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2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
简析A B《乾》卦卦象是下乾()上乾()。乾为天,本卦卦象则为天。天有云雨的行施、四时昼夜等有规律的变化,故能始生万物。据此,本卦卦义就是生生不已,各爻取龙为象来表达这一生生不已的抽象道理。
古人认为龙是善变之物,能潜入水中,行于地面,飞上云天,因此,《乾》卦以龙的运动变化来象征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初九爻辞是说,龙处在潜伏阶段,还没有发挥作用,表示事物处于隐微的萌发状态。
就人事来说,比喻人隐居不出,静处不动,没有什么作为。
九二爻辞是说,龙已经显露头角,表示事物发展变化已显现可见。就人事说,比喻那些隐居静处的有才德之人都能出来活动,他们的德业普施于世,可以大有作为了,所以被认为是吉利的象征。
九三爻辞是承九二爻辞比喻人事,意思是说,在事物处于大发展的前夕,有才德之人要真正能作出成就,必须兢兢业业,行事不息,小心谨慎,提高警惕,这样虽处危境,亦无灾患。即是说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化险为夷,这是重人为、轻鬼神的无神论思想的萌芽。九四爻辞是说,龙在渊中能自由活动,所以有了渊,就为龙腾云飞升准备了条件,表示事物面临大发展的大好形势。又比喻人处于有利环境,发展事业会顺利无碍。九五爻辞是说,龙跃起而飞升到了天上,表示事物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就人事说,比喻有才德之人登上高位,是大有作为的好时机。上九爻辞是说,龙已飞到了天空极高处,自逞其能,脱离云层,必过有悔。表示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就要走下坡路,进入衰落阶段,向其反面转化。就人事说,比
14
6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喻居极高之位的统治者,骄傲自满,脱离臣民,如此下去,必然被臣民所推翻。用九爻辞是说,六爻的龙象象征万事万物生生不已;事物无终止地生成,这是好事,故下文说“吉”。
此爻辞既概括了六爻龙象,又扣《乾》卦的卦义,首尾呼应,爻爻相连,尽管乍看起来是条条互无联系的爻辞,但究其蕴义,却是形散而义不散。
它是以龙贯穿各爻,潜龙、见龙、跃龙、飞龙、亢龙,既说明了龙在不同环境下的各种运动变化状态,又表示了事物在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潜,表示事物处在等待萌芽的阶段,还不具有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还发挥不了作用。当事物处于由潜到见(现)
,由现到跃,由跃到飞时,事物就具有了蓬勃向上的生机,因此都是利无咎。当事物发展到了穷极之地,即“亢”所表示的极高点时,就要走向它的反面,由高到低,由盛到衰。
《易经》编者就是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这些运动变化形态,表达了事物由隐到显,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规律。它的表达方式是象征和感性的,又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这里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物极必反的辩证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 卦
原文A B()
《泰》①,小往大来,吉。亨②。初九,拔茅,茹以其汇③,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
1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
得尚于中行④。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⑤。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⑥。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⑧。
注释A B①泰:卦名。其义为通。:泰卦卦象,下乾上坤。
②小往大来:由小利转为大利,这自为好事,故下文说“吉”。
亨:享,是说占到此爻,可举行享祭。
③茅:草。茹:草根。以:及。汇(wèi胃)
:类。拔茅茹以其汇:是说茅草及其同类之物,有害于庄稼,必须连根拔掉。
④包:借为“匏”
,匏即“瓠”
,即现在说的葫芦。荒:大。冯:借为氵朋(pēng砰)
,浮水渡河。包荒用冯河:是说在腰间绑上一个大葫芦,来浮水渡河,即使不会游泳,也不会下沉淹没。遐:远。遗:弃。朋:朋友,伴侣。亡:亡上脱一弗字。弗亡,即未死。尚:借为赏。行:道。中行,即中道。这段爻辞是个古代故事,说的是有人走到河边,看见个大葫芦,便把它绑在腰间,浮水渡河,又不远弃他的朋友,甘心冒着危险,携带着朋友一起渡河,结果两人都没有被淹死。因为此人有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在路中得到了他朋友的赏赐。爻辞借这个故事来表示行义有利。
⑤陂:坡,倾。复:返。艰贞:占问艰难的事。恤:忧。孚:古俘字,掠夺。爻辞是说宇宙间的事物没有平而不坡的,没有往而不返的,所以占到此爻,占问艰难的事则无灾患,艰难将去而平坦即将到来。
不要忧虑被人掠夺,在饮食上将有口福可享。
⑥翩翩:鸟疾飞的样子,比喻人的游荡。以:因。孚:古俘字,掠
16
8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夺。爻辞是说这个游荡的人本来是富人,现在不富了,其原因是他生活游荡,不自戒备,财物都被他的邻人掠夺走了。
⑦帝乙:殷帝名乙,纣的父亲。
归:嫁。
妹:少女的通称。
祉:福。
爻辞是说殷帝乙把他的女儿嫁给了周文王,做为周国的王妃,因而得福,是大吉的事情。
⑧复:覆,倾倒。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吝:难。此爻辞可能是古代故事,说的是某国君下令用兵出征,已攻破城墙,城墙的土填塞了城下的沟,继续进攻就可以攻进去,但从邑里传来了命令,要停止前进。
此故事所表示的是面临困难,所以占到此爻,将有困难的事情。
简析A B《泰》卦卦象是下乾()上坤()。乾为天,坤为地。
这样《泰》卦卦象是在上的天气降居于下,在下的地气升居于上,二气升降相交而能变通。故卦名称泰。泰是通的意思。
通体现了天气、地气即阴阳二气的交和,对立面相反相成而达到了统一,从而使万物生生不息。本卦卦、爻辞围绕此卦义,通过对各种对立事物的叙述,直观地、不自觉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卦辞小与大是对立的,它们也可以互相转化,“小往大来”就含有转化之意。初九爻辞“茅”即草,是与庄稼对立的,杂草滋生,就不利于庄稼的生长。
把杂草拔掉,就会使庄稼茂盛地长起来,这就由不利转化为有利。以此比喻国家大事,象征敌人侵略国家,敌我是对立的,敌人入侵会给人民带来不安。如果出兵把敌人赶跑,就由不安转化为安,即此爻所说“征吉”。九二爻辞是讲渡河,如果一个人凭着一个大葫芦渡河,是会安
1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
全地渡过去的。但现在是说两个人凭着一个葫芦渡河,这就很危险,这是由安变危。最终总算渡过去了,这又由危变安。
九三爻辞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是直接讲对立面转化的格言,它是古人通过对客观现象变化的观察总结出来的道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的概念。此爻“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讲的是艰难与平坦的对立及艰难向着平坦转化。六四爻辞是讲富与穷的对立,是说一个人原来富,后来变得不富了,由富转化到了穷。六五爻辞是讲女子出嫁。周代的婚姻制度是女子出嫁后从夫,没有社会地位,而且往往遭到许多不幸,所以不少女子不愿出嫁。可是爻辞说备礼而嫁,说明嫁后幸运。由不愿意到愿意,这是思想上对立面的转化。
上六爻辞讲的是作战,开始是进攻城邑,这会给城里人带来危险。后来又停止进攻,这又使城里人免除了危险。对进攻者来说,是由前进转化为停止;对于城里人来说,是由危转化为安。
本卦爻辞不仅讲了对立面转化,而且还表现出转化的条件。初九爻说的由不利转化为利,由不安转化为安,是由于人去拔草,去抗击侵略者。九二爻说的安危转化,是由于渡河的人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六四爻说的由富转化为穷,是由于那人游荡,警惕性不高。由此不难看出,促使对立面转化的都是人为的作用,看不到天命在主宰什么。这反映了周代人看到了人的力量,懂得了天命是靠不住的,这是唯物论思想的萌芽。
18
0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尚书》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尚书》又叫《书经》、《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内容包括“典”
、“谟”
、“诰”
、“誓”
,是关于尧、舜和夏、商、周至秦穆公的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中国远古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神权思想及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现在所见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拼凑而成的。
《今文尚书》是由西汉初年伏生(原是秦朝博士)传授出来的,因为是用西汉通行的隶书所写,所以称《今文尚书》。据说汉武帝时,又发现了一部《尚书》,这部书是用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书写,因此称为《古文尚书》。到东汉以后,这部《古文尚书》不见了。东晋初年,又出了一部伪造的《古文尚书》,这部书作者究竟是谁,已无法确证。
《今文尚书》共28篇(不包括《太誓》篇)
,其中《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
《虞书》、《夏书》除《甘誓》外,其余3篇是春秋战国时儒家编成的。
《商书》大约成书于周。其内容有的是统治者的誓词、讲话,有的是贵族大臣的谈话记录。
《周书》有一部分内容可能是商代的官方文件,其他大部分是周人所写,记述了周公
1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1
旦的言论。
这里所选的《洪范》属于《周书》,相传是商朝人箕子所作。
箕子曾为商朝太师,是商朝奴隶主贵族中的开明人士,曾被纣囚禁。相传周武王克商以后,问箕子以天道,箕子给他讲了“天地之大法”
,共有九项,叫做“洪范九畴”。
《洪范》产生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发展的时期,宗教思想占着统治地位。奴隶主阶级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便把这种统治加以神化,把自己的意志解释成上帝的命令,以便随心所欲地剥削压迫奴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引起了劳动人民的反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此情况下,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正视现实的人,预感到社会的危机。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他们不断总结历史教训,《洪范》就是商代奴隶主政权统治经验的总结。这个总结描绘了一幅神权政治的蓝图,其旨意是在宣扬神权统治的威力。但在这宗教神学的体系中,也透露出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并第一次提出了“五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尚书》的注释本,有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清代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王世舜《尚书译注》等。这里的选文,依据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下,中华书局版本。
20
2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洪 范(节选)
原文A B惟十有三祀①,王访于箕子②。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
惟天阴骘下民③,相协厥居④,我不知其彝伦攸叙⑤。“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阝西土朋洪水⑥,汩陈其五行⑦,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⑧,彝伦攸斁⑨。鲧则殛死,禹乃嗣兴CD.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CE.”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CF;次三曰农用八政CG;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CH;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CI.“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CJ,金曰从革,土爰稼穑CK.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周书》)
注释A B①惟:句首助词,无义。有:同“又”。祀:年。十有三祀:周文
2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1
王建国十三年,周武王即位四年。
②王:周武王。访:谘询,征求意见。箕子:殷纣时的太师,又是纣王的叔父。
③骘(zhì秩)
:排定,安定,保佑。阴骘:暗中保佑。
④相:助。协:和。厥:同“其”
,指下民。相协厥居:帮助他们获得和平安定的生活。
⑤彝:常。伦:理。攸:所。叙:次序。其彝伦攸叙:上天所安排的伦理次序。
⑥鲧(gǔn滚)
:相传为夏禹之父。陻(yīn因)
:同“堙”
,堵塞。
鲧陻洪水: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失败了。
⑦汩(gǔ骨)
:乱。陈:陈列。行:用。五行:五种常见的物质。
汩陈其五行:扰乱了五行陈列次序。
⑧畀(bì闭)
:给与。洪:大。范:法。畴:类。洪范九畴:九类治理天下的大法。
⑨斁(dù妒)
:败坏。彝伦攸斁:正常的伦理次序遭到破坏。
殛(jí吉)
:杀死,惩罚,这里指放逐。
殛死:在流放中死去。
嗣:C D继承。
锡:同“赐”
,赐给。彝伦攸叙:指禹把人民安居乐业的秩序作C E了很好的安排。
敬用:严肃地运用。
C F农:勉,努力。另一说同“隆”
,注重。
C G皇:君主。极:准则。皇极:做君主的准则。
C H又(yì义)
:养,治理。念:考虑。向:同“飨”
,享受。威:借C I为“畏”。六极:六种困苦。
润下:润物而向下。炎上:火光向上。曲直:木可揉曲,也可C J从绳正直。
从:顺。革:变革,改变。金曰从革:金属可以顺从人意加以C K
22
4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改变。爰(yuán援)
:用法与“曰”同。稼:种庄稼。穑(sè啬)
:收割庄稼。土爰稼穑:土的性质可以耕种收获。
简析A B这段选文对“洪范九畴”作了概述,并具体叙述了第一畴“五行”。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五种物质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水的性质是润下,产生咸味;火的性质是炎上,产生苦味;木的性质是能曲能直,产生酸味;金的性质是能被熔铸,产生辛味;土能用来耕种,产生甘味。
《洪范》对五种物质元素性质和作用的概述,说明作者是把客观存在的物质看成真实的东西,并认识到人的味觉是与外界的五种不同物质接触中得来的。这是当时人们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开始形成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这里的“上”与“下”
,“曲”与“直”不仅是物质性质上的差别,也是方位、形体上的不同。这说明《洪范》作者初步认识到了事物简单的多样性。这里包含了差异思想的萌芽,为研究事物的矛盾打开了思路。尤其他指出“金”
(铜和锡)的特征是“从革”
,这说明“金”不同于水、火、土这些本身早已存在的自然物,它是人们通过加工冶炼而成的。也就是说,“金”本身不是自然物,它是由矿石这种自然物,经过人为的变革而来的。这既是我国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在哲学史上对人改造自然的自觉能动性所作出的最早的朴素表述。
《洪范》作者用“五行”
,即水、火、木、金、土五种物
2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1
质来概述世界各种复杂现象,这是在当时农牧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基础上,在对这五种物质性质比较深入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所作的一般概括。
24
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国 语》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国语》是先秦时期一部史书。
春秋时各国都有以记述贵族言论为主的史书叫“语”
,《国语》就是汇编各国的“语”而成,故由此得名。它按国家分别记述了西周末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概况,尽管其中有虚拟之语,但有一定史料价值。
依司马迁之意,《国语》是左丘明所作。崔述否定了这一说法,认为《国语》是“后人取古人之事而拟之为文者”。这所谓“后人”是指战国时期的人,《国语》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从西周末到春秋时代,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时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腐朽,奴隶和平民不断对其进行反抗斗争。那些从奴隶主贵族中蜕化出来的新兴地主势力,利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也起来向传统的奴隶主贵族夺权。各诸侯国先后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陪臣执国命”
,甚至“臣去其君”
、“臣弑其君”的现象。在经济上,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提高。人们在生产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和加深了对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逐渐摆脱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天文、历象、数学、农牧业、医学等科学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就为唯物主义哲学、无
2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1
神论及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前提。
《国语》中就包含着有关古代哲学思想的片断材料。这里选的“伯阳父论地震”一段,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阴阳学说的文献。
“史伯论五材”
一段,破天荒第一次否定了所谓上帝造物的天命论,提出了“和实生物”的理论。
《国语》的注释,有后汉韦昭《国语解》,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近代徐元诰《国语集解》等。这里的选文,依据徐元诰的《国语集解》。
伯阳父论地震
原文A B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①。伯阳父曰②:“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③,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④。
阳失而在阴⑤,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⑥,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⑦。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⑧,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⑨。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
26
8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周乃东迁CD.(《国语。周语》)
注释A B①幽王二年: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西周的都城是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面)。三川指泾水,渭水、洛水,都发源于岐山,当时西周地震,所以三川也都震动。
②伯阳父:周太史。
③烝:上升。这是说阳气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使阳气不能蒸发。
④镇阴:镇于阴,被阴气所镇压。这是说是由于阳气错乱了位置被阴气压住的缘故。
⑤这是说阳气失其上位而处在阴气之下。
⑥演:水土气通为“演”。这是说水土通气,土地润泽,人们可以利用它种植庄稼。
⑦伊洛:伊水、洛水。二水在夏都阳城(今河南禹县)附近。河:黄河。商都毫(今河南商丘北)
,是黄河所经之地。
⑧季:末代。二代之季:指夏桀、商纣统治的时代。这是说如今周朝的政治也正和夏、商两朝的末年差不多了。
⑨纪:极。数起于一终于十,到十则极,所以十是数之纪。
十一年: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71年。周乃东迁:周朝由C D镐京东迁到河南洛邑(今洛阳)。
简析A B“伯阳父论地震”
这一标题是另外加的。
这段叙述了伯阳父对地震的看法和周朝灭亡的原因。伯阳父认为,天地之间
2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1
存在着阴阳两种气,这两种气的运动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阳气的性质是蒸化上升,阴气的性质是沉坠下降,这一规律不被打破,自然界就安定,否则,就不安定。现在就是阴阳之序已被打破,阴气跑到阳气的上面,这就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可是按照阴阳二气运动的本性,阳气要向上冲,阴气要向下沉,阴气又把阳气“迫”住、“镇”住,于是发生强烈冲突,引起地震。这说明地震不是天的命令,是阴阳两种势力失调而引起的。周的灭亡也不是天命决定,而是地震造成川源阻塞,不能灌溉农田,引起旱灾,“民乏财用”
,以至导致亡国。
伯阳父用“阴阳失序”
来解释地震的发生,力图从物质现象中寻找自然界变化的原因,这里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因素,是对有神论的深刻批判。
由于历史的局限,伯阳父把周的灭亡仅仅归为自然灾害所造成,这看法是片面的。同时,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天命论影响。
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气”和“阴阳”范畴,对后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28
0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史伯论五材
原文A B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④。
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⑤“……公曰:”周其弊乎⑥?“对曰:”殆于必弊者也⑦。
《泰誓》曰⑧:‘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⑨,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CD,去和而取同CE.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CF.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CG;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CH.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CI,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CJ,正七体以役心CK,平八索以成人CL,建九纪以立纯德CM,合十数以训百体ND,出千品,具万方NE,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NF.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NG,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NH,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NI.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
2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2
返回书籍页