有远见的人,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除了政治、军事之外,女人的事情也值得做长远考虑。
“我是用认真态度说这些话的!”
周公有些不服气地说。
父亲文王在世期间,这对兄弟的名字当然不是武王和周公,而是分别为“发”和“旦”。
周公对这件事情确实是认真的。他立刻派遣使者来到有苏氏之国,暗中为认领这位未婚美女之女儿为养女进行交涉。
有苏氏亦为诸侯之一,至于其领土范围则不详。一说是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西北,那是商、周首都所在地安阳的中央地带。
绝世美女所生的女儿,一定也是绝代佳人。美貌本身就是一种强力武器。所以周公的企图是:找出美人胚子,从小施以训练,使之具备特别的力量。
这位美女不久就告出阁,并且于数年后生了女儿。由于事前已经谈妥,所以这个婴儿一呱呱坠地即归周公收养。只是,周公和对方严密约定,双方绝对不把事情公开。
周公对这个女孩调教的是对男人灌迷汤之术。
世上男人千百种,各人的嗜好以及性格互不相同。而周公在训练上则锁定一个目标。
这个对象是当今天子——商纣王。
纣王虽然是个暴君,却非庸愚之人。实际上,能成为暴君就已证明其本身具有相当的实力。没有实力而胡作非为,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久居其位。
——天生的雄辩家,行动敏捷,对事情之理解敏锐之极,才华更是超人一等。体力之强足以空手打倒猛兽,智力之高足以驳倒任何谏言。
这是《史记》对纣王的描写。
若是庸君,倒容易用戴高帽子或逗弄等手法加以操纵。但资质超群的纣王,自认世上无人能及。想要操纵这样的人,乃是难上加难。
何况商朝采取的是神权政治体制——史家常将商王比拟为埃及法老王,实际上,他们也的确是拥有绝对性权威的人物。于是纣王以人神姿态君临天下。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5)
他一声令下,任何事情便立刻决定。
想要改变社会情势,首先非改变纣王的想法不可。
而周公并没有意思劝纣王往好的方向去作改变。倘若纣王成为贤君,周不就没有机会取得天下了吗?
让纣王堕落到人人恨之入骨的地步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周公想到利用女人的方法。因为纣王是个以酒色为无上之乐的人。
周公替这个女孩取的名字是:自己名字“旦”加上“女”字旁的“妲”。由于有苏氏以“己”为姓,因此,女孩被称为“妲己”。
纣王喜欢女人如何对他?厌恶女人如何对他?最消受不起的是什么?起居饮食以及穿着等生活细节上的习惯、嗜好又如何?——周公巨细靡遗地调查这一切,并且以此调教这个养女。
完成彻底训练后,周公把妲己送回有苏氏。由于一切都在极端秘密中进行,所以,除了极少数特定的人外,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
一次,有苏氏得罪天子,使得纣王大为不悦,因而奉上妲己,求取饶恕。实际上,这都是周公幕后操纵的结果。
纣王得到妲己后欣喜若狂。
“这才是真正的女人!以前的女人全都是木头傀儡。妲己是天使,是老天爷特别为我创造的女人!我总算遇到真正的女人了!”
妲己的确是为纣王特别创造的女人。不过,这个创造者不是老天爷,而是周公!
虽然是专橫暴君,纣王却也是个狡猾机灵的人物,想要对他耍花样,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只是,妲己这个女人从小就受到特别训练,专门以“能够取宠于纣王”为目的而被培养着。因此,她的一切表现都很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处。
倘若她的举止有任何不对劲,纣王一定会起疑心,而事实上,不但绝无这等情事,似乎连妲己本身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这个目的之下被培育出来的。因此,她的一举一动无不自然,而她的一颦一笑无不使纣王欢天喜地。
个性刚烈的纣王,对事物非常挑剔。甚至对同样的事物,他都会因时、地、心情的变换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妲己却能完全了解这样复杂感情的起伏,把纣王伺候得服服帖帖。
妲己的表现,已达完美无缺的程度。
这样的女人过去从未在纣王面前出现过,世上踏破铁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纣王平生第一次有了和别人浑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他的好恶变得和妲己如出一辙。
“我们叫涓创作一些更能使人陶醉的乐曲如何?”妲己说。
这正是纣王对原有的宫廷音乐感觉不满的时候。妲己所想的事情不但和纣王一样,有时甚至是纣王还没想到的。
“我刚才在心里想着的事情,还没有说出口,她就已经知道了我的意思。”
纣王心想。
这么一来,妲己成了纣王的第二生命。
纣王于是命令乐师涓作出一些比过去更为奔放和刺激的音乐。这就是《北里之舞》和《靡靡之乐》。
天子必须在道德上成为万民典范——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因此,纣王命令乐人谱出淫靡乐曲时,人们莫不为此蹙眉。
“天子应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
听到妲己说这话时,纣王便感觉自己拥有的财富并不够多,于是立刻加重税赋,使得鹿台金库和钜桥谷仓几达饱和程度。此外,他更令人搜括民间奇珍异宝,悉数没收据为己有。
同时,他扩大沙丘苑台,大量放养野兽飞鸟。沙丘宫殿是妲己最为喜爱之处,时常邀纣王前往游赏。
来到沙丘宫殿,妲己习惯斜倚石阶前的栏杆,用遐思的眼神仰望天际。这正是纣王最喜欢看的姿态。
纣王走上前去,妲己精神焕发地说:
“大王,人生以快乐为目的。我最讨厌半调子的态度,要乐就乐到极限。我怀疑下一辈子是否也能如此快乐,因此我主张及时行乐。既生于世,我们何不享乐到极点呢?”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6)
这是她的哲学。而她的主张,当然也是纣王的主张。
“好!咱们就大大享乐一番吧!”
在纣王的命令下,宫殿立刻准备举行野宴。池塘的水被放尽干涸后,池底及周围铺上石块,然后用酒浆灌满。这大量的酒可供应宾客狂饮。御苑内林立的树木枝头则悬挂烤熟的肉,准备让众人大快朵颐。
“参加宴会的人必须脱光衣服,全身赤裸。每个男人必须抢到一个女人,并且抬到我的面前来!”
纣王对全体参加者命令道。
围着御苑一角的帷幕在纣王一声令下被拉开时,人们看到的是千余裸女。她们都是宫女。
“开始!”
听到号令,裸女开始四处狂奔,群臣及宾客则狠追于后。
欢呼声、尖叫声。草地上、树木下、池塘边,到处都是一对对纠缠在一起的男女。被男人抬起的女人无不死命地摇动手脚。也有人失足跌落酒池中,大喊着救命。历史上著名的“酒池肉林”出现了。
接着,大家开始“长夜饮”。
“长夜饮”,按字面解释是“彻夜狂饮”,但,能有酒池肉林之举的纣王和妲己,应该不是如此单纯的。因此,有人说这不止是彻夜狂饮,而是天亮之后仍然关紧门窗点灯,在夜晚的气氛之中,继续饮酒。
在重税和暴政之下,民不聊生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据说,天底下还有人并未臣服于天子,不是吗?”
一天,妲己说了这样的话。
敢说出如此大胆的话的人,除了妲己以外,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因为这句话有损天子威严,而触怒龙颜难保不被斩首!唯独对她,纣王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
“说的也是。边疆地带好像有一些不听话的蛮族,我这就派兵把他们杀个精光吧!”
纣王派兵攻打东南部族的信息传到周公耳中时,周公虽然在众臣面前以沉痛表情喃喃地说:“又要生灵涂炭了……”但一进到内殿面对父王、兄长时,便露出了笑容。
“纣王正在自掘坟墓。妲己表现得比我所期待的更好!”周公压低声音说。
周公认为妲己“超出他的期待”,而妲己根本不知道她就是周公所期待的人。她变成纣王喜欢的类型,乃是经过长期培养的结果——这种真相理当无人告知她才对。
在商代,奴隶是唯一的生产劳力。战争能够获得奴隶,所以,出兵可说是一种事业。只是,兵源除了奴隶外,国家同时也以征兵的手段扩充军队,因此,人民怨声载道。
除了出兵的信息外,纣王制定“炮烙刑”的消息也传到周都。
民怨四起时,最简便的镇压方法是采取恐怖政策。
“炮烙刑”是将涂满油的铜柱架在灼热炭火上烤烫,然后令重罪之人从上面走过的刑罚。
“平安走过铜柱者,准予赦免其罪——大王,您要订下这个规定才公平啊!”妲己说。
“好,好,我就这样规定。”
妲己提议的事情,纣王从没有第二句话。
在一片火海上架一根铜柱,“炮烙刑”就是要重罪受刑人从这上面走过,铜柱上涂油是为了让人站不稳而滑落。只是,这油不能涂得太多,不然,犯人甫才踏出就滑落下去,这会减少观看者的兴趣。同时,铜柱也不能太靠近火面,因为太烫同样会使犯人走不了几步就坠落,因此,铜柱和火面必须保持适当距离方可。
跌落火海当然会活活被烧死,平安走过就可以获得赦免——由于这是生死关头,所以,当事人流露出的都是无比紧张的表情。
最令人喝彩的,莫过于受刑者走到终点前数步处而掉落火海的情形。看到人在刹那间露出的恐怖表情是无上的快乐,这种快乐犹似做爱时达到的高潮——妲己对纣王如是说。
“我和你一样。”纣王答道。
“看到一个人濒临生死关头的恐怖表情,接着听到人体被烧焦的声音——这样,我才会吁一口大气,觉得浑身舒坦。要是一天不看炮烙刑,我的日子就犹如虚度。”据说,妲己甚至在众人面前说出这样的话。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7)
“这消息确实吗?”
周公问了带情报回来的人。
“是当时在场亲耳听到的人告诉我的,绝对错不了。”
“嗬……这个女人多可怕!”
妲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虐待狂。而她之所以变成如此,完全是周公塑造的结果。
仁者因饥饿而死于非命。另一方面却有盗跖之类杀人不眨眼的大盗,生活富裕而尽享天年。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伯夷、叔齐事迹后,提出了一个大疑问:“余甚惑。天道是耶?非耶?”
确实有过这么一回事。
只是,这件事情传得很快,而且很广。这一点倒令人觉得非比寻常。
——恳请大王废止炮烙之刑。倘若大王肯予接纳这个谏言,我愿意奉上自己领土中的洛西之地。
前面说的“事情”,指的是周文王以此向天子纣王恳求并被接纳之事实。
洛西乃洛水之西的地区,是一大块肥沃的农耕地,由这个地区征收得到的赋税相当可观。由于酒池肉林、长夜饮以及连年对外征战耗费庞大,当时的商王朝正面临库银阙如的窘状。
纣王喜滋滋地取得洛西之地后,废止炮烙之刑,更任命周文王为“西伯”。西伯乃西部总督,是拥有兵权的职位。
渴望得到洛西之地的纣王,为何不以天子威权直接强行收为己有?暴君作风的他,难道做不到这一点吗?
后世史家对这个疑问的说法是:纣王虽然贵为天子,但当时西方周的实力已达不可轻视的程度,所以任命文王为西伯,实际上也有给予安抚的作用。
“西伯多么仁慈!”
奉上洛西之地而使纣王废止炮烙之刑,文王的义举迅即得到这样的风评。其实,这是他的儿子周公派人到各地广为宣传的结果。
献洛西之地,也是由周公提议的。哥哥武王原本反对,但,听到弟弟所说的一句话时,便不再表示异议了:
“反正,这块土地以后还是会回到我们手里嘛!”
商王朝权威已逐渐崩溃。
纣王对妲己言听计从,而他自己却一点也不这么认为。
——妲己想的事情,刚巧和我一样,如此而已。
从未被人命令过的纣王,后来甚至把妲己说的话当做必须下达的命令了。
“我最讨厌爱说大道理的人。看到那副苦瓜脸,我就恶心!”
听到妲己如此批评贤臣商容,纣王立刻将他免职。
“我认为费仲和恶来这两个人是可用之材。”
由于妲己说了这样的话,所以,纣王开始重用这两个阿谀之徒。费仲是个马屁精,恶来则以谗言、中伤为能事。奸臣跋扈则忠臣求去,这是一定的现象。
“变得清爽多了!宫里的气氛比起我初来时不知好上多少倍,大王,您不觉得吗?”
“没错,确实变得清爽多了。”
纣王点头回答。
当时,民间正在悄悄流行这么一句话——
老天爷为何不赶快毁灭殷商,难道没有天命存在吗?
贤臣祖尹将此事向纣禀告,并且进谏道:
“还好,老百姓的这些看法似乎不是自然发生,而是有人刻意散播。什么人在干这样的事情,我会调查,不过,也希望大王多加留意。等到人民自然发出这个心声时,想挽救就来不及了。”
“无聊!”纣不屑地说:“说什么天命!我不就是真命天子吗?!谁敢否定我的天子身份!”
祖尹告退回家后,自言自语慨叹道:
“对纣进谏,已是无谓之举了。”
他本来有意潜入民间探查事件的来源,但,这份热情显然已完全消失。依据他的猜测,这件事情应该和周有关才对。
随它去吧……如果我是周人,大概也会做同样的事吧?
孤竹国在辽西,这个国家的君主期望自己死后由幼子叔齐继位。君主死后,叔齐坚持谦让,不肯继位。他对长兄伯夷说: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8)
“长子继承父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哥,还是由你来即位吧!”
“不,由你继位是父王遗志,我怎么可以不遵奉呢?”
伯夷也以这一点为理由,坚辞不受。
两人互推多日未有结果,后来,伯夷干脆出走。听到此事的叔齐立刻跟在后面,同样逃离故国。
叔齐追上伯夷后,两人同道前往东方。
“我们到哪里去呢?”
“到天子所在地如何?”
“纣王已不是人心所归的对象啊!”
“那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据说,西伯甚得人心。”
“对。听说这个人很照顾老百姓,尤其是老人。我们就到周国如何?”
“好啊!”
两人通过商都,前往西方。但此二人有所不知,西伯——也就是文王——这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了。
文王去世后,由武王继位。弟弟周公任辅佐之职,掌管国务的是太公望。周国在这个崭新阵容之下,企图###殷商取得天下。
文王晚年,将国都由岐山山麓迁至丰邑,其地在长安西北方。
伯夷和叔齐来到丰邑附近才知道文王已死。
“怎么办呢?”
“来都来了,我们就投靠西伯的儿子吧!”
“不晓得他是怎样一位人物?”
“我们没有听到不好的风声啊!”
“好,那就找他去吧!”
周都丰邑正处于一片蓬勃气象之中。文王去世后笼罩一段时期的愁意已经散去,这个地方此刻呈现的是一股欢腾之气。
——暴虐纣王非予讨灭不可!
——依天意,行革命!
——周的时代来到了!
伯夷和叔齐进入充满朝气的周都时,刚好看到一列军队行进而来。
“那是什么?”伯夷问路人。
“你不知道吗?那是准备到东方###暴君纣的军队啊!”
“头一辆车上竖有一块木牌,那是什么?”
“那是已故文王的牌位。军队供奉这枚神牌,准备渡过黄河,在盟津会合诸侯联军后,继续往东进军!”
两兄弟对望一眼。
“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同时从两人口里冲出。话未毕,两人已拔腿往前奔跑。
在队伍前头的是武王。
伯夷和叔齐由左右两方冲上前去,拉住武王马辔。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战争),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史记》列传以如是之语记载这对兄弟对武王进谏的情形。
——于服丧期间动干戈,绝不是孝道;以臣属身份弒杀主子,绝不是仁道……
武王部属立刻拿下两人,并且准备处斩。
“不能动刀!这两位是仁者,不可无礼!”
这时出声喝止的是军师太公望。
太公望——姓吕,名尚,乃东海人。
年迈而贫穷的他,一天于渭水边垂钓之际,为路过的文王瞥见。
文王是前来狩猎的。当时的人习惯于出外狩猎之前占卜。文王这天的卦象指示:今日猎获之物非虎狼之类动物,而是辅佐霸王之人物。
“原来卦文指的是这个人!”
看到垂钓老人时,文王立刻有所领悟。
文王祖父古公亶父曾经预言:“圣人将来到周,周因此人而盛。”他一直翘首等待这位圣人的出现。由于是“太公(祖父)翘首盼望的人物”,吕尚因而被称为“太公望”。
后世的人更以“太公望”指“垂钓者”之意。
周进军至盟津,与八百诸侯举行会议之际,武王向太公望问道:
“我们的目的在于推翻殷纣,建立周之天下。这件事情成功几率有多大,希望你毫不保留地说出来。”
“十分之八。”太公望回答。
“立刻退兵!”
武王当场下了命令。
十分之八的成功几率不可谓不大,然而,却也有两成失败的可能性。倘若纣不改变其暴虐作风,两三年后,成功几率很有可能成为百分之百。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再等待一段时期。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9)
“为什么呢?现在不正是绝佳机会吗?”
诸侯以不满口气诘问时,武王回答: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天命’吗?时机尚未成熟啊!”
在武王背后的周公,顿时露出会心微笑。“哥哥的想法和我愈来愈一致。这和纣王被妲己牵着走一样嘛!”
周公有了这样的感触。
两年岁月过去。
纣之暴政愈演愈烈,妲己之虐待狂倾向已把纣王的灵魂蚕食殆尽。每当妲己想出惨无人道的设计时,纣王都会目光炯炯龇牙咧嘴地笑出声来。
纣之叔父比干前来做最后进谏时,妲己说:“人们说,他是个圣人,不是吗?”
“据说是的。”纣冷笑以答。
“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真有这回事吗?”
妲己的一双眼睛露出野兽般令人望而生畏的目光。而纣的目光也逐渐变得和妲己一样,于是他懒洋洋地说道:
“我们来检查一下如何?……他的内脏是不是真有七窍?他是不是真正的圣人?”
“要剁要割,悉听尊便!”比干绝望地说。
比干遂被杀死,并遭解剖。
另一位叔父箕子,由于害怕,所以佯装发疯。纣则将之逮捕入狱。
听到比干被杀及箕子入狱的消息时,周公和武王面面相觑。结果,两人同时点头。
出兵!
四万五千兵马于是向东出发。
接到周国出兵信息,殷商派出七十万大军,迎战于牧野。七十万殷兵中,大部分是战争俘虏。过惯酒池肉林生活的殷商人再也不是战场勇士,战争俘虏更谈不上具备战斗精神。周军攻打过来时,这批人立刻投降倒戈。
商军大败。
纣王从牧野逃回国都后,登上豪华的鹿台,穿金戴银后放火烧宫殿,再跃入火焰中身亡。
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后,先以三支箭射击纣之尸体,再以名剑轻吕补刺一剑,最后用黄色大钺砍下其首,将首级挂示于大白旗杆上。
“但愿妲己已自尽身亡……”周公如此盼想。可是,妲己却还活在宫殿里。
###军于出征之际,檄文中明白写着“商王纣为妇人之言所惑,自绝于天”之语。文中的“妇人”当然是指妲己而言。既然檄文中有声讨此女之语,所以,此刻公开饶恕她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何才能救她一命呢?”
周公着实为了营救这个由自己训练并用做武器的女人一命,而想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
妲己被军士拖到周公面前。
跪在地上的妲己,斜坐着仰首对周公道:
“我做得还可以吧?我不是圆满达成任务了吗?”
周公愕然。
他的确对这个女人施过训练,但,绝对未派任何任务给她!不必指派任务,她也会成为毁灭殷商的武器——周公打的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就他的立场而言,是不便对她指示什么的。
没想到妲己竟知悉周公对她的期望是什么!
“斩!”
周公嘶哑着声音下令。
“我的天!”
长长的哀叫声传到周公耳里。妲己的头已被黑色大钺砍了下来。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头颅溅血落下后,那哀叫声久久萦徊不去。
周公闭起眼睛,心中念道:“你这个声音,赶快消失吧!”
殷商在汤王推翻夏王朝后,延续达十七代三十三王之久,其间有多次兄弟继位的情形。依据由魏襄王之墓出土的《竹书纪年》,殷商前后达四百九十六年。汉代刘歆之《三统历》,则记为六百二十九年,《十八史略》也以此为准。总之,殷之灭亡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事。
然伯夷和叔齐绝不认同以臣下身份弒杀主君而建立的王朝。
——不食周粟。
二人持此态度,在首阳山以蕨维系生命,最后饥饿而死。
仁者因饥饿而死于非命。另一方面却有盗跖之类杀人不眨眼的大盗,生活富裕而尽享天年。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一部分(10)
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伯夷、叔齐事迹后,提出了一个大疑问:
余甚惑。天道是耶?非耶?
这句话写在《史记》列传开卷第一页上,同时也是贯穿整部《史记》的主题。
这正是那名因遇上龙涎化成的蜥蜴而受孕的童女所丟弃的女婴。被带往褒国的这名女婴,长大后,出落成人人都会瞠目以对的美女。她的名字叫做“褒姒”。
世上有不少“不可开之门”或“不可开之房间”。由于这样的地方不吉,所以绝对不可开启。开启的结果,必有大凶大祸。
古代中国宫廷曾经有过“不可开之椟”。“椟”指的是木箱。这个木箱里放的是什么?原来是“龙涎”。
据传,夏王朝衰微时,曾经有两条神龙来到王宫院里,说:
“我们是褒的祖先!”
“褒”乃夏王朝之一族,受分封而成小国,位置在今日陕西省西南部的褒城县。
夏王于是下令占卜应对方法。
是否该将它们杀死呢?卜出的卦是:凶。
是否该将它们赶走呢?卜出的卦也是:凶。
是否该将它们留下呢?卜出的卦又是:凶。
几次卜出的卦都是“凶”。不得已之下,再以“可否留下被称为龙之精气的唾液,以供收藏”这个问题,占卜了一次。结果,卦象是:吉。夏王于是写下敕书向龙提示,两条龙便在口吐精气后,扬长而去。夏王令人将龙涎收入箱中,并且加以密封。
夏朝灭亡后,这只箱子传至商,在商朝约五百年期间,从未被人打开过。商朝灭亡后,这只箱子再传至周王室。
商乃神权国家,人们非常迷信,由于害怕受祟,所以对这只箱子抱持战战兢兢的态度。其后的周朝,以礼乐制度治国,人们较不迷信,因此,对这只箱子的保管也不甚严密。结果,在武王之后第十代的厉王时期,有人不经意地将它打开了。
经过千年密封的龙涎顿时流到宫内各处,奇怪的是,这浆液怎么拭也拭不掉。
“叫所有的女人脱光衣服,大声喊叫!”
厉王立刻下了这道命令。
虽然周人较不迷信,但也并非全然不相信符咒之类的事情。
当时的人似乎认为驱逐妖魔,最好的方法是示以女人的裸体。
甚至在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时,英军炮击准确,人们认为这是妖术所致,为了破除妖术,遂大量征用附近民家妇女便器,并以其口对准英军——史册上有这样的记载。这和周代用裸女作战是一样的想法吧?
一丝不挂的大群宫女大声喧嚷的结果是,龙涎立即化成一只黑色蜥蜴,逃入后宫。正在后宫做事的一名七岁童女刚巧碰上这只蜥蜴。它后来跑到哪里,无人知道。
这名童女十五岁时,肚子开始变大。身为黄花姑娘而怀孕——她当然伤透脑筋了。
生下的婴儿只有丟弃一途……她做此决定后,就躲到乡下去了。
檿弧箕服,
实亡周国。
这是厉王之后的宣王时代,坊间流行的一首歌,宣王对此耿耿于怀。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向宣王报告,有一对夫妇在叫卖山桑之弓和箕木箭筒。
“把那两个人杀掉!”
宣王立刻下令。
这对卖弓夫妇在千钧一发之际逃脱,却在途中听到婴儿哭叫声。原来路旁有一名弃婴。
“哦!多可爱的孩子!”
这名婴儿被卖弓人的妻子抱起后,立刻停止了哭泣。
“逃命都来不及了,哪有工夫照顾这个婴儿呢?……说起逃,还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被追捕!”
卖弓人催着妻子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