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震撼世界的女领袖》

陈鹰翔(现代)
震撼世界的女领袖 (陈鹰翔)
人物速览
  德国女子安格拉·默克尔一路青云直上,只用了短短十年就从东德的物理研究所走到德国第一大党党主席乃至总理宝座。她在1998年至2000年间,出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总书记;2000年4月,被推选为基民盟主席,成为德国战后第一位女性大党领袖。2005年11月22日,50出头的默克尔在德国联邦议院总理选举中当选新一届联邦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因而成为自德国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以来德语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2009年10月28日,她成功连任德国总理。
  她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经常被人们称作“德国的撒切尔夫人”和“德国铁娘子”。 在她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执政时期,政府增加科研开发投入、简化税法、提高社会福利、改革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使德国低迷多年的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失业人术少,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舆论认为,默克尔不仅打破了德国政坛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局面,也使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性别天平开始向女性倾斜。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默克尔连续四年蝉联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女性”排行榜榜首。2010年10月6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女性”年度榜单,默克尔退居第四名。美国《福布斯》杂志2011年8月24日公布的2011年度“世界百强女性风云榜”默克尔再度登顶。
立志学习语言或心理学专业,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安格拉·默克尔,原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尔(德文:Angela Dorothea Kasner),于1954年7月17日生于联邦德国(西德)北部港口城市汉堡一个福音教派牧师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名知识渊博的路德教会牧师。在默克尔出生6星期后,她的母亲带着她离开汉堡到民主德国(东德)的勃兰登堡寻夫,她就随同迁居东德乌克马克县的小镇滕普林,并在那里长大。她的母亲是社民党党员,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情开朗、活泼,她在汉堡曾是英语和拉丁语教师。但在东德,牧师妻子的身份使她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因为当局不想让她的“错误”世界观影响东德的下一代。于是,默克尔的母亲将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和照顾上。
  父亲的牧师身份不仅影响了他妻子的社会地位,对他的儿女们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使他们有可能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从而成为性格孤僻的人。不过,好在这种不幸并没有发生在默克尔的身上。
  默克尔在3个孩子中排名老大,她的童年在一所又大又舒服的房子里度过。那所房子建在一所神学院的校园里,默克尔的父亲就是这所神学院的院长。校园里还有一个智障人教会学校。由于是家中的长女,默克尔喜欢发号施令,并且总能够让弟弟高高兴兴地为她跑前跑后,这就使她从小练就了一身领导才能。默克尔的牧师家庭常有一些特殊的客人来访,这使她很小就学会了跟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默克尔的父母给她创造了一个十分开放的成长环境,父亲堆满“禁书”的藏书室,使默克尔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体味很多从没有过的新鲜经历,她的思想由此变得十分活跃。
  少年时代的默克尔可以说是个乖乖女。但是,她偶尔也任性和放纵一把,那是因为她的弟弟马库斯和妹妹伊雷妮招惹了她。有时妈妈也让嘶高兴,当然天底下几乎所有的母亲都爱絮叨,尤其是母亲总是给思置让她丝毫不感兴趣的任务,例如在花园里种香菜等等。难以忍受的默克尔大声反抗,甚至骂人,但是这种场面只是偶尔出现。
  默克尔从小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政治才能,她甚至还曾是个胆小的姑娘。12岁的默克尔在游泳课上练习跳水时,竟然在跳板上站了足足45分钟才鼓足勇气起跳,对此,默克尔后来说:“我是那种需要很多准备时间,尽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在上学的时候,默克尔也从来不是个爱出风头的学生,她从不注意打扮自己,总是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被同学们嘲笑为“灰老鼠”。
  默克尔的父母对她的期望颇高,希望她将来出类拔萃。而默克尔显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科学方面的天才,她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老师总是把最高分留给她。在周围人的眼里,默克尔是一个勤奋、努力、刻苦、博学多才、聪明伶俐的好学生。她利用等校车的间隙自学俄语,不久就能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并获得俄语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到8年级,她获得了优秀学生称号,乘友谊列车前往苏联参加了两国学生交流活动。她还曾两次参加华约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当时的教练评价说:“我从来没在数学班上见过她这样的女孩。她真的很少见——逻辑性强,分析能力强,注意力非常集中。”
  在当时的小镇滕普林,要想与众不同太容易了,只要添几件西边的东西就能引起他人的注意。默克尔的文具盒里有一支鹈鹕牌的自来水笔,让同学们羡慕不已,那是住在西德的亲戚在圣诞节时寄给她的礼物。
  有一位老师评价她说:“要我说,嘶是那种书呆子,她总是让别的孩子抄她的作业。”在学校,默克尔一向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作为牧师的女儿,默克尔有点不可思议地加入了少先队,后来她又突破这一身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体——“自由德国青年”,并担任过宣传部总书记。
  “自由德国青年”组织鼎盛时期一度有300万名成员。因此,毫无疑问,默克尔加入“自由德国青年”对她后来从政很有帮助,这个团体成为她进入政治舞台的第一个练兵场。但是,直到上大学,默克尔的政治才能仍不为人所见。在那个不鼓励有个人见解的时代里,默克尔和其他的东德青年没有什么两样,她大学时代的教授曾回忆说:“她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事实上,从1973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到1986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期间,默克尔不仅没有表现出突出的政治才能,她给人的感觉甚至还有些害羞。 
  1973年,默克尔中学毕业。在选报大学志愿时,她想学习语言或心理学专业,但考虑到作为牧师的女儿,在东德学习这些专业很难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默克尔最终选择了物理学。凭着数学、科学和语言几门功课的优异成绩,默克尔成功进入莱比锡大学物理系学习。1986年,默克尔获得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默克尔在原东德柏林科学院的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一名研究员。
35岁正式从政,很快成为德国战后首位女性大党领袖
  1989年5月,匈牙利开始拆除通往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打开了民主德国居民经匈入奥逃往联邦德国的缺口。10月7日,在民主德国40周年国庆日前后,东柏林、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爆发了游行示威活动,要求东德当局发扬民主,进行改革,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
  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目睹了在柏林上演的伟大一幕:长久以来作为东西方对抗最有力标志的柏林墙最终被推倒了,成千上万的东德公民涌入西德,与他们自1961年因关闭边境而被迫分离的朋友和亲戚们再度团聚。东西两边的德国再度走向联合。
  就在一片乱世中,35岁的默克尔发现了体内隐藏的政治**。1989年12月,默克尔加入原民主德国“民主觉醒”组织,正式开始其政治生涯。她很快在政治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新乐趣,她发现了自己潜藏着的自信、热情、高度的概括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欲望。默克尔所具有的科学家的严密逻辑思维和处变不惊的气度,在不可避免的混乱中开始凸显出来。人们评价她说:“她是个少不了的人,走投无路时她总有办法,不起眼,但友善和蔼。”于是,向来不爱在公开场合表达见解的默克尔,后来竟然成为“民主觉醒”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她的代言地位更多是在工作中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党理事会的决定。
  “民主觉醒”组织让默克尔体内的政治欲望也开始“觉醒”,1990年2月,民主德国举行人民议院选举,为了给“民主觉醒”组织在竞选中争得一席之地,默克尔向科学院请了长假,全职投入党务活动。此时,她出任原民主德国最后一届政府的副发言人。
  1990年10月,德国统一后,“民主觉醒”组织加入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默克尔也随之成了基民盟成员。默克尔出身东德的背景被基民盟领袖、德国时任总理穆特·科尔看中,科尔有意将她树为东、西德平衡的样板。于是,默克尔不久就当选联邦议员,并进入科尔联合政府中担任妇女部部长,成为联邦政府最年轻的部长。这距她投身政治才一年多时间,默克尔在政坛上可谓是火箭式上升。
  虽然在同僚眼中,默克尔沉稳、务实、工作勤奋,然而初入仕途的她在政界并不被人看好。党内高层政治家认为她是为了政治需要“充门面”的女性,将她视作“实习生”;内阁中的男人们经常也不拿她的建议当回事;甚至媒体也评论她“一点没有部长的举止”。但默克尔对此并不介意,她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她毫不客气地先后撤掉了几个不满意的下属,与各方面的专家座谈,以了解广泛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着手解决妇女就业问题。显著的业绩赢得了同僚以及普通大众对她的承认和尊重。
  科尔对默克尔非常偏爱,在内阁开会时,他经常会大声地问:“我们的小姑娘来了吗?”默克尔本人也善于把握机会,短短几年中政治地位一路直上,被德国媒体称为“科尔的小姑娘”。在科尔的提携下,1991年至1998年,默克尔先后在科尔政府中担任联邦政府妇女及青年部长、环境部长;在此时期,她还升任基民盟副主席。
  在坚硬如铁的性格背后,默克尔有时也会表现出柔情、“软弱”的一面。1995年上半年,作为环境部长的默克尔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痛哭流涕。会上讨论她提出的限制夏季废气排量和机动车车速的规定,但她的建议遭到了多数成员的反对。她的恩师科尔甚至也站到了她的对立面,指出此提议欠考虑。默克尔深深地感到了在内阁的孤立,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一时举座皆惊。不管她的哭泣是来自女人脆弱无助时的天性、政治外行的不懂掩饰,还是有意博取同情,结果却是默克尔的泪水奇迹般地推动了夏季废气规定的出台。
  受到机遇垂青的默克尔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女子,她目标坚定、作风强硬,敢说敢闯,也绝非像一些评论说的那样缺乏政治手腕——嘶仅步步为营铲除竞争对手,更顶住压力,在1999年基民盟的政治献金丑闻中“大义灭亲”,抛弃了她的“政坛教父”科尔。
  在1998年的德国大选中,联盟党遭遇惨败。科尔在选举之后让出了基民盟的领导位置,仅保留名誉主席头衔。竞选连任失败之后,科尔祸不单行,随即爆出一系列政治献金及秘密银行账户等丑闻。基民盟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党内斗争。科尔领导基民盟16年,根基深厚,又是促成两德统一的大功臣,如何处理与他的关系让所有基民盟人觉得左右为难。这个时候,默克尔站了出来,主张基民盟必须以自身的力量无条件地彻查所有事实,同科尔划清界限。
  1999年12月22日,默克尔在没有与基民盟领导人通气的情况下,在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法兰克福报》上发表文章,在肯定科尔历史功绩的同时,她语气强硬地宣称,基民盟必须摆脱科尔的影响。默克尔的这一举动招致许多猜疑,“背叛科尔”、“忘恩负义”等指责一时不绝于耳,有人说她对科尔早有积怨,有人说她是投机分子。不过,事实证明默克尔的确具有敏锐的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她的这篇文章成为基民盟摆脱丑闻影响的转折点,而她敢于收拾别人丢下的烂摊子的勇气,也赢得了党内普遍的敬佩。正是在这一事件中,默克尔一跃成为基民盟新的领军人物。
  同时,默克尔也成为德国联邦议会成员,代表包括北前波米拉尼亚(Nordvorpommern)与吕根(Rügen)等地区,以及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斯特拉尔松市(Stralsund)的选民。
  后来,出于政治的需要,默克尔又成功地修复了与科尔的关系,并因此重建了党内至关重要的内部平衡,她的威信逐渐树立起来。此后几年中,默克尔不仅迅速领导基民盟克服危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旺盛的人气,而且出人意料地一次次成功应对挑战,稳坐主席一职,在德国政界锋芒毕露。
确立了党内绝对领导地位,准备角逐总理之职
  默克尔作为基民盟新的统帅,面对压力不为所动,立即着手解决基民盟的财政状况,呼吁人们走出科尔时代。她的政治领导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逐渐显露出来。坚强自信的默克尔赢得了德国政坛“铁娘子”的称号。
  默克尔无疑是个特立独行的政治家,她的身上有着与她的前任以及许多当今世界各国领袖完全不同的品质。
  她拒绝传统的政治游戏,诸如在镜头前故意亲吻小孩、和不喜欢的党派结盟、对选民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她更多的是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抨击德国的毛病和对手的弱点,不怕得罪人。默克尔善于倾袒轻易下结论,物理学家出身的她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她经过长期学术训练的优势充分体现在分析问题时的冷静和条理清晰,这使她能迅速掌握政治要领。
  她作风强硬,具有雄才大略,却又与众不同;她个性保守,不苟言笑,欧洲几家报纸曾这样描述说“她的笑容好像是硬挤出来的。”在大部分场合,她看起来就像一个忘记了讲话提纲的人,似乎需要尽力集中注意力,对此默克尔曾解释道:“是的,我有时候皱着眉头,看起来像在发脾气或者不赞成某件事,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我在沉思。”
  默克尔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她能够把前进的脚步踩在最合适的点上,就如同在做精确的化学实验一样。继科尔之后掌管基民盟的朔伊伯勒曾说:“与默克尔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极富智慧的女性,她在从事政治中寻得快乐。她很有政治头脑,也有必要的政治手腕;双具野心,又十分谨慎,而且并不遵循波恩的老一套行为准则以及沟通规矩。”
  在2002年德国总理选举中,民意调查显示,由基民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支持者中,有46%的人拥护基社盟主席施托伊贝尔当选总理,默克尔的支持率仅为28%。默克尔审时度势,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主动放弃成为总理的机会,并推举施托伊贝尔为联盟党竞选总理候选人。但最终,施托伊贝尔以微弱劣势败给了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联盟党虽然落败,不过此举意外地成就了默克尔,她在关键时刻的顾全大局获得联盟党上下一致好评。从此,默克尔确立了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从2002年9月起,默克尔兼任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之后,在默克尔的领导下,基民盟在多个州的地方选举中获胜,党内士气大振。2004年3月,默克尔又大力扶持克勒成为联邦总统,这使她达到了声誉的最高峰,受到媒体的高度追捧。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称:“科尔的基民盟已经变成了默克尔的基民盟。现在该轮到中间这一代人掌权了。”《世界报》说:“联盟党内没有人可以绕开默克尔了。”
  此时的默克尔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着新的大选年来到,与施罗德进行德国最高权力(总理)的角逐。
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和最年轻的总理
  2005年5月,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被迫宣布将原定于2006年9月举行的全国大选提前到2005年秋天举行。51岁的默克尔在联盟党联席会议上未经投票表决,即被正式提名为联盟党总理候选人。作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理候选人,默克尔决心一举摧毁历史陈规的枷锁,在大选中与施罗德一决高下。
  两个月后,默克尔迅速推出自己的经济改革方案,应对当时德国经济持续低迷的状况。她承诺实施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采取措施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维持社会的高福利开支等。同时,默克尔还针对一些对外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她的措施与施罗德的对外政策有所不同。分析家指出,施罗德强烈反对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默克尔可能会在处理与英美两国关系方面有所变化,逐渐改善与英美的关系。而在土耳其加入欧盟问题上,她却持反对态度。
  《时代》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默克尔是个强硬并善于在机会出现时抓住机会的人,而施罗德刚好给默克尔献上了机会。当年的“科尔的小姑娘”,已经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成熟稳重的政治家。她正在精心计划,并会毫不留情地出击。
  自决定竞选总理以来,一向自嘲缺乏魅力的默克尔做出了惊人的改变,为了一展女性领导人特有的魅力,一贯素面朝天的她改变了日常被公众和媒体嘲笑的中性穿着和发型,选择了较为柔和的发型,开始化起妆,着装的颜色也变得鲜亮起来。之后,默克尔围绕经济改革政策与施罗德进行了电视辩论,展示了她出色的政治能力。
  2005年9月18日,德国举行4年一次的总理大选,选民们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可是再没有比巨幅海报对他们的选择更生动的说明了。在柏林几乎每一个交通路口都有这样的海报,试图引起公众的注意:一张海报显示的是热情的施罗德,海报上的文字是“强大、勇敢、人性”,另一张海报则是施罗德的主要竞争对手默克尔的肖像。她看上去有点像青春少女,而且有一点点缺乏自信,配以相映成趣的宣传词:“一个新的开始。”
  两个月后,在经历了难分胜负的大选、紧张的组阁谈判后,默克尔笑到了最后。2005年11月22日,德国新一届大选结果公布,默克尔当选为德国新一届政府总理,创造了德国历史上两个“第一”:德国首位女总理和德国最年轻的总理。默克尔也从而成为了自德国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以来德语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
  当德国联邦议会主席拉默特对默克尔说“亲爱的默克尔博士,你现在是首位选举产生的德国女总理了”的时候,场下笑声一片。德语中所有名词都有细微的词性区分,“女总理”(Kanzlerin)这个词正是由于默克尔的当选才在德语中被首度使用。这个看似诙谐的笑场环节却标志着德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安吉拉·默克尔改写了德国自1871年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以来始终由男性掌控国家权力中心的历史。拉默特话音刚落,默克尔兴奋地用双手拍了一下桌子,掌声、欢呼、鲜花、拥抱迅速包围了这位女总理。397票赞成的结果,也创造了德国战后8任总理所获得的联邦议会确认票数之最。
  大选胜利后,默克尔名副其实地荣膺德国政坛“铁娘子”称号,国内外的大牌报刊也均在她的名字前冠以“铁娘子”、“铁姑娘”之词,但默克尔却不愿将她与英国前首相、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相提并论,她说:“我们都是政坛上持保守派立场的政治家,除此之外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欧洲大国的前一位女性领导人是法国前总理埃迪特·克勒松,但她执政时间非常短暂,从1991年5月到1992年4月。法新社驻德国首都柏林记者扬妮克·帕凯认为,默克尔成功登上德国总理宝座,不仅打破德国政坛男性主导的传统,也将使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性别天秤稍向女性倾斜。默克尔与撒切尔夫人相似,她的上台将打破欧洲联盟首脑会议上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于默克尔的上位,也出现了不少杂音,其中有人批评默克尔过于渴望权势,对此,默克尔有自己的看法:“也许这是因为目前政治地位较高的女性政治家太少了。我将这种批评看做是说我对权力有着较强判断力的一种恭维。如果对权力判断力差的话,我将无法胜任总理的工作。”
闪电般出国访问,一一化解政治难题
  德国和世界对于默克尔的当选都有些准备不足,这个在两德统一之后才走上政治道路的物理学博士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陌生和“捉摸不定”。作为欧洲大国10多年来继法国前总理埃迪特·克勒松之后的首位女性领导人,默克尔刚刚登上总理宝座时,许多人只把她看做是个“过渡性人物”,认为她最多只能在总理位子上待半年。但她一上任就出手不凡,不仅化解了诸多国内国际难题,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默克尔旋风”,成为欧洲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就在联邦议会选举尘埃落定的第二天,默克尔就闪电般开始出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欧洲掀起了一阵令人眼花缭乱的“女性外交旋风”。她出访的第一站是法国巴黎;当天下午,她又乘专机到布鲁塞尔,直接来到北约总部与北约秘书长会面。在欧盟峰会上,她麻利地调停了英法矛盾,因而化解了欧盟因财务问题而出现的分裂危机,这一成绩一时让德国和世界惊喜不已。接下来,她马不停蹄地访问了英国、西班牙。默克尔通过欧洲之行,展示了她作为德国女总理的新形象,显示了她的外交天才,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头彩。
  默克尔就职一个月时,便遇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但凭借高超的外交和政治手腕,这些难题在她手里被一一化解。2005年11月29日,德国一名女考古学家在伊拉克被劫持,劫持者威胁,除非德国政府停止同美国支持的伊拉克政府合作,否则将杀死这位妇女。默克尔临危不乱,她一方面严厉谴责绑架事件,要求立即释放人质,另一方面迅速成立特别危机处理小组。经过一番努力后,女考古学家最终从绑架者手上解脱。人质危机的顺利解决,默克尔一出手就漂亮地得了个高分。
  2005年12月,欧洲联盟召开成员国峰会,主要讨论的是欧盟今后的财务问题。英法间矛盾重重,英国坚决要求欧盟每年继续给英国一定比例的退返款,各个成员国纷纷对英国表示不满,欧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分裂危机;法国也不同意英国提出的节约欧盟经费计划,更不同意减少给欧盟各国农业补贴的做法。新进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则眼巴巴地等待欧盟给他们基础建设的财政援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本账。默克尔走马灯似的穿梭于英法和其他国家之间,寻找折中办法。三下五除二,仅仅用了短短两天时间,她竟然说服了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让步。这一下子解开了欧盟的死结,欧盟内部皆大欢喜。会议一结束,欧洲各大报纸是一片赞美声,英国《晚报》曾把英法矛盾形容为欧盟“口袋里的蝎子”,德国一家周刊因此幽默地评价:“默克尔就是这样把蝎子驯服的。”连只会挑毛病、很少说好话的德国《明镜》周刊,也在国际网上公宽扬默克尔,提名她为2005年“全欧风云人物”。
  2006年5月,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首度造访了中国。
  在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执政前期,政府增加科研开发投入,简化税法,提高社会福利,改革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使德国低迷多年的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失业人术少,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德国大联合政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挽救大银行和刺激经济上。联邦政府制定的各种救市措施,如经济刺激计划、银行拯救计划、限制银行高管薪酬的规定等为扭转德国经济颓势起了猾作用。
  2006年8月31日,美国《福布斯》杂志连续第3年推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名女性”排行榜,沉稳干练的德国总理、“铁娘子”默克尔第一次荣登榜首,取代美国时任国务卿赖斯成为全球最有权势的女性。
  2008年《福布斯》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位女性排行榜上前10名的女强人大多数是企业主管,政界人物只有默克尔及排名第7位的美国国务卿赖斯。
经历两次婚姻,面对镜头从来不化妆
  迄今为止,默克尔经历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是在1977年,丈夫名叫乌利希·默克尔,她也由于这次婚姻随夫姓有了“默克尔”之名。在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时间,默克尔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她的丈夫却喜欢宁静的生活。由于二人的生活情趣差异太大,1982年,维持了5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时,默克尔为了洗衣机的归属问题不依不饶,但让乌利希感到困惑的是,默克尔最后不仅留下了洗衣机,还留下了他的姓——默克尔。默克尔事后回忆说:“我们当时结婚,因为所有的人都结婚。今天听起来这话有点可笑,但婚姻对我来说始终是神圣的。”
  默克尔的现任丈夫是她在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结识的化学教授约阿希姆·绍尔。绍尔比默克尔大5岁,在研究量子化学领域享有盛名。他俩同居17年后,才在1998年结为伉俪。他们有两个成年的儿子,但都是绍尔的前妻所生。默克尔没有自己的孩子,她说:“我并不是不要孩子,只是没成功。从政时我已经35岁,也就不再提要孩子的事了。”
  默克尔同绍尔结婚以来,似乎过着一种互不侵犯的生活,默克尔与柏林政界的女活动家们很聊得来,很快就成为了叱咤德国政坛的人物,而绍尔继续专注于他的化学研究,对政治充耳不闻。尽管如此,夫妇两人仍配合得非常默契,外界能看见他俩公开露面的机会,大多是在一年一度的拜罗伊特音乐节,默克尔会偕同丈夫一起参加。有时,人们也见到他们夫妻俩在柏林市中心“博夏特饭馆”相会。这是家以煎肉排为招牌菜的餐馆,不少知名人士经常光顾。两人相聚时,多是默克尔滔滔不绝地讲,绍尔默不作声地倾听。有时周末,夫妇俩则喜欢去他们在默克尔儿时的故乡滕普林的寓所度假。在那里,默克尔做饭,丈夫讲述他的科研故事,这是他们二人世界最愉快的时光。
  在默克尔的个人主页上,默克尔描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她尽量让自己在周六的晚上空出时间,为丈夫做一顿传统的德式晚餐——土豆汤、煎肉排或者鲱鱼;她经常跟丈夫在滕普林散步或者做做园艺。古典音乐、足球、田园生活——德国女总理描述了一个经典的“德国梦”。她写道,“在乡间,我感到格外的惬意”。
  初涉政坛时的默克尔面对镜头从来不化妆。作为一个女人,她一年才穿一次裙子。而自从她寸土不让地为自己争取统领德国这个传统保守的男权社会的机会开始,她甚至改变了日常被公众和媒体嘲笑的中性穿着和发型。在一次音乐会上,默克尔身着一袭杏红色真丝长裙,光芒夺目,备受称赞。
  默克尔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与美国前第一夫人、时任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的相似之处。她说,当她翻阅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时,发现她们两人之间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例如,媒体都曾高度关注她们发型的改变。默克尔说:“它(《亲历历史》)使我想起我的外形也曾引起许多讨论。”
  自决定竞选总理以来,一向自嘲缺乏魅力的默克尔几乎与希拉里作出了同样多的改变。同时,她们的改变也都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默克尔唯一喜欢亲自参与的“体育运动”是快步走,她长年借此放松自己;她最喜欢观看的体育运动无疑是足球。她的外交政策如同德国队务实的打法——猾跑动,主动卡位,争取破门。
  对德国民众来说,选择这样一位具有科学家踏实作风的领导来统治一个具有认真行事品格的国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宣传海报中竟酥胸半露,顺利再次当选德国总理
  2008年,德国新的大选年迎来了倒计时。为了给次年的竞选造势,默克尔这回使出了“杀手锏”——在宣传海报中,一向严谨低调的默克尔竟**半露,她偕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党的一名穿上超低胸的晚礼服的女党员并列出镜,并附以让人遐想无限的竞选豪言:“我们还可以奉献更多”。
  用默克尔的**作为宣传噱头自然获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这不仅因为默克尔重要的政治家身份,还因为这位既无美丽面容也无迷人曲线的“欧洲大妈”已经让人习惯了她一贯保守的中性衣着和鲜有夸张表情的冷峻面庞。以至于2008年4月她在挪威奥斯陆国家歌剧院首场演出开幕礼上蔚为壮观的低胸造型一出炉便成为经典,在几年间被反复炒作。
  出格的装扮惹起媒体一片哗然,默克尔却以她一如既往的冷静淡淡地回应道:“很简单,因为德国总理是女性”。
  2009年大选默克尔主打“女性牌”。她从政后从不主动对外公开自己的私人生活,但随着德国大选进入最后关头,为拉选票,谋求连任的默克尔打破禁忌,首次向媒体公开其从总理府下班后如何居家过日子,大打“亲民牌”。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每周五,自己一般都会列好超市购物清单交给其丈夫外出采买,有时司人也会去超市。在选购时她“会感觉到人们在看她”,有时一些顾客会很热情地主动帮忙选购。不过,默克尔称她更喜欢单独逛超市,不受打扰。她说:“我很感激这些帮忙出主意的顾客,但有时我更喜欢一个人选购。”
  默克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值此60年来最严重危机之际,是时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此话无疑给了选民无限的想象力,显示出她对于连任志在必得。
  2009年9月27日,德国第17届联邦议院选举正式开始。全德共有28个政党登记参选,角逐近600个席位。虽然至多三分之一受访选民尚未决定支持哪个政党,但选前多项民调显示,仅联盟党、社民党、自民党、绿党和左翼党五大政党能通过最低得票率5%这道门槛。当时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以现任总理默克尔为首的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将再次赢得最多议席,默克尔连任几无悬念。
  经历了一场被称为“沉闷和没有悬念”的大选之后,9月28日凌晨,媒体公布,现任总理默克尔率领的基民盟赢得约335%选票,偏左的社会民主党赢得约225%选票,亲商界的自由民主党赢得约15%选票。这意味着默克尔顺利地又一次当选为德国总理,未来四年继续执掌德国,并与自由民主党组成偏右的执政联盟。
  默克尔的主要竞争对手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施泰因迈尔在选举后发表讲话,承认大选失败和社民党将沦为在野党。
  在第一个任期里,默克尔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穿着打扮很传统,甚至有一点土气,行为方式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女政治家。然而,这样一位“沉闷”的“科尔的小女孩”,在德国却拥有极高的人气。60%的支持率让默尔克成为二战以来德国最受欢迎的领导人,也让她的很多竞争者望尘莫及。
  有识之士对默克尔的顺利连任毫不奇怪,他们看到,今天的德国已经高度稳定,在没有遭遇重大危机威胁的情况下,德国人不愿意看到国家政策贸然转向,他们希望国家持续发展;默克尔的务实作风恰好符合今天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诉求,既不跟着美国跑,也要和俄罗斯、中国等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显然,务实认真、物理学学者出身的默克尔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春风得意的“铁娘子”向选民振臂高呼,表示自己一定将把德国变得更好,自己的强硬作风不改如初。10月28日,55岁的默克尔及其新内阁宣誓就职。
  在新任期初始,获得连任的默克尔政府的一系列强硬干预措施令人侧目,先是宣布计划向阿富汗增兵500人,紧接着又声称如果伊朗在核问题上不卒态度,德国将对伊朗实施“全面制裁”。这一强硬的姿态与上一年年底德国大选中的低胸宣传照相映成趣,让世人见识了她的两面性和立体人格。
人物速览
  希拉里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时,邂逅了同校的比尔·克林顿。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后,她开始了律师生涯,不久加入国会水门事件弹劾调查小组,曾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任教,后从事专职律师工作。她随夫克林顿做了12年州长夫人,接着在白宫度过8年美好时光。2001年,希拉里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2006年11月再次高票当选。
  她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个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的女强人,最终败给了奥巴马。希拉里转而号召支持者,用全部能量、所有**和坚韧,尽一切努力支持奥巴马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在棋逢对手的对决中,嘶但赢得了支持者的拥护,更赢得了对手的尊敬。2009年1月21日,希拉里宣誓就任美国第67任国务卿。
  2010年10月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该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榜单,希拉里·克林顿被评为第五名。2010年12月,名闻世界的盖普洛年度民意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1019名美国**居民中展开调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荣获2010年美国最受钦佩人物。
  2011年3月16日,希拉里通过媒体已明确表态,不论2012年总统奥巴马是否会成功连任,届时她都将退休,不会再谋求任何一个职位,更不会竞选总统。截至2011年7月,希拉里在担任美国国务卿的19个月中,足足穿梭了80个国家。这位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仍是全球媒体和公众追逐的人物。
父母非常想把她训练成强悍的孩子(1)
  希拉里全名希拉里·黛安·罗德姆(Hillary Diane Rodham),1947年10月26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她出生前两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后的繁荣如期而至,中产阶级兴起,只要你足够努力并承担责任,谁都可以得到工作机会。
  1995年4月,希拉里·克林顿同攀登珠穆朗玛峰第一人艾德蒙·希拉里爵士见面时提到,当年自己的名字正是由艾德蒙·希拉里爵士的名字而来,因为她的母亲希望她也能够像希拉里爵士一样,在人生中勇攀高峰。
  希拉里的母亲多萝西·豪厄尔·罗德姆是一位家庭主妇;父亲休·E·罗德姆是个小富商。希拉里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此后他们又生了两个男孩。希拉里的母亲童年时孤单寂寞,她的父母对她很冷淡,才三四岁时,她就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后来,父母离婚,希拉里的母亲跟奶奶住,她没钱买衣服,只有一件衬衫,搭配唯一的一条裙子,天冷时就穿上仅有的毛衣。她后来到了芝加哥,找了一份文书的工作,每周干5天半活,赚取微薄的13美元周薪。
  希拉里的父亲和其他美国男人一样,为国效力后返乡担起养家糊口之责。那是一个乐观主义的时代,虽然美国和苏联、东欧展开冷战,但那一代人不觉得有什么危险,依旧充满希望。经济的繁荣和乐观情绪的泛滥,使得婴儿潮出现,希拉里就是在这种气氛下出生的。
  童年的苦难经历和战争让希拉里的父母变得坚强,他们相信辛勤工作,不问回报;相信自力更生而非自我放纵。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观念也在日后深深地影响了希拉里。
  在希拉里小的时候,母亲就鼓励她要有自己的梦想并不懈努力。一年暑假,母亲帮希拉里在一个大纸箱里堆砌出一个梦幻王国。她们用镜子当湖泊,用枝条当树木,希拉里还编了一个童话故事让洋娃娃们演出。母亲重视教育,希望孩子们多读书以增长知识。
  母亲每周都带她去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她在童书区里流连忘返。5岁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但母亲不让她和弟弟看太多的电视,他们只好靠玩填字游戏打发时间,这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数学技巧与解题方法。
  母亲不爱听希拉里谈论朋友的穿着或朋友对她的看法。母亲对她说:“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管别人怎么做。我跟别人不一样,你也跟别人不一样。”
  充满爱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希拉里日后对家庭、工作的忠诚和服务大众的信念。
  希拉里的父亲对孩子管教很严格。战后,他开了间印染厂,雇了些日工,等希拉里和弟弟足够大时,他们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为印染厂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在父亲看来,劳动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必要过程。
  因为经历过大萧条的考验,希拉里的父亲无法忍受挥霍浪费。希拉里曾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小时候,碰到特殊的开支,比如说买参加高中毕业舞会的服装,素须和父亲商议数周。1960年前后,全家才开始去麦当劳,在此之前,希拉里根本不知道快餐是什么。如果家中的哪个孩子刷完牙忘了旋紧牙膏盖子,即使是下雪天,父亲也会把盖子丢到窗外,叫他们到外面找!他希望借此提醒孩子们不要浪费。
  希拉里在自传中回忆道:“我的父亲总是力求完美,我知道自己总是达不到他的目标。有一次,当我拿着全A的成绩单回家时,他看了一眼却说,‘这是什么考试,一定是太简单了’”。
父母非常想把她训练成强悍的孩子(2)
  小时候的希拉里曾有段时期比较软弱。她的父母非常想把她和弟弟训练成强悍的孩子,以使他们能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他们家搬到帕克里奇不久,母亲发现4岁的希拉里不爱出去玩,有时还哭着回家,说街对面的小女孩苏西老是推撞她。母亲担心这样下去,希拉里会懦弱成性,于是,当有一次她又跑回家时,被母亲当面拦住了。
  “回去!”母亲呵斥着说,“若苏西打你,我允许你回击,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我们家容不下懦夫!”希拉里真的回去了,几分钟后,她昂头挺胸地回家来。“男孩子们愿意和我玩了,”希拉里说,“而且苏西愿意和我做朋友!”后来母亲告诉她,她一直站在餐厅的窗帘后面,看着女儿抬头挺胸过马路。希拉里后来和苏西“结盟”,至今仍然是好朋友。
  希拉里的父母从不试图强迫她去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只是鼓励她奋发向上,希望她永远快乐。父母从不对她说“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或“女孩子不应该这样做”之类的话。所以,小学时候的希拉里率性发展着,她就像个假小子一样,常站出来帮**学出气。由此确立的名声,使希拉里被选为纠察队的队长之一。希拉里从小就对政治感兴趣,刚刚9岁,她就试图弄清艾森豪威尔是否是个比杜鲁门更好的总统;14岁时,她就对为什么只有男孩子才能当宇航员提出了质疑。
  希拉里喜欢和朋友切磋辩论技巧。她经常和朋友就世界和平、棒球比赛或任何主题展跨论。四年级起就与希拉里同班的里基茨后来回忆说,希拉里对任何事情都有鲜明的看法,“她是个了不起的辩论家,有时她只是因午论的乐趣而持相反的观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她们一起谈论政治,讨论当时发生的所有事迹她曾是班委会、学生会、文化标准委员会的成员,担任过低年级学生会副主席、班报记者、体操队长,获过科学奖,参加过各种演讲和辩论会。
  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它们相互敌视、泾渭分明。中学三年级时,暗藏的紧张终于爆发,不同的团体放学后在停车场厮斗。学校迅速介入,并成立一个叫做“文化价值委员会”的学生团体,由各个群体选派学生代表组成。校长邀希拉里加入委员会,这让她有机会和持不同观点的人打交道。委员会提出一些互相包容、缓解紧张的具体建议。希拉里后来说,这是她第一次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宣扬多元主义、互相尊重和理解等美国价值。
  不过,希拉里的中学岁月并非一帆风顺。1963年11月22日,正在上几何课的希拉里听到了肯尼迪被暗杀的消息,这件事情让她很悲伤,“当时我为国家感到难过,希望多少能帮点忙,尽管我不知道从何帮起。”她说。
  高中快结束的时候,希拉里开始考虑上哪所大学,两位老师建议她申请史密斯学院或韦尔斯利学院,这两所学院都属于“七姐妹”女子院校。希拉里和父母商量,父母都说尊重希拉里的选择。结果,希拉里同时被两校录取。
  希拉里认真地研究起两校提供的照片,最后,她决定选择更美丽的韦尔斯利学院。
韦尔斯利学院第一个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
  1965年9月12日,希拉里迈进了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完全女子学院——韦尔斯利学院,主修政治学。
  学院热烈欢迎她们,并对自己的声望满怀信心,确信学院有能力把这些来自中上层家庭的精英女子,培养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女领袖。从韦尔斯利学院开始,希拉里开始更加成熟起来。进韦尔斯利的第一天,校方说大家是“凤毛麟角”。在这里希拉里开始明白,自己不必因为身为女性而屈居第二位。
  不过,刚刚入学的新生希拉里并不觉得愉快,这个身材苗条、体格健壮而又敢于标新立异的女孩子觉得孤单和不知所措。新同学中很多人非常优秀,许多同学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还有的人以高分通过大学预科学分测验,免修许多大学一年级课程,而希拉里看起来则糟糕得多:数学与地质学让希拉里叫苦连天;法文课上,教授则毫不客气地对她说:“小姐,你的天分在别的地方。”开学一个月后,希拉里打电话回家,告诉父母自己似乎差人一截,她哭着说自己想退学,但父母都明确表示,不希望她半途而废。
  这真是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希拉里思考了几天,她决定恢复自信,绝不可以一遇到困难就跑回家,而应该向前全力冲刺。她确实很快就做到了。接下来,希拉里振奋起精神,专心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培养课外领导能力。
  希拉里的一位同班同学回忆说:“嘶是在化妆打扮和穿着上花费很多时间的女子。” 希拉里的同学罗杰斯对希拉里的最初回忆,便是她们在她的寝室里谈论政治,罗杰斯说:“她是个对政治学废寝忘食的学生,她是那么认真,那么有兴趣,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了解。”
  女孩们开始对韦尔斯利古板的规定感到无法忍受,她们在此时已是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希拉里的带领下向校方施压,要求取消那些过于严厉的规定,最后校方终于同意取消。希拉里也猾向校方呼吁,传达她们对于限制招收黑人学生的不满。此后,韦尔斯利努力招收少数民族的教职员和学生,并在20世纪70年代见到成效。
  这段经历让希拉里颇为自豪,多年后仍津津乐道。
  希拉里在大学一年级当选韦尔斯利“青年共和党”主席,不过,此时她对于共和党及其政策越来越无法认同,“尤其是它对民权与越战的态度。”她后来回忆说。希拉里从高中时开始读《纽约时报》,阅读鹰派、鸽派和其他派别的文章,这促使她拓宽对世界的理解。不久,希拉里就发现,自己的政治观已经不再与共和党相同,她随后辞去了学校“青年共和党”主席一职。
  大学时代的希拉里常因衣着朴素而显得不合群,因深度近视,带着厚如瓶底的眼镜,她曾自嘲:“瞎得像蝙蝠。”人们还记得她当时的样子:法兰绒衬衫、厚镜片和朴素的衣着,简朴得就像入学通知或者校方告示所要求的那样,“有点让人惊讶”。
  大三时,希拉里开始支持反战的明尼苏达州民主党联邦参议员尤金·麦卡锡。
  20世纪 60年代末的美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历史时期。1968年4月,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遭暗杀;林登·约翰逊总统不顾国内急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急速到来的事实,继续加深在越南的军事卷入。就在金遇刺两个月后,联邦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6月5日也遭枪杀身亡。这加深了希拉里对层出不穷的国内事件的绝望,因为“在国家如此需要强有力而又不失风范的领导人之际,我们竟然失去了罗伯特·肯尼迪。”
  希拉里和朋友们经常讨论和争论越战问题。她们无休止地讨论如果自己是男生该怎么办。后来希拉里回忆说,有关越战的争论,表明的不只是她们对战争的态度,而且涉及对这个国家的责任与爱。“对许多有思想、有见地的年轻人来说,问题不如想象的简单,爱国之情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在大学的社会活动中,希拉里非常活跃,她很快投入到反战罢课的活动中,还组织了校园的游行活动。但她给同学们更深刻的印象来自她的“勤奋努力、严肃认真”,甚至独来独往。“她从来都按时去大学生体育馆练健身操,对自己非常严格,有时甚至苛刻。”
  这期间,希拉里还在华盛顿国家政府机关进行了为期9周的暑期实习。学生被安排到各机构及国会的办公室里,亲眼看看政府如何运作。这次实习深深地影响了希拉里,多年后,当她作为女主人进驻白宫时,还深情地回忆自己当实习生时的场景。
  希拉里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社团活动项目和与贫穷斗争的地区社团组织。她的指导老师谢克特的评语是这样的:“这是一篇属于自由主义的、进步的论文,但绝不是激进的论文。她是进步的,但又是持批判态度的、务实的。她今后整个职业生涯所遵循的道路正是如此。”
  1969年,希拉里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嘶校方安排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希拉里成为第一个在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而她富有争议的演讲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
  灰褐色头发、不施脂粉、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目光凌厉、叫人生畏的希拉里,在离校的最后一刻,又一次成功地开启了韦尔斯利的新传统。22岁青春风华的希拉里在校园里留下了许多照片,卷发、坚定的眼神隐约有些安吉丽娜·朱莉的样子,难怪在当年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后,帅小伙克林顿能和希拉里擦出火花。
邂逅比尔·克林顿,遭到了几乎所有亲朋的反对(1)
  1969年秋,刚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的希拉里投考名闻世界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成位录取的235名学生中仅有的27名女生之一。在这之前,她还接到了另一所世界最著名的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不过,嘶喜欢哈佛对女性的轻视,最终选择了耶鲁大学。
  如果说在韦尔斯利学院希拉里还掩饰着她的野心,那么,到了耶鲁法学院,算不再隐藏自己急于要成为重要政治人物的渴望。20多年后,希拉里的一位同学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而她的另一同学则说:“那时有许多争取民权、关于外交政策及其他问题的集会,她总为之呐喊并奔走其中,却从未受过处罚。我想她谈得最多的是在性别和工作机会方面,虽然所有这些看上去超出了她自身的能力。”耶鲁法学院的知名教授伯克·马歇尔非常赏识希拉里的聪明、勤奋,并认为她富有吸引力。
  希拉里的聪慧、美丽、热情,使她像在韦尔斯利一样赢得了众多的关注与支持。其中之一,就是她后来的丈夫、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
  早在希拉里读中学的时候,和年轻的希拉里经常联系的琼斯牧师就看出了希拉里吸引男孩子的独特魅力。“男孩们喜欢她,不是因为她卖弄风情。嘶是绝代佳人,但却十分漂亮。她吸引周围小伙子的是她的人品,她乐意同他们交谈,平等相待。”
  在韦尔斯利学院时希拉里学习非常用功,约会对象靠朋友介绍或在联谊舞会上认识,多半是与她同龄的哈佛大学学生或其他常春藤名校学生。这期间,希拉里曾认真交往且带回家给父母认识的男友共有两位,后来希拉里回忆说,父亲对待他们的态度与其说是礼貌性寒暄,不如说是下马停她的两位男友虽然都过了父亲那一关,但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
  关于希拉里与克林顿的最初相识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在一堂“公民自由”课的课堂上,老教授讲解了一个复杂的法律案件,听课的同学们头昏脑涨,克林顿也迷迷糊糊地打起了盹儿。老教授放完幻灯片后询问同学们处理的办法,同学们都面面相觑。这时,克林顿模模糊糊醒过来了,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希拉里不由得对这个吹牛的、体型高大的英俊小伙儿另眼相看,而克林顿也被身旁这个穿着法兰绒长裙、戴着副厚眼镜的美丽姑娘深深地吸引了。下课后,克林顿竟情不自禁地尾随希拉里出去,但没有足够的勇气主动上前去跟她搭腔。此时,比尔·克林顿从牛津大学学成归来,刚进耶鲁法学院。
  另一种说法是:希拉里第一次注意克林顿是在法学院的学生休息室,当时,克林顿正对着一群听得出神的同学吹牛,当希拉里经过时,听到他说:“不只那样,我们家乡种了全世界最大的西瓜!”希拉里好奇地问朋友:“他是谁啊?”
  “哦,他是比尔·克林顿。”朋友说,“从阿肯色州来。”
  此后有一段时间两人没再见面,直到1971年春天最后一次上课,两人才有机会再度交谈。
  上完课后,希拉里要去注册办公室确定下学期的课,克林顿说他正好也要去。注册办公室的学生很多,等到两人排到队伍前头时,那位管注册的人说:“比尔,你在这儿干什么?你不是已经注册过了吗?”把戏被揭穿了,于是,克林顿干脆要希拉里陪他走一走,到耶鲁美术画廊去看展览。
邂逅比尔·克林顿,遭到了几乎所有亲朋的反对(2)
  “花园里有一个巨大而美丽的女子坐像,希拉里坐在女子的腿上,而我就坐在她的旁边,我们就这样聊着。不久之后,我就俯下身去,把我的头放在了她的肩膀上。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约会。”克林顿回忆说。
  随后的一个周末,希拉里去了佛蒙特,去看望一个一直跟她约会的男友,因为这是很早以前就约定了的,克林顿对此焦急万分。紧接着,希拉里生病了,克林顿于是给她带去一些鸡汤和橘子汁。小礼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分不开了。”
  后来有人问起希拉里:“克林顿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她回答说:“是他不害怕我。”这无疑是个十分有趣但又真实准确的答案,它至少说出了两人之间的“势均力敌”。
  希拉里带克林顿去见她的父母,克林顿教养好,又肯主动帮忙洗碗,深得希拉里母亲赏识;同时在玩扑克牌、看电视转播的球赛中,克林顿和她的父亲也慢慢熟悉起来。希拉里周围朋友都喜欢克林顿,希拉里一个儿时玩伴的母亲对她说:“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绝对要留住他,我见过这么多人,他是唯一能让你笑的!”
  1973年春,希拉里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克林顿带她首次去欧洲旅行,重温当年他这位罗德学者在英国的游历之处。随后,希拉里应邀到儿童保护基金会担任律师工作。1974年1月,26岁的希拉里接到电话,去首都华盛顿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担任律师一职,参与“水门事急的调查和时任总统尼克松弹劾调查小组工作。
  上级分派给希拉里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建立一套法律程序,以便为即将进行的审判和弹劾过程做准备。她的另一个工作是听录音带,以便从这些录音带中发现尼克松及其高级助手卷入“水门事急及在其中起何种作用的证据。这使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政治的神秘气氛。
  希拉里与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至18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没有休息时间,有关尼克松一生的精确资料最终被整理了出来。这个新毕业的年轻女律师工作勤奋,能力超群,效率高,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颇得同事的信任与尊重。
  “水门事急调查委员会期间的工作是希拉里律师生涯中的浓重一笔。当她在华盛顿为自己前途而努力的时候,克林顿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已落下了脚。1973年下半年,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克林顿准备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虽然是初次参选,知名度、人际资源都不能和那些老政客相比,但他还是决定背水一战。
  希拉里跟克林顿通过电话保持着密切联系,她深为克林顿的勇气和毅力而感到骄傲,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的心却因此离得更近了。
  克林顿在选区中四处奔走,和选民亲切交谈,告诉他们自己的政治纲领。和他的竞争对手相比,克林顿显得年轻、富有朝气。希拉里在电话中倾听克林顿诉说的一切,与他共同分享欢乐。从希拉里口中,克林顿准确洞悉了身为共和党领袖的尼克松总统很可能被迫下台的信息,这无疑有助于克林顿扳倒其竞争对手——国会议员、共和党人哈默·施密特。
  5月,初选结果揭晓,克林顿如愿当选。希拉里得知消息,幸福得有些晕眩,她甚至有些不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但克林顿却在电话那头激动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他只是一遍遍地说着:“祝贺我吧,亲爱的,你知道,我一有消息就给你打电话。”
  过了一阵儿,克林顿再次打来电话,请求希拉里去阿肯色州和他一起生活,他已经动用各种关系为她在阿肯色大学谋取到了一个教职,希拉里已无法拒绝。
  但希拉里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去阿肯色州的决定遭到了几乎所有的朋友、家人以及认识她的人的一致反对,他们都觉得她这个决定是疯狂的。她的闺蜜萨拉·埃尔曼几乎是愤怒地责问她:“你是不是疯了,你到底打算不打算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希拉里感觉非常孤独,不得不逼迫自己冷静下来,审问自己的心灵: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怎样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自己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结果,她发现自己在耶鲁法学院的时候就爱上了克林顿,现在,她更加渴望走到他的身边。
  扳倒了尼克松,也拒绝了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邀请,1974年冬,希拉里义无反顾地来到阿肯色大学任教。此时,克林顿已经在这所大学任教1年多,两个年轻人终于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阿肯色大学所在的费耶特维尔城的人民很喜欢这个新来的年轻女教师,希拉里对《阿肯色新闻报》说:“我喜爱费耶特维尔,也喜爱阿肯色。我不知为什么,但我确实感到温暖如家。”
  1975年10月11日,星期六,离希拉里28岁生日还差15天的时候,希拉里·罗德姆与比尔·克林顿举行了婚礼。婚礼仪式是小规模的,出席的也多是双方的直系亲属以及密友。直到婚礼前最后一分钟,希拉里的母亲才发现女儿还没有礼服,于是带她去迪拉德百货商店买了一身传统结婚礼罚希拉里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琐事,精明强干的她在生活方面有时的确显得很懵懂幼稚。
  无论在气质、思想还是风格等方面,他们似乎都是理想的配偶。她传统的“男性气质”、活力和忍耐正好与他带有“女性气质”的温和、多情和敏感相匹配。这是理智与政党的结合,两个都很强悍的人彼此征服了对方,他们随后要做的就是“征繁美国人民,虽然他们当时这种理想并不清晰。
一路协助克林顿,从州长夫人到总统夫人(1)
  最初,希拉里是美国共和党的支持者。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她先后多次在总统选举中为共和党出力,从中结识了很多名人政要,为实现自己日后的远大目标奠定了基础。
  为了支持身为民主党党员的丈夫的政治事业,希拉里转而投靠到民主党阵营。刚结婚那段时间,希拉里拒绝改从丈夫姓氏,仍坚持自称“希拉里·罗德姆”。在当时普遍保守的阿肯色州,此举明显过于激进,被认为是缺乏传统家庭观念的表现,因而对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权衡利弊之后,希拉里最终让步,从此,她的名字改为了“希拉里·克林顿”。
  1976年,比尔·克林顿第一次当选全州性的公职,他轻松击败两名民主党对手,被选为阿肯色州最年轻的司法部长,时年30岁。
  丈夫新的工作要求希拉里迁居小石城。虽然当时任何一家大的法律事务所都没有一名女律师,希拉里仍被享有盛名的罗斯法律事务所聘用了,成为该州参加主要法律工作的首批妇女之一。
  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1979年1月10日,32岁的克林顿宣誓就任阿肯色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之一。宣誓仪式在阿肯色州议会大厦众议院会议厅举行。宣誓仪式上的希拉里手握《圣经》,戴着大眼镜,自豪地微笑着。此时,这位年轻的州长夫人既要努力与律师事务所的同事共事,又要尽到州第一夫人的职责。
  尽管希拉里和克林顿工作都非常忙,但是他们还是想有个孩子。于是,他们利用一次度假的机会孕育了宝宝。希拉里在怀孕期间还邀请克林顿和她一起参加医院为准妈妈开设的学习班。
  1980年对希拉里来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年份。这一年的 2月,女儿切尔西降临人世;同样也是这一年,克林顿竞选州长连任惨遭失败。
  切尔西比预产期早了3周出生,克林顿与希拉里的家人都欣喜若狂。女儿的出世是希拉里这辈子最奇妙也最恐惧的体验。在塌后复原那段时间,克林顿经常把切尔西紧抱在怀中去院内闲逛,绽放着初为人父的喜悦。他对女儿唱歌,把她摇来晃去,带着她四处炫耀,似乎全天下只有他当过爸爸。
  后来,希拉里在回忆髓辛的从政生活时透露,女儿切尔西小的时候,初为人母的巳要“经营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女儿,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担子压得她近乎崩溃。“我曾含着眼泪,抱着她、哄她、摇她,不知所措地告诉她:‘你以前从没做过婴儿,我以前没做过妈妈,我们两个都是新手,彼此帮个忙吧。’”
  竞选失败让一向乐观幽默、血气方刚的克林顿伤心欲绝,那段日子,在希拉里后来的回忆中就像冬天一样寒冷。不过,克林顿没有一蹶不振,两年后,就在切尔西两岁生日那天,克林顿宣布将再次参加州长竞选。
  这一次,克林顿成功了,他再次来到他曾分别发表过一次就职演说和一次告别演说的阿肯色州州议会大厅,发表他第二次担任州长的就职演说。比尔·克林顿任命希拉里领导新成立的阿肯色州教雨准委员会,这项任命及时得到通过,没有引起反对。希拉里·克林顿在教雨准委员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阿肯色州制定了该州第一个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规划。
  1987年1月13日,比尔·克林顿就任阿肯色州第四届4年期州长(1987—1990)。
一路协助克林顿,从州长夫人到总统夫人(2)
  这一年,罗纳德·里根总统的第二届任期将满,一些民主党巨头纷纷鼓动克林顿投入1988年总统大选,但是克林顿拒绝了。他对记者说,他和希拉里经过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讨论,“我们的女儿才7岁。竞选总统使得希拉里和我两人都将不得不长时间离开她。这对她、对我们都没有好处。”
  不过5年后,比尔·克林顿改变了主意。1991年10月3日,在明媚的艳阳天下,阿肯色州老议会大厦周围,大约有4500人举着横幅标语、旗帜和摄像机,前来参加比尔·克林顿宣布参加1992年总统竞选的仪式。克林顿在演说的开头这样说道:“感谢今天诸位的光临,感谢你们的友谊和支持,给了我担任11年州长的机会。我要特别感谢希拉里和切尔西,在我们的生涯中迈出了如此重要的一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们的幸福。”演说完毕,比尔转过身,紧紧拥抱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克林顿的竞选机器迅速开动。这台机器是由众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专家或精英人士组成的,其中当然不能缺少他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再次改变了自己,她发誓,如果克林顿当选总统,她将辞去律师之职,全力持家。她甚至应战时任总统老布什的夫人,准备在一次做糕点的比赛中获胜。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内,人们还来不及转身,一个由克林顿夫人设计配制的巧克力小点心便送到面前,显得她非常熟谙烹调和善理家务。
  而且,她在外在形象上也“改头换面”了,在丈夫准备竞选州长时她就曾有过改变,现在,丈夫雄图白宫,她恨不得“脱胎换骨”!她摘掉了眼镜、染了头发、穿上了得体的名牌套装。
  后来在1994年夏天,克林顿接受采访时,公开承认希拉里对他决定参加1992年总统大选的影响。在被问到为什么他相信妻子的政治判断力时,克林顿说:“她有第六感,我不得不佩服她。”希拉里为了确保丈夫的初选胜利,帮助克林顿确定和修改电视讲稿,设计公众形象,制定竞选策略,甚至对丈夫电视辩论中的措辞和风度等细节一一过问。这一时期,希拉里·克林顿刚过40岁,事业正处在巅峰时期,已成为美国最出色的律师之一,而为了帮助丈夫入主白宫,她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
  选举结果出人意料,来自阿肯色州的毛头小子最终打败了伊拉克战争英雄,1992年11月3日,比尔·克林顿当选美国第49届第42任总统。
  比尔·克林顿的胜利,希拉里·克林顿功不可没。她又要搬家了,她的新家在华盛顿,名字叫白宫。
  1993年1月20日,美国华盛顿,就职仪式于11:30分开始。所有的主要领导人都按照礼宾顺序,在国会护卫队的陪同下来到主席台上。老布什走在克林顿的前面,海军陆战队的乐队为他们两人奏起了《领袖万岁》的曲子。随后,克林顿与首席法官及老布什总统握了握手,接着拥抱了一下希拉里和切尔西,告诉她们,他爱她们。然后,参议员温德尔·福特请他“作为美国总统”走上演讲台。
  从这一刻起,州长夫人希拉里变成了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
忍辱负重,帮助克林顿渡过“莱温斯基绯闻案”难关(1)
  希拉里很快喜欢上了白宫的生活,不过,他们全家随意的生活状态以及24小时可以工作的习惯,还是让白宫的工作人员吃惊,就像希拉里夫妇还不太习惯白宫的礼节一样。
  希拉里在入主白宫前就做好了迎接各种批评的准备,她翻阅了好几位前第一夫人的传记,她阅读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目的是希望寻找一位自己可以效仿的楷模。此后的几年中,希拉里也把自己做成了楷模。
  她是克林顿身边举足轻重的顾问,她同丈夫以及丈夫其他3位最亲密的顾问坐在一起,讨论决定内阁成员人选。她直截了当地参与一切。她主张政府用人要兼容并蓄和多样化。她提倡全国性的卫生保健、学校进步,甚至主张改进住房制度。她替妇女、穷苦人民和少数民族说话。她是儿童的辩护人,提倡进一步搞好儿童保育工作和产前护理工作,扩大学龄前儿童教悠划。
  比尔·克林顿曾对《纽约日报》的记者说:“她在这些决定上向我提出建议,就像在以往的20年中,她对我作出的所有其他决定都提出过建议一样。”
  1996年11月,克林顿再次当选总统,此时的希拉里变得更强有力、更独立自主和自信。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在公共事务中,她都是丈夫的平等伙伴。
  然而,可惜的是,上帝并没有让这个强悍的女人总是一帆风顺,就在克林顿第二个任期的时候,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人闯进了她与丈夫的二人世界,她叫莫妮卡·莱温斯基。
  1998年1月23日,星期三,克林顿一大早便把希拉里叫醒,沉默了半晌,然后,身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怀着从未有过的歉疚之情,对他的妻子希拉里吞吞吐吐地说:“今天报上登了一些你该知道的事。”克林顿说他必须坦承与莱温斯基有够正当关系,但不过是逢场作戏,还说他之所以先前不向希拉里说实话,是不愿让希拉里受到伤害。
  其实,希拉里早有耳闻,她预料到会有这么一个痛苦的时刻,但她还是禁不住愤怒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克林顿一再因为私生活问题而遭到共和党的攻击,他本应该吸取教训,但却屡教不改,这一次无疑将会给他的政治生涯抹上永难洗去的污点。
  事实上,希拉里早已习惯了克林顿的风流成性。为了自我安慰,她总是把对克林顿的任何指控,都看成是政敌们制造出来的邪恶丑闻。关于克林顿的丑事不一而足,从被指控为贩毒到与小石城一个**生下一个小孩等等。因此,在遭遇到“莱温斯基事急之初,她是镇定自若的,她以为实习生插曲终究只会是小道新闻史上的一个注脚,但她错了,克林顿这次的确欺骗了她。
  这一时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绯闻,成了全世界大小媒体和人们街头巷尾的头号议题,克林顿和希拉里一家人几乎成了几十亿人的笑料。希拉里本来是无辜的,但作为克林顿的妻子,她的尊严瞬间荡然无存。正如她在自传中所说:“我经历了毕生最感心力交瘁、最令人震惊、最为伤痛的事情……”当时,希拉里郁闷悲伤到极点,真想逃到荒无人烟的地方。“白天比晚上容易打发。当你发现伤你的人,就是一路扶持你走硅难时光的挚友时,你还能投靠谁?我感受到了无法承受的孤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希拉里不知骂过丈夫多少次,也不知曾多少次搂着女儿切尔西以泪洗面。
忍辱负重,帮助克林顿渡过“莱温斯基绯闻案”难关(2)
  克林顿的背叛导致希拉里的私人情感与政治理念激烈交锋。
  希拉里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如果仅作为他的妻子,“我真恨不得拧断他的脖子。”“但他不只是我的丈夫,他同时也是美国的总统。无论如何,他领导美国与国际社会的风范依然让我衷心敬佩。我也认为,不管他做了什么,都不应蒙受政敌的百般**。”她对克林顿痛心而失望,但经过长时间独处与反思后,希拉里承认自己依然爱他。她回忆说“我必须抚平百感交集的心绪,专注于亟待处理的切身要务,且要以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作出不落窠臼的判断,履行对自己及国家的义务。”
  克林顿能否保住其总统职权?美国宪法可否维系于不坠?这一切很难预料。但希拉里知道,这段期间她的一切言行,都将影响克林顿及国家的未来。她还没有决定是否为自己的婚姻而战,但已下决心为总统而战。
  她明白,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就得承受与权力相等的压力。她与克林顿的婚姻不同于美国普通公民,他们的婚姻乃是一种政治婚姻。为了美国总统顺利渡过难关继续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了自己心中的政治梦想,希拉里决定“忍辱负重”,她要振作精神重拾生活。她和克林顿定期参与婚姻问题咨询会,以权衡是否需要挽救他们的婚姻。希拉里相信克林顿是个好人,更是个伟大的总统。同时,最关键的是,针对克林顿的政治斗争已势如燎原烈火,“我必须站在比尔这一边!”
  希拉里决定饶恕克林顿,拯救他的政治生命。她选择了维持,选择了与丈夫站在一起接受记者和公众的质问,这自然是旁观者心头一个难解的谜,一种不易被理解的妥协行为。但在她的心中,依然是因为爱,因为还活在心中的爱。在克林顿遭弹劾期间,她多次站出来为丈夫辩护——那时没有人知道,她刚才还大哭了一场;她告诉美国人,她已经原谅了出轨的丈夫——也没有人知道,她与丈夫几乎天天吵架……
  夫妇俩在白宫的国家祈祷早餐会上与宗教界领袖面谈,克林顿满怀诚心地告白自己的罪过,同时祈求美国人民宽恕。他也表明不会辞职下台:“只要我真诚且持续不断地忏悔,国家、我个人以及我的家庭,就能得享善果。” 美国民众也对克林顿的致歉声明做出了正面的回应,在此次危机期间,美国人民对于总统的施政满意度一直稳定没有下降。
  1998年9月9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副手们开了两部面包车前往国会山,提交11万余言的“斯塔尔报告”,还附上36箱的辅助说明文迹希拉里在回忆录中说:“斯塔尔的大张旗鼓着实骇人听闻,报告恣意贬低总统、使宪法蒙羞,国会还擅自将其对外公布。”“这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屈辱的时刻!”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由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利用白宫绯闻案一再向克林顿发难,主要是想羞辱总统,抓住他的“把柄”,以制约其处理内政外交的权力。
  最终,克林顿逃过了他生命中的又一次劫难。1999年2月,参议院否决了总统弹劾案,并否决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对克林顿的指控。
  克林顿胜利了,希拉里也胜利了。据接近希拉里的人士透露,当年,支撑希拉里使她痛苦、违心地维护丈夫和家庭的,就是她“创造政坛奇迹”的梦想。
  这个受到伤害的女人因为自己的坚毅、宽容和镇定,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尊重。关于希拉里的民意调查支持度也攀升至历史新高,将近百分之七十!“这证明美国人民基本上是公正且富同情心的。”希拉里说。
  2001年1月20日,两任总统期满的克林顿卸任了。希拉里向自己住了8年的白宫和第一夫人的头衔告别了。
  不过,希拉里没有告别政坛。此时,她深藏多年的政治欲望蠢蠢欲动,丈夫退下来,而她决定出击了。
从政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
  早在1999年,希拉里就决定参选纽约州的联邦参议员,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比如她是位女性,不是纽约当地人,而且当地的共和党人早就对她恨之入骨,会趁竞选的机会尽全力把她丑化等等,但是她仍然决定试一试。
  为了这次选举,希拉里跑遍了纽约州的62个县。有一年多的时间,她都搭乘一部被媒体戏称为“希拉里快车”的汽车在纽约州各地奔波,她的竞选成为媒体最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媒体对她的竞选活动的报道甚至超过某些总统候选人。最后的结果是,她以55∶43的成绩大胜共和党候选人拉齐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赢得公职的第一夫人。
  2001年1月3日,此时还是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宣誓就任纽约州参议员,成为美国国会参议院13位女性议员之一。过去的一切都结束了,希拉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虽然曾有“第一夫人”的名声,但缺乏从政的实际经验,必须广泛联络和多方求教,只有这样才能立住阵脚。
  希拉里迅速地由一名高高在上的第一夫人,卒为一名勤奋、谦虚的参议员。她的角色转换十分成功,不少参议员评价她没有一点儿前第一夫人的架子,称赞她非常勤奋、极具智慧、平易近人,和众、参议员关系十分融洽。她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并在参议院中显露出锋芒。
  “9·11”事件发生后,她更是加班工作,每周超过70小时。希拉里为纽约州申请了215亿美元的灾难补助金;她还说服了EPA(环保协会)对零基地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她甚至还会见了戏剧工作者,提出吸引观众重回百老汇的计划。她说:“现在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使纽约从‘9·11’中苏醒。那是我的首要工作。”
  2002年9月和2003年9月,希拉里多次出席“9·11”事件的纪念活动,悼念那些惨案中的死难者。此时的纽约已经在“9·11”惨案后苏醒,其中有希拉里不容抹杀的功劳。
  2003年6月9日,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英文名Living History)在美国国内上市,当天就卖出去20万本。在曼哈顿举行签名售书时,数千读者蜂拥而上。最后走出簇拥的人群时,兴奋的希拉里只说了一句话:“我的手都要签断了!”《今日美国》报认为,此书可望成为当年“出版界和政坛的头号大事之一”。
  不过,人们更感兴趣的不是她的回忆录,而是她的未来。
  早在2003年6月,希拉里在她的全国大城市巡回新书《亲历历史》签名活动中,就受到了支持者夹道欢迎,很多人希望她能够参加竞选,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希拉里在2004年7月9日表示,她仍然对竞选总统不感兴趣,但不排除2008年参选的可能。她还表示,她与大家一样很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美国出现一位女总统。
  事实上,自从克林顿离开政治舞台后,希拉里就成为了民主党最耀眼的明星。
  2004年4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推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名单,克林顿和希拉里均为“民主党银河里最耀眼的明星”,双双入选“思想家”行列。“克林顿夫人”的印象似乎在慢慢淡化,她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家的身份,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更对她有利的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败给了小布什,这无疑更加突出了希拉里在民主党中的位置。
  人们都在猜测,这个拥有政治洞察力、高智商、野心和公众影响力的前第一夫人、参议员、著名女强人,是否会再创造一个新的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呢?
  虽在美国,身为女性的希拉里自1992年随丈夫克林顿入主白宫,到如今再寻重返白宫之路,她一路走来,仍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
  2005年,希拉里刚想向总统宝座迈步的时候,共和党就抛出了一个“秘密武器”—— 女检察官珍妮·皮罗,与希拉里争夺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席位。如果希拉里无法在2006年连任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她未来竞选总统的计划就将彻底破产。共和党显然是希望提前掐断希拉里这棵未来的总统“花苗”。
  2006年初,希拉里的前财政顾问戴维·罗森又闹出“竞选资金门”丑闻。当时,共和党“收买”的一名前脱衣舞夜总会老板宣称,愿意在戴维·罗森隐瞒竞选资金案中作证。此事差一点儿让希拉里提前“栽倒”……
  2006年12月底,有好事媒体评选各国名流趣闻,希拉里当选“最严厉的老婆”。希拉里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对老公克林顿的讲话内容也要审查一番。是年,阿联酋公司计划收购美国几大港口管理权事件在美国政坛掀起不小波澜,希拉里对收购事宜表示强烈反对,但克林顿却对此大表支持,而且还猾为阿联酋公司支招。此事被媒体得知后,觉得自己大失颜面的希拉里甚为恼怒,干脆对丈夫来了个讲话审查,以后夫妇两人在外讲话观点不一致时,以希拉里的话为准。可怜克林顿的日常活动也一妻子的手下人检查。
与美国第一位女总统仅一步之遥,最终成了国务卿
  2007年1月,希拉里正式宣布参加美国下一任总统选举。她的参选标志着2008年总统选战正式拉开序幕。美国国内至少涌现了17000个以她为主题的网站,好评铺天盖地,恶评汹涌如潮,绝无中间路线。希拉里若能实现夫妻先后任总统的“美国梦”,显然比布什父子总统还要过瘾。几年来,希拉里一直就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关于她的报道总能吸引无数眼球。爱她的人爱得要死,恨她的人恨得要命。不管怎样,全世界都感觉到——这个女人确实不平凡。
  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重要竞选人、民主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不愧被冠以“筹款机器”的称号,她在2007年获得的助选资金总额超过1亿美元。 但这一成绩并不能让希拉里沾沾自喜。因为这时候,希拉里与民主党内劲敌巴拉克·奥巴马在筹款进度上不相上下。
  2008年全国党内初选,希拉里一开始在全国民调中大幅领先其他候选人,且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超级党代表支持,政治评论员都预料希拉里将代表民主党参加总统大选,但是政治的不可预测性在本次初选中表露无疑。民主党政坛新秀巴拉克·奥巴马异军突起,与希拉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奥巴马在爱荷华州的全国第一个党团投票中胜出,震撼选情。其后,奥巴马和希拉里在长达6个月的初选中互有崭获,难解难分。
  2008年1月3日晚,民主党的党内初选在艾奥瓦州拉开帷幕。结果,奥巴马获得38%的支持票,名列第一;希拉里仅赢得了29%的支持票,排在第三。开局不利无疑给希拉里的竞选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随后,选战转至新罕布什尔州。在当地一个集会上拉票时,有人问希拉里:“你是怎样坚持进行这种艰辛的竞选的?”闻听此言,她禁不住心生感慨,继而情绪失控,带着哭腔说:“我很艰难地努力着!不容易,不容易!你们知道,如果我不坚信这(参选)是应该做的事情,我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面对人群,她竟潸然泪下,声音也开始断断续续。周围的不少人见状也哽咽起来——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女人的确值得同情。
  10余年来,希拉里遭受了驶胜数的攻击和阻挠,保守派攻击她政治野心太强;右翼分子说她傲慢无礼、精于算计、冷酷无情;共和党在媒体圈内的“枪手”污蔑她是“同性恋”;在本党内部,她又不幸遭遇了奥巴马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
  美国自建国以来,尚未出现一位女总统,希拉里试图改变历史,但其艰难可想而知。也许到了这个时候,希拉里才真正品味到冲击总统宝座的辛酸。2008年1月7日,尽管赢得了新罕布什尔州党内初选的胜利,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希拉里再次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2008年6月3日,民主党最后两场初选完成投票,奥巴马当天晚间公开宣布自己获得足够党代表票,将成为民主党参选总统提名人。但事实上,希拉里在初选中总共获得了约1800万张普选票,在普选票上超过奥巴马17万票,因民主党特殊的比例分配制度导致代表票落后。希拉里在当日对奥巴马表示祝贺,但拒绝承认失败。
  民主党内大佬经过3天的磋商与安排,希拉里与奥巴马两人6日在参议员范士丹家中私下会谈。随后晚间,各大媒体引用希拉里阵营消息人士表示,希拉里会在7日的造势活动中承认败选。
  6月7日,希拉里在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正式承认竞选失败,并宣布退出参选,黯然挥别她的支持者。希拉里在演讲中声情并茂地回顾了自己的参政历程,阐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用自己的行动争取美国社会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和参政机会,她承认自己竞选活动的失败,并号召所有的支持者转而支持稳获民主党2008年总统大选提名人的奥巴马。希拉里号召支持者,用全部能量、所有**和坚韧,尽一切努力支持奥巴马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希拉里说,人生是如此短暂,生命是如此珍贵,我希望用自己的参选让全国女性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尊重、一样的参政和把握国家的机会。尽管败选,但她自己依然坚信,未来美国的历史上,选民必将会成功将女性送上白宫的总统宝座。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战胜了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被视为“美国梦”的最好代言,也被评价为美国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式标志。
  2008年12月1日,希拉里被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为下届国务卿。
  2009年1月21日,希拉里在丈夫克林顿和女儿切尔西的陪同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67任国务卿。美国参议院当天以94票对2票的绝对优势,批准奥巴马总统关于希拉里担任国务卿的提名。
人物速览
  北欧芬兰,一个真正实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神秘而美丽的国度。
  芬兰是世界上妇女参杖例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芬兰议会女性比例超过40%,现政府20名成员超过半数为女性。2003年4月,芬兰成为欧洲首个总统和总理同为女性的国家。在芬兰,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女性凭借个人才能和魅力同样能够登上政坛顶峰。自2000年迄今登顶芬兰权力巅峰的塔里娅·哈洛宁就是个中翘常
  塔里娅·哈洛宁创造了芬兰政坛的很多“第一”:1995年,她出任芬兰政府第一任女外长;2000年,她当选芬兰第一任女总统;2006年初成功连任,成为芬兰自1994年通过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后连任总统的第一人。哈洛宁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步入政界,除总统和外长职务外,还曾担任政府社会事务部长和司法部长等职,是芬兰名副其实的资深政治家、政界女强人。她还曾入选《福布斯》杂志“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名女性”榜单。哈洛宁诚实幽默,富有个性,深受芬兰百姓尤其是妇女的爱戴。大多数芬兰人表示,哈洛宁可信、宽容和公正,最合他们的心意。哈洛宁任职总统以来,芬兰更为注重平等和社会公正。嘶国民称为“每一个芬兰人的总统”。
赫尔辛基大学法学硕士,勤勉猾、抱负远大
  地处北欧的芬兰吸引世人目光的不仅有迷人的千湖秀色,更有众多活跃在政坛上的女强人组成的风景线。
  芬兰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南临芬兰湾,西濒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地势北高南低。芬兰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国有69%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其森林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芬兰拥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
  1943年12月24日圣诞前夜,塔里娅·哈洛宁出生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工人阶级社区。她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母亲是一个劳工组织的购货干事。谁也不会想到,50多年之后,这个在赫尔辛基工人居住区里长大的女孩竟成为芬兰第一位女总统。
  20世纪中叶,芬兰工人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难,为争取权益不断斗争。哈洛宁从小立志要帮助工人改善生存状况。“我母亲总是和我讨论关于工人们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哈洛宁回忆童年时提到。与此同时,工人为争取权利和平等而进行的斗争运动,也让哈洛宁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努力改变现状的激进氛围中。小哈洛宁立下志向,要获得教英帮助工人——通过获得系统的教育来提升自我的价值和能力,再用自身具备的价值和能力来帮助工人阶级争取权利、改善生存状况。
  1962年,哈洛宁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攻读法律。在学校里,她曾经多次参加学生抗议活动,是个激进主义分子。而儿时的“帮助工人改变生存状况”的志向也伴随着学识的增长逐渐丰富和立体起来,她对于涉及人权、民主、公民权利的相关社会事务都充满强烈的**和浓厚的兴趣,追求和争取整个社会的公正平等是她的信念。
  1968年,哈洛宁获得赫尔辛基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到全国学生联合会担任组织和外联秘书。也因为有这个从业经历,再加上自己的法学背景,她还曾在芬兰商业联盟中央组织担任律师。
  1971年,擞入了芬兰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并开始负责党内的一些事务和行政工作。“猾”、“热情”、“肯干”是哈洛宁党内同事评价她工作时最常用的形容词。并且,她做事十分认真,她一贯主张“如果你要做事,就要把它做好。”即使是在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哈洛宁对工作要求的严格和精确也是出了名的。
  哈洛宁的卓越表现,得到了时任芬兰总理的社会民主党人苏萨的赏识。1974年,由于苏萨提名,年仅31岁的哈洛宁进入国家议会担任秘书,开始步入了芬兰政治舞台的中心。
  1979年,由于担任秘书期间工作出色,社会民主党内部提名哈洛宁代表卡尔里奥区竞选国会议员。而哈洛宁也不负众望,赢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竞选,确立了自己在国家议会中的席位。担任议员期间,哈洛宁充分发挥自己的法律专长,联合其他议员提交了许多改进和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议案。在很好完成议员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主动承担起议会中其他的多项职责,先后担任了国会的社会事务委员会主席、法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总务委员会主席。同时,她还是赫尔辛基市参议院从1977年到1996年的5届议员。
出任外交部长,为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嘶社会民主党和议会选派进入国家政府内阁。哈洛宁服务过3届内阁,拥有芬兰女政治家历史上最丰富、最长久和拥有最多“第一”的部长经历。1987年,嘶提升为社会事务和卫生部部长,在芬兰这个具有最广泛福利系统的国家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阁职位。3年后,她成为芬兰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司法部长。1995年,她又被任命为芬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外交部长。
  哈洛宁在政治上的连级跳,引起公众一度哗然,很多人认为女性并不适合承担如此重任。可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位由议会和内阁精心挑选出来的女外长,不仅合适而且还具有超越这个职位的许多优点。
  在担任芬兰外长期间,哈洛宁显露出过人的外交才能,既能干又幽默,而且工作效率也很高。
  当时,正值芬兰加入欧盟之际,芬兰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显示一个小国的地位和作用。从1991年到1995年,她曾在欧洲议会联盟和部长会议里任芬兰代表团的副团长;出任外长后,她在欧盟中扮演了猾的角色,酸持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欧盟的扩大化。在她和芬兰政府的努力下,芬兰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回归西方的外交转身,比瑞典等北欧国家更早找到了自己在欧盟的位置。
  1999年7月至12月,芬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哈洛宁代表芬兰第一次担当了欧盟轮值主席,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为芬兰赢得了“小国办大事”的美樱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芬兰争取到了在世界事务上更多的发言权,哈洛宁也得以施展自己和平的外交主张和独立自主的政治风格。这让注重树立国际形象的芬兰人非常看重,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哈洛宁在第二年的总统选举中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上半年,科索沃战争之际,对北约的南联盟轰炸行动,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表示支持。而哈洛宁却与自己的总统唱“反调”,坚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武力解决民族冲突,否定北约干涉南联盟事务以及它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
  俄罗斯是芬兰的邻国,历史上曾经统治芬兰数世纪之久。在许多芬兰人都对俄罗斯心存疑惧、敬而远之时,哈洛宁不但主动靠近这个“庞然大国”,而且勇于直面和建议它在政治上的决策。在1999年9月俄罗斯对车臣武装分子进行军事打击时,看到车臣平民因战争流离失所,哈洛宁写信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呼吁联合国关注车臣人权状况。为维护车臣难民的人权,哈洛宁还亲往探视,敦促俄罗斯领导人尽快用政治而非武力解决这一冲突。
  为了推动中东和平,哈洛宁多次出访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猾高效的外交活动,不仅提高了芬兰的国际地位,也让越来越多的芬兰人记住了这位能干的外交家,并认同她为芬兰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之一。
坚持为平民代言,成为芬兰第一位女总统
  2000年,当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宣布他不再参加下一届总统竞选时,芬兰第一大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内将目光锁定在了哈洛宁身上。出色的政绩、无可挑剔的人品、极高的威望,都是哈洛幕看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哈洛宁是一位女性。
  自1907年独立以来,芬兰最重要的职位一直由男性把持,这使芬兰参政意识极强的妇女们愤愤不平。社民党主席、芬兰总理利波宁在大选前呼吁人民投哈洛宁一票:“欧洲仍由男性统治,大男子主义在所难免。现在是结束男性垄断的时候了。”
  为了能选出芬兰历史上首位女总统,许多保守派的女性放弃了党派之争,转而联合起来全力支持哈洛模而作为有着一个女儿的单身母亲,哈洛宁在竞选中以顽强、自信的形象,赢得了众多选民的支持。
  2000年年初,芬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哈洛宁以第一大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击败了最大在野党中间力量党候选人——前总理埃斯科·阿霍,成功当选为第18任芬兰共和国总统。3月1日,56岁的哈洛宁宣誓就职,成为芬兰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统,同时也成为当时全球在任的5位女元首之一。
  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哈洛宁十分关注人权、民主以及社会民事事务,社会公正平等问题成为贯穿其政治生涯的重要主题,她同时还在促进国际团结的运动中扮演猾的角色。在她担任总统的6年中,芬兰更为注重平等和社会公正。
  进入新世纪以来,芬兰国内的收入差别在增大,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哈洛宁主张社会公正和解决贫困问题,强调在经济、地区以及性别等方面的平等,并极力主张维护现行福利制度。
  哈洛宁认为,安全的福利社会为芬兰公民提供服务,保证人们普遍享受到社会保障和社会保健服务,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为每个人提供就业机会。
  劳工阶级出身的哈洛宁自从政以来,一直坚持为平民代言,坚决主张维护现行福利制度,被舆论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在叱咤风云的政坛上,哈洛宁上升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她的政治理念却始终坚持不变。
  哈洛宁参加总统选举时的竞选主题也是加强社会的福利建设,加强社会的民主公正。她声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北欧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我认为它是正确的。”
  执政后,在国内事务的处理上,她主张继续巩固传统的福利社会建设、强调实行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她倡导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对于实行财富公平合理的分配,她的最重要目的就是防止贫富两极分化。此外,哈洛宁也一直保持对人权和少数民族问题的关注。环境也是她关心的问题之一。
  她的言行处处都体现着她对本国人民在社会保障和生活状态,还有对贫困人口命运的强烈关注。福利、人权和平等,在这位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执政过程中被反复地强调。建立真正民主、公正和法治的社会是哈洛宁始终的核心理念,她也为此一直努力实践着。
特立独行、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的另类总统
  和绝大多数的女政治家相比,哈洛宁最大的独到之处在于,她的成功并没有受益于任何来自家庭关系的庇荫,也没有依赖于来自男性政治家的“谆谆教诲”。她独立自主的程度在从政女性中实属罕见。
  芬兰女性普遍被认为是幸运的,但“女性还是第二性”的情况依然存在。芬兰的女权主义者们还在为捍卫和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而斗争着,而哈洛宁就是其中的一个激进代表。
  小时候,哈洛宁就从自己母亲的身上清楚地意识到“女性是坚强的,是有责任感,是可以做各种事情的”。走上职业政治生涯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为争取女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努力。
  早在国会工作时,还没结婚的她,竟然带着自己出生不久的孩子来到了庄重的国家议会大厅。这一举动让那些沉静严肃的男议员面面相觑。虽然今天的芬兰议会里有40%的女性,但是在那时女性议员还是少数,未婚有子的女议员更是屈指可数。回忆起这段经历,哈洛宁说道:“我的孩子当时还很小,我仍需要给烁乳,所以我必须带着她。”
  特立独行的哈洛宁曾因为反对教会禁止为女性授任神职的政策而从芬兰路德教堂退出。当时的芬兰只有4%的人口不信教,哈洛宁就是其中的一员。而直到其竞选总统的前一年,芬兰总统仍然是教会的领导者。
  在保守派眼里,这个染了一头红色头发的单身母亲无异于 “离经叛道”,与这个国度的传统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
  她的竞争对手阿霍抓住了这点,针对选民对哈洛宁私生活的争议,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一位“传统价值先生”,不断声称和证实自己是正统价值观的代表。
  面对强烈挑战,社会民主党人害怕哈洛宁的生活方式成为竞争对手攻击的把柄,由此失去大多剩守派选民的支持,所以试图劝说其完婚、入教,并掩饰自己对同性恋的支持。但是,哈洛宁坚决反对为“谋取权力”而放弃真实的自己。她曾经于1980年担任过芬兰争取同性恋权利组织(SETA)的主席。根据SETA组织成员回忆,时任议员的哈洛宁猾发挥自己的法律专长,联合其他议员提交议案,抗议性别歧视,要求废除歧视同性恋者的法律条文。也因为这一举动,有人甚至质疑她的性取向。
  种种“乖张”自然容易引起异议。但是,哈洛宁依然“我行我素”。即使是在总统竞选的最后关键时刻,她也没有丝毫收敛:不隐瞒自己未婚同居,也不否认自己对同性恋的支持。虽然她可能会因此而失去许多保守派选票。
  最终,另类而又“坚持自我”的哈洛宁还是赢得了最后胜利。
  赫尔辛基最大的日报《赫尔辛基新闻》主编论述道:“她胜利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诚实芬兰人的形象,她从不隐藏任何东西。她是一个典范,她的经历让人知晓如何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现代芬兰人。”
  芬兰记者们形容:“哈洛宁带给我们的骄傲,就好比诺基亚手机带给我们的骄傲。”哈洛宁非常注意为芬兰妇女做出榜样。她说:“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对她们有所激励。”并且,她也为推动女权发展而不懈地努力。
  以往,芬兰总统的5位高级顾问都由男性担纲。但是,哈洛宁就职后,就立即招聘了女性媒体关系顾问和特别顾问。同时,总统的护卫也第一次聘用女性。
  当议会和总理提议一位男性担任芬兰中央银行主席时,哈洛宁却坚持要求由一位更有资格的女性担任此职。她利用自己可以批准或否定总理和议会关于政府官员任命提议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的争辩,结果她赢了。
  在风俗习惯上,哈洛宁也猾营造一种男女平等的氛围。按芬兰传统,生意的洽谈往往在桑拿浴聚会中完成。而出席聚会的生意人,通常都只是男人,只有他们可以聚在一起喝啤酒、洗桑拿、谈生意。哈洛宁决心创造一个改变。很快,她邀请了14名芬兰顶尖的学术和政界女性一起到总统府开展桑拿浴聚会,把这项只属于男性的传统也带给女性分享。
  哈洛宁还不得不应对一些从未发生在男性总统上的事情。总有一些媒体不断关注她的衣发发型和头发的颜色。一次,当她访问瑞典时,记者们还嘲笑她服饰不当,带着一个大提包去会见皇室成员。但是,这位以个性著称的女总统也没有因此而困扰,她回应道:“对一个女人来说,携带一个足够装下她所有必需品的大皮包,非常重要。”
  1990年,当哈洛宁当选为第一位女司法部长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想:“这怎么可以?”可是一年后,人们的反应却是“这样也不错”。后来,她又成为第一个女外交部长,人们又说:“一个女人怎么可以担当这个职务?”但是同样过了几年后,每个人都认为这样是正常的。她希望在这些职位上有了第一位女性之后,还需要有其他女性继续去尝试和担当。她希望下一次,关于“是否是女性”这样的讨论不再成为主题。她也不想让人们说,“我们已经让一个女性尝试过了,我们绝不再重复。”
  哈洛宁自称,成为总统后,除了屈从舆论压力结婚外,自己的个性并没有丝毫改变。
迫于政治压力,与男友结婚
  作为一个有着一个女儿的单身母亲,哈洛宁以顽强、自信的形象,赢得了大多数芬兰妇女的支持。
  哈洛宁就任总统后,搬出原来居住的公寓,与同居的男友、芬兰议会社会事务委员会秘书彭蒂·阿拉亚尔维一起,住进位于首都赫尔辛基市郊的松树湾总统官邸。这给芬兰公众出了历史上的第一道难题:如何称呼与总统未婚同居15载的男友阿拉亚尔维?在生活方式相当“开放”的芬兰,人们本来其实并不介意哈洛宁跟阿拉亚尔维的这种关系, 也不介意阿拉亚尔维住进总统官邸,但问题是如何在正式场合和媒体上称呼这个住在总统官邸的男人,尤其是当总统出现在外交场合时,称谓更是成为关系到“国体”的大事。一种颇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哈洛宁和外国政要站在一起时,身边不能总是有一个名分不定的“男友”或“伴侣”,这难免有碍国家形象。
  在哈洛宁当选总统后,阿拉亚尔维主动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到一家福利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但“该给阿拉亚尔维什么样的名分?”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芬兰公民、律师和各大媒体开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一时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被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尽快结束讨论,总统办公厅曾专门发出一项通报,建议称“丈夫”。但许多人对此不同意,纷纷打电话询问:“哈洛宁和阿拉亚尔维不是还没有合法婚姻关系吗?”芬兰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一项调查:只有25%的人同意用“丈夫”这个称呼,约50%的人主张称“生活伴侣”,还有人建议用“男人”一词:哈洛宁和她的男人阿拉亚尔维。
  多年前,哈洛宁和阿拉亚尔维作为芬兰国会社会卫生事务委员会的同事,在前往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访问时坠入爱河。当时哈洛宁是委员会主席,阿拉亚尔维只是委员会的普通秘书,其工作是为委员会准备文案。
  阿拉亚尔维比哈洛宁小5岁,天资聪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与哈洛宁有很多共同语言,可谓志同道合。俩人相爱后很快同居。此后不久,阿拉亚尔维搬到赫尔辛基市中心一幢普通住宅楼内哈洛宁住处对门的公寓里。作为对门邻居,两人既有独立私人空间,又能随时方便约会。数年来,两人保持着有距离的同居生活,对于政务繁忙的哈洛宁和具有独立精神的阿拉亚尔维都非常合适。
  他们一直没有结婚,但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尽管性格倔犟的哈洛宁曾多次表示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为了尽快平息国人的争论,并避免给外事活动带来不便,56岁的女总统被迫做出让步,披上婚纱与共同生活了十几载的阿拉亚尔维登记结婚。2000年8月26日下午,哈洛宁在首都赫尔辛基市郊的松树湾总统官邸和阿拉亚尔维举行了结婚仪式,平息了这场历时半年沸沸扬扬的讨论。
  哈洛宁富有个性,嘶信任何宗教,所以,她的婚礼上没有神甫的祝福。证婚人是哈洛宁总统的女儿安娜和阿拉亚尔维的儿子埃斯科。总统的婚礼低调从简,参加婚礼的只有新郎和新娘的亲朋好友约30人。当第二天芬兰人一觉醒来时,才听说总统结婚了。
  婚后,哈洛宁没有随夫改姓,仍然保持原来的姓名,芬兰总统依然叫塔里娅·哈洛宁,这非常符合哈洛宁的性格。而阿拉亚尔维从此也名正言顺地以总统丈夫的名义出席各种活动,可谓皆大欢喜。
人物速览
  埃娃是一位穷裁缝的私生女,曾当过舞女、模特儿、电影明星、播音员。1943年,阿根廷发生军事珍,她遇到比她年长24岁的胡安·庇隆,两人一见钟情,她成斡隆的第二位夫人。她帮助庇隆上校夺得总统宝座,也走上了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政治生活的最前台。她猾贯彻庇隆的“社会革命”主张,亲自运作政府创建的巨额社会基金,关心民间疾苦,热心慈善事业,而在阿根廷享有极高的声望,其生前和死后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庇隆本人,被奉为“美洲圣女”、阿根廷的“国母”,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埃维吮。她大量从事与劳工、医疗、儿童和妇女有关的慈善活动,帮助工人得到加薪、女性获得选举权。她的一生正是如玫瑰般娇艳诡异,展示给别人的是高雅明艳的花朵,把尖刺埋在层层叶片下留给自己,正是绽放时节,却又匆匆凋零。
  1952年,年仅33岁的埃娃不幸患子宫癌去世。当时有70万人赶去向她的遗体致哀,16人因为人群拥挤而被踩死。她的遗体被安放在水晶棺中永久保存。庇隆的追随者还为她建造了纪念碑,其高度超越了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埃娃·庇隆生前出版的自传——《我的生活目的》被指定为阿根廷所有学校,尤其是大学的必读课本。
  1997年,由麦当娜主演的电影《庇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的就是埃娃的一生。
一位穷裁缝的私生女,15岁惨遭蹂躏
  1919年5月7日,玛丽亚·埃娃·杜亚尔特诞生在阿根廷西北部潘帕斯草原小镇拉普拉斯的一个贫苦人家。埃娃,西班牙语昵称“埃维吮。
  她的母亲胡安娜·德拉斯少女时代虽有点发胖却美貌动人,后来被卖给一个不正派的当地人德杜阿特做情妇。德杜阿特在洛斯托尔多斯村买下了一个牧场,把胡安娜安置在牧场,既当厨师又当主妇。胡安娜还做裁缝活计补贴家用。
  埃娃是父母的第五个孩子,由于生活窘迫先天不足,她出生时体重不足6磅,而且出生几个月,父亲就离家到外地干活,抛弃了妻子以及4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埃娃一生也未得到父亲的**,享受天伦之乐的人间温情,相反,她和五个兄弟姐妹被人视为私生子,尝够了别人抛来的不屑的白眼。
  1926年,名为一家之主,却从未关心过这个家的父亲因肺炎去世了。父亲在遗嘱中留给他们1万比索。这笔遗产不啻是雪中送炭,给穷困潦倒的胡安娜家带去一线生机。
  为了维持生活,养活6个尚未长大**的儿女,也为了避开伤人的流言飞语,母亲带着孩子搬到了一座紧靠铁路的小镇巨宁,在一所小公寓里干些零活,自食其力抚养孩子。后来,母亲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活也慢慢好起来。
  埃娃在城市里亲眼看到有钱人怎样骄奢淫逸,驾驶着飞驰的汽车出入于豪华旅馆,贵妇人打扮得珠光宝气,趾高气扬的绅士走过乞丐身边却视而不见,她也亲眼看到住在小公寓的穷人怎样节衣缩食,每天为节省一块铜板而绞尽脑汁,每顿饭尽量喝汤而不吃面包。
  埃娃也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长大的。她常常和姐妹到铁路沿线捡煤渣,攒在小筐子里拿回家取暖,还常被人称做小偷;她平时连一片肉也吃不上,咖啡里从来没有糖加,只有到圣诞节时才可以品尝一点儿火腿美味;她上学不止一次因拖欠学费,被老师拉到讲台前当众羞辱。
  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的折磨使小埃娃过早地成熟了,并对她一生的信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她曾说:“穷人们认为他们在生活中所受到的苦难是理所应当的,就如同人们可以慢慢地习惯一种毒药一样,是完全可以忍受的,我却例外,从不愿去品尝这种毒药,这也许是我一生中固有的、无可解释的固有观念吧。”
  埃娃聪明伶俐,在学校里功课虽称不上出类拔萃,但也名列前茅,尤其是朗读课,年年都是第一名。埃娃从6岁起,就被人称做“将来会产生奇迹的人”,这是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预言的。上帝好像也确实格外眷顾她,不但给了她天生丽质的容颜,更赐予她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埃娃的声音朗诵时特别富有感情,好像全身心都投入朗诵中,忘了身在何处,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拨动人的心弦。因此,学校每次读诵圣诗时,都点名让埃娃领读。
  不久,母亲要把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梦想实现了,两个大女儿分别跟当地一名士兵和一位律师成了亲。但是,埃娃却与姐姐们不同,她有自己的追求,想成为一名演员。
  在成为歌舞明星的幻想中,埃娃慢慢长大了,她尤其想成为一个电影明星。当时,镇上刚建起第一座电影院,里面的影片为埃娃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她时常梦想来到电影中的世界,那里美轮美奂、金碧辉煌,俊男美女们载歌载舞沉湎在爱情中。她渴望离开现实生活的压抑,拥抱自由,拥抱财富。
  然而,埃娃还是没能摆脱命运对诵酷的捉弄,她像路边孤独的花朵一样被摧残了。
  1934年,埃娃正处于含苞欲放的花季,她和四姐为一辆车带路,结果,当车子走到僻静之处,她们被车中的所谓绅士拖进树林深处**了。埃娃和四姐怀着恐惧与愤怒大声呼救,然而树林的位置太偏僻了,在绝望和痛苦之下她们昏厥过去了。终于,镇上的人们打着火把找到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们一言不发,拥在一起,只有泪水滑郭冷的面颊。
  埃娃经过这场风波之后,从心灵上好像一下长大了许多,她在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离开这个给她带来痛苦的小镇,一定要出人头地,给侮辱和损害她的上层人物点颜色看看,她想舀复他们。
15岁闯入布宜诺斯艾利斯演艺圈,走入银幕
  尽管埃娃壮志凌云,但是,行动上却面临着重重的阻碍。
  埃娃想飞黄腾达,却身无分文,两手空空;她出身低下,只是个私生女;虽识文断字,却不是个有文凭的才女。埃娃拥有的只是梦想、野心和最原始的资本——少女如花似玉的美貌和青春。埃娃决心赌一把。
  麦加地先生就是她押中的宝。麦加地貌不出众,年龄比埃娃大上一倍有余,他只是个在酒吧演出的爵士歌手,这些似乎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来自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麦加地与美丽的埃娃走到了一起,并在埃娃的恳求下答应带埃娃去首都。
  埃娃简直欣喜若狂,她情不自禁地宣布:“我要成为阿根廷首都的大人物!”在她眼中,一切都变成了玫瑰色,无数机遇已近在咫尺,伸手可及。
  这一年,埃娃年仅15岁。她的行李十分简单,一只单薄的手提箱放进她所有的衣物还绰绰有余。她穿上最喜爱的连衣裙,戴上圆顶的凉帽,生平第一次踏上了开往人称“南美洲巴黎”的首都的火车。一声汽笛,火车缓缓驶离了站台,载着埃娃和她的梦想驶向远方。
  布宜诺斯艾利斯像所有大都市一样,是个纷乱嘈杂、机遇与危险并存的地方。埃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站台上四下环顾,心中一片茫然,毕竟,伺只有15岁,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城市中举目无亲。
  麦加地带着埃娃回到了他自己的家,埃娃在篱笆后眼睁睁地望见房门打开,一个富态的中年妇女抱着孩子出来迎接他,麦加地接过孩子亲吻着,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埃娃的心像针扎一样痛,嘶爱麦加地,但她脑海中蓦地浮现出小时候妈妈领着他们被父亲的夫人拒之门外的情景,难道两代人的命运竟是如此相似的不幸?泪水涌上她的眼睛,模糊了眼前的一切。
  现在,埃娃孑然一身,漂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午夜冷清的街道上。她面临着生存下去的严峻问题,而衣袋里只剩下区区几十个比索。
  此时,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少女埃娃被迫与城市失业、贫困和饥饿抗争。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埃娃来到一个酒吧当了伴舞女郎。每天,她都要拖着疲累的身躯来到酒吧,在呛人的雪茄烟和啤酒味弥漫的舞池里,被人搂来搂去,不时有人捏一把占点便宜,还要强颜欢笑。这里粗野的气氛令埃娃无法忍受,终于有一天,她挥手打了一个调戏她的醉汉,愤然离开了这个下流的酒吧。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像埃娃这样满怀美丽梦想闯荡的姑娘何止成千上万,可是在这个险恶的社会,只有一小部分得以飞黄腾达,大部分都像飘落的花瓣,落入了污水泥沟,陷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境地。
  埃娃成了街头流浪少女,经常忍饥挨饿。但埃娃心里滋长着一股倔劲,她决心努力奋斗,达到出人头地的理想。她去应聘过秘书、演员、歌女,但又都放弃了。她仍旧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光彩夺目,去赢得每一次可能出现的机会。
  在又一次失业后,埃娃怅然若失,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发呆。这时,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主动自我介绍,他是一个摄影师。埃娃的心不禁一动,她已经很久没有吃一顿饱饭了,她需要像这样能够供养她还能够使她出名的男人。这个人就是摄影师雷蒂尔。
  雷蒂尔拍出埃娃的照片的确美丽照人,街头杂志的封面赫然刊出埃娃各种姿态的玉照,已经有人开始注意这个崭露头角的封面女郎了,他们评论说:“埃娃·杜尔亚特小姐拥有美貌、才智和天赋……她的绝顶聪明、优雅风度和那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命运之神对这个执著追求的女孩子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1936年6月,埃娃被圣安娜剧团正式聘为演员,月薪100比索。
  但剧团也不是避风的港湾,弱肉强食、钩心斗角在剧团内部一样盛行,轻歌曼舞、欢快优美的景象只是在舞台上一幕幕上演。埃娃并未受到赏识,她与生俱来的高傲使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无法与旁人打成一片,无法与旁人毫无芥蒂地沟通。
  她决心进入电影界。她以受尽**和欺诈为代价,终于进入了演艺圈。有时,她有机会扮演配角。后来,她慢慢学会了屈从于导演、名演员和文艺评论家等的性方面的要求,以便获得演剧的机会。
  埃娃结交了一批电影界的名流。在那里,她遇到了拳击手兼演员佩德罗,两人展开了一段恋情。佩德罗帮助埃娃在两部电影中饰演了角色。不承想,这段恋情在时隔70年之后,惹出一起血缘纠纷,一个72岁的女人认定自己是埃娃与佩德罗的私生女。她借埃娃迁葬的机会,请求阿根廷政府从埃娃遗体上取了DNA样本,进行亲子鉴定。
  当时的演艺圈中,对埃娃影响最大的是演艺明星马里奥·索菲西,索菲西推荐她在一部喜剧片《马戏团的骑手》中饰第二女主角,虽然她的演技并不成熟,但对她的聪慧、美貌,大家却众口一词地表示赞赏。埃娃后来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时表示:“我喜欢银幕上的自己,那给我一种平凡生活卒成梦幻的感觉。”
  埃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女走上了银幕,她的面孔和演技越来越受到阿根廷人民的喜爱。
投身播音事业,成了一位炙手可热的明星
  埃娃刚刚在影坛上找到感觉,谁知人生再一次面临着转型。著名导演中卡斯·德玛雷看出埃娃并不适合做演员,但非常看好她的嗓音,于是,衷心劝告她投身播音事业。埃娃虽然很失望,却冷静地分析着自己,她意识到这番忠告确是肺腑之言。她在演艺上无路可走了,但可以用声音去鼓动人心,这确实是她最大的优势。埃娃一向敢作敢为,她毅然辞掉了演员的工作,转而投奔阿根廷最大的广播公司—〈尔格兰诺广播公司。后来,与埃娃保持多年友情的莫利纳议员曾十分感慨地评论道:“她绝不是平凡的女人,事实上,她很有政治才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她总是不满现状,胸怀远大理想。”
  埃娃优美动听的声音迷倒了考官,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职位。1939年5月,埃娃签约贝尔格兰诺广播公司,月薪150比索。阿根廷人第一次从电波的传递中认识了这个将来注定了不平凡的女人,埃娃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机。
  埃娃很快令人刮目相看。她处理台词极为准确到位,感情真挚,**洋溢,她的声音极其富有表现力,受到了一致好评。每天早上,广场上聚集着许多家庭主妇和孩子收听广播。广播节目中,一个动听的女音带着丰富的感情讲述了一个贫苦女孩与一个富裕家庭的小老板相爱的故事。广播员就是埃娃,她个人的经历跟故事中的主人翁很相似,她的声音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有的甚至开始对塌生个人崇拜。她的声望越来越高,收入也增加了,最后迁居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豪华住宅区,成了阿根廷著名的广播员。
  在鲜花、掌声一起向她涌来的时候,埃娃再次表现了嘶同凡响的冷静。公司请求她主持一套黄金时间的娱乐节目,这在别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埃娃却婉言拒绝了,她宁愿主持收入相对较少的非营利性节目。最终,公司妥协了,埃娃成了新闻评论节目“阿根廷时间”的主持人。主持新闻节目给了埃娃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总统罗伯特·奥尔蒂斯为首的阿根廷政府宣布了在战争中坚守中立的政策。
  1940年6月,奥尔蒂斯总统患病后,政权便落在崇尚极端独权的副总统卡斯蒂略的手里。卡斯蒂略采取了断然的行动,组成了全部是保守党的新内阁。卡斯蒂略政府一方面执行“中立”政策,另一方面向纳粹分子讨好,给以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指望日后能在希特勒的“新秩序”下享有特权地位,获得优厚的利润。
  在阿根廷当局的庇护下,法西斯分子的活动甚为猖獗,许多法西斯团体在青年中猾开展活动,与此相对应,民主力量和进步人士也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时局的动荡,促使埃娃开始关注政治。就在此时,她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潜能正蠢蠢欲动。从1940年1月12日开始,每晚7点至8点,埃娃都会准时来到直播间,对时事进行一番痛快淋漓的评述。
  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使她越来越懂得寡头政治的背后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蒙眬地产生了一种不打倒寡头政治、不驱走帝国主义势力,就无以拯救阿根廷的思想。她抨击寡头政治的声音,通过电波回荡在阿根廷上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埃娃俨然是一位斗士,她毫不掩饰地抨击政府,要求废除宪法保障的独裁统治,抨击由于大量贪污和管理不善造成企事业资金奇缺的腐败现象,抨击投机倒把之风日益猖獗,造成城乡劳动群众的经济状况极端贫困的社会危机。埃娃慷慨陈词,人们听得如痴如醉,到处传扬着说:“听,这简直就是战神雅典娜的声音!”
  埃娃在斗争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她除了抨击寡头政治,还有两项重要活动——支持工会和争取女权。埃娃相信工会,认为工会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一个团结有力的大家庭,这种依靠工人力量的思想与她的出身息息相关,也反映了她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埃娃与工人结成了非同寻常的关系,她亲切地称工人们为“穷人们”或“无衫汉”,工人们则亲昵地称她为“埃维吮或“小埃娃”,她所鼓吹的美好前景使工人们心潮澎湃,兴奋不已。
  她还为妇女权利大声疾呼。她热情洋溢地鼓励妇女走出家门,甩掉生命中的枷锁和束缚,加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她对妇女所受的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深表同情,她以自身的奋斗体会去感染其他妇女,鼓励她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埃娃心思灵巧,为了把节目办得生动活泼,她甚至亲自收集各种材料,编写了一组世界各国杰出妇女小传,其中包括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俄国女革命家菲涅格尔、奥地利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等十几位杰出女性。通过她声情并茂的朗诵,这些人成为阿根廷妇女的榜样,埃娃也变得声名鹊起。
她的魅力征服了惯于征服他人的庇隆上校
  年轻美貌的埃娃开始步入人生的鼎盛时期。
  一次,埃娃供职的贝尔格兰诺广播电台邀请阿根廷军事政务院的成员前来电台开办一个栏目,由他们来播音和试听。节目正进行间,埃娃不知什么原因走了进来,她的如花美貌和非凡气质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当她出现在房间中央,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蓑直像希腊神话中的青春女神,她的魅力迷倒了在场的所有军政要员。
  军事政务院的官员很快就同电台商定,请埃娃为他们主持一个栏目,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对阿根廷的内外政策和国际形势发表自己的见解。埃娃在这项签约中可谓名利双收,除了知名度提升外,她的薪水也从微不足道的几百比索猛增到5000比索。
  就在阿根廷政局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时,发生了卡斯蒂略总统欲舞弊将自己的候选人科斯塔斯推上总统宝座的丑闻。阿根廷部分军人不满政局,成立“联合军官团”,效法欧洲国家社会主义,在工人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拉拢中下级军官。此时,胡安·庇隆上校也加入了“联合军官团”。他们正酝酿惊天的军事珍。
  1943年6月4日,阿根廷首都附近的卫戍部队在“联合军官团”的指挥下发动珍,开入布宜诺斯艾利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首都政府大厦,卡斯蒂略从首都逃上英国的巡洋舰“德拉索德号”。7月7日,前卡斯蒂略政府陆军部长拉米雷斯将军被宣布为阿根廷共和国临时总统。
  新上台的拉米雷斯政府慧眼识珠,挑中埃娃作为拉拢民众的代表人,埃娃也审时度势,一改泼辣愤慨的指责,为新政府大唱赞歌。
  胡安·庇隆上校也参加了“联合军官团”的珍,珍成功后,他成了国家的要员,在新政府里担任相当于劳工部长职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秘书长。
  埃娃的薪水又被猛增到每月3万比索,公司还授予她“播音之星”的美樱美国甚至在千里之外也对此作出反应。《纽约论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新建立的阿根廷政府为了培植她在公众中的形象,费尽全力支持一个女播音员埃娃·杜尔亚特。这位女士的声音在阿根廷可谓家喻户希”
  1943年8月,埃娃在拉米雷斯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组建了“阿根廷广播联合会”,并被委任为协会的副会长和执行秘书,实际上掌握着协会的权力。她通过这个组织帮助政府控制舆论界人士。
  令埃娃烦恼不堪的是,虽然物质生活和声名称心如意了,但始终没有得到心灵上真正的满足。在她心底最深处,一直保持着说不出的渴望,一种声音在真切地呼唤,呼唤能有一位强有力的人物走进她的视线,成为她生活和事业的支柱,相互扶持着走向辉煌的顶点。
  莫非冥冥中真的有某种力量在操纵?莫非埃娃虔诚的祈祷真的感动了上帝?她终于等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1944年1月5日,圣胡安市不幸发生了剧烈的大地震,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援助灾区的难民,阿根廷广播协会的艺术家们决定组织一次募捐义演,为了壮大声势,他们邀请了一个重要人物——胡安·庇隆。
  庇隆是“联合军官团”珍成功之后阿根廷政坛涌现的少壮派大员,他在阿根廷人眼里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人。
  1944年1月22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卢纳公园体育场,义演如期举行。埃娃·杜尔亚特和胡安·庇隆,这两颗独自运行了很久的行星,即将相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这次相遇,不但改变了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阿根廷的历史。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