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陈海-创业中国:海归精英50人谈

_4 王辉耀(现代)
影视传媒从破落移民到传媒大亨(3)
海归创业精英个性问答
问:最欣赏的人是谁:
答:毛泽东
问: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还是毛泽东。
问: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优点是做事情比较仔细,能够克服困难,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缺点是容易轻信别人,容易上当受骗。(笑)很多人的行为准则是受到父母、周围人的影响,是从坏人里头挑好人,我是从好人里头挑坏人。我不愿意一见面就把别人看成坏人,这个造成了很多时间上的消耗和不必要的浪费。但也给我创造了不少机会。
问: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
答:我做过一些很得意的事(笑)。我是第一个中美合拍电视连续剧《新大陆》的总导演;第一个把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信号通过技术手段太平洋卫星传送到北美的人;我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开全天候全频道卫星电视台的人。最自豪的是,我在芝加哥申请第一个中国日,并且在芝加哥的中心广场策划了一个“东方之夜”晚会,把那英、梅葆玖一批最优秀的演员请过去,让美国的仪仗队举着中国的五星红旗正步走入大厅,第一次在芝加哥升国旗;1997年,在香港回归万人大游行,我是总指挥。
问:预测5到10年后您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答:人生是一个动态的曲线,不管是规划还是不规划,有时候会在某一个点上。我确实不能预测5到10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以前在海外作传媒基本上做得很饱满,我还是希望回中国做更多的事情。我很有信心。
问:最喜欢的下属是什么样子:
答:我认为在一个规章制度健全的地方,才比德重要。
问:舒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
答:一个人安静下来,思考。
问:您喜欢的名车是:
答:刚到美国时,在芝加哥看见满马路都是车(笑)。我是1989年开的奔驰。当时还不到30岁,很多人说你是不是把你爸爸的车开出来了。我习惯的车是奔驰。
问:座右铭或人生信条是:
答:要创造成功的条件。很多人都讲成功,成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自身价值包括工作能力、学历、语言能力等方方面面,要创造条件,迎接成功。
应该有三点:生活与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可能的话,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当然这个比较难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笑);做事情一定要有意义,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赚钱的,但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三,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有利润,要能赚钱,否则是在瞎忙(笑)?
问:您认为在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海归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答:专业化、国际化,一个国际化的人。在国内是精英,在国际上也是精英。
问:请预测您所在行业在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
答: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发展迅速。
影视传媒以简单的方式做生意(1)
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中军
王中军,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1989年-1994年,赴美留学,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回国创业。
1994年至今,创立北京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并任公司总经理。
2000年至今,创立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并任总裁。投资拍摄了电影《没完没了》、《鬼子来了》、《我的一九一九》、《一声叹息》、《刮痧》、《寻枪》、《天地英雄》、《手机》等十几部电影和近二十部电视剧。时至今日,华谊兄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建筑、汽车销售、制药、文化经纪、投资的大型民营企业。
“20年前,谁能想到个人也能拥有上亿万元资产?”作为众多影视大腕的后台老板,华谊创始人之一、总裁王中军说他原来从没想过要做企业家,“因为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家。”王中军承认成功来自于机会,不过机会来时都不知道是怎么抓住的,“因为有资金,机会也就随之而来。有朋友跟我谈电影、谈汽车销售,我觉得可以就做了,有人愿意和我谈合作项目,这就是机会。”
近几年,华谊在影视圈的投资手笔越来越大,由几年前的每年几千万发展到去年的2亿多元。在以资本的实力为国产影视输血的同时,华谊还全力培养探索中国影视的商业市场和市场机制。此外,华谊还出资为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提供舞台,与一批出类拔萃的赏签约演出,为国内影视人适应商业化机制提供了样板。王中军曾经是小有名气的广告人。深谙市场的王中军在走进影视业之后,以较完备的现代影像产业理念和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国产影视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一步。
做冒险家比较简单
“我从小就没有什么远大目标,理想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是个很实际的人,所以没有觉得有太大的生活压力。”王中军这样形容他的从前。王中军没有上过高中和正规大学,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参军了,然后到一个机关做事。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因为学过美术,王中军就凭着这个一技之长做职业的摄影师,拍些挂历、画册,给一些媒体画插图、封面。后来,王中军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当部门经理,不久承包了广告公司,但起色不大。
1989年,王中军抱着出去看看的心态去了美国留学,想挣些钱回来开自己的广告公司。留学的生活很艰苦,生活费要靠打工去挣,“除了上课那几小时,基本上都在打工。凡是周末,一定是13个小时打工,最多的时候大概每天要做16个小时。”在美国呆了5年时间,王中军带着他和太太两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10万美金回到了北京,开始运作自己早年的梦想---开广告公司。
“我在美国不行,就是英语没有过关,我觉得凭嘴吃饭还是回国。从94年回来开的广告公司就叫华谊兄弟公司,基本上靠广告赚钱,靠广告赚钱就是靠嘴赚钱。我觉得创意,就是几个人在屋子里面一侃,创意就出来了。”1992年年中,王中军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始运作他的广告公司。
“广告公司有时候运气好会膨胀得非常之快。我从美国回来招了一批我的员工,大概招了三十多个,我算了一下,我那点钱够发半年的工资。当然还有房租,租的房子也比较高级,在国际饭店租的房子。”
王中军给大家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我觉得我还是挺专业,我给人讲了一个星期课,大家就开始干起来了。”
华谊当时的经营很艰难,王中军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到地铁口,锁好车,然后坐地铁,到建国门下车,再去公司。刚开始做的是一本小杂志,刊登一些广告,然后直邮给使馆和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公寓,生意做得勉勉强强。中国银行的出现,无疑给了王中军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中国银行当时在全国各地机构的标识是五花八门,王中军说服中行采用统一的标识,实行标准化、网络化管理。“这是太简单的方式,其实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这不是我创新的,而是我学来别人的方式。”
王中军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赚回来的。王中军接下了中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全部采取红标黑字白底的标识。后来,王中军又先后接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金穗卡、华夏银行的华夏卡等的标准化规范项目。
“大概也就是一到两年,比较困难的过程就过去了,公司发展得比较迅速。第三年,估计在国内的广告公司当中,我们基本上在全国排名应该跻在前十名。跟撒基、奥美一样,算是非常接近的大型的广告公司。”
“在中国做生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真地执行‘拿来主义’,然后依照中国的国情和自己的经济实力去走别人走过的路就可以了。做冒险家都比较简单,碰到事情不用去做过多的分析,也许一分析就不会做了。”回顾初期创业历史,王中军这样说道。
经过了广告公司的原始积累阶段,王中军感觉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量自主选择另外的行业了。
以简单的方式做生意
影视剧行业是继“华谊广告”之后王中军延伸的第一个领域。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路上碰见了他以前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剧圈里做事的刘晓玲告诉王中军拍电视剧怎么怎么赚钱,说得王中军有些心动。说干就干,这年,王中军尝试着制作了第一部电视剧--英达导演的《心理诊所》,一部在当时利润率奇高的戏。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电视剧市场供小于求;另一方面是其特殊的营销方式,制作方把电视剧卖给电视台,电视台“支付”几分钟广告时间而非现金,能卖多少钱全看公司的运作水平。由此,华谊借助广告推广优势,逐渐在电视剧制作单位中脱颖而出。
短短几年时间,“华谊”推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电影《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刮痧》、《大腕》;电视剧《心理诊所》、《康熙微服私访记》、《罪证》等。也怪,王中军拍一部电影就火一部。
“只有大制作才有出路。”王中军说他借用了好莱坞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华谊的投入主要集中用于高薪聘请大牌明星;另外在电影前期的策划、后期的推广和发行上也有大笔投入。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专业化运作。300到400万的制作没有吸引力,必须要用密集的资本来实现规模化运作。”王中军说他投资的影视剧基本都在1000万以上。
王中军提倡的是“工业化运作模式”。“所谓工业化运作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密集资本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第二是专业化分工;第三就是技术先导。”王中军表示。所谓技术先导,就是关注业界先进技术与市场的结合。电影《手机》获得成后,尽管王中军对手机短信目前还停留在“会看不会发”的原始阶段,但这不妨碍华谊的“技术先导”:仅仅通过向一家短信内容服务商提供《手机》电影内容的授权,华谊就获得了100万余元的收入,这是没有任何成本的纯收益。
除了影视投资公司,王中军还另外组建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专门运作和推行影视经纪人制度,旗下演员有刘嘉玲、关之琳、王姬、范冰冰、吴若甫、夏雨等,导演有冯小刚、路学长、陆川等,这样一个强大的阵容,为公司制作高品质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持续保证。
王中军随后又投资了其他跟影视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比如医药,比如汽车销售。他自称选择的都是简单行业,大都有模式可循:电影抓好几个环节就可以放心投资;医药可以发挥自己的营销长项;汽车销售则以本土市场为基础。一切都被简化得清清楚楚,自己做不来的事就找合作伙伴,甚至连公司的日常管理也完全放手,“清闲”地当“甩手掌柜”。
影视传媒以简单的方式做生意(2)
赚钱是有乐趣的
“中国现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不是很强,利润空间很好,又能赚钱,大众又关注,乐趣无限。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产业,我非常喜欢。”王中军说他特别喜欢“商人+艺术家”这个称谓。身为商人,他每时每秒都从事着商业活动,一个PARTY,在与企业家闲谈过程中,都有商机,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追求。王中军投资养马俱乐部,是因为他喜欢骑马,每周都要骑;而选择做药,是因为他的一个广告客户想开一家新公司,客户需要资金和有一定经营概念的合伙人,问他愿不愿意做合伙人,王中军就做了;而选择与太合合作,是因为他和太合的老板都玩车,一个玩宝马,一个玩法拉利,在一起聊得不错,太合想做影视,于是王中军就和太合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华谊兄弟太合影视。王中军这样解释他在投资上的选择:“以自己的习惯干自己喜欢的事和明白的事,操作起来赢的机会比较大,自己也比较开心。”
王中军觉得自己骨子里应该算是一个艺术家。“我能24小时和人谈创意,在谈创意的时候,真没想过那个创意能赚多少钱。”一个周末,王中军和朋友打牌,在牌桌上有人对他说,一个叫《寻枪》的剧本有点意思。读完剧本以后,他觉得写得太棒了。他立刻给姜文打电话,姜文看后也觉得剧本不错。如此简单,大卖的《寻枪》诞生了,王中军强调,“真正打动我的,还是《寻枪》这个故事。”
王中军认为,追求创造更大的财富是种目标,“因为钱永远不够花,总会有新项目需要投入,自己的开销也永远不够,油画可以买500万元的,也可以买5000万元的,而且参加公益活动也永无止境,近几年凡是认识的朋友牵头的公益活动,我百分百去参加,无论是环保还是教育。我生日那天,由首创刘晓光牵头,大家一呼百应,每人捐出100万元建立治理沙尘暴基金,当天就是4000万元资金到位。每个人再去召集,很快满100人就能募集到一个亿的资金。”
王中军还清楚地记得,1987年他开的第一辆车是天津大发面包,而后他的“坐驾”不断升级换代,从夏利、捷达、丰田佳美、奔驰E300、奔驰SEL560、奔驰S600、奔驰SL600,到宝马Z8、Z3、X5、740。如今,业内已把华谊称为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其影视投资公司的年营业额将近2个亿,经纪人公司的年营业额也有1个亿。
开辟另一块市场
“商人在中国的习惯当中都觉得不是特别好的一个词。但我觉得我当商人也没有什么丢人的。”王中军说。“我觉得中国影视行业进入这个市场时间比较短,是因为这个时间的问题,我觉得没有一批非常成熟的商人。我个人感觉,实际是缺比较好的制片人。我为什么说缺好的制片人?就是制片人怎么样把一个剧本变成一个产品,最后能够推给观众,使投资方有赢利。”
在国内市场上的屡屡得手,促使王中军希望能走出国门,希望中国电影能够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大概美国好莱坞戏平均制作成本在六到七千万美金,好的大概二个亿是最高的,再没有太高的了。炒作上有多高,我觉得一个多亿已经是非常大的制作了。我觉得所谓的走出国门,因为中国电影业本土市场确实太差了,小刚的戏,这几年几乎是连续四、五年都是票房冠军,最好的也就是四千多万人民币,票房。我觉得这个市场暂时是太小。所以如果拍一个很大的戏,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去消化这个投资,我觉得作为投资人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拍大戏。所以我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像我们拍的小刚的《大腕》,和平的《天地英雄》,这都是和好莱坞合拍的。我觉得起码是利用了它的国际网络,中国电影人应该这么去想。”
王中军认为,这实际上不是单纯地去抗衡,而是开辟另外一块市场。“我觉得中国电影将来总也要像好莱坞一样,十年后不会像今天只卖四千万。反过来说我们叫商人吧,省得观众说我们都成艺术家了。我们从商的人,非常在乎,一个企业做得好不好实际上和国家非常有关系。我觉得中国这几年,实际上已经开始培育国际级的企业,也培育起国际级的企业家,我觉得因为中国现在越来越好,这个叫家乡市场。我觉得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家乡市场。就是中国电影有这么多的人口,将来人们看电影的习惯有了,防盗版有了,电影院条件好了,我觉得中国完全可以自己的电影在中国放一亿美金。完全有这个可能。而且速度之快,我觉得一定不是个特别未来的,或者我这代人都赶不上的,我觉得不可能。”
影视传媒以简单的方式做生意(3)
刻意雕琢的智慧
“智慧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人光靠蒙就能成功。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智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很多因素都在于后天的修炼,这就是刻意的结果。”王中军说,他觉得一个企业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很多东西实际上不是很专业。
“我觉得可能很多企业家现在做的行业,一定不是上大学读博士学的专业,但是感受非常敏感。我觉得如果这是企业家内涵的话,我觉得我具备这一点了,我跟别人聊天,基本聊一会儿以后,已经是半个专家了。所以,我现在跨行业经营是非常多了。我觉得这是企业创业也好,或者是企业家也好,对市场感受很敏感。再一个,感受到以后,能够深入进去,多学一点东西。”
事业蒸蒸日上的王中军,没有特别地去想失去过什么,只是觉得肯定会得到很多,得到所谓成功的乐趣,创造财富的乐趣。“公司经营得越来越好,每部电视剧都能带动上千人就业;年底还要向国家纳税,为国家创造财富;公司的品牌、个人知名度不断提升;当然,还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好车、好房还有收藏。这些都是得到。哪怕在事业初期,发薪都困难时也没觉得特别辛苦。”
在繁忙的生意后,王中军是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只要心态好,就会有大量的休闲时间。生活从来是与事业连在一起的,工作也是生活,要顺其自然,该工作时就工作,刻休息时也要休息。我喜欢周末、假日,在家闲聊、看树、看花都是享受,或者去艺术家的工作室转转,看看雕塑、油画。在自己的阳光大厅,我能一个人翻一本欧洲老建筑的画册,一看就是半天,就是觉得美。”
海归创业精英个性问答
问:最欣赏的人是谁:
答:最崇拜毛泽东
问: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父母
问: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优点-包容性缺点-有时对细节关注不够
问: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
答:从事自己自己热爱的事业
问:预测5到10年后您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答:生活事业更加放松
问:最喜欢的下属是什么样子:
答:独当一面
问:舒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
答:游泳
问:您喜欢的名车是:
答:宝马
问:座右铭或人生信条是:
答:顺其自然
问: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
答:名人传记类
问:您认为在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海归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答:不好回答
问:请预测您所在行业在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
答:电影行业将是中国未来5-10中发展最迅速,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咨询·公关成功来自沟通(1)
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苏姗华
苏姗简历:
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兼总裁。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1989-1994年担任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市场和业务开发部总经理;
1994-1996年担任世界最大的工程公司--福陆丹尼尔公司(FluorDanielCorp.)亚太地区市场开发署总经理;
1996年担任美国通用物理公司(GeneralPhysicsCorporation)亚太地区的总经理兼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苏姗博士带着全家回到中国北京定居);
1997年-1999年分别在美国时代明镜公司(TimesMirrorCorp)的子公司(AchieveGlobal)和爱德曼国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EdelmanPublicRelationsWorldwide)担任首席并主持中国业务;
2000年开始,苏姗博士同新加坡大华银行(UOB)下属的华点通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在北京成立一家独资的外资顾问咨询公司: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出任CEO兼总裁(华点通集团在新加坡已经有8年的历史);
苏姗博士自1996年以来一直担任美国太平洋国际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职务;现任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国际策划学会亚太地区主席、美国西部地区营销策划协会秘书长兼美国演讲家协会理事、中国企业形象设计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许多年前,一位中国小姑娘跟随父母移民去了美国,然后她就理所当然地以一个华裔美国人的身份求学、成长、成材,然后理所当然地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或事业。现在,当苏姗在她北京的办公室里侃侃而谈时,你实在无法判定她准确的身份:除了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的职务之外,苏姗的头顶上还带有许多极富光环效应的头衔:国际策划学会亚太地区主席、美国西部地区营销策划协会秘书长兼美国演讲家协会理事、中国企业形象设计委员会副主席……她还曾为世界500强中近三分之一企业提供过顾问咨询服务;她对新经济及WTO有着深刻和前瞻性的认识;她在世界范围内的演讲有几百场;她还是北京2008申奥专家团成员……
在将近18年的职业生涯中,苏姗博士以心理学和现代经营管理学实用手段的完美融合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管理、咨询、策划、全球资源整合和跨国经营等方面的独特理念及方法。苏姗利用了东西方贯通的思想、文化、地域特性、独特视角和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实践经验,为世界500强中近1/3的企业和上百家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了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策划和咨询服务。苏姗同时也是个热衷于传播新思想和新思维的智慧使者,她回到中国将近8年的时间里,先后多次在中国55个主要城市为政府官员、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重点大学的MBA学生演讲达二百余场,听过苏姗演讲的中国听众达15万人。
毫无疑问,苏姗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在更多的时候,她是以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出现的(包括现在)。
挑战不同的职业
在美国,由于父母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使苏姗在接受美国文化教育的同时得以接受正规的中国文化教育。父母特地请来一位退休的中文系老教授,每天教她两小时中文,直到她17岁,苏姗由此遍学了诸子百家的经典名著。由于天资聪颖,《诗经》、《道德经》等她能倒背如流。严格的中国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她性格中内敛、含蓄典雅的一面。而“你想做什么都有机会去做,不需压抑自己。没有人给你的答案是唯一的,永远可以有你自己的答案,只要你能说服别人”的美国文化教育,造就了她性格中自由自我、自信自然的另一面。
苏姗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并且这种经历一直持续到她后来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她做过超市收银员、银行清洁工、餐馆服务员。她认为自己谋生、自己去创业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对于在美国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他没有这样的经历他的生活好像就不是很完美,他就不会晓得怎样靠自己的努力去成功,怎样珍惜自己的所得,怎样去付出和收获。付出和收获同样重要,你只有去经历才会了解。”
除了勤工俭学外,苏姗在上大学时也申请了政府贷款。这一点不像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要争取到奖学金才能完成学业。苏姗说:“一般美国本土的学生不希望拿奖学金。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因为拿了奖学金,你就要帮学校做一些公益事,帮老师、教授做助教等等,这实际上是廉价的打工,因为你的报酬和付出的时间是不成正比的,想学什么专业也没得选择,还不如在外面打工的最低工资。”
苏姗读完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医生。因为一位她敬重的学长(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自杀,苏姗决定放弃这个“自杀率最高”的“令人身心疲惫”的职业。那位优秀的学长,做了两年成功的专职心理医生后竟然自杀了,不是因为个人能力,而是因为工作给他事业的巨大精神压力令他无法承受。他在遗书中说:“我很高兴我有机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可以去尝试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忽略了我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我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承受,我感到非常惭愧……”苏姗在震惊、遗憾之余也想到了自己的未来。当时她也在一家心理诊所谦职从堂问诊,也面对由病人带来的很大压力,包括痛苦、困扰,甚至罪恶。不想像全球相当多心理医生那样以自杀或是精神分裂告终,苏姗开始寻找新的帮助他人的工作途径。
“既然不能给人做心理医生,那就给企业做咨询吧。”经过思考,她决定还是给企业做“心理医生”。“我这一生,咨询、沟通、给他人以帮助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了。”
于是她转而攻读加大MBA。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的市场总监——主管公共关系、市场营销,这算是苏姗职业经理人生涯的真正开始。
由于丰富的知识积淀和高效率的敬业精神,苏姗在运通公司的几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亲自培训了一百多个销售队伍,使销售额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这样,苏姗渐渐融入了美国的上层商业社会。接下来的第二份工作便是担任了世界最大的工程公司——福陆丹尼尔公司亚太开发署总监。
按照苏姗自己的规划,她试图在不同的大公司锻炼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同时海外呆久了的苏姗始终向往着自己的"母亲国"——中国,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根在这里。1996年夏天,机会来到了。美国通用物理公司要开拓亚太地区的业务,其中就包括中国,苏姗凭借实力出任了美国通用物理公司亚太地区的总经理兼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并在国际著名的公关策划公司--爱德曼国际公关有限公司任要职。
这样,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中高层经理人职位上,苏姗一干就是好几年。每一步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走向更高一层经理人职位,直到最后在中国创立华点通国际咨询公司。
为什么能在这些大公司挥洒自如呢?苏姗的总结是:第一是智慧。就是能够作决策的远识和能力;第二是经验。因为刚毕业的人不可能有太多的经验;第三是沟通的能力。一个企业的主管不把自己的理念、想法讲清楚,不能使所有员工和你在同一个方向上航行,是没有机会领导员工的;第四是人格的魅力。这是高层经理人具有感召力所必备的。
咨询·公关成功来自沟通(2)
看准企业"大夫"的前途
一直以来,苏姗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企业和政府"心理医生"的角色。在业余时间,她曾受日本外交部在美国的办事机构委托,在美国为日本政府参与策划了如何在美国人心中塑造新日本品牌形象的战略和实施计划;她还先后为美国洛杉矶市市长、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的竞选担任总策划和顾问;美孚、杜邦、柯达、宝洁、可口可乐等世界著名公司都是她的客户。
有了前期经理人的积累和对企业的"诊断",苏姗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咨询行业应该是朝阳产业,在未来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中国的顾问咨询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加入WTO只是时间的问题,很多企业正在思考如何为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但苦于没有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所以非常需要有顾问咨询公司来参与企业未来战略的制定,使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我的血管里涌动着民族的血液,这一点,哪怕我在美国再生活三十年都不会有改变的。看到中国企业因为不了解国际的游戏规则,吃了太多的亏,心里真是为他们着急,所以我才下决心成立一家咨询公司,将我多年来为国外公司策划、咨询的经验以及对国际游戏规则的了解与中国的企业家共同分享。因为在未来,中国企业的成功非常需要中西合璧的顾问咨询机构的支持。”
苏姗认识到,咨询行业应该是朝阳产业,在未来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中国的顾问咨询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很多企业正在思考如何为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的问题,但又苦于没有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所以非常需要有顾问咨询公司来参与企业未来战略的制定,使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中国的顾问咨询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本土的咨询公司自身,能否审时度势,调整方向,练好内功,决定了咨询行业发展的强度。
苏姗认为,东西方有很多共性的理念,虽然也有差异。重要的不在于有多少不同,而是如何了解差异的存在并相互适应。没有办法用好和不好来衡量,只能说是不同。西方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运营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几十年走过来了,失败的经历也成了新的起点。中国企业只有能够在适合中国文化理念的前提下,用西方经营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导自己来决策和管理企业,才可以事半功倍。西方先进理念同中国本土企业的结合点就在于取长补短和洋为中用。中国企业在模仿中创新并走出自己的管理之路才是成功的诀窍。
经过与新加坡大华银行下属的华点通集团的接触,由双方共同创办的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了,苏姗出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对她来说,这又是一次人生的飞跃。她开始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出谋划策和牵线搭桥。面对形形色色各自为政的靠点子为生的顾问咨询公司,苏姗认为中国的顾问咨询行业可能还需要至少3-5年的重新洗牌和大规模的兼并或倒闭浪潮才可以最后走上正规化运作的道路。能真正做好企业的"大夫",同时也就把握了大商机。
助中国企业走出低谷
苏姗对中国咨询、策划业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她认为,咨询、策划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发达国家成为热门的行业,特别是美国,几乎所有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身外的大脑”,即管理顾问公司(也叫咨询策划公司)。在中国,咨询、策划行业的前景非常乐观,中国的企业家们面临的挑战很大,而且这种挑战是全球性的,包括已经打入我们国家的外国强大企业兵团的挑战,要想走出困境,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并争取成为行业的领袖,市场的霸主,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智慧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台阶上计划企业的明天和未来。中国的咨询策划专家面临的挑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但我相信他们会不负重望,而且新一代的策划大师们会应时代的召唤而去迎接未来,中国的咨询、策划业方兴未艾。
苏姗认为,全国现在有4万家咨询公司,大都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加上互相拆台、恶性竞争,再加上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整个行业尚未建立起游戏规则,因此信誉危机是必然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强强联合,修炼内功,培养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能力,这就是本土咨询公司的出路。“而洋咨询的问题是如何洋为中用,毕竟西餐再好,也只能适合西方人的口味,而中国5000年文化的精华也是一种包袱,就算你的东西很科学也要考虑生长的土壤。洋咨询公司必须承认他们非常的优秀,因为他们有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方案。但洋咨询进来以后是不是有老大的心态?同时人员内部流动超过了许多行业,跳槽的员工带走客户和网络资源也是一方面。中国国内企业是这样,你必须与企业老总成为朋友才行,否则你永远是客人的心态,你听到的企业信息就都是不真实的,建立在这上面的决策当然不会正确。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是个独一无二的个案的国家,洋咨询进来必须要有重新创业的心态,要学会淘汰和抛弃,从零做起,必须研究在中国切实可行的东西,而不是照搬国外的套路。”
苏姗说,大多数企业只有在病入膏肓时才找医生,而且往往问及自己的病灶还吞吞吐吐。咨询公司就是医生,既不要神化医生,也不要忽略医生。这个贴身医生可以帮你看到机遇,帮你预测危机,对付每天都在变化的世界,并没有什么现成的灵丹妙药,咨询公司作为长期战略顾问只能是以最快的速度帮你预察到这些变化。
有许多企业请苏姗讲课,都遭到了她的婉言谢绝,苏姗说,完全不是钱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不同组织的邀请函或电话,要我去讲几个小时,但是这些组织者多数还是很不完善的机构,组织开工也很随意,质量不是太好,所以我都谢绝了。实际上,我是很愿意和中国的企业家们交流的,只是一直在等待结识一些有共识的高水平的专家团,然后可以很认真地计划一下如何帮助中国的企业家们诊断企业的病症,并一起开些对症的处方,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低谷,面向二十一世纪。让中国的企业家们分享我的理念和体会,完全是我的理想,我根本不会以钱的价值来衡量。”
咨询·公关成功来自沟通(3)
“制胜法宝是人才”
在长期的中西方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中,苏姗强烈意识到不同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对待人才态度的差异:西方企业把人才当成资本和资源,而中国企业主要还是把人才当成成本;西方企业给员工充分的自主并采取智慧管理的方式,而中国企业主要用的是指令性的办法限制了员工潜力发挥;西方企业是从信任每个员工开始,并用结果证明他是否值得信任,而中国企业首先怀疑他的能力,然后通过实践证明。
所以,苏姗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方的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引进智慧管理的理念:以人为先,崇尚以人为本;将人才从阶层组织中解放出来,企业管理和组织机构趋向扁平化;重视结果导向,从结果评判员工;搭建学习舞台,给员工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
怎样留住真正的人才呢?苏姗认为,除了员工自身具备的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外,华点通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发挥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发展,实现每个人的梦想。“你告诉我你想要做什么,需要我如何配合你,公司需要给你怎样的支持,把一切准备好,其余的就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苏姗认为每个员工都应该是老板,每个人都要有心胸,每个人每天都要学习。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说明他们的管理理念:公司就是一把太师椅,椅子上坐的是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下面的四条脚则分别为社会责任感、员工的自主管理与相互承诺、诚信。
苏姗说:“我并不把自己当作老板。在公司里也没有人是老板。因为在我这里工作的人,他的未来完全控制在他自己手里。他必须告诉我他自己要做什么。我们会要求员工每个季度做一个计划,把你要拜访的客户和需要公司给予的支持列出来,用你的计划来说明我们给予你团队成员的支持和资金支持。你的计划定下来后,你就必须努力去做。因为到期你如果完成不了,你就在大家面前失去了你的信誉。”
在与员工的相处中,苏姗提倡的是一种“快乐源自感激,超越始于诚信”的理念。“这是我们大家进行脑力激荡的结果。因为我们相信一个心存感激的人一定会是快乐的人。我们提倡帮助别人成功,并享受其间的快乐。我们为有机会相聚在一起共同为一个理想而努力而心存感激;为有机会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而感到欣慰。所以,华点通人不是打工族,每个人都是个创业者,在华点通的平台上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我们快乐因为我们有数不尽的令我们心存感激的因素。”苏姗想让员工明白:对自己的超越,还有对以往业绩的超越,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事业的忠诚,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客户的承诺。同时离不开对客户、对社会的诚信。有此忠诚和信誉,方有了以上超越的基础和前提。
苏姗如此看待人才,那么她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呢?华点通公司是一家国际顾问咨询公司,具体地说,就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品牌营销策划等服务。它的招聘程序一般是先由人事部根据要求初步物色一些潜在的、有能力的人,通过部门经理的筛选,然后大概有10%的人选进入总裁面试的范围。在面试考虑的范围中,苏姗对学历、成绩的考核大概只占10%,如果是已经工作过的人,那么他原先所从事的行业和他的家庭背景占20%。更多的考核是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也就是拿一个具体的项目来与他共同探讨,看他是否能技巧性地回答,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的核心。经过考核,最后可能只有1%的人能进入华点通公司。
苏姗很自信她的团队,她说:能够进入到华点通团队的人员应该说就是百里挑一的,他们本身就需要在自身能力之外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否则我是不会允许加盟的。另外,我是在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发展,实现每个人的梦想。你告诉我你想要做什么,需要我如何配合你,公司需要给你怎样的支持,把一切准备好,其余的就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倡导的是自主管理,倡导“公开、公平、公正”,所以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成长并快乐着”。“事业唯美,乐在其中”是每个华点通人的信条。
一般企业成长的过程都是痛苦的,在苏姗的团队当中,竟然可以做到“成长并快乐着”!苏姗认为,只要你拥有向上的决心,并且能够学会感激,你就不会觉得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关键是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回答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要到哪里去。只要做喜欢的事情,并有机会做的很好,同时也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快乐就会相伴了。
咨询·公关成功来自沟通(4)
成功来自快乐的沟通
“当我回到中国以后,我发现更多的人都是非常不快乐的。我就很奇怪,问及原因,哇,真是有太多的理由了,几乎每一个小小的事情都会成为他们不快乐的原因。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了一些在寻常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企业家),我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症。当然,我帮助了许多这样的人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但是,这个人群真的太大太大了,所以我非常原意将我对快乐的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更多的人走出困惑。”
“快乐”真的有秘决吗?苏姗给出这样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微笑+赞扬+感激+心态。“善意、真诚的微笑可以融化严冬的冰雪,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和误解,学会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快乐的关键要素;学会赞扬他人可以带给自己无限的快乐,因为你可以从他人的满足的笑脸中找到快乐的元素;学会充满感激非常重要,不满足或感到运气不佳会使你和快乐绝缘;积极的向上的心态则是快乐之本。希望朋友们都能记牢这个快乐的方程式。并在现实生活中努力的去实践。那么,我肯定快乐会离你越来越近了。”
苏姗的生活观是这样的,工作是为了快乐,快乐地工作,快乐地与人沟通。“实际上我现在做的所有行业里面,都是和沟通分不开的。因为我觉得和一个人沟通,能够启发一个人的心灵,给人带来一些灵感,甚至给他灰暗的生活带来一点点的光亮,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生命的一个意义。所以我所有的职业,无论是策划人,还是职业经理人,实际上就是一种沟通。”
苏姗所指的沟通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当然是指互相交换一种意见、想法和思想,但另外一种沟通就是指与别人分享你的经验、你的感受,希望给别人一种启发,给别人带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包括和各个层面的沟通:与政府的、与媒体的、社会的,与供应商的、与所在团队、同事及所有人的沟通,而经理人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从华点通咨询公司开展业务以来,苏姗在4年多的时间里,巡回国内作了上百场演讲,为天津、泸州等城市提供了关于城市资源整合、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顾问咨询服务,与各地政府、企业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取得了相当的成效。1999年10月,为配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苏姗同中国形象设计委员会会长杨子云先生合作发起了关于北京品牌形象设计的研讨会。在会上,她从一个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华人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新北京”品牌塑造战略的报告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塑造新北京形象迎接新奥运”的提法成为北京2008申奥口号的前身和起点。
成功来自快乐的沟通,与别人,也是与自己。苏姗说:“最关键的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快快乐乐心甘情愿地做。我觉得实际上普通人也可以去成功,只要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他做的事很有意义,能够帮更多更好的人去找到他们的梦想,成功实际上举手可得,可能就是你在与别人沟通、帮助别人中的一个副产品,不需要执意去想它。这就是成功吧。”
苏姗曾采访过一百多名美国成功企业的主管们,其中三分之一是女性,令她吃惊的是,这些男性和女性成功的诀窍有着相似的认知。苏姗总结出他们获取成功的经验有:
1、信用加效率。
2、创新和冒险精神。
3、对赚钱有疯狂的欲望。
4、人格比金钱更重要。
5、健康的积极的心态。
6、采用精英人才。
7、有庞大的网络。
8、目标明确。
9、知己知彼。
10、有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个性问答:
问:最欣赏的人是谁:
答:英国的戴安娜王妃
问: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我的音乐老师
问: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优点:宽容和平和的心态;
缺点:工作狂
问: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
答:协助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策划口号:“新北京,新奥运”;
同时协助广州申办2010亚运会并策划口号:动感亚洲,感动世界。
问:请预测5到10年后您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答:专门从事慈善事业的慈善家,把海外华人儿童成长基金做好.
问:最喜欢的下属是什么样子:
答:忠诚,敬业,有自主管理能力,有职业道德
问:舒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
答:打坐,打球,读书
问:您喜欢的名车是:
答:宝马的轻型跑车
问:座右铭或人生信条是:
答:把每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才不会有遗憾
问: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
答:中国的古代名著
问:您认为在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海归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答:有庞大的资源网络,有实际操作的实力,有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同时具备特殊的沟通能力
问:请预测您所在行业在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
答:咨询行业将是成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中国本土和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将进行一场激烈的直面竞争,本土企业可能会有劣势。
咨询·公关中国市场就像一张白纸(1)
毕博管理咨询全球高级副总裁黄辉
黄辉,毕博(BearingPoint)管理咨询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生于1962年11月1日,中国福建,在1982年于厦门大学获得计算系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德国留学,1989年获博士学位。从1989年至1996年,在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学及医药公司赫司特(Hoechst)(财富五百强)总部咨询部门工作,积极影响并实现了本公司泛欧洲营销,生产,物流及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此后在国际五大之一的普华(PriceWaterHouse)任咨询高级经理,为奔驰,壳牌等跨国公司在欧洲及美国等地提供了精细生产方式,机构及流程重组,绩效管理等咨询服务。1996年,黄辉前往日本东京负责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KPMG,国际五大)在日本的业务,并使其成为在日本富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1998年9月起,担任日本区董事总经理与董事会代表。2001年4月,黄辉被提升为毕马威管理咨询全球高级副总裁,负责日本,韩国区的制造业,流通业与高新技术等产业咨询服务,并兼大中国区总裁。2002年5月1日领导公司成功地并购安达信公司的中国内地及香港的企业咨询业务,成为国内最大的管理咨询和系统集成公司。
“优秀的管理能够维持一个企业的生存,但真正意义的一流企业是通过卓越的领导来创造的。”带病坚持工作的黄辉,尽管声音有些沙哑,但是话语中所透露出的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质让记者深为感叹。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咨询管理公司的管理者,黄辉的言行举止透出一股严谨的气质和简练的作风。
自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像许多海归职业经理人一样,黄辉也是在一些声名显赫的跨国大公司中逐渐走向高层管理者职位,同时也逐渐走向事业发展的顶峰。
“做管理咨询这行要求人有极快的应变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适应新情况,这样才能立于不败。”1989年在西德波恩大学获博士学位后,黄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财富》500强企业--德国最大的化学及医药公司赫司特(Hoechst)从事咨询工作。当时欧洲正处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物流业获得极大发展,企业中各项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ERP也刚刚开始,赫司特当时也正致力于此。
在这个民族情结浓重的日耳曼国家,黄辉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然而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勤勉谦虚的精神让黄辉在赫司特站住了脚跟,也积累了宝贵的咨询业实践经验。
1996年,黄辉离开赫司特,到普华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加入了毕马威,并被派往东京负责原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BearingPoint)在日本的业务。
回顾海外求学与职业生涯,黄辉最感欣慰的是,自己从未失去过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自信。除自信外,在长达18年的海外求学与职业生涯中(4年在上学,7年在欧洲,7年在日本),黄辉还庆幸自己一直在吃”咨询”这碗饭。
学习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
在日本的7年中,黄辉的团队逐渐吸引了许多重量级的客户,包括SONY,SHARP,YAMAHA等知名公司,业务量直线上升。
“咨询业从业经历可以让你接触到许多不同行业的优秀公司和人才,而且,为了有能力服务客户,你必须保证自己在知识、经验、能力上的优势,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加油。”
在德、日企业的职业生涯对黄辉影响颇深,也使他对两类企业的管理特色都十分了解。
“德国公司制度开明、务实,只要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建议,都可以迅速得到管理决策层的认可,决策反应速度很快,但这种由上而下的垂直式决策模式有时却会造成独断。”黄辉说。
“而日本企业,其研发、生产技术以及产品营销都是强项。企业团队合作意识很强,论资排辈也比较严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很大。”日本企业十分提倡”根回”的管理方法。日语中,”根”指的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士,”回”指决策意见需要相互传递轮回直到做出一致决定。这个词即指中层人士的一致决断是企业决策的根本。由此也造成了一些有关企业并购、重组等重大决策的迟迟不决。但是一旦决定下来,日本企业的实施速度极快,效果也比欧美企业理想很多。
黄辉认为,在日本多年至少培养了他的耐心,而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对同样属于后起行列的中国企业如何突出重围崭露头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市场就像一张白纸”
“中国市场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上最美好的图案。”黄辉认识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几乎在每个行业都加快了投资步伐,这种趋势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寻找智囊”的需求。
逐渐崛起的民营企业和处于转型改制状态的国有企业,都开始聘请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充当其”外脑”。中国内地市场的巨大需求,对国际管理咨询业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2001年8月,黄辉回到中国开始拓展毕马威大中国区业务。同时陆续进入中国内地的麦肯锡、波士顿、罗兰贝格等跨国企业组成了强大的”第一阵营”,瓜分着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将国际行业经验和本土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是跨国公司获得普遍公认的致胜法宝。而中国市场对于黄辉来说,其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通常意义上的战略地位。国际化的经验让他对中国企业管理现状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很前端,能够达到欧美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水平,但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国企计划痕迹还比较重。真正的市场化要求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前提,各家管理咨询公司,无论是国内国际,都必须帮助国内企业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从2001年8月毕马威管理咨询进入中国市场起,公司业务迅速按照黄辉的发展计划展开,先是借成功赞助首届中国咨询峰会,快速提升了公司形象;2002年5月,毕马威管理咨询(中国)成功并购了安达信公司的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咨询业务。同年10月9日,毕马威管理咨询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更名仪式,正式更名为毕博管理咨询。12月2日,毕博的全球开发中心在浦东软件园又风风火火地成立了。该研发中心是毕博该年在全球的最大一笔投资。
新公司的中文名“毕博”,被阐释为“群贤毕至,博采众长”。毕博这个名字最令黄辉满意的一点是,“我们的公司名字也本土化了!”黄辉笑着解释,“这个名字既体现了英文名字的原意(BearingPoint意为”设定方向,达成目标”),又是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同时也体现了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才为基础,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黄辉自称这是与公司员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共同brainstorming出来的。
咨询·公关中国市场就像一张白纸(2)
本土化,经营致胜的关键
黄辉将客户的本土化视为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致胜的关键。
“我们先从公司自身的本土化入手。对于咨询公司来说,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目前毕博拥有350名专业咨询人才,其中有内地的、有海归的、也有香港的。大多都具备多年的国内实战经验。与其他咨询公司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公司文件不仅要有英文版本,一些涉及公司主要业务的文件还必须有中文版本。”
为了做到解决方案本土化,咨询公司不但要对客户进行深入的了解,还要了解客户所在的行业、经济圈和文化圈的游戏规则和社会活动方式。黄辉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了解,所做出的咨询方案难免水土不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遵从当地所有的运行规则,尤其是那些负面的、落后的东西。毕竟,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如果咨询公司的解决方案一味顺从客户,一味去迎合这些不好的规则,这样的解决方案虽然有可操作性,但是失去了它的先进性,企业付出的咨询费用也等于付之东流。
在解决方案本土化思想的指导下,依托毕博全球先进经验的支持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黄辉重点开发了企业战略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计划和系统集成服务四个方面共30个面向中国企业的高效解决方案,其中20个为行业解决方案,另10个为跨行业解决方案,意欲使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都能得到改善。
目前,毕博的国内客户占到90%,其中以国企为主,占85%,其余为民企。在其服务对象名单中,除了一些为人熟知的跨国公司外,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宝钢集团……越来越多人们熟悉的大企业正出现在毕博的中国内地客户名单上。
战略就是实施
在当今资讯高度发达、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战略是透明的,人们完全可以从书本上、从前人的经验中、从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里发掘到和总结出先进的战略方案。但如何把脑海中的战略变为现实,如何把书面上的蓝图落实到行动中去,则是决定企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作为管理咨询公司,仅仅给客户提供一套战略和方案是不够的,还要帮助客户把这些战略和方案实施到位,既要“诊”又要“治”,让企业的“病”切实好起来。所以,如果没有实施及综合的能力,管理咨询所做的工作就没有实际价值。
陈海:您一直强调”战略就是实施”,如何实现战略与实施的协调发展?
黄辉:如果把企业不恰当地比作病人的话,那客户不但需要诊断开方的医生,还需要药剂师和护士来掌握剂量,敦促服用,直至痊愈。关于这点毕博公司曾针对欧美大型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两份问卷,其中一份向公司高层提出一个问题:你的战略是什么,另一份向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发问:你们在做些什么,为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调查结果揭示出一个很有趣、但令人非常震惊的事实:70%以上的企业战略与实施是脱钩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战略都没有落实分解下去。也就是说,医生绞尽脑汁开出了药方,病人也许根本就没去抓药!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的战略都是透明的。企业经营得好不好,已经不是战略上谁比谁强的问题。那些经营得好的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实施能力非常强:他们不但想到了,而且他们做到了。比如戴尔的直销模式,你能说别的电脑厂商就不懂吗?不是的,它们也理解,但是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没有足够的执行力,所以想学也学不来。
咨询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传播,通过咨询,特别是通过咨询的实施,我们要手把手地把我们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客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客户需要物流管理方案,当他拿到适合的物流方案,又没有能力实施时,以实施为导向的咨询公司便会派出一名专业人士到客户处,临时担任该企业的物流部长。这位专家将与客户的物流部长一起工作,直到全面导入咨询方案,帮客户带起一个团队,真正实现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目标后,他才会最终撤出。
陈海:您如何带领团队确保每一个咨询项目的成功?
黄辉: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管理咨询业起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它不再只是给客户提供一套战略改革蓝本,不再是客户有什么问题你来帮助回答什么问题,不再是你和客户之间保持的是一种较为疏远的关系。到今天,这个变化的结果已经非常清楚:你不但要给客户提交战略蓝本,你还要有实施方案;你不但要有实施方案,你还要有帮助客户实施下去的能力;你和客户已经成为一体;你所回答的客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问题,客户执行的过程就是你执行的过程。另外,国内咨询项目的成功关键还在于培训,要手把手地与客户进行沟通。毕博在中国没有完全照搬美国的变革模式和方法,而是采取了以培训、启发、引导为主的变革模式。我们在国内做咨询的时候,培训的比例远远大于我们在西方国家的比例。从工作量上看,在中国的咨询顾问花在培训客户上的时间可能比美国多一倍。比如,在国内我们做一个流程再造项目,要给高层干部、中层干部、员工一级一级的培训,工作量非常大。对企业来说,他们学习成本很高。但是反过来说,对现阶段的企业来说,这非常重要。
咨询·公关中国市场就像一张白纸(3)
核心价值推动业绩蹿升
陈海:作为一个本土化的咨询企业,毕博的团队如何实现业绩的提升?
黄辉:用强而有效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员工。毕博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六大核心价值上:对客户信守承诺、对员工保证承诺、提倡团队精神、服务型领导、”有目的”地高效和诚实守信。这六大”信条”已成为全体员工遵循的规范,为实现企业顺利扩张起了极大的作用。
陈海:中国信息产业部、IDC等第三方预测认为,国内咨询业年增长率将在20~40%之间,您怎么看?咨询业的未来会怎样?
黄辉:咨询业在欧美发展很快,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但中国的企业往往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在欧美或日本与企业从第一次接触到签单只需要一个月,而在中国则需要6-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整个过程都在沟通,在告诉企业问题在哪里。咨询业是个新兴市场,企业不知道怎么与咨询公司合作,不知道合同怎么写,不知道咨询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但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不然,中国的咨询业没法发展。
2003年,毕博在国内签了2亿元人民币的单子。这是中国咨询业史上前所未有的业绩。我在中国市场的”亲身感受”是,至少在今后10年,国内行业增长将远远超过这一数字。随着国内企业对管理咨询的认识逐步增加,需求逐步增大,所下的订单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额度也有很大提高。这一点在过去的一年中转变十分明显,并呈现出很好的势头。这直接影响了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量。
海归创业精英个性调查问卷:
1、最欣赏的人是谁:
在自己周围所有平凡的人们。
2、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周围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
3、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学习很快想得很远耐力强决策快
缺点:比较性急
4、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
工作上:在日本做的宣传,从以成长为主导的经营理念到以现金流为主导的经营理念;
生活上:1999年4月,打出低于标准杆的成绩(71杆)
5、预测5到10年后您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保持常态不变。
6、最喜欢的下属是什么样子:
重于执行,很有思想和创造力。
7、舒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
运动;聊天。
8、您喜欢的名车是:
奥迪
9、座右铭或人生信条是: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10.、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
《高效人的7种习惯》--史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
11、认为在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海归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国际视野并且有国际运作能力的中国人。
12、请预测您所在行业在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
管理咨询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律师寻梦在法治中国(1)
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景洲
陶景洲,1958年11月25日出生。
教育背景:
法学学士,1982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国内公法深造文凭(D.E.A.);1984年,巴黎第一大学(Panthéon-Sorbonne)
工作经历:
现任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中国事务部执行合伙人;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委员;国际律师协会亚太论坛主席、仲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册仲裁员;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国际商业惯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专业成就:
代表十几家《财富》500强企业以及众多的欧洲、日本和美国公司进行在中国的数百项投资,特别是在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以及商务和税务计划、战略联盟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在国际商会仲裁院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诸多仲裁案件中担任律师、首席仲裁员、当事人指定仲裁员,这些案件涉及信用证、建筑项目、酒店管理、合资企业、代理协议、医药用品、纺织品、钢铁产品、农产品、化工产品、耐火制品、医疗器械等。
出版专著:
《解决在华商事纠纷》(英文版)、《中国仲裁法律和实践》(英文版)、《国际商事诉讼》(英文版,中国篇)、《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英文版)、《亚洲的国际商事仲裁》(英文版,中国篇)、《对判决债务人的国际执行》(英文版,“外国判决在中国的执行”一章)、《中国商事法律总论》(法文版)、《当代中国法律》(法文版)。
“他能在北京和巴黎两个社会中应付自如,他才思敏捷、天性中有自然而又纯洁的善良,而且具有高雅的幽默感。无疑,他还要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震惊……”这是陶景洲的导师、法国比较法学界泰斗丹克教授对他的评价。
2004年5月28日,首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律师事物所--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在北京庆祝其在华执业25周年。高特被美国行业杂志誉为“全美律师事务所中最具国际开创精神的律师事务所”。作为高特兄弟在中国的掌门人,已经加入法国国籍的陶景洲在他的故土开创出的良好局面引人注目。几年来,陶景洲曾在数十起反倾销案件中为中国企业做代理,也参与了数十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华的几百项投资,被誉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成为公认的第一流反倾销和跨国投资法律事务专家。
法国律师界第一位中国人
陶景洲1958年出生于安徽界首市一个普通家庭,据说1977年陶景洲考上北大时,陶母因为不想让他离开家,悄悄把志愿填成了安徽师范学院,但陶景洲坚持认为只有第一流的学府才能出第一流的人才,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大法律系。四年后,陶景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参加了出国预备留学生的考试。当时全国只有三个出国学比较法的名额,两个在美国,一个在法国。“老师说我年轻,有时间从头学法语,于是我就在1982年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最早的公派留学研究生,来到巴黎。”
就读于巴黎第一大学的陶景洲却感到浪漫之都的新生活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浪漫。因为他每月只有1900元奖学金,而且刚上课时,他什么也听不懂,这可把他急坏了。陶景洲开始拼命去学习语言,甚至街两旁的路标和店名都是他练习的课本。“人是累不死的,只要心里有激情,就不会垮下去。”半年过后,陶景洲终于闯过了头一道语言关。
陶景洲的坚韧与勤奋最终让他的导师折服,1985年,也就是陶景洲出国的第三年,导师推荐他去声名显赫的法国让代律师事务所,使他幸运地成为进入法国律师界的第一位中国人。1986年,28岁的陶景洲律师登上了巴黎第二大学、第十大学讲台,以法文讲授中国经济法课程。他还帮助世界时装界巨子贝纳通进入了中国市场。这一年,他在《国际比较法》杂志上刊登的《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一文促成了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次接触。
陶景洲以他的努力和才华在法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在巴黎法律界渐渐有了名气。
1988年,陶景洲用法文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法学专著,在序言中,他的导师、法国比较法学界泰斗丹克教授这样写道:“陶景洲先生无疑要不停地使我们吃惊,5年前的一个普通中国助学金的使用者,说着糟糕的法语,现在已修完法律的高级文凭,并在一家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积极地工作着。他能在北京和巴黎两个社会中应付自如,他才思敏捷、天性中有自然而又纯洁的善良,而且具有高雅的幽默感,无疑,他还要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震惊……”
而身在法国的陶景洲没有忘记他的故国。90年代初,陶景洲回国的心情极其迫切。他非常看好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前景,“1990年我就判断,西方国家企业家倾向于到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投资,而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天堂之一。”恰在此时,创建于1854年已拥有律师410名,在世界2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的美国高特兄弟律师所正在物色主持中国办事处的合适人选。
从没有在美国学习过、也没有在美国律师所工作过的陶景洲搞不清楚高特兄弟律师所怎么就看上了他?“可能他们更关心我如何帮他们扩展中国市场吧。”陶景洲笑言。
律师寻梦在法治中国(2)
寻梦在法治中国
“中国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经济秩序,已经成为外国人看好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潜在法律服务市场。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必然带动外国律师不断地进入中国,占有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我相信,会有很多外国律师在中国实现他们的梦想。”陶景洲说。
所有的创业一开始都是艰难的。陶景洲1991年9月9日从法国回到中国,“当时自己手上没有一个客户,当时的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也只有6名员工。当务之急是找到客户,开拓业务。律师事务所不允许做广告,因此,我们就通过举办各种经济法律研讨会和各种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律师事务所知名度,从而打开了通向客户的大门。”
1992年,高特成为了第一家获得司法部批准在华设立办事处的外国律师事务所——执照上是令他们骄傲的001号。而当时的中国市场正处于大量外资涌入的时期,迫切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陶景洲曾用英文和法文写成五本有关中国法律的书,包括《解决在华商事纠纷》、《中国仲裁法律和实践》、《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中国商事法律总论》、《当代中国法律》,用法文和英文发表了数十篇有关中国法律和经济改革的文章,并进行了有关中外法律的诸多演讲。
从那时侯起,陶景洲先后代理数十家中国公司在欧盟提起的反倾销调查中应诉,涉及工业产品从小屏幕彩电到涤纶纱,从工业矿物到电脑磁盘,帮助众多中国企业扫清了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被称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短短几年,陶景洲参与代理国外客户在华实际投资总额超过了数十亿美元,代理中国企业在欧共体等地进行多起反倾销诉讼。他为中国土畜产品进出口总公司等多家国家级公司打赢的数起国际反倾销官司,为国人带来了荣光,为中国争来了公正。
在陶景洲现在看来,中国律师业的竞争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残酷。“毕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法律渊源,一个真正的外资律师行或外来律师,要想争夺中国本土律师的饭碗也绝非易事。尽管其中的语言障碍不是个大问题,中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就能让他们琢磨上好一阵子。”
在陶景洲的规划里,高特前期主要是代表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第二个阶段是代表中国企业在国外打官司,反倾销、建公司等活动,第三个时期则是帮助外国公司在华投资进行优化重组和帮助中国公司进行上市、收购、兼并,这些是比打官司更复杂的商业运作。1997年,陶律师协助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3月份,又协助家乐福完成了在中国的37家营业机构的重组。2004年年初,高特中国事务部在陶景洲领导下为欧莱雅处理了在中国的两宗重要收购,收购对象分别是小护士和羽西,实现了中外化妆品牌在新一轮竞争中的资源整合。
“我已基本实现了我的梦想。不管是在法国企业界,法国律师界,还是世界律师界,我都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国家的政府邀请我介绍中国的情况。”陶景洲自豪地说。“说我干得成功也好、不错也好,我觉得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老是不如意,可能我也会怀才不遇、隐居江湖。回想起成功背后,每一步都有人在默默无闻地帮助,我只是非常幸运而已。”
律师寻梦在法治中国(3)
关于海归与创业
记者:您当初选择回国创业的最主要理由是什么?现在有什么新的看法?
陶景洲:当时中国缺少方方面面的人才,尤其缺少法律人才。虽然在法国完全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毕竟中国是自己的家,希望自己能以律师的身份介入到自己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为社会做点儿事情。另外,律师要有很深的文化根基。人们可以通过在国外学习了解当地的法律,但大多只停留在对概念的了解,很难做到对该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就是说要有“根”,我始终认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职业生涯在中国。
记者:您认为海归创业群体对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陶景洲:海归派多在西方留学期间接纳了西方式文化思想,接受了规则与法律等西方的逻辑思维特质,并能够将西方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方法直接带入国内企业中,促成企业向更加理性、更为规范的方向迈进。
另外,海归派多为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他们的回归改善了国内的人才市场结构,扩大了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队伍。
记者:您如何做创业或职业生涯的规划?创业之初有没有3年、5年甚至10年、20年的规划?
陶景洲: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否能够发展得如你所愿或者说你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在某些重大时刻你是否作出了正确的抉择。我从未给自己制定过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规划,但是每当我面临选择时,我总会选择较高的那个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
1982年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后,我面临着两种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和考出国预备研究生,我选择了后者,也许是因为后者更具挑战性、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吧。在法国研究生毕业后,我并没有听从一些朋友的劝告随便找个工作解决生计问题,而是通过老师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成为第一个进入法国律师事务所的中国留学生,并开始从事大量与中国相关的法律事务,为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90年代初,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大批的外资客户迫切需要在中国寻找他们的法律服务以及合格的律师。由于我原来就职的法国律师事务所不愿意到中国发展,我便加入了更具开拓性和创新精神的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如愿以偿地回到了祖国,这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起点。
记者:在您的创业过程中最感激的人是谁?为什么?
陶景洲: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贵人相助。出国留学前体检,因为当时体质较弱,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反复检查几次后还是不合格,填写化验结果的医生在我体检表格上盖上了“正常”的章。如果没有那位好心的医生,我恐怕就没有机会踏上法兰西的求学道路了。在法国留学期间,我得到了法国比较法学泰斗丹克教授的关爱,教授不仅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在我毕业后推荐我进入一家知名的法国律师事务所,从此开始了我的律师职业生涯。回国后,我又有幸相继结识了原司法部部长邹瑜先生,原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仲芳先生,他们都对我本人、对高特北京办事处的成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记者:您认为目前大量的海外归来人才将对中国哪些领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陶景洲:会是全方位的。科技人才,新闻人才,法律人才……
记者:您认为海归创业还需要选择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充电”?
陶景洲:我认为在工作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任何一种“充电”方式,比如说利用周末时间到知名的高校选修一些金融课程、管理课程等。当然,抽时间多读一些书也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补充知识给养的好方式。总之,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记者:如何看待成名或成功?您认为财富对您的生活态度有哪些影响?
陶景洲:成功包含主观、客观两个层面。前者是指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有成功感;后者是指社会承认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回报,如财富、地位、尊重等。我认为成功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成功总是属于过去的历史纪录,重要的是如何以现有的成绩为基础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刺。
海归精英个性调查问答
1、最欣赏的人是谁:
孔老夫子。
2、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父亲尽管官职九品(曾任区委书记、乡长、镇长),但每天一身泥,早出晚归,从不求人,正直,清廉。
3、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乐观和真诚
缺点:有时没有耐心
4、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
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得到001号批准证书在华开业
5、预测5到10年后您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10年后在大学教书,并利用闲暇时间写书。
6、最喜欢的下属是什么样子:
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办事风格。负责任(即努力做好所交办的事,做不好时说明自己为什么没做好)
7、舒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
逛书店,打网球。
8、您喜欢的名车是:
空调好,噪音小的车即可。不喜欢名车。
9、座右铭或人生信条是:
与人为善,将心比心。
10、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
荀子《劝学篇》
11、您认为在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海归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贯通中西(既了解西方的商业规则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也深谙中国之道)
12、请预测您所在行业在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
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律师事务所将会有较大发展,法律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来自外国同行的压力将成为中国法律服务业不断发展的催化剂。
蔡世新戴维斯·菲利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律师我为中国企业打官司(1)
戴维斯·菲利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蔡世新
关于蔡世新:
蔡世新,1983年安徽大学毕业。1986年自费赴加拿大留学,1988年获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1992年获西安大略大学法律大学士。而后取得加拿大律师执照,在多伦多海登律师行执业。配合中国加入世贸,蔡律师最近回国在北京、上海成立中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加拿大投资、贸易和发展的法律咨询业务。
蔡世新是一个有故事的律师,而且有很好的口才。他总能把一些看起来枯燥无趣的法律案例用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自90年代起,蔡世新作为商业律师,代理许多中国企业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业务,包括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五矿、中国有色金属、首钢、太原钢铁公司、山东丝绸、福建信托、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等,成为活跃在国际企业界的法律专家。
立足华人世界
1963年出生的蔡世新在他16岁的时候考上了安徽大学英语系。在他看来,能够学习英语对开阔他的事业很有好处。
大约在大二时,也即1980年下半年,蔡世新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中国宝钢跟日本谈判,在法律上吃了很大的亏,吃亏的原因,除了不懂技术,还不懂法律合同,偌大的宝钢,竟没有一个懂国际商法的。蔡世新想,“我光会英语有什么用,必须要会一种专业!”
从此,蔡世新开始选修国际法。1986年9月,他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法研究生班。
“我在多伦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为自己确定了‘立足华人世界’的服务目标。”蔡世新回忆说。1988年6月,蔡世新毕业,进入布莱克律师行见习。1990年9月,蔡世新二进法学院,到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读法律大学士。1992年毕业后加入麦克唐纳—海登律师行。
为中国企业打官司
1993年春天,中国Y省轮胎厂找到蔡世新,随后,蔡世新承办了米奇林轮胎案。这个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中国Y省轮胎厂委托中间商美籍华人蓝先生到加拿大米奇林公司购买生产子午线轮胎的二手设备。这是美国米奇林公司在加拿大的一个分厂,不久前刚关闭,正准备把设备处理掉。但是,要想买到这套二手货,还得通过一个加拿大中间商赖瑞·赖诺米。因为他已经抢先一步跟米奇林公司签了个独家买断合同,设备只能由他处理。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中间商。
“按照合同,购买设备的款项是从中国打到美国,再从美国打到加拿大。也就是说,这些钱要先经蓝先生的手,才能到赖诺米那里。赖诺米总是怀疑蓝先生拿了中方很多钱,不愿把钱给他,他呢,就不愿把货拿出来。这样,货就装不了箱,运不到中国。”
米奇林的案子从1993年到1995年,做了三年。“我后来申请了‘强制令’,才使这套设备装成200个集装箱顺利运到中国Y省。国内的配套设备是五亿人民币,贷款两亿人民币,加起来是七亿人民币。如果设备不及时运到,或是中间没有律师把关,被赖诺米偷梁换柱少给一些东西,后果不堪设想。”蔡世新至今仍然感到后怕。
为中国企业打官司,维护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权益,成为蔡世新职业生涯里的一个鲜明特色。
蚂蚁斗大象
也是1993年春天,正当蔡世新着手米奇林案时,中国辽宁民营企业家唐先生兴冲冲地以4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福特公司转让的“野马”商标。由于唐先生在国内工作很忙,就全权委托在洛杉矶的朋友华侨李先生在美国办理购买商标事宜。李先生在洛杉矶有个沃泰克公司。他以该公司的名义与福特公司法律部商标处签订了商标转让合同。然后,李先生就购置厂房和设备,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样品。没想到,当他拿着样品到美国各家百货商店和服装批发商那里去推销,美国一家很大的服装制造商———海格公司就给他发去了警告信,正式警告他们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带有野马牌商标的任何产品,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
原来,福特公司野马牌商标的注册期限是到1985年,此后没再注册。美国商标法规定,商标要连续注册,超过法律保护期,自动失效。谁抢先注册,这个商标就是谁的。野马牌商标在福特公司中断注册失效后,被海格公司注册了,因此这个商标就是海格公司的了。但福特公司说,这个商标不可能属于别人,这件事由他们去与海格公司交涉。然而,到了1994年,仍然没有结果。唐先生去不了美国,只能委托李先生在美国找律师,结果没有一家律师愿意接这个案子。很多美国律师一听说要与福特公司打官司,都表示无能为力:福特公司太大了,你一个小公司,根本不可能打赢。
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蔡世新在接到到加拿大考察的唐先生请求后,决定接受代理这个商标纠纷案。
这是一场“蚂蚁斗大象”的官司。蔡世新是加拿大律师,不能在美国以律师的身份出庭,主要是负责此案的宏观指导和帮助美国律师起草法律文件。在北美,律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一般都是“先礼后兵”:先打电话,或是写信,把有关情况通报对方,根据对方的态度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蔡世新给福特公司打电话。福特公司商标处的一个人在电话中说:我们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保证给一个满意的答复。
蔡世新也不等他们所谓的“调查”结果,接着又给福特公司写了一封信。他把合同中的有关“担保”的条款列出来了,然后指出:海格公司说你们的商标是过期的,人家有美国商标局的原始注册文件。在法律上你们已经不是野马牌商标在服装领域的所有者了。你们把一个过期的、已经不属于你们的商标卖给了我的中国客户。我希望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失误,马上退还我客户购买野马牌商标的四十万美金,加上利息。
此信发出之后,又耐心等待了一个多月,福特公司仍然没有反馈消息。
“福特的策略就是要把你拖死,没理也要搅三分。他知道你是小型私人企业,你肯定抗不过他。但是你也不要太气馁,你的案子肯定赢,百分之百赢。”蔡世新对唐先生自信地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