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

佚名(现代)
中国名人传记
老 子 传
序言:找回人类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然而,人们像是失去了许多东西。贫困者也罢,富有者也罢,年老者也罢,年少者也罢,痛苦与失落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类偏离了人的发展轨迹,正走入一条歧途。
这一切,促使我们去思索生命的本质与人类的归宿。
人类面临着困境,人类渴求着出路。当一片飞叶被远风捎来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来自仙草还是毒藤而犹豫不决;当一堆泥沙被涡流带来时,我们因分不清它含金蕴宝还是藏污纳垢而烦躁不安。当一个新观念来到社会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是指导了人类发展还是迷惑了人类本性而疑虑重重。
我们自小曾为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也曾为落后的现状而悲愤不已。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结。我们的身体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也集沉着长期滞存的糟粕。存精华去糟粕创文明新路,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
为了我们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腾飞,为了重新塑造炎黄子孙的形象,为了探求人类发展的本质和归宿,我们不该再犹豫再等待了。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活老子传                        5力、我们的判断力,撕破世俗的陋网,痛诋其惰性积习,找到人类驶向文明的方舟。
历史给了我们知识与力量,历史也给了我们痛苦与迷惘。或者出于种种目的,或者出于能力的局限,许多人“庄严地”歪曲了历史,曲解了文明。作为后世人,我们遭受了愚弄,同时,我们又不知不觉地愚弄了别人。
这一切的代价太沉重了,这一切都该结束了。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中国目前正缺乏着巨人与巨轮,人类也缺乏着文化巨人的指引,于是世界便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痛苦。
中华民族的古时有一位巨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宇宙的演变,指出了人类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本质,给人类的文明史补上了不可缺乏又极其重要的一页。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切,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极大曲折。
通过本书,将这位巨人的生平和思想介绍给大家,并针对当今的世弊予以解释,探求出一条合乎人类发展规律的光明大道。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类的光明就在眼前。老子传                        6
第一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道”的深远奥妙,需要从“无”和“有”加以观察领悟。
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人,过多地耗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而真正将老子的思想与当前社会相结合而运用的,却不见其多。
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很清楚地理解老子及老子思想的精髓,以至于只能在其边缘徘徊,无奈地争论。也有不少学者,对老子思想一厢情愿武断地下结论,惟总结出“消极无为”以哄骗世人,仿佛他已将老子思想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
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睹老子的真面貌,才能明理以治世,明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老子传                        7
1其思玄远,其人淡淡
文人相轻的愚昧在于其争于义气而疏于义理,乱大伦独善其身。老子的思想是博大深远的,但也是来自于现实社会并对现实社会有直接意义的。老子本人也是普通的一个人,并非是什么神灵。
长期以来,老子被人戴上了哲学家的礼帽,穿上了文人考究的长衫,吓得那些穿粗衣短袄的普通百姓以之为神,不敢接近;加之历代以咬文嚼字为生的学者文人们,把老子所说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而又玄,使一般人更对他敬而远之。保守、死板的社会体制下的文人,大脑也变得僵化死板,失去了人类本有的灵性,加之布满四周的残酷的镇压机器,就更少有灵性了。偶有充满灵性洞察人生世界的人,也被“正人君子”们污为离经叛道,世代遭受唾责,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地心说”的攻击谩骂一样。多少个充满灵性的布鲁诺,被判以极刑,身死于愚昧的世界。
我们要摘下那老子不应该戴的礼帽和不应该穿的长衫,让他摆脱只会说“之乎者也”的骚人墨客的纠缠,重新走到他本来很乐于接近并从中汲取生活智慧的平民百姓中间,恢复其普通人的原貌。将其博大深老子传                        8远的思想恢复其平实的表达,人们一定会很乐意很容易从中得到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启迪。
人类到目前为止最高境界的智慧无出老子之右的。真理是最本质的,因而也是最简单的。爱因斯坦的真理,无不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出现,而其内涵,却又是非常博大的。文人骚客的繁冗,只能证明其不明至理。
随着中国的进步,思想的逐步开放,老子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仍然有明显的盲目的胎痕。
然而在现代的西方,人们对老子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曾经说,老子是国际性的。今天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兴起了一股“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一版再版,人们争相抢购。在德国,几乎大小商店都有老子著作的翻译本。据《中国青年》1986年第5期中一篇文章介绍,一位德国青年物理学博士甚至托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购买中文本《老子》以便对照原文,求得更深的了解,这位青年博士的一位朋友把《老子》的章节代替画片挂在墙上,以此表示对老子的尊重和信仰。
在英国伦敦的街头上,偶尔可以看到一些青年胸前戴“水”字的胸章,见了中国人,总希望向他们索取一本《道德经》,有的还手捧《道德经》,请求给他老子传                        9们解释。
一些政治家也对老子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美国的老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话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法国的一位女政治家还曾把老子的思想作为其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
可见,现代西方人对老子是充满敬意和向往的,在他们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无尽魅力的。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西方许多科学家认为老子的许多学说和观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无相通之处。不少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的启示。丹麦科学家玻耳认为,在古代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协调性。许多西方人认为老子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也十分恰当,不必更改便可借用。
老子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也被用于今日管理国家以至企业,并被认为颇具成效。
老子的关于为人处事的准则被西方人看作是令人神往的圣贤遗训。
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也从老子那里汲取了许多营养。
由于旧思维体系和现存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人尚没有充分意识到老子的重要性,不能不令人遗憾。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东方人的优势与魅力,要从老老子传                       10子的思想中切入。人类的进一步发展,要以悟透老子为前提。
言“道不可道”者,因为他不明“道 ”,故道不出“道 ”,是以认为天下无可道之道。其不知,非常之道却是来自于平实的生活,只有以平实的语言,平实的事理,方能道出非常之道。老子是一个平凡的人,从其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便可以明了其非常之道,感悟出生命的前途与使命。
老子传                       11
2老子其人
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晚年入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聃。古人把老师称为“子”,“老子”就是“老先生”的意思。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出任过国家图书馆馆长,即古人所说的国家藏书室史官。
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诉孔子说 :“富贵人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当然算不上富贵人,只是窃取了有学问的虚名,所以我还是用言辞为你送行吧 。”他对孔子说,“孔丘呵,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没了,周礼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 。”
孔子回到鲁国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会飞,我知道兽会跑,我知道鱼会游。会跑的可以挖陷井去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杀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飞上天的。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
老子满腹学问,在社会上见多识广,对统治者腐老子传                       12败、愚蠢、淫乱越来越厌恶,然而当时的社会条件并不能实现老子的理想。无奈何,便辞掉职务,骑青牛向西域大漠走去,远离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愚昧天地。
老子的远见卓识,已大大超过了一般人的认识范畴。高处不胜寒,惟有远走之。这是无奈的事情。人类毕竟有着太多的动物性,只有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人类自身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人才能最终成为非动物性的人。
在西行的路上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地款待了他,并请求老子将其学问著一本书留给世人。于是老子就坐下来写了一本《老子》,全书大约五千多字。
写了这本书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教徒称他长生不死,就更云里雾里、不符现实了。
迷信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迷信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混乱,也使事物失去了本来面目。老子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必须明确这个基本点,否则便同样坠入传统的窠臼中。
老子传                       13
3人生的根基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只要了解这个总根源,就能认识天下万物。这个总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源——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着生命的根基——道。
老子把“道”比喻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第六章说:
谷神不死,是谓去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是山谷的简称,这儿用它形容中空的形态。“牝”是指女性的生殖器。“玄”形容一种深远幽暗的样子。“玄牝”是指一种深远幽暗的女性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人类的生育必须经过男女的结合。男性的生殖器叫“牡”。远古每个民族都有很长的生殖器崇拜期。大家都知道,新生命都孕育于女性生殖器中。由于女性生殖器是中空的,形如中空的山谷,是以老子用“谷”来形容它。“玄牝”不是一般的女性生殖器,它永世长存而不衰老,所以又叫它“谷神 ”,天地万物无不从这儿生出来,所以这“玄牝”就是天地老子传                       14的根源。
以“玄牝”比喻“道 ”,只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是万物的根源,并不是说它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相反,“道”不是一种在时空中存在的具体事物,它无形无色无名,不仅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说。因为人类的总体意识中尚没有达到“言道”的水平,现有的语言无以表达“道”的内涵。
“德”是“道”在生活中的表现。老子的“道德”不同于孔子的“道德”。孔子的“ 道德”强调人们行为的伦理因素,“仁义”是他的道德的主要内容。
而老子的“道德”与“仁义”是尖锐对立的。因为老子认为“仁义”是违反道德的。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由此可知,“仁义”是老子所说的“道”破坏后的产物。身为精通“礼仪”的史官,老子深知礼之真面目,社会上的虚伪、奸诈、贪婪、荒淫,人类的苦难、哀伤、不幸,都是由于背离了大道的恶果。
要想人类和谐安宁,要恢复自身幸福快乐,要想不丧失自我的本性,我们就必须重新回到“大道”上来,重新找回自己生命的根基。
给自己一个坦白的空间,扪心自问,我们曾有过多少的言不由衷,曾有过多少的良心折磨,这一切不老子传                       15正证明我们在愚弄歪曲着自己的本性吗!以此种痛苦伴随一生,我们会有做人的快乐吗?生命的根基迷失了,才会导致如此的痛苦,只有找回自然而然的生命根基,我们才会有快乐,人类才能走出误区,走向光明。
有的人认为生命本来就是痛苦的,并唯心地要“以苦为乐 ”,试问自己能乐起来吧。这恰恰证明了在生命歧途上奔波的因果痛苦。
“道是那样空旷开阔呵,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呵,像混浊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呵,像深湛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呵,好像没有止境。”在天地形成以前,道就存在,它是万物的根源,它广大无边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人生也有它的轮回根源,找到生命的本源,生命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意义。
老子传                       16
4人生的境界
道而非常之道,但它并不是不可琢磨的。道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当然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
《老子》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的意思为“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而又无形呵,它不靠任何外力而永远存在,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算做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向遥远,伸向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老子传                       17法道,道的法则是自然的 。”
这一章认为人为万物之灵,道、天、地、人成为宇宙中四个伟大存在。可见其中惟独没有“神”的存在。老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 ,“神”在老子的思想中是没有地位的。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他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所推崇的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老子的“自然”本来很容易理解,后来经过许多文人骚客的多次牵强解释,到现在被搅得越来越难懂了,这不能不说是文人骚客们的“功劳”。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顺事物本性发展而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对于人本身而言,“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又与虚伪做作相对。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天然的纯真也被做作所代替,袒露真情被认为粗野,暴露真思想被认为幼稚,敷衍成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手段,说谎甚至成为修养的标志。鲁迅的散文《立论》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伪。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老子传                       18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
远离了自然的本性,抛弃了赤子的天真,大家还自以为精明、文明,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诚,相互的理解和同情就成了空话。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以权谋为天秤,将纯真的人反而淘汰到世外。可怕的扭曲的社会,成为了人性的地狱,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撬开了自己的坟墓之门。
“逢人不可露真情,话到嘴边留三分 ”,“到什么地方唱什么样的歌,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世故圆滑,成了个人成熟的标志,这样活着不是太累了吗?人间还有什么温暖和真情呢?这样的活法,并没有什么真正人生的境界。
从儿童的那种无知的天真走向超然物外的自然天真,是一种高而可贵的境界。老子阅尽了人世的沧桑,饱尝过鸡虫的得失,看惯了也看穿了社会的黑暗丑恶老子传                       19和人们的虚伪奸诈,超然物外,跨越了人类的一大曲折。
老子人生的境界是返朴归真,以真去顺应自然,也即适应人的本性,人类才能活得合乎“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
老子传                       20
5快乐与享乐
之所以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丧失了自我,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失去人的本性,其根源是想以此换得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婪而丧失本性,小人牺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牺牲自己为了家庭,国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一样。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银财宝被打死在东陵山上,这两种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本性。
人们在物质上只求安饱,按自己的本性过一种自然的生活,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因此便可享受着适意与快乐。
现代的人们已少有这种快乐了。快乐的精神是精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如一次挣了许多钱,有了艳遇、中了彩票、大吃一顿等,只是自己欲望暂时的满足。享乐需要通过不断的刺激才能获得,刺激一停止就感到空虚无聊。
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荣华富贵和金钱女人,老子传                       21这些东西不属于性命本身的。真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本性流露出来的,它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自然而然地顺乎人性,是快乐的人格内涵。
有人认为老子是禁欲主义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老子的确主张“少私寡欲 ”,他要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因为,老子认为“欲”是造成人身危害的根本原因,是引起社会纷争、动乱的根本原因。
老子对统治者追逐声色犬马之乐尤为愤恨,因此他说 :“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而与此相对照的则是 :“田甚芜,仓甚虚 。”老子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对这种由一部分人贪得无厌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是十分痛恨的。他追求一种人人得其温饱的均平生活,向往人人都能“甘其食,美其服”的理想。可见,老子并非是禁欲主义者,而是对财富不足分配不均的社会及贪图物欲的人的痛惜与抨击,希望人们能明白摆脱贪图物欲的享乐、追求自然而然快乐的道理。
理解这一点时,要求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掌握“度 ”,是老子十分重视的原则。欲望的满足如果突破了“度”的界限,必然给自身和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快乐是与对人生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老子传                       22起的。而享乐则是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人生信念,更没有创造乐趣。享乐者认为人生没有什么信念和意义可言,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享乐的背后是病态和失望,旧的刺激刚过去又得马上寻求新的刺激,否则,享乐者就会百无聊赖,就显得惶惶不安。
在新旧观念大冲突的20世纪与21世纪之间,人们在面临生活态度的选择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好人生的本质方向。
老子传                       23
6开窍与离窍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相遇不相识。在对人生大问题的思考上,要善于捕捉住自己的灵犀,即对人生顿悟的灵感,以顺天道,合人性。
纷乱复杂的历史材料摆在我们的面前,要有明是非的能力去选择、运用,总结其规律,运用其经验。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于不同立场、不同能力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这样集结成一层层幻影。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的,其表达限于古文功能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由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要有超然常规之外的悟性,去领悟老子思想的精义之处。
智开于窍则智,智离于窍则迷。要领悟老子思想,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首先必须抛弃旧有的思维方法和旧有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道学不等于道教。道教是迷信的宗教团体,而老子的道学是一门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哲学、真理。老子被称为道教的祖师爷,那是后世道教徒们强加于老子的,与老子毫无关系。
老子的不用智巧才是大智,并非主张灭人智,而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智慧。它包涵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又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老子传                       24
老子认为人应该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的水流花开,鹰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大自然是毫无意识的,但处处却充满了生机;天地并不是想去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人类何不像大自然这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呢?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把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干,其实什么愿望都实现了。难怪从历代当权者到今天的企业家,都对“无为而无不为”感兴趣了。这也许是人类未来一种新型管理手段的雏型。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卖弄机巧更是愚不可及,因为这样就违背了自然的生活态度。老子认为只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 :“最圆实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 。”“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 ”,是老子独特思维的典型例子。弄巧易成拙,大愚却不愚。
同样也是依照法自然的原则,老子留下了“贵柔”、“不争”和“处下”的智慧。逞强斗狠,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在老子看来,这恰恰是一个人失败和无能的病根。例老子传                       25如,大海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是因为大海甘心呆在一切河流的下游。假如大海高于河面,河水是不会归附于大海之中的。
老子的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并非是主张不用智巧,而是运用一种更高水准的智巧。
而老子的思想及智慧,并不是由老子的头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春秋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的。
老子并不神秘,老子的思想也并不玄虚。有的人感到神秘、玄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老子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老子的生平经历。加之文人骚客的“有效”干扰和道教徒的牵强附会,老子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了。
老子传                       26
第二章  春秋乱世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老子》第十八章对当时病态社会的描述,表现出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
同样根据这种辩证思想,我们知道之所以在春秋末期出现了老子这位文化巨人,也是与当时昏乱的政治格局和病态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也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老子任过周朝藏书史的职务,熟知古史和历代社会状况。这一切对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要了解老子,必须首先了解其生存的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藉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老子。老子传                       27
1武王分封
夏、商、周三代大体上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西周开国君王武王的分封,对东周前期——春秋时代的影响是历史性的,有着很深刻的关系,对老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潜因作用。
武王灭商后,面临着如何有效地控制幅员辽阔的土地,统治刚刚被打败、但还有力量的殷商旧贵族的大问题。于是武王在商朝实行“殷边侯甸”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确立了以宗周为中心的分封制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初大封建。所谓“封建 ”,就是封邦建国,分土列爵,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西周由此构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等级关系,使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强固结合,用来实行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是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诸侯为转移的。
实行分封制以后,周王室有力地控制了西周的政权。分封之初,对于巩固周朝统治,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分封制有其局限性,它包含着割据和分散的因素,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局势为转移。周室强盛,诸侯听命,尊其为共主;周室衰微,诸侯便纷纷老子传                       28割据,并互相攻占吞并,以图独霸一方。春秋末期的诸侯割据,争战频频,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与分封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
据史书记载,春秋之世242年,列国之间进行军事战争就有483次,争城夺地,互相砍杀。在各诸侯国争战中,齐楚秦晋等大国之间的争霸,更是愈演愈烈。各小国不但要向大国献贡纳赋,依靠大国而生存;同时又有被大国兼并的危险。各国先后实行的繁杂的税赋制度就反映出了经济制度的变化和军事战争的经费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劳动人民都承受着双重剥削的痛苦。
由分封制而导致的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激发了老子对社会和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其思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
老子的很多思想,是针对于春秋时的病态社会而提出的。在理解这些思想时,要注意联系老子的生存背景去思考。
老子传                       29
2宗法与礼制的社会
老子是各国闻名的精通宗礼的学者,同时也担任周朝的史官,对宗礼的来源及当时春秋宗礼的现状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由精通宗礼转而反对宗礼,是有深厚的理论认识和现实感受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和礼制的情况。
宗法是从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早在父系氏族社会,以一个处于家长或族长地位的男子为中心,以与这个男子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为基础,确立以这个男子为中心的家族或宗族其他成员的身份、地位并调整其间的关系,并以此来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进入周以后,统治者已经把维护父权家长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观念作为建设各级政权的指导思想。周统治者为了在广大统治区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和适应大规模的封邦建国的政治需要,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宗法制度。
最早的礼,原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原始习俗。《说文》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随着国家的产生,阶级关系的复杂化,为了巩固奴隶主贵老子传                       30族的暴虐统治,礼逐渐由祭祀仪式发展成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周礼的内容极为广泛,它包括国家的一切典章制度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婚、丧礼仪,燕享、朝聘之类。举凡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社会、宗教、教育、伦理、习俗等,成文不成文的国家典章,行为规范,以及吉、凶、军、宾、嘉五类礼仪制度,周人都统统名之曰“礼”。
尽管周礼的内容十分庞杂,而其核心则是“亲亲”、“尊尊”。尊卑有分,亲疏有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处处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差别。
礼又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种手段,奴隶主贵族从进入成年(20岁)举行冠礼开始,一直到死,都在礼的规范中活动。制礼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使人人都受礼的规范和约束,人人都安分守己,就不会出现内部的争纷,政局也就安定了。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宗礼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反倒成为许多人的遮羞布。
老子是反对宗礼的。宗法礼教,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违反了人的本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分析。
老子传                       31
3周室衰微
西周末年,厉王实行专制政策,把原来归平民公用的山林川泽占为己有。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严重不满,议论纷纷。厉王严禁国人议论政事,违者即行杀戮。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取得巨大胜利。至宣王、幽王社会更加混乱,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历史。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
此时的王室已逐渐衰微,诸侯大国彼此争霸,已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老子时期的所谓礼乐,已充满了虚伪的意义。
春秋初年的诸侯国有140多个。东迁后,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各诸侯不仅不服从他的命令,有的甚至判如敌国。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大败周桓王于葛,并射伤其肩膀。诸侯国不再向王室进贡,有的甚至反而侵夺王室的土地,使 “王畿”的幅员由初迁洛邑时的六百余里减为一二百里。王室经济日绌,不得不向诸侯“求金”。政治上的尊卑界限也被打破了,诸侯逐渐也按天子的规格举办礼乐。
各诸侯大国争霸,齐楚争霸、晋楚争霸、秦霸西老子传                       32戎、吴越争霸,中国先后出现五个霸主国家,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时的争霸战争,为新兴封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社会结构的大混乱,人民生活的困苦,进一步激发了老子的灵感。老子传                       33
4乱世哀鸿
春秋末期的大国争霸、社会混乱,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人民开始成为统治阶级鱼肉的对象,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统治阶级被内部争斗也搞得朝不保夕,疲惫不堪。社会失去了平衡,走入动荡的畸型状态。
面对痛苦的社会现状,老子针对性地提出了其人生理想和政治方略。从这种对人生理想和政治方略的阐发中,就可以看出老子对乱世中哀鸿遍野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揭露和批判。这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老子认为,他所提出的一套以“道”为核心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方略,是拯救社会现实的根本措施,但遗憾的是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原因就在于“人之迷,其日固久 ”,积重难返,灾难重重。“众人熙熙,如享太守,如春登台。……众人皆有余,……俗人昭昭,……俗人察察,……众人皆有以”,这就是说,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沉缅于“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畈猎”的享受之中,用智逞强,追营逐利,为盗作贼,纷争不已。这就是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现状。
老子传                       34
老子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统治者不是以“道”理国,而是以“有为”治民。统治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其政察察 ”,因而“其民缺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总之,“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不但如此,统治者自身更是骄奢淫逸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 ”,横征暴敛,压迫民众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艺,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百姓的生命也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争频仍 :“师之所处,荆棘生蔫,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战争给社会生活和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老子不但揭露了这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而且揭示了社会中严重的阶级对立,并将其归结为人们的欲望所致,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正是因为有欲望才有奸诈,有奸诈从而有争斗,老子传                       35这种为所欲而用智,用智而争夺的社会现象为老子所痛恨,他称之为“天下无道”。他激烈地否定了当时的社会不公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认为这是违背天道的。
老子对哀鸿遍野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种社会现状也激发了他的智慧灵感。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上看,这种争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并不说明这是合理的、必然的,也许这是人类“荒芜大道”而产生的莫大的遗憾。
老子传                       36
5生产力根源
恩格斯指出 :“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我国春秋时期社会关系的主体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
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先后逐步以铁制农具代替过去石、骨、蚌、木为主的旧农具。据《管子海王篇》载,齐国用铁已相当普遍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招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同时牛耕已开始出现,并陆续被普遍使用。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农业技术的改革 ,“易耕易耨 ”,从而发展了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所有这些为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周奴隶制社会,实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井田制度。这种所有制是整个西周奴隶制的基础。随着农业工具的改革,农业收老子传                       37获量的提高,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可能代替“千耦其耘”的奴隶集体耕作制。一些奴隶主在自己的封疆之外,又“辟草莱,任土地”;开荒拓土,扩大耕地面积。这样,就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
整个春秋时期 ,“私田”不断产生和增长,致使“公田不活,草蒿丛生”。“公田”逐渐被“私田”所代替,井田制度走向了末路。作为土地私有制的“私田”的出现,标志着奴隶制的躯壳已逐渐解体。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在原来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之外,
又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这个时期,地主作为一个新兴阶级,由于利益方面的要求,采取各种办法与旧的奴隶主贵族争夺劳动力,并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日益雄厚,要求改变无权状态,逐步壮大政治力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发展其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革,导致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旧制度的动摇。礼,一直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最高准则。但到了春秋末期,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秩序。接着是诸侯国的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夺权,形成“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深刻根源。
老子传                       38
老子熟知历史,又处在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这种动荡的社会原因,便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老子的思想是在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下产生的。对社会动荡情况及原因的了解,是深入理解老子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老子传                       39
6圣人出
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老子思想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老子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运用自己的高超智慧和独特思维,经过重重坎坷曲折,终于创造了其独特深远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及其独特的智慧,使其成为思想之大家成为可能。从日常平实生活中着眼,老子悟出了划纪元的“道”理论。老子说,他自己的“道”本来是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运用实施的。只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尚被束缚在旧的思想框架中,而不能摆脱旧思想模式的干扰,故而不能了解并运用“道”来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只能痛苦地生活在世俗的状态中。至多会采取享乐的办法,暂时性地避离痛苦。而这样的生命是没有前途的,只能在一个误区中日趋痛苦地苟活。
其实,老子的思想是易于理解的,只要抓住其思想的核心。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的体系则是由“道”的内在结构和外化形式构成的。“道”的内在结构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即:自然基础,理性基础,老子传                       40复归本性,内省心理。这就是说,老子“道”的内在结构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的。老子又运用理性思辩,揭示了肯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从而建立了“以无为本”的“道”的思想体系。而其中的“无 ”,却又是包罗万象的。
老子肯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但这一切的运动与变化的总趋势是向“道”的复归,或者说追求最合理状态的趋势。
自老子后的许多学者文人都曾对老子进行评述,但真正了解其朴实内容的人却极少。把老子思想描述成为不着边际的玄学,或者将老子的思想污蔑为消极、没落等的人,或者犹豫彷徨不知所以的人,都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绊脚石,他们在有意无意中迷惑、阻碍了原本通俗的老子思想的发展。
真理是最简单的,谁把真理描述为芜杂无边,谁就没有把握住真理。
老子的思想成于现实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也成于其复杂而又简单的生活阅历中。从老子的生平之中,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思想。
老子传                       41
第三章  坎坷人生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老子》三十四章的内容。意思是 :“大道广泛流行啊,上下左右无处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加干涉,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它护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是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为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
老子的一生,虽经历种种坎坷,但正如“天道”一般,“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在老子看来,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明白“道”的朴实之理,一切也都是平淡的。纵然不能容于世间,也会有荒僻的地方安饱而顺“道”。
今天我们去了解老子,却还是要考察老子的那平淡而又复杂的人生经历,从中去了解老子的智慧、老子的悟性。从老子有文记载的一段人生曲线中,我们会进一步感受到老子“道”的“甚易知,甚易行”。老子传                       42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