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汉帝国风云录

_82 猛子(现代)
  其次,其次他在朝廷上培育很多势力,有武人的(武人还有各地的),有门阀的(这个派系更多了,有原河北的,洛阳的老臣一脉的,还有西凉的,还有颍川的等等),还有寒门文人的……
  还有,一个在无数的尔虞我诈中能生存下来的所谓的政治白痴,真的就是因为幸运吗?
  当然了,他的偏执,注定了他的路很难走,很辛苦。
  道路是曲折的,另外,书是作者写的,所以说我们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合理的美好的结局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听手下的汇报了,争论了,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就行。
  这个就要能力。到最后,这些就是你的主见。
  而不是说人云一,你云二,这个叫主见……
  人人云一,独你云二,不是天才就是白痴……
  但是貌似天才和白痴是没什么区别的……
  
起点浪子书友的书评
更新时间2007-9-24 9:21:00 字数:5415
 起点浪子书友的书评:
  ====
  书评一:
  我读《大汉帝国风云录》的感受:
  别样的汉末,虽然也是在YY,但是,我们发现所有的改变都是这样的合乎情节,合乎那个时代。
  猛子的书,确实打破了长久以来有关这段时期的所有小说的YY套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部写实的小说,是一部可以作为“野史”的历史小说。
  当我们在感叹李弘的命运时,当我们在感概那些文武百官时,当我们在静待时局的变化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那个动乱的年代。
  杀伐、征战;流民、屯田;帝王、将相;友情、爱情;道德、权力;前途、命运。。。
  所有的一切,都在猛子的笔下缓慢的展开。
  在《大汉帝国风云录》之前,我还很喜欢一部写得挺不错的三国小说,就是《汉末浮生记》讲述的是一个未来世界的男人与一个代号为106的女机器人一起回到了汉末。
  那时候,我被那本书的风格与写实所打动,至今我仍然在阅读。但是,我觉得《汉末浮生记》固然写实,但是还是没有脱离累似玩《三国志》这种战略游戏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
  然而,《大汉帝国风云录》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首先,他很成功的刻画了汉末至三国并立这段时间内的诸多人物,无论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还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是虚构的,都在历史的框架内赋予每个人以血肉性格。
  其次,他很成功的改写了汉末的历史。虽然现在还没有最终显示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希望:一种绝灭后的希望。这种希望来自于北疆。我想,关于如何改变汉末的历史上,确实难有其他同类别的书可以企及。
  再次,对于权谋、战略、情爱、文化、道德、人伦的探究,也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很多人对于文中大段的“智谋”们关于时事、经论、战局的讨论觉得很枯燥,很无聊。但是只要你耐心且用心的去看,你会发现,正是由于作者通过这些“智谋之嘴”的阐述,很好的解决了如何让新的汉末走向变得自然而且顺畅。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这本书会让我喜欢,那就是他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一点都感觉不到在YY或者虚构,你完全会融入到那个动乱的时代中去。或者你会代入将相,或者你会代入智谋家,或者你会代入名儒。不一而同,因人而异。
  天榜,不是只要纯YY的,或者是那种人气旺但是情节很无聊的书。我们要的是或是有人文深度,或是有道德探究,或是有人类展望,或是有历史背景的书。而所谓的想象力,其实都只能溶于其中才能越发绚烂!也只有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天榜”!
  其实,从小说有关于北疆的描述,个人认为是整个汉末脉络改变的关键所在。李弘再强,没有基础还是会跟吕布一样的下场。但是有了北疆,有了屯田,有了军队,有了百姓,有了文武,那就不一样了。因为,渐渐的,不知不觉地,他已经拥有了改变历史的实力。所以,我觉得这是最出彩的地方。
  而且,差点忘了说了:小说的开头,其实也很别具一格。一个从鲜卑逃回来的奴隶,一个记忆丧失的奴隶,但是却又有着很好的身手和似乎是天生的军事才能。所以我们大胆的假设,李弘还是来自未来的。但是由于猛子通过对大量人物的描写与假定、对大量历史事件的重新探讨与假设、对整个情节发展的自然掌握,从而达到对整个汉末走向的自然更改。这也就让这本书与众不同。
  说白了,猛子是在通过“未知、迷茫与不确定”的手法来描写这样一个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史料丰富的时代。相较而言,其他的作者就不显得这么高明了,他们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对这个时代的英雄非常了解的(近乎于妖了),所以,基石不好、起点不高的情况下,唯有“艳遇”“无敌”“未卜先知”等等。然而不管再怎么写,怎么去添油加醋,还是俗套。猛子却另辟蹊径,明明了解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们的基本情况以及命运,但是却在文中丝毫不漏。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去展现、去解答,去告诉读者同时也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这个人物的命运会怎样的。这样的写作手法的高下,立见!
  ==============
  书评二:
  有关最近大汉的感受:
  猛大,其实最近看了之后,一直有什么东西压在心里,让人觉得不痛快。今天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关键在于李弘越来越像一个傀儡而不是主角。在最新的一章中,完全表现出了这一点,极有代表性。
  试看这一章李弘在干什么?开会,写信,睡觉。在我看来,李弘已经越来越成为手下谋士与朝廷大臣的棋子。虽然这样说不准确,但是李弘的毫无主见,或者说顾头顾尾,在汉末这个时代早就死了十来次了。我们看到,真是的历史上,在汉末这个年代,有像李弘这样的存活吗?请举例。我知道猛大一直在思索怎样合理改变历史,但是,改变历史的前提是要尊重历史啊。我们现在看到,李弘在干什么?
  有关什么“急书某某”,这样的桥段,其实真的应该少出现了,因为这是小说,不是史书,您这样写请问小说的情节性在哪里?小说的艺术性在哪里?我可以这样说,其实这本小说在历史再建上越来越成功,但是在小说的艺术创造上,越来越失败。我曾经向我的一位很好的学历史的朋友推介这本小说,他最后和我说:前后判若两人,作者是,主角也是。
  其实,在猛大最近的几次留言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您总是在关注整个走向,在思索皇权制约。但是,为什么您不能多花点笔墨去更多的表现某一重要情节,也就是说更好的表现故事性呢?整体的历史进程固然重要,但是有些细枝末节完全没有必要在每一章节中都去讲述。我知道现在的大汉情势为:两个战场与两个中心:翼州与豫州,晋阳与洛阳。那么到底重点在哪里?是短兵相见、日益激烈的两个战场,还是争论不休、毫无头绪的两个中心?我真的不知道猛大觉得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应该多加详细的得描写?哪个更具有文艺创造的空间?
  没有了配角发自内心的语言对白,有的只是一些炒冷饭的皇统之争;没有了热血激情的战争描写,有的只是只言片语的简单带过;没有了惊心动魄的谋略征伐,有的只是跳梁小丑的冠冕堂皇;没有了有情有义的主角塑造,只有日渐淡薄的傀儡主角。
  多角度的描写,我不反对,但是没重点、没味道的创造我觉得让人伤心。其实在第一本书中,我觉得是猛大写的最好的,为什么?因为虽然书的线路一直在李弘身上,但是我不觉得说我失去对整个大局的控制与感受。但是现在正好相反,书的线路有三条,却让我觉得越来越迷乱,越难以在我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展现。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主线来展现辅线;或者用主线缠绕一个辅线,然后再通过这两条线去展现其他的辅线,也未尝不可。但是将主线降级为辅线,将辅线升华为主线,这值得商榷。
  历史事件的再造,固然要牵扯到许多的人、事、物,但是,这毕竟不是列传,更不是本纪,是不是有必要将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物都牵扯近来,我想更值得商榷。庞大的事件,是不是必须要将所有的事件与人物都罗列?为了将历史事件更清晰的展现,是不是就必须要牺牲小说的艺术性与故事性,而转变为流水账?
  其实真的要多角度的展现,我更喜欢,但是千万不要这样简略的、以抛弃故事性为代价的写,我宁愿猛大写出一本现代版的《三国演义》来,我也愿意掏钱买。
  说到《三国演义》,为什么它这么成功?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很多都是不符合历史的,它的成功就在于它的故事太成功了!
  呵呵,用《三国演义》来衡量猛大的这部小说是不是有点苛刻了?
  太喜欢这本书了,实在是真的愿意花钱来看的书已经不多了!
  最近在看大汉第一册之余,也同时将我买的另一本书翻了一遍,那就是《新宋之十字》。我认为。这两本书都让我回味无穷。(阿越的《新宋》,有人看过这本书吗?)
  其实新宋这本书的开头一样的俗套,一个现代人回到王安石变法的宋代。但是,他与猛大的大汉一样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顺理成章、合乎情理的改变时代。两本书都没有戏虐或者狂想,更没有通过什么科技的“迅猛进步”来改变时代。他们采取的都是融入这个时代,然后再慢慢的影响与改变这个时代。只是,大汉所处的时代是战乱,所以,战争与谋略是主旋律;而新宋所处的时代是变法,所以,政治与文化是主旋律。
  在改变历史的目地上,两本书同样是惊人的相似。包正豪博士(英国赫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对新宋有这样的一段评价:“基于中国文化的再发现,透过西方实证主义,循着渐进的改革步伐来改变中国固有的历史进程,企图为皇权政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摆脱兴衰治乱的历史进程。”我将他修改一下,用来评价大汉:“基于汉末历史的再发现,透过东方经验主义,循着猛烈的战争步伐来改变中国固有的历史,企图为皇权政治找到一条新得道路,来再次实现光武中兴。”
  为什么我说是“经验主义”?因为中国古代所有的著作,几乎都来自于经验,以至于后世的治国也来自于经验,什么皇统之争,表面上是“祖制”之争,其实说到底还是谁的“经验正确”之争。经验主义的大行其道,带来是变相的不科学的“理论主义”与“思想主义”的争论。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所创造的理论、所产生的思想,当然不一样。于是,“争论与混战”,在所难免。
  所以,猛大在探讨“皇权制约”的问题,我觉得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它引发了我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兴趣,虽然我只是窥探了一点皮毛,但是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宋代是皇权制约最好的时代。我也曾在留言中谈到过这一点。
  没有系统性的探究,没有科学的分析,大家都喜欢那自己的那一套来标榜,将自己的经验主义形而上,从而完全忽略甚至排斥、痛恨别人的那一套。这就是大汉皇统之争的由来。
  暂时就写这么多了,自己思绪已经乱了,不知道该在写点什么了。
  今天不是在攻击,更不是在贬低,我也说了,历史的再造越来越成功,但是小说所具有的艺术性与故事性,却在不断的降低。我很喜欢大汉,更钦佩猛大的能力与毅力,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写下这段话。
  =================
  书评三:
  今天看到一个读者的留言,正好点中我最近想说的东西,那就是这本小说最近带给我的一个思考:什么是国家?
  但是,由于我还是没有将头绪整理清楚,正好借此机会,暂时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人家同时代的都把皇帝和那些贵族草包们当累赘,你还要拼命的要去当那些东西的走狗”
  哎,这句话,就有点体现出这位读者是否对于历史,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略微缺乏。“人家同时代的都把皇帝和那些贵族草包们当累赘”,我不知道所谓的“同时代”是指主角的同时代,还是我们作者与读者的同时代?但是,不管是那个时代,我都觉得你这种说法很可笑。如果是主角的同时代,自然不用我去多说什么“无知”之类的。如果指的是后者。我只能说你是一个缺乏基本知识却又不敢反思的愤青,虽然我也是一个愤青。
  我想,这本书没有宣扬封建奴隶的思想!恰恰相反,这是对我们两千多年来对于封建时代中“国家”这个概念模糊的一种反思。
  什么是国家?是一人之国家,一姓之国家,一族之国家,一党之国家,还是贵族门阀之国家?都不是,而是天下百姓的国家!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征战杀伐使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士大夫与贵族的自私自利又使得境况雪上加霜。当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大夫”一次次的做出让人悲愤与自私的决定时,当我们看到皇亲贵族是如何无视天下苍生时,我们似乎看到了我们国家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甚至可以回溯的更远一些得动乱时代:元代、宋末、五代、两晋等等的乱世。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每朝每代皆有豪杰志士,历朝历代皆有胸怀百姓之人,可悲的是,我们整个民族都没有“国家”这个概念。我们只有阶层、只有皇帝、只有士大夫!没有国家的概念,有的只是皇上!这导致了我们核心思想的混乱,也给了我们众多背叛的借口!只要随便一个“天明所归”,就可以证明一个政权的“合理与合法性”!所以,我们看到,在汉代以后,还有两个时代让我觉得很悲哀,那就是宋末与明末。甚至在现代,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言论让人啼笑皆非,例如:前段时间有关文天祥的议论。
  我就觉得奇怪,“一群男人为了捍卫一个文明不被武力征服的权力,一个民族不集体沦为四等奴隶的尊严而进行的抗争。”难道换来的就只有这样的非议?难道在如此境遇下的斗争,还是纯粹的为了一个帝王,为了一个朝廷?
  小说中的李弘带领着北疆的大吏与将领在斗争时,仅仅为了一个朝廷一个帝王?我想李弘的开端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然后到为了北疆的生存,然后到为了天下百姓的生存!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汉末的一种曙光:一种对家天下的反思的曙光!这种曙光,体现在李弘、体现在北疆的诸多将领与大吏的身上!我想,大家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小说中的人物在改变自己的思想,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比如说:是改制重要,还是天下重要?是大汉中兴重要,还是百姓生存重要?一种思想的转变决不是一二十年的事情,一个朝廷的灭亡却可以在顷刻之间。
  或许有的小说可以让你YY的很爽,但是我希望在高潮之后,带给你的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否则,或许你会死在死在你自己的手淫高潮中。
  自己的思绪还是有点乱,所以,随便写了一点。
  ===========
  
  
湘军统领:攻守之道
更新时间2007-11-5 8:51:00 字数:4895
 史上常有数十倍兵力围攻坚固城池伤亡惨重而城不拔的战例,加上现在战争影片攻城场面专业性不强,纯粹的以云梯蚁附攻城,攻方士兵一个个云梯上纷纷掉落的情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有人认为凡攻城战必旷日持久而且伤亡要大于守方,还有过大半的可能拿不下城池。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个别特例而已,历史上绝大部分城池都是不费什么劲就拿下来了。象秦将白起那样,一次军事行动拔城二、三座以上的大有人在。
  首先分析一下特例产生的原因。首先是要有一座坚固的城池,一套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设起来的,至少要三、五十年才能建设完成,而且建成之后要不断加固完善和修补岁月和风雨带来的破损。由于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大量筑城,加之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以残破却很难被完全夷平,而且因此特例中的城池往往建成极早且经过了上百年的经营。比如让诸葛亮饮恨的陈仓,是沟通四方的交通要道,远在秦代之前就有建城,秦汉间有刘邦暗渡陈仓的典故,后经两汉不断经营,特别是东汉,把这里作为平羌的后方基地,汉末王国、韩遂围攻此城,皇甫嵩奉命领兵救援,恃其城坚,在一旁束手观战长达八十余日,待王国、韩遂伤亡惨重班师时,始衔尾追杀千余里,斩首过万!到三国时郝昭又以千余士兵据城而守,诸葛亮数万大军粮尽而返。当然,不是每座城池都会修建成这种标准,国家财力有限,只会重点建设个别扼守交通要道的城池。至于其它小城,城墙都会有严格的高度和宽度限制,以防有人利用作乱。还有,破坏容易修复难,城池经一战破损,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全修复,若期间遭遇再次攻城,则很危险。
  其次,要有足够数量的精锐士兵,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是容纳不下,二是消耗粮草不能持久。以《墨子》所言,城一丈十人守之。故陈仓小城,三千人足以守御。若人手不足,城池再坚固也是纸糊一般。另外,城内还得留预备队,以备救援和出击。守者不出,出者不守。守城出击是很重要的一环,经典守城战例中屡见不鲜。战争中士气是很重要的东西,军队士气旺盛,怯者不退,军队士气衰弱,勇者不进。守城作战,敌强我弱且被敌围困,士气当然低落,若持久则越战越弱,所以不时以军队出击,取得小胜以振奋士气和打击敌人士气。士兵素质当然不能差,太差,万人守城只能当千人用,一冲就垮。
  再次,军械、粮草要充足。檑木、滚石、箭矢等都是消耗量巨大的东西,以檑木、滚石为例,每天消耗以数千计。以箭矢则为数万计。没有储备数万檑木、滚石和数百万箭矢,而企图依靠近战杀敌,是难以守住城池的。这些东西都非一朝一夕难以齐备,而且国家总量有限,只有重要据点才能得到充足供应。粮草不用说,其它军械的损耗也小得多,但也要齐备。
  最次,要有外援。“无必救之城则无必守之城”,很好理解,必救的城池才是重要的城池,不重要就不用守了。守城作战,救援是很重要的一环,之前提到过士气,外无救援则士气低落,士兵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若有救援,哪怕靠近的希望不大,但总给了士兵一个可以支撑下去的希望。攻城战的失败大多是因城不下而援军将至,攻城军腹背受敌而不得不退。如前述诸葛亮陈仓之战,退兵就是因魏援军将至。蒙古攻宋四十余年,未有尺寸战果,不仅仅是因为宋军以城池坚守,还有援军云集的因素。宋军以各城池为支撑,后方留有大量机动兵力,蒙军围城则发机动兵团救援,机动兵团至则守备兵团出,二者前后夹击,大破蒙军,屡试不爽,偏安四十多年。如无救援,即使是襄阳那样的坚城,迟早也会被攻破。蒙金数次围攻襄阳,都因援军到来而被击破或主动撤退,直到最后一次围攻襄阳,数拨援军野战失利,蒙古军围攻襄阳足足围攻了五年,终于被拿下。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攻城方因为其它因素而撤围是极少数。再坚固的城池,没有援军,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名将把守。特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名将的因素,名将在野战都可以少胜多,更别提有坚固城池相助了。只是很多情况下,人们把守城的功劳归功于城池坚固而不是名将应对得当。如郝昭,先是在并州防御匈奴十余年,深谙守城之法,然后调至陈仓。诸葛亮以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以火箭射云梯,绳连石磨压冲车。诸葛亮以井阑百尺射城中又以土丸填堑,郝昭于内筑重墙。诸葛亮挖地道,又被郝昭截断。两年后,郝昭得温疫,诸葛亮立即发兵再攻,陈仓坚城不足滤,唯滤郝昭也。
  还有攻城作战,电影场景中那种云梯蚁附攻城只是最落后的手段,早就不用了。春秋时期,孙子著书,就言攻城有修橹轒轀具等器械,将不胜其忿才蚁附攻之。可见蚁附在春秋时期就落后了,到宋朝连云梯都改进了,类似现在飞机的登机梯一样,也有轮子,只不过是人力在下推动,人隐其下以避矢石。攻城器械不详细描述,《武经总要》有图。攻城器械不便于行军,往往在围城后由随军工匠营就地伐木制作,攻城不下则烧械而走。
  但凡攻城,伤亡最惨重的阶段发生在城墙下和攀城过程中,接敌运动伤亡倒不是很大,敌弓弩手虽居高临下,但我弓弩手数倍于敌,并非被动挨打。只有城墙下和攀城过程中,攻城士兵无还手之力,所以不少攻城器械都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再有就是借助数量优势的弓弩手压制城墙上的敌军行动。攻城战最激烈的地段往往是城门和城门附近。城门的不管如何被加固也是绝对不如几丈厚的城墙坚固的,作为进攻者,通过城门投送兵力比翻越城墙投送兵力更快。作为防守者,城墙被攻馅,事仍有可为,而城门一旦被攻破,基本就无可挽回了。所以,城门附近既是进攻的重点又是防守的重点。
  说了这么多,觉得实在没说什么,实在是没得什么说。当作文章勉强凑合,书评嘛,能给人写文章做参考就好。
  ======
  小毛病不少,补充、删除、增加、调整了个别地方的字词标点还有语序,大体未动。城一丈十人守之是出自《尉缭子》而不是《墨子》。一般的轻便云梯在突袭战中仍有使用。
  再补充一段:
  城门一旦被攻陷,敌军大举入城,守军士气一落千丈,往往出现大规模投降甚至在守将带领下全部投降。基本上城门彻底失守就是宣告城破了,在巷战中负隅顽抗的只是极少数。而且没有城墙的掩护,在攻城者的优势兵力下,双方的伤亡比往往颠倒过来了。所以,攻城战以城墙城门为争夺的重点,特别是城门和靠近城门地段的城墙,是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
  凡用兵,大多依据交通线而动。人也是一样,好走的路走的多,几条路交汇的地方人就多了,人多就有城。所以大的城池都在重要的交通线(或者说国道)交汇之处,中等的也都在重要的交通线(国道)之上。其它小城都在非重要交通线省道、县道之上。
  象这种大型的城池,平战时都驻扎有大量士兵,以便于快速向各个方向机动,参与战争或平叛。它的得失往往关系一个面的得失,所以不论任何时候都相当受重视,而且都相当坚固,
  中等的城池,占据重要交通线上,相对来说重要性就低一点,但也相当受重视,如果说大城是起到中枢的作用,那这些城池就是起到门户的作用,是进入一个地区的必经之地。
  也就是说这些中枢与门户平战都很受重视。中枢门户根据控制与保护的面的大小也有大小之分。
  其它小城,或者说军事要塞,就只在战争时期受到重视。城小就表示人口少,不在主要交通线上,非特定时期是不受重视的。
  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这点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人论证。主要是兵力是否足够的问题。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很多大城比小城陷落快,往往是兵力不足,对大城来说不足,对小城来说多余。同样是三千人,守小城没问题,守大城就不行,这就给人大城不好守的错觉。
  明代守北京,具体来说有几层防线和两条路线。一是辽西走廊路线,二是桑干河谷路线。第一条路线,最外层是辽东,具体来说沈阳的得失关系辽东的得失,辽西走廊上锦州,山海关等都是重要据点。第二条路线,最外层是大同盆地,其中大同的得失关系整个辽东的得失。然后是桑干河谷沿线的宣府和内三关等。
  明代守北京,两翼为辽东和宣(府)大(同)等重镇,各自把守辽东和打通盆地,为蓟镇屏障,而蓟镇又分别依托燕山山脉(山海关冷口等)和太行山山脉(内三关)防守,为北京屏障,最后是京军保卫的北京。如此层层设防,各镇各有职守和分工。并不是说守北京就只守内外三关,其它地方
  守洛阳的话,要守八关,面临的问题是有限的士兵和物资的调派,处处把守反而分散力量,八关守不住,洛阳也守不住。一旦八关有一关被破,整个八关防御体系就彻底崩溃,物资、士兵根本撤不出来,白白打了水漂
  ====
  陈规有陈规的理由,但未免分析得不全面.他认为,城太小,矢石交通(指南边攻城者的矢石能与北边攻城者的矢石相遇),善守着也无能为力.但其它条件都未能考虑,比如我所说的兵力问题.
  象京城那样的大城,一鼓而下的例子也很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绝对.
  就实战形势来说,由于城池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往往关系者一个地域的得失和一条重要交通线的控制权,双方都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有可能被迫放弃的.
  城池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是天生的,不会因实战形势而改变.
  城池的地理位置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筑城时就已经得到体现,其后几千年山川地理没有太大的变动,重要性也没变.
  城池的大小往往和地理位置挂钩,地理位置又和重要性挂钩.有些城不大,和地理位置挂钩后也很重要.
  但是大城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很多的.如果力量不充足也很容易拿下.
  攻城的难易和防守力量的充足相关.也就是和主帖的条件相关.如果防守力量不足,再重要的大城也被迫放弃,如果充足,再小的城池也不会放弃,处处设防,就象明代防守北京一样.
  ====
  一鼓而下的概念有缩小,一开始是与肃清外围,然后慢慢困毙相对的一个概念,后面缩小成五天以内。
  守城录的相关原文如下:“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则易守。”
  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小到矢石交通,那就没有守的必要了。
  (1)单纯从攻守双方的具体手段来看,兄弟支持陈规的说法,什么说法?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
  这里未免考虑太过片面,即使不从整个战局来看,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得出相同或相反的结论。
  而且根据你三十一楼的说法“一是要考虑城自身在建筑学上的坚固性,地理环境因素,除此之外,还要看别人能利用什么方法进攻.”
  城的坚固性是相对攻防手段来说的,按你的意思,两座差不多的城,攻城者方法多的城池不坚固,攻城者手段少的城池坚固,那等于说是拿不同的标准(攻城方法)去衡量同一座城池是否坚固。这种变换标准的衡量方法是否客观?
  (2)但放在整个战局中看,兄弟的观点是:大多数应由实战形势决定,而不是由城池本身来决定,相当于支持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的说法
  问题是实战的形势和地理关系相当密切,比如张巡守睢阳,不是实战形势使睢阳成为两淮门户,而是睢阳本身就是两淮门户。
  而且一城一地的得失往往又决定着实战形势的变化。比如陈仓一下,关中便为魏蜀所共有。睢阳一下,两淮为战火波及,整个平叛形势都要受到影响。北京一下,燕山以南,真定常山以北尽为敌有。蒙古围攻襄阳,襄阳一下,南宋土崩瓦解。
  这些地方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其对战局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地理位置几千年不变。
  (3)再进一步分析,放在整个战局中看时,城的大小不同对战局发展的影响必然有密切的关系,攻防双方不可能对城的大小视而不见,这样又不能支持城的大小与好不好守无关的说法.
  尽管守方重视大城,但大城却未必坚固,因为大城所需力量多,几万兵力也未必足够。尽管守方不重视小城,但小城所需力量少,几千兵力就叫充足。比如陈规所说的太原寿阳,太原大而寿阳小,尽管太原比寿阳更受重视,但太原兵多却没守住而寿阳兵少却守住了。可见,防守力量的充足是第一位的。
  
  
书友闲聊:文人和武人
更新时间2007-12-15 23:25:00 字数:8736
 也来说说文人和武人。
  钱在哪里老兄说武人是文人的工具……
  那是基于统治者是文人的情况下。
  而目前这里来说,统治者是天子。
  文人和武人都是天子的工具。
  用来统治的工具。
  当然文人和武人各有各的利益,也各有各的团体。
  文人、武人以及天子之间互相不同利益的博弈,是内部政治斗争的起因之所在。
  高明的天子会把握文人和武人之间不同的利益,从而互相利用互相驾驭。在他的眼中,武人和文人是一样重要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如果当武人置于文人之下,或者文人置于武人之下,则是天子对朝政失去控制的一种表征……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子只是文人或者武人手中的工具……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天子就会被他们取而代之。此类历史事件层出不穷。
  就如钱在哪里来兄所说的美国来做个例子吧。
  军队从法律上来说服从的是总统。直接隶属于国防部。对军人相关的行动要求或者说军队战略战术策略的上的指令。是通过总统或者国防部来做出要求。让军队的总参谋部去部署的。
  注意,这里有个程序问题的。不是谁都可以直接去做出变动或者调整的。有权力的机构就那么一个总统和一个国防部……
  而表征在古代,就是说,天子、大司马、大将军、太尉有权力来做出这些调整的。
  在天子年幼的情况下。长公主在不听取大司马、大将军、太尉的意见下,乾刚独断,本来就是越权了。她是辅政的,也是臣子,而非天子。
  天子有乾刚独断之权,但是长公主,作为一个辅政的大臣,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而且,她针对的对象是前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大将军都她一句话,就得怎么怎么着了……
  如果有理有据还好说说。可是她要做的偏偏是要武人沦落为文人的工具。
  注意,不是天子的工具。而这个做法,直接将大汉北疆武人们立志为之奋斗的社稷梦想粉碎的一塌糊涂。
  原来最终,他们为之奋斗的,却是当时让社稷国家陷于不复的某些自以为是的文人……
  在这个时候,武人们既然已经为社稷奋斗了这么多年了,在即将功成的一刹那,面临决定性的成败一刻……
  他们肯定会悍然出手。在天子的名义下,告诉全天下:他们是光复社稷的最核心的力量,也是天子将来重建社稷的重大力量,更是保卫社稷安康的真正力量。
  武人只能是天子的工具。而不是文人们手中的工具。
  文人和武人的不同利益群体,决定了,他们互相制约,从而和天子形成制衡……
  而不是说武人成为文人的工具去制衡天子,或者文人是武人手中的工具是制衡天子……
  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次序问题,但是确实关乎生死的问题……
  是文人乱政乱军在先,武人们在小天子的指挥下匡复政治军事
  不算有过
  特别在那个门阀世族力量横行的年代。
  武人如果成为文人手中的工具。
  那么皇帝离下台不远了。
  可以看看王莽代汉,司马代魏……
  所以说,个人观点认为,钱在老兄所说的“武人是文人手中的工具”一说是错误的。
  是片面的。
  再来说说,书友们说的豹子不称帝,就只能死的一说吧。
  个人观点如下:
  现在不是他死不死的问题。
  而是在将来几年内能不能死的问题了。
  他在这个关键时刻死了……
  那么真的大汉就完了……
  黄巾旧旗将重起……
  草原诸雄也将再次聚齐从而南下……
  军队军心涣散,将再无战力……
  而黄巾在适当的成熟后,虽然不会迅速败亡,但是暂时还是会陷入困境……
  那么大汉就将就真正的陷入不复之地了……
  豹子的影响力,只能逐步的一步步的移交到天子手中(如果他不称帝的话)……
  让所有的势力都有一个准备期和适应期。
  等这个时期过去了,他活着就不影响大局,死了反而还是一样的麻烦大了……
  所以说,豹子在未来的几年内都死不得,死了,就天下大乱了。
  说白了,武人必须遵从的是他们法定上必须遵从的人。
  而不是在朝堂上,为某人或者某些集团打工的人……
  再说了,在战争时期。
  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他们就是文人们要为武人做各种协助工作了。
  再严重点的情况,就是如二战时期,前苏联的军事管制……
  一切为军事服务……
  当然了,历史上也有那么多愚蠢的天子自断其臂从而败亡。也有很多愚蠢的武将自降身份,从而一样自取死路了。
  武人难道就是一个整体了?
  武人内部也有笑团体的。
  再说了,武人真的如你以为的什么都不懂?那就真的是笑话了。
  很多将军出身的人,治国能力不一定比很多所谓的文人们差……
  为什么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武人参政,就是因为其实力较为雄厚……
  但是战乱时期的武人,是朝廷的功臣。就必须有功臣的待遇,否则,就怪不了别人反目的。
  而大部分的情况下,武人中有文人出身的,也有门阀世族出身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所谓的文人和武人共同参政理政,怎么就不行了?
  政事,包涵的内容太多了。也有太多涉及军事兵事。而兵事则涉及民事……
  如军屯之类,是军事更是民事……
  特别是在本书中,大汉社稷的中兴,前期都是按照武人们的思路来的。
  而现在,某些门阀世族们的做法,严重的影响了大汉社稷的中兴。
  武人们,自己的小孩子,肯定有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的。
  武人肯定要参政议政的。这个是无容质疑的。
  需要探讨的问题其实是:
  第一、哪些领域将军是有参政权的,而其中的哪些地方,将军们的甚至可以有决定权?
  第二、哪些领域将军们是有议政的权利的。
  第三、哪些领域将军们是没有权利参与的……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同理。朝廷上的非将军官吏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探讨的:
  第一、哪些领域他们是有参政权的,而其中的哪些地方,他们可以有决定权?
  第二、哪些领域他们是有议政的权利的。
  第三、哪些领域他们是没有权利参与的……
  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我个人认为的所谓的文人和武人在朝堂上的关系,那么我就继续就这个接着本书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目前这个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这么一个合适的上位者。本来没有上位者,大家(大司马大将军,长公主,丞相等三公)商量着办,也还勉强可以过过的……
  不过目前有人主动挑事了,那么挨了刀子的不合作了,也是合理的。
  再说,他们不合作的理由可好了,天子的命令呢……
  军队只听豹子的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了。一个带领他们不断的打胜仗。
  而长公主和蔡丞相却在想着怎么剥夺军官们手中的权利。让自己的人去做军官,把军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理由呢?是为了向叛逆妥协……
  那么这样的长公主和蔡丞相就当然不可相信了。
  至于天子,请你别把天子和长公主混为一体……
  天子,他只要李弘听他的就行了。至于其他的,以后的,就要看他自己怎么一步步去把握了。
  如果说像长公主这样的,一步步让别人对你完全丧失信心了,那么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就当前的局势来说。是长公主和蔡丞相太多一厢情愿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她们信任也好,不信任也好,军队的情况都是那样的。
  与其你用阴谋阳谋一步步的去剥夺,还不如认真的配合执行好中兴大业,等着豹子自己一步步的慢慢的交出来,让小天子通过豹子慢慢的一步步的去接收这些军权……
  不断的猜疑,只会导致裂痕的扩大和大家分崩离析。
  如果这样的阴谋阳谋事情,出现的多了点,严重了点,让大家都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受到践踏。
  那么到时候,他也就真的是不由自主的被推上一条决裂的道路的……
  就姓蔡的说,其理想是好的。
  但是就其实际行动而言,只能是个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书呆子。
  其对士人的优越感,和对武人的不屑……
  注定了,这样的人其实是一剂毒药。放哪里,都是毒药。
  观念害人啊。
  钱在哪里书友回应:
  罗,想事情要往深层次的想,别看字面文章。
  豹子是一员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但他就可以因为打了胜仗而对朝廷的命令指手画脚了吗?那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也会有样学样的,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样的话,朝廷的威信就没了,大汉的凝聚力也没了,谁会相信这样没安全感的朝廷,既然大将军的话管用,以后有事情就直接报到大将军那里去算了,反正朝廷也听大将军的。
  还有你说的长公主。长公主在小皇帝没正式即位前,是文人和武人共同推举出来摄政的,具有法律效应的。长公主就是天子的代表,现在不听长公主的话,将来这些武人的翅膀更硬时,他们还会听天子的话吗?
  “你说天子只要李弘听他的话就行了”。罗,这么幼稚的一句话我真想不到会从你的嘴里蹦出来。
  中兴大业?什么是“中兴大业”?安定繁荣,没有战乱,老百姓不用背井离乡,社会稳步发展,这大概就是中兴大业了吧。那么这些又是建立在有个强势的政府基础上的。
  现在朝廷政令都签发不出去,“中兴大业”就是一个笑话。
  罗兰_死亡骑士的回答:
  豹子是一员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但他就可以因为打了胜仗而对朝廷的命令指手画脚了吗?那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也会有样学样的,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
  这里请注意:中兴之策一直都是他提出来,别人执行来的!!所以一开始,他就不仅仅是将军,他更是一个决策者。他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位置。你想想吧。
  长公主摄政?这个说法才是错误的。长公主只是皇权的一个暂定代表而已。说白了,中兴之策不是她拟定,也不是她执行的……
  “你说天子只要李弘听他的话就行了”。罗,这么幼稚的一句话我真想不到会从你的嘴里蹦出来。
  ——————————————————————————
  这不是幼稚。这是看到事情真相背后的明智。
  因为你不相信,也得相信。
  这个不会变成事实,那么天子肯定早晚要被废了。不承认,乱来,只会自寻死路。
  相信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中兴大业?什么是“中兴大业”?安定繁荣,没有战乱,老百姓不用背井离乡,社会稳步发展,这大概就是中兴大业了吧。那么这些又是建立在有个强势的政府基础上的。
  现在朝廷政令都签发不出去,“中兴大业”就是一个笑话。
  ————————————————————————————
  朝廷的政令?
  长公主说的一句话就是政令了?
  蔡丞相说的一句话就是政令了?
  按道理来说,也按体制上的惯例来说,这个朝廷的执政者是大司马大将军(前朝的霍光)。
  而不是长公主和蔡丞相之流。
  所以他们的命令,不代表朝廷的政令。
  而且,往白了说。
  这次军队闹事的原因,就是因为长公主和蔡丞相要求武将不得干政……
  而长公主和蔡丞相自己的白痴决定,让各方面势力都极其不满
  即使没有张燕,也会有其他人出来的。
  只不过就是张燕他们最单纯,最没势力。和豹子一样,在她们的白痴决定下注定要死的人……
  所以说白了,这次的事件,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只不过是武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被无理剥夺,引发的缺乏制衡,从而出现白痴政令……
  说白了,还是因为缺乏武将在朝廷上参政议政和制衡
  三公出的决议,才是政令。
  在出大司马大将军的时候,依据前朝来说,在天子成年前,大司马大将军发布的才算政令……
  武人参政议政是必须而且肯定的。
  即使他们只是站桩,不表态。
  因为这样,即使出了什么对军队不利的决策,军队出事,也有他们扛着。
  要知道军队出事,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真是“宝刀一出,不见血不还”啊。
  当然了,武人在朝廷上的某些权力也确实需要限制,但是这个限制,怎么限制,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
  是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好不好看书友的回应:
  对骑士这么一句话很感兴趣:
  “这不是幼稚。这是看到事情真相背后的明智。”
  还是套用一句话,您被猛子精彩的行文方式洗脑得太厉害,只是明智地看到了某个阶段上“事件”背后的本质,却忽略了“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随着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带来的政策阶段性调整”,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
  也许是三国演义给大家的印象太深,而且猛子对于历史全局性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太少的缘故。我感觉大家好像都忘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大家都形成了一种“针对特殊事件”而导致的“绝对制衡”或者“绝对崩溃”的历史发展模型。走进了一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经验主义怪圈。
  大家不觉得现在的情节非常的眼熟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先后被多个势力所瓜分,而当时的军阀们几乎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武装力量,国家利益从虚伪的议会瓜分到后来赤裸裸的军事瓜分但是为什么最后青天白日政权还是成功了呢?这只说明了一个结论:“能够参与瓜分国家利益的集团都不是傻子,而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结束时,只有能够把握住社会阶段性关键趋势的集团才有可能成功,而且只能有一个强力的集团能够独占权利的绝对多数。”
  不出意外,《大汉》直到结束时的阶段性历史需求仍然是对全国性叛乱集团武装斗争的成功,初步完成疆域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实现,同时恢复民生,恢复经济。在这种客观的历史需求下,只有武装力量集团才有可能承担主要人物并完成这一目标。士人集团在这个历史时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士人不是猪人,总有明智的集团懂得等待桃子成熟的时候再去摘,所以,武人集团及其代言人总体上是安全的。而且现在的“主流政权”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正处于一个非常适中的时刻“不算致命,也不算轻松”。以现在武人集团表现出来的觉悟力与执行力来看,如果有斗争需求,要想和一部分主流士人集团达成幕后交易简直是易如反掌。
  同理,武人也不是粗人,现在的北疆集团主流的武人力量基本上都得到了“黄巾时代”、“董卓时代”、“晋阳时代”的多重洗礼,从飞燕处理北军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天下已经不再有士人独占权柄的机会了,起码豹子这一代已经通过血火与阴谋的考验,走向执政之路已然确立,对此我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士人的利益和武人的利益并不是像一些情节里面表述的那样“泾渭分明”,特别是通过最近“兵变”这件事,更会加速了武人与士人利益集团的相互渗透与捆绑,而不会出现所谓的矛盾激化。
  连我们这种水平的人都知道襄阳集团的阴谋所指,承载着大时代历史使命的角色们难道真的会傻到这种程度?
  《大汉》的历史已经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情节背后悄悄地改变了。。。
  豹子是傻子?不是,改朝换代需要社会的革命情绪与总体矛盾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呼唤改朝换代的推动力量必须超过一定的阀值,我记得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当中说过:现在的《大汉》还没有达到“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种程度,现在天下的政治大义是恢复汉家皇权。而恢复皇权需要历经很多个阶段,而现在正是“武功”将要成功,但并没有终结的历史阶段,因此,武人抓住这个机会进入朝堂是明智而且成功的。大家不要混淆一个概念“武人入政”不是“武人主政”,有政治素养能治理国家的将逐渐进入决策层,而想获得这张通行证的代价就是从直接管理军队转向间接管理军队,再由间接管理军队转向协助管理军队。后面的事情就是儿孙辈自己操心了。
  其实说白了,豹子现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1、保证平叛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政治与肉体上摧毁敌武装集团,确保新兴政权的稳固。
  2、保证胜利的果实不被篡夺,也就是保持晋阳共识的政治方向不被任何集团恶意破坏或篡改。
  3、保证武人集团的整体安全性并确保集团的主体能享受到浴血奋战的成果,尽量提高未来汉政权执政集团抹杀武人集团的难度。
  因此将部分有分量有能力的武人推进执政集团是必由之路,同时团结一部分士人力量维持相对平衡,增强对皇帝的隐性控制,同时将集团利益与部分士人集团及皇帝相互进行利益渗透。
  这样的操作,以现在武人集团的综合素质来看,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武人的“士族化”需求是相当有力度的,士人集团在《大汉》当前的历史时期及其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分享权柄的最安全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是参与其中,积极推进“武人士族化”的进程。能进入决策体系的武人毕竟是少数,好几十个郡国,武人集团也无法找到这么多的武人来充数,豹子也不会傻到干“李选”官这么荒谬的举措。
  武人士族化一批,退役进入政坛的一批,军队骨干保留一批,当寓公的一批,发动对外战争战死一批,这种方式是宣泄暴力革命后积压的暴力情绪的有效办法。
  综上所述,钱犯了以点概全的错误。“武人集团”不是一个单独的人,有优秀的,也有粗俗的,有能治国的,也有只能当寓公的。豹子现在做的是“生涯规划”的人力资源工作,而不是“拉郎配”的包分配干活。政策和进程是可以保持相当灵活性的。武人进入朝堂就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武人了,执政工作不是用“文工”和“武工”来划分的,而是按照执政工作所需的官位及官制衍生的执政流程来分配的。
  同时,我觉得骑士的书生气太重,老是不自觉的用现代历史观与价值观来套定《大汉》的虚空断代历史。在《大汉》这个局里面,谁也离不开谁,部分文人集团表面上令人发指的投降主义,实质还是在为后洛阳时代的多方政治博弈增加交换的筹码而已。
  一孔之见,贻笑方家。。。
  joetrige2书友的回应:
  军队是特殊的团体,这个团体拥有其他政治力量所不能企及的暴力和毁灭性,所以,一旦军队的主体参与了政治,不管这些军队的高层如何谋划,都不可能放弃军队这一强大的暴力特点,这点上,大家可以看看罗马帝国的发展史,一旦暴力被用在政治上,就只剩下血腥,一旦军队有了思想,就是亡国的先兆,所以,在任何时候,军队都是应该被彻底的挡在政治之外的。
  我之前说过,李这样强大的军事首领必然的下场就是死亡或者做皇帝就是原因于此。
  中国的军人不能不懂政治,官越大约要懂政治,想要保证军人本色独善其身,就不能完全参与政治,历史上的著名武人将领不是死在战场而死于政治的比比皆是。
  大将军已经完全陷入政治纠纷当中,一旦大将军的政治斗争走向势弱,毫无疑问的就会利用手中的军队反戈一击,兵祸一起,国无宁日。
  李大将军再上一节中就希图通过军队的暴力解决政治斗争,幸好傅干积极制止,否则,大将军就能自己做皇
  中国历史上历代开国的名将不是自己隐退就是被屠戮一空,原因就在于军队本体的暴力性所导致,在政治结构不完善,没有任何政治道德共识的古中国,军队只有完全掌握在君主手里,才能保证帝国的统一和生命。
  袁隗对于武人无法祸国的谬论差点让我笑岔气,皇帝把国家交在这么一个书呆子手上,难怪会这样!!
  现在均面很显然,攻陷洛阳,夺取关中,天下已有2/3,统一全国应该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政治问题,第一,统一以后,采取的国策,第二,统一以后,各个派别势力在新帝国中的地盘,第三,皇帝谁来做?
  历史上,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和官僚士族达成政治妥协,司马篡夺帝国,自己做了皇帝,这才顺利统一全国。
  目前的斗争都显示出了一个特点,就是士人官僚对于武人的巨大恐惧,这一点十分明显,即使,大将军想自己做皇帝,也许要解决这些个军头,所以,摆在大将军面前的道路很窄,就是武人脱下战袍如何走向政治?
  大将军虽然利用一切机会,把武人挤入政坛,可惜的是,一天武人的本色不变,所有的官僚势力都不能也不敢接受武人从政,除非皇帝本身就是拥有巨大军队向心力的武人!
  所以,我觉得猛大写到最后就只有一条路,所有的武人彻底的放弃一切军队的权利,全部回家种田,张燕讲得好呀,这一代混到这个地步就应该知足了,再上一步,不是能不能站得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得下来的问题!
  大家看李大将军可能十分的憋屈,其实在历史上就算是曹操也是十分的憋屈的,这些个士人官僚一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任何强权人物都十分的憋屈,还是李韦的老婆看得明白,那个时代,就那么些个读书人,这么多的官你不让他们做就没有人去做了!而门生子弟,党同伐异,又是那个时代特点,所以官僚士族的力量强大的难以想象。所以后世很多的君王都反对结党,党争或者所谓的门生子弟。
  大将军还是要edown,最好绕开皇权,力争和士族官僚进行单方面的媾和,这样,只要小天子主政以后,就没有任何的顾及,可以把这些个传统士族杀个稀里哗啦。
  
  
书友们闲聊长安兵变
更新时间2007-12-17 10:29:00 字数:12935
 Dianqi书友的分析:
  三种结局预测:
  和平模式,李玮联合杨阀等将得利益的世家掌握长安,筱岚说服长公主退位,或者吕布“保护”长公主和蔡到军营,蔡自然下野,不形成事实上的兵变;事后小天子上位,天子师辅佐,替代当前的长公主作用;李玮丞相,引领外朝;军方部分入朝,再次形成北疆为领导的某种平衡,但李弘、李玮走向全面的对抗,军方在内朝也受到杨阀等制约;这样,长公主损失了政治,但为了大汉只能全面相信李弘,妥协退位,从而在感情上得到补偿;蔡失去长公主的支持,全面失败,但赵云作为天子师之一,算是一点小安慰,也是以后制约军方的希望;所有的未来的期望是李弘的道德水平,能够把小天子培养成光武,从而可以甩掉军方的威胁。这种结局最有利于大汉,但最不可能,主要是长公主大概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力,吕布也很难抉择。
  可控的局部战斗模式,长公主不妥协,吕布领兵对抗北军,不战不降,尽量拖延等李弘;长安也能保持低调,死人少,李玮能控制大部局面妥协;李弘及时赶回,收拾局面,面临最大的难题:一边是长公主,一边是小天子(大汉);一边是军方手足,另一边是自己不想杀的人而且还有吕布、徐荣等亲近大臣;一边是理想,一边是残酷的现实;少杀则陷入一个死循环,还要几年后面对这个局面,多杀则背上与天下人对立的黑锅,成为董卓第二(不一定失败),走上通往理想的钢丝;难啊!
  血腥的全面战争模式,李弘不能及时赶到,长公主与蔡歇斯底里,四处调兵,在洛阳、长安形成混战,李弘在半路不能面对,彻底心凉,掉头北上,发誓“至死不再踏入中原半步”,胡族军队和部分黄巾和李弘的死忠撤离中原追随李弘到大漠扎根;曹操找准机会,一举拿下洛阳、长安,北疆瞬间土崩瓦解,加上刘备、刘表的支持迅速灭掉残余势力,咄咄逼人,危及时分,李弘号召大漠各族,形成一支大军与曹对峙,把势力稳定在河北北部,给了长公主一块最后的生存空间;南方大胜后,曹操势力大涨,但很快也陷入内斗,刘备趁机全取成都,还原到熟悉的三国时期时代;这种结局虽然悲凉,但是最可能的结果。
  李弘为了寻根千里逃离大漠,为大汉兢兢业业打下了大部的江山,最后时刻被皇权和世族逼迫撒手,然后一泻千里,理想、手足洒血内斗,最终终老大漠,悲凉一生!惨乎哉!
  Joshuapeihui书友分析:
  豹子这是以退为进,想想当年他以一个方面军司令(镇北将军,负责守卫北方四州疆土),数十年来冲锋陷阵,成为大汉军队的领袖,其威信无出其右,其手下也没有一个能完全代替他的人物(所以我们的毛主席在这方面还是好样的,在军中培养出十位元帅和十位大将,令军队无法集中为某一人的势力)。现在连这位军功卓越的总司令都下野了,其手下不会看不出当中的“鸟尽弓藏”的味道,前有韩信的例子,今有豹子的例子,他们个个肯定会奋起反击。而且身前有曹操等叛军磨刀霍霍,后有赖以依靠的胡人军团暗流汹涌。可以讲现在大汉就快陷入分裂的道路。文人可能体会不深,但北疆将领个个都是为天下太平和自己的利益而奋战终身,绝不会让用无数英烈鲜血换来的果实再次失去。所以肯定会全力和豹子绑在一起。
  而且豹子的目的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一个后着。就是要所有将士看清楚所谓的士人的真面目,好等他们明白当今在朝堂上的士人是不会善待他们,只有靠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当然,豹子终有死去的一日,所以他特意安排小天子在军中锻炼,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将士能和天子绑在一起,让他们全力支持天子,也为他们的利益安排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大汉》一书的人物架构来看,除去书中的虚构角色,基本上历史角色的死都和正史里的结局差不多,原来的人是怎么死都这里还是怎么死。所以,在未来的情节发展,估计吕布是不会这么死去,历史上吕布是战败而亡,就算猛子安排吕布死,起码都会是在以后的征战里战死的。退一万步说,要是真的按照历史把吕布抓了,杀了。那么接下来首先就是吕布的南军出现状况,毕竟那时还是属于“兵为将有”的时代。南军一乱,长公主肯定首当其冲,再下来必定调动外围部队近进来稳定局势,那么两京附近的黄巾系部队就会因为局势的发展而和进京的部队发生摩擦,最后大家都会知道发生怎么结局了。
  接下来,张燕、杨凤、贾诩等“造反派”的人,历史的结局都是善终,而且黄巾将领手握十万大军,且全部部署在两京地区,凭李纬的政治智商,没必要去做这么愚蠢的事。加上天子在那里,搞得不好连天子都搭了进去。
  再者,看看标题,“长河落日”,“日”不能简单理解是某个大人物的姓氏,放在战略上,是一个大的集团,而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这个“日”,当今形势,出了北疆武人集团,势力最大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文人反对派集团,当中,杨彪的关中集团是中立派,兖青集团的势力相对较弱,且大部分精英都在曹操手上,不足为患。李纬的北疆士人集团和北疆武人的关系犬牙交错,必不会相互火拼,更不会出现这个情况。那么剩下的,就是长公主赖以依靠,以老蔡为首的旧士人集团。且不讲这个集团是北疆文、武两派的共同反对系,更是代表旧门阀势力和北疆系的新势力相互争斗的主要势力,不要说治国和政治理念和北疆系格格不入。很多事端都是从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恰恰也是豹子十分想除去的目标。而张燕想除去的所谓“奸臣”就是指他们,而豹子想李纬做丞相,其目的也是要除去他们。可以说,就门阀势力在大汉里已经是“千夫所指”的地步,不倒真是对不起老天爷。试想,有他们存在,不好说武人们这辈子都要过着“鸟尽弓藏”的生活,其他文人派系想出头都难。而他们一倒,不但令武人集团安心,更因为所造成的权力真空而发生新的权力重组,对其他文人集团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而因此令朝廷内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
  最后,我觉得这场政治战争,到最后不会演变为内战。毕竟历史上有“红军不打红军”的优良传统,“北疆军不打北疆军”也是豹子之所以极力要求所有将领避免卷入政治斗争所期待的结局。还有就是,毛主席尚且能在困境中用不留血的方式解决张国焘,那么,豹子为什么不能通过不留血的方式解决这个“日”呢?连张燕都说他们的举动只是创造有利的政治斗争环境,而不是真的去火拼对手。
  钱在哪里书友的分析:
  现在有点担心《大汉》的结尾了,照这么写下去的话只有两个结局,一个是李弘篡逆,成立以军人为主的独裁军政府,祸乱百姓,李弘死后军阀割据,五代十国提前到来,但如果李弘长生不老的话也可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另一个结局就是士人惨胜,以李弘为首的一干祸乱朝纲的叛逆被个个击破,大汉社稷暂时得以保存,但不久的将来蛮子南下,五胡乱华也提前来了。
  失望,非常的失望,老猛写了500万字的书竟然给我看了这样一个看不懂的悲惨结局。
  由军人来操控政府,别说古人不同意,就是现代人也不会同意的。作为军人的职责就是对外征战,朝堂上的事情轮不到军人来发言,再说的难听点军人就是士子政客利用的屠刀,老猛笔下的李弘始终没有完成由武人进化成士人的转变,我觉得是个绝对的败笔。
  李弘口口声声的喊口号说要“拯救社稷,匡扶汉室”,但他的行动呢?
  感觉老猛笔下最成功的人士是李玮,他从见到李弘的时候就劝李弘造反,说明他早就看出李弘将来所要面对的困境了。现在的李弘简直就是“四不像”,要他放权他不敢,怕将来朝廷和他算总账,要他造反他又不愿,怕辜负先帝所托。那他到底想干吗?他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老猛,我也希望你能自圆其说,但根据目前的形式来说已经很难了。先是自说自话的‘下野‘,朝廷的威严何在。北疆的士兵是他的私兵,封疆大吏要符合北疆的利益。现在朝廷稍有不满手下的人就“敲山震虎”,发动政变,虽说可能不是他的授意,但确实他的兵干的,他就算想赖都赖不掉,治他个“治军不严”估计他不会服气。那将来怎么办,很可能就像泰国一样,政变成为家常便饭了。
  看《大汉》的书迷都是老鸟了,政治觉悟都有点,我很担心你现在的写法,因为我实在看不出李弘的出路在哪里,糊弄不过去的。
  我也知道老猛是个忠君爱国人士,不想写李弘称帝的,但小说发展到这步了,为了使《大汉》无缺憾,那只有学大多数YY小说那样,主角称帝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就是悲剧,悲得一塌糊涂,这样也能挽救《大汉》这本书,甚至达到一个出人意料的新高峰,这也对的起千千万万为《大汉》守候3年的书迷。说实话看悲剧小说我很喜欢,很多世界名著也是悲的。
  老猛,希望你严重正视这个“士人与武人”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到将来后人对此书的评断。
  上策是,最后写成悲剧这书就是经典。
  中策是,写成李弘称帝这书是YY作品中的精品。
  下策是,写成武人和士人共执朝纲,权柄一分为二,军政互不干涉,在汉代就架空皇帝,创建个不可想象的和谐社会。嗯,这书是圆满大结局了,史书般的《大汉》也就毁了。
  就算找到替罪羊又能怎么样,到时政府的威望也没了,怎么再去驾驭军队,而武人的威信空前高涨,谁能保证他们没有更多的要求,那时候武人想怎么样又有谁能阻拦。靠那帮投降武人的傀儡吗?
  和豹子联姻只有把武人抬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天下人都以为朝廷向武人屈服了。天子出征更是老猛的一厢情愿,天子的威望都没了,天子的将军还会听他的话。至于“撤换旧有的武人,稳步过渡权利”,谁会把手中的权利交给一个懦弱的朝廷。
  “长公主和蔡丞相走的太远了,太急了”在我看来是太晚了,他们已经认识到局面快要失控了,想先下手,怎奈无回天之术了,改朝换代的一切因子已经成熟具备了。
  老石啊,你老说我是小团体利益的概念,老猛写了500万字,提拔了大批的将军和封疆大吏,就是我何林都当上了陈仓市的市长,他们和豹子的利益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士兵的眼里只有带领他们浴血奋战的大将军,老百姓也只知道威名无边的大将军,这样庞大的利益团体还叫小?
  军政从来都是一体的,政治的延续是战争,我强调的军政区别的意思是,这个战争首先就是搞政治的人率先发起的,将领只不过是军队的领导,他并不是政府的领导,说难听点将领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再说通俗点的就是打不打不是由军队说了算的。
  现在北疆的军人明显的就是涉政。
  老石啊,你说的分蛋糕我能理解,我的问题就是这个蛋糕由“谁”来分,这才是关键。不管蛋糕的大小,只看切蛋糕的人就只有一个。武人辛辛苦苦抢来的蛋糕由士人来分,他们会相信能分均匀吗?这就牵涉到服从的问题了。现在很明显武人不想让士人分,他们只相信自己,那么矛盾就产生了。
  罗,我自始自终都没想过在汉代会有民主思想啊,一切都是按照《大汉》书中所说和结合历史所出来的分析报告。长公主有这么大的权利是因为她的血统。她的血统就是皇权的象征,她是不是控制天子是他们刘家的家事,最后谁是老大自有分晓,和豹子有什么关系?豹子难道还想插手皇家事,那他的”逆贼“称号就拿定了。
  从古至今,天子从来就是文人的玩具,否则这么多的朝代是哪来的?
  我知道是军人联系了几家门阀来搞政变。他们想得到什么?利益。这利益是要靠权利来维系的,那么说到底就是权利。但他们的权利又是怎么来的,是朝廷给的吗?不是,是靠他们自己的军队。那么他们靠手里的军队让政府向他们妥协了。那他们事后会感到害怕,怕政府收回他们的军队,怕失去依靠,所以他们会更加想方设法的控制住手中的军队,使军队成为他们的私军。
  但朝廷又不是傻子,凭什么给不是自己的军队给养补充呢,所以就切断了私军的供给,这样一来那些将军又要发动再一次的政变使政府妥协。不久后他们又发现,如果他们死后,政府会不会找他们的子孙麻烦呢?不行,趁着自己还有口气在的时候,联合几个共患难的弟兄,干脆把政府给推翻了,这样就太平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李弘篡位是迟早的事。
  藏经石书友的回应:
  从一开始到现在,豹子从来都不是为了他自己在奋斗,也不只是为了北疆在奋斗。豹子一直都是为了大汉治下乃至治外的老百姓在奋斗,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世族大家和少数民族奴隶头子们。他希望所有的这些人一起分享大汉社稷的安定繁荣。而以长公主为代表的世族大家集团,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个。他们只需要本集团的安定繁荣。在他们眼中,豹子为全部人的安定繁荣奋斗,就是在为损害他们小集团的利益奋斗。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豹子干到现在,长公主们觉得已经足够了,但豹子们还觉得远远不够的原因。长公主们会已私人利益来判断豹子们的所作所为,但我们应该知道,豹子们的希望,是长公主们完全不能够理解和想像的。这也是为什么黄巾系的军头们会坚定地站在豹子一边,而李纬和徐荣这些老北疆会倒向长公主一边的理由吧。
  象楼主这样的分析思路,只是把豹子作为一个小集团来看,完全忽略了豹子们心中的理想,所以当然也就象长公主他们一样完全不能理解豹子的做法了。
  老钱你又把自己绕回到小团体利益的概念里去了。所谓军政和朝政的严格区别,是在利益分割已经完成后为稳定其分割而被利益各方承认并遵守的。军政朝政的区别,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不可跨越的界限。试举个例子,以本朝“党指挥枪”的严格惯例,在当年北方动乱时,不也遍地南军北上的谣言吗?所以,朝政的秩序和稳定,是建立在利益分割被各方承认和遵守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被各方认可的利益分割,就不要奢望有任何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历史上,弘农王是怎么上位的?是怎么下位的?是怎么死的?献帝是怎么上位的?是怎么维持的?是怎么下位的?难道当时撇开朝臣董胖就能完成这么多,撇开朝臣曹黑就能完成这么多?所以说朝政变幻的年代,就是重新切蛋糕的年代。在这种年代,没有规矩才是最大的规矩。老钱,你强调的军政区别,在这年头其实就是个渣呀!
  然后说豹子们。豹子们想要奋斗的目标还远的很,现在就放手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还有非常多群体的利益还完全没有保障,而且现阶段的蛋糕还完全不够那么多群体分。所以他们要继续做大做强。然而这会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要继续做大做强必然要继续较多地占用现有的资源,较多地控制现有的利益。而世家大族集团认为可以争取的已经都争取到了,接下来就是迫切希望重新分配资源,更多地享受和平红利的阶段了。这是双方冲突的表面原因。
  二是继续做大做强了之后,虽然整体资源更多了,蛋糕更大了,但明显将有更多的群体会挤上桌子参与分配这些资源,参与切蛋糕。对豹子们而言,这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但对原来霸占了桌子边全部位置的世族大家团体而言,这完全就是对他们根本利益的颠覆,如何切蛋糕再不可能由他们一言堂,无论多分多少数量的蛋糕都无法弥补这本质的变化。所以对世族大家团员而言,这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反抗的噩梦。这是双方冲突的本质原因。
  老钱啊,我说的小团体概念这个用词应该不大妥当。在我的话中这个概念指的是那些原先在桌子边就有位置的团体。在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也只可以有这些团体做在桌子旁边的时候,豹子却在想着如何把桌子弄大点,如何给新团体添几张椅子。豹子概念中的是大团体,传统概念中的是小团体。小团体当然无法理解并会坚决抗拒豹子这种“纯属破坏”的行为了嘛。
  我自己的思路也不十分清晰,抱歉因为用词不当给你造成困扰。呵呵~
  说回你的北疆军人涉政的话题。我不觉得北疆军人“涉政”,我反倒觉得是士人朝臣在“涉政”。
  北疆这个怪胎从一开始就是因为豹子的理想而诞生。虽然当时豹子在政治上还是白痴,但这不影响他在心中理想的指引下缔造和培养这个怪胎。北疆成长壮大的全过程,豹子一直都是以最终实现他的理想为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是军事底线吗?不是,是政治底线!所以说从北疆诞生开始,豹子就不是个纯粹的军事家,而是一个带兵的政治家了。
  以军入政,并不等于就要亲自战斗在朝廷上,更不等于要放弃军队去当纯粹的政客。豹子很聪明,他通过培养代理人去贯彻他的政治理念。而他自己仍然做他最在行的,控制好军队,保证给他的政治理念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现在,代理人战争失控了,幕后大老板就不可以动动吗?长公主集团要强行突破豹子的政治底线了,豹子能不动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政治理念维护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吗?
  所以我说不是北疆的军人“涉政”,而是士人集团“涉政”。老钱你会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你把豹子的定位定错了。豹子是个政治人物,不象士人朝臣们想像和希望的那样只是一个打打杀杀的将军。豹子是带刀的朝臣,不是朝臣手中的刀。
  所以说你还是在自己的小团体里绕不出来啊。你看你自己的思想:天子是文人的玩具,而豹子要是想碰点“文人的玩具”天子家的事那“逆贼”的称号就拿定了。武人永远不能超过文人,否则只有站到“整个世界”的对立面。
  这样的想法,说明你也象长公主代表的门阀世家一样,认为这世界的资源只能有他们这个群体瓜分和支配,其他的人和物,只能作为被支配对象存在。大将军豹子反对的是这种想法。他希望把更多原先属于被支配对象的群体拉到支配者这个群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武人群体,然后还会有少数民族群体、平民群体……等等。
  抱着这样思想的老钱你,当然不能理解豹子的做法,也不能理解猛子的写法啦。这不奇怪,长公主和李纬徐荣这么亲近豹子的人不也都不能理解豹子吗。不奇怪不奇怪。呵呵~
  五代十国的历史和现今世界的社会格局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被这个国家的平民所拥护和支持的话,他将脆弱到自己会被自己的甲胄压死。对吗?
  由唯一文人群体主政的话,要搞定这个国家,只要搞定这几个文人就可以了。这时候武力会是个十分快捷便利的选项。而社会各界也会十分欣喜或麻木不仁地对待这件事:反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城头变幻大王旗,干卿何事!
  >如果桌子边坐着更多群体的话,那要搞定这个国家就没那么容易了:破坏者需要一个个地搞定过去。这时候武力就是个没有必要的选择了:你总不能把全国人都杀光了吧?如果不杀光,大家老在给你捣乱,你也象八年抗战时期占领区的日本鬼子一样坐不安稳啊。费这力,还不如在体制内争取上位呢。
  所以对武人的极端防范,其实就是小团体独裁的脆弱统治底下特有的想像。如果能象豹子一样把统治基础扩大,就不会出现五代十国那样体制外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而代之以体制内的斗争。这对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难道不是睿智的吗?
  举个例子,你可以想像现在的美国、德国如果发生军事政变肯定不会成功。那么原因何在?
  你看到当年前苏国也发动过一场政变企图挽回亡国的命运,但是失败了。你说原因何在?武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人的欲望。
  不知道为什么老钱把文武看得那样泾渭分明。请问老钱:艾森豪威尔是文是武?毛太祖是文是武?普京是文是武?班超是文是武?辛弃疾是文是武?赵匡胤是文是武?
  你错了。原因是在那些国家根本就没有武人这个团体了。
  象你想像中文武泾渭分明而且不让武人翻身的年代不是没有,近在眼前。南北宋,明朝,都是坚决贯彻了你的想法的年代。结果呢?走错路了吧?
  历史上还有个波兰,雄霸中东欧两个世纪的军事强国,貌似也亡在文人治国下吧。
  我们应该放宽思维,在扬文抑武和扬武抑文之外找些新路子。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或扬或抑,都是错的。
  海边漫步007书友:
  黄袍还不至于吧,我觉的猛子最是不是想把这豹子危机用外戚之祸,来消除掉。
  就目前来说,兵变之后,丞相一系倒台,军人执政。虽然军人并没有完成最终由军人到士人的转变,但是也是得到了部分士人的支持,如杨彪这样的重臣的支持,且也有不少士人门阀出身的武将如司马懿。也可以通过想张燕提出的让自己的后代士人化。其实我觉的这里军人没有完成武人的转变最大的瓶颈在于黄巾系将领上,这些人和豹子一样贱民的出身使他们不为但是旧有门阀士人的认同,转变不成新的门阀。
  而天子可以通过和豹子联姻,通过自己的亲征,来逐步掌握军队,撤换旧有的武人,稳步过渡权利,虽有外戚之祸。却比李弘称帝这样的结局好一点吧。其实也就是长公主和蔡丞相走的太远了,太急了。
  而这场政变军方肯定是要有人当替罪羊的,肯定要有人付出代价来做为一个交代,我觉是徐荣,所以我很为他担心。
  joetrige2书友回应:
  现在的问题是,长公主和丞相对于形势过于的乐观了,及时回收军权于皇权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当前的形势就能看出,大汉的军权不在皇权手上,不在相权手上,在谁手上呢?大将军手上!
  这是极度危险的,在中原会战的时候,大将军第一次倒下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危险,现在,当大将军以退为进的时候,更加体现出军权分散,各立山头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大部分中国统一战争以后都出现过,可惜的是,兔子没死,飞鸟以并没有被打下来,长公主和丞相未免操之过急,所谓谋国如烹小鲜,一边的皮还没有煮熟,怎么就能翻身呢?
  最后的牧羊人书友回应:
  军队是工具,但武人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也形成了势力,那是不容轻视的。何进、董卓、豹子,都可看作武人利益的代表,他们已经不甘心作为士族工具的地位。如果无视这一点,会有一波接一波的武人干政、乱政。所以豹子要把武人拉进朝堂,跟文人士族并立,提高武人地位,保障武人利益,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兵变以及武人乱政,朝廷也能更加稳定。这是经过了董卓之乱后豹子得出的结论,是豹子心中的大汉中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汉中兴的重要基石。任何妄图排除武人入朝的举动都会被豹子认为是阻碍大汉中兴的绊脚石而被清除。培养小天子亲近武人是豹子为此作出的重要措施,由此也可看出,豹子已经对长公主不再信任,正在为排除长公主做准备呢。
  罗兰_死亡骑士书友回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