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德〕黑格尔

_19 黑格尔(德)
“正就是这个,”——不动的推动者。
“概念指出来,目的因是属于不动者的。”
——“那被推动的东西也可以有不同的状态。推动(ψρα)一般是C
-- 334
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3
最初的变化;最初的运动则是圆圈式运动,而后者是为前者推动的。“前者,即概念,认识上的原理(principiumcognoscendi)
,亦即是推动者,存在上的原理(principiumesMsendi)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神,并指出了它和个别意识的关系。
“第一因是必然的。必然一词有三种意义:(一)为强力所迫,违反事物自然的倾向去加以强制;(二)第二种是这样的:缺乏了它,善就不存在;(三)不能以其他方式存在,而绝对要这样存在。天和整个自然界就依赖着不动者这样一种原理,”
——天是那可见而永恒的,自然界是那可见而变化着的。这个系统永远继续着而且永远这样。
“对于我们”
,作为个体,“只被允许在这个系统中作一短时间的逗留,过一种美好的生活。而那整个系统则永远如此;对于我们这却是不可能的。而因为它的”
(天的)
“活动自身也就是一种欢乐,因此警醒、感觉和思维就是富于欢乐的。”——与睡眠正相反;“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和记忆”
(才是欢乐)
,因为它们乃是活动。
“但纯粹的自为的思维,乃是关于那绝对美好的东西的思维,”
——绝对的最终目的本身。
这个最终目的就是思想自身;因此,理论是最美好的。
“思想由接受被思维的东西而思维着自己,”将被思维的东西作为对象,因此思想只是接受:“思想被思维,只是当思想接触和思维着的时候;这样,思想和被思维的东西,乃是同一物。”对象转变为活动性、能力。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主要环节,是思维与思维的对象的同一,——客观的东西和思维(能力)乃是同一个东西。
“因为思想能接受思维的对象和本质。”
思维乃是思维的思维。

-- 335
23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于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活动着,只当它占有的时候,”
(或者说:它的占有和它的实效是同一的)
;“因此前者”
(动作、活动性)
“比起那自以为占有了神圣事物的思维理性(~。。F C R)
,是更为神圣的“
(η理智的)。
那较优越的并非是思维O F C B C F的对象而却是思维的能力自身。
“因此思辨是最使人愉快的”
(最幸福的Uδισ)
,“也是至善的”
(最高的)。
“如果神永远N B C F在思辨之中,而我们则只偶尔思辨,”
——对于我们思辨只是个别的情况,而神则是这个永恒的思维自身——:“则神就是值得赞美的;越多思辨,——就越值得赞美。”
(人类是经由赞美——预感、直观、认识一种更高的存在——而走到哲学的。)
①“而神就是以思维而存在的。但神也具有生命。因为,思想的实效就是生命。”
还不如说:因为思想的生命就是实效性。
“但神是实效性;指向自身的实效性就是他的最好的和永恒的生命。
而我们却说,神是一个永恒的和最好的生命。——这个实体并且是没有大小的。“
照概念说来:真理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此既不是这一个也不是那一个,同时又是这一个也是那一个。亚里士多德曾在这种深刻的思辨形式里面反复工作着。自在者、对象,只不过是δαμι、可能者;对于亚里士多德,真理乃是L F O这个统一自身。
“统一”一词不太好;它是一种抽象,单纯的理智抽象。哲学不是“同一哲学”
〔按指像谢林的哲学〕;那是非哲学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是枯燥的同一性;这枯燥的同一性不是那ιμιωα(尊贵者)
、神,能力才是神。
能B C F①“形而上学”
,第一卷,第二章。
-- 336
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33
力是活动性、运动、斥力,——因此不是死的同一性;能力在差别中同时也与自身等同。假使亚里士多德是把无生气的理智的同一性或经验(思想中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原先曾在感觉中存在过的——nihilestinintelectu,quodnonfueritinsensu)作为原理,那么他就绝对不能够达到这样富于思辨性的理念(~和η′)。可能性和实在性是同一的;~F C R O F C B R F F C R O(理性)也就是δαμι(可能性)
,但是可能性不是那个更普L F O遍者——因之也就是更高者——,个体,活动性才是更高者。
他区别二方面的~,主动的和被动的。作为被动的~不F C R O F C R O外就是那自在之物,被认作自在性的绝对理念、天父;但只有作为积极活动的东西时它才被设定。不过这个最初者,不动者,当从活动性区别开时,虽是被动的,但作为绝对者时,却是活动性自身。这个~本身乃是自在的一切;但它只有F C R O通过活动性才具有真理性。
思维对于亚里士多德乃是一种对象,正像其他的对象一样,——是一种情况。他没有说唯有思维才是真理,一切都是思想;但是他说,它是第一性的、精力最充沛的、最受尊敬的。我们说,思想,作为对自己发生关系的东西,乃是存在的,是真理。我们还说,思想是一切的真理;亚里士多德。。
并不这样说。同样,我们的看法是把感觉等等也和思维一样当作是实在的。亚里士多德没有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但根本上,观点是一致的。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思辨的哲学:思辨地去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士多德思维着对象,而当对象是以思想的姿态存在时,它们就是真实的;这就是它们的Hσια(本质)。这并不是说,因此自C R
-- 337
43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然界的对象自身就是能思维的。
对象是被我主观地思维着;于是我的思想也就是事物的概念,而事物的概念就是事物的实质。在自然界里面,概念不是作为具有这种自由性的思想存在着,而是有血有肉的;但它有一个灵魂,而这灵魂就是它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识到自在自为的事物是什么;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概念不是独立自为的;它乃是受到外在性的限制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但观念自身只是一个观念,我和我的观念(它的内容)还不是完全相符的。我表象房子、屋梁,但那还不就是我,——我和房子的观念还是彼此不同的。只有在思维里面,才有客观和主观的真正的相符;那就是我。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
的最高点;人们不能希望认识比这更深刻的东西了。但亚里士多德使人常常得到这个印象,好像他乃是从观念谈起的,从思维的各种经验情况谈起的,例如,从睡眠、疲倦;然后他从这些经验的事实把思维分离出来。亚里士多德只谈~F C R O(理性)而不是谈理性的一个特殊的性质。
这里亚里士多德①还解决了许多疑难,例如思想是否是。。
复合的,知识是否就是知识的对象自身。
“关于理性,还产生了一些疑难(Hπριαι)
,因为理性似乎是一切里面最神圣的;但G C要想像在什么条件或情况之下(理性在什么状况下,使得)
它是最神圣的——那是有些困难的。
(一)如果它不思维什么,而是像一个睡眠者一样,那么,它怎么会更优越呢?
(二)如
①“形而上学”
,第一二卷,第九章(拉丁文题词是dementedivina〔论神的心灵〕)。
-- 338
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53
果它思维,而同时有另外一个东西统治着它;那么,它的实质就不是一个思想,而却是一种思想的能力(可能性、力)
了。“
如果一切都是思维,一个永远不停息的思维;我们就不能发现任何思维了。
“这样,理性就不是那最好的实体;因为只是由于思维,”
“理性才有那样高的地位。
(三)究竟理性的实质是思想(~)呢还是思维(ησι)呢?他怎么看法呢?理F C R O F C O性的实质是它自己本身还是别的东西呢?
如果是别的东西,是永远同样的东西呢还是另外的东西呢?思维美的东西或者思维偶然的东西,是否有分别呢?“
“(一)如果~(理性)不是思想(ησι)
,而只是能F C R O F C O力(δαμι)
,那么持续的思维就会使理性困倦;“
力是自行消L F O耗的。
“(二)其次,”如果思想不是这个真理,则“就有另一个东西会比理性更优越,——那被思维者(μ)
;而F C L E F C F思维和思想就会存在于那思维着最坏的东西者之中,——这是应该避免的。因为有些东西是不看比看还好;这样思想就不是那最好的东西了。因此,理性乃是思维着自身的,因为它是最优越的(最有威力的)
;理性是思想,是思想的思想。
因为知识、感觉、意见和深思熟虑,好像经常有一个不同于自己的对象,或者只是偶尔以自己为对象。
(三)再次,如果思维和被思维是不同的,那么,善应属于其中的哪一个呢?
因为善对于思维和被思维的东西并不是同一的。或者,对于一些东西,关于事物的知识就是事物本身吗?——在实践方面,善是实质和目的的规定性,在理论方面,善则是根据()和思想(ησι)。因此,既然被思维者和理性在没有D C O F C O任何Uη(质料)这一点上并无不同,所以被思维者和理性乃R D
-- 339
63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是同一物;这样,就只有一个被思维者的思想。“。。。。。。。。。
“此外还有一个疑难,就是思维者是否是一个复合体。
因为,思维者在整体的各部分中可能有变化。善(目的)却并不是在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里面,而是整体中的至善,并且与它不同,“——与整体不同。
“思想就这样永恒地和自己处在这种关系中”——正如宇宙中的至善。
亚里士多德①还驳斥一些别的思想:例如,他指出很难以为一切乃是由互相对立的东西产生出来的。——在“形而上学”
一书中他进而更详细地讨论理念是什么,原理是什么,等等;不过看起来这些东西只是很散漫地一个跟着一个被讨论,虽则后来被一个完全思辨的概念所统一起来。
这个思辨的理念却是至善的和最自由的。这个理念在自然(作为天)中以及在思维的理性中皆可以看得到。亚里士多德就从这里转到可见的神即天方面来。
神作为有生命的神,就是宇宙;在宇宙里面,神作为有生命的神,显现出他自身。
在这里他以体现自己者或推动者的姿态出现。而只有在这种体现中,才出现了运动的原因和受推动者之间的区别。
“原理”
、原因、天,“本身是不动的,但却是推动者,——在永恒和均一的运动中;”
这就是恒星天。
“在宇宙的单纯的运行、不动的第一实体的运动(天的运行)之外,我们还看见别的永恒的运动,——行星的运动。”
②接着亚里士多德就谈到行星;但我们不能在这上面更多谈了。
①“形而上学”
,第一二卷,第一○章。
②同上书,第八章。
-- 340
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73
关于整个宇宙的组织形式,亚里士多德①。。。。。这样说:“必须考察宇宙的性质是以哪种方式包含着善和最高的善的;是否它乃是外在于宇宙并自在自为的,抑或是作为一种秩序;抑或是两种都对,像军队的情形一样。因为一个军队的善在于它的秩序也在于它的领袖,并且领袖更为主要;因为领袖不依赖于秩序,而秩序却依赖于他。”领袖一般地就代表秩序;——正如他乃是执行秩序者又是遵守秩序者。
“所有的东西都是以某一种方式安排好的,但却不是以同一方式安排好的。”——(不同类的器官)——,“例如,能游水的动物和能飞的的动物和植物;它们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发生一定的关系的。因为一切的东西都被安排在一个体系里面,正如在一个家庭里面,自由的公民最不能随意做什么(干偶然的事)
,而却是,凡他们所做或他们所做的大部分的事情“
,“乃是从服于一定的法则的。
(受法则所支配的)
,——反之,奴隶和家畜则甚少做有益于公众的事,而是做了许多许多随意的事情“
(任意和偶然性)
,所以,按照普遍的规律、思想、理性行事,才是最优越的。
“因为每一事物的原理就是它的本性。同样地,一切都获得有差别的地位(判断、裁判)
,也是必然的;但有些东西却是这样构造的:它们和其他一切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亚里士多德这样反对数和理念:”‘多头的统治是不善的,只让一个人统治罢。
‘“

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各种专门科学。
以后谈到灵魂时,我。。。。。。。。。。。。。。。
①同上书,第一○章开端。
②见“伊利亚德”
,第二卷,第二○四行。
-- 341
83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们还会再回到关于思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有许多关于物理学的著作,又有关于灵魂(精神)和它的属性的著作。这以后我们将谈到他的逻辑学的著作。至此为止所引的亚里士多德的话,都出自“形而上学”一书(在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的最后几章里面)。
在关于灵魂的学说中,亚里士多德的思辨的原则又出现了。
二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包含在整整一系列的著作里面,这些著作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包括自然哲。。
学的内容(整个范围)。我们将先说一说它们的大概。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他的“物理学”
,共八卷,或称“论原理”。在这。。。
书里面,他讨论关于自然的一般概念,关于运动、空间和时间的学说;这是很恰当的。绝对实体的最初显现是运动和它的诸环节,即空间和时间,——实体的显现的概念首先在物体中实现出来,是共相,共相首先在有形的世界里转化为个体化的原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在现在的物理学家看起来,应该说是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现在的物理学家只说出他们看见了什么,他们制造了什么精巧的极佳的仪器,——而不是说出他们所思维的。)
因此,跟着这部著作之后就是他。。。。
那几卷“论天”的著作。此书讨论一般物体的性质,讨论那。。
最初的真实的物体、地球和一般的天体,讨论有形的物体彼此之间经由机械的重轻所发生的一般的抽象关系(引力)
,和抽象的真实物体或原素的规定。接着的是他的“论生灭”一书,讨论物理的过程,——正和以前所讨论的观念上的过程、
-- 342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93
运动相对应。在这里,除物理的原素之外,还出现了只有在过程本身中才被设定的环节:热、冷等等;那些物理的原素乃是实存的真实的成分,维持不变的,——而这些则是只存在于运动之中的有生有灭的环节。接着是他的“气象学”
;此。。。
书讨论在最真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物理的过程。这里出现了特殊的规定:雨、海的塑性、云、露、雾、雪、霜、风、红、沸腾、烹煮、烤、颜色等等。关于有些东西,例如颜色,他写了专门的文章。什么都没有被遗漏,但是表述方。。
式则是经验的罗列。
“论宇宙”是此书的最后一篇,据说是伪。。。
造的,是为献给亚历山大而写的一篇独立论文,部分地包含着已经包含在其他各篇中的关于事物的共相的学说,可见它并不属于这组作品。——最后,亚里士多德转到有机界方面。
他这方面的著作中包含生理学,不仅有自然史〔按或译博物学〕,而且有解剖学;例如,他的作品“论动物的行动”
,“论。。。。。。。
动物的部分“
,乃是解剖学著作。
他谈及“动物的产生”
,——。。。。。。。。。。
这是一种生理学,“论动物的一般的运动”
;之后,他讨论。。。。。。。。。
“青春和老年”的区别,“睡和醒”的区别;他又有“论呼。。。。。。。。。。
吸“
,“论梦”
,“论长寿和短命”等等。他的这种论述有一部。。。。。。。。。
分是经验的,有一部分是比较有思辨性的。最后来了他的“动物的历史”
,却不只是一般的自然史,而是关于动物的概。。。。。
要,——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兼有生理学和解剖学性质的解剖学。还有一部“论植物”的生理的植物学著作也被认为是他。。。
写的。这样,这些著作就包含了自然哲学的外在的内容的整个领域。
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大体情形,我们曾经说过,它那
-- 343
04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不同的部分乃是按照一系列各自独立的确定的概念而划分的。在他的自然哲学这里,情形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只能挑出其中一部分来谈谈;其中有些东西并没有一般性,不足以包括另外的一些:因为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但下面所谈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关于个别的东西,已不再在概念的统制之下:正相反,只是肤浅地说出一些理由,和用最接近的原因来加以解释,正如我们在我们的物理学中所见到的一样。
就大体的计划而言,我们不是说像这样的次序不是考察自然哲学或物理学所必需的次序。物理学久已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所遗留下来的这种概念形式和倾向,——这种物理学乃是一种从整体推论出它的各部分的科学,——以致那还不是思辨的东西也保持这种联系作为外表的次序。这当然比我们的物理学都科书里面的次序更可取,这些教科书只是许多偶然凑合起来的学说的完全不合理的联接;——当然,它是更适合这种完全不管概念和理性而去把握自然的威性现象的考察自然的方式的。
在这以前,物理学还包含着一些形而上学,但是由于不能成功地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所得来的教训,就使得物理学尽可能地避开了它,而去专心对付他们称为经验的东西,因为他们以为在经验这里有正确的真理,不受思想的腐蚀,而是从自然的手里刚刚出来的,刚刚到达了他们手边和眼前的。他们当然不能绝对不要一些概念;不过,由于一种默契,他们就承认了某些概念,如由部分组成、力、等等,并且加以利用,但却完全不知道这些概念是否有真理性,以及如何有真理性。
就内容来说,他们却绝少谈出事情的真理,而只是谈出威性现象。
-- 344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143
亚里士多德和古代哲学家们一般地把物理学理解为对自然的理解,——寻求自然的一般概念;物理学被称为关于原理的学说。因为在自然现象里面所出现的,正是原理和它的后果、现象的差别,这种差别只有在真正的思辨中才被扬弃。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主要。。。。
地是哲学的,而不是实验的,——他一个一个地探求每个对象的一定的概念,列举出许多关于它们的思想,指出为什么这些思想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以及什么才是每个对象的单纯。。
的理智规定。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里面好像是采用了经验的方式。他考察一个对象的各方面情况,——如时间、空间、运动、热度,——各种经验,各种现象;而其结果刚好变成思辨的研究,——仿佛是表象里面诸环节的一种统摄。
人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
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因为他采。。。。。
纳了所考察的对象的许多规定,如我们在通常意识里面关于这对象所认识到的(如时间的概念)
;①他反驳那些经验的表象和以前的哲学理论,他紧紧抓住经验里面必须保留下来的东西。而因为他紧紧地把所有这些规定联结、结合起来,他就形成了概念,他就是高度思辨的,虽则看起来他好像是遵循经验的方式。这完全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点。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
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是把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他不像普通理智思维那样,以同一性为规律,只能
①见本书,第三二二——三二七页。
-- 345
24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借它之助来思维,常常由于注重一个规定就忘掉和拒绝另外一个规定。如果我们从“空间”抽出了那些经验的规定,这就变成为高度思辨的;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
时,就是思辨的概念。。。。。。。。。
甲、自然的规定,普遍概念。从他的物理学里面,我至少要举出主要的概念。关于自然的理解,我们应该说,自然是被亚里士多德以一种最高最真实的方式表述了的,——这种方式只有到了近代,才由康德重新提起,虽然是以主观的形式,这种主观的形式构成了康德哲学的本质,但却也是完全真实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①,在自然的理念里面,主要有两个规定:(一)
“目的的概念”和(二)
“必然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立刻在原则上把握住它们的实质。这就成了从那时起传留下来的必然性(causaeeficientes,作用因)和目的性(causaefinales,目的因)之间的古老的对立和不同观点,必须注意,在关于自然事物的概念的考察方式中,有着两个环节:第一种方式是按照外在的必然性来考察,其实这等于按照偶然的机缘,——即是:自然事物通常是被认为受外界规定,根据自然的原因来考察。
另外一种考察方式是目的论的;但目的性有双重的意义,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在近代的教育中,谈到目的时,首先是外在目的性占上风;自然久已被以这样的方式来考察。
人们在这两种考察方式之间摆来摆去,找寻外在的原因,找寻这个规定那个关系等等有什么目的,又
①“物理学”
,第二卷,第八章。
-- 346
二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34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