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18 T.N.村派纪 (美)
1664年,革苏拉特统领之职 西瓦吉攻克莫卧儿王朝之海港,并解除了该港口统领的职。随后,西瓦吉被由拉杰普特的贾伊·辛格率领的莫卧儿军队打败。西瓦吉求和,他被送至德里,名为大使,实为囚犯。然而一年多以后,他奇迹般地逃离德里重返德干。
1670—1674年,马拉地与莫卧儿重开战 西瓦吉取得胜利,他创建了独立的马拉地王国,他当国王。
1674—1680年,马拉地的扩张 作为一流的战士,出色的管理者,西瓦吉的权势和声势继续增长直至1680年不合适宜的死去。其军事上的胜利应归于他在难以靠近的山上建立要塞,以此作为开展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也在于他善于充分利用其创立的常备军;他还提高其军队的质量以弥补其数量的不足。由于其干燥的国家难以支撑其军队,西瓦吉靠屡屡入侵穆斯林领土来解决这一问题,有时也从那些想要避免遭其劫掠的那些地区接受“保护贡奉”。由于马拉地军队没有奢侈品、重装备等,使得其军队十分精干强悍。作战中,西瓦吉继承了印度的侠义传统,他十分宽大地对待战败者及非战斗人员。
1683—1689年,马拉地与莫卧儿再次开战(参见第十四章→南亚→北印度→德干再次爆发战争)
1689—1707年,马拉地的复兴 马拉地利用游击战缓慢地削弱莫卧儿强大的军队,他们于1695年又得到了大自然的帮助——是年,皮马河洪水泛滥,将莫卧儿军队大部冲走。不久,奥朗则布以年迈之躯亲率大军征讨马拉地,但他于1707年死于阿马德纳加尔。此后,帝国军队撤向北方,马拉地又在德干独立。
欧洲人在印度及印度洋
1601—1603年,荷兰人到达印度 荷兰人船队出现于古吉拉特和科罗曼德尔,从而结束了葡萄牙人对印度洋海外贸易的垄断。
1602年,葡萄牙失去巴林岛屿 这些岛屿由波斯的阿拉伯领主重新占领。
1608年,英国人到达印度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威廉·霍金斯到达位于古吉拉特海岸的苏拉特,并试图通过让步与耶罕奇达成贸易协议。
1612—1630年,英国与葡萄牙的冲突 1612年,由托马斯·贝斯特率领的英国舰队打败了更为强大的葡萄牙舰队,从而使英国在苏拉特获得了贸易权。战事仍在延续,1614年,葡萄牙舰队再次被尼古拉斯·唐顿打败。随后几年,荷兰与英国之东印度公司沿海岸线建立了许多贸易点。而印度人则欢迎新的贸易伙伴的加入,因为他们期待着欧洲三国间相互争斗——最好是斗个你死我活。
1616年,英国开始同波斯通商 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艘商船避开葡萄牙人的耳目,到达波斯的贾斯克港。
1618年.英国与葡萄牙在波斯湾发生冲突 英国一支小型舰队,从苏拉特出发一路向葡萄牙人杀将过来,其目是为了保证英国在波斯湾贸易的顺利进行。葡萄牙舰队驶离贾斯克港,迎战英国人,经两次激战,强大的葡萄牙人反被击败。从此,英国在阿拉伯海夺得霸权。
1620年.康提与荷兰结盟(参见第十三章→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葡萄牙帝国→远征康提) 经几年的谈判,辛卡纳国王维马拉的继承者塞纳特与荷兰结盟,以共同反对葡萄牙。
1621年,莫卧儿承认英国贸易特权 耶罕奇承认了英国的贸易特权,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以作为莫卧儿帝国海军助手。
1621—1622年,英国攻克霍尔木兹 在波斯陆军的合作下,英国的舰队攻克了葡萄牙的主要基地霍尔木兹。这次灾难的降临,迫使葡萄牙将其波斯湾的基地移至马斯喀特。
1624—1630年,英国与荷兰联合反对葡萄牙 由于葡萄牙企图重建在印度洋的霸权,从而促使了英国与荷兰的联盟。1624—1625年,双方在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地区进行了一系列不重要的战事,但葡萄牙的实力仍然继续下降。1630年,葡萄牙企图重占霍尔木兹的努力也彻底失败(英国与葡萄牙古老的合作关系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破裂——作者注)。
1633年,荷兰与康提联合攻克亭可马里
1640年,英国第一个筑垒驿站 圣乔治堡(位于今马德拉斯)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科罗曼德尔海岸的指挥部。
1641—1663年,荷兰侵占葡萄牙的占领地 荷兰为将葡萄牙排除于印度洋地区的陆上基地,他们向葡萄牙人发动了一系列进攻。1641年克马六甲城,1656年陷科伦坡,1658年讷加帕特南陷落,1663年又攻占了柯钦。但果阿的葡萄牙人仍然坚守并打退了荷兰人的几次攻击。
1650年,葡萄牙失去马斯喀特 这一基地由奥曼的伊马姆攻克。
1651年,英国人在孟加拉 他们在胡格利建立了一个驿站。1681年,他们又决定加固其防御工事,以应付莫卧儿的威胁。
1656—1658年,锡兰与世隔离 荷兰人取得对葡萄牙人的胜利之后,康提王国认为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随即,他们撤至多山的锡兰内陆,而将沿海地区让给了荷兰人。
1666年,法国来到印度 他们比其对手英国与荷兰较晚参予印度洋地区的商贸活动,但他们却建立了许多贸易点。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在胡格利附近位于恒河三角洲的昌德纳戈尔,它于1670年建立;另一个是1673年建立在圣乔治堡附近科罗德尔海岸的本地治里。
1667年,孟买岛的建立 英国人在孟买岛建立了一个港口和一个商贸点。
1686年,在孟加拉的战争 在胡格利的英国人同孟加拉莫卧儿执政者屡屡冲突,从而促使英国人在恒河下游建立了威廉堡要塞(位于今加尔各答)。
东亚和中亚内亚
内亚
17世纪初,中亚主要由三大游牧民族组成,这就是突厥人、蒙古与鞑靼人、吐蕃人。突厥人中最重要的两支为:突厥斯坦南部及中部的乌兹别克人和突厥斯坦北部的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统治着土库曼部族,他们世代居住在里海与咸海之间荒漠地区,而塔吉克人则生活在兴都库什山脉北部的高地。在蒙古部落中最重要的有喀尔喀人,他们生活在戈壁滩北部;卡尔梅克人居于蒙古西部及阿尔泰山区;吉尔吉斯人则生活在天山山脉的峡谷地区。
在这个世纪,沙皇俄国从西部,中国从东部开始了向中亚扩张的进程。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下一个世纪,并彻底消磨了好战的中亚人传统的独立意识和热情。此时,在历史上一直是征服者的突厥人和蒙古人,却成了被征服者。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他们好战的癖性有任何衰减,而是由于战争的艺术和手段发生了革命,而游牧民族没能跟上这一革命的步伐。其原因可能是其经济资源不允许其生产或购买滑膛枪和火炮,从而使其骑兵难以抵御先进的滑膛枪与火炮的进攻。
我们将从三条线索来记述中亚的战事,他们是:乌兹别克、蒙古、以及俄罗斯的扩张。中国的扩张则在中国条目中记述。
乌兹别克
1599年,布哈拉的独立 在阿什塔里卡尼德的领导下,布哈拉摆脱了腐朽的沙伊巴尼德王朝的统治。布哈拉仍然成为乌兹别克的主要力量。但布哈拉的统领仍然得同基发可汗(沙伊巴尼德之继承者)共同统治南突厥斯坦。
1608—1646年,布哈拉的伊曼·库利的统治 布哈拉的乌兹别克人偶尔进袭波斯的属地呼罗珊及阿富汗。布哈拉的乌兹别克人还发起零星的军事行动,企图征服吉尔吉斯,但他们的图谋总是被吉尔吉斯的靠山的蒙古部落打败。
1630—1634年,征服坎大哈 布哈拉从波斯人手中夺坎大哈(参见第十四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萨菲沙的统治(阿拔斯之孙)),但1638年,乌兹别克人被莫卧儿的沙·杰罕皇帝赶走(参见第十四章→南亚→北印度→再次从波斯及乌兹别克手中夺回坎大哈)。
1688年,波斯人征服基发 作为波斯沙之封地,基发汗国重获自主权。
蒙古
本世纪,蒙古的部落之间,某个部落之中,以及同其邻居中国、鞑靼及俄国发生了数不胜数的战争,在此只能对这些杂乱的战争,作一概括的总结。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蒙古还统治着西藏。
1623—1633年,后金征服蒙古中部(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后金进军受挫) 鄂尔多斯的蒙古人实质上已被汉族人同化。
1636年,西卡尔梅克人的迁移 他们从吉尔吉斯及哈萨克打开道路,并穿越了恩巴河,随后定居于横贯伏尔加的大平原,并袭击河两岸的俄国人居民区。1646年他们屈从于俄国人,但仍由其自己的可汗自主统治。卡尔梅克成为俄国优良轻骑兵的供应地,随后,俄国就将这些骑兵用于同克里木鞑靼及中亚的作战。
1672年,土尔扈特的蒙古人的袭击 土尔扈特蒙古的阿尤卡汗袭击并穿越西伯利亚,之后又穿越乌拉尔和伏尔加河,并远达俄国的喀山。随后,同俄国人议和。由此,他们得以保持其领土及相对的和平环境直到本世纪末。
约1680—1688年,噶尔丹之准噶尔帝国的扩张 在噶尔丹汗(也称之为巴汗沙土汗)的领导下,准噶尔征服了喀什噶尔、亚尔坎及霍坚大部,此前,他们归顺吉尔吉斯,随后,他们还侵入哈萨克。噶尔丹人是卡尔梅克人的一个分支,他们世居巴尔喀什湖地区。
1688—1689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 由于受到噶尔丹之重压,喀尔喀蒙古人向清朝求援,清朝派兵帮助了他们。
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多伦诺尔会盟)
1690—1695年,噶尔丹骚扰喀尔喀人和中国人
1696年,昭莫多(乌兰巴托)之战(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同土耳斯坦在伊犁河谷的战争)
1697年,噶尔丹卒(参见同上)
俄国向中亚的扩张
早在16世纪末,乌拉尔东部的俄国就已开始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扩张,不过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仍然十分强大的卡尔梅克人发生冲突,这些人居住的地区即今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
1604年,托木斯克的建立 俄国人向东扩张远达叶尼塞河之中部。
1618年,俄国人到达叶尼塞河上游 他们建立了叶尼塞斯克要塞。
1628年,俄国人到达勒拿河中游要塞。
1630年,基廉斯克的建立
1632年,雅库茨克的建立
1639年,俄国人进至鄂霍次克海 这是俄国人在太平洋的第一个落脚点。
1641—1652年.征服布里亚特蒙古人 此举使俄国人得以控制环贝加尔湖海地区。
1643—1646年,穿越黑龙江河谷 在亚西里·波亚尔科夫(亦译为瓦西里波雅科夫——编者注)的率领下,一支俄国远征军从雅库茨克出发,并第一次同中国人接触。
1644年,俄国人在科雷马河口 这使他们得以进入北冰洋。
1648年,邵彼次克的建立
1651年,伊尔库茨克和哈巴罗夫斯克的建立
1651—1653年,占领黑龙江河谷 在叶罗基耶·哈巴罗夫率领下,俄国人在黑龙江河谷和达斡尔陆地建立了
1653—1685年,同中国的冲突 本来,满族人新祖居黑龙江河谷,俄国人对这一地区中国居民的迫害,激怒了中国人,随即中国偶尔自卫反击俄国人,使其处于险境。
1660年,满族人将俄国人赶出黑龙江河谷(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同俄国的冲突)
1683—1685年,同中国的战争 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人把俄国人再次赶出黑龙江河谷。中国人又一次粉碎了俄国人的侵略美梦(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同俄国的冲突)。
1689年,《尼布楚条约》(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尼布楚条约》)
中国(1600—1700年)
1600—1615年,后金的兴起 努尔哈赤在其始兴地中国东北,建立了3—4堵高墙以为防御之用,同时他又对明朝的锦衣卫做了改革,使之成为基本的军事和行政单位,满族称之为“四旗”(后来又变为“八旗”)。满族贵族组成一个官员团体,并沿用传统的指挥形式,即用部族首领称之。1644年,后金的军队已有278个满族连(此建制为今建制类比,下同)。120个蒙古连和165个汉人连。每个连约由300人组成。
1618年,明与后金战争爆发 努尔哈赤控制了明朝在抚顺的一个要塞,随后打败了明朝前来报复的军队。明朝又从其盟友朝鲜征召2万人,以帮助其平息后金的反叛。
1621年,攻陷沈阳 后金将明赶出辽盆地,并攻击沈阳,沈阳守军被诱出城与其交战。此时,可通过该城护城河人城的唯一一座小桥被内奸毁坏,致使出城军队大败,该城也随即投降。
1623年,后金进军受挫 由于明朝炮兵中有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提供的火炮,其火力当然是后金的长弓无法比拟的,因此,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在长城附近的宁远打败了努尔哈赤。随后,努尔哈赤转而西征,开始向蒙古扩张。
1624—1625年,荷兰侵略台湾 在台湾,荷兰人建立了几个殖民贸易点。
1626年,努尔哈赤卒 由其子皇太极继位,他迅速扩编其八旗军。
1627年2月,后金入侵朝鲜 满族军队跨过结冻的鸭绿江,并迫使原明朝之盟友朝鲜入侵中原。
1628年,后金人再次失利 在袁崇焕炮兵的打击下,后金企图入侵中国的努力再次失败。
1629—1634年,突袭中国北部 后金屡次从热河侵入中原,均被击溃。1632—1634年,后金还曾进袭山西省。此间,皇太极开始建立其高效的炮兵,以便向明朝军队进攻。
1633年,后金征服蒙古中部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局,应归于蒙古军队的大量士兵开小差,以逃避蒙古军队恶劣的生活条件。随后,蒙古军队被大规模吸收到八旗军队中。
1635—1644年,明朝的衰落 中国到处发生反叛和起义。
1636—1637年,侵略朝鲜 由于朝鲜没有上贡,也由于在满族同明朝作战中,朝鲜人十分勉强地参予反明作战。皇太极率14万军队进军朝鲜,朝鲜被迫在形式上脱离了与明朝的关系。
1636—1644年,巩固对黑龙江盆地的控制 经四次远征,皇太极牢固地控制了整个黑龙江地区。
1636年,清朝创建 皇太极在沈阳宣布帝国建立,皇太极号崇德。
1643年,皇太极卒 他的五岁儿子继位,改号顺治。实际上,其权力交与摄政王多尔衮,即皇太极之弟。
1643—1661年,顺治帝的统治 在顺治统治期,明朝一直坚守在南方。
1643—1646年,俄国人在黑龙江地区劫掠
1644年5月26日,明朝崩溃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末叛将吴三桂加入清兵以帮助清朝推翻起义政权。在长城山海关的一次大战中,清朝打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
1644—1645年,向长江流域扩张 明朝福王在南京建立新的政权,抵御入侵者。在扬州城郊,双方展开激战,七天后,多尔衮打败福王,随即,对战败者及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不久,经小规模战斗,南京陷落,福王逃走,渐被人遗忘。但明朝的其他几位皇室宗亲均自立为帝,对入侵者进行持续而零星的抵抗。
1645—1647年,征服福建 利用那些欲自立为明朝皇帝者之间的分歧,清军于1645—1646年征服福建,1647年又控制了广州。但在陕西、山西和四川,清军遇到了激烈的抵抗。
1648—1651年,桂王的战役 南明最后一任帝王桂王,成为反清复明力量聚合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能干的军人,并曾在短期内控制了中国南部的大部地区。多尔衮在迅速巩固了对长江流域地区的统治后,按部就班地征服了中国南部大部分地区。桂王逃至西南部山区,并暂时控制了云南与贵州。
1651—1659年,征服西南 尽管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地形条件也不利,但清朝仍然控制了西南大部,不过,桂王朱由榔,曾逃入缅甸境内,但1662年4月被吴三桂俘获,杀害于昆明。
1652—1662年,清朝与郑成功的作战 郑成功同清朝及在中国的欧洲人进行持续不断的作战。1653年,他攻克厦门,1656年又占领舟山群岛,但在1659年攻打南京时,却没有成功。在1661—1662年,他率900艘战舰攻打台湾,并包围了鹿耳门港(今安平),迫使荷兰人投降。1661年,清朝将沿海六省的居民内迁至防护屏障内——这种屏障距海边10多公里。1662年,郑成功去世,此后,沿海反清的斗争才渐渐平息。
1659—1683年,清朝统治的巩固 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努力加强首都北京的防卫部队,并在京都周围建筑了25个小的要塞。在9个省会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也部署有重兵防守。这些地区由鞑靼将军和满族将军轮流指挥。汉人组成的“绿旗”军队通常由汉人指挥,并负责14个省的当地治安等。
1660年,同俄国的冲突 清朝军队迫使俄国人撤出了其在黑龙江地区和下游地区的几个贸易点。
1662—1722年,康熙帝的统治 在其统治下,中国的文化与国力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1663—1664年,荷兰同郑成功之子的作战 在清朝的支持下,荷兰舰队迫使郑成功之子郑经放弃了福建的据点,郑经遂向台湾转移。
1674—1681年,三藩之乱 由于云南、福建和广东三藩力量日益强大,康熙于1673年决定撤藩。但云南的吴三桂拒不从命,并于1674—1679年拥兵占据四川、贵州、湖南和广西。吴三桂随后同另外两个藩王联合叛乱。最终叛乱被平息。
1675年,察哈尔叛乱 清朝举兵平叛。
1683年,统一台湾 郑经之子及继承人郑克塽降清。
1683—1685年,同俄国的冲突 1670年,俄国人已在黑龙江河谷地区站稳脚跟。因为此时,清朝正在平息中国南部的叛乱。1682年,清朝军机处在仔细研究了俄国人的情况后,认为可用2000人直攻黑龙江河谷的俄军;1683年又派1500人的分遣队前往结雅河。随后几年,俄国人被赶出黑龙江河下游地区。不久,清军又向雅克萨的俄军据点进军,1685年该地守军向清朝投降。但清军撤退后,俄国的另一支远征队于1686年又占领了这一据点。因此,清朝又开始准备更大规模的作战。
1689年8月,《尼布楚条约》 俄国内外均有纷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土耳其战争开始),彼得大帝急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由于中国已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以及清朝索额图卓越的外交手段,迫使俄国使臣戈洛文对其最初强硬的要求做出妥协,俄国人放弃了雅克萨及黑龙江河北部地区。《尼布楚条约》及1727年的《恰克图经济条约》相互补充,使中俄友好关系持续达175年。
1685—1689年,准噶尔侵入蒙古(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内亚→蒙古) 准噶尔侵入蒙古喀尔喀部,清朝派兵击退了准噶尔。
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 蒙古承认清朝为其宗主国。但是当时喀尔喀和卡尔梅克部落的部分人仍然进行抵抗,1721年,康熙在戈壁滩上终于打败了这些不甘臣服的人。
1696年,同准噶尔在伊犁河谷的战争 准噶尔经过五年持续不断的侵扰,终于进入蒙古中部。清朝皇帝康熙随即领七路大军共8万人穿越蒙古,通过使用其强大的炮兵,在昭莫多(今乌兰巴托附近)打败了噶尔丹。1697年,准噶尔统领败逃而病死途中。在西北部,一小部分蒙古人仍然进行着游牧骑兵战。
日本(1600—1700年)
1589年,丰臣秀吉卒 此后的两年中,其强大的封地诸侯联合摄政,并为争夺王位而分裂成两大派别。其中一派为德川家康,另一派则由石田三世、毛辉元、岛津义弘、小西行长、小早川秀秋等联合组成,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1600年10月21日,关原之战 由于联军之间的不和,其82000人的军队被德川家康74000人打败。据称,联军中有4万人被杀。这次胜利以及随后小早川秀秋之大阪城堡的投降,使德川家康得以巩固了对本州的统治。
1603年,德川幕府统治始 其首都定于江户(东京),其在江户的德川幕府一直统治日本到19世纪下半叶。
1606—1614年,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政策 由于担心外国传教士积极活动包含有政治目的,也由于担心圣方济各会与耶稣教会之间的激烈争论会引起西班牙与英国的介入,从而导致了日本大规模驱逐欧洲天主教牧师。1623—1651年,德川家光统治间,迫害基督教的行为更加激烈。
1609年6月,“马德里德奥斯”号沉没 日本与葡萄牙在马桑发生冲突后,德川家康命扣下一艘抛锚于长崎港的葡萄商船,随即,载有1200名士兵的日本舰队包围了这艘船。经三天作战,“马德里德奥斯”号船长皮索阿炸沉其船,其船员及价值100万克朗的货物等全部被毁。
1614年12月—1615年6月,围攻大阪堡 关原之战后,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撤至大阪堡,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前10年,大阪一时成为反德川家康的中心,在那里聚集着9万名被夺去土地的武士。1614年12月—1615年1月,东京而来的军队包围了大阪,但随即,双方有短暂的停战间歇,这给包围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他们填平了要塞墙外的壕沟。6月,该要塞被攻克。
1616年6月1日,德川家康卒 其位由其子德川秀忠继任,并统治至1623年。
1623—1651年,德川家光将军的统治
1624年,日本的封闭政策 1623年英国商人撤出日本,随即,西班牙人也被驱逐出日本。幕府将军命令摧毁日本所有大型船只,以防止那些政治上不满的臣民成群结队地大量外逃。
1637年—1638年4月12日,岛原起义 岛原半岛及天草岛屿上信仰基督教的农民们,由于不满幕府政权不公正的宗教及土地政策,举起义旗,大约有20000—37000人聚集于古城堡原町,德川幕府派1万人的军队围攻原町,并得到了从平户派遣的荷兰军舰的支援。经近三个月的围困,该城弹尽粮绝,起义者不得已投降,其大部被杀。
1637—1638年,“锁国令” 由于德川家光怀疑葡萄牙人支持了叛乱,遂命他们撤出日本。在日本仅有两处外国的居民点和贸易点,这就是荷兰人在平户的贸易点以及中国人在长崎的贸易点。
1651—1680年,幕府将军德川纲吉的统治 到17世纪仅有两起发生于1651—1652年间的叛乱,均在江户被轻松镇压下去。
1653—1700年,日本的国内和平时期
朝鲜
1606年,同日本和平相处 1600年,德川家康当政时,双方恢复了良好的关系,并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下半叶。
1624年,军队骚乱 朝鲜内部派系间的争斗引发了这次骚乱,骚乱迅速在半岛北部蔓延开来,但是最终还是被平息了。
1627—1637年,同清朝的战争 朝鲜本来是明朝的一个封地。因此,它后来同日益强大的清朝在朝鲜北部边界地区屡屡发生冲突(参见第十四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后金入侵朝鲜)。
约1630年,李氏王朝 此间,朝鲜引进闭关自守政策,尽管李氏王朝仍然同清朝维持传统的进贡关系,但仍以闭关锁国、停滞不前而闻名。
1650—1700年,内部派系冲突期间
东南亚
缅甸
1600年,白古灭亡 由于若开人、大城人和东吁人的入侵(参见第十三章→东南亚→缅甸),缅甸被分裂成几个小州。
1601—1605年,缅甸的复兴 纽延王子占领阿瓦,他是古老王室的后裔。以阿瓦为基地,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战役,以重建对上缅甸及掸帮的统治。
1602年,葡萄牙人来缅甸 菲利普·德·布里托在沙廉建立了一个基地。
1605—1628年,阿那毕隆的统治 他是纽延王子的儿子,重新征服了缅甸南部。1607年攻占卑谬,1610年占领了东吁。
1613年,征服沙廉 阿那毕隆攻克葡萄人的基地,德·布里托被刺杀。
1613—1614年,撤出德林达依河 在暹罗与葡萄牙军人联合打击下,阿那毕隆被迫撤出德林达依河地区。
1628年,阿那毕隆被谋害 随后国内发生短暂的战争。
1629—1648年,他隆的统治 他将首都从白古迁至阿瓦。
1648—1661年,平达格力的统治
1658—1661年,同中国的战争 1658年,明朝最后一位藩王永历帝被清军打败,从云南逃至缅甸,平达格力允其在缅甸的中部城市避难。随后的三年间,上缅甸的明朝支持者们屡屡偷袭清朝统治下的云南。
1660—1662年,同暹罗的战争(参见下文)
1661—1672年,莽白的统治(莽白是平达格力的弟弟,他谋杀了平达格力) 在莽白当政之始,就不得不应付清朝2万人的进攻,他被迫于1662年交出南明永历帝。
暹罗
1600年5月,从东吁败退 纳腊萱国王重返暹罗,从而使缅甸陷入了混乱(参见第十三章→东南亚→暹罗→纳腊萱再犯缅甸)。
1603—1618年,远征柬埔寨 西萨普阿马王子率6000人的军队来到柬埔寨,并自立为国王,柬埔寨遂成为暹罗的封地。
1604—1605年,纳黎萱王的最后战役 纳腊萱王率大军北进迎击缅甸王子纽延,后者企图重新征服孟奈各州。纳腊萱病重而卒,其后继者放弃了努力,从而使孟奈回到了缅甸人手中。
1610—1628年,颂云王统治 1610年,他平息了由日本人支持的叛乱,不久又击退老挝的入侵。
1612年,葡萄牙人与暹罗人的争端 他们本在反对东吁中结为同盟,但暹罗白古之执政者与菲利普·德·布里托发生争执,随后双方不再相互支持。德·布里托和沙廉转而投靠阿那毕隆(参见第十四章→东南亚→缅甸→征服沙廉),暹罗丢失了白古的大部。
1614年.击溃缅甸人 在葡萄牙雇佣军的协助下,暹罗军队设防于德林达依河(土瓦),打退了阿那毕隆的入侵(参见第十四章→东南亚→缅甸→撤出德林达依河)。
1618年,缅甸与暹罗休战
1622年,同柬埔寨发生战争 柬埔寨国王西萨普阿马死后,其后继者宣布柬埔寨独立。颂云王亲自率军从陆路和水路进攻柬埔寨,但暹罗战舰未见参战便折返暹罗。而暹罗陆上军队的人员、马匹和大象损失惨重,遂撤退。
1630—1656年,巴赛通王的统治 他是位篡位者,不久,同荷兰建立友好关系,荷兰人获得经贸特权。
1634—1636年,北大年叛乱 北大年州位于低马莱半岛。他们拒不承认巴赛通的统治,暹罗派两支远征军均失败,北大年实质获独立。
1657—1688年,那莱的统治
1660—1662年,景迈周围之战 那莱王利用缅甸人正卷入同清军作战之机,向景迈进军,1660年,被打败。但1662年3月,他终克景迈。
1662年,缅甸败退 蒙斯起点反对缅甸,败逃暹罗,缅甸军队追之,蒙斯请求暹罗保护。那莱王击溃追军,随即发动一系列报复性攻击,屡屡侵袭低缅甸。
1687年8月,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战争暹罗同英国及荷兰发生一系列争执,随后战事起。法国东印度公司支持那莱王,并派600人帮助其加强海岸要塞的防守。不久,法国人又与暹罗产生纠纷。
1688—1703年,帕碧陀罗的统治 他同英国与法国均达成了谅解,不过,在其统治期间,国内屡屡发生叛乱。
老挝
1624—1637年,继位战争 最后,苏里那-冯萨打败其他四名对手,从而结束了这场战争。
1637—1694年,苏里那-冯萨的统治
1651—1652年,同镇宁的战争 苏里那向镇宁(镇宁是位于安南和老挝之间的一个小州)公主求婚,遭到拒绝,苏里那遂派军队进攻镇宁的首都川扩,企图夺回公主以成好事。镇宁国初战失败,不久川扩被攻克,公主也被掠走了。
1694—1700年,老挝内乱 为争王位,三位觊觎王位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越南
当越南的黎氏王朝被承认为唯一合法权力象征时,北方反对王朝的阮氏家族与南方支持王朝的郑氏家族间爆发了七次大战。阮氏家族拥有陆军与海军计10万人、500头大象、500艘大帆船,以及数门大炮。起初,郑氏家族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早在1615年,他们已在葡萄牙人的指导下,生产出了重火炮,他们从葡萄牙人那里还引进了先进的舰船武器,葡萄牙人又派出了军事顾问,所有这些措施使郑氏家族成攻地阻止了阮氏的进攻。郑氏家族为加强其在顺化北部的天然屏障,建造两座巨大的高墙以堵住穿越其防区的主要道路。其中一座墙名“长达”,长约9.7公里,墙中有一个大营,以部署守军,这座墙用于阻止敌军穿越日黎河。另一座名“同会”,长约17.7公里,墙中筑有要塞。阮氏没能攻破其中的任何一座墙。从1631年,郑氏开始建军火库、火炮铸造厂和步枪射击场,并严格训练其步兵、骑兵和大象兵。战斗通常发生于河静南部、顺化北部以及“同会”城墙附近地区。
1633年,日黎海战 此战,郑氏打败了阮氏舰队。
1642—1643年,阮福澜的远征 阮福澜及其荷兰盟军在陆上及海上均被郑氏打败。
1648年,“长达”之战 在该墙附近,阮氏被击溃,损失十分惨重。
1658—1660年,郑氏进攻 郑氏与阮氏之间持续进行了为时两年的持久战,在这段战争期问,没有产生绝对的赢家——互有胜负。
1673年,和平 经第六七次战役,双方以灵河为边界划分领土。
柬埔寨
1603—1618年,西萨普阿马的统治(参见第十四章→东南亚→遥罗→远征柬埔寨)他是暹罗纳腊萱王的傀儡。
1618年,猜策陀继位(西萨普阿马之子) 他宣布柬埔寨脱离退罗的统治而独立。
1622年,暹罗入侵(参见第十四章→东南亚→暹罗→同柬埔寨发生战争) 这次入侵被击溃。
1679年,继位战争 西猜策陀继位后,纳卡诺尔不服,在暹罗那莱王的帮助下,西猜策陀打败纳卡诺尔,后者逃亡。
马来亚与印度尼西亚
1600—1641年,三方战争 这三方是阿真人、柔佛的苏丹人以及葡萄牙人。
1606—1607年,荷兰人从葡萄牙属马六甲败退 尽管荷兰人有此次失败,但他们却将葡萄牙人赶出东印度尼西亚的斯派瑟岛,并通过海峡来进行贸易,以弥补因马六甲被从海上主要通道切割之势。
1607年,葡萄牙人被赶出柔佛
1607—1629年,阿真的崛起及扩张 在1607—1636年执政的新统治者伊斯坎德尔控制了苏门答腊大部领土。
1613—1615年,阿真人洗劫柔佛
1616年,阿真人和柔佛人被逐出马六甲
1629年.马六甲海战 葡萄牙人、柔佛人以及帕塔尼人的联合舰队打败了阿真人。阿真开始衰落。
1640—1641年,荷兰人攻克马六甲 马六甲城中的要塞阿法莫斯的城墙约9.8米高、7.3米厚。守城军队中有260名葡萄牙人、2000—3000名亚洲人。1640年6月,荷兰人在柔佛人舰队的协助下封锁了该港口。8月开始对其围攻。1641年1月,守军由于有7000人死于战乱或疾病,阿法莫斯不得已投降。荷兰人在马六甲建起了要塞,以加强其贸易垄断地位。
1666—1689年,柔佛人与占碑人发生战争 柔佛人的力量被削弱。
1681年,布吉斯到达 由于布吉斯人海上力量的日益壮大,以及同荷兰殖民者结盟,他们从西里伯斯来到马来亚及印尼地区。这是一个有好战传统的部族,他们使用链式盔甲,并在海战和陆战中获得了不可征服的声名。早期,他们曾做河海盗贼,又是雇佣军以及毫不留恋家园的冒险者。他们的出现对马来亚人而言是一个灾难。
非洲
北非
北非的所有四个国家主要靠海上劫掠和贩奴为生。北非巴巴里海盗成了欧洲水手的克星,他们由奴隶划的小船及帆船活跃在地中海及东大西洋的大部海域。摩洛哥人和阿尔及利亚人以及相对较少的突尼斯人也派出袭击部队,穿越撒哈拉前往内格罗国家,以捕获奴隶,并将其运至南方。在这一时期,的黎波里的直接控制者为土耳其人,而不是阿尔及利亚人和突尼斯人。
摩洛哥
1608—1628年,齐丹苏丹的统治 此间,萨阿德王朝开始衰落。
1618年,放弃廷巴克图 为控制下撒哈拉殖民地而花费了许多人力和其他资源,摩洛哥人却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经济利益,齐丹遂明智地撤走了他的军队,但摩洛哥人的殖民者仍然留下(参见第十四章→非洲→西非→摩洛哥人的征服)。奴隶袭击事件依旧。
约1645—1668年,内战 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哈桑尼贝尔贝尔部落起兵反抗萨阿德王朝。
1649年,哈桑尼人攻克非斯 此时,穆罕默德十四世建哈桑尼王朝,并仍然在摩洛哥统治。几乎20年后的1668年,哈桑尼才攻克马拉喀什,并彻底征服了摩洛哥全境,从而真正建立起哈桑尼王朝的统治。
1662年,葡萄牙将丹吉尔割让给英国
1668—1672年,巩固统治 由拉希德二世完成这项任务。
1672—1727年,穆拉·伊斯梅尔苏丹的统治 穆拉·伊斯梅尔苏丹以嗜血成性而闻名,其统治期间是摩洛哥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他成功的统治也在于他创建了一个特殊的内格罗警卫部队——“布克海尔”。其实质就是一支小型而有效的常备军。这支军队由于宗教誓言而紧密地跟随着苏丹,更由于苏丹使用一系列权术笼络他们而获得他们的忠心。他们不仅保护国王及宫廷的安全,而且还轮流驻防于分散在王朝各地的要塞中。
1684年,英国弃丹吉尔给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
到17世纪结束,阿尔及利亚虽然名义上仍然由奥斯曼帝国统治,但实质上几乎完全独立。阿尔及利亚自主的沿海城镇地区以及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地区,主要依靠持续不断的海盗劫掠来维持。到17世纪的下半叶,德伊(封建君王——译者注)已建立了给海盗发营业执照的系统,那些所有经德伊准许的海盗们按一定的百分比交纳其劫掠来的物品以及赎身的钱财。到17世纪末,法国征讨巴巴里海盗的行动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些成功,并迫使阿尔及利亚的德伊释放了其基督徒奴隶。
突尼斯
17世纪初期,突尼斯的德伊由奥斯曼近卫军选举产生,这些近卫军最初曾是占领军。德伊的下级是贝伊,通常负责管理内地的部落,但到17世纪中叶,贝伊的权力逐步增大。
1650年,突尼斯阿里贝伊的统治 德伊被取消。
1655年,布莱克远征法里纳港 英国海军上将布莱克率部炮击海盗的基地,并摧毁了许多海盗船只和要塞。
西非
在撒哈拉以南、热带丛林地带以北的大草原内部地区,内格罗、阿拉伯—内格罗游牧王国、以及一些穆斯林或其他异教王朝之间,或多或少地进行持续不断的争斗。在狭长的海岸地带,欧洲殖民者为在日益增长和有暴利可图的贩奴贸易中建立基地或占据有利位置而相互厮杀。夹在他们中间的是十分复杂的部落群体,他们大部分形同散沙,对土地的要求似乎比其北部和东北部的游牧邻邦少。但同较驯服的沿狭长海岸线的低地部落相比,他们却不易被欧洲贩奴者所征服。
1591—1618年,摩洛哥人的征服 桑海的摩洛哥征服者逐步将其统治范围扩展到尼日尔河谷中部地区(参见第十三章→非洲→西非→摩洛哥侵入桑海王国)。他们还解散了在廷巴克图的大学,以解除其在政治与宗教上对摩洛哥政权的威胁。但摩洛哥人也为其殖民政策付出了很大代价,以至于齐丹苏丹不得不于1618年撤走其军事力量(参见第十四章→非洲→北非→摩洛哥)。
约1618—1700年,尼日尔河谷中部地区动乱 由于摩洛哥人撤走,尼日尔河谷中部地区陷入政治动乱,并持续了80年以上。某些摩洛哥军事冒险者留下成为不重要的亲王,但其力量在图瑞吉人、诺马德人、毫萨人及富兰尼人的挤压下变得十分脆弱。
约1620—1654年,荷兰与葡萄牙战争 随着荷兰海军的日益强大,他们趁早时葡萄牙被并入西班牙之机(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攻克并占领了葡萄牙人位于大西洋西岸的基地。1640年,葡萄牙独立后(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荷兰人停止了攻击,但葡萄牙人却仍然继续同荷兰人战斗多年,直至其重新获得了部分失去的领土为止。
1621年,荷兰攻占葡萄牙的阿尔金和戈雷基地
约1625年,卢巴王国兴起 该部落位于隆达的西部及西北部,在武士统领孔戈洛的领导下建立。约1650年,孔戈洛被其对手也是其子伊伦加·卡拉拉推翻(也是一位能干的武士)。后来,卢巴王国被隆达并吞。
1678—1626年,圣路易港的建立 这是法国在塞内加尔河口建立的第一个基地。
1631年,科马蒂尼的建立 这是英国人在非洲海岸建立的第一个基地。
1637—1645年,葡萄牙与荷兰的冲突 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走埃尔米纳。作为报复,葡萄牙人又于1640—1648年从荷兰人手中重新夺取了圣多美和洛安达,不过荷兰人于1645年控制了圣赫勒拿。
1641年,索约独立 索约是孔戈的一省,他的独立标志着孔戈王国衰落的开始。
约1645—1685年,阿波美的韦格巴哈的统治 韦格巴哈是创建阿波美王朝的多克林的孙子,他将阿波美建成一个强大的中心州。向东,他还限制了奥约的王朝的自由发展。1680年,韦格巴哈开始人口调查以便有规律的征兵。后由阿卡巴继位(1685—1708年)。
约1650年,邦巴拉塞古王国的建立 该王国由巴拉马和尼亚恩戈里创建,他们开始时只是强盗的首领,但他们控制了商贸重镇塞古。
约1652—1682年.塞古的卡拉迪亚人库利巴里的统治 这位统治者将其王国扩展至廷巴克图,但在其死后,廷巴克图又丢失了。
1662年,英国在冈比亚河口建立基地
1664—1665年.英国与荷兰的战争 1664年,英国从荷兰手中夺走海岸角要塞(距埃尔米纳约16公里),第二年,他们又夺走了圣赫勒拿。而荷兰人也从英国人手中抢走了科曼蒂尼。
1665年,安布伊拉之战 葡萄牙人帮助刚果以阻止其某省的独立,但失败,刚果自此加速衰落。1703年,刚果首都圣萨尔瓦多(即安哥安现代姆班扎刚果)被割弃。
1670年,邦巴拉打败曼丁加和廷巴克图 古老的马里及摩洛哥王朝开始向塞古和卡尔塔进贡。
约1670—1700年,隆达王国的兴起 约1670年,卢巴王子奇宾达·伊伦加娶隆达首领之女为妻。按传统惯例,隆达王国建立。到该世纪末,隆达王国的领土范围已从东南部的开塞河延至西部的宽果河。隆达政治上十分灵活,当那些武士及冒险者们发现他们投靠隆达可获得好处和保护后,纷纷接受隆达的统治。
1677年,法国从荷兰夺走阿尔金和戈雷 两大殖民帝国在经过一系列的交战后,法国获胜,戈雷从此成为法国在西非海岸线上的主要基地。
约1670—1700年,阿散蒂的兴起 阿散蒂是今加纳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奋斗了几十年以脱离登基拉州的宗主统治,但均未成功。约1675年,在奥西·图图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战役,他们才如愿以偿。奥西·图图被推举为王,并建都库马西。他的统治十分巩固,此后其安坐于金凳的形象成为阿散蒂王室统治的象征。
1697年,法国开始向塞内加尔河上游扩张
东非
班图部落从北部的西迁,打开了古老的莫诺莫塔帕帝国的大门,并同时扰乱了占领海岸的葡萄牙邻居。不过葡萄牙人发现他们的更大威胁来自于北方。在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葡萄牙人一直同来自阿拉伯的阿曼人进行着激烈的厮杀,目的是控制印度洋的所有西海岸,以便进一步劫掠其尚未开发的丰富资源,以及垄断有暴利可图的由西非向亚洲的贩奴贸易。
1590—1620年,莫诺莫塔帕帝国的混乱 当苏陀人和恩古里班图人部落进一步向南迁移并穿越林波波河时(参见下文),莫诺莫塔帕帝国被彻底打开了大门,并陷入混乱之中。
1606—1607年,富耶巩固其在苏丹中部的统治
1626年,法国在马达加斯加建第一个殖民点
1633年,将葡萄牙人驱逐出埃塞俄比亚 由于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企图吞并埃塞俄比亚教堂,使帝国面临内战的危险,促使国王法西利德斯将天主教传教士驱逐出国,并约于1640年迁都贡德尔。
1643年,法国人在留尼旺岛殖民定居
1644—1680年,巴迪二世阿布·达古的统治 富耶王族将其王国变成最为强大的王国,其领土范围已达科尔多凡,而北部则沿尼罗河直达埃及边界。
1650—1700年,阿曼与葡萄牙的海岸战争 1650年,阿曼将葡萄牙人赶出马斯喀特,随后,阿曼人开始进攻葡萄牙人在东非的贸易点。他们还支持1650年发生于帕泰和1660年发生于桑给巴尔的起义。1669年,他们又努力攻克莫桑比克。1678—1679年,葡萄牙人开始反击,但效果不佳。他们尽管于1686年镇压了帕泰的起义,但却不能阻止阿曼人包围并于1698年12月攻克蒙巴萨。1701年,桑给巴尔也被攻克。
1686—1706年,埃塞俄比亚伊亚苏一世的统治 伊亚苏以贡德尔为基地,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摆开战场,屡屡向加拉的异教徒发起进攻,后者此前入侵并那里(参见第十三章→非洲→东非→远征加拉和索马里)。
1686年,法国吞并马达加斯加 尽管路易十四有此声明,但法国从未真正有效地控制这一广阔的岛屿。1699年,法国派使者至阿比西尼亚法国使者到达贡德尔和希拉拉。
南非
世居南非的科伊—科因人(霍屯督人)和桑人(布什曼人),此时正是一派从北方和南方几乎同时迁移的景象。经过几个世纪的迁移,班图农民(也曾炼铁)已移至南非南部。到17世纪中叶,他们已到达今奥兰治自由州和特兰斯凯。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也已通过海路到达大陆的尖端。这两支几乎同时迁移的部族并不知道他们即将发生的历史性对抗,在整个17世纪,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接触。
1629年,葡萄牙同姆韦内—马塔帕帝国的战争 姆韦内一马塔帕帝国由于屡受葡萄牙商人的干涉,企图将葡萄牙人驱逐出境。但葡萄牙人入侵姆韦内—马塔帕,并废国王,迫使后继者承认其贸易特权,这标志着帝国开始衰落。
1652年4月6日,荷兰人到达 由范·里贝克率领的3艘殖民者船只到达今开普敦附近,并建立了欧洲人在南非的第一个殖民地。
1652—1700年,荷兰向内陆扩张 到17世纪末,荷兰殖民者已向内陆扩张达402公里。
1658年,第一批奴隶到达开普
1684—1695年,尚加尼内之多博一世的统治 由于姆韦内—马塔帕帝国的衰落,尚加尼内的统治者建起自己的小州(在今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堡和沙巴尼附近),其州所在地十分有利于统治。1690年,多博一世将葡萄牙人赶出了赞比西河谷。但尚加尼内与姆韦内—马塔帕帝国间的确切关系已不清楚。
1686年,荷兰人沿海岸的扩张 他们已达到莫塞尔贝,并开始时断时续地与布什曼人发生冲突。
1688年,胡格诺的避难者到达开普
美洲
17世纪早期,欧洲列强在南北美洲就贸易与殖民活动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对当地印度安人的安全也提出了挑战,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频繁的冲突,其中一些地区的冲突更是从未间断过。这些在美洲大陆上的殖民者之间的作战可以说就是欧洲冲突在美洲的翻版和反映。例如,简·德·里博于1562年在佛罗里达建立殖民地的企图,就是其海军元帅科利尼进攻西班牙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有时,欧洲列强也征召印第安人参加他们的战争(例如,法国于1567年8月22日—1568年6月2日对西班牙占领的圣奥古斯丁发起反攻时就是如此;参见第十三章→美洲→法属美洲→袭击卡罗利纳要塞)。欧洲列强的远征队均借和平之名,行掠夺资源、扩大殖民地和争夺贸易垄断之实,因此,若产生纠纷和矛盾,最终解决问题的手段通常均为军队和战争。1577—1580年,德雷克的环球航行,标志着这些海外远征活动的开始,他们在途中频繁地向西班牙航船发起攻击(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一英格兰)。1584年沃尔特·罗利爵士的远征队也是早期远征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均以开发新大陆和侦察西班牙在加勒比海沿岸的防御状况为目的。
印第安战争
发生于印第安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战争,随着地区的不同,时间和特征也不同。当欧洲人第一次落脚美洲时,那里有当地居民1600人,散布于从哈得孙湾到合恩角的广大地区。这些人因部族、文化、军事倾向、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不同组成不同的地域阶层。其中最开化、军事技术最先进的是墨西哥部族(特别是阿兹特克人)和秘鲁的印加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些部族在16世纪遭到西班牙人的沉重打击(参见第十三章→美洲→墨西哥)。在北美,易洛魁人组成的同盟明显地具有现代政治一军事组织的特征,易洛魁人的线式战术和强攻战术同样十分成熟。
在同欧洲人作战中,印第安人利用袭击和残杀等方式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印第安人拥有熟练的作战技能,也证明了欧洲人备战的不足。但由于缺乏纪律性和凝聚力,其装备更不是用粗劣可形容的,印第安人在同欧洲人对阵中始终处于巨大的不利劣势。法国人发现,当尚普兰于1609年愚蠢地向易洛魁人发起攻击以后的岁月,少数部族组成了一些意义不大的同盟(例如,莫霍克人曾介入1645年荷兰与阿尔贡人的冲突),而有些同盟则成为欧洲人不屈不挠的对手。但是从一开始,印第安人的希望似乎就注定要破灭,因为其对手拥有日益有效的武器装备;也由于印第安人极不情愿去发展其战术胜利的奇怪行为;更致命的是,他们不能处理好其基本问题——物资的供应。
殖民地军事经验概况
同法国一样,英国本土政府提供给北美殖民地的军事帮助十分有限,无论在钱财、物资和人员方面均如此。例如,在处于英国保护时期的纽约是唯一一个定期供给英国军队住所的殖民地。与之相似,法军在加拿大没有任何供大部队使用的基地(军队的数量从2000—5000人不等);1686年,塞尼卡起义时期,当要求增兵的请求传到法国时,得到的告诫仅仅是要他们尽量维持和平。西班牙在美洲的作战部队的数量同样很小,因为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恢复杂乱无章的帝国内部秩序。因此,当西班牙人已驻扎于古巴、墨西哥和秘鲁之后的1672年,仅能抽调两个连计280人驻防古城圣奥古斯丁以监控佛罗里达。很明显,由于海盗和劫掠的日益猖狂,这样小数量的部队绝对不能满足全球的需要(参见第十三章→美洲→法属美洲→袭击卡罗利纳要塞)。
当人们考虑到以下因素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初提供给殖民者的帮助十分勉强的原因了。一、巨大的经济消耗(殖民者在菲利普战争中的花费超过了9万英镑,这在17世纪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二、在欧洲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三、国内的不和也使之分散了精力(例如,英国的内战和法国的投石党运动);四、殖民者相对的独立性。基于这种情况,英国人总结出了一种理论,这就是殖民者要“自给自足”。后来的1742年,英国就曾发表过公告,十分明确地表述了这种思想,并告诫殖民者自己承担其自身的防务责任和义务。
由于面临伯克(18世纪英国的辉格党首领——译者注)所称被“有益的忽略”的境地,早期的殖民者开始按照欧洲人的模式来发展军事力量。早在1638年,英国的殖民地便从其本土引入了兵民合一的传统;1643年,马萨诸塞制定了一项强制性的政策,要求所有的男人(除医生、牧师、教师、哈佛学院的学生以及其他不重要的团体以外)均要接受4—6天的军事训练。除宾夕法尼亚以外的其他英国殖民地也争相效法,积极创建军队。军队通常由三分之一的长矛兵和三分之二的滑膛枪兵组成。由于长矛兵不适宜在荒漠中作战,他们逐渐被滑膛枪兵代替。殖民者军队的特征是缺乏各级指挥官,通常由政府官员充任(在马萨诸塞,一般由士官充任)。英国殖民者所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殖民地间缺乏有效的军事支持与合作。这一问题在佩科特战争中得以充分地暴露。英国殖民者企图通过建立所谓的“新英格兰邦联”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仍证明白费工夫。再者,英国人在其骨子中对建立起庞大的常备军有忧虑,担心军队会要挟平民改变其风俗、习惯等,这种担忧早在1638年组建“古老的荣誉炮兵连”时就已有了表现。
在殖民的早期历史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这样颇有吸引力的问题,如何将欧洲人的作战方法、手段等移殖于美洲。例如,尽管美洲浓密的森林限制了骑兵的使用,绝大多数新英格兰民兵支队仍然坚持保留骑兵。1607—1689年,由于不时地需要武器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促进了武器的发展。因此,当燧发枪在欧洲军队普遍采用之前,美洲已弃之不用了;而质量不合格的火枪却在那里普遍采用。到1650年,尽管欧洲人的盔甲仍可有效抵御印第安人的投掷物,但大部分已被抛弃(最早在新英格兰佩科特战争中,后来又在弗吉尼亚),并被较轻便的棉制和皮制服装所替代。
到欧洲人在北美洲爆发第一次大规模冲突的时候,位于英属新英格兰、亚特兰大中部以及南部殖民地这些广漠地区均已被不同程度地征服过,这里的地理条件同欧洲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1680年以后直至18世纪,基于殖民经验的军事改革就很少了,炮口装填、滑膛枪和手枪等武器与技术一直维持了近一个世纪,殖民地的军队也形成了紧紧依赖欧洲人的传统。
英属美洲
弗吉尼亚与马里兰
1607年,第一个殖民地 伦敦公司一支探险队在詹姆斯敦建殖民地。
1622年3月22日,印第安人反击詹姆斯敦的殖民者 此举遭到了殖民者的报复。
1635—1644年,弗吉尼亚与马里兰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 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部长威廉·克莱本在肯特兰建立一个贸易点,将马里兰广阔土地中的一小块地赠送给第一位巴尔的摩勋爵。但威廉·克莱本拒绝承认第二位巴尔的摩勋爵继承拥有合法财产,因而导致了双方不间断的战争,威廉·克莱本得到弗吉尼亚议会的支持,并与弗吉尼亚第一位总督巴尔的摩勋爵之兄伦纳德·卡尔弗特关系密切。1635年,战事在海上爆发。克莱本遂向国王请援,但未获准,1644年,他控制了肯特岛。
1644—1646年,马里兰宗教战争 新教商人理查德·英格尔攻克了圣玛丽的许多天主教居民点,马里兰总督逃至弗吉尼亚,并得到弗吉尼亚总督威廉·伯克利爵士的帮助,重新攻克了那些居民点。
1649—1689年,英国国内战争及“光荣革命” 所有的殖民地均因英国国内的不和与动荡而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1675—1676年,印第安人的袭击 萨斯奎汉纳的武士们穿过波托马克河进入弗吉尼亚,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他们打退了马里兰—弗吉尼亚联军的报复。由于袭击行为越来越激烈,马里兰与弗吉尼亚不得不放弃边界地区的家园。人们对伯克利拒不出兵惩罚印第安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并无证据地指控他想维持与印第安人的皮毛生意。
1676年5月10日—12月,培根的反叛 由于对伯克利消极无为的不满,纳撒尼尔·培根率部横渡罗阿诺克河,并摧毁一小股萨斯奎汉纳人,却被控为卖国贼加以逮捕,最终还是被伯克利释放。随后,培根率500人向詹姆斯敦进军,并取得了正式的委任状,但他又被控为叛徒。由于得不到军队的稳定支持,伯克利逃亡。9月18日,起义军将伯克利的军队驱逐出詹姆斯敦,并烧毁了这个居民点。一个月后,培根死于马拉利亚,他的突然死亡使其部属分崩离析。11—12月,在得到可大赦的允诺下其部队或被俘或投降。随后,伯克利处决了23名起义军,因为他们表示了对伯克利的不满。
新英格兰
1620年,在普利茅斯建殖民地
1633年,英国与荷兰都对康涅狄格河谷提出要求 普利茅斯之爱德华·温斯洛发现了康涅狄格河谷之后,荷兰人声明了对其拥有主权的要求,并派船上行康涅狄格河,荷兰人还在好望角建立了一个要塞和一个贸易点。
1636年7月30日—1637年7月28日,佩科特战争 由于佩科特印第安人误杀了一位商人,从而遭到了殖民者的报复,随即,印第安人也对此加以反报复。5月26日,康涅狄格一部摧毁了佩科特人在斯托宁顿附近的一个基地。7月28日,在纽黑文附近,由普利茅斯一个远征队、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组成的部队歼灭了五月份进攻者的幸存者。
1638年,第一支美洲军队的诞生 在波士顿,创建了第一支美洲军队——“古老的荣誉炮兵连”。在一片争吵声中,有人表达了对军事力量的崛起有可能凌驾于政治领导之上的担忧。
1643年5月19日,新英格兰联盟建立 在佩科特战争中,已经表现了殖民地间缺乏有效合作的弊病。这种认识连同荷兰人的扩张促使了马萨诸塞、普利茅斯、康涅狄格及纽黑文(新英格兰联合殖民地)的联盟。军费依各殖民地男性人口的比例分别承担。这一联盟在菲利普战争中曾短暂存在,此后再也没有有效的合作(参见下文)。
1675年6月20日—1678年4月12日,菲利普战争 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导致了与菲利普领导的万帕诺吉人的冲突。菲利普袭击了新英格兰的南部,随即,新英格兰联盟宣战。起初,印第安人发动了频紧进攻并大多取胜。但由于供给严重不足,从而使万帕诺吉人力量于1676年春消耗殆尽。1676年6月,康涅狄格—莫希肯联军打了一个胜仗,印第安人迅即投降,8月,菲利普被杀。尽管此后主要战事已经停止,但印第安人仍不断袭击新英格兰北部地区直至1678年4月签订合约为止。在这次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共花费了9万英镑,有500名殖民者被俘或被杀;大约有10—20座城镇被毁或被弃,其他方面的损失也很大。
1669年,“光荣革命” 当听到詹姆斯二世逃亡的消息后(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波士顿人发生暴动,并拘捕了不受欢迎的总督埃德蒙·安德罗斯爵士。
卡罗来纳
1653年,由弗吉尼亚来的殖民者在阿尔伯马尔建立殖民地(卡罗来纳北部)。1655年,英国人在南部扩张,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牙买加取得了对西班牙人的胜利。1671年,当怀疑西班牙与印第安人共谋捣乱后,查理·汤攻击并打败了库索部落。此后的一些岁月,则以英国人的不断扩张、印第安人的偶尔骚扰,以及断断续续地与西班牙的冲突为标志。
法属美洲
1609—1627年,法国人侵入圣劳伦斯 在蒙塔古人、阿尔贡金人和休伦人的帮助下,法国军队将易洛魁人赶出河谷。塞缪尔·德·尚普兰率法国—阿尔贡金及法国—休伦联合远征队企图将五个部落赶至南方,并时刻保持着联盟间的接触(1609—1616年)。
1613年,英国人袭击 位于芬迪湾边界地区的法国殖民点被毁。
1629年7月20日,攻克魁北克 此战由威廉·亚历山大爵士和大卫·柯克爵士统帅的联军完成,他们并不知道英国与法国间的战争已停止(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早期)。
1632年3月29日,和平安居 英国人返至阿卡迪亚,圣劳伦斯则归法国人。
1654—1670年,新英格兰占据阿卡迪亚 由罗伯特·塞奇威克元帅统帅的新英格兰军队离开波士顿,企图进攻新尼德兰(第一次英荷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共和国时期)。但他们却于7月1日,转而进攻阿卡迪亚,企图摧毁法国人在皮毛生意中的竞争力。直至1670年,英国人才根据《布雷达条约》,将阿卡迪亚归还法国人(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1642—1653年,易洛魁战争 荷兰人为吸引阿尔贡金和休伦的皮毛生意,供给易洛魁人装备,用于反对法国人及其印第安联盟。五个部落首先进攻休伦,最终他们的袭击范围已远达蒙特利尔。1645年7月4日,经短暂休战后,易洛魁人火烧黎塞留堡,并将休伦人赶至西方,迫使热苏伊兹放弃了其在休伦的使命。沿圣劳伦斯的攻击一直持续着,1653年11月5日,五个部落同法国定和约,易洛魁的进攻才停止。
1661—1681年,法国在加勒比海海岸的扩张 法国人在小安的列斯为海盗建立一个基地,用于反对西班牙人。
1665—1666年,易洛魁战争再次爆发 易洛魁人同英国人结盟后,重新同法国人作战。但冲突十分短暂,五个部落被迫于1666年乞和。
1668—1688年,哈得孙湾冲突 1668年6月,在英国辛迪加联合企业支持下,由法国探险者皮埃尔—埃斯皮里特·拉迪森率领的一支远征队航行至哈得孙湾。不久,拉迪森转而允诺忠于法国。1680年,他又再次宣布忠实于英国公司。1688年,由伊贝维尔率领的法军攻占了英国公司在詹姆斯湾的贸易点。英国人则保住了在海斯和塞泣文河口的几个孤立的贸易点。
1684年7月,拉萨尔远征得克萨斯 在1683—1684年英法冲突期间(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拉萨尔由法国出发航行至墨西哥湾,在西班牙殖民地的统治中心附近的密西西比河口建立了殖民地。他越过密西西比在马塔戈达湾登陆。1687年,由于其海军远征队的指挥官博若抗命不遵,连同其他一系列的不幸,促使了下级的暴动以及拉萨尔的被杀,极大地削弱了法国殖民者在得克萨斯的力量。1689年,他建立的殖民地被印第安人毁灭。
1684—1689年,易洛魁战争再次爆发 在纽约总督拉马斯·唐根的鼓动下,印第安人再次向法国人开战。袭击部队到达密西西比,并席卷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法国人通过湖来交易的船只被骚扰。法国人企图报复,但遭致印第安人在圣劳伦斯的反报复,有200名法国人被杀,90人被俘。
1689年5月12日—1697年9月20日,国王威廉的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 在美洲,威廉的战争表现在哈得孙湾的冲突,主要地点在圣劳伦斯河谷地区和哈得孙河谷上游地区以及阿卡迪亚。英国人得到了易洛魁的支持,而法国人则得到其他印第安部落的支持。
1690—1697年,弗龙特纳克的印第安人袭击英国殖民地 路易斯·德·巴德及弗龙特纳克联合印第安人,沿北部边界的全部地区,向英国殖民地发动了一系列的强攻。在纽约和马萨诸塞,法国盟军阿贝纳基也独立地袭击英国人。1693—1696年,弗龙特纳克还发动了反易落魁人的西部战役。
1690年5月1日,奥尔巴尼会议 由普利茅斯、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纽约派出的代表在会上决定派两支陆军部队入侵加拿大,另派一支34艘战舰组成的船队向圣劳伦斯进军(参见下文)。
1690年5月11日,攻克罗亚尔港 由威廉·菲普斯率领的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军队占领了法属阿卡迪亚首府,这次作战是一次只有英属美洲人参加的作战。
1690—1691年,远征圣劳伦斯失败 由新英格兰及纽约殖民地组成的联合远征队在攻打魁北克与圣劳伦斯中失败。法国人重占罗亚尔港,但依《琉斯卫克条约》,法国又失去了罗亚尔港(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琉斯卫克条约》)。
1690—1694年,哈得孙湾战事 1690年,伊贝维尔将英国人赶出其在塞泣文河口的贸易点。1694年英国人又被赶出海斯。1693年英国保住了詹姆斯湾地区。
新尼德兰与纽约
1614年,荷兰在奥尔巴尼建拿骚堡
1624年,荷兰建立其他殖民点 他们在曼哈顿建立第一个殖民区,并在特拉华(格洛斯特)的拿骚堡也建立了殖民点。
1638年3月,新瑞典 一支瑞典远征队没有理会荷兰人的抗议,来到特拉华(荷兰人于1627年遗弃)并建克里斯蒂娜堡(威尔明顿)。
1641—1645年,阿尔贡金战争 由于受殖民扩张的挑衅,阿尔贡金人袭击了斯塔滕岛和曼哈顿。报复与反报复的拉锯战使荷兰及附近的英国殖民点、农场受到了严重破坏。1645年8月9日,荷兰人在莫霍克人的帮助下强迫对手接受和平。
1647—1655年,荷兰与瑞典的战争 新瑞典的总督约翰·比约恩松·普林茨建立了一系列碉堡:1634年在蒂尼克姆斯岛建,1647年在纽克里希兰堡建。荷兰人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反应,他们在特拉华和斯库尔基尔河畔建起要塞以监视新瑞典人的出入。1648年5—11月,瑞典人烧毁了斯库尔基尔河畔的贝弗恩瑞德堡,1653年又攻占了卡西米尔堡(纽卡斯尔)。由总督彼得·施托伊弗桑特率领的荷兰人,占据了贝弗恩瑞德并重获纽卡斯尔。1655年9月,又夺取克里斯蒂娜堡。荷兰人的这一系列胜利,粉碎了瑞典人在北美殖民的企图。
1650年,《哈特福德条约》 由于英国殖民者侵入荷兰殖民区,以及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促使了荷兰人与新英格兰联盟达成了该条约,用以确定双方殖民地的边界。
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颇群岛→共和国时期) 双方没有正式宣战之时,英国人就已控制了荷兰边界地区的几个贸易点。1653年,康涅狄格军队进驻韦斯特切斯特和长岛,迫使施托伊弗桑特承认英国对长岛的殖民统治。
1655—1664年,荷兰—印第安战争 这次战争中有三件主要的独立事件,第一件发生于1655年,荷兰人将其殖民区从曼哈顿扩展至伊索珀斯和长岛;第二件事发生了于1663年,荷兰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伊索珀斯附近;第三件则是1664年印第安人将其伊索珀斯河割让于荷兰,从而结束了这场战争。
1664—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颇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战争正式爆发前,约克公爵詹姆斯已命理查德·尼科尔斯攻打新尼德兰。1664年8月下旬,英国4艘护航舰抵达新阿姆斯特丹,9月7日,便迫使新阿姆斯特丹投降。随后,英国人攻占乔治堡并代替了荷兰人而同易洛魁人结盟。
1672年3月—1674年10月31日,第三次英荷战争(参见同上) 1673年8月,荷兰海军及陆军联合作战攻占纽约。随即,奥尔巴尼、新泽西和西长岛投降荷兰。但是依《威斯特敏斯特条约》(参见同上),这些殖民地又归还给了英国。
1689—1691年,莱泽尔叛乱 1689年5月,埃德蒙·安德罗斯爵士在波士顿被捕事件(参见第十四章→美洲→英属美洲→新英格兰),激起了反天主教教徒们在纽约城及长岛的骚乱。民兵们攻克了詹姆斯堡并将之奉送给反叛领导人雅各布·莱泽尔。雅各布·莱泽尔宣布他效忠于国王威廉和玛丽。1691年3月30日,雅谷各布·莱泽尔拒绝放弃其权力而被英军拘捕。5月26日被杀。
西班牙属美洲
北美洲
西班牙基督教传教士活跃于太平洋海岸,他们在布教团附近建起殖民地,从而遭至印第安人的进攻,约1625年,由迭戈·马丁内斯·德·胡迭德船长率领的远征队去讨伐印第安人。
英国的扩张以及他们对佛罗里达和加里弗尼亚南部的入侵,遭到了西班牙人的报复,他们屡次对英国殖民地发起攻击。
墨西哥—新墨西哥
1680—1692年,普韦布洛印第安人暴动 西班牙人在同英国人作战的同时,还不得不应付发生于格兰德河谷的普韦布洛人的起义。起义军由波普领导,他是一位医生,此前的1675年,他因宣传巫术而被西班牙人关押。1680年8月10日,他突然进攻西班牙人,至少有400名西班牙士兵和殖民者被杀,而2000幸存者之大部被围困在圣菲。十天后,被围西班牙人放弃圣菲,向南撤至帕索和得克萨斯。不久,西班牙人赶到,波普恢复了传统的双方边界。但由于波普内部不和,以及一系列其他原因,致使波普的威望下降。1692年波普卒。随即,西班牙人唐·迭戈·德·巴尔加哥斯总督(1692—1696年在位)决定重占其殖民地,其另一部分原因还是为削弱法国人对密西西比河流域日益增加的影响。而普韦布洛人遭至阿帕齐人突然袭击后,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从此再没有构成对西班牙在这一地区统治的任何严重挑战。
评论:同那些东部平原上的游牧印第安人不同,普韦布洛印第安人从未给西班牙军队以致命的打击。普韦布洛印第安人缺乏组织、没有指挥系统;他们仅仅靠突然袭击而取得了初战的胜利。由于缺衣少食,军需供给不足,使西班人和阿帕齐人轻而易举地战胜了他们。
中部及南部美洲
在17世纪,西班牙人处于防御态势,以保护帝国在上个世纪夺得的领土。而法国、英国及尼德兰(特别是在西印度洋)对西班牙的入侵,标志着西班牙实力的下降。在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更南地区发生的冲突,同北美洲的冲突一样,均反映了欧洲地区联盟及对抗双方的转换。这个时期以三个主要特征为标志:一、印第安人的动荡不安,特别是南部智利的阿劳卡尼亚人、秘鲁之皮亚约斯人,以及位于拉斯查尔卡斯与巴拉圭之间的奇里瓜纳人;二、卢瑟海盗或新教派海盗(他们经常得到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的直接资助或间接鼓励);三、是与前者有关的大规模走私贩运。到17世纪末,西班牙人不得不靠加固其海岸及加勒比海沿岸部落中的要塞来弥补其海军力量的不足。这种防御政策的典型反映是,西班牙紧缩其漏洞百出的圣多明各防线,同时为加强卡塔赫纳,而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个环形要塞,围墙厚约101厘米,并留下一条十分容易封锁的水路。
1624—1629年,与荷兰人的战争 1624年,荷兰人攻占巴伊亚,但几年后,又被西班牙海军夺去。不过此后不久的1627年,荷兰为了入侵伯南布哥,又重占巴伊亚。1628年,由皮特·佩恩率领的荷兰海盗掠走一艘驶离古巴海岸的西班牙运银船。随即佩恩被任命为荷兰海军上将。1629年,由60艘战舰组成的荷兰海军攻占伯南布哥和雷西腓。
1629—1660年,讨伐其他殖民地的远征队 1629年,西班牙人将内维斯岛及圣克里斯托弗岛的英国殖民者赶走,并将分崩离析的西班牙人聚集起来。1641年,英国的清教徒被迫离开普罗维登斯群岛,前往中美洲。1643年为报复,英国的普罗维登斯连及沃里克伯爵组织的一小股部队强攻委内瑞拉海岸,并短暂控制牙买加。1660年,西班牙人将小安的列斯群岛的英法殖民者赶走。
1654年,英国占领牙买加 克伦威尔命海军上将威廉·佩恩攻占圣多明各,未果,但却攻占了牙买加。
1668—1671年,摩根袭击巴拿马 由亨利·摩根率领的2000名海盗劫掠了波托贝洛和巴拿马城。摩根被查理二世封为武士。
1670年,《马德里条约》 依约,英国人随即停止对加勒比海沿岸的劫掠,而西班牙人则承认英国对牙买加拥有宗主权。
1679年,英国海盗袭击巴拿马
葡萄牙属美洲
1609—1642年,葡萄牙贩奴商人被赶出巴拉圭 西班牙天主教徒通过武装印第安人而成功地阻止了葡萄牙贩奴者在巴拉圭的渗透。
1615年,法国被赶出巴西 葡萄牙人攻占了法国位于马拉尼昂岛殖民地,随即殖民于贝伦,并摧毁了法国人企图在南美的殖民努力。
约1620—1654年,荷兰—葡萄牙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654年,随着荷兰人撤出巴西,在巴西的葡萄牙人才结束了反荷兰的暴动
1661年,荷兰放弃了对该地区的全部要求。
1680年,里奥拉普拉塔的冲突 葡萄牙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面建立起一个要塞——科洛尼亚—德萨克拉门托,并对里奥拉普拉塔的北岸及东岸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不久,西班牙攻占了这一葡萄人刚刚建立起来的要塞,但由于英国人在欧洲的干涉,迫使西班牙将这一要塞又归还给葡萄牙,而且还于1701年予以正式承认。
 
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存在版权问题
特别感谢云中孤雁制作的免费模版
本书由大笨熊免费制作供朋友阅读
更多精彩E书请登陆WWW.RBOOK.NET
第十五章 欧洲军事的至高无上
(1700—1750年)
军事概况
在这半个世纪中,欧洲在世界事务中开始崭露峥嵘。除了昙花一现的纳狄尔沙(沙,波斯对国王的称呼)的波斯帝国,只有3个主要的非欧洲强国仍然存在——它们是清帝国、莫卧儿印度和奥斯曼土耳其——其力量都在衰落之中,不能在它们的疆界之外产生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小小的欧洲却包含着5个具有洲际利益、影响或野心的主要强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俄国、奥地利——和另外2个在欧洲只有中等力量,但在其他地区却有很大影响的强国,即葡萄牙和荷兰。此外,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强国——普鲁士——它具有全洲性的利益和接触,但其军事上超凡的技术或能力已开始产生遍及世界的影响。
在军事和非军事事务中,都是欧洲列强望路争驱,其他地区则步其后尘(如果它们能够跟上的话)。欧洲领导世界部分原因是其他地区跟不上,另外也是因为它在技术上有着日益增大且不可抗拒的优势。
这一时期所有重要的军事领导者都是欧洲人——当然纳狄尔沙除外,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亚洲征服者。欧洲有一个最超群的将领: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还有其他4位具有真正杰出才能的将领:萨伏依和奥地利的欧根亲王、英国的马尔波罗公爵约翰·丘吉尔、瑞典的查理十二世以及法国的维拉尔斯公爵克劳德。此外,还有几乎无与伦比的萨克斯的莫里斯,他是为法国战斗的德意志人;伯利克公爵詹姆斯,他是为法国战斗的英国人;芬多米公爵路易,他也是法国人;俄国的彼得大帝,他在战术上逊色但在战略上精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发生了持续不断——虽然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战争统帅多数缺乏想象力,并且落于案臼。
海上事务由英国支配,它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尽管富有想象力的将领在皇家海军中多半被弄得荒谬可笑(由于多种原因与陆地上的老套颇有不同),但在以前或后来(一个世纪后)的历史上,英国在海上仍是难逢匹敌的。尽管存在上述的荒谬,至少有两位英国海军将领因获得富有想象力的胜利而值得承认,他们是乔治·安森勋爵和爱德华·霍克男爵。
18世纪的战争
以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为范例是18世纪欧洲战争的基调。他的不少仿效者以堪与其相比的想象力和能力应用着他的战例。然而,多数人只满足于采取古斯塔夫军事组织的皮毛,而几乎或根本不理解依据旧的原则运用新的武器和组织要有灵活性——他的成功就是由于有着这种灵活性。这是汤因比所谓“发明,胜利,倦怠和(最终)灾难循环往复”的一个极好例证(阿诺德·J.汤因比,《历史研究》,萨索摩维尔节选本,1—6卷,纽约,牛津出版社,1947,第336页)。
然而,还有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因素至少像这一军事循环一样影响着18世纪战争的进行。
经济因素就其本身来说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尽管它们很快被工业革命的结果完全改变,但反映以前时代的变化极其有限。经济对18世纪战争的限制,如以前一样,主要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限制,如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能为他们自己生产足够的食物,但若供应极少数从事手工业、服务业或从军的人口,就所剩无几了。战争期间供养大规模的军队是完全不可能的。士兵主要来自农场,因而减少了生产者的数量,同时却增加了非生产者对食物的需求。此外,各国在引进大规模生产技术前,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足以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和其他弹药,以装备从事战争的大规模军队。
欧洲的殖民扩张,伴随着它增长的贸易和重商主义,只是加重了这些主要的经济限制。当经济的扩张需要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不断增长的需要时,殖民主义和重商主义的人力却需要从旧的行业中吸引农民和手工业者。
18世纪欧洲的社会条件对军事制度产生影响是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的。经济扩张对人力的需求要求军队的征募只能来自人口中最不能生产的部分。军官来自贵族阶级,这是一个基本不能生产的社会阶级,而士兵来自社会的“贱民”和失业者——他们也是不能生产的。
社会因素又同影响战争实施的政治因素紧密联系。实际上,政府成为君主用来管理其领土的组织机构。战争为个人或王朝的目的而进行。当民族主义意识的日益增长和广泛存在的爱国情感不能摒弃时,这些必须同对君主的忠诚联系起来,否则严格分层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就相对不重要了。僵硬的确是这个时代主要的特征,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僵硬促成并且加重了缺乏想象力的军事俗套。
以纪律为例。纪律和精确曾是古斯塔夫成功的基础,因而被其模仿者看成目标本身。而且,只有通过严格的、铁一般的纪律和最僵硬的物质和精神的控制,才能使普通欧洲军队的“贱民”得到控制和训练。不能允许社会的渣滓在生产团体中自由游荡;他们可能用新学会的军事技术恐吓平民,要不就是逃亡,后者更有可能。由于国家只有极少的人力可服兵役,征募新兵存在困难,而且现存的武器装备需要花费时间训练士兵,使其掌握娴熟的军事技能,因而逃亡造成的损失与战斗损失一样严重。
进行战争时,军队不得不到乡村搜寻食物——不是怕伤害城市公民,而是因为城市民用经济不能承受不可避免的侵害。因此,指挥官只有集中了大量的食物和装备并贮存于仓库之中,才能发动战争;军队不能远距离机动——通常至多只能离开仓库行军4—5天。
避免在战斗中损失训练费用昂贵的士兵也很重要。因此,指挥官不愿进行战斗,除非他计算出他成功的机会接近于确定无疑。其对手由于不能对局势作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避免战斗,而且他自己要呆在离敌人最近的仓库不少于4—5天路程的地方,同样计算其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这样战斗并不常见,决定性的行动只是在异常优秀、精力充沛的指挥官或者非常愚蠢、有勇无谋的指挥官之中才会发生。
但是,战斗一旦打响,却是凶猛残暴、紧张激烈,布伦海姆、马尔普拉凯特和丰登诺伊等战斗的伤亡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由战争的性质和军队的组成决定,这样的损失并不能对敌人的国民经济或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们不能断言,这个时代(包括17世纪的后期)没有产生有才干的军事指挥官(如上文所指出的,参见第十五章―军事概况)。但这些指挥官中没有谁有天才——也许是缺乏机会——去克服僵硬的军事体制,他们就是在这一体制内作战,同时也使自己与其战略适应这一体制。就连腓特烈大帝——他是无可置疑的战争天才之一——也不能完全打碎这些僵硬的镣铐。腓特烈最大的军事弱点——决定性胜利后不去追击——也许反应了一个担心,就是如果他放手让军队追击,他的军队也许就逃散了。
看来只有等到法国大革命的震动,和不断发展的工业革命的影响被无情的天才拿破仑所利用后,才能彻底粉碎18世纪僵硬战争的体制。
兵器
人们可能会料想到,在这个墨守陈规和保守主义的时代,武器方面有意义的发展或革新是极少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武器的改良中。
基本的短柄武器是燧发滑膛枪——其代表是英国的“布朗·贝斯”——它有一把可分叉的、能发出响声的刺刀。普鲁士人作了两项改进,以提高它在战斗中的效用。约1718年,他们引进了一个双刃的铁制撞击装置,这比极不实用的木制撞击装置可靠得多,也更牢固。普鲁士人还发展了漏斗形的火门,使装填弹药更为容易,特别是在战斗的紧张阶段。当这些转折与腓特烈大帝所要求的快速准确的装填技术相结合的时候,普鲁士步兵的发射速率能比其他军队的士兵快两倍。
火炮也几乎没有真正的变化。法国人在他们较早的标准化努力中,改进并废弃了所有比能发射24磅炮弹更大的机动火炮。火炮改进的主要努力是奥地利在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进行的。约瑟夫·温泽尔·冯·列支敦士登亲王不仅将奥地利的火炮标准化为能发射3磅、6磅和12磅炮弹的普通火炮和能发射7磅、10磅的榴弹炮,而且他也标准化了炮架设计、载炮的轮子、火炮锻造厂和其他火炮装备。列支敦士登还通过在波希米亚的布达韦斯附近建立实验测试设备而推进了弹道学的发展门
陆军战术
由于战争主要为陈规旧习所支配,战术方面极少有新东西。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将领倾向于避免战斗,仅依靠笨重的机动。战术队形与前一个世纪已出现的队形基本相同,略有更复杂和更迟缓的趋势。人们认为战术的完美在于有能力形成完善的横队,并且在战斗的高潮也能保持。由于射击速率的增长,横队常由6行减至4行。
我们发现,除这些一般性原则之外,腓特烈大帝对战术也给予了发展。到18世纪中叶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些战术发展。腓特烈同其他18世纪将领一样,关心步兵战术机动中的纪律和训练以及精确。但对他来说,这些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对陈规旧习的符合和接受。事实上,他的普鲁士军队有更无情的纪律,更强调军事训练,要求比欧洲其他任何军队达到更高标准。腓特烈增加了两个重要的因素:速度和战场机动,结果在军事技术的完善方面,他造就了就其时代来说也许任何军队都无可比拟的军队(大概只有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军队才能与之相比)。
腓特烈对炮兵战术的发展比古斯塔夫·阿道尔夫走得更远。在七年战争期间他创造了骑兵炮的概念(与传统的马拉炮不同)。骑兵炮的炮手和弹药手是骑马行进的,这样轻便的火炮就能跟上迅速移动、狂奔疾驰的普鲁士骑兵。他还利用高弹道的榴弹炮攻击隐藏在树林和山丘后面的敌人预备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炮兵初步获得了朦胧的间接炮火准备的概念。
这一时期仅有的其他重大的战术发展,是改进了组织并使用轻骑兵。在欧洲,这主要是奥匈帝国的革新,某种程度上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需要的结果,其时,玛丽亚·特利萨的将军们使习惯于同土耳其人非正式冲突的克罗地亚边境居民适应了同普鲁士人和法国人的作战。但是,在美洲殖民地的作战中,轻步兵的发展也出现了可与此相比的趋势,这到18世纪末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军事组织
18世纪初的军队一般规模很小,高度职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雇佣兵,士兵对他们为之战斗的王朝事业没有什么热情。在组织和结构方面,前一个世纪末已出现了新的编制,这时没有什么变化。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军队主要由流浪者和贵族组成。其后果是,军官和士兵之间的鸿沟可能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代都大。如果我们说,士兵在战场上战斗是因为他们比害怕敌人更害怕他们自己的军官,这没有言过其实。因为这样的军队只有通过无情的铁的纪律才能收拢在一起,并避免逃亡。
海战
战术
1750年前,海军战术像铁匠的大锤一样笨重。交战双方的舰队均排成纵队(舰队纵列)航行,航线互相平行,这样才能互相靠近,进行舰对舰的交锋。各战舰以舷侧相对进行战斗,有时,实际上是舷侧靠着舷侧,用火炮猛烈对射,直到对方屈服为止。在这段时期里,英国始终掌握着制海权,这并非他们运用了新的海军作战思想,而是因为:一、它的以前时代的卓越海军将领掌握了强大的海上攻击力量;二、他们的战舰在数量上超过别人;三、他们的航海技术较高。
法国的海军力量仅次于英国居第二,明显超过了荷兰海军。舰与舰相比,法国舰的质量优于英国,但数量较少。总的来说,英国的航海技术比法国强。英法海军战术的基本差异在于,法国常常由于数量上处于劣势,因而更注重保全其舰只不受损失。在舰队的行动中,他们遵循的原则是:“谁战斗后能脱身谁就能生存以待来日再战。”结果,法国将领喜欢在敌舰的下风一侧进入战斗。这样,一旦需要就可以很快脱离冲突。战斗一旦开始,他们就将炮火对准敌舰的桅杆和帆缆轰击,使敌舰速度慢下来。相反,英国人则寻求“迎风手段”,占敌舰的上风位置,以利逼近交战。他们的炮火对准敌舰的船壳轰击,目的是将它击沉或摧毁。战舰的舷侧炮火力对海战起着支配的作用,航海技术和战舰的操纵技术是海军炮射击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除非能够敏捷操纵战舰,使位置几乎固定的火炮能很好地瞄准射击目标,否则舰炮火力只不过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人们也许会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战斗中的个人主义恐怕是皇家海军将领和舰长的必须条件。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皇家海军的“战斗指令”已在1691年成为法律,规定单行纵队是战舰编队的唯一形式。哪个舰长打破了这一戒条就要受到处罚。由于其他海军没有更好的体制,因此,英国的海军体制一般来说算是成功的。不过,只有杰出的海军指挥官才能在对付跟自己力量差不多的敌军舰队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很少发生决定性的海战也不允许进行试验革新,假如有人想试验革新,常常因此而受到军法审判,蒙受耻辱。事实上,这一时期皇家海军的每一次重要战斗几乎都要导致军法审判。
战舰
这个时候正是配备有大量舷侧炮的主力舰的黄金时代。这种舰的名称表明,它在规模上和武器装备上都要在海战阵列中大显身手。这种战舰一般长约61米,最大排水量2500吨,最大的编制约1000人。到18世纪中叶,战舰大体上标准化为六个“等级”。头三个等级属于大战舰:一级有三层甲板,共配备100或100门以上的火炮;二级也有三层甲板,共配备约90门炮;三级也就是作战舰队中的载重舰,有两层甲板共配备64—74门炮;四级是最小的主力舰,配备有50门炮(两层甲板),通常称为巡洋舰,也能当作驱逐舰(由三级改建而成,改造一层炮甲板),或为一定的目的而建造。像所有按折衷方案建造的战舰一样,它的战斗力不很强大,因此在舰队中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不够灵活,很难充当巡洋舰的角色。真正的巡洋舰是形体更小一些的五级和六级战舰,它们有24—40门炮,全都设置在一层炮甲板上。他们比大战舰更轻便,航速更快,因此适用于袭击商船,担负侦察搜索和警戒掩护任务。所有的等级舰,用地道的航海术语来说,均属于三桅横帆战舰。
在以上的等级舰之下,便是几种桅帆小炮舰(“桅帆”一词与船具装置方法无关),舰上配备有16—24门炮,它们有时是三桅横帆炮舰,但也可能是双桅横帆炮舰或双桅仅在舰首有横帆的炮舰。最后,便是按船具装置方法定名的单桅快速船或其他小型桅帆炮舰(如单桅纵装帆船、双桅纵帆船、双桅小帆船等)。
海军炮
这个时期大型舰和巡洋舰的主炮已经是完全标准化的16磅、18磅和24磅炮弹的加农炮。多层甲板的战舰通常在上甲板配备16磅炮弹的加农炮,下甲板是24磅炮弹的加农炮。轻型桅帆战舰装有4磅、6磅和9磅炮弹的加农炮,大型战舰常常也装备一些轻型炮,作为主炮的补充。
造船技术
这个时期的造船技术有两项很重要的革新。1700年,舵杆(从舵伸到船内的一根大杠杆,用它对舵进行操纵)已经用缆绳与装在后甲板上的舵轮连接起来,从而大大方便了舰船的驾驶。舰的水下部分覆盖以铜护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可怕的凿船虫(一种咬啮木头的蠕虫)和藤壶(附在船底的甲壳动物)对栋木船底的侵蚀。
风习
这个时期里各国海军的舰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人们无法想象1000人竟能生活在一艘2500吨的船上。除了弹药,船上还要装载足够的水和食物,以便一年或更长时间巡航在海上。经过海上几个月的存放,食物的质量和状况已经是很难用文字形容了。舰上的主要饮食是几片被象鼻虫爬过啃过的砖头一样坚硬的面包,用几口带盐味的水冲进肚里了事。有时能给一点在水里加些甜酒而制成的“朗姆酒”。这样的饮食对人体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在战斗中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水兵常常很快衰老,年纪轻轻就过早死去。英国皇家海军发现酸橙果汁可以预防坏血病。正是由于英国水兵大量服用酸橙果(英文音“莱米”),因此出现了“莱米”(英国佬)这一俚语,用来专指英国人。
除了生活极端恶劣外,海军的纪律尤其严酷。舰上的处罚是十分严厉的。海军跟陆军一样,军官跟士兵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军官对士兵几乎拥有无可置疑的生杀之权。当然,这也许是确保士兵对上司绝对服从的唯一办法。士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志愿的,而是被迫入伍。
作为一种社会风习,这一时代皇家海军的主要特征温斯顿·丘吉尔作了恰如其分的总结:“朗姆酒、鸡奸和鞭打!”
主要战争
北方大战(1700—1721年)
1698—1699年,反对瑞典的同盟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波兰国王(兼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塔二世和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结成反对瑞典的秘密同盟,企图乘查理十二世年幼(16岁)结束瑞典在波罗的海的统治。
1700年4月,丹麦入侵石勒苏益格 从瑞典盟友荷尔斯泰因—哥特普公爵手中夺取这块地方。
1700年6月,波兰一萨克森入侵立沃尼亚 奥古斯塔的萨克森军队包围里加。
1700年8月,俄国入侵英格里亚 彼得以4万人的军队围攻纳尔瓦(10月4日)。
1700年8月4日,查理侵入西兰岛 这位18岁的瑞典君主不顾其海军将领的反对,大胆地率领陆海军渡过了传说中鬼门关的海峡,并迅速在哥本哈根登陆。丹麦人求和。
1700年8月18日,《特拉芬德尔和约》 丹麦将石勒苏益格归还荷尔斯泰因—哥特普公爵,答应今后不再卷入针对瑞典的战争。
1700年10月6日,查理在立沃尼亚登陆 率领少数人到达皮尔劳后,本拟解救里加,在等待增援之际,他决定转而解救处于困境中的纳尔瓦。
1700年11月13—19日,进军纳尔瓦 查理率军8000人驱散俄军,试图封锁通路(11月18日)。彼得感到恐惧,勇气全无,先自溜走。
1700年11月20日,纳尔瓦之战 在暴风雪掩护之下,经两小时激战,查理实际上歼灭了几乎五倍于己的俄军。他损失了2000人。冬季,他准备向立沃尼亚进军。
1701年6月17日,里加之战 查理击溃俄波萨联军,解救了几乎被围一年的里加。
1701年7月,瑞典入侵波兰 查理认为奥古斯塔和波兰比彼得和俄国更难缠,遂决定先对付波兰。他渡过了德维纳河,在杜拉孟德之战中(7月9日)击溃萨俄联军,占领并吞并了柯尔兰,然后移师立陶宛。
1702年1—5月,进军华沙 查理占领了不设防的波兰首都(5月14日),随后他大胆西进,寻求与奥古斯塔交战。
1702年1—12月,俄国侵入英格里亚 1月7日,彼得在艾里斯特弗之战中击败瑞典将军希里彭巴赫,又在亨米尔斯多夫之战(7月18日)中击败了瑞典人,并攫取了涅瓦河谷(12月)
1702年7月2日,克里索之战 查理击溃了一支规模较大的波萨联军。然后他穿越敌国领土继续进军,攻占了克拉考城。
1702—1703年,巩固波兰 查理有系统地消除奥古斯塔的控制。
1703年4月13日,普尔图斯克之战 查理击败了另一支规模较大的奥古斯塔的军队,然后围攻并夺取了索恩(5—12月)。
1703年5月16日,彼得建立圣彼得堡 俄军占领了涅瓦河口,并加强防卫,在波罗的海边重新获得了一个出海口。
1704年,查理指派斯塔尼斯勒斯·列泽克金斯基为波兰国王 奥古斯塔和斯塔尼斯勒斯的追随者之间展开了内战,席卷整个波兰。
1704年7月4日,彼得再次攻陷多尔帕特
1704年8月9日,彼得再次攻陷纳尔瓦,瑞典居民全遭屠杀
1705—1706年,查理平定波兰 在普尼茨和伍兹瓦之战(1705年)击败萨克森军队之后,查理遂急向立陶宛迎击曾攻占柯尔兰(1705年)中的苏格兰将军阿吉利非所指挥的一支俄国军队。俄国人避战,但查理终将其逐出立陶宛,并一直追击到平斯克才停止前进(1706年7月)。同时,奥古斯特企图重占波兰,但在弗朗斯塔德之战中(1706年2月3日)被卡尔·G.云斯克爵德将军麾下的一支小型瑞典部队所击溃。
1706年8—9月,查理侵入萨克森 瑞典军占领莱比锡,实际未遇抵抗。奥古斯塔求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