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最好的老师

_3 李镇西(现代)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年轻班主任抱怨:“我整天都围着学生转,从催促早操到检查晚寝,还要找人谈心……忙死了!”是的,如此披星戴月的确比一般任课老师辛苦,但这何尝不是班主任特有的幸福源泉之一呢?与学生朝夕相伴之际,师生感情就更为深厚;与学生促膝谈心之时,师生心灵便更加贴近。比起其他任课老师,我们同学生的接触要密切得多,对学生各方面的关心越无微不至,我们得到的来自学生的爱也越丰厚。相信所有真正热爱孩子的班主任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当你和学生一起出去郊游时,在纵情嬉戏中,你会感到自己不知不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自己也变年轻了;当你重病在床时,最能给你安慰的,是床前学生的微笑和他们送上的一束鲜花;当学生毕业前夕,在他们依依不舍的眼神里,你会发现,学生最留恋的老师,还是他们平时有些“惧怕”甚至有点“怨恨”的班主任……面对学生爱的回报,作为呕心沥血的班主任,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也许我们的收入远不及那些“个体摊”上的买卖人,但我们从事的不仅是太阳下最高尚的职业,而且也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事业!因为我们拥有几十颗童心,这是何等优厚的精神财富啊!
  当然,对于具有创造精神的班主任来说,他得到的精神财富还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敬意,更有来自事业的硕果。
  谁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然而现在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刚分配到学校的大学生)都宁愿把这份事业心用于学科教学,而不看重班主任工作;即使当了班主任,也不愿下功夫研究。因为在他们眼中,班主任工作不外乎就是管管纪律,哄哄孩子,要么当“警察”,要么做“保姆”,总之,作为“研究”对象,实在搞不出什么“名堂”。另外从客观上看,班主任工作比起单纯的知识传授要复杂、困难得多,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具体的模式,而且周期长,见效慢,往往辛辛苦苦做了许多事,也很难立竿见影。尤其在前几年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气候中和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搞德育研究更为艰难,其收效远不如搞一套高考复习资料来得快……如此种种,使班主任科研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班主任学”至今未能真正建立。
  从科研角度看,班主任工作当然很难搞,但正因为“难搞”,它才更具价值。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理论相对来说是落后的,而在教育学理论中,德育理论研究又是最薄弱的部分。这使不少教师做起班主任工作来感到“无章可循”、“无本可依”。然而,德育理论的暂时困乏恰恰为一切有事业心的班主任提供了一块开垦耕耘的处女地,为我们勇敢探索、大胆创新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广阔领域。比起教育的其他方面,德育的空白要多一些,正等待着我们去填补:德育内涵的研究,德育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格局的研究,现代班主任素质的研究,班组管理科学化的研究,集体主义教育研究,商品经济下的德育工作研究,德育效果的科学评定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研究,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研究……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多么富于实践性、理论性与开拓性的科学事业啊!因此,班主任决不应该是“警察”或“保姆”,而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就会比单纯的任课教师取得更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当然,还必须说明的是,从事德育研究与从事教学研究并不是矛盾的,二者往往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从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到中国年轻的教育家魏书生,都说明真正的教育家必然既教书又育人,仅仅凭学科教学而成为教育家的,几乎没有!
  作为教师,面对的永远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是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面对的永远是晶莹的童心,这是多么令人骄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面对的永远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已经连续当了近20年班主任了。了解我工作特点的朋友都说我“工作起来简直不要命”,也有人惊异于我在如此“不要命”的工作投入中竟然发表了那么多的文章,出版了那么多的书!其实这二者是统一的,或者说是互为因果的。我曾经对一些青年班主任朋友说过:“你越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获;而你越是有感情收获,你就越想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对教育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感受和思考,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成果;而这些成果又会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去——这是我们事业上的良性循环。有人问我:“当班主任真的不累吗?”我反问道:“那些通宵打麻将的人累不累?——人啊,一旦迷上了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是无所谓累的。”
  班主任的解放
  当教师累,当班主任更累。许多教师宁愿多上些课,也不肯当班主任,这使不少学校领导头疼。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目前班主任工作的状况,就会发现,教师们不愿当班主任,并不一定是怕累——对于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来说,只要有兴趣、有价值,工作再累也不会觉得苦。问题在于,由于学校领导在管理使用与评价等方面的不甚科学,加之班主任自身工作方法的陈旧落后,造成了目前不少班主任的低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使班主任们累得冤枉!为了让班主任在思想上、行动上能轻装上阵,切实成为“灵魂工程师”,把整个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提高到一个科学的层次,我们郑重提出:解放班主任!
  “解放班主任”的途径主要有二: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与科学评价;班主任在思想上、行动上的“自我解放”。
  ------------
  班主任的苦与乐(2)
  ------------
  一、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与科学评价
  科学使用班主任,就是要科学地划定班主任的权力与责任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内容。现在的普遍情况是,班主任工作“严重超载”:既要管学生,又要管家长,还要管科任老师;既要管学生校内纪律,又要管学生校外表现,还要管学生家庭教育;除了班级纪律管理、思想教育,还要具体督促检查甚至辅导学生各学科学习……真所谓“班主任工作是个筐,什么内容都要往里装”。班主任的责任似乎无限大,因为他什么都要管而且必须管好;同时班主任的权力似乎又无限小,因为无论是谁都可随时给班主任下达任务,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办事员。如此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班主任哪有精力去“塑造灵魂”?因此,“解放”班主任的首要条件是科学划定班主任的权力与责任。我们认为,班主任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班级常规管理,他的权力与责任也只在这个范围之内。至于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班主任只是协助而已;若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把班主任推到第一线,那么试问:学校非班主任人员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育人、服务育人又从何谈起呢?
  科学评价班主任工作,也是“解放”班主任的关键,现在对班主任的片面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而庸俗的“量化”,计划、总结的份数,纪律、卫生的分数,做好人好事的次数,上交学校广播稿、壁报稿的篇数等等。姑且不论如此“量化”是否真能反映出一位班主任的成绩,单是这种形式便使班主任有做不完的统计、填不完的表格、挣不完的分数,忙于种种检查评比而不得不把科学细致的思想工作置之一边。二是“以智论德”,不管班主任平时做了多么深入扎实的学生思想工作,不管这些工作带来了多么良好的班风,只要毕业考试成绩不理想,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一律归咎于班主任。三是提倡并鼓励班主任当“保姆”,越是陪着学生自习,守着学生做操,盯着学生扫地的班主任,得到的评价就越高,而那些培养学生自育自治能力,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的班主任,往往被视为“不负责”、“不深入学生”、“放大水筏子”……如此评价班主任,班主任的手脚怎么会不被束缚?我们不反对科学量化,但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并不是都能量化的;学生成绩当然反映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毕竟只是一个方面而非全部;班主任事必躬亲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垂拱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管理方式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只有使班主任工作得到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班主任们才可能从沉重的体力负担与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
  二、班主任在思想上、行动上的“自我解放”
  “解放”班主任,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对于每一位班主任来说,更应主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我解放”。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要勇于更新教育观念;行动上的“自我解放”,就是应善于改革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要求班主任用教育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塑造灵魂,而非管制学生;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而非学生集体的独裁者。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应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班主任随时以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当作自己的教育科研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提出科研课题,并紧紧围绕课题去思考与实践,减少各种事务对自己的干扰。这样班主任会觉得每一天的工作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因而同样紧张的工作却变得有兴趣、有意义了。
  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一些班主任之所以感到太累,原因之一是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对班上的事什么都不放心,非自己亲自过问不可,然而,由于集体意志并未形成,班主任的努力往往收效不大,这自然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疲惫。一个班当然离不开班主任的个人权威,但这个人权威应该通过健康舆论、班级法规转变为集体的意志,使班级由“我的(班主任个人)”变为“我们的(学生集体)”,这样,班级凝聚力才会形成,班主任的工作才容易事半功倍。
  三是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这是教师个人权威转变为学生集体意志后的必然结果。孤军奋战的苦与累,想必每一位班主任都体会过,但未必每一位班主任都能醒悟,这种“苦与累”是自己的错误观念造成的!既然认为这个班只是班主任个人的,既然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凡事当然就只有靠班主任一人支撑了。其实,班主任完全应该也可以把一个班级的重担让几十个学生分担的。不要老是认为学生自觉性差,能力不强。实际上,学生源于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产生的自觉性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潜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更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所谓“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首先就是班主任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机会,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当每一个学生都以主人的姿态与班主任协力建设班集体时,班主任还会感到累吗?
  改革教育方法,目的在于使班主任摆脱繁多杂事的缠绕。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大胆放手民主管理。前面已说,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学生思想教育与班级常规管理,因此,班主任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越俎代庖。要分清哪些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哪些则仅仅需要自己当参谋、出主意,明确之后,该减则减,该丢则丢。若班主任一人“兼任”文娱委员、体操教练、生活保姆、教导主任……则往往心力交瘁,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班主任工作一旦减肥消肿,班主任的精力会更集中,其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另外,即使对属于班主任分内之责的班级常规管理及各种事务,班主任也不应该一手包办,而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所谓“民主管理”,决不仅仅是依靠几个班干部,而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出班级规范,以制度的形式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每一个人(包括班主任)都受到班集体的监督,一句话,变以“人”(班主任)治班为以“法”(班级规范)治班,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诚如是,班主任自然便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解放班主任”的意义,在于使班主任由体力型的勤杂工成为科研型的教育者。因此,班主任获得“解放”之后,肩上的责任不是更轻了,而是更重了,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班主任真正还原成了“人类灵魂工程师”,他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找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把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他可以有充沛的精力结合一个班的教育实践,思考、探索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他可以看书学习,进修提高,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可以撰写论文甚至着书立说,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当然,随着班主任的“解放”,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工作的强化,也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解放班主任”不但应该而且势在必行!
  ------------
  做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1)
  ------------
  我曾在1991年的《 班主任 》杂志上撰文呼吁“解放班主任”,不少人却对我说“无法解放”,理由是“学校领导不愿‘解放’我们”。这实在是对“解放班主任”的一种误解。我所提倡的“解放班主任”并不是针对学校领导的“争自由,求解放”,而是班主任在民主和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自我解放”。这里的“自我解放”主要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改进方法以减轻工作负担和调节心理以缓解精神压力。今天,我着重谈谈后者。
  都说当班主任很累很累。在我看来,这个“累”的体现除了工作的繁忙外,更多的在于班主任心灵的沉重,而且“心累”胜于“身累”。比起一般的科任教师,班主任的心理负荷要大得多: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议论、家长的批评以及学生的意见……往往都会成为班主任心灵的绳索。因此,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班主任精神上“自我解放”的关键。
  一、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
  没有哪一个班主任敢说他一点不在乎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但是,过分注重领导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带班级的评价,却往往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如果得到了领导的表扬,他可能会喜不自胜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战战兢兢以期“不辜负领导的鼓励”;如果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他可能会万分沮丧而长时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如果领导的批评是冤枉了他或者他的班级在德育评估时被莫名其妙地扣了几分,他更可能会睡眠不足、食欲不振、血压上升、肝火旺盛……
  其实,领导的评价固然是一个班主任工作好坏的标志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标志;而且,我们的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领导的青睐吗?显然不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心态来面对领导的评价:领导表扬了自己,说明自己的工作在某一方面达到了学校的要求,但也不过是“某一方面”而已,有啥值得“喜不自胜”的?而且,领导表扬你也就表扬了,你还是一个普通的班主任,你的班级还是一个普通的班级,人家没有也不会把你当成政治局常委来挑剔;如果你太看重得到的表扬并不断警告自己“要谦虚啊”、“千万不要翘尾巴啊”,那是你自己太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了!领导批评了自己,如果确实是自己的错,那没什么,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尽可能地改正就是了嘛!只要干工作,就会有差错,有了差错挨几句批评谁都会遇到的,无所谓“丢面子”,因而也大可不必“万分沮丧”。至于领导确实冤枉了自己或者自己的班级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我的看法是,“冤枉”也罢,“不公正”也罢,由它去!我们的工作又不是为了领导而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只要问心无愧,便自有公论。这样一想,保管消肿化淤顺气。当然,这里实际上还有一个以和善的心绪对待领导的问题。首先,不要动辄觉得领导冤枉了自己,而要仔细检查自己是否有了过失却“当局者迷”;其次,即使领导真的批评错了,也不要轻易认定领导是“存心与我过不去”,须知我们也不时错批评学生呢!既然我们希望学生原谅我们的过错,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原谅领导呢?
  有时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在改进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明明自己是对的,却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还受到指责与批评。这种情形最容易使一些班主任感到委屈因而垂头丧气。每当此时,我们应该通过理解领导来赢得领导的理解。所谓“理解领导”,就是站在领导的角度纵观全局。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某一项符合本班实际的改革,却不一定符合全校的实际;或者某一举措虽然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可是具体实践的条件却还不太成熟;或者某一做法尽管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但若猝然“一刀切”地大面积推广,却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与领导的“分歧”,未必是“改革与保守”之争,而往往是局部和整体、设想和操作、渐进和突变等方面的暂时错位。这样一想,我们便会以建设性的积极态度听取领导的意见,进而赢得领导对我们责任心的信任和事业心的理解,并允许或者至少是默认我们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当我们的改革实验确有成效的时候,领导的支持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也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古人所提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确是大大有助于心理健康的。
  二、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
  “人言”之所以“可畏”,在于它所直接伤害的是人的心灵。但“人言”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被人背后议论。因此,要想避免心灵伤害,与其徒劳地去“制止”“人言”的产生,不如为自己筑起一道心灵的防线——这道防线便是“宽容”。
  我们平时所遇到的来自同事的议论,不外乎三种情况:中肯的批评、善良的误解和恶意的中伤。对于中肯的批评,我们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既然是自己错了,“跳”也没用——那只会显出自己心胸的狭隘。有的人也许会说:“既然是中肯的批评,为什么不当面向我提出,而要在我背后议论呢?”我认为,只要人家说得对,就别计较别人是当面提出还是背后议论;如果硬要“计较”,不妨“计较”一下:为什么别人不愿向我当面提出呢?真的这样一“计较”,可能又会“计较”出自己的一些不足——这不又有利于自己进步了吗?对于善良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同事之间,在性格特点、处事方式、思维角度乃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某些正确的见解与做法暂时不被人接受甚至遭到误解,这是难以避免的。既然人家没有恶意,也就大可不必怨恨人家。明智的做法是,能够解释的尽可能解释,一时解释不清的干脆不解释,自己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要相信“日久见人心”,更要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消除误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做出让人信服的成就!
  那么,对于恶意的中伤,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奋起自卫”、“迎头痛击”呢?我的体会是,仍然尽可能地宽容。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恶意中伤”所产生的原因。首先,中伤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其次,你的某一方面也许比他强那么一点点,使他感到“怅然心中烦”,他需要宣泄;另外,中伤者希望你因受到中伤而火冒三丈,看到你不胜委屈地向群众辩诬、向领导申告、向所有“愿意”听你诉说的人诉说的狼狈样儿,他会获得一种心理平衡。由此可见,恶意中伤者是小人。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他根本无法理解你的思想境界更无法进入你的精神世界,你何必与他一般见识呢。外国谚语说:“当你与傻子吵架时,旁边的观众往往分不清究竟谁是傻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大写的人”,是不可能因小人的流言而失去自己的尊严的。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同事的议论,绝大多数还是属于中肯的批评和善良的误解,真正恶意的中伤是极个别的。因此,面对不那么中听的议论,我们的确应以宽容之心待之。
  ------------
  做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2)
  ------------
  三、对待家长的批评要平和
  这里的家长当然是指学生家长。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很多时候来自学生家长——尤其是得知一些家长直接向学校领导“告状”时,更容易怒火中烧,觉得家长们太不尊重自己了。于是,又是找领导解释“那只是个别家长不实事求是的诬告,而且这个家长的娃儿是标准的差生”,又是开家长会“辟谣”,并声明:“有什么意见直接对我说嘛,怎么动不动就捅到校长那里去呢?”说实话,我以前正是这样一个班主任,我也因此常常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悲壮”而又滑稽!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初不只是心胸狭隘、认识片面,关键是自己的“家长观”有问题。
  学生家长中当然难免有个别修养极差而又道德低下者,但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对班主任是真心尊重并对班主任的工作持积极合作的态度的。说得“世故”点,人家把自己的娃儿送到你的手下,他凭什么要无缘无故地与你过不去嘛,一个家庭都会有磕磕碰碰,那么如同一个小社会的一个班的所有成员(当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之间自然会有各种矛盾,家长们对班主任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意见,更是再正常不过了。怎么办?根据本人过去的教训,我得出结论:以宽宏的民主胸襟平和地容纳学生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者刺耳的“杂音”。如果像我当初那样,总认为:“既然我是一班之主任,那当然就得听我的;家长毕竟不懂教育,如果被家长牵着鼻子走,还要我班主任干什么?”于是,每次家长会都是我的“一言堂”,即使有所谓“家长委员会”,也不过是为了班上的事有人跑腿或者学生春游时找车子方便一点。这样一来,家长当然不敢在我面前“乱说乱动”,而只会对我十分客气甚至毕恭毕敬,但是,校长那里所收到的家长对我的“告状信”却多起来了,于是,我的烦恼也就多起来了——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感到“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反过来,如果我们畅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渠道,经常主动听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批评,并随时吸收其合理因素改进我们的工作,或者即使家长们的意见不尽合理,但我们也充分尊重他们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那么,一般说来,家长们是会与班主任真诚配合的,我们工作起来也就心情舒畅多了。
  当然,即使这样,有的家长可能仍然爱好“直接与学校领导个别交换意见”,我的看法是,这是人家不容剥夺的民主权利,理应受到尊重与保护;至于他向领导“个别交换”的“意见”是否属于“诬告”,是否会有损班主任的名誉,我们应充分相信领导的洞察力与处事水平。“文革”中,曾一度流行苏联影片《 列宁在1918 》中一句“名言”:“我们不理睬他!”——“人民委员斯大林”的这句台词用来对付今天某些家长居心叵测的“告状”,倒是十分合适的。
  四、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
  在各种舆论中,对班主任心灵最大的伤害,可能莫过于自己学生“反戈一击”的“背叛”——公开与自己“唱对台戏”,或借学校进行教学调查的时候向校领导“告”班主任的“状”……想想看,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忙工作,辛辛苦苦为学生,满腔青春血、一把老骨头,换来的竟然是学生的“不满意”!叫人怎能想得通、睡得着呢?!又叫人怎能忍受这窝囊罪、咽下这不平气呢?!
  其实,只要我们意识到学生毕竟是学生,而自己是长他们十几岁乃至几十岁的成年人,便什么都想得通睡得着,既能忍受“窝囊罪”又能咽下“不平气”了。既然是学生,他们必然不成熟:胸无城府,说话直率,思想偏激,认识片面……他对我们提意见甚至是不太实事求是的“意见”,一般都不是因为师生“感情危机”,更不会有什么恶意。觉得不满意,就要说出来——这就是学生的幼稚之处,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当然,很多时候,学生的意见的确与实际情况多少有些出入,这往往并非他们有意“乱说”,而是因为他们儿童式的思维导致他们“判断失误”。比如:课堂上他答不出问题,老师叫他站着想一下,他可能便会认为老师是在“体罚”他;老师偶尔有过两次几秒钟的迟到,学生便可能在下一次教学调查中说老师“经常迟到”(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有一次迟到都是不应该的);在一次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教师爱抚地称学生为“小傻瓜”,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觉得难堪而只会感到亲切,但可能便会有个别学生认定“老师是在侮辱我们”……凡此种种,我们能与学生斤斤计较吗?当然也可能会有因常挨老师的批评而借“反映教学情况”“报复”班主任的个别学生,但作为思想境界远在学生之上的教育者,也是不屑计较这些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当然不会计较,但领导却会以此来‘计较’我!”对此,还是用得着一句“套话”,即“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群众”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好坏自有公论;“相信党”就是坚信大多数领导会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并不会仅仅凭学生的只言片语来评价教师。有了这两个“相信”,我们自然就不会背上思想包袱了。
  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还不仅仅关系到教师的人格修养,更体现出我们民主的教育思想。姑且不论学生们合理的意见会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而且班主任主动把自己置于学生的监督、制约之中,这是我们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教育者所理应具备的现代意识。更何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平等观念、民主素质的主人,这才能适应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学生连向老师说“不”的勇气都没有,这不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未来中国的悲哀!
  当然,使班主任感到“心累”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升学率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对班主任过高的期望值等等。但是班主任自己能够尽可能解除的心理重负,我认为就是正确对待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议论、家长的批评和学生的意见。常说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教师本身心理素质的自我优化,却还未能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乐观向上,情绪饱满,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正是优良心理品质的体现。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获得彻底的自我解放!法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愿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朋友都拥有如此宽阔无垠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
  ------------
  展开小组竞争 增强班级活力
  ------------
  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集体自然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以前虽然我在班上一直都设了小组,但其作用并未显示出来或发挥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教师本人思想上重视不够,总以为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已难以发挥出更多的教育效益。二是分组不科学,以前班上的小组多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搭配或以方位座次来组合,而且班内各种小组太多(卫生小组、学习小组、体育锻炼小组等),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小组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小组之间缺乏积极的竞争,每个小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的位置中进行建设,久而久之,小组缺乏生气,便成了一种形式而已,最多不过是一个清洁卫生单位或作业收交单位。四是虽然往往每期都在搞先进小组评比,但由于评比缺乏客观标准,大多是凭印象评比,因此评比也流于形式,使小组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最近我在班内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进与探索,以试图赋予“小组”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以时代精神与新的生命力。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蓬勃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 分组合理。小组类型太多等于就没有小组。为了便于竞争,我在班上只设一种综合小组,这种小组一旦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之所以将小组固定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由于是综合小组,因此在人员编配时,尽量考虑各种“人才”的和谐搭配,使竞赛的客观条件尽可能统一。这些小组内同学的座位也一直不变地紧挨着,如遇调换方位,也是全组一起换,这样便于小组的课堂学习交流与讨论。
  2. 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学习成绩;(3)劳动卫生;(4)体育比赛;(5)文娱演出;(6)出勤情况;(7)作业收交;(8)为班出力;(9)行为规范;(10)寝室纪律……
  3. 规则统一。开学初,便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各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或加或减。如每小组迟到一人次,扣1分;代表班集体出去比赛篮球每人加两分等等。二是比赛规则不追求表面上的绝对“公正”,而要体现出对后进小组进步的鼓励。如每次单元测验完后评比时,小组总分第一、二、三名的分别在小组分上加3、2、1分。但同时又排“成绩进步名次”,前一、二、三名的分别加5、3、2分。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而不是“观念”比赛,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觉悟”。
  4. 严格监督。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具体由班长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积分一月公布一次,使每组都明白本组在全班的地位。
  5. 客观评比。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同时,班长和小组长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底表,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根本不用再人为地凭印象“评比”,只消看竞赛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便产生了。
  一期的小组竞赛活动,使我有以下感受:
  1. 竞赛活动确实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组员们不但空前团结,而且为了使本组在竞赛中取胜,纷纷自行制定了“组规”,以保证互相监督,真正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
  2. 小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比如,以前有的同学不爱学习,现在为了小组荣誉,不但同组同学会督促他,而且他本人也情不自禁会勤奋起来。小组内部、组际之间交流学习蔚然成风。再如,以前教室后面墙上的板报一直办得不太好,现在分到小组,而且纳入评分,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可以说是一期比一期好。
  3. 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前说过多少次,但总不好检查。现在将此纳入评分,一些最细小的要求(如“坐、走姿势端正”,“衣着整洁”等等)学生也不敢不做到,因为一旦老师、同学发现违反,便要扣小组的分。又如教室里不随便扔纸屑,以前也是“老大难”问题,而现在根本不用我操心,每天中午自会有卫生小组检查扣分。这样一来,卫生状况的保持大大优于过去。
  最后,还想谈谈两点认识。
  第一,组织小组竞争,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取代其他工作。因此,过分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合适的,我们在抓小组建设的同时,拟应抓好其他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我想谈谈对“德育量化”的不同看法。我认为,德育是一项复杂微妙的精神创造,其效果既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是综合性的(即既有观念的——思想、情操、修养、习惯、情趣,又有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同教学相比,教育具有“非实验性”,因为不好控制各种干扰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育量化”的提法虽然新颖,却不科学,被“量化”的只是“表现”,而非德育全部效果。小组竞赛也好,操行评分也好,都只是如前所说的“行为”比赛,它可能(仅仅是可能)是德育效果的一部分,可以是德育效果的参考,但决非“量化”后的德育,因为德育无法真正量化,如果我们片面追求“德育量化”,势必使我们已经开始的德育改革回到过去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主义老路上去。
  ------------
  假集体主义倾向的防止
  ------------
  在通过班级建设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时候,我们还应警惕和防止目前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经出现的假集体主义倾向。何谓“假集体主义倾向”,主要有以下种种表现。
  1.“集体”对个性的压抑。这样的“集体”看起来也许纪律良好,团结一致,但这是以压抑学生个性作为代价换来的,学生在性格、兴趣、才能、思维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被“集体”强行“统一”起来了,学生任何一点与众不同,都会在“服从集体”的名义下渐渐消失。学生只有绝对服从,而无任何相对自由;“集体”只有整齐划一,而无半点生机活力。我们所期待的充满真正集体主义气氛的班级,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集体中,同样不可缺少统一的目标、严格的纪律,同样需要学生对集体利益的服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的。只要不违反纪律,不损害集体利益,集体就应该对学生各方面的“异常”甚至“异端”充满宽容。“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智慧。”通过班集体,学生能够以各种方式发现、发挥、发展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而几十个个性鲜明、才华各异的学生又组成了一个既有统一意志,又有斑斓色彩的富有个性的集体。
  2.“集体”对教师的依赖。学校不乏这样的“优秀集体”——课堂纪律良好,集会秩序井然,公益劳动积极,文娱活动踊跃……但其中都有着班主任身先士卒的辛勤身影,一旦失去班主任的率领或守候,紧凑的集体便成了一盘散沙。这样的班级,缺乏自我管理的机制,它的形成、维持与“发展”都是班主任一手操办而成,它始终处于班主任威严的注视之中。集体主义真正深入学生心灵的班集体,首先应该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机制——不仅每一个学生(当然首先是学生干部)有着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而且还应有来自学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当然,在班集体的草创阶段,班主任事必躬亲不但应该而且必须,但是,集体一旦初步形成,班主任应“退居二线”,“宏观指导”。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集体首先是“我”的,而不是班主任的。对每个学生而言,他如果违反了纪律,不只是感到“对不起老师”,更是“对不起我心爱的集体”。仅仅凭班主任的严厉或感化而形成的“良好班风”,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集体主义。
  3.“集体”对虚荣的追求。我们认为,就班级建设而言,集体主义首先是一种内在的凝聚力,而不是外在的装饰品。但现在把集体主义当作班级装饰品的情况并非少见,在一些教育者的眼中,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果,仅仅是一面面卫生红旗、一张张文娱奖状、一次次板报表扬……当然,良好的班集体理应争取在学校的各种评比中取得好成绩,积极参加学校各项集体活动本身也是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问题在于,如果离开了班级内部的和谐团结,离开了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集体的浓厚感情,而只是一味忙于应付或主动追求各种各样的学校评比(甚至有时有的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不惜弄虚作假),这样的“荣誉”再多,也不足以证明集体主义教育的成功,相反,只会助长学生虚荣心的产生和发展。集体荣誉当然是任何一个班集体都需要的,但它不应是靠“专门追求”而获得,而应该是学生把集体主义思想化为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感后水到渠成的自然硕果。
  4.“集体”对外界的排斥。这样的“集体”也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但这是出于一种狭隘的小团体主义。学生为了本班的利益不但不会顾全大局,而且还往往有意以各种方式损害兄弟班级的利益。这种班级的学生对别班的成绩总是充满嫉妒,对别班的失误总是幸灾乐祸,而对本班的过失又总极力掩饰,每当参加学校各种大型比赛活动,为了“集体荣誉”总会与外班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冲突。这种盲目排外的,充满狭隘的小团体色彩和江湖义气的“集体主义”,与我们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我们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让学生仅仅爱一个班,而是要让学生的集体观念升华为对学校、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感情与责任。
  以上这些假集体主义倾向的表现,都是以集体主义教育的名义进行的与集体主义思想背道而驰的有害教育,虽然这种有害教育并不一定是我们教育者的主观追求,而且这些倾向可能还不为每一个教育者所觉察,但它对我们教育的危害是严重的。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假集体主义倾向的出现,固然同班主任思想观念、工作能力有关,但更与学校领导对班风评价的标准有更大关系。现在有些学校领导对班风的评价,往往是重共性统一,轻个性特色;重教师躬行,轻学生自理;重外在评比,轻内在凝聚……凡此种种,实际上助长了假集体主义倾向的形成。因此,假集体主义倾向的克服,除了要求班主任提高认识、改进工作外,更需各级领导更新教育观念,科学而全面地评价教育成果。
  ------------
  怎样处理“早恋”
  ------------
  我班学生已进入初三,我也遇上了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的“早恋”问题,在并不太成功的处理过程中,颇有感触。
  一、不是“早恋”,而是“早念”
  教育者首先应对这类现象的出现有科学而清醒的认识。漫不经心、不以为然甚至放任自流固然不对,主观臆测、危言耸听乃至如临大敌更不足取。我们一些教育者之所以失策往往是因为后者。
  我不必在此过多引用青春期心理特征的有关资料,我只想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那种“朦朦胧胧的意念、感情”,实在不是“早恋”——“过早恋爱”,而是“早念”——“过早的意念”。我不是在此玩弄文字游戏。真正的恋爱实在脱离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实际,而对异性产生一种倾慕、好奇、向往的意念,确实是少男少女们容易不知不觉产生的一种感觉。
  “的确我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由于我的成绩不太好,她常帮助我,我很感激她,也很尊敬她,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样的感情,反正我对她有好感。”(摘自一位男生的来信)请看,这种“感激”、“好感”、“尊敬”,连学生自己也说不出是什么样的感情,却往往被教师“一针见血”、“明察秋毫”地断定为“早恋”。一旦如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感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了。如果说在教师看来,“悲剧将会发生”,那么,正是教师本人揭开了“悲剧”的序幕。
  二、不要把学生往坏处想
  我并不主张“教育万能”、“感化万能”,对于个别确实思想下流、行为违规的学生,我是力主严肃处理的。但我同时又主张,如果我们真的不得不开除一个学生,那么教育者(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反思:在这个学生堕落之前,我们对他的无可厚非的“朦胧情”是予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呢,还是一下把这个学生想得很坏而在思想上归之为“品质不好的学生”?
  初中生产生“朦胧情”,就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出于一种既幼稚又纯洁,既荒唐又美好,既感到羞涩又感到兴奋,既觉得不切实际又觉得庄严崇高的矛盾复杂心理。教师如果对此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会乐意接受引导的,甚至会充满信任地向教师吐露心曲。相反,教师如果把学生想得很坏,那么,学生会警惕地与教师拉开心理距离。这样,教师的任何“苦口婆心”都是徒劳的。
  当然,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不少学生自己也会因有“朦胧情”而把自己想得很坏,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抚慰了。“李老师,当我知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卑鄙下流的小人,甚至有一种犯罪感。想压抑自己的情感,可是,我的努力是徒劳的。李老师,只要您肯帮助我,我一定听您的话!”(摘自一位女生的来信)我同这位学生谈了整整两个钟头,主要是肯定她这种感情的纯洁和美好(这似乎有点“大逆不道”,但确实是减轻她负罪感所必需的),然后再告诉她解脱的办法。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她:“还在想他没有?”她爽快地回答:“不想那些了!”如果当初我也认为她“坏”而居高临下地帮助她,说不定她至今还在“负罪感”中挣扎或干脆“堕入情网”。
  这里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几段精辟论述:“尊重、关怀、细心、掌握分寸等原则在这里具有决定性意义。爱的情感的产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它是长成芳香的玫瑰还是带刺的飞帘,这有赖于我们教师的爱护和教育。当然可以把它剪断或连根拔掉,但这样做就会严重伤害一颗敏感的心,一株新发的幼芽就会长成畸形。”“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他们的隐秘角落采取粗暴的态度,最容易从男女青年的相互关系中驱逐出一切高尚的,有道德的,明快的审美情感,并把爱情的生理本能的一面推到首位,激起不健康的好奇心,使男女同学更加疏远,对交往产生一种难忍的恐惧症。”“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持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均摘自《 爱情的教育 》)
  三、善于掌握引导的主动权
  当教师忙于找“早恋”者谈话时,他已经当了消防队员的角色了。当然,为了防止学生的感情泛滥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灭火”措施是应该而且必须的。但是,教育的机智在于善于掌握主动权,随时走在学生思想发展、心理发育的前面。而要防止学生的“朦胧情”发展成真正的早恋,那么就必须在学生还不太懂这些,还不可能产生这种感情的时候开始做工作。
  学生刚进入初三,我分别对男同学、女同学进行了一次题为“珍惜青春,珍重人生”的集体谈心,主要有三个内容:(1)我们的心灵深处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2)自己怎样认识这些变化?(3)我们该怎样办?我跟学生谈心时的第一句话是:“从你们进初一起,我就盼望着今天这次谈话。”
  的确如此,我刚接到这个班,就有意识地做了大量有助于引导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的工作。首先,是设法通过各种活动创造一个精神生活充实、健康的班集体,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互相串门、一起旅游、书信来往、结伴回家等等。其次,平时在学生面前对男女方面的问题不回避,正面解释,消除学生对此的神秘感。再其次,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我曾对学生进行过这样的谈话:“怎样的男子汉最有风度?”“什么是真正的‘东方女性美’?”“伟人的青少年时代是怎样立志的?”等等。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早恋”的原因主要是精神上的孤独。实际上,在精神充实的集体中,“朦胧情”往往更容易产生。“一个集体的生活越是丰富多彩,这类问题就越多。”(苏霍姆林斯基语)但是,教师如果掌握了主动权,“朦胧情”就不会发展成为“早恋”,而会升华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美好情感。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的观点了,更不难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在他女儿14岁生日那天专门给她写一封谈谈“什么是爱情”的信了。
  ------------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
  ------------
  ——谈学生干部的培养
  培养学生干部,班主任首先应具备崭新而科学的“学生干部观”。优秀的学生干部无疑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又不仅仅是助手。他们既在工作上给班主任以有力的配合,又作为代表全体学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我们培养学生干部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使自己图个轻松,而是为未来培养组织者、管理者的幼苗。有了这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干部的具体实施方面,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学生干部的培养应面对全体学生
  如果我们把学生干部的培养放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就不会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渴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展示,这种正常心理,理应被教师尊重。至于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当干部,不少班主任有许多有效的具体做法,如“轮流班委制”、“值周班长制”、“常务班委和执行班委制”等等。也有教师担心“轮流执政”会削弱班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使班级缺乏学生核心,从而影响班级建设。为防止这种情况,班干部的配备组成,可采用相对固定与短期轮换相结合的办法。比如,班长任期可长达一年,一般班委任期一学期或半期,小组长任期一个月或半期等等。另外,平时一般班委的变动,也不宜“一锅端”地全部换,而应部分调整,逐步轮换。
  二、学生干部的培养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培养
  1. 服务意识。学生干部也应“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这里的“火”既不是“开场戏”,更不是“下马威”,而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对同学真诚周到的关心。我经常这样对新任学生干部讲:“你们上任后一个月之内,只做一点:尽可能细心地在各方面关心帮助同学。要淡化‘干部’意识,要强化‘仆人’意识。让同学们觉得你们是最值得尊敬与依赖的人。这样,你们的威信便开始形成,并为以后大胆工作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当然,服务于同学,决不是“收买人心”的权宜之计。我们要让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明白:自己为同学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额外的“学雷锋,做好事”,而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2. 主人意识。既是同学的仆人,又是班级的主人,二者是统一的。所谓“主人意识”,有两层意思:一是工作中要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要老是认为自己是老师的助手而消极依赖、被动待命。二是当老师的工作出现疏漏时,应勇于向老师提出,并协助纠正;同时还要敢于作为同学的代表维护同学们的正当利益。作为班级主人的班干部,他们与同学的关系应是既大胆管理,又接受监督;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应是既密切配合,又互相督促。
  3. 创造意识。班干部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如果这些工作同时又是一种创造,那么,辛苦的同时也有快乐,因为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越来越聪明。大到班级管理方式的选择,小到每一项具体活动的设计,都应让学生尽量体现出自己的智慧,使他们随时产生创造的喜悦。
  4. 效率意识。教育并教会学生干部注重工作效率,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节约时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一种现代观念。指导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制定计划,学会“一心多用”,善于简洁发言等等,都可逐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学习效率。我开班干部会,总是和学生干部一起站着开,这么小小一件事,就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与时间观念。
  三、学生干部的培养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机会
  上述思想观念的培养,决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师指导当然是需要的,适当培训也未尝不可。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大胆放手,为小干部们提供大量独当一面、大显身手的机会。即使学生在工作中遭到挫折,这也是对他们必要的锻造。何况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几个小学生都可以组织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一旦发挥释放出来,其工作热情与创造精神往往会使教师惊叹。
  四、学生干部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
  一般教师往往认为,好的班级有赖于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这话只对了一半。还应该说,有几流的班集体,就有几流的班干部。因为班级舆论是否健康,非干部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评价是否公正,这直接影响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质量。造就良好的集体舆论,班主任可做这些工作:第一,学生干部的产生,必须经过真正的民主选举,即使学生自荐,也应投票通过。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感到班干部是“我自己的选择”而非教师的强加,从而有积极配合的思想感情基础。第二,定期让学生对班干部进行评议或投信任票,既使学生干部随时感受到同学的鼓励与监督,又以此引导学生公正无私地评价班干部。第三,期末发动全班同学向班干部写致敬信,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还可评选“最佳班级活动”、“最佳学生干部”等。第四,对少数工作不佳的学生干部,一方面要进行个别的帮助与指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工作中某一点可取之处,然后在班上大力表扬,以鼓起这些学生干部的热情与信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
  ------------
  “任何一个不做事的公民都是贼!”
  ------------
  初一时,我班学生自愿捐款买了一个开水保温桶。学生捐钱与否、捐多捐少均出于自愿(结果有的捐了五角,有的捐了五元,全班每人都捐了)。教室里多了一个保温桶,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学生喝水的困难,但在我看来,它将时时刻刻发挥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效益。每天灌开水、擦保温桶、当水不多时先让别人喝……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无一不反映出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操。
  保温桶刚买回来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年龄太小,我便每天为他们挑开水往保温桶里灌。我整整挑了一年,到了初二,我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做。本来我可以按学号排序让学生轮流服务,也可以安排班委干部或者小组长来做这件事情,但我认为,班级中应该有一些事情由学生自愿去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为他人奉献为集体尽责的精神。于是,我在班上强调,每天往保温桶里灌开水的事完全由学生们自愿去做。
  我一点不担心这样一来,保温桶会空空如也,因为我相信,肯定有不少学生会心甘情愿把提开水灌保温桶当作为集体出力的机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天总有一些同学早早来到学校,到开水房去提水来把保温桶灌满。有时为了争着去提水,学生之间还吵架抢桶呢!
  于是,我常常借保温桶里的水教育大家:“我们因为有了默默无闻为集体服务的同学而感到了幸福。”学生们也从一杯杯的热开水中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
  由为保温桶提水而产生的“保温桶效应”,时时刻刻在无声地感染着班里的每一位学生。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曾为集体提过水呢?凭着对学生的了解,我估计不是,相反,肯定也会有学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样,一部分人无私客观上便纵容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私。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仍然不动声色地发挥“保温桶效应”。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对学生们说:“请喝过保温桶里的水的人举手!”自然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然后我又接着说:“请曾经为保温桶灌过水的人举手!”这次便只有大部分同学举手了。
  “那么,这就说明还有一些同学从来没有为保温桶提过水,却享受着别人提供的服务喽?”我就这么淡淡地问了一声,却让少数学生低下了头。
  “请同学们记住卢梭的一句话——‘任何一个不做事的公民都是贼。’”我没有更多的批评,但这两次举手和我引用的卢梭名言,都自然使那一部分没有提过水的同学惭愧,并受到教育。
  以后,为班上提水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时学校伙房没开水了,学生们还争着自己掏钱到街上茶馆去提回开水;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同学常常从家里带来菊花晶、果珍之类的饮料冲在保温桶里让大伙儿喝。
  以集体的力量影响学生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还意味着:让集体舆论影响、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这既是指教会每一个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让集体中的一部分学生影响、感化、促进另一部分学生的转化。就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而言,后者更重要。
  我们往往赞美这样的班主任,他总是善于通过促膝谈心对个别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思想教育。不错,个别帮助有时是很有效的,仍值得提倡,但这决不是最科学的方法。第一,教师不太可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个别谈心上,因为班主任毕竟还有其他大量的工作。第二,对一个“顽固不化”的学生多次谈心,往往只能使他的心里产生厌恶、反感,而面部表情却越来越满不在乎。我就常常陷入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之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良好的集体舆论,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有时会收到比个别谈心更好的效果。
  杨雪梅最使我棘手,她从小失去父母,因而很自卑,而且脾气很怪,对什么都很冷淡,集体观念也很差,我找她谈了几次,她明显地很反感,于是我决定通过同学来影响她。一次,她在校园里随地扔果皮,被罚扫校园,我没有批评她,而是悄悄叫彭艳阳、王小勤几个同学去帮她扫地,以此感化她。我还叫组长多接近她,首先是和她建立感情,然后再引导她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帮班上抄黑板报,为同学的壁报画插图等。后来,她对集体已有了明显的热情,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同学们的影响。
  在两届的“未来班”,我都在班里设立了图书柜,书籍、杂志的借阅办法是学生随看随取,自由取书,看后自觉放回书柜。整整三年,没有丢失过一本书和杂志。这当然不能说明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绝对诚实。几年来,他们中也许有的学生产生过把书悄悄拿回家的念头,但是,我敢肯定,凭着集体强大的正面舆论,也凭着对班集体的热爱,这些学生会意识到:在这个集体小小的范围内,是不应该偷偷地把书窃为己有的。我想:这种风气不是靠对一百多学生逐个谈心所能产生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让集体的舆论影响每一个学生,这有一个关键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得首先设法造就一个良好的集体,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
  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治能力(1)
  ------------
  另外,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干部自治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引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视了。不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决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把这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干部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会议,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的道德、纪律教育,并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演说等等能力。
  在第二届未来班组建班委会时,我先让同学们选出了他们自己满意的正副班长,然后我宣布由两位班长自己确定任命班委。由于刚进初中,大家还不熟悉,这无疑给两位班长出了一道难题。因此我决定发动大家自荐,以培养更多人的奉献精神。于是,我以布什为竞选总统穿着印有“请选我当总统”字样的背心长跑宣传、罗马尼亚的中学生如何参加学校管理等为例,教育大家:一个人从小就应有自信心、进取心和为公众、为社会尽职献身的精神,这决不是出风头和骄傲,而是高尚、正直和勇敢的体现。果然,放学后,三十多位同学拥到班长那里报名。两位班长为了照顾众多的报名者,决定一个委员设两名,整个班委任期两个月,“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随时准备接替“不称职的班委”。这既是对未任命者的安慰,又是对新干部的警策。13人组成的班委,可谓“机构臃肿”,但是为了争取连任,干部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地没事找事干,于是生活委员杨伟昭的“红领巾银行”成立了,宣传委员沈建的小报《 鸣蝉 》出版了,劳动委员潘芳奕的卫生管理条令订出来了,文娱委员罗梦琴的“五线谱讲座”也开始了……总之,新干部的荣誉感和少年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促使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产生了。
  要使学生干部担负起教育同学、维持纪律的重任。我从不要求小干部给我汇报某同学的坏表现(以免造成同学与学生干部的对立),我对小干部们说:“如果同学不守纪律,你们应设法帮助、制止他。动辄告状,是推卸责任的表现。”这样,学生干部不得不去思考工作方法。上期第二十二周的一天自习课,我来到教室,往日的喧闹竟被鸦雀无声所代替,进去一看,同学们静静地在自习,但有两个学生流着泪站在座位上。无疑,学生干部用罚站的方式镇住了课堂纪律,这在教师看来,是不足取的方法,但是对学生来说,这却是他们自己管教自己的一个大胆创举。我们可以设想,久而久之,不仅是学生干部,就是全班同学也将会意识到,良好的课堂纪律靠我们自己创造。
  如果学生具备了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那么,他们会自觉乐意地去组织每一次班级活动,维持班上的好风气,想方设法帮助后进同学,这样,学生干部工作热情的源泉,就由兴趣、表现欲上升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了。如果教师善于培养并保持、发展这种责任感,那么,它将会由对一个班集体发展升华到对一个社会、整个祖国的责任感,这,才是我们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根本目的。
  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
  科学的学生自理,既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善于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其含义有二:一是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班主任的权威,没有这种权威,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体现,学生集体便失去了思想核心,班集体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二是班主任的权威不应表现为直截了当的“发号施令”,而应当以学生集体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学生集体”,而不是少数学生干部。换句话说,让学生自理并不仅仅是班主任把自己的权威变成学生干部的权威,而是要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这是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根据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探索和体会,完成这种“权威转化”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点。
  一、引导集体。引导集体是指班主任在班集体形成之初,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使班级纪律在学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对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新生开学,我往往递进地提出三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大家是否希望咱们的班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对此,学生的回答往往一致:“当然希望啦!”)“既然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愿望,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每个人应不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呢?”(学生们经过思考、议论,认识也能统一:“当然应该。”)“要克服缺点,班级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呢?”(通过学生反复讨论甚至争论,至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当然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纪律,就已不仅仅是教师强加的“条条框框”,而成为学生集体的内在要求。另外,对于某些非要教师自己提出的纪律要求,班主任也应尽量设法通过学生的口提出来。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有时我还出一些小调查题让他们笔答:“以后班里出现违纪现象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办?”“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办?”……基于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更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没有让我失望:“希望李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而且学生往往还提出许多具体的措施。这样,我以后大胆管理班级,就不是我与学生“过不去”,而是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引导学生集体,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进校之际,便在思想上处于自我管理的位置。
  二、利用集体。利用集体是指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与教师权威一致的积极因素,利用这种积极因素来抑制集体中的消极因素。由于这些积极因素既是学生集体中的客观存在,又与教师意愿不谋而合,因此它虽然蕴含着班主任的教育意图,却使学生觉得这是集体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权威。以对自习课的管理为例,班主任无疑希望自习课纪律良好,学生集体当然也有这个愿望。于是,对少数违纪学生的纪律惩罚,我从不以班主任个人的角度提出,而让学生自己摆违纪现象,论违纪危害。这样,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惩罚,并非班主任的“铁腕”,而是来自学生集体的谴责与制约。再以对学生干部管理为例,要求学生干部认真负责,这是我与全班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我看来,学生干部决不应只是对我负责,而应首先对学生负责,这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对班委干部的管理,与其让我督促,不如组织全班同学监督——学生定期对班干部投信任票,并进行书面评议。这样,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与制约,使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成为可能。
  ------------
  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治能力(2)
  ------------
  三、规范集体。规范集体是教师权威向集体意志转化的表现形式——学生的自我管理应规范为一种班级常规制度,以避免即兴性、随意性。本着这样的思路,我在担任高九○级一班班主任时,尝试着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法规,以此作为一种制度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我先引导学生确立制定班级法规的原则:“广泛性”——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措施;“可行性”——不仅提出纪律要求,同时有相应的强制办法,明确“违反了又怎么办”,避免有“法”不“依”;“互制性”——既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又被管理。原则确定之后,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起草一份《 高九○级一班纪律管理条例 》,然后交学生干部归纳、整理、加工,形成初稿。再交学生反复讨论,最后全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 班级纪律管理条例 》。《 条例 》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8个部分40条,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条例 》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人。师生平等的班内管理,便是共同维护和保证《 条例 》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 条例 》的尊严,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班级管理便由随意走向了规范,由“人治”走向了“法治”。
  四、服从集体。服从集体指的是班主任对集体意志的服从。班主任的权威已转化为集体的意志,并规范为班级规章制度,那么,班主任就应同所有学生一样,服从集体意志的结晶——班级法规。面对班级法规,班主任越是炫耀自己的权威,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便越没有权威;相反,如果教师越是“放弃”自己的“权威”,自觉服从集体意志,那么,他实际上已在学生心灵中牢牢地建立了自己真正的权威——因为班主任严于律己的行为会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同样自觉地接受集体意志的约束,这同时也就是接受班主任的大胆管理。《 高九○级一班纪律管理条例 》中,对我有如此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或下课拖堂两分钟以上,或错批评同学一次,均罚扫教室一天。”三年中,我好几次“犯规”,开始学生不好意思罚我扫地,我便主动认罚,一人扫教室,(我认为班主任“依法自惩”必将提高《 条例 》的权威性——这实际上也是班主任真正的权威之所在!)这样,“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学生心灵。有了这样的集体意志,我便不需要因而也就主动放弃了“个人权威”,但我甘愿受罚的“傻劲”却使我通过集体意志表现出的个人权威大大增强:凡学生违纪,我便照章惩罚,结果很少有人不从,因为学生把这看成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因为班规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更因为面对班规,人人都没有特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权威的巧妙转化,的确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良策。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科学化,更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民主化。
  ------------
  班规“法治”让班级管理最大化(1)
  ------------
  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九○级一班进校开始,我尝试着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管理。具体操作步骤是——
  1. 引导思想:对三个问题的讨论。
  新生进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
  读到这里,我担心有的同志会产生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我是在发动学生找缺点,而不是像有的优秀班主任一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我这样做,是不是违背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教育原则。对此,我是这样看的,我们固然应该引导学生增强道德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有“人总是有弱点的”的清醒认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具备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其实,迄今为止,所有体现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法律无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弱点”的理性认识之上的。)因此,我这里的着眼点是引导学生集体预测在创建美好班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障碍,进而提出防范措施,而不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检讨,暴露自己不光彩的过去。何况,启发学生自省与鼓励学生自信并不矛盾:在自信的前提下,全面地自省;在自省的基础上,科学地自信。在引导学生认识代表着希望与成功的另一个“我”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与弱点,这才是全面科学的引导。
  好,接着谈我对新生的引导。经过讨论,学生们对这三个问题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这也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为我坚信,即使十分散漫的学生也真诚地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班风良好的集体之中。而全班同学都“希望班集体好”,这正是“法治”管理赖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因此,这第一步引导虽然容易,但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2. 统一认识:班规与《 中学生守则 》不尽一样。
  一说到班规,有学生提出疑问:“国家已经制定了《 中学生守则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学校也有各种规章制度,我们再搞班规是否多余呢?”还有学生说:“在小学和初中,我们班也订过不少‘班规’之类的东西,但很少坚持执行。我们现在制定班规会不会也流于形式呢?”
  我这样给大家解释:“《 守则 》、《 规范 》当然不错,但毕竟不可能具体包括一个班级的各种情况,而我们即将搞的班规,正是《 守则 》、《 规范 》中有关纪律要求的具体化。另外,《 守则 》等条令虽然对中学生提出了合理的规定,但这些条令本身并不带强制性,在执行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这只是提倡,而非强迫,学生违反了《 守则 》、《 规范 》也无相应的惩罚措施,久而久之,本来合理的规章制度最终便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我们制定的班规不应仅仅是道德提倡,而应是行为强制,应具有法律般的约束力,使之真正切实可行。”
  实际上,班规的产生过程与《 守则 》等条令的产生过程也有区别。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守则 》、《 规范 》等往往不可能先由每一个学生自下而上地反复讨论制定,而主要是由教育者一手制定(当然也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力图切合学生实际),这样便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总认为各种规定是上面强加给自己的“条条框框”,执行起来自然很被动勉强。而班规一开始就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制定,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约束我们,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
  3. 确定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
  班规当然不是法律,但它必须具有“法治”精神,比如上面所说的“是行为强制而非道德提倡”,其产生过程是自下而上由守法人自己制定等等,都体现了“法治”精神。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班规内容上,其“法治”精神还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可行性”、“广泛性”和“互制性”。
  所谓“可行性”,含义有二。一是提的要求、规定应符合实际,便于监督检查,不能提一些虽然合理但难以做到的要求;二是不仅仅提出纪律要求,还应同时有相应的强制措施,明确“违反了又怎么办”。否则,班级法规很可能又成为一纸空文,无所谓“可行性”。
  所谓“广泛性”,是说班规应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老师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极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教育中的惩罚。我认为,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同时,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又不能没有惩罚。但是,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所谓“互制性”,即“法规”既应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更应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特别是学生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也就是说,班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对班主任也具有责任监督、权力限制(这点,是我主动让学生提出来的),而且应把这个监督权、限制权交给学生。
  我要特别强调学生监督老师的意义。我让学生监督我,决不是以“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来博取学生的“崇拜”,或“以身作则”使班规能够顺利实施;而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任何人都是有弱点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制约。一切把班主任神圣化的认识都是危险的。所谓“总统是靠不住的”,那么,班主任同样是“靠不住”的。
  4. 起草班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立法者”。
  学生的认识基本统一后,我又问学生:“这个班规,应由谁来起草?”大多数学生都说:“当然是李老师啦!”也有少数学生说:“由班干部!”——竟没有一个人说:“应由我们自己!”
  我又开始引导学生:“这个班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制定班规同样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意愿,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我之所以要让学生自己订而不由我拟个初稿交学生讨论,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我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草拟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当学生每人都交上一份《 高九○级一班班规(草案)》后,我布置学生干部进行归纳、整理、加工,形成初稿,然后交给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由于大家都认识到班规正式形成后的权威性,所以大家讨论极为认真,他们根据“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的原则对初稿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
  ------------
  班规“法治”让班级管理最大化(2)
  ------------
  比如,对“惩罚办法”的确定,最开始有人提出罚款,但多数人不同意。又有人提出罚站、罚作业等,仍未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经反复讨论,大多数同学决定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违纪现象采用这几种惩罚办法:为同学们唱一支歌(适用于较轻的违纪)、做值日生(违反课堂纪律影响同学学习,以此来为集体服务,表达歉意)、扫教室(影响了环境卫生,自然应该用自己的劳动弥补过失)、跑步(主要适用于不认真锻炼身体或违反体育课纪律的同学)等。又如,对于迟到的惩罚,最初规定:“凡迟到一次,便当值日生一天。”但多数人觉得绝对不迟到难以做到,于是便改为“全期迟到不超过6次,否则,超过一次便当一次值日生”。这看起来似乎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但实际上避免了绝对化、“一刀切”,而使班规更符合实际,易于执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班规的“可行性”。
  整个班规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8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便充分体现了班规的“广泛性。”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如:“在教室里随地吐痰、扔纸屑脏物者,一经发现,罚其扫教室。此项由生活班委监督执行。如生活班委监督执行不严,罚其扫教室。”这就防止了班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同时,在我的主动要求下班规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并对我有如此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③错批评同学一次;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⑤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上语文;⑥执行本班规不严。对班主任的惩罚,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班规还特别规定:“全班同学每月以无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这充分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
  5. 执行班规:“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经过两周时间的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全班同学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高九○级一班班规。班规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人。不管是我,还是学生干部,或是普通学生,平时的班内管理,便是共同全力保证班规的严格执行。面对班规,人人都有权力,同时人人都没有特权。对班主任来说,维护班规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班规的尊严,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尊严都已通过班规转化为集体的意志。
  以后三年的事实证明,班规的产生的确推动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从高九○级一班开始,我每带一个班无不实行“法治”管理。
  必须声明的是,这里的“人治”、“法治”只是为了便于说明两种不同的班级管理思想而采取的一种类比说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治”“法治”,因为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无所谓“立法”,而且班级与国家毕竟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法治”管理的意义
  引导学生制定出某种科学民主严明可行的班规并以此管理班级,其意义并非只是“被动管束”学生,而是使我们的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1. 班级“法治”管理,使我由“学生保姆”还原为“心灵的引导者”。
  我曾在北京《 班主任 》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 解放班主任 》的文章,提出应让班主任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而不是“学生保姆”。但在“人治”管理的模式下,班主任成天被琐事缠身,很难获得“解放”。自从我对班级采取“法治”管理后,我把所有班级事务(日常的学习纪律、清洁扫除、课间操纪律、运动会以及大型文娱活动等等)交给了学生,我只“宏观调控”或在特殊情况下亲自出面解决有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足以让教师放心的。平时,我很少守着学生上自习、搞卫生,甚至平时考试我也不用监考,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我外出开会、讲学等社会活动较多,每当外出,班长就成了代理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事务,从未出现过任何大的纪律问题。我曾经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两个班学生共131人),但我靠“法治”管理,两个班仍然情况良好。又一次我去长沙出席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两个班各方面都井然有序,而且在此期间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这两个班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分别获得年级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了解我班主任工作特点的人都说:“李镇西的班主任当得真潇洒!”
  但是,我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获得解放后,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将精力投向更有价值的教育领域:研究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搞了大量有关学生教育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尽可能深入学生心灵。多年来,我坚持每天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常常在星期天约学生出去游玩,自然而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脉搏;我根据学生心灵发展特点,先后给学生写了十多万字的心理咨询通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另外,我还先后承担了学校和市里的多项教育科研课题,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教育教学文章和专着……我想,如果我不改革班级管理模式,继续沿用传统的“人治”方式,那么,我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
  2. 班级“法治”管理,有利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能力。
  在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干部永远是少数人,而班干部工作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班委们的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而班级“法治”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且他一旦当上班干部,“制度”(即班规)就会迫使他非当好不可。多年来,我班的班干部都是由全班学生无记名投票选举,并当场唱票产生。我如果要表示意见,也只能投一票。但是,可以这样说,每次学生们选出的班委干部无不是我所中意的,因为在平时我通过良好班风的营造,就已经为民主选举创设了健康的舆论基础。另外,班规规定,每一届班委只能任期一学期,班长任期也不超过一学年,因而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当学生干部。除班委外,班上还设立了许多班级事务分工的职位,使每一位学生都不会空闲。这样,便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
  在“法治”管理中,班干部们决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助手,班规赋予他们具体的责任和权力。他们必须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期全班学生都要对班委投信任票并进行民主评议,声誉较差者必须调整。同时,班委干部还代表学生集体监督我这个班主任的工作,如果我的工作有所失误甚至失职,他们会依照班规中有关规定对我进行惩罚。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也不仅仅是靠其自觉性,而是随时置于全班学生的监督之下,如有“玩忽职守”或“舞弊徇私”,便会立即受到专门负责监督班委的同学依据班规代表全班对其进行惩罚。在我班,班委干部的工作态度,已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个人品德,而首先是“制度”使然。这就是“法治”。
  3. 班级“法治”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启蒙的实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最终建成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民主精神怎样培养?我认为,必须在民主的环境中培养民主精神,必须在民主的机制中培养民主精神,必须在民主的实践中培养民主精神。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环境”、“机制”和“实践”,仅仅是指我们教育者所能提供的班级民主管理。在我的班上,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们的确很尊敬我,但决不会对我顶礼膜拜,更不会把我的每一句话当作“绝对真理”;相反,他们常常同我争论,而且不少时候是他们的正确意见说服了我。我班的班委干部决没有高人一等的“官念”,相反,由于他们是同学投票选举而不是我“委任”的,因此他们深知自己的权力是同学赋予的,也只能用于为同学服务;而且定期投信任票,也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无不接受着同学们的监督,自己的“位置”是否“稳当”也完全由同学们决定,因而唯有真诚勤恳当好同学的“公仆”方能受到同学们的拥戴。在这样的民主机制中,班主任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学生和班主任拥有同等的权利。在我们的集体中,谁都有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但谁都没有班规以外的特权!
  ------------
  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1)
  ------------
  我去男生寝室查看了一下,生活管理老师耿老师说他们最近进步不小。我要她说说最好的寝室是哪一间,她想了想说:“是付锐、苏畅、张豪博、余鑫那个寝室。”
  这让我很高兴。
  中午吃饭时,我看到付锐寝室的四个同学,便装作很严肃的样子把他们叫住,他们看我的表情以为犯了什么错误要挨批评,便有点不知所措地走到我的面前,我继续故作严肃:“今天,我又去看了男生宿舍。问了问你们的情况,生活老师说……”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终于还是忍不住笑了:“你们寝室最好!”
  他们一下子也乐了,余鑫说:“当然是我们寝室最好啦!”
  我要他们保持,并说:“千万别再这样!”我比了一个吸烟的动作。
  他们说:“不会了!”
  中午,得知最近有十三个同学没有交地理作业,我很生气,便叫学习委员卢露统计一下本期开学以来缺交作业的情况。然后把最严重的几个同学——戚西川、付锐、余鑫、訾了、王龙等请到了办公室。
  我让他们坐下后,很生气地说:“到这个学校来工作,我什么困难都预料到了,就是没有预料到学生居然会如此频繁地不交作业!偶尔一两次不交或忘记了交,我可以原谅,但经常不交,很难让人理解!现在李老师是没有办法的,我想问问你们,你们已经读了小学和初中,如果不交作业,老师是怎么处理你们的?我看能否从中寻找点灵感。”
  他们纷纷说:“做下蹲运动!”“罚跑操场!”“重做五遍!”“罚抄作业十遍!”
  我说:“哟,都这样罚!我可不能这样做。那不是体罚吗?如果你们没有做广播操,叫你跑几圈是可以的,补锻炼嘛!但没有做作业,不好用锻炼来代替。怎么办呢?我真是没有办法了!”
  余鑫说:“请家长嘛!”
  我一下火了:“请家长?我们有的家长正是因为已经对自己的孩子没办法了,所以才送到这里来。我请家长有什么用!”
  同学们不说话了。
  我说:“一切外在的惩罚,都靠不住!只有自己对自己的惩罚,也就是说,只有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靠得住。”
  戚西川说:“我很想说以后再也不缺作业了,但我怕做不到。”
  我说:“如果你是开学说这句话,我可以理解你。但现在已经过去大半学期了,你缺了这么多的作业,还在说以后可能做不到不缺作业,我就觉得你不像男子汉!”
  他说:“那我尽量做到吧!”
  “这话我爱听。”我说,“我也没有要求你以后绝对一次作业都不缺了,如果真有什么特殊情况,又缺作业了,我不会以你今天缺作业的事来反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不,我也会原谅你的。但你不能因此而放松自己,作为你自己,应该以最大的努力保证一次都不缺作业!”
  他说:“好!”
  其他同学也表示尽量做到不缺作业,不辜负李老师的信任。
  我说:“你们看,今天李老师一点都没有惩罚你们,我期待着你们的行动。”
  他们走了,我还在想,什么惩罚都没有,但我已经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动,至少他们不会无动于衷的。我不一概反对教育惩罚,但是,让犯了错误的学生自己感到惭愧,进而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愿望和信心,这比教师的任何惩罚都更有用。
  我想到曾有一些老师在网上与我争论教育是否应该有惩罚,我写过帖子——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但是,成功的教育却不能没有惩罚。
  我在这里强调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当然是有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既然是“教育”,就总是“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多“谈心”,要多“讲道理”,要“感化”,“不能发火”呀……
  但许多老师显然还没有修炼到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难题特别是面对具体的违纪学生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他们——包括笔者实在做不到呀!于是,有人讥讽这些“专家”:“您说得太好了!那我把我的学生交给您,您来试试吧!”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我要说明的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这又是一种误解。何为“惩罚”?“惩罚:严厉地处罚。”那什么叫“处罚”呢?“处罚: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而何为“体罚”呢?“体罚: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以上解释均摘自《 现代汉语词典 》)可见,“体罚”从词义上讲,是排除在“惩罚”之外的。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
  ------------
  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2)
  ------------
  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集体意志。比如在我的班上,所有的惩罚都来自学生民主讨论最后无记名投票通过的班规,因此,这“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如果这样,很容易导致教师不自觉的“专制倾向”)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教育者。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中,班主任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在这里,教育惩罚充满了师生平等的法治精神。从教至今我当班主任已经20年,我多次因不慎违规而被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班规惩罚。我觉得,这不是我有意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或者显示“打铁先要本身硬”;真正的民主教育,理应如此。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最近我班上三位同学吸烟,我给予校纪处分便是一种教育惩罚。
  但仅仅是给处分是不够的,还得让这个处分深入学生的心灵。今天看苏畅上周的随笔,他写到了他吸烟——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我今天终于领会到了,我吸烟已经有七八年了,而且上了初中以后吸烟吸得特别厉害。我自己也深知这个是我最大的一个弊端。一开学,其实吕老师就知道了的,我实在是忍不住继续吸,我其实早就知道有一天李老师会知道,但是身不由己呀!老实说,我在老家凉山看到吸毒的人多不胜数,前年我小学最好的一个朋友就是吸毒死了的。我真的是伤心透顶了。我恨毒品,细想下来,我这个吸烟距离那个吸毒还有多远呢?其实我吸烟时真的很痛苦,每次我吸完烟我就要想到吕老师,真对不起吕老师呀!
  既然今天已被发现,我恒心已决,不会再吸一口烟了,若有再犯自动离开。这次我真是狠下了决心,我也害怕以后真的想吸得很了的时候怎么办,我不敢说我百分之百地可以克制,但就算真的克制不住了,我也决不会去吸一口的,男人要的就是那个定力!
  即使这次学校处分了我,我也没有怨言,自己做了的事就要扛起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我已经错了好多次了,这次被抓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早点结束我再吸烟的日子。下午将面对李老师的严厉批评,我希望真能把我痛斥个痛快,让我受到最大的惩罚!
  我在后面批道:别人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能帮你!还是那句老话——战胜自己!
  下午又有一节阅读课,刚开始上课我没有去,中途我想去看看同学们纪律怎么样。结果我到教室,看到里面安静极了,大家都在静静地埋头看课外书。于是,我什么都没有说,便悄悄地离开了教室。
  我在班上调查了一下最近几节阅读课学生们读的书,有这样一些:《达·芬奇密码》 《白话的中国》 《1983》 《数字城堡》 《哈克流浪记》 《长安乱》 《悬案》 《读者》 《大雪无痕》 《谁动了我的奶酪》 《静静的顿河》 《E网情深》 《爱心与教育》 《马克·吐温幽默小说集》 《老子·道德经》 《人与社会》 《拥抱逝水年华》 《家》 《子夜》 《童年》 《杂文选刊》 《人类的声音》 《怪指纹》 《花开的声音》 《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少年时代》 《处世书》 《芙蓉镇》 《巴黎圣母院》 《老舍短篇小说欣赏》 《史记》 《梦醒魂不归》 《苔丝》……
  ------------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1)
  ------------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我所说的“优生”作个大致的定义——我这里所说的“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比如,在学校进行组建新班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
  (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因此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较强,在班上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
  (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因而知识面较广。
  (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以上几点,只是就一般“优生”的共性而言,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优生”都是如此,但根据我的教育实践,至少多数“优生”基本如此,只是也许有的学生侧重于其中的某些部分,而有些学生又偏重于另外的特点而已。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者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
  几年前,某直辖市有关部门对该市16名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特殊”之处在于这次考试有些设计是隐性的。在考场门口放有一把倒地的扫帚,结果,进教室的16名学生无一人弯腰把扫帚扶起来;考试前,需要削铅笔,结果,削完铅笔后主动把铅笔屑打扫干净的仅有三人!考试完毕后,主持人对所有学生说:“今天的考试结束了,但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你们都未通过今天的考试,因为你们在考试过程中的言行已经给自己的文明习惯打了个不及格的分数!”
  是的,上面这个例子涉及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才说明其普遍性;更何况,这些应试的当事人都是中小学生中的佼佼者啊!
  至于近几年来,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中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应该说,这也早就不是“新闻”了。
  ——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于此!
  因此,如果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面对“优生”时,在深感“幸运”的同时,切不可认为“优生”教育只是“维持”教育,而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根据我的体会,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固然是“上线生”;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绝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班主任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我常常通过谈心,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分责任,而现在起就应该比别人多一分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2)
  ------------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少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的;何况我们面对的“优生”是经过其家庭教养和小学老师的精心教育,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对“优生”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固然包括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而注入一些新的思想品德养料,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他们应保持自己的一颗纯洁童心。这种情况应该说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和头脑的“成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心灵的毒瘤也开始滋长,而且由于他们在班上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因而他们的这些毛病在班上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是要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优生”去掉他们头上自我陶醉的“光环”以恢复他们普通同学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我常常对“优生”说:“本来可以得100分,却只得了99分;本来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却只考上了普通院校;本来可以成功一番辉煌的事业,却只是找到了一个谋生的饭碗……造成这种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人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如果我们对所有学生都这样说,显然不妥,因为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像陈章良那样的杰出科学家,也需要像李素丽那样的普通劳动者;但是,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很拔尖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的现象却不是个别的。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程桦:让思想飞翔
  1985年春天,我班上转学来了一个男生,名叫程桦。
  也许是刚到一个新的环境还不太适应,程桦给我和同学们的印象是不太爱说话,性格似乎有些内向。但他的学习却十分优秀。他交来的第一次作业翻译《 愚公移山 》就让我刮目相看:且不说那准确生动的文笔让人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单是看那印刷体一般美观的书写就使人赏心悦目!
  “这位新同学写的字就像钢笔字帖一样!”班上的同学议论纷纷。虽然程桦现在还谈不上有什么好朋友,但在同学们看来,他无疑是一位优秀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桦各方面的才能逐渐显露了出来:绘画、书法、作文、朗诵、表演……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他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现在的中小学生擅长一两样乐器,当然不算什么稀罕。但在八十年代中期,像程桦这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确少见。于是不但本班同学十分敬佩他,甚至在外班,程桦都颇有些“知名度”。
  其实,程桦的家庭是很普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边远山区工作的中学教师,程桦也随父母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他父母深感当地的教育不能满足程桦的成长,于是依靠程桦姑姑在乐山一中工作的关系,才把他转到了这所省重点中学。
  于是,12岁的程桦便开始了自己半独立的生活。平时他寄住于姑姑在学校分的一间简陋的小木板房,日常生活当然有姑姑照顾;但有时姑姑要回自己的家——乐山师专,这样程桦就得自己照顾自己。
  ------------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3)
  ------------
  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天傍晚,在学校那间小木房里,总是准时飘出悠扬的小提琴声——那是程桦在练琴。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学生的喜爱,但这种喜爱并非宠爱,而是一种精心雕琢的欲望。这种欲望使我细心观察并认真分析了程桦现在的优势和不足:他天赋较高,反应很敏捷,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比起同龄人,他有着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他身上保持着十分纯朴的本色,没有一般优秀学生的矜持和傲气。但是,他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可能是由于长期生活在边远落后的地区,他的思维不够开阔,知识面相对较窄,比起他扎实的知识基础,他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明显较弱。显然,仅就学习成绩特别是分数而言,程桦当然是一个“尖子生”,然而,作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程桦无疑是具备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潜质的。作为他的老师,我应该让他今后的发展出类拔萃。我也有这个信心。
  我从谈心入手。于是,在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上,我常常和他一圈又一圈地散步。我们聊天的内容十分广泛:学习、生活、我的学生时代甚至童年趣事、他的志趣和理想,也包括当时国内外的热门话题,比如中曾根访华、“挑战者”号失事、夏时制的利弊、步鑫生的沉浮……在这一次次平等愉悦的谈心过程中,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他的心灵,他也由衷地把我当作最尊敬也最信赖的师长。
  我并没有直接向他大谈“志向”、“能力”、“责任感”之类的字眼,我只是努力通过我们之间的心灵交流把他的视野引向一个个广阔的空间。
  除了谈心,还有推荐书籍。程桦特别爱看书,于是,几年间,他陆续从我的书架上借走了《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 周恩来传略 》、《 徐悲鸿一生 》、《 历史在这里沉思 》、《 傅雷家书 》、《 超越自我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 第三次浪潮 》……
  渐渐地,他对集体活动和班级事务热心起来,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我班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而举办的“思想节”上,程桦扮演马克思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虽然是模拟讲演,但由于程桦事前准备充分,再加上他的表演才能,因此程桦一出场,他颇有风度的演说便吸引了同学们。“马克思”谈到了对中国的敬仰:“我终于来到了中国,这是我一百多年前就向往、关注的东方文明古国。”他谈到少年时代的立志:“17岁时,我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我的学说,在中国这块多灾多难而又充满光荣的土地上建立了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政权。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更蓬勃的生机!”最后,“马克思”以一段气势磅礴的话结束了演说:“当然,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路上,也许还会有曲折和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仍然坚信:共产主义革命必将胜利。在这场革命中,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也许从讲演技巧的角度看,这段演说还略显幼稚和生硬,但如果我们知道程桦此刻还只是个13岁的初二学生,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了。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更赞赏他在准备时的认真态度:仅仅为了这段不太长的演说,他硬是半懂不懂地读了好几遍《 共产党宣言 》和《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无疑,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程桦所得到的能力锻炼和思想提高是相当大的。
  又一届班委改选了。我鼓励程桦竞争班长。结果在四位竞选者中,程桦当选班长。
  为了进一步锻炼两位班长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我决定在班上搞一次“做班级主人”的主题班会,让程桦发表“就职演说”,并主持“模拟记者招待会”。
  班会之前,我对他进行了一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指导,特别告诫他不要紧张,面对各种问题,怎么想就怎么答。实在回答不出也不要紧,说声“很抱歉,请允许我以后回答你”就行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同学。
  于是,这次班会就以程桦别开生面的“就职演说”拉开了序幕……
  “我既然自荐当班长,就一定能尽力当好。请同学们相信我,并拥护我!”在程桦自信地作完“就职演说”之后,他紧接着宣布道,“现在,由我主持‘记者招待会’,在座的同学都是‘记者’。欢迎大家就班级事务广泛提问,我将尽力答复。”
  第一个“记者”问道:“我是《 未来日报 》的记者。首先祝贺你就任班长。请问,你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程桦答道:“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既不是督促大家学习,也不是批评不守纪律的同学,而是设法发挥全班每位同学关心集体的积极性。比如,我准备在班上搞一次评选‘全班之最’的活动,选‘最真诚的同学’、‘最热心的同学’、‘劳动最踏实的同学’、‘做值日最负责的同学’等等,通过评选,让每位同学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同学们关心班集体的热情。”
  一位女同学问:“你对同学们有什么希望吗?”
  程桦答:“希望同学们多给我提意见和建议!”
  同学们的掌声刚落,一位男同学站了起来:“对你自荐当班长的精神,我极为钦佩。请问,将来你有没有胆量自荐当国家主席?”
  程桦显然对这个问题没有思想准备,但他略加思考,便朗声回答:“我有这个胆量!不过,仅有胆量是不行的。照我现在的样子,若当上国家主席,一定会把国家搞糟。”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但是,只要以后我的思想、知识、能力达到了国家主席的水平,而又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想我一定敢自荐当国家主席!”
  又一个同学发问了:“请问,你的家长支持你自荐当班长吗?”
  “我的父母不在乐山市,”程桦回答,“但我相信他们知道此事后一定会支持我的。因为我爸爸妈妈一向教育我不仅要勤奋学习,而且要关心集体,培养能力。”
  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记者招待会”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同学们的提问越来越多,程桦也越来越从容自如。教室里不断响起朗朗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半小时之内,三十多位同学提出了四十多个问题。下课铃响了,我想给程桦出个难题,试试他的应变能力。
  ------------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4)
  ------------
  “作为你的班主任,请允许我也问一个问题,你自荐当班长,有没有名利思想?请说实话。”
  十几秒钟的沉默之后,程桦从容回答:“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不存在任何名利思想的,因为我只想为大家服务。但是,既然是为集体服务,我就应通过自己的工作‘争’集体之名,‘图’集体之利。——这就是我的‘名利思想’。”
  哗!程桦的妙语激起了空前热烈的掌声。
  日本市川市市长高桥国雄一行将到乐山一中参观访问的消息,使学校一下子开始了紧张的迎宾准备工作。我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找到程桦和几个同学:“你们能不能在高桥国雄来访时,主动采访采访他?一来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二来让日本人看看我们中国中学生的形象。”
  程桦等同学当即便答应了,而且还兴奋地跳了起来。
  到了采访那天,小“记者”们友好而勇敢地向高桥市长频频发问:“请问高桥先生,对我们学校印象如何?”“请问,贵国中学生教育开了哪些课程?”“贵国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问,贵国是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高桥先生看来对孩子们的采访很感兴趣,从容而风趣地回答着各种提问。
  规定时间到了。程桦鼓起勇气提了一个事先对“上级审查”隐瞒的问题:“请问高桥先生,贵国是怎样对你们中学生讲日本侵华战争的?”
  高桥国雄稍稍顿了一下,随即便十分和蔼而坦率地答道:“我们一般还没对中学生讲这些。不过,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要热爱世界和平、维护日中友谊。”市长还笑盈盈地拍了拍程桦的肩膀,显然不认为这是一个“不友好”甚至“影响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提问。
  但程桦却“固执”而天真地向高桥国雄提出:“请市长先生回国后代中国中学生向贵国政府建议,教育日本青少年全面地正确认识历史,珍视中日友好关系。”
  应该说,程桦的采访是相当成功而得体的。
  临近初三毕业之际,程桦代表学校参加了乐山市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
  这次作文比赛的题目是临场抽签决定。初中的题目有三个:《 笑后的思索 》、《 生活中美丽的一瞬 》和《 从夏时制说起 》。程桦的运气似乎不太好,他抽中了《 从夏时制说起 》,题目要求写议论文,而且重在“说起”,即展开联想,通过发散性思维发表议论。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程桦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积累和表达能力,写了一篇令后来的评卷老师拍案叫好的佳作。
  文章以驳论的方式一开始就展示出对“夏时制”持不同意见者发出的种种言论,(“现在简直什么都跟外国学!”“就是,连时间也……唉!”“中国有中国的时间,外国有外国的时间,为什么连时间都要跟着别人学?”)接着对这些概念不清、观点糊涂的言论进行分析论辩。
  诚然,这“夏时制”确实为“外国引进”,但这时间却怎么分“中国的”“外国的”?正如天上的月亮,中国境内人说是中国的,外国境内看着的人又说是他们的。然而不管怎样,那天上却只有这么一轮月亮。时间也如此,不管怎么争,时间,却也是地球上的时间,大家都在过的时间,从何谈起“中国的”“外国的”?
  接下来,程桦紧扣“引进”二字大做文章。
  中国和外国,都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天底下。为了生活得更好,各自想了些好主意。有时中国有的,外国没有;有时外国有的,中国又没有。如指南针、火药,外国不是稳稳当当地学去了吗?那么,外国好的,我们为什么又不能学呢?
  程桦进而剖析这种盲目排外的历史根源,指出这是一种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吃够外国人的亏而引起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从什么时候开始由这种怕“外国的”,而产生盲目排外思想的?大概是从那“鸦片战争”开始的吧!外国人说的是让我们享受“西方文明”,却让我们享受了鸦片、炮火、军队的滋味。大概从那时起,我们民族有个普遍心理现象:啊呀呀,不得了,那、那是外国的!“外国的”是瘟疫!
  最后程桦站在清醒的中国人的立场论述道:
  我们是中国人,因而也要有自己的脑袋,要用它来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中国的东西有好有坏,外国的东西也有好有坏,我们都要分出好坏,然后留下好的,去掉坏的。这留下的,也就势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们都应该充分占有和利用。特别是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神速,倘若坚持“外国的不用”,恐怕哪年又要被别人,被我们蔑视的“外国人”欺侮了!
  这篇文章一举夺得那次作文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我这里不厌其烦地评述程桦的获奖作文,并不是因为我也是那次作文比赛的优秀指导奖的获得者,而是这篇作文反映出程桦在我的影响下,思维已比较敏锐活跃,思考比过去严密周到,思想也开始犀利深刻起来。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两年之后,已是高一学生的程桦受学校委托主办了一期纪念国庆38周年的专栏,又在全校引起了反响。
  一位高三学生说:“这期板报内容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很有新意!”
  一位语文老师说:“这是我在学校任教二十多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期学生板报!”
  然而,也有个别人提出了非难:“国庆板报怎么能这样办呢?”“这些学生的思想太片面,太偏激!”
  所谓“国庆板报怎么能这样办呢”,是因为这期板报没有像以前的“庆祝专栏”一样,摘抄几句“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城楼上的盏盏红灯”之类的“诗歌”,也没有堆砌一些“建国以来”或“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而是以“热爱祖国风华正茂,关心改革激扬文字”为通栏标题,登出了一组论国事、话改革的议论文——《 让我们连接历史与未来 》、《 血泪国耻不能忘 》、《 评电影〈 T省的八四、八五年〉》……程桦还特意在《 写在前面 》中告诉读者:“对共和国母亲生日的庆贺,莫过于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事业的关心。”
  所谓“这些学生思想太片面、太偏激”主要是针对板报中程桦《 血泪国耻不能忘 》一文而言。程桦在文章中对当前的中日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国领导人邀请三千日本青年访华,而日本方面仅邀请五百中国青年访日”、“东芝事件”、“日本企图做政治大国”等问题提出了批评,认为“中日友好不能忘记历史”、“越是在共和国生日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想一想我们母亲所遭受过的耻辱”。应该说,作者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说真话,热爱祖国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5)
  ------------
  但是,板报仅存在了10天,就被强行擦掉了。
  又是一个黄昏,我和程桦漫步校园。我对他说:“不要灰心,你肯定没错。你应该豁达些,表现出男子汉应有的气度。”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对待复杂的社会,同时勉励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期待着程桦走向成熟。
  然而,他毕竟是个孩子,考上高中时也不过十四岁。他当然也有着这个年龄男孩子顽皮、活泼甚至倔强、任性的特点。
  高一时,我继续担任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开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和他的父母头疼的事。
  他的父母已在一年前调到乐山一中。在一个星期六的夜里,大概已经十一二点了吧,他的母亲焦急万分地叩开了我的寝室门:“李老师,程桦他……他……他出走了!”
  我一惊,连忙随她赶到程桦的家。原来,这天傍晚在饭桌上,他母亲不停地告诫他“要专心学习”、“不要分散精力”、“特别要注意和女同学的交往”等等,说得程桦心烦,总觉得母亲不信任自己,就和母亲顶了起来,父亲见状,便骂了他几句。程桦一气之下,丢下还没吃完的饭,便冲出了家门。
  现在已是深夜,程桦还没回来,他父母当然心急如焚。
  我寻思,程桦是个有头脑的人,又是男孩子,估计不会出什么大事。便安慰他父母,并同他们聊了起来。我问程桦最近在家的表现,他父母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程桦脾气特别犟,逆反心理很重,不像原来那么温顺听话了。
  我问:“你们嘱咐他要特别注意和女同学的交往,是不是发现他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好的迹象了?”
  “不是。”他母亲说,“我们纯粹是一种担心。现在社会复杂,我们是怕他在外面学坏了啊!”
  我说:“这样说他,他肯定感到委屈。程桦现在这个年龄正是处于一个心理发展很关键的阶段。既不可能脱离父母,又处处想独立自主;既渴望找到知心朋友,又对大人们处处防范;自我意识特别强,自尊心也特别重;受不得半点冤枉和委屈……因此我们以后对程桦的教育应更加细致耐心才是。”
  程桦一直没回来,于是我和他父母一起出去找——虽然明知不一定能找到。我们先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里呼喊,后来又进入教学大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搜寻。结果,在一间教室的门背后把程桦找到了……
  第二天,我与程桦整整谈了一个下午,虽然他口头上承认自己错了,并答应向父母道歉,而且保证今后不再出走,但我感觉得到,他是出于对我的尊重或者说怕伤了我和他的感情才这样表态的,而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想通。
  从程桦在班上的表现来看,他的成长也的确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上课特别爱说话,常常被老师批评;下课更是无比活跃,有一次在教学区内踢足球,竟把教室玻璃窗砸碎了(当然,他事后主动来找我认错);学习也不如以前抓得那么紧了,作业也开始有敷衍的时候;最让我着急的,是不管他是否意识到没有,反正至少客观上他开始给人一种骄傲的印象。
  我也感到程桦不如过去那么“纯”甚至有点“油”了。
  本来,就程桦的智力、能力来说,他似乎有骄傲的“资本”: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老师的赞扬和同学的羡慕中成长,可谓“一路顺风”;而且他即使保持目前的状况,以他的学习基础而言,应该说两年后他也可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是,那很可能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大学生而已,绝不是程桦发展的最佳境界。
  正在我和他的父母担心的时候,程桦的半期考试一下跌落到了班上第24名——要知道,从我教他以来,他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是班上乃至年级前3名啊!
  半期考试后的一次全校集会,我班的纪律不错,可程桦居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又说又笑;我给他递了好几次眼色,可不知是他没看见还是看见了不理睬我的提醒,反正他依然谈笑风生!我一怒之下,大喝一声:
  “程桦!站起来!”
  他一愣,随即狡辩道:“我又没有违反纪律!”
  我更加怒火中烧:“我叫你站起来!”
  他不吱声了,可一动不动,丝毫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一气之下,走到他的旁边,一把把他拖了出去,让他站在过道边!
  于是,在全校一千多师生的众目睽睽之下,程桦以这种方式被“亮相”了。
  曾被人誉为“神童”的程桦,什么时候受过如此“奇耻大辱”,果然,全校集会一结束,我刚准备和他谈一谈的时候,他便和我大吵大闹起来:什么“我并没有违反纪律”呀,什么“你冤枉了我”呀,什么“你成心让我出丑”呀,等等。
  见他情绪激动,我知道是谈不出什么结果的,便对他说过几天再谈。他却倔强地说:“没什么好谈的!”
  那几天,我也在冷静反思我对他的教育。说实话,就一般教育原则来讲,我强硬地把他拉起来在大庭广众之下“示众”,的确有些过火(当时我也在气愤之中,未能控制住自己);但是,对程桦这样的“尖子生”,我以为这是一种“歪打正着”的“受挫教育”。试想一下,如果程桦在成长过程中,连一点委屈都不曾受过,连一次“打击”都不曾有过,他将会形成怎样脆弱的心理素质和畸形的人格形象?那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呢!
  我决定利用这次冲突,和他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心灵交流。几天后,我把他请到我的家里……
  当时谈心的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了,但基本的谈话要点,我至今没忘。
  我和他谈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读高中时,成绩很好,尤其是写作拔尖,因此深得老师们的喜爱,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对我甚至可以说是“偏爱”:不但在学习上对我很关心,连生活上对我也特别关照(那时我住校,她甚至还帮我缝被子)。也许是听表扬听多了,也许我真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总之我渐渐得意忘形起来——有一次我借口开玩笑,居然嘲笑班上一个年龄较大、成绩不好的农村同学,当面对他说:“你反正都学不好,还是回家去安度晚年吧!”结果在班会课上,我被张老师骂得“狗血喷头”:“李镇西!你简直被我惯坏了!你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你有什么资格嘲笑自己的同学?你不就是有个城镇户口吗?你不就是考试成绩多那么几分吗……”当时我感到无地自容,觉得张老师太绝情。但现在想起来,张老师那是对我的真正关心与帮助,因为从那以后,我随时都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觉太好。
  我还给他算了一笔账:在全国,并不是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读上书,换句话说,小学毕业的人也只是同龄人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大部分);而在这一部分人中,并非人人都能够读上初中,也就是说,读上初中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再看,现在全国远远还未普及高中,那么,能够读上高中的人,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而能够读上像乐山一中这样的省级重点高中的人更是少数;在已经读上重点高中的同学中,像程桦这样的拔尖学生也是极少数——这样一算,程桦这样的学生,无疑是处在同龄人的金字塔尖!那么,这类学生在比同龄人享受更多荣誉的同时,实际上也就肩负有更沉重的使命!如果我们国家的这少数学生,都没有理想或对自己要求不高,那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我记得当时说到这里,我很激动,程桦的表情也十分真诚严肃)由此看来,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的教育者,对这些同学的要求高一些严一些,不是很自然很应该的吗?为什么得不到理解呢?
  ------------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6)
  ------------
  我和他谈得最多的,是“超越自我”这个话题。我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后说,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在青少年时代便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这个“成熟”,一方面是指目光远大,富于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能够自己同自己的弱点作痛苦而顽强的斗争,所谓“战胜自我”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意思是身处逆境,能够锻造一个人的巨人品格,能够造就一个时代英雄。但是处于丰衣足食的和平时期,青少年哪里去找“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机会呢?我认为,这就只有靠“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在“战胜自我”中超越自我!如果“顺其天性”,我们好像不是不可以放纵一下,不是不可以懈怠一下,甚至好像“潇洒走一回”、“游戏人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程桦,你应随时提醒自己,别人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因为我今后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这是李老师对你的希望,也是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更是我们的国家对像你这样的学生的希望啊!”
  这以后,程桦的发展当然也有过反复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良好的。特别让我欣慰的是,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他富于个性的思想在继续飞翔:《 血的证言和泪的反思》《 读〈神圣忧思录〉有感 》《 对教育投资的担忧》《 做平凡岗位上的伟人 》……一篇篇文章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令我和同学们赞赏。
  他又参加了一次作文大赛,但这次他敏锐的思想却没能使他获奖。这次的题目是《 写在郭沫若的故乡 》。面对题目,程桦再一次让自己的思想展翅飞翔——
  “郭沫若无疑是我们故乡的骄傲,但是,作为他的家乡人和后辈,一味拜倒在郭沫若的脚下而仰视巨人,是没有出息的。一个只有勇于超越前人的民族才是有活力也是有希望的民族。因此,今天我们对郭沫若最好的纪念,莫过于以郭沫若不迷信权威的创造精神,超越郭沫若!”
  听说评奖时,这篇文章引起争议:多数评委对程桦的思想观点极为赞赏,但个别人却认为:“这娃儿太狂了!”总之,在我的印象中,最后我好像没有得到程桦获奖的消息。
  然而,令我欣喜的是,程桦仍然执着地以“超越郭沫若”的精神奋然前行。
  从高一下期起,他的学习成绩再次名列年级前茅;到了高二,他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到了高二下期,他当选为学校团委副书记,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最后,到了高三毕业的1990年,他因品学兼优而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大学本科毕业时,他又因发展全面、成绩优异而保送读本校研究生,专攻美国经济。
  1997年春节,程桦携女友来看我,送我一本书:《 微软的秘密 》。我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印着:翻译程化等人。
  ——当年的“程桦”现已更名“程化”了。
  附:程桦来信
  说明:本文写好后我寄给程桦,请他看看,以核实一下事实。很快,我便接到他的回信。
  亲爱的李老师:
  您好!
  我是在三天前收到您的来信的。由于这几天忙于找工作,所以回信晚了一些。
  关于我当前的一些情况后面再说吧。首先我想感谢李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教育,您对我的那些教育和培养将使我受益终身。我看了您寄来的稿子,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使人感叹光阴的飞逝。
  稿子中有几个地方不太准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