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斯传奇

_2 孙立群(现代)
始皇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可能还有对秦持不同政见者。方士惹祸,儒生倒霉。在被抓被杀的人当中有方士,但是也有儒生,儒生不信鬼神,也被凑数抓起来了,实在冤枉。
卢生等跑了,其他方士估计要坏事,也作鸟兽散,只有儒生,自我感觉良好,不跑,结果被抓,被杀。
据记载,坑儒还有一次,秦始皇让“诸生贤儒”去骊山山谷看种的瓜,去了700多人,到后,山上突然滚下石头、土,把他们全部压死,一声都没吭。这样一算,儒生被杀1100多人。实在可悲
秦始皇后期,方士几乎支配了秦始皇的行动。如花费巨金求仙采药,深居简出,不与外人相见,陷入更加孤立、闭塞的境地。以致他在沙丘病死,赵高政变,大臣都不知道。
从这一事件前后的过程看,从头到尾见不到李斯,他上哪儿去了?丞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应该辅弼皇帝,参议军国大政。朝廷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皇帝身边的“总参谋长”李斯怎么一声不吭呢?只有一种可能,他支持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正与他的法家治国思想相符。法家不信鬼神,李斯对秦始皇信神信鬼的愚昧举动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则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在李斯看来,只要保住职位,别的都是次要的。

书烧了,方士、儒生坑了,秦始皇的气出了,是不是就该专心治国了?不是,在秦始皇脑子里,还惦记着徐福,虽然他也骂了徐福,说:“我给了他数以万计的金钱,可他到现在他也没给我找到仙药,他们是非法牟利。”但秦始皇还总觉得,他们万一要是给我找到仙药该多好呀,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质下降,这种求长生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决定,再次东巡。这次他带的人不多,丞相李斯当然要随从,小儿子胡亥也想去,于是也带着他。还有一个人就是中车府令赵高。这次秦始皇绕了一个大圈子,先到湖北云梦,又到湖南九嶷山,祭拜虞舜,然后沿长江而下过丹阳到达浙江钱塘江,又上会稽山,祭拜大禹,并命李斯在此刻石,李斯仍然用美好的词句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并重申各种法纪规范,要求人们遵守。这是李斯为秦始皇写的最后一篇刻石。(图片:会稽山)
离开浙江后,浩浩荡荡的秦始皇车队就直奔琅琊,他来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看看徐福究竟给他找到仙药没有。徐福果然在琅琊,秦始皇派人把他找来,要和他谈谈。
这位徐福真是艺高人胆大,不像卢生、侯生拿了钱,骂着秦始皇就跑了,他很坦然地拜见了秦始皇。徐福欺骗秦始皇而且还挨了骂,他怎么又从容不迫见秦始皇呢?这基于他对秦始皇性格和心态的准确分析,如果秦始皇真要杀徐福,肯定不可会见他,早就下命令通缉他,抓他了。徐福心里有数,秦始皇能见他说明他还是要得到仙药,他决定,继续使用惯用的伎俩:骗。
于是他对秦始皇说:“在海外的三座仙山中,蓬莱岛上的仙药可以得到。但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象人。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
本来,坑杀方士事件以后,秦始皇就对徐福产生了怀疑,但徐福紧紧抓住了秦始皇企图长生不老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反而又一次主动求见秦始皇,并且说了一个寻长生不老药为大鲛鱼所阻的谎言,恰恰秦始皇当时的一个梦正与徐福所言吻合,于是秦始皇就又一次相信了徐福。当徐福以大鲛鱼的理由提出出海船只需要装备武装力量的要求时,秦始皇又一次满足了徐福的要求,不仅为徐福的船队配备了连弩和弓箭手,而且还亲自随船巡视,寻找所谓的大鲛鱼,从琅邪向北直到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之罘的时候,果然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直到射杀一条后才作罢。通过这一次,徐福船队的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徐福心里非常明白,欲逃脱秦始皇的惩罚,必须出海避难,出海生活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这是能够在海外立脚的基本条件,于是徐福又向秦始皇要了三千童男童女。为了避免秦始皇的怀疑,徐福就以海神提出的要求为借口,向秦始皇要了“五谷”、“百工”,这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必备条件。在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徐福也是很好地把握了秦始皇的心理和性格,不但掩盖了自己的目的,而且还使秦始皇非常高兴,非常干脆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徐福的故事说明,有时行骗,胆子越大,口气越大,越能成功,前题是你必须抓住被骗者的心理。徐福就紧紧抓住了秦始皇怕死想长生的心理,说话的口气越大,秦始皇越相信,
徐福用秦始皇提供的物资、人员移民海外,究竟到哪里去了?成为至今人们还在寻找的历史之谜。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这一年,已经50岁了,这个年龄并非高龄,身体应该没大问题。可能是旅途过于劳累,也可能饮食出了问题,秦始皇在返回咸阳的路上,到达平原津时开始发病。平原津在今山东德州南平原县西。起初病并不重,秦始皇也不在意,当时在秦始皇身边的主要有李斯、胡亥,还有赵高。秦始皇讨厌说“死”这个字,也不怎么吃药,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这时他才意识到,大事不好,能活着回咸阳够呛。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信中说:“你回咸阳办理丧事,我在咸阳安葬。”这封信写好后盖上御印,封好后,就放在中车令赵高那里。
在徐福蒙骗秦始皇的过程中,李斯依然一句话不说,其实是一种失职的行为。当秦始皇患病以后,对他的考验开始了。
第六章 沙丘政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突患重病,由于他不愿意听到“死”字,可能御医对他的病就轻描淡写,尽可能不让秦始皇担忧,而忽视了治疗。加之旅途劳顿,于是病情加重。秦始皇并越来越重,他也开始感到大事不好。我想他当时的心情是极其悲哀的。
首先,为寻仙药,他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几次来到大海岸边,没想到被一个又一个的方士骗子耍弄,损失了大量的资金不说,仙药连个影子都没看见,还挨了一顿臭骂,虽然杀了460多个方士儒生,也难解心头之恨;这次徐福又要了这么多金钱,替他找仙药去了,究竟能不能如愿以偿,还是个未知数。从生理上讲,人到50,身体开始衰弱,就有了死亡的阴影。秦始皇一方面大修陵墓,另一方面又到琅琊寻仙寻采药,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
第二,还有一件更让秦始皇牵肠挂肚的事,就是他都病成这样了,太子竟然还没有确立。不立太子或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历来是王室不安定的最大隐患。是最容易被人钻空子。想当年,吕不韦就是抓住了安国君犹豫不决的空档,耍弄计谋,把异人立为太子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异人立嫡,才使嬴正当秦王、称皇帝成为可能。现在,秦始皇没有明确太子是谁,这可是充满危险的大事!
正是内心这烦人的种种心事,使得秦始皇寝食不安,病情加剧。
病危中,秦始皇终于决定立扶苏!他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信中说:“把军队交给蒙恬,你赶回咸阳,办理丧事,我在咸阳安葬。”这封信写好后,盖上御印,封好后,就放在中车令赵高那里。
扶苏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秦始皇在最后时刻立扶苏为接班人呢?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从王权继位法上看立为太子没有问题。但扶苏的思想主张和秦始皇不太一样,他好儒,他曾拜博士淳于越为师,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他对秦始皇的治国方针有些不同意,“数上书,议时政,”尤其在秦始皇坑儒后,扶苏对秦始皇说:现在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诸生皆诵法孔子”——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
秦始皇当时正在气头上,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通过这件事,说明秦始皇并不喜欢扶苏,那么,他为什么又在临终之时给扶苏写信,让他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等于让他即位为秦二世。
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受宗法继位制度的束缚。扶苏长子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让他接班符合王位世袭制的传统:“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样做没有争议,不会有动乱。而且他对韩非说过的话一定很清楚:“轻其嫡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意思是,一国之君,不重视嫡长子,而把嫡长子与别的儿子同样看待,尊卑不分,太子没有确定下来而国君又去世,那就是亡国的征兆。
第二,扶苏和蒙恬在北方掌控30万大军,他们的力量足以发动兵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大乱。
基于这两个原因,秦始皇在临终之际终于下决心立扶苏。应该说,秦始皇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设想,扶苏有一定的治国理念,比较体恤民间,又和蒙恬关系不错,掌握军队,他即位后,秦朝的政局应该会稳定的。明代李贽对这一问题也是这样推论的,他在《史纲评要》中说:“使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何所不可。”
可惜,历史和人们的愿望开了一个大玩笑。秦始皇当皇帝后,在朝廷上说一不二,无人抗拒,没想到他的最后一个愿望却落空了。
他将这封信封好后,交给中车府令赵高手里,由他派人送给扶苏,但是,信还没送走,秦始皇实在扛不住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北)病故!
秦始皇去世时年仅50岁。他的一生历尽坎坷,儿时颠沛流离,跟着母亲东躲西藏,回到咸阳即王位后又被吕不韦掌控近10年,22岁亲政后,在李斯的帮助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成为千古一帝。但是,秦始皇晚年,笃信神仙,渴望长生,想吃仙药,结果被方士骗得一塌糊涂,他气急败坏,心理变态,甚至连人都不见了,成了自我封闭的孤家寡人,一代英雄、明主,变得孤僻、专横,成为暴君,实在令人惋惜。
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只有丞相李斯、赵高、小儿子胡亥和五六个受宠的宦官知道,“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去世,太子又没有正式确立,担心贸然宣布会引起皇子的动乱,于是决定“秘之不发丧”。一切事情还按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办。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一辆辒辌车中,让亲近的宦官继续陪乘,路上继续向秦始皇的车上送各种吃的东西,宛如没死一样。
辒辌车也叫温车,车身宽大豪华,可坐可卧,车上有帷幔,有窗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调节车内气温。《史记·齐世家》:“桓公之中钩(被管仲射带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由于秦始皇死在途中,载尸而归,后来辒辌车被用作丧车。《汉书·霍光传》:“载光尸柩以韫琼车。”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秦陵附近出土了完整的铜车马,其中二号铜车有帷,有顶,顶微呈脊形,后有门,前边及左右有窗,考古工作者认为是辒辌车。(图片,秦铜车马)
虽然辒辌车既能保温又能通风,但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几天后也开始腐烂,臭不可闻。怎么办?李斯等人想了一个办法,立即派人到市场买了一石鲍鱼,放在秦始皇的车后面。鲍鱼味道鲜美,但未做成以前气味难闻,他们用鲍鱼遮掩秦始皇尸体的臭味,这叫做“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现在看,李斯以鲍鱼掩臭,作法实在拙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始皇出了问题但随行的官员竟然毫无察觉,每天“奏事如故”。这是怎么回事?
一是秦始皇出行保密措施严密,无关人员不得靠近;
二是自从卢生告诉秦始皇要见真人,得仙药,必须僻恶鬼,“恶鬼避,真人至。”秦始皇听信了这一套慌话,出入独来独往,甚至将通往咸阳周围270多座离宫全部用围墙和甬道封闭,只有他的车在里面行驶,少数几个亲信知道他的行踪,大臣根本见不到他,致使他已病故,人们仍蒙在鼓里,以为他每天还批阅奏章呢。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是朝政最主要的掌门人,他焦急地盼望赶快回到咸阳,扶苏也赶回咸阳,他们一起料理秦始皇的后事,然后帮助扶苏即位。

李斯决定“秘不发丧”,不让人知道秦始皇已死,本意是怕出现政局动荡,出发点是不错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问题,但却在客观上造成了时间差,出现了政治上的真空,使赵高有机可乘。
赵高何许人也?
他本是赵国贵族的远亲,后来到秦国,其父因犯罪被判刑,。赵高兄弟几人,都被阉割而成为宦者,他的母亲也因犯法而被处以刑罚。
不过,赵高精通刑狱法令,而且办事能力很强,秦王听说后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这是接近皇帝的官,负责王室的车马政令并保管皇帝的兵符、印玺。由于他精通律令,秦始皇让他担任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教导胡亥决断各种狱讼案件。有一次,赵高犯法,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处理,蒙毅是戍边大将蒙恬的弟弟,在朝廷执法,刚正不阿,他按照法律,处以赵高死刑。不知什么原因,秦始皇又改变了主意,说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这件事的细节不得而知,估计赵高耍弄手腕,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通过这件事也使赵高开始憎恨蒙家兄弟。
赵高经历了这件事,行为有所收敛,竭力装出一付忠顺的样子,进一步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成为秦始皇身边重要的谋臣。同时又取得了胡亥的信任,《史纪》中好几处记载赵高和胡亥关系。如“赵高即私事公子胡亥”,“赵高得幸于公子胡亥”,胡亥则赞扬赵高,“以忠进得,以信守位,朕实贤之”。
赵高在上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在下取得了胡亥的赞扬,其位置是稳定的,但赵高是忠臣吗?不是,赵高在内心深处是怀着对秦的刻骨仇恨的,他“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他的目标是,复仇。取代秦政权,杀尽秦的子孙,使秦断子绝孙。然后窃取朝廷大权。他把这刻骨仇恨埋在心底,表面装出一付谦躬、顺从的模样,实际在窥测方向,寻找时机。当秦始皇在旅途中患病后,他认为复仇的时机到了,便开始了活动。
秦始皇之死与赵高有没有关系?有的学者通过对赵高性格的分析,认为不排除赵高谋杀秦始皇的可能。赵高对胡亥说过这样一句话:“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他会不会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机会,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使其提前结束生命?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赵高杀没杀秦始皇暂且放在一边,我们先看看秦始皇死后他是怎样活动的吧。
秦始皇一死,赵高感到自己独霸朝政的机会来了。他准备立胡亥为帝,也就是秦二世,他是胡亥的师傅,胡亥对他言听计从。立了胡亥,将来不满意再废掉他也不迟。总之,秦王朝的大权已经唾手可得了。
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呢?赵高要做三件事:
1、扣住秦始皇的遗诏,先不送给扶苏。
2、说服胡亥,让他和自己联手政变。
3、说服李斯,让他与自己合谋政变。
第一件事好办,他负责皇帝的符玺,信件由他收发。现在诏书在他手里,先扣住不发,等事成了再说。第二件事要做也不难。胡亥是他的学生,听老师的;赵高准备立他为帝,这么好的事胡亥不会不干。说服胡亥,赵高有把握。
于是他找胡亥,对他说:“现在皇帝驾崩了,他临死以前没有留下封诸子为王的诏书,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让他回咸阳主持丧事。等咱们回到咸阳,扶苏就赶到了,他主持完丧事后,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却惨了,连一寸的封地也没有,你该怎么办呢?”
这时胡亥的心态还比较正常,他知道自己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排行靠后,秦始皇虽然喜欢他,但按照继位传统,自己当皇帝根本不可能,于是说道:“这件事本来就是这样,我哥哥当皇帝没什么可商量的。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开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既然我父亲临终前没有下命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看来胡亥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昏君,这几句话说得都在理,皇家继位的规矩不能乱。赵高见胡亥嘴还挺硬,心里想:“好小子,一会儿我就叫你软!”
赵高说:“你的话虽然不错,但是当今天下的大权,无论谁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掌握着啊!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滋味能一样吗!”赵高的意思很明显,目前,秦始皇死的消息谁都不知道,咱们正可利用这个空档上下其手,达到自己掌权的目的。
听到这里,胡亥对赵高的意思有些明白了,不过他还有些不愿意,说道:
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
意思是: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从,我自身将会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
赵高听了,并不着急,继续开导胡亥。他说:“我听说过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王,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如果只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如果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遇事果断而大胆,毫不犹豫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将来一定会成功。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
赵高的一通大话还真把胡亥唬住了,他感到赵高说的有道理,机会来了就要抓住,胡亥内心还是想做皇帝的。于是同意了赵高的话,也就是说同意赵高立自己为帝。从皇位继承法上讲,立胡亥是违背秦始皇的意愿,而且“废嫡立庶”也是不符合道义的事,但是对胡亥个人而言,当皇帝,成为天下之主,也是梦寐以求的事。这件事对胡亥是又喜又忧,也有些无奈,于是长叹一声,说道:“看来此事只能如此了,但是现在皇帝去世,丧礼也没有举行,办这件事是不是应该找丞相李斯商量,争取让他和我们一块干?”
赵高见胡亥已经被说服,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说:“没错,这件事不和丞相李斯商议,恐怕还不能成功,你等着,我替你与丞相商议去。”

李斯当时已经70岁了,论经风雨见世面,论政治经验,都是饱经风霜,堪称老江湖。他忠于秦始皇,让他改变诏书,参加政变,恐怕不那么容易。不过,赵高知道李斯又有弱点,他相信只要抓住李斯的弱点,让李斯就范还是有可能的。
于是赵高马上找到李斯,对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主持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目前还没人知道这件事。皇帝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可就在你我的一句话了!你看这事该怎么办?”赵高耍了个手腕,把问题交给李斯,让李斯做决定。
李斯一听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赵高竟然想改变秦始皇的遗诏,这不就是要发动政变吗?立刻高声说道:“赵高,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可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
赵高对李斯的愤怒似乎早有准备,他没有接话岔,而是换了个话题,问李斯:“丞相,您先别吓唬我。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和蒙恬相比,谁的本事更大?谁的功劳更高?谁更谋略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你们两人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李斯问蒙了。
赵高为什么用蒙恬和李斯比对呢?
第一,蒙恬领兵30万戍边,实力雄厚,对国家的安全和朝廷的治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高抬出蒙恬,对李斯有相当大的震慑力。
第二,扶苏在蒙恬身边,二人关系不错,如果扶苏称帝,肯定提拔蒙恬,到那时,李斯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赵高的用意很明显,用蒙恬、扶苏威胁李斯,给李斯造成思想的压力,进而撕破李斯的心理防线。
政治经验老到的李斯当然看出赵高的用意,他什么事没见过?他明白,这是用蒙恬来吓唬我,要挟我,逼我就范。
于是李斯说:“说实话,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可是您为什么向我提这样的问题,对我这样苛求?这样狠逼我呢?”
赵高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要让李斯跟他一块儿搞政变必须紧紧抓住李斯的性格弱点,以李斯的政治经验,仅用简单的几句话是说不动的,拉李斯不像拉胡亥那么简单,必须动真格的。
赵高说:“丞相您知道,我本来就是一个下贱的宦官,有幸能凭借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宫,我在宫中管事二十多年,还没有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他们都是以被杀告终。您知道,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皇帝的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一旦到那时,您不可能怀揣通侯之印安全地退职还乡了。”这段话是赵高对李斯发动心理攻坚战的第一步,即警告李斯扶苏当皇帝后,可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不仅你的爵位(李斯是通侯,也叫彻侯,二十等爵为中最高一等。)被剥夺,连你的家人、儿子都要被杀掉,你全家性命难保!这话很厉害,一下子戳到李斯的心窝,令李斯不寒而栗。
赵高见李斯没有说话,感到已经击中李斯了,又步步进逼,开始向李斯摊牌。他说:
“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胡亥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我觉得可以立他为继承人。您看如何?请您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李斯对赵高的计谋早有预感,知道赵高肯定要立胡亥,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当皇帝赵高能错得了吗?但李斯一听还是火冒三丈,大声说道:“我李斯只知道执行皇帝的遗诏,立扶苏,至于我的命运,我听从上天的安排。我看你还是住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赵高见李斯没有答应,说:“危可安也,安可危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的意思是:看来平安却可能是危险的,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使圣明的人呢?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你一起犯罪。”赵高一听,感到还得继续给李斯施压,让他就范,赵高这次绕了个圈子,想说说事物的变化的规律,以打动李斯。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李斯对赵高说的这套大道理一点也不陌生,说:“机会来了是要抓住,但是不能乱来,违背天意的事不能做。我听说晋代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人啊,怎么能参与你们这些阴谋呢!”李斯不愧为雄辩家,说话以历史依据,一时让赵高语塞。
赵高见李斯还不松口,他知道,李斯虽然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但他身上最大的弱点是贪生怕死,保性命,保富贵,赵高决定打出最后一张牌,用严苛的话猛攻李斯的弱点,不信他不服软!
第七章 李斯之死

由赵高策动、李斯参加的沙丘政变取得了成功。这次政变改变了秦始皇立扶苏的意愿,将胡亥立为皇帝,赵高得以把持秦朝大权。在这一过程中,赵高每把政变推进一步,都是以屠杀开路的,杀扶苏、杀蒙恬兄弟、杀老臣、杀秦诸公子、诸公主。赵高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李斯为保住性命,毫无骨气,成为李斯的挡箭牌,应声虫,此时,他的人生之路一片黑暗,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秦二世在赵高政变之初,出于皇室传统观念和兄弟之情,对废扶苏、自己当皇帝还有些与心不忍,并对赵高的行为也曾进行过谴责。但他经不住赵高软硬兼施的威胁和利诱,最终答应了赵高的要求。自从被赵高拉下水后,尤其是做了皇帝以后,胡亥逐渐暴露出他真面目。原来,他是一个腐败无能、极端自私的昏君。
据《史记》记载,胡亥做皇帝以后,社会矛盾更加恶化,“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
这是说,秦二世当政后,法令刑法一天比一天残酷,群臣上下人人感到危险,秦二世又加紧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开始修建的一座大型宫殿,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驾崩”突然,秦陵尚未竣工,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秦始皇下葬后,又重新动工,“复作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占地三百余里,显然太夸张了,实际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这在今天是多大呢?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阿房宫再度停工,因此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
至于直道和驰道,是由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大道,从发展经济和交通的意义上讲,还是有积极作用的,但秦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肆无忌惮地征发劳力,使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甚至出现了“丁男不足,又征丁女”的现象,加之秦的刑法严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陈胜吴广大起义后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并调集主力部队由吴广率领攻打咸阳。队伍行至荥阳时,遇到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的阻挡。双方对峙。陈胜于是又派出由周文带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绕过荥阳,直奔咸阳。一直打倒离咸阳百余里的戏。
面对秦朝岌岌可危的形势,李斯忧心忡忡,他知道,秦朝若是灭亡,他也就完蛋了。他想竭尽全力挽救秦朝的危机,怎么办呢?他想劝秦二世改弦更张,缓解社会矛盾。
李斯多次觐见秦二世,想劝说秦二世,但每次都是还没等张嘴,就被秦二世拦住了,弄的李斯无可奈何。秦二世不仅不许李斯劝谏,反而责问李斯,他说:“李丞相呀,我听说,贤明的人统治天下的时候,只是把天下的一切都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这正是把统治天下看得无尚尊贵的原因所在。人们所说的贤明之人,一定能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倘若连给自己捞好处都不会,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以我才想姿心广欲,永远享有天下而没有祸害。你说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面对昏庸无知的秦二世,李斯是直言进谏还是任他胡来?李斯真是左右为难,无计可施。
这时,李斯还面临着一个对他非常不利的情况。李斯的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把守军事重镇荥阳,他虽然在这里有效地阻止了吴广起义军的向西进攻,但是没有阻挡周文长驱直入,使他一直打到戏。戏离咸阳仅百余里,形势危急。少府章邯将修筑骊山墓的刑徒组织起来,好不容易才将农民军打败。章邯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而李由在军事上却没有进展,使朝廷对李由产生了怀疑,去三川郡调查李由问题的使者一个接一个。有人已经对李斯进行责备,说李斯身为三公,怎么让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这话传到李斯耳朵里,李斯心里可慌了神,他感到,万一李由真调查出些问题,自己再受到责问,可就麻烦了,而在这时还对秦二世进行劝谏,也太不识时务了。
李斯想来想去,心神不安,究竟怎么办呢?最后决定,还是以保全自身利益为上,违心顺从秦二世吧。《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这是说,李斯非常害怕,他又把爵位利禄看得很重,不知如何是好,就屈意迎奉秦二世的心意,以求得宽容.
李斯是怎样求二世的欢心呢?原来,他向秦二世上了一封《行督责书》。督责就是加大对臣民的监管力度,实行严刑峻法,让他们每日处于恐怖之中,不敢违法作乱,这样君主才能常享安乐。《行督责书》文章很长,通篇讲的是对百姓如何严加惩罚的歪理。
李斯在文章开始先肯定君主专制合理,说:“贤明的君主,必将是能够全面掌握为君之道,为君之道的重要表现是对下严加督责,则臣子们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力。这样,君主和臣子的职分一经确定,上下关系的准则也明确了,那么天下不论是有才德的还是没有才德的,都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了。因此君主才能专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约束,能享尽达到极致的乐趣。”
李斯为迎合秦二世,讨他的欢心,直言不讳的告诉秦二世:“你尽管享乐,不要学什么尧、禹。像尧、禹那样有天下而不知享乐,却去勤政为民,这简直是下贱的行为,是犯了大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呢?李斯编造了一套歪理。他说:占有天下却不懂得纵情姿欲,这就等于把天下当成自己的镣铐。像尧和禹那样,拼命为百姓干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并不是统治天下的君主,这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让别人为自己献身,这才叫自己尊贵,而别人卑贱;让自己为别人献身,这叫自己卑贱而别人尊贵。所以,献身的人卑贱,接受献身的人尊贵,古往今来,没有不是这样的。尧、禹把天下当作自己的镣铐,是不值得人们尊重的。李斯用颠倒是非的办法,把享乐作为君主的显贵,不会享乐只知为百姓干事的君主是下贱的。
看李斯的这套“理论”,真是荒谬绝伦,不过这也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专制君主制度的本来面目。封建帝王坐天下,尽管“勤政为民”的好话说了一大堆,但到头来还是为了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李斯则直接进入主题,让天下人为君主献身,以显示我的尊贵,反而言之,我为天下百姓干事,我就是下贱的!
怎样让天下人服服贴贴接受统治呢,李斯的办法就一个,行督责!即对人民加大监管力度。李斯说:
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
意思是:真正实行了督责,臣下才能没有离异之心,天下才能安定,天下安定才能有君主的尊严,君主有了尊严才能使督责严格执行,督责严格执行后君主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满足之后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富强了君主才能享受得更多。所以督责之术一确立,君主就任何欲望都能满足了。群臣百姓想补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图谋造反?
李斯将《行督责书》送交秦二世之后,秦二世看了感觉很对自己的心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各级官吏更加严厉地实行督责。想通过严厉镇压的办法制止农民的反抗。老百姓动辄犯法,一人犯法又株连全家,结果造成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穿着赭衣(赤褐色),带着镣铐的罪人。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积着刚杀死的人的尸体,而且杀人越多的越是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忠臣。”二世说:“像这样才可称的上实行督责了。”
上《行督责书》使李斯在悲剧人生上越陷越深。他这时已完全丧失了政治家的基本原则,他所想所作只有一件事,迎合皇帝,保住地位,保住富贵。这在风雨飘摇、混乱不堪的秦朝能做到吗?

这时,李斯的生死安危都操在赵高之手。
赵高是个极阴险、狡诈的野心家。沙丘政变后,他为控制朝政,要做的事一是控制胡亥,玩弄胡亥于股掌之中,在朝廷上说一不二;二是除掉李斯,扫清他专朝政的障碍。
对于第一件事,赵高采用的办法是,架空胡亥,使之不与大臣见面。一次,他对秦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大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看到他的面容,所以才自称为‘朕’。况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什么事情都懂,现在坐在朝廷上,若惩罚和奖励有不妥当的地方,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这也就不能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圣明了。陛下不妨深居宫中,和我及熟悉法律的侍中在一起,等待大臣把公事呈奏上来,等公文一旦呈上,我们就可以研究决定。这样,大臣们就不敢把疑难的事情报上来,天下的人也就称您为圣明之主了。”二世听从了赵高的主意,“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对于第二件事除掉李斯,赵高可费了一番心思,为什么呢?一是李斯是政治经验丰富的老臣,一般情况下不会使李斯轻易就范。二是李斯是丞相,手中有实权,弄不好,自己反被李斯给收拾了。
赵高想了一个毒招。赵高知道,李斯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但在皇帝面前,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要想除掉李斯,先设计让李斯和秦二世的关系搞坏。李斯没有皇帝的支持就没有了底气,好对付多了。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对他说:“现在,天下大乱,函谷关以东地区盗贼很多,而皇上却加紧遣发劳役修建阿房宫,搜集狗马等没用的玩物。我想劝谏,但我的地位卑贱,和您没法比,您是丞相,这是您职责范围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劝谏呢?”李斯说:“确实这样,我早就想说话了。可是现在皇帝不临朝听政,常居深宫之中,我虽然有话想说,又不便让别人传达,想见皇帝却又没有机会。你看怎么办呢?”赵高对他说:“您若真想劝谏的话,请允许我替你打听,只要皇上一有空闲,我立刻通知你。”
赵高真的想让李斯劝谏秦二世吗?不可能,他知道,秦二世是容不得别人说他的,他是想以此为借口,使秦二世讨厌李斯。于是赵高不找别的时间,专门在秦二世闲居娱乐,和美女厮混,兴致正高的时候,派人告诉李斯说:“皇上现在正有空闲,可以进宫奏事。”李斯不知真相,赶忙到宫门求见,秦二世玩的正高兴,一听李斯求见,很不高兴,派人回话,不见!
不久赵高又如法炮制,一连搞了三次。二世非常生气地说:“我平时空闲的日子很多,丞相都不来。每当我将要休息的时候,丞相就来请示奏事。他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瞧不起我呢?还是以为我鄙陋?”
赵高见秦二世已对李斯不满,心想,时机到了。于是就乘机对二世说:“皇上您分析的对。还有一件事您可别忘了,去年在沙丘的密谋,丞相是参与了的。他为什么参与?是想得到好处呀!现在陛下您已即位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高,而他的意思是想割地封王!还有一件事,如果皇帝您不问我,我还不敢说,现在我可以告诉您,丞相的大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楚地强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故乡邻县的人,他们借李斯的名义才敢公开横行,他们经过三川郡时,李斯的儿子李由只是守城而不出击。我还听说他们之间有书信来往,目前还没有调查清楚,所以没敢向陛下报告。更何况丞相在外,权力比陛下还大。”
赵高的话全是谎言和诬陷,他的目的是让秦二世改变对李斯的印象,认为李斯不仅有野心,还与起义军相勾结。没想到,昏聩的秦二世竟然相信了赵高的话。
他想法办李斯,于是就派人调查李由和农民起义军勾结的的具体情况。
很快,李斯也知道了赵高对他的诬陷的事。他感到,自己已被赵高逼上了绝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反击。李斯觉得,要打败赵高,还得通过秦二世,于是急忙他入宫,想觐见秦二世,当时秦二世正在甘泉宫观看摔跤和滑稽戏表演,一听又是李斯求见,心里特烦,不愿意见。李斯没办法,干脆向秦二世上书揭发赵高。
李斯写道:我听说,臣子若是比同君主,就必然危害国家;妾若是比同丈夫,就必然危害家庭。现在有的大臣擅自掌握赏罚大权,和您没有什么不同,这是非常不妥当的。
从前司城子罕当宋国丞相,自己掌握刑罚大权,用威权行事,一年之后就劫持了宋国国君,篡夺了王位。田常当齐简公的臣子,爵位高到全国无人与他相匹敌,自家的财富和公家的一样多,他行恩施惠,下得百姓的爱戴,上得群臣的拥护,暗中窃取了齐国的权力,在厅堂里杀死了宰予,又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这样,就完全控制了齐国。这是天下人明明知道的。
李斯进一步指出:现在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就如同子罕当宋国丞相时的所作所为;私人占有的财富,也正像田常在齐国那样多。他一并使用田常、子罕的叛逆方式而又窃取了陛下您的威信,他志向就如同韩玘当韩安的宰相时一样。陛下你不早打算,我担心他迟早会发动叛乱,把你赶下台啊!
秦二世对李斯的话不以为然,他不相信赵高有这么坏。他召见李斯,对他说:“你说的这是什么话?赵高原本是个宦官,但他不因处境安逸就为所欲为,也不因处境危险就改变忠心,他品行廉洁,善良仁义,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因忠心耿耿才被提拔,因讲信义才保住禄位,我确实认为他是贤才,而你却怀疑他,你究竟想干什么呢?”
秦二世还说:“你现在年纪大了,我如果不把国事托付给赵高,还能用谁呢?况且赵先生为人精明廉洁,竭尽其力,下能了解民情,上能顺适我的心意,你不要怀疑!”
李斯说:“并非如此。赵高从前是卑贱的人,并不懂道理,贪得无厌,求利不止,地位权势仅次于陛下,但他追求地位和权势的欲望没有止境,所以我认为这个人是很危险的。”
秦二世对赵高深信不疑,他担心李斯设计杀掉他,就暗中把李斯这些话告诉了赵高。赵高说:“您这样关心我,真令我感动。现在,丞相篡权所忧虑的只有我赵高,他想把我整死后,就可以干田常所干的那些事了。”这时秦二世已完全被赵高牵着鼻子走了。他下决心要除掉这个不断向他劝谏老丞相。于是对赵高说:“就把李斯这个事交给你这郎中令查办吧!”
至此,李斯在和赵高的较量中完全败下阵来。那么,李赵之争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别吗?我认为,李赵之争乍看似乎李斯是忠臣,被赵高无端陷害,很无辜,但是,自李斯参加沙丘政变后,实际就已经沦为赵高的帮凶,他们共同制造了害扶苏、蒙恬、杀秦公子、公主的一系列冤案,在祸国殃民这个问题上,他们不分彼此。至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展开的争夺,李斯上督责书,是为了献媚争宠,没有一丝一毫的正义感,而赵高正利用李斯献媚的心态,设计将李斯和秦二世的关系搞坏。因此李斯、赵高之间,无是非之分,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别。谁的手腕高、心计毒,谁就能将对方制于死地。现在李斯已经落败,就看赵高怎样收拾他了。
《史记》记载,赵高的到秦二世的命令,由他办理所谓的李斯案件,非常高兴,他想:李斯你这个老头子等着吧,我一定让你跳进自己挖的坑里去!
赵高先派人将李斯抓起来,套上刑具,关进监狱中。

李斯入狱,环顾四周,只有阴暗的牢房和身穿肮脏的囚服、配带沉重的刑具的自己,前几天那种有人伺候的舒适生活,像梦境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的李斯才感觉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自己已不是仓中的老鼠了,甚至连厕所的老鼠也不是了,厕所中的老鼠还能跑掉,而自己却身陷监牢,成为任赵高宰割的羔羊。李斯思前想后,悲哀又凄凉,不禁仰天长叹。《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他的一大段内心独白。李斯首先对自己立胡亥为帝后悔不已。他说:“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
接着,李斯历数了历史上被冤杀的大臣,说:“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非其人。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
李斯还指斥昏君秦二世:“秦二世治国不是胡搞么!不久前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扶苏而自立为皇帝,又杀害忠良,重用低贱的人,修建阿房宫,对天下百姓横征暴敛。并不是我不劝谏,而是他不听我的呀。秦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大力修筑宫殿,加重对天下百姓的税收,不吝惜钱财:这三件措施实行之后,天下百姓不服从。”
李斯最后说:“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意思是:现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还未觉悟,居然任用赵高为辅佐,我一定会看到盗贼攻进咸阳,使朝廷变为麋鹿嬉游的地方。
李斯到现在还很天真,他似乎相信能看到秦灭亡的那一天。其实,真到反秦的军队打进咸阳之前,恐怕你就在世界上消失了。
赵高为了治李斯于死地,第一步将李斯抓起来。第二步,他亲自出马,担任李斯专案组的组长,审讯李斯。赵高提前给李斯定了谋反的罪名,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这无中生有的罪名使李斯无法接受,赵高就重刑拷打,“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惩治李斯,拷打他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冤屈地招供了。
李斯为什么屈打成招?一是他无法忍受皮肉之苦;二是他自信能言善辩,又对秦国立有大功,自己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能觉悟过来并赦免他。于是李斯在狱中向秦二世写了一封信。
李斯在信中,历数了自己在担任丞相后犯下的种种“罪行”,一看这些罪行,会发现这些罪行没有一条能够成立,根本不是罪行,而是功绩!
李斯在信的开始部分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明明是帮助秦国灭六国,立下赫赫功劳,却说自己“罪行累累”,实在是咄咄怪事。以下,李斯又罗列了自己的六条“罪状”,依据这些罪状,我们倒可以看出李斯的历史贡献。李斯说:
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
李斯是秦朝的开国功臣,为什么偏要把自己说成是罪人呢?原来,李斯想通过给自己故意栽赃,唤起秦二世的良知,让他感到,丞相原来是一个大大的功臣,决不是谋反者,一旦这样,李斯就可以得到赦免。
(全书完)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