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骑驴找马

俞敏洪(现代)
在人生旅程的中途--《骑驴找马》序
作者:俞敏洪
大希望时代的大绝望
  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我们感到深渊一般的痛苦和绝望。生活是那么平淡,平淡得如一潭发绿发臭的死水,甚至生命再也发不出一声痛苦的呐喊。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或放弃,没有资格去追随心灵的呼唤,更不能奢望去走自己的路。绝望已经到了心灵的最深处,麻木,心如死灰。在一切以组织和集体为中心的社会里,在消灭了个性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里,选择,显得奢侈而陌生。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开始拥有工作、财富和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拥有了做人的尊严和选择的自由。如果说在历史的任何阶段、在生命的任何时刻,人都会面临迷茫、痛苦和绝望的话,那么,不同时代的痛苦和绝望所具有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二十多年前的中国青年,是找不到希望的绝望一代;二十多年后的中国青年,是能够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一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年轻人是幸运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
  看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应该天天快乐,载歌载舞才对,既然有路可走,就不要再犹豫,选择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是了。但事实上很多看上去很光明的大道,实际却是令人窒息的死胡同和沼泽地。一些人进了死胡同再也转不出来,一些人陷入沼泽地成了牺牲品。太多的选择,太多的诱惑,怎么办?自由给很多人带来的是更加深刻的痛苦和绝望。两代人的绝望不同在于,前者是所有人的处境相同,大家能从集体的绝望中找到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后者是一人一本难念的经,个体的绝望,使人很难找到同病相怜的人,在现实中和心理上缺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慰寄。从心理伤害的角度讲,后者的绝望比前者更加深刻和真实,更加惨痛和酷烈。更致命的是,在不同选择造就不同命运的年代里,周围充满了比自己更加成功、优秀和富有的朋友、同学和同事。这些晃来晃去的成功者,把人心晃得破碎了,把人的精神晃得快要崩溃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人生失败者的人,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没有看清方向就急匆匆地上路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走错,一次比一次绝望。
  人非先知。每个人都有迷茫和绝望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在十字路口徘徊而无法抉择的时候。如果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很多人就会在原地打转,永远走不出生命的恶性循环,浪费时间和生命。如同夜空中有指明方向的北斗星,这个世界也需要驱散心里迷雾的指路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领路人,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迷茫和痛苦、阅读了无数人的生命历程、对人类的痛苦和绝望有着深刻的感受与理解之后,仍然能怀着一颗悲悯而博大的心,用自己哪怕一点点微薄的力量,为解除人类的痛苦和绝望做出贡献。这些领路人不一定是释伽牟尼或耶稣(他们本来都是人,后来被人们尊奉为神),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可能是你的邻居、朋友和老师,可能是你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他们的一句话、一篇文章会使你的心灵豁然开朗,使你解脱烦恼,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在生活中的位置,投入真正愉快和成功的生活之中。
  毫无疑问,在《图穷对话录》引起巨大轰动之后,再次向读者奉献出〈骑驴找马〉这部人生咨询力作的徐小平,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平凡的领路人。
改变生命历程的咨询
  见到过徐小平的人,都会被他那充满激情的讲话和略带沙哑的爽朗笑声所感染,从他写的任何一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他的激情和智慧。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几乎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徐小平。不是因为自我吹嘘,尽管在书中,他经常调侃地称自己为“老人家”或“大师”。实际上他十分平易近人,是个亲切而谦和的人;也不是出于别人对他的吹捧,尽管有很多电台、电视台和报刊都讲述了他的故事和他对人生设计的见解。徐小平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对无数青年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对中国青年的前途有着真切的忧患和焦虑。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智慧,为中国青年探索着一条切实可行的、走向光明的人生道路。
  可以说,徐小平是对求学、留学、就业中所面临的选择、痛苦与绝望进行透彻的案例分析和高度总结的第一人。从八十年代开始,有很多人号称是人生咨询专家、能给青年们带来希望和前途的演讲家。事实上,除了用虚假的崇高给自己捞取一点世俗的名声外,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改变过青年们的命运。其中有些人自己就是迷途的羔羊,却以领头羊的角色出现,结果使青年们更加迷茫。更多的人为了迎合青年的需要,写作所谓人生指导专著。于是,一夜之间,不管是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还是在飞机场火车站的书亭中,这类书籍比比皆是。有些书确实给受伤的心灵带来了安慰,给痛苦的命运带来了希望,但其中有大量的内容都是把国外的东西直接翻译过来,远离中国青年的现实生活;即使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书,大部分内容也是东摘西抄,既不成体系也不切实际;更多的则是除了挖掘别人的隐私赚取版税外,毫无价值。青年们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人生咨询的书籍,而人生的路却愈走愈窄。
  于是,徐小平出现了。他的演讲和他的著作,改变了无数青年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了无数青年的人生方向和生命历程,同时也改变了如此苍白无力、虚假做作的思想工作方式和空洞无用的道德说教。
壮志结义新东方
  徐小平一九九六年从加拿大回国时,是“两个皮箱一个梦,雄心壮志离家园”——这是他当年为出国留学所写的歌词。此一时,彼一时。彼时离家园是离开祖国闯荡世界,此时离家园是离开已经在加拿大定居的妻子和孩子回国创业。回国到底干什么?两个皮箱是事实,但一个梦想却朦胧,雄心壮志也许有,但如何实施却茫然。
  一九九五年底我第一次出国,第一站就是走进他的家。几杯酒下肚后,我发现在国外洗碗打工,养妻生子,攻读学位已近十年的他,一如既往地保留着生活的热情和思想的敏锐,尤其是对中国的任何进步和发展,他都大加赞美,并被我独自创立新东方的艰辛所感动。从大学时代起,我就被他对生活的热情和思想的敏锐所感染,把他当作是我在大学时代所碰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以至于他出国十年后我依然不能把他忘怀。所以,激动过后,我邀请他回国创业,希望把当时小小的新东方做大做好。
  小平就这样回来了,没有犹豫,没有后悔。当时的新东方还十分破旧和狭小,在两间违章建筑的旧平房里办公。在拥挤的办公室里,勉强挤进一张小小的办公桌,算是小平的办公地点。工作嘛,先打杂,无非是帮我处理一些公关事务和学生问题。没有谈好报酬,没有谈好工作时间,凭着多年的友谊和相互信任,我们开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合作。
  小平在新东方处理的第一件事就十分棘手。有个学员和北大校卫队发生了冲突,北大校卫队坚决要求这个学员道歉,否则就不让上千名新东方学员走进北大的教室上课,而这个学员也不屈不饶,坚决不道歉。事情就这样僵在了那里,新东方几乎所有的人都出面了,但是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徐小平出面了,他请那个学生喝咖啡,和他谈心到深夜十二点,终于把那个学生说动了,最后去给北大校卫队道了歉。
  当时的新东方,几乎全部是渴望出国的学员。很多学员对出国的痴迷,几乎达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我们发现学员面临着如下几个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学员对国外大学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因此在择校时无从下手;其次是学员盲目出国,只要能走,到美国到南非都行,就是不想在中国呆下去,这就是小平后来归纳的出国集体无意识;紧接着就是学员拿到了国外大学通知书和奖学金后的签证问题,很多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面对签证官,经常被无理拒签;最后是学员的心理问题,很多学员出国不成,就钻了牛角尖,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不知道在中国干什么,人生失去了方向、目标和动力。作为一个外语培训学校,新东方似乎只要把英语教学水平搞好就算完成了使命,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新东方的本份。我也曾零零星星地为学员做过一些咨询,但并不是有意识地要把它做成一个系统,做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分析,尤其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而小平以对年轻人的前途的使命感和对祖国未来的忧患意识,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迅速成立了学员免费咨询处。几年来,他面对面咨询了成千上万的学员,做了难以计数的咨询讲座。讲到嗓子嘶哑,讲到汗流浃背,讲到学员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大工作时,他那狭小的家里就总是聚集着认识或不认识的年轻学子,听他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谈音乐、谈人生、谈前途、谈哲学。学音乐出身的他,字里行间充满了让人为之心动的旋律。当时的我,就是坐在他家里的忠实听众之一。十年后的徐小平,已经年近四十岁,经历了无数磨练和沧桑,但和学员们一接触,那颗年轻的心就开始跳动起来。凡是和他有过亲密接触的人,立刻能发现,除了充满人生智慧的头脑,他有着一颗欣赏和包容年轻人的赤子之心。但是,光有一颗年轻的心,绝对不可能在今天成为对年轻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能把成熟和单纯,老练和天真如此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迄今为止小平是我知道的第一人。
小平自命的人生使命
  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同时具备思想的高度和前瞻性。一九九六年回国后不久,小平就提出了“中国机会论”,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只是因为中国教育体制,使学生一头扎到了书本中,再也看不见身边的世界有多么灿烂。小平认为,任何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对学员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他一直站在现实的、理性的高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平的第一本书《美国签证哲学》在一九九八年出版时,我们俩曾经就书名进行过一场讨论。我认为最好用“技巧”,但他坚持要用“哲学”,理由很简单,一个人如果在技巧的层面解决问题,只能解决有限的具体问题,但如果站在哲学的高度,就会纲举目张,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小平在书中提出了四大原则:自信原则、真实原则、合理原则和具体原则,到今天依然对无数人的签证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是永远不过时的原则。
  随着在新东方对学员咨询的深入,小平愈来愈准确地把握了学员跳动的脉膊。他发现,靠面对面的咨询和一场场的讲座,永远也解决不了大多数学员的问题,因为新东方学员的问题是如此带有普遍性,是中国几乎所有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的缩影。很多人年青人就像从小被关在笼子里的狮子,从来不需要自己去寻找食物,一旦被放归原野,连追赶和捕食羚羊的本领都不再具备。面对暴风骤雨般扑面而来的各种就业问题、学历问题、留学问题、爱情问题、婚姻问题、代沟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所蕴藏的无穷的机会,他们四顾茫然,措手不及,心理和精神上遭受着重大的打击和折磨。小平敏锐地捕捉着这些问题,从《美国签证哲学》到《美国留学天问》,从《图穷对话录》到《黄金是怎样炼成的》,直到今天的《骑驴找马》,案例一个比一个实在,对学员的指导愈来愈具有操作性,而具有高度总结性的术语则让人过目难忘,振聋发聩。从“留学集体无意识”到“人才价值不平均率”,从“就业神经紊乱症”到“思想病毒”,从“中国机会论”到“职业生涯设计”,每一个命题都包含着令人心酸的故事,每一个新观念又像是迷雾中的航标,使他们迅速回到人生正确的道路上来。
  小平的思想到底影响了多少人,从每本书数以十万计的销售量,从邮箱里收到的成千上万的感谢信,可以略见一斑。
  今天的小平,依然天天在为迷茫的学员做着免费咨询,用沙哑的嗓子传播着不变的真理。同时,作为新东方董事会的重要成员,每天都在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殚精竭虑,不断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岁月在变老,但小平的心依旧年轻。这颗心永远和中国的年轻人一起跳动,和中国发展的脉膊一起跳动。
二零零三年八月六日
第一章
(一)美男也怕选错行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30 14:10 新浪文化
  亲爱的徐老师:
  我是一个在大学取得过优秀成绩的人!但我又是一个现在不知道该干嘛的人!我没有方向,尽管我在北京读硕士。我保证各个学校和我同样悲惨状态的人铺天盖地!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我们都在闭着眼睛摸石头过河--我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我九七年进入一所电子工程大学读微电子本科,大学期间任班长、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曾经从企业家那里筹款在学校搞活动,让老师们张嘴瞪眼。我很帅,181cm,长相不比F4差(要是见面以后您发现有错,我包换!)。大学四年学校内文艺演出的男主持被我包揽,我代表学校参加了许多电台、电视台的活动。我爱运动,高中练过拳击,学过空手道,身体素质好。我觉得我有很强的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欲望,而且乐此不疲。
  学习对我来说可能不是太大的问题,我很聪明,智商130,每门功课不要花太大力气就能得个好成绩,大四就与学校签定一项协议,免试被保送到北京读研究生。由于我在文艺、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加上仪表堂堂,2001年5月,我代表研究生院参加了“亚洲杰出大学生圆桌会议”,去亚洲的几所大学交流访问半个月。
  我的困境是:保送读研来北京已经快两年,我发现这个专业根本不是我喜欢的。我是一个爱交际的人,在实验室坐不住,当初我接受保研为的是来北京拿文凭,来了才发现其实保研的价值并不大。我研究生同学里综合素质很低的人多了,还都自视清高。
  我的导师是一个严厉的人,说我简直是狂妄自大、不学无术,靠家里给钱的寄生虫(因为我懒得到实验室去,去了也不知道干嘛,上上网走人)。我谈了5年的女朋友也被她们单位一个很丑的男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哄得麻了神经,对我不说分手,就是“没感觉”。这也让我这个还没离开学校的“幼稚大男孩”知道了社会的厉害,郁闷了大半年。
  我随着社会上考研的潮流进了学校,现在又打算随着出国的风头离开中国。但是,正像您书中写的:我现在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不知道上硕士要学什么,为了出国而出国。每天浪费时间。
  很多人说我的天赋和资质很好,能干出点事来,研究生院领导在我从国外回来以后,说我“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当时我正好大学毕业不久,踌躇满志。可现在我想飞的劲头小了,更是不知道飞向哪里。导师眼里我是除了吃睡就是玩的懒鸭子。
  徐老师,其实我需要的不单是有关出国的咨询,更需要人生规划的指点。现在出国是潮流,考研也是潮流,只要它是潮流就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您关心了出国的人们,也在您的广阔胸怀还有容量之际给我们这样一群尴尬的研究生一点关注吧!
  我热切地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您的学生,郝英俊
  亲爱的郝英俊:
  不久前在办公室我们已经见过面,现在我想把我上次对你讲的观点写出来,既为了肯定我们之间交谈的结果,也为了帮助其他和你有共同“悲惨”处境的朋友。说到共同处境,说实话,你的情况其实又相当特殊,在我见到的学生中,如你这样既聪明又英俊的小伙子并不多。这是我做咨询的欢乐时刻!
  男人如果英俊,如同女人美丽一样,是值得骄傲和夸耀的,它是一种财富。如果这个财富运用得当,就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成功和幸福--比如梦露、赫本、舒琪、汤姆·克鲁斯、在整容与毁容之间的迈克·杰克逊、凯文·科斯纳(Kevin Costner)等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除了拥有人人都能取得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具备了别人没有的美好外表--我想列举一个代表英俊、阳刚之美的中国男演员,居然找不到一个人,这不是什么好事情,这是男性中华民族的悲哀……
  好,不说这个了--不对,我应该说!因为事实上我写这封信,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简单说,你形象是如此的好,智商是如此的高,这是一个罕见的组合,属于明星级的构成。我阅人无数,智商高的,实在很多,多得我都想变得弱智一点,第二天再弱智一点--因为,使我郁闷的是,那么多智商高的聪明人,却总是活得人不人狗不狗,走投无路,痛不欲生,包括你来见我时的那个悲惨的样子!
  不要说我的话夸张吧!事实上,你在你导师的眼中,早就不是人了:你一会儿是“寄生虫”,一会儿变成了“懒鸭子”,你什么动物都是,就是不是人--唉,这样的导师!我觉得他什么都是,就是不是导师!导师应该是……比如我这样。你的问题,或者所谓的“悲惨状况”,其实非常容易转忧为喜,化险为夷。当初入学读微电子这种专业性和理论性极强而你又并不真心喜欢的专业,其实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被掩护过去而且延续到现在,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入了行再改行,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所以,虽然微电子不符合你的天性,但你却依然活了过来。第二个原因,这要怪你的智商--我见过好多学生,由于不爱自己的专业,结果学习学得非常艰苦,日子苦不堪言,急欲逃离苦海--而由于你的智商真的不低,居然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而且还被保送到这个领域顶级象牙塔--中科院,来继续和这个你嫉恶如仇的专业实施亲密接触,持续露水夫妻。
  带着愤怒和反感,来做你的硕士功课,你的导师--在这个领域里获得了人生的一切、并以此为自豪的那个老家伙,怎么能够不感觉到你的阶级仇、专业恨,怎么能够不看在眼里、气在心底,岂能不对你咬牙切齿!可怜你的老师,和你一样,都是这个僵化教育政策的悲惨受害者啊!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读微电子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你的人生陷阱。你在陷阱里活到今天,居然还有跳出陷阱的勇气和冲动以及生命活力,真的不容易啊!可怜天下英俊男,不爱专业爱自残……
  怎么办?我鼓励你听从心灵的呼唤,大胆跳出你的专业定向思维--好像学了电子学就要把它学好,就要靠它吃饭--这个定向思维,才是你心灵真正的陷阱。而这个心灵的陷阱,其实只是一个心灵的投影,只要你打开自由选择的智慧的灯光,你会看见,这个深不可测的陷阱,原来只是一望无际的一马平川,你的前途马上变得无比宽广而辉煌。
  你的人生一望无际的一马平川,就在你喜欢、热爱、向往、神往、投入过、证明过、激动过、辉煌过以及你继续在为之做梦的领域里:电视、传媒、文化类工作,管理性岗位……总之,你应该做那种工作,是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与电打交道(但是要让和你打交道的人,感觉到带电……)。
  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杨振宁教授引用爱因斯坦对自己为什么选择物理而不是数学的故事为例,告诉清华的学子们,到底选择什么专业,“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年轻人面对选择时,要对自己的喜好与判断能力有正确的自我估价”。
  我很失望--我以为我对你的建议,是我自己独有的咨询思想,却原来早被爱因斯坦、杨振宁这样的文明支柱们作为真理阐述过了!我还以为我的说法前无古人呢!叹息。
  但是,我同时又感到了希望--既然爱因斯坦、杨振宁提倡的思想,居然在你那中科院教授面前、在中国的教育制度面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有意识的应用,则徐老师我的历史使命,其实也是任重道远呢!为了你这样优秀的学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飞翔的蓝天,我就是炒炒前辈先贤们的冷饭,也是无上荣光的思想大厨啊……
  至于这个微电子硕士课程,既然你还剩下几个月的时间就要毕业了,我劝你即使愁眉苦脸,也还是把这个学位熬下来。你已经在这个领域里痛苦了六年了,再痛苦七八个月,就把它当作男人必须完成的磨难来享受吧!假如现在刚刚本科毕业,我就会求求你坚决不读这个硕士,而去读一个文科方面的双学士、硕士,或者干脆就什么也不读,直接找一份相关的工作干起来,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痛苦绝望了!
  我强烈建议、坚决支持你立即从精神上摆脱电子学对你的折磨,并开始找一个你喜欢的行业,从零开始,从打杂开始(其实没有这么惨),从兼职开始,追求你的爱好和所长。导师不是说你是“懒鸭子”吗?等你飞到了你喜欢的领域里并且“一飞冲天”的时候,哦哦,他就会说,这家伙,我说他是鸭子嘛,丑小鸭啊--瞧,他果真变成了天鹅!
  丑小鸭的中国男性版,即将诞生啦!
  对于你想做主持人的梦想,我已经见过你,当面评估过,我认为你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从事这样的职业,我愿意支持你,甚至愿意给你推荐一个节目的制作人和你见面!不少电视制作人,因为不喜欢电视而喜欢微电子,经常找我咨询求救,所以我认识他们。
  你的条件实在太好啦。中国的主持人,漂亮的,往往没有思想,有思想的,往往不漂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你这种漂亮聪明的组合,确实不多。
  你这样优秀杰出的青春代表、活力象征,居然会在生命最灿烂含苞欲放时感到凋零的无奈,真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啊。瞧杨澜、许戈辉、沈冰、曾子墨……这些人,都不是来自广播学院,而是从普通大学毕业,都成了中央电视台或其他电视台优秀的主持人。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文科理科,皆可主持!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性感的、迷人的、F16的(比F4历害4倍!)、B52的、超级战略轰炸机级别的主持人!
  多少女孩子,将为你陶醉;多少徐老师,将为你自卑(也包括说你是动物的那个导师)!
  宁做主持人,不搞微电子!
  徐小平
(二)践约三年后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30 14:14 新浪文化
  亲爱的徐老师:
  三年来,一冲动就想给你写信。自从三年前在新东方礼堂听了你的讲座之后,就经常这个样子。
  不停地在读你的书,关于对留学指导方面的,包括《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什么的,每次看过都热血沸腾。
  我是三年前的寒假那个在中关村礼堂听了你的讲座后,缠着你问问题的那个女生。当时我问徐老师,我托福考了620分,现在正在准备考GRE,学的是英语国际贸易,您说我应该选什么专业?你很干脆地告诉我现在不该考GRE,说我现在就该回去,好好读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工作两三年后再来找你,保证我读个哈佛或者斯坦福。
  我当时一下子就懵了,然后就哭了起来。你拍着我的肩膀,留给我一张名片,上面是你的手机号和EMAIL地址,让我三年后回来找你。
  可惜小纸片我只保留了两年,就在不停的搬家中丢掉了。电话号码辗转几次后也找不到了。只能给这个邮箱写信,因为我又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边缘。
  那一次哭完了,我回去考GRE没有考好,后来虽然又重新考了一次,但是最终也没有能申请到美国的好学校。2000年7月,本科毕业后我直接从杭州来到北京,很顺利地在一家知名的合资企业找到了工作,一直做到现在。开始在运营部门干了一年,然后我要求调到了销售部,一年后我成为公司的Top Sales,我的年薪也从刚毕业那年的不到5万变成现在的20万,我的工作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2002年6月,我投资给朋友开了一家小小的公司。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现在公司终于开始赚钱了。
  去年10月,我爱上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男孩。他拥有我喜欢的所有优秀品质,真诚善良,事业成功,英俊风趣,用情专一,对我也十分呵护照顾,我们在一起非常和谐。我非常非常爱他,也愿意一辈子和他在一起。他向我求了很多次婚,可我都没有答应。
  因为,大学时的出国梦想一直还在心底,挥之不去。可是我十分舍不掉这段感情。他是万里挑一的好男孩,我不愿意错过。但是心底的梦想已经苦苦折磨了我好几年,也不愿舍弃。更何况当年大学最要好的女友今年就要走了,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许诺要在香榭丽舍的大道上,坐在巴黎露天的咖啡馆里,共同品尝浓浓的香气……
  不管当时的想法有多么可笑,可我真的很希望能够踏入异国知名高等学府的殿堂,真正能用英语交流,拿到那一纸文凭,镀一回金,感受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丰富自己的阅历。我要更开阔的眼界。我喜欢改变,我不希望明年这个时候我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很多东西难以舍弃,但又总想得到更多东西。得与失,如此难以权衡,徐老师,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如何出国、如何申请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您能给我指引的,是人生的发展方向。三年前,是你承诺我三年后来找你,为了三年前的约会……我等待您的回复和建议。
  您的学生,越卉
  亲爱的越卉:
  那天见你,虽然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三年前曾经见过你,但你的美丽、自信、女性魅力、专业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你谈完话,我依然为你感到激动。我为你激动,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中国机会的见证人,一个事业成功的青春相,一代青年在中国大地上正在自豪而成功地发展并生活--活,并享受着。我看到,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能给一个奋斗者的人生,带来多么强大的幸福保障。但是,我在为你感到自豪的同时,就更加为自己感到卑微:既然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帮助你改变生命的发展轨迹,我为什么不能--我知道这是我和新东方永恒的责任--我为什么不能把这种轨迹变成繁星一样的青年人共同冲浪的银河,自由翱翔的航线?让更多和你一样的人,获得傲人的成功?
  你工作才三年,完全彻底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人地生疏的地方,成为了这家大公司的销售前三名,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个成就,是生命本质的升华,是历史发展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走向民富国强漫长道路上的辉煌之音。你的年收入20多万人民币。你的储蓄也有20多万。这个财产状态,美国任何一个同年龄的人,都会羡慕和嫉妒的。人人都说美国好,就是存款比较少!你用自己的存款和实际收入,解决了一个出国之谜:在国内,不仅可以吟诵事业上的欢乐颂,同样也可以高唱经济上的丰收歌。
  而你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呢。你服务的公司,如同中国所有的民企和外企一样,充满了生机。既然你能在三年之内,从5万飞跃到了20万,你就能够在未来三年内,从20万,变成三四十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不?凭什么中国人就不能以高于别国许多倍的速度,缩短我们和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的财富差距?三年后,你的收入肯定可以达到30万人民币以上。这个水平,虽然能够使美国人羡慕得很,并天天想来中国打黑工,但对于你这样优秀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肯定已经不是什么可以特别炫耀的数字了。嗟呼!
  谁说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标准我跟谁急!个人与民族都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文化大革命期间那种国民经济连年下降、愚民精神日益高涨的日子,我可不希望再次发生在我的祖国!假如有谁企图用“大红花”代替“大花红”来让你继续卖命为他干活,你就告诉他,你天生喜欢绿色而不喜欢红色,假如他要嘉奖你的贡献、激励你的精神,告诉他别来红的,来点儿绿的,用绿油油的金钱来表达他对你的爱吧!
  你的爱,绿油油……
  这就是你我所处的时代特征之一,是人才得以成功并且取得成功的崭新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安排你出国的梦想,如何解决捕捉现实利益与投资未来的矛盾?我想这是我要再次给你写信确认的思想:
  我认为,虽然你在事业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毕竟没有建立起那种牢不可破的根基,还没有获得你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我在为你欢呼的同时,我看到,你的成功其实是带有泡沫成分的。说它有泡沫的依据是:如果你现在离开这个公司,你在北京同行业中能够找到20万人民币的工作吗?如果不能,说明你的职业基础还不够坚实,值得你继续把这个基础继续夯实。
  毕竟,你才工作三年呢!三年能够让人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职员,但要成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层人士,我想还是需要更多一些时间的。等你成为公司大腕、成为同行觊觎争抢的行业专才,你就有了在同业内选择就业的自由以及选择不就业的自由。到那个时候,出国于你,就会发生一次新的质的飞跃:公司就会愿意出钱资助你出国,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学成之后回到这里担任更高档次的职务。你也可以选择不要公司的资助,而完全给自己一个自由之身。毕业之后,任意选择你熟悉而热爱的行当,成为人才市场上顶尖的人物!
  所以,从寻求留学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我强烈建议你再在公司干上一年、两年或三年,使自己在职业发展上再完成一次飞跃,再跃上一个平台,那个时候再出国留学,你就会实现金鱼跳龙门的人生效应--成为未来中国市场上的行业领导者。
  我对你留学时间表的提议,基于我在《图穷对话录》中提出的留学三个境界理论,第一个境界是通过留学获得就业竞争力,你已经通过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这个使命;第二是通过留学获得行业领导力,你目前出国却又不够达到这个层次,所以才要继续积累行业经验;第三境界,是通过留学赢得社会推动力,这个境界,属于那些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成为行业领导者,但缺少国际眼光、世界思维的更高层次的成功者们,等待通过留学来起飞。
  现在,让我来说说你应该推迟出国的另外一个理由--即你在爱情上的成功。爱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牧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你千万不要抛弃了爱情,只为去留洋。你有一个自我感觉幸福完美的爱情,这很好,这是比职业和事业更加宝贵的人生收获!虽然如果事业落魄,爱情往往也会凋零,对男女都一样。你正是在自己的职业获得成功之时,乘着扶摇直上的事业的旋风,插上了这个美好爱情的金色翅膀的。所以,我在祝福你的同时,也想提醒,你一定要珍惜!
  因为这个爱情的成熟和美好,所以我更反对你急于出国。80年代以来,多少人为了所谓的梦想,告别了亲爱的人儿,奔赴美利坚。恩爱有约,大洋无情,结果学位倒是拿回来了,但亲爱的人儿,已经离他(她)远去。缘分断,情到头,爱悠悠,恨悠悠,只恨当年把学留,天长地久会有时,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要只是为了满足出国的冲动,而对自己的爱情进行破坏性试验!但要为了爱情,对人生日程精心安排。留学我所欲,爱情亦所欲,二者必择其一,舍留学而保爱情。因为丢失爱情,就永远不会复得;放弃美国,暂时还不会被伊拉克兼并。这样,你的生活就会非常完美。什么时候再出国,听听他的意见,看看他的意思,两人花前月下,细语商量,让对未来的憧憬,成为幸福生活里一杯永远饮不完的咖啡……
  你在25岁时,已经把爱情和事业,这两个人生大厦最重要的支柱成功地建立了起来,但毕竟它们还不根深蒂固,你千万不能够得意忘形地用出国的方式来摧毁它们。破坏我们幸福生活的方式很多很多,但盲目而无意识地出国,往往是最不可逆也就最必须谨慎为之的一种行为。
  我很高兴你听我的建议,继续大踏步工作、大踏步恋爱、大踏步享受生活。这样,你就比任何留学出国的人,更有闲情逸致和经济实力,实现人生无数梦想--和你“当年大学最要好的女友”,一起在“香榭丽舍--或者佛罗伦萨、枫丹白露、茵梦湖畔、三里屯、新天地、中关村、新东方--的大道上,坐在巴黎--以及罗马、伦敦、东京、上海、北京、海淀--露天的咖啡馆里,共同品尝浓浓的香气”。而且,在一旁毕恭必敬替你们看包、埋单、开车、护卫的,是后来成为你丈夫的现任男友……
  前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还是徐老师,桃花已经变果冻--果冻就是甜蜜的青春与事业的结晶。我相信,下次见面,你将携带更加美丽的成果,来向我报告你在中国职业市场上势如破竹的胜利消息,透露你在爱情林荫小道上洒满月光的幸福夜曲,向我宣布,出国集体无意识和学位集体无意识正在破产!以你目前的发展势头,我知道这是必然的。
  那个时候,你还有必要出国吗?当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永远不应该停留,人人都该留学一次。但留学的方式方法和时间尽可以各不相同。留学的目的是事业,如果事业蒸蒸日上,那么,就管理或雇佣几个留学生来为你工作,实现你未竟的“为事业而留学”的梦想,也算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满足。当你在职业与爱情的大道上一日千里之时,你可以清醒地保留着随时随地选择留学的权利与自由,但为了国内激动人心的事业与爱情,清醒而自豪地选择不出国--当然,每年三次的长假去巴黎、罗马或“翡冷翠”喝咖啡,则是另外一回事。
  我要继续追逐你的成功,陶醉你的幸福,所以我期待下次见面,我们不必再预约三年啦。我想……两年差不多吧。那时我们见面,你的人生一定是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老地方,新东方,不见不散。
  徐小平
(三)种瓜得瓜,牙医拔牙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30 14:19 新浪文化
  亲爱的徐老师:
  我是《图穷对话录》的读者,今天再次阅读了这本书,更急切地想跟你取得联系。三十而立,多少也有一点分辨是非的能力,你的书写得很恳切,也很坦白。我是九二年考上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大一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满、不适应而休学一年,随后自我心理调节还算奏效,平静而自足地过到了大四结束。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萌生了改专业的念头,我报考了北京大学经济系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没有考上。但自我感觉还是学到了一点书面的知识。九八年毕业后一直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口腔颌面外科是一个艰苦但没有经济效益的科室。频繁的24小时值班加上手术占用了大量时间。由于看不到希望才想到了出国。上过新东方的GRE寒假班,GT考了一次,成绩中等偏下,尚未申请。
  现在我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继续考GT,担心又跳进一个美丽的陷阱;报考修复专业(口腔中较来钱的一个专业,风险小)的研究生?就算直博也要5年;还是开齿科诊所?执照有一点眉目,但资金、病源却没有把握,更重要的是今后发展的空间;继续留在科里,虽然有了一些技术(中高级手术)和社会关系的沉淀,但职业风险(医疗事故,权利斗争)太大,而且可能清贫一生……
  我有一个患难与共的女友,坚决反对出国。父母也反对。所幸的是,无论如何我还是能够从努力中得到快乐,对金钱没有太多的贪欲,但是钱这种东西,不好说。
  归根到底,我是一个智力中上,心智一般,有一定承担风险的能力,诚实可信,有点好高骛远,理想主义,有点懒惰的人。走了很多弯路,渴望得到徐老师的指点。不知道能否在电话中聆听徐老师的教诲。
  巴涯
  尊敬的巴涯医生:
  首先,我要恭喜你有一个爱你并理解你的女友。这样的女孩子是不多见的。这真是你的福气!你要为此狂欢和庆幸,一生呵护她。
  其次,我建议你走做牙医、悬壶济世、拔牙赚钱的道路。这是天下牙医天经地义惟一的、或者是最好的选择和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牙医大路在于牙。如果放弃这个天经地义的事业不做,而想做其他,只能使你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最后陷入巨大困境。
  不要说你“对金钱没有太多的贪欲”,更不要陷入对于金钱的抽象思考里去。只有挨饿的人,才会漠视美食;只有贫穷的人,才会憎恨财富。而你,只需要反问自己一句:你惟一的专长、最大的技能是什么?你惟一能够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的技术是什么?不就是拔牙、洗牙、整牙、磨牙等等这些与牙有关的行当吗?
  而牙,则是幸福的根源啊!牙对于我们感知幸福的价值和地位,不仅比思想还重要,甚至比性爱更崇高!设想:教皇与和尚在理论上是不需要性的,所以,性对他们也许是多余的。通过宗教,他获得精神的全部快乐;但他获得肉身全部快乐的惟一通道就是牙了--假如他的牙总是剧痛,吃斋就不香。食色性也,色既没有,食亦无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啊!
  “牙好,吃斋倍儿香……”
  我可不是和你开玩笑。我是非常严肃地告诉你,你坐拥一个多么伟大的职业金山,一颗颗金牙,鳞次栉比,堆积成你财富的山脉,你却居然在叹息脚下土地的贫瘠,为自己的人生出路烦恼。罪过,罪过!
  我强烈建议你,忘记狗日的出国!努力开一个诊所,好好做你的牙医--而且,一定要自己给自己做,这样才符合三个代表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等到你的医术以及诊所做得比较成功的时候,带着也许已成为你太太的女友,到世界各国去进行牙医旅游,看看人家是怎么办诊所、搞服务、做手术的。把这些考察的经验带回来,继续办、搞、做……治很多人,挣很多钱,消费并纳税,享乐加慈善,生儿育儿(只能生一个),侍奉双老,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牙也开始松动、掉落,于是发现自己也老了,于是退休,幸福地安度晚年,并把手术钳庄严地传给儿子……
  当你回首往事,你会骄傲地发现,自己这一生可没白活--头发掉光了,牙口还齐全!
  我有好几个牙医朋友就是这样,在京城,成了人们景仰的社会名流。虽然,惟一的遗憾,是人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刻,总是肉体最痛苦的瞬间:牙痛。
  徐小平
  亲爱的徐老师:
  真没有想到能收到你的回信,而且那么快,觉得很意外,也很高兴。看完你的书,能感受到你的胸怀、阅历。你在做的是一件浩大的工程,相信你的思想和观念会抽象化、概念化而成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并用更为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千千万万正在追求幸福,正在感受痛苦,或者能更幸福的人们。
  你建议我做开业牙医,这是我在念书的时候就梦想的事。可是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美国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在中国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办到行医执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果能办到执照,我会按照你的话去做,无论能够筹到多少资金,或结果如何,我都会去尝试的。将来成功了,我还会去念个MBA或医院管理之类的硕士,再回来继续发展。
  如果开业不成,我想我肯定不会去念什么硕博,应该马上辞职,到瑞尔齿科去发展,接受它的培训,感受它的文化。
  不过,我还是忍不住要问一个上次问过、但你没有回答的问题:我有没有可能去外企做一件与牙科没有关系的事情,通过努力得到商学院TOP10的录取,去读名牌大学的MBA。我实在太渴望成功了。
  况且,女友是一家欧洲奢侈品公司的经理助理,英语专科(正在专升本),工作8年,主管过人事、财务、进出口,有口译和谈判经验,是公司里的二号人物。我想如果她出去读MBA的话,会有更大的发展,事业上也应该有比我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感谢您的回信,渴望听到您的意见。
  巴涯
  尊敬的巴涯医生:
  谢谢来信,你的来信,使我欢乐!
  我之所以欢乐,不仅因为你认同并接受了我的思想,还因为你提到了瑞尔齿科。我在上一封信的结尾,说我认识几个开牙诊所的名流,其中之一,就是指的这家著名牙诊所的老板邹其芳先生。他是我的好朋友。
  邹先生毕业于美国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回国创办了这个事业。几年前,我第一次听说他从沃顿回来,立即肃然起敬,但听说他的事业就是这个诊所时,马上感到牙痛--我是如此的愚蠢,心里想:沃顿嘛,应该沃顿,干嘛拔牙呢?
  现在想起来,这是我几年前的价值盲区。我在《图穷对话录》那本书里,曾经谈到过这个盲区并为后来清除了这个盲区而庆幸。我的这个认识上的变化,其实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于学历与事业价值观的一种变化。医疗产业,是美国以及世界各国最大的产业之一;医疗管理,是沃顿商学院最著名的特色课程之一;而创办自己的产业,是MBA最高的成功象征之一;这个产业,无论是开瑞尔齿科拔牙,还是进宝洁公司卖牙刷洁牙,其实都是一个目的--把我们的知识与智慧,献给我们所服务的人群,献给市场经济的伟大商业。
  连我老人家,都有这个认识上的白内障,可见,身为医生的你,也患有价值观的斜眼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盲区,都是来自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啊!请问,看牙和小平咨询,或者F4唱歌,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神圣?当你的牙和灵魂同时爆发痛苦时,你先找谁?肯定邹其芳第一,徐小平第二。至于F4呢--让自个儿去F自个儿吧!(真不公平啊!)
  让我继续说说瑞尔齿科的故事,假如有做广告的嫌疑的话,请读者原谅我,我并不是想要他们的免费服务--牙医啊牙医,虽然我赞美你们,一想起来,就令我浑身酸楚!
  就在几天前,我和我景仰的邹其芳先生见过一次面,他告诉我,瑞尔齿科现在已经发展到将近十所分部,并且,正面临更大的发展。中国的牙科市场,无比浩大。当时我们兴奋无比。我们还谈到了许多美女,不笑,倒楚楚动人;一笑,却青面獠牙,不知道她们想吓唬谁?其实,这都是四环素和批准它们的主管部门,害倒了一代人的大牙,但却给了邹先生和你无限商机!
  我问他,那些管理连锁诊所的人才哪里来?他说:所有连锁店的主任,都是从瑞尔齿科第一所诊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啊啊,恭喜你,未来的瑞尔齿科诊所所长!战略目标确立之后,还有一个如何通往目的地的问题。你的问题,果然在你第二次来信中暴露了出来。这里我要好好阐述一下:
  西方的牙医,从他们进入牙学院的第一天起,脑子里想的,手上做的,都是为将来自己执业开诊所做准备。所以,他们不仅在牙科专业上合格,他们在开诊所的相关环节:比如商业意识、客户服务意识、市场开拓意识(如果没有牙带着人来,牙医的牙,再好也就没有东西吃了!),还有公关意识(比如邹其芳先生就深知这一点),甚至你还必须知道一些office politics,因为假如你自己开诊所的话,如何平衡秘书和洁牙师的关系?如何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保持对员工有效的激励?
  当然,在中国,确实也有你提到的政府关系……
  上述这些,都是新世纪、新的机会,对于牙医以及所有其他各行各业有野心想成功的人才们--假如你想在这个最伟大的市场上利用你的专业技能赢得商业机会的话--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什么?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新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全新要求与挑战!既然过去的教育没有给你做好这个准备,你就必须在浪尖上学会冲浪,在打击中学会击打。十年前的牙医,也许只会拔牙就行了,但作为今天新新人类时代的新新牙医,就必须在拔牙之外,学会上述的这些看似和牙无关但却与痛相连的能耐。谁让你活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机遇的时代呢!
  当你为未来烦恼,我的读者们,应该烦恼的,是否就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和素质?你居然在第二封来信里还想问我是否要读MBA的事情,我看你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真的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即使你能够把你的牙诊所轰轰烈烈地开起来,也有可能惨惨戚戚地倒下去!所以,我希望这封信能够武装你的心态,作为对你牙学院教育不足的一个补充。
  总之,目前你一定要坚持“三个不要”和“两个要”:目前不要读硕士博士(包括你的女友);目前不要出国;除了做牙医开诊所,更不要考虑什么外企和MBA。
  要坚决努力争取得到开业执照,单干、独立、合作、合办都行。在经过努力开业不成的情况下,要坚决争取加入瑞尔齿科或者同类的诊所,做一个杰出的医生吧!做一段时间,但要时刻记着作为牙医的升级换代,就是管理或拥有自己的诊所!
  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将来做了自己的或者瑞尔齿科的所长,记得给我一个免费拔牙,假如我有多余的牙可拔的话!这样,我的信就不会白写啦!祝贺你!
  徐小平
  PS:你的女友,她反对你出国,和我观点一样,可见是一个杰出的女孩。你可不要用出国害了人家。你们的道路应该是:你开你的诊所,她做她的代理,几年后,如果你的事业发展到了瑞尔齿科那么大,就让她辞职,你做首席业务官,她做首席执行官,企业口号是:让天下有情人都有香吻(而不是牙齿交缠在一起分不开。这是发生在河北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多么幸福的人生啊!
(四)假如结婚,和谁结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30 14:23 新浪文化
  --论语言专业的职业归宿
  亲爱的徐老师:
  我是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三英语系的学生,我叫丁楠。(徐小平注:得到丁楠同学的同意,这里是她的真实姓名。)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新东方GRE培训班,本来准备9月份考试的,但是ETS宣布改笔考后,我有了更多时间复习,也有了更多时间好好考虑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原本计划去美国学教育专业,至于学成后回国干什么,一点概念也没有。之所以选教育专业,是因为不少师哥师姐都是走的这条路,他们说英语专业的出去也就是社会学、历史或者就是教育。其他专业很难出去,奖学金就更难了。
  但是暑假我听了几场讲座,我觉得您的“出国留学一定要同就业直接挂钩”非常有道理。但真正操作起来,又挺困难,特别是对于我这个专业的学生。您的《图穷对话录》,您在新浪的访谈,以及新东方网站上您的文章,我都细细地“钻研”过。时而信心大增,时而又沮丧气馁。像我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什么都能学,也可以说根本就没专业。因为我们所学的专业课基本上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就是一些精读、听力、口语、背景文化之类的)。有限的几门经济类的选修课授课水平又参差不齐,真不知道最后毕了业只有英语一门专长该如何与别人竞争。
  说了这么多,您对我大概有了一个了解吧。事实上,我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我这样的疑惑。我有很多不同高校的英语系的同学,我们也常在一起“迷惘”。我主要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英语系的学生,没有其他的专业技能与背景。如果选择出国的话,我们能够读什么专业?回国后的就业前景又如何?
  如果选择就业的话,如何才能确保自己能够进入外企?如果不能,还需要再学些什么?在外企工作几年后,能否解决以后上MBA的学费问题?希望我的问题不算太宽泛。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看我的信,希望您能对我的问题有所解答。
  丁楠
  亲爱的丁楠:
  你的来信,有巨大的社会共同性,所以,我要好好地回答你。此时此刻,我心里想的是你以及更多和你一样迷茫而又不甘失落的语言专业的朋友们。你为留学问题烦恼,是好事情。如果不为身边发生的潮流和时尚而冲动和兴奋,跃跃欲试,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过了更年期的老同志。老同志,只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他们只有遗憾而没有烦恼;年轻人,只有未来,没有过去,所以你们只有烦恼而没有遗憾。我为你的烦恼感到高兴。
  你的关于留学的思路是带有根本性错误的。这个错误是:把留学作为目的,而不是把专业以及专业所向的就业作为目的。你问我:假如出国,学什么专业,以及学的这个专业回国是否好找工作?这个问题的荒谬,如同我问你,假如结婚,和谁结?结婚了会不会有幸福生活?世界上那么多男男女女,结婚前,首先要锁定一个爱的目标,才能谈得上求爱、做爱、求婚、结婚。结婚后活得如何,也要看把你叼进洞房的,是一个什么动物。
  去美国留学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学英语的大学生出国读研究生,你首先要有一个特定的与就业、职业挂钩的专业目标,才能够考虑是否去美国留学。具体方法是:问问自己将来到底想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再确定能够确保从事这项职业的资格的留学攻读专业。你必须首先确定你到底想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再决定读什么学位,再决定积累何种经验。而不能像你来信表达出来的那种逆向思维,把学历作为一个目标,而不是把职业作为奋斗取向。
  这是典型的中国学生的学历无意识--脱离了职业目标的学历追求,是盲人摸象,是摸石头过河,是青春游击队。职业目标才是人生追求的中心,而不是那个可爱又可恶的学历。学历为职业服务,而不是职业为学历牺牲。这两个关系的倒错,可能是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最大的差异之一。是在同样的求学道路上,导致中国学生的痛苦和美国学生的动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你当然要问:基于语言学生专业特点之上的职业目标从何而来?这个来源,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从生活实践中来,从人生思考中来,从市场需求中来。其最最重要的来源,是从你的工作经验中来。我有幸认识你们学校一个学英语的女生,她在大学头几年,也是没有专业方向的。但她在大学做暑期工作期间,去了一家金融公司实习,从此就爱上了金融事业,矢志从事金融,考上了中国金融学院的国际金融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两年之后,看到金融和法律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考上了耶鲁法学院,并获得了大部分奖学金,从而搭建了她的人生平台。我采访过这个令人五体投地的女生。对她的采访录,我发表在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留学天问》这本书里面。
  这是外语系学生通过暑期实习找到了金融工作、确立了搞金融和法律人生目标的例子。我还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大学英语系期间,积极从事本系黑板报和北大校刊的工作。这个工作,本来是大学生精力过剩和找对象的一个借口,但他做这件事情做出了滋味,从此立志搞新闻写作并且在这方面交了很多朋友。在他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录取,成为一个专业新闻工作者。(惟一可惜的是,由于他在国内并没有真正的媒体经验,毕业后就留在了美国工作,想回来而没有机会,至今依然浪迹天涯,找不到自己的根基)。
  这是外语系学生通过校园活动进入新闻传播业的故事。
  我在北京大学英语系还有一个朋友,毕业后留在北大教公共外语--这份工作,应该是外语系学生最普通、最平淡、最不浪漫的工作了。但这个家伙在教学中看到了社会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就一个猛子扎到了英语教学的急流里--如同他小时候扎到河里捉鱼摸虾那样。最终搏击十年,创造了新东方,成为了俞敏洪。他至今做的工作,还是公共外语--为中国公众与世界的接轨,提供第一流的英语培训。
  这是外语系学生通过工作实践找到一生事业的榜样。
  上面三个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思想,一个多年来我在新东方做留学咨询时宣扬的最重要的思想:留学的人生设计应该是,为了中国机会而积累中国经验,获得中国经验去捕捉中国机会。留学,只是中国经验和机会之间的一个触媒,一个联接,一个接力。
  换言之,对于你们语言类,其实也包括许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类的大学生,如果想留学并且有前途的话,最好要有一定的中国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往往会成为你留学的专业,往往就是你留学以后的职业。这样,你围绕留学而产生的烦恼其实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对于你以及所有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留学专业”和留学后“就业目标”的同学们,无论你是一年级新生还是应届毕业生,我的建议是:深入社会实践,不管是暑期工作、校园工作和毕业后工作都可以,去实习和工作自己。在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短处,更发现自己的厌恶,最终发现自己--找到你自己一生要从事的职业目标,并在这个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留学读什么专业。
  说一个最不浪漫但却是激动人心的“实践出前途”的故事吧:做家教,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的经验。做家教,有什么可激动的呢?可是,我个人就认识至少两三个朋友,做家教做出了连锁店和大公司,成为了家教领域里的百万富翁(婆)。这几个家伙都没有留学的打算了。但是我告诉他们,国外的家教,其实和中国一样发达。有一家叫“Sylvan Learning”的公司,是华尔街的上市公司,其家教分部遍布全世界(这家公司,据说和ETS还有投资关系呢--待考)。可见即使在家教领域,也有世界杰出的同行可供我们学习!也还是应该不断出国短期留学考察。像唐僧一样去取经,但十万八千里路,却比孙悟空走得还快。可以想像,如果上述这两个做家教的朋友,真的听我的劝告每年出去考察考察,看看国外是如何做课外补习产业的,这些国外学来的思路和方法,对他们业务的发展将会有多么强劲的推动!只是,虽然人的一生需要不断提升,但惟一的遗憾是学业与事业有时候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取了这头,舍了那头。如何平衡我们不断学习和谋生创业的需要,是另外一个重大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个巨变的时代,有一个焦灼的特征,人人都浮躁。有一次,我把这个“实践出前途、工作是黄金”的观点告诉了来自你的学校的三个美丽的女生,希望她们在国内工作三五年,积累经验,积累金钱,为出国做准备。她们突然说:徐老师,我们都是女生,女生25岁之后再出国,都那么大了,不好找对象啊!言下之意,她们也许愿意听从我的劝告在国内呆上三两年,但徐老师我必须为她们提供爱情三包的担保,否则,她们就会立即出国走人。
  于是我说:你们为什么要留学?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啊。实现梦想,就是实现自我。你们现在寻找的,应该是“自我”,而不是“对象”。如果在“自我”实现之前找一个“对象”,而这个对象又不能和你同步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突飞猛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你找到了自我,他失去了自信,最后“对象”掉队--离婚。这就是为什么留学生离婚率那么高的原因。
  我希望你不要学你那三个虽然美丽但是焦灼的女学长。为了前途追求留学是好事,但为了留学而忘记了留学的目的“职业”则是最大的蠢事。把一生的追求放在出国这个焦点上,而不是“经验”这个决定前途的平台上,稀里糊涂出国,稀里糊涂学习,稀里糊涂留在国外,这样的人,没有几个幸福和成功的。即使他认为自己幸福而成功,其人生的付出和收获,也肯定不如按照我的设计来得合算。留学也有一个性能价格比的问题。留学的性价比,是青春与生命的性价比。无论如何,也要谨慎投资,严谨估算啊。
  我从来不反对人们出国。我是中国的留学鼓吹者。我只是以我的经验和智慧,告诉大家一个更合算的留学规划而已。想起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见--这总是令我深感自卑。
  我离题了吗?我觉得没有。我的主题是:外语院校“没有专业”的语言学生要出国,最好通过工作实践,发现自己的专业,并积累在这个专业里的经验,然后再决定“出国读什么”。
  等一下!谁说外语院校的学生“没有专业”?语言难道不是一个专业吗?尤其是像你这样的英语系的学生?外语学习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燎原之火。学英语的你,就是人们争相抢夺的火种。需要乃成功之母。你就是成功的分母。如果一个学英语的学生,在今日之中国居然看不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巨大前景,简直是一个失去了金钱视力的人。
  原来,心灵的盲区和视力的盲区,是同样的可怕、同样的黑暗啊!“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就把那些货币符号仔细认清。
  不要告诉我,你对英语教学不感兴趣。世界上真正“爱”自己专业的人并不多。试看今日之俞敏洪,也不再讲课了!但人人都需要谋生。俞敏洪当初创办新东方,也只是为了一个字:谋生。他和无数无名英雄的英语老师们惟一的不同在于,他把新东方补习班这个生计做得非常好,使得这个为了谋生的“就业”,成为他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更成为了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事业”。为谋求生存而就业--为终生发展而职业--为人生价值而事业--这是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生命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我发明的生命价值论。对不起,我不得不在这里重复一下我的这个理论。
  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事业”,英文所谓的cause,valuable cause,实际上首先蕴涵在我们的就业之中。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这是经典的谋生的平台。在行业里做成“状元”的人,他的人生能没有价值吗?!今日的青年人,最重要的人生使命,其实不是寻找快乐。这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维持和发展生命本身。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基本的前提,不是兴趣,而是生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何以生存?惟有工作。只有工作,才有钱买杜康以解忧。
  顺便说一句,李白一生狂饮,没有工作时也要喝,没有钱怎么办?他就劝人家把家里的东西卖了给他买酒。有诗为证:“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古往今来,鼓励别人卖东西买酒给他喝而不被历史称之为无赖的人,也就只有李白了!
  言归正传。从事英语教学,对于英语系学生来说,是最大最好的谋生--职业途径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出国留学读英语教学(美国叫TESOL,加拿大叫ESL,英国叫TEFL,澳大利亚也叫TESOL,都有硕士学位可读),以及与英语教学相关的你在信中所提到的教育硕士学位,也是英语系学生一种美好的选择。未来中国,需要多少新东方,需要多少英语教师,需要多少新型学校的教育管理者!瞧,你的就业与职业问题几乎已经解决啦!恭喜恭喜。
  一个人确认了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认真投入做下去。反复做一件事情的人,就是这个事情的天才。所以,不要说你对英语教学缺少天才。至今还忿忿不平于大学四年没有一个女生追求的俞敏洪都能成为一代英语教学大师,你--我估计你肯定谈过恋爱,只要谈过一次就已经比俞老师多--就更加有前途啦!因为,会谈恋爱的人,肯定知道如何让对方高兴或让对方不高兴。这和教学差不多。教英语,只要拿出谈恋爱三分之一的激情和爱心,passion and devotion来对待学生,岂有教不好英语之理?
  上面说了很多关于英语教学。其实,我只是在拿英语说事儿呢!我还鼓励学语言的同学们去从事任何其他应用型行业。“新华商”的代表人物王辉耀说,MBA是通才教育。其实英语人才,更是一种神通广大的通才。顺便说一句,王辉耀本人,就是西安外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在经贸部工作找到商业管理的职业途径--出国读了MBA,从而实现了人生奋斗的成功。
  套用那句古老的至理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要外语。行行都是外语系同学们做状元的用武之地。乘着中国教育体制还不那么完善,人才培训体系还不那么全面,机会和漏洞并存的春风,充分利用自己学语言的flexibility and versatility,选中一个行业,一个猛子扎下去吧。
  只要你在水底憋得时间足够长,等你浮起的时候,手里一定抓满了职业和事业活蹦活跳的生猛海鲜。好了,我已经说得够多。面对就业,具体做什么、学什么,我无法在这里逐一叙述,说了也毫无意义。因为实践出真知,经验出成功。在这个价值观念和人才机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青年最重要的是要有捕捉机会的眼光--这就是我在《图穷对话录》里,提出来的人才成功四个ION之首的vision。
  追求成功的人,首先需要有眼光(vision)。但是vision从何而来?从市场来,从金钱来,从商业意识来,从社会发展趋势来。大江东去,总有人看不到前景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被时代淘汰淹没;总有人看到了机会而纵身跳到海里从而成为乘风破浪的弄潮儿。如何选择行业,如何把握机会,如何追求价值……这里牵涉到的,是决定我们命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封信里是无法完成这个使命的了。我会在其他地方继续和你探索这个问题。
  《图穷对话录》基本上讲清楚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不应该盲从什么。如果你在读了我的这封通信后再回去阅读《图穷对话录》,肯定会有新的感受--利用学生对我的信任,自己推销自己的书,既恬不知耻,也当仁不让--谁让我先于更加优秀的书籍出现之前,写出了这本“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实用案例呢?为了学生的前途,我只能做此牺牲了……
  Guilty, and proud of it!
  你信中与留学有关的第二个问题,我想我已经不需要回答了。有了经验,有了专业,就有了职业方向,就有了幸福,回国或者留在国外,就有了充分的前途保障,就不再需要向徐老师提问了……等一等!我突然发现,徐老师存在必要性的前提,原来是学生们的不幸福!真可怕呀,救命……今天就写到这里。我会寻找另外的机会,仔细回答你提出的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进入外企的问题。
  徐老师
  亲爱的徐老师:
  谢谢您的回信!它对我意义重大!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标志着我人生选择上的转折点--没有它,我会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虽说我现在无法预知那一条盲目留学路是否会真正有助于我的发展,但我敢肯定的是,您所强调的“中国机会论”这条路决不会是条歧路。
  我的问题是“荒谬”的,以至于当我现在重读后几乎失笑。由此可见,我本人,以及我身边一代青年的困惑之深。我们生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却仍受到许多来自父母的传统教育。激烈的竞争以及父辈们殷切的希望往往使我们迷失自己。我们浮躁,不安,烦恼……我们迫切地渴望一条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说实话,现在的大学生十有八九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有的只是些抽象缥缈的目标。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比比皆是……不可讳言,我自己也是如此。当初决定要出国,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以前高中的校友纷纷奔赴美加新澳,令我向往不已。后来上了大学,更是在某种心理的影响下给毕业后的几大归宿划了个等级:出国第一,考研第二,找工作最末。呵呵,现在想起来真可笑,其实这些选择怎能分级呢?海归派也有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研究生没有工作的大有人在,而有工作经验者反倒独具优势……所谓的正确与否都是相对而论,必须由市场见证。
  然而,当我把以上言论告诉给当时打算一起出国的同学时,他们却摇了摇头--“本科生找工作怎么竞争得过研究生?!”或者“如果去不了美国,我就去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反正一定要出去”!“照你这么说,等我再出国时我都二十六七了,我可考不了那些试……”徐老师,我现在深刻地理解到您的焦灼了!我的这些同学都很优秀,但他们把自己牢牢绑在文凭和留学镀金上,拒绝投身于更广阔的工作实践的天地。
  因此,这也是我要向您建议的一点:更广泛地宣传您的“中国机会论”!不要让聪明的中国学生浪掷宝贵的青春!--我想起了《图穷对话录》中的柯莲、乐一吟和施雨,不由得打了个寒噤……一个小小选择上的失误竟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