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哥德

_3 佚名(现代)
1821年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第一部问世,它由自1807年以来写的若干中篇小说组成;第二部则直到1827年才完成。尽管这部书是《学习时代》的续篇,但由于中间相隔了30多年,歌德的人生阅历、思想等都有不少变化,它已不再是威廉迈斯特经历的简单继续。可以说,它是一部通过威廉来穿针引线而连缀作者的故事、书信、日记、格言、笔记的思想库,也是一部不靠外在情节和主题而依靠思想力量来统一的政治小说。
《学习时代》描述的是威廉个人的求索过程,他企图通过献身戏剧来追求生活的意义,但最后却加入18世纪的一个秘密会社——塔楼兄弟会,它以谋求全社会的福利为宗旨。威廉在兄弟会里立下誓约,即必须做永不停息的漫游,不得在一个地方停留3日以上。漫游的主要目的是塔楼兄弟会的巨大的社会改革计划服务,其要点有三:第一是从对个别人的教育转歌德传                  107向全社会教育的过渡的工作;第二是推动向美洲移民的计划;第三是组织不愿参加移民团的贫苦居民另建新型居民点 。《漫游时代》就以威廉周游各地进行联络和组织工作开始。
歌德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教育区”,反映了他的教育理想。这里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培养能有益于社会的劳动者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们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精通至少一门技艺,能从事实际工作;这里注重艺术教育,认为它是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书中曾描写用音乐陶冶情操,用系列绘画教授历史等;这里还注重培养集体意识,也就是注重人类普通的社会教养和情感的培养,歌德认为这是个人摆脱不同家庭带来的特殊习惯,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手段。主人公威廉把儿子菲利克斯送到教育区内接受教育。就此而言,它仍是一部“教育小说”。
在《漫游时代》中,塔楼兄弟会已成为一个世界组织,它包括两组人:居住者和漫游者。居住者在固定的地区从事劳动;漫游者则在国内外开拓新的事业;这些不同的劳动都同样有价值,人人有一技之长,在集体中都是既为自己又为人人而工作着。尽管歌德并不否定私有制,相反还认为应尽量积累财富,以便能帮助别人和团体,但这已足以反映他与当时欧洲先进歌德传                  108思潮的联系,而且所有这一切与他所处的德国的严峻环境相对立的。
《漫游时代》还像《学习时代》一样,穿插了7个短篇故事:《癫狂的流浪女》、《是谁泄露了秘密》、《褐色姑娘》、《五十岁的男人》、《新露美西娜》、《危险的打赌》、《不要走得太远》。它与基本情节的假定性特点不同,这些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般也都穿找着受情的趣闻。另外,小说中还汇入了不少代表着歌德智慧的格言警句,既与小说的各部分具有内在联系,又可相对独立,包括做人、治学、文艺、宗教、美术、哲学、历史、政治诸方面,这些格言肯定生命的价值,洋溢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堪称有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1823年厦天,歌像像往年一样到玛利耶巴德和卡尔斯巴德去会见冯列维采夫夫人和她的女儿们。多年来,歌德不仅在作品中,而且在生活中仍不停息地追求创造性。说实话,被人目为化石,尤其是把创造的心灵纳入世俗的规矩中该有多么痛苦,天才的孤独感在一生中始终折磨着他,正如《温和的赠辞》所言:
我完全脱离了传统,
变得十分特殊;
然而事业毕竟伟大,
歌德传                  109
它引起一些痛苦。
如果我不是过于奇特,
甚至背离传统,
那作为土著,我认为
这是我的最大光荣。
歌德在快60岁时,曾向列维采夫夫人献过殷勤,现在却是19岁的“囡囡”引起了高龄老人的爱慕。他始终追求着青春、欢乐和魅力,而冯乌尔丽克现在正代表着这一切:她的卷发像克里斯蒂安娜或玛丽安娜,是褐色的,眼睛淡蓝色;温柔、苗条,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歌德几乎每天都与她在一起散步。不久卡尔奥古斯特大公就受托向母亲提出首相歌德向小姐的求婚。消息传到魏玛,儿子奥古斯特和儿媳奥蒂莉自然忧心忡忡,幸好列维采夫夫人婉拒了歌德,而乌尔丽克则听命于母亲,甚至做好了待婚的准备。这一切令歌德很难舍弃这里的时光。尽管他在儿子儿媳的回信中百般遮掩,但归途中创作的《爱欲三部曲》中的《玛利耶巴德悲歌》却透露了消息。10月底,歌德在家接待了美丽的波兰钢琴家玛丽希玛诺夫斯卡,她的优雅、富于幻想性的散发着淡淡哀愁的举止和演奏,成功地起了某种移情作用,平息了歌德内心的骚动。
歌德传                  110
从此以后,歌德住在魏玛、很少外出了。他读书、会见客人、写作,过着一种钟表一样有规律的生活。从1825年2月起,他开始写《浮士德》第二部,把这称为他的“首要事务”。因为他明白 ,他其实已经以某种方式与周围的人告别了:席勒、赫尔德、克里斯蒂安娜 …… 11月是他到达魏玛的第50个年头。有时他想,生活和创作中要不能体现出创造性,他是活得够老的了。
他早已退休,克涅别尔和采尔特的友谊使他在晚年感到温暖和力量,时间的流逝则使他感到生命的无情:1827年冯施太因夫人去世;1828年有知遇这恩的卡尔奥古斯特大公去世;1830年大公夫人路易莎去世;1831年年轻时的朋友克林格尔去世。儿子在意大利旅行中死亡的消息对他震动最大。他感到自己就像老年的浮士德,生命的有限和创造的无限正进行着一声悄然而紧张的角逐。在这个过程中,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为引导,正以博大的心胸准备把生命融入一个新的创造之海。
仿佛浮士德即将感受的生命之美,歌德的文学一命也由于预见“世界文学”来临而消逝得分外美丽和辉煌。他在写作的同时也在大量阅读莎士比亚、马洛、卡尔德隆、德维迦、拜伦、司各特、巴尔扎克、司汤达、雨果、维尼等古代和当代的名著;他在182歌德传                  1116年就开始订阅《环球》杂志关注法国作家的情况,他阅读《法兰西评论》、《时代》、《爱丁堡评论》等杂志,就法国的、英国的、意大利的、俄国的文学发展作出估价;他与拜伦、卡莱尔通信,与英国的萨克雷、波兰的密茨凯维奇、美国的爱迪生等会晤。在逝世前两个月,他还得到法国《两个世界的评论》——一种新型的杂志即将出版的通知,他感到,这些杂志的读者群逐渐扩大,它们将有效地“促成一种我们所希望的普遍的世界文学”。其实还不止在理论 ,在实践中,歌德的创作一开始就为莎士比亚之星所照耀,晚年还有波斯诗人哈菲兹……问题在于创造与吸收的辩证法,正如1831年刚完成的《浮士德》第二部,就其吸取古希腊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遗产而言,它把最深刻而多样化地吸收各民族的精神遗产与其自身的文学动力——表现文艺复兴以来300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发展的历史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1832年3月22日,歌德走完了圆满的生命之路,一代天骄、千古风流人物握着儿媳奥蒂莉的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