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捕捉儿童敏感期

_4 孙瑞雪(当代)
家长还反映,那段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原本有些急躁的性格逐渐变得安静了,顺从了。家长甚至担心这个孩子变得过于安静了。
孙瑞雪: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画吗?只是简单地写生、描摹对象吗?成人可能是,但正常状态下的儿童不是。这是儿童根据他内心的引导进行的自发活动,他在表达他看见的,想到的,想象的,向往的。表达他的注意对象,他的内心活动,他的喜爱,他的情感。
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个月到1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型、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这时儿童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小学。
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使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慧;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
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最终改造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敏感期发展得好,就可能奠定了成为绘画艺术家的基础。
 老师,我很棒
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工作。3岁半的肖肖在探索二项式。摸索了半天,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就开始四处张望。
我走到他旁边,坐下来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吗?”他脸上是一副无从下手的表情,点点头表示同意了。我对他说:“请观察。”然后将二项式的操作过程,以分解、缓慢的动作全部演示了一遍。肖肖的表情依然不自信,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工作二项式。”我说:“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他拿起二项式开始尝试,完整地操作了一遍,操作完毕,依然用一种很不自信的眼神看我。我说:“肖肖,非常棒,你还想工作吗?”他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操作完成后,肖肖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他指着完整的二项式,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非常棒。”就这样,肖肖重复工作了很多遍,离开教室的时候,他对我说:“老师,我很棒吧!”
孙瑞雪:二项式教具就是把中学里的二项式(a+b)2做成直觉的形态。这个教具在儿童阶段可以当作积木,而且是很好的、很高级的积木。到了中学时期,这个积木的数学意义表现出来,那时,工作过这个积木的孩子就会轻松地理解这个公式。
二项式教具是这样的:a和b相加得到一个长度,以这个长度为边长求面积,就等于一块以a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一块以b为边长的正方面积,再加上两块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有了这个思路,孩子们接下去就能容易理解三项式:27块小立方体的总和。接着就理解多项式。这就是蒙特梭利教具的魔力。
找杯子
3岁半的媛媛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做事总有一股认真劲儿。
  上个月,我们班把旧杯子全部换成了新杯子。新旧杯子上都写有孩子们的名字,但名字的字体不一样,这样一来,有些孩子认新杯子就有点困难,喝水时不能马上找到自己的杯子。媛媛就是这样。
  但我发现,媛媛找自己杯子的方式很独特。每当她喝水的时候,她总是先拿着刻有“张弛敏”名字的杯子到我面前问:“老师,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说不是,她回去继续找,不一会儿,又举着刻有“马宇轩”名字的杯子来问我是不是她的杯子,我又说不是,她不声不响地离开,不一会儿,准会高举着刻有自己名字的杯子问我:“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告诉她:“是的,这下对了,你真棒!”
  媛媛毫不理会我的夸奖。每次找杯子时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先拿张弛敏的,再拿马宇轩的,最后拿自己的。孩子们一天要喝好几次水,拿好几次杯子,每次她都象运行电脑程序一样找三次。
  我真想不透这其中的秘密。媛媛在认知什么呢?是杯子?是文字?是过程?还是老师我?还是一种她自己的独特体验?
也许这里边什么都有。
孙瑞雪:固然,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但儿童的行为方式还有着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自己,当我们不能明了他们的秘密时,保护好每个特别的孩子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的。
三项式
9:30左右,主题课结束了。3岁7个月的王诣达径直来到桌边,取了一支笔,选择了“三项式”教具。以我的经验,他的心智尚未达到工作三项式的程度,但他脸上的表情令我惊讶——一种很深的宁静,仿佛他此刻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15分钟后,我再次观察他时,发现他已将形态相同、颜色相同的木块垒在一起,进行了分类。在此之前我从未向他展示过三项式的操作步骤。这时,王诣达旁边的李博文过来了,试图参与进来,王诣达用目光寻找到我,平静地说:“老师,他打扰我工作。”我立刻把李博文抱开,王诣达头也不抬,继续工作。
lO分钟后,王诣达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李博文的“二项式”上,而此刻李博文在搬运二项式。这时王诣达的表情有点发呆。我试图引导他继续工作,我认为他一旦能分类,下一步就可以进行三项式底层排列。但很快我发现他的目光是游离的,注意力仍在李博文的二项式j二。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打扰”,便迅速离开。(闰华)
孙瑞雪:“三项式”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教具,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操作它。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喜欢工作,在工作中发展他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的照片不好看
吃过晚饭,坐班车的孩子们准备上车了。豆豆没穿外衣就上了车,我拿着豆豆的衣服去追她。走到楼梯拐弯处,正好听见3岁9个月的侯嘉悦对他妈妈说:“妈妈,我不想让张雨晨嫁给周洲,因为周洲太脏了。”听见我跟了上来,侯嘉悦没再说下去,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笑。我也笑了,对他说:“我知道你爱张雨晨,放心吧,张雨晨不会嫁给别人的,肯定会嫁给你。”听了我的话,侯嘉悦笑得更甜了。
几天后,我把全班孩子的照片贴到了作品柜上,孩子们挤在一起看我贴照片。我听到侯嘉悦说:“我的照片不好看,别贴才好呢!”接着又说:“张雨晨的照片才好看呢。”然后问我:“老师为什么不把张雨晨的照片和我的贴在一起?”
又过了好几天。午饭前,孩子们洗了手,排队去餐厅吃饭大部分孩子都找到了小伙伴,手拉手排好了队,只有侯嘉悦等几位孩子还没拉手,我无意中把张雨晨的手递给了侯嘉悦,侯嘉悦高兴地拉着张雨晨的手走了。我知道他平时是拒绝和别的孩子排队拉手的,他常常独自走。(徐玉芹)
孙瑞雪:每个儿重都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像童年在为未来的成人做准备。有次我问一对5岁的小伙伴:“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严肃地回答:“不结婚会孤独的!”孩子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到了小学、中学阶段,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会理性、客观、包容。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等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因为生理的原因再去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心智可能已经变得有点混乱了。
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经历快乐和痛苦,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和爸爸结婚
小外甥女容儿3岁10个月了。一天,我带容儿上街,容儿站在一家出租婚纱的商店橱窗前,叫着:“小姨,带纱的裙子,好漂亮!”
我说:“这是婚纱。”
容儿说:“是新娘子穿的,结婚的时候穿的?”
我说:“是的,你喜欢吗?”
容儿说:“喜欢,我结婚的时候也要穿婚纱。”
回到家,容儿便大叫:“姥姥,我今天看到漂亮的婚纱了。”
姥姥说:“是吗,你喜欢不喜欢?”
容儿说:“喜欢,我长大了也要穿婚纱。”
姥姥问:“为什么要穿婚纱呀?”
容儿说:“结婚呀,新娘子结婚的时候都要穿婚纱。”
我说:“容儿,新郎和新娘结婚,那你和谁结婚?”
容儿说:“我和爸爸结婚呀!”
我说:“你为什么和爸爸结婚,爸爸已经和妈妈结婚了。”
容儿说:“我喜欢我爸爸,哼!我就要和我爸爸结婚!”
过了几天,容儿正在玩一个玩具娃娃,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对我说:“小姨,我要结婚,要和爸爸结婚。”我和容儿认真地交谈:“容儿,你很爱爸爸,所以你要和爸爸结婚?”
容儿:“是的,我和爸爸结婚。”
我说:“结婚就要找一个你非常爱的,也非常爱你的人结婚,可这个人必须是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
容儿:“什么是血缘?我就要和爸爸结婚。”
我说:“你是爸爸的女儿,女儿是不能和爸爸结婚的,你和爸爸就有血缘关系,你和舅舅,姥爷,姥姥,小姨都是有血缘关系的。”
她没再听我说,玩起了娃娃。
以后的两个月,容儿经常提起结婚的事,我便抓住每次机会,让她逐渐理解婚姻,建立简单的婚姻概念。这以后,当我再问起容儿和谁结婚时,容儿改口了,愉快地告诉我:“我要找一个爱我的,我也爱的男孩子结婚……”(尚红)
孙瑞雪:建立完整的婚姻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有些成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建立起这个概念,它太复杂了。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理解最基本的婚姻的要素就可以了。
爱美之心
茜茜快4岁了。从九月份开始,近一周多的时间里,每天早晨接茜茜,我都发现她不快乐,忸忸怩怩的,有时还抽噎着,好像受了谁的欺负。白天,她多次向我“虚构”她有一对漂亮的蝴蝶卡(当时班里有个小朋友在戴),还说她有许多漂亮的衣服和裙子。
这现象持续了几天,但她妈妈没意识到。一天早晨,看她哭得非常厉害,似乎很想发脾气,我试着对她妈妈说:“下午来接的时候,你给她带一对蝴蝶卡来。”那天以后,她不再哭了。
班里设了一个“化妆间”,里面有一些化妆品,孩子们可以自由去化妆。茜茜进教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化妆。揽镜自照,仔细描画。化妆之后到处走动,沉浸在自我欣赏的情绪中,也想引别人的注意。这段时间,她照镜子常常一照就是30分钟。
半个月左右,她对化妆的兴趣消失了。(史红霞)
孙瑞雪:这段敏感期由强烈变平缓,但小女孩在这心绪中长大了一截。当她成为一个美丽、娇妍的少女时,我们会回过头来,搜寻她的这一段时光。
我的牙不是我的
星期一带孩子们去城市花园参观小区的物业管理。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玩游戏。正玩得高兴,4岁的榕榕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哭起来。我跑过去抱起她,她渐渐平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她好像突然想起什么,又开始哭,边哭边说:“我的牙是妈妈爸爸传给我的,不能碰破,也不能有小洞洞。”我听了有点儿吃惊:“谁这样告诉你的?”“是我妈妈。”
“你的牙是你自己的。”我告诉她。但榕榕想起牙的事就哭,还告诉其他孩子,她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都是爸爸妈妈传给她的,不能碰破。
我决定给她讲生命的诞生和人的成长过程。回到幼儿园,我拿出《大百科全书》,从“我是如何来到世上的”这一章开始讲起,听着听着,孩子们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榕榕也慢慢平静下来,不再哭泣。听我讲完后,榕榕懂得了:是爸爸妈妈创造了她这个生命,但她身体的每个部分属于她自己,不属于别人。(闫华)
孙瑞雪:当父母给孩子建立了错误的概念。或没有给孩子说清一个概念时,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和混乱。“我的牙是我妈妈和爸爸给我的”。儿童对不属于自己而又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会产生不安全感。生儿育女是人类的天赋能力,但这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他身体的主人。
整理教室
4岁的乐乐最近特别喜欢整理教室,教室里每一处不协调、不整齐、不完美的地方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今天早上,她把数卡袋内的数卡全部拿出来,归纳后再插入袋内。把色板箱1—2箱没有按颜色顺序排列的,重新排列,整齐归位。语文区域内的书乱了,她也一本一本拿出来,分类整理,还把有些破损的地方用胶带纸贴好……不停的忙碌中,30分钟很快过去了。
整理完后,刚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她忽然又跑到卫生间,拿了一块抹布,把作品柜上小朋友们的手印、八角桌上的污点擦得干干净净。鞋架上粘小朋友名字的胶带有些已脱落了,她一一重新固定好。这样又过了30分钟。
做完了这些,她环视四周,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整整一个小时,4岁的乐乐都在收拾教室。(马丽)
孙瑞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总是既认真,又负责,又彻底。
除了学习,这一幕也总是令家长l心醉。给孩子爱和自由,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令人心醉的举动。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情景,并将自身融合到这一生活情景中。对儿童来说,他不是在辛辛苦苦地干活,他是在愉快地工作,工作给他带来喜悦。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我听到哭声跑过去时,4岁的齐齐正焦虑地大哭着。她身边站着一个比她小的女孩(3岁左右)。小女孩面无表情地在玩一样东西。我判断这个孩子拿了齐齐的东西,齐齐要不回来。我问那个孩子:“你拿的是齐齐的东西吗?”这个女孩回答:“不是。”我问齐齐:“这是你的东西吗?”齐齐哭着说:“不是!”我奇怪地看着齐齐,齐齐哽咽着说:“这是别人的东西,不是她的。”
噢——我以为我明白了:“齐齐,她自己会处理的,别人也会要的。”本来齐齐已经控制住了哭声,听了我的解释,她突然又愤怒地大哭起来:“不!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那个小女孩依然懵懵懂懂地玩着别人的小东西。
我明白了齐齐的意思。她认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个原则每人都应遵守。这个道德标准已经在齐齐身上形成了。我突然感到羞愧,认真地对她说:“是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齐齐停止了哭泣。她明白我理解了她,带着哭腔“啊”了一声,等待着我。我说:“你可以带她去找那位小朋友,把东西还给她。.”齐齐凝神点点头,拉着那个孩子走了。
几分钟后,三个孩子手拉手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原来那东西是颖颖的。颖颖举起手中的东西给我示意,齐齐笑着用手拉了一下旁边那个小女孩,小女孩斜着身子,身体的重心聚集在拉齐齐的那只手上,抬起一条腿往后一踢,边踢边笑着说:“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齐齐微笑着,脸上还挂着刚才的泪痕。(均瑶)
孙瑞雪: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这种心理:别人的闲事不管。而孩子天生就有道德上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儿童是通过外在事物建构自己生命的内在秩序。秩序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敏感期,它同儿童的思维过程紧密相关,同儿童的品质形成紧密相关,它最终关系到儿童长大后的道德、文明素质、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儿童出生几个月就有秩序,他会因为坚持秩序达到执拗的地步。一旦儿童建构了良好的秩序并维护它,孩子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似乎意味着,因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生命的能量就有了目标,儿童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长、探索未知世界上。有了心智的秩序,使得儿童信任环境,相信自己能和环境交流。
儿童内在的秩序成人无法改变,就像生命需要成长一样,它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但现实是:儿童内心的这种秩序往往被权威替代。决定孩子内心的是老师,因此儿童怕学校、怕老师和成人,这也使得家长讨好教师,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这种无秩序的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安全感,也使他的认识混乱,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孩子,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对付环境上,察言观色,揣摩大人的心思。
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保证儿童得到均等发展的机会,受到平等的对待。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儿童就容易发现生活的法则和宇宙的秘密,在行为中形成自律。
一旦度过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对社会秩序高度敏感。仔细观察成人世界,我们坚信,保证幼儿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还是我们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
艰多读者关心的规则与自由的问题,我们将在《自由中的儿童中》阐述。
伤 感
亚非是个4岁的男孩,在班里他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
星期三下午,亚非的父母迟迟没来接他。他就一直和几个小朋友在沙坑里玩。到了7:40,他从前院跑到后院,又从后院跑到大厅,当发现他是学校唯一一个没有被接走的孩子时,跑回卧室坐在自己的床头,捂着脸伤心地哭了起来!我第一次见他这么伤心,赶紧过去安慰他,他哽咽着说了一句话:“我爸爸没有来接我。”
另一天早晨,亚非的爸爸来送他。到餐厅后亚非低声抽泣着,过了一会儿,我又发现他扶着一楼的墙壁在哭泣,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边哭边告诉我:“我爸爸骂我‘妈的个×’。”我听后非常气愤:“我会让你爸爸向你道歉的。”安慰了半天,亚非的情绪才缓和过来。
到了下午,我向亚菲的爸爸问及此事,他非常吃惊,说从来没有对孩子甚至任何人说过这样粗野的话,早晨出门时只是因为没时间,没有满足孩子想买零食的愿望。
为什么亚非不正面说出原因,而说他爸爸骂了他?这是一谜。
以前,亚非的爸爸妈妈接送亚非时,无论多么晚,亚非从不会流露出伤感的情绪,都是“懵懵懂懂”地来,“懵懵懂懂”地去,近期却开始对父母对他的态度敏感起来。
这是他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到来了。(闫华)
孙瑞雪:在情感的体验上,儿童比成人更敏感、更细腻。
对幼儿来说,当父母拿着包离开家上班时,他会认为父母消失了;当父母回家时,他又认为他们突然出现了。幼儿的智力还不能理解上班这样一个复杂的时间过程,因此当幼儿同父母尤其是母亲分离时,自然会焦虑。儿童3、4岁时,会害怕父母不来接他,到了5岁左右,儿童有了情感的理解力,如果父母不来接他,他会认为这是一个爱他或不爱他的问题。这时孩子不再就事论事地哭,哭完就好,而是把事放在心里,这一放就有了心事,事件开始具有了历史意义。
孩子似乎是在“说谎”。但这是一种描述方式,是儿童的焦虑和情感得不到满足时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特别的神游状态。
钟爱手工制作
4岁的陈振霆近2个月特别钟爱手工制作,除了户外活动,一进教室他就去做手工,天天如此,无论上午或下午。
一天下午上手工课,陈振霆拿着自己的作品说:“徐老师,今天晚上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把我的作品送给奶奶当生日礼物。”说这话时他非常自豪。
旁边的李奥博听见了,对陈振霆说:“我也把我的作品送给你奶奶吧!”陈振霆问:“你为什么送给我奶奶?”李奥博回答:“因为你奶奶过生只。”陈振霆说:“我要把自己做的作品送给我奶奶,你还是把你的作品送给你奶奶吧。”李奥博说:“我奶奶没过生日。”陈振霆接着说:“反正我不要你的作品。我要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奶奶。”
毫二天早晨,陈振霆戴着奶奶的帽子对我说:“徐老师,这是我奶奶过生日的帽子,我把作品送给奶奶了,奶奶说‘真漂亮’。”
当天下午,霞子老师对我说:“今天你们班4岁以上的孩子上英语课,我叫了好几次陈振霆,他都没动。我让他上英语课,他说不上,我问为什么,他说要在班里做手工。果然自己在教室里呆了一个下午,一直在做手工。”(徐玉芹)
孙瑞雪:在某个敏感期中,儿童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便持久、专一;他不仅热爱,而且要出成果;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结合生活;不仅要结合生活,而且要求被欣赏和承认。蒙氏教育要培养和保护的就是这种品质,这种专注、投入的品质。
链条孔
最近,每当小朋友们在户外活动时.我都发现4岁的东东半蹲半趴在秋千外的链条上,不知在做着什么。
每一位看到的老师都会过去告诉东东:“请你到滑梯那边的沙坑玩,小朋友荡秋千会碰伤你的。”每次东东都是不情愿地离开,没过多久,他绕来绕去又走到秋千处,半蹲半趴在链条旁边。几天后,我打消了请他离开的想法,开始悄悄观察他。
观察了几天,我发现东东每天都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活动”——用五指抓起沙子,将沙子一把一把地从链条孔漏下去。
这一工作不仅使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锻炼了他的手部小肌肉,同时建构了他的专注力。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每次,我都悄悄站在他近旁,注意着旁边荡来荡去的秋千。(马丽)
孙瑞雪:全神贯注,不断重复——蒙氏教师最高兴看到儿童的这个情景。这表明专注的品质正在形成。
作为一位蒙氏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会观察。学校总是在院子里摆放着各种椅子,让老师坐在那儿观察,不去干扰孩子。会观察是衡量教师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准。
在这个例子中,东东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建构了他的专注力。
由由的变化
4岁的由由一度曾让我很伤脑筋,他行为混乱、无秩序,动作不协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正常交流。
近一个星期来,我惊喜地发现由由开始变了。
早晨吃早点前,博文、诣达和由由在餐厅一起玩。博文拿着一块好吃的要给由由,由由执意不要,博文反复说:“别客气.别客气!”两人你推我让,相持不下。一旁的我哑然失笑。这时博文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诣达,诣达像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刚要哭,由由上前,指着博文,认真地告诉诣达:“你告诉他:‘你不小心碰到了我,请给我道歉’。”诣达果真照他的话做了。这真让我吃惊——由由开始为别人解决问题了。
周一早晨,钰儿在我怀里睡着了。抱着她回卧室时,由由也跟在我身后,他轻手轻脚地走着,生怕惊动睡着的钰儿。我把钰儿轻放到床上,由由凑过来,为她掖好被角,眼中透着怜爱的目光。甚至在走出卧室时,他仍保持着轻走的姿势,生怕吵醒钰儿。
由由的变化,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只要用心对待孩子,问题孩子同样会正常化。(闫华)
等 待
这天早晨,进行完走线的游戏,孩子们照例铺开工作毯,开始进行各自的工作。
我发现4岁的多多虽坐在自己的工作毯上,目光却落在旁边刘子维操作的数塔上。4岁的子维将数塔块取出,又装进盒子里。她一遍一一遍地取出装进。20分钟过去了,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装好,并盖上了盒盖。
旁边的多多,就在那儿静静地等了20分钟,等子维将数塔归位后,多多才将数塔拿到自己的工作毯上,开始工作数塔。今天她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
一个4岁的孩子把自己的冲动忍了这么久,这个情景令我感动(文文)
孙瑞雪:我过去一直认为,是蒙氏教育环境使得孩子们能这样自律。因为蒙氏工作室里,每种教具只有一件。如果一个孩子正在操作一样教具,另一个儿童也想操作,他只能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每天都要有这样的经历,让孩子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想得到机会,必须轮流等待。
但通过这个例子我突然认识到,这里还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我们首先约定了一种规则,并不断强调这个规则,这个环境只不过是用来练习遵守规则的。而遵守规则是儿童的天性。
有其父必有其子
下午,大家在看动画片,4岁的李东辉走到我身边说:“马丽老师,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问:“什么意思?”
李东辉慢条斯理地回答:“就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
我问:“你是什么样的儿子?”
李东辉若有所思地回答:“我爸爸、妈妈头发长,我的头发也长。”我说:“噢,原来你是这样理解的。”(马丽)
孩子的心灵太细腻了
成人粗糙的感情有时很难体会孩子细腻的心灵,在与孩子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那天下午,小朋友上完手工课后都出去玩了。我手头有很多琐碎事要做,正打算先清洗盛胶水的两个小碟子时,4岁的茜茜跑了进来。
我问她:“请你帮我清洗一下碟子好吗?”
茜茜点点头:“可以。”拿着碟子欣然去洗。
大约lO分钟后,茜茜喊道:“老师,我洗完了碟子。”当时我正在洗地毯,只抬头答了一句:“谢谢你。”接着又埋头干我的活。
过了大约半个多小时,我吸完了地毯。猛然抬头时,发现茜茜居然还站在那里,手里还拿着那两个碟子,非常安静地等着我。我惊呆了——我以为她早已走了!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抱着她狠狠亲了一下,把小碟子接了过来。
后来的几天,我常常问自己:“她为什么安静地等这么长时间,她在等什么?”(未名)
孙瑞雪:茜茜在等着老师接过她洗完的碟子,向她说谢谢。茜茜在看老师专注地吸尘,心中充满了爱意,不去打扰老师。茜茜感受着为老师工作和工作成果的愉快,在老师安静、专注的工作中感受着生活。的确,孩子的心灵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的溪流。
逆反与等待
4岁的年年最近总和老师作对。午睡时他不断地发出各种喊叫声,我请他安静,他就说:“老师是破飞机,老师是坏蛋…”越让他安静他越喊叫。小朋友们都睡了,他就来捉弄老师。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的回答真简单:“好玩。”没办法,我只好请他进教室看书或工作。
进了教室,他大喊大叫得更厉害了,我只好陪他呆着。他开始很高兴,觉得这样和老师在一起很好玩。过了一会儿,他开始不耐烦起来,坐在教室角落里什么也不做,还对我说:“老师我难受。”我觉得小有收获,对他说:“我限制了你的自由,不让你活动,你很难受,是吗?’’他静静地看着我,没说话。我抓住时机继续说:“年年,老师很尊重你也很喜欢你,你不想睡觉是可以的,只要你在自己的床上活动,玩玩具,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打扰小朋友就可以了。你忘了的时候,老师提醒你不要喊叫,你不能骂老师,你要尊重老师,老师会更尊重你的。”
年年认真地听着,沉默了。过了几分钟,我告诉他:“年年你想好了告诉老师。”他笑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想好了,这是个秘密,不能说。”我也笑了:“那你什么时候想说就什么时候告诉我。”我假装要走,年年忙叫住我,先是冲着我笑,然后不好意思地拉着我的手,轻声说了句:“老师,对不起。”我低头亲了他一下,告诉他:“老师喜欢你。”他高兴地跑出教室,悄悄走进卧室,爬到了自己的床上。(王灵雪)
孙瑞雪: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成人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孙瑞雪
为什么幼儿在出生不久就自发地要求秩序呢?这种需求到底能帮助孩子做什么?这种品质的建立,又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一旦儿童有了良好的秩序感,他就会主动维护一个团体(一个班)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简单、友善。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能专注于自己的发展中。这似乎意味着,因为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并且在外在也执行了这种秩序,生命的能量就有了目标,孩子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成长、探索未知的世界之中。
秩序就是诚信。在一个有秩序的成人社会里,一个人、一个家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个社会职能部门能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它的正常工作,你不需要走后门、搞关系、讨好人……你就有了安全感,开始信任社会和他人,就有了尊严。长此以往,这种感觉就逐渐成了你的基本品质,你就会变成一个诚信的、也信任社会的人。
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不得不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能否得到公平的成长机会,并不取决于规则和秩序,而取决于某一个成人。这样就产生一些适合这样社会的品质,如卑微、讨好、投机、钻营、权力欲。
我们没有太多的能力把握生命内在的秩序,但我们清晰地知道,秩序的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并不是秩序中的关键。儿童内在的秩序我们无法改变,它就像生命需要成长一样,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外在物质秩序大概也容易建立,我们可以为孩子发展设计一个有序、整洁的物质环境。
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文环境。它必须也是有秩序的。这表现在它所建立的基本规则上。它是儿童得到均等发展机会的保证,是儿童智能的保证,还是儿童建构高贵品质的保证。这种秩序必须人人遵守。一旦不能保证这种秩序,它就会被权威代替。在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决定孩子一切的是老师,就如同决定教师一切的是校长。秩序不是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而是掌握在某个拥有权力的人的手里。因为这一点,才使儿童惧怕学校,惧怕老师和成人,也使家长讨好教师,企盼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这种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了智能的平庸、人格的卑微、人生的乏味。
第五章4岁~5岁
⑩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
⑩出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
⑧情感——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
⑩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
⑩审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
⑨数学概念——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⑩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⑩性别——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
⑩绘画、认字、音乐
太爱你
记得我第一天上班,4岁的薇薇就在我手臂上吻个不停,边吻边说:“老师,我太爱你了!”
也许是她的吻打动了我,也许是她的吻让我有点困惑,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特意用目光搜索她的身影,结果我发现她总是与一个小男孩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她告诉我她爱上了晨晨,我才如梦初醒。这回,我的视野里又多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子。他们形影不离的情景让我想起热恋中的爱人。
4岁的薇薇到了情感的敏感期。那些天,薇薇体贴得简直像个“温顺的小女人”,有好吃的,分享给晨晨;有好玩的,先让晨晨玩;甚至晨晨工作的时候,她也总在一旁安静地观看。有一会儿晨晨不在她眼前,她便会问我:“老师,你见到我的王子没?”
也许是这种“爱情”太感染人了,那天早晨,乾乾忍不住抓着薇薇说:“你是我的公主!”薇薇表示抗议,但没能挣脱他的双手,只好哭着喊老师,我赶过去后她告诉我:“我只想当晨晨的公主!”(曹玉青)
结婚和爱
一天.4岁的薇薇对我说:“老师,我结婚的时候穿这件衣服。”她穿着一件粉色带帽的小风衣,把帽子戴在头上,披着衣服。这样可能让她找到了结婚的感觉。
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穿婚纱呢?”
薇薇说:“妈妈还没给我买。”
薇薇很认真地回答:“我的男朋友没有钱。老师,我的男朋友是蔡晨,他是我的王子,我是他的公主。”
我也很认真地问她:“你爱他吗?”
薇薇严肃地回答:“爱呢。”
我蹲下来:“他爱你吗?”
薇薇想了想:“不知道。”
我继续追问:“他不爱你,你和他结婚吗?”
薇薇想了想,肯定地回答:“不。”(王灵雪)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中,儿童体验所有甜蜜和快乐的感觉。正常的、自由中的儿童表现出人类的本性——纯洁、善良、率真、超然。认识儿童,就是认识人的本质。
好多日子过去了,薇薇认真地告诉我:“老师,我长大以后要
找一个真正的王子结婚。”然后,薇薇开始和其他孩子一块玩了。她情感的敏感期完整地度过了!
互相喜欢
昕昕今年4岁了,她经常对妈妈说:“妈妈,班上的小朋友中
我最喜欢晨晨,我就喜欢和他在一起。”如果哪一天晨晨没有上幼儿园,她就会很失落,觉得幼儿园没意思。晚上看电视,当电视上出现谈恋爱的镜头时,她马上会说:“妈妈,他们相爱了。”起初妈妈有点吃惊,和老师交流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妈妈会很认真地回答:“是的,他们相爱了。”
一天晨读,突然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若若喜欢思瑶。”所有的孩子都看着他们笑。“好啊,这很正常。”我说。“喜欢一个人很正常,就像我喜欢你,喜欢你们每个人一样。”“老师,我也喜还你。”“我也喜欢。”“我们都喜欢你。”这时,若若、思瑶尴尬的表情缓和了很多。
渐渐地,孩子们都能很自然地看待这个问题了。活动课上,三、五个男孩儿女孩儿坐在地毯上看影碟,你依着我,我靠着你。脸上的表情单纯可爱。(陈文慧)
孙瑞雪:在小学班级里总能发现,没有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孩子常常用说流氓话、起哄、各种闹剧来满足他们对生理之别和男女之爱的探索。这时,老师和孩子们应该一起看一些美好的影片,探讨、校正他们的概念。同样一种东西,可以用科学、美好、健康的态度去认识,也可以用世俗、暧昧和下流的眼光去看待。
谁的派多
今天早上,4岁的优优拿了一个蛋黄派来幼儿同。4岁的纳宽看见了,问他:“优优,可不可以分享给我?”
“嗯。”优优表示可以。
“可不可以多给我一点?”纳宽接着问。
“不行。”优优反对。
“你多给我一点,我先吃,你后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多了,是不是呀,优优。”纳宽劝说着。
优优看着纳宽:“好的。”掰了一大块给纳宽,看着纳宽吃。
坐在一旁的星星说:“不是的,优优,你的少,纳宽的比你多!”
纳宽有些着急:“可是我先吃的呀!这样最后优优的就比我多呀!”
纳宽大大吃了一口,让优优看:确实小了!纳宽大口大口地吃着,过了一会儿对优优说:“优优你现在也吃吧,你已经比我多了。”
优优很高兴地说:“我的比你多。”说完,便开始吃他那块“多”的蛋黄派了。
孙瑞雪:也许纳宽并不是在哄骗优优,他就是那样想的。而优优也真是那样理解的。
他们都开始使用思维和推定了。儿童推定时可能只以眼前看到的为准,这是思维开始启动时的现象,非常有趣;并且,儿童开始通过语言解决问题了。
能按照大人的思路理解这一切吗?谁的大谁的小,谁吃亏了谁占便宜了,谁傻谁奸?
暖气片当钢琴
儿童音乐的敏感期出现在4岁左右。女儿的音乐敏感期就是在4岁时出现的。
那时候,每天去幼儿园接她时,她总是拉着我的手上二楼(琴房在二楼):“妈妈我要弹钢琴。”有时一句话不说,拉着我的手就走。那段时间,我们常常是天黑透了才回家。
《麦克唐拉》、《玛丽有只小绵羊》等一些简单的曲子就是那段时间学会的。家里当时没买钢琴,她就把老师的教科书借回家,把家里的暖气片当钢琴,摆上乐谱,煞有介事地边弹边唱,一弹就是几十分钟。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3个月。后来,她虽然不像那段时间那样天天要弹琴,但这为她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瑛)
孙瑞雪:大多数儿童到四岁时,都会出现音乐的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中,儿童等待或寻找特别的音乐环境,跟音乐亲近,发展潜在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的音乐环境很不容易,这个环境包括音乐本身、音乐设备,以及共同感受音乐的人。我们知道很多家长在逼着孩子练各种乐器,孩子对此无比痛苦。如果在音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顺其自然地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他们可能不用家长逼.自己就会去练;即使他们后来没有学什么乐器,但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乐感和鉴赏力,比起那些把拉琴当成拉大锯的痛苦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要好很多。
画完了再睡
女儿柳依4岁半时,有一天我去学校接孩子。老师告诉我,柳依绘画的敏感期到了,学校里什么课也不上,就要画画。我一听,赶忙到书店给孩子买了绘画的书,又买了专门教绘画的动画光盘。那天晚上,柳依从8点多开始,一边看光盘一边跟着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碰到不会的地方,她把片子倒回来重放,如果跟不上步骤,她会按暂停。
陪她到了11点,我催她睡觉,开始她不理我,后来跟我发脾气:“你烦不烦!”我知道我打扰了她,又静静地守在一边等候。12点了,我实在熬不住了,跟她说:“妈妈实在困了,我们睡吧,明天再画。”她说:“妈妈,你先去睡,我画完了再睡。”我只好自己去睡了。
夜里,当我习惯性地翻身为她盖被时,发现她没在。一看表,天哪!已是凌晨2点了!我想小家伙肯定倒在沙发上睡着了。起身去客厅一看,她仍然精神百倍地边看边画,桌上已经摆了厚厚的一摞画,我数了数,一共55张。
看我过来了,她把手里的画笔一扔,一头倒在我怀里。抱她去卧室的两步路上,她已呼呼大睡了。(刘瑛)
孙瑞雪:敏感期到来时,儿童都是不分时间、地点,一直做他感兴趣的事。从早晨做到晚上,甚至午饭也不去吃,有时持续许多天不出教室,或不进教室。到了家,会工作到深夜。老师或父母常常很矛盾,这样孩子的身体是否受得了?是否让孩子这样持续做下去?
我的观察是,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赞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
但要加以保护。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我们成人,我们这些希望儿童热爱学习的成人,用我们旧有的所谓经验和想法,把这样的品质破坏了。
连续的数
4岁2个月的西西和班里的裕裕很要好。她俩经常在一起说话,极少处于工作状态,闹一阵后,俩人就携手出去玩。
这2周来,西西一进教室便要求老师和她一起工作。第一天工作完后,她就轻松地掌握了奇偶数。这期间裕裕不断跑来观看,西西一直未受影响。
第二天、第三天,西西依然重复这项工作,但必须要老师陪伴,若老师走开,她会跟着老师走,让老师和她一起工作。我想她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赞许。
之后的两天内,工作完后她自己选择读“连续的数”。我没想到她能把数字连续读下来,而且不需要老师在逢十的时候给她提示。接下来的两天,她依然拿“连续的数”独立工作,也仍然书写作业纸,但平均写20个数字之后就不再继续。
这段时间里,裕裕也开始独立工作了,工作中她们变得自律且独立,两人都安静了许多。同前一段时间比简直判若两人。(史红霞)
孙瑞雪:儿童天生有数学心智。霍华德在他的多元智能论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蒙特梭利也明确提出,每个儿童都有数学智能,无论早晚出现,一旦顺利建构起来,他们的数学都会学得非常好。
虫子醒了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了。捉毛毛虫和其他小虫子成了国际学校孩子们的一大乐事。
4岁2个月的剑宇也开始对小动物感兴趣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后院田埂的砖块底下发现了一个潮虫,从此每天番都拿一个纯净水瓶在后院的田埂找潮虫,在田里一呆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每当捉到潮虫,他便自豪地让别人看,当别人流露出害怕或厌恶的神情时,他头一歪,用迷惑的眼神看着对方,似乎很不理解!
渐渐地,他又开始捉树上的毛毛虫。自从爱捉虫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撒娇、胡闹了。
一次,他捉了个大毛毛虫带到班里。当时是洗手吃饭的时间,我把虫子先放在壁柜里。吃完饭后他跟我要虫子,我当时正在给一个小小孩喂饭,便对他说:“请你等待。”他坐在一边默默地等着。喂完了孩子,我进班收拾,他也跟了过来:“老师请帮忙,拿一下毛毛虫的瓶子。”我当时非常惊讶:以前他不会这么耐心等待的。(张娟)
孙瑞雪: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剑宇每天呆在院子里寻找虫子。如果没有自由的环境,这个学习的机会可能就丧失了。儿童有自发的学习兴趣,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他不是在书本中学,他是在生活中学。
捉昆虫和观察昆虫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儿童通过认识昆虫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结构和秘密。
爱美的钰钰
4岁3个月时,钰钰爱美的敏感期到来了,那些日子,一进教室,她就一个人躲在化妆间内开始涂脂抹粉,整天化妆、打扮并欣赏自己。
化妆间是我在教室里专门为孩子设立的。在这之前,我专门给孩子们上过化妆课,展示过整个化妆过程。钰钰就是按照这一顺序给自己化妆的:先很认真地将自己的小手洗干净,然后抹油、搽粉、画眉、画唇线、涂口红、用棉棒擦去画到线外的口红、用面巾纸沾去多余的口红、打胭脂。然后把发辫梳理整齐。完成所有程序后,很自信地在镜子前自我欣赏半天,然后满足地离开。
过了大约1周半,她又开始在意起自己的头饰和衣着。常常问老师或小朋友:“看我穿这身衣服漂亮吗?”到了第3周,她开始喜欢画小哥哥小姐姐,给每个女孩子都画上小辫子和漂亮的头。(秦莹)
孙瑞雪: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等。
审美的敏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女孩子4岁开始出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她一生的气质和审美能力。
当白雪公主
九点半了,孩子们各就各位开始工作。只有4岁多的圆圆和乐乐依然呆在情绪区里,不厌其烦地做着游戏——当白雪公主。俩人抢着当白雪公主,争得面红耳赤。一向执拗的乐乐为了把游戏进行完,做出了让步:“好吧,好吧!你先当一次白雪公主,然后我再当,行吗?”固执的圆圆点点头同意了。
这段时间里,她们俩特别喜欢看《白雪公主》的光碟,俩人还常把纱巾当作白雪公主的披风披在头上,或找一些漂亮的丝带挂在头上,她们认为白雪公主就是这样的。
不仅装束学白雪公主,行为上她们也模仿白雪公主。一向行动敏捷的乐乐走路姿势都变了,她说:“白雪公主走路很轻柔,举止优雅,对人友善。”跟人说话时,她的口气也变得很轻柔、温和,一反常态。
乐乐有一件唐装,每次穿这身衣服来幼儿园,她都把领子竖起来。因为白雪公主的领子就是竖着的。
这种情况持续到现在,已经半年了。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对乐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变得高贵而友善,甚至还总结出影片的内涵——真爱能破解一切。(马丽)
孙瑞雪:在成人看来,童年是梦想的时代,但对于儿童来说,那梦想也就是真实。一个想当公主的女孩把自己打扮起来,走进教室;一个想当超人的男孩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站在楼道里。过两三年,儿童也许不再把他的愿望付诸行动,愿望只是他的心理活动。然而无论怎样,他以他的方式和偶像交流。
这就是身份敏感期的内涵。这个案例讲述了女孩子身份确认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她追求美的东西,并把它延续到长大成人。
在教室里我们设有一个区域,叫作情绪区,不愿工作的孩子,可以在情绪区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情绪区是孩子的私人空间。
涂 色
4岁5个月的钰钰开始对色彩感兴趣了。每天一进教室,她就先拿一块带图形的板,把图形画下来,然后开始专注地涂色,从剪纸到涂色到完成作品,整个过程全都是她自己做,并且都做得很好,色彩的搭配也越来越协调。
一天早晨,钰钰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操作,而足准备了一些白纸,把色板的形状印在纸上,然后一点一点涂起色来,独自干了一上午。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她说不想吃饭,涂完色再吃,我同意了。其他孩子都快吃完时,我担心饭菜凉了,去叫她,她顺从地答应去吃饭,但要求吃完饭后继续涂色。我同意了。她匆匆吃完饭,又独自走进教室去完成剩余的涂色工作。(史红霞)
孙瑞雪: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儿童喜欢认识色彩,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
如果老师不强制、不诱导,绘画时儿童基本不太使用颜色,即使使用也不多,有时,一张画里只有一种颜色。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他选择玩具的颜色、选择衣服的颜色,等等。小学3年级后,儿童才会更多地将色彩表现在绘画中。
受伤的胳膊
4岁半的乔森举着胳膊叫我:“老师!我的胳膊破了。”我紧张地跑过去一看,他的胳膊伤了点表皮。对于我这个学医的人来说,这根本不算是伤口,但我知道这对孩子来说可是件大事。我要带他去敷药,但他挣脱了我的手:“我要上楼告诉王老师我的胳膊破了。”我劝他先敷药,他根本不理我,转身走了。一路举着胳膊见老师就喊:“老师,你看我的胳膊破了!”这时他们的海老师过来了,我问海老师:“乔森怎么回事?胳膊破了,来告诉我,又不让我敷药。好像要让所有人知道他胳膊破了。”海老师笑笑对我说:“他缺乏关注,想让每个人都知道,他会回来敷药的。”果然,过了一会儿,乔森又举着胳膊来了。敫完药,我想帮他放下袖子,他坚持不让放,就要露着受伤的胳膊。
下午在大厅里又看见了乔森,他仍然露着受伤的胳膊,我走过去,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举起自己的胳膊:“老师,你看我的胳膊破了。”
就这样乔森露了一整天胳膊,逢人就说他胳膊破了,直到他妈妈来接他,这才当着妈妈的面,恋恋不舍地放下了袖子。(王灵雪)
孙瑞雪:儿童会利用或有意制造一些特别的情景以便获得别人关注。对乔森来说,是不是别人的关注和安慰满足不了他,他才举了一整天的胳膊?或者说为了引起妈妈的安慰和关注,才举了了一整天的胳膊?
成人也有这个特点,想要引起谁的关注,就会在谁的面前有特别表现。看什么人在孩子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呢?肯定是父母、老师。通过看父母、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孩子判断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破坏性行为
4岁的特特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和关照的孩子。他经常有一些破坏性行为,最严重的是从二楼往下扔东西。有一次,他竟然把小椅凳从二楼扔了下去,幸好当时楼下没有小朋友。我当时很严肃地告诉他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是有危险的。他也知道自己错了。
但是今天特特又往楼下扔了一个饮料罐。我很着急:他每次都知道做错了,但就是不改。我必须想办法制止这种行为,让特特意识到危险性。
我什么也没说,拉着他的手直接下了楼,告诉他,我要把这个饮料罐从二楼扔到他身上。特特吃惊地看着我,我转身开始上楼,特特惊慌地拉着我的手:“我不扔了!”我坚定地说:“不行,你必须站在这儿。”特特惊恐地望着我,我知道他有些害怕,心软了,担心我的做法太过分了,可我清楚,如果这样了结,他还会重复做危险的事。他早都有了经验,没什么大不了的,犯了错误,只要认错老师就不再追究。
我很快调整好心态,拿定主意上了楼。我知道他在身后注视着我。站在楼上把饮料罐扔下去的那一刻,我看见特特惊恐地往后躲,饮料罐落在他身边,他愣住了!此刻的我对他是陌生的、可怕的。
我直奔楼下!他需要我的安慰,需要我缓和他的恐惧。他注视着我,我也正视着他。我一字一句地说:“从楼上扔东西是危险的。”他直视着我,点点头。从他的目光中,我确信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经历也让我对这孩子有了更强的责任感。(王灵雪)
孙瑞雪:怎样面对有破坏行为和危险行为的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难题。我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以期尽可能完善地解决这类问题。我们的结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是爱。通过感受爱,儿童能接受和形成危险意识,并懂得防范危险。
秩序成习惯
李奥博是一个秩序感很好的孩子,虽然已经4岁半了,仍然保持着对外在秩序的敏感。
进教室的时候,他总是把鞋整齐地归位在鞋架上,无需老师提醒。有一次我给他擦脸,他推开我的手,说要用他自己的毛巾,我突然意识到错了:因为太忙,我手里拿的是其他孩子的毛巾!
他吃完饭总是把餐具放得整整齐齐,发现其他孩子没有把盘子放好时,会主动拿过去归位;发现没有归位好的小椅子、没折好的餐巾时,他也总是去摆放好、折好。
李奥博从不拿别人的东西,当然也不允许别人没有征得同意随便拿他的东西。他从不侵犯别人,不说脏话,是个非常文明的“小绅士”。(闫华)
孙瑞雪:秩序一旦形成,会转化为品质体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这就是素质。
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纸做的圆柱体
早晨九点半,小朋友开始工作了。4岁半的乐乐选择了彩色圆柱体红色组教具开始工作。专注地工作了几分钟后,她突然停止了教具操作,走到八角桌旁,拿出一张白纸又卷又贴。十几分钟过去了,乐乐完成了她的“作品”——一个最小的红色圆柱体(她将白纸涂成红色)。我顿时明白了她的用意,原来她发现少了一个最小的红色圆柱体。
孙瑞雪:如果秩序的敏感期发展良好,儿童就会维护环境。
但是,如果不了解孩子的经历,就可能不理解他的一些做法。比如有个新来的孩子,总是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哭,怎么都哄不好。后来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哭有规律,那就是每天的下午一点,原来这是他妈妈的上班时间,每当这个时候,他妈妈都要离开他。
专 注
下午,4岁半的凡凡跪在泳梯下玩沙子。他一手拿着袋子,一手抓起一把沙子装进去,当袋子里装满沙子,他就倒掉重新装。
佳岱跑过来爬到泳梯栏杆上,对凡凡说:“哎,请你离开,请
你离开,”凡凡抬头看看他,又接着装沙子。佳岱不耐烦地冲他喊:“请离开,请……”还没喊完,佳岱忽然跳了下来,也开始装沙子:“来,我们做蛋糕!”玩了几分钟,佳岱扔下袋子又去别处了。
过了10分钟,阿朱来了,他也对凡凡说:“请你离开,请你离开。”凡凡只是看看他,再看看远处的我,又低头继续装沙子。阿朱继续对他说:“请你离开……老师,他不离开。”阿朱边说边向我求助。
我过去抱起凡凡,把他轻轻挪开了一些,他并没有因我的举动而受到打扰,仍是继续装沙子。
佳岱又来了。他上去,玩了一会儿泳梯,然后跪在凡凡旁,和凡凡一起装起了沙子。凡凡没搭理佳岱,过了一会儿,佳岱没趣地走了。佳岱的离开也没引起凡凡的注意,他依然继续工作着。
随后,又过来了一个小女孩。那小女孩也在旁边玩起沙子,不知何时,她脱下了r凡凡的一只鞋,举起那只鞋,倒出一些沙子。沙子撒在凡凡的脸上、衣服上,她立刻用手拍拍凡凡的脸和衣服,凡凡只是向远处张望了一下,压根儿没受到打扰。
他整整工作了30分钟,我离开的时候,他还在那儿专注地装着沙子。(丁红霞)
孙瑞雪:每个孩子都有玩沙的敏感期。玩沙虽然简单,但意义绝不寻常。
专注和充分工作是完整度过敏感期的前提。儿童从对事物的专注中整理和发展自己。如果儿童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拥有选择的权利,专注的品质自然就会形成了。这就是自由的意义。
爱我有多深
4岁半的棒棒最近感情变得细腻起来。
这两周来,每天早晨一下校车,他都要走到老师身边,深情地对老师说一声:“我来了。”老师蹲下和他打招呼时,他会亲老师一下.然后慢悠悠地走开(他的动作一向很缓慢)。他每天坚持这一程序,有时会站在那里,面带笑容地等着你做出喜爱他的反应。
捧棒和单单是好朋友,俩人总在一起玩。过去俩人闹矛盾时,‘不跟你玩了”、“明天我不给你带好吃的”之类的话常从他俩口中说出,但这段时间俩人相处得很好。
捧棒很让着单单,也很愿意照顾她。有一次,我们坐院车去参观机场。棒棒下车后,一直站在车门口等着单单,单单下车时,他赶忙伸手去扶,然后俩人一起拉手去排队。无论到哪,他都要和单单拉着手。
一天早晨,我在院门口接孩子。院车到了,棒棒缓缓从车上下来,慢悠悠地最后一个走进大厅。我迎上前问候:“早上好!”他也回应道:“早上好!并伸出手让我抱他。我抱住他说:“老师爱你!你爱老师吗?”他笑眯眯地说“爱!”“爱得有多深?”他迟疑了一会儿:“一米六!”
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用一米六来回答“爱有多深”。我说:“爱一个人不能用‘一米六’去回答,可以说‘爱得像海一样深。”他看了看我,想了片刻,似乎很不解地走开了。
下午我又问同样的问题,他认真地看着我,干脆地说:“海水!”(秦莹)
孙瑞雪:生活如歌,这歌的主旋律其实由情感谱成。
情感的表达能力、表达方式、表达程度每个孩子都不同,我们要保护这些表达,让儿童没有障碍地用心和这个世界交流,做一个人格统一的人。
我们能结婚了
吃中午饭时,4岁半的思思哭着蹭到我身边:“我想妈妈
“为什么想妈妈呢?”“不知道。”第二天,思思又哭着来找我,我觉:
得不对劲儿,一再追问,她才说:“沛丰只和嘉宗玩,不和我玩,
说得非常伤心。我笑着说:“那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呀!”
第二天工作的时候,我看到沛丰和嘉宝、思思在桌子上画画聊天。思思说:“沛丰,我想嫁给你。”沛丰说:“不行不行,男人和女人结婚,男人必须比女人大,你比我大,我不能和你结婚。”思思委屈地说:“我才比你大一点,没关系。”沛丰坚持说:“不行不行。”我走过去告诉他们:“爱不分年龄的,只要相爱,谁大都无所谓的。”沛丰说:“那我可以和思思结婚了?”我说:“是的。”思思听了笑着说:“看,我说可以吧!?”沛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我才想起来,思思前几天总追问我,她到底比沛丰大多少!(潘玉荣)
孙瑞雪:你能想像婚姻的敏感期到来时,孩子们需要解决多少问题?需要建立多少正确的概念?需要迎接多少挑战?需要经历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这一切经历让孩子为成长积淀力量。
孩子在建立婚姻的概念并应用它,并且真的投入了情感。儿童已认识到婚姻是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要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他还认识到婚姻是两性间的,有年龄特征,等等。
好爸爸坏爸爸
这天,4岁半的力力和爸爸一起上了接小朋友的车,他极不情愿地冲着爸爸说:“你下去,不要坐我们的车!”他爸爸有点不好意思:“爸爸马上就下车了。”我忍不住问:“力力,为什么不要爸爸坐车?”力力皱着眉说:“他坐在这儿太难看了,让他下去。”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想,又问他:“你为什么觉得爸爸难看?”他太恶心了,我讨厌他,我不想见到他。”力力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爸爸非常尴尬地问儿子:“你怎么这么大的脾气?”我震惊于孩子的话,也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爸爸?…”因为他太狠心了,他要杀了全世界的人,我再也不想见他了。”他边哭边说。
我明白了,爸爸肯定是无意识说了什么话让孩子忧虑、失望。这位爸爸还是位好爸爸,至少孩子敢当面指责他,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大多数孩子在爸爸面前做不到这一点。孩子的心里会存留。(王灵雪)
孙瑞雪:成人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本应该比在任何场合都小心。但事实恰恰相反,成人往往在孩子面前比在任何场合都随便。放松的时候,成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暴露无遗,而我们的潜意大多有问题,因为我们成长得不甚好,我们还没有用潜意识说话的资格。
身体的分析
宇字已经4岁7个月了,我发现他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起先他总是让我讲百科全书中人体的那部分,我讲时他听得特别仔细,唯恐落下哪句话。一次,我正给他讲,他突然指着图中一个男人的生殖器,接着又指指图中一个女人的同一个部位问:“为啥不一样呀?”我给他讲解了身体各部分的准确名称,并讲了生命的来历。听完后,他沉思了一会儿,问我:“老师,你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也是我妈妈生的。…”“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呀?”“对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他们是妈妈生的。”
接下来的几天,他让我帮他画人体画,一张一张不断地画。我一边画,他一边在旁边问人体各部分的名称,还跟着我一起画,画得非常认真。
以前每当别的小朋友碰他了,他就会指着被碰的地方跟老师说:“他碰我这了。”现在,他会说准确的身体部位了。有一天,他自己在院子里奔跑,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就哭了,我问他哪儿摔着了,他抽泣着,指着膝盖说:“膝——盖摔——疼了。”(张娟)
孙瑞雪: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会在某一阶段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想了解身体每一部分的名称。
这种认识的内容是: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名称,这些部分有什么用途,有怎样的结构,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等等。
儿童通过描画了解他的认识对象,当儿童想画某物之时,就是他想认知那物之时。帮助孩子画出和画好那个事物,是老师的任务之一。
在孩子对某一事物敏感时,作为老师,应该用这个机会告诉他一个个准确的名称,形成初始的概念。这是概念形成的第一阶段。在名称中加进越来越多的内容,是概念的发展阶段。和孩子的相处中纠正和发展概念,力求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刻和准确.是概念的完善阶段。
公主、矮人、王子和猎人
星期一下午的语言课,我给大组孩子设计的课程内容是阅读欣赏《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阅读完后,孩子们开始讨论。这帮4岁~5岁的孩子对故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
纳宽说:“我最喜欢王子,因为王子很帅。”
许君洋的答案是:“我也最喜欢王子,因为王子有剑。”
高若阳马上接着:“我喜欢王子和白雪公主,因为王子很爱白雪公主。”
孟畅慢条斯理地说:“我喜欢猎人,因为猎人没有杀白雪公主。”
刘美琦的答案是:“我与高若阳的看法相同,我喜欢白雪公主,还因为白雪公主很漂亮,很善良。”
白旭说:“我喜欢七个小矮人,因为七个小矮人帮助了白雪公主。”
我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故事中你最不喜欢谁?”
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王后,在我的提示下,大家将王后概括为丑陋、恶毒。(未名)
孙瑞雪:我们希望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能到幼儿园去和孩子交流,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送给孩子们。这段讨论中我们看到,在孩子们眼里,除了王后都是好人,但大家喜欢的侧重点不一样。这种侧重包含了每个孩子向往的个性,也体现着孩子们对一个问题的补充性的思考。
正常儿童的艺术鉴赏力很高,只是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跟不上,以致很多成人不了解孩子们的鉴赏水平。曾经有一个3岁的孩子,用耳机听巴赫的音乐听了6遍,到了吃饭时间坚决不去吃,老师只好把午饭给他留着,让他听个够。
自己想明白了
儿子琪琪4岁多时,幼儿园来了个l岁半的小女孩嘉宝。几天后,琪琪脸上挂着彩回到了家,我问他怎么回事,他不肯说。去幼儿园同问老师,老师说那是嘉宝挠的,还说琪琪对嘉宝情有独钟。总是温柔地用手轻轻抚摸嘉宝的脸,并轻声唤她:“宝宝,宝宝。”每当这时,宝宝便毫不客气地伸手抓他的脸,而琪琪既不还手也不恼火。这可不是琪琪的风格,他一向是你若犯我我必犯你的!
没过多久,琪琪的苦恼更多了。他喜欢跟在宝宝后面为她服务,吃完饭喜欢拉着宝宝的手回教室,而宝宝正在经历攀爬的敏感期,坚决不让人拉着上楼。有一次,我看到琪琪遭宝宝拒绝后痛苦地躺在地上大哭,实在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就冲过去抱起他,拿出好吃的教他:“把好吃的给宝宝,她就能让你拉她的手上楼!”在一旁观看的孙咏然(5岁过一点)很同情地对我说:“不顶用,好吃的一吃完,宝宝就不让他拉了!”刚以为情况好转的琪琪,听完孙咏然的话又哇哇大哭起来。我一时想不出良策,又教儿子:“要不把你的车送宝宝?”
受到了鼓励,儿子举着他心爱的车追宝宝去了,孙咏然不以为然地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
一天下午,我坐在大厅里观察孩子,琪琪的好朋友浩浩捧着一个大茄子兴奋地跑进了大厅。那是从后院的地里摘的。只见浩浩径直跑到卡卡(女,2岁6个月)身边,伸出手:“卡卡,送给你。”卡卡正在和另一个同龄的小朋友玩,回头看看茄子,“嗯”了一声,转身接着玩。浩浩又转到卡卡的另一边:“卡卡,给你!”卡卡又“嗯——”了一声,继续玩。浩浩手捧大茄子,坚持不懈地在卡卡身边转悠着,非要把那个茄子送给卡卡可卡卡始终不领情。
坚持了好一会儿,浩浩手里的茄子始终没送出去.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茄子放到栏杆上,走到卡卡身边,蹲下来.抱住卡卡的的一双小腿,想要站起来。因为不平衡,眼看着卡卡的头要往下栽,浩浩又弓下身,极有成就感地把卡卡放到地面上。
半年后的一天,老师给孩子们发芒果干。嘉宝站在琪琪身后快速吃完手里的那份,然后把手伸出去:“琪琪,琪琪。”琪琪面无表情地往前走,头也不回。我赶紧冲过去,一把把儿子拉到旁边,悄声说:“机会来了,快把芒果干给宝宝。妈妈再给你买。”儿子抬起头憨憨地说:“我已经不爱她了。”我惊异地问:“为什么?”“因为她不爱我!’我好半天没回过劲儿来,事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我还不知道。他已经自己解决了问题。
晚上回家时,儿子坐在我的车后问我:“妈妈,如果我爱她,她不爱我,我们能结婚吗?”我克制自己多话的习惯问他:“你说呢?”他说:“不能。”我说:“对。”他又问:“妈妈,如果她爱我,我不爱她,我们能结婚吗?”我又问:“你说呢?”他说:“不能。”沉默了一会儿,他说:“应该这样:必须我爱他,她也爱我,这样我们才能结婚。”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儿童太接近真理了。(均
瑶)
孙瑞雪:晚饭后,坐在电视前,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台都在讲一个故事:他爱她,她不爱他,她爱上了另一个他;他无比痛苦,为之心碎。有的连续几十集,没完没了地演绎。我忍俊不禁,当然这是艺术创作。生活中,这个问题可能是在6岁前解决的。
沙沙的故事----遭突然袭击
下午,我像往常一样上美术课。走进教室,发现孩子们有的坐在桌上,有的在剪纸,有的在游戏。我说:“请到老师这儿来,我为你们画一些你们喜欢的动物,然后你们来涂色。”
正当我专注地画一头恐龙时,突然感到头部一阵剧痛,我的头发被猛地扯向后面。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也不能回头!突然一个身影从我身后闪出,并很快跑开。是沙沙踩在我身后的一把椅子上撕扯了我的头发!他飞快地跑同地毯上,脸上带着恶意的笑看着我。
我非常气愤,走过去严厉地对他说:“请向我道歉!”教室里很安静,我看到他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说了声:“对不起!”我说:“为什么这样?”他很快恢复了一脸的无所谓:“那又怎样?那又怎样?”
我知道,平时沙沙也经常打老师的腰部或屁股。大家最多看他一眼,并不大惊小怪。
我很难过,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因为这个孩子粗野的行为和对人的仇恨。我知道这一切是由某个人造成的。只能期待着时间会冲刷掉原来生活的烙印,在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我们的宽容、忍耐最终能让孩子健康起来。(张娟)
孙瑞雪:幼小的儿童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曾经被怎样对待,他就怎样对待别人。面对这种孩子,我们的老师付出了巨大的耐心、爱心和牺牲精神,老师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把受到的伤害自己化解掉。
想给老师
沙沙是一个心理和人格状态都没有调整好的孩子。他怪异的行为有时让人无法理解。比如,他会用牙齿咬住你的衣服,跟疯了似的,他还会翻你的衣服口袋,并不是想拿你的什么东西,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可他改不了。
圣诞节那天,我和王老师在卧室里给孩子们拆爸爸妈妈送的礼物。沙沙的礼物是一个手提纸袋,他没有让老师帮他拆,一直自己提在手里。就在我忙着给孩子们拆礼物的时候,沙沙来到我身后,用手掀我裤子口袋。我说:“清不要翻老师的口袋,这是不礼貌的。”他有点尴尬地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又转回来翻我的裤兜,我转过身郑重告诉他:“沙沙,不可以……”话未说完,看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大橙子,我一下明白了。他难为情地说:“你的兜太小了。”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将橙子放在我手里,转身就跑。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下午,我找了个时间,把他抱在怀里,看着他说:“沙沙,对不起,老师中午错怪你了,请原谅。也非常感谢你的橙子。”他温柔地微笑着,看看我,什么也没说,走了。(张娟)
孙瑞雪:孩子通过这件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感情,也发出了一个改正错误的信息,他给自己“下了一个台阶”。
蒙氏方法有个原则,首先,凡是对自己和他人身心无害的事都不能算错。其次,儿童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儿童常常会故意犯个小错误,他在试探成人,这样他就知道什么是错误,犯错误是什么感觉。然后他会改正这个错误。
不好意思道歉
我和沙沙一起阅读百科全书宇宙星系那一部分。读到航天飞机时,他告诉我,他想制作飞机。我对他说:“你自己制作。”30分钟后制作成功,拿着作品离开了。我猜他要到户外去玩。
出大厅门的时候,他被王老师拦住了。天气比较冷,王老师让他穿外套,他不听,偏要往外跑,王老师去拉他时,他一把将衣服甩在王老师脸上!衣服的锁头立刻把王老师的脸打肿了,王老师当时疼得哭了起来,他却笑着跑了出去。我把他拉回来,让他给王老师道歉,可他就是不肯。
一直僵持到吃午饭。我把他拉到王老师面前说:“请你看一看王老师的脸,被你打肿了,今天你必须给她道歉!”“就不道歉!”“那好,沙沙,你现在有两种选择,要么给王老师道歉,请求她的原凉,要么就让王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让你自己感觉一下。”说这话时我很坚定,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恐惧:“不!”他喊着,态度依然很强硬。我没有说话,看着他的脸,几秒钟后他对我说:“那你替我道歉。”“是你打了王老师,不是我,你必须自己去给她道歉,为你所做的负起责任。”“那你陪我一起去。”
“可以。”
我带着他来到王老师面前,他看着王老师的脸,神情难过起来:“王老师,对不起。”王老师说了几句话,表示原谅他。他好像一下子得到了解放,拉着我的手,乖乖跟我回班。(张娟)
孙瑞雪:
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儿童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挑勺子
今天沙沙不愿继续阅读百科全书,我阅读故事时,他在旁边只听了15分钟,然后回到班里的玩水区,反复把几个器皿中的水归入一个器皿中,重复30分钟后,几个同学叫他去户活动,他想了几秒钟说:“我不去,我要玩水。”接着自己一个人又玩了20分钟。
中午吃午饭,他自己挑了勺子,我没有阻止。他挑勺子已经好长时间了,每次我们都制止他:“请你不要挑勺子了,依顺序拿好吗?勺子都是一样的。”但他每次都会挑。今天挑勺子看我没说,他稍稍有点惊讶,随即端着盘子,去别的班盛了满满一盘菜花。我告诉他:“沙沙,吃多少盛多少,你盛了这么多,必须吃完。”他点点头。当我照顾完别的孩子,回来再看他的时候。正对着盘里的菜犯愁。看我走过来了,他赶紧说:“我能吃完。”然后大口大口往嘴里送,我对他说:“吃不完这么多你可以少盛一些。好了,不想吃就归位吧!”他立刻将盘子归位,快步离开了餐厅。
看着他的背影,我突然自责起来,也许我不该说那番话。(张鹃)
长大结婚
妞妞4岁8个月了。午睡后,我给妞妞梳头,妞妞说:“老师,等我长大结婚时,倩倩才能长我这么大。”“你在长,倩倩也在长呀!”“是的,可她没我长得快。”“那你要跟准结婚呢?”“等会儿告诉你。”原来旁边有小朋友在喝水。等梳完头,旁边没人后,妞妞示意我把耳朵侧过来,然后悄悄趴在我耳边说:“我长大了要和好好结婚。”我看着她,她满脸是笑。“为什么?是因为他很优秀吗?”我问。妞妞使劲点头。
和妞妞妈妈交流时,她妈妈说,妞妞回家说了,班上一共有四个人要嫁给好好。妈妈告诉她:“我们国家的婚姻法是一夫一妻制。”第二天妞妞回来告诉妈妈:“我跟好好说了,他只能娶我一个人。”(陈文慧)
孙瑞雪:不同性别的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儿童形成结婚的概念,表明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地、正常地、科学地和孩子交流。
喜欢识字
最近,5岁的儿子安吉早晨一起来就指着床头柜上的书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字?”“华艺出版社。”“这个呢?”“内蒙古出版社”。没过多久,床头柜上几十本书的书名和出版社的名字他都认识了。
带安吉上街,只要见招牌上的字他就要问,一次他和爸爸上街转.一路上不停地问,他爸爸不耐烦了:“你还小着呢,等你长大了在问吧。”安吉气得大哭,回到家还委屈地撅着嘴,不理爸爸。
同时,安吉对词语的含义和语句的结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童话故事书时他会问:“垂涎三尺是什么意思?”刚学会写简单的几个字后,他就开始分解和组合字的结构:“琪是王和其合起来的,构分开就是木和勾。”等等。
这段时间内,安吉掌握了大量的文字,学会使用很多词语,已经能进行简单的阅读了。(潘玉荣)
孙瑞雪:认字的敏感期早于书写的敏感期,有时孩子4岁就开始进入了认字的敏感期。儿童认字的渠道和方法千奇百怪,但只要发现孩子开始对此感兴趣,就要抓住时机,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积 累
2000年3月~7月我在北京的幼儿园工作。给孩子们上主题课时,我把当天阅读的故事名称、主题都写在黑板上,做相应的项目时,就用手指着黑板上的字,边指边读,重复三遍。这样孩子们就有了多次认读汉字的机会。
平时给孩子读书时,我也是用手指着字,逐字逐句读。分享零食时,也会给孩子们指读包装袋上的字。很快,班里的几个大孩子:5岁多的刘思雨、4岁多的邱雨桐和张一然越来越爱看书了,她们三个人常常围坐在书架旁,一本接一本地看,最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三本儿歌书——《快乐的一天》、《快乐的一年》、《快乐的一生》上,遇到不会的字就来问老师,到后来,三本书的内容她们都可以背下来。指其中一个字、一句话,都能认读。
三个女孩有时也会看别的书,但她们最喜欢的还是《快乐的一生》——“哇,哇,哇,有个女孩落地了,她的名字叫玲玲…”这本书她们能读一个小时。后来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她们仨还认识全班小朋友的名字,认识很多食品的名称。这段时间,他们的家长问过我,幼儿园是不是开始教孩子认字了?(马钟玉)
孙瑞雪:那段时间,老有家长来学校问我们:你们是不是在教孩子认字?
怎么电视上的字孩子都认得呀,孩子甚至能读出电视剧片尾那一长串的演员名字。我们也感到惊奇,没想到不知不觉中,孩子竞认识了那么多字。
我们采用了和生活结合的识字方法。为了使文字紧密结合于生活,我们在家具、电器、学习用品上、生活用品上写上各自的名称。街上,很多单位和部门的门口本来就有名称,商店的商品也有名称。这样,当孩子识字的教感期到来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很多字和词,甚至达一千多字,而且这些字和词从一开始就是在生活中掌握的,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的结果。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特梭利方法的经典用语,是儿童发展中的条件。.儿童把文字和语音与它指称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使文字在儿童那里获得了它本来的意义。
压力和动力
一凡5岁了。一天,他爸爸问孩子的情况,我说孩子精神状态很好,就是拒绝进教室,我问他爸爸是不是在家给孩子压力了,使孩子对吸收知识有了恐惧感?
一凡爸爸说:“每天他回家,我问他两件事,一件是他今天吃什么饭,一件是今天上什么课了。周六、周日我让他每天写两个小时的字,也让他看看书、打打电脑。我觉得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否则他以后怎么上学呢?”
我说:“事实上孩子天生就有吸收知识的本能,只有精神放松了,他才会对认识事物有兴趣。”
他爸爸坚持道:“哎,那可不行,我觉得只有给他一定的压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临走时,这个爸爸特意嘱咐我:“麻烦老师给盯紧点,一定要让他进教室上课。”
第二天,一凡刚从教室出来,我就热情地迎了上去:“一凡,咱们一起去工作吧!”“老师,我想去喝水,喝完水再来。”这一去就不见踪影。
有一次我听见他对张朔说:“咱们出去玩吧,一工作就没有玩的时间了!”
还有一天,班里的孩子都在教室工作,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在教室门口徘徊,因为他不想工作,而又没有人陪他一块玩。
孙瑞雪:让孩子在他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选择一条他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像得好,但成人不了解孩子,不给孩子这个自我发展的机会,或者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敢“冒险”让孩子自我成长。成人难以想像一个自由中的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成人得到自由很少。
学习是人的天性,婴儿从出生那天就开始学习了。学习认识和母体不同的空间、声音、光线、物体的形状……使尽全身解数去听、看、触、嗅……而成人认为儿童必须靠管、打、骂才会学习,因为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自问,从天生喜欢学习到什么都不爱学,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成了这样?
学习的方式、知识的难度都必须和孩子生命的成长阶段、认知状态以及每个孩子的兴趣相吻合。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对 话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