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28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说的是这个器官的质,把神再一次归结为人体某个特殊器官的功能,给人们研究精神活动指出了一个正确方向。但他把心脏看成是思维器官,这是历史的局限。又由于他不了解思维是社会的产物,更不懂得物质器官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他用生理现象去说明社会现象,解释人的社会差别,得出了“圣凡不同器”的错误结论。
第四段,从“问曰:‘知此神灭’”至“用此道也”。上述各段,范缜通过对神不灭论的批判,阐述了神灭的理论。那么知道了神灭的道理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范缜在本段通过对佛教罪状的具体揭露,对此问题作了回答,并提出废除佛教,崇尚自然的主张及理想社会,表明了他的反佛教的理论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之上的。
34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3
惠能:《坛经》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坛经》的作者惠能(638—713)
,又作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省,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省南海)
,是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的名僧,佛教禅宗南宗的创始人。
惠能少年时家境清贫,靠卖柴度日。
24岁时,有一天背着柴走到市中,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他一听经语,颇有领悟,决心学佛,便去湖北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开始让他砍柴舂米,处于寺院的低下阶层。但他敢于反抗传统的僧侣贵族特权,认为最卑下的人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却愚蠢无知,即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六祖坛经。行由品》)。
后来他得到了弘忍的赏识,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长期在广东曹溪一带聚徒讲经,大倡禅宗顿悟法门,影响很大,传承甚广。
惠能倡导的禅宗,除直接承受弘忍的佛学思想以外,还继承发展了东晋南朝时代佛学家竺道生等人的人人都有佛性和顿悟成佛说,并为了适应庶族地主势力上升,门阀豪族和官僚贵族势力下降的政治斗争形势,在佛教内部进行了宗教“改革”。
隋唐时代的其他佛教宗派,多是门阀豪族和官僚贵族,是
346
83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僧侣中的上层,他们有雄厚的寺院经济,但他们的理论极其空洞烦琐,日益令人厌烦,失去了对群众的吸引力。
同时,在唐代随着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尖锐化,地主阶级内部庶族地主和门阀豪族、官僚贵族的斗争也十分激烈。门阀豪族、官僚贵族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促使僧侣贵族也面临危机,腐朽的旧佛教宗派濒于破产。为了挽救佛教的危机,以惠能为代表的改革派在佛教内部便产生了。他们多出身于社会的低下阶层,没有大的庄园,但他们与僧侣贵族的旧佛教宗派相抗衡。他们不承认佛和佛典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摆脱了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的束缚,主张不念经、不修行、不坐禅、不重视文字的研习记诵,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这套理论和修行方法,是以直截了当、简明扼要的通俗说教,来宣传佛教的基本精神,使僧侣从经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这不仅为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开拓了新的领域,而且吸引了更多的人,使惠能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显赫的影响。
惠能不识字,没有亲笔著作,他的著作《坛经》是他的弟子法海根据他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是他讲经说经的言论总集。
《坛经》不仅是研究惠能思想的重要资料,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存《坛经》主要有四种版本,其中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宗宝本”
,影响较大,是常见通行本,一卷,十品。其中《行由品》记载了惠能自述身世的经过。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了《坛经校释》,收在《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这里所选段落,
34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3
虽是一些生动故事,却含有不少哲学意义;尤其他所作的偈及“风幡之喻”的故事,都是很著名的。这里选文依据丁福保的笺注本。
行由品(节选)
原文A B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①:“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②,汝等终日只求福田③,不求出离生死苦海④,自性若迷⑤,福田何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⑥,各作一偈来呈吾看⑦,若悟大意,付汝衣法⑧,为第六代祖。”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⑨。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CD,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CE,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
348
04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CF,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CG,如如之心即是真实CH.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
惠能N L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群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CJ.“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C K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CL,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CM!”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
34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43
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ND.“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教及衣钵NE,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NF,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NG.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NH.遂出至广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N I ,因二僧论风幡义NJ,一曰“风动”
,一曰“幡动”
,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NK.”一众骇然。
注释A B①祖:指禅宗五祖弘忍。
②世人生死事大:世间之人,当以追求解脱、超脱生死为本分大事。
③福田:佛家语,指人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将来能受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
④生死苦海:佛教认为,人世生死,苦深如海。
⑤自性:本有之性,这里指成佛的本性。
⑥本心:即真心本性、佛性,心性相通。
本心具有菩提的智慧,包含有诸佛和佛理,一旦认识本心,就是顿悟、解脱。般若:译音,意思是无上的智慧。
350
24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⑦偈(jì稷)
:佛家所唱诗句。
⑧衣法:指袈裟和佛法。衣法是法嗣的标志。相传初祖达摩临死前,传衣法于慧可,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谓五祖。
⑨神秀:弘忍的大弟子。度(duó夺)
:揣度,忖度。
菩提树:植物名。相传释迦牟尼坐此树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C D菩提树。
菩提:译音,意思是觉悟。无上菩提:菩提有三等:声闻、缘C E觉、佛。其中佛所得的菩提叫无上菩提,意思是没有能超过的觉悟。
念念自见:是说都能在意念中见到自己的佛性。万法:一切事C F物。无滞:无妨碍。
如如:佛家语,义与“真如”同,即自性不动不变的意思。
C G这是说,自性不动不变就是真实。即断绝一切虚妄之念,达到C H真如境界。
碓(duì对)
:捣米的器具,用木、石制成。碓坊:舂米房。
C I这两句问答,是佛门玄机语。
“米熟”指悟道已成。
“筛”即师C J的谐音。
这句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皆无自性,皆从心生,如果觉悟到真C K实本性,心就是无所住着了。
不离自性:不离自心佛性。启祖:发挥弘忍的思想。
C L何期:何必期望,何必担心。具足:无所缺欠。
自性能生万法:惠能禅宗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思想基础,把C M“自性”
(“自心”)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所以说“自性能生万法”。
丈夫:此指勇修佛道,遇困难不退却的人。天人师:如来十号N D之一,谓天与人的教师。
35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43
顿教:顿悟(言下立悟)之教。衣钵:嗣法衣钵。
N E善自护念:要很好维护弘扬本教。有情:有情众生。
N F这是说,每到吃饭的时候,把菜寄放在猎人的肉锅里煮熟。
N G这是说,整天都应当想着宣扬佛教教义,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N H值:遇见。印宗法师:唐时高僧,吴郡人,曾受禅法于弘忍,著N I有《心要集》。
幡(fān番)
:寺院挂的旗子。
N J仁者:有德的人,指僧徒。
N K简析A B在此段选文中,最有哲学意义的内容是神秀和惠能作的两首偈和后文的“风幡之喻”
,即“风动”
、“幡动”
、“心动”
之说。
神秀所作的偈,是用文学比喻的语言说明佛教的宗教修养,要随时随地用功夫,要像爱护菩提树、明镜台那样,不要使它沾染上一点非宗教的世俗杂念。这是一种逐渐修行的佛教学说。
但是,这一学说还没有完全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
这里讲的“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尽管是比喻,但说明神秀承认了“身”
、“心”
、“菩提树”
、“明镜台”的存在,是在“不离”外界的情况下,再来比喻身心修养,要求排除妄念,保持内心清净。实际上,他讲“时时勤拂拭”
,就是已经产生了妄念,已经有所执著了,所以说这是“不识本心”的说法。他追求“清净本性”
,但是还没有把外界一切事物以至身心都看成是人所本具的佛性所幻化的,就是空的不彻底。
因此弘忍评论他的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惠能也认为此偈“未见本性”
,自作一偈彻底否定了神秀所作的偈。
352
4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惠能在偈中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是对物质世界的彻底否定。作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把“心”或“本心”
、“自性”说成是世界本原,认为“自性能生万法”。本心和本性、自性、佛性是同一概念,它们又等于“空”。心空一切空,当然“菩提”
、“明镜”也就是“无树”
、“非台”
,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
神秀也讲空,但他还没有把佛性本身也看成是空的。惠能把佛性也看成是空的,这比神秀空得更彻底。惠能所谓的“自性真空”
,是说心处于一种“虚空”的境地,这种“空”
,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是心中不存在任何观念、甚至连“空”的观念,成佛的念头都不应该有。他认为意念不定住在任何一点上,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佛”的境地,也是人的本性。
“本性是佛”是他教义的理论基础。他在向弘忍谈自己体会时,强调“自性本自清净”
,“自性本不生灭”
,“自性本无动摇”
,“自性本自具足”
,认为人人本来具备已经觉悟了的主观信念,这种信念不像外界的树或明镜,需要时时拂拭它。惠能讲的“无树”
、“非台”
,就是“本自清净”
、“本无一物”
,是对自性的觉悟,也就是所谓“顿悟”。这是对神秀“渐修”
成佛方法的否定,是最方便、最简易的快速成佛法门。
这一法门正符合弘忍的要求。
弘忍认为断绝一切虚妄之念,就可以达到真如境界,即所谓“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由此看来,弘忍是重顿悟而不重渐悟的,所以他把法衣传给惠能,而不传给神秀。
惠能的顿悟成佛从形式上摆脱了一切烦琐的宗教仪式和坐禅功夫,但实质上对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宣传更加强了。
35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43
因为惠能主张顿悟的理论根据是“万法唯心”
,心即性即觉即佛。心觉就无须坐禅。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来看他的造诣是相当高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这从“风幡之喻”的故事就可得到进一步的说明。惠能认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在他看来,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这就根本否定了外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
惠能否定外物的目的,是叫人们忘掉一切,忘掉过去,也忘掉现在,完全放弃对现实社会的斗争,这就把禅学引向世俗化而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354
64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韩愈:原道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原道》作者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人。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著名的哲学家。
韩愈出身庶族地主家庭,3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郑氏抚养成人,生活贫寒,自称“布衣之士”。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六经百家,崇尚儒术,笃信孔孟。他为人清正廉洁,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25岁进士及第,30岁开始做官,任监察御史。因上书直言,得罪了德宗皇帝,被贬为阳山令。永贞元年(805年)赦还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
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入宫,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又任国子祭酒,转任吏部侍郎、御史大夫。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均田制已破坏,经济凋弊,寺院经济与国家政权的矛盾更加尖锐,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国家已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在思想界,释、道蔓延,儒家旗帜不明,学说不彰,呈现出一片混乱状况。这种政治、经济、思想形势,都从不同方面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封建集
35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43
权。韩愈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观察问题,看到的便是所谓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因此,他认为复兴古道是救世良方。
这个古道就是由上天命定的,圣君体现的,传之有统、不可更改的儒学。为此,他把倡导儒家道统作为振兴世道、教化人心的根本。
他有一种肩负着天命和先王使命的历史责任感,挺身而出,以批判佛、道,振兴儒学,重新确立和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己任,写了《原道》。在《原道》中他仿照佛教僧侣传法世系的法统,第一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
说,与佛教信仰、老庄思潮相抗衡。这篇著名的哲学论文是韩愈哲学思想的总纲,它开宋、明道学之先河,强烈地影响了后期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化。
《原道》收于《韩昌黎集》,这是宋代廖莹中辑注本。韩愈文集有宋朝《五百家注》本,此本也收有《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
原文A B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①;由是而之焉之谓道②,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③。
仁与义,为定名④;道与德,为虚位⑤。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⑥。
老子之小仁义⑦,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⑧,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
356
84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之言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⑨,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CD: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CE.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汘之CF.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C G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C H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云尔CI.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CJ.噫!
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CK.
注释A B①宜:适应。行而宜之:做起来与当时的政治准则、纲常伦理相适应。
②由:从。是:指仁义。之:往,走去。由是而之焉:从这里走过去。这是说,从仁义出发向前走去,这条路就叫做道。
③足乎己:指人心中生来就具有圆满的仁义之性。无待于外:不需要外力的帮助和强制。德:实行道的自觉性。
④定名:确定的名称。这是说,仁和义具有确定的实际内容,即是具体的,只能是好的,不能是坏的。
⑤虚位:空位。这是说道和德没有确定的内容,即是抽象的,它们需要实际的好的或坏的内容去充实它,所以说是虚位。
35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43
⑥这是说,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凶的德和吉的德。君子之道是含有仁义内容的道。小人之道是没有仁义做内容的道。
⑦小仁义:认为仁义很渺小。
⑧煦煦(xù序)
:和蔼,慈爱的样子。这里指所爱不广博。孑孑(jié竭)
:微小的样子。这是说,老子主张的是煦仁孑义,即都是小仁小义。
⑨火于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黄老于汉:指汉初信奉黄老无为的道家学说。
入:属于。杨:指杨朱。墨:墨翟。
C D出于此:指与孔孟的仁义道德之学相背离。
C E奴之:以圣人为奴。汘:同“污”
,污辱,诋毁。汘之:诋毁孔C F孟之道。
老者:指道家。道家说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
C G佛家称孔子为“儒童菩萨”。
C H有的版本“尝”字下有“师之”二字。
C I《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中有“吾闻诸老聃”
的C J话,即承认老聃是孔子老师。
这是说,不认真研究,了解儒学,只想听怪言妄论,为了猎奇C K信怪,崇奉释、道。
原文A B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①;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②。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③;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