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_6 尹梦飞 (现代)
周世宗听了陈抟这顿抢白,虽然觉得是有道理,但心中毕竟不乐。他勉强提出要封陈抟谏议大夫。陈抟婉言谢绝。最后,赐了个“白云先生”的道号了事。
陈桥兵变之后,陈抟进京见了第三个皇帝——他的老相识赵匡胤。见面之后,第一件事,他拿出当初的字据索要华山。第二件事,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杯酒释兵权。这是个影响大宋百年江山,也影响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建议。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是笔算不清的糊涂账。一般人都认为是儒教的宰相赵普提出来的,但道家硬要说是陈抟先生提出来的,我们也没有办法。
陈抟先生见到的第四个皇帝,是坐在杜太后担子另外一头的小男孩,宋太宗赵匡义。其实陈抟并不想去见他。陈先生和赵匡胤的关系很好,“斧声烛影”事件之后,宋太宗赵匡义的谋杀罪的嫌疑非常之大。陈抟先生原本不想去趟这道浑水。但赵匡义先生正处于道德上的不利时期,非常需要宗教方面的支持。即位不到百日,便连派了三拨大臣上华山请陈抟先生进京。他明确地暗示:如果您还不下来,俺就不停地派人上山。说不定,还要专门修一条从汴梁到华山的高速公路,以便于驿马趋驰!
天下有谁大得过皇上?陈抟先生没有办法,只得下山面君。他无可奈何地对皇帝表态:“皇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乃仁圣之君!”陈抟是当时道教领袖,他这一表态,无疑是替天下全体道士选了边!
太宗皇帝大喜,连封他做宰相的心思都有了。但陈抟婉言谢绝。那么,封个“谏议大夫”怎么样?不用,俺喜欢的话早在后周时代就有了。最后,太宗皇帝依样画葫芦,赐了个道号了事:希夷先生。
“陈抟老祖”、“陈抟处士”、“白云先生”、“陈希夷”……陈抟道教历史上不是最有名的人物,但称谓怕是最多的一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长生的一个好处:可以多见几个皇帝,多讨几个封号。顺便说一句,陈先生逝世的时候,享年超过118岁。而著名的长寿世家张天师府上,这个时期的第22代张善天师,和第23代张季文天师,都仅仅活了87岁。
不过,只活87岁的张天师,并不仅仅只是前面提到的这两位。像是约好了一样,第24代张天师张正随,也恰好是活满了87岁。连续三代,都是如此,真令人啧啧称奇!
前两位天师的的事迹一般。张善天师是个著名的旅行家,在名山大川跑了30多年,才回到家乡。他是个内向的人,并且和和尚一样吃素。仅此而已。张季文天师以医术著称,他治病的方法和张道陵相同,符水。疗效也差不多,“病者立愈”。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24代天师,张正随。正是在他在位的时候,天师道迎来了中兴的曙光。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张正随被宋真宗召至汴梁,赐封号为“真静先生”。并敕改龙虎山的“真仙观”为“上清观”。这是天师道中,第一个活着的时候,被赐道号“先生”的人物。大家不要小看“先生”的这个封号。有了它,就相当于儒家高手之中,可以在姓后面加一个“子”了。陈抟这么厉害的角色,皇帝赐封的不过是“希夷先生”。在张正随之后,龙虎山历代天师大多都被赐号“先生”,或者“真人”。没有被赐封号的,简直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这几乎是朝廷对这个教派表示重视的标志。
为什么早不重视,晚不重视,偏偏到了宋真宗这个上不沾天,下不接地的时候,天师道却突然被人供上了台面呢?
说来话就长了,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一个“有趣”的人物——宋真宗。
说他有趣,是因为此人无耻得“有趣”。唐朝的皇帝当年攀李耳先生的亲,最多算是无赖。说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到了宋真宗,他也想学着攀亲,但,翻遍了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就是找不到一个姓赵的燥辣神仙。《百家姓》中,赵钱孙李,赵排第一位,那是大宋朝本朝后来的事情。战国时候,倒是有个姓赵的诸侯国,但不久就被人灭了。说出来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那么祖先的祖先怎么样?中国随便找一个姓,都可以上溯到轩辕黄帝一类的神话人物身上。只要是神仙就好办多了。自己身上,流的不是凡夫俗子的血液,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找本《史记》翻开一看,赵氏的初祖,原来是一个叫“造父”的人物,此人倒是和神仙沾点关系。和谁呢?西王母!西王母亲切接见过周穆王,而周穆王去就拜见西王母时,坐的那辆马车,司机便是造父先生。后来因为他马车驾驶得好,周穆王便慷慨地封他一个城池,是为赵城。
——这、这、这……这哪里可以?宋真宗赵恒先生边读边摇头。虽然,从一个驾马车的家族奋斗成了一个坐马车的家族,拼搏精神是相当可嘉的。但毕竟说出来不好听啊!更令人遗憾的是,赵家的天下,正是从老“周”家手中骗来!
(四十三)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大事,这件事情,极大地改变了宋真宗对国事、家事的判断力。
那一年的秋天,天狼星大炽。在秋高马肥之际,辽国著名的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深入大宋境内。大军一动,势如破竹。正如文天祥后来所说的那样,“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大宋朝在强敌觊觎的情况下,多年来却一直重文抑武,现在终于尝到恶果了。它就像一粒内里营养丰富的鸡蛋,外壳却脆弱无比。历经辽、西夏、金、元,稍微有力量的都想过来敲一下。
天下震动,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跑!敌人打到黄河流域,咱们就逃到淮河流域;敌人打到了淮河流域,咱们就逃到长江流域;如果敌人过于燥辣,竟然打到了长江流域,咱们还有珠江流域可以逃。
宋真宗后来的子子孙孙们,很好地把他这个计划变成了现实。但他自己却很遗憾地没有照计划实行,因为当时的宰相寇准寇老西不愿意。寇准不仅不同意宋真宗往南逃,反而近于强迫式的,劝他往北走。
宋真宗三魂吓飞了两魂,几乎快要认定寇准是个奸臣了。但寇准当时大权在手,软磨硬泡,诡计用尽,几乎是逼着把皇上赶到了澶渊城。一来大宋气数未尽,二来当时民心尚且可用。所以皇帝一亲临前线,立刻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宋军几十万将士,一看到城头飘扬的黄罗伞盖,立刻“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辽军上下面面相觑:不是说这宋朝是粒软壳鸡蛋吗?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化石恐龙蛋了?
于是派人来请和,寇准坚决反对,他想玩个大的,让这些北方蛮子有去无回,一扫北疆多年的阴霾。但宋真宗一路上这一惊吓,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坚决行使了皇帝的最后否决权:议和!量中华之物力,结辽国之欢心。只要不超过一百万金帛,统统答应!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最终议定的金帛是30万,其中银10万,绢20万。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宋真宗在使臣曹利用出发前,给的底线是金帛100万。但曹利用刚出皇帝的营门,就被寇准叫住了:“俺知道皇帝叫你最多给100万,但你小子听着:只要多过30万,回来我要你的脑袋!”
当时人们都知道皇帝是个胆小鬼,大家怕的是寇准这头犟驴。曹利用使出浑身解数,果然把数目定在30万。由此可见,辽国那边其实心中也是虚的。曹利用回来后,宋真宗问他最后的合同金额是多少?曹利用心中得意,故意卖了个关子,口中不言,只伸出三根手指头。
宋真宗大惊失色,“什么,300万?这这这,这也太多了吧?”想了一会,真宗居然又认可了如此巨大的赔付数额:“能了结此事,300万就300万吧!”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只有满族皇帝才会丧权辱国,汉族里面的王八蛋也是不少!
“澶渊之盟”这件事最后的盘点是:最大的赢家是辽国,在几乎会被歼灭的情势下,没花多少力气,便重重地赚了一笔!不输不赢的是宋真宗,反正钱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他一毛钱都不用掏,生活水平丝毫不受影响。最倒霉的是寇准,虽然立下了大功,却使皇上受了不少惊吓。奸臣王钦若趁机挑拨:“这寇老西是个大赌棍,把官家您当赌注啊!他哪里是搞什么御驾亲征哟,分明是孤注一掷嘛!”结果,寇准于1006年罢相,离“澶渊之盟”才一年多一点。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事件最后还有一个隐藏的受益群体:天下的道士。尤其是龙虎山的张家。
“澶渊之盟”尘埃落定之后,宋真宗心里一直闷闷不乐。毕竟是个城下之盟,该战不战,不该和的却和了,作为最高统帅,他的声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还好当时没有民意测验,否则他的得分将非常的难堪。为了这事,宋真宗是吃不好也睡不香。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臣的身影出现在皇帝的面前。——我们不用问是谁,光凭他出现的时机,就可以断定他八成是个奸臣了。为什么呢?对于皇帝个人来讲,忠臣一般都不是好东西,他们一个个恨不得把皇帝累死。你越是吃不好,睡不香,什么好玩的事都不做,成天猫在办公室里批公文,他们就越是开心。奸臣就不同了,他们会在皇帝吃不好睡不香的时候,及时地出现,体贴地嘘寒问暖。有时看到皇帝实在是过于辛苦,还会献上个美女什么的来慰问一下。
这人走近了,果然是个大奸臣:王钦若!《杨家将演义》中,认定他是个辽国的高级间谍,代号“贺驴儿”。当初劝皇帝往南方逃跑的是他,后来用奸计把寇准赶下台的也是他。
对于皇帝的困境,王钦若了然在心。他俯身宋真宗的御座旁,悄悄地给他出了个计策: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一计——借尸还魂!
好计策!宋真宗拍案叫绝。他亲切地看着眼前一脸谄笑的王钦若,心中无比的欣慰。昏君遇到一个知心知腹的奸臣,正如明君和忠臣的风虎云龙际会一样,是件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啊!
景德五年正月初三,天降大雪,宋真宗忽然召集群臣,宣布了一个惊人的重大消息:他做了一个梦!
没有一个人敢笑。皇帝贵为天子,睡的是龙床,做的梦自然非同小可。远的来说,当年周文王梦飞熊入怀,最后得到了兴周八百年的姜太公;近的来说,汉明帝金人入梦,结果佛教大举西来。令天下的道士们,着实苦不堪言!
现在皇帝又做梦了,大家赶紧竖起耳朵,深怕错过了重大的历史细节。
真宗陛下郑重宣示:这个梦是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做的(!)。那天晚上,俺忧国忧民,忧到半夜才入睡。忽然,天降红光,一室皆明。红光之中,出现了一个头戴星冠,身穿绛衣的神人。他严肃地对俺说,下个月在金銮宝殿,虔心做足一个月的道场,到时候,上天会降《大中祥符》三篇于您,您就好好收着吧!
听到这里,信道的哥们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信佛的大臣却觉得有些失望,为什么万岁梦到的不是一个金身罗汉?那些恪守孔子教导,不言怪力乱神的,却几乎笑出声来:什么年代了,还要玩这种老套的东西!从秦皇汉武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演一回,这不把人硬生生逼出审美疲劳么?
但御座上的皇帝依然一本正经:从十二月初一开始,俺就在朝元殿斋戒,现在已经满一个月了。今天,皇城司来报告说,在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长约二丈,里面裹着书卷,用青丝绳绑着,里面仿佛有字,俺估计,这大概就是天书了!
宰相王旦为首,群臣立刻跪拜称贺。然后,大家浩浩荡荡地跟着皇帝,来到了承天门。嚯!可不是吗?长长的一条正挂在那儿呢!
没办法大家只好再次下拜,感谢老天爷送了匹布来。宋真宗也庄重地拜,拜完之后,派两个手脚灵活的太监取下来。还不能交给皇帝,因为套路还没好玩够。这团黄帛先是递到了宰相王旦手中,王旦跪下,双手举起,献给皇上。皇上再跪,双手举起,接过来,亲手放在自己的御辇上,然后搬运到朝元殿的道场供着。
打开天书一看,和大家意料的一样:有字,但半个都不认识!老天爷有时也混蛋,故作玄虚半天,好不容易从天上扔本书下来。但每次都扔错,大家收到的,全是未经翻译的版本。水泊梁山宋江那次是这样,宋真宗这次也不例外。人们必须花钱去请专职的翻译——还好,每次这种非常稀有的人才,都会“恰好”地,及时地出现在身边。
(四十四)
给宋真宗当翻译的人叫陈尧叟,当时掌枢密院,曾经是个状元。他的哥哥比他更有名,欧阳修的《卖油翁》第一句话“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说的就是他的哥哥陈尧咨,文武全才,也是个状元。这陈尧叟一家人果然有学问,经过他的翻译,大家发现帛上是这么写的: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根据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老天爷不仅高估了宋真宗赵恒,也高估了整个大宋朝。但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敢怀疑。天书共有三篇,后面的话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出来,不外乎是勉励宋真宗好好干,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宋真宗下圣旨,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改景德五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同年四月,他再次宣布,另一本天书降于皇宫之类的功德阁。大家又是好一阵忙乎。还没有忙完,六月八日,又有天书下降于泰山。宋真宗立刻宣布要去泰山封禅。殿中群臣几乎都要绝望了!这年头怎么天书像冰雹一样往下掉啊?难道玉帝老儿的图书馆年久失修了么?
后来的史书记载:“自天书议起,四方贡谀者日多,帝好之弥笃。”以至“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清醒的人还是有的,当时龙图阁侍制孙奭就提出了意见,此人是头有名的儒学犟驴。他引用孔子的话硬梆梆地对皇帝说,“天何言哉”,岂有书也?还好宋朝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不杀文臣,否则宋真宗真恨不得宰了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古板!
事情还没有完!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幸福地告诉大家:俺又做梦了!梦里头,俺终于知道是谁给俺送的天书了!
大臣们山呼万岁,拜伏在地,习惯地向他道贺。贺完,大家站起身来,心中暗想:听听看这厮此次又是怎么个瞎扯法!
饶是大家有心理准备,也还是被宋真宗的不要脸吓了一大跳!原来,他在梦中得知,那头戴星冠,身穿绛衣的神人,竟然是赵氏的始祖!——“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大家明白过来了:原来这无赖想学唐朝皇帝那样攀门高亲呀?于是,每个人心里都琢磨着怎么才好顺竿爬,第一个接到皇帝抛过来的球。但,皇帝梦里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大家根本抓不到头绪。拍马屁多少也得拍出点水平吧?乱说一气,万一和皇上的梦不吻合,岂不是擅自替赵家乱安上另一个祖宗?不行!风险系数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殿上的每个人都默然。宋真宗失望地望着群臣,无奈之下,只得宣布退朝。
第二天一早,大臣们还在家里梦着自己的祖宗,忽然便听到景阳钟声大作。大家嘴里埋怨着,心中却不禁有些紧张,是不是辽国又打进来了?否则,没有军国大事,大清早敲景阳钟召见群臣,那是为何?
匆匆忙忙赶到金銮殿一看,皇帝早已经红光满面地坐在那里等着了。群臣看到他的脸色,心中放下一块大石。不是坏事!难道是皇帝又生了个儿子,兴冲冲地想给我们报告好消息?
正猜测间,忽然听到御座上的皇帝轻启御唇,口发御音:各位爱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晚上,寡人又做梦了!
…………
这一次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赵官家的祖宗姓赵(这个自然!),大号赵元朗。古时,“元”和“玄”异写,所以又叫赵玄朗。宋真宗下旨,尊这位虚构的赵玄朗神仙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
——顺便说一句,道教和佛教两家常常闹矛盾。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都喜欢把各教尊神的名讳弄得又长又复杂!让不识字的老百姓一看,便先吓矮了一截。我家乡有个著名的寺庙,里面有个挺大的罗汉堂。以前,我闲暇之时,喜欢去数罗汉玩。数来数去,十多年下来,也不知数了几百次了。说来惭愧,那些“尊者”的名字,我还是半个都记不得!
佛教还好说,因为别人是印度来的,说的是外语。音译过来,难免拗口。道教就显得有些故作玄虚了,越到后来,名字越长。天宫中的神仙们,怕是会无端多了一个烦恼:怎样才能有效地记住自己的名字?
事情到了皇帝那里,还有另外一个麻烦:避讳。这是中国古代最混蛋的规矩,不管是佛祖、神仙、凡人,总之除了皇帝一个人以外,统统无处可逃!宋真宗正式下诏:圣祖名:上曰“元”(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结果天下之人,避了赵恒的讳,还要避赵恒之前,宋室历代天子的讳。避完所有赵官家的讳,心说这总成了吧?结果现在又钻出来一个什么莫名其妙的“圣祖”,没办法还得避一回!——有什么办法?人同此心。《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手上有了两个闲钱,便也会理直气壮地骂阿Q:“你也配姓赵?”比起来宋代的赵官家还算是宽宏大量的,他避的只是名,还没有硬逼着天下姓赵的穷人,统统地给我改姓“罩”!
随着赵玄朗的出现,第一个倒霉的人物便是儒家的圣人孔子。宋真宗那年封禅泰山的时候,顺便去了一趟曲阜,临走前,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如果早一点梦见祖宗,他就不会这样封了,估计当时赵恒还没有替自己的祖宗想好名字。现在想好了,叫赵玄朗,不幸就和孔子的封号起了冲突。宋真宗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疏忽,只得下令,改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从“玄”到“至”,无意中替孔子升了一级,所以后一个封号一直叫到现在。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段佳话吧!
第二个倒霉的是后来武当山的山主真武大帝。原来的名字很不错,叫做“玄武大帝”。左朱雀,右玄武嘛!现在突然跑了个赵玄朗出来,被迫改成“真武大帝”。
第三个倒霉的是人间的著名大将。此人姓杨,叫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是也!其实他的真名叫“杨延朗”,后来见玄武大帝都顶不住了,只好乖乖地、自觉地把“朗”字换掉,变成了同义的“昭”字。
赵玄朗是何方神圣呢?其实,这位老兄,便是我们普天下大众,每个人都真心“崇拜”的那位神仙:财神!细细推究起来,他的出身,和张天师的祖宗张道陵先生,多少还沾有一点关系呢!
(四十五)
赵玄朗是个极其复杂的角色,早在魏晋时期的《搜神记》、《真诰》等书开始,便有零星的记载。民间对他的称呼有很多种,有的叫他赵元朗,有的叫他赵公明,有的叫他赵玄坛。最后叫来叫去弄糊涂了,有的就干脆直接叫他“财神爷”。历来的财神爷有两个,一个是文财神,面带微笑,一手拿如意,一手握元宝。有人说是比干,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有钱人范蠡。
另一个就是赵玄朗了。他黑面黑须,全身戎装,一手持铁鞭,一手捧元宝。乍一看,挺像一个打劫胜利归来的山大王。他身下跨着一头黑虎。看过《说岳全传》的朋友多半还记得,这头黑虎在南宋时曾经下凡,投胎转世成为岳飞的得力助手牛皋。这位财神爷的确叫赵玄朗,字公明。宋真宗以前,他有两个封号,一个是张道陵张天师给的,叫“正一玄坛元帅”。另一个是姜子牙封神时封的,叫“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
所以,你叫他赵公明也好,赵玄坛也好,都没有错。但各位如果想发财的话,就不要这么没有礼貌了。首先应该鞠一个躬,然后选最长的念。平时说话也得注意,例如应该这么说,“那天我走过财神庙,闲着没事,便去拜了一下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如果你正好也姓赵,那就更要以身作则了。别人不懂事,念“财神爷保佑!”,您哪里可以和他们一般见识?得这么念:“俺家的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财神爷爷保佑!”
《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先生是一个站错队的神仙,被闻太师请下峨眉山帮忙。他法力高强,勇武无比。先后战败了包括哪吒、燃灯古佛等著名的仙人,还一鞭把姜子牙打死过一回。后来,姜子牙方面吓得不敢正面交锋,找来个阴险狡诈的陆压陆道人。采用卑鄙无耻的钉头七箭射草人的邪术,硬生生地把赵公明咒死在营帐中。
最后大结局封神的时候,姜子牙宣布赵公明“死当受金诰之封”,“迎祥纳福”。他的手下四人,分别被封为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他自己自然就是正牌的财神了。《封神演义》这本书奇怪的地方不少,最后一场封神大戏,更是宽宏大量地令人奇怪!所以连赵公明这样桀骜不驯的主子,听到这个封号,也“叩首谢恩,出坛去了”。
也就是说,赵公明猛则猛矣!但毕竟被人干掉过,之前不小心被嚎天犬咬了脖子,之后还对着姜子牙下拜。幸亏《封神演义》的作者生得晚,要是不幸生在宋朝,不灭他九族算他祖宗有灵!
不过,以上只是赵玄朗身世的版本之一。另一个版本流传得更广:却说后羿之时,天有十日,被后羿刷刷刷射落了百分之九十!这个故事三岁的小孩子都懂。问题是,这被射下来的九个太阳,掉落到什么地方了呢?随机抽样调查一百个人,九十九个都摇头说不清楚。剩下的那个人比较狡猾,一口咬定是掉落在非洲。不仅把人都烤黑了,还把东非砸了个大裂谷出来。
大错特错!真正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问,太阳里面是什么?三只脚的乌鸦嘛。被人一箭射了下来,正如国家领导人被弹劾下野,立刻光艳全失,变成了九只不起眼的死鸟儿,一落就落在了四川省的青城山。鸟是死了,但魂灵还在,化为九个鬼王。其中的八个,率领百万鬼兵鬼将,横行蜀中,散布瘟疫疾病,直到遇到了一个克星。看过前文的朋友读到这里就该恍然大悟了:这个克星就是我们的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先生!
剩下的一个鬼王是个老实鬼,此人正是后来的赵玄朗先生。他被后羿的神箭射清醒了,坚决不和其他八个同流合污。而是化身为人,叛变投靠了张道陵先生。张道陵分配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看守炼丹炉。这可能因为他以前当过太阳,让他发挥余热吧!
赵玄朗先生尽忠职守,仙丹很快便炼成了。张天师念在他工作辛苦的份上,分了几粒给他。他服食之后,形貌大变,和张道陵天师几乎长得完全一样。一样的黑脸,黑胡子,凸眼珠,高个子。张天师不愧是张天师,炼就的仙丹,不仅让别人重新成了仙,还顺便替别人整了一回容!
这是赵玄朗先生传奇的第二个版本。张天师后来命令赵玄朗永镇玄坛,故号“正一玄坛元帅”。
也就是说,宋真宗的祖宗“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赵玄朗先生,闹了半天,原来是张天师家的看炉小厮啊!
由此可见,宋真宗这个人脸皮是够厚,智商却着实不怎么样。你就是胡乱生造个名字出来,也比攀这个莫名其妙的赵玄朗好吧?
按宋真宗的版本,赵玄朗先生是上古九位人皇之一,比三皇五帝早老鼻子远去了。后来,第二次降生,成为了轩辕皇帝;第三次降生,是在后周,结果传下了赵氏百年的江山。
还有呢?没有了!宋真宗告诉大家,梦里神仙就讲了这么多,要不俺再去梦几回?
大臣们吓得连连摇手,不用不用,这些就足够了!您再多梦几次啊,这国库就快被您掏空了。就算你的祖宗是财神爷,也不好这样大操大办下去呀!江山是你的,但工资可是我们的呀!
剩下的工作就是怎么把故事编圆活些了。大臣们个个绞尽脑汁:姜子牙那头好办,作为赵玄朗封神的目击证人,他已经死了上千年了。而这个时候,《封神演义》还没有写出来,所以大可不必为此多操心。问题是,张天师那头怎么说?张道陵的子孙,可是一个不少地还呆在龙虎山上呢!
消息传到龙虎山,天师张正随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他是个老实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笨嘴本舌的乡巴佬。和前代的大多数天师一样,平时没事就呆在山上不下来。史书上说他“性情质朴,不与俗接”,也没有见他会什么法术。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偶尔,他会救济一下周围的穷人。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是这么写的:“虽家贫而不吝”。这说明,张天师当时的经济状况是比较窘迫的。
正如人们常说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张正随先生做梦都不会想到,真宗皇帝一个莫名其妙的梦,竟然把自己扯到了旋涡的中央!
怎么办?当时的北宋社会相对比较开通,不像后来明朝那样动不动就灭人九族。相对来说,言论上面的自由度,还是蛮高的。所以,每个人一见到张正随先生,就会凑过去,悄悄地问:“赵官家新来的那位祖宗,到底是不是您家以前的那位呀?”
张正随先生先是躲,龙虎山很大,随便找个山洞一藏,对外号称是在闭关修炼,人就拿你没有办法。但,是祸躲不过!一方面,宋真宗持续地使这波寻根热升温,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最后是人都知道有个骑黑虎的赵玄坛了。另一方面,你张正随可以躲起来,龙虎山天师道这么多道士没地方躲啊!别人一听说你是天师道的,立马就放低声量:“赵官家新来的那位祖宗……”
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上面没有发话统一口径,下面怎么敢乱说?到后来,天师道的道众,只有看到有人一脸神秘地凑过来,马上拔腿就跑!
事情到越到后面就越发失去了控制,天师道道众原本就多,天下有好奇心的人更是满街都是。所以,当时大宋朝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一身道袍的人物在气喘吁吁地狂奔。有时师兄弟们跑着跑着碰到了一起,还要互相打个招呼:“跑着呐?姿势不错!今天又有几个人问您呀?”
“跑得不好看,瞎跑!今天不多,才三十三个。师兄您呢?”
“哎!俺比较麻烦,谁叫俺也姓张呢?足足有五十个,这不,后面还有四个人追着呢!俺得赶快跑了!回见!”
...........
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实人。后来之所以变得圆滑不老实,都是给人硬生生逼出来的。张正随先生思前想后,的确!是祸躲不过!算了,与其让这祸事找上门来,不如自己迎头撞上去,说不定还有一条生路。张正随先生作出最后的决定:下山!
(四十五)
令大家大感意外的是,张正随先生这次下山,一反他历来的低调,排场弄得相当阔气。他头戴嵌玉七星冠,身穿玄色真丝天师道袍,腰间左悬天师斩妖剑,右挂太上老君亲赐的天师玉印。身后跟着四个玄衣道士。前面两位,一位手持拂尘、罗盘;另一位捧着桃木剑、五雷令牌。后面两位举着旗幡,右边写着“龙虎山至道”,左边写着“正一张天师”。
这副架势,刚一下山,就把街上的闲人唬愣住了。仔细一看,不错啊,是张正随先生呀!奇怪了,上个月还一身粗布衣服,在村口那间破茶铺子和我喝茶聊天来着。怎么一个月不见,成了这模样啊?
本来大家仍然打算问:“赵官家新来的那位……”,但现在都知趣地吞进了肚子里。这时就有人一脸谄笑地迎上去,一躬到地,“哟,这不是张道长吗?您打扮得这么标致,这是要上哪里去呀?”
张天师没有介意他用词的不当,矜持地笑了笑,简单地说,“上京!”
“哟,不得了!是赵官家请您去的吧?真有福气呀!”
“不是。”张天师淡淡地说,“是贫道自己想去的,听说万岁爷有梦中认祖之喜,贫道不才,忝居天师道掌教之位,故特去恭贺一番。”
众人面面相觑:皇帝老儿不来找您的麻烦,您就应该给记录在册的每位神仙烧三炷高香了!现在莫非是急着想要“兵解”么?居然自己送上门去。
——一般人就是这样,多少都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小人之心。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赵官家这一梦,对天师道来说,比龙虎山变成活火山还麻烦。但就是偏偏要故意拦住龙虎山的道士们问长问短,看到道士们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自己便像捡到二两银子那么开心。后人说的好,所谓的幸福,就是当想到邻居们的悲惨遭遇时,从心底油然升起的,那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
张天师交待完他的行程,却不马上就走,而是悠然地站在那里观赏野地里的一株野菊花。现场一时间有一种令人尴尬的沉默。围观众人的好奇心,在这沉默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胸中不停地翻腾、增长,几乎就要破膛而出了!
终于有一个泼皮忍不住了,他拱了拱手,嬉皮笑脸地说:“嘿嘿,这个,这个,张道长啊,听说赵官家的圣祖,以前在您家……哈哈哈……”
张正随先生等的就是这个,他故作镇定,缓缓地把目光从那株野菊花上收了回来。“哦,你说的是不是赵玄朗赵天尊呀?”
“对对对!就是那个赵什么天尊来着!赵官家说他是个早得不能再早的皇帝爷,但我过去听您家的人说,他以前是太阳变的,还在您家……”
话还没有说完,张天师忽然仰首大笑,这一笑把旁人都笑愣住了。不过,大家都没有吱声,陈抟老祖一笑笑出个大宋朝的故事,大伙儿都听过。除此之外,村里不时会来个草台戏班子,《华容道》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曹操在戏里,每笑一次,都会弄出大动静来。鉴古知今,大家就明白了:大人物们的笑,那是很有学问的,切莫等闲视之!
所以只好老老实实地等。好不容易笑完了,张正随天师简单地说:“也对也不对!”
“怎么会也对也不对呢?还望道长解释一二。”
“象征主义!”张正随先生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神情,“谅尔等下愚之氓,也不懂其中的深意。”
当然不会懂!中国人要懂得什么是“象征主义”,至少还得过上800年。张天师拿眼前这群无知群众没有办法,只得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讲解。
原来,张家的太阳坠地说,和宋真宗的上古九位人皇说,原来是一码事儿!要不然,怎么太阳坠地是九个,而上古人皇也恰好是九个呢?关键在于,老辈儿张天师,早就算到,有一天神仙会托梦告知宋真宗祖宗之事,所以,不敢事先大事声张,以免抢了皇帝的风头。但,不简单交待一下,也有些对不起广大的群众嘛!故而,便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隐晦地公之于众。
众所周知,太阳,很早的时候,就象征了人间的君王。且不要提西亚埃及、美洲玛雅、西欧法兰西那些众多号称“太阳王”的君王们,就在俺们中国,也不是没有先例呀!夏朝末年,民众不满暴君夏桀,便抱怨说:“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
——“当然!”张正随先生强调说,“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说赵玄朗天尊是个夏桀一样的人王。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点:用太阳象征君王,是古已有之的。所以上辈的天师们,才有赵天尊乃是太阳之喻。想不到大家弄假成真,居然信进去了!哈哈哈!……”
“所以说加强教育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呀!”张天师看着周围似懂非懂的群氓,感叹地说。
张正随先生望天空拱一拱手,接着往下演讲,“故祖嗣汉天师道陵公,道德高深,法力无边!早在西汉之时,就和赵天尊互为知交。他们二老常常在一起谈论修真炼丹之术,先贤之谊,令我等后辈,不禁生景仰之情呀!”
他话锋一转,瞪着众人,严厉地说,“至于街头巷尾那些无聊的谰言,实在令人不齿呀!流言止于智者,相信大家都没有听信或者去传播吧?”
在场众人纷纷拍着胸脯表态:
“没有没有!这是哪的事啊?俺们从来就不会听那种嚼舌头的话!……”
“上次我听到隔壁那二小子拿这话问一个道长,俺当时就批评了他……”
“张道长您老就放心上京去吧!下次谁再乱嚼蛆,俺王秃子第一个给他两大嘴巴!”
…………
于是张正随先生满意地启程了。他嘴上说是要上京面圣,脚下去走得优哉游哉。如果按正常的路线走,从江西出发,经湖北或安徽一省,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可直抵东京汴梁了。但他走的路线是条令人奇怪的曲线:出江西后,他直奔安徽;由安徽,不向西区湖北,而是向东进入了江苏;到了江苏,逗留了一阵子,往北进入了山东;再由山东而河北,由河北而山西,由山西而陕西;最后,才从陕西慢慢地踱进了中原腹地:河南。
这一路上足足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一路上,张正随天师召开了大大小小几百场群众大会,宣传他的“象征主义”说。听了的老百姓大多恍然大悟:原来赵官家的梦是真的呀!这不,张天师自己都承认了。该别人当皇帝呀,做个梦都那么灵验。看来,人要有出息,祖宗要厉害才可以啊!俺们没有这样的祖宗,活该一辈子蹲在田里挖泥土!
当时崇道风气正浓,不用说,地方各级官员早就把张正随先生的所作所为飞报朝廷。宋真宗龙颜大悦,半年之后,等张天师忐忑不安地上京之时,迎接他的人已经等了很久了。张天师一看到那位官员,心中一颗大石砰然坠地!
因为眼前这位官员,正是宋真宗最亲睐的朝臣,今上“崇道认祖计划”的操盘手,著名的大奸臣王钦若。
后人无法知晓,等到后来,张正随先生如愿以偿,得到宋真宗的“真静先生”的封号时,他心中是否有一丝愧意呢?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说得上是“真”呢?抑或“静”呢?
——所以我们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其实我们每个人起初都是老实人,后来之所以变得圆滑不老实,都是给人硬生生逼出来的。
(四十七)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干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从他登基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此人无疑具有当一流昏君的充分条件。但他的运气极好,身边有一大堆如寇准、王旦之类的能臣辅佐,所以就算是想昏庸,也昏庸不到哪里去。
和历代几乎所有的昏君一样,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很有后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他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后期的崇道造神运动。整件事,仿佛是一个中国版的“皇帝的新衣”。所有的人,包括真宗自己,都知道这件事是假的,荒诞可笑。但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最后都身不由己地成了这出荒诞戏中的演员。
演员之中,甚至包括了著名的忠臣寇准。他不顾朋友的劝阻,为了重登相位,明知有假,还是主动地向真宗报告自己辖区内发现天书的消息。结果偷鸡不着反倒蚀了一把米,被奸臣丁谓趁机揭穿。最后,落得个贬斥远恶军州的悲惨下场。
另外还有当时的宰相王旦,本来是个挺正直的能臣。在“天书事件”发生的前一夜,宋真宗送了一坛子珍珠给他,倒不是想给他发点奖金,而是暗示他一个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圆滑。结果这位王旦先生一点就通,每次一有天书便冲锋在前,一次次地带头欢呼庆贺。到了后来,良心上实在是受不了了。临终之前,凄凉地对儿子说: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差错,惟有天书一事,怕是逃不了后世的指责。我死后,你把我剃光头发,穿黑衣服下葬吧!
——由此可见,你是什么人,就该老老实实地去做你份内的事。否则,你自己痛苦,大家看着也觉得累。忠臣最好好好地一忠到底,奸臣最好认认真真地奸个痛快!最怕的就是好人忽然做坏事,或者坏人忽然假惺惺地做起了好事。好人做坏事,别人骂起来肯定比骂坏人还狠;坏人做好事呢?王莽这人您听说过吧?也做了蛮多的好事,但人们都说这叫虚伪。
公元1022,宋真宗的第六子赵受益即位,是为宋仁宗。他继位时是个13岁的小家伙,什么都不懂,真正统治着大宋江山的是刘太后。刘太后一个妇道人家,遇到事情就慌了手脚。刚掌权便遇到了个大难题,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先帝爷真宗皇帝眼看着就要下葬了。但他留下来的那一大堆“天书”、“祥瑞物”该怎么处理呢?
要知道,由于神仙们的特别关照,这些神圣物品,几乎可以装满皇宫里所有的垃圾箱了!
有大臣建议继续奉供,结果招来了大家的一片白眼;有人建议专门造个大殿收藏,结果几乎被大家群殴至死!也难怪群臣怎么激动,真宗生前,俺们就被这些劳什子折腾够了,未必他死了,俺们还要继续受它折腾么?
不过,毕竟是皇帝的东西,谁都不好意思明说:干脆丢垃圾桶吧!这时有个聪明的家伙建议:既然它们来自天上,俗话说,尘归尘,土归土,咱们一把火烧之,让它们随着轻烟,回到玉帝那里去吧!
——也不妥!人们要问:皇帝是天子啊,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连真宗皇帝一块儿烧了?
最后拍板的是宰相王曾,他庄重地说,这些都是皇天上帝对先皇帝的特别恩赐啊,光荣属于先皇帝。如今,先皇帝已经升仙而去,天书、瑞物也应该与先皇帝同归皇堂奉安才是,万不可再留人间。——意思就是说,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容易造成大气污染,还是用填埋的方法比较卫生。
所有的天书瑞物,最终都随着真宗皇帝入土为安,这也标志着著名的宋朝天书崇拜事件的结束。宋真宗的永定陵现在还好好地保存着,那天国务院允许挖了,大家不妨去凑个热闹,蹲在坑旁边往里瞅瞅,那些当年神气活现的天书,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天书事件”唯一的胜利者张正随天师胜利回山!可怜他日夜煎熬,千里奔波,已经瘦得像个人干一样!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从此之后,龙虎山张天师一家,开始被汴梁的赵官家们另眼相看。一连几代,都蒙宋帝亲自接见,并赐以“先生”的尊号。想当年,宋朝开国之时,陈抟先生这么大的名气,朝廷好不容易才封一个“希夷先生”,现在倒好,光是张家,几乎每代都可以轮上一个!
接下来的几个天师表现都比较一般。第二十五代的张乾曜,只是“端静寡言,笃志內修”。宋仁宗召见他时,问他“冲举之事”,他抄袭了陈抟先生的答案,劝皇帝做好本职工作,少管闲事。——值得表扬的是,张家的天师们,在这一点上,比那些忙着献“九转仙丹”、“红丸”、“黄帝御女之术”的妖道们要干净得多。
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唯一的特别之处是,“生而左手有印文”。至于印文的内容是什么呢?书上故意不写,大概也是天书上的文字吧?老百姓家的孩子如果也有幸长了一个在那里,大家多半只会说是胎记。
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比较早熟。他生下来三个月就可以走路了,五个月就可以说话。清代的笔记小品中,常常也有这一类的小孩子。不过,事物之反常谓之妖,父母亲家人一般都会很不开心。解决的办法是灌黑狗血。灌了之后,也许是真的除了邪气,也许是把天才儿童给吓傻了,总之是强行消除了这种奇特的语言天赋。还好张象中小朋友是生在张天师家,谅那些妖魔鬼怪也不敢上门。说话说得早,大家分析,只可能是两种情况:神仙投胎转世,或者祖传的基因再次创造了奇迹。
张象中天师七岁的时候(一说十三岁),便上京面圣,这时的赵官家是宋仁宗赵受益(也叫赵祯)先生。张象中先生小小年纪,却应对相当得体,“道法甚妙”,宋仁宗很是喜欢,便送了件紫袍给他。不过,可能正是他年纪太小,所以张象中是那些年里,唯一没有被赐号“先生”的张天师。
从时间上算起来,就在他在天师位的时候,京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瘟疫。当年的瘟疫可不像后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把地球闹得倒转了几圈,结果总共才死了几百人。古时候的瘟疫那才叫瘟疫,不死个万把人那简直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现在有了瘟疫,办法是把人民隔离起来。古代恰好相反,是把皇帝隔离起来。倒不是大家终于意识到:皇帝老儿才是万恶之源。那么隔离起来干什么呢?让他一个人呆在冷宫里忏悔禳灾!所谓的“天人感应”,只有朝廷犯了什么错误,老天爷才会降下灾害嘛!
但这次连皇帝不吃肉、不近女色也不管用了。眼看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大家心急如焚。参知政事范仲淹表奏:“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眼尖的读者这时就看出来了:你这不是在抄袭《水浒传》的开头么?
正是《水浒传》的开头!这里先要说一说《水浒传》这一节的两个BUG!
首先,范仲淹犯了称呼上的错误,他不应该称张天师为“嗣汉天师”。因为这么一叫,就让张天师们提前若干年得到这个宝贵的封号。“嗣汉天师”这一尊号,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封给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范仲淹可以写出名扬百世的《岳阳楼记》,却无论如何也叫不出“嗣汉天师”这个封号。
另一个错误是,洪太尉上山的时候,主持真人向前对他说:“好教太尉得知:这代天师,号曰虚靖天师……”——这又是个时空错乱的例子!被赐号“虚靖先生”的天师,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而不是此时正在位的第二十七代的张象中。史书中记载,张继先出生于宋元祐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当时的皇帝已经宋哲宗赵俑(赵熙)了,中间隔了两个短命皇帝。算起来,等张继先先生呱呱落地之时,那些放出来的妖魔们,如宋江、李逵之类,这时已经基本上长大成人。张继先先生就是由通天的法力,恐怕也已经为时过晚了。
(四十八)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天师道中兴年代一个不世奇才。传说他神通广大,道法神奇。在张天师一家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仅次于祖天师张道陵。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才硬要把他拉来客串一回。
他的道法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先看看史书上记载的一段传奇吧!
在山西省的运城地区,有一个解州镇。一般人对这个小地方都没有什么印象,但在北宋时期,解州一带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那个地方产盐,据说生产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俗话说,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离不了钱。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朝廷那些会捞钱的官儿更是一刻也不曾忘记。所以,从古至今,朝代换了无数,政治理念、治国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约定俗成的,即政府对盐的专营权。
有了白花花的盐,自然就会有百花花的银子。清代江南官营盐商的富裕,直到现在也都让人眼红不已。别的不说,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就是在短时期内,硬生生地让盐商们给吃出来的。
不过,解州的盐和江南盐商的盐略有不同。江南的盐,都是产自江浙沿海一带的海盐。解州的盐呢?是当地的盐池里产出来的,叫“池盐”。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岩盐”。岩盐的另一个产地在我们四川省的自贡,叫做“井盐”。据说自贡盐的品质不及解州盐。从生产方法来看,自贡盐也比解州盐麻烦得多。别人是一个个宽阔的盐池,直接在里面舀卤水晒就是了。自贡盐呢?还得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开凿盐井。
正因为如此,解州的池盐产量是非常高的。在生产高峰期的元朝至元年间,曾经达到年产8554万斤的惊人记录!可见,解州的盐池,是朝廷一棵多么重要的摇钱树啊!
宋徽宗崇宁五年,这棵摇钱树却出了毛病:里面发现了一头怪兽,样子很像传说中的蛟龙!
如果换成是现在,对于解州人民来说,这将是一件从天而降的美事。大家也不用忙着热日头下面辛苦地晒盐了,都去开酒店“捡”钱吧!旅游业未必还不如你买那5毛钱一包的盐赚钱么?看看人家英国,虚构一条尼斯湖怪出来,就掏空了无数旅行者的腰包。
但当时的解州人民却很不赞同这个观点。一则在古代,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经常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大家都看烦了!二则这头蛟龙很不友好,它会吞云吐雾。龙从云虎从风,云雾只是龙的一种附生产品,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解州这条蛟龙却做得相当地过分,一吐云雾就是数十里对面不见人影。家禽家畜,大人小孩,只要一走进这雾里,“輒皆嚼啮,伤人甚众”。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看来解州这条龙明显不是一条好龙。好龙应该保佑龙的传人才对,而不是把我们当作饭后的甜点。宋徽宗非常烦恼,盐钱收不上来不说,万一这龙吃上了瘾,跨省吃到河南汴梁来,那可如何是好?一时间,他连李师师家都不想去了,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一心想找个解决的办法出来。
但就凭他这个标准的昏君,能想出什么像样的法子来?没奈何,只得敲响景阳钟,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文武百官齐集大殿,一个个面面相觑,哪有什么好主意可讲?大宋朝重文轻武,弄得连武将们都有几分娘娘腔。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像演义小说中写的那样,勇敢地走出队列,昂然大叫:“末将不才,愿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不斩下妖龙之首,末将提头来见!”——换成唐朝那就简单了!连魏征这样的文官,都敢一家伙砍个龙脑袋下来提着玩!
于是有大臣建议:向韩愈同志学习,写篇声情并茂的《祭蛟龙文》,找个胆大的,扔进解州的盐池里,感动那条恶蛟,让他不再作乱人间。
大伙听了都摇头,写文章吓人的事情,只是说说好听而已。就连韩愈自己那一回,当时吹嘘多么多么厉害,结果后来李德裕、陈尧佐等人到潮州一看:鳄鱼不是好好地还呆在那里吗?
另一位大臣建议:不如咱们今天来开会的大伙儿一起,诚心斋戒祷祝三月,坚决不近女色!以此感动老天爷,自然会派神将下凡,把蛟龙收上天去!
哪里可以!宋徽宗第一个摇头。吃斋饭可以,香菇正好是俺最喜欢的。但这个女色嘛,嘿嘿……李师师家的地道那是白挖的么?
最后,有个大臣冒冒失失地建议:不如学真宗皇帝御驾亲征,万岁爷您是天之骄子!携上天之余威,亲临盐池之畔,谅那蛟龙也不敢无礼,见您来了,还不夹着尾巴赶快溜之乎也?
——什么?!宋徽宗死死地瞪着眼前这个冒失鬼,怀疑这厮有很严重的弑君嫌疑。
他正打算叫军士上前拿问之时,殿前猛然闪出一道身影。徽宗皇帝仔细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他最宠信的神霄派道士,封温州应道军节度使,赐号“金门羽客”,时人唤作“聪明神仙”的林灵素先生。
林灵素先生轻摆拂尘,不屑地看了众大臣一眼,对徽宗皇帝也是长揖不拜,他朗声说道:“这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哉?在下有一位道友,神通广大,道法神奇。如果他肯出山,莫说是一条蛟龙,就是十条百条,也似泥中蚯蚓一般!”
徽宗大喜!连忙走下御座,上前恭敬地问道:“请问仙师,这位道友是何方圣贤呀?”
林灵素呵呵一笑,说:“此人陛下早年其实见过。他乃是正一天师道辅汉天师之后,龙虎山嫡传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先生。”
(四十八)
林灵素这人,从历史上看,是个不折不扣的妖道。北宋的江山最后断送在徽宗手上,林灵素在其中所起的“功劳‘不小。他此次推荐张天师,居心如何,不得而知。但他自己是神霄派的高手,精通后来在民间鼎鼎大名的“五雷法”。这次见到有妖怪,本来应该自己提把桃木剑上去,一个掌心雷搞定,为何却要麻烦千里之外的张继先天师呢?
唯一的解释是,他已经预见到了这位张天师的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皇帝身边,可以有很多道士,但最好不要在御座旁边一站就是两个。就算林灵素现在具绝有大部分的优势,但至少有一点,他和张继先先生比起来,却是远远不及。
这个优势就是年龄。就在这一年,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张继先,实际年龄不到十五岁。
张继先和张象中先生比较类似,都是属于生而奇特的儿童。从张天师一家的角度来看,张象中小朋友是一种正常的奇特。赫赫有名的天师家里,出几个特别早慧的儿童,有什么大不了的?贾宝玉处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的时候,嘴巴里面尚且衔了块玉石。张天师家的孩子,就算呱呱落地之时,手中捧着本《道德经》,并且当场给接生婆讲解了一段。在大家的眼中,应该也属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列吧?
但张继先小朋友就比较让人头疼了,因为他的奇特,多少属于那种不太正常的奇特:他生下来一直到五岁,都不曾说过一句话!
这一点差点把他的爹妈急死!左邻右舍的人们也基本认定这可怜的孩子是个哑巴了。但是,十聋九哑,张继先小朋友的听力却毫无问题。你叫他拿个碗过来,他绝对不会给你递个盘子。起先大家疑心他的舌头长短了,撬开嘴巴一看,似乎长度又刚刚好。
不用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里人是想尽了办法。道家的奇门经文符咒,一有新的,就拿到孩子的耳边念一通。至于各种各样的符水,那更是喝得比牛奶还要多。实在没辙了,孩子的母亲甚至偷偷跑到观音庙里许愿上香,可惜照样不灵验。
张天师一家急得直跳脚!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一辈子不说话,对张家来说,将是个巨大的灾难。张道陵先生当年飞升之前,再三嘱咐: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七代,托老天的福,张天师们都忠实地履行着这个遗命。大部分都是长子即位,最不济的,也会是个老二或老三之类的其他亲生儿子。
但到了第二十八代的张天师张敦复先生那里,很遗憾,第一次出现了无嗣的情况。不用说,当时大家都比较尴尬。还好,张道陵祖师当年的规定有商量的余地:“世世一子“,并不是说一定是前一个天师的,只要是张家的儿子好像就可以。所以,张敦复先生就过继了他弟弟张敦厚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张景瑞。是为第二十八代天师。
问题是,过了若干年,更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张景瑞天师,竟然也生不出儿子来!
没办法,接着过继吧!但这一次的难度就比较高了:张景瑞天师没有兄弟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