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

_8 黑格尔(德)
甲、中 国 哲 学141
前者的说明〔按即“敬用五事”——译者〕①。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认为是原则。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为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识的东西。这就是所有中国人的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
于是我们就进到不完善的物质的观念。八卦一般地是涉及外界的自然。从对八卦的解释里表示出一种对自然事物加以分类的努力,但这种分类的方式是不适合于我们的。中国人的基本质料还远不如恩培多克勒的元素——风、火、水、土。这四个元素是处于同一等级的质料而有基本的区别。而相反地,在这里不同等的东西彼此混杂在一起。在易经这部经书里,这些图形的意义和进一步的发展得到了说明。
那是就外在的直观来说的。那里面并没有内在的秩序。于是又罗列了人的五种活动或事务:第一是身体的容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视觉,第四是听闻,第五是思想②。同样又讨论了五个时期:一、年,二、月,三、日,四、星,五、有方法的计算③。这些对象显然没有包含有任何令思想感兴趣的东西。这些概念不是从直接视察自然得来的。在这些概念的罗列里我们找不到经过思
①“哲学在世界史上之进展”
,第一卷,第一二五页。——原注②按这是指“书经”
“洪范”篇所说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译者③按这是指“书经”
“洪范”篇所说的:“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数。”——译者
-- 146
2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想的必然性证明了的原则①。
〔三 道  家〕②
还有另外一个宗派即“道家”。
这一宗派的信徒不是官员,不与国家宗教有关,他们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喇嘛教徒。
这一派的哲学和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是老子(生在基督前七世纪末年)
,比孔子老,因为孔子曾经以颇有政治意味的派头往见老子,向他请教。老子的书,“道德经”
,并不包括在正式经书之内,也没有经书的权威。但在道士中(遵从道理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称为“道道”
〔Tan-Tao,译者按:可能是“道德”之误。
〕,意思即是遵从道的命令或法则)
,它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他们献身于“道”的研究,并且肯定人若明白道的本原就掌握了全部的普遍科学,普遍的良药,以及道德;——也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能飞升天上,和长生不死③。
另外还有需要提及的,就是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这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特殊的宗教。中国人有一个国家的宗教,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这个宗教尊敬天为最高的力量,特别与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一年的季节的典礼
①据荷本,第二七八页增补。——译者②译者增补。
③“关于老子生平与意见的追述”
,雷缪萨著(巴黎一八二三年版)
,十八页以下;“阿米欧先生一七八七年十月十六日自北京发的一封信中的选录”
(“关于中国人的追述”
,第十五册)第二○八页以下。
-- 147
甲、中 国 哲 学341
相联系。
我们可以说,这种自然宗教的特点是这样的:皇帝居最高的地位,为自然的主宰,举凡一切与自然力量有关联的事物,都是从他出发。
与这种自然宗教相结合,就是从孔子那里发挥出来的道德教训。孔子的道德教训所包含的义务都是在古代就已经说出来的,孔子不过加以综合。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的规定,所以道德即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存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道德。
那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当我们说中国哲学,说孔子的哲学,并加以夸羡时,则我们须了解所说的和所夸羡的只是这种道德。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姊妹间的义务。这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东西,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所以学者们也受皇帝的命令的支配。凡是要想当士大夫、作国家官吏的人,必须研究孔子的哲学而且须经过各样的考试。这样,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也不属于佛教。
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
,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和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不能说是真正的
-- 148
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创始者)是老子,他生于基督前第七世纪末,曾在周朝的宫廷内作过史官。他比孔子要年长些,孔子生于基督前五五一年,但孔子还认识他,并曾同他有过来往。据说孔子为了向他领教曾去拜访过他。老子的著作也是很受中国人尊敬的;但他的书却不很切实际,而孔子却更为实际,在一段时间内曾作过大臣。他的书也叫做“经”
,但却没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官方的经典那样有权威。这书包含有两部分,道经和德经,但通常叫做道德经,这就是说,关于理性和道德的书。究竟这书当始皇帝大焚古书之时是否得到特许免焚,大家的意见尚不一致,不过人们揣想,始皇帝本人是属于道家的宗派的。
“道德经”是这一宗派的主要著作①。
据雷缪萨说,“道”在中文是“道路,从一处到另一处的交通媒介”
,因此就有“理性”
、本体、原理的意思。
综合这点在比喻的形而上的意义下,所以道就是指一般的道路。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与基础。
“道”
(理性)的成立是由于两个原则的结合,像易经所指出的那样。天之道或天的理性是宇宙的两个创造性的原则所构成。地之道或物质的理性也有两个对立的原则“刚与柔”
(了解得很不确定)。
“人之道或人的理性包含有(有这一对立)
爱邻居和正义“
②。

①据荷本,第二七九——二八○页增补。——译者②按黑格尔这段话是引用易经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一段话的意思,而附会来解释老子的道。——译者
-- 149
甲、中 国 哲 学541
以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就F B F像精神支配身体那样”。
雷缪萨说,道这个字最好用O B来表示。
但它的意思是很不明确的。
中国人的文字,由于它的文法结构,有许多的困难,特别这些对象,由于它们本身抽象和不确定的性质,更是难于表达,中文的文法结构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洪波尔特先生在最近给雷缪萨的一封信里曾有所说明。

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曾化为佛,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雷缪萨说,从它的最好的意义说,这段话可以用希腊人的来表示。但是我们从这个O B教训里得到什么呢?
老子书中有很重要的一段常被引用。这就是第一章的开始。照法文的译本是这样的:“那可以理论的(或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原始的理性,却是超自然的理性。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名字,但它是不可名言的。
没有名字,它便是天与地的根源,但有了名字,它便是宇宙的母亲。
人们必须没有欲望,才能观察它的庄严性;带着情欲,人们就只能看见它的不完善的状态,“
(它的限度,它的边极。)
“这些(它的完善性和不完善性)只是标志同一泉
①据荷本,第二八○——二八一页增补。——译者
-- 150
6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源的两个方式;而这个泉源可以叫做不可钻入的幽深:这个不可钻入的幽深包含着一切事物在它自身。“
①这整个说来是不能给我们很多教训的,——这里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也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

那常被古人引用的有名的一段话是:“理性产生了一,一产生了二,二产生了三,三产生了整个世界。”
③(有人曾想在这段话里去找一个对于“三位一体”的观念的暗合)。
“宇宙背靠着黑暗的原则,宇宙拥抱着光明的原则。”
④(因为中文没有格位的变化,只是一个个的字并列着,所以也可以倒转译为“宇宙为以太所包围。”)

但为传教士们弄得很熟习的最有名的一段话是:“理性产生了一,一产生了二,二产生了三,三产生了整个世界”
,宇宙。
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在这里看出一个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观念相谐和的地方。这以下就很不确定了;下文是这样的:“宇宙背靠着黑暗的原则”
,而黑暗的原则据法文译本的解释是当作物质的。老子的信徒
①按老子这一段的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者。
②据荷本,第二八二页增补。——译者③老子原文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译者④老子原文作:“万物负阴而抱阳”。——译者⑤雷缪萨,三十一页以下;“论中国人的性格书”
(“关于中国人的追述”
,第一册)第二九九页以下。
-- 151
甲、中 国 哲 学741
究竟是否唯物论者是不能决定的。
黑暗的原则又是地:这是与前面所提到的卦相关联的,在那里地是属于阴的。
“宇宙拥抱着光明的原则”
,气或天。但这话又可解释为“宇宙为光明的原则所拥抱”。
所以我们可以颠倒过来,作。。。
相反的解释,因为中国的语言是那样的不确定,没有联接词,没有格位的变化,只是一个一个的字并列着。所以中文里面的规定〔或概念〕停留在无规定〔或无确定性〕之中。
这段话下面说:“温暖之气是由于谐和造成的”
;或者“温暖之气使得它们谐和”
;或者“温暖之气使它们结合起来,保持它们(事物)
间的谐和“
,①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第三者,结合者。
“人们所畏惧的大都是作孤寡和忍受一切缺陷,而王公反以自称孤寡为荣”
,这话是这样注释的,“他我是孤寡由于他们不知道事物的原始和他们自己的原始。
因些事物的成长在于牲牺对方“
(这又被解释成“世界灵魂”)
;较好是这样,“它们增长由于减少,反之它们减少由于增加”
,——这也是说得很笨拙的。

另外一段话是:③“你看了看不见的名叫夷,你听了听不到的名叫希,你握了握不着的名叫微。你迎着它走上去看不
①按这一句和下面所引的都是对老子第四十二章这几句话的了解:“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译者②据荷本,第二八二——二八三页增补。——译者③同上。
-- 152
84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见它的头;你跟着它走上去看不见它的背。“
①这些分别被称为“道的连环”
〔按即道纪——译者〕。当引用这些话时,很自然地人就曾想到        和非洲人的王名Juba(尤巴)以及Jovis(约维斯)。
“夷”
“希”
“微”三个字,或I-H-W②还被用以表示一种绝对的空虚和“无”。什么是至高至上的和一切事物的起源就是虚,无,惚恍不定(抽象的普遍)。这也就名为“道”或理。当希腊人说绝对是一,或当近代人说绝对是最高的本质的时候,一切的规定都被取消了。
在纯粹抽象的本质中,除了只在一个肯定的形式下表示那同一的否定外,即毫无表示。假若哲学不能超出上面那样的表现,哲学仍是停在初级的阶段。
下面这一段也是从雷缪萨引来的:“你看了看不见的名叫夷,你听了听不到的名叫希,你握了握不着的名叫微。”下面又说,“这三个东西我们不能把捉住;它们合拢来只构成一个东西。在它们上面的较高者并不比它们更优美,在它们下面的东西并不比它们更低小(更暗昧)。
那是一条没有折断的锁链,这个锁链人们是不能称说的;而这条锁链的根源是在那无存在者里面。“
关于这三个东西在一起还说了许多:“那是没有形式的形式,没有形象的形象”
,这个绝对的形式、绝对的形象就是“不
①按老子原文作:“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近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译者②雷缪萨自以为他在这三个字的音中就发现了耶和华(Jehowah)这个字。
(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者注)
-- 153
甲、中 国 哲 学941
可描述的本质。如果我们从它那里出发,则我们认识不到什么原则;没有什么东西是在它的外面。“
或者这样说:“你当面遇着它。你看不见它的头;你走在它后面,你看不见它的背。
一个人能够把捉原始的(古代的)
理性,并且能够认识(把握)现在存在着的东西(现在围绕着他的东西)
,则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理性的锁链。“
①所以就用一条锁链来譬喻这个观念,藉以表达理性的联系②。
到了这里现在还有两点需要提说一下。
第一:我曾引证了“三”
,因为在那里面我们想要看出别的类似这种形式的发生和起源。
那三个符号I-hi-wei或IHV据雷缪萨的陈述并不是中文原有的字形,在中国人的文字语言里也没有意识(这在他们中很显然的)
;它们是从别的地方来的。一个注释者说,这三个符号IHV合起来是空或无的意思;但这乃是后来才出现的说法。而现在看来,这三个符号也出现在希腊文的‘Iaω(雅威)里,是知神派称上帝的一个名字,在非洲人的“尤巴”里。是毛里丹尼亚③一个国王的名字,在非洲中部也许就是一个神的意思;此外在希伯来文里叫做“耶
①按本段所讨论的是老子第十四章的全文。除了开首三句原文如前注外,其余的是:“……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括弧内的字,都是黑格尔的原文。——译者②据荷本,第二八三——二八四页增补。——译者③毛里丹尼亚在非洲西部,现在是法国的殖民地。——译者
-- 154
05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和华“而罗马人又叫做”约维斯“。这诚然是一种联系的标志,像我们在这类原始的概念里所常常见得那样。而对于这些符号加以博学的假定却是多余的①。
第二点需要说明的,这个IHV是绝对的来源,是“无”。由此我们就可以说,在道家以及中国的佛教徒看来,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最后者、最高者乃是“无”
,并可以说,他们否认世界的存在。而这本来不过是说,统一在这里是完全无规定的,是自在之有,因此表现在“无”的方式里。这种“无”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因此这“无”同时也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叫做的本质②。
如果我们停留在否定的规定里,这“无”亦有某些意义。那起源的东西事实上是“无”。但“无”如果不扬弃一切规定,它就没有意义。同样,当希腊人说:绝对、上帝是一,或者当近代的人说:上帝是最高的本质,则那里也是排除了一切规定的。
最高的本质是最抽象的、最无规定的;在这里人们完全没有任何规定。这话乃同样是一种否定,不过只是在肯定的方式下说出来的。
同样,当我们说:上帝是一,这对于一与多的关系,对于多,对于殊异的本身乃毫无所说。这种肯定方式的说法,因此
①据荷本,第二八四页增补。——译者②据荷本,第二八五页增补。——译者
-- 155
乙、印 度 哲 学151
与“无”比较起来并没有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哲学思想不超出这种抽象的开始,则它和中国人的哲学便处在同样的阶段。
近来我们又知道一些关于另外一个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孟子比孔子较晚,生于基督前第四世纪。他的著作的内容也是道德性的。
孔子才是中国人的主要的哲学家。
但他的哲学也是抽象的。
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
从起始进展到的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这里,在中国,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人们也知道了一些中国人的诗歌。私人的情感构成这些诗歌的内容。中国人想像力的表现是异样的:国家宗教就是他们的想像的表现。
但那与宗教相关联而发挥出来的哲学便是抽象的,因为他们的宗教的内容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内容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①。
①据荷本,第二八五——二八六页增补。——译者
-- 156
25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乙、印度哲学
若是我们从前曾经满足于相信并尊重印度智慧的古老,但是我们现在由于熟悉了印度人更伟大的天文历法著作,才知道所有这些被引用的印度年历的庞大数字皆不正确。没有比印度人的年代纪载更纷乱、更不完全的。没有一种民族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已经如此发达而对于历史学却如此之无能。在他们的历史中,年代既没有确定,也没有联系。大家曾经相信确定的年代在维诃罗摩提耶王时才有,他大概应该活在纪元前五十年左右。
在他的统治时期,有“莎恭达拉”
诗篇的作者诗人迦利达莎生存着。但是仔细的研究竟发现有六个维诃罗摩提耶,审慎的考察就把这个时代移后到我们的第十一世纪。印度人保存有帝王的世系——大量的人名,但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我们知道印度的古代光荣如何受到希腊人高度的尊敬,以及希腊人关于裸形智者如何熟悉。这些智者都是虔诚的人物,虽然一般人并不如此称呼他们——他们献身于沉思的生活,与尘世隔离,成群地游行度日,和希腊犬儒派相同,禁绝一切世俗的欲望。犬儒派因为是哲学家,也特别为希腊人所熟知,因为哲学也被认为是这种抛弃一切世俗生活关系的遯世。这样的遯世是一种基本特点,我们想要特别加以注意和考察。
印度文化是很发达、很宏大的,但是它的哲学是和它的宗教合一的;所以他们在宗教中注意力所集中的对象和我们
-- 157
乙、印 度 哲 学351
在哲学中所发现的对象相同。神话采取了化身的形式或个体化的形式,由此人们会以为这是与哲学的普遍性或理念方式是相反对的。
然而化身的观念在这里并没有怎样确定的意义,因为几乎一切东西(神灵、著名的国王、婆罗门、瑜迦师、甚至动物〕①都被假定为〔梵天的〕②化身,于是那似乎要规定自身为个体性的东西立刻就又消失在普遍性的云雾中了。印度人的宗教观念几乎与哲学有同样的普遍基础,因此吠陀圣典也成为哲学的一般基础。我们对于吠陀书知道颇多,它的内容主要是对于上帝的诸多形相的祈祷和关于祭祀仪式的规则之类。它们是由极不相同的时代产生出来的。许多部分出于古代,有的部分起源较晚,如祭祀毗湿拏神的诗篇就是一例。吠陀书是印度哲学的基础,甚至是无神论的印度哲学的基础;但印度的无神论哲学却并不缺少神灵,它们极其重视吠陀书。因此印度哲学存在于宗教里面,正如经院派哲学存在于基督教教义里面一样,以教会的信仰为基础,为前提。
确切点说,印度观念是这样的:他们认为有一个普遍的本体存在,它可以较抽象或较具体地被把握,一切东西都产生于本体。
本体的产物一方面是神灵〔英雄、普遍的努力、形态、现象〕③,另一方面是畜生、〔植物〕④与无机的自然。人处在两者之间;人所获得的最高境界在宗教上和哲学上一样,
①据荷本,第二八九页增补。——译者②同上。
③据荷本,第二九○页增补。——译者④同上。
-- 158
45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都是在意识中使自己与本体合一,是通过礼拜献祭和严格的赎罪行为以及通过哲学,通过从事纯粹思想而获得。
直到近时我们才开始对于印度哲学获得一些确切的知识。大体上我们是把它了解为宗教的观念,不过在现代我们已经认识到真正的哲学著作了。特别是柯耳布鲁克①给我们介绍了两部印度哲学著作的节要,这部书成为我们关于印度哲学的第一部著作。施雷格尔〔在他的“关于印度人语言和智慧”一书中〕所说到的印度人的智慧,只是取材于他们的宗教观念而已。
他是第一批研究印度哲学的德国学者之一,但因他自己只不过看了看“拉玛衍拿”
〔按这是一部印度古代史诗——译者〕的内容目录,他的工作并没有产生什么结果。
按照前面所说的节要,“印度人保有若干古代的哲学系统。
其中有一部分他们认为是正统的,特别是那些与吠陀契合的部分;其他部分则被认为外道,认为与圣典的教训不相合。“
“真正是正统的一部分,唯一的目的只在于把吠陀经典解释明白,”
加以注解,或者“从这些主要著作原本中推演出一种细心制作的心理学。”这一系统“名为弥曼差派哲学,从它又再分为两个学派。”
和这些不同的还有其他的系统,其中二个主要的系统是“僧佉”和“尼耶也”。
“僧佉(旧译为‘数论’——译者)
,又分成二部分“
,但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尼耶也(旧译为‘正理论’——译者)以乔达摩(或译‘瞿曇’——译
①“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议纪录”
,第一卷,第一部分,一八二四年伦敦出版,第十九——四十三页;(二、柯耳布鲁克著“论印度哲学”第一部分,一八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宣读。)——原注
-- 159
乙、印 度 哲 学551
者)
为始祖,“
是最发达的系统,“它特别举出推理的法则,可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相比。”
柯耳布鲁克曾给这两个系统都作了节要,据他说“有许多论述这两个系统的古代著作,并且从这些著作中所引下来可供记诵的名句是流布甚广的。”
〔一 僧佉哲学〕①
“僧佉的创始人是迦毘罗。
他是一位古代哲人。
有人说他。。
是梵天的儿子,是七位大圣人之一。又有人说,他和他的弟子阿修利一样都是毘湿拿的化身〔又另有人说他是阿者尼的化身,因而说〕他就是火。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