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35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没有虚假,也就是蕴含于自己内心的对于“仁”的真实信念。
“敬”就是“主一”
,心思专一,也就是集中注意力,以虔敬的心情来对待“仁”。具体如何作呢?就是要“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既要时刻记着行义,持续不断地努力,踏踏实实下真功夫,又不要“拔苗助长”
,急于求成。通过这种逐渐修养的方法,就可达到或保持“仁”的境界,这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境界。这种经常不断打点自己的修养方法,实质上是要逐渐窒息或消灭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恪守封建礼教的束缚,从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特权和阶级利益。
436
82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程颐:《伊川易传》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伊川易传》的作者程颐(103—1107)
,字正叔,河南省洛阳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学者称伊川先生。
程颐18岁时就写了《上仁宗皇帝书》,劝仁宗“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故在王安石当政时,未被重用。司马光执政后,他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因此名声越来越高,从游者日益众多。
此后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撤职,被遣送到四川涪州,交地方官管制。徽宗继位后,他又被赦回洛阳,时间不长又被排斥,迁居龙门。不久病死于家,享年75岁。
程颐早年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并赞成周敦颐的唯心主义哲学,又受周敦颐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思想体系,与程颢共同成为唯心主义理学的真正建立者。他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命题,对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他一般把理与气相对论述,这就开了以后朱熹一派哲学的先河。
43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24
他的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文集》、《经说》等。他和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最值得重视的是《周易程氏传》,又叫《伊川易传》,这是程颐的主要哲学著作。程颐说他写此书下过很大功夫,积数十年的心血,经过多次修改,于1099年才成书。此书是程颐对《周易》的注解,其体例是按64卦顺序,对经文(卦辞、爻辞)
、《彖》、《象》和《文言》逐句进行解说,主要是讲义理,不注重文字训诂。程颐注解《周易》,实际是借解释《周易》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宇宙观在此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因此它是程朱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里所选的《易传序》,是程颐对他这部书所作的序。该文叙述了他对《周易》总的看法,说明了作《伊川易传》的目的,提出了他的易学基本原则。这里选文,依据《二程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本。
易传序
原文A B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①。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②,将以顺性命之理③,通幽明之故④,尽事物之情⑤,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⑥。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⑦。然而前儒失意以传
438
03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言,后学诵言而忘味⑧。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亻卑后人沿流而求源⑨,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C D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CE.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CF.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CG,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CH.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CI;未有不得于辞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CJ.体用一源,显微无间CK.观会通以行其典礼CL,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CM.易于近者ND,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NE.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NF.
注释A B①道:指原则、原理和规范。随时变易以从道:涵义有二:一指事物(包括卦爻象)的变化有其原则,一指人的活动也有其规范。这是说,《周易》是讲事物(包括卦爻象)的变易,其变易无一定的格式,因时而不同,但又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原则的。
②悉:尽,全。这是说,《周易》这部书所讲的道理非常广大,无所不包,无不具备。
③性:指人、物的自然属性,这里指先天的人性。命:不能违背
43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34
的某种必然性。理:又叫天理,其涵义有两层:一是相当于自然规律或秩序;二是指超越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原理。性命之理:即天理。程颐认为,“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遗书》卷二上)。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性在内,都是天理的体现。
天理体现在天称命,表示万物和人都不能违背它。体现在人的道德方面称性,表示善性为人所固有。这句是说,《周易》使人顺从性命之理。
④幽明:指事物变化。幽明之故:指事物变易之理。这是说,《周易》使人通晓事物变化的道理。
⑤尽:穷尽。情:性情。这是说,《周易》使人穷尽事物的性情。
⑥开物:揭开事物的内在道理。成务:确定事物的办法。
⑦这是说,宋人离作《周易》的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虽然年代很远了,而他们遗留下来的《周易》还存在。
⑧前儒:主要指宋以前汉代的易学家。
失意:没有领会《周易》的真实涵义。传言:只注重《周易》的言辞。忘味:忘了体察《周易》言辞的深刻意义。
⑨悼:惋惜。斯文:指《周易》的思想。湮(yān淹)
:埋没。湮晦:埋没隐晦,指未被人们了解、阐发。俾(bǐ比)
:使。
语见《周易。系辞上》第十章。以:用。尚:主。辞:卦辞爻C D辞。变:爻画的刚变柔,柔变刚。象:卦象。占:揲蓍求卦。这是说,《易》书有圣人之道四项:用来说理论事,应以卦辞爻辞为主;用来指导行动,应以刚柔爻画变化为主;用来制作器物,应以卦象为主;用来进行算卦,应以揲蓍占卦为主。
备于辞:在卦爻辞中已经具备。
C E推辞考卦:根据卦爻辞进行推论,对卦象进行考察。象与占在C F其中:卦象所象征的事物与占筮所得吉凶结果都存在于卦爻辞及卦象中。
440
23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居:平素,平时。玩:玩味。这是说,君子平时能审视每卦六C G爻刚柔进退失得忧虞之象,并仔细玩味吉凶悔吝之辞,深明其所以然之理。
动:行动。占:算卦。这是说,行动时通过揲蓍来占卦,观察C H六爻刚柔变化,玩味所占得的爻辞以决定如何趋吉避凶。
不达其意:指只单纯训释《周易》的辞句,不通达义理。
C I至微:指理隐藏在背后。至著:指象显现在外部。
C J体用:指本体与作用。理是本体;象是作用,是本体的外在表C K现。显:显露。微:幽隐。閒:同“间”
,间隔。
会通:阴阳会合交通之处,即事物变化的纲要。典:典常。礼:C L同“理”。行其典礼:人们遵循的法则。
言:指卦爻辞。近:即近取诸身。求言必自近:从切身处体会C M卦爻辞的意义。
易:轻视。
N D传:注解。在乎人:指不同的人,对《周易》中同一言辞有不N E同的理解,对其中的义理也有不同的解释。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程颐六十六岁。正叔:程颐的字。
N F简析A B这篇序文的第一自然段,从“易”至“可谓至矣”
,这段文字代表程颐对《周易》总的看法,既包括对《周易》的性质,又包括对占筮体例的理解。把“易”解为变易,这是继承了传统的观点。下文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卦爻象的变化,因时不同,其义理也因时而异,但都不违背“道”
,即所谓“随时变易以从道”。第二,《周易》一书完全具备“性命之理”
,也就是包括一切事物的变易之理。第三,
44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34
“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
,意思是说,圣人的任务是教人懂得变易之理,说明吉凶的由来,正确处理人类生活。
这三方面都是把《周易》看作是讲事物变易法则的书。这既是程颐对《周易》总的看法,也是他易学的出发点。
从“去古虽远”至“此《传》所以作也”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程颐写《易传》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发扬圣人之道,把被汉易象数派湮晦的圣人之意再阐发出来,给后人再开辟一条溯流探源、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二自然段所引《易传。系辞上》的话,表明程颐相信圣人作《易》的古说。他认为,圣人所作的卦爻辞是记述吉凶消长之理的,依据卦爻辞中所讲的吉凶消长之理,就可以知道事物变化的原因,从而推测出吉凶祸福。他又认为,卦爻辞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不了解卦爻辞,不会懂得圣人之意。因此,他对《周易》的解释主要是解释卦爻辞,从卦爻辞中得到圣人之意。圣人之意是指对卦爻意义的理解,包括理和象两方面。理是“至微”
,象是“至著”
,理是体,象是用,理和象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理和象以及事物变化的纲要、人们所遵循的法则,都具备在卦爻辞中。因此,他要求善于学《易》的人,应当研究卦爻辞,从切身处体会卦爻辞的意义。这就是从“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至“则在乎人焉”这段文字的意思,说明了言、象、意是合一的,理和象也是合一的。
这里提出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是程颐易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学哲学命题。
这个命题就易学来说,是讲卦爻象、卦爻辞与其义理的关系。程颐用他的理学解
442
43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易》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周易》中的象看成是其义理的显现,象和理的合一,他称之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閒”。这个命题的理论思维,是以体和用、微和显来解释理和象的关系。
理自身无形,隐藏在事物之中,深而幽隐,所以为“至微”。
象有形可见,显露在外部,所以为“至著”。但理和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未成形的时候是理,已成形的时候是象;就隐藏在内部说是理,从显露在外部说是象。这就是所谓“显微无閒”。程颐又以理无形象为体,以象有形象为用,体与用没有时间先后的关系,它们是融合一起,不相分离的。这就是所谓“体用一源”。
“体用一源”与“显微无閒”又是一致的。
“体用一源”
是从理这一方面说的,理有体用,其象为用,即在其体(理)中。
“显微无閒”是从象这一方面说的,象有显微,其微就是理,又不在象外。程颐提出这个命题,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总观此序文两自然段,都体现了程颐的理学思想。他以理或天理解释卦爻辞的内容,以是否合乎理说明卦爻辞的吉凶。这种用理或天理解释《周易》中的变化之道,以是否合天理、顺天理来解释卦爻辞的吉凶,强调吉凶变易之理的客观规律性、规范性和可知性,是《伊川易传》的一大特点。
它排斥了汉易象数学派以象数占算阴阳灾变的迷信成份,开创了用义理解释《周易》的先河,而且对宋明易学中的义理学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44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34
朱熹:《朱子语类》(节选)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朱子语类》的作者朱熹(130—12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
,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省南平县)。南宋著名哲学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出身于日趋衰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14岁丧父,在生活不算优裕的条件下,刻苦学习,18岁中举,19岁进士及第,开始走上仕途。做过知南康军、宝文阁待制等官,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加起来做官不过10年,其余40多年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因此他主要是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在当时享有盛名的。
在朱熹生活的时代,金兵入侵,中原沦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以宋高宗、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和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同时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更为激化,农民运动已从反对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到争取财产平均、人身平等的阶段。这时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哲学上,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已经建立,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更明朗、更尖锐化。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朱熹尽管也反对屈辱和议,主张收复中原,但当宋朝内
444
63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部阶级矛盾激化时,他就放弃了积极抗金主张。他从维护封建礼教,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主张重点应是“先安内而后攘外”
,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要求“整顿纪纲”
,进行德教。而且他亲自展开了广泛的教育活动,居家谈经、授课、讲学,外出做官,每到一地都大兴学校,建立书院,聚徒讲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形成了闽学学派,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及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展开了热烈的辩论。
朱熹是程颢、程颐四传弟子,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同时又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主义著作中的某些思想资料,还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
、邵雍的“象数学”
、佛教华严宗的“理事说”等,可以说是兼采众说,“综罗百代”
,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全面总结,从而建立起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从理学的发展历史来考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理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只是到了朱熹时代,才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反映朱熹理学思想的,是他的著作。朱熹一生讲论、著述、撰注、编辑的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其数量之大,在封建社会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弟子黄士毅按朱子的学生记录朱熹的言论分类编辑成的,共138卷。后来王亻必又编《续语录》40卷。宋末黎靖德汇编成
44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34
书,共140卷。
《朱子语类》涉及文、史、哲诸方面内容,这里的选文是哲学方面的。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了《朱子语类》,收在《理学丛书》中。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
原文A B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
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①。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②?”曰:“是。”曰:“理无极③,气有极否?”曰:“论其极将那处做极。”
……
有是理后生是气,自“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④,此性自有仁义⑤。……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问理与气。
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
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
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⑥。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
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
446
83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有是理。
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又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⑦?”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
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故康节云⑧:‘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区宇,物者身之舟车。
‘⑨“问道之体用CD.曰:”假如耳便是体,听便是用。目是体,见是用。“……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耶?后有理先有气耶?
皆不可得而推究。
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
气则能酿酝凝聚生物也。
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
44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34
有是气也,次有先后CE.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注释A B①该:具备。引申为完备,包括。该载:意思是囊括、承荷。
②强名:勉强地称呼。
③极:终极,最终点。
④引文见《周易。系辞上》。朱熹认为,他所说的“理”就是《周易》所讲的“道”。
⑤性:本质。
⑥形而上:无形或未成形质。形而上者:指无形体的道。形而下:有形或已成形质。形而下者:指有形有象的器。
⑦见:同“现”。发见:表现。
⑧康节:即邵雍(101~1077年)
,字尧夫,谥号康节,⑨语见邵雍所著《击壤集序》。性:人的本性。道:即理。性者道之形体:是说道通过性表现出来。郛(fú伏)
:外城,与“郭”
同意。心者性之郛郭:心是性居住的地方。区宇:空间、场所。
体:形体,本体。用:作用,表现。
C D次:次序。
C E原文A B……“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①。动即太极之动,静即太极之静②。动而后生阳,静而后生阴,生此阴阳之气,谓之动而生,静而生,则有渐次也。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③,动而静,静而动,辟阖往来,更
448
04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无休息。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④,两仪是天地,与画卦两仪意思又别。
动静如昼夜,阴阳如东西南北分从四方去。
“一动一静”
以时言,“分阴分阳”
以位言⑤。
方浑沦未判⑥,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宽阔光朗,而两仪始立。
康节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⑦,则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前,又是一个大辟阖,更以上亦复如此,直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⑧。小者大之影,只昼夜便可见。五峰所谓⑨:“一气大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物消尽,旧迹大灭,是谓洪荒之世CD.”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C E ,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独先。地即是土,土便包含许多金木之类。
天地之间,何事而非五行?
五行阴阳,七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
问:“太极动而生阳,是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否?”曰:“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
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曰:”动静是气也,有此理为气之主,气便能如此否?“曰:”是也。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44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4
问:“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曰:“这不可说道有个始,他那有始之前毕竟是个什么?
他自是做一番天地了,坏了后又恁地做起来CF,哪有个甚穷尽?“
……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非是动而后有阳,静而后有阴,截然为两段,先有此而后有彼也。
只太极之动便是阳,静便是阴。方其动时,则不见静;方其静时,则不见动。然动而生阳,亦只是具从此说起,阳动以上更有在。
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于此可见。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今以太极观之,虽曰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
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虽是合下静,静而后动;若细推时,未静时须先动来,所谓如环无端,互为其根。……便如浑沌未判之前,亦须曾明盛一番来,只是这道理层层流转,不可穷诘。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到有,有无底在前;说到无,有有底在前,是循环物事。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惟知道者识之。
动极复静,静极复动,还当把那个做擗初头始得。
今说太极动而生阳,是且推眼前即今,个动斩截便说起,其实那动
450
24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