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懂一点心计学

_4 土家子(现代)
(1)充实自己。真材实料是闯天下的护身宝刀,夺目的锋芒能威震天下。
(2)封刀入鞘。没有谁会把自己的宝刀天天拿出示人,尤其是在平和的环境下,否则只能带来杀气。学会维护和适应全局,保的是自己的安身立命。
(3)抓住合适的时机。只有在时机到了的时候,才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不过前提是不能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维护大局的稳定能为成事带来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个人才智始终是有限的,在社会上混,你始终离不开他人的认同、帮助、提携,所以除了有能力,还要懂得建立关系、发展关系,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致利用。
第五节 避免功高震主,除非你是一把手 [本章字数:1936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被别人比下去时,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恼恨的情绪。而领导者的这种情绪更加的明显。当领导的总是要显示出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都比其他人高明。所以要是你的上司被你超过,那么,这对你来说,不仅是一件蠢事,甚至会产生致命的后果。
当然,如果你是一把手,自然就位于领导之列,那么,你的卓越和优秀当不会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计较了。
位极人臣,作为下属,还是避免功高震主的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谨记的处世的规则。就像那些自以为优越的人,总是很讨人嫌,也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和他人的嫉恨。凡事做得太过、力量用到极点,风头盖过上司,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就无法保护自己。
聪明且有修养的人均应该知道居功之害。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的招致他人怒恨,重的甚至惹来杀身之祸。如果想要保全自己的前途,那么就要懂得对自己寻常的优点加以小心掩饰。
对于一些人,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
汉代时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时期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唐宣宗即位初,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以至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严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功劳高了,人主震慑,这样的功臣当然会有自我矜傲的表现。
而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盖主,最终也下场可悲。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
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于未央宫。
从韩信之死来看,功臣的后路极难自保。联想到这种功高盖主的功臣,如果再有什么居功自傲的表现,恐怕就得不到安宁了,弄不好反而倒招来灾祸。
君王喜欢有人辅佐,却不喜欢被人超过。越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越会招来君主的猜忌,担心这些人垂涎自己的位置,自然要先动手除去他们。晁错、韩信均是受其害,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是他们不懂得功高盖主的弊端酿成的苦果。
避免功高盖主,就要懂得韬光养晦。君主和领导需要我们施展能力和才智来效力,但我们要学会明哲保身才是上策。
而韬光养晦来自于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像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样兀立于世人的视线内,让人摸不透,却又不可小觑之宏伟、高大,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小人难以进犯。
汉景帝时,郎中令中,有个叫周文的人。最初,他是文帝的御医,后来被任命为太子的私人医生。太子即位,是为景帝,周文被升为郎中令。
周文办事很有“韬晦”之策,他言谈十分谨慎,每当景帝问他对于臣子们的意见时,他总是说:“请你自己判断吧。”从不说牵扯大臣们命运的话。
他衣着十分朴素,虽身为郎中令,却总是穿些补丁衣服,肮脏的裤子,故意弄得很邋遢,让人对他既怜悯又信任。景帝连寝宫都让他随便出入,甚至做房事时也让他在旁边侍候。
后来,他从长安迁居到阳陵,景帝送给他不少东西,他一一辞谢,以防别人看了对自己眼红;诸侯和群臣送去的东西,他也一概未收。
因为如此的“憨厚”,武帝即位后,仍把他作为先帝的宠臣而加以器重。不久后,他因病告老还乡,带着俸禄隐居起来,直到寿终正寝。
在那个风雨时代,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能像他那样经历三朝而不倒,又能平安地颐养天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自古以来,如果能与别人共同拥有完善名节,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别人的加害。事实证明,只有像周文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日常事务中,如果你想向领导提出忠告,你应该显得你只是在提醒他某种他本来就知道不过是偶然忘掉的东西,而不是某种要靠你解谜释惑才能够明白的东西,此中奥妙亦可从天上群星的情况悟得: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
避免功高盖主,我们需要时常提醒和磨练自己,不妨学会以下几点明哲保身的小招数。
(1)摸透你的领导的品性,知己知彼,方能招招到位。
(2)分清自己职责所在,知道什么该做与不该做,什么该说与不该说。
(3)学会谦逊礼让,尤其是对你的领导。能屈能伸,有益的始终会是我们自己。
古往今来的诸多历史事件都告诉我们除非你是一把手-君主或是领导,否则一定要避免功高盖主。不管现在有没有遇到此种事情,但是迟早我们都要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求生存。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能够谨记并适应这个规则的人。因此,你,不能小觑它。
第六节 小人物也能改变你的命运 [本章字数:2289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达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这些人在各自的行业里也往往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不可被取代的作用。结交大人物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和成功,但是小人物的作用也绝不能忽略。他们很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改变甚至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在生活和工作中,真正聪明的人眼光长远,从不会忽视小人物,更不得罪小人物。小人物可能帮不上你,但是他能坏你的事。如果一不小心得罪了那些小人物,他们可能会处心积虑地对付你,甚至不把你置于死地而不甘心。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人都不恩能够孤立的存在于世,个人的兴衰荣辱都与身边接触到的人有关系。小人物能在合适的时机做好事,也能在不合适的时机坏事。所以,要善待“小人物”。人际交往中,真正聪明的人眼光长远,从不会轻视低微的小人物,而是主动与他们结交。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
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永远不要瞧不起看起来很俗的人,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这就是张良给我们的教诲。
美国人理查德?斯蒂尔说:“对于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这正好揭示了张良的成功原因,绝不忽视小人物。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小人物”的力量汇在了一起,足以推翻一个“大人物”。那些瞧不起小人物,不能正视小人物的人,注定要在小人物身上吃亏。
身为公司的销售管理人员,孟亮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为公司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踌躇满志的陶艺,以为销售部经理一职非自己莫属。然而他却没有被升职。本来公司董事会要提拔他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但在提名时,因他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于和同事交往、骄傲自大,遭到人事部门的强烈反对。销售总经理一职由他人担任,孟亮只好拱手交出自己创建并培养成熟的国内市场。这让孟亮非常痛苦和不解。直到同事解开了他的疑惑。原来是因为自己平常不把与公司和自己的业务有关系的小人物放在眼里,所以在关键时刻他们都扯他的后腿,导致他屡屡受挫。
其实,看一个人如何对待小人物,就知道他会不会成为大人物。小人物看似无足轻重,但他们要么成就你,要么就破坏你。关键看你能不能够主动的抓住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因此,千万不要轻易得罪“小人物”,以免留下后患。不以身份、地位、职业来衡量对方,不用“势利眼”看待小人物。同时,还要学会与“小人物”交朋友,毕竟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平时花在“小人物”身上的不起眼的精力、时间都可能成为具有长远效益和潜在优势的投资。在不远的一天,也许就在明天,你将会得到加倍的回报。
要做到正确的对待小人物,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对待小人物要像对待大人物一样。无论是对待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要求平等的尊重,不能依据对方的学历资历来调整态度,语气不能依据对方的职称职位来调整轻重,表情不能依据对方的外貌收入来调整冷热。
(2)主动结交小人物,温情和关怀是笼络他们的法宝和最有利的武器。
(3)当你才华暂时无法施展时,不要忽视小人物。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接触到一流人物,而你如果能够在和他们的交往中保持一种良好关系,他们一有机会或许就会推荐你。在大人物面前多说你几句好话,这个时候你就瞧着看吧??你的好运气很快就要来了!
(4)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谦卑姿态,不要过于张扬,对待小人物要更加的和蔼,要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是容易得罪小人物的时候。他们往往在嫉妒心理的操纵下,情不自禁地捅你刀子。
(5)对待小人物还得有海量的宽容。大人物的性格是风格,小人物的性格却容易被判定为出格。能成为大人物的小人物注定不会是平庸的。如果能容忍大人物的风格,就必定能宽容小人物的出格。
小人物不需要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很重要的人。平常也许看起来没什么作用,犹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关键时刻才能见真正的英雄与狗熊。不会坏你的事实万幸,能够帮你成事则是幸福。这全在自己的掌控当中。
不过,如果你懂得与这些小人物周旋,懂得尊重和重视他们的话,他们就会拼死命为你效劳。今日的小人物有可能成为日后的大人物。
第七节 成功了是大家的,失败了要个人承担 [本章字数:158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意思就是,完美的名声和荣誉,不要一个人独占,应该跟人分享,才不会招来嫉恨,被人算计;不好的名声和错误,不可全推给他人,自己也要承担几分,这样才可以保全功名获得美德!
处理好团队关系,“推功揽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行事原则。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别人就不会对你穷追猛打;有了功劳算在大家头上,就容易赢得众人的拥戴。在一个团队当中,真正聪明的人都懂推功揽过这一招。因为推功揽过,受到的不会是责罚与怪罪,反而是同事的信任和靠拢,领导的赞赏和器重。反之,只会适得其反。
小王是某集团运营经理,有一次与下属群策群力,历经半年,完成了一个项目。上级过来检查工作,他夸夸其谈,将功劳全扣在自己头上,好像全靠他才完成了如此壮举。
此时,上级大喜之余,当然将他好一顿表扬,许诺给他各种奖励。但下属们却不乐意了,对这种阴险的自私鬼非常失望,从此跟他离心离德,不管做什么都不再配合他,还有许多人给上级写检举信,揭发他的错误,暗地发誓,不打倒他决不罢休。
小王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能为了贪图一个美名而葬送未来的前程。否则将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就会引来同事的不满。到最后白白葬送了大好前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做汇报的时候,将功劳和业绩都归于上级的英明领导,把自己置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他们抓住的恰恰就是上司对于虚荣的心理需求,把功劳推给上司,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功劳了,大家对事实心知肚明。一个合格的上司,他也不会真的抢你的功劳。相反,他会对你的做人处事的风格非常赞赏。如此看来,“推功揽过”实在有百利而无一害。
人人都会犯错误,事情也不总是会成功。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失败归咎到外部环境和他人身上,并给组织带来了相互不信任和失望。实际工作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很难承认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事实上,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而一味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的人,则会失去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也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信誉和尊严。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之人,大都懂得与别人分享美名。在他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懂得与人一起分享利益,所以朋友帮助了他。当他成功以后,又懂得推功揽过,认为都是大家的功劳,失误自己承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亲人、朋友聚集在他身边,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功!
美国总统卡特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受益者和好榜样。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
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正人要先正己,做事要先做人。懂得推功揽过,成功了是大家的,失败了要个人承担。那么,这个修炼的过程将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真正的做到这样,需要乐于分享成功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宽阔心胸,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白这当中的利害,就要着重这样的修炼自己。
(1)要有责任感。
(2)用诚信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大家觉得你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也让领导看到你的宽阔胸襟和大将的风度。
(3)揽过要适度。我们提倡揽过,却不是要求一味地承担罪责,反而让别人占了先风。我们是用勇于承担的气度来证明我们的能力,赢得更大的发展。只要做到适度就可以了,因为真正的功过,领导和大家基本上都心知肚明。
“推功揽过”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有效工作方法,也是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什么时候,分享和承担都是我们无法避忌的有效处世原则,只有这样做,才赢得比一时的贪心得来的功劳多的多。目光长远些,总是能够看的远,想的多,谋划的准,得到的多。
第八节 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堆里 [本章字数:185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见惯了生活中的穷人和富人的差别,我们也会不知不觉中对自己进行一下分类。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人都是属于穷人的圈子,而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朋友也都不例外。于是,很多人都安于现状,并没有想过去做出一些改变。那么,这样的话,一个穷人是永远不可能变成富人的。
讲犹太商法的日本学者手岛佑郎认为,“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信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思进取、害怕挑战和挫折的畏惧表现。
有些人有时却能够越过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巨大障碍。他们或许看起来并不像富人,但却有一副富人的做派,即使排在富人之尾也再所不辞。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够以富人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这种思考方式是排在穷人之首的人永远也无法学到的。
俗话说,富人永远属于富人的群体,但并不是穷人永远脱离不了穷人的圈子。穷人比富人少的也只是富人的思维模式。人越穷,气魄越小,只有置身于富人的圈子,学会富人为人处事和思考的方式,敢想敢做,你的空间才会宽广起来。反之,就会局限在狭小的生活范围当中,永远不可能成为富人。
一位一生平平淡淡、孤苦无依的老人死后升上天堂,使者在天堂的门口迎接他,并带他到处参观。走到天堂的车房,老人看见停泊的车辆中,有很多的小房车,却只有寥寥可数的几辆劳斯莱斯大房车。
老人由于是天堂的新公民,所以很奇怪这种现象。于是就问使者。使者很无可奈何的说:“我们也没有办法,下面的人祈祷的时候,绝大多数只要求天主赐给他们小房车,只有很少数的人敢要求天主赐给他们大房车,所以就有了现在这种奇怪的现象。”
这个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一个不容许我们忽视的事实:大多数的人拘泥于自己现有的思维状态和范围,不敢去多想多做,到最后只能满足现状。而那些拥有开阔眼界的人却都能够拥有大的回报和成就。
犹太人中富人众多,实际上就是由于他们拥有富人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什么难以捕捉的秘密,而是一种确实实用的处世哲学。努力的站到富人堆里,让自己耳濡目染富人的“气息”,才是给自己做好定位的必要之路。
一个具有较高目标的人,肯定会比没有目标的人更加的出色和优秀。站在富人堆里,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处事的方法,并把他们当做我们前进的一个榜样和动力,那么,即使付出更多,也是值得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7岁的时候,立志想当音乐家。可是,在白宫遇见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之后,他改变了志向:他决定放弃当音乐家的梦想,立志当一个政治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和事业方向。肯尼迪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肯尼迪,也许就没有前总统克林顿,充其量会多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如果你是个业务员,赚1万美元容易,还是10万美元容易?告诉你,是10万美元!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赚1万美元,那么你的打算不过是能糊口便成了,如果这就是你的目标与你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会兴奋幽静吗?你会热情洋溢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站在富人堆里,才会站得高,看得远,行的好。很多时候,人生是决定于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所交往的人群。你要与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这样做会使你有一个见贤思齐的想法,找到学习的对象,并能在事业上得到很多帮助。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提倡仁爱的孔子,很少对别人有什么要求,但是他对弟子们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可见,孔子在交友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多结交一些富人,站到富人堆里,你的贵人也就自然而然的多很多。勇于努力和改变的人,现在就要开始行动起来,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堆里去。
(1)主动出击,不断地抛头露面,结交一些含金量高的富人。
(2)不错过身边每一个潜在的富人,他们可以是你学习的榜样,也许将来就带你进入了富人的圈子。
(3)真诚以对。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想要借助富人让自己脱离穷人的圈子,就要从现在开始修炼自己,从言行举止到思维方式,都不要放过。只有你像富人,成为富人的几率才会大。
成功,从改变自己身边的朋友开始。让更多的富人渐渐成为你的朋友,直至你最后进入了富人的圈子。但是,不要觉得这是一种攀附荣华富贵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只有不思进取的人、害怕改变和挑战的人才会拿这个理由来安慰自己。想成功,想改变命运,要认识有能力让你成功、有本事为你改变命运的人。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堆里。
第九节 让贵人帮你成就大事 [本章字数:1791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想成功,脚踏实地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当然重要,但若是能再得到贵人相助,就能事半功倍。因此,积极发挥人的处世才华,懂得审时度势,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并为事情带来转机的人,练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事业的能力和气魄至关重要。
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当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处理和掌控目前的问题的时候,借助贵人的帮助是我们必要的选择。贵人相助这一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仅能替我们加分,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还能增加我们成功的筹码。
俗话说,“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站着一群人”。社会学家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到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到过贵人,自当老板创业的,竟然100%的人都曾被人提拔过。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人成功,都曾受过“贵人相助”。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过:“良好的品德是成大事的根基,成大事的机遇是靠遇到贵人。”寻找生命中的贵人,会使我们的人生如虎添翼,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在的你也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跟成功人士之间天渊之别,但是对于一个善于经营人脉的人来讲,这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当机会一旦落到你的面前,你就要牢牢抓住,用自己的真诚和付出让人脉茁壮成长。
邱燕广告公司刚满两年,还算是一个新人,总有着跃跃欲试的小心思。可公司规模说大不大,却是人才济济,论资历才能在她之上还有一堆,怎样跳过这一堆人展现自己是她事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其实,邱燕的工作能力和个人才华,周围的同事包括公司领导都是认可的,但是一到要推出一个最佳头衔时,就没她的份了,原因是她的才能还没大到让公司跳过那些老员工。
在一次公司内部的私人派对上,邱燕偶尔认识了一个穿着高贵、谈吐优雅的女士,当时周围没别的同事,邱燕就有一搭没一搭地跟这个陌生女士聊了几句。没想到,两人都热爱旅行,在旅行这个事情上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简直是一拍即合,两人还互留了联系方式相约长假一起去东南亚海岛游。
之后,邱燕在公司里也不经意间撞见这个派对上认识的女士,她才留心到公司通讯录里一看,发现对方告诉她的名字正是公司副总的名字。邱燕后来从同事那里也证实,这个女士就是公司的副总,因为常年在海外出差,所以不怎么出现在公司里。
于是,邱燕的女性朋友里就突然多出了一个副总级别的人物,关键还是自己公司的领导。两人一起逛街,出去玩的时候,副总也会时常问问邱燕对公司发展的想法,邱燕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副总很认可邱燕的才能,就把她推荐去了公司里一个更有发展空间的项目组,周围比邱燕资深的同事都羡慕她抓住了一个贵人。
正是有了偶然认识的这位副总这一贵人的点拨,邱燕才在日后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我们还能发现,邱燕在平时也是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才有了这个机会的。如果不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她与副总的关系再亲密,也不会有这个机会。可见,抓住可遇见的贵人和加强自身的修养都很重要。
生活中,“贵人”有很多种,不一定位高权重,他们可能只是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方面比我们略胜一筹,但却能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支持,或提供给我们机会,启迪我们的思想观念,身教言传的对我们进行潜移默化。
想要让贵人帮助我们成就大事,就要多了解其后的人情世故与处世之道,方能抓住属于自己的贵人和良机。想抓住生命中的贵人,自己要先能识别出谁是贵人。
(1)待人真诚。无论做什么事情,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总能获得别人的真心。
(2)锻炼能力。要尽可能的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处事能力等等。只有真正的金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才有发光的机会。
(3)抓住机会。贵人可以是主动提出帮助我们的,但更多的还是要我们主动的争取。有了机会紧紧抓住,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列夫?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样的贵人,总是有超过我们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地学习。要注意把自己也培养成一个”贵人”。能够与贵人有共识,逐渐融入贵人的眼中,那么贵人给我们的帮助才更加的有诚意和有价值。
有能力、有抱负的能很多,但是最终能够成事的人却只是少数。究其原因就是少数之外的多数犯了不会借助外力、找个贵人相助的大忌。任何一个人在不够强大之前都是需要贵人相助的,只有善于借力大力,做事情才会事半功倍,才能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智者和强者。
第十节 立场很重要,站得对才能做得对 [本章字数:1546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变化。在求人时,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
人们在奋斗时,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获得成功,这很客观现实,但往往又不遂人愿。过多外界的因素干扰了我们的进程。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立场的选择。
谁都知道诸葛亮能掐会算,而感叹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我们会发现,最后,诸葛亮呕心沥血的千秋大业不但没成,反而还功亏一篑。究其原因,就是他在选择明主时没有选对立场。
刘备固然仁爱有才,但却缺少作为王者的霸气、魄力和风范。仅仅因为关公的去世就不能释怀,撒手人寰。倘若他真的有王者的气魄,就应该奋起直追,完成自己的霸业,也算是为关公报仇雪恨,不枉费关公多年的跟随效劳了。所以,在刘备和曹操之间,无论是从气度还是历史的验证来看,我们都很容易发现哪个立场才是明智的选择。
因此,人生的诀窍就是看你有没有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上。站的对,才能做的对,否则只会是徒劳。聪明人在处世时都会选择有前途的靠山,站在对的立场上。因为,在人生的坐标系里,如果站错了位置,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那是多么的可怕。
而一个人如果找到了适合的位置,那就非常幸运,他不再需要其他的福佑。有时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功。如果他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注定难以出人头地。
二战时期,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实施了历史上最大的诺曼底战役,奠定了盟军反败为胜的契机。随后,又将德军驱除出法、比、荷境内,并直捣德国腹地。第三帝国陆、海、空各部全部投降。成了笼中困兽的希特勒只好选择引火自焚,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从历史上得知,任何战争,两国以上的盟军最难统帅,艾森豪威尔能把多国的庞大武装力量合为一体,协调行动、共同战斗,足见其统帅能力非常人能及。随后,艾森豪威尔又以压倒性的胜利,击败声望极高的政坛老手史蒂文生,出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
其实,风光无限的艾森豪威尔还有一段很少有人提到的历史。大战结束后,经过血雨腥风洗礼后的艾森豪威尔曾一度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间还不短。可是,这位在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在文人墨客遍及的地方毫无建树,唯一可圈可点的竟只是在校园内的草坪上,为懒于绕路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便道。
同样,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但是,爱因斯坦坚决拒绝了,他在回信中写道:“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因而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不用说艾森豪威尔对人类历史所做的贡献有多大,就他个人而言,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他照样也有容易被人攻破的软肋。爱因斯坦当然知道他虽然在物理领域独树一帜,可也并非无所不能。
在选择立场前,首先要权衡一下彼此的分量。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要想有所作为,关键是看有没有站对位置。找到了准确的定位,无论是什么样的位置,都可能是改变我们命运的一大契机。
另外,在选择立场的过程中,应及时根据自己和外界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成功的可能性变小了,就全力争取,奋勇拼搏。一条道走到黑,永远不可能走到光明。
作为当事者本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不得不从多方面考虑权衡,使自己处于正常行为和正常竞争的立场上。这样,就少了一份失败的危险,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
奋斗的过程就是摸索的过程。没有谁一开始就是个处世通,样样精。所以不要过分的在意和埋怨眼前的不足,说不定就因为这次“糟糕”的经历才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立场和精彩的未来。
第十一节 了解事务背后的潜规则 [本章字数:156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我们都知道,社会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约束。我们都明白了这些,并且也在尽力的去遵守和遵从。这些其实是一些明着的规则,而事务背后往往还有潜在的暗规则,即我们常说的潜规则,支配着各种事务的运行。
正如所见,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最后却不得不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
于是,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却穷困潦倒;有的人来去自如,有的人却进退两难。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种种事务背后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事务背后的潜规则,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沉浮起落。
大凡有所作为之人,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你几乎看不见他奔波劳碌,但是在不动声色中,他就已经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人情世故四个字而已!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
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到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他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
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还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做得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心机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所学不来的。
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的宁武子能两朝同样为大夫呢?而且同样能够发挥才智。因为他了解当下的时势,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做法。既遵循了潜在的规则,保全了自身,又能够发挥才智,为民谋福利。可以预见的是,在黑暗的后朝如果他仍然保持前朝的风范,那么,聪慧的他是断不会被社会所接纳的。
良好氛围下的尽心竭力是理所当然,顺心如意的。其实,真正难做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来利国利民的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宁武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为人高手,高就高在充分了解了事务背后的潜规则,并适时的做出改变和利用。
生活处事,一定要了解了事务背后的潜规则。如果不懂,那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样折腾下去也只是白白浪费精力。而一个对此运用纯熟的人,就会善于经营交情,拓展人脉,抓住机会。即使能力平平,有精明的处世哲学相辅佐,也定能迎来命运的转机。
古人讲,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没有谁能在始终逆势的情况下还取得伟大的成就的。所以有人说,“先做人后做事,偶尔还要做做秀”,“做事靠朋友,做大事靠敌人”。这些都是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处世规则和技巧。了解它,运用它,飞黄腾达、进退自如当不在话下。
如何做到了解事务背后的潜规则,达到练达人情的程度,就需要我们多多学习了。
长者的智慧是日积月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他们很有话语权。而善于从长者身上发现智慧的人也总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正如真正的聪明人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滴水不漏,不仅收获了实利,也落下了美名。这正是需要我们虚心学习的地方。向长者请教,向聪明人学习,多阅读成功人士的事迹……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积极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用的营养,慢慢就会洞悉事物背后的潜规则。而这个洞察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双管齐下,那么再扰人的规则也不在话下。
很多时候,我们被世事困扰时,需要的不是怨天尤人,想想那些怀才不遇或是壮志未酬的例子吧。难道原因全部出在外界?当然不是。如果他们能够及时的醒悟,从自己身上寻找症结,那也不会郁郁而终,遗憾后世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
第八章 会控制自己的同时,也能控制他人 [本章字数:0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第一节 不但要做到位,更要说到位 [本章字数:2028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指引他人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相当于为自己添兵加将,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提出了自己的费斯诺定理:“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也就是,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这也正是祸从口出的原因。
人的嘴巴不只用来吃饭,还能决定人的荣辱得失。少说话多做事,这是善于控制自己的人的表现。只有会控制自己的人才能知进退,知进退方能把握好成与败间的分寸。会控制自己的同时,也能控制他人,指引他人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相当于为自己添兵加将,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说话是一门艺术,要讲究技巧,到位好听的话能让人如沐春风,不到位的话使人心情烦闷,难于进行沟通。把话说到位,说到点子上,人微者也能言出具有说服力量的话语。说到位,把握住火候,说出的话自然贴切,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果说大智慧是深刻,那么小聪明则是肤浅;如果说大智慧是战略,那么小聪明是战术;如果说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那么小聪明看到的是芝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一个是一飞几万里,一个则是跳跃几十步;一个是说话字字珠玑,一个则是整天叽叽喳喳却讨人嫌,甚至适得其反。
如果你有满腹经纶,拥有惊世才华,可是你又不肯或者不晓得如何对人把话说得圆满到位,不能够充分的展现自己,你就永无出头之日。“伯乐”就难以发现你这匹千里马。所以说,除了做到位之外,嘴巴把话说的到位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的荣辱。
一个具有高明演说技巧的人,能够很快地发现听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能够说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换言之,他能把听众想要听的事情,在他们想要听的时间之内,以适当的方式说出来,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才能,这种能够把握优越时机的人,即使是在遭到突变,受到阻碍时,也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晋武帝登基时,测字摸到个“一”字,很不高兴,“点”太小了。侍中裴楷进言道:“陛下,这个‘一’摸得好,是大吉兆。因为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君王得一则天下忠。”拍得晋武帝转忧为喜。而这个侍中裴楷也在新皇帝心里留下了好印象。
裴楷这种说辞,其实就是一些安慰人,鼓励人,或者赞美人的话,它犹如一块砖头,铺垫了未来的生存之路。把话说到位,是十分必要的。
可能有人会发出鄙夷的神态,觉得这些话无关痛痒,甚至有拍马屁之嫌。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拍马屁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就像有时候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恭维,文雅点说,是一种赞美,人难免要说些类似“拍马屁”的话。这只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手段,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谋略,为了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技巧。如果能够做到位说到位,巧妙的展现出来,那么就“拍马屁”也是一种独特而奏效的交际方式。
在唐朝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段“化干戈为玉帛”的佳话。唐朝段秀实担任都虞侯,将郭?部下十七名为害地方的士兵处死,激起郭?所辖部队士兵的仇恨。
段秀实只带一名老兵,深入虎穴,到郭?军营说明原委,他先讲郭子仪“勋塞天地”、然后再讲他执法是为了维护郭?及其父亲郭子仪的威信。使郭?放弃前嫌,并严令一定要保护段秀实的人身安全。
段秀实正是站在为郭?着想的角度阐述原因,抬高了郭?及其父亲郭子仪,变相的将问题转移。最后免于责难,不仅由于他不畏强权,更是由于他说话有礼貌,说得到位。试想,如果他说话横冲直撞,不能准确的将话说到位,可能就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或破裂,或大动干戈,惹来杀身之祸,对自己是何等的不利。
所以说,除了要说些好听的话给喜欢听的人听外,说话还要尽可能地考虑措辞。根据具体的场合和因由,多考虑能不能说,该怎么说,而不可以想起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需要说的时候,关键是能够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到位,才好办事。
把话说到位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把握以下技巧,把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迷人。
(1)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
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再者,奉承别人时,也不可以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因此,说话时时要坦诚。
(2)真正聪明的人都懂掌握“度”,说话说到位。
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一个人聪明一过头便会陷入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口无遮拦只会让人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狼狈不堪。
(3)善于识别能把话说到位的时机。
不要以为只有在对方愉悦时的言语才有分量,抓住对方隐忍难发之机,坦诚直言,则别具一番话到位、事好办的风光。在适当的时间里,利用有限的几个语句,充分地表达自己完整意愿的能力是说话到位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语言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句句到位,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也会有益于社交活动;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令人反感讨厌则是必然的,自然会大大地阻碍社交活动的步伐。实乃是祸从口出给人的深刻教训。
第二节 当着矮子不说短话 [本章字数:1701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所面临的对象可能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长短。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谁也不希望人们一见面就提自己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人都不愿意人家触及到自己的憾事、缺点、隐私和使自己感到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
如果不顾及说话的对象,肆无忌惮的畅言,一不小心,就会踏进言语的雷区,触到对方的隐私和短处,犯了对方的忌讳,不但会话不投机,断了机会,还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自己也落得下不来台。
其实,为人处世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赞对方的长处,尽量避免触动对方的短处,更不能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即使有时候是无意的,也一定要有心的去避免,保证万无一失。因为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
有时更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无意的情况下,伤害也已经造成,同样会导致以后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因此,说话要看对象,尽量了解、尊重对方。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话,当着矮子不说短话,争取避免祸从口出的灾难从天而降,无法全身而退。下面是我们都熟知的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可从中明白其中的道理。
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还曾讨过饭,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都以为曾和朱元璋是共患难的朋友,现在朱元璋发达了,一定会念在昔日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也好让他们享受一下富贵的生活。
可事实不是这样,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所以他那些昔日共患难的穷哥们只能看朱元璋做皇帝,享受着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却只能过着苦日子。
但是也有例外。有位和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见到了朱元璋。这位老兄还把朱元璋当成儿时的那个小孩子,认为什么话都可以说。
所以,他和朱元璋一见面,不管那么多文武百官在场,就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当他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时,宝座上的朱元璋已经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就下令把他给杀了。
从来都是君王的面子关系天下,一般是没人敢于忤逆的。此君其实也是无心揭朱元璋的短处,但是就因为说话不看对象,盲目的套近乎,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恐怕他自己到最后还不知道原因吧。由此可见,别人的短处是揭不得的。
鬼谷子认为: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筒明扼要;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
所以,说话时还是不要横冲直撞,要学会巧妙的变换方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别人面前,不妨多说些好听话,尤其是当着那些有短处的人,更要说些他的长处的话。听者心里舒服,与你也不会有损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生活是很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难免会遇到这种让人尴尬的境地。我们需要避免这种揭人短的情况,就要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你所交往的对象,无论优缺点,或是长短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说话做事方面有所进退。
(2)对人和善。尽量多多关注对方的优点长处,营造良好的相处氛围和人际关系。
(3)换位思考。即使是为对方着想,好心好意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场合。试着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那么这时候的建议也就会较容易被接受。
现实生活中,当着“矮子”,不仅不说“短话”,而且要专门找“长话”来说,毫不吝啬地赞扬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巧解对方的心结。这样,谈话才会投机,沟通才会顺畅,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温馨。
第三节 想做什么就说出来,注定完蛋 [本章字数:1690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一个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太多的心思,总能给人直爽、真诚的感觉。而且,有时候,人总以为说真话比说假话好,即便难听,别人也不会太过介意。但是,当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时,以往的这种想法是很容易与高明的处世原则背道而驰的。
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不考虑对象,心里怎样想,想做什么,就完全的认着自己“率性而为”,通通说出来,这样很容易祸从口出,为自己招来麻烦,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完蛋结局。
孔融向来对曹操的许多政策持讥刺、反对的态度。曹操同袁绍官渡大战前夕,曹操为了稳定后方,曾下令对在建安五年以前的诽谤言论,从宽赦免不予追究,以后再有诽谤的,“以其罪罚之”。
孔融以才自恃,根本不予理睬。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支持战争,曾全面下令禁酒。孔融反对禁酒,并对曹操的禁酒令大为不满。所以就写了一篇专以讲饮酒好处的文章,与曹操唱对台戏。
公元208年,孔融还当着孙权使者的面,当庭诽谤曹操,使曹操非常难堪,大丢面子。曹操深感孔融妨碍他的统治,盛怒之下,找个借口把孔融杀死了。
还有一位古罗马时代战功赫赫的英雄名叫马西尔斯。他以战神科里奥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称于世。公元前454年,科里奥拉努斯打算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进入政界。
在选举初期发表演说时,科里奥拉努斯便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战争留下来的无数伤疤作为开场白。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操,人们深为感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当选。
投票日来临的前夕,科里奥拉努斯在所有元老和贵族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厅。当科里奥拉努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他前来的富人听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称自己注定会当选,而且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甚至还无理地指责对手,还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他的第二次演说迅速传遍了罗马,人们纷纷改变了投票意向。科里奥拉努斯落选之后,心怀不甘地重返战场,他发誓要报复那些投票反对他的平民。
几个星期之后,元老院针对一批运抵罗马的物品是否免费发放给百姓这个议题投票,科里奥拉努斯参加了讨论,他认为发放粮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这一议题因而未决。接着他又谴责民主的要领,倡议取消平民代表(亦即护民官),将统治权交还给贵族。
科里奥拉努斯的最新言论激怒了平民。人们成群结队赶到元老院前,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出来对质,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于是全城爆发了暴动,元老院迫于压力,终于投票赞成发放物品,但是,老百姓仍然强烈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公开道歉,才允许他重返战场。
于是,科里奥拉努斯出现在群众面前。一开始,他的发言缓慢而柔和,然而没过多久,他变得越来越粗鲁,甚至口出恶言,侮辱百姓!他说得越多,百姓就越愤怒,他们的大声抗议中断了他的发言。护民官商议判处他死刑,命令治安长官立即拘捕他,送到塔匹亚岩顶端丢掷下去。后来,在贵族的干预下,他被判决终生放逐。
常言说:“沉默是金。”它的许多好处,正是说明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忽视性。孔融的悲哀,就在于他自恃才高八斗,处处与曹操搞对抗。想说“不”时就说不,最终丢了脑袋。而科里奥拉努斯如果不那么多言,也就不会冒犯老百姓,如果在落选后他仍能注意保护自我强大的光环,依然还有机会被推举为执政官。可惜他想做什么就在公共场合当着自己的支持者完全的表达出来,最终自食其果是肯定的。
言多必失,说得越多,显得越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话的几率就越大。想做什么就说出来,只会弄巧成拙,导致祸从口出,前途注定要完蛋。
事实上,有些事说假话更有益处,有些人要听的就是假话。即使不赞同,不能相为谋,不能说假话,那就保持沉默吧,这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我们要尽量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调和姿势,以及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才得体。
嘴巴是我们发表心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记住,只是工具,能够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服务的工具。所以,它应该受我们的支配和而控制,用到合适的世界,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能想做什么就说出来,要不然完全是嘴巴支配我们的荣辱与得失了。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第四节 既然是隐私,就不要四处张扬 [本章字数:1426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为人处世,谁都会有羞于启齿的隐私。因为面子或是自尊心等等缘由,人们总是会想办法避免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道,落下笑柄。但是,却有某些人专门打听别人的隐私,并口无遮拦的四处张扬。相信这样的人是没有人会喜欢的。所以我们万万不可交这样的人。
对于别人的隐私,一定不要处于好奇心或是其他原因去打听。一旦自己开口去打听,就代表我们自己已经卷入了是非的漩涡。如果事情不会被当事人知晓,或是他人的隐私没有对当事人造成什么困扰和伤害,那么,我们可以相安无事。
但是,如果因为隐私而发生了什么纠纷,我们肯定难逃干系。即使我们没有打听出来隐私,或是我们打听出来了,总之,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将怀疑的目光和矛头指向自己。那么,恐怕招来的不仅仅是麻烦和祸端了。
如果我们知道别人的隐私,那就不要随处乱说。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会比我们打听这一举动来得更为严重,暴风雨也会更加的猛烈。自己百口也难辨。
古代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鱼子的人,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吴丑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
此时,鱼子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吴丑为什么不敢吃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吴丑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吴丑被鱼子当众宣扬了隐私,很没面子,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一般像这种张扬别人隐私的人,不只图一时口快,他们似乎还认为,只有这样才足以证明自己的比他强,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却不知当他当着别人把他人的隐私宣泄无遗时,他自己的形象在对方的心目中也同样已经一无是处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们对他避而远之。
从这件事中,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还能得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当别人对你说第三者的坏话时,无论你是否明白其中的原因,你都必须保证做到一点,那就是“入耳封存”,同时还得充分了解对方,如果发现对方是无缘无故,只是天生有背后说第三者坏话的习惯,那么你就得注意,在以后的应酬中有意识地疏远他,避免引火上身。
因此,说话一定要有分寸,谈论事情要分场合,议论他人要看对象。一次无心的议论也许会变成他人的成事跳板,自己的致命伤。因此说话办事应有心思,量力而行,不可祸从口出了还不自知。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说:“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古语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确如此,在别人的隐私上要懂得“糊涂”的道理。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是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就不会去张扬他人的隐私。糊涂的道理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世事难料,自己的隐私说不定也会泄露,自己也会有出丑的那一天。为了自己的后路,就不要张扬别人的隐私。
(2)少一些好奇心和八卦嘴,不打听张扬别人的隐私。
(3)对于张扬别人隐私的人要尽快远离,听到的统统给扔掉,不过还是尽量的少听到为妙。
(4)别人出丑,不能幸灾乐祸心溢于言表,否则会结下仇家,并为众人不齿。如能主动为别人打圆场,遮丑事,就能顺水推舟般地落下人情。
(5)对于任何人,都要保持一定的“介怀”之心。多向老于世故的人学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不是不诚实,也不是狡猾,只是不必说、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
不做“八卦人”,不讲“八卦话”,就不会惹人嫌,祸从口出。时刻记得这一点,针对别人的隐私尽可能的都屏蔽。即使无法躲避,也要尽量的充耳不闻,在别人的隐私方面做个闲淡散人。
第五节 不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本章字数:1685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生活中每天都会偶得意者和失意者。得益者意气风发,情绪空前的高涨。而失意者则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如果此时得意者在失意者面前侃侃而谈自己的得意,可想而知失意者的感受。
这时候,肯定会对失意者造成伤害,进而伤害到两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懂得替他人着想,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让对方有面子,是我们能够交到朋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大重要原则。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还能使人际关系大大升温,为人生的提升拓宽门路。
在失意者面前谈论自己的得意的人,要么事口无遮拦,说话前不懂得察言观色,说话不经过大脑,只顾谈论自己的得意,却不想此时有人正失意。要么是看别人失意,自己心里幸灾乐祸,因此侥幸的心理作祟,让自己一定要在失意者面前威风威风。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产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都会让失意者觉得此人肯定是故意在自己面前炫耀,驳自己的面子不说,还深深地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有意无意中,得益者就会因为自己的“得意忘形”而树立敌人。
诗仙李白说,“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得意切莫忘形。
甲因为职场和情场都失意,所以一直郁郁寡欢,心情郁闷到了几点,情绪异常的糟糕。一天,几个哥们又像往常一样聚在了一起。谈论谈论大家最近的情况,回忆一下过去的生活,顺便讲点生活中的小插曲作为乐子。由于大家知道甲的情况,所以都尽量避免触到他的伤心处,所以这次的聚会显得未免有些冷清,但大家觉得只要让甲不太伤心就好。
此时,乙来了。因为迟到,所以他就显得格外热情,与大家热情的打招呼,解释完迟到的原因,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这段的春风得意。原来乙不仅因为工作出色得到了提升,还和女友感情升温,就快步入婚姻的殿堂。不仅如此,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起了两人的甜蜜往事。却并没有注意到甲越来越阴郁的表情。不曾想,就在乙讲的酣畅淋漓的时候,甲突然站起身,决然而去。弄的乙愣在了那。
即使乙从朋友那得到了甲的情况,但是这份友谊也至此有了裂痕。从此,甲和乙之间就或多或少的少了点什么。
从这个很生活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小道理大用处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甚至一言一行中。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乙的问题就是太过春风得意马蹄急,完全的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从而用自己的得意激化了他人的失意,造成了朋友之间的裂痕。
真正有生活智慧的人,往往都是先观察形势,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说话,要说什么话,从而达到说话就有用,而不是说话就触雷的结果。说话前,先了解他人的情况,即使谈论自己的得意,也要尽量的避着点失意者,毕竟要考虑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尊重的同时,也是在给予自己尊重。
人只有自爱的人才有人爱。自重的人才有人尊重。道理也是可以互逆的。因果轮回,就在互逆的转换中发生着。所以,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避免祸从口出,因话得祸。
把握好以下几点,时刻提醒我们要谨言慎行,不做口出祸言的人。
(1)正视得意和失意
得意失意常有,不可得意忘形,过分的自足自傲,尤其是在失意者的面前。
(2)关注失意者
即使你很得意,也要把失意者放在前面,因为这个时候就犹如你处在强势,他处在弱势。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宽慰,是你应该做的。该说的就适当说点,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说。
(3)妙用自己的得意
有时候,你的得意不一定不能在失意者面前展现。你可以通过借用自己得意的经验,来开导失意者,让他们从你身上看到希望和光明。这样,他们不仅认可了你的得意,还能避免你在他们面前谈论自己的得意带来麻烦。同时,失意者也一定会对你心存感激,觉得是你教诲了他们从失败和失意中走出来,走向成功和得意。那么,在你失意时,你同样会拥有强有利的肩膀和依靠。
不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这不仅是道德上的考虑,也是人际关系上的考虑。我们必须注意,人总是有嫉妒心的,在失意者面前表现你的得意,只会招来他人的反感,甚至是日后的报复。只有巧用得意和失意的人,才能得天之助,得意之时常有,失意时也不乏让人助。
第六节 话说得太圆满,会让自己下不了台 [本章字数:1439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俗话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当然是有道理的。把话说得太圆满的人,总有空口说大话的嫌疑,给人留下吹牛皮的印象。所以,说话的时候,不可把话说的太过圆满,给意外情况留有余地,以免下不了台。
有时,把话说得太圆满的人,夸口、说大话、“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强中干的;而且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多有才华,知识多渊博,对方会有相形见绌的难堪,这也不利于交往。聪明的人不会在人前夸自己,而是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地赞扬别人几句,以示交好之意。
能够谨言慎行的人,往往会得到许多有形无形的福报,别忘记,祸殃也是最容易由口而出的。美国的艺术家安迪渥荷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学会闭上嘴巴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
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一般不乱讲话。只有那些胸无点墨又爱慕虚荣的人才喜欢信口开河,大发言论。有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真才实学,但是如果不注重讲话的对象和方式,话讲的不到位,就会在无意识中为自己带来麻烦。
有一次,刘邦出去散步,韩信在侧。在谈论的带兵之道时,韩信问刘邦,最多能带多少兵力。刘邦说:“我最多能够带十万兵力。你觉得自己呢?”韩信未经思考,立马说:“有多少可以带多少。”刘邦听后没再说什么,很快就回去了。后来,韩信因谋反之罪获死刑。
大家都说韩信死于功高盖主,这是经过了历史证明和考证的。但是,他背负的却是谋反的罪名。这之中,除了韩信确实有才,让刘邦很忌惮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韩信完全就是一个大老粗,不懂得说话的技巧和心计。
倘若韩信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那么公告之人还大为有之,萧何、陈平都安然无恙。所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韩信在自己的言语上不懂得避讳,尤其是?君王。现在不需要打天下而是坐天下的时候了,还要你带那么多兵干什么?就因为韩信对自己太自信,对时局认识不清,把话说得太圆满,才在刘邦心中留下了块疤,最后不得不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韩信因讲话太圆满,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现代的我们,也决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对这种事情置身事外。尤其是对上司,你原以为要好好表现自己,让上司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勤劳,就要不说有的事情都一一承应下,拦下来,并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能够做的很好,一定会让上司满意。所以即使通宵达旦,累的昏天暗地也强撑着。殊不知,这样的太过圆满,只会让自己下不来台。
并非说每次事情都做不好,而是只要有那么一次或两次,那么下不来台的就会是自己。不仅事事亲为抢了上司的风头,还阻碍了同事的前途。只会让自己得罪上下级,腹背受敌。一旦某项工作没做好,却又提前夸下了海口,那么,上司会觉得你该吃下亏,长个教训。同事会幸灾乐祸,谁让你每次都说的那么圆满,这次让你好好丢丢脸。
这样的境况简直是让人觉得不但工作累,生活也很压抑。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其实,只要学会稍稍变通一下,不仅让自己在工作上感觉轻松,在人际关系上也会收获不少。
(1)谨言慎行是标准。祸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嘴巴里的,这是决定一个人的荣辱的关键。说话不绝对,不过于圆满而有时可信性。自己应该为自己留下说话和回转的空间。
(2)不必事事躬亲。学会放松自己,解脱自己,不要逞一时的口快,将他人得罪,给别人留下看笑话和抓把柄的空间。
有句名言是,“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是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让人后悔的时候想收也收不回来。只有自己给自己留下余地,不把话说的太圆满,才能有个台阶让自己下。
第七节 别轻易吐露你的失意 [本章字数:1930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每个人都会有失意事,包括事业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等等。积累了过多的失意,人会觉得压抑和喘不过来气。总是想要找个倾诉的对象,发发牢骚,一吐为快。但是,如果轻易地找对象吐露失意,很容易被别有所图的人利用,给自己带来麻烦,导致祸从口出。
吐露失意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而且,有些人更是很坦诚的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委屈、抱怨、愤恨通通地发泄出来,甚至越说越激动,言辞越来越激烈,甚至关键时刻还会恶言相向。这都是失意者很容易口无遮拦的表现。
此刻的言无不尽,只能换来一时的痛快。如果被有心人加以添油加醋,甚至顺便捏造些子虚乌有的事情,给自己狠狠的打击。这时,你才猛然醒悟原来自己被利用,后悔当初的轻易吐露,但是给你造成的伤害恐怕已经无法弥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因此,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必须看对象,自己也要小心谨慎。正如有的人本身就是两面派”。先诱使你向他们吐露你的失意和不满,并且尽可能地用他们的赞同迷惑你,诱导你说出更加对自己不利的话语。然后,他们又跑到他人面前,将你说过的不满和牢骚通通复制给别人,顺便绘声绘色地加以描绘。
他们要么是为了讨好后者,要么是为了挑起双方的矛盾。总之,他都会在中间受益。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唯有认清他们的真面目,不被诱惑唆使,也可以装聋作哑,就是不让他抓住小辫子。总的来说,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随便吐露对他人的不满最容易惹是生非,所以还是不轻易吐露为上策。
为人处世必须格外小心谨慎,无论啥时都抱着“哑巴进庙门??多磕头少说话”为妙,要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这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事。在扶沟县某村一次村民民主选举大队支书会上,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就在台下仅小声嘀咕了这样几句:“我是一个草民,只要让我填饱肚子??饿不着,至于谁当官,我就做谁的民!”
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立马就有人献殷勤,跑到主席台上悄悄地报告给公社书记。当时公社书记文化程度不高,正冥思苦想??正发愁找不着阶级斗争反面教材,正抓不着批斗的对象。
得到此消息顿时喜出望外,两眼直冒金光,立刻下令把这对现实不满之人,五花大绑,押到主席台,进行全力以赴地批斗,脖子上还给他挂了一个沉重的大的招牌,白字黑字??清楚楚写着:“现行反革命”!会上反复强调:说他立场不坚定,是墙头上的草??随风倒,是隐藏人民内部最凶狠的敌人。
大会批过来,小会斗过去,令他没有一天安生,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成,不但葬送自己的青春,而且耽误儿女的前程,言多必失让他饮恨终生。
只是一句无不足道的牢骚,就让人痛不欲生。相信这位农民完全是无心发出来的,而且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这样的“嘟囔”。但是,就因为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场合,他却因“口无遮拦”导致祸从口出。
由此来看: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要三思而后行。该说就说,不该讲千万别说。切忌轻易吐露自己的失意,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对人未可全抛一片心。否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只会让自己打掉了牙往肚里咽,相信此时的失意不会比先前的好到哪去。
但是,失意事本就是一种痛苦,搁在心里不找人倾吐更是痛苦。据说,把失意事摆在心里还会造成心里的疾病,所以找人倾吐也是好的。可是根据智者的智慧,失意事不管是主动吐露或被动吐露,还是不要轻易吐露比较好。否则会产生很多难以预料的副作用,给自己的荣辱得失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
所以说,吐露失意是一定要讲究方法的。不能轻易吐露,但是小心谨慎起见,吐露一下还是有益无害的。
(1)向可信赖的少数人吐露失意
就像通常我们都会和好朋友说说知心话一样,只能对好朋友吐露我们的失意。好朋友对我们有足够的了解,能宽为我们,也能为我们排忧解难,提出可靠的建议。
如果不分对象,就会将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别人就会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印象。一旦产生这种大打折扣的印象,就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2)尽量保持开朗的情绪和宽阔的胸怀
失意很多取决于我们的心胸和气量,以及我们做人待物的态度。如果保持积极的心态,那么,失意之事必然就会减少。朋友也会觉得我们较开朗,喜欢和我们交流,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拓宽了人脉,失意之时肯定更少,相对的得意之时就会增加。
(3)且末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有时候失意就代表着人某一方面的弱点,如果总是轻易地展示给别人,那么别人就会抓住你更多的弱点和把柄,不仅会利用它们牵制于你,更可恶的是还会落井下石。恐怕这个时候我们万分后悔当初的管不住嘴巴了。
祸从口出的道理谁都懂,但是遇到事情能够真正地管好自己的嘴巴的人却不占多数。这需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仅是为了避免祸从口出,也可免得对他人造成无端的伤害,让一些小人从中渔利。
第八节 开始为自己辩护,你就已经输了 [本章字数:1745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说话时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有的人用巧话赚时机,谋利益。有的人则用笨拙的话语为自己辩解,最后还是犹如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其实,不是说不出来,而是说的话根本没有用处。不断的辩解,只会让假象变成事实,是非失去了衡量的公正性。开始为自己辩解,就注定了要输的结果。
一个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事事开脱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个有能力、有承担的人。
因为大部分时候的辩解都是因为产生了误会和问题,而辩解的目的很容易给人推卸责任的感觉。真正有魄力和智慧的人,是不会在乎一时的“闲言闲语”的。因为,日久见人心,“走着瞧”会更有说服力。
公孙弘直到贵为丞相时,也还是保持着为人正直,生活简朴的作风。他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时只盖着一床普通的棉被。虽然让人民觉得他清廉节俭,但是他的好友兼大臣汲黯却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反对。汲黯向汉武帝批评公孙弘担任着很高的职务,有非常可观的俸禄,但是只盖普通棉被,说明他在沽名钓誉,骗取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听了就问公孙弘:“你如何看待汲黯的话,他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听后没有急着为自己辩解,而是微笑着对对方的观点给予了很有力的肯定。他说:“汲黯说得非常正确,在朝堂上的各位大臣中,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我了,正是因为我们的交情好,所以他能够切中我的要害,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和批评。”
接着公孙弘又说,“真正的好朋友是诤友,不在背地里说坏话。正因为我们的关系好,他这样当面指出我的过错,我求之不得。而陛下有汲黯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也实在是一件幸事。”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番话,不住地点头称赞他为人谦让,对公孙弘更加敬重。
公孙弘对汉武帝的疑问和汲黯的指责,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他没有辩解自己并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大方的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当面夸奖汲黯的忠心。这样,不仅没有得罪汲黯,还将问题成功而又巧妙的转化成了好友和诤友的问题上,让汉武帝对自己的问题慢慢淡化,同时又在自己大度的表现中化解对自己的疑惑,赢得更大的恩宠。这实在是为人处事中讲话的巧妙。
试想,面对汉武帝的诘问,公孙弘选择辩解的话,那么他的言辞必定是苍白无力,而且越辩解越会让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即使不全信,但是无风不起浪,起码也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坏的印象。下次,再有人提到这事,恐怕一回可能是假,那么两回就有可能是真了。如果再多来两次,那就铁板上钉钉成事实了。
这种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比如,工作出了纰漏,领导批评你的时候,明智的做法是多想想问题出在哪里,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哪里还需要弥补和加强。而不是一味地从外界找原因,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毕竟,工作交给了我们的时候,不管问题是出在自身还是外界,都在我们的工作和职责范围内,都是我们应该排除或是解决掉的。总推卸责任,会让人觉得自己不负责,能力不足以胜任交付的工作。如果是这样,领导就会在以后就会记着这样的人不能做事,也就不会给他机会,那么,当然也就没有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美国前总统罗瑟福在几十年前指出:“在这整整一个世纪中,我们国家其他的任何学校都没有像西点这样,在我们民族最伟大公民的光荣史册上写下了如此众多的名字。”为什么呢?毕业于西点军校的费拉尔?凯普为我们揭开的秘密就是“没有任何借口”。它所体现出的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正是秉持着这一重要的行为准则,西点学子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诚实、主动、敬业,从而成为了可信赖和承担重任的人必备素质。
做事没有任何的借口,可以让人多发现问题所在,着重于去解决问题,而非找借口开脱。这是西点军校育人成功的智慧。遇事少为自己辩解和开脱,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以恳切的态度接受错误,以坦诚的姿态接受批评并加以改正,那么,你就会给人诚实、有内涵、有魄力、能担大任的形象。相信谁都会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
有许多事情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公道日久自会鉴于人心。为人处事,就是要多一点心计和智慧。学会用嘴巴管住我们的荣辱得失,避免祸从口出。所以,尽量保持冷静和超然忘之的态度,不试图去影响他人的意见,而是用我们的行动赢取更多人的尊敬和信赖,见证我们非凡的能力。
第九节 高阶层的人不可有话直说 [本章字数:178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都有很深的学问,也有为微妙的情境。
有话直说是很低层次的,一般人可以,高阶层的人怎么可以有话直说呢,说的太明白,自己完全没有弹性,最后是逼死自己。常常有话直说,后果不堪设想。
宋太祖即位以后,手握重兵的两个节度起兵反对朝廷,后来经过艰苦的斗争才平定下来。这件事给宋太祖很大警示,因此他和宰相赵普商量对策,决定削弱地方兵权。
有一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都来了。大家酒过酒,开始无话不谈。宋太祖示意身边的太监退出去,然后和大家干了一杯酒,接着说:“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做皇帝也有许多苦衷啊,有时候还如你们自在。说实话,我好久没有睡过安稳觉了。”
大家听了知道里面隐含着内情,就问其中的缘由。宋太祖仍旧不露声色:“人们都说高处不胜寒,我站在很高的位置上已经感觉到寒意了。”石守信等人知道宋太祖担心有人篡夺他的皇位,非常害怕,于是站起来跪倒在地上:”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没有人对陛下三心二意啊!”
宋太祖摇摇头说:“你们和我南征北战,我自然信得过。但是如果你们的部下为了攫取高位,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意识到大祸临头,连忙害怕地求饶:“我们愚蠢,没有过多考虑,请陛下给指条明路吧。”
接着,宋太祖让他们做地方官,添置足够的房产安度晚年,最终消除了大家的兵权。
宋太祖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消除将帅手中的权力,在酒宴上也没有与大家直接说明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使大家知难而退,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对于高阶层人来说,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别人带来猜想,所以说话必须慎重。学会隐晦表达,能给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使自己保持谦逊的姿态,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良好的互动。一些人说话过于直白,往往把他人逼进死胡同,使彼此的关系僵化。
中国一家外贸公司准备与美国一家公司洽谈生意。在会谈地点问题上,中国公司代表王某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好明说,于是他采用了隐晦表达的做法。
美国代表:“我们公司的意思是,接下来的会议在纽约举行,不知贵公司有什么意见?”
王某:“我同事上次在纽约参加商务活动,在那儿住了好几天。他说,那儿的饭菜味道不好,尤其是住的那个宾馆,服务水平很差。”
美国代表:“刘先生,那您觉得我公司今天招待您的俄罗斯小吃味道怎么样?”
王某:“还算可以,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吃我们中国的广东菜……”
在这里,王某用“纽约的食宿不好”、“俄罗斯的小吃还算可以”、“更喜欢中国的广东菜”,来委婉而又含蓄地拒绝了美方代表提出的在美国、俄罗斯开洽谈会的提议,暗示了中方希望这次商务会议在本国举行的建议。这种委婉表达的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地位越高的人,讲话越含糊,保持这种弹性,是为了让自己有施展腾挪的空间,不至于在沟通中陷入绝境。否则,一个人心直口快,表露出自己的喜好,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势必恶化双方的关系,陷入僵局。
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阶层领导更需要避免有话直说。通常,领导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别人带来猜想,所以说话必须慎重。加上领导人知道许多高层机密,以及商业情报,所以心直口快更不可取。学会藏而不露的口才技巧,并给自己留出余地,说话办事才能游刃有余。
事实上,“人”和“机器”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有较大的弹性。说话的时候,保持一定的弹性,才有进退的余地。对高阶层的人来说,口才的弹性艺术会带来许多好处:
(1)头脑敏锐。善于随机应变,对于变动的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力。
(2)自动调整。在工作进行中,能随时适切调整,以求达成目标。
(3)弹性应用。具有极大弹性,承受企业内外环境銮迁所带来的多种压力。
(4)把握情势。有利的情势来临时,能及时加以把握,不受原订计划的限制。
学会隐晦表达,能使我们给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使自己保持谦逊的姿态,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良好的互动。一些人说话过于直白,往往把他人逼进死胡同,使彼此的关系僵化。掌握隐晦表达的技巧,能够使我们成为交流沟通的高手。
在社交场合,能适时地为身陷尴尬处境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其免丢面子,也算是处世的一大原则,也是为人的一种美德,这不仅能使对方心存好感,也有助于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第九章 人生犹如背着背包旅行 [本章字数:0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第一节 只有舍去才能得到 [本章字数:1888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人生犹如背着背包旅行,放进什么,舍弃什么,直接决定了我们背包的重量和我们人生的轻重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全在于我们自己。人生犹如背着背包旅行,放进什么,舍弃什么,直接决定了我们背包的重量和我们人生的轻重。如果放进去的多是轻松愉快的东西,我们的人生自然会产生相对应的感应,轻松、快乐、洒脱、自在。如果放进去的多是悲伤、仇恨、抱怨等等,那么,相对应的人生自然也就会很沉重。
大舍大得,有所舍就会有所得。学会让我们的人生变轻,就要舍弃那些沉重的东西。
拿得起才能放得下,放得下一些沉重的东西,才能拿得起轻松的东西。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关键是否都能付诸实践,求得轻松。
取舍是做人做事的一门艺术。俗话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人生就在取舍之间演绎着悲欢离合,成功与失败也在取舍之中轮回。把握好舍与得的机理,便把握住了人生的钥匙、成功的门环,人生的背包才会变轻。
所有梦想的实现都是有代价的。为了实现我们的远见,就要作出牺牲,在我们所能做的选择当中有所取舍。我们不可能一面追求梦想,一面保留着其他的种种选择,否则,人生的背包只会越来越重,直至我们不堪重负。
这个观点尤其不容易被美国人接受。美国文化很强调选择的自由,整个自由市场体制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多种选择是好事,可以提供机会。但对于想取得成功的人,有时他必须放弃种种小选择来交换那个唯一的梦想。
这情形有点像一个人来到岔路口,面临几种前进的选择。他可以选择一条能通往目的地的路,他也可以哪一条都不走,可是这样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只有懂得舍去才能够得到,要得先需舍。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充分地阐释了只有做到舍弃,才能够有所收获的道理。
1933年,经济危机笼罩着整个美洲大陆,大小企业纷纷破产,许多曾经威风一时的老板都加入到靠领取救济金度日的行列中。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刻,哈理逊纺织公司发生了一起大火灾,整个厂区沦为一片废墟。这对哈理逊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3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老板宣布公司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
他们在不安的漫长的等待中,等来了老板发来的一封信,信里告诉工人们在每月发薪水的那天,照常去公司领取这个月的薪金。在整个世界一片萧条、人人都在自保,不管他人死活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员工们大感意外,他们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向老板表示真诚的感谢。
当时,许多人认为亚伦不仅是糊涂透顶,简直是疯了!但是亚伦傅斯不仅糊涂这一次,还继续糊涂下去。一个月后员工们收到老板的第二封信,信上说再支付员工一个月的薪水。
3000名员工接到信后情不自禁,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第二天,员工们陆陆续续走进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联系中断的货源,寻找好的合作伙伴。仅仅用了三个月,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取得是员工们忘我工作,日夜奋斗的结果。现在,哈理逊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公司,分公司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
亚伦傅斯的做法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糊涂,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精明的收买,在危难时机懂得舍去其实更容易得到回报,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回报。亚伦傅斯正是这样做,最终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其实,为人处事,需要的就是勇于做出取舍的气魄,能够先舍后得的魅力。磨练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难有高深的修养。做事要像拉千钧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好的功效。懂得取舍,使人思想深沉,涵养有素,胸怀豁达不轻狂,生活自然会举重若轻。
人生在世,可以取舍实乃一种智慧。因此,能够做到以下三点,人生自然也就自在许多。
(1)屏弃自我定位价值的旧观念
自我价值定位,实则对自己价值的估量,在另一层面上也是对于自己的禁锢,不要以事小而不为,人不能被自己定的标准所牵制。
(2)明晰自己的能力
清楚明白自己的能力,才能量力而行,不过多地强求自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做不了,自然也就有了一份悠然自得。
(3)做好自己的本分
不要“一次吃个饱”,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再有步骤地做其他事情。正确的取舍是需要有智慧的,智慧是在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在得失的取舍上,应该看重智慧。
其实,生活完全可以自己把握。应该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但是也应该懂得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权利,凡事不能太强求,也不能贪多,在取舍间把握一种平衡,能舍能得,生活自然更加圆满。
第二节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本章字数:211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人生漫漫,总会遭遇许多的困难、挫折,也会产生很多我们意料之外的失误,就如把一杯纯鲜的牛奶打翻一样。每当此时,我们怎样抉择往往事关重大。如果只沉浸在过去的失误当中,为打翻的牛奶哭泣,那么错过和失去的将会比之更多。
其实,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从这些困难、折磨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情愿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东汉大臣孟敏,年轻的时候曾卖过甑。有一天,他的担子不小心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
有人问他:“甑摔坏了多可惜呀,你为什么都不回头看一看呢?”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既然已经破了,再疼惜它也没有什么好处了。”
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感到可惜,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明代大学问家曹臣的《说典》中的一则小故事《甑已摔破,顾之何益》。正如《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了,已经过去了的事不要再去追究了。”所以不要再让已经无法挽回的失误困扰自己,勇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正确的方向往前继续走才是明智的。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是卡耐基的名言,并不间断地教育、引导了无数的渴望成功的人,而且至今仍是我们为人处事应当谨记、学习的。
一位在商场拼搏多年而今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曾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人都羡慕我今日的辉煌,殊不知在我创业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我曾为生意场上的不如意而伤感,为自己做错的事而后悔,现在想来当初这样沮丧,真是没有必要,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后悔、埋怨、消沉都于事无补,何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呢?”
轻型商用喷气机之父比尔?利尔,先后4次积聚财产,又失去了财产;亨利?福特曾两次破产,而后才成功推出型汽车,并获得重大成功。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这是盖茨的座右铭,不要为过去的失败而耿耿于怀。
微软对每一个员工灌输正确对待过失、甚至失败,甚至提出“没有失败说明工作没有努力”。不惧怕失败,将失败看作走向成功的铺垫,是微软人的理念。
在微软公司,员工遇到工作中的失误及失败以后,面对的不是批评、斥责或者评估损失,而是“残酷无情”的剖析过程,即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找到成功的通道。在微软人看来,这才是对失败的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对工作的失误纠着不放。
比尔?盖茨认为,失败是成功的一种需要。因此,在管理上盖茨更强调行动,不能因为怕犯错而拒绝执行。由此,微软形成了一种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实际上是在拿过失来惩罚自己,纯粹是自我折磨。俗话常说“覆水难收”,但是,既然已经倒出去的水,为什么还要收回来呢?还能收回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等等去懊恼悔恨,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情只会陷入更加无意义的境地。学会为自己卸下生活中的包袱,把握住现在才是我们的制胜之道。
把握住现在,就需明白昨天已成为历史,昨天的酸甜苦辣不在,把它们统统忘记,从现在开始把握住今天,活在当下。因为我们今天的选择关乎我们的将来,懂得放弃,没必要总是为喝茶还是喝咖啡这种小事而让时间停留太久,只有这样机会才不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所以,学会从牛奶打翻的那一刻起变的成熟一点吧!无论发生什么事,尽量做到处事不惊,说不定事实本就如此,该来则来,该走则走,只要我们不听天由命,不放弃,只要我们努力,那么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1)理性面对暂时的过错
只有敢于面对死亡的人,才能活得精彩。同样的道理,只有敢于面对失败的人,才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得。不同的是,死亡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失败之后还会有很多的机会。
(2)珍惜过错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尤其在生意场上,多少人败就败在“不会学”上。面对失败,没有自省,不善于把这个教训当作失败的机会,就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后还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在工作中,有的人做得很漂亮,有的人做得一塌糊涂,这可能与经验、反应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总是失败,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为此,生活中的每个人必须从失败中获得成长。
(3)在过错中积累经验
美国3M公司有一句关于创业的“至理名言”: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成功需要经验积累,做任何事都要在不断失误、过错中跌打滚爬,从而不断积累经验财富,不断前行,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4)容忍过错
只有容忍过错,才会向成功迈进一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竞争力也在失败的考验中得到更大提升。只有不计较过程中的失败,只管最后的成功,因此最后成功的才算数。比如,一个方案最后失败了,员工的绩效会打折扣,但不会影响他的长期发展,除非他一再失败。这种企业文化,才能让每个员工都对工作充满了热情。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对曾经失去的或未曾得到的耿耿于怀。而且很多时候都会感叹失意、失误或者失去。其实,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容许我们总是自怨自艾,痛在过去反而是在当今。懂得“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生存智慧,反而能够让我们的身心更加轻松,看向未来也会多了份自信和从容。
第三节 记住爱,忘却恨 [本章字数:160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
----------------------------------------------------
生活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爱恨相互交织着。爱,让人痴迷;恨,却也让人疯狂。与人相处,记住爱,忘却恨,是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
一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喜好和习惯。这些东西是很难强求统一的。因此,难免不办错事、犯错误。当一个人错了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予以谅解,并尽快地忘掉错误。于我们自己也同样会希望得到理解和宽容,宽恕。
所以,生活中,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认死理。特别是涉及到人际关系的时候,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最后只会让自己背起沉重的包袱,为一份“恨”付出惨重的代价。
想要让人生的背包变轻,就必须在爱与恨间有所取舍。无法放下恨,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迷蒙理智,错失宝贵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僵局。而聪明人就会放开心胸,忘却恨,记住爱,平衡心态,轻松走出僵局,即使是眼前的困境也能大有改观,直至成就一番事业。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不计较管仲的一箭之仇而委以重任的故事。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继位之前为了躲避齐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求恩已死,就放慢了行程。小白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认为鲍叔牙说的有理,不再计较一箭之仇。任用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后备军。
凭借“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种消除怨恨的广阔胸怀,在关键时刻不被私人恩怨阻挡前进的步伐,齐桓公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计较个人恩怨,实际上可以考验一个人能否战胜内心的束缚走向成功。只有能够舍弃仇恨的人生才更加宽广。
其实,生活中,没有解不开的梁子。不计私怨成大事,是个人、团队、国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行动智慧。为人处世,我们放下的是恨,记住的是爱,获得的就是无穷尽的宝藏。
A和一起去旅行。经过一处山谷时,失足滑落,幸好拼命拉他,才将他救上来。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救了一命。
两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和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了,一气之下打了一个耳光,跑到沙滩上写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打了一耳光。
不久,他们旅行回来了,有人知道了就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把救他的事情刻在石头上,却把打他的事情记在沙滩上?回答说,我永远都感激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情,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